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045
颗粒名称: 县市区概况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0
页码: 316-335
摘要: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圈绕“强农固本、工业立区、三产兴区、科教强区”的工作思路,团结实干,开拓创新,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十五”计划多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全区生产总值达6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区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增长20%。
关键词: 地方史 聊城市 概况

内容

东昌府区人民政府
  东昌府区
  中共东昌府区委员会
  书记:蔡同民
  副书记:李小平胡廷金任之燕
   朱加云
  常委:蔡同民李小平任之燕
   朱加云王新勇由西峰
   王华张晓平苗惠清
  李艳秋(女)苗洪军
  东昌府区人大常委会
  主任:蔡同民
  副主任:李兰芳(女)徐顺之申成方
  区长:李小平
  副区长:胡廷金*任之燕秦新义王奎龙李静(女)商华胡明岗
  政协东昌府区委员会
  主席:赵松鹍
  
  副主席:董玉江杨庆福李东升张广霞(女)姜玉昆刘继光
  中共东昌府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朱加云
  东昌府区人民武装部
  部长:李松立
  政委:张晓平
  东昌府区人民法院
  院长:郑宝光
  东昌府区人民检察院
  孙永月任建国王怀华
  检察长:李怀景
  张金岭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东昌府区跨越式发展
  区委书记蔡同民区长李小平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圈绕“强农固本、工业立区、三产兴区、科教强区”的工作思路,团结实干,开拓创新,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十五”计划多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
  一、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区生产总值达6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14.4、25.71.24.84亿元,分别增长-1.3%,29.8%、20.8%,, 二次产业比例达22:40:38,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全区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4亿元,增长16.09%,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又上新台阶。
  二、“工业立区”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75家,且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3.7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4.5%和95%。2005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14户,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0户,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现代物流蓬勃兴起。专业批发市场成交额达1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香江市场被评为“中国百强市场”。尤其是嘉明工业园和凤凰工业园发展形势喜人,目前,两园区入园企业发展到158家.累计完成投入29.3亿元,中通钢构、中通轻客、信迪科技、昌华造纸机械、中奥毯业等一大批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成为加速工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2005年两园区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2.3亿元。园区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工业投入持续增加,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区大型商贸流通设施经营面积达到343万平方米,市场规模、档次和竟争能力明显提高。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发生可喜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逐步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蔬菜播种面积达6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可控制而积30万亩,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00元。养殖业快速发展,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绿色东昌”建设成效显著,全区林木覆盖率达25%,并顺利通过了“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区”验收。
  四、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采取股份制改造、先股后售、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全区列入改制的157家工商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对小麦、良种、大型农业机械实行补贴,农民群众在改革中切实得到了更多实惠。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将城区129个村居委整合成35个社区,将5个乡镇改为办事处。同时,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项改革均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体系改善逐步完善。
  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全区共引进招商引资项□321个,新批外商企业12个,合同利用外资356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2.7%,出口创汇1421万美元。共完成投资32.5亿元,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房地产、公益事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发展环境条件明显改善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5.63亿元。农村通油路、通客车和通自来水等“三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投资1.87亿元,新修乡村公路1118.1公里,“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9.3%;开通乡村客运线路34条,通客车率达98%;投资990万元,新建农村供水工程15处,使117个村庄通上了自来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强。投资2610万元,重点用于机泵改造、机井建设、沟渠衬砌等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抗旱防汛能力进一步加强。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大型农业机械,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手段,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下大力整合教育资源,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投资9000万元,大规模实施中小学扩建改造,新建改建校舍24万平方米,筹集资金2250万元,对于集等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农村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多方筹集资金,扎实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已有30个社区用房建成,社区功能逐步完善。同时,大力支持中华电厂、谭庄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参与主干道路拓宽、城市拆迁、创城等全市重点工作,卓有成效地搞好服务协调,及时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强区”战略,积极参与科技洽谈活动,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2005年,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5%。“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为社会和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禽流感防控工作卓有成效。积极参加文化旅游节、全市第一届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育生活。依法保护土地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持续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同时,审计、统计、史志、广播、电视、物价、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七、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人民生活水平进 —步提高
  我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的利益问题入手,每年都确定重点办好的大事实事,城乡居民衣食住用行条件都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19元,年均增长8.4%,比上年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98元,年均增长6.7%,比上年增长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60.5亿元增加到113.3亿元;电话普及率达到80%以
  临清市
  中共临清市委员会
  书记:李吉增
  副书记:韩更大张聚传唐峰伟
  王建鹏王广华
  常委:刘素真(女)张连臣高峰
  汪保远杜寅祥
  临清市人大常委会
  主任:李吉增
  第一副主任:王德义
  副主任:匙永春汪春峰王鹤琴(女)
  张承高王秀璞刘召坤
  上;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平方米;广泛开展关爱助学活动,仅2005年就向困难学生发放救助资金50万元。认真组织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累计新增就业4.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得到全面落实,社会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扎实有效地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活动,切实维护了农民群众利益。
  八、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有力地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促进了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倡廉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领导干都学孔繁森、机关干部学白云、青年干部学徐本禹活动富有成效,人们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我区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城区。“平安东昌”建设成效显著,治安案件、群众上访人数、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深入开展民主法制教育,我区被评为“2001-2005年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扎实做好拥军优属工作,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城”。
