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052
颗粒名称: 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分类号: F123.3
页数: 23
页码: 1-23
摘要: “十一五”是聊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力争与全省总体上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内容

“十一五”是聊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力争与全省总体上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主要阐述战略意图,明确工作重点,是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全市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纲要》的性质是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条件
  第一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
  (一)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对外形象显著提升,“十五”计划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89.1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5.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8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24亿元,年均增长32.4%。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8亿元,年均增长32.8%,建成了一大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3.5:41.0:25.5调整到2005年的18.6:57.4:24.0,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14.9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6%,林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5.79个百分点。2005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8.79亿元,年均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7.65%,比2001年提高6.95个百分点;新创中国名牌产品5个,驰名商标2个;利税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比2000年增加11家。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61亿元,年均增长14.2%;建成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和高档次商业设施。旅游业、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五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52亿元,具中市城区22亿元。实施了东昌湖、古运河改造工程,部分实现了湖河相通,“江北水城”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建设了水城明珠大剧场、人民广场、文化广场、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实施了一批城市道路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了东阿引水城区供水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区集中供热供气工程。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面貌显著改观。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4%,比2000年提高7.7个百分点。新建改造国道、省道987.5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07.7公里,市中心城区到各县市实现了高标准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基本建成了以聊城市区为中心,辐射各县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全市94%的行政村通上柏油路。建设了彭楼引黄入鲁、谭庄水库等一批水利设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45万千瓦。建成通达全国、联结世界的综合公用电信网和业务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建成市级电子政务网络交换平台。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基本确立。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7.7%提高到43.2%,上缴税金由4.5亿元增加到20.27亿元。农村税费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投资、财税、金融、价格、住房、医疗、社保等项改革迈出新步伐。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38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4.6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4.5倍和5倍。利用外商全部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五年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95项、授权专利1218件,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科技成果1096项,已成功实施612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更加巩固,有33所学校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中小学危房改造近100万平方米;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新进展;聊城大学改为综合性大学,组建了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和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得到加强,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成功举办了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和市第一届运动会。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污染加重势头得到遏制。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统计、档案、史志、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民族宗教等项社会事业得到发展。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48元,年均分別增长11.1%和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0年的197.09亿元增加到359.15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增幅控制在2%以内。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79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两个确保”和“ 一个低保”得到全面落实。
  (二)基本经验
  —解放思想,凝聚发展合力。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前提条件,深入开展以“五破五立”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活动,切实破除旧体制、旧观念、旧做法的束缚,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奋力赶超上来,在全市形成了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做好结合文章,创新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做好上级精神与我市实际结合的文章,提出“一二三四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狠抓了工作落实。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都始终抓住发展不放松,视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经济跨越发展。把发展工业、突破工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路,一以贯之地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全力打造百亿产业,突出抓好18家企业集团、“1030”工程和“5513”工程,大力发展“三个一批”。通过抓大促强,推动工业经济迅速崛起,走开了一条工业强市的发展路子。——准确把握城市定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通过深入挖掘聊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探索聊城兴衰规律,确立了“江北水城”城市定位,建设了一批城市亮点工程,着力培植旅游主导产业,连续几年举办“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和“水城之秋观光周”活动,积极开展“五城同创”活动,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显著提升,“江北水城”成为知名品牌,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坚定不移抓招商,借助外力促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认真实施“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发展”战略,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在国内外多次成功举办了招商引资活动,吸引了一批大公司、大财团来我市投资、合作,同时以开放的思维发展科技、教育、城市公用设施等项事业,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创新体制和机制,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发展。着眼于增强企业活力,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优质资产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实现了土地等国有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形成了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推进社会事业和城市公用事业适宜领域的市场化,建立了有利于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倾情为人民办实事。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认真贯彻“五个统筹”方针,深入实施“民心工程”。大力促进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抓好农村“路水电医学”建设,加大欠发达县乡扶持力度,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推进,优化发展环境。扎实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稳步推进“平安聊城”、“诚信聊城”、“文明聊城”建设。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务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加强廉政行风建设,营造了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外向度日益提高,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快速迈进的重要阶段。这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孕育着新一轮更大的跨越。
  第二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
  (一)有利条件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正处于上升期,全球范围的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明显加速。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我国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市场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市场准入放宽尤其明显。这些将有利于我市更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推动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国内看,中央致力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将进一步拉长,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GDP将保持年均7-8%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迅速,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省实施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着力打造济南都市圈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从我市情况看,随着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市交通、区位、能源方面优势进一步强化;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为“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江北水城”品牌优势不断强化,城市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全市上下风正、气顺、心齐,形成了抓机遇、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法制环境不断优化。这些都为“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二)制约因素从国际上看,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特别是因石油价格、汇率变化引起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市相关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国际贸易壁垒逐渐转变为“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依赖于成本价格优势的低端出口,将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和冲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新的挑战。
