第二编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185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
页数: 20
页码: 75-94
摘要: 聊城市内分布许多断裂,其走向一般呈北东向。较大的断裂为聊考大断裂,其次有冠广断裂、冠县断裂、堂邑断裂、聊城断裂、在平断裂、东阿断裂、馆陶断裂、马陵断裂,另外还有许多小断裂。聊考断裂,北自在平,南至河南兰考,全长270公里,区内长度110公里,是区内辽冀台向斜与鲁西台背斜的分界线,同时控制着区内第三系的发育及构造形态的发展。冠广断裂,西自冠县,穿过聊考大断裂,东至广饶,全长290公里,区内长度约100公里.该断裂北盘下降,南盘上升。
关键词: 自然环境 聊城市

内容

构造全区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台(I)的一部分,聊考断裂带又将全区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其西部为辽冀台向斜(I1),东部为鲁西台背斜(II2)。辽冀台向斜中有2个三级构造单元,即临清坳断区(III1)和内黄隆断区(III2);鲁西台背斜中有1个三级构造单元,即在平坳断区(III3)。其次,自西向东又分7个四级构造单元:馆陶凸起区(IV1)、临清凹陷区(IV2)、新集凸起区(IV3)、莘县凹陷区(IV4)、桑阿凸起区(IV5)、阳谷凸起区(IV6)、东阿凹陷区(IV7)。
  区内分布许多断裂,其走向一般呈北东向。较大的断裂为聊考大断裂,其次有冠广断裂、冠县断裂、堂邑断裂、聊城断裂、在平断裂、东阿断裂、馆陶断裂、马陵断裂,另外还有许多小断裂。聊考断裂,北自在平,南至河南兰考,全长270公里,区内长度110公里,是区内辽冀台向斜与鲁西台背斜的分界线,同时控制着区内第三系的发育及构造形态的发展。冠广断裂,西自冠县,穿过聊考大断裂,东至广饶,全长290公里,区内长度约100公里.该断裂北盘下降,南盘上升。冠县断裂,北自临清石槽,南至冠县梁堂,与冠广断裂相交,全长约60公里,其北端是临清凹陷与新集凸起的分界线,南端是临清凹陷与桑阿凸起的分界线。堂邑断裂,自莘县董杜庄向西北延伸,经过堂邑,至博平与聊考大断裂相交,全长约73公里,其南盘为下降盘。聊城断裂,其东北在聊城交于聊考大断裂,西南在莘县河店交于堂邑断裂,全长约40公里,是北盘为下降盘的断裂。在平断裂,为东盘下降的断裂。其北自在平王老,南至阳谷七级,全区约55公里。东阿断裂,位于区内最东部,是西盘下降的断裂。其北自东阿高集,南至阳谷张秋,全长约50公里。馆陶断裂,位于区内最西部,该断裂将北馆陶构造一分为二,使断裂带两侧孔店组地层与奥陶纪灰岩接触。马陵断裂呈北西走向,全长约15公里,北东为下降盘。该断裂带是临清凹陷与河南内黄隆起的分界线。
  ,地层自晚第三纪以来,境内普遍接受了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积(主要为黄河泛滥冲击物和洪积物),除东阿沿黄河一带不足50米高的10座孤山有古生界奥陶系灰岩出露处,其余均为新生界第四系所覆盖。第四系厚度一般为30~270米,以临清、莘县、高唐一带厚度较大。第四系包括全新统和更新统,更新统又分上、中、下更新统。全新统主要为冲积物和洪积物,沉积厚度7〜25米,广泛分布于全区;更新统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厚30〜260米。第四系以下有: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冠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孔店组;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奥陶系、寒武系,还有古生界变质岩等。聊城地区地质略图
  成因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泛滥冲积,上游携带物质沉积不均,境内因而形成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类型。全境地势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平均坡降为1/7500,海拔高度在22.8-47.8米之间,最高49米(莘县西南部),最低27.5米(高唐东北部)。
  类型境内地貌主要分为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地6种类型。
  河滩高地,由古黄河泛滥主流两侧冲积而成。主要分布在临清市的唐元、潘庄、尚庄、朱庄、路庄、大辛庄、胡里庄、老赵庄、松林,冠县的斜店、冠城、孙瞳、杨召、万善、店子、烟庄、兰沃、清水、甘官屯、柳林、辛集、元造户,阳谷县的城镇、李台、大布、郭店屯、十五里园、阁楼、范海、四棚、七级、阿城等乡镇,面积412.19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1.8%。地形部位相对较高,地面径流排泄通畅,地下潜水埋深一般为6~8米,水质较好,矿化度0.5〜1.0克/升,基本无涝碱灾害,但受干旱威胁严重。土壤类型多为脱潮土和潮土,质地为沙壤土和轻壤土,适宜种植经济作物、耐旱的粮食作物及林果等,当以建设棉、油、林果生产基地为宜。
  决口扇形地,由黄河决口骨干支流冲积而成。主要分布在高唐县的赵庄、三十里铺、旧城、涸河,在平县的菜屯、贾寨、洪官屯、杨官屯、肖庄,冠县的万善、清水、兰沃等乡镇, 面积46.46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6%。地下潜水埋深4~6米,矿化度0.5-1.5克/升。地面起伏不平,土壤质地均为沙质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常受风沙危害, 有的地块经风力搬运形成沙丘,土壤肥力低,适宜花生、地瓜种植及林业、牧业生产。
  缓平坡地,由黄河泛滥漫流沉积而成,是区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除临清、冠县面积较小外,其他县市均有大面积分
  布。面积为568.15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43.8%。地下潜水埋深3~6米,矿化度0.5〜2.0克/升。地势平缓,排水不畅,易涝易碱。土壤类型以潮土、盐化潮土为主,质地为壤质土,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为区内粮、棉、油的主要产地。
  浅平洼地,由黄河泛滥时分离主河道的静水沉积而成。主要分布在东阿县的陈集、杨柳、高集、大李、牛角店、姚寨、大桥、黄屯、单庄、姜楼及聊城市大张乡的牛家洼、李海务乡的潭家洼、城关镇、阎寺乡的白家洼,阳谷县的西湖大洼、坡里、七级郝林大洼、王营大洼等。面积106.32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8.2%。地势低洼,地下潜水埋深较小,一般在2米左右,矿化度1.0〜2.5克/升。排水不畅,容易积水成涝,洼地边缘极易盐化。土壤类型以潮土、盐化潮土为主,土壤质地多为粘质土,保肥性好,通气性差,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及发展渔业生产。