  临清市人民政府
  市长:韩更大副市长:唐峰伟
  刘延章 :政协临清市委员会主席:蒋保江副主席:王玉芝
  刘庆复 ;贾艳华(女)
  中共临清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建鹏临清市人民武装部
  高景春宋一丁
  马卫红(女)张欣
  王俊山许朝生
  马兆瑞张由军
  政委:杜寅祥部长:王居中
  临清市人民法院院长:任永胜临清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赵培林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临清
  市委书记李吉增
  临清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京九铁路自北向南进入山东省的第一站,京杭大运河从市区蜿蜒穿过。全市版图面积960平方公里,总人口72.68万人,城市建成面积20.21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20万人,下辖9镇3乡4个街道办事处,600个行政村(居委会)。
  临清自西汉初年以清渊之名设县制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临清仰仗运河漕运而崛起,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之美誉。2005年是临清解放和建市50周年,临清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了迎“双庆”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了临清六十年建设成就,提升了临清的对外形象,扩大了临清的知名度。
  2005年,临清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又快又好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跨越发展为已任,围绕“财政增收、农民致富、扩大就业、统筹发展”各项任务,突出“工业立市、商贸兴市、科教强市、农业支撑”五项工作重点,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7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59.97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比重为14.2:64.1:21.7。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7亿元,增长31.6%。实现财政总收入6.1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74亿元,比年初增加7.1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36亿元,比年初增加4.05亿元。
  市长韩更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12亿元,比年初增加6.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01%;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869元,增长9.15%。农民人均纯收入3448元,增长15.6%;生活消费支出2016元,增长7.6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800元,增长3.8%。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9543人。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力求把产业、产品结构调优、调强,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2:64.1:21.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十五”初期的200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农村产业结构初见成效,东部蔬菜、中西部林果的农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积扩大到36.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1%,以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的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7%。农业标准化生产取得新进展,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达到1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到20万亩。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共向二三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8.6万人,输出劳务人员10.5万人,农民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得以巩固,轻工、纺织、机械、电铜等具有临清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银河纸业、彩虹电力等八大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事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家,实现增加值5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0.99亿元,增长45.81%;实现利税19.28亿元,增长42.79%;实现利润11.61亿元,增长48.3%。全市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6家,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银河纸业20万吨高强瓦楞纸和三期中段水治污工程、奥博特铜管加工、三和集团和卫河集团新厂扩建、盛世钢铁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名牌创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共获得中国名牌1个、山东名牌5个、著名商标5个,其中奥博特公司的“奥牌”高精度内螺纹铜管是临清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名牌”。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1%,以烟店轴承城、义乌商贸城等为代表的专业批发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各类市场贸易成交额达到32.6亿元,以大型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物流配送等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初具规模,并逐步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大家庭糖酒茶副食品公司获得“山东省商业名牌”和“山东省服务名牌”荣誉称号。
  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外向度不断提高
  2005年,临清把扩大开放作为统领经济发展全局的总抓手、总动力,以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调整、带动大发展。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8078万美元,增长26.1%,其中出口14514万美元,增长39.4%。实际利用外资838万美元,增长23%。有出口创汇实绩的企业达到22家;轻工、纺织、机电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占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100%;新办境外经贸机构2处,开创了临清境外办企业先例。
  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2005年以改革为动力,围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序。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轴承、棉纺织和农机件三大民营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轴承加工业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工业)产业集群”,临清市被命名为“中国轴承之乡”,同时电机、板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也获得较快发展。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到107家,民营经济税收“十五”期间连续五年实现了乡均增收100万元的目标。一批困难企业破产终结后重新启动,焕发了生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建立起了健全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清产核资工作顺利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严格落实了农业税征收、减免及各项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停征了农业特产税、乡村公益事业金,农民负担人均减轻73.5元。财政体制改革实现较大突破,调整完善了市乡财政体制,全面推行了政府招标采购,积极推行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正常运转。
  四、城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城市带动”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绿化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提升城市品位,2005年环境保护实际投入4.14亿元,全力打造“运河名城”品牌。2005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论证,正等省政府审批;旧城改造和综合开发稳步推进,御临苑、颐清园、阳光丽景等一批设施完备、品位较高的商住小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古运河城区段治理工程顺利完工,运河文化广场、临清大剧院投入使用,为城市增添了靓点。城市绿化全面推开,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2平方米。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和改造了城区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集中供热、供气能力大大提高;市内公路等级全面提升,全市城乡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97.2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城网改造顺利实施,全市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城市人口由“十五”计划初2000年的14.5万人发展到16.7人,城区面积由16.5平方公里扩大到20.21平方公里。
  五、社会各项事业全面繁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健康