  从国内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和市场供求结构的变化,我市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步弱化。国家重点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我省着力构建半岛制造业罩地、实施西部突破荷泽的政策,我市享受的政策扶持较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二大经济区的龙头地位形成,极化作用日益显现,区域经济竞争加剧,周边市地竞相发展,给我市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从我市情况看,经济欠发达面貌仍未根本改观,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够合理,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低;投资规模偏小,质量不高.重大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高投资、高消耗、低附加值的资源初加工产业,资源利用率低,原材料供给缺乏有效保证,环境污染压力增加;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活;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难度增加,收入分配矛盾较多;中心城市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作用差,城市化水平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形成;区域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部分县乡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科学发展观尚未真正确立,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待解决。
  面对上述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驾驭局势、趋利避害的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二章任务目标与战略布局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委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坚持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和统筹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兴工业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力争到2010年与全省总体上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与全省总体上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指导原则
  1、必须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立足我市经济欠发达的实际,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2、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突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切实巩固第一产业,努力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继续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同时更加取视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正确处理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把加快发展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走科学发展之路。
  3、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冉创新和集成创新,逐步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构筑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大力培养、广泛引进和切实用好人才,努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4、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领域的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妥善应对开放风险和挑战。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全方位融入济南都市圈,接轨半岛城市群,强化与环渤海等国内主要经济区的联系。
  5、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放到战略位置,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6、必须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更好地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突出解决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环保、安全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县乡的扶持力度,实现城乡间、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快建设“平安聊城”、“诚信聊城”、“文明聊城”。
  第二节发展目标
  实现“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达到新的水平,到2010年与全省总体上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到“五个提高”:
  1、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0年达到1400亿元,人均达到3000美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大体调整为10:60:3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2、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1%。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到30%。
  3、改革开放取得较大进展,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活力明显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75%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年均递增30%,2010年达到4亿美元;外贸岀口年均递增20%,2010年达到11亿美元。
  4、城乡区域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组团式城市群框架初步拉开,中心城市发展进一步加快,“江北水城”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城乡联动格局初步形成,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欠发达县乡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5、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1.2人、病床数2.1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70元,年均分别增长8%左右。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年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实现有效控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左右。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大幅度提高,与全省总体上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经济社会繁荣、市场体系完善、科技教育发达、民主法制健全、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新聊城。第三节战略布局
  按照中心强化、块状集聚的要求,优化全市区域功能、城市布局和产业配置,逐步拉开城市格局和产业格局,形成“一群三区”的整体空间布局。
  (一)打造组团式城市群
  进一步拉开中心城市框架,突出市区的中心地位,加快培植县域次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大城市(聊城市区)为核心、中等城市(各县市城区)为次中心,辐射带动小城镇发展的组团式城市群。争取“十一五”期间或更长一段时期,聊城市步入大城市行列,高唐、茌平、阳谷三县实现撤县设市,东阿县撤县设区。
  中心城市的反远发展,要着眼于接轨济南,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拉开城市框架。积极创造条件,适时调整东昌府区、开发区和东阿县行政区划,将东阿县纳入市区规划范围,改变目前“一城一区”的城市结构。在拓展城市过程中,始终着力打造“江北水城”特色,实现“河湖相连,水水相通,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城市水系景观,进一步突出水城风貌。
  “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市要按照“一城五区”总体规划,加快东扩南展和水城建设步伐。东扩,经济开发区以建设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新型工业区为目标,完善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承载大批工业项目的能力。南展,尽快启动主干道路及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建设行政中心、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实施新区“挖湖造山”工程,带动商业、居住、旅游、文化等相关设施的开发建设,初步构建起行政文化新区框架。水城建设,保护好水体、水岸的风貌环境,防止水体污染和工程性破坏;有计划地疏通、拓展水域空间,实现湖河水体连通,完成东昌湖和古运河改造,疏通拓宽城市内河,开挖南区新湖,沿湖南路开挖新河,基本形成“两湖两河一环多线”的城市水系格局。通过治水、治岸、添绿、添景,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
  作为中心城市的次中心,各县(市)要充分发挥接受和传递屮心城市辐射、带动县(山)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高标准、高起点做好规划,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而加强与中心城市的对接和互补,主动分担中心城市的部分承载功能,逐步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发展。以聊城市区与各县(市)之间的高标准快速通道为纽带,加快沿路城镇的综合开发建设,尽快建成“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二)建设三大综合经济区
  根据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将全市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综合经济区。
  ——北部综介经济区。由临清、高唐、茌平三县(市)组成。发挥该区域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改造提升有色金属、汽车、造纸、纺织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势头,构造我市的重点工业区。调整改造现有资源型产业,加快一般加工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向精深加工化方向发展,培育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实现县(市)间产业的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促进要素快速聚集和高效组合,使之成为全市工业领域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极。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坚持高起点,瞄准大目标,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性投资,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经济外向度。“十一五” 期间,把茌平、高唐分别打造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铝城”和“汽车城”。
