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卫生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014
颗粒名称: 文化 卫生 体育
分类号: G127;R19;G812.17
页数: 83
页码: 554-628
摘要: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几千年来,境内广大先民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财富。聊城的医疗卫生事业渊源流长,杏林名士连翩鹊起。随着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聊城的医疗卫生事业蒸蒸日上、突飞猛进,名医专著更是灿若繁星,享誉齐鲁乃至全国。聊城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全省、全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届体育竞赛中,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体育人才,屡次荣获体育奖杯和奖牌。
关键词: 文化艺术 医疗卫生 体育活动

内容

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几千年来,境内广大先民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财富。
  古代文化艺术
  至2001年底,在阳谷县、茌平县、东阿县、莘县等地先后发现了20余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岀土了很多精美的彩陶、黑陶、蚌器、石器、玉器等。这些物品造型奇特,有些还绘制、雕刻有多种花纹图案,反映了当时民众在注重器物的实用性的同时,也注重融入更多的艺术性。春秋战国时期,域内的民间歌舞艺术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孟子》中《告子章句(下)》说:“緜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緜驹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民间歌舞家,对民间歌舞的创作、整理、普及做岀了很大的贡献。汉代是聊城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近年来考古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石和青铜器、陶器等随葬物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民风民俗。高唐涸河汉墓中的绿釉陶楼,气势雄伟,技术精湛,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是一位才高八斗的才子。他任东阿王期间,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同时,他又是斗鸡、走马、跳丸、击剑的高手。他对“百戏”的酷爱对当地杂技的产生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隋唐时期,出现了一批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据传,民间艺人花振芳曾奉命到长安为皇帝表演杂技,深受皇帝赏识,后被聊城地方杂技艺人奉为祖师。汉末以后,文化虽几受挫折,但传统文化仍根植于人们心中。唐初吕才,即是传统文化哺育的众多学子当中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大思想家、大学者,他学识渊博,通晓乐律,擅长为文,而且大都有专门著述,累官至太常丞。至宋元时期,民间艺术有了比较快的发展,渊源于民间生活的秧歌舞、灯舞、祭祀舞等,形式丰富,绚丽多彩,成为节日期间民众社火活动的主要内容。民间器乐艺术得到发展,临清架鼓、阳谷哨、古筝演奏等艺术表演形式已发展成熟。金代虞寅墓出土的壁画,其结构严谨,构图自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堪称中国古代壁画中少见的精品。元代,会通河的开通带来了聊城文化空前的繁荣。古典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书中的故事情节很多是以聊城为背景展开的,反映了当时聊城的社会景象。期间,出现了许多文人名士。明代诗人谢榛,系著名诗歌理论家、“后七子”初期领袖。文学家于慎行,其诗词结构严谨,清雅平达,气韵深厚。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文化事业上颇多建树,“道德文章为一时之冠”。康熙时状元邓钟岳书法“字压天下”。藏书家杨以增创建的海源阁藏书宏丰,保护和发展了祖国的文化遗产。运河的开通,也促进了聊城与外地文化的交流,多种文化在这里积淀、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戏剧舞台绚丽多彩。在运河两岸重镇,重现了戏台林立、星罗棋布的盛景,仅临清城内就有17处;山陕会馆戏楼设计独特,造型别致,技艺精湛,可与北京颐和园中的德和园大戏台相媲美,亦可同苏州园林的雕刻装饰艺术争奇。戏剧剧种剧目趋于成熟,名绘高师竞相收徒传艺,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最盛时,演出剧种包括京剧、晋剧、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柳子戏、大笛子戏、乱弹、秦腔等十余种,常演剧目达160多个。二是曲艺园地万紫千红。齐鲁素有“书山曲海”之称,山东诸多曲种源于聊城。至今广为流传乃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剧种有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临清琴曲、高唐四平调、阳谷谷山调、茌平南城调等。其中,山东快书、临清时调、聊城八角鼓的产生、传播与运河开通关系密切。三是民间艺术绚丽多彩。阳谷和东昌府的木版年画、茌平的剪纸和中堂画、冠县郎庄的面塑、临清的纸扎和土布印花等在中国北方享有盛名。其中,木版年画不仅历史久远,而且闻名遐迩。它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并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东西两大主流,在国内享有盛誉。民间舞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舞蹈的特点,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柳林花鼓风格豪放,廖庄花鼓优雅柔美,平调秧歌诙谐潇洒,伞棒舞、狮子舞、龙舞等粗犷豪放,全国罕见的汉族祭祀性舞蹈“善鼓舞”引人人胜。四是刻板印刷业和制笔业兴旺发达。明清时期,聊城成为全国重要的刻板印刷和毛笔制作中心。当时,文运大开,书坊林立。书业德、善成堂、宝兴堂、有益堂等较著名者,每家有职工上百人。书坊集刻书、印书、销书于一体,主要销往中国北部。聊城毛笔制造业发达,最盛时毛笔制造工人达千余人。所产毛笔外形美观,刚柔相济,富有弹性,经久耐用,闻名国内。傅以渐曾用聊城毛笔写岀光彩照人的文章;康熙帝曾用聊城毛笔撰文赋诗;杨以增用聊城毛笔撰写了 “重修光岳楼记”碑文。
  近代文化艺术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经济的萧条,聊城文化事业步入低潮。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思想的启蒙、觉醒、发展,为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容。20世纪30年代初,聊城电影放映业开始出现。1934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临清任教,写下了《依旧是春天》、《新的连环》、《喇叭的喉咙》等新诗,为聊城新诗的创作播下了种子。20世纪20~4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加之外敌人侵,全国艺术处于低潮,但杂技艺术却萌发了生机,呈现出发展的态势。聊城杂技艺人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聊城的东盛杂技马戏班、双盛杂技马戏团分别到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促进了国外对聊城杂技的了解。1932年,电影《火烧红莲寺》在聊城放映,使电影成为群众喜爱的一种崭新的文化活动方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立了多个抗日文艺队,比较著名的有聊城孩子剧团、前进剧团等。在此期间,聊城出版发行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战地文化供应社、泰运文化出版社、战地文化期刊社等,编印出版了《抗战日报》、《鲁西日报》、《战线》、《论持久战》等报刊和书籍,对教育广大民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文化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聊城的文化艺术事业在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改造、改革,推陈岀新,得到了长足发展,岀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①群众文化充满活力。以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为龙头,全面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到2001年,全市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9个,艺术馆、文化馆9个,乡镇文化站120多个。1996年,聊城市(今东昌府区)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按照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文化下乡、节庆活动、专题活动等开展得丰富多彩,大型文化活动有主题、有气势,小型文化活动有新意,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②民间艺术根深叶茂。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搜集、挖掘、整理,民间艺术不断焕发生机。茌平县、高唐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东阿县、阳谷县石门宋乡是山东省文化厅命名的“山东省民间艺术之乡”,在全国、全省组织的民间艺术展览、调演中多次获奖。民间艺术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制作民间工艺品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重要的致富途径之一。③戏剧曲艺创作硕果累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剧团进行了调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490多个剧团,逐步调整为7个专业剧团。20世纪60年代,聊城地区评剧团进京演岀《八一风暴》,受到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90年代,各剧团先后创作排演了《路边店》、《红土情》、《孔繁森》、《火车轮子毛驴腿》、《红梅》等现代戏,有些剧目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聊城杂技团排演的节目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1999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称号。④音乐、舞蹈创作日益繁荣。音乐舞蹈创作作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在全国、全省组织的比赛中多次获奖。1995~1996年举办的《孔繁森颂歌》歌曲征集活动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作的一批优秀歌曲被民众广为传唱。词曲作者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对弘扬传统文化和时代主旋律发挥了积极作用。群众舞蹈创作繁荣活跃。经过文艺工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发掘、整理,在吸收古老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时代特点的舞蹈作品。全市成立多个群众业余舞蹈队,经常开展群众性的活动,在全国、全省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奖。⑤书画、摄影水平不断提高。先后涌现出李苦禅、黑伯龙、孙瑛、呼盉斋、张彦青、韩羽等著名画家,其国画、油画、版画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获奖。全市成立多家书法、摄影协会,经常举办展览、笔会等活动,大量作品在国家、省级报刊上发表。⑥“文博”事业成绩斐然。1994年,聊城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博物馆、纪念馆10余处,馆藏文物上万件。以阳谷县景阳冈、茌平县教场铺为中心的鲁西两座龙山文化城的发现,对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⑦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以文化市场、文化旅游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1年底,全市文化市场经营业户达900多家,包括娱乐、演出、电影、音像、艺术培训、美术品、对外文化交流等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文化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景点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多。
  文化艺术特点聊城文化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一是群众性。聊城的文化艺术根植于群众沃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聊城文化艺术在形式上淳朴自然,在内容上多反映本地生活,乡土气息浓厚。戏剧剧目《红土情》、《孔繁森》等都以本地人物作为讴歌对象。剧中英雄模范的高尚思想品质代表着鲁西人民的传统美德。二是继承性。聊城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创造新的文化的同时,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聊城是开展杂技比较早的地区,虽历经千年,却经久不衰,使聊城赢得了杂技之乡的美誉。至今,聊城杂技团仍在国内杂技团体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兼容性。在注重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注重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运河文化就是一种兼容文化。清朝前期盛于京都的八角鼓,乾隆年间传入聊城后,经当地艺人的加工,与当地方言和民歌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聊城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深受群众喜爱。
  聊城市文化局见
  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市新闻出版局(聊城市版权局)
  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市广播电视局
  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市档案局(聊城市档案馆)
  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日报社
  新闻单位。社址在聊城经济开发区内。建于1984年。其主要任务是出版并发行《聊城日报》。报社成立以来,特别是自1988年以来,先后推出以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效益工资制和内部职称评聘制为主要内容的全面配套改革,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之路。报社坚持抓业务岀精品、抓管理出效率、抓经营出效益的指导思想,报纸质量明显提高,各项建设获得快速发展。2001年固定资产滚动发展增至5000余万元。1989年建立激光照排系统,购置了胶印轮机,实现了报纸印刷的现代化。2000年,使用进口彩色轮转印刷机,出版彩色报纸,再次实现了报纸印刷的新跨跃。报社于1988年、1994年、1999年先后3次搬迁,彻底改善了办公和住宿环境。编采人员实行微机化办公,实现采编现代化。单位先后获得地直“十佳”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等称号。2001年底,报社内设总编室、要闻部、经济部、理论部、记者部、摄影美术部、《北方晨刊》编辑部、《教育周刊》编辑部、《金周刊》编辑部、办公室、财务科、广告部、发行部、保卫部,下辖印刷厂;有在编干部职工55人,招聘人员13人。