  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11家,其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3.31%,并建成了以迅力集团和奥博特公司为主的两个国家级火炬产业基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先后有67家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其中有4家建成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合作结出丰硕成果,与64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先后引进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成果562项;科技特派员工程深入开展,在农业技术推广、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工作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教育事业成绩斐然,“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在聊城市率先实现了农村教师工资体制转换和统一发放,并全部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十五”期间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达到8257人。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成功举办了 “全国第二届京剧票友艺术节”和“全国首届山东快书大奖赛”,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临清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14枚,其中金牌6枚,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市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5%。
  六、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01%;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869元,增长9.15%。农民人均纯收入3448元,增长15.6%;生活消费支出2016元,增长7.6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800元,增长3.8%。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聊城市率先建立健全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求助制度进一步健全,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9543人,并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对于年人均收入低于600元的农村特困家庭,全部实行了定期定量救助,农村受救助特困人员达到60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参合农民达到36万人,受益群众达2.7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启动,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柏油路、通自来水,全市农村改水率达到100%,农村改厕率达到72.8%,农民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2005年全市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呈良好态势,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保持了政治安定团结,社会和谐和齐心合力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冠县
  中共冠县委员会县委书记:宋文明*副书记:刘强*
  许泽英
  常委:宋文明
  张树奎
  刘长军(挂)许兰岭
  刘强洪玉振张新强(挂)刘强许泽英
  张树奎
  刘长军(挂)洪玉振张新强(挂)
  王绍军
  冠县人民政府县长:刘强*副县长:洪玉振”
  韩东苏法旺政协冠县委员会主席:潘秀章副主席:呼炳旭
  申景高
  洪玉振
  张新强(挂)李刚(挂)
  周长春李宝林
  邓丽(女)
  任尚显王小伟冠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文明副主任:刘钦朋
  于奎祥
  徐书春
  闫冬梅(女)盛耀光
  李刚(挂)
  宋占方郑增龙
  刘增兰(女)张树义
  张汝亭王代法中共冠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树奎冠县人民武装部
  部长:李文忠政委:王小伟冠县人民法院
  院长:张晓辉冠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道远
  董善祥郭书江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冠县
  县委书记刘强县长洪玉振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冠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十五”计划指标全面完成,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三次产业比调整为30.4:44.9:24.7,二三产业比上年增长3.2%,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7亿元,增长23.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735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8.2%;总财力达到41570万元,增长24.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3.5亿元,增长18.4%;各项存款余额37.9亿元,增加4亿元。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坚持工业立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带动战略。按照纵抓产业链条延伸、横抓产业组群集聚的战略构想,重点培植发展了纺织、冶金机电、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千方百计加大有效投入,大力推进“2612”工程建设,一批骨干企业茁壮成长。全年完成工业投入19.36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新增31户,达到90户,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利润、实交税金分别达到70.3亿元、19.7亿元、6.6亿元、3.37亿元和1.33亿元,分别增长70.7%、49.5%、73.2%,78.9%和60.4%。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户,过10亿元的企业2户,利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户。冠洲、冠星两大集团实现翻番式发展,销售收入均超过15亿元,利税超过1.5亿元。通过招商引资、股权流转等手段,重组盘活了大针织厂、植物油厂、泵业公司等企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冠洲、冠星、冠鹰、英田、恒润、巨鹰等几大企业集团为支撑、中小企业和拳头产品协作配套的工业新格局正在形成。
  三、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三农”工作进展顺利。坚持运用抓工业的理念、方式、方法和手段抓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4元,增加409元。粮食总产达到52.2万吨,比上年增长9%,创历史最高水平。林果、畜牧、蔬菜、油料四大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量的聚集与质的提升同步推进。粮经种植比例调整到50:50。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全县13个农产品品牌获得省和国家绿色无公害认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以上“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到14家,冠丰种业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培植的70个典型村、24个科技示范园初见成效,形成了万亩大樱桃种植基地、大棚水果及蔬菜栽培、灵芝养殖加工等“多彩农业”格局。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落实国家农业税税率降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政策,四项惠农资金7274万元,农民人均得实惠106.9元。
  四、全力抓好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按照“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发展”的战略决策,始终把招商引资、增加有效投入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举全县之力,实行全民动员,以全新的思维进行谋划,以更加有效的手段进行招商,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共引进项目153个,实际到位资金12.03亿元。中通天沐温泉度假村、冠鹰特钢、英田车辆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冠县,为全县经济的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c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的要求,着力营造环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结合我县资源优势,努力做好小产品大市场、小企业大产业的文章,走开了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促进了民营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分别增长47.5%,53.9%、55.6%。
  五、精心打造城市品牌,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以经营城市为手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着力在精细上做文章,在提高品位上下功夫。重新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新城区、老城区和东城区三个区域的城市新布局日益清晰。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等五大工程。绿化、美化了城区建设路、滨河路等7条道路,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亮化了东环路、北环路等6条路段。新世纪花园小区、西苑小区等一批精品工程相继实施,红旗北路改造进入建设阶段。综合整治脏、乱、差,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编制了16个乡镇驻地总体规划,辛集、定寨等小城镇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城乡面貌的显著变化,有力提升了冠县形象,切实起到了拉动经济、改变形象、振奋精神、催人奋进的功效。
  六、注重为群众办实事,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将关注民生、维护民利、排解民忧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不懈地抓了“水路电医学”建设。下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县通油路村庄达到748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8.5%。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县318个村庄通上自来水,解决了28.8万人饮水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在柳林镇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农村人口2.2万人。狠抓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近19万平方米。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得到较好落实。劳务输出工作成绩显著,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16万人,全年增收10多亿元。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保持了全县就业形势的稳定。
