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
【工作综述】2007年,全市文化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文化厅的要求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名市”的奋斗目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一是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主要是市县两级文化设施建设。市杂技团、京剧院、豫剧院建设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发挥了很好的效益,成为聊城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亮点。临清张彦青艺术馆开馆。在平、临清、东阿都制定了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东阿的文化中心已经奠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得到了加强。二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初步建成。全市采取多种形式融资500多万元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两级都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乡村两级与党员远程教育相结合建立了服务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三是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131工程。积极推进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加大了财政投入,每个乡镇配备了数字电影放映机和流动放映车,落实了放映资金,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需求。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了巾帼文化艺术节、少儿艺术节、文化旅游节、消夏艺术节、水城之秋观光周等专题文化活动,同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艺调演、民间艺术展演、江北水城葫芦文化艺术节、高唐书画博览会、书画摄影展览、电影放映展映等活动,活跃了节日期间的氛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八一期间,举办了全市双拥合唱文艺汇演活动,市直及各县(市、区)以及驻聊部队踊跃参加,营造了双拥共建的良好氛围。
专业文化发展呈良好态势,专业剧团和影剧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一是专业剧团努力创新节目,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市杂技团、市京剧院抓住时机,面向市场,积极搞好演出业务。杂技团在桂林的演出受到欢迎。京剧院、豫剧院在河北、山东、浙江等地进行巡回演出。二是加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创造条件,让青年演员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市豫剧院组织青年演员参加全国红梅奖大赛取得好成绩,对演员队伍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在第10届中国戏剧节上,由市豫剧院排演的新编历史剧《大明贤后》,成为全省唯一参赛剧目获3项大奖,《大明贤后》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章兰获优秀表演奖,为全市争得了荣誉。三是影院剧场工作得到加强。聊城影剧院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消防条件和影音效果,开展了演出季、展映月等活动,以《集结号》、《投名状》等大片放映为契机提高上座率。
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一是加强了运河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借助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运河聊城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契机,对运河沿线文物进行了调查,为京杭大运河文物信息库的建设收集了有关资料。基本完成了运河文化博物馆陈列大纲修改完善工作。搜集了一批运河文物和聊城文物,为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布展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多方面筹集资金,修复了一批市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增加了聊城的文化内涵,增加了文化旅游的内容,特别是10处名人纪念馆、5处文庙成为聊城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投资近300万元完成了堂邑文庙的修复工作,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是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市有80多个项目被列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13项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人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冠县、阳谷也公布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有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省文化厅和省政府推荐到文化部和国务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侯选项目。东昌府区的葫芦艺术之乡、临清的京剧艺术之乡、东阿的杂技艺术之乡、在平的剪纸艺术之乡、高唐的书画艺术之乡被省文化厅推荐到国家文化部按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重点项目进行申报。
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一是加强了民间工艺品开发的力度。民间工艺品逐步成为聊城市文化产业的优势项目。工艺葫芦、木版年画、牛筋腰带、雕刻葫芦、面塑、泥塑、剪纸、书画等传统工艺品,成为全市重要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其中,东昌工艺葫芦和高唐的书画一条街已经发展成为很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集群,被列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侯选项目。临清流动舞台车等项目成为文化产业新亮点。二是进一步繁荣了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项目,文化经营门类大幅度增加,文化经营业户达到1000多户,从业人员2万多人,为聊城增加税收,安置就业人员,促进服务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加强对互联网、音像制品、娱乐演出市场的管理和整治,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影视演艺业有了新发展。《海源阁》电视剧的拍摄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傅斯年》等影视剧的论证工作正在进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排新戏、多演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庆友)
文学艺术
【工作综述】2007年,市文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在文艺创作、艺术展演、产业经营和行业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市文联党组在利用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理论培训班、座谈会等方式和途径认真学习贯彻的同时,在全市文联系统下发了《关于全市文联系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通知》,制定了《聊城市文联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实施方案》,号召各级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制定计划,精心组织,利用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积极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同时结合下半年在全市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在八次文代会上的讲话以及“6•25”讲话精神,着重找出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和文联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