  背河槽状洼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徒骇河、马颊河及赵王河的两侧,呈带状分布,地势低洼,面积67.94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5.2%。由于受河水的补给,地下潜水埋深较小,一般1〜3米,呈滞流状态,矿化度高,一般1.5-3.0克/升,土壤盐渍化严重,有的成为大片盐碱荒地,适宜林业及渔业生产。
  沙质河槽地,由黄河泛滥主流冲积而成。主要分布在莘县的王奉、王庄集、张寨、古云、大张、樱桃园、古城等,临清的路庄、唐元、朱庄、杨桥、石槽、松林和金郝庄等乡镇及冠县的南满菜村至柳行头村的沙河地带。面积为52.64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4.1%。有的槽状明显,如高唐县三十里铺的马颊河东侧,两岸高差2〜3米,有的槽状已模糊不清。地下潜水埋深2〜5米,矿化度0.5~1.5克/升。地势低洼,雨季易积水,并有盐碱化威胁。± 壤类型多为风沙土及潮土,质地多沙,肥力较低,适宜林、牧业生产。
  此外,还有位山、关山、苫山、贾山、鱼山、曲山、香山、艾山、张山、凌山等10余座不足第二编自然环境
  50米高的石灰岩残丘,集中分布在东阿县沿积的3.30%。
  黄河一带。占地面积42.84万亩,占全区总面聊城地区各县市微地貌类型面积
  第二章水文
  第一节河流湖泊
  河流
  区内主要河流有黄河、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及小运河。除黄河、金堤河属黄河水系外,均属海河水系。黄河、卫运河常年流水,徒骇河、马颊河及金堤河均为季节性河道。
  黄河清雍正年间《河南通志》记载,公元前602年(东周定王五年),“河徙宿胥口,
  东行溪川,至长寿津与溪川别而东北会漳水,至章武入海”。即黄河从河南浚县淇河、卫河交汇处改道,经濮阳西南、内黄东南由河北的大名东入境,经冠县西、馆陶、临清南、高唐东南向东北至章武(今沧县东北)入海。70年(东汉永平十三年),王景“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千余里”,河道相对稳定,经濮阳、范县、阳谷、东阿、聊城、在平、高唐、临邑至利津东北入海,到北宋,行河近千年之久。此后,金、元、明代主要在现行河道以南行河,经常数道并行,彼此迭为主次,“或决或塞,迁徙无定”,经常波及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卫河)。直至1495年(明弘治八年),河道全部南徙,夺淮入海。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境)决口,溃水至阳谷县张秋镇,穿运河东流至东阿县鱼山夺大清河,经齐河、济南,至利津入海,形成现行的河道。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郑州花园口扒堤决口,又使河道南徙,至1947年3月15日堵复决口,黄河归故,迄今已142年。现河道自河南省台前县张庄东北入境,经阳谷县陶城铺至东阿县李营岀境。境内河长59.51公里,流域面积29平方公里,主槽宽300〜1000米,最窄处东阿井圈险工13号坝与对岸外山对峙,宽仅275米,河道比降平均万分之一。河床逐年淤高,滩面一般高于背河地面3〜5米,为典型的地上“悬河”。
  金堤河金、元、明代,随黄河决徙逐渐形成平原坡水河道。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沿河民众逐年取土加培金堤,形成子河槽,因其北依金堤故名。此河源于河南省滑县,自莘县高堤口入境,经阳谷县陶城铺至河南省张庄闸复入黄河。沿境河段长度83.4公里,平均河宽260米,流域面积93平方公里。
  卫运河漳河、卫河汇流后称卫运河。漳河源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由清漳、浊漳二水在河北省涉县合漳镇汇流。卫河源于河南省辉县百门泉,由古清、淇二水所导,流经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战国时代卫地),自冠县班庄入境,至馆陶县徐万仓村东漳卫汇流,下接卫运河,至临清石槽乡权庄北出境。沿境干流长度74.52公里,其主要支流有长顺渠、车庄沟等,流域面积485.6平方公里。
  马頰河古为禹疏九河之一。因河道上宽下窄,形如马颊而得名。元、明两代开挖运河,将此河在原堂邑梁水镇以北切断,成为运西分洪与运东排涝的河道。1933〜1937年,开挖马颊河,修建了三孔桥穿运涵洞,使上游延伸到濮阳县境,形成现行的河道。自莘县董杜庄乡沙王庄入境,经聊城、冠县、在平、临清至高唐县梁村镇董姑桥进入夏津县境。干流流经境内长度123.24公里,流域面积2870.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鸿雁渠、裕民渠、唐公沟等10条。
  徒骇河古为禹疏九河之一。此河为当时导黄入海的主道,其前身名潔川,俗称大土河。经明、清两代的迁变,形成现行河道。干流自莘县古云乡文明寨起,经阳谷、聊城、在平至高唐县涸河乡李集岀境,境内干流长度169.25公里。其主要支流有金线河、四新河、羊角河、赵王河、七里河、管氏河、赵牛河等, 流域面积5189.1平方公里。
  京杭运河境内段称小运河。1283〜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至二十九年),浚凿隋、唐原有运河和济州河、会通河,形成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的京杭运河。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徒改道,冲毁张秋镇运河堤,使河道一段淤塞,停止漕运。此河自阳谷县张秋镇入境,经聊城、在平至临清入卫运河。今为引黄灌溉及排涝河道。境内段长97.5公里,现仅利用张秋闸至与赵王河合流处一段,流长39.26公里, 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
  湖泊
  东昌湖又名环城湖、凤城湖,总面积4.2平方公里,略小于杭州西湖,为中国北方少见的人工湖泊。此湖为1070年(宋熙宁三年)掘土筑城时形成的护城河。近千年来,城内市民脱坯、打墙、建房取土,湖面不断扩大。建国后,屡经治理,清淤排污,引黄补源,常年水深保持1〜2米,发展淡水养殖,盛产鱼虾等。1973年改称“环城湖”,尔后,又进行了开发性建设,先后建成湖心阁、钓鱼基地、竹寨等景点,并添置了游艇、游船等设施。1995年底更名“东昌湖”。如今,碧波荡漾,湖城相映,景色宜人,登光岳楼眺望,即可领略其自然风光。1987年5月、1988年6月、1990年10月,山东省第二届"长寿杯''老年人钓鱼比赛、“寿翁杯”特邀赛、全国第六次钓鱼比赛均在湖畔举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的弟子、80
  第二编自然环境
  北京美术学会会长张潭题诗曰:“谁说西湖好,此湖有真情。涓涓流不尽,源源育英雄。” 高唐城圈湖又名城环湖。明清两代城墙屡圮屡筑,使城墙内侧低洼积水。1958年注入黄河水,始成为湖,面积近千亩,约占城内面积的二分之一。此湖由东南湖、西南湖、东北湖、西北湖4部分组成。东北湖和西北湖以拱桥为界,桥旁建有亭台4座。湖底平坦, 水深常年保持1米左右,湖内养鱼、种藕,间有苇蒲。风景优美,游人不绝。
  第二节水位
  河道水位
  黄河据东阿艾山水文站1949〜1990年间的测量,汛期多年平均水位(大沽基面)40.73米,其中超过41-42米的16年、20次,历年最高水位为43.13米(1958年7月22日),最低水位断流(1981年6月14日)。
  金堤河范县站(址在莘县樱桃园)多年测量,平均水位42.54米,历年最高水位为48.52米(1963年8月9日),最低水位河干 (1963-1979年间有,9年次)。
