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全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力争新创山东名牌10-15个、中国名牌2-3个”的目标和省质监局关于名牌工作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超前谋划,提前运作,精细组织,大力引导帮助企业争创名牌,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目标。2006年,全市又有4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新增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列全省第7位,中国名牌产品的总数达到9个,列全省第8位,其中,冠丰牌玉米种子是全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13家企业的14种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新增国家免检产品数量列全省第4位,国家免检产品总数达到20个。山东名牌总数达到69个,列全省第7位,其中新增山东工业名牌产品28个,列全省第6位,新增山东名牌农产品1个,山东省服务名牌企业1家。1家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管理奖,省政府质量管理奖获得企业达到2家。市政府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实施名牌战略质量兴市工作先进单位”。1种产品申报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已经国家质检总局公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达到3个,列全省第2位。9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名牌表彰暨质量工作会议,隆重表彰了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市委郭兆信书记、省质监局丛大鸣局长岀席会议作重要讲话,并为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颁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了培育名牌、争创名牌、宣传名牌和保护名牌的浓厚氛围。举办了《全国知名专家名牌战略暨质量管理江北水城论坛》,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艾丰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利用1天半的时间就名牌战略、质量管理及企业管理做了6场专题报告,培训人员300()余人,在增强企业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为全市企业争创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邀请全国6名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注册质量管理体系高级审核员张守真等专家为企业连续举办了两期质量培训班,培训企业质量管理人员800余人。通过培训,2006年有128人通过了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全市通过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人员总数达到316人,占全省总数的20%,列全省第2位,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质量管理骨干人员。
【夯实标准、计量、认证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增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性】在标准化工作方面。一是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市科技局、市农业办公室制定的《关于在全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指导员工程的意见》,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任组长、分管秘书长、市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指导员领导小组,并在市质检局设立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市政府举行了农业标准化指导员工程启动仪式,在聊城市科技特派员中聘任了44名业务精干、经验丰富的农业标准化指导员。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指导员示范推广作用,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点上示范、面上推广、逐步深入农户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农业标准覆盖率,引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至年底,第一批农业标准化指导员已全部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并与各类农业示范区,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户结成56个帮扶指导对子。职能部门和涉农院所+农业标准化指导员+示范基地或示范区+农产品名牌或无公害农产品+农户的“五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006年市质检局帮助4大类涉农产品制定了32项产品标准,帮助申报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11种农产品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新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22万亩,有力提升了全市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截止年底,全市共拥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27种农产品被评为无公害农产品,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总面积达到40余万亩。二是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工作有了新突破。全市有1家企业通过了国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有1家企业被确认为国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5家企业通过了省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至年底,又为6家企业申报了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三是采用国际标准有了新进展。2006年,共帮助6家企业的7种产品获得了采用国际标准标志。全市共有12家企业的13种产品获得了采用国际标准标志,有力促进了全市外经外贸工作的发展。
【计量工作】一是积极开展节能降耗计量服务活动。积极发挥计量技术优势,指导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制定技术改进方案和节能降耗的改进措施,建立有效的计量监控、节能评价体系,为企业耗能设备进行测试及效率分析。指导16家重点耗能企业合理配备计量器具112台件,培训计量技术人员436人次,帮助5家大中型企业完善了测量管理体系,12家中小型企业开展了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帮助2家企业通过了省级计量保证确认。在全市节能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印发了开展节能降耗计量服务活动的经验材料。二是大力开展了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工作。帮助2家企业的238个产品通过了C标志评价,帮助2家企业的31个产品通过了C标志扩项,全市已有567个产品通过C标志评价。三是加强了对“民用四表”(水表、电能表、煤气表、热能表)的监督管理。特别是积极发挥“民用四表”检定中心的作用,统一规范地开展检定工作,共检定民用四表38422块,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认证工作】市政府高度重视认证工作,明确提出了使通过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新增30个以上的任务目标。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进一步推进质量认证工作的意见》,向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下达了2006年认证工作任务目标。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认证工作会议,对全市认证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举办了认证工作培训班,邀请省局专家为全市300余家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做了专题报告,为企业开展认证工作打下了基础。积极开展认证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开展认证。2006年,新增认证企业60家,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认证工作目标。
