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242.7亿元,比上年增长5.1%;农业增加值13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48元,比上年增长14.5%,已连续二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全市降雨量明显偏少,春旱、夏旱、秋旱三季连旱。面对严重旱灾,制定了抗旱应急预案,引黄部门全年累计引水8.88亿方,比2005年增加35%;水利部门新打机井3150眼,修复旧井3762眼,基本保证了全市抗旱用水。经过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获得好收成。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27.06万亩,总产427.41万吨,增产6.59%0夏粮总产219.3万吨,增产4.12%;秋粮总产198.75万吨,增产11.42%。棉花播种面积104.21万亩,总产8.41万吨,增产3.96%。油料播种面积69.4万亩,总产19.1万吨。瓜菜面积382万亩,总产1086.9万吨,增产2.7万吨;食用菌面积1831万平方米,总产24.3万吨,增产2.8万吨。
二、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
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优质小麦、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等优质、高效农业,全市优质小麦面积达450万亩,占小麦面积的7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水果面积7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水果占50%;食用菌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连续两年被评为山东省食用菌生产先进市,莘县被评为全省食用菌大县。2006年除10月份叶菜类价格出现波动外,蔬菜价格一直在较高价位运行,蔬菜产销两旺,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到54个,面积达到150万亩,注册品牌102个,其中有机食品品牌9个,面积发展到15万亩,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鲁西大菜园”的规模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
三、突出发展林业和畜牧水产业
全市新造林面积20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1660公里,全市速生丰产林面积达12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高标准平原绿化先进市”,带动发展了一大批木材加工、林浆结合项目,全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木浆纸、密度板、木地板生产基地。畜牧业克服禽流感和封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重点发展肉牛、奶牛、肉羊,突岀了规模饲养,全市大型规模养殖场达到500个,各类养殖小区580个,规模饲养量占到全市畜禽饲养总量的38%,全市畜禽养殖户近10万户。全年肉、蛋、奶总产分别为45万吨、22万吨、3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7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6%,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水产业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临清甲鱼、东阿硬池藕、茌平南美白对虾、东昌府休闲渔业等特色基地,全年水产开发利用总面积36.7万亩,总产33万吨,总产值14.6亿元, 同比增长13%。
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
一是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步伐,承担省、市科研项目23个,推广优良品种57个,先进技术24项,全市良种覆盖率在97%以上。二是加强科技示范园建设,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处,建市级科技示范园10处,全市科技示范园区总数达226处。三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在莘县培训农民辅导员401人,带动示范户1万余户。四是投入82万元,完善了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网络,并开通了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由市农办、市气象局、市移动公司合办的“农信通”工程,已吸收农户7000多户,信息定制量达10万余条。五是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已有1371名科技特派员和24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奔赴农村经济第一线,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360多个,成立专业协会210多个,参会农民3万多户,带动农民30多万户。
五、积极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是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40家,比上年增加27.3%,其中市级龙头企业达到87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凤祥、蓝山、冠丰种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带动基地340万亩,农户87万多户。全年农产品出口10224万美元,增长35.3%,首次过1亿美元大关。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到1091家,比上年同期增加582家,增加本地人口就业2万多人。三是切实抓好劳务输出。全年新增外出务工人员10.5万人,全市务工人员总数超过110万人,务工年收入超过60亿元,劳务输岀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收入中非农收入比重已占到47.6%o四是加强市场建设。全市各类批发市场达到114个,占地100亩以上的达到34个,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29个,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43个,营销队伍达到5.8万人。
六、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上年落实的惠农政策包括种粮补贴、良种补贴、油肥涨价补贴等,平均每亩粮田补贴资金达到38.2元,按人均1.4亩粮田计算,人均补贴资金达到53.5元,再加上农机补贴和人均减负的费用,全年农民人均减负增收74.12元,是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同时,加大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力度,核减水费等生产性费用1693万元,防止了农民负担反弹。
七、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006年,全市共完成水利工程1.2万项,土方4820万立方米、完成投资59130万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9万亩,治理“三荒”面积5.41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7平方公里。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位山灌区王铺枢纽改建主体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位山灌区沉沙池区治理、金堤河干流二期治理、马颊河干流治理等项目前期准备基本完成。实施了引黄入淀应急调水工程,2006年11月24日正式开闸放水,共引水4.2亿方,入卫3.3亿方。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共投入资金2.42亿元,完成了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并于2006年6月份通过了省级验收,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方面,全市农机总动力达926万千瓦,列全省第二位,新增小麦联合收割机1610台,总保有量7610台,大大加快了麦收进度。
八、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市委、市政府年初承诺为农民办的10件实事全部完成,主要包括:实施了“沃土工程”和“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工程”,推广配方施肥5000吨,建成农村生态家园示范户8000户,沼气户7500户,治理了农村环境,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53处,受益农民174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7%,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年65%”的任务目标。危桥改造工程,市直投资970万元,改造89座,维修加固7座;各县(市区)投资490万元,改造82座,维修加固15座,大大方便了农民的出行。“村村通”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乡镇卫生院改造、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等工作也进展顺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200公里,新建中小学高标准校舍17.9万平方米,新建乡镇中心敬老院18处,完成了10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参合农民达到202.8万人,农村的“水、电、路、医、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在落后地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006年完成扶贫项目24个,项目覆盖贫困村298个,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504万元,使13.15万人摆脱了贫困,全市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37.9万人减少到21.75万人;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0290万元,重点扶持了凤祥、冠丰等10家龙头企业;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学员2428人,安置就业2152人,聊城市被列为全省扶贫开发培训基地。经过努力,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明显改变。
(张义革)
种植业
【综述】一、粮食持续丰收,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在旱灾严重的情况下,粮食获得丰收。全市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1027.06万亩,总产423.87万吨,总产比上年增长了5.71%;平均单产412.7公斤,比上年增长了3.42%。其中小麦收获面积551.95万亩,总产219.30万吨,同比增长了4.12%,单产397.32公斤,提高了4.10%,小麦单产再创新高;玉米收获面积435.75万亩,总产193.58万吨,增长了8.53%,单产456.12公斤,同比增长了2.47%。粮食增产的同时,经济作物也获得丰收。棉花种植面积104.21万亩,总产8.47万吨,比上年增加了4.7%;蔬菜种植面积284.37万亩,总产826.6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17%;油料种植面积69.34万亩,总产19.01万吨。在种植业内部,调优粮食品种结构和粮经作物比例,突出发展优质小麦、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等,全市优质小麦面积占小麦面积的73%;食用菌面积全省第一,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二、加快了生态种植业发展,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了种植业生态园环境保护区建设,加强了种植业生产环境的执法检查,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严格处理了环境污染事件20起,为农民挽回损失71万元。加快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省部级项目示范面积扩大近1倍,达到12万亩,实施面积50万亩,是上年的2.8倍,配方施肥用量达5000吨,为农民节支增效预计达到1750万元。
三、种植业产业化、标准化取得新进展
抓好龙头促带动,搞好配套建设促升级。龙头
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面积扩大到340余万亩;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3个,吸收会员2.3万人,辐射带动农户30万户,拥有固定资产1120万元,年经营服务总额1.2亿元,服务领域逐步扩大。