  卫运河临清站1918〜1996年间测量,历年最高水位35.57米(黄海基面1963年8月16日),最低水位河干(1967〜1990年间有17年次)。
  马颊河聊城王铺站1971〜1990年间的测量,历年最高水位32.54米(黄海基面1985年7月24日),最低水位河干(历年枯水期)。
  徒骇河聊城四河头站1953〜1979年的测量,历年最高水位33.71米(黄海基面1953年8月29日),最低水位河干(1965年4月25日)。
  地下水位
  区内地下水比较丰富。20世纪50〜60年代,全区平均地下水埋深为2米左右,70〜
  80年代,因机井骤增,地下水大量开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1985年地下水平均埋深为4.17米,到1990年增至5.26米,1996年增至5.61米。西部高亢区因地上水少,地下水补源条件较差,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漏斗区日趋扩大。1985年地下水最大埋深为15.58米,漏斗区面积扩大到244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8.44%。1990年,浅层地下水最大埋深达17.47米,深层地下水最大埋深超50米。漏斗区面积达312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6.43%。1996年,浅层地下水最大埋深19.95米,深层地下水最大埋深50米。漏斗区面积362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2.14%。
  第三节流量
  黄河据艾山站1951-1985年间实测,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38亿立方米,最大为956.1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为108.9亿立方米(1960年);多年平均年流量1390立方米每秒,最大为3020立方米每秒(1964年),最小为344立方米每秒(1960年)。汛期多年平均流量为2502立方米每秒,最大为5640立方米每秒(1964年),最小为767立方米每秒(1960年)。1949〜1990年间,洪峰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年份有20年、43次,最大为126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22日),最小为0(1981年6月14日)。
  金堤河范县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1亿立方米,其中3〜5月为0.20亿立方米,6〜9月1.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8.21立方米每秒,最大为602立方米每秒 (1963年8月9日),最小为0。
  卫运河临清站1918〜1990年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3.65亿立方米,最大为102.2亿立方米(1963年),最小为2.73亿立方米(1986年);多年平均流量75.3立方米每秒,最大为2540立方米每秒(1963年8月12日),最小为0。第二编自然环境
  81
  马颊河王铺站1971〜1990年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451亿立方米,最大为1.73亿立方米(1971年),最小为0.079亿立方米 (1987年);多年平均流量1.43立方米每秒,最大为193立方米每秒(1971年8月16日),最小为0。
  徒骇河四河头站1961〜1979年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74亿立方米,最大为7.15亿立方米(1961年),最小为0.085亿立方米(1968年);多年平均流量6.00立方米每秒,最大为393立方米每秒(1970年7月30日),最小为0。
  第四节泥沙
  黄河艾山站断面1951〜1985年间实测,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0.76亿吨,最大为21.6亿吨(1967年),最小为2.94亿吨(I960年);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4.4公斤/立方米, 最大为246公斤/立方米(1973年9月5日)。该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金堤河范县站断面1982〜1987年间
  实测,年均输沙量为0.0012亿吨,最大为0.0015亿吨(1984年),最小为0.0008亿吨 (1987年);年均输沙率在0.003〜0.005吨/秒之间。
  卫运河临清站断面1918~1990年间实测,多年平均年输沙量827万吨,最大为6390万吨(1959年),最小为8.57万吨(1979年);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10公斤/立方米, 最大为60公斤/立方米(1959年8月16日),最小为0。
  马颊河王铺站断面1971~1990年间实测,多年平均年输沙量8.66万吨,最大为83.1万吨(1971年),最小为0(1983年);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58公斤/立方米,最大为19.2公斤/立方米(1978年7月4日),最小为0。
  徒骇河四河头站断面1953〜1976年间实测,多年平均年输沙量27.8万吨,最大为177万吨(1971年),最小为0.33万吨 (1955年);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48公斤/立方米,最大为30.2公斤/立方米(1965年8月28日),最小为0。
  第三章土壤植被
  第一节土壤
  土壤类型
  据1985年土壤普査资料,全区土壤分为褐土、潮土、盐土和风沙土4个土类,褐土、脱潮土、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湿潮土、潮盐土、固定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 ±10个亚类,25个土属,104个土种。
  褐土类面积435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0.004%,零星分布在东阿县的香山、曲山等残丘脚下。母岩为石灰岩,成土母质为黄土母质,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表土为轻壤土中性至微碱性,底层有粘化层和碳酸钙淀粉层。地下水位较低,灌溉条件较差,宜种地瓜、谷子等耐旱粮食作物。
  潮土类面积986.07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93.9%,为区内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按其地下潜水和土壤新生体状况,潮土类分为脱潮土、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湿潮土5个亚类。(1)脱潮土亚类:原名褐土化潮土,面积338.41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32.3%,主要分布在冠县、临清、莘县、阳谷等相对地形部位较高的河滩高地上。地下潜水埋深一般在3〜5米,对土壤上中层的影响较82