  七、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逐步加强,全年取得市级以上成果5项,申报国家专利54项,保持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高,顺利通过省“双基”验收。大力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出了学校后勤社会化和“民建公租”的路子,农村中心中小学建设、学前教育走在全市前列,4所学校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高考升学率提高到64.3%,招飞工作连续8年获得全国县级第一名。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和基层卫生院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面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保持了耕地动态平衡。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生态县建设全面启动。扎实推进“诚信冠县”、“平安冠县”建设,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
  八、积极建设文明冠县,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以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县为总抓手,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县委、县政府改革发展重要举措的深度宣传,加大对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加大对外地先进经验的引进推介。精心组织以奉献社会为核心的新道德风尚工程,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创建工程,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切实加强思想建设,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把先进性教育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联村自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探索创新中,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在加快发展中考核干部,在加快发展中任用干部,真正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坚强的领导集体。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提升“五项规范”管理水平,搞好后进村班子整顿,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从党的事业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岀发,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当前,冠县各级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坚强有力,全县上下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团结实干、改革创新、立志图强、争先进位”的冠县精神得到充分展示。可以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冠县的经济社会一定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富饶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冠县一定会早日实现。324聊城年鉴
  莘县人民政府
  莘县
  县长:王勇
  副县长:袁炳臣刘学明
  宋景润
  中共莘县委员会
  书记:赵庆忠
  副书记:王勇刘国强袁炳臣李西郊
  常委:赵庆忠王勇袁炳臣
   李西郊刘国强伦炜
   曹贵增张鲁清黄福朝
  张国洲刘书俊政协莘县委员会主席:张晓民副主席:李家谦
  商善刚
  徐振峰
  韩志平刘锡金
  中共莘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王玲(女)
  孟素华(女)
  刘义军
  丁洁清(女)温振峰左庆琦
  莘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赵庆忠
  第一副主任:李法起
  副主任:陈存生张明山李合生
  张玉德
  书记:李西郊莘县人民武装部部长:柳善华政委:黄福朝
  莘县人民法院
  院长:王文振莘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陶勇
  左庆琦
  振兴经济求发展
  建设莘县新农村
  县委书记赵庆忠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莘县县委、县政府团结依靠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80.9亿元,比2000年增加43.8亿元,年均增长16.9%;人均生产总值1012美元,年均增长16.2%;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47.5:26.8:25.7调整到29:45:26,二三产业增长18.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同口经年增长9.4%。
  二、加快发展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莘县大力培植骨干企业,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建设古云和县城两个工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发展
  县长王勇
  工业的环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2.8亿元、利税6.5亿元、利润4亿元。实缴税金过5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家,实现利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21家,全县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700多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5亿元、税收1.8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6.7%和35.4%。
  三、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民经济健康发展
  始终紧抓“三农”工作,加强了莘县新农村的建设,全面落实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获得“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称号。初步形成了瓜、菜、菌、果、牧五大主导产业。蔬菜播种面积达74万亩,总产243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种20个,其中国家认证16个,种植面积40万亩。粮食总产12.6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食用菌产业走出了高效、高产、多品种发展的路子,被评为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县。肉类总产14.5万吨,禽蛋总产7.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13亿元。市级农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65个。加强了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认真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工程。
  四、加强城镇建设步伐,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坚持把县城作为县域发展的龙头,确立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加强了城区道路、供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中心市场、政府街开发改造。到2005年底,新增城市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城市道路45万平方米,完成拆迁21万平方米,新建住宅26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质量。综合整治城区环境,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成了省级卫生城市、加快了中心镇和乡镇驻地规划建设,城镇服务业繁荣发展,商贸、物流、通信、金融、保险及中介服务等行业日趋活跃。中心市场和美食休闲街的运作良好。成功举办了莘县首届美食节和四届农资科技博览会,重修了文庙,建设了马陵之战纪念馆。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招商引资扩大开放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企业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改善,县域工业基本实现了民营化。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凡进必考”,国有资产管理、投资和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有了新进展,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全面推开。教育、卫生等改革逐步展开。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加快发展的总抓手,大力实施“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改革投资环境,双招双引取得重大成绩。外商投资企业来自日韩及欧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中高级人才,与十儿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省审计厅、兖州市、济南市中区对口帮扶机遇,加强交流协作,引进建设了一大批项目。
  六、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坚持不懈地抓了“路水电医学”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彭楼引黄入鲁工程全线通水,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农村的供水中心59处,解决了170个村17.7万人吃水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城市电网改造进展顺利。保持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大力引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并成功实施,先后投资1.2亿元改造了农村中心小学危房15.2万平方米,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居全市第一,省级规范化学校达3处,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了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两个体系”建设,开展了上消化道和妇科疾病免费普查活动,县乡医院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8%。以内,计划生育率提高到99%,被确定为国家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县。建成了鲁西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切实抓好了扩大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两个确保”得到落实,提高了城镇低保人员待遇。如今的莘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阳谷县
   中共阳谷县委员会
  书记:汪文耀" 关华
  副书记:关华刘贞坚丁东明
  常委:汪文耀*关华刘贞坚
   丁东明李柏林孙峰
   白立新周淑霞(女)吴黎明
   刘同玉崔新厚朱丙立
  阳谷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宋兰英(女)关华第一副主任:李春青
  副主任:吕顺成*王利英(女)王文岩
  唐宪明杜梦华于智长
  副书记:刘庆安(专职)
  阳谷县人民政府