种植业标准化是推动种植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全市制订了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28个,生产基地实行了一证五表制度和档案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覆盖面迅速扩大,抽检查制度得到实施,农产品认证制度逐步推开。2006年,新增认证绿色食品12个,累计21个,新建绿色食品单科生产基地4处,面积23.5万亩,基地面积累计36万亩;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累计81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共15万亩,累计达到140万亩。
四、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得到加强,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落实了农业补贴政策。粮食直接补贴面积667.5万亩,直补资金9345余万元,生产资料补贴资金9478余万元,两项补贴共发放资金1.88亿元;落实良种补贴项目面积290万亩,补贴资金2900万元。大型农机具补贴一并落实。二是农资打假行动维护了农民权益。2006年,共出动执法人员8180余人次,检查企业719次,整顿市场1150次,立案查处864起,结案811起,查获假冒伪劣农资1027吨,货值432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590万元,严厉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坑农害农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三是加强监管,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2006年,取消农业税收的政策全部落实到位,比上年减负7000多万元,人均减负16元;严格审核、审批和审计生产费用预算方案,核减水费等生产费用1693万元;通过严格程序、明查暗访、重点检查,防止了借收取生产费用之机搭车加码现象的发生。四是落实了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加强了农村财务管理, 保护了农民利益。(柏呈林)
【蔬菜生产】一、蔬菜产销概况
(一)瓜菜菌生产情况。据统计,2006年瓜菜菌面积382万亩,总产1086.9万吨,总产值103.7亿元。冬暖式大棚44.7万亩,大拱棚43.6万亩,中小拱棚110.6万亩。食用菌面积1831万平方米,食用菌总产24万吨。全市无公害品种102个,无公害面积150万亩。瓜菜菌面积比上年增加2.5万亩,总产增加2.7万吨。
(二)市场建设情况。销售市场开拓、建设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对许多原有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基础设施、硬件水平、交易条件等市场环境状况日趋完善。截至2006年12月份,全市共有蔬菜专业批发市场86个,其中规模较大,年利润在百万元以上的市场11个,有无公害专营区的20个,有无公害检测设备的市场17个,年销量10万吨以上的6个,占地面积百亩以上的6个。
(三)运销队伍情况。销售服务是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收的关键,为此在广泛吸引外来客户的同时,不断扶持壮大当地的运销客户,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销售上的帮助等系列服务。全市运销队伍人数达到57535人,其中本地人数36136人,外来客商21399人,年销量达850万吨。全市的销售队伍不断壮大充实,大大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使全市的瓜菜产品销往北到俄罗斯、齐齐哈尔;南到广州、海口;西到重庆、西安;东到沿海江浙沪,覆盖到20多个省市。
(四)无公害产品情况。截至2006年底,全市取得的无公害品牌共计102个,主要品种有西红柿、彩椒、香瓜、西瓜、韭苔(菜)、大蒜、平菇、黄花菜、莲藕、茄子、芸豆、大葱、双抱菇、油菜、灵芝、草菇、花生、西葫、山药等。面积达到150万亩。
二、提高服务质量,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蔬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2006年市蔬菜办组建了聊城市蔬菜协会,以市蔬菜协会为依托,各县(市、区)蔬菜协会、行业协会为支点,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建设。开展“农村营销经济人培训班”,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快形成以特色农业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主体、流通中介组织为重点、信息化技术为手段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以协会牵头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促进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利用行业协会搞好市场信息服务。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及时向菜农传递蔬菜销售信息,尽量提高蔬菜的销售价格,使协会起到了牵线搭桥作用,为农民群众提供准确、有效的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跑市场、找订单,引导农民群众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
(二)采取多种方式搞好科技服务。在科技下乡方面,市蔬菜办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优势,以全市科技特派员活动为契机,动员和组织各县(市、区)蔬菜办(多办)、棉办的广大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信息,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利用农闲季节组织蔬菜、棉花方面的专家到乡镇、到专业村、专业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以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为主题, 编印栽培技术等科技资料,通过科技赶集、蔬菜110、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送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下乡活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具体服务内容包括:蔬菜、棉花的栽培、管理、病虫防治技术;各类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各类农业技术信息、致富典型、流通信息等;各类花卉的繁育、嫁接及管理技术;瓜、菜、食用菌的栽培、病虫防治及管理应用技术。服务方式除通过专家“坐堂”电话解答等方式传授先进技术外,还派专家到现场查看,现场解决农民遇到的困难;对于一些综合性或难度较大的问题,聘请市内外有关专家会诊;印发各种技术“明白纸”,进行技术推广和教育,并且直接接待来访群众,及时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
(三)巩固基础,狠抓标准化生产。市蔬菜办积极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2006年全市各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点基本建立了农产品质量速检站点。此外,从实施产地认定入手,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无公害农产品102个,基地54个,面积150万亩。通过进一步规范农产品技术监测机构,搞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使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四)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随着科技特派员工程的实施,蔬菜生产的科技意识有了明显提高,科技示范园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菜农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非常高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步伐加快。近几年新引进的瓜菜品种辣椒有以色列甜椒,瑞士曼迪、塔纳多、格鲁吉亚甜椒等,色泽、产量、口感均很好;西红柿有以色列144、189、圣女红果、千禧等;其它还有荷兰乳黄瓜、香蕉西葫、日本黑甜五寸人参胡萝卜、巨型南瓜等40多个瓜菜品种;食用菌主要有杏抱菇、袖珍菇、珍珠菇等名优品种。据统计,全市共有90余个科技示范园,其中高智能温室3个。东阿、高唐引进增加棚内二氧化碳秸秆生物反应堆工程技术,效益高,推广面积达万亩以上。通过各级的努力,2006年全市蔬菜品种质量及种植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棉花生产】2006年,全市植棉面积130.5万亩,其中春棉H9.7万亩,夏棉10.8万亩。全市棉田平均单株铃数14.85个,单铃重4.86克,衣分37%,亩产籽棉212.4公斤,85折皮棉亩产79.5公斤,较上年持平,全市棉花总产207.5万担,产值5.8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担。总体而言,2006年的棉花生产,面积略增,单产持平,总产增加。
一、加强棉花生产领导,强化棉花经济地位
针对棉花产销形势,按照提高棉田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路,将棉花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抓紧抓好。针对上年棉花价格较低,植棉效益偏低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发动,广造发展棉花生产的舆论氛围,开展广播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组织棉花讲师团,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分析棉花产销形势、植棉效益,棉花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确保了2006年棉花产业的优势。
二、推行棉田间作套种,提高棉田经济效益
在推行棉田间作工作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各县(市区)、乡镇、村选择适宜自己可操作的间套模式。凡适宜间套的地块,绝不纯作,通过间作提高棉田的综合效益,在全市重点推广了棉(西)瓜、棉~薯、棉~蒜间作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初步实现了间作模式多样化、技术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的良好布局。各种间作模式效益可观,棉瓜间作亩混合收入2342元,其中西瓜增收1100元左右,棉薯间作亩混合收入2042元以上,其中马铃薯增收800元以上,棉蒜间作亩收入超过4000元,大蒜亩收入2800元左右,棉麦间作亩混合收入1700元左右,小麦亩收入400元左右。比纯作棉效益翻了一番,实现了传统种植高效益。
三、推广综合栽培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在普及常规栽培技术的同时,针对栽培技术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新技术、新成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高产、优质、高效为原则,规范了不同栽培模式的技术规程。主要推广了以下栽培技术措施:一是推广普及高产、抗病、优质、抗虫棉种,春棉以鲁棉研28为主,搭配种植鲁棉研21、鲁棉研22,夏棉以鲁棉研19为当家品种。特别是新推广的鲁棉研28综合性状优良,抗病能力强、早熟不早衰、优质高产。二是种子包衣技术。全市种子包衣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三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全市地膜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对棉花苗全、苗齐、高产、早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四是全程化协调技术。经过几年的不断宣传推广,已成为棉花的常规栽培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5%,对协调棉花生长,塑造理想群体结构,发挥了较大作用。五是配方施肥技术。该技术已被绝大部分棉农所认识,并已初步掌握,全市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四、加强科技推广力度,确保技术到位
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是进一步提高棉花单产和棉田综合经济效益的关键,而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速度取决于推广的手段和力度。2006年,全市农业科技人员以推广先进的植棉技术为己任,采取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措施,将先进、实用的技术及时传授给棉农,确保了科学技术的及时到位。(李东成)