  第二编自然环境
  弱。土壤水分动态为重力水,下渗作用大于毛细管上升水作用,淋溶作用使心土层中出现碳酸钙丝状淀积(假菌丝体)等新生体。表层质地多为轻壤土,适宜各种作物的生长,但由于地势高亢,受干旱威胁较为严重。(2)潮土亚类:面积455.63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43.4%,为全区分布最广的一类土壤,地下潜水埋深3米左右。按表层土壤质地分为沙质潮土、壤质潮土和粘质潮土3个土属。沙质潮土分布在地势较高的部位,质地较松,通气、透水性较好,容易耕作,但保水保肥性差,养分含量较低;壤质潮土分布在坡地,结构较好,质地沙粘适中,肥力较高,在耕层以下有粘土层的土壤,被称为“蒙金地”,为种植业较理想的土壤;粘质潮土分布在坡洼地,保水保肥性好,潜在肥力高,但质地粘重,耕作困难。(3)盐化潮土亚类:面积174.84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16.6%,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浅平洼地的边缘,土壤质地多为轻壤土,地下水位及矿化度较高,盐分在耕地中呈斑状分布,为农业生产的低产田,但经改良开发,有较大的增产潜力。(4)碱化潮土亚类:面积14.99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1.4%,主要分布在聊城、莘县、东阿、阳谷的洼地边缘,同盐化潮土呈复存状况和碱性反应,且土壤板结,作物岀苗困难。(5)湿潮土亚类:面积2.19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0.2%,主要分布在在平的韩集、大桑和东阿的大桥沙质河槽地及沿黄一带。地下潜水埋深在1米以内,雨季地表常有积水,土壤潮湿,在耕层下即岀现锈纹、锈斑。这种土壤多为荒地,生长茅草和芦苇等,经改造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
  盐土类面积22.64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2.2%,分布在高唐、在平、聊城、阳谷等县市的背河槽状洼地及缓平坡地,排水不畅,地下潜水埋深在2米左右,水矿化度高。按地表盐分不同,分为氯化物盐土(油碱)、硫酸盐盐土(白碱)及重碳酸盐盐土(瓦碱)。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是上重下轻,呈“T”字形,耕层盐分多在0.5~1.5%之间。这种土壤改良利用难度大,现阶段多数为撂荒地。
  风沙土类面积41.46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3.9%,主要分布在莘县、冠县、在平、聊城、高唐等县市的决口扇形地和沙质河槽地边缘。土壤质地为松沙土,春季常随风飘扬滚动,有的形成沙丘。依其固定程度划分为固定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和流动沙丘3个亚类。现区内风沙土已逐步演变为固定风沙土、风沙土漏水、漏肥,养分含量少,易被风和水侵蚀,适宜种植花生、地瓜、牧草及林果。
  聊城地区主要土壤类型面积(续表)
  表土质地
  全区土壤按耕层质地划分,有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及粘土。沙土面积43.35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4.1%,主要分布在莘县、冠县、临清、高唐、在平等县市的河道决口扇形地及河滩高地上。这种土壤质地松散,结构性差,保水保肥性弱,养分含量低,适宜种植花生、地瓜及林果。沙壤土(轻沙土)面积260.03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24.8%,主要分布在临清、冠县、聊城、高唐等县市的河滩高地、沙质河槽地及背河槽状洼地上。这种土壤好于沙土,但肥力较低,适宜种植棉花及地瓜、花生等。轻壤土(两合土)面积548.54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52.2%,为全区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壤质地,各县市均有分布。这种土壤沙粘适中,水、肥、气、热协调,适宜粮棉作物生长,在精耕细作条件下,容易获得高产。中壤土(小红土)面积162.30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15.5%,主要分布在聊城、阳谷、莘县、在平等县市的缓平坡地和浅平洼地上。这种土壤质地偏粘,保水保肥性好,养分含量高,适宜粮食作物生长。重壤土和粘土(淤土)面积35.99万亩,占全区土壤面积的3.4%,主要分布在聊城、在平、东阿、阳谷等县市的浅平洼地上。这种土壤潜在肥力较高,保肥能力强,供肥能力弱,耕性差,适宜种植耐涝的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
  耕层养分
  据1985年土壤普査资料,区内耕层土壤养分,钾素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氮、磷素养分不足。全区耕地0〜20厘米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0.81%,全氮含量平均0.059%,全磷含量平均0.14%,碱解氮含量平均48Ppm,速效磷含量平均6.5PPm,速效钾含量平均107PPm。按全国土壤养分含量的六级标准,除速效钾属三级外,其他养分含量属于四级和五级。各县市间养分含量有较大差异。聊城地区各县市耕层土壤养分含量
  第二节植被
  据1985年土壤普查,区内天然植被很少,仅有零星灌木林0.9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74%,分布在古黄河故道沙丘地带。
  地表植被多为农作物、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农田林网、四旁树木和经济林木及次生草木植物群落,林木覆盖率为9.1%。至1990年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3.7%,1994年林木覆盖率16.6%,1996年提高到18.9%。
  特征
  聊城地区地处温暖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62.8〜64.8,年干燥度为1.7〜1.9。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步,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为四季气候的基本特征。
  气象要素
  日照累年平均日照时数2463.0〜2740.8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6〜62%。其分布趋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增,莘县最少,在平最多。全年日照时数,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5~6月份平均日照达521〜578小时,占全年的21%左右。日平均日照8.4〜9.4小时。年均总辐射能量为120.1〜127.1千卡/平方厘米,以5月份最大,为14.8~15.0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58.9-62.3千卡/平方厘米。