  一中部综合经济区。由东昌府区、市经济开发区、东阿三县(区)组成。着眼于拉开城市和产业格局,以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为重点,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商贸、物流、金融、科技、信息、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宜在城区发展的轻型制造业,进一步强化对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构筑全市经济隆起带。发挥邯济铁路和济聊馆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的作用,通过接轨济南和衔接半岛城市群,梯次接受产业转移,形成济青产业带的西部延伸带,并在全省产品两出、资源东进中发挥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南部综合经济区。由阳谷、莘县和冠县三县组成。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从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状况出发,大力培植和壮大适合本地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赶超先进县市步伐。同时发挥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完善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工产业的转移,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资源开发中,特别注重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型工业、生态旅游业, 建设生态型城市。莘县、冠县要发挥后发优势,抓住省市对欠发达县帮扶的机遇,通过改革激发内在活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阳谷县要全力打造铜加工产业链,到2010年力争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铜都”。
  第三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开展以“六新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新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道路,逐步把我市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
  产品优质化,粮食,着力抓好优质粮食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饲用玉米,打造聊城品牌。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和髙档食用菌生产,引进开发新品种,建成全省重要的蔬菜和食用菌基地。畜禽,以发展节粮饲草型优质家畜家禽为重点,发展规模饲养,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林木,围绕实施林纸、林板一体化工程,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建设造纸原料林基地。此外.继续抓好棉花、瓜果、牧草、油料、花卉、中草药、水产等优质农产品生产。
  布局区域化。建设十大特色农业基地,即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以高唐、临清、冠县为主的棉花生产基地,以黄河故道地区为主的花生生产基地,以莘县、东昌府区、冠县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以莘县、东昌府区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高唐、阳谷为主的鲁西黄牛生产基地,以阳谷、东阿为主的小尾寒羊生产基地,以凤祥、蓝山集团为龙头的畜禽养殖加工基地,以泉林集团为依托的造纸原料林基地和以冠县、茌平为主的特色水果生产基地。
  生产集约化。加强农川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引导机械技术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促进主要农产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大力普及节本增效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建设市县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培育一批有聊城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推行节水灌溉、配方施肥和生物技术,防治农业污染。
  经营产业化。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推动凤祥、蓝山、冠丰等骨干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规模扩张,吸引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来我市发展。到201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3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0家。稳步提高粮棉油、畜禽、林木的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扩大蔬菜、果品、食用菌、乳品的开发加工规模,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二)建设新村镇,塑造现代文明风貌
  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要求,编制新乡村建设整体规划。通过示范带动和政策引导,使农比逐步使用上符合生活需要、反映地域特色、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形式多样的新型农村住宅。鼓励村庄整合、联合,促进农村居民逐步向中心镇、中心村转移;支持城郊农村加快旧村改造,以城镇新城区建设带动农村社区化发展;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快“空心村”改造。
  加强农村“路水电医学”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抓好农村道路、饮水、供电、电视、电信、文化等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造中心卫生院,提高医疗人员业务水平。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课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到2007年两年内按国家统一部署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建立以财政为主的农村“五保户”供养机制。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村村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文化娱乐场所,学校无危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0%。
  (三)培育新农民,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
  充分利用各级农业技术培训院校、农技推广服务站等教育培训资源,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民营机构等组织参与,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程,利用各种科技智力资源,为农民从事各种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四)组建新经济组织,打造农村经济市场化平台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和营销协会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十一五”末,全市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力争达到60%以上。加快培育新的农村金融组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发展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机构,改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积极推进乡村企业再创业,放手发展农村私营经济,壮大乡村经济实力。
  (五)开辟新增收途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扩大养殖、园艺等生产规模,积极推广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反季节产品和绿色食品。鼓励农民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将单一的农产品原料加工为多种产品,转化产品类型,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引领农民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加工、商贸、建筑、运输、服务、旅游等行业,逐步把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带动小城镇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建立贫困人口救助制度,重点解决好马西地区、黄河故道、沉沙池区、金堤河滞洪区等区域的脱贫解困问题。
  (六)建立新支农机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等改革。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粮农直接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稳定粮食市场,控制农资价格,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机制,坚持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强化其服务意识和能力。
  第四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节突出发展工业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5513”工程为抓手,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全力推进十大百亿产业,打造一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建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性能源、原材料、加工制造业基地。
  (一)大力发展五大优势产业群
  1、电力工业及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为主的高载能产业群。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优化发展电力工业;依托电力资源优势,发展“铝(铜)电联营”;完善电力一氧化铝一电解铝(阴极铜)一铝(铜)加工产品的产业链,发展高载能产业群。电力工业,积极探索以股份制与直供用电权相结合的方式整合现有企业自备电厂、优化电力布局、淘汰落后机组,加快大型电源项目建设,实现规模效益,采用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发展热电联产。重点建设山东中华发电有限公司聊城发电厂2x60万千瓦和聊城热电有限公司2x66万千瓦机组建设项目,建成省内重要的能源基地,到2010年实现装机容量700万千瓦以上。有色金属工业,在继续发挥能源保障条件较好和“铝(铜)电联营”优势的基础上,适度扩展冶炼规模,深度开发高性能、高精度板带等下游产品,打造铝业和铜业两大产业链条。以信发铝电集团、祥光铜业公司、奥博特铜铝业公司、阳谷电缆集团为核心企业,建成全国重要的铝铜业基地,到2010年实现年产氧化铝120万吨,电解铝56万吨,铝加工产品40万吨,阴极铜40万吨,铜加工产品30万吨。钢铁工业,积极发展与邻近大型钢铁企业的联合与合作,保证胚料稳定供应,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增加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品种,重点发展特种钢材和冷轧板材。建材工业,充分利用电厂粉煤灰和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生产水泥及轻型墙体材料,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
  2、以食品、纺织、造纸、木材加工为主的农林资源深加工产业群。发挥农林产品资源优势,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延伸资源一初加工一产品制造产业链,积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创建绿色品牌,形成农林资源深加工产业群。食品工业,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稳步扩大产能,加快开发新品、精品和特色产品,打造绿色、健康品牌,扩展国内市场营销网络,积极扩大出口。以阳谷凤祥集团、高唐蓝山集团、齐鲁味精集团为核心,建成肉类产品加工基地和味精生产基地,到2010年实现肉类产量120万吨,熟肉制品60万吨,味精20万吨。纺织业,瞄准国际市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扩大高档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规模,重点发展棉纺、毛纺、针织、服装及寝饰用、产业用纺织品。以冠县冠星集团、临清三和色织、临清华润公司、聊城华润公司为核心企业,建成省内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到2010年力争使具有领先水平的棉纺锭比重达到90%以上,精梳纱比重达到60%,外贸出口额达到4亿美元以上。造纸工业,继续走林纸一体化发展道路,形成上游原料开发、中游纸浆和造纸生产、下游纸制品及包装印刷相配套的产业链。以泉林纸业、银河纸业为核心企业,建成国内领先的生态林纸一体化产业群,到2010年形成造纸林基地140万亩,实现年产机制纸及纸板能力360万吨。木材加工业,依托林木资源,整合板材加工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加工水平,重点发展高中密度纤维板、复合木地板,延伸制造家具等终端产品。