  聊城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聊城市文化局。成立于1998年。地址在柳园南路68号。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制订全市的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做好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抢救工作,对重要基本建设用地实行考古勘探。2001年底,下设文物管理科、考古勘探队;编制10人,实有工作人员4名。
  聊城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文化企业单位。位于兴华东路。隶属聊城市文化局。其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聊城专区电影发行站。1962年成立聊城专区电影公司。1984年改为聊城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98年改为现名。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电影拷贝的发行放映工作。2001年,全市有电影发行放映队120多个,公司有职工47人。
  聊城市文化市场稽查大队
  文化事业单位。监督检查文化经营活动的执法组织。隶属市文化局。成立于1998年。地址在柳园南路68号。主要职责是:监督全市文化市场的经营,查处非法、违法经营活动。2001年底,大队编制12人,实有干部职工9人。
  聊城市“扫黄打非”办公室
  监督检査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经营活动的行政执法组织。成立于1991年。地址在市新闻出版局内。受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市“扫黄打非”工作,制订全市每年“扫黄打非”工作集中行动方案,确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扫黄打非”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点,重点查处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大案要案。
  聊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市作家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1985年春成立。原名聊城地区作家协会,1998年3月更为现名。其主要职能是:联络、协调、服务于协会会员,加强思想建设和艺术修养,积极深入生活,努力搞好创作。协会经常召开文学座谈会、笔会、作品研讨会,并组织文学评奖、作家采风等活动。自成立以来,聊城的文学创作不断繁荣,涌现出左建明、姜建国、张维芳等一批在全省、全国较有影响的作家、诗人。许多作家的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2001年底,协会有国家级会员6名,省级会员76名,市级会员220名。
  聊城市戏剧家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1987年9月成立,原名聊城地区戏剧家协会,1998年3月更为现名。其职能是:联络、协调、服务于全市的戏剧家和戏剧工作者,搞好戏剧的创作与演出,加强艺术实践,推动戏剧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繁荣戏剧艺术事业。自成立以来,聊城的戏剧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与发展,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也涌现一些在国内、省内较有影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协会还经常组织票友比赛、戏曲大赛以及文艺团体和企业联谊的戏曲汇演活动,致力于戏剧艺术的普及与提高。组织会员积极参加全市的各种文化演出活动,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底,有国家级会员11名,省级会员55名,市级会员63名。
  聊城市美术家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1987年9月成立,原名聊城地区美术家协会,1998年3月更为现名。其宗旨是:联络、协调、服务于美术家和美术爱好者,积极参加美术活动,交流创作经验,加强艺术实践,推动美术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扶植和培养新人,壮大美术家队伍。自成立以来,相继组织各种类型的书画活动100余次,有近百件作品参加全省作品展览,有4件作品在国家第八届、第九届美术展中入选。不少会员还到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进行对外交流。协会每年都举办美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2001年底,协会共有国家级会员1名,省级会员38名,市级会员150名。
  聊城市曲艺家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成立于1987年9月,原名聊城地区曲艺家协会,1998年3月更为现名。其职能是:联络、协调、服务于全市的曲艺家和曲艺爱好者,加强思想建设和艺术修养,搞好曲艺创作和演出,繁荣曲艺事业。自成立以来,聊城的曲艺事业不断繁荣,涌现出王子华、张明东、刘恩水、董午等一批能编能演的曲艺人才,他们创作和演出的曲艺作品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大奖。协会共举办和参加全市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200余次,创排的曲艺节目深受群众欢迎。协会还通过下基层辅导、办学习班等多种形式,培养新人,壮大队伍。2001年底,协会有国家级会员2名,省级会员13名,市级会员25名。
  聊城市舞蹈家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成立于1987年9月,原名聊城地区舞蹈家协会,1998年3月更为现名。其职能是:联络、协调、服务于全市的舞蹈家和舞蹈工作者,积极参加舞蹈活动,加强艺术实践,搞好舞蹈创作和演出,提高艺术水平,推动舞蹈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自成立以来,协会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舞蹈比赛、舞蹈培训和舞蹈演出活动,使聊城市的舞蹈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在省内较有影响的舞蹈家和一些优秀的舞蹈节目。协会组织的节目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大奖。协会还通过举办少儿舞蹈学习班、省舞蹈教师学习班等,致力于舞蹈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并组织会员积极参加全市的文化演出活动。2001年底,协会有国家级会员1名,省级会员18名,市级会员84名。
  聊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1995年8月成立,原名聊城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1998年3月更为现名。其职能主要是:联络、协调、服务于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积极做好民间文艺作品的搜集、整理、推广和研究工作,繁荣全市的民间文艺事业。在全国民间文学“三集成”活动中,积极搜集整理聊城市的民间文艺作品,编写了《鲁西民间故事》。大部分县市也都编印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集成资料本。协会曾组织参加全省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对民间工艺品的推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1年底,协会共有国家级会员3名,省级会员38名,市级会员80名。
  聊城市摄影家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书法美术展一角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1987年9月成立,原名聊城地区摄影家协会,1998年3月更为现名。其职能主要是:联络、协调、服务于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搞好技能培训,造就新人,壮大队伍,繁荣摄影事业。自成立以来,多次组织举办大型摄影展览活动,会员作品多次在国家及省级摄影活动与展览中入选并获奖。2001年底,协会有国家级会员3名,省级会员36名,市级会员298名。
  聊城市书法家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1987年9月成立,原名聊城地区书法家协会,1998年3月更为现名。其宗旨是:联络、协调、服务于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搞好技能培训,造就新人,壮大队伍。自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画活动100余次,不少会员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全省、全国书法大展并获奖,有的作品还被送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展出。协会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书法培训班,为聊城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2001年底,协会有国家级会员3名,省级会员64名,市级会员460名。
  聊城市音乐家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1987年9月成立,原名聊城地区音乐家协会,1998年3月改为现名。其主要职能是:联络、协调、服务于协会会员,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加强艺术实践,搞好音乐创作和演出,提高艺术水平,繁荣音乐事业。自成立以来,协会积极组织会员进行音乐创作和参加音乐比赛与演出活动,推出了一批优秀音乐作品,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其创作的音乐作品在国内、省内多次获奖。协会还经常举办不同类型的研讨会、培训班,请知名音乐家到聊城讲学等,培养新人,壮大队伍。同时,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全市的各种文化演出活动,为繁荣全市的文艺事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1年底,有国家级会员1名,省级会员46名,市级会员131名。
  聊城市杂技艺术家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1987年9月成立,原名聊城地区杂技艺术家协会,1998年3月更为现名。其宗旨和任务是:弘扬民族杂技事业,振兴聊城杂技艺术,积极组织会员做好杂技节目的创排和演出工作,加强对外交流,推动杂技理论的发展和研究,培养杂技人才,壮大队伍,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和加强城乡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自成立以来,以聊城杂技团演员为主体的协会会员创排和演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杂技节目,并在国内外杂技大赛中多次获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近20次到国外进行演出,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声誉。多次举办杂技比赛与调演活动,积极参加城乡的文化演出,使聊城获得了“杂技之乡”的美誉。2001年底,协会有国家级会员15名,省级会员40名,市级会员80名。
  聊城市诗人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成立于1995年。1998年3月更为现名。办公地点在聊城市文化局,聊城市文化局为主管部门。其宗旨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用诗歌的形式宣传歌颂聊城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繁荣文学创作,培养文学新人。协会成立后,经常组织会员采风创作,编印会刊33期,出版专著8部,举办的“全国孔繁森之歌研讨会”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001年底,协会有会员200多人。
  聊城市业余京剧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化局、聊城市老年体协为主管部门。1992年成立。1998年3月更为现名。协会的宗旨是:振兴京剧艺术,推介京剧票友,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自成立以来,举办了多次京剧演唱会,多人被选为全国票友协会会员。2001年底,协会有会员100多人。
  聊城市京剧爱好者联谊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化局为主管部门。1994年成立。1998年3月更为现名。其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该会每年举办多次大型活动。1998年组织举办了全市业余京剧大奖赛,有200多名选手参加,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于占德等同志观看了演出并参加颁奖式。2001年底,共有会员80多人。
  聊城市豫剧票友联谊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1998年10月成立,聊城市文化局为其主管部门。联谊会的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自成立以来,多次组织会员参加消夏文化活动和重大节日演出。2001年底,共有会员50多人。聊城香江光彩大市场
  鲁西商厦 段培坤摄
  昆仑超市 许广达摄聊城魏氏熏鸡
  聊城呱嗒
  高唐老王寨驴肉
  聊城瑞香村熟肉制品
  临清烧麦
  高唐旧城空心面
  东昌府张家厚饼
  高唐老豆腐 段培坤摄
  阳谷武大郎烧饼 谢遵仁摄湖滨楼群 赵雅军摄
  街头绿地 段培坤摄
  运河廊桥 吴华军摄山东省时风农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客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阿华生物工程研究所
  山东省光通信技术研究中心 刘昌栋摄山东省草浆造纸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污水处理工程
  东昌府区柳园环保科技公司 谢遵仁摄
  LCD液晶显示器
  在线式UPS
  “金丹”牌特种钢产品
  等离子合金强化气缸套
  聊城大学校区 刘昌栋摄
  聊城大学北门
  聊城大学领导访问俄罗斯车里亚宾斯克大学
  聊城大学图书馆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 崔爱民摄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教学楼 王纪奎摄
  聊城一中 韩春光摄
  阳谷师范 孟繁思摄
  聊城三中 韩春光摄东昌书画家联谊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聊城市文化局为其主管部门。成立于1989年3月5日。联谊会的宗旨是:弘扬书画艺术,振兴书画事业。自成立以来,举办全国性活动10余次,出版专著7部。2001年底,有会员3300名。
  聊城市老摄影家协会
  群众性社会团体。隶属聊城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99年5月。协会的宗旨是:团结广大老年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组织搞好摄影艺术创作和交流,促进摄影艺术事业的繁荣,服务于聊城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自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大型采风创作活动,举办摄影艺术展览2次,出版 《聊城影画》2期。2001年底,协会有会员60多名。
  聊城市新闻摄影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成立于2000年6月16日。地址在聊城日报社内。该学会的宗旨是:广泛团结全市新闻工作者及业余新闻摄影爱好者,积极开展新闻摄影学术活动。2001年,协会有会员100多人。
  聊城市印刷业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办公地点在聊城市新闻岀版局。成立于1999年6月,隶属市新闻出版局。其宗旨是:按照印刷行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的要求,团结印刷业工作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29个,个人会员54人。
