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059
颗粒名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分类号: F123.1
页数: 6
页码: 61-66
摘要: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执行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政策,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关键词: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内容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执行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政策,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39.45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8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91.95亿元,增长20.6%,其中工业增加值453.45亿元,增长24.7%,第三产业增加值208.66亿元,增长20.3%。人均生产总值1531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920美兀),增长16.5%。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8.72:57.29:23.99调整为16.54:58.60:24.86,二、三产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1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处于主导地位,拉动GDP增长1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0%。其中工业拉动12.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8%0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2%。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2006年全市共到位市外资金1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完成全年目标的105.2%。全市共引进市外投资项冃1114个,外来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5个,其中服务业项目1个。
  个体私营经济活力增强。个体私营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40.8%,比上年增长2.2%。全市拥有个体工商户6.63万户,增长4.0%;私营企业1.02万户,增长17.2%。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17.09亿元,增长58.95%,实缴税金占国地两税收入的比重为27.59%。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5%,比上年下降0.34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9.4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8600人。年末在岗职工人数36.42万人,比上年增长7.2%。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5万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自主创新能力冇待提高,农民增收的基础述不够稳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7.0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163.81亿元,增长8.3%,;林业产值13.41亿元,下降4.7%;牧业71.05亿元,下降5.1%;渔业4.55亿元,增长10.0%。
  主要农作物获得丰收。粮食连续三年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423.87万吨,比上年增长5.7%。棉花总产量8.47万吨,增长4.7%;油料作物总产量19.01万吨,下降6.3%。蔬菜瓜类总产量966.74万吨,增长5.0%;水果产量39.08万吨,下降9.79%。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498.52万亩,比上年增长1.0%。全年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89.32%,比上年提高3.67%。粮食播种面积为1027.06万亩,比上年增长2.2%;棉花播种面积为104.21万市,减少0.6%;蔬菜瓜类播种面积251.34万亩,增长3.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9.34万亩,减少8.5%。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造林面积11.56万亩,比上年减少21.9%。育苗面积2.67万亩,减少27.8%。林木覆盖率25.7%,比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下滑。受禽流感等疫情的影响,畜禽产品的本地消费和外销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导致畜牧业产量下滑。全市猪、牛、羊、禽分别出栏299.87万头,43.01万头、259.93万只、1.45亿只, 分别比上年减少17.4%,26.9%,22.5%、15.5%o 肉类总产量49.79万吨,下降20.0%;禽蛋产量23.38万吨,下降23.4%;奶类产量4.65万吨,比上年增长13.7%。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02万吨,比上年增长8.8%。
  农业革础条件继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946.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全年农村用电量10.88亿千瓦时,增长7.5%。化肥使用折纯量33.54万吨,减少3.4%。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785.44万亩,减少1•6%。其中何效灌溉面积734.7万亩。全市通电话村数达到6232个,通汽车村数6092个,自来水受益村数3749个,分别占行政村总数的100%、97.8%、60.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5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01个,比年初增加345个,完成工业增加值393.40亿元,增长28.3%o其中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0.48亿元,增长14.59%;集体工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增长20.7%;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分别增长27.3%和8.2%。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35.72亿元、增长28.0%;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57.69亿元、增长28.6%,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40.17:59.83变化为34.50:65.50,重化特征明显。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50.89亿元,增长29.0%o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9.22%,比上年提高0.32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继续提高。2006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5.76亿元,比上年增长47.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9.74%,比年初提高2.09个百分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迅速。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4.37亿元,增长53.8%,2006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19.58亿元,增长61.5%。其中新材料与高效节能产品实现产值24.30亿元,增长46.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不同程度提高。全年发电量236.01亿千瓦时,增长31.87%;纺纱46.34万吨,增长46.38%;服装2597.91万件,增长59.82%;硫酸121.33万吨,增长33.71%;水泥227.31万吨,增长18.48%;钢材113.22万吨,增长170.78%;镀层板53.27万吨,增长108.24%;电解铝30.18万吨,增长24.39%:氧化铝174.01万吨,增长441.64%;农用运输机械86.53万辆,增长10.14%;小麦粉77.62万吨,增长135.93%;配混合饲料107.33万吨,增长28.46%;鲜冷藏冻肉48.49万吨,增长44.10%;味精21.18万吨,增长54.14%;中空玻璃17.95万平方米,增长460.94%;夹层玻璃18.42万平方米,增长95.86%。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07.42亿元,比上年增长47.26%;实现利税145.64亿元,增长53.3%;实现利润93.55
