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
【工作综述】2005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紧紧围绕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领导,严格奖惩兑现,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努力推进综合改革,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共出生人口61534人,人口出生率10.83%。;其中合法生育61151人,合法生育率99.4%,与上年基本持平;女性初婚38963人,其中晚婚34072人,女性初婚晚婚率87.4%,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04.3,比上年降低2.9个比值。
一、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对人口计生工作人、财、物的投入不断加大。从市委、市政府到各级党委、政府,都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坚持及时听取情况汇报,研究工作措施。各级人大、政协积极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2005年全市“两会”刚刚闭幕,市委、市政府就及时召开了全市2004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奖惩兑现大会。各级以贯彻落实市里的奖惩兑现大会精神为契机,普遍加大了奖惩力度。据统计,2005年市、县两级共对505个单位进行了表彰,对162个单位实行了重点管理、黄牌警告或通报批评,处理计划生育责任人252人,是聊城市自1991年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以来奖惩力度最大的一次。2005年各级普遍加大了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全市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费14476.5万元,人均25.59元,比上年增长15.36%;其中市级财政投入1096.3万元,人均1.94元,比上年增长54.28%。各级党委、政府按照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要求,全面加强了计划生育队伍建设。特别注重抓了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的配备,全市共充实执业医师63人,133个乡镇服务站都配备了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
二、坚持多措并举,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是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的第一个峰值年。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坚持国家计划与家庭计划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利益导向相结合、专业队伍与齐抓共管相结合,积极建立人口出生预警制度,指导各级层层落实人口计划,引导群众自觉推迟婚育时间。市和各县(市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领导同志都先后到各自的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并指导督促面上的平抑人口出生高峰工作。通过各级的共同努力,2005年,全市先后有6248对青年推迟结婚,6767对夫妇推迟生育,为全市人口计划的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深化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进一步转变。2005年,全市上下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作为全年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容,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各县(市区)普遍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元旦、春节期间,各级都组织了宣传车上街,通过设立咨询台,举办高跷、狮子表演,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电台、电视台、聊城日报都举办了专题栏目,全市上下形成了浓厚的计划生育舆论氛围。农村人口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全市创建人口文化大院224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4.7%,并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口文化活动。“双进”、“双建”活动不断深入,“关爱女孩”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各县(市区)都组织了计划生育文艺调演,并选拔了一台文艺节目到全市巡回演出。
四、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定》和《纲要》精神,新机制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省委、省政府《关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加快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新机制纲要》两个文件下发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活动,召开了学习贯彻省委17号文件工作会议,举办了学习贯彻省委17号文件培训班,出台了《关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受到了省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被省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发全省予以推广。聊城市承担的省里的综合治理改革项目和高唐承担的生育文化建设、基层计生人事制度改革项目都圆满通过了省里的验收。召开了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创新经验交流会议,对全市11个创新项目进行了推广。特别是在全市普遍推广应用了城区育龄妇女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优质服务计算机指纹管理系统,并实行了全市联网,为全面加快聊城市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创造了条件。
五、认真制定并落实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政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形成。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政策。各级认真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对终生只生一个女孩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重奖。通过县级统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得到较好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夫妻全部享受了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除了莘县纳入国家和省级试点全面推开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以外,全市又有5个县(市区)自费建立此项制度,其它3个县也开展了2个乡镇的试点,全市建立奖励扶助制度的乡镇达到85个,占乡(镇、办事处)总数的64.4%,2005年各级财政安排奖励扶助资金252.7万元,受益群众6183人。