  聊城市书报刊发行业协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办公地点在聊城市新闻岀版局。成立于1991年,是由市内从事图书、报刊发行的国营、集体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自愿组成的全市行业组织。1998年3月更为现名。主管单位为新闻出版局。协会的宗旨是: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方针,团结全市出版发行工作者,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全市图书报刊发行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净化图书报刊市场。2001年底,协会有团体会员28个,个人会员40名。
  聊城市广播电视学会
  群众性文化团体。办公地点在聊城市广播电视局。隶属聊城市广播电视局。成立于1999年12月。其主要职能是:开展调查研究和广播电视学术研讨活动,编辑岀版学术期刊、学术论著,积极参与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和建设;组织全市广播电视学术研究成果的评选活动,组织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和作品、优秀播音员主持人、聊城广播电视报优秀作品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评奖活动;开展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活动,为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服务;与国内外知名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2001年底,学会有团体会员14个,个人会员95人。
  聊城影剧院
  文化企业单位。隶属聊城市文化局。地址在聊城市柳园南路、利民路的交叉路口。原为聊城县影剧院。1960年2月正式动工修建,1962年1月底竣工。1970年8月20日,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把影剧院收归地区,由聊城地区文化局领导并改名聊城影剧院。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外型高大雄伟,内部结构合理,设施齐全,有冷暖设备。设有化妆室、更衣室、音响室、接待室、办公室、休息室。观众席楼下1180个,楼上411个。为鲁西地区最大的影剧院,能够举办大型文艺演出。40多年来,聊城影剧院主要以电影放映和接待文艺演出团体到聊城演出为主。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47人。
  新华剧院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东昌府区文化局。地址在光岳楼东大街新华广场内二府街7号。原名新华舞台。始建于1948年,由聊城县商会集资筹建。1949年开业,可容纳1200人。1955年,聊城县政府拨款维修,加盖木质结构两层圆楼,长凳改为座椅,维修后可容纳观众1800人。1967年,聊城县政府和山东省文化厅共同拨款重建并更名为新华剧院。重建后的剧院舞台更加新颖,观众席换成折叠椅,可容纳观众1060人,可供大型剧团演出或放映电影。2001年底,剧院有工作人员13人。
  红星影院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东昌府区文化局。原名人民电影院。位于聊城城区红星街。始建于1954年,1956年竣工开业。初建时,有楼上楼下观众席,可容纳观众665人。1964年将影院拆除重建,更名为红星影院;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可容纳观众900人。1970年,修葺扩建影院舞台。1982年,重新架设天花板。1983年,影院放映设备更新为気灯松花江型,改善了音响效果和画面质量。影院年均放映1200场次,观众近百万人次。2001年底,影院有工作人员7人。
  水城明珠大剧场
  文化活动场所。位于湖滨公园内。隶属于江北水城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02年12月12日开工建设。剧场为半球形建筑,直径83米,高33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剧场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为可以旋转的拱形钢结构,通过上部的开启、闭合,能产生露天剧场、封闭式剧院两种效果。剧场配有可升降旋转式舞台、演员化妆室、贵宾休息室、精品屋、咖啡厅和茶座等,有4000个席位。该剧场可以承接综艺节目、戏剧、歌舞、杂技等各种重大演出活动,并能为举办大型会议、庆典、讲座等提供服务。
  临清剧院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临清市文化局。地址在临清吉士口街。始建于1936年,原名募善戏院,1950年改名大众戏院。1979年,临清市财政拨款120万元拆旧翻新,于1982年底竣工投入运营,并改为现名。建筑面积2627平方米,剧场观众席1427个。1987年,获全国电影放映先进集体称号;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电影放映先进单位和聊城地区地级“文明单位”。
  冠县电影院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冠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县城红旗路南端。始建于1953年,原为中共冠县县委会议室,主要用于举办大型会议、放映电影、接待剧团演出等。1958年改名为冠县电影院。1981年,影院失火焚毁。1983年重建,内设观众席1300个。2001年底,影院有干部职工50人。
  阳谷县电影院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阳谷县城谷山路。建于1977年。占地面积8461.1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内设观众座席1310个,还有进行大型文艺节目表演的舞台。主要经营电影、录像放映,接纳大型会议和文艺节目表演等,是县城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2001年底, 影院有干部职工21人。
  东阿王影剧院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东阿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县城文化街东段北侧。始建于1980年,1982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原名东阿县影剧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30平方米,内设观众席位1320个。1999年,东阿酒厂捐资对该剧院进行了修缮,并改名为东阿王影剧院。该影剧院是东阿县城内的重要文化设施,是放映电影、召开会议、进行文艺节目演出和供人民群众娱乐、集会等活动的主要场所。2001年底,影剧院有干部职工38人。
  茌平县影剧院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茌平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茌平县城中心街与新政路交叉路口东南角。1980年10月建成使用,共投资75万元。占地面积1980平方米,建筑面积3140平方米。观众席分上、下两层,共设1300个座位。1995年,县政府投资66万元对影剧院进行了改造和装修。现影剧院具有放映电影、接纳各种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功能。2001年底,影剧院有职工30人。
  莘县剧院文化事业单位。隶属莘县文化局。位于县城内政府街东段北侧。始建于1950年,占地面积2664平方米,建筑面积1729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200余人。主要供文艺团体演出或召开大型会议,为莘县唯一的公共娱乐文艺场所,2001年底,剧院工友干部职工18人。
  高唐县剧院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高唐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高唐县城古楼路。始建于1940年,系县商会集资修建的高唐第一座剧院,原名同乐剧院。1967年,在原址建设新剧场,总建筑面积2124平方米,设有座椅1320个。剧院除向外地及本县演出单位提供演出场所外,还为县内重大会议和各种文艺调演、汇演、歌咏、讲演比赛等活动提供场所。2001年底,剧院有干部职工11人。
  聊城市群众艺术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聊城市文化局。地址在柳园南路68号。其前身是1960年建立的聊城专区艺术馆。1962年成立聊城专区艺术组,隶属专区文教局。1972年改为聊城地区艺术组,1977年改为聊城地区群众艺术馆,1998年改为现名。建筑面积744平方米,设有辅导部、创作研究部、文化产业部、少儿部、办公室等。自成立以来,艺术馆组织了大量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组织的比赛中获奖,每年都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培训了不少文艺骨干。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28人。
  聊城市文化艺术中心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聊城市文化局。位于西关大街。其前身是聊城地区评剧团。1987年撤销聊城地区评剧团,成立聊城地区群众文化培训中心。1998年改为现名。文化艺术中心汇集音乐、戏曲、美术、摄影、舞蹈、灯光、音响等各专业技术人员。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全市每年的节日庆典重要活动及对外接待的各类文艺演岀,对全市文化站长和学校、机关、团体、工厂、军营的业余文艺骨干进行艺术指导,组织各类文艺活动的交流、研讨工作。中心成立以来,利用自身优势,指导、培养了百余名艺术专业大、中全市文艺汇演专业毕业生。为配合学生的素质教育,举办了舞蹈、钢琴、美术、音乐、幼儿智力开发等辅导活动,使儿童的德智体美全面提高。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28人。
  东昌府区文化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东昌府区文化局。位于聊城城区花园路。其前身为1949年冬建立的聊城县文化馆,时隶属县政府办公室。1953年,文化馆下设宣传、文艺、图书3个组。1956年、1977年宣传组、图书组先后析出。1978年,重新组建社会文化辅导组、摄影美术组和创作组。1984年成立聊城市文化馆。1998年改为现名。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该馆常年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及各种文艺培训班。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18人。
  临清市文化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临清市文化局。位于临清青年路中段。其前身为1945年建立的县文化馆。2001年10月,新建文化馆办公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其职能是: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并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比赛中获奖。2001年底,文化馆有干部职工12人。
  冠县文化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冠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冠县县城体育场路。成立于1946年。2001年底,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83平方米;有干部职工15人;设业务、经营、后勤3个部门。业务部下设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文学创作、少儿辅导等业务组。多年来,文化馆的作品在省、市比赛中多次获奖。2000年11月,冠县文化馆与人民会场合并为文化活动中心。
  莘县文化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莘县文化局。地址在莘县县城商业街96号十字路口南。成立于1947年。1958年莘县并入范县,莘县文化馆并入范县文化馆,原文化馆更名为莘城公社文化站。1961年恢复莘县建制,文化馆迁回原址。现文化馆占地面积4662平方米。内设文艺部、美术摄影部和办公室。艺术门类基本齐全,作品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14人。
  阳谷县文化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阳谷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阳谷县城谷山路。成立于1953年。文化馆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组织起一支思想活跃,富有朝气,集创作、编排、演出于一体的群众文化骨干队伍。阳谷文化馆多次组织“心连心”艺术团送戏下乡,举办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该馆还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作品。2001年底,有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干部职工15人。
  东阿县文化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东阿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地址在东阿县城青年街73号。始建于1949年。1979年建有两层办公楼,占地面积1665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下设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美术、书法、摄影7个门类。其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市比赛中获奖。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14人。
  茌平县文化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茌平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茌平县城北关路西。其前身为建于1948年10月的茌平县民主政府教育文化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名为茌平县人民文化馆。1979年改为现名。2001年,建有办公楼一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干部职工13人;内设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剪纸、书法、戏曲8个艺术门类。文化活动设施有卡拉OK舞厅、露天舞厅、展室、台球室、录像厅等。
  高唐县文化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高唐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高唐北湖路路西。成立于1946年。至2000年底,有办公楼一座,建筑面积660平方米,使用面积580平方米,具有展览、排练、培训等多项功能。该馆经常举办书画摄影展、文艺培训、戏剧曲艺排练、歌舞演唱等活动。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16人。
  聊城市图书馆
  文化事业单位。位于花园南路。由聊城市政府与聊城师范学院共同投资建设。1999年9月开工建设,2001年底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主楼高12层。藏书达161万册,可供4000多人同时阅览,是山东省市级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以聊城师范学院为主,既面向学校教职员工,也对社会开放。
  聊城大学图书馆
  文化事业单位,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一级工作站,中国科学院情报所万方数据(集团)公司的数据库服务中心。地址在聊城文化路34号。始建于1974年。其前身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图书馆。1981年改建聊城师范学院,同年7月建成该馆,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自1996年起,图书馆实行采编、分编、典藏、流通等工作流程的微机化管理。
