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07年,全市各级国税部门严格坚持组织收入原则,认真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强化税收预测、分析和调度,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了税收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上年高基数、高增长的基础上,2007年共组织税收收入55.18亿元,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7.34%,增收15亿元,收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增幅居全省第三,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及省局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税收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各级国税部门把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坚持内外并举、综合施治,税收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认真履行税收规范性文件会签、备查备案和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制度。共会签规范性文件23件,提出修改意见11项,审理重大税务案件7件,占总案件的25%,税收执法事前、事中监督机制逐步规范。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上线运行了新版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修订完善了税收执法责任考核和追究办法,进一步规范申辩调整,全年共追究执法过错人员53人次,确保了考核和追究公平、公正,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加强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改变了基层自查、市局重点检查的老做法,取消了市局的重点检查,消除了少数基层部门总想依靠上级局集中检查找问题的依赖和侥幸心理,提高了自查质量。同时针对省局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明确时限,逐项逐条抓好整改落实,并完善相关制度办法,有效提升了税收执法水平。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按照总局和省局部署,先后对国电、石化、中行、移动四大汇总企业,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关联企业等五大行业开展了税收专项检查,对钢材生产、机械加工两大行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全年共立案检查纳税人492户,查补入库税款、罚款、滞纳金8925万元,同比增长62.75%,增收3441万元。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年共兑现各项税收优惠17.31亿元,其中:办理出口退税3.74亿元,办理免抵调库2.1亿元,为生资企业、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办理先征后退2亿元,办理征前减免9.47亿元。同时,还为未达起征点的19300多户纳税人依法免征了增值税,使纳税人切实享受到了政府的关怀。
【税收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税收分析预警系统成功上线运行。作为全省税收分析预警系统三个试点单位之一,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上报的意见建议数、查补入库税款数均名列各试点单位前茅,得到了省局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系统预警指标的总解除比例、有问题解除比例、增加税收总量、工作信息采纳数量等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税收分析调查工作深入开展。各级利用税收分析预警系统试点的有利时机,借鉴宏观税负分析工作的经验,在全市集中开展了税收分析调查工作,共分析调查预警疑点纳税人5968户,占预警总户数的99.78%;查补税款12714万元,占上年税收收入的3.16%。税收征管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市局研究制定了“一个意见、三个方案、九个办法”,修订完善了纳税评估操作规程,明确了纳税评估的组织形式、操作流程及相关文书。合理调配了征管资源,对重点税源实行了集中管理,并选择在平信发集团,开展了驻厂管理试点工作。严格落实 《欠税公告办法》,在准确统计、严格确认、及时上报、纳入考核的基础上,抓好欠税公告的落实,促进了欠税的清缴入库,全年共清缴欠税1180万元。纳税服务不断优化。进一步发挥12366热线功能,认真做好网站改造和省级集中工作,搭建了更为便捷的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了“窗口服务标兵”评选活动,评选服务标兵12名,带动了窗口服务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省局“两个减负”的要求,与聊城移动公司联合开发了企业信息机,应用了办税服务厅软件集中登录平台,简化了办税程序和报表资料,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的审批环节由过去的11个缩减到了4个,减少重复报送的涉税资料35项,取消154项,切实减轻了纳税人的办税负担。
【各税种管理进一步深化】在流转税管理方面,深入推行了一机多票系统,不断完善“一窗式”管理,充分发挥以票控税作用;强化“四小票”审核比对,有效防范了虚开发票、骗抵税款等涉税问题的发生;提高金税工程管理质量,数据采集率、认证率、报税率继续保持100%;成功上线运行新版车购税征收管理系统,加强了车购税“一条龙”管理,全年入库税款1.85亿元。在所得税管理方面,不断强化税源控管,加大考核力度,努力建立所得税管理长效机制,全年共入库内资企业所得税66861万元,同比增长75.63%,增收28792万元。在国际税收管理方面,深入开展涉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加大了涉外税务审计和反避税工作力度,全市共组织涉外税收收入4492万元,同比增长18.4%,增收698万元。在出口退税管理方面,深入开展了“强化企业自律”活动,积极应对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及关联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有效防范和杜绝了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继续保持了无案件发生的良好态势,得到了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与表扬。在2007年6月份召开的全省进出口税收工作会议上,市局作了典型发言。在个体税收管理方面,集中开展了个体集贸市场清理整顿,成立协税护税组织,实施阳光办税,实行分类管理,不断提高个体税收管理水平。全年新增达点业户3608户,增加税收收入1663万元。