制定了整改措施认真进行整改,使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推动全年的文艺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2007年,市文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组织开展了50多项具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展演和研讨活动,在节庆文艺演出、文化“三下乡”活动、“文化旅游节”活动、社区文艺演出等文艺演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省文联交办的各项任务,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市“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紧紧围绕纪念建军80周年、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号召,组织举办了一些有重大影响、意义深远的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全市的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纪念毛泽东“5•23讲话”发表65周年,市诗人协会举办了“水城诗光五月笔会”,山东省著名诗人桑恒昌、郭廓等和聊城市诗人和诗歌作者90余人参加了笔会。与会者重温了讲话精神,创作了一大批宣传和歌颂聊城的诗歌和散文作品,结集为《水城诗光》一书出版。为纪念建军80周年,市音协和市委、市政府于“八一”建军节举办了纪念建军80周年大型合唱汇演,市曲协与团市委、陆航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大型军民联欢晚会,弘扬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秀传统和良好风尚,受到广大官兵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十七大召开前夕,市曲协、市公益活动策划协会与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了“赞颂新聊城、争创新业绩,喜迎十七大”演讲比赛和文艺演出活动,市作协、市诗人协会组织作家诗人创作了一批歌颂十七大的诗词作品,分别在《水城文艺》、《鲁西诗人》及《白杨诗刊》上辟专栏刊出,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宣传了十七大精神。同时各县(市、区)文联也纷纷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书画、摄影展览和文艺演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由市美协和市委宣传部、市公路局联合举办的“‘水城之路’2007聊城市中青年书画家提名展”历时半年,共展出全市优秀中青年书画家的作品140余件,出版了大型书画作品集,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春节期间,市书协和市楹联协会积极响应上级文化下乡的号召,组织书法家到开发区李太屯村给农民送春联,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同时,文联十大文艺家协会根据各自不同的业务特点,充分发挥专业文艺人才集中的优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市书法家协会积极开展了“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先后组织书法家到陆航团、开发区以及学校、社区开展书法创作活动10余次,赠送书法作品500余幅;选送6幅作品参加了九届国展,与其他书画组织、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笔会1。余次。市美术家协会组织部分会员赴太行山区等地写生并举办了观摩展,选送韩英凌等8名骨干到中国国家画院进修;应马来西亚美协的邀请,赵安民、乔振霞、金惠华赴马来西亚举办画展并进行了书画艺术交流;参与各种书画笔会和展览活动20余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参加了山东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评选活动,聊城市推荐的梁成贵被评为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是全省首批被命名的19位传承人之一;积极作好民间工艺品的研发和保护工作,帮助民间陶艺艺人王法柱的陶艺作品走向了北京奥运市场。市作协与高唐县委宣传部、高唐县文联联合在济南举行了于兰《乡村物语》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作品给予了较高评价;聊城市作家王涛的长篇小说《阿胶大传》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认真做好《水城文艺》的编辑工作,大力培养文学新人,全面促进创作繁荣。市戏剧家协会组织参加了中国剧协举办的戏剧“红梅奖”大赛山东赛区选拔赛,分别获得了金、银奖,选出的田燕参加了全国的决赛,并获得了金奖;积极协助聊城、临清、阳谷戏剧票友在五一、十一旅游节期间在聊城的演出活动,共演出20余场;出版了《荣秋莲河北梆子唱段精选》唱碟,受到广泛好评;在苏州举办的中国剧协第十届戏剧节上,市豫剧院排演的新编历史轻喜剧《大明贤后》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台入选参加的剧目获得了3项大奖,其中剧目获优秀剧目奖,主演章兰获得优秀表演奖,该剧编剧刘桂成获优秀编剧奖。市曲艺家协会举办了全市曲艺作品研讨会,共有25件曲艺作品参加研讨修改;组织举办了“2007年中国江北水城(聊城)首届冰灯冰雕文化艺术节”及“江北汽车文化展”,参观人数达上万人次;与市公益活动策划协会、市老龄委联合举办了“老少同乐欢度九九老人节”大型联欢活动,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市摄影家协会分别与东阿县委宣传部、东阿县文联联合举办了东阿城市建设成就摄影展,举办了冠县首届中华第一梨园采摘节摄影展、“‘邮政杯‘美丽的世界”风光艺术摄影展等展览活动,共展出作品300余幅;分别与市环保局、市税务局、市公路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专题摄影创作活动和展览;与《人民摄影报》联合举办了影友联谊会,有30余幅作品被评为佳作奖;选送作品参加了“国际旱码头”杯摄影比赛和省摄协组织的“庆祝十七大成就展”。市舞蹈家协会组织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青少年舞蹈选拔赛”,获得银牌3枚、铜牌2枚,市舞协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参加了“全国第五届少儿艺术风采大赛”,获得金牌2枚、银牌7枚、铜牌4枚,市舞协获优秀组织奖;分别组织参加了“两岸同根杯”全国小天使大赛和全国选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与市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山东省金话筒选拔赛”,并积极参与了市、区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编排和演出活动。市音乐家协会组织参加了山东省第六届“齐鲁风情”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得了个人三等奖,市音协获优秀组织奖;举办了全市青年歌手大奖赛和全市首届二胡比赛,推出了一批音乐艺术人才;开展了宣传十七大精神歌曲征集活动,已征集歌曲四十余首;组织参加市里的各类演出活动30余场,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市杂技艺术家协会创新杂技艺术表演形式,排演的杂技芭蕾剧《梦幻漓江》在桂林大剧场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演出任务,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板凳游戏》剧目赴京参加“北京2007国际杂技滑稽交流展”,荣获优秀演出奖;坚持为地方服务的原则,参加市里的各项演出活动20余场;进一步开拓国内外演出市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狠抓精品创作,文艺创作取得新成果。市文联党组把繁荣文艺创作作为工作的重点,采取多项具体措施,为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创造条件。市文联切实加强阵地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办好综合性文艺期刊《水城文艺》,为广大作者提供了发表作品、进行创作交流的园地,培养了一大批创作骨干。同时还对各县(市、区)的内部文艺期刊给予关注和指导,各县(市、区)都出版了自己的文艺刊物,他们通过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为企事业单位作宣传联合办刊等多种方式争取经费,使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步扩大,成为培养和联系基层创作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市文联的各文艺家协会还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培训活动,市作协推荐3名青年作家参加了省作协主办的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市书协先后邀请著名书法家于明诠、白熙先生到聊城举办书法培训班,培训书法骨干300余名;市曲协举办了多期曲艺培训班,市舞协的少儿艺术团培训人员达500余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少儿文艺人才,还组织了全市的舞蹈考级工作,市杂协利用全国蒲公英杂技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杂技专业人才。