  3、以商用汽车、农用装备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群。依托优势主体企业,围绕优质基础件一关键零部件一整机组装一相关配套产品的产业链,强化产业配套和行业合作,扩大产业规模和产品门类,打造规模化整机和专业化零部件一体化发展的机械制造产业群。汽车制造业,抓住时风集团轻型汽车进入国家公告目录的机遇,围绕客车、改装车、轻卡三大类主导产品,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形成主导产品总装和主要零部件配套能力。以聊城客车工业集团、时风集团、临清迅力特种汽车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到2010年实现年产各类客车1.5万辆、重型改装车及专用车4万辆、轻卡汽车10万辆。农用装备制造业,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需要,在保持成本价格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质量、性能,积极开发先进适用、经济实惠的农用机械,加强市场开拓和售后服务。以时风集团等为核心企业,建成国家级的农用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实现年产农用汽车150万辆、拖拉机40万台、联合收割机3万台。零部件制造业,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发展环保型发动机、汽车底盘、喷油泵、刹车片、汽车电子产品、中高档客车座椅、汽车空调等产品,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零部件生产体系。其他机械产品,依托东阿钢球和临清轴承制造业,重点发展精密、特种钢球和轴承,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创造“小产品形成大集群、拥有大市场”的产业格局。
  4、以化肥、橡胶轮胎和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群。以“大化工”为发展方向,积极培育能源化工,适度发展基础化工,做强做优化肥和橡胶轮胎,加快扩大精细化工,构建基础化工一化肥及橡胶轮胎一精细化工的产业链,形成化工产业群。基础化工,开发利用莘县丰富的盐矿资源,实施电碱联合,重点发展纯碱和以离子膜烧碱、氯化苄、PVC、硅橡胶等产品为主的氯碱化工。化肥工业,重点扩大优质高浓度、复合型、多品种化肥的生产规模,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设备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以鲁西化工集团为核心企业,到2010年实现年产化肥610万吨。橡胶轮胎工业,发展轻卡、农用汽车和拖拉机配套轮胎,重点发展半钢载重子午线轮胎。以时风双星轮胎公司为核心企业,到2010年实现年产轮胎800万套。能源化工,加强与油田和大型石油加工企业合作,积极开发生产石油下游产品。以鲁西化工为依托,在合成氨联产甲醇的基础上,实现化肥与能源化工的有机结合,建设30万吨/年甲醇生产装置。精细化工,加快引进先进技术,扩大高附加值产品规模,提高产品精细化率,以希杰、昌裕等企业集团为依托,朿点发展饲料添加剂和新型高档油漆涂料。继续扩大氯化胆碱和精细磷化工生产规模。
  5、以现代中药为主的医药产业群。围绕中药现代化和现代生物技术,走“专、桔、特、新”的发展道路,发展特色、品牌医药,扩大产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基础原料ー中间休ー制成品ー药川辅料及器械的医药产业链,形成医药产业群。现代中药,发挥独特的资源和名牌优势,以阿胶产业为主体,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阿胶原料基地。对阿胶进行深度研究开发,重点发展成份更优、疗效确切,能够进入国际医药保健品主流市场的现代阿胶新产品,拓展产品适用范围和市场空间。以东胶集⑷为核心,建成国家级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基地,到2010年实现年产阿胶3500吨、复方阿胶浆8000吨。基因工程药物,加快利用先进技术对中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重点发展生物药品TPA、白介素一11和RPA等产品。化学药产品,加大对心脑血管用药、抗感染药、降压药等治疗性药品的研制开发,扩大化学药剂生产,重点发展大输液产品。以华鲁制药有限公司为核心,建成国内重要的注射剂生产基地,到2010年实现年产大输液8亿瓶(袋)。
  (二)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加快成长。突出抓好十大百亿产业龙头企业,以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股票上市、产权置换、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到201()年,力争形成5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5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实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从我市优势行业和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小企业中,选择一批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在信贷财政资金扶持、经营者素质培训、上市融资辅导、信用建设、信息化推进等方面重点加以扶持,促其尽快做精、做专、做大、做强,成为经济发展的后备军。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坚持名牌兴业、质量立市,在产业领域全力打造“汽车城”、“铝城”、“铜都”三大区域品牌,鼓励引导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不断提高名牌产品所占份额,利川品牌扩张产业和企业。大力推进现代质量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通过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到2010年,力争创省级名牌60个,国家名牌10个。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立足于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强化产业聚集意识,按照资源共享、龙头项目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协作的要求,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布局。市县新上和改造项目要向开发区集中,乡镇企业也要适当集中布局,提高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水平。在开发区内,重点建设一批规模档次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综合性工业园区,依托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加大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的搬迁力度,基本解决工业企业污染扰民问题。
  第二节繁荣发展服务业
  1、现代流通业。以邯济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和中国北方铁路公司组建为契机,在邯济、京九铁路及济聊馆、德商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沿线,规划建设若干大型物流园区、物流基地,重点搞好煤炭、原材料和农刚产晶等大宗物资的存储运销;改组、改造现有仓储、运输、货代、联运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商贸物流企业来我市发展;引导大中型工业企业将供销、运储等辅业剥离出去,实行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顺应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改造、提升香江光彩大市场、铁塔商场等综合批发市场,增强辐射集散功能;推广烟店轴承市场经验,培育发展一批而向全省、全国的专业市场,到2010年培育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大中型批发市场2处。科学规划建设市县中心商业区、次中心商业区。积极发展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标准超市和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培育大型连锁企业,大力发展配送、连锁、代理等现代化流通形式。推动超市、连锁店下乡进村,力争“十一五”期间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市所有村镇。
  2、旅游业。继续下大力打造“江北水城”品牌,尽快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市主导产业,建设国内著名旅游城市。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和水城特色,围绕名人、名著、名湖、名城,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加快推进古城恢复性开发、水上旅游娱乐等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开发富有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的文化娱乐项目。充分考虑城市风格和个性,搞好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设施建设,建设步行街、小吃街等特色街区,深度开发特色餐饮和旅游商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以北京、天津、济南等中近距离城市的中等收入居民为主要目标游客群,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继续办好大型节庆活动,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3、房地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控房地产开发规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稳定房价,使之与居民消费能力相适应,完善住房产权制度,激活二级市场。积极推进房地产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推进物业管理的社会化、仿业化、产业化。建立房地产市场的监测预警机制。大力发展社会化社区服务组织,积极培育社区服务龙头企业。丰富服务内容,逐步从便民服务扩展到文化、医疗、治安、邮政、环境等公益性服务。
  4、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来我市设也分支机构、开展业务。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成立财务公司,推进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在继续扩大间接融资的同时,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素质高的大中型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开发新型金融产品,积极发展住房、汽车等大件消费品信贷业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信用社区,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鼓励国内外商业保险公司来我市开展业务,不断开拓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商业保险业务。探索保险资金、邮储资金回流的方式和途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5、信息服务业。建设完善农产品供求及价格信息系统、疫情检测防治和卫生信息报告系统、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和社会灾难应急处理系统。完善金关、金税、金卡等金字号业务系统。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6、交通运输业。优化全市交通运输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速快客、快速直达客运、旅游客运、快速货运和现代物流业务;提高农村客运社会化运输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化和公交化;进一步提高运力技术装备水平、运输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配套完善聊城集疏运中心功能设施建设,改善场站建设硬件,完善辐射全市的客货集散运输信息、服务、管理网络。
  7、中介服务业“规范提高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与管理咨询、科技咨询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人才、劳动力、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服务。
