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2007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收入32.7亿元,同比增长12.2%;直接收购农副产品7.2亿元,增长19.3%;售给农民农业生产资料10.2亿元,增长15%;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9.2亿元,增长18.7%;汇总实现利润709万元,增长16.8%;上缴各种税费4249万元,增长12.5%;社会贡献总额1.48亿元,增长13.1%。一年来,全系统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团结和谐,为农服务实力进一步增强。
加快基层社改造步伐,夯实为农服务基础。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对基层社进行分类改造、分类指导,一批基层社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三农”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有的利用现有资金、场地和人才资源,与农村专业大户合作联合兴办种植、养殖和加工类合作社或行业协会,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优势项目与农村能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出资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有的利用现有场地,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兴建超市、加盟连锁店、农家店,与社区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相对接,建成连接农村的日用品、农资连锁经营网络终端,把基层社改造成了农村流通市场的主体;有的利用闲置资产,围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项目,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基层社改造成了为农服务的龙头企业;还有的通过招商引资,组织发动社会出资等形式吸纳资金,将基层社闲置场地改造成了农村综合农贸市场或专业市场,初步搭建起了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的平台。
继续加快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服务网络步伐,努力构建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坚持以改造现有网点为主,大力推进传统经营门店改造升级,加快了农村现代经营服务网络终端的发展;以县域为重点,着力培植发展供销社发挥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整合网络,延伸网点,开展连锁配送经营,逐步形成了“小超市、大连锁”的经营服务格局。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供销社在县、乡、村建设便民连锁店、农家店3690个、超市426家。按照“改造、整合、优化、提升”的要求,突出地抓好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三大网络建设。至年底,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络不断优化,农副产品市场购销服务网络不断建立,全系统已有50%以上的经营网点纳入了县域连锁配送网络,覆盖了全市80%的乡镇驻地、60%的行政村。注重发挥供销社一供一销的作用,努力实现“双向流通”、“一网多用”,有的县在一张网内,同时实现了农资、日用品供应和农副产品的购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极配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大力发展“农家店”,加快了供销社传统经营服务网点的改造、升级。至年底,全市供销社已有2435个农家店通过验收,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扶持资金800多万元。
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在总结2006年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一是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考虑到基层社的组织承受能力,搞好规划论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的要求,在在平、东昌府区、冠县、阳谷选择了20个人口密集、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村庄,作为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重点;二是坚持以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项目为主,根据农民的接受和喜爱程度增加其他经营服务项目,如文化、娱乐、健身、医疗、洗澡、幼儿园等项目;三是统一了各种项目的经营服务标准,选择了一批优秀的经营者进入中心经营;四是大多数基层社对社区服务中心行使了管理权,确保了基层社对中心的控制力;五是坚持把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与网络改造结合起来,以现代经营方式带动了服务中心各种项目的改造和提高,以社区服务中心拓展了流通服务网络的经营服务领域;六是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有关部门配合,初步形成了建设和发展社区服务中心的基本工作机制。2007年,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已列入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范围,已建成的20个社区中心有11个获得扶持,资金110万元。
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依法规范、科学发展,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充分调动供销社的各种有效资源,积极领办、参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并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同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按照“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的要求,广泛开展与农村各类组织联合共建。2007年,全系统领办、参办各类专业合作社95个,比2006年增加38个。二是按照《专业合作社章程》完善合作社基本制度,引导农民积极参加;调动了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截止2007年底,全系统领办、参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社员总数达到4301户,比2006年增加475户。三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积极开展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组织编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案例》,促进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坚持为农服务方向,进一步深化社有企业改革。一是围绕打造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继续推进社有企业改革改制。通过调整重组,广泛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明确供销社理事会作为社有资产所有权代表的责任,完善出资人制度,健全对社有企业的监管考核体系,推进联合社由“管企业”向“管资产”的转变,社有资产投入与退出机制初步建立,社有资产的流动性和配置效率明显提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初步形成了科学决策,有效制衡的机制和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三是坚持“联合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机制,促进社有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合理设置股权结构,保持对农资、日用消费品、棉花、纺织、烟花爆竹、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骨干企业的控制力,培植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龙头带动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壮大了供销合作经济的实力。2007年全系统有3家龙头企业获国家财政贴息补助,补助金额160万元。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努力搭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平台。一是发展了一批新协会。在主营业务、重点行业组建行业协会,重点发展了一批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并把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搭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供销社延伸为农服务网络,扩大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的战略措施来抓,推动了行业协会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系统共发展各类行业协会133个,比2006年增加22个。二是做大做强现有协会。根据市场需要,整合、规范现有行业协会,充实、完善服务功能,广泛吸收和发展会员,扩大覆盖面,增强代表性,夯实了协会发展的基础。三是建立和完善协会工作体系。发挥联合会的职能作用,搭建行业协会的服务平台,及时帮助协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初步形成了协会发展的基本工作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和合作社文化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初步建立了选人、育人、用人、管人的新机制,形成了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树立合作社理念,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合作社精神,激发了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教育和培训,干部职工和农民社员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全系统通过经营服务设施改造,不断改善经营服务环境,改变经营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标准,广泛推广统一标识,培育知名品牌,宣传培育先进典型,推进了供销社的形象建设,供销社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
(郑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