[狠抓两大安全,为开展建设“平安聊城”做出积极贡献】把突出抓好食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重点措施、重点部位和重点任务的落实,2006年全市未发生一起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在抓食品质量安全工作方面。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依托企业质量电子档案对全市541家食品生产企业实行了分类监管,加大了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全市328家获证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全年共受理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150家,有102家企业获得了106张食品生产许可证。二是加大专项检查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小麦粉、植物油、乳制品、含乳饮料等食品质量专项检查。共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62家(次),查处食品质量违法行为157起。三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规范和整顿工作。单独建立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档案,与小作坊业主逐一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按照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要求,实施了分类监管,小作坊业主依法经营意识显著增强,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活动得到有效遏止,散、乱、差的现状得到初步改观。四是根据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做好了山东省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检查工作。根据省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检查组反馈的情况,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得到了检查组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小作坊的监管作为工作亮点成为检查的增分项。五是修订了《聊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确保了一旦发生类似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最大限度降低危害程度。在抓特种设备安全方面。一是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特种设备注册登记专项整治活动。全年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600余家,检查设备10883台(次),新增设备1700余台,下达《安全监察指导书》199份,立案查处23起。全市共建立特种设备档案8200件,注册登记率为100%,定检率为99.02%,确保了全市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100%,报检率100%,持证上岗率100%,隐患消除率100%。二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监察网络。在全市31个区域监管机构中配备了62名特种设备监管员,从全市129个乡镇中聘请了135名乡镇办事处协管员,从特种设备集中的企业明确了217名企业联络员,真正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网络。同时,对全市414名特种设备监管员、协管员和联络员进行了培训。不断加强了对安全监察人员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培训考核压力管道检验人员60人,培训考核特种设备作业人员2845人。三是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制定了《聊城市特种设备定期检验报检工作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适时信息化数据监管与定期考核,实现了监察、检验、执法、监管信息共享,整体联动,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监察工作的盲区和死角。四是积极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查处各类安全隐患1369处,其中严重隐患169处,有效避免了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平安聊城”建设做出了贡献。五是提高应对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了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政府将特种设备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纳入了市政府统一规划,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聊城市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并以市政府文件下发。建立起了由56人组成的特种设备专家数据库,进一步提高了对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推行区域监管服务,从源头把好质量关】
1、稳步推行区域监管服务工作。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监管服务关口前移,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在县级局推行“小机关、大监管、大服务”的工作模式,重新在全市31个中心乡镇统一设置服务监管机构,把人员压到一线开展服务工作。坚持“淡化权力意识和部门利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的理念,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与企业一起共同经营企业。着力在服务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想企业之所想,解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通过巡查等工作,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采取得力措施,进行规范和帮扶,充分发挥质监部门在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名牌、免检等职能优势,通过引导、示范、扶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全面履行职能。区域监管工作人员长期驻扎在各中心乡镇,通过认真分析本辖区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状况,结合质监职能优势,因企制宜,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管服务,积极协调各专业技术机构帮助企业把好产品质量关,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促进产业、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2006年,全市系统31个区域监管机构共为2737家企业建立了动态的电子质量档案,向企业提供服务13000余家次,为企业提出整改建议1000余条,扶持壮大区域特色产业5个,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200多项,帮助企业建立实验室38个,完善企业管理制度1200余项,培训技术人员2600余人次。
2、强化打假治劣工作。以食品、农资、建材等一些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影响面广的产品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打假活动,确保了全市没有出现大的区域性质量问题,在生产领域没有发生大的假冒伪劣案件,为维护“诚信聊城”形象做出了贡献。当年,全市质监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7876人次,立案查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违法案件783起,端掉制假售假窝点67个,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2275万元,受理质量申诉164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12.6万元,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3、严格市场准入。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意见》,对全市生产许可证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使全市更多的产品获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积极帮扶企业完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全市共有328家企业获得了341张食品生产许可证,229家企业的268种产品获得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加强基础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实验室建设方面。2006年建成了市纤检所中国棉花公证检验(聊城)实验室、市质检所农药(农产品)检测中心2个高标准专业实验室。市质检所、计量所、市纤检所全部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市锅检所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资质认可。在加强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了质量检验、计量检测等常规项目的建设,为企业、用户提供准确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检验检测数据,增强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在基础建设方面。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东昌府分局综合办公楼、建筑面积2820平方米的茌平县局综合办公楼和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的冠县局综合办公楼的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结束了全市系统各单位无办公楼的历史。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根据市政府信息化工作要求和山东省“金质工程”二期的规划实施要求,完成了市局与县级局、市局技术机构的联网工作,并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开发创建了县级局、市局技术机构工作模块,全市系统内传阅文件、签发文件等一些工作事务全部在网上完成,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办公自动化使用率列全省系统第一位;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联通了聊城市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实现了电子化接收政府公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