畜牧业
【综述】2006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53.55万吨,同比增长8.34%;禽蛋总产量达到26.61万吨, 同比减少8.59%;奶类总产量达到3.91万吨,同比增长6.94%o实现畜牧业产值7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4109.5万美元。
一、生产方式转变明显加快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原则,把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作为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突破口。至2006年底,全市大型规模养殖场已达到500多个、各类饲养小区580个、畜禽养殖专业户近10万户,畜禽养殖量占全市饲养总量的60%以上。同时,加快推进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确定了10家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试点企业。全市已有3家企业通过了省畜牧办公室的产地认定,拥有绿色畜产品生产企业1个,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企业6个。二、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一是加工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0多家,总资产达到50多亿元。二是结构调整优势突显,国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呈现出鸡、猪、牛、羊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全市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4109.5万美元,鸡肉、猪肉、活牛、羊肉制品分别为2567万美元、92万美元、2.5万美元、1280万美元,其它为168万美元。另外,进京入沪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到21家。
三、生产组织形式转变卓有成效
围绕畜牧主导产业和加工出口企业,规范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至2006年底,全市发展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200多个,拥有会员(社员)3.5万多个,其中阳谷县肉鸡合作社、阳谷景阳冈生猪产销合作社、鲁西毛皮动物研究会、东昌府区生猪产销协会、往平小杨屯鸭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全省的先进典型,并且成立了“聊城市畜牧合作社发展指导办公室”,明确了“突破阳谷和东昌,六个典型一起上”的工作思路。
四、扶持畜禽养殖业的力度明显加大
针对禽流感对家禽业的影响,2006年出台了《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在种禽补贴、部分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加大财政投入等十个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各县(市、区)也都出台政策扶持发展。东昌府区自2002年以来,每年拨岀专款奖励新上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阳谷县政府出台文件,免除阳谷凤祥集团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底的检疫费;莘县、冠县、东阿把畜牧业作为今后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岀了争创畜牧强县的目标。
五、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
全市第三次承担省财政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任务,东昌府、阳谷、莘县、冠县四个区(县)分别被确定为省财政家畜良种补贴县,到位无偿资金80万元;连续三年实施了“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移植项目”,成功移植高产奶牛性控胚胎2638枚,成功率达到43%以上,受益农户916个,实现社会效益170万元;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工程,各级畜牧部门选派84名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畜牧专家,联系饲养场户和养殖小区226个,组织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发放畜牧科技资料10万多份,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0个。另外,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大尾寒羊、鲁西黄牛、临清狮猫、山东细犬、鲁西在平长毛兔等众多的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还引进了一大批国外畜禽良种。全市种畜禽场达到80家,其中祖代种鸡场3家、原种猪场1家,家畜改良站点有200多家,基本建立起了“原种场~祖代场~二级扩繁场~商品代场”四级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至2006年底,全市肉鸡、蛋鸡、生猪、奶牛、肉牛、肉羊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1%、92%、99%、40%.25%。
六、疫病防控扎实有效
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防控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确保了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在防控工作中,初步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建立了以检促防、防检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市、县两级财政共拨付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专项资金433.3万元,全年共购进各类疫苗1957.5万毫升,全市应免家禽的免疫密度达到99.69%,实现了有效防护,守住了山东“西大门”,顺利通过农业部、省政府检查组对聊城市防控工作的检查验收。
七、兽医体制改革步伐加速
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体系,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成立了聊城市重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此中心为全额预算副县级事业单位,编制15人。在基层防疫体系的建设上,全市配备了5776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全部进行了技能培训,并且每人每年给予600元的误工补贴,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预控中心的成立和基层防疫体系的完善,为进一步推动兽医管理体制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八、畜牧信息宣传工作再创新高
2006年,政务信息工作实现积分61分,列市政府部门及单位第二名,再次被评为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宣传工作方面,实现了《聊城畜牧兽医网》的内联外合,与《聊城日报•农村周刊》成功联动,创办了“畜牧在线”专栏,构筑起了畜牧兽医宣传工作的坚实平台。与《聊城政务网》、《齐鲁牧业报》、《山东畜牧网》、《中国畜牧兽医网》、《中国畜牧兽医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建立了稳固的联系,先后发表信息报导100余篇,为全市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刘光涛王俊海)水产业
【综述】2006年,水产总利用面积3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3.0%,总产量32万吨,增长5%,总产值14.8亿元,增长16%。其中养鱼面积19.6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5%,鱼类总产量7.01万吨,增长8.79%,鱼类总产值7亿元,增长22%。
一、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调整优化水产品种养殖结构是促进渔民增收的突破口,2006年初下发了全市发展水产生产意见,把工作重点、任务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解与部署,要求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多次召开全市各县(市、区)局长交流调度会,各县(市、区)互相交流经验,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的特色养殖。多次举办新品种、新技术养殖培训班,提高全市业务人员和广大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在抓好“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品种养殖的同时,结合全市实际,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效益好、能出口创汇,群众易于养殖推广的优良新品种,重点推广罗非鱼、甲鱼、河蟹、南美白对虾等名优品种的养殖。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发挥岀了不同特色,比如临清的甲鱼,阳谷的观赏鱼,东阿硬池藕种植,东昌府区休闲渔业、往平南美白对虾等很有特色。通过大力引进名优新品种,养殖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良种比率显著增加,渔业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至2006年底,全市已有甲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河蟹、泥鳅等二十余种优良品种,面积4.56万亩,产量9805.9吨,产值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3%。
二、加快发展硬池藕种植
硬池藕与常规池藕相比产量高了3~5倍,效益显著,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市水产局在县(市、区)抓点、试验、示范,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大力推广种植技术。全市硬池藕种植已发展到4.2万亩,产值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
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渔业
休闲观光渔业集养殖、休闲、垂钓、餐饮为一体,成为渔业经济新的亮点。各县(市、区)在抓休闲渔业建设时,努力做到合理布局,各具特色,不千篇一律。同时重质量,上档次,实现生态环境的优美与和谐。全市共发展86处,面积达到8000余亩,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积极培植龙头企业,提高全市水产产业化水平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档次。全市涌现岀三个龙头企业:一是临清丁马生物有限公司,集甲鱼繁育、养殖、加工于一体,是北方最大的甲鱼繁育基地。基地与北京解放军301医院合作开发的中华鳖胶深加工项目,场房建设已完毕,投产后将对全市甲鱼的繁育、养殖及销售起到很强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莘县科瑞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集水产养殖、活鱼销售、饲料生产和淡水鱼加工于一体,是全省淡水地区唯一的产、供、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三是东阿县阿胶烤鱼,近两年已恢复生产,质量有很大提高,深受消费者欢迎。
五、加大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与落实,加强渔业执法,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
为了宣传贯彻《渔业法》和《山东省<渔业法>实施办法》,市水产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通过印发小册子、宣传单,出动宣传车,下基层、上集市搞宣传,提高了全市干部群众的渔业法律意识。市水产局还成立了渔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负责全市的渔业环境保护。此外,市水产局还加大了渔业执法力度,局分管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多次下乡检查渔业安全生产情况,处理非法捕鱼、水污染、渔事纠纷等几十起。进一步规范了渔业生产,保护了渔民的合法权益,为全市的渔业生产创造了一个良好安全的生产环境。(张小丽)
林业
