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075
颗粒名称: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3
页码: 215-217
摘要: 粮食增产的同时,经济作物也获得丰收。在种植业内部,调优粮食品种结构和粮经作物比例,突出发展优质小麦、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等,全市优质小麦面积占小麦面积的73%;食用菌面积全省第一,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种植业

内容

【综述】一、粮食持续丰收,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在旱灾严重的情况下,粮食获得丰收。全市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1027.06万亩,总产423.87万吨,总产比上年增长了5.71%;平均单产412.7公斤,比上年增长了3.42%。其中小麦收获面积551.95万亩,总产219.30万吨,同比增长了4.12%,单产397.32公斤,提高了4.10%,小麦单产再创新高;玉米收获面积435.75万亩,总产193.58万吨,增长了8.53%,单产456.12公斤,同比增长了2.47%。粮食增产的同时,经济作物也获得丰收。棉花种植面积104.21万亩,总产8.47万吨,比上年增加了4.7%;蔬菜种植面积284.37万亩,总产826.6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17%;油料种植面积69.34万亩,总产19.01万吨。在种植业内部,调优粮食品种结构和粮经作物比例,突出发展优质小麦、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等,全市优质小麦面积占小麦面积的73%;食用菌面积全省第一,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二、加快了生态种植业发展,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了种植业生态园环境保护区建设,加强了种植业生产环境的执法检查,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严格处理了环境污染事件20起,为农民挽回损失71万元。加快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省部级项目示范面积扩大近1倍,达到12万亩,实施面积50万亩,是上年的2.8倍,配方施肥用量达5000吨,为农民节支增效预计达到1750万元。
  三、种植业产业化、标准化取得新进展
  抓好龙头促带动,搞好配套建设促升级。龙头
  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面积扩大到340余万亩;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3个,吸收会员2.3万人,辐射带动农户30万户,拥有固定资产1120万元,年经营服务总额1.2亿元,服务领域逐步扩大。
  种植业标准化是推动种植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全市制订了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28个,生产基地实行了一证五表制度和档案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覆盖面迅速扩大,抽检查制度得到实施,农产品认证制度逐步推开。2006年,新增认证绿色食品12个,累计21个,新建绿色食品单科生产基地4处,面积23.5万亩,基地面积累计36万亩;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累计81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共15万亩,累计达到140万亩。
  四、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得到加强,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落实了农业补贴政策。粮食直接补贴面积667.5万亩,直补资金9345余万元,生产资料补贴资金9478余万元,两项补贴共发放资金1.88亿元;落实良种补贴项目面积290万亩,补贴资金2900万元。大型农机具补贴一并落实。二是农资打假行动维护了农民权益。2006年,共出动执法人员8180余人次,检查企业719次,整顿市场1150次,立案查处864起,结案811起,查获假冒伪劣农资1027吨,货值432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590万元,严厉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坑农害农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三是加强监管,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2006年,取消农业税收的政策全部落实到位,比上年减负7000多万元,人均减负16元;严格审核、审批和审计生产费用预算方案,核减水费等生产费用1693万元;通过严格程序、明查暗访、重点检查,防止了借收取生产费用之机搭车加码现象的发生。四是落实了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加强了农村财务管理, 保护了农民利益。(柏呈林)
  【蔬菜生产】一、蔬菜产销概况
  (一)瓜菜菌生产情况。据统计,2006年瓜菜菌面积382万亩,总产1086.9万吨,总产值103.7亿元。冬暖式大棚44.7万亩,大拱棚43.6万亩,中小拱棚110.6万亩。食用菌面积1831万平方米,食用菌总产24万吨。全市无公害品种102个,无公害面积150万亩。瓜菜菌面积比上年增加2.5万亩,总产增加2.7万吨。
  (二)市场建设情况。销售市场开拓、建设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对许多原有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基础设施、硬件水平、交易条件等市场环境状况日趋完善。截至2006年12月份,全市共有蔬菜专业批发市场86个,其中规模较大,年利润在百万元以上的市场11个,有无公害专营区的20个,有无公害检测设备的市场17个,年销量10万吨以上的6个,占地面积百亩以上的6个。
  (三)运销队伍情况。销售服务是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收的关键,为此在广泛吸引外来客户的同时,不断扶持壮大当地的运销客户,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销售上的帮助等系列服务。全市运销队伍人数达到57535人,其中本地人数36136人,外来客商21399人,年销量达850万吨。全市的销售队伍不断壮大充实,大大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使全市的瓜菜产品销往北到俄罗斯、齐齐哈尔;南到广州、海口;西到重庆、西安;东到沿海江浙沪,覆盖到20多个省市。
  (四)无公害产品情况。截至2006年底,全市取得的无公害品牌共计102个,主要品种有西红柿、彩椒、香瓜、西瓜、韭苔(菜)、大蒜、平菇、黄花菜、莲藕、茄子、芸豆、大葱、双抱菇、油菜、灵芝、草菇、花生、西葫、山药等。面积达到150万亩。
  二、提高服务质量,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蔬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2006年市蔬菜办组建了聊城市蔬菜协会,以市蔬菜协会为依托,各县(市、区)蔬菜协会、行业协会为支点,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建设。开展“农村营销经济人培训班”,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快形成以特色农业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主体、流通中介组织为重点、信息化技术为手段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以协会牵头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促进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利用行业协会搞好市场信息服务。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及时向菜农传递蔬菜销售信息,尽量提高蔬菜的销售价格,使协会起到了牵线搭桥作用,为农民群众提供准确、有效的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跑市场、找订单,引导农民群众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