  2001年底,聊城师范学院与聊城市人民政府联合建立了图书馆新馆,走出了一条联合办馆、资源共享的路子。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51人;藏书161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110余万册,期刊17万册,特种文献20余万册。拥有《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丛书集成续编》、《中国地方志集成》、《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近代史资料丛刊》、《民国资料丛书》等一大批极具学术价值的珍贵图书。图书馆所有书库全部实行开架借阅,每周开放时间达72小时以上。日均读者流量近3500人次,设有5个普通书库、2个专门书库和8个阅览室。
  海源阁图书馆
  文化事业单位。国家市级三级图书馆,隶属市文化局。地址在光岳楼南大街56号。其前身为始建于1951年的聊城县图书馆,该馆是在著名藏书楼海源阁的基础上修建的,故得此名。图书馆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海源阁藏书楼,西院为图书馆。全馆占地面积504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其建筑均系两层仿古建筑,灰墙黛瓦,群楼环抱,书香飘溢。内设采访编辑部、对外借阅部、阅览部、接待服务部、辅导部、
  办公室等部门。阅览室和书库均实行开架借阅、微机管理,节假日正常开放,有青年读者5000余人。1999年10月,在文化部组织的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图书馆。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27人;馆藏图书12万册,其中古籍图书逾万册。(见彩色插页第19页)
  临清市图书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于临清市文化局。位于临清青年路窑口街。始建于1958年。馆舍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内设借阅室、阅览室、采访编辑室、办公室、会计室及2个书库。馆藏图书7万余册,其中特藏古籍书300余册,常用工具书200余种。年订阅报纸15种,杂志25种。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13人。
  冠县图书馆
  文化事业单位。国家县级二级图书馆。隶属于冠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冠县滨河西路南。其前身是1956年冠县文化馆设立的图书室。1976年,图书室从文化馆中独立岀来,成立冠县图书博物馆。占地面积3330平方米,建筑面积615平方米。1987年,在原址兴建图书楼,建筑面积864平方米。2001年底,内设部、室9个;有干部职工16人;馆藏图书6.3万册;报纸12种,刊物70种;日接待读者200人次。1999年,该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县级二级图书馆。
  莘县图书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于莘县文化局。地址在莘县新华路45号。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前身为1916年3月成立的莘县通俗图书馆,地址在莘县县城文庙院内,时有书库、借阅室、阅览室、办公室等12间,藏书1.2万册,日平均读者30余人。1956年成立莘县图书馆。1958年12月,莘县划归范县,图书馆随迁。1961年7月恢复莘县建制,图书馆迁回,同时成立县文化馆,内设图书室。1978年莘县图书馆恢复。1995年3月,莘县设立文物管理所,与图书馆为1个机构2块牌子。2001年底,馆内有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借书室、书库、采访编辑室、办公室和文物库房。馆藏图书2.7万册,刊物80余种、2000余册;日平均读者50余人;有干部职工30人。
  阳谷县图书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阳谷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地址在县城谷山路12号。建于1978年。馆舍总面积400平方米,内设阅览室、借阅室、采访编辑室、参考咨询室、辅导室、书库、文物办公室、财务室等。馆藏图书2.6万余册,订阅报刊60余种;重要馆藏图书为明代木刻插图120回《水浒》版本和1872~1948年的《中国老新闻》1套。馆藏文物2300余件。图书馆编辑的《图文信息》和《致富信息》深受读者好评。有持证读者100余人,每天前去阅览的读者约30人次,年接待读者1万余人次。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17名。
  东阿县图书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东阿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县城商业街。成立于1979年。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10人;设有采访编辑室、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阅览座位90多个;藏书6万多册;每年接待读者约2万人次。
  茌平县图书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茌平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县级二级图书馆。地址在县城中心街194号。成立于1956年6月,馆舍面积1500平方米。2001年底,馆藏图书10万册;有工作人员11人;内设采访编辑室、辅导室、资料室、对外借阅室、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馆藏书库。对外借阅室实行全开架对外借阅,成人阅览座席100个,少儿阅览座席60个, 持证读者3000余人,年流通读者11万人次,流通图书16万册次。每周开馆56小时,节假日照常开馆借阅。1999年该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县级二级图书馆。
  高唐县图书馆
  文化事业单位。隶属高唐县文化体育运动委员会。位于高唐县城金城路。其前身为县文化馆图书室,1980年改为现名。1997年5月,图书馆损毁。1999年,在现址建设图书馆新馆。新图书馆占地面积161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2平方米。2001年底,设有文物室、借阅部、采编部、综合阅览部、资料室等;有藏书2.5万册,馆藏文物900多件;有干部职工8人。
  聊城市档案馆
  地址在东昌东路101号。山东省二级先进档案馆。1959年2月建立。档案馆建筑面积1363平方米,档案仓库面积591平方米。馆内配
  备有档案密集架、电子计算机、复印机、去湿机、空调及260余套铁橱等设备。馆内收藏的重要档案资料有: 邓小平为民族英雄范筑先题写的碑文手迹,江泽民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题名手迹,李鹏和乔石等为孔繁森的题词,孔繁森的部分手稿和遗物等,还珍藏有20世纪60年代初期朱德等领导人接见聊城地区评剧团 《八一风暴》、《野火春风斗古城》剧组的照片,国画大师李苦禅等名人字画。馆内编制检索工具6种,编写档案参考资料16种、360余万字。该馆1992年晋升为山东省三级先进档案馆,1994年晋升为山东省二级先进档案馆。2001年底,馆内设6个科、部、室;馆藏档案116个全宗、4.02万卷(盒),资料图书等2.12万册 (本);有工作人员20人。
  聊城市城建档案馆
  地址在东昌西路建设银行铁路支行院内。隶属聊城市城市建设规划局。建于1991年8月,时称聊城地区城建档案馆,1998年改为现名。2001年,内设2个科室;有工作人员10人;馆库面积22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140平方米。馆内配有微机、摄像机、录像机和电视机等设备。馆藏档案13个大类、37个属类,共5400卷。馆内编制有必要的检索工具,并实行微机检索。
  东昌府区档案馆
  地址在聊城城区红星街23号。山东省一级规范化目标管理档案馆,隶属于中共东昌府区委办公室管理。始建于1959年1月。1990年建成新的档案馆,建筑面积1557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650平方米。馆内配有微机、空调、去湿机、电子消毒柜、录放机等设备。馆藏较珍贵的档案是聊城早期革命历史资料。1990年该馆晋升为山东省三级先进档案馆,1993年晋升为山东省二级先进档案馆,1991年、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档案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集体。1999年被认定为山东省一级规范化目标管理档案馆。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11人;馆藏档案76个全宗、3.28万卷,资料2.14万册;编制检索工具8种、420册;编写档案史料38种、300多万字;设有3个科室。
  临清市档案馆
  地址在临清龙华街5号。山东省规范化目标管理一级档案馆,归中共临清市委办公室管理。建于1959年2月。1990年新建一幢4层楼房的档案馆,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620平方米。馆内配有微机、音像、空调、去湿机等设备。珍藏有明代文学家谢榛的诗论,抗日名将张自忠、著名学者季羡林的资料等。编制检索工具16种,编写档案资料19种、150余万字。1995年晋升为山东省三级先进档案馆,1998年被评为规范化目标管理省二级档案馆,1999年被评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被认定为山东省规范化目标管理一级档案馆。2001年底,馆内设5个科室,馆藏档案92个全宗、3.2万卷,资料1.23万册;有工作人员12人。
  冠县档案馆
  地址在冠县红旗北路109号。隶属中共冠县县委办公室。建于1959年7月。1990年新建一幢4层楼房的档案馆,建筑面积1001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472.85平方米。馆内配有复印机、去湿机等设备。馆藏档案60个全宗、2.3万卷,资料6325册。1993年晋升为山东省三级先进档案馆,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12人。
  莘县档案馆地址在莘县政府街。隶属中共莘县县委办公室。始建于1963年。新档案馆建于1985年,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200平方米,馆藏档案64个全宗、1.89万卷,资料8489册。馆内配有微机、去湿机等设备。1990年12月晋升为山东省三级先进档案馆。1991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1998年1月莘县被评为山东省机关档案工作先进县。2001年底,馆有工作人员12人。
  阳谷县档案馆
  地址在阳谷大众街14号。隶属中共阳谷县委办公室。建于1958年12月。现档案存放在中共阳谷县委办公楼,库房面积90平方米。新的档案库房正在建设中。馆内配有微机、去湿机、录放机等设备。较珍贵的档案有清代及中华民国时期的志书、刘邓大军过黄河的史料等。馆内编制检索工具12种,编写档案资料20种、22万字。1995年晋升为山东省三级先进档案馆,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2001年底,馆藏档案89个全宗、1.62万卷,资料1.03万册;有工作人员10人。
  东阿县档案馆
  地址在东阿县文化街114号。隶属中共东阿县委办公室。建于1963年8月。1988年11月新建档案楼940平方米,与县委办公楼为一体。馆内配有去湿机、档案橱、消防器材等设备。馆藏档案65个全宗、1.63万卷,资料1.21万册。编制检索工具6种,编写参考资料20种、150余万字。1992年晋升为山东省三级先进档案馆,1991年、1995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2001年底,馆内设3个科室,有工作人员8人。
  茌平县档案馆
  地址在茌平县中心街182号。建于1959年10月。隶属于中共茌平县委办公室。档案馆楼建于1986年,建筑面积970.4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456平方米。馆内配有微机、复印机、去湿机等设备。馆藏档案51个全宗、1.63万卷,资料7631册。较珍贵的有清代及中华民国时期的《茌平县志》等。编制检索工具6种,编写档案参考资料11种、30余万字。1995年晋升为山东省三级先进档案馆,1996年被评为聊城地区档案系统先进集体,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农村档案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2001年底,内设3个科室,有工作人员12人。
  高唐县档案馆
  地址在高唐县金城路108号。隶属于中共高唐县委办公室。建于1959年2月。1999年新建一幢4层档案馆楼,建筑面积1256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550平方米。馆内配有微机、去湿机等设备。馆藏档案68个全宗、1.72万卷,资料7466册。较珍贵的资料有清光绪年间及中华民国时期的《高唐县志》等。编制检索工具5种,编写参考资料12种、30余万字。1994年晋升为山东省三级先进档案馆,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5人。
  聊城市博物馆
  文物保护管理单位。隶属聊城市文化局管理。地址在山陕会馆内。成立于1979年5月。主要职能是:负责山陕会馆的管理,全市重要文物的收藏、保护和利用。设有办公室、保卫部、业务部和旅游服务部。该馆每年都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是全市重要的精神文明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底,馆藏古代文物4000多件,有干部职工42人。
  临清市博物馆
  文物保护管理单位。地址在临清吉士口街。始建于1958年。系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并兼行使文物管理所职能,负责全市的文物保护、征集、陈列、研究、收藏、文物市场管理工作。共有藏品600余件(不含碑刻),馆中藏有明清时期烧制的“贡砖”。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10人。
  季羡林先生资料馆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傅斯年陈列馆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世界纽扣博物馆
  私人收藏场所。地址在阳谷县大布乡大布村,建筑面积60平方米,1996年8月由农民收藏家布建芳建立。馆内存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古今各种样式的纽扣10万余种,腰带扣4000余种,堪称世界之最,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孙大石美术馆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范筑先纪念馆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曹植纪念馆
  文化事业单位。位于东阿县城南17千米处的鱼山脚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植墓的北侧,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始建于1999年9月,建筑包括仿汉魏风格的5间大殿和东西厢房。馆内陈列有曹植墓出土的132件文物以及近百幅现代名人创作的书画,每年接待参观考察的学者、游客3万多人次。
  武训祠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鲁仲连纪念祠
  位于茌平县原王老乡望鲁店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纪念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鲁仲连而建(鲁仲连为原王老乡望鲁店村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坐北朝南,粉垣环护。大殿共5间,筒瓦泥鍬脊,飞檐高翅,梁栋绘彩, 古色古香,内有鲁仲连塑像。大门之上层楼高起,是著名的奎星阁,内有传说中的奎星彩塑。1994年4月被茌平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创作