市财政拨出15万元专款用于对计划生育特困家庭进行救助,各县(市区)也都设立了计划生育公益金,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六、坚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新机制进一步健全。聊城市是省确定的四个人口问题综合治理试点市之一。2005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建立完善综合治理新机制这一目标,坚持以明确部门职责任务为基础,以建立横向协调体系和垂直负责体系为重点,以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为动力,促进综合治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全市上下基本形成了“总体部署、分头负责、垂直考核、奖优罚劣”的综合治理工作运行机制。市委、市政府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划分为五大体系,各体系内部都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并成立了五大体系综合指导组。各相关部门通过联合调研、联合发文、联合开会、联合检查、联合开展活动,推进了人口问题综合治理。各有关部门认真按照签定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及时召开本系统的工作会议,下发文件,提出要求,狠抓落实,部门垂直负责体系得到进一步确立,齐抓共管的局面基本形成。
七、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清理清查和薄弱村帮促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为了进一步筑牢基层工作防线,2005年全市上下扎实深入开展了计划生育清理清查工作。自3月份开始,集中开展了一次对后进乡、村以清理2002年以来违法生育漏错报和社会抚养费征收不足额以及节育措施落实不及时、不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清理清查活动。据统计,清理清查期间共清理出漏错报人数1197人,征收拖欠社会抚养费1200多万元,落实长效节育措施24000多例,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各级加大对薄弱村的帮促力度,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解剖活动,特别是对特大村、乡(镇办)驻地村的解剖帮促效果更为明显。2005年全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聊城市获得一等奖,奖金10万元。市委书记郭兆信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山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介绍了聊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的经验。
(郇立军)
劳动工作
【就业与再就业】劳动就业。2005年,全市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政府把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了全市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市、县两级层层建立了目标责任制,落实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就业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定期协调解决就业再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并建立了工作调度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等。认真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紧紧抓住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结合点,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就业容量越来越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7.3万人,其中,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已达1.83万人,占25%,较上年增长7%;第三产业新增就业3.6万人,占49%,较上年增长6%;自谋职业的人员2.7万人,占37%,较上年增长4%;通过灵活形式就业的2.3万人,占32%,较上年增长10%。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9%,低于省下达计划的0.51个百分点。
坚持统筹城乡就业,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继续实施劳务输出战略。全市统一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市、县两级劳动保障部门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集中招聘日”活动,4000多名农民工通过招聘日找到了就业岗位。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月”活动,共清理中介机构85家,其中取缔10家,责令整改4家。组织开展了“放心民办职业介绍服务单位”评选、职业介绍机构诚信服务等活动。全市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开展劳务输岀的战略部署,不断拓宽新的输出渠道和探索新的输出形式,努力扩大输出规模,不断提高输出质量,精心打造聊城诚信劳务品牌,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2005年全市净增市外务工人员18万人,完成年计划的205%,较上年增长12%,年底在外务工人员累计达到97万人,预计全年可增加劳务收入60亿元以上。其中劳动保障部门组织输岀4.9万人,完成年计划的244%,较上年增长13.9%。市外劳务派遣进一步发展,达到了1.2万人,境外就业取得了新突破,当年全市外派境外就业人员达到490多人。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把“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积极实施“一对一”帮扶活动和“再就业伙伴计划”,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全年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13人,其中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95人。组织开展了“2005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援助月期间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50多人,其中安置困难群体人员1167人。积极组织开展了“扬帆行动”和“就业再就业政策实效年”活动,为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送服务;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月推动”活动,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贷款担保,帮助解决他们再就业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下岗失业人员进民企招聘周活动”,230多个用工单位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近万名求职者参加了洽谈会,3300多人达成了用工意向,其中有516名下岗失业人员、30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积极促进“零就业家庭”再就业,全市共安置“零就业家庭”415户、663人,实现了市政府提出的“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稳定就业的工作目标。继续开展了“争创再就业优秀社区”活动。