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艺术培训活动,使全市的文艺队伍得到壮大和锻炼,文艺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文学艺术各门类创作、发表、演出、展览推出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文艺作品。2007年,发表小说50余篇,散文和报告文学、文学评论120余篇,诗歌200余首,出版长篇小说《红绫扇》《九品大员》、散文集《乡村物语》《水城人家》、诗集《张维芳时代抒情诗选》《风之后,雨之后》《绿园集》《水城诗光》等文学作品集10余种。同时有多篇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奖励。吴金锋的长篇小说《红绫扇》在新浪网第四届原创文学大赛中获推理文学银奖,邱方军作曲的少儿歌曲《爷爷带领我》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马延成创作的歌词《故乡的秧歌谣》获《歌曲》编辑部“晨钟奖”,其作词的歌曲《年味》获中国民歌精品金奖,群口快板《说林海、话平原》获全国第四届“林平杯”文艺汇演表演一等奖。
积极组织文艺采风活动,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市文联组织市县文学艺术家到安徽黄山等地采风。市美协组织书画家到河南、安徽等地写生,市摄协组织会员赴新疆进行艺术摄影创作活动,市曲协组织了阳谷景阳冈酒业和冠县梨园采风活动,都为作家艺术家进行精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市美协三名艺术家在马来西亚的书画交流活动宣传了中国的书画艺术,加强了与海外书画界的交流与合作;文联系统的领导同志分别参加了在俄罗斯、牡丹江和河北承德举办的文联工作研讨会。市作协的领导参加了省作协组织的湘黔川三省文学采风与考察活动,市摄协组织会员参加了在平遥召开的四省市摄影家联谊会和平遥国际摄影节。同时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学艺术家也到聊城参观、考察和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文学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文联职能。市文联机关以全市开展的“建设强市名城,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联系文联和文艺工作的实际,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市文联党组通过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及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委会上的讲话等途径,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水平和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市文联党组适应文艺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将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市公益活动策划协会等民间文化社团纳入文联的管理之中,扩大了文联的服务范围和工作领域。继续做好机关老干部工作,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节假日对他们进行慰问,并为老干部和全体职工进行了健康查体。根据市里的统一安排,认真部署并完成了单位公务员登记、工资调整、财政集中支付以及慈善捐助等工作。积极做好省文联安排的工作任务,认真完成了省文联县级文联组织机构统计、全省文艺人才专家库专家人选推荐等工作,并接待了著名作家刘玉民、创研室主任孙国章等到聊城采风和进行调研。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文联的各项行政和业务工作都圆满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机关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努力创建“文明机关”、“学习型机关”,拓宽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涵,为各文艺家协会、县(市、区)文联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广大文艺家的信赖和赞誉,使文联真正成为文艺家之家。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市文联荣获“全省文联系统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各县(市、区)文联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2007年,市文联系统在组织健全的基础上,立足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东阿县文联切实加强协会组织建设,重点实施了“111”工程,即每月调整建立一个协会,每个协会开展一次大型文化活动,不仅顺利完成了所属协会的换届工作,而且相继举办了庆七一新东阿摄影展、庆祝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大型书画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作家座谈会等有影响的文艺展演和研讨活动,增强了文联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了全县文学艺术水平的提高。东昌府区文联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庆香港回归书画展、庆祝建党86周年暨解放思想大讨论演讲比赛、喜迎十七大摄影展以及文化下乡等主题宣传活动,弘扬了主旋律,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创办了文艺期刊《东昌月刊》,为繁荣文艺创作、培育文艺人才创造了条件。高唐县文联积极弘扬“中国书画之乡”的文化品牌,组织举办了中国山水画十人展、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山东实力派名家迎春书画展、拥军书画笔会以及全国全省著名书画家的个人作品展等有影响的书画展览2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围绕节庆文化宣传举办了文化下乡、春节文艺演出等多场文艺演出活动;积极搞好与外地市的文化交流,先后组织文艺家赴安徽、河南、齐河等地参观考察,促进了当地文艺水平的提高。临清市文联以《临清文艺》为载体, 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文艺家深入企业、乡镇进行采风、开展创作笔会和书画交流活动,积极宣传企业,培养扶持作者;通过召开了《临清文艺》创刊五周年座谈会、名城书画发展座谈会等途径,深入挖掘和宣传临清的历史文化,着力打造运河名城。冠县文联积极围绕县里的工作大局,组织了宣传十七大、讴歌新农村和冠丰种业的采风和诗歌创作活动,创作了一批诗歌精品;举办了梨园观光周摄影展和劳动者之歌摄影活动,宣传了冠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促进了全县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阳谷县文联以县委开展的“我是阳谷人”主题宣传活动为依托,充分发挥各文艺家协会人才集中的优势,组织举办了第二届青少年声乐器乐大赛、戏剧歌舞激情广场演出活动、摄影采风与展览、庆十七大书画展及根石艺术展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阳谷的文化实力。茌平县文联注重与企事业单位紧密结合,组织各文艺家协会先后开展了庆新春摄影展、和谐之声大型文艺晚会等文艺展演活动,积极服务社会,促进文艺繁荣;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舞蹈培训班,着力培养新人,推出文艺精品,有多件歌曲、舞蹈和文学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励,文艺创作取得硕果。莘县文联进一步加强协会建设,建立健全了协会组织,充实了协会领导班子,会员队伍不断壮大。积极举办书画展览和摄影创作展等展演活动,为协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利用《乡韵》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臧利敏)
新闻出版