  聊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早在远古时代,东夷人即在境内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在这里定居生活。千百年来,一代代文学家吟诗歌赋,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汉朝时期,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子建任东阿王4载,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隋唐之际,官居太常丞的清平人吕才,学识渊博,通晓乐律,擅长为文,是一代有影响的哲学家。明代,弘治年间的“后七子”代表人物谢榛,写下了诸多名篇佳作。文学家于慎行,其诗词以清雅平达著称于世。清代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岀傅以渐、任克溥、刘公琬、何仲立、杨万选、邓钟岳等众多文人学士,其中不乏文学大家。民国期间,外国列强侵略中国,时局动荡不安,境内文学创作事业的发展却表现出新的特点。劳动人民开始用形象、概括的语言抒发对时事的感怀和喜怒哀乐之情,以幽默风趣的文字讥讽社会的黑暗,创作了一首又一首大众化诗歌一一歌谣,白话小说也时有所见。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1934年8月在临清任教期间,写下《依旧是春天》、《心的连环》等新诗,把新诗的种子播撒在临清这块沃土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并用通俗、质朴的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快板诗、墙头诗、歌谣等,使文学真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了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怀着翻身的喜悦、对新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创作出许多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向往共产主义的诗歌、快板、山东快书、评词等作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创作活动逐步从“文化大革命”的低谷中走出来。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解放思想,在坚持和弘扬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新的创作手法,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和民间文学作品,不断在国家级和省级文学期刊如《当代》、《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绿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上发表。国内外知名的作家季羡林、左建明、张海迪、郭宝林等都在这片土地上工作或者生活过,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1982年聊城地区文联成立后,文学创作更趋活跃。文联、作协经常举办各类文学创作活动,推动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创作质量的提高。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东昌文学》、《东昌文苑》共出刊50余期。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聊城的诗歌创作成就最为突出。尤其是1995年聊城地区诗人协会成立后,诗歌创作成就之大、发表作品数量之多、活动之频繁、作品质量之高、队伍之强大,在全国地、市级城市首屈一指,聊城被诗歌界誉为“诗城”。诗人协会主办的会刊《鲁西诗人》每年出刊3~6期,至2001年已出刊38期,成为聊城惟一一家市级文学期刊。1997年,由北京华龄出版社出版的聊城市文学作品《大运河文集》,共收入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曲艺小品等5种体裁的作品21卷,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1999年和2000年,文联创作室与诗人协会联合组织了两套文学丛书《望岳文丛》和《光岳文丛》,总计近30部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较为集中地展示了新时期的创作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全市共出版小说、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专集150余部。
  小说
  1978年后,聊城的小说创作成果颇丰。临清市农民作家冯传家的长篇小说《清泉》,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新时期聊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后,渐有姜建国、王宗明、张方文、赵建国合作的《宏图》,张维芳、赵华伟合作的《强渡前夜》,王春海的《一个女人的爱》,左建明的《欢乐时光》,田绍润的《血沃鲁西北》,王朴的《金牛寨》等长篇小说问世。张维芳、赵华伟合作的长篇通俗小说《武松别传》、《孙二娘外传》、《漂泊剑侠》等也相继出版。中短篇小说创作以左建明、张方文、宗汉星、李立泰、张军、王涛、刘书康、刘文华、于兰成就最为突出,左建明的《黄河故道的娘儿们》、宗汉星的《被窒息的爱情》、张方文的《小哥俩》、李立泰的《秦大嫂》、张军的《终局》、王涛的《无诗年代》等均获省级以上奖励。
  《金牛寨》
  长篇小说。全景式表现中国20世纪60年代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朴的代表作之一,1998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28章,53万字。作者在鲁西北近10年间的广阔背景上,以金开贵为儿女们的婚事苦苦求索为主线,展开了复杂的矛盾纠葛;从鲁西北的乡旮沓写到东北深山老林的山沟沟,刻画了形形色色普通人的形象;细腻地描写了乡亲与乡亲、父母与子女、儿媳与婆婆、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文化大革命”的冲突,这一切都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老百姓在那个极不正常的年代所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和走过的那段艰难曲折的道路。1999年7月4日,山东省作家协会和中共东昌府区委在聊城举办了《金牛寨》研讨会,来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学院等单位的40多位作家、学者、评论家都给予《金牛寨》很高评价。研讨会后,聊城人民广播电台、聊城人民广播电视报对《金牛寨》进行了连播、连载。截至2001年,国内各报刊发表的对《金牛寨》的评论文章已有40余篇。
  《欢乐时光》
  长篇小说。著名作家左建明的代表作之一,199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0万字。作品实录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社会的演变,真实自然地描述了那个年代民众的生活境况, 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水浒传》与聊城
  创作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作者施耐庵。小说以宋江等36人为首的水泊梁山农民起义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塑造了晁盖、宋江、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等100余位英雄人物。书中的晁盖智劫生辰纲、宋江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景阳冈、狮子楼斗杀西门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柴进失陷高唐州、林冲被逼上梁山、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等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小说中有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聊城、阳谷、高唐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小说中提到的许多遗迹,如武松打虎的景阳冈、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宋江三打祝家庄的祝家庄、李逵高唐救柴进的柴府花园、李逵井等。《金瓶梅》与聊城
  长篇小说《金瓶梅》约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早期刻本署“兰陵笑笑生”。作者真实姓名难考,但据书中大量山东方言口语的运用推断,当为山东特别是鲁西一带人。小说以恶霸、商人、官吏西门庆的发家史和败落史为中心,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描绘了上自封建统治最高机构,下至市井无赖所构成的一个鬼域世界,为晚明社会及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可靠资料。《金瓶梅》故事的地理背景主要在鲁西的阳谷、东昌(即聊城)、临清以及今属河北省的清河县。书中所写之狮子楼、临清钞关等至今保存完好。
  《聊斋志异》与聊城 《聊斋志异》是一部由清初著名作家蒲松岭(1640~1715)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创作的短篇文言小说集。小说通过对花妖狐魅、才子佳人的描写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聊斋志异》中的《胭脂》、《纫针》、《鸦头》、《王某》等篇,就是根据聊城(古称东昌府)的一些动人故事改编的。其中《胭脂》篇说的是:很久以前,东昌府聪明美丽的姑娘胭脂,与英俊潇洒的秀才鄂秋隼一见钟情,本欲配成佳偶,却阴差阳错地被卷入一桩杀人命案,受尽酷刑拷打和牢狱之苦,蒙上不白之冤。幸得山东学政施愚山智破此案,抓住了真凶,使案情大白于天下。最后,由县令做媒,将胭脂嫁于鄂秀才。
  《老残游记》与聊城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由作家刘鹦(1857~1909)创作。全书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它描写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某些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见解。揭露为统治阶级所倚重的“清官”(实乃酷吏)的罪恶,是该书内容的特点。小说中《老残寻书东昌府》一回写的是,老残自荷泽抵达东昌(即聊城),意欲求观杨氏“海源阁”私家藏书以饱眼福,然而未能如愿,只得怅然离去。
  诗歌
  诗歌创作是聊城文化的优势。张维芳、姜建国两位老诗人在带动和领导全市诗歌创作的同时,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诗作。张维芳的乡土诗、讽刺诗风格独特,笔锋犀利,是全国十大讽刺诗人之一。其乡土诗创作特色鲜明,被称为“新忧患情思乡土诗”,共岀版了《张维芳乡土诗选》、《张维芳讽刺诗选》等诗集8部。姜建国的诗歌创作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浓郁的文化特征独具一格,先后有8部诗集出版,其诗集《十二行抒情诗》,1989年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张军的诗歌多次获得《诗刊》杂志社主办的“美岛杯”、“金诚杯”等国家级诗歌大奖,出版有诗集《走出伊甸》、《走过田野》;姜勇的《流泪的缪斯》、马延成的《星月河》、商泽军的《儿子孔繁森》等诗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关注。仇长义的诗歌经常在《诗刊》、《星星》、《绿风》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并多次获奖。康学森、赵洪杰、臧利敏的诗作内蕴丰厚,充满时代气息,成为聊城青年诗人中的骨干。一批曾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老诗人退职之后,仍执著于诗歌创作,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许继善的《耕夫集》、阎廷琛的《秋叶集》、王宪章的《春种秋收》、朱希江的《黄河岸边的歌》,都是较为厚重的诗歌作品集。2001年由市诗人协会选编的诗集《诗城选萃》,较全面地反映了近年来聊城诗歌发展的成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十二行抒情诗》
  诗集。诗人姜建国的代表作,它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十二行抒情诗集,曾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诗人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透视特征事物的哲理意蕴,取得了有关生命、人生和宇宙的深层感悟。诗境真切而深邃,在主体和客体的交融中,贯穿着较强的东方文化精神,诗人用诗化哲理,激活时代本质与历史趋向的情思。诗集在明确的诗行定格内,灵活安排句式与节奏韵律,而且都力求根据内在的力,追求形式的美,流溢出“带情韵以行”的特殊韵味。
  《张维芳乡土诗选》
  诗集。诗人张维芳的代表作。作者的诗歌创作,以讽刺诗和乡土诗见长。他的作品贴近现实,构思新巧,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且富有生活气息和讽刺幽默感。其中的《栓柱嫂》、《木头》、《二叔的心事》、《榆树娘》等篇,先后荣获全国新田园诗大赛一、二等奖和《星星》诗刊全国新诗大赛“青春诗苑”奖,《二叔的心事》被收入1994年《中国新诗年鉴》。该诗集和《张维芳讽刺诗选》中的许多诗作获得过各种奖项,并被收入多种选本。
  阳谷县石门宋乡民间诗歌
  民间艺术。阳谷县石门宋乡是清代诗人刘琰的故乡。多年来,该乡已形成了一支诗歌创作队伍,经常写作诗歌的作者有50多人,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诗歌创作表演组。该乡以文化站为中心,于1993年12月出版《诗歌集锦》之际,组建“风靡诗社”。农村青年女诗人吴雪芹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诗歌百余首,《吴雪芹诗选》已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岀版。该乡企业职工许艺宝,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诗作50余篇,岀版《飞叶集》一书。1996年3月,石门宋乡被命名为“山东省民间诗歌艺术之乡”。影视文学
  聊城的影视文学创作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刘桂城于1983年在《电视与戏剧》上发表的电视文学剧本《海迪》是影视文学创作的开端。1984年,根据该剧本改编的3集电视连续剧《生命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同年获优秀电视连续剧国家“飞天奖”二等奖。其后,朱希江、赵华伟、周世民、孙富玺等人的影视文学作品也频频发表并获各类奖项。其中,周世民编剧的《冻土》、《凤城刑警》分别获得山东省委宣传部“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戏剧一等奖。
  《冻土》
  电视连续剧。编剧周世民。1995年,聊城电视台自筹资金与济南电视台联合摄制。共6集。电视剧反映的是京九铁路的建成给鲁西偏僻的农村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冲击。中央电视台播放,该剧获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精品工程奖”。
  《凤城刑警》
  电视连续剧,共有6集,由聊城电视台摄制。该剧以聊城市“5.26”、“7.7”两案为背景创作。1997年5月26日和7月7日,聊城市城区连续发生两起特大持枪杀人案,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公安机关连续奋战65个日夜,终将两起大案一举侦破,案犯落入法网。
  民间文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聊城的民间文学创作日趋活跃。1982年,张维芳与赵华伟合写的民间故事《武松学艺》等5篇作品获山东省民间文学一等奖。1984年后,朱希江编著的《水浒外传》和主编的《水泊梁山的传说》产生了一定影响。董午创作的长篇评书《双枪小姐》获1989年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1986年,地区文联编辑的《鲁西民间故事》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岀版,是一部全面反映鲁西地区民间文学创作成就的民间文学集成。1988年,张维芳、赵华伟合著的《漂泊剑侠》由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周长凯收集编著的民间故事集《拳不打铜城》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岀版;1995年,《华堂文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编写的10篇民间故事。高文广、张国符、刘振岱等也都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计50余篇。