2005年通过社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127人,占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总数的8%,其中安置就业困难人员941人,占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总数的16%。同时,不断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05年享受优惠扶持政策的下岗失业人员达到1.85万人,共减免收费317.5万元,减免税收53.62万元,发放就业再就业各项补贴1351万元。市、县两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全面落实,全市共为189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贷款202.6万元。劳动就业服务。全市进一步加大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力度,市、县两级和街道(乡镇)制定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市和四个县(市区)建立了新的人力资源市场,一个县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了改造扩建,一个县新的人力资源市场己开工建设,其他三县已制定具体的建设规划,积极筹建。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和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示范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基本实现了信息联网。制定了全市就业服务“新三化”三年工作规划,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争创“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再就业优秀社区”活动,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代管档案、合同鉴证、代缴社会保险等“一条龙”服务。在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的同时,在全市大力组织开展了创业培训,全市共组织再就业培训1.15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2%,其中组织创业培训823人,创业成功率达到61%。
【劳动工资管理】2005年9月,根据省劳动保障厅企业工资指导线的要求,依照2004年全市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为基数,按10.5%的基准线增加工资。同时对东阿阿胶、邯济铁路、聊建集团、建设图纸审查中心等6户企业进行了清算,批准6户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按照省下达的三年完成任务的要求,完成了全市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清理及补发。对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进行了突击检查,同时对达到15人以上固定人员的个体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进行了统计。全市各类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8%以上。对全市外资企业的48名外国人办理了就业延期手续。为18户新建企业办理了立户备案手续。按期下达了2004年1119名退役士兵、士官的安置计划,为企业869名流动职工办理了调动手续。
【职业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聊城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为聊城市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了政策保障。开展了聊城市首席技师评选活动,有机械、交通、医药、餐饮服务等行业的7名技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聊城市首席技师,其中1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首席技师。成功举办了两期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对144名在企业一线岗位上的高技能人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继续加大技师、高级技师评审和推荐工作力度。2005年评审技师119人,推荐高级技师21人。
技工教育稳步发展。遏制了技校招生下滑趋势,招生数量持续增加。2005年,全市15所技工学校招收新生10452人,在校学生27671人,其中高级班招生人数6464人,在校生人数17278人。毕业学生617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实施技能扶贫计划,圆满完成了550人的扶贫招生任务。2005年各技工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全市15所技校已有2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4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高。
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联合市总工会、团市委共同举办了涉及机械、交通、建筑、银行等行业18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企业初赛、行业决赛产生了“聊城市技术能手”21名。获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人员39人,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人员119人。全市技能大赛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广大企业职工岗位练兵积极性,促进了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全市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到有效落实。2005年,市、县两级劳动保障部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提高就业质量和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为切入点,大力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程度,促进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培训和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相互衔接。全市鉴定发证2.29万人次.涉及职业(工种)近65个。其中,各类职业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毕(结)业生鉴定考核人数达到12000余人,各类办学实体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了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的技能人才评价认定体系,加大了各类企业职业资格证书推广力度,市直企业及个体技术工种从业人员鉴走考核人数达到2400人;指导各县(市区)积极开展鉴定考核工作,全年鉴定考核人数达到8500人。积极推行国家考务管理系统,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管理人员和质量督导人员队伍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社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截止2005年底,全市参保单位已达1258个,参保职工92575人,比上年净增5290人,完成扩面任务率达151.1%。通过推行目标管理、加强基金稽核等方式,基金征缴创历史新高。