【工作综述】2007年,全市新闻出版系统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全面落实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突出“扫黄打非”斗争这条主线,努力促进全市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2007年,全市共有印刷企业563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24家;出版物发行单位181家,其中出版物二级批发单位9家。全市印刷业实现总产值155768.73万元,利润9848.35万元,发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4683万元,利润618.91万元。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管理、发展、建设”三个重点,推动全市新闻出版业健康繁荣发展。1、严厉打击非法出版、印刷和发行活动,加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2、通过市场准入和行政审批,进行宏观调控,调整新闻出版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巩固治理整顿成果,建立以聊城为中心,辐射冀鲁豫周边地区的,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大型图书城一聊城图书城(聊城市鲁西图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该书城是经省局批准、总署备案的聊城唯一一家具有图书批发、零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3、加强行业引导和扶持,突出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成立了出版业协会和日历印刷业协会。
各项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全面加强。1、抓好上级机关委托管理的各项行政许可事项,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办理程序,规范批准文件、备案文书的制作和管理,建立齐全的档案资料等。2、进一步规范报刊管理秩序。根据各驻聊记者站2006年度审核报告情况对《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和《商报》三家驻聊记者站进行了核检登记,对全市报刊、广播和电视系统记者进行了记者证的年检。在整治“四假”专项行动活动中,积极开展工作全面清查辖区内的报刊发行市场,对47家报刊零售亭、18家报刊零售摊位的报刊进行了检查,查缴《世界军事博览》、《生活导航》等非法报刊1000余份。在对记者站的深入检查中,发现未经批准擅自设立的《新晨报》记者站属于非法记者站,对其进行了严厉查处,取缔了这一非法记者站。3、加强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管理。对全市省级2家内资报刊、18家市级报纸和19家市级期刊进行了年度核验登记,并办理了6个省级内资图书和39个市级内资图书。4、版权管理工作全面展开。一是加大了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4月26日,市新闻出版局和工商局、知识产权局、公安局、司法局等部门联合在五星广场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很好地宣传了著作权和知识产权;二是继续推进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工作,逐步开展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转发下达了省新闻出版局关于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的文件精神。先后对13家企业进行了检查,查处安装盗版软件计算机87部,责令使用盗版软件的企业使用正版软件。5、加强对印刷发行企业的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对全市未办理登记证的印刷发行单位进行了集中清理工作,对出版物市场落实批发许可证制度和售前送审制度,进一步规范印刷发行行为。6、严格落实出版物发行员培训制度。举办了印刷企业法定代表人法规培训班,全市249家印刷企业的法人参加了培训。11月28日举办了全市出版物发行负责人法规培训班,全市260余家出版物发行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扫黄打非”取得重要成果。1、以查处案件为突破口,“扫黄打非”工作深入开展。2月12日,市“扫黄”办对阳谷县邵楼村一地下印刷黑厂进行了突击检查。发现正在盗印学前班教材和《幼儿用书》等,发现其一处仓库,存有《轻松夺冠》等盗版教辅12000余册。稽查人员当场对其成品和半成品及散页共约计4吨予以收缴,并处以罚款。11月,市新闻出版局、市“扫黄”办组织人员对聊城市香江市场物流中心蓝天、九州、四海、奔腾等货运站进行了连续突击检查,共查缴扣押从外地进货和向外发货的图书、挂历、光盘等涉嫌非法出版物400余包,约3000。余册(盘)。2、加大对岀版物集中经营场所的整治力度。市新闻出版局、市“扫黄”办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省“扫黄”办领导的支持下,采取果断措施,取缔了香江、铁塔、将军苑等擅自组建的图书市场。同时组建聊城市鲁西图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图书城),为广大业户合法经营、守法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3、开展了“反盗版天天行动”、“打击非法出版活动专项行动”、“打击淫秽色情等有害出版物专项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迎接十七大净化出版物市场专项行动”等多项出版物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对辖区内出版物印刷企业、出版物集中销售场所及所有音像、计算机、软件集中销售场所进行了大规模的地毯式、拉网式、摸底式检查,对于净化全市出版物市场起到了极大作用。4、认真推行“扫黄打非”工作目标量化考核工作,全面提升“扫黄打非”工作水平。在“扫黄打非”工作中继续推行了工作目标量化考核,并把量化考核作为“扫黄打非”工作的总抓手,促进“扫黄打非”工作不断上新台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2007年,共查处违规违法出版印刷发行案件67起,受理群众举报27起,日常检查查处37起,立案43起,结案42起,移交公安机关1起。共收缴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计算机软件等非法出版物21万余件,其中政治性非法出版物30余册,淫秽色情出版物300余册,盗版教辅153000余册,盗版图书、报刊32000余册,盗版计算机软件电子出版物6000余盘,盗版音像制品18000余盘。取缔关闭店档摊点8个,印刷复制企业7家,游商地摊80余家,端掉批销窝点11个,拘捕犯罪嫌疑人1人。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取得初步进展。1、认真传达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认真贯彻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的会议精神,传达学习了国家、省《关于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意见》。2、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组织实施。3、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关于填报“农家书屋”建设规划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结合聊城实际,进行了认真调查摸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方案,坚持政府资助、社会捐助、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方针,遵循多渠道吸收资金,整合各种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运行机制”的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形成了多样的组织实施。2007年完成“农家书屋”示范点建设的启动工作,在全市建立89个“农家书屋”,已落实资金160万元。(荣刚)
图书销售
【发展概况】截至2007年底,新华书店拥有固定资产5630万元,职工400余人。全年完成销售码洋1.28亿元,实现利税610万元。2007年,被市总工会、市文明委、市人事局等九部门评为“全市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被山东省版权局授予“正版产品经营示范单位”称号,被山东省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 “守法诚信先进单位”,被市总工会评为“聊城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加强和改善服务质量,营造良好购书环境。1、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发行队伍。2007年,全市新华书店系统从狠抓职工教育人手,先后开展了业务练兵、礼仪培训和星级营业员评定等工作,对营业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营业员从统一着装、站立服务、文明服务到言行举止更加规范化、文明化,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在2007年的全省新华书店系统门市工作检查评比中,聊城市店第一门市部、冠县县店第二门市部被评为全省新华书店系统最高星级门市部“五星级门市部”。2、努力创造优雅、洁静的购书环境。一是硬件设施不断增强。实现了购销现代化的网络管理,设置了读者休息椅、存包处、读者意见簿、缺书登记簿、图书查询电脑等服务设施。二是依托全省连锁经营网络资源,保证图书占有量和加快图书更新周期。全市各店充分利用连锁经营的网络资源优势采取网上订购,使外出进货的次数由原来的平均每周一次,减少到平均每月不足两次,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其中图书、音像市级店有6~7万个品种,县级店有2~3万个品种,2004年以后出版的新书约占品种的86%以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社会各层次读者的需求。3、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销售额平稳增长。全市各店不断加大门市工作的管理力度,狠抓制度落实,制定了《门市管理制度》,新增岗位职责、奖惩制度、操作规程等共70余条,细化了职责,明确奖惩措施,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每个货架都能落实到人,把责、权、利捆绑在一起,每个营业员的工作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服务质量和销售明显提高。2007年,聊城市店第一门市部销售达到426万元,比上年增加46万元,增长12%。