【综述】2006年,全市完成造林20万亩,其中用材防护林15万亩,经济林5万亩;新建和完善林网化面积169万亩,其中新增62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建设1668公里;村屯旁植树1079万株;全市育苗1.2万亩。截至2006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260万亩,其中用材防护林184万亩,经济林76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790多万亩;绿色通道6000多公里;林粮间作6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950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6.13%。
【重大活动】一、往平县枣乡建设进入新阶段
从2005年8月份开始,茌平县林业局与质量监督局联合组成申报小组,开展圆铃大枣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并通过形式审查,地理标志性产品申报成功。2006年3月通过专家审查,进入审批阶段。使茌平县大枣进入了产业化发展新阶段,对于该县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喜鹊文化协会”在东阿县成立
2006年4月1日,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喜鹊文化的民间组织——“中国喜鹊文化协会”在东阿县成立。4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东阿县委、县政府,在东阿县举行“中国喜鹊之乡”揭牌仪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赵胜利向东阿县县长霍高原授牌。东阿县是“中国喜鹊之乡”,是全国因鸟类命名的12个“鸟类之乡” 之一。喜鹊文化协会的成立,将为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喜鹊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冠州梨园举办山东冠县首届梨园文化观光周暨冠州梨园开园庆典活动
4月6日,冠县县委、县政府在冠州梨园举办山东冠县首届梨园文化观光周暨冠州梨园开园庆典活动。围绕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春赏花、夏看绿、秋尝果、冬品树”和“和谐、生态”的原则,聊城市和冠县两级政府对千年梨园进行了生态旅游开发,一期已开发精品园500亩,建成了以梨文化为主题,集观光、民俗、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型民俗风俗旅游区。冠州梨园景区被评为国家 “AAA”级景区。
四、全市组织开展了村庄绿化调研工作
2006年6月,按照山东省林业局安排,全市组织开展了村庄绿化调研工作。此项工作共调查了63个村庄,153户庭院,涉及24个乡镇,走访村民584人。经调研,全市绿化较好的村庄有1451个,占23%;绿化中等的村庄有3722个,占59%,绿化较差的村庄1136个,占18%。此次调研为今后搞好村镇绿化规划和建设,进而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全市国家级公益林的界定工作顺利完成
7月底,全市国家级公益林的界定工作顺利完成。经过界定,全市接受国家财政生态补偿的公益林是20万亩,生态补偿金100万元,2006年全部兑现。
六、天沐江北水城温泉度假村正式对外营业
12月1日,天沐江北水城温泉度假村开业庆典仪式隆重举行。山东省委原书记苏毅然,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李振,省政协原主席陆懋曾,省委原副书记马仲才,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延明,省政协副主席王久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克玉出席开业仪式。市委书记郭兆信出席,市委副书记、市长林峰海致辞。市政协主席赵振兰,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吕绍勤等市儿大班子领导同志及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省内外兄弟市(县)各界代表等出席。该度假村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冠县马颊河森林景区,是聊城市首家以温泉为特色的五星级度假酒店。截至2006年底,项目总投资达2.2亿元人民币,已经建成的一期工程建筑面积约33200平方米,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成功开发了世所罕见的湿地温泉资源,填补了山东省乃至全国北方地区冬季旅游市场的空白。马颊河度假村也被评为“2006山东最具竞争力十大景区”。
七、临清市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试点县
2006年12月,临清市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试点县(国家林业局林造发〔2006〕239号)。临清市已被确定为全国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100个试点县市之一。
八、全市积极开展绿化示范村镇建设
6月至12月,根据山东省绿化委员会和省林业局联合下达的鲁绿发〔2006〕1号文精神要求,全市开展了绿化示范村镇建设。经全市各级努力,聊城市共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42个,示范乡镇1个。
【重要会议】一、冠县召开了黄河故道防沙治沙工作座谈会
8月31日,冠县召开黄河故道防沙治沙工作座谈会。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副主任芷春林、省林业局副局长贾崇福、造林绿化处处长李登开、副处长孙成楠和市林业局局长司朝贤等领导同志参加了座谈会。国家及省局领导对冠县治沙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与冠县的五个乡镇负责人及治沙重点村支部书记进行了座谈,对今后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要求。
二、全国防沙治沙流动现场会在冠县召开
10月30日,全国防沙治沙流动现场会在冠县召开,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副主任王信建、黄河故道风沙区五个省区造林绿化处处长及各省、市林业局局长参加了现场会。冠县县委副书记张树奎、副县长李保林参加了现场会。
三、全市林学会、花卉协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代表大会召开
12月21日,市林学会、市花卉协会、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市林业局召开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市林学会第三届、市花卉协会第一届、市野生动物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对三个协会各自章程作了修改,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整个会议在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会后,各位代表都对此次会议的召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式下,1个协会将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繁荣富庶的新聊城做出更大的贡献。(周保松)
水利
【抗旱防汛】一、抗旱工作
编制抗旱应急预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引水计划,运用抗旱预案指导实际工作。位山、陶城铺、郭口、彭楼四大引黄灌区,金堤河、漳卫河等引水单位周密组织,抓住时机,巧引抢引,全年引水近16亿方。各级水利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技术指导,提供优质服务。经过努力,争取到上级特大抗旱资金260万元。全市遭受了三十年一遇大旱,由于措施到位, 大旱之年不见旱,全市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
二、防汛工作
汛前各气象预测机构预测2006年全国雨区北移,黄河中下游降雨偏多,全市处于多雨带。为此,六月份,市政府及市水利部门召开了全市防汛工作会议和市防指领导成员扩大会议,组建了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市、县两级政府签订了防汛责任状,落实了行政首长责任制,对全市度汛准备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及时维修了防汛抗旱自动化系统,修订完善了各项防洪预案,按要求储备了常备防汛料物,防汛抢险队伍进一步落实。搞好度汛工程治理,汛前清淤县级河道22条,总长195公里,完成土方670万立方米,改建维修各类建筑物185座。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006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59130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项目12372项、土石方4820万立方米、工日2163万个。全市新建机井3150眼,维修病次机井3762眼,新增井灌面积6.4万亩,改善井灌面积14万亩。全市新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0.9万亩,其中低压管道灌溉工程1.31万亩,微喷灌面积0.06万亩,喷灌面积0.03万亩,渠道防渗和发展小白龙节水灌溉9.5万亩。全市共治理“三荒”面积5.41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7平方公里。
【重点项目建设】一、位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连续九年顺利实施
位山灌区连续第九年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争取国家投资1000万元,地方自筹2015万元,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一干渠程庙至胡屯段10.95公里渠道衬砌,城关分干6.2公里渠道衬砌,崗堆王、马明智、高营3座大型节制闸改建以及马明智所业务楼建设、二干渠末端渠道衬砌改造及部分分干渠改造。完成一干渠阚庄至尹庄2.4公里渠道衬砌工程,修建堤防道路3公里;实施位山灌区清淤工程,先后实施了西渠应急清淤工程和西渠、西六号池清淤工程,清淤土方量达430万立方米。完成了引黄济津项目王铺渡槽改建和三干渠工程项目建设,王铺渡槽改建工程共投资782万元,改建后的王铺渡槽坚固壮观、性能先进可靠,通水能力由原来的85个流量,提高至130个流量。
二、引黄济淀顺利实施
按照<国务院批示和国家防总的安排部署,引黄济淀应急调水于2006年11月24日正式开闸放水,这是一项补充华北明珠--白洋淀生态用水工程,位山引黄闸引水约4.7亿立方米,临清穿卫送水约3.4亿立方米。为圆满完成送水任务,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聊城市水利局多次与河北省就实施引黄济淀工作进行协商,并就水价、水量达成共识。制定了送水管理责任制,对测水量水、送水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克服输水渠泥沙淤积严重、冬季浮冰封堵等困难,确保了送水安全。
三、徒骇河风景区建设成效显著
徒骇河风景区总体规划通过市政府组织的审查。按照规划,对徒骇河东板桥以南堤段实施开发,建设了华夏巨龙广场和露天歌舞演练广场,并进行初步美化绿化,景区局部景点已经形成,许多群众进入景区休闲娱乐。
四、农村通自来水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市共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151处,新增受益农民207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其中临清市已于2005年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冠县、东昌府区2006年底也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年65%”的任务目标。这是继全市人畜饮水解困攻坚计划完成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成绩。
五、水利危桥改造进展顺利
完成了2005年度危桥改造验收移交工作,并在普查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2006年的水利危桥改造工程建设计划。由市组织实施投资960余万元,改造危桥共89座,其中重建80座,改建3座,维修加固6座;各县(市、区)组织实施共投资347.54万元,改造危桥共63座,其中重建44座,改建18座,维修加固1座,受到干部群众普遍好评。
【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一、位山灌区引黄泥沙治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该项目总投资为59420万元(其中近期投资19841万元,中期投资27253万元,远期投资12325万元)。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和水利部有关领导已对该项目作出批示,有望近期立项实施。
二、金堤河干流二期治理工程获得实质进展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达4.78亿元。聊城、濮阳两市水利局委托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金堤河二期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顺利通过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预审查。