【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信息系统建设。顺利完成了省级集中模式的增值税稽核系统6.0、协查系统3.0版的安装运行准备工作,升级优化了税收综合征管软件,得到了省局的充分肯定。加强数据处理分析。市局成立了专门数据处理机构,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流程,完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拓展数据分析选题和范围,积极开展税源监控、征管质量、执法检查等专题数据分析,全年共编写、转发数据分析报告31篇,数量、质量与往年相比均有较大提高,为强化税收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定期对系统运维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处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了信息系统顺畅运转。对税务系统一期、二期信息与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分别进行了升级、安装,提高了安全等级;开展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情况专项检查,确保了各信息系统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转变机关作风。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市局、县局、分局“三级互动”现场办公活动,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94项,制定整改措施60多条。同时,针对基层反映突出的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强化工作统筹,制定并实行了税政工作联系制度。由法规、流转税、所得税、国际税务和进出口5科室,采取“捆绑”式工作方式,统筹会议安排,统筹业务检查,定期召开例会,定期公开答复,对检查结果实行“一家检查,多家认可”,有效减少了工作多头部署、基层疲于应付的问题。强化政务建设。对近年来的制度和办法进行了梳理整合,做到了精简、规范、实用。加强税收宣传信息工作。宣传的力度、效果明显提高,信息被省局采用率较上年也有了大幅提高,较好地宣传了聊城国税工作,扩大了聊城国税的影响。加大了督查督办力度。市、县两级局都成立了绩效考核办公室,加强日常监督和考核,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市局通过明查暗访,发现工作作风、工作纪律等方面的问题136个,追究责任人员47人次,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强化财务管理。继续加大经费分配向基层倾斜的力度,对基层经费补助数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认真做好定员定额测算和资产清查及配套工作,加强了内部审计和日常监督,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共节约资金195万元,节约率达13%。强化后勤管理。各级坚持服务工作大局不误事、平安建设不出事、人文关怀办好事,强化后勤保障能力,为各项国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卓有成效。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在全系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满、旧、浮、难、小”等思想误区,共查找问题6大类200余条,制定整改措施41项,进一步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工作动力。市局的经验做法得到了市委书记宋远方等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并连续两次在全市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教育培训工作有声有色。在聊城财校建立国税干部培训基地,实行联合办学,市局共举办大型业务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700余人次。在全省国税系统率先成立税收业余学校,市局机关还成立了青年干部读书社,在内部网站开通了网上课堂,为干部职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在全省国税系统“三百能手”竞赛中,全市共有25名同志跨入了全省“三百能手”行列,入选率达49.02%,位居全省第二名,取得了聊城国税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最好成绩。领导干部选拔交流有序开展。共对5个县(市、区)局“一把手”和19名市局机关科室、直属机构负责人进行了轮岗交流。通过竞争上岗,在市局机关选拔了6名正科级干部、11名副科级干部。同时,选派了10名科级干部到基层进行挂职锻炼,又从基层选拔了2名科级干部上挂到市局机关,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深化。在继续开展一线执法人员向纳税人公开述职述廉活动的基础上,又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税企和谐共建活动,共与5000多户企业签定了和谐共建公约,进一步密切了征纳关系,树立了良好的国税形象。在全市推行了执法廉政回访制度,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文明服务等情况进行跟踪回访,查找问题,征求意见,促进和谐。全年共回访纳税人1450户次,发现问题27项,征求意见建议67条。文明创建再结硕果。2007年,全系统新增省级荣誉称号19个,市级荣誉称号39个。积极开展基层建设检查评比活动,共评选“五好基层单位”3个,“标准化基层分局”3个,“优秀办税服务厅”3个。组织举办了全市廉政文艺汇演、拔河比赛、羽毛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在全省国税系统第一届羽毛球比赛中,聊城获得了团体第五名的好成绩。2007年,以考核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中央省属驻聊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奖,并获得全市行风评议第二名。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