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民看书难、满足农民读书学习需求、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实施的一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是一项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2007年,市新华书店共投入近4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20个高标准、高质量的“农家书屋”,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每家“农家书屋”都有图书1000种以上,报刊30种以上,电子音像制品100种以上。全市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缓解。1、狠抓落实,切实推进工程建设。市店对全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做了全面规划部署,成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对每一步的工作都做了细致的安排,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协调解决各县在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市店认真抓好农家书屋建设规划工作,合理选择建设地点,对每处建设网点的选址、布局做到优中选优,确保长期有效,保证农家书屋的建设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工程的作用。2、依靠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全面做好各方面的工作。3、加强管理、搞好服务,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落到实处。市店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保持其长久活力。首先,在图书的选配上,除了省店统一配备的图书外,又针对各村庄不同的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配备不同的图书、音像制品。在平着重配置了畜禽养殖与加工方面的图书,莘县着重配置了农田保护地栽培、大棚日光温室种植方面的图书。其次,为了保证农家书屋的良好运行,按照省店要求,加强了对网点的管理,坚持做到“四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配备,统一组织。除了为每处书屋配备了统一的标识牌,制定了统一的《服务守则》、《借阅管理办法》外,还为书屋的每一本书登记造册,制作了借阅记录卡,并与书屋所在乡村签订了协议,明确界定了书屋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明晰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定期对各网点进行技术指导,提供后续服务,严防盗版书等非法岀版物进入书屋。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读书用书,不断总结经验,使“农家书屋”的功能更加完善,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继续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2007年,阳谷县店由县级“文明单位”晋升为市级“文明单位”。截至2007年底,在全市8个新华书店中,“省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6个。其中市店连续15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认真抓好党的建设,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一是认真执行党的“三会一课”制度,学好、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市店党委把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制定了《实施方案》,下发了《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并结合“三会一课”制度认真组织了学习。二是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市店党委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每次都是认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思想、工作、领导、生活、学习5个方面进行了认真地剖析和总结,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认真进行了整改。各县店党支部也在当地党委的指导下,认真召开了民主生活会,提高了班子的政治素养。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每年年底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已成为市店几年来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全体职工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市店所有党员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的内容紧随形势的发展进行调整和充实,评议重点是党员在各自岗位中的表现与作用,通过民主评议,使党员干部加强了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使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其他工作。一是工会工作。市店顺利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成立了新一届的工会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主席1名,委员6名。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市店和市店工会委员会签订了《聊城市新华书店集体合同书》,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二是继续下大力抓好综合治理工作,2007年按照上级综治办的要求,完成了各类档案、制度、措施的修订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防盗”、“防火”、“防水”应急处理预案。2007年,各店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确保了单位的安全生产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三是团委工作,根据团市委的安排部署,各县(市)店积极参与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2007年,聊城市店第一门市部和冠县县店的第二门市部被授予“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从而使全市系统市级青年文明号的门市部达到了3个。(苏剑)
《聊城日报》社
【工作综述】2007年,聊城日报社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开展“加快建设强市名城,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坚持“抓改革出活力,抓业务出精品,抓管理出效率,抓经营出效益”的原则,积极抓好“创新和质量管理年”工作,努力提高办报质量,切实强化管理经营,使报社的各项工作都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聊城日报》在全国和全省新闻奖评选中,有50余件作品荣获70余项奖励,有2件作品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2007年,根据市委安排,报社对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行了全员发动,成立了“加快建设强市名城,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聊城日报社“加快建设强市名城,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制度。在“学习讨论、问题查摆阶段”,健全学习制度,明确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在搞好学习、讨论的同时,坚持边学边查,围绕“满、旧、浮、难、小”等问题,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和行业特点,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查摆,要求各部室的每位员工结合各自实际写出了问题查摆分析报告。