三、其他重点水利项目工作都在顺利开展
总投资65亿元的《聊城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由市发改委和水利局联合行文下发,《聊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总体报吿的编制基本完成,南水北调聊城段争取工作也取得进展,聊城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规划、江北水城南部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可研报告、徒骇河潘屯蓄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工作的完成,储存了水利项目,夯实了水利发展基础。
【水利改革】按照国务院及水利部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结合聊城市的实际,在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务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价、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认真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成立了相关组织机构,并结合全市实际,积极做好调查研究,提出了全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二是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水利投入力度,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建设财政投入机制。运用市场机制,理顺水利产品价格,明晰产权关系,改善市场环境,广泛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领域,尤其在农村通自来水方面取得显著效益。三是农村水利改革。通过节水改造推动灌区改革,鼓励和引导用水户通过用水合作组织对工程管理、用水管理、水费收缴进行自主管理,自我经营。进行了以集体水利工程拍卖改制、民办民有民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的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一事一议”的制度和做法,推广往平县菜屯经验,动员和组织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增加、部门加强技术指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良性发展模式。
【依法治水】认真贯彻落实《水法》,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建设,推行综合执法,巩固完善水政监察正规化建设。加大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力度,进一步清理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范行政许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妥善处理水事纠纷。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制度,确保水资源能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6•29水土保持法纪念日等活动中,集中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法规宣传活动,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水法律法规的认识,深化了群众节约用水、依法用水的观念。进一步加强了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全市水事秩序良好,水资源费、水保费、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等各项水利规费征收工作严格按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顺利进行。
[精神文明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章的学习贯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领导班子、公务员和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着力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预防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认真查办案件,重点水利工程执法监察和审计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廉政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构建水利惩防腐败体系工作取得较好进展。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扎实搞好水利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认真做好督查和信访工作,确保时效,政令畅通。注重发挥群众组织、工会、学会、协会等团体和离退休干部的重要作用。(赵辉)
黄河河务
【发展概况】2006年,聊城黄河河务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按照“十一五”期间指导思想和“12345”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干事创业,争当一流”的16字工作方针,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赢得了良好开局。
一、防汛
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签订各类防汛责任书2555份;修订完善了防洪预案,并在东阿河务局进行了防汛预案电子化、可视化试点;举办了黄河防汛行政首长培训班;组织了防汛队伍技术培训和操作演练,参加了省局防汛军民联合演习并获优胜奖;制作安设了85块黄河防汛责任牌;信息通信确保了防汛信息畅通。顺利实施了调水调沙生产运行,被省局评为调水调沙先进单位。2006年,聊城黄河河段共有井圈、康口险工和杨庄控导3处工程4段坝岸4次出险,经及时抢护,全部化险为夷。
二、工程建设
2006年聊城河务局在建黄河防洪工程有牛屯、前张、康口3项放淤固堤,亚行贷款项目位山、范坡险工改建加固工程和防汛仓库建设以及2005年度黄河下游治理陶城铺险工根石加固工程,共计7项,计划土方407.94万川、石方5.20万m³,计划投资6450.63万元,全部完成建设任务。牛屯、前张、康口3项放淤固堤和亚行贷款项目位山、范坡险工改建加固工程、防汛仓库建设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强化组织协调与督导,完成了所承揽的菏泽标准化堤防建设施工任务。
三、工程管理
开展了“工程管理百日维修养护活动”,高标准进行堤顶平整和埽面整修,工程面貌大大改善。东阿河务周通过国家二级水管单位验收,被省局评为工程管理先进单位。阳谷河务局重点对与河南省台前县接壤的堤段进行了整修,对东堤险工进行了绿化美化,彻底改善了与河南省接界处的工程面貌。莘县河务局采取多元化融资的方式,完成了樱桃园至古城段堤顶硬化工程,使莘县33.67km的北金堤全部铺上了柏油路。维修养护公司共与各水管单位签订维修养护合同34份,总计合同金额1508万元。在维修养护活动中,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和有关工程管理标准开展工作,被评为山东黄河工程管理先进单位。大力开展植树绿化工作,共计完成植树22.6万株,育苗14.67hm2,投资192.7万元,消除了淤背区空白段。东阿河务局结合东阿县政府景点建设规划,建成了以适生林带、经济林带、优质苗圃园为主的绿化带,成为聊城市林网建设的典型,被授予“山东省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四、水管体制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精心安排,周密组织,规范操作。此次改革涉及莘县、阳谷河务局、位山闸管所和聊城市黄河工程局,自5月30日至6月11日,历经13天,举办了13场竞争上岗演讲答辩会。水管事业单位、供水单位、维修养护公司、施工企业人员全部上岗到位,其中水管事业单位上岗169人,供水分局上岗74人,维修养护公司上岗165人,签订和更换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380份。通过改革,每位职工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体弱多病以及年龄较大的同志得到了合理安排,一些有能力、有魄力的年轻干部职工得到了提拔、重用。整个改革坚持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较原工作计划提前4天完成,实现了工作不断、秩序不乱、思想不散的目标要求。
五、引黄供水
积极学习宣传《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认真做好订单供水,严格执行水量调度指令,全年共引水8.93亿立方米,其中非农业用水2070万立方米,超额完成省局下达的指标任务。1053.88万元的水费实现了全额计收。高度重视引黄济淀应急调水工作,周密部署,倒排工期,按时完成了位山闸闸前闸后清淤、闸前拦导冰设施维修养护、闸门融冰供暖系统维修更换、闸后测流测沙设施维修、涵闸远程监控系统更新改造以及挑溜坝等6项应急工程,确保了位山闸于11月24日16时按时开闸放水。截至12月31日,共计引水2.95亿立方米。承办了全球水伙伴位山闸现场对话会,引黄济淀准备工作和对话会得到了国家防办和黄委领导的好评。
六、科技创新
将2006年确定为“创新年”,把创新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进一步健全创新工作组织,对确定的22项创新项目实行合同管理。积极组织申报省局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奖,共申报科技计划项目6项;申报科技奖8项,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科技火花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申报2005-2006年度创新成果奖24项,获理论技术类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体制管理类一等奖1项,应用技术类一等奖2项、三等奖5项,实现了科技与创新工作的新突破。
七、依法治河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增配了24名兼职水政监察员和12名兼职水政联络员。积极做好“五五”普法启动工作,编发了“五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了“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加强水利执法,严格执行河道巡查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水利执法快速反应机制。严防春季沿黄群众在河道内种植违章片林,督促聊城市防
指成立了“聊城黄河河道管理督查领导小组”,从县局至河务段逐级落实了河道管理责任人,及时制止了黄河工程管理范围内的违法设障行为。全年共査处各类水事案件8起,结案8起,维护了黄河水事秩序。
八、经济工作
全局实现经济总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26%。一是调整优化了淤区种植结构,淤背区开发布局有较大改变。适生林达到250.8hm²、经济林65.67hm2,苗木18.33hm2o二是聊城市黄河工程局顺利通过了国家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认证,晋升为国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立足黄河、面向市场承揽内外部工程,全年承揽工程合同额11687.87万元,工程遍布新疆、甘肃、山东、江苏、广东等省。二是跨河交通收入达到1500万元,抓住平阴黄河大桥维修的机遇,提前更换了东大浮桥浮舟,承载能力加大到120t,取得了理想的效益;加强堤防收费站硬件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征收工程管护费370.36万元。
九、构建和谐单位
围绕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认真落实离退休职厂'两项待遇”和“两费”,及时走访、探病、祝寿。对全局23名困难职工进行了走访慰问,发放慰问金3.5万元。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帮助职工子女就业,有141名待业职工子女走上了正式和临时的工作岗位.就业率达到9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机关院后住宅楼建设顺利完工;莘县河务局基地宿舍楼建设完成主体工程;阳谷河务局改建了寿张收费站破旧的房屋,建设了标准的收费亭,通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困扰收费站多年的吃水难问题;养护公司为基层建起了小伙房、活动室,改善了工作、工活环境。