  《鲁西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作品集。为原聊城地区文化局、聊城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省出版总社聊城办事处联合主编,1986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共收录流传在鲁西一带的民间传说故事97篇,其中包括地方风物传说、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轶事等内容,反映了鲁西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劳动人民健康向上、勤劳智慧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全书内容丰富,语言质朴,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认识聊城和研究聊城民间文艺的重要参考资料。
  凤凰城的传说
  聊城,民间又称凤凰城。相传,很久以前,聊城一带久雨积涝,一片泽国。一日,玉帝偕王母驾祥云出游至此,看到这里洪水漫漫,百姓被困水中,忧郁万分。随行仙女有名凰者,当即请命,愿排水患,救苍生,以解玉帝之忧。玉帝欣然应允。凰仙子下凡后,走百家,访长老,率众百姓掘湖筑堤,疏浚河道,洪水慢慢退去。她又采奇花异木遍植湖岸,邀珍禽锦鳞入驻湖区。很快,这里碧波荡漾,杨柳依依,鸟语花香,渔歌唱晚。湖面风景秀丽,百姓安居乐业。湖北岸有一青年,名叫胡存龙,虽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白天以捕鱼为生,晚上则挑灯夜读。他朴实正直,勤奋好学,赢得凰仙子的芳心,两人结为伉俪。王母知凰仙子私配凡人,便命其速返天宫接受处罚。凰仙子不忍夫妻分离,更难舍这一方乐土。王母盛怒之下,将凰仙子就地变成石头。从此,草变枯,树变黄,湖水浑浊,百鸟无踪,胡存龙更是悲痛欲绝。但是,他按照凰仙子的遗愿,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建坝筑堤。经过艰苦努力,树又绿了,草发芽了,湖水更清了,百鸟又回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胡存龙怀着对爱妻的思念,日夜守护在石头旁边,至诚至信,终于感动了王母。王母遂降下玉旨,封胡存龙为凤,准凰仙子复活,同返天庭。凰仙子、胡存龙这对历经磨难的恩爱夫妻,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和这方百姓的无限深情,飞上了天宫。为纪念凤凰升天,聊城的百姓在湖北岸筑凤凰台一座,将聊城改为“凤凰城”,将这片湖水取名“凤凰湖”。
  光岳楼的传说
  位于聊城古城中心的光岳楼,建于明代,是迄今为止全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雄伟的木构楼阁之一,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关于它的建造,有如下传说:明洪武七年(1374),东昌守御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铺,计划利用筑城剩余的砖石木料在城中心建一楼阁,以观敌瞭远,击鼓报时。要求是基座要有十字通道,上部为四层全木结构,外加围廊,不准用一寸铁钉,限期一年完工。筑楼的能工巧匠各显神通,不几日便建起了青砖底座。可全木型楼体总拿不出可心的图样,施工无法进行。正当大家焦愁之际,只见废料堆旁坐着一位老翁,身边放着一个用杂木条搭成的精巧的楼阁模型,这正是拟建楼阁的模型。人们欣喜万分,正聚精会神地看那模型时,老翁已杳无踪影。施工中,工匠们发现一根一搂多粗、三丈多长的木柱中有严重糠洞,不能使用。这么大的料没有余数,一时又找不到料源,大家又长吁短叹起来。不料那老翁突然又出现在工地上,说道:“此非难事,你们备下锯末五车,芦席二十领,水胶二十斤,明日不误你们用就是了。”果然第二天一早,一根又粗又长的木柱出现在工地上,用尺子一量,粗细长短恰好。工程完工后,人们拆除了脚手架,却发现在楼的最高层西北角正檐下,露出半尺长的一根椽头。若上去锯,需重搭脚手架,不锯又十分碍眼,大家左右为难之际,那位神秘老翁又出现了,只见他从腰后抽出利斧,往那椽子头上一扔,便把那长出的椽子头砍齐了。在众人的一片欢呼声中,老翁又不见了。人们传说那老翁就是鲁班祖师。为了纪念其人,特在一楼北墙檐下修建了一座鲁班祠,里面画上了鲁班像。现在,鲁班的画像虽没有了,但供奉鲁班的那个小祠堂尚在。
  铁塔的传说
  铁塔是东昌府的三宝之一,它距今千年,高逾10米,以峻崇浑朴、庄严巍峨的身姿,屹立在古运河边的护国兴隆寺内,与光岳楼相辉映。相传,此塔当铸到第六层时即无法再铸了。因为熔化的铁水到不了上面就凉了。主持造塔的方丈急得团团转,工匠更是一筹莫展。这时寺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方丈见他仪表不俗,忙施礼请教,老人笑道:“我已土屯脖子了,还中用?”话音一落,便不见了踪影,方丈惊异了一阵,恍然大悟:“感谢上仙指点!”根据老人的指点,工匠们采取用土逐层屯积在上面化铁浇铸的办法,十三层塔很快铸成了。据说那白胡子老头是神仙太上老君。而今,寺庙已无,但铁塔仍存。
  柳园的传说
  柳园是东昌府区所辖柳园办事处的居委会之一。相传,明朝时候,东昌府东关有一赵姓绅士,大儿媳生一男孩名华贵;二儿媳生一女孩名柳媛。一家人望子成龙,视华贵如掌上明珠,专聘一私塾先生教华贵读书,柳媛也跟着读书。哪知华贵愚笨无比,教过即忘,柳媛却伶俐过人,过目成诵。有一年中秋之夜,一家人围坐一块儿敬天赏月。老绅士兴致勃发,忽生一计道:“以中秋佳节为题,我先出一联,谁先对出下联,谁先吃西瓜和月饼。”遂曰:“八月中秋八月中,八月饼圆月。”人们苦思良久,皆对不上。老绅士不时看看华贵,希望孙子能一鸣惊人,可惜华贵眉头紧锁,不见动静。一会儿,西边更楼上传来三更鼓响,柳媛嫣然一笑:“有了。三更半夜三更半,三更鼓报更。”举座皆惊。老绅士叹道:“真是有心栽花(华)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后,咱这后花园就叫柳园吧。”柳园的名称从此流传下来。
  清孝街的传说
  从聊城闸口向北至铁塔,沿运河西岸有一条古老的街道一一清孝街。据传,从前这里住着一位年轻寡妇,十几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侍奉着公婆,一家三口艰难度日。不久,婆婆因病去世。一贫如洗的她,白天给人干活挣点钱贴补家用,晚上先用自己的体温给公公暖热被窝,再让公公睡。这事被外人知道后,说她与公公的关系不正常,寡妇是有口难辩,有苦难言。一年秋天,寡妇跟随乡亲们去泰山进香,来到玉皇顶,她跪下祈祷:“我将从此跳下,如果我有不轨行为,就死在山下”,说完纵身跳下悬崖。乡亲们在山下找到寡妇,只见她安静得像睡着一般,于是凑钱买了口棺材,将她带回家。可刚到家,人们惊奇地发现寡妇已站在门口,乡亲们连忙打开棺材,棺材内空空如也,只有两个大字“清孝”,大伙这才明白她的清白和孝道。于是就把这里改称“清孝街”了。
  舍利宝塔的传说
  临清城西北的卫河旁边,矗立着一座60余米高的舍利宝塔。据传,这塔是从临清城南50里的地方拉来的。很久以前,安静的卫河突然游来两个鱼精,一个叫大青,一个叫二青。它们见临清甚是富裕热闹,便在此安居下来,不久,他们听水族妖邪说,只要连续吞吃500个婴儿,就能跳过龙门游到东海做龙王,于是便做起龙王梦来。从此,河中的渡船上只要有婴儿乘坐,即使风平浪静,也会在河心突然翻船,婴儿全被两鱼精吞食。有时孩童在河边玩耍,也会突然失踪。闹得两岸人们啼哭不止,人心惶惶,再也不敢放孩子出门了。一年夏天,临清一带连降暴雨,卫河水势骤增,两条鱼精见来了时机,便一起兴风作浪,冲开堤岸,借势从卫河一起游出,四处寻找孩童。一时间,鱼精、洪水一齐向临清的百姓扑来,求救之声、痛哭之声昼夜不绝于耳。这时,有一老人从城南驶船而来,四处打捞落水百姓。惊奇的是,他的船头立着一座小宝塔,船到哪儿,哪儿就风平浪静,鱼精也不敢露头逞凶。待把落水的人们救起后,遇救的百姓都围着老人感谢救命之恩。老人却长叹一声说:“这场灾害全是鱼精作怪。宝塔可以镇妖,只可惜我这座宝塔太小,若能把城南的宝塔拉来就好了。”几日后,洪水渐退,人们各自回到家中,却见救人的老人并未归去。这老人走东家,串西家,先是索求麻绳,后又借牛,说是八月十五拉塔使用。百姓们虽感稀奇可笑,但想到他的救命之恩,则满口答应。八月十六日清晨,当人们早起喂牛时,发现凡被老人问过的人家的牛都累得通身大汗,趴在地上直喘粗气。他们出门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只见河滩上果然立起一座宝塔。这塔,八角四面九层,底层门楣上写着“舍利宝塔”四个大字,两个鱼精被镇压在宝塔之下的深井中。从此,卫河的水恢复了平静,临清的百姓过上了平安幸福的日子。“千里送鹅毛”的传说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南阳刘秀聚将招兵,欲灭王莽,重兴大汉,不料起兵大败。王莽为除后患,派兵到处搜捕,逼得刘秀落荒而逃。刘秀只身逃到清渊县(今冠县)甘官屯一带,先是在桑园被三位采桑姑娘相救,后又在饥饿昏倒之时被王氏老妈妈以小米饭相帮。刘秀深谢王妈妈的搭救之恩,并答应若今后有出头之日,定将王妈妈敬养终年。几年后,刘秀当了皇帝,果然派人去接王妈妈,而王妈妈为生活所迫已逃往他乡。后来,王妈妈讨饭回归故里,听说刘秀曾派人接她,便决定带着仅有的一只白鹅去看望刘秀。到了洛阳城外,王妈妈从口袋中取出白鹅,想理理鹅的羽毛再进城去。刚一打开口袋,白鹅就飞跑而去,王妈妈紧抓慢抓,只抓了一把鹅毛。王妈妈感到十分懊丧,心想只有以鹅毛作礼了。刘秀听说王妈妈已到,亲自出宫相迎,并对王妈妈说:“刘秀立业以来,未曾报答妈妈,今又承妈妈前来看望,我这里多谢了。”王妈妈见刘秀当了皇帝还对她如此尊敬客气,心中甚感惭愧,说道:“老身家境贫寒,来时无礼可带,只有白鹅一只,随身带来。不料在城外又脱手飞去,只留下一把鹅毛,权当老身的一番心意吧。”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雪白的鹅毛递给刘秀。刘秀双手接过鹅毛,向王妈妈又施礼做谢,并令长随官将鹅毛放于金匣,置于寝宫。王妈妈几次欲归,但因刘秀执意挽留,便在宫内长此住下,备受照应。一日,皇后在寝宫看到盛鹅毛的金匣,问刘秀:“万岁为何将此粗俗之物放于身边?” 刘秀向皇后细说了缘由,最后说:“这就叫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啊!我每日观此,就会使我不忘旧恩,不忘曾为我创业做过贡献的众多百姓。”皇后听了,甚为感佩,从此对金匣鹅毛也珍重起来。
  鹿乳孝母的传说
  旧莘城东南一里处有个闪里村,南关厢东拐有个闪里巷,闪里巷东头路北(即今水利局楼南)有座闪王庙。这丝地名都与闪王取鹿乳敬孝母亲的故事有关。相传,周代莘地是一片荒野,收成很薄。闪王与其母相依为命,日子颇为艰难。闪母有病,粗食难咽。闪王素孝,便身披鹿皮,伪装成幼鹿,混到鹿群中去取鹿奶,回家供养母亲。有一次正在鹿群中取奶,不幸被猎人误认为鹿而中箭身亡,并被葬于其短命处。后人为了纪念他,特为他修建坟墓,将其家所在地命名为闪里村,旁边之巷命名为闪里巷,并建庙供奉,所建之庙便命名为闪王庙。至元代,闪王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后随着时代变迁,闪王墓、闪里村、闪里巷、闪王庙均已无存,但闪王取鹿乳孝母的故事却代代相传。
  景阳冈的传说
  景阳冈是位于阳谷县城东40余里处的一座土岗。据说在很久以前,这一带原是一条绵延几十里的丘陵,能叫上名来的有九岭十八堌堆。其中最大最高的是东沙堌堆。这东沙堌堆就是景阳冈的前身。当时,这地方常年杂草丛生,林木茂密,古树参天,是野兽经常出没之地,飞禽时常栖息之所,少有人烟。丘陵外,河流纵横,水波荡漾,若站在最高处,能隔河望见水泊梁山。有一年秋季,这里一片汪洋。后来邻近的张秋镇大堤又屡次决口,洪水大涨,迫使这一带的百姓不得不搬到东沙堌堆来住。人们站在堌堆之上,眼望着自己的房屋被水冲倒,庄稼被水淹没,无不叫苦连天。当时,皇帝听说这里遭受严重的水灾,便派宰相李谷亲临修复阳谷到张秋镇的大堤,消除水患,解救百姓。李谷率领十万人马,驯服了洪水,使东沙堌堆上的百姓得以脱险。而宰相李谷却因积劳过度病倒了。当皇帝由京城从大运河乘船到张秋镇欲为李谷及十万将士进行奖赏之时,李谷却去世了。皇帝见到百姓一个个披麻带孝,哭祭于李谷灵前的景象,心中甚为感动,遂顺从民意,将李谷的尸体头北脚南,葬于东沙堌堆之上,并亲赐御碑一块,立在墓旁。碑文写道:“李谷学禹居山冈,脚登大堤面朝阳。亲手绘下好风景,万人歌唱李宰相。立碑卧地根基重,世世有人祭林堂。宫廷均识英气在,名流千古万人扬。”当地百姓为纪念李谷宰相,纷纷提议要把东沙堌堆重新题名。大家想了许多名字,均不满意。后有一人细观碑上的题诗,头三句尾字倒念,感到“景阳冈”三字很有气势。一经提出,大家无不表示赞同,从此这东沙堌堆就改名为“景阳冈”了。后来,在北宋末年,武松回家探兄,途经景阳冈,遇一猛虎。他凭借高超的武艺和过人的胆量,赤手空拳将猛虎打死,为民除了一害。景阳冈也由此名扬天下了。
  阿胶井的传说
  相传,炎帝为教民播种五谷来到阿邑(今阳谷阿城),感到口渴,命人掘井一口。井底涌出涓涓清泉,炎帝捧而饮之,顿感甜润可口,浑身神力倍增,因井周围长满了阿魏草,故命名为“阿井”。不知过了多久,忽有一天,阿井附近来了一位黑大汉,夜抢民女,搞得周围百姓人心惶惶。此事被东海龙王太子知道,变成一位妙龄女郎将黑汉诱出杀死,黑大汉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头黑驴。第二天,人们来井边打水,发现了一头死黑驴,纷纷割其肉用井水煮而食之。奇怪的是,凡食其肉、喝其汤者,皆有病者病愈,无病者强身。有个叫岳明的人,其妻分娩难产,流血不止,等他赶到时,只剩下驴皮一张。岳明将驴皮带回家,去毛后放到锅里加阿井水熬煮,由于火大、时间长,驴皮竟被煮成稠汤,稍一冷却,便凝固成褐色的胶块。岳明将其切成碎块让奄奄一息的妻子服下,其妻很快气血回升,面色红润,数日后,竟健壮如初。事情传出,体弱患病者纷纷前来讨要,结果凡食者皆痊愈,驴皮冻很快被吃光。岳明就用别的驴皮加阿井水熬制,制出的驴皮冻命名为“阿胶”。虽然不如那头妖驴作用大,但滋阴润燥、止血养血也很有效。于是,人们就将阿井改名“阿胶井”。阿胶名声大振,很快传入皇宫。唐太宗李世民服用后,气血充沛,食欲大振,遂命尉迟恭专程到阳谷县阿城镇将阿胶井淘浚修缮一新。从此,阿胶成为皇宫贡品。人们为纪念尉迟恭的修缮之功,在井旁盖了一座石亭,亭内立一石碑,碑文上书“唐朝尉迟恭曾身为钦差大臣至此重修阿胶井”。
  “数来宝”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阳谷城东杨家庄有个秀才名叫杨作蔼。此人聪明过人,才华横溢,只是家境贫寒。有一年,他从亲戚朋友那里筹借到一些银两,要赴京赶考,不料途中银两被盗一空,只好空手乞讨而归。他来到一座书有“金科庙”的大庙前,见天色已晚,便进去求宿。走进大殿,见一群乞丐正围火取暖,分吃着讨来的饭菜。乞丐们见杨作蔼来求住宿,都让他烤火,并把饭菜分与他吃。杨作蔼知道这饭菜来得不易,一再推辞,可乞丐们却再三相让。杨作蔼见这些乞丐很重情义,一边吃着他们分给的饭菜,一边听乞丐头儿诉说他们讨饭的难处。杨作蔼又联想到本村乞丐要饭的情景,说道:“光喊婶子大娘是有些单俗,如果编些唱词,用演唱法儿去换得东家和人们的欢喜,不比单靠叫喊要好得多吗?”乞丐们一听,都说:“那是自然,可咱这大字不识的粗人,谁会写唱词呢?”杨作蔼说:“我倒可以帮你们写一些。”大家一听,感激不尽,于是买来笔纸,由杨作蔼编了一些押韵合仄的词儿让大家试唱。词儿背熟了,为唱着合拍儿,有的乞丐找来骨板和竹板,缀上铃铛,边唱边打,就更加好听了。这样由喊到唱一改进,不但吸引了许多听众,讨来的东西也就多了。大家见杨作蔼写的唱词作用甚大,便一致把杨作蔼奉为恩师,也不让他走了。每天讨来了饭菜都由他来分吃,讨来的银钱也由他来保管分用。后来,讨来的零碎银子多了,大家一回来就高兴地喊:"来宝啦,来宝啦!快快数数!”杨作蔼听得多了,心灵一动,于是就把乞丐们求乞的唱词,起名为“数来宝”。随着时日的流逝和演唱水平的提高,不但唱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不少人还能见情而变,出口成章。这种演唱渐渐地广为流传,竟变成一种受人欢迎的民间艺术了。
  “拳不打铜城”的传说
  今东阿县人民政府所驻铜城,系明清两京(北京、南京)官路驿站,居民尚武之风较盛。传说清嘉庆年间,有商贾路经此处,其保镖喊镖壮胆,声言“拳打南北二京,脚踢黄河两岸一一天下无敌”。对此狂妄傲慢之语,居民皆愤然,拳师秦立业大有受辱之感,立马站岀拦道比武。拳术、棍术一一比过,保镖皆不是秦立业的对手,投出的暗器也被秦立业躲过。保镖举起铁棍猛打,秦立业便操起枣葛针迎对。保镖从未见过此种兵器,难以抵挡,尚未几招,已是血污遍身,只得伏地求饶。回京后,保镖与同行谈起此事,对铜城拳术深感变化莫测,畏惧三分。自此,镖行里凡有人途经铜城,皆不喊镖。“拳不打铜城”的说法便迅速传开。
  “衙门口朝东开”的传说
  清朝乾隆年间,茌平城的西边有一条通往京城的南北大道,各地官吏进京都要过此歇息,所以茌平县旅馆的买卖也十分兴隆。本县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甚善钻营之徒。每来一个官吏,知县不仅要根据官职大小决定迎送远近,还要分等相送礼品。因为迎送官吏太多,于是就在路口设一炮台,根据路报,按官职分别鸣炮。这样,知县听到炮响,也就知道来了什么官儿,应当迎送多远,准备什么礼物了。一日,进京赶考的江南才子韩尚义途经茌平,听说了此事,不禁叹道:“天下之大,何风俱有,此真乃少见。”韩尚义这次进京赶考,一举中得头名状元,甚得皇帝赏识,被封为翰林院大学士,不少朝官都为他庆贺。可韩尚义却终无悦色。皇帝不知其因,便询问韩尚义有何心事?韩尚义便奏禀了他在茌平县的见闻,并自荐岀任茌平县令,获得皇帝恩准。韩尚义茌平上任后,为避开官道,专意理政,有意把衙门改朝东开,不管是什么样的官吏,既不接送也不赠礼,并且革除时弊,鼓励耕种。从此,茌平县的农、商业很快兴旺起来。为此,百姓为他编了一首歌谣:“自从韩大老爷来,衙门改南朝东开。不送往,不迎来,贪官污吏难发财。鼓励耕种家有粮,解救百姓出苦海。”
  罗汉饼的传说