全市全年共征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30992万元,完成征缴任务率108.7%,清欠527万元,全市养老保险费总结余已达18365万元。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发放人数已达19253人,社会化发放率91.1%,养老金实际支出30372万元,拨付率100%;有效地保证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企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费征缴首次实现收大于支。2005年底,全市参保职工总量达到265427人,新增实际缴费人员17646人,完成省下达年度实际缴费人数净增任务10000人的176%。全市共征收养老保险基金47951万元,完成省下达年度征缴任务43001万元的112%。二是认真落实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全年共为全市符合退休、退职条件的4846名职工办理了退休、退职审批手续,其中正常退休的3535名,特殊工种退休的971名,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休、退职的283名。为符合条件的企业退休人员进行了待遇调整。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持续保持100%,为全市50582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6502万元。三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基金管理更加规范。按照国家和省文件精神,积极有效地做好了市直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市成立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办公室,确定了人员编制、活动场所、工作制度,各项工作迅速启动。跟踪指导试点县市开展社区工作,进一步推进全市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办法,规范会计基础管理,提高数据精确程度,及时调度市级统筹基金的上解、下拨工作,确保了全市养老金的按时足额拨付。
【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药品、诊疗、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对定点医疗机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内药品的备药率、使用率、自费率费用占参保人员用药总费用的比例提出具体指标;在诊疗项目管理中重点明确大型设备检查和一次性医用材料使用的控制措施,杜绝乱开药、大处方、乱检查,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职工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药店管理。零售药店实行定点管理,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申请定点的零售药店进行资格审查并确定定点零售药店资格,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药店签订具有法律保障效力的协议,明确医疗服务内容、质量和费用控制指标,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医疗行为。
职工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定点医院管理。定点医院实行定点管理,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申请定点的医疗机构进行资格审查并确定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质量和费用控制指标,规范医疗行为,充分利用医保部门与定点医疗医院间的计算机网络,对普通住院费用、明细和次数进行网上监控。
工伤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实行行业费率和行业差别费率。全市自实行工伤保险以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精神,于2005年3月对部分企业工伤保险费率进行了调整。
职工劳动能力鉴定。2003年12月18日聊城市劳动保障局、人事局、卫生局、市总工会、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成立聊城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通知》,市劳动保障局分管局长为主任委员,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副主任委员。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局,具体负责有关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工作。聊城市劳动鉴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已为330名伤残职工进行了劳动能力鉴定,切实维护了伤残职工的合法权益。
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救助。为减轻职工大病就医的个人负担,保障职工在基本医疗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医疗水平,2000年8月聊城市人民政府印发了《聊城市城镇职工大额医疗救助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聊城市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大额医疗救助金制度规定,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原则上必须同时参加大额医疗救助,并按每人每月5元(其中单位交3元、个人2元)的标准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大额医疗救助金。其补充医疗保险不实行社会统筹,原则上按工资总额的4%从福利费中列支。
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社会统筹。至2005年底,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31万,收缴基本医疗保险费2.3亿元。其中,市直参保人员达82641人,收缴基本医疗保险费5625万元。全市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892户、职工15.7万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07%。收缴工伤保险基金1031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525.73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企业67户,参保职工1.91万人,征缴生育保险基金174万元,为296名生育职工支付待遇166万元。