深入扎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聊城河务局机关和位山闸管所继续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各县局和陶城铺河务段顺利通过市级文明单位复核验收,养护公司第一分公司、东阿黄河工程局、牛店管理段晋升为“县级文明单位”。狠抓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市局机关被聊城市委宣传部表彰为“2006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围绕全局中心、重点工作,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聊城河务局被黄河报社评为优秀通联站。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逐级签订了责任书;开展了“勤政廉政、科学发展”、“党风廉政宣传月”和“警示教育月”活动,营造了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联手共建、效能监察试点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十、人民治黄60周年
召开了老同志代表座谈会,举办了职工书法摄影绘画展和“黄河不会忘记”演讲比赛,推荐节目参加了省局文艺汇演,组织了纪念人民治黄60年征文和系列报道活动,编辑出版了聊城黄河60年纪念画册和《聊城黄河大事记)(1855-2005年)。聊城市政府召开大会隆重纪念人民治黄60年,市长张秋波发表了重要讲话,副市长孔昭信在《聊城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纪念活动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对黄河的重视与关注,展示和提升了聊城黄河的地位及形象。(孙明学王爱萍)
【重要活动】一、聊城河务局连续四年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奖”
随着聊城市委、市政府“江北水城”品牌的打造和聊城知名度的日益提升,对聊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聊城河务局在加快黄河治理开发步伐的同时,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抓防汛保安全,抓供水促发展,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在防汛工作上,充分发挥防汛参谋职能,确保黄河安全,为聊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引黄供水上,该局明确提出了“确保’江北水城’用水,重点考虑工农业用水,兼顾严重干旱地区供水”的总体工作思路,对有限的黄河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度,确保了全市生活、工业、城市生态及农业用水需要。
二、聊城河务局对创新项目实施合同管理
为实现创新工作的新突破,聊城河务局把2006年定为“创新年”,对从各单位各部门申报的48项创新项目中筛选出的22项实施合同管理,并与项目负责人签订了《聊城黄河创新项目合同书》。合同包括项目负责人、研究内容及意义、项目研究的进度安排、项目完成时间等,以便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监督,确保各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三、“黄河防洪工程险情信息处理系统”通过验收
6月23日,聊城河务局自筹资金自主开发的黄河防洪工程险情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山东河务局组织的科技项目验收。该项目是在研究分析传统险情分类和处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开发的黄河防洪工程险情信息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记录险情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自动生成出险部位断面图、计算抢险所用工料用量和费用、生成工程抢险计划表和有关统计表、上报文电等。应用该系统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四、聊城河务局非试点水管单位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8月25日,阳谷北金堤风浪淘刷段应急加固工程(0+300-2+830),阳谷堤顶维修养护工程(83+650-96+840.0+000-3+000)和莘县堤顶维修养护工程(58+000-73+604)通过由黄委、山东河务局组成的竣工验收委员会的竣工验收。至此,聊城河务局非试点水管单位6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工程全部通过竣工验收。3项工程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5.55万m³硬化堤顶28.794km,石渣路面维修养护3km,总投资350万元。
五、陶城铺闸通讯线路由有线传输改为无线传输
11月20日,聊城河务局完成陶城铺闸通讯线路改造任务,进一步改善了陶城铺闸的信息传输条件,为远程监控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设备提供了信道。改造前,位山闸一陶城铺闸通讯线路系1998年莘一平微波支线启用后,利用废弃的郑济干线电线杆架设的,全长4.8km,其中3.1km从淤背区的生态林中穿过,沿线有3个大型浮桥交通路口。生态林对线路磨损十分严重,线路多次被大型载重车辆剐断,电杆高低不一、杂乱不齐、架空高度低,加之该线路处于山东、河南交界处,社会治安环境差,自6月26日起已发生三次被盗事件,导致该线路残破不堪,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信息传输。8月份,该线路又新增光纤1条,承担陶城铺闸的远程监控任务,对线路的信号传输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证信息正常传输,聊城河务局信息管理处在多次调研、多个方案反复比较的情况下征得上级业务部门同意后,决定将此线路由有线传输改为无线传输,一次性解决线路不规范、信息传输信号差问题。
自11月8日起,该局信息管理处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设施,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对原来废弃的5.8G微波设备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功能,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11月13日,该局调剂13名专业技术人员利用5天时间,将位山闸废弃的铁塔安全地挪移到陶城铺闸管理所院内,并安装了微波设备。11月20日,微波设备顺利调通,信号传输正常。
六、陶城铺闸管所和河务段实现办公自动化联网
聊城河务局陶城铺闸信息传输由有线改为无线微波传输后,陶城铺闸管所和河务段基本具备了办公自动化微机联网的条件。12月1日,该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陶城铺闸管所和河务段的计算机进行统一布线、联网,并顺利调试成功。网络连通后,该闸管所和河务段计算机用户可直接查看市局、省局、黄委信息,也可收发邮件,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
七、东阿黄河工作成为县人大必评项目
根据东阿县人大常委会会议精神和主任会议研究,东阿河务局被定为2006年度垂直管理部门受评议单位之一。该局借此机会,将2006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及措施进行了汇报,同时大力宣传“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让更多的地方领导深入了解黄河、支持黄河治理的各项工作。
八、东阿黄河法律事务服务办公室作用大
11月24日,随着一起浮桥债务纠纷案件的审理终结,东阿河务局利用法律事务服务办公室又一次维护了河务部门的权益。这是该机构成立4年来参与处理的第19起起诉、应诉案件。
为维护河务部门和黄河职工的合法权益,2002年3月,东阿河务局成立了由水政监察员、律师、法官和公安人员组成的法律事务服务办公室,负责自诉案件和应诉案件的诉讼和答辩,以及所有经济来往协议的签订把关、法律服务咨询和援助。该机构成立以来,实行每月碰头制,先后参与了历时3年的艾山取土补偿案、平阴县某镇长期拖欠东阿黄河工程局工程款案以及黄河职工巡堤期间的人身伤害等案件,每年参与水法规宣传、黄河清障、浮桥整顿、对外债务清欠和浮桥管理费、堤防养护费的收缴等。由于工作力度的加大,2006年该局各项费用收缴额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
九、东阿黄河岸边重现鱼山“梵呗寺”
一座兴于明隆庆年间的“梵呗寺”重现东阿县黄河岸边的鱼山南麓。9月8日至10日,山东省佛协、东阿县政府等在这里举办首届“中国鱼山梵呗
文化节”。鱼山梵呗寺始建于曹植时代的“鱼姑娘娘庙”,扩寺于唐,兴于明隆庆年间,被誉为梵呗的祖庭。2005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山东省佛教协会在鱼山山麓隆重举行了鱼山梵呗寺修复奠基仪式。作为整个修复工程的一部分,鱼山梵呗寺俯瞰滚滚黄河,面临青翠群山,背倚鱼山,呈献给游人一个“白云、黄河、青山”的云水胜景。
十、阳谷河务局开设“局长热线”
为使县局领导在更大层面上更快更好地倾听干部职工的心声,汇集职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干事创业、争当一流”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各项治黄工作的健康发展,阳谷河务局以庆祝人民治黄60周年为契机开通了“局长热线”。为鼓励干部职工踊跃发表意见,大胆陈述观点,该局还开展了“最佳意见奖”评选活动。
十一、聊城黄河首家职工认购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10月17日,东阿县金水达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责任公司举行隆重揭牌仪式。该公司是由位山闸管所发起、职工自愿认购入股成立的,注册资金35.1万元,主要经营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砂石料销售等。公司的成立,标志着聊城黄河在供水生产与经营开发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十二、聊城安泰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8月14日,聊城安泰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取得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执照,开始按照企业要求规范运作。
十三、聊城安泰黄河养护公司试行日常维修养护承包
水管体制改革后,为激励养护职工争先创优,聊城安泰黄河养护公司在东阿第二、第六养护处进行日常维修养护承包试点。具体承包办法是:养护处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划分责任段,承包到人,明确责任。公司根据与水管单位签订的维修养护合同,按月下达维修养护任务,完成维修养护任务后,月末公司根据《聊城安泰黄河维修养护公司日常维修养护承包实施方案(试行)》进行检查验收,根据检查考核结果及日常活动情况进行综合评分,依据得分确定每位养护队员的工资以及奖惩。
十四、聊城市黄河工程局引进人才添活力
7月6日,聊城市黄河工程局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的6名大学生全部上岗到位,优化了该局职工队伍机构,有利于弥补生产、经营、施工中的薄弱环节。水管体制改革后,聊城市黄河工程局针对人手少,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实际,积极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招募水利水电工程、公路与桥梁、工程测量方面的专业人才,并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与招聘的6名大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书。
十五、聊城市黄河工程局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优秀施工企业”
9月5日,聊城市黄河工程局被中国工程建设协会评为“全国安全生产优秀施工企业”。该局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根本策略,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在工程施工中特别注重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针对施工工地分散、工种多、人员多、机械多、安全隐患多的实际,把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注重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和工作机制,对安全检查、奖惩、考核等各个环节进行明确规定,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将责任层层分解至各个施工班组和每一个施工岗位,构建了纵横交错、严密有序的安全责任网络。同时积极发挥各项目部、施工队的积极性,开展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创新活动,先后推出了“目标化管理”、“举报奖励”、“巡查飞检”等制度,真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健康发展,多次被上级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王爱萍)
农业机械