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整改措施,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报社员工在报纸宣传、行政管理、经营创收等各项工作中,都焕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搞好社内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同时,报社还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优势,大力强化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宣传。全市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启动后,聊城日报社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报道方案:一是在第一时间全文刊登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远方在全市思想解放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和中共聊城市委《关于开展“建设强市名城,实现跨越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意见》;二是在《聊城日报》一版显要位置推出重头社论、系列评论员文章,为全市各级深刻领会大讨论活动的精神实质、推动全市大讨论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三是《聊城日报》还在报纸的黄金版面,及时、全面地报道市委、市政府有关思想解放大讨论的会议精神;四是在一版、二版分别开设了“解放思想大讨论”、“解放思想大讨论动态”、“建设强市名城,实现新的跨越”、“新理念、新举措、新跨越”等专栏,全方位、立体式报道全市各单位、各行业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新举措、新理念、新风貌和新变化。五是报社组织精干记者,深入到先进地区和田间地头、工厂企业,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全方位报道思想解放大讨论的情况。
积极抓好“创新和质量管理年”工作,促进报纸质量全面提高。2007年,报社按照“抓改革出活力、抓业务出精品、抓管理出效率、抓经营出效益”方针,重点抓好“两个降低”、“三个提高”(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奖惩力度)工作,有效促进了报业的繁荣与发展。报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全市大局,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积极反映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展现出的伟大时代精神,为全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业务工作中,新闻采访中心对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声势大、反响好,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基调准确、配合有力。在新闻业务方面,继续深化新闻采写和版面编辑改革,报纸质量越来越好。在新闻采写工作中,圆满完成了市十一次党代会、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市十届政协五次会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市主要领导出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党报民生热线专栏等宣传报道任务;推出了牧琳爱、岳雪龙、冯海军、李少镇等一批重要典型。编辑工作也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A1版报道的关于民生问题的《亮点新闻》,B3版推岀的大型新闻纪实性专栏《人物》,B4版革新版面观念、创新版面表现、倡导新闻美学,《水城》版以及《风向》、《视点》两个栏目等深受业内外认可。《聊城晩报》人员素质和报纸品位显著提高。聊城新闻网影响逐步加大,日点击量超过2万。
认真抓好管理、经营等工作。2007年,报社健全了人事、后勤、广告等规章制度。严格工作纪律,考勤打卡结果一月一公布,及时兑现奖惩,基本杜绝了迟到、早退和旷工现象。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上,进一步优化了综合治理制度,健全了治安防范网络,定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2007年,治安状况良好,从未发生违法违纪案件,被评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对计划生育工作,报社十分重视。认真组织员工学习“一法三规一条例”,并做好了计生薄弱村帮扶工作,顺利通过了省、市计生工作抽查。利用报社自身优势,在《聊城日报》开办了“医疗健康”、“婚恋家”、“老年育儿”、“乡镇计生”等专版专栏,2007年共刊发计生稿件近千篇。在后勤工作上,根据报社实际需要,不断健全制度、优化机制,为报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经营和广告工作中,顺利完成了印务中心建设和印刷厂搬迁。印刷质量稳步提升,广告和发行稳中有升。(马发新岳殿举)广播电视
【工作综述】2007年,市广播电视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三贴近”,宣传导向正确,安全播出扎实有效,事业发展稳步推进,为打造江北水城品牌,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宣传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紧紧把握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宣传基调,努力遵循“时刻讲政治,随时抓学习;声音要同步,内容不偏离;保持敏锐性,创新不猎奇”的要求,全力实现“宣传内容要搞活,宣传形式要创新,工作位次往前移,全国全省有声音”的目标,在新闻宣传、文艺宣传、纪录片创作、打造精品栏目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推出了一系列反映水城建设成就的系列报道,安排了“解放思想”、“关注民生”、“抢救活化石”、“纪录片”四项行动。2007年,电视台在中央台发稿18条,其中联播13条;在省台发稿367条,其中联播180条,头条20条。《“迷你”小公交通到家门口》、《美国老人和她的家书》、《冬日送温暖关爱农民工》、《学习十七大用心服务社区》、《于细微处构建和谐》等稿件在中央台、省台《新闻联播》中播出,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荣获2007年度山东电视新闻宣传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新闻中心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广播电台在省台发稿总计1324分,名列全省第二名,荣获省台发稿一等奖“五连冠”。举办了感动山东新闻人物、百佳聊城文明市民、“水城新主播”系列宣传评选活动,组织了“为聊城喝彩”文艺演出、省第十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聊城分赛区比赛、师德建设知识竞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创作了三集电视纪录片《水路桥的故事》,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品位和散文化的创作手法,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的部署,适时推出了展现江北水城四季风光的宣传片。2007年,10余部电视纪录片在全省评比中获奖。在原《公众新闻》的基础上,推出了大型民生栏目一《民生面对面》,延长了节目长度,实现了日播。开通了《行风热线》直播节目,2007年有53家单位上线,共接听热线电话706个。其中,热线回答解决问题418个,线下督办解决问题288个。改版了《水城故事》,确定了栏目定位。整个栏目的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开办了《精彩连连看》,以“生产快乐、传播快乐”为栏目宗旨,提高了欣赏品位,增强了娱乐功能,展现了时尚个性。广播电台新开办了《解读十七大报告》、《走进乡村》、《畅通聊城》、《音乐不塞车》等栏目。
广告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严把广告的政治关、道德关、法律关和审美关,逐步贯彻把广告当成一种文化来对待和经营的工作理念。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大力调整广告结构,净化声屏,对不符合国家规定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广告进行了彻底清理;对黄金时段的广告进行了调整,对广告形式进行了创新和包装。确定了实行“专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优质化服务”的广告创收模式,将“全员创收、部室提成、分散经营方式”改为“在保留全员创收的前提下实行归口管理的经营方式”,充分调动起创收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召开了大客户座谈会,着重宣传了频道定位、节目编排,介绍了广告政策、广告价格。2007年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广告创收任务。