  县长:关华刘贞坚
  副县长:刘贞坚*崔新厚苏永侠
  勒风莲(女)赵云才刘培国
  王同章
  政协阳谷县委员会主席:潘福章副主席:王长亮*张长英杨廷军王守良王明惠(女)潘景会
  李金山
  副书记:徐怀谦(专职)
  中共阳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丁东明
  阳谷县人民武装部
  部长:王玉和*
  政委:刘同玉阳谷县人民法院院长:王顺成阳谷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董兴凯
  高德海
  刘协华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县委书记关华县长刘贞坚
  2005年,阳谷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奋力开拓,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8%、14.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08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3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9.98亿元,41.96亿元,比2005年增加11.12亿元和3.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0元,比上年增加260元。“十五”计划全面完成,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工业立县战略初见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2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6.7亿元,利税9.5亿元,分别增长41.7%,62%、80%;全县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4家,其中过亿元的2家,即电缆集团和凤祥集团。完成工业投入37.5亿元,增长74.4%,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超高压电缆、精密铜管、冷轧薄板、电力电缆及附件开发等一批纯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企业产权改革取得新突破,济南钢铁集团、河南金龙集团、山东新华锦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阳谷,工业经济总量得到迅速膨胀,发展步入了快乍道。
  二、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9.4万亩,总产54.2万吨,比上年增加15万吨。争取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资金400万元,小麦良种率明显提高。蔬菜播种总面积达到43.5万亩,双抱菇、草菇等优质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在凤祥集团、县食品公司、三阳食业、鲁信清真等龙头企业的拉动下,畜牧业健康发展,全年出栏生猪、羊、大牲畜、肉鸡分别达到44.8万头.47.7万只、7.3万头、3100万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陶城铺灌区节水改造及续建配套一期工程通过省、市验收,并被评为优质工程;治理沟渠196条,完成土方140万立方米,新建改造干支流河道蓄水闸6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面铺开。圆满完成了粮食直补工作,认真落实农业税减免政策,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劳务输出实现新突破,全年新增县外就业3.77万人。认真抓好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对全县家禽进行了全面防疫,全县没有发生禽流感疫情。
  三、着力培植“三个亮点”,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800万美元,其中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增长81.8%。外商全部投资5649万美元,增长213.8%。充分发挥省外派劳务基地县的优势,2005年新增外派劳务521人,累计外派劳务达1017人。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年共引进县外资金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7%。全县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增加值43.3亿元,增长31.8%;全县民营经济税收完成1.76亿元,其中乡镇(办事处)比上年增加4581万元,平均每个乡镇(办事处)增加254.5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采取对外招商引一块、企业挖潜筹一块、银企对接贷一块、向上争取要一块的办法,多渠道融通资金,实现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性突破。2005年,全县新上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148个,较上年增加19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4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亿元,增长69.4%。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资金到位快等特点。全县共实施重点项目31个,总投资117.53亿元,完成投资30.5亿元,增长140.7%。实施工业项目15个,总投资102.7亿元,完成投资25.4亿元,增长132.3%。济钢集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一、二期工程、电缆集团超高压电缆、华信塑胶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PE燃气管等7个项目竣工投产。祥光铜业年产40万吨阴极铜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实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16个,总投资14.83亿元,完成投资5.14亿元,增长193.4%。北街综合大市场、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城网改造等项目进展较快。
  五、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重点工程稳步推进。进一步抓好了县城区详规,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县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了60%,较上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城建投入5.96亿元,一批城建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对城区所有国有土地使用权岀让一律实行了招拍挂,全年实现土地纯收益5370.7万元。突出抓好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市容市貌明显改观。下大力抓好了房地产开发工作,着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村村通公路工程、骨干道路改建工程扎实推进,全年新建农村公路410公里,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的目标;争取资金1.98亿元,完成了蒙馆路、齐南路改造工程,新建、改建省道56公里,占全县省道通车里程的一半。围绕打造“武松打虎地”品牌,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千方百计搞好了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300万元。
  六、“和谐阳谷”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1870人,比2004年增加508人,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三位。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1.75万平方米。在教育系统实行了集中统一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启动了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健全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县医院整体搬迁进展顺利。突出抓好了社会保障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8815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提高了城市低保人员待遇,“两个确保”得到较好落实。控制人口出生高峰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共出生8411人,出生率为11.1%。,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城市文化功能日趋完善,县电影院改建工程、文化馆业务楼建设已经竣工。全面启动了生态县建设,编制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省专家组论证。“平安阳谷”建设深入人心,妥善处理了土地征用、企业改制、拆迁安置等问题。突出抓好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事故明显下降。
  东阿县
  中共东阿县委员会
  书记:张传玄
  副书记:霍高原田中俊哈宝泉
  刘德勇
  常委:张传玄霍高原田中俊
  哈宝泉刘德勇王子章赵鲁俊颜善高清浩王海荣(女)申强张玉星于凤贵
  东阿县人民政府县长:霍高原副县长:田中俊秦玉珍(女)靖培恩
  刘吉星朱凤泽孙荣军
  东阿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张传玄第一副主任:许树元328聊城年鉴
  副主任:赵善庆李吉福政协东阿县委员会主席:崔玉琳副主席:胡长坤李卫东
  刘沂张方福张剑平张俊杰(女)
  仇志高王修成
  陈荣梅(女)黄玉华
  中共东阿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哈宝泉
  东阿县人民武装部部长:任维民政委:赵鲁俊*
  东阿县人民法院院长:李学孟东阿县检察院检察长:胡朝勋
  于风贵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县委书记张传玄县长霍高原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五”计划全面完成,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2.98亿元,增长18.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4%、23.3%和16.8%。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6.8:63.1:20.1,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3亿元,增长23.87%。商贸流通形势的好转和房地产、旅游、保险业的发展,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67亿元,增长87%。其中工业投入完成32.2亿元,增长120%。市重点调度的10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1亿元。其中年产100万张铝塑板、东阿钢球轴承滚子、恒嘉玻璃果汁杯、修元阿胶、化工工业园6万千瓦热电机组、10万吨烧碱等项目已竣工投产,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三园两带”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县科技工业园入园企业51家、投产32家,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9.78亿元、利税8857万元。
  三、工业规模和效益持续扩大。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新增47家,达到85家。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利税6.99亿元、利润4.43亿元,分别增长