【概况】2006年,全市农机系统紧紧围绕创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工作、努力进取,全市农机化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机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机装备实力增强,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机化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全市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全市农民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资金达1.9亿元,全市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46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0万千瓦,农机总值33.07亿元,比上年增加1.77亿元,分别增长2.1%和5.6%;大中型拖拉机达1.5万台,比上年增加1336台,增长9.8%;小麦联合收割机达6968台,比上年增加966台,增长16%;玉米联合收割机达567台,比上年增加317台,翻了一番;秸杆粉碎还田机达5196台,比上年增加1745台,增加50%,免耕播种机139台,比上年增加134台,实现了大的突破,其他配套机具也有新的增长。随着农机装备实力的不断增强,全市农机化水平显著提高。三夏、三秋两个农忙季节投入的机械明显增加,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96%,其中联合收获面积达573万亩,占小麦面积的86%,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仅用七天就完成了麦收任务。三秋小麦机耕485万亩,机播542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5.2%和17.1%。玉米生产机械化实现了较大突破,全市玉米机收面积达39.4万亩,玉米秸杆还田面积254.6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38%和43%。农田灌溉、农村运输、大型水利工程等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二、农机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农机化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2006年,中央和省财政大幅增加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全市由上年的230万元增加到54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80万元,省财政210万元,市财政30万元,县财政120万元,全市有696户农民受益。为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时落实到位,市县农机部门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农机补贴领导小组,在广泛宣传,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程序规范运作。严格按照“两上两下”的工作秩序,确定购机者名单,并及时向社会进行了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2006年,在农机补贴政策的示范带动下,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根据省农机办要求和聊城实际,全市将玉米联合收获和保护性耕作作为近几年农机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精力上加以集中。各级农机部门加强宣传培训,认真组织好机械选型,筹建试验示范基地,推动了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据统计,2006年,全市共推广大中型拖拉机199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294台,秸杆还田机1745台,免耕播种机134台,完成玉米联合收获面积达39.4万亩,秸杆还田面积254.6万亩,小麦免耕播种已在全市(除冠县、高唐外)6县44个乡镇213个村展开,免耕播种面积2.32万亩。由于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市农机办和高唐、东昌府区被省农机办评为玉米收获机械化跨越式发展先进单位。
三、农机跨区作业规模扩大,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机跨区作业是农机部门的形象工程,也是发挥农机作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被市政府列为2006年为农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为确保把这件为农民服务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在三夏三秋期间,市县农机部门都强化了对跨区作业的组织领导,主动争取市政府协调公安、交通、石油等部门做好跨区作业秩序维护和后勤保障工作,市政府分管市长主持召开了由农机、公安、交通、石油、农业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机工作协调会,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同时,农机部门认真做好跨区作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早派人到外地联系签订引派机合同,及早对本地机械进行摸底调查,与用机户签订作业协议,及早进行技术培训和机具检修调试,及早组织好油料、配件机具货源,从而有力地保证了跨区作业的顺利进行。据统计,三夏期间,全市共派出机械2000余台,分别到三省30多个县开展机收作业,农机手创收两千多万元。引进外地机械3962台,有效地加快了麦收进度,保障了全市小麦及时收获。
四、农机修配管理工作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稳妥推进
2006年,全市农机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坚持“积极稳妥、按规操作、属地管理、不搞强迫”的原则,狠抓了修配网点的管理和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各县市都建立健全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档案,加强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严格考试和办证秩序,使农机修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五、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农机培训规范开展
2006年,全市农机部门以创建和谐社会和“平安农机”建设为目标,不断强化措施,完善服务,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扎实开展。一是落实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2006年初,市政府将农机安全生产主要指标作为考核县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县政府也将其作为考核乡镇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市、县、乡农机部门逐级签订了责任状,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村到户。二是开展了“文明窗口”和“优质服务示范岗”创建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机手的好评,三是监理收费阳光透明。各县市都严格按照财政、物价部门的标准收费,使用省行政事业收费票据,并将收费上墙公示,接受监督。四是执法秩序进一步规范。严格按程序对违章行为进行处罚,对在限期内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依法申请法院立案处理。五是加强了拖拉机及驾驶员的档案管理。至2006年底,已全部达到了省农机办的要求。六是狠抓了拖拉机及驾驶员换发牌证工作。调整了对该项工作的考核计分办法,促进了全市牌证换发进度。至2006年底,全市共核(换)发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号牌18713付,新办证3178个,检车23491台,挂牌量比上年增长112%,办证、检车数量与上年持平。七是狠抓了“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作。市农机办制定了三年创建规划,将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程。至2006年底,全市已创建安全示范县1个,安全乡镇23个,安全村260个,安全户1150个。其中临清市作为全省示范县,其示范乡镇已达50%。农机培训工作逐步规范化。2006年,全市有七个县的农机学校通过了省办资格验收,并按照省办要求组织培训,建立健全了教学档案和学生档案,配齐了教学设施,同时,农机校还积极与市场结合,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全市全年共新训驾驶员4000人,复训2万余人,培训农机干部300人,培训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的轨道。
(郭延芬王江川)
农业科学技术与综合开发
【农业科学技术】2006年,全市农科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紧紧国绕年初制定的主要任务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及时分析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岀问题。科研工作进展顺利,科技服务稳步推进,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对外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各项工作均取得可喜成绩。
一、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推动农科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聊城市农科院制定了《“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农科院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重点、目标任务。提出了“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部分学科的研究领域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的地市级农业科技强院”的奋斗目标,坚持“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的工作主线,抓好“体制改革、重点学科体系建设、生物技术、禾丰种业和农场扩建”五大任务。
二、加强科研管理,促进科技创新
(一)提高认识,上题立项工作不放松,为“十一五”开局起好步。2006年,聊城市农科院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切实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与国家、省、市的各类科技计划衔接。全年共争取新上项目10项,到位科研经费137.5万元。其中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大科技项目《高产、优质、多抗、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市农科院是主持单位之一,也是全省5个主持单位中唯一的地市级农科院主持单位;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子课题《优质高产小麦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荷兰郁金香新品种的引进与产业化开发》;区科技局《抗虫棉新品种良繁基地建设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科技部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与山师大合作开展的国家973项目《作物应答高盐、低温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之子课题《盐芥遗传转化与突变体筛选》等项目。另外,争取2006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17.6万亩,获国家补贴176万元。该项目覆盖东昌府区、阳谷和茌平的13个乡、镇、办事处,600多个自然村,提供小麦良种270万斤。
(二)加强督促检查,在研项目进展良好。为保证科研工作上水平、出成果。由市农科院领导带队,有关研究室负责同志参加,根据季节,分别对小麦、玉米、棉花、生物中心等田间试验进行现场检查指
导。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全院在研的23项课题项目试验计划全面落实,项目总体进展良好。