[失业保险】2005年,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到26.28万人,占年任务的101%,比上年增加1.36万人,增长5%,是近年来增幅最高、参保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年共征缴失业保险金4003万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2%。其中征缴企业失业保险金3076万元,征缴机关事业单位失业保险金927万元,分别完成年任务的111%。113%,分别较上年增长7.6%.12%,基金征缴创历年最高水平。2005年全市共为2万名就业转失业人员及时发放失业救济金3109万元,享受救济金的人数较上年增加0.6万人,增长42%,发放数额较上年增加445万元,增长17%。建立了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记录制度。全市实行个人缴费记录制度的参保人员己达到76%,有力地推动了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开展。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5年,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保工作首次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加大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续保力度,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全年共收取保险费384万元,同比增长55.5%,占全年任务的120%。共为5000多位农民发放养老金162万元,没有引起一起上访事件,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已有3个县(区)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另有3个县(市)正在运作,准备出台文件。高唐试点进展顺利,已收缴保费530多万元,发放养老金50万元。在农保档案管理方面,推行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全市农保档案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建立了农保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等,案卷质量基本上符合标准要求。依据山东省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年度检查标准,2005年,全市有3个县达到了农保档案管理省二级优秀单位水平。
【劳动关系处理】2005年,全市劳动仲裁机构共鉴证劳动合同57893人份,受理劳动争议326件,结案318件,时效内结案率为100%,为劳动关系双方挽回经济损失532.7万元,为职工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27.6万元,以非立案方式调解争议396件次,受理群众来信来访773件起,涉及职工5925人次。信访案件办结率100%,来访职工满意或基本满意率100%。在全市建立健全了超前防范机制,全方位开展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劳动保障监察】通过扩大年检范围、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开展专项检查、推行一体执法等措施,严肃查处了欠缴社会保险费、非法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和克扣职工、农民工工资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05年,劳动、人事、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对民办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了集中清理,共检查清理民办职业介绍机构37家、中介经营场所85处、用工单位22户,对20家“黑中介”予以取缔,对19家运作不规范的中介机构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对2840户用人单位实施了劳动保障年检,立案查处626件次,督促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1909.8万元,在新闻媒体公开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例90余件次。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民政工作
【工作综述】2005年,民政工作以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全省民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年初制定的健全“一个体系”(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两个目标”(确保全省双拥模范城二连冠,确保福彩发行过亿元)、解决“三个难点”(建立新型五保供养机制,顺利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续工作,稳妥处理与民政有关的信访问题)、规范“四项工作”(依法监管民间组织,规范区划地名管理,依法管理社会事务,规范民政行风建设)的“一二三四”的总体目标,扎实实践“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基本完成了各项既定工作任务,为进一步推动民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救灾救济工作卓有成效。根据省政府关于“全省要在2007年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的要求,市民政局重点抓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制度的探索和试点工作。探索和试点了新型“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下发了《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恢复建立了临时救济制度。至年底,七项救助制度的调研、论证、试点工作已全部完成,市民政局在此基础上草拟了《加强全市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意见》,已上报市政府审批,预计2006年即可在全市正式实施。
2005年春荒、冬令期间,全市共投入救灾救济资金1334万元,救济农村特困户和灾民16.5万人次(其中:五保对象4.7万人次,救济特困户7.8万人次,灾民4万人次),共为困难群众解决口粮1110万斤,维修重建房屋1200余间,发放临时性救济资金300余万元。
二、城市低保进一步规范,慈善超市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城市低保工作继续保持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52459人(其中:省属低保对象3869人,市属对象8347人,县属对象40243人)。年支出保障金3658.65万元(其中:省级903万元,市级589.15万元,县级2166.5万元),月人均补差64元。工作中,一是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在2004年两次提标的基础上,6月1日全市再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达到180~220元,在同类城市中属较高水平。二是加强了规范管理。严格申请、审批程序,做到了公正、公开、公平、透明。实行分类施保和定期审核制度,确保了城市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三是在高唐、茌平两县开展了城市医疗救助的试点工作,丰富了救助的内容和形式。2005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在全市推开。四是市、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为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了冬令期间取暖补助。
2005年5月,省民政厅将聊城市确定为全省 “慈善超市”试点单位以后,市民政局采取市、区共建的方式,在城区建立起1处中心超市和4处连锁
超市,并在35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捐助物资接收点。首批有500户低保对象受到了救助。