  气温全区平均气温12.8〜13.4°C,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临清最低为12.8°C,东阿最高为13.4°C。月均气温1月最低,为 -2.2~-3.31°C;7月最高,为26.5~26.8°C。年均最低气温7.6〜8.4°C,年均最高气温19.1〜19.4°C。极端最低气温一22.7°C(1971年12月27日岀现于莘县),极端最高气温41.9°C (1970年6月21日出现于阳谷)。大于或等于30°C的高温日数年均为75-80天,冠县、莘县、高唐最多,均在78天以上,主要集中在6~7月份。大于或等于35°C的高温日数平均为13〜16天,大于或等于40°C的高温日数年均1天。气温年较差在29〜30°C之间。全区各月年平均气温为13.2°C,4〜10月年均气温一般为14〜26.7°C。日均气温大于和等于0°C的持续期为286〜294天,年积温4884〜5026°C,80%的保证率为4810〜4930°C,高于全省平均值。东阿最多为5026°C,临清最少为4884°C。日均气温大于和等于10°C的持续期为210〜211天,年积温为4404~4524℃,80%的保证率为4331〜4394°C,东阿最多为4169°C,临清最少为4115°C。日均气温大于和等于15°C的持续期为161〜167天,年积温3759〜3859°C,80%的保证率为3610-3767c,聊城最多为3767C,临清最少为3610°C。日均气温大于和等于20°C的持续期为118〜120天,年积温为2943〜3054°C,80%保证率为2625〜2818°C,东阿最多为3054°C,临清最少为2943°C。
  降水全区年降水量为567.7〜637.3毫米,东部、东南部多于西部、西北部,东阿最多达637.3毫米,高唐最少为567.7毫米。年际间降水量差异较大,年降水量最多1004.7毫米(1961年在平),最少273.0毫米(1972年临清)。年相对变化率一般为18.3〜25.8%,最大达70%。年内各季降水量分配不均。春季降水量在75.1-89.3毫米之间,占年降水量的13〜14%;夏季降水量在349.1-407.6毫米之间,占年降水量的62〜67%。秋季降水量在98.3〜121.6毫米之间,占年降水量的17〜21%;冬季降水量在15.4-19.7毫米之间,占年降水量的2.6-3.5%。
  霜冻50〜90年代,霜冻初日(以地面最低温度≤0°C作为霜冻指标),平均在10月24〜28日,最早岀现在10月6日(冠县),最晚岀现在11月22日(在平),80%的保证率为10月29日〜11月2日。霜冻终日平均在4月9~14日,最早3月23日(高唐),最晚5月5日(高唐),80%的保证率为4月2〜8日。无霜期日数平均193〜201天, 最长227天(冠县、东阿),最短167天(临清)。
  雨淞雾淞境内雨淞(又称冻雨)、雾淞屡年发生,雨淞危害严重的有1979年、1986年、1987年等年份,最长持续时间4~5天。1979年2月21〜24日,阳谷、莘县、聊城、东阿、在平、冠县等6县出现雨淞,并伴有8~10级以上大风,气温急剧下降,电线结淞(冰)厚度3~5公分,地面结冰2〜3公分。1987年11月25-30日,全区先后出现降雨、淞粒和淞转雪天气,气温骤降至一12°C以下,平均积雪深2.5毫米。
  湿度年均相对湿度为56〜68%,自北向南递增,以8月份最大,为81〜82%,5月份最小,为55〜59%。
  风境内盛行南风和偏南风,岀现频率为15〜20%。风速年均3.2〜3.7米/秒,春季最大为4.1〜4.6米/秒。聊城地区各县市霜冻初、终日期及无霜期
  第二节物候
  农作物物候期
  冬小麦平均在“秋分”后“寒露”前的10月5日播种,“寒露”后的10月12日出苗,“立冬”前的11月4日分蘖,“大雪”前的12月6日停止生长,"雨水''前的2月24日返青,“清明”后的4月8日拔节,“立夏”前的4月30日抽穗,“立夏''后的5月6日扬花,“小满”5月21日乳熟,“芒种”前的6月3日成熟。
  夏玉米平均在“芒种”后的6月8日播种,"夏至''前的6月21日呈三叶期,“小暑”前的7月6日呈七叶期,"大暑''前的1月19日拔节,“大暑”后的7月27日秀穗,“立秋” 前后的8月5~12日开花、吐丝、乳穗,“处暑''后的8月29日乳熟,“白露”后的9月13日成熟。
  棉花平均在“谷雨”前的4月18日播种,“立夏”前的5月2日出苗,“小满”后的5月26日呈三叶期,"夏至''前的6月19日现蕾,"小暑''后的7月13日开花,“白露”前的9月5日裂铃。
  植物物候期
  旱柳平均在“惊蛰”后的3月8日萌芽,“春分”后的3月22〜29日展叶、开花,“清明”后的4月8日花末,“谷雨”后的4月25日种子成熟,“霜降”后的10月25日叶色始变,“小雪”后的11月26日叶落末。
  毛白杨平均在“春分”前的3月11〜24日花芽萌发、花开花落,"清明''后的4月7日展叶,“霜降”前后的10月14-27日叶变色始落,“小雪'’前的11月21日叶落末。
  枣树平均在“谷雨”前后的4月1〜26日发芽、展叶,“小满”后“夏至”前的5月30日〜6月20日花盛、花谢,“秋分”后“寒露”前的9月28日〜10月6日叶变始落,“霜降''前的10月19日叶落末。
  桃树平均在“春分”后的3月25日花芽萌发,“清明”前的4月3日花始开,“清明” 后的4月6日叶始展、呈花盛期,“谷雨”前的4月17日花末期,“寒露”后的10月16-19日叶色始变、始落,“立冬”前的11月8日叶落末。
  苹果树平均在“春分”后的3月28日叶芽萌发,“清明''前的4月3日展叶,“谷雨” 前的4月13日开花,“谷雨”后的4月25日花末,“白露”前的9月3日果实成熟,“寒露” 后的10月17日叶色始变,“霜降”后的10月24日叶始落,“大雪”前的12月3日叶落末。
  动物物候期
  豆雁平均在“雨水”后的2月28日始
  见,“大雪'’前的12月2日绝见。
  家燕平均在“清明”前的4月4日始见,“寒露”后的1。月17日绝见。
  布谷鸟平均在“小满”后的5月23日始鸣,“大暑”前的7月14日终鸣。
  青蛙平均在“谷雨”前的4月11日始鸣,“寒露''后的10月10日终鸣。
  蟋蟀平均在“大暑”后的7月26日始鸣,“霜降”后的10月24日终鸣。
  蚱蝉平均在“芒种”后的6月14日始鸣,“秋分”9月23日终鸣。
  第五章自然资源
  第一节土地资源
  据1985年土壤普査统计,全区总面积为1297.0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53.94万亩,占总面积的73.6%,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高于全省和全国。
  土地利用区内土地可利用面积大,开发利用率高。据1985年土壤普查统计,全区总面积1297.03万亩,利用土地面积1251.16万亩,占总面积的96.5%。其中,耕地953.94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76.2%;园林18.02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1.4%;林地27.7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2.1%;居民、工厂、机关用地153.6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11.9%;交通用地35.43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2.7%;水域42.44万亩,占利用地面积的4.8%。未利用土地45.87万亩,占总面积的3.5%,主要是沙荒和盐碱荒地。