(三)到期项目顺利通过鉴定验收,多项成果获奖。2006年,聊城市农科院共有4项科研成果获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个品种通过审定,鉴定验收5个课题项目。其中国家林业局ABT推广一等奖1项,《蝴蝶兰组培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超级小麦聊麦16号栽培技术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保护地黄瓜防旱衰的研究与示范》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聊麦18号于2006年8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申请了农业部新品种保护;国家948项目《温室遮荫材料瑞堵索配方及生产工艺的引进》于2006年6月通过国家农业部948项目办公室组织的鉴定验收;《抗虫棉新品种选育》于2006年9月通过鉴定验收,选育岀聊棉1号抗虫棉新品种达国内先进水平;国家财政部农业项目《玉米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与高产、高效技术推广》;黄淮海开发项目《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山东省财政厅重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玉米良种及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等均按要求,全面超额完成了任务,并于9月中下旬进行了田间验收,较前三年产量提高10%以上,样板田产量均达到800公斤以上,赢得了专家们的好评。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人才结构
人才队伍建设是强院建设的关键,科技工作者们在搞科研的同时,结合自身业务,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再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全年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有21篇学术论文获奖。市农科院在职职工98人,其中研究员13人,副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17人,占全院总人数的63.3%。高层次人才队伍强大,人才结构合理。
四、坚持开放办院战略,扩大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
2006年,对外合作交流取得长足发展,5月16日正式挂牌成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聊城分院,做到了和省农科院高档仪器、资源共享,共同申报高精尖项目。6月22日发起组织了晋、冀、鲁、豫四省十市农科院(所)科技创新与合作研讨会,会议交流了行政管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等全面工作,合作范围及领域不断拓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农科院的发展。
五、积极落实科技特派员工程,开展科技培训,扩展服务“三农”的范围
紧紧围绕市科技特派员工程的实施,聊城市农科院充分利用各研究室及科技特派员在全市建立的农村实验站(点)、百亩、万亩以上示范田及高产样板田,通过长期的良种基地建设,已成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试验示范、科技培训的基地,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显著的带头作用。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基础上,注重与当地农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好科技服务和培训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入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千万”帮促工程,极大提高了农作物新品种、先进实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新产品的贡献率。全年共举办各类农技培训40余场次,培训农民万余人次,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明白纸20余万份,咨询服务农民5000余人次,并向农民赠送了一批作物、瓜菜良种。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活动,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的理论水平。在广大农村营造了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农民科学种植、科学生产管理的自觉性。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杜玉林)
【农业综合开发】2006年度,聊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机关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一)机关党建扎实有效。2006年度,聊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认真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提高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努力培养开发战线高素质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在积极完善民主决策、开好民主生活会基础上,还带头参加每周五政治和业务学习活动,并在全系统倡导理论和业务学习之风,先后学习了有关农业和农业开发的新政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在市开发办的带动和倡导下,全市八县(市、区)开发办也普遍开展了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活动。通过学习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统一了领导班子及全系统干部群众的思想,提高了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增强了服务“三农”意识,全市农业开发系统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和开发干部队伍。
(二)圆满完成了省开发办和市委、市府交办的其他各项任务。参与了省开发办组织的各项活动,完成了省开发办下达的调研活动和各种材料,完成了2006年度项目申报、方案审批、财政年度预算编制、工资调整以及干部普法考试等,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包的村进行了初步规划和建设。
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各级验收。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共涉及八个县市区的37个乡镇办事处,55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9.85万人。共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6个,其中种植业项目1个,养殖业项目5个,农副产品加工项目9个,农业生产服务项目1个。共完成投资24245.53万元,占计划的100.08%,中央财政投资6383万元,占计划的100%,地方财政配套6446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省级4766万元,市级691万元,县市989万元),自筹11216.55万元,占计划的100.2%,银行贷款200万元,占计划的100%。 一是土地治理项目。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2291万元,占计划的100.12%,中央财政投资4600万元,占计划的100%,地方财政配套4653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省级3472万元,市级472万元,县市709万元),自筹3038万元,占计划的102.39%,改造中低产田32万亩。项目区共新建小型水库1座,排灌站1座,新打修复机电井2546眼,占计划的100%,架设输变电线路58.5公里,占计划的100%,开挖疏浚渠道666.66公里,占计划的101.3%,建桥涵闸1046座,占计划的100.4%,衬砌渠道85公里,占计划的100%,埋设地下管道457公里,占计划的100%,喷灌0.12万亩,占计划的100%,改良土壤28.34万亩,占计划的100%,新建良种基地2万亩,占计划的100%,新建良种仓库200平方米,占计划的100%,晒场150平方米,占计划的100%,购置良种12.5万公斤,占计划的100%,修建机耕路756公里,占计划的100.4%,购置农业机械18台套,占计划的100%,植树造林5.15万亩(折实),占计划的100%,新建苗圃1330亩,占计划的100%,技术培训10.8万人次,占计划的100%,购置仪器设备116台套,占计划的100%,示范推广28.16万亩,占计划的100%o二是产业化项目。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1954.55万元,占计划的100.3%,中央财政投资1783万元,占计划的100%,地方财政投资1793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省级1294万元,市级219万元,县级28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8178.55万元,占计划的100.05%,银行贷款200万元,占计划的100%。通过项目实施,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500亩,新增淡水养殖面积100亩,年出栏大牲畜200头,年末存栏200头,年出栏良种猪8400头,年末存栏7000头,年出栏家禽100万只,年末存栏20万只,建各类生产车间(厂房)21740平方米,购置生产设备529台套,建成蔬菜批发市场1处,新增交易场所6000平方米。
通过各项治理措施的落实,解决了项目区多年来困扰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因素,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开发,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渠路相通、桥涵闸相配套的农业生产格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项目区共新增灌溉面积9.4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23万亩,新增除涝面积6.3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6.5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72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5.07万亩,新增机耕面积4.8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12700千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10个,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2个,新增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12.71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806.1万公斤,棉花212.95万公斤,油料31.25万公斤,饲草90万公斤,果品570万公斤,蔬菜5035万公斤,水产品9万公斤,肉类368万公斤,奶198万公斤,提供种畜良种0.7万头,提供种禽良种100万只,加工果蔬150万公斤,加工肉产品680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104809.43万元,增加值72568.83万元,新增利税11602.12万元,新增农产品商品产值3669万元,农
民新增纯收入14763.52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开发后的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林木覆盖率由开发前的15%提高到21%,增加了6个百分点。
(二)2006年度项目冬季实施进展顺利。2006年是第七期开发的第一年,全市2006年度土地治理建设任务12.5万亩,涉及八个县(市、区)的11个乡镇(办事处),11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9.08万人,产业化经营项目4个,其中有偿和无偿资金相结合的项3个,贷款贴息项目1个。总投资7571.5万元,财政投资526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666万元,省财政投资2072万元,市级财政配套26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268万元),农民自筹及劳务折资2305.5万元。
截止2006年底,土地治理项目区土方工程完成90%以上,其它工程完成70%以上,工程质量和进度普遍好于往年。产业化经营项目完成投资2321.5万元,建玉米种组培实验检测中心1200平方米,智能温室2000平方米,加工车间1200平方米,成品库800平方米,恒温库1000平方米,常温库30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68台套,建玉米制种基地8万亩。建鱼种池2000平方米,孵化池、淡化池1000平方米,培育池10亩,亲鱼培育池4000平方米,育苗车间3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46台套。引进肉鸭良种1.5万只,建肉鸭良种繁育场3600平方米,集约化养殖示范小区30000平方米,CM微生物制剂车间50平方米。贷款贴息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 “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66万元的无偿贴息资金,吸引了1250万元的银行贷款资金,扶持了阳谷三阳食业公司的生猪饲养加工项目建设,加大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