  8、推进服务业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一是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加快改革步伐。制定公开、透明、统一、规范的准入政策,允许和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对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促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适宜领域的产业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民间投资兴办面向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二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服务业市场整顿,建立服务产品标准体系;逐步取消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歧视性价格政策;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杜绝部门间重复收费。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引导社会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第五章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第一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1、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有色金属材料加工业、商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和食品加工6大行业,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大力推广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机械制造、化工、医药、食品等产业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智能控制等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2010年,重点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力争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为重点,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在消化、吸收中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群。电子信息业,重点发展通信光缆、工业控制类软件、企业应用性软件和设备智能化软件。新材料,加大铝、铜等金属品深加工、特种钢材及精细化工等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新型纺织材料,重点发展铝铜箔、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新型医药防护材料和高性能异型材。生物工程,重点搞好生物药品、阿胶新功能产品、乙醇汽油、玉米塑料和甲鱼胶等离科技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3、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支持自我发展机制完善、对行业科技进步贡献大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为重点,继续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合作洽谈活动,在深化合作内容、加快成果转化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促其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着眼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有针对件地引进外地大院大所;建设“国家大院名校聊城联合研究院”和聊城市院士工作站,支持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合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建立科研成果重点实验室冲试基地;建设社会化的综合检测服务中心和大型科学设备共享平台,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力量以智力与成果对企业参股或控股。以市创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尽快跨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列。
  4、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不低于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企业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设立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扶持资金。
  第二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继续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点,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严格义务教育“一费制”,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促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全市小学生、初中生入学率均达到100%,残疾儿童入学率不低于95%。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农村学校按每个乡镇保留1所初中、2-4所小学的要求,推进撤并重组,实现合理布局。普通高中教育以内涵式发展为主,挖掘现有学校潜力,提离办学水平,大力发展综合性高中,努力创建2-4所国家级示范高中.所有高中成为省级规范化高中,力争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社区为依托,发展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到2010年全市实现学前三年教育。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和市高级技工学校要着眼于培养本地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完善办学设施,提高办学质量,争创名牌专业,力争建成省内有较大影响的职业技术院校。各县(市、区)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优化教学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工程。打破各类专业技术教育资源的隶属关系,理顺管理体制,推进资源重组,增强办学实力,形成规模优势。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形成开放式、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支持聊城大学的发展,争取发展为全省较高水平的综合大学。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要加快整合原聊城教育学院、师范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快专业改造步伐,提升办学层次和师资水平,扩大招生规模,力争“十一五”期间建成以本科为主、兼顾专科、省内知名的独立学院。
  4、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逐步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高等教育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机制。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第三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1、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加快高层次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定期选拔部分优秀中青年党政机关干部、优秀经营管理人员赴大专院校、国内发达地区或国外进修,同时大力实施“2621人才工程”,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再培训,增强其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各类大中专院校及职业培训机构作用,规范发展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认真实施“千名技师培训计划”。大中型企业都要制定职工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引导职工向高技能、高素质方向发展。“十一五”末,年培养高级技工达到4000人以上。以乡村干部和优秀乡土人才为重点,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2、加大引进力度,积极吸纳高层次人才。全面落实《聊城市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办法》,重点引进在国内外学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高技能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
  3、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与经理班子分层管理。制定和落实各类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办法;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改善其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切实避免人才流失和浪费。
  第六章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节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把扩大就业摆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十一五”期间,农村每年新增劳务输出人数5万人,城镇每年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力争使所有的城镇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50%以上。
  (一)就业
  1、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纳入宏观调控目标和政府政绩考核内容。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4050”下岗人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国有企业要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
  2、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各种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规范发展,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清理、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稳定市外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发展特色劳务,打造劳务品牌,增加务工收入。积极发展劳务派遣,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性和有序性。
  3、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以各类就业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学校为依托,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创业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力争使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转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能得到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在职职工培训。在财税、信贷等方面对就业培训实行优惠政策。
  4、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重点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国企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以及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工作。
  (二)社会保障
  1、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要逐步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帐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要扩大覆盖面,合理确定个人负担医药费的比例,引导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积极探索职工家属和子女医疗保障解决方案。失业保险要建立个人缴费记录和预警制度,全面实行市级统筹。进一步扩大ェ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2、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介理确定保障标准"建立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相结合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适龄农民参保比例"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3、发展城乡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事业。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增加各级政府对社会福利、救济、救助的财政支出。实行政府救助为主、优惠减免和社会救助相结合,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建立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制度。
  4、适当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国有资产转让收益、社会捐赠等措施,建立可靠、稳定、规范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三)收入分配调节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制加和实施劳动力、资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分配的规则和办法,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加大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制度,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改革。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健全收入分配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健全法制,加大反腐败力度,取缔非法收入。
  第二节加快发展卫生文化体育事业
  (一)卫生事业