  土地生产力据1985年土壤普査,按全国土地生产力分级标准,区内没有一级地;二级地有253.3万亩,占可利用土地总面积的24.2%;三级地478.2万亩,占45.5%;四级地234.51万亩,占22.3%;五级地84.19万亩,占8%。各县市之间有较大差异。二级地面积最多的是在平78.65万亩,占全县面积的57.4%;三级地面积最多的是冠县102.22万亩,占总面积的69.3%;四级地面积最多的是阳谷59.47万亩,占总面积的37.8%;五级地面积最多的是阳谷29.76万亩,占总面积的18.9%;东阿县划岀六级地0.88万亩,占全县面积的0.9%。
  第二节水资源
  区内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东部和东南部沿黄河一带较多,西部和西北部高亢地区匮乏。
  地表水资源据全区14个代表雨量站1956-1996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6.7毫米,产水总量为48.7亿立方米。其中形成地表径流3.69亿立方米,通过各级河沟泄入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或被截留在河渠闸前,入渗补给地下水9.81亿立方米,其余大部分转化为土壤水,为自然蒸发所消耗。过境水资源比较丰富,黄河、金堤河、卫运河诸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6.22亿立方米,其中黄河349.58亿立方米,占沿境河道径流量的95.45%。其它入境水资源很少,徒骇河、马颊河多年平均径流量0.32亿立方米,仅在汛期入境。
  聊城地区地表水资源构成
  地下水资源区内浅层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较好。除淡水广泛分布外,还有微咸水与淡水相间分布,构成水化学垂直分带的咸 ——淡、淡——咸——淡及全淡型结构,淡水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93.1%。其中,适宜开发利用的浅层淡水占总面积的81.9%。中层和深层地下水亦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条件。据全区1990年评估,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21.98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为219.74亿立方米,中深和深层地下水为2.24亿立方米,分别占98.9%和1.1%。在浅层地下水资源中,因补给困难,更新缓慢,不得轻易开采的净储量为206.40亿立方米,参与大自然循环,逐年更新综合补给量为13.34亿立方米。
  水资源可利用量根据区内水利工程设施、调蓄能力及地下水补给条件,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2.97亿立方米,其中当地水资源为7.72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0.26亿立方米,地下水7.46亿立方米),沿境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5.25亿立方米 (国家每年分配引黄水量13.65亿立方米,金堤河、卫运河仅1.6亿立方米左右),其它徒骇河、马颊河等入境水,因以拦蓄力低,可利用量很少。
  第三节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石膏、石灰石、饮用矿泉水和温泉水等。
  煤炭
  阳谷——在平煤田沿黄河北呈西南东北展向,分布在莘县南端、阳谷大部、聊城东部、东阿西部及在平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5°34'〜116°30',北纬35°54'〜36°40',面积2297.6平方公里,预测储量(E+F级)217亿吨。该矿田一1000米以浅煤层分布范围广,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储量丰富,煤质优良,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被评为全国一般矿种重大突破项目之一。
  聊城煤矿区位于聊城市东部和在平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5°31’57"〜116°12'25",北纬36°5'38"〜36°31'57"。该矿区为典型的华北石炭——二迭系煤田。矿区可采煤层8层,稳定可采煤层4层,大部可采煤层4层,局部可采煤层3层。按一1100米以浅煤层计算储量,C级3.44亿吨,D级9.42亿吨。
  旦镇煤矿区位于东阿县境北部高集乡旦镇一带。呈西南东北走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该矿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阳组,表土层厚度300米,总见煤厚度约一500米。共含煤14层,平均厚度6.85米。煤质为气煤、肥煤、天然焦、无烟煤等。探明此矿储量1.39亿吨。
  冠县——堂邑煤炭预测区该区沿马颊河呈西南东北向条带展布,位于冠县与莘县、聊城与冠县、临清与高唐交界区域,长92公里,宽5〜16公里,面积700平方公里。含煤矿体为石炭二迭系沉积物,含煤7层,总厚度8.7米,见煤深度一1600~ -2600米,预测储量14亿吨。
  石油和天然气
  据勘察,油、气储集地段分布在莘县、高唐大部,聊城、临清中部,在平西部和冠县东部。
  中原油田三部油区该区位于东濮凹陷北沿,分布在莘县西南部古云、大张两乡,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约390平方公里,生油岩体厚度约700〜800米。探明石油储量3000万吨,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中原油田三厂设于此区,有生产油井330眼、天然气井2眼,年产原油100万吨左右, 伴生气1亿立方米。
  莘县凹陷生油区位于徒骇河与马颊河之间,分布在莘县北部、聊城中部、在平西部和高唐大部,呈带状展向,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生油岩体约4333亿立方米,顶板埋深1118~1439米,生油岩体厚度1389~1771米以上。
  冠县凹陷生油区位于马颊河以西,呈带状分布在冠县大部、临清中部和聊城市北端,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顶板埋深1688米,生油岩体厚度2000米左右,体积2117亿立方米。1989年胜利油田钻井队还在聊城市梁水镇梁闸村附近打出贾2号探井,在此井一2400米处发现7米厚油气层,在一2674〜—2689米处发现15米厚的质地良好的油气层。
  石膏
  据勘探,区内石膏矿主要有在平——阳谷预测区和堂邑预测区。
  在平——阳谷石膏预测区分布在阳谷西部、聊城东部、在平中部,呈西南东北条带展布,南北长128公里,东西宽15公里,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聊城军王屯钻孔,含石膏8层,单层厚度0.5~2米,总厚度9米,埋深700―1588米。