  75.25%,84.27%、8.1.35%。销售收人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4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3家,均比上年增加5家。东昌水泥、东阿钢球、鲁西化工第二、第六化肥厂、东昌焦化、金华钢铁等几家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8亿元、利税5.39亿元,占全县的比重分别达到72%.77%。东阿钢球有限公司获得ISO -TS16949德国莱茵国际环保认证;“光岳楼”牌水泥获山东名牌产品;“海鸥”商标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全县工业实际上交税金比上年增长1.2亿元。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各项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全年发放小麦直补资金850万元;落实农机补贴资金40万元;降低农业税率两个百分点,减征农业税129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2元,增长14%。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增劳务输出9173人。粮食总产达到7.8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大力发展林业、畜牧、蔬菜、桑蚕四大产业。新发展林木7万亩,有林面积达到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了12个全国鸟类之乡,我县被评为“中国喜鹊之乡”,是山东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畜禽集约化饲养水平不断提高,新增规模养殖小区80处。蔬菜发展到18万亩,其中无公害种植面积10万亩。桑蚕生产效益创历年新高,亩收益达3000元。棉纺织、面粉、肉类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较快,全县规模以上涉农企业达到13家。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运行良好,一批专业协会在农产品销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了生态家园项目,推广“一池三改”模式,发展沼气池660余个,质量和数量居全市首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新打配套机井100眼,清挖沟渠1600公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展顺利。
  五、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取得新突破。全年引进投产在建项目174个,完成投资14亿元,增长27.3%;经市验收外来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7.4亿元。全年民营企业新增233家,达到920家;民营经济实现销售收入85.6亿元、增加值21.7亿元、上缴税金1.32亿元,分别增长75%、68%、112%。民营经济税收平均每个乡镇增加542万元。钢球、阿胶系列、钢铁冶炼呈现出集群发展势头。全县钢球及相关生产企业达到40余家,钢球年产量180亿粒;阿胶制品企业达到17家,产品涉及6大类、70余个品种;较大规模的钢铁冶炼企业达到9家。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意识显著增强。中亿车辆新上了冷轧薄板项目,恒嘉玻璃合资扩建了果汁杯生产线,龙泉水泵厂进行了技术改造,益生堂保健品、东盛阿胶、永兴熔炼等项目也已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3万美元,增长44%;出口创汇583万美元,增长79.4%。
  六、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经批复实施。完成了曹植公园一期建设、县城5条路段改造、泰临路及城区出入口的高水平绿化、北关村旧城改造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12宗,总收益4048万元。“村村通公路”工程质量好、进度快,市政府、省交通厅分别授予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和“农村公路改造先进单位”称号。齐南路东阿段21.1公里改造拓宽工程全部完成,东阿对外通道更加快捷通畅。通讯事业迅猛发展。有线电视发展到5.6万户,入户率居全市第一位。
  七、商贸流通形势进一步好转。连锁经营、大型超市快速发展,房地产、旅游业加快兴起。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的恒源广场正在建设中;建成了利群农资超市,发展连锁店180余家。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8亿元,增长16.3%。
  八、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9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873人,“4050”人员再就业448人。各项社会保险新增扩面7000多人,全县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达到13万人次。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均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处于全市前列。进一步做好城镇低保工作,共发放低保资金174万元,基本达到了应保尽保。通过开展“慈心一日捐”和减免学杂费等多种方式,共救助贫困大学生105名、贫困中小学生1935名。残疾人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省残联在我县召开了现场会。为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兑现增资政策,全县人均增资150元,提高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九、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验收,全年申报专利22项,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进展顺利,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得到及时推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高考本科一次上线1379人,增幅达72%,实现历史性突破。省、市级规范化学校达到23处。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全县参合农民达到29.4万人,参合率达到85%。乡镇卫生院改貌建设进展顺利,乡村一体化管理走在全市前列。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被评为“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系统药具工作先进集体”,获得聊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县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0%以上。完成了城市社区规划和机构设置。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平安东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330聊城年鉴
  茌平县
  中共茌平县委员会
  书记:侯军
  副书记:任晓旺王伟华(女)高洪岩
   冯海亭张学信
  常委:侯军任晓旺王伟华(女)
   高洪岩冯海亭张学信
   周文明白文儒张俊之
   徐文华韩德振张金山
  往平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侯军
  第一副主任:孙新建(女)
  副主任:韩宪宏刘继军何其平梁保忠
   孙乐生刘士贵王希忠
  茌平县人民政府
  县长:任晓旺
  副县长:高洪岩栾振利孙光木徐莹(女)崔岩张雪廷杨立峰
  政协茌平县委员会
  主席:殷庆太
  副主席:冯永常孙协平董廷路
  杨秀桂(女)李捷恩张丽华(女)
  中共茌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王伟华(女)
  茌平县人民武装部
  部长:刘怀军
  政委:张金山
  茌平县人民法院
  院长:任永生
  在平县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邵景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抓住机遇乘势快上再写茌平发展的新篇章
  县委书记侯军县长任晓旺
  2005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要求,围绕 “同心协力建设铝城枣乡、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发展” 和“艰苦创业五六年、力争跨入百强县”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在全市年度经济工作考核中,蝉联全市第一名,其中综合经济、工业经济、招商引资等项工作分别获得单项考核第一名,农村经济、民营经济、科技、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工作位居全市前列。
  一、“十五”计划超额完成,“十五”期间是茌平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2005年,全县GDP完成76.8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21%;财政总收入达到6.45亿元,年均增长3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年均增长24%,连续三年增幅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6元,年均增长10%。
  二、工业经济实力增强,骨干企业迅猛崛起。我们抢抓国家宏观调控机遇,妥善处理政策法规、立项申请、土地审批、环境评价等制约因素,加大投入,提速增效。2005年,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4.4亿元、利润11.1亿元、利税1&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3.5%、51.3%和57.9%,电解铝、密度板、味精、纺织、制药等产业链条日臻完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组织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5个,总投资50亿元,其中,“四百工程”200万吨氧化铝、齐鲁味精10万吨硫酸等项目均已竣工投产。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日益突出,信发集团、齐鲁味精、金号织业、华鲁制药四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均占全县工业总量的70%以上,其中,信发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4.8亿元、利税10.66亿元、利润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7%、33%、19.3%。品牌战略实现突破,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12个。
  三、“三农”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我们始终立足于探索普遍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以枣乡建设为立足点,新植枣树187万株,新建密植枣园3.25万亩,总面积达到5万余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0.1亿斤,比上年略有增加。瓜菜、畜牧、林果、水产、桑蚕五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多种经营总收入17.8亿元。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56家。科技特派员工程扎实推进,科技兴农有了长足发展。认真落实粮食直补政策,1157万元粮食直补资金全部兑付到农民手中。农业税降低2个百分点,全县减少农业税1676万元。
  四、民营经济迅速膨胀,对外开放阔步发展。密度板、铝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民营企业群体初步形成,完成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入35亿元,实现税收4.4亿元。铝加工、密度板生产加工、纺织等六大园区初具规模,入园企业达到197家。招商引资取得较大成绩,全年共引进项目143个,实际到位资金18.2亿元。对外贸易不断拓展,实际利用外资457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5960万美元。