  1、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传染病救治体系。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切实做好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切实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消灭疾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各种疾病传播。积极防治职业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到2010年,力争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较“十五”末下降5%以上。设立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和市紧急救援中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修订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大规划实施力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理顺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当发展社会和民营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立起以保障群众基本医疗为主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心卫生院建设步伐,实施一般卫生院改貌工程,在农村基本建立起设施配套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到“十一五”末,每千人拥有医生达到1.2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1张,婴儿死亡率降至10%。以下,孕妇死亡率降至25/十万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进一步提高。
  3、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卫生体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继续推行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十一五”末基本覆盖全市农民。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切实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加快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
  4、加强医疗队伍和行风建设,规范整顿医疗市场。开展对基层卫生人员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徳教育,树立救死扶伤、病人至上、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加强医疗监督,严厉打击无证行医等各类违法行为。
  (二)文化事业
  1、繁荣文化艺术事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实施精品战略,创作一批独具历史文化底蕴、“江北水城”特色和浓郁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积极实施“五个一”工程和精品工程;推动农村、社区和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开展“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戏曲、音乐、舞蹈等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地方文化产品。
  2、加强文物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利用文物资源。对古城有历史、文化、民俗价值的街巷、建筑严格保护,避免因盲目开发造成的破坏。加强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和管理,有条件的县市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3、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融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馆、艺术馆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聊城市综合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完善县乡科技文化设施,加快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改造。每个乡镇(街道)建设一处规范化的文化站(中心),加强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全面启动有线电视数孑化工程。建设市档案馆新馆。
  4、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通过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积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通过政策扶持、资产重组和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和企业,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聊城古城区规划建设民俗文化市场,形成古城、古韵相融合的浓厚文化氛围。
  (三)体育事业
  积极发展竞技休育,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2008年奥运会、2009年全运会和2006年省运会上实现新突破。努力办好市运会。制定出台全民休育健身条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市体育中心,加快各县市体育场馆建设改造,搞好社区性体育设施建设,使场地数量和人均面积有较大增加。积极争办国际国内比赛项目,提高聊城知名度。
  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一)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统一,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和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注意听取社会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负责地研究、办理和答复。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做好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基层法院、检察院基本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二)精神文明建设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牢固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目标,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加快建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息征集和披露制度,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推进“诚信聊城”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建设,不断完善以国民经济、人民武装、人民防空、交通战备为主要内容的国防动员体系,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三)“平安聊城”建设
  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为抓手,逐步建立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平安聊城”工作的责任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打击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社区防范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坚决制止和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高度重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增强处置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管理。
  第七章加强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坚持高起点规划,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在完成市、县及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完善各项专业规划,全面提高城市详细规划的覆盖率,争取“十一五”期间聊城市城区、各县(市)城区和中心镇镇区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o规划应注重文化的延续、继承和保护,市城区要做实做细城市水系规划。确立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市县城市规划要面向国内外,聘请权威机构和一流专家参与编制,确保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要开门搞规划,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进一步提高规划实施的透明度。
  2、坚持高水平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努力加大城乡建设投入。树立精品意识,加快城市建设由低层次、低水平、粗放式向高品位、高质量、精细化转变。加快聊城市区主干道路的建设改造,实现与开发区、南部新区的互连互通。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注重体现水城特色,完善相关设施,搞好景区景点建设,并切实解决好“城中村”问题。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厂二期及污水截流和管网工程建设,扩建东聊引水工程,加快道路两侧、湖河沿岸、广场公园及小区庭院绿化工程。到“十一五”末聊城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吨,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基本形成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交通体系。在城区人流、车流密集地带规划建设停车场、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配套建设电力、电信、人防、消防等设施。各县市城区和中心镇要根据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
  3、坚持高效能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严格依法治市。积极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行特许经营制度,盘活城市资产,放开城市建设投融资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塑造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和生态形象,搞好生态景观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继续深入开展“五城同创”活动,着力抓好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在已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争取“十一五”期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第二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完善路网主骨架,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成为山东省交通主枢纽。铁路。推进邯济、邯长、阳涉等五条地方铁路重组,搞好邯济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到“十一五”末货运能力达到2亿吨;加快聊城至肥城铁路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建设聊城热电公司、凤祥集团等铁路专用线。公路。建设青兰高速、德商高速及邢临连接线和南乐连接线;争取建设聊城至长清高等级公路;改造提升聊城至临清、莘县,临清至冠县等省级干线道路。实现我市与周边重要城市之间高速公路连接,各县(市)全部拥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相邻县(市)之间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形成聊城城区与各县(市)之间的高标准“半小时交通圈”到“十一五”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6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315公里,一级公路达到405公里。
  2、电网建设。建设聊城至济南第二条500千伏送电通道,强化我市电网在华北电网与山东电网联网中的枢纽地位;新建、扩建220千伏变电站8座,市区及各县(市)主要变电站均实现双电源、双变压器运行。到“十一五”末,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达到680万千瓦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2500公里以上,进一步提高我市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3、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积极配合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扩建聊城、临清等城区供水工程。加强蓄水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建设聊城曹庄、茌平信源、高唐双海湖等平原水库,搞好位山、彭楼、郭口和陶城铺四大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抓好金堤河干流二期治理、马颊河干流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改善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实施徒骇河城区段防洪扩挖工程和城区南部水系综合整治,使聊城城区防洪标准达到五十年一遇。加强位山灌区输沉沙池区和黄河故道风沙区治理。