  亿元,增长53.2%;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为23.2%,与上年基本持平;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3.57次,比上年加快0.38次。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28.26%,提高28.82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工业迅速增长。全市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23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4.9%o实现增加值252.42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5.07亿元,增长61.8%;实现利润64.41亿元,增长74.3%;实现利税102.10亿元,增长74.0%。其中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9.22亿元,增长56.7%。
  建筑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生产有所下降,但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158家,比上年增加3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1.40亿元,比上年降低13.4%。实现利税2.15亿元,增长36.9%;实现利润0.7亿元,增长4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19.60亿元,增长25.8%;实现利税0.52亿元,增长1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宏观调控成果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350.85亿元,增长19.3%。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3.05亿元,增长159.0%;第二产业投资288.74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投资59.01亿元,增长13.2%。
  工业投入稳定增长。全年工业完成投资28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增速回落了3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257.8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3.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22.5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4%。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全市完成投资额23.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商品房开发投资15.0亿元,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面额20.0亿元,增长22.0%。
  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全年到位资金397.00亿元,增长20.1%,其中自筹资金占资金来源的70%。
  五、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4%o其中批发实现零售额33.00亿元,增长24.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80.26亿元,增长12.5%;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73亿元,增长27.5%;餐饮市场实现零售额42.48亿元,增长31.1%。个体、私营贸易发展迅速,实现零售额210.42亿元,增长17.7%,比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零售额的增幅提高9.93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兴旺发展。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效显著。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0.47亿元,增长16.9%,市场份额为25.9%;县以上城镇实现零售额99.28亿元,增长16.5%,市场份额达到36.5%;县以下农村零售额102.05亿元,增长15.8%,市场份额达到37.6%o
  各类商品普遍购销两旺。全市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商品粮油与肉禽蛋类零售额增长50.85%,服装鞋帽、针织品增长26.2%,化妆品增长31.5%0日用品增长30.5%,书报杂志增长19.3%。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家电音像器材、通讯器材、汽车、金银珠宝消费分别增长18.3%,21.4%,21.9%、26.9%。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9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1%0其中进口额38464万美元,增长116.2%;出口额61079万美元,增长32.8%;实现贸易顺差22615万美元。出口骨干带动作用明显。全年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4家,共出口46167万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75.6%。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拥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77家,比上年增加17家。
  利用外商投资健康有序发展。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0个,比上年下降39.0%;合同利用外资16147万美元,下降14.0%;实际利用外资6945万美元,下降33.0%。全年新批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7个,并实现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的突破。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公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交通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国省、县乡、村镇公路通车里程12561公里。其中村镇公路797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4.7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224461万人公里,增长15.0%。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1891万吨,增长20.0%;货运周转量304643万吨公里,增长22.0%。
  邮电通信蓬勃发展。2006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03.88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2.87万户;无线市话15.77万户,减少23.0%;移动电话用户184.89万户,增长35.9%o互联网用户10.12万户,增长49.5%0邮政完成业务总量30815万元,增长15.7%o函件3472万件,增长18.4%。特快专递135.64万件,增长71.3%0积极拓展服务业务外延,支持农业发展。年末全市村级邮政配送服务点已达2435个,配送站点的规范率达到100%。
  旅游业生机勃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96.19万人次,增长12.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78亿元,增长14.9%o其中三个黄金周接待海内外游客207.74万人次,增长9.0%,占全年接待国内游客的41.9%,实现旅游收入6.68亿元,增长12.6%,占全年旅游收入的27.0%。接待海外游客1.39万人次,增长68.0%;旅游外汇收入872.2万美元,增长78.0%。入境旅游前五位客源地为港澳台、韩国、日本、东南亚、美国。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完成境内财政收入76.14亿元,同口径对比增长4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64亿元,增长30.38%。全市共完成各项税收61.95亿元,增长43.1%,其中,国税完成40.18亿元,增长58.5%;地税完成21.77亿元,增长21.4%o地方财政支出59.94亿元,增长25.2%o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85亿元,增长41.3%;城市维护费支出4.52亿元,增长18.6%;教育事业支出9.88亿元,增长8.5%。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82.36亿元,比年初增加54.0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80.88亿元,比年初增加13.9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02.84亿元,比年初增加43.8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80.86亿元,比年初增加64.9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57.66亿元,比年初增加46.96亿元;中长期贷款102.67亿元,比年初增加20.28亿元。
  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2006年全市有保险公司14家,比上年增加3家,保险代理公司6家。全年保费收入1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8亿元,增长40.7%,人身险保费收入8.40亿元,增长10.9%。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3.31亿元,增长43.4%。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2.04亿元,增长57.5%;人身险给付1.27亿元,增长25.5%。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2006年争取国家各类计划项目21项,其中国家 “863”项目2项,资金1212万元。争取省级各类计划项目28项,资金721万元。全市取得各类重要科技成果186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5项,国内领先水平的96项,国内先进水平的79项,省内先进水平的6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085件,比上年增长34.5%,其中发明160件,占申请数比重为14.8%。获授权专利484件,增长91.3%,其中发明专利43件。