频道定位更加明晰。对电视频道进行了规范,将原来的6个频道调整为4个频道,将“由频道总监分散安排节目、栏目、广告”改为“实行统一管理的中心制”。对电视频道进行了全新改版和重新定位,推行了新的节目框架,规范了频道、节目编排和栏目设置。广告、节目基本实现定时、定量播出,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差异性编排和规范化播出。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大了对节目、广告的审查和监管力度。
技术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部分摄录编播设备进行了更新,安装了防非法信号攻击及节目延时播出等设备,对不能马上更新的播出设备也进行了全面调试和维护,尽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初步改善了信号质量和传输质量。购买了新的发射机,对锈蚀严重的电视发射塔进行了防腐处理和维护。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圆满完成了全市的广播电视转星调整任务。
网络经营步入正轨。2007年,按照“提高农村入户率,发展数字电视,加快网络维护和改造”的指导思想,规范、理顺了网络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已把农村有线电视通村和入户指标纳入到政府考核;另一方面,运用市场的办法,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2007年,共查处私接有线电视用户1200余户,并对查获的900多台(套)非法卫星接收设备进行了集中销毁,确保了电视节目的传输安全。全市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3万户,超额完成年初市里下达的3万户的任务目标。
体制机制得到理顺。2007年,对局(台)体制机制、部门(频道)设置等进行了调整,撤消、合并了电视频道,整合了部分科室职能。界定了电视台编控中心的职能,对各频道的节目进行统筹安排,对播出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成立了专题策划部,负责频道、栏目的策划、包装;成立了大型活动中心,组织策划大型活动,丰富节目形式,实现多种形式创收;成立了广播电视监审部,对电视台、广播电台、广播电视报的广告发布、节目质量进行审查和监督。推行了以岗位竞聘为主要内容的用人制度改革,对局(台、网)在册的临时人员通过严格的考试重新进行录用,初步实现“瘦身”。
机关建设成效明显。以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为总抓手,着力建设政治坚定、作风优良、本领过硬、清正廉洁的广播电视队伍。建立、完善了关键部位强制学习制度、学习考核奖惩制度、劳动纪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釆购招标制度、重大决策征询意见制度等一系列关系全局的工作准则;建立、完善了节目编控审批制度、节目引进审批制度、耗材使用报废制度、广告优惠物抵审批制度、广告串编把关制度、节目监审制度等业务管理制度。创办了“创新光荣榜”和“政务公开栏”,实行了“工作日志”制度,举办了记者节联欢会、乒乓球比赛、演讲比赛,对办公区域和办公大楼进行了粉刷和美化。研究解决了急需解决、必须解决的遗留问题和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通过盘活资金、厉行节约等多种措施,先后共投入2300多万元,用于事业建设、产业发展、改善职工福利等。体现了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的原则。
(刘学刘三静)
档案工作
【工作综述】2007年,全市档案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进一步开创了档案工作新局面。
档案事业管理扎实有效。一是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档案法制宣传活动。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认真实施《山东省档案系统“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档案法制环境,积极开展了新修订的《山东省档案条例》颁布实施3周年、《档案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宣传活动,采取悬挂标语、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宣传。活动期间,市档案局组织召开了纪念《档案法》颁布实施20周年座谈会和全市档案执法经验交流会。各级档案部门还积极组织参加了国家档案局主办的“剑南春杯”档案与法制知识竞赛,全市共有3700多位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答题竞赛,参赛人数在全省位居第二。市档案局被评为全省档案法制宣传先进单位。二是开展了档案执法检查活动。为切实履行好《档案法》和《山东省档案条例》赋予的职能,市县两级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了档案执法检查活动。市档案局会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市法制办联合对各县(市、区)档案馆建设和市直部分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检查,会同市法制办对市直20多个单位的档案进馆情况、规范性文件备案情况、已公开现行文件的送交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对6个超期未进馆档案的单位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东昌府区、临清市以及阳谷、冠县、东阿、在平等县也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档案执法检查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督促整改。通过开展档案执法检查活动,促进了档案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对档案业务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继续开展了档案管理年度考核。市县两级档案部门严格按照《山东省档案管理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各级各类档案馆(室)进行考核。全市已考核档案馆(室)858个,其中达到省特级标准的20个,达到省一级标准的69个,达到省二级标准的116个,达到合格标准的617个,不合格的36个。通过档案管理考核,进一步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了档案工作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能力。四是认真抓好国家档案局8号令的贯彻实施。《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公布后,市档案局及时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8号令的通知》,召开了县(市、区)档案局长和市直档案工作协作组组长座谈会,组织县(市、区)档案部门的有关人员和市直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对国家档案局8号令进行认真、系统的学习。市档案局先后在市接待处、市教育局等单位进行了试点。各县(市、区)档案部门分别举办学习班并建立了试点。五是加强了档案法制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档案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市档案局、东阿县档案局组织举办了档案法律知识培训班,共培训档案工作者300余人。全市档案部门的执法人员全部参加了政府部门举办的执法人员培训班并取得执法资格证书。六是首次开展了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根据省档案局关于做好档案事业评估工作的要求,市档案局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档案事业综合评估工作的通知》,并对县(市、区)的档案事业综合评估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各县(市、区)档案部门均按照要求完成了评估、上报工作。