  元朝年间,地处江淮濠州的钟离(今安徽凤阳)一带,连年大旱,河干井枯,赤地千里。百姓生活无望,纷纷迁逃外乡,寻求生路。刚满14岁的朱元璋和其年近六旬的母亲王氏也不例外。一日,母子二人来到高唐州的东关,天色已晩,便到一卖罗汉饼的小吃店借宿。女主人见这母子二人衣服褴褛,一个年老体弱,一个面黄肌瘦,在风雪中冻得瑟瑟发抖,便产生了怜悯之心,把母子二人引到院内,安排他们取暖,又铺炕让他们安歇,还拿出两个剩下的罗汉饼让他们吃。朱元璋感到这罗汉饼味道实在是天下难找,如果放开肚皮,能吃上十个八个。第二天,店主人冒着风雪寻来郎中,为朱元璋看病喂药,让他母子在店里一连住了几天,待朱元璋病好,又送给王氏母子几个罗汉饼,让他们上路。推翻元朝后,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过起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生活。当时,虽有数不清的厨师汇集京城,却少有令他满意的。高唐州的州官因迟迟未送名厨进京,已受过训责,为了保住乌纱,只得亲自出马寻找名厨。一天,他见一群人争相购买罗汉饼,心想这东西味道一定不错,便取来一个品尝,果然酥香可口。心想,皇上山珍海味吃腻了,兴许这东西能对其口味儿,便决定送店主进京。店主人进京后不几日,精心做了几个罗汉饼送与朱元璋。朱元璋见后不仅认为店主人以粗食糙饼戏弄他,而且命人把店主人带至皇宫跪于其面前,还令两个长随打店主人的嘴巴。店主人被一个长随抓住头发仰起面来,正好看清朱元璋的面貌,不由心中一怔,禁不住说道:“哎呀,你不是重八(朱元璋讨饭时的乳名)吗?”并诉说了朱元璋母子高唐借宿一事。朱元璋一听,猛然想起往事,忙亲手搀起店主人。店主人站起身来,接着说:“这罗汉饼往日你吃得那样香甜,今日为何视作了糙饼了呢?”朱元璋面带愧容说道:“孤王登基以来,山珍海味吃多了,因而就把往日之事忘却了。”店主人说:“你自幼岀身贫寒,流浪乞讨,若没有天下百姓的接济,你怎有今日?现在天下百姓几经战乱,又遭天灾匪祸,虽已改朝换代,但仍未振业生息;你既为一国之主,就应处处为民勤政兴国,可你终日沉于花天酒地,为食美味而牵动全国州府,汇集天下厨师,这样下去怎能得到百姓拥护?江山怎能坐得长久呢?”朱元璋听了这一席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说:“恩人由衷之言,甚喻我惑迷之心,今日我定以这罗汉饼为始,更前所为,发奋勤政,兴国立业,绝不负于天下百姓。”店主人听了,心中十分高兴。朱元璋又说:“过去承蒙您相救,恩重难忘,今日您老又忠言相喻,更是情重如山,不知您老愿在朝为官,还是让孤养老终年?”店主人道:“皇上此话差矣。小人过去相助于你,和今日坦诚之言,全系俺平民之本分,绝无名利之欲求。如果皇上能把小民之罗汉饼食之如初,我就心满意足了。”朱元璋听了,更感店主人品德高尚,语重心长,于是说道:“恩人情深之语,孤将永记不忘。为鉴我勤政,不忘过去,烦您老常送些饼给我,不知可否?”店主人道:“皇上有此心意,小民当乐于奉献。”朱元璋随即在一块黄绫之上,挥笔写下“高唐贡饼”四个字,交与店主人。店主人回到家中,因有皇上御笔亲封,高唐罗汉饼不但成了长年贡品,也很快成为闻名天下的名吃。从此,制作罗汉饼的手艺也一代一代传下来,至今在高唐仍可吃到正宗佳品。
  《夏天的童话》
  中篇童话,著名作家张方文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是通过描述出身于乡村和城市的两个孩子的不同际遇,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某些弊端和对下一代的严重影响。作品充满童趣,语言机智幽默,故事构思新奇曲折,寓严肃的社会问题于谐悦之中,读后令人深思。该作品被收入作者的童话作品集《夏天的童话》一书,于1990年由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作品问世后,引起较大反响,《文艺报》、《作家报》等刊载了多篇评论文章,对该书予以肯定和褒扬。
  报告文学
  80年代初,由宗汉星创作的报告文学《崛起》,姜建国、宗汉星创作的《王三万》分别在《山东文学》、《泉城》发表,在省内影响较大。其后,一些作者撰写了一大批反映聊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辉煌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聊城的报告文学异军突起,马军的《京九潮》和《祖国不会忘记一一孔繁森》两部长篇报告文学,双双荣获聊城市“精品工程奖”和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宗汉星、王涛创作的《大京九与鲁西开发》被收入《春天的报告》一书,受到广泛好评。郭刚的报告文学集《耳闻目睹》受到社会关注。
  《京九潮》
  长篇报告文学。作家马军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一部作品。它以全景式的视觉,把建设京九铁路聊城段中的壮观场面重新铺展开,给予了全方位的记载和描述,是一部集史料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该书先后荣获市“精品工程奖”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聊城市京剧团
  表演艺术团体。地址在东昌西路176号。组建于1970年1月,组建30多年来,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享有一定声誉。剧团演出以古装戏为主,主要有《玉堂春》、《四郎探母》、《秦香莲》、《群英会》等20多个剧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新形势,剧团结合自身条件,创排了现代戏《红土情》、《传孙楼》、《孔繁森》等一批优秀剧目,多次在全省比赛中获奖。至2001年底,全团有演职员60余人,阵容整齐,行当齐全。
  聊城市豫剧团
  表演艺术团体。地址在米市街128号。其前身为济南市振成平台剧团,始建于1948年。1952年被平原省寿张县接收,改称寿张县胜利豫剧团;1970年划归聊城县,改称聊城县豫剧团;1998年改为现名。团长章兰是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豫剧十大名旦之一、全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剧团演岀的主要剧目有《三上轿》、《三拂袖》、《路边店》等。在历次省、市汇演中多次获奖,并多次被国家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岀,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至2001年底,全团有演职人员60余人。
  聊城市杂技团
  表演艺术团体。位于道署西街。其前身为1958年由东阿前进杂技团、东阿三盛马戏团合并而成的东阿县杂技团。1971年夏,东阿县杂技团调至聊城,更名为聊城地区杂技团。1998年更为现名。聊城市杂技团阵容整齐,节目丰富,技艺高超,全团共有120余人,其中一、二、三级演员占全团人数的2/3。剧团1972年曾为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演出,受到了徐向前、西哈努克的接见。在全国及国际杂技比赛中,多次为聊城市争得荣誉。1999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聊城市广播电视艺术团
  业余文艺团体。地址在聊城市广播电视局院内。成立于1996年12月26日。该团的宗旨是:团结广播电视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市经济建设服务,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培养、发展、推荐、使用人才,繁荣影视创作,振兴聊城广播电视文艺事业,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至2001年底,有演职员36人。
  聊城地区评剧团
  表演艺术团体。地址在市文化培训中心。其前身为1944年成立的天津宝记评戏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为天津大众评剧团。后经中共聊城地委、聊城专署与天津市文化局协商,天津市大众评剧团被聊城接收,1955年5月改为山东省聊城专区实验评剧团。当时,剧团阵容整齐,行当齐全,主要演出一些古装戏和符合当时情况的现代戏。1963年6月16日,剧团在北京国务院小礼堂演出现代历史剧《八一风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宋庆龄和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亲临观看并给予好评。1987年剧团合并调整,聊城地区评剧团撤销,改为聊城地区文化培训中心。
  聊城飞燕模特队
  业余服饰艺术表演团体。聊城第一支模特队,成立于1993年,由穆芳丽等部分文艺爱好者发起组织。初期有男女队员22人,2001年底有队员31人。模特队成立后,多次组织参加大型文化活动,在全国、全省举办的服饰模特大赛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有多名选手获得全省“十佳模特”、“优秀模特”称号。
  临清市京剧团
  表演艺术团体。主管部门为临清市文化局。地址在临清新华路468号。建于1970年8月。剧团每年都要结合文化下乡活动到农村演出,并在市区进行各项文艺演出及消夏文艺演出,或配合中共临清市委、市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演出。创作代表作品有《抢渡之家》、《王朝佐》、《红娘续集》等。至2001年底,有干部职工28人。
  临清京剧团
  表演艺术团体。地址在临清元仓街。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前进剧团。1954年,由临清接管改为临清京剧团。为提高演出质量,充实剧团人员,当时吸收了坤伶老生刘兰英、荀派花旦刘惠琴等10多人,并招收3批学员。20世纪60年代末,上调为聊城地区京剧团。
  临清市乱弹剧团
  表演艺术团体。1959年,临清县政府组建乱弹剧团,郝玉琢任团长。此后又把临清文工团部分演员吸收入团,发展成为阵容整齐、行当齐全、有演职员80多人的艺术团体。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大刀王怀女》、《临潼山》、《盗九龙杯》、《金钱豹》等。1964年,剧团划归河北省临西县文工团。
  冠县四平调剧团
  表演艺术团体。1956年成立。前身为郵城县业余剧团。该剧团的唱腔以苏北的花鼓为基础,吸收了京剧、评剧、豫剧的唱腔,故称“四平调”。1955年秋季,郵城县业余剧团到冠县巡回演出。1956年,邺城县业余剧团被冠县接纳,成立冠县四平调剧团。主要演出《茶瓶记》等传统剧目。主要演员有郑凤花、马桂荣、陈凤婷等。演出活动区域主要在冠县和冀、鲁、豫毗邻地区。1961年冠县四平调剧团与范县四平调剧团合并。
  莘县豫剧团
  表演艺术团体。地址在城关镇商业街114号。1951年成立于朝城。1953年春在莘县演岀,成为莘县先锋豫剧团。1959年,该团和阳谷光华豫剧团合并,成立聊城专区豫剧团。1962年聊城专区豫剧团下放莘县,改称现名。1987年莘县青年豫剧团并入。2001年底,共有演职员30余名。演员水平较高。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及周边省、市。主要剧目有《槐树庄》、《朝阳沟》、《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戏和《花木兰》、《西厢记》、《三哭殿》、《白蛇传》等传统戏。
  阳谷县河北梆子剧团
  表演艺术团体。位于阳谷县城紫石街。1958年组建。其前身为1950年下放到阳谷县的聊城专署新华京剧团,后改称阳谷新华京剧团。1958年京剧和河北梆子分离,以张艳霞为首的12名演员,正式组建了阳谷县河北梆子剧团。剧团主要活动于阳谷县周边地区。主要演出剧目有《三娘教子》、《秦香莲》、《柜中缘》、《封神榜》(连台本)等40余个传统戏和《夺印》、《海岛女民兵》、《小八路》等现代戏。至2001年底,共有演员38名。
  茌平县京剧团
  表演艺术团体。隶属茌平县文化体育委员会。位于县城商业街。剧团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九旅第五十五团文工团,1946年改为聊城军分区前进剧社。1950年3月归属茌平县,称茌平县胜利京剧团,后改为茌平县京剧团。剧团演员阵容整齐,在晋、冀、鲁、豫等地享有盛誉。1986年8月至1996年,剧团停演。1996年8月,恢复正常演出,且由演出京剧改为豫剧。至2001年底,团有演职员24人,聘用演职员3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人。主要演出剧目有《绣花女传奇》、《秦雪梅》、《皇逼宫》、《程咬金照镜子》等20余个,该团还自编自导,从京剧中移植了《三打白骨精》、《画皮》、《盘丝洞》、《北汉王》、《诓妻嫁妹》等5个优秀剧目。2000年5月,中央电视台以《唱豫剧的京剧团》为题,对该团进行了专题报道。
  戏剧
  早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聊城即有戏曲演出。清末民初,经常演出的有山西的“戏魁班”、“复盛班”,安徽的“同庆班”,茌平的“万庆班”等戏曲班社25个,演出剧目为《紫金镯》、《湘江会》、《反五侯》、《姑苏台》、《丁甲山》等150余个。剧种多为上党梆子、山西梆子、柳笛梆子、京剧等。清末民初,流行于境内的独特稀有剧种有高唐、聊城的“四根弦”,临清的“乱弹”、“吹腔”,冠县的“哈蟆嗡”,东阿的“王皮戏”,茌平的“花鼓戏”等6种。传人剧种有京剧、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柳子戏、大弦子戏、南北调、两夹弦等7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传入境内的剧种有评剧、吕剧、大笛子戏、四平调、话剧、歌舞剧、黄梅戏等7种。境内影响较大的职业戏曲班社,有创建于清朝末年的茌平“万庆班”,聊城“吉庆班”、“孙堂班”、“姚屯班”等;影响较大的业余班社,有高唐马庄“四根弦班”,临清田庄“吹腔班”,聊城“刘官营四根弦班”,冠县苇园“蛤蟆嗡班”,茌平陈铺“花鼓戏班”,东阿下码头“王皮戏班”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境内老辈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纷纷外出逃荒谋生,大多职业戏班和业余班社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随着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戏剧事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各县专业剧团及区社业余剧团纷纷组建,全区共有各种剧团490个,其中临清县城36条街中,街街有剧团;高唐县有专业、业余剧团74个;莘县有专业、业余剧团100多个。1955年,各县所属专业剧团正式成为集体事业文化单位,个别剧团曾一度改为全民性质单位。1956年,演职人员基本固定,生活待遇按国家文化级别实行月薪制。1960~1962年,根据精简机构的精神,部分剧团下放撤销,许多演职员到农村安家落户。1963一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戏剧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区专业剧团大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戏剧舞台呈现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繁荣景象。“文化大革命” 期间,全区剧团全部瘫痪,多年积累的艺术资料及服装、道具等被作为“四旧”物品而毁坏,传统剧目禁演。1978年后,传统剧目恢复演出。其间,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专业剧团为市京剧团、地区评剧团、聊城市豫剧团、临清市京剧团等。到2001年,全市有专业剧团7个。演出代表剧目有《陈三两》、《窦娥冤》、《四郎探母》、《大刀王怀女》、《穆桂英挂帅》、《三拂袖》、《路边店》、《红土情》、《老榆树下》、《孔繁森》等。
  戏剧创作
  聊城的戏剧创作以刘桂城、王子华、郭银慧等人的成就较为突出。刘桂城的话剧《榆钱树下》获华东地区“田汉戏剧文学”二等奖。1991年,聊城市豫剧团排演的《路边店》获山东省第三届艺术节头奖。许多剧目,如《红土情》、《孔繁森》、《火车轮子毛驴腿》等入选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王子华首创的小品《鞋钉》荣获199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小品类节目一等奖。
  四根弦
  聊城地方剧种,也称“四股弦”或“一勾勾”、“两夹弦”。形成于明末,流行于清代,兴盛于清末和中华民国初期。清末盛行于山东的高唐、夏津、东平、齐河、济南及河北南部地区。因受河北梆子影响较大,该剧种又分为两支,一支流入临邑一带,称为“一勾勾”;另一支流入莘县及河北馆陶一带,俗称“北词两夹弦”。剧目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该剧种形成初期,唱腔较为单调,角色行当也不健全,唱腔板式仅有“头板”、“二板”、“三板”等,曲牌仅有“海青歌”、“上香牌”、“快慢行弦”等。经过发展创新,唱腔板式增添了“流水”、“数板”、“慢板”、“垛板”和“紧拉慢唱”等。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胡”,其他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笙、笛子、板鼓、大锣、镲、小锣、堂鼓等。四根弦的艺术特色是,音乐唱腔紧紧吻合方言土语,唱字无腔,如说如念,行腔无字,伴奏相随,真嗓吐词,假嗓托腔;每句唱腔的尾音出现“勾”字高音,上句尾音为8度大跳,下句尾音7度大跳突岀“勾”音,唱腔风格声情并茂,婉转缠绵,雅俗共赏。因其乡土气息浓郁,通俗易懂,为农民观众喜闻乐见,尤为农村妇女所迷恋,故有“拴老婆橛子戏”之谑称。演出剧目有100多个,代表剧目有《大阴宫》、《小阴宫》、《大松林》、《小松林》、《西岐州搬兵》、《孟金花走娘家》等。
  王皮戏
  东阿县独有的民间剧种。始以民间秧歌的形式演岀,逐渐发展为剧种。它形成于清初,流行于清末、中华民国初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其代表剧目《十八大姐逗王皮》,因剧中主角为王皮,故而得名。王皮戏只有武场,没有文场。打击乐器有皮鼓大锣、镜钵等,演唱时小锣伴奏定拍。演出时间只在晚上,演出场地多在闲院荒场。演出时,演员手持彩灯排成单行走场,彩灯多为伞、瓶、鼓、篮等,领头人一杆“纛”字大旗开道,边走边扭,高唱《路灯歌》,随后跑场。在跑场过程中,队形不断变换,各式彩灯上下翻飞,十分壮观。跑场完毕,正式开戏。剧中角色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出台表演,前台演唱后场接腔。演唱曲牌有“叠断桥”、“贯孝灯”、“耍孩”、“桂香枝”、“山坡羊”、“顶嘴”、“十八调”等,最细腻的曲牌是“十八调”,人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咳”。该剧种的演出形式独特别致,唱、念皆用方言土语,乡土气息浓郁,演员没有角色行当分工,表演风趣、幽默,喜剧性较强,舞蹈动作较多,细腻古朴,耐人寻味。主要演出剧目有《两亲家顶嘴》、《送饭》、《休妻》、《赌博鬼》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皮戏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文场,弦乐以板胡为主,加有三弦、二胡、鸟嘟嘟等。