  2006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3家,比上年增加10家。科技特派员工程成绩显著。目前全市科技特派员队伍已发展到1777人,其中吸引市外科技特派员274人。
  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2006年全市本专科录取20847人,总录取率53.8%o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25%。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791人。职业学校招生1.74万人,在校学生总计4.84万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参加了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进一步促进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首届江北水城合唱节和聊城市消夏艺术节开展的有声有色。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个,在国内演岀992场。群众文化馆、艺术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事业机构数170个。全年共出版报纸4种、杂志2种、图书58种。
  广播电视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工作服务,准确地报道了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来聊视察的重大新闻,成功完成文化旅游节、山东省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首届江北水城合唱节三个重大文化盛事的报道。网络建设和“村村通”工程步伐加快。全市有县市级广播电台9座、电视台9座。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6.55万户,增长21.3%。农村有线电视光缆网络工程建设投资1.7亿元,网络覆盖全市所有乡镇驻地和邻近自然村,传送有线电视节目40多套。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20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3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9所,妇幼保健机构9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24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322人,增长5.1%。全市有202.75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人口100万人次。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
  体育事业成绩突岀,实现体育发展的新突破。全市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和国家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得金牌9枚、银牌6枚、铜牌5枚。在山东省第21届运动会上,全市运动健儿在13个大项的激烈角逐中,取得25枚金牌的历史最好成绩,并首次获得优秀运动员金牌数量奖、优秀运动员竞赛成绩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三项大奖。成功举办了中美滑水明星赛、中英国际男篮对抗赛等国际赛事。成功申办了第11届全运会部分比赛项目的分赛场。聊城体育公园和聊城市体育中心正在筹建之中。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2006年全市完成城建投资21.0亿元,其中城区6.9亿元。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80万平方米。新增用气人口50万人,燃气普及率达到85%。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日。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4万吨/日。新增供热面积720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车辆99标台。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到89%。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0%,绿化覆盖面积5920公顷。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于2006年12月12日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技术评估。通过开展创模工作,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全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98.6%,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0.097毫克/立方米、0.053毫克/立方米和0.026毫克/立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2.0%、7.0%、7.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COD 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2.5%、4.5%,为全面完成 “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施“四河一湖”碧水行动计划和小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计划,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出境断面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小运河、东昌湖水质基本达到了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各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监测和空气质量日报。深入开展了环境空气、城市降水、河流湖库、城市环境噪声和污染源监测。
  十、人民生活与物价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6年聊城市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4元,比上年增长16.1%,人均消费性支出6765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3948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07元,增长11.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588元,增长12.7%。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1.05%,比上年降低2.87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8.4%o食品消费追求高档,家庭耐用品趋向高档化、智能化。
  十一、人口与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全市年末总人口572.82万人,比上年增加3.32万人,增长0.58%。人口出生率为9.34%。,死亡率4.94%。,自然增长率4.40%。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企业参加养老保险职工28.62万人,比上年增长10.8%,收缴率96.6%o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5.38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10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0.36万人,增长11.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7.27万人,享受失业保险人数2.42万人,发放保险金0.38亿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7万人,收缴医疗保险费2.96亿元,支付医疗保险费2.03亿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91万人,增长14.4%。农村养老保险稳步发展,参保农民32万人,领取养老金农民0.72万人。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效显著。全市积极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接收捐款681万元。福利彩票销售额1.00亿元,下降1.9%。城市低保实行动态化管理,参加低保人数为5.20万人,拨付救济金0.44亿元。农村低保救济人数3.87万人,拨付救济款项684万元。全市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含敬老院)128个,社会福利企业45个,安置残疾人1500人。

知识出处

聊城年鉴

《聊城年鉴》

出版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2006年度聊城市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中取得的业绩和发生的大事要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