  堂邑石膏预测区分布在冠县与聊城、临清与高唐4县市交界区域,呈西南东北条带展布,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5公里,面积约350平方公里。聊城八甲刘堂古1孔,寒武系灰岩中含石膏7层,单层最厚9米,累计厚55米,埋深2000米左右。
  石灰石
  境内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埋藏1200米厚的灰岩,露岀地面的仅有东阿沿黄河一带的10余座孤山,面积4.5平方公里, 石灰岩总储量计4300万立方米。
  饮用天然矿泉水
  东阿泉饮用天然矿泉水赋存于第三系淡水泥灰岩岩溶隙中,可采水量250立方米/日,其动态稳定,地质环境优越。经水质动态监测验证,水质符合中国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GB8537〜87)命名的要求,是一种矿泉类型为锶型,水质类型为重碳酸、氯化物——钙、镁型饮用天然矿泉水。
  聊城军王屯温泉
  聊古1井,位于聊城东郊军王屯村东,地理坐标为东径116°02',北纬36°26'。此井为1977年勘探石油钻孔,井深2337.72米。井内热水自流而出,水温52℃,最大流量1800立方米/日,现控制在150〜170立方米/日。水中含钾、钠、钙、镁、铁、硼、锶等阳离子和氯根、硫酸根、重碳酸根、氟、澳等阴离子,PH值7.4,总硬度138.5德国度,总碱度8.41毫克当量/升,水中溶解氮、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热水岀口处建有村办温泉池。省地震局在此建有水化站,进行地震监测。
  第四节动植物资源
  动物兽类主要有赤狐、狸、獲、黄鼠狼、鼹鼠、草兔、刺猬、蝙蝠等。鸟类主要有鹰、鹤、喜鹊、乌鸦、麻雀、黄雀、布谷鸟、啄木鸟、猫头鹰、豆雁、家燕、鹳鹑、水鸭、白鹭、红兰顶、鸠、黄鹏、天鹅等。鱼类主要有黄顙、黄鳍、绘鱼、赤眼鱒、麦穗鱼、银鱼、船丁鱼、泥鳅、鲚鱼、刺鳅、水蛭等。甲壳类主要有蚌、虾、蟹、鳌、螺、蜗牛等。昆虫类主要有螳螂、蜻蜓、蟋蟀、萤火虫、蚯蚓、黄蜂、螳螂、蝼蛄、牛虻及蝶类、瓢虫类、草蛉类、蜘蛛类、食虫蜻类、茧蜂类、蚊蝇类、蚁类等。爬行动物主要有蛇、蜥蜴、壁虎等。两栖动物主要有青蛙、蟾蜍等。
  动物类药材有33科36种,主要有土元、蛇蜕、全蝎、水蛭、蟾餘、蜂巢、僵蚕、鳖甲、刺猬皮、鸡内金、螟蚣、蝉蜕、驴皮等。
  植物植物类130余种,主要有柽柳、杜李、酸枣棵、青蒿、碱蓬、茅草、芨芨草、苦菜、曲菜、沙打旺、水稗、莠草等;水生藻类有绿
  藻、金鱼藻、狐尾藻等;食用菌类主要有木耳、蘑菇等。
  植物类药材主要有5大类183种。根茎类有白茅根、芦根、香附、地骨皮、地黄、藕节、半夏、桑根皮、天花粉等。果实类有亭苈子、免丝子、蛇床子、牵牛子、白蒺藜、大麻仁、杏仁、桑椹子、苍耳子、地肤子、苦楝子、枸杞子、莲子、柏子仁、枯萎、槐角、王不留、银杏、枣仁、桃仁等。花叶类有槐米、野菊花、蒲黄、霜桑叶、侧柏叶、石榴花、艾蒿等。全草类有大蓟、小蓟、紫花地丁、蒲公英、马齿苋、青蒿、菌陈、益母草、车前草、瓦松、猫眼草、地绵草、透骨草、旱莲草、罗布麻等。藤枝皮类有臭椿皮、桑白皮、桑枝等。
  境内自古旱涝灾害并存。1644-1911年 (清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共发生旱灾101年,平均2.7年1次;涝灾96年,平均2.8年1次。在旱灾年中,特大旱年3年,平均89年1次;大旱年17年,平均16年1次;中、小旱年81年,大致3年1次。涝灾年中,特大涝年3年,平均89年1次;大涝年10年,平均27年1次;中、小涝年84年,大致3年1次。
  1912—1949年间,出现旱灾14年,平均2.7年1次;涝灾11年,平均3.5年1次,旱涝灾岀现年率为64.1%。在旱灾年中,大旱年4年,平均9年1次;中、小旱年10年,平均3.8年1次。涝灾年中,特大涝年和大涝年各1年,平均38年1次;中小涝年9年,大致4年1次。
  1949~1996年间,出现旱灾28年,平均1.7年1次;涝灾14年,平均3.4年1次。在旱灾年中,特大旱年5年,平均9.4年1次; 大旱年6年,平均7.8年1次;中旱年6年,平均7.8年1次;小旱年12年,平均3.9年1次。涝灾年中,特大涝年2年(1961、1964年),平均23.5年1次;大涝年3年(1953、1962、1963年),平均15.7年1次;中涝年3年,平均15.7年1次;小涝年6年,平均7.8年1次。
  旱涝灾害年的主要特点是频繁多变,旱多于涝,旱、涝交替和连续发生。1644-1911年间,旱灾年占37.7%,涝灾年占35.8%。1912〜1996年间,旱灾年占50%,涝灾年占30%.1929-1935年间,连续雨涝4年。1943年,聊城、堂邑和冠县一带大旱,造成方圆几十里的无人区。建国后,1961〜1964年间连涝4年,1965〜1968年间连旱4年,1970〜1973年的4年间出现旱涝交替现象。1981-1989年间连旱9年,其中,1986、1987、1989年全区受旱面积均在400万亩以上。1990~1996年又岀现旱涝交替现象,1991、1992、1994,1996年,全区受旱面积均在600万亩以上;1990、1991、1996年,全区受涝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
  季节性旱涝,一般规律为:春夏(初)多旱,夏(末)秋多涝,晚秋旱。一年内春旱一般1.5~2年1遇,岀现年率达50〜60%以上;初夏(6月)旱大致1.5〜2年1遇,岀现年率为50%左右;盛夏(7〜8月)旱3〜4年1遇,岀现年率30%左右。春涝机率很小,大致10年1遇。全区最严重的一次春涝发生在1964年4月,降雨多达158毫米,是常年同期降水量的5倍;全区性夏涝大致3〜5年1遇;秋涝大致3年1遇。全区性秋涝岀现在1961、1974、1983、1985年和1990年。
  1990年汛期,全区平均降雨量528毫米,多为局部暴雨,比历年同期的450毫米多17%,比1989年同期多98%,造成全区75个乡镇1671个村庄水灾,受灾农田面积209.4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50.3万亩,绝产面积49.43万亩,倒塌房屋2.0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4亿多元。
  1992年,全区遇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全区平均年降水量仅325毫米,比常年偏少242毫米。1〜7月上旬,全区平均降水量81毫米,比常年偏少61%。金堤河、卫运河、徒骇河干涸断流,黄河亦几次断流。春旱连夏旱,春季最大受旱面积627万亩,重旱200万亩,旱死麦苗10万亩;夏旱面积800万亩,重旱480万亩,80万亩夏作物未能适时播种,50万亩农作物旱死,1700个村100余万人吃水发生困难。
  1949~1996年聊城地区旱涝灾害面积黄河溃决黄河自1855年(清咸丰五年)铜瓦厢改道至1938年间,沿境河段发生决溢计有30余次,口门53处,其中临黄堤40处、北金堤13处,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伏讯,寿张东纸坊北金堤决口,洪水决城,官署、庙宇、街衢、民舍倾圮。同年秋,张秋镇东南3里处临黄堤决口,口门宽74.6米,水趋东北夺小运河至天津入海,历时3个月后被堵合。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东阿王庙子金堤漫决,香山村七八十户人家,仅剩1座房屋没倒,东阿西北一带村庄及在平、聊城、高唐、临清等县均受灾。大水过后,不少村庄良田被飞沙覆盖,长期颗粒不收,难民被迫离乡乞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寿张大寺张临黄堤决口漫水,淹寿张、阳谷、东阿等县。1933年东阿邵庄临黄堤两处决口,口门宽达60米,当年堵合。1947〜1996年间,境内临黄堤和北金堤无溃决。