  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集中整治了城区6条主要道路和11个城区交通路口,完善了道路供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新增绿化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枣乡街南、北段道路建设已基本完工。金都花园等开发建设进程加快,新增居住面积20多万平方米。茌中河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一期、二期工程基本完工。集中整治了脏、乱、差现象,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深入开展平安在平创建活动,社会形势保持稳定。教育事业成绩斐然,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864人;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教改经验在全省推广;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加快,改造危房面积近1万平方米。认真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村村通柏油路、客车、有线电视工程已基本完成。全面做好城市低保和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运转平稳正常,凸现了在大项目投产达效的同时,增值税、地方财力迅速增长的特点。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群团工作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环境保护、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进步。
  七、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通过第一批、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村“两委”换届选举、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后进村帮扶整顿等活动,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加强。拓宽干部教育培训渠道,选派部分乡镇领导干部赴先进地区挂职锻炼。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办和纠正违法违纪案件,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
  回顾过去,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展望未来,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抢抓机遇,乘势快上,自我加压,干事创业,2006年再夺全市第一名,谱写茌平发展新的篇章。
  高唐县
  中共高唐县委员会
  
  副书记:张乐天孔红伟刘成强*徐启山常委:张乐天
  颜廷华
  孔红伟
  颜廷华刘成强*徐启山
  刘萍(女)李桂华*张颖宫金卫常书彦李丙成
  高唐县人民政府
  县长:张乐天
  副县长:孔红伟刘东昌吕端义李桂英(女)侯林江
  高唐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
  第一副主任:方玉庆
  副主任:刘成强赵忠义杨振亮李荣勤(女)李继文王福祯李公敏
  政协高唐县委员会
  主席:李玉兰(女)
  副主席:谢可亮*解德福巩德春
  田友平丁君(女)曹俊山
  中共高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纪委书记:徐启山
  高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刘振华政委:宫金卫高唐县人民法院院长:刘景涛高唐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西田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唐
  县委书记县长张乐天
  近年来,高唐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从我县实际出发,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积极构建和谐高唐,探索走通了一条以“致力民富、关注民生、促进民乐、尊重民主、维护民安”为基本内涵的科学、和谐、率先发展路子,促进全县呈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政治安定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7.9亿元,增长19.7%;完成财政总收入8.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02亿元,分别增长17.4%和24.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0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61元,分别增长11%和16%。
  一、致力民富,大力加强经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富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舍此,构建和谐社会将失去基础,成为空谈。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培植起了全国农机行业的龙头老大一一时风集团、全国10强造纸企业——泉林集团、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一蓝山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带动形成了汽车、浆纸、轮胎、食品、棉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等六大产业,工业经济实力迅速壮大。2005年,我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229.7亿元,利税16.9亿元,利润12.8亿元,分别增长38.3%、47.3%和54.2%。工业的快速膨胀,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坚持以工促农,转移农村劳动力,“让农民不当农民”,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目前在骨干企业直接就业的农民工4万人,其中时风集团2万人,泉林集团1万人。同时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贸、餐饮、运输、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达到7万人。二是坚持以企连农,推进农业产业化,“让农民当好农民”。我们立足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培植起了以泉林集团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链,以蓝山集团、奥士达牧业、奈伦乳业为龙头的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养加销产业链,以智德纺织、超越纺织等棉纺织企业为龙头的棉花产加销产业链等,依靠龙头企业和龙头市场的拉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企业和千家万户的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县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10万余人,农业产业化水平达到45%。三是坚持以城带乡,打造书画名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业平台。2005年,我们按照建设中国书画艺术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突出碧水、绿荫、书画三大特色,投入5.16亿元,围绕鱼丘湖古城区、双海湖新城区和县经济开发区三大组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了“县城一重点镇一一般镇一小康村”完善的城镇等级体系。琉寺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通过富民强县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三个收入”的增加。二、关注民生,共享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老有所养、弱有所助、难有所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尽管我们的资金并不宽裕,但仍尽可能多地拿出钱来为群众办些实事、好事。一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险等保险体系。去年享受各种社保人员达到14万人,全县共发放各种社保资金7000万元,保金拨付率达100%。二是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城乡低保、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10项社会救助制度为主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2005年,全县享受低保的3604户5271人,实现应保尽保;修建敬老院12处,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95%的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每年县财政列支120万元贫困生救助基金,2005年救助学生2256人;全部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达到1000万元。三是健全完善就业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四是健全完善医疗体系。2005年,投资610万元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县共有30.5万名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2%;投资1100万元新建9幢乡镇卫生院门诊楼和传染病医院门诊病房楼,所有乡镇卫生院实现楼房化,有效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五是健全完善教育体系。去年我们投资4151万元新建了15幢中小学教学楼、实验楼,实现了乡镇中学楼房化。今年将投资1.38亿元,迁建高唐一中,新建职教中心,全面完善提高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六是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今年将以我县被列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村村通有线电视试点县、村村通自来水试点县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5年,投资6000万元新修县乡公路408.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目标。投资918万元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了51个村7952户的饮水问题。七是健全完善生态建设体系。重点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特别是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投资5400万元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努力打造“天蓝、水清、气净”的生态高唐。