  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通信及其他传输网络,推进网络间的高速互联互通。重点搞好电话网宽带改造和有线电视网双向宽带改造,加快光纤化建设,逐步实现光纤到小区、到路边、到大楼;建立有线数字电视多媒体平台,实现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的整体转换;积极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普及信息应用终端,“十一五”末全市城乡固定电话达到150万部,普及率达到30%;移动电话达到200万部以上,普及率达到40%以上;互联网用户达到2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第八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
  1、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长效保障机制。高度重视人口安全问题,积极应对建国以來的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完善人口目标责任制,着力抓好农村薄弱村转化、城市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十一五”期间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0%。以内,期末人口总量不超过590万人。
  2、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切实提高妇女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妇女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儿童早期受教育率有大幅度提高。更加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事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十一五”末,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实现城镇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70%的农村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3、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发展老年事业,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互助制度,建立完善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市、县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兴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性老年公寓和功能齐全的社区件老年活动中心,乡镇要建立健全中心敬老院。
  第二节加快生态市建设
  1、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一是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从点源治理做起,突出整治造纸、印染、化工、淀粉、味精等重污染工业企业废水,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和项目加快关停步伐,坚决打击和严厉禁绝排污企业对地下水的污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正常运行,削减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对主要河流的污染治理力度,杜绝超标排放,保证南水北调水质不受污染;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二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突出抓好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防治,推广脱硫除尘技术,重点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城区和主要城镇要提高集中供热率,强化热力管网和供热能力建设;加强烟尘控制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烧区的建设和管理;治理水泥行业粉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三是加强固体废物的控制与管理。突出抓好有色金属冶炼废渣治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切实使废渣得到有效处理和综合利用;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四是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到“十一五”末,全市基本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南水北调东线聊城段实现清水廊道目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市级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300天,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85%以上。
  2、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重点搞好东昌湖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推进和完善东昌府区、东阿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以及冠县、临清、高唐、茌平、阳谷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二是建设绿色聊城。以滩区、沿路、沿河和环城、围村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大生态防护林建设,搞好沙化土地的治理改造,治理水土流失。到“十一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30%,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70%,受保护地面积达到土地总面积的15%0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切实加快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加快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利用步伐;严格控制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加强农村而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到“十一五”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完善生态建设气象保障系统,建设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鲁西示范基地。
  第三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物质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重点在高消耗行业、产业园区和城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増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和垃圾,以粉煤灰、煤矸石、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特別是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的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2、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提高工业用地的经济密度,严格控制城镇和农村居住用地标准,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严禁搞浪费土地的形象工程,严禁以项目名义乱圈地、乱占地。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荒地进行开发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经营性用地要全面推行“招拍挂”出让制度,非经营性用地要建立公开供地机制。到“十一五”末,全市耕地减少量控制在11万亩,耕地面积不低于860万亩,人均1.5亩;全市基本农田面积达到746万亩,保护率达到87%。土地利用率达到97.6%,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达到165万元以上。
  3、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推进城市节水工作,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鼓励居民节约用水,推动公共建筑、小区、住宅建设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推行分质供水和一水多用。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搞好老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减少工业耗水量,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控制地下水的大量超采和水体进一步污染。力争到“十一五”末,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1%。
  4、推进能源和原材料节约。引导和支持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鼓励开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落后农业机械,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加快普及建筑节能技术,鼓励使用建筑新材料,加快淘汰使用粘土砖的步伐,城镇新建居民小区和重大公共设施中节能建筑比重达到80%以上。加强木材节约代用,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城市大力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开发利用煤基醇醚燃料;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九章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一)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痒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规范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和管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完善国右产权转让办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切实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引导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思路和运行机制,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向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发展。着力营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其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到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5%以上,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
  (三)深化财税投资价格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增加社会公益事业经费,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抓好农村税费改革、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并规范投资核准和备案制,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完善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改进投资调控方式,建立健全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 与金融、财政、税收等手段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深化价格改革。以生产要素和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公开、竞争供地机制;改革土地补偿办法,提高补偿费用标准。深化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重点解决政府普遍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二是规范和完善行政管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审批、核准和备案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实行政务公开,推行公示制和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府信用度。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编制,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三是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搞好“三个体系”建设,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规范化,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行政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四是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区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型,对不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今后原则上全部推向市场。