  卫运河决溢自1855年(清咸丰五年)至1942年间,先后决漫24次。临清、馆陶、冠县、莘县均遭不同程度灾害;1943〜1963年间,出现过3次特大洪峰,决漫47处。1963年,卫河右堤在河南省内黄漫决,水流至莘县;卫运河右堤在临清冯圈决口,平地可漂筏行舟。全区先后淹地共63万亩。
  第三节冰雹灾害
  建国前,境内冰雹几乎年年发生。建国后,1949〜1996年间,年均降雹次数0.6〜1.8次,大致轻灾5年2〜4遇,重灾5〜10年1遇。1年之内春、夏、秋3季均有发生,最早出现在4月上旬,最晩为10月下旬,集中出现在6~7月份,其中6月份占年降雹次数的40%。
  冰雹多发生在下午、傍晚和上半夜,常伴有8~10级以上大风,一般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最长持续1个多小时(1965年4月29日,临清、冠县、聊城、东阿等县市部分公社)。其雹粒小如豆、大如枣、最大似鹅卵,一般直径5-15毫米,最大120毫米,罕见重600克(1965年4月29日阳谷古柳树村)。积雹深度,轻灾区半铺地面,重灾区平均积深2〜5毫米,个别地方积深达300毫米(1965年4月29日东阿县刘集一带)。
  危害区内的冰雹多从西北入境,向东南或东北移动出境,以西部和中部地区危害最为严重。其主要路径有4条:第一、二两条均来自河北省,一条经临清西部、冠县中部,穿越聊城市与莘县交界地带及阳谷中部,向东南转移出境;另一条自临清西南部、冠县东北部,穿越聊城中部,经阳谷东北部,到东阿西南部出境入荷泽地区。第三、四两条均来自夏津县,一条自临清东部穿越在平和聊城东部,到东阿北部入齐河县;另一条经临清东北部、高唐西南部向东北转移出境。另外,还有一条自平原入高唐西北部,冰雹途径亦常年构成灾害全区多年平均雹灾面积11.9万亩,1960、1964、1976、1977、1980、1986、1987、1989年等为多灾年份,雹灾面积20-60多万亩,1965、1978、1982年和1990、1996年为重灾年份,雹灾面积达80-100多万亩,重灾区大部分农作物被砸绝产,林、果、苗、木、房舍遭受严重损坏,人、畜、家禽均有伤亡。
  1990年6月23日〜7月9日,全区3次遭受风雹袭击,涉及84个乡镇1650个村庄,受灾面积194万亩,其中成灾面积98万亩,倒塌房屋5180间,刮倒树木86.136万株,损失水果6.5万公斤,刮倒通讯供电线杆524根,线路3000公里,1000多座桥、涵、闸等水利工程建筑物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4亿多元。
  第四节风灾
  干热风几乎年年发生,集中发生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轻干热风年平均出现4~5天,出现年率83〜100%;重干热风年平均出现1.5-2.4天,最长持续时间达7天,出现年率57〜89%。干热风常造成小麦青枯逼熟,对产量影响较大,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年份减产15〜20%。
  大风多年平均(瞬时风速大于或等于17米/秒)日数为15.8~25天,以3~4月份最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三分之一。危害性大风集中出现在6〜7月份,最大风力达10级以上,常伴有雷雨、冰雹,造成严重灾害。
  龙卷风建国以来,屡遭龙卷风袭击,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有两次:1971年6月27日17时30分〜18时,高唐县南镇公社纸房头村发生龙卷风,雷雨相伴,中心直径约400米,人、畜、车辆席卷入空,石磙被刮离地60米,造成46人死亡、169人受伤,毁坏房屋428间,折断树木467株,死伤牲畜58头。1987年8月26日16〜18时,莘县、聊城、阳谷3县市的11个乡镇43个行政村遭龙卷风袭击,死亡2人、伤348人,倒塌房屋3100余间,折断树木21.58万株,刮断电线杆390根,中断通信线路7.6万米,农作物受灾面积6.54万亩,成灾面积5.4万亩,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兀。
  第五节低温连阴雨
  春播期(4月11~30日)低温连阴雨,多年平均出现0.4~0.6次,出现年率为39〜54%,最长持续时间,低温为6天,连阴雨为12天。麦收期间(6月11-30日)“烂场雨”,轻者平均3年1遇,最长持续时间4~9天;重者平均5~10年1遇,最长持续时间6〜8天。夏秋(8月11〜9月30日)低温连阴雨,多年平均0.3〜0.4次,出现年率为32%,大致3〜5年1遇,最长持续11~13天。其中低温大致5年3遇,出现年率62〜79%,一般持续6〜7天。1976年8月下旬,低温连阴雨持续7〜13天,总降水量43.3-117.2毫米,造成棉花和秋粮作物严重减产,品级降低。1989年6月5~15日麦收时节,全区出现多年少有的连阴雨天气。日平均总云量8.9成,降雨总量90毫米,其间11~14日连降暴雨,平均降雨量达61毫米,已收割的小麦有三分之一受兩淋变色,雨后收割的小麦有三分之一萌芽掉粒,平均每亩损失15公斤。
  第六节虫灾
  建国以来,区内农作物虫害种类繁多,常年受灾面积2170万亩次(防治面积占70~80%),按其演变和发生情况大体分为5种类型。1.偶发暴发类型:主要有棉小造桥虫、斜纹夜蛾、棉蓟马、棉蜷象、一三代粘虫、栗灰螟、大豆红蜘蛛、造桥虫等。2.常发生类型:主要有棉蚜、棉蛉虫、地老虎、玉米螟、栗灰螟、麦蜘蛛等。3.跃增类型:主要有灯蛾、跻螬、灰飞虱等。4.消退类型:主要有蝗虫、棉红蜘蛛、棉红蛉虫等。5.次要稳定类型:主要有玉米蚜虫、蓟马、大豆食心虫等。
  林木虫灾主要有榆兰金花虫、榆毒蛾、杨扇舟蛾、光肩星天牛、杨透翅蛾、大袋蛾等。其中榆兰金花虫连年发生,危害严重。果树虫灾主要有枣步蛐、枣龟蜡介壳、枣壁虱,危害严重,桃、梨、枣、苹果树小食心虫普遍发生。
  第七节地震灾害
  1479年(明成化十五年)至1996年的500多年间,境内见于史书记载及仪器记录的三级以上有感地震64次,其中破坏性地震7次。1479年10月,观城发生5.0级地震,震中毁官舍民居。1502年10月(明弘治十五年九月),观城又发生6.5级地震,东昌府辖县皆震,有声如雷,地裂涌水,民舍倾毁千余间,砸死百余人。1654年9月15日(清顺治十一年八月初五),朝城发生5.5级地震,震中烈度7度,池水荡漾,城堞多圮,东昌府属县均震。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莒县、郷城间发生8.5级地震,东昌府辖州县震感强烈。东阿、在平等县居民房屋多倒塌;朝城城堞倒塌70余处;冠县、堂邑民居毁十之四五;临清盆瓮之水倾出,人不能立;高唐梁村塔倒塌4层。1830年6月12日(清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河北磁县发生7.5级地震,波及东昌府、临清州属县,地震烈度6度,莘县塔尘摇落,寿张城内庙宇倾倒,乡村墙屋多坍塌,范县城楼垛多折。1937年8月1日,菏泽发生7.0级地震,波及境内,地震烈度6~7度。东阿城墙塌陷,寿张死伤20余人,聊城土墙破屋多有倾塌。1966年3月8~22日,河北邢台地区隆尧〜宁津一带连续发生6.8级、7.2级地震,全区震感强烈,倒塌房屋14535间,损坏房屋182254间,受伤64人,死亡6人,死伤牲畜57头;临清、冠县卫运河滩出现地表断裂,并冒水沙。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