  三、尊重民主,创新工作机制,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一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在充分支持人大及政协依照各自职能开展工作的同时,认真开展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坚持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实行了乡镇党政正职全委会票决制,落实了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扩大了党内民主,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开展了“百村集中整顿”,选派了100个工作组进驻后进村,有效整顿了后进班子。今年将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示范”活动,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积极稳妥地进行了“联村自治”试点工作,全县71个村实现联村自治。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投资890万元,建设了覆盖全县所有村庄的教育网络。县财政划拨1200万元,实现了村级干部固定补贴和村级运转经费由县财政统一发放,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被评为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四、促进民乐,加强文化大县建设,提高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发展积极向上、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打响“书画艺术之乡”品牌。高唐具有浓厚的书画艺术传统,我们提出了打造中国书画艺术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今年将举办李苦禅艺术馆开馆暨首届中国(高唐)书画艺术节,使书画文化成为我县亮点,目前我们的书画艺术节正在紧张筹备中。深入开展了“携手书画名城,构建和谐高唐”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了“三学一做”活动(学文明语言、学行为规范、学文明礼仪,做文明市民)。我县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二是加大宣传思想工作力度。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全县开展了“正视差距用心干,二次创业谋发展”解放思想活动,积极开展了“强县建设领军人物”、“劳动模范”、“优秀女企业家”、“优秀青年企业家”、“十大杰出青年”、“十大女杰”、“十大文明市民”评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三是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推进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育和弘扬“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的高唐精神。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维护民安,推进平安高唐建设,确保社会平安稳定。一是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建立并落实信访工作日排查零报告、领导包案、领导干部集中接访和部门联合接访制度,探索网上信访和“信访绿色通道”等工作新方式,加强了基层矛盾调解中心和司法所建设,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大“严打”和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以重大恶性案件、“双抢”侵财案件和“黄赌毒”案件为重点的刑事犯罪。深入开展契约式保险联防,深化农村治安承包,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环境。三是下死手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坚决杜绝重大突发事件和恶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近年来,高唐保持了“两个基本”,即基本没有越级上访、基本没有职工下岗的良好局面。连续16年保持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称号,2001年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称号,为全国社会治安最好的县市之一。
  聊城经济开发区
  中共聊城经济开发区工委
  书记:张同村
  副书记:李昌忠王立民赫清稳
  聊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主任:张同村
  副主任:孙玉臣张林雷霞(女)
  中共聊城经济开发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赫清稳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开发区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
  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同村
  2005年,是聊城经济开发区自1995年10月8日正式启动以来的第十年。十年发展,开发区人奋力拼搏,艰苦创业,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各项经济指标连年翻番,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功能逐渐完备,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额度越来越大,开发区作为我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亮点,正逐步闪现她的光彩和魅力。
  一、经济运行态势良好,龙头作用开始显现。十年来,开发区人按照“以工业项目为主、以吸引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办区方针,坚持走改革与创新之路。改革了公务用车制度,调动起驾驶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革了机关部门与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强化了广大干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十年努力,开发区发展速度不断提升,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日渐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成为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亮点,开发区在全市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到2005年底,开发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5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亿元,工业企业销售收入33.2亿元,利税1.16亿元,区域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1580万元。开发区已成功地走出艰苦创业的初始阶段,并开始走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十五”以来,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工商税收、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平均每年以30%-6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区之初的不足一千万元发展到2005年的23.6亿元,增长了20倍之多;财政总收入由建区之初的446万元发展到1.16亿元,增长了25倍。
  二、招商引资获得突破,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十年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开发区人提岀了“招商引资是开发区的生命线”,“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是功臣”,“以招商实绩论英雄”的工作理念,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招商引资工作倾斜,以专业招商队伍为主,以全员招商队伍为辅,选准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搭建招商载体,优化招商环境,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突破性进展。目前,累计引进项目280多个,其中工业项目260多个。引进项目总投资累计达到70多亿元。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其中出口612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16万美元。2005年又有十多个工业大项目开工或投产:韩国希杰赖氨酸项目、西班牙食品加工项目、华润新水城啤酒项目、昌润剑杆织机项目相继投产,韩国希杰核苷酸项目、荷兰蒂斯曼预混料项目、聊城客车集团商务车项目、华润纺织扩产项目陆续开工,浙报置业御润假日广场等三产项目也开始动工建设。
  三、硬件环境不断完善,软件环境日益优化。十年来,开发区下大力努力营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开发区坚持“适度超前,适度负债,滚动发展,逐步拉开框架,根据项目需要完善配套”的建设方针,在财政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5亿元,在近30平方公里范围内基本达到“九通一平”“建成高标准道路25条,通车里程近百公里,初步形成了“十一纵十一横加一环”的道路交通网络;绿化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绿地40平方米,绿化率40%以上;开发区供水中心供水能力不断扩大,日供水已达10万吨;两座110千伏变电站可充分满足企业用电需要,正在建设的热电厂可满足企业蒸汽需求,供水、排水、天然气等配套设施齐备,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年建设,开发区内生活设施不断健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开发区坚持建精品,创一流,完成了凤凰新城等一系列住宅精品,配套齐全,可满足进区客商各种选择。引入并发展了东昌学院、聊城医药技工学校、聊城服装专修学院等一批高、中等院校,逐步形成了开发区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可满足进区企业的各种人才需求。银行、医院、中小学校、酒店、商店、商务区、高中档居住区、娱乐、公共交通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开发区提出了“开发区的工作就是服务,要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服务对象满意就是开发区的工作标准”的服务理念,从各方面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对投资者实行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服务”,实行了“首问负责制”和“项目责任人”制,对“污染性项目一票否决”,确保整个开发区良好的发展环境,等等。目前,一个高效、便捷、公开、透明的投资软环境已经形成。
  四、失地农民保障有力,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十年来,在项目占地方面,开发区坚持执行土地政策,以人为本,确保失地农民利益。对农民土地补偿金实行了“一级所有、三级管理”的办法,保障失地农民长期利益;对失地青年农民进行有计划的技术培训,在区内对口优先安排工作或推荐区外就业。为壮大村集体收入,鼓励村集体按照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建设专业市场,利用多种途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实行多种方式确保失地农民收入增长,为农民寻找致富路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加快开发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日益健全。

知识出处

聊城年鉴2006

《聊城年鉴2006》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聊城年鉴》是聊城市政府主办的一部大型综合资料性年刊,主要记载聊城市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工作业绩和大事要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果。它系统汇集了聊城市年度文献信息,是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和优质的文献信息源。它承载历史、昭示未来、资政育人,为各级领导了解市情、获取信息、实施科学决策提供重要资料,是宣传、推介、服务聊城的大型工具书。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