  第二节扩大对外开放
  (一)加大“引进来”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突出引资重点。境外招商继续主攻日韩、港澳台,拓展东南亚、欧美地区,境内招商突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胶东半岛日韩投资聚集区,力争取得较大突破。瞄准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着力吸引战略性投资,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合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资参与传统产业改造和国有企业改组,坚持引进资金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并重。
  创新招商方式。推动以政府为指导、以重点项目和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招商,大力推行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顾问招商和小分队定向招商等形式,提高招商项目的成功率。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的后期服务和管理,发挥“以外引外”的作用。大力开拓间接利用外资的新渠道,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及国际商业贷款。发展项目融资、股权融资、企业并购等招商引资新方式。
  大力推进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争取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尽快从依靠政策优势转到依靠优良的投资环境、完善的法规体系、一流的办事效率、优质周到的服务上来。逐步形成以市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各县市开发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建立全过程、动态化的项目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立完善大项目推进机制,在政策支持、资金配套、项冃用地、环境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运作高效的外商投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
  (二)调整优化出口结构,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换代的步伐,重点发展低耗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优化纺织服装产业结构,逐步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纺织服装向精深加工发展,创出我市出口品牌。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提咼机电产品和咼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
  调整岀口市场结构。积极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采取多种方式,加快拓展欧盟、拉美、中东、独联体等新市场。对传统市场,以优化产品结构为主,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搞好售后服务,巩固扩大市场份额。对新兴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拓展营销网络,把我市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产品打进去。
  调整出口贸易方式。在继续发展一般贸易的同时,适当提高加工贸易的比重,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提高加工深度和产业层次。发展境外投资经营活动,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
  积极发展进口贸易。进一步优化进口结构,加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力度,提升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聊城市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区和保税加工区,用好相关各项优惠政策,做好以进促出的文章。
  (三)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实施资源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鼓励信发铝电、祥光铜业等企业到国外重要资源产地进行战略投资,开发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资源保障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境外工程承包,进一步加大海外劳务市场的开拓力度,稳步开发日本、韩国及中东等劳务市场。
  (四)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重点做好接轨济南文章
  抓住建设济南都市圈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与济南的全方位合作,推进两地融合。工业上,实施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战略,把我市建设成为济南工业的配套加工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农业上,将我市农产品基地融入济南的经济布局中,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旅游上,抓住济南兴起度假休闲游的机遇,将“江北水城”旅游景点纳入济南都市圈旅游网络。商贸上,进一步吸引济南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入驻聊城,引进先进的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劳务上,大力发展对济南的劳务输出,在加工制造、维修、家政、环卫、绿化等方面积极与济南搞好对接”科技上,依托济南的科技实力和科研条件,积极吸引济南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以多种形式与我市开展技术合作。现代服务业上,依托济南要素市场发育比较充分的优势,努力促进证券、金融、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委托代理等优势服务业来我市开展业务。
  加强与半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利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机遇,强化与大京九产业带、中原经济技术协作区的联系。第十章强化政策保障机制
  第一节健全政策体系
  1、筹融资政策,初步匡算,“十一五”期间要保持年均15%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年均增长20%,2年累计投资将达到3200亿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不断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债、再融资和股权转让等形式,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融资方式创新,积极探索产权融资、项目融资等形式,着力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信用担保资源,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争取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完善和落实支持鼓励社会投资的各项政策.努力扩大民间投资。
  2、产业政策。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有针对性地确定我市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强化政府引导和支持,通过建比产业发展基金、优先保证生产要素供给、多染道补贴研发资金等措施,培育产业竞争力,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对受入世冲击较大的产业,要充分运用世贸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针对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环节制定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扶持菏保护。对易出现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通过发布指导信息、限制要素供给、提高准入标准等措施,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资源消耗较高的产业,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消耗标准和排放标准,实行生态环境补偿等措施,进行必要的限制。
  3、消费政策。注重各项改革的公平性,增强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方面改革的透明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激活即期消费。规范教育收费,扩大助学贷款规模,激活教育需求;加快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促进医疗服务需求;加强商品房价格调控,加大经济适用房开发力度,进一步激活住房二级市场,扩大住房消费;优化汽车消费和服务环境,促进汽车消费。积极发展新的消费方式,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鼓励持卡消费,积极发展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消费,大力发展租赁消费。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商贸连锁企业向乡村延伸,促进城乡消费结构有机接续。
  4、城镇化政策。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取消进城人口控制指标,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和适应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等制度。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积极推行城市土地资源的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使上地资源及其级差地租成为支撑城市建设重要的、稳定的资金来源。规范城镇土地批租,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建立以市场化筹融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改革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体制,采取以地生财、财政和信贷倾斜、单位和个人投资、利用外资等形式,满足小城镇建设需要。
  5、区域政策。对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及开发区,进一步放宽政策,适当扩大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供应,满足其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需要。对经济欠发达的县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交通、能源、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实行以财政奖励促改革等措施,推动县乡综合改革;以优恵措施引导市内外大型企业到这些地区投资办厂。对生态脆弱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发展生态型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区域间优势整合和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去观调控能力,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根据本纲要精神搞好年度计划,把纲要提出的任务口标落实到毎一个年度中去,确保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好纲要内容。各县(市、区)政府要贯彻本纲要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加强规划的监督检查,及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和完善规划考核评估机制,特别是加强对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的考评,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范围,保证纲要执行的整体成效。
  加强规划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政府意图与政策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出于其它重要原因,经济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时,由市政府研究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知识出处

聊城年鉴

《聊城年鉴》

出版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2006年度聊城市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中取得的业绩和发生的大事要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