三、换届选举圆满结束,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围绕“农村抓民主、城市抓服务”的总体要求,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顺利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续工作。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结束之后,对新一届村委会成员进行了任职培训,使新一届村“两委”成员增强了群众观念和政策法制观念,明确了职责,提高了正确处理村务的能力;按照党内法规及村民自治的有关要求,帮助村里建立健全了党支部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党内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务和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使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健康、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认真接待了涉及选举的群众的来访问题,通过电话解答、现场释疑、去信答复等形式解答群众疑惑400余次,现场接访48起。二是落实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全市有6186个村落实了村务公开制度,97%的村委会对村级财务收支、村干部报酬、水电费收缴、各项公益设施建造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全部公开。村级财务管理实行了“双代管”制度,提高了财务公开的透明度。90%以上的村设立了村务公开栏,96%的村建立了党内生活制度、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村党支部报告工作制度、村委会报告工作制度等。三是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至年底,聊城市城区共建立了28个街道办事处、108个社区居委会。
四、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双拥成果。以争创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二连冠”为目标,进一步健全了双拥工作责任制,落实了“一票否决”,并认真开展了自查工作,对当前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双拥成果得到巩固,优抚安置工作得以加强。革命伤残人员套改换证工作圆满完成,优待金全部得到落实。“三老”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立,2005年共筹集432.3万元为“三老”优抚对象解决住房难和治病难问题,并组织了两批200名老复员军人进行疗养;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取得新进展,仅上半年就为优抚对象增发抚恤补助95万元。安置工作继续推行“三公开、一监督”的阳光安置办法,不断加大安置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安置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将“安置就业、自谋职业、扶持就业”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安置难的问题。
五、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社会事务管理进一步规范。民间组织管理继续加人对农村经济协会的培育、扶持力度,严格对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和年检工作,积极推进门律和诚信建设。至年底,全市注册登记的民间组织1807个,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1177个,社会团体630个(其中农村经济协会259个),基本实现了规范化运作。对长期不开展活动,两年不参加年检的34个民间组织进行了注销登记。
区划地名管理圆满完成了县级边界联检任务,并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对城区街道、地名标志进行了清查,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地名管理信息系统”,地名数据库的工作已全部完成。
认真贯彻省社会事务管理行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针对个别县(市区)不按婚姻法年龄登记的问题进行了整顿,促进了社会事务管理的规范化运作。召开了全市社会事务管理行风建设会议,遏止了土葬回潮,殡葬改革形势出现扭转,巩固了殡葬改革成果。
六、加大福彩销售力度,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2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反30%。在扩大发行的同时.福彩中心积极开展了公益救助活动,提升福彩的社会形象,春节前投资20万元开展了“福彩心连心”公益活动,救济特困群众1000户;12月初再次投资50万元,救助2500户, 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全市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慈心一日捐”活动累计接收捐款1100万元,为实施慈善救助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2005年重点开展了“情暖万家”、“赈灾救助”、“朝阳助学”、“微笑列车”、“夕阳扶老”、“烛光工程”、“康复助医”、“爱心复明”等活动,并在教师节期间,对全市87名特困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专项救助。社会福利事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福利企业资质审定、年检、换证工作顺利完成。
七、健全机关管理机制,加强民政系统自身建设。利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在全市民政系统大力开展了机关行风建设活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车辆管理规定》、《机关接待工作暂行规定》等机关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机关规范管理机制。活动期间,市民政局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六次大的主题实践活动,采取对口帮扶等活动,为城乡困难群众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学习整改和主题实践,全市民政干部队伍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徐开国张庆华)
老龄工作
【组织建设】 在老龄组织建设中,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以基层老龄组织建设为重点。首先抓充实调整,根据人员变化情况及时对基层老龄组织进行充实调整,把热爱老龄工作、关心尊重老年人的同志调整到老龄组织中来。其次是抓培训提高。各县市老龄委普遍举办了基层老龄干部培训班,共培训238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老龄干部的素质和水平。三是抓典型示范。要是开展农村老年协会示范村活动,狠抓了农村老年协会活动制度建设。东昌府区、临清、茌平、开发区等县(市、区).在确保老典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老年协会小范村,进一步扩大了农村老年协会发挥作用的覆盖面。(二)加强老龄队伍的自身建设。首先,全市老龄委系统的全体党员,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扎实有效地进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市老龄办领导班子、领导成员的群众测评满意率都达到了100%,其次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市老龄办围绕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建立老龄工作新联系点的同时,对部分基层老龄工作联系点进行了扶持。三是加强老龄业务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市、县(市区)老龄委都举办了老龄干部培训班,学习有关理论和方针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交流工作经验,还组织部分老龄干部外出学习考察。高唐、冠县、莘县、东昌府区、东阿都派人参加了省老龄委举办的培训班,东昌府区、东阿、茌平及市直有关部门派人参加了市老龄干部培训班,临清市组织全市老龄干部外出学习等,大人提高了整个老龄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宣传教育】全市始终把老龄宣传教育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坚持了四个结合:即经常性的宣传和集中性宣传相结合、宣传领导与宣传群众相结合、面上的宣传与典型宣传相结合、新闻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市文明办、经贸委和老龄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户外老龄宣传标牌建设的意见》(聊文明办发[2005]2号)。