档案工作服务大局取得新成绩。一是继续开展了重点建设项目和企业档案工作服务。市县两级档案部门坚持和完善了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跟踪服务责任人制度,依法参加了重点工程竣工项目验收,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档案齐全完整。市档案局经常深入到中华聊城电厂、聊城水利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现场,对项目档案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阳谷县档案局对祥光铜业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进行了跟踪服务。聊城双力集团宣布破产后,市档案局及时介入,把破产企业档案移交的相关规定提供给相关部门和破产企业,并就如何做好破产期间的档案安全保管和利用等项工作进行了指导,得到了相关部门和破产企业的一致好评。二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得到巩固和提高。各县(市、区)档案部门在巩固农村建档率的基础上,围绕乡村规划、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开展服务。积极开展了优质农产品建档工作,配合农科部门推广了区域性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继续开展了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建档试点工作。全市村级建档率现为98%,建立农村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试点183个,建立优质农产品档案试点14个,树立区域性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先进典型11个,建立农村劳务输出人员档案工作并树立先进典型9个。三是社会保险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为了充分发挥档案在参考、凭证、教育、引导和协调中的资源优势,促进社会各种利益群体在“和谐聊城”建设中共同发挥积极作用,市县两级档案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办法》,非常重视社保档案工作。市档案局加大了对劳动监察案件档案、医疗保险档案工作指导力度,规范了全市社保系统档案工作。东昌府区.、临清市的社保档案工作已基本实现规范化管理,其他县(区)也分别建立了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四是社区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全省社区档案工作座谈会精神,结合全市社区档案工作实际,聊城市档案局会同市民政局、市综治办、市计生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五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社区档案工作的意见》(聊办发〔2007〕38号),报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后,由市委、市政府两办转发。聊城开发区把档案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使档案工作与社区各项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五是信用档案建设不断深化。市县两级档案部门把信用档案工作作为“诚信聊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拓展建档领域,积极探索信用档案的科学管理方法和部门之间信用档案数据的无缝连接。在市档案局的具体指导下,市交运集团、中通客车集团、市人行、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已成为全市信用档案工作的典范,不仅实现了规范化管理,而且实现了信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展开。2007年,坚持以建立电子档案为重点,以安装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为手段,以“三库”建设为基础,以建立档案网站为服务平台,稳步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各综合档案馆加快了档案目录数据库、原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步伐,多数档案馆完成了主要全宗文件级机读目录的制作。在数据库建设中,冠县档案馆在设备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全体人员加班加点,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通过积极引导,已有52个单位实施了数字档案工程,室藏档案数据库建设进展顺利,档案网络化服务初见成效。市工商系统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年度工作的重要任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实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新突破。金融、税务系统以及聊建集团、交运集团、中华聊城电厂、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中级法院、市电业公司等单位的档案管理已与办公自动化相连接, 实现了数据互通、信息共享。
档案编研、档案科技教育工作成绩突出。一是档案编研工作取得重点突破。2007年,市档案馆打破了传统的档案编研模式,多渠道、多层次挖掘档案信息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完成了《聊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汇编》工作,《聊城市档案志续编》、《聊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大全》的编辑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为了解决社会广泛需求档案与档案唯一性矛盾,与市委党史研究室密切合作,下大力开展了二次文献的专题汇编工作。完成了《中共聊城党史资料选》第1卷(共60万字)的出版发行工作,第2~3卷(共120万字)可望在2008年上半年公开出版发行。这项工作的开展,开创了全省档案编研工作之先河,受到了省委党史委、省档案局及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市城建档案馆会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了大型画册《中国历史名城一聊城》的出版发行工作。二是档案学术研究迈出新步伐。2007年,聊城市向全省档案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推荐论文21篇,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是近年来上报成果最多、获奖数量最多、获奖层次最高的一年。市档案学会制定了《聊城市档案学优秀成果评选办法》,首次组织开展了全市档案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共收到档案学术研究成果15项,评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市档案学会还举办了全市档案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5篇,大会交流38篇,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10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14篇。通过开展上述活动,使全市的档案学术研究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三是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果。市档案局承担着省委党校档案文秘专业业余本、专科(聊城教学点)的招生、教学任务。在招生形势十分严峻
的情况下,市档案局严密组织、积极发动。通过悬挂标语、群发短信等形式进行宣传,圆满完成了招生工作任务,被评为全省档案学历教育先进单位。根据2007年全市档案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市县两级档案部门普遍加强了对专(兼)职档案人员的岗位培训。共培训档案工作者530余人。
档案资源建设常抓不懈。一是持续开展了档案进馆工作。各综合档案馆认真执行档案收集范围、整理标准和进馆时限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各种载体形式文件材料的接收进馆工作。市档案馆制定了档案进馆计划并于年初向应进馆档案的单位发放了档案进馆通知书,使档案进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2007年,除莘县档案馆暂时不具备档案进馆条件外,其他县(市、区)档案馆普遍重视并开展了档案进馆工作。共接收进馆档案6077卷(件),资料1361件(册)。二是广泛开展了档案资料收集活动。各档案馆普遍加强了当地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档案和“三名”档案、民间艺术档案以及其他有较高保存价值档案的收集。市档案馆征集了鲁西民间传说、聊城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资料230余册,同时.将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字、美术、舞蹈)共12类71项文字材料接收进馆;冠县档案馆有效地保护民间艺术精髓,将当地民间剪纸艺术家和面塑传人的23件作品和16件其他实物档案征集进馆。跟踪拍摄第三届全国武训精神研讨会、冠县第二届梨花节等重大活动照片140余张;阳谷县档案局会同县文联开展了书画艺术爱好者作品收集活动,共收集书画作品95件;市城建档案馆完成了全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古城区保护与整治规划评审会议和行风热线现场直播等大型活动以及全市重点、靓点工程的跟踪拍摄,配合全市“阳光规划工程”的实施,拍摄规划项目公示90余项。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成绩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结合各自的工作重点,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积极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档案利用者2000余人次,提供档案资料3000余卷(册)次,出具档案证明和其他数据2200余件,为编史修志、城市建设、科研开发、维护权益等项工作提供了有效服务。(张秉华王永刚冯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