  (二)采取多种方式搞好科技服务。在科技下乡方面,市蔬菜办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优势,以全市科技特派员活动为契机,动员和组织各县(市、区)蔬菜办(多办)、棉办的广大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信息,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利用农闲季节组织蔬菜、棉花方面的专家到乡镇、到专业村、专业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以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为主题, 编印栽培技术等科技资料,通过科技赶集、蔬菜110、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送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下乡活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具体服务内容包括:蔬菜、棉花的栽培、管理、病虫防治技术;各类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各类农业技术信息、致富典型、流通信息等;各类花卉的繁育、嫁接及管理技术;瓜、菜、食用菌的栽培、病虫防治及管理应用技术。服务方式除通过专家“坐堂”电话解答等方式传授先进技术外,还派专家到现场查看,现场解决农民遇到的困难;对于一些综合性或难度较大的问题,聘请市内外有关专家会诊;印发各种技术“明白纸”,进行技术推广和教育,并且直接接待来访群众,及时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
  (三)巩固基础,狠抓标准化生产。市蔬菜办积极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2006年全市各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点基本建立了农产品质量速检站点。此外,从实施产地认定入手,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无公害农产品102个,基地54个,面积150万亩。通过进一步规范农产品技术监测机构,搞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使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四)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随着科技特派员工程的实施,蔬菜生产的科技意识有了明显提高,科技示范园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菜农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非常高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步伐加快。近几年新引进的瓜菜品种辣椒有以色列甜椒,瑞士曼迪、塔纳多、格鲁吉亚甜椒等,色泽、产量、口感均很好;西红柿有以色列144、189、圣女红果、千禧等;其它还有荷兰乳黄瓜、香蕉西葫、日本黑甜五寸人参胡萝卜、巨型南瓜等40多个瓜菜品种;食用菌主要有杏抱菇、袖珍菇、珍珠菇等名优品种。据统计,全市共有90余个科技示范园,其中高智能温室3个。东阿、高唐引进增加棚内二氧化碳秸秆生物反应堆工程技术,效益高,推广面积达万亩以上。通过各级的努力,2006年全市蔬菜品种质量及种植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棉花生产】2006年,全市植棉面积130.5万亩,其中春棉H9.7万亩,夏棉10.8万亩。全市棉田平均单株铃数14.85个,单铃重4.86克,衣分37%,亩产籽棉212.4公斤,85折皮棉亩产79.5公斤,较上年持平,全市棉花总产207.5万担,产值5.8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担。总体而言,2006年的棉花生产,面积略增,单产持平,总产增加。
  一、加强棉花生产领导,强化棉花经济地位
  针对棉花产销形势,按照提高棉田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路,将棉花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抓紧抓好。针对上年棉花价格较低,植棉效益偏低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发动,广造发展棉花生产的舆论氛围,开展广播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组织棉花讲师团,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分析棉花产销形势、植棉效益,棉花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确保了2006年棉花产业的优势。
  二、推行棉田间作套种,提高棉田经济效益
  在推行棉田间作工作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各县(市区)、乡镇、村选择适宜自己可操作的间套模式。凡适宜间套的地块,绝不纯作,通过间作提高棉田的综合效益,在全市重点推广了棉(西)瓜、棉~薯、棉~蒜间作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初步实现了间作模式多样化、技术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的良好布局。各种间作模式效益可观,棉瓜间作亩混合收入2342元,其中西瓜增收1100元左右,棉薯间作亩混合收入2042元以上,其中马铃薯增收800元以上,棉蒜间作亩收入超过4000元,大蒜亩收入2800元左右,棉麦间作亩混合收入1700元左右,小麦亩收入400元左右。比纯作棉效益翻了一番,实现了传统种植高效益。
  三、推广综合栽培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在普及常规栽培技术的同时,针对栽培技术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新技术、新成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高产、优质、高效为原则,规范了不同栽培模式的技术规程。主要推广了以下栽培技术措施:一是推广普及高产、抗病、优质、抗虫棉种,春棉以鲁棉研28为主,搭配种植鲁棉研21、鲁棉研22,夏棉以鲁棉研19为当家品种。特别是新推广的鲁棉研28综合性状优良,抗病能力强、早熟不早衰、优质高产。二是种子包衣技术。全市种子包衣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三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全市地膜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对棉花苗全、苗齐、高产、早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四是全程化协调技术。经过几年的不断宣传推广,已成为棉花的常规栽培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5%,对协调棉花生长,塑造理想群体结构,发挥了较大作用。五是配方施肥技术。该技术已被绝大部分棉农所认识,并已初步掌握,全市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四、加强科技推广力度,确保技术到位
  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是进一步提高棉花单产和棉田综合经济效益的关键,而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速度取决于推广的手段和力度。2006年,全市农业科技人员以推广先进的植棉技术为己任,采取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措施,将先进、实用的技术及时传授给棉农,确保了科学技术的及时到位。(李东成)

知识出处

聊城年鉴

《聊城年鉴》

出版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2006年度聊城市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中取得的业绩和发生的大事要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