对全市老龄工作户外宣传标牌的设置、规格、数量作出明确要求。临清市在城区繁华街道设立了大型老龄宣传标牌,全市设立老龄户外宣传标牌30余块。聊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载了聊城市关于《认真开展敬老月活动暨“老人节”庆祝活动的通知》等。市级以上报刊、电视、广播等宣传聊城市老龄工作的文章达150余篇。市老龄办编印“聊城老龄工作简报”7期,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全市的老龄工作情况和动态。通过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老龄工作、敬老养老爱老光荣的社会风气,为老龄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老年维权】在贯彻落实老年法规、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2005年印制了老年法规宣传资料50多万份,各种宣传媒体大力进行宣传,使老年法规家喻户晓。二是进一步健全了贯彻落实老年法规的组织机构,实行了部门责任制。三是接待老年人来信来访600余人次,及时处理解决了老年人反映的问题,司法部门查处审理了涉老案件30多起,切实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公交公司、医院、公厕、公园等窗口单位,都悬挂了老年人免费或优先的标志,切实把省市老年人优待规定落到了实处,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各种优待。2005年全市共减免农村老年人集资、农业税1000余万元,全市76位百岁老人都及时领到了每月100元的长寿补贴,省老龄委检查组来聊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五是加大投入改善老年福利设施。对多处乡镇敬老院进行了修善,有3处高标准的老年公寓正在筹建,有8%的农村可利用闲置校舍改建为老年人活动基地等。这些福利设施的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老年人。
【老有所养】一是按照中共聊城市委办公室、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贯彻省委办会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市抓好养老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二是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的通知》(聊委[[2005]51号]文件要求,狠抓了农村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到聊城市“十项民心工程”之中,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家庭赡养协议书成果。东昌府区、茌平等县(市区),在注重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数量的同时,确保家庭赡养协议书的质量。通过宣传发动、广泛签订、狠抓兑现、检查验收等过程,全市有47万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协议书的签订率和兑现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2005年4月底,全省在聊城市召开了“农村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聊城市的作法和经验。借全省在聊城市召开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现场经验交流会之机,与市电视台一起拍摄了反映聊城市老龄工作的电视专题片,组织了介绍聊城市市情和老龄工作情况的导播车,使大会开得圆满成功,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表扬。
【敬老月活动】按照聊城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开展敬老月活动暨“老人节”庆祝活动的通知》要求,在老人节期间召开了全市“表彰敬老模范和模范老人暨老人节庆祝大会”,市委副书记霍正气、市人大副主任王冲、市政协副主席王泽才、市政府、市纪检委的领导、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分管老龄工作的领导、老龄办主任、老干部科长、部分获奖代表共180多人参加了会议,各县(市区)也都召开了庆祝表彰会。同时,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还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东昌府区在敬老活动月期间,于10月1日在新落成的市人民广场举行了“老少同乐大型文艺演出”启动仪式,全区各乡镇都扎彩车进城进行宣传等;冠县、莘县、阳谷、高唐等县市的领导,都发表了庆祝老人节电视讲话。全市在敬老月期间天天有节目,处处有活动,整个节日氛围空前浓厚。
【典型表彰】表彰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经验是做好老龄工作行之有效的措施。2005年,在全市老人节庆祝表彰大会上,东昌府区新区办事处等12个敬老模范乡镇、东昌府区北城办事处绳张村等9个敬老模范村、东昌府区委办公室等16个敬老模范单位、东昌府区朱老庄乡杜庄村老年人工作委员会等10个先进村居老年人工作委员会和亢桂芳等11名敬老模范个人受表彰。聊城经济开发区东城办事处武楼村老年人工作委员会等4个老工委受全省表彰,市老龄办被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茌平县被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县市,东昌府区老龄办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阳谷县下岗职工高春杰荣获全国十大孝子荣誉称号,在2005年中国第三届浮来山福寿文化节山东省百岁寿星评比活动中,聊城市温赵氏荣获优胜奖,市老龄办获组织奖。(王世君)
残疾人事业
【工作概况】2005年,全市残联系统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按照省残联确定的任务目标,全面落实《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以团结代表广大残疾人奔康致富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基层、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加强残联自身建设,狠抓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宣传、文体、信访等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和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的任务,推动了聊城市残疾人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残疾人康复】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省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2005年,利用社会资源和依托卫生机构,分别建立了聊城市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聊城市低视力康复中心和聊城市脑瘫康复中心。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了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增强了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能力。通过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和“长江新里程”项目,分别对800多名贫困残疾人开展了康复救助、117名贫困肢残者免费装配了假肢。召开了全市残联工作会议,出台了康复服务网络建设方面的意见。各级采取自办、民办公助、社会力量兴办等方式,建成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60多个,在8个县(市区)普遍开展了康复服务,初步形成了以市级机构为龙头,县级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络。2005年,全市共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530例;为96名低视力患者配用了助视器;语训聋儿112名;训练智残儿童162名、脑瘫儿童22名、肢体残疾人236名;供应残疾人辅助用具1440件;装配矫形器123件。通过检查,聊城市全面完成和部分康复指标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规定的任务。
【残疾人教育】全市已设置聋哑学校8所,盲校1所,弱智班10个,在校生2754人,盲、聋、弱智儿童入学率达80%,较上年有大幅提高。一年来,积极配合教育部门,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教育工作。全市8县(市区)全部实现了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组织实施了“扶残助学春雨行动”项目,对219名贫困家庭残疾子女就学困难进行了资助。市和部分县(市区)残联继续落实为考取大中专以上残疾学生报销学费的规定,确保每名上线录取的贫困残疾学生都能接受中、高等教育。
【残疾人文体活动】以优化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宣传队伍和宣传阵地建设,通过广泛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事迹、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营造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调整充实了聊城市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对市、县残联负责宣传报道的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完善了宣传考核制度,加大了对“全国助残日”、“爱眼日”、“爱耳日”、“结穷亲、送温暖”等重大节日活动的集中宣传报道。一年来,《大众日报》、《聊城日报》、《聊城晚报》刊登有关残疾人事业的图片文章115篇幅,聊城电台制作播岀节目20多个。聊城市残疾人文体生活更加活跃,组织参加了山东省残疾人文艺汇演活动并获三等奖,还参加了山东省好新闻评选活动,并获二等奖2个和三等奖3个。2005年聊城市运动员王殿发、李绍民、杨峥分别参加了全国残疾人游泳、自行车、篮球锦标赛,分别获得了3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的优异成绩。聊城市有3名运动员作为2007年全国残运会的选手正在省训练基地参加集训。【维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信访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信访工作规范化管理,通过制定各种扶助规定,接待残疾人来信、来访和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各地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狠抓了维护残疾人优惠政策梳理修订和落实工作,各县(市区)和126个乡镇制定了扶助残疾人的规定,共为残疾人减免税费400余万元。各级指定或委托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的律师事务所22家,为残疾人办理各类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403人次,处理涉法案件9起。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了残疾人机动车“四无”车主(无车牌、无驾驶证、无行车证、无营运证)群访问题。确保了创城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各级残联接待处理残疾人来信来访308件,处结率达到100%, 均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为残疾人送温暖】春节期间,市残联结合“结穷亲、解民忧、受教育、促发展”实践活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广泛开展了送温暖活动。全市市、县、乡三级共走访残疾人5000多户,赠送慰问金、慰问品近百万元。3月3日是第六次全国“爱耳日”,市政协副主席杨纲领到聊城市特殊教育学校,看望这里的师生,并送去10000元慰问金,市残联组织全体同志为残疾学生捐助了5000元善款和助听器、床、被褥等物品。助残日期间,市残联把100多套图书赠送给了残疾学生,还联系市公安局的18个支部和聊城市特校的14名贫困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各县(市区),乡镇办事处也纷纷开展了送温暖活动。全市共走访残疾人1000多户,为残疾人捐助募集资金50多万元。
[残疾人扶贫基地试点建设】2005年,东阿县被省残联、省扶贫办定为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试点县,省市共投入40万元进行建设。为了搞好这项工作,积极征求省里的指导,帮助县里统筹规划,考察立项,重点选择了刘集镇、姜楼镇、大桥镇作为百户残疾人脱贫试点基地,经调查筛选确立了以小尾寒羊为主,加工、副食等项目为扶贫内容。经过一年的努力,使100户残疾人当年脱贫。省在聊城市召开了现场经验交流会,对聊城的做法给予了推广。其它县(市区)残联也积极探索残疾人扶贫的新方法,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有1000户残疾人一年脱贫,人均纯收入当年达到了千元以上。
【残疾人就业和征收残保金】1、残疾人就业。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和《聊城市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办法》,通过集中安置,分散按比例安置和扶持个体就业等形式,共安排676名残疾人就业,其中经职业介绍,市外异地安置30人,使他们走上了自强自立的生活道路。2、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005年进一步加大了与有关部门和县市的协调、调度的力度,使这项工作进展明显。至2005年底,全市共收缴保障金510万元,所缴金额全部上交国库。
【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中央、省、市委的部署,市残联以残疾人事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按照统一要求扎实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市残联健全组织、建立制度、周密安排、定期调度、开门教育、广征建议、严格把关、深入剖析、采取措施、积极整改。经过全市残联系统广大党员及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阶段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残联系统的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了党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机关作风建设明显改进;党员服务基层、服务残疾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建立了党员长期受教育、残疾人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残疾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特别是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把先进性教育与为残疾人办实事、帮助残疾人脱贫紧密结合起来,这一做法分别被中央、省、市先教办推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2005年,市残联机关党支部被市直机关工委授予 “先进党支部”称号。(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