  花鼓戏
  聊城地方剧种,又称“花鼓荡戏”,是在茌平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清末和中华民国初期。花鼓戏形成之初,伴奏乐器仅有一个花鼓,只有一人上场演出多种角色。后来有了武场面(不设文场面),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锣、大钹、小钹、手锣、堂鼓等。整个武场面由板鼓指挥,演员在场上表演动作时伴奏,演唱时锣鼓停止。后来发展为由多位演员表演,吸收民间花鼓的跑场和其他动作贯穿剧中。形式活跃欢快,质朴奔放,在茌平西南一带颇为流行。唱腔分男腔和女腔两种,调式为“宫调式”双句体的唱腔结构,民间俗称上、下句。上句落在“1”和“5”两音符上,下句落在调式的主音“1”上,上句和下句均为4小节,2/4拍子,演唱起来一强一弱,富有弹性。除“引子”和“结尾”外,一般唱腔较为规整。男腔接近口语,似说如唱,清晰明了,唱段一般不有甩腔,仅在最后用一个结束句;女腔较之男腔稍慢,唱段开始往往先唱一个引子,经过一番锣鼓,然后进入唱段,引子不作为上句处理,首句仍为引子唱词。女腔结尾一般在倒数第二句就有小结尾,然后经过一番锣鼓,再做一甩腔结尾,使整个唱段更加完美。花鼓戏的唱腔圆润悦耳,亲切淳朴,毫无生硬之感。代表剧目有《王小赶脚》、《小寡妇上坟》、《马粘辘换亲》、《张四姐落凡》等。
  蛤蟆嗡
  冠县地方剧种。由“落腔”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唱腔逐渐发展成独立剧种的冠县民间小戏。形
  成于清朝末年,盛行于中华民国年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9年2月,冠县人民政府曾组织专业队到济南演出,受到省政府的重视。其主要伴奏乐器为特制的板胡。板胡音筒用椿树根挖制而成。筒口粘一桐树木板,再配以尺余长的琴杆和两根丝弦及马尾弓。由于椿树根木质松软,发出的音韵浑厚悦耳,低迴悠扬,嗡声嗡气,加之在唱腔小过门中的两音反复岀现,听起来犹如雨后蛙鸣,剧种因此得名。其他文场乐器还有二胡、笙、笛子等。武场乐器有板鼓、大锣、镜钹、手锣、堂鼓等。其唱腔板式有“慢板”、“二八”、“娃娃腔”、“闷腔”、“发腔密子”等。慢板为4/4拍,“二八”、“流水”、“娃娃腔”为2/4拍,“闷腔”、“发腔密子”属飞板类型的板式。唱腔起句多以“5”音起,也从“2”和“1”音起,落音基本上均落在“1”音上,属“宫调式”。曲牌是吸收民间小曲和其他剧种的音乐逐渐形成的。传统的曲牌有“上香牌”、“五字开门”、“打水牌”、“放风筝”等。曲牌多为生旦戏中旦角上场或剧中跑场过程中使用,有时也作为幕间曲或开幕曲。“五字开门”、“上香牌”常在压板(念白)时使用。曲牌的选用或演奏速度常根据剧情的发展而多变。唱词多以7字句为主,兼有8、9字句。常用衬字如“哪个”、“呀”、“啊”等,唱念皆用冠县方言。常演剧目有《掉河印》、《赶三关》、《对绣鞋》、《马前泼水》等。
  《火车轮子毛驴腿》
  现代豫剧。作者郭书伟、邵冠武等。该剧以鲁西人民支持京九铁路建设为背景,反映了处于封闭落后地区的群众牺牲眼前利益、服务建设大局、抢抓时代机遇、渴望发展经济的迫切心情,并由此带来的在思想、群体间的冲突和矛盾。该戏由市豫剧团排演,主演为章兰。1996年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路边店》
  现代豫剧。编剧刘桂城。1991年由聊城市豫剧团排演。该戏通过善良贤惠的农村妇女崔秀芬与公爹二拐古的矛盾冲突,表现了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政策、环境变化给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观念带来的冲击和变化,歌颂了以崔秀芬为代表的农村妇女自强自立、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鞭挞了以二拐古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严重、贪图安逸的社会不良现象。1991年该剧在山东省第三届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1992年应文化部的邀请晋京演出,受到好评。该剧由国家一级演员章兰主演。
  《女纪委书记》
  现代京剧。编剧陈解民,1998年由聊城市京剧团排演。该剧是一部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现代戏,塑造了中共纪律检查委员会女书记田雪华无私无畏、刚正不阿,勇于同违法违纪活动斗争的优秀干部形象。情节曲折生动,富有感染力。主演鲁霞、鲁艺峰。1999年参加山东省第六届艺术节,获得6项奖励;2001年,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红土情》
  大型现代京剧。编剧郭银慧。该剧表现了全国劳动模范、茌平县小杨官屯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忠与天斗、与地斗,不断超越自我,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1994年由聊城市京剧团排演,同年,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孔繁森》
  大型现代京剧。作者刘桂城。该剧歌颂了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的光辉事迹,表现了孔繁森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和为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1995年由聊城市京剧团排演,1996年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老榆树下》
  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刘桂城、郭银慧根据刘桂城获“华东田汉文学剧本奖”的话剧《榆钱树下》改编而成。该剧表现了家住老榆树下的一家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在生活中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引发的矛盾冲突,发人深省。1989年由阳谷县河北梆子剧团在山东省第三届艺术节中演岀,并获剧本、导演、舞美、演出多项奖励。其中,主演荣秋莲获表演一等奖。
  《多梦的季节》
  儿童剧。作者刘桂城、郭银慧。作品表现了当代中学生理想多元化与现实的撞击。1988年,以原聊城地区评剧团为班底,组织业余话剧演出队主演,参加山东省第一届儿童戏剧电视大奖赛,获剧本、导演、演岀、舞美、演员等多项奖励,其中张保华、李伟获表演一等奖。山东电视台摄录了全剧。剧本发表于1990年《戏剧丛刊》第4期。
  《我们不是木偶》
  多场次儿童剧。作者郭银慧、袁淑珍、李晶。该剧针对现实中“小皇帝”等现象,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的隔阂和矛盾。1990年,组织业余话剧队演出,在山东省第二届儿童戏剧比赛中荣获剧本、演出、组织3个一等奖。
  《望河桥上》
  剧本。作者郭银慧、马建中。剧本透过拐卖妇女现象,揭示了情与法的矛盾,昭示了治穷必先治愚、必须增强法律意识的道理。1996年收录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东剧本作品选集》中。1998年获山东省第八届优秀舞台剧本评选三等奖。
  杂技
  聊城为全国著名杂技之乡。早在汉末三国之际,境内杂技马戏即已盛行。“建安七子”之首的曹子建,既精于百戏表演,又擅长跳丸、跑马,故杂技艺人中流传有“跑马卖解上大杆,刀门梦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的歌谣。唐代的花振芳曾奉命至长安为皇帝表演杂技,被奉为聊城杂技祖师。至近代,古老的杂技艺术在全国处于凋零状态,而聊城却呈现发展的趋势。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数十年来,茌平傅家门艺徒李禄来(艺名李半仙)和薛家门艺徒张义成(艺名张大辫子)广收门徒,为杂技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李半仙的三世传人张振曾创建东盛杂技马戏班,两次去朝鲜演出达6年之久,成为境内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的文艺班社;张大辫子的儿子张振玉也曾率双盛杂技马戏团部分演员与南洋华侨联合,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表演,发展了同友好邻邦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前进、胜利、跃进等杂技马戏团先后组建。1955年,东阿县正式组建杂技马戏团8个。1972年,聊城地区杂技团成立。1985年,地区杂技团在原有两个演出队的基础上,又创建环球飞车队,填补了山东省杂技艺术的一项空白。至1996年,区内的杂技活动更加频繁,演出场地设施上已由“明地”演岀发展为布帷圈棚、马戏大篷演岀,演出节目增添了驯兽、马术、武术、气功、魔术等项内容,有舞台杂技、空中杂技、蹬技、车技、口技、驯马、古老中幡等几十种节目,并逐步形成了朴实、刚健、粗犷、健美、活泼的地方杂技艺术风格。聊城地区杂技艺术的影响遍及全国,并为新中国的杂技艺术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原籍为聊城地区或与聊城艺人有血缘、师承关系者组建的杂技团有中国杂技团、广州杂技团、昆明杂技团、贵州省杂技团、上海市杂技团、郑州杂技团、西安杂技团、呼和浩特杂技团等20多个团体。在外地担任(曾任或现任)杂技团领导的聊城籍人有孟广富(山东省杂技团团长)、郎延芝(山东省杂技团团长)、臧占义和孟昭鹏(山东省杂技团副团长)、田海来(云南杂技团团长)、景言庆(内蒙古杂技团团长)、王庆友(甘肃杂技团团长)、陈大庆(德州地区杂技团副团长)、刘庆一 (晋东南地区杂技团团长)、张玉珍(黑龙江省肇东县杂
  技团团长)等。在国际国内杂技比赛中获奖的聊城籍人有:孟昭鹏(东阿县人),与他人合作演出的《蹬板凳》荣获第十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节的最高奖一一金小丑奖;孟燕(东阿县人),与别人合演的《蹬板凳》获第十一届美国世界杂技锦标赛“英杭杯”奖。以杂技为题材的电影《齐鲁英豪》、《杂技英豪》、《红牡丹》、《光岳楼浴血记》,都有聊城籍杂技演员参加拍摄。
  《小小炊事员》
  杂技节目。聊城市杂技团在节目《快乐的炊事员》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成。其构思有新的突破,在技巧上首创“一手晃盆盘两层”、“一手拨转盘子”等高难动作。在表演上不落俗套,力图把杂技技巧和童心好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了一对天真活泼的儿童在节奏欢快的音乐旋律中,悄悄跑进厨房,玩耍起各种炊具,使盆、盘、碟旋转飞行,令人目不暇接,动作敏捷,妙趣横生,幽默滑稽,情技交融。该节目多次在国家、省重要的活动中参加表演并获奖。
  《梅花桩飞叉》
  杂技节目。全国首创,聊城杂技团表演。王大民创作。该节目首次把传统“飞叉”节目由地面表演改为地、桩结合表演形式,并在技巧上有新的突破。演员不仅在8根高1.65米的铁桩上如履平地表演传统“飞叉”动作,并且首创一人耍5支叉,5支叉同时旋转在演员的头、身、腿上,使传统节目进入一个崭新境地,达到了难、美、新、奇的要求。1991~1994年,《梅花桩飞叉》在全国第三届杂技比赛中获“创新奖”,在第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演出中获银狮奖;1996年,代表中国赴摩纳哥参加第20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节比赛。
  《蹬板凳》
  杂技节目。1959年由孟广富根据蹬桌子、梯子等传统的原理构思而成。在山东省电影机械厂老工人的帮助下,制成《蹬板凳》节目的特制道具一板凳,由其妻李兆桂、其侄子孟昭浩经过半年苦练获得成功。《蹬板凳》节目作为1960年国庆献礼节目,首次在济南上演。1961年,山东省政府率领慰问团去三门峡工程工地慰问,《蹬板凳》节目受到热烈欢迎。以后,孟广富之子孟昭鹏又在原《蹬板凳》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创新、提高,由原来蹬7条板凳发展到蹬11条板凳,并在凳塔上成功地设计了“乌龙倒吸水”、“卧鱼”、“岔腿大转”等高、难、新动作。1984年,《蹬板凳》代表国家赴摩纳哥参加第10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节,以浓厚的民族特色、高难新颖的技巧和完美的艺术形象,荣获杂技节目最高奖——“金小丑奖”。
  《踩球顶板凳》
  杂技节目。首创底座演员脚踩木球、头顶板凳技巧。底座演员不仅要掌握头顶板凳平衡,同时脚下还要掌握重心平衡。由于表演形式从地上提高到木球上,使节目显得更加壮观、惊险,力、技、艺巧妙聚合,给人以气魄豪迈的美感。
  《晃板晃圈》
  杂技节目。由传统节目《晃板》改编发展而来,并有所创新和突破。一是晃板上演员数量增加,二是表演技巧难度提高,在动中求稳、难中见巧,在编排新颖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演员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6人,技巧动作上增加晃板“对口咬花圈”、底座演员头顶“尖子”,演员单手顶晃板上拐,然后单手顶“卧鱼”等高难动作,最后以6个演员构成“大牌楼” 晃26个圈造型为高潮收场,充分表现了人的力量和智慧。1988年9月,在聊城地区首届“阿胶杯”杂技大赛中,以其技巧完美、情感轻松活泼,赢得杂技艺术家和观众的好评,并获得比赛专业组一等奖。
  山东快书
  民间曲艺形式。发源于临清。创始人刘茂基是明万历年间的临清武举人,因不得志,为生计,他把当时流传民间的武松故事整理成唱词,在集市上表演。表演时,他斜披衣衫,有节奏地敲击两块破瓦片并夹杂武术架势,使用当地方言土语并合辙压韵,讲述武松除暴安良的故事,故山东快书又名“山东武老二”。清道光六年(1826)时,茌平人李长清等10多个落榜举子归途遇雨,滞留临清,借酒消愁,结果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凑了个《武松传》。《武松传》先在临清传开,李长清等回茌平后又将脚本交于艺人傅汉章演唱,山东快书很快便轰动鲁西。清道光十九年(1839),傅汉章到曲阜表演,山东快书又渐渐风传齐鲁。后经几代艺人不断创造,山东快书形成多个流派,传至高元钧时,高元钧对此进行了整理,取诸家之长,使之臻于成熟,于1951年定名为山东快书。山东快书唱词基本为7字句韵文,穿插白话,表情动作幅度大,善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其特点是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老少皆宜。
  山东琴书
  曲艺形式。原名“小曲子”。鲁西著名艺人、莘县观城孙庄的邓九如于1939年在天津电台播唱时,初次定名为“山东琴书”。山东琴书在聊城及整个山东流传十分广泛,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说唱结合、地方特色突出的曲艺形式。
  犁铧大鼓
  曲艺形式。清末发源于鲁西一带,由民间艺人黑妞、白妞始创。曲调婉转,朴素淳厚,唱白并重,注重取材真人真事,乡土气息浓郁。犁禅大鼓曾流传山东、河南、东北三省,深受群众喜爱。刘鹑著《老残游记》和王廷珍著《中国古代音乐故事》中,均对犁铧大鼓及其创始人的演唱作过精彩描述。
  聊城八角鼓
  民间曲艺形式。因伴奏乐器为“八角鼓”而得名。清乾隆年间流行于八旗军中,后传入聊城,并与聊城方言和地方民歌相融合,逐渐成为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其主要伴奏器乐是八角鼓和三弦,也可加入琵琶、二胡、洋琴等乐器。演员表演时,左手执鼓,右手配合,随着三弦弹奏的主旋律,垫、弹、轮、搓、拍、摇、碰、簸,唱得委婉动听,引人入胜。其演唱较灵活,可有专门乐队,也可演员自兼;可一人单独演唱,也可多人分生、旦、净、末、丑演出;可演全剧,也可演折子戏。其传统节目很多,大小段子和能化装演出的剧目有160多个。节目的文字材料,除山东省戏曲研究室保留有60多个外,东昌府区文化馆保存有8个,其他部分已经散失。
  临清时调
  民间曲艺形式。由民间小曲、小调、民谣发展而成的说唱艺术。始由歌妓演唱,故称“窑调”。明代歌妓李翠萍(陈三两)曾演唱于临清“富春院”。它同鲁南五十调、淄博蒲松龄俚曲并称山东三大演唱曲调。民国年间,改“窑调”为“丝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定名为“时调”。音乐伴奏的主要乐器有竹板、三弦,也可加入洋琴、二胡。演唱灵活自由,多则几人,少则一二人,可分角色,也可边打边唱。它以悦耳动听、唱段生动、乡土气息浓郁见长。主要曲牌有“平调”、“慢四平”、“靠山调”、“小北口”、“清水河”、“垛子板”、“楼上楼”等20多种。传统节目有《妓女悲秋》、《盼五更》、《七月七》、《十杯酒》、《画扇面》、《十婚迷》、《丁郎寻父》等170多个。
  阳谷谷山调
  民间曲艺形式。原名“越调”,1980年定为现名。阳谷县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其曲调优美,节奏活泼,韵味浓郁,风格独特。演唱时多是艺人手持三弦,腿系节子,自弹自唱,也可加入二胡、洋琴等乐器,用小乐队伴奏。传统曲目有《杈裙子》、《猪八戒背媳妇》、《唐王探病》、《包公夸桑》等。
  茌平南城调
  民间曲艺形式。原名“四平调”,早年从高唐传入,后经艺人桑运昌加工创新,称“如意调”。又经夏亮修长期艺术加工,自成一个曲种。因夏亮修是茌平城南夏庄人,故自命名为“南城调”。南城调形式简单活泼,乡土气息强烈,流传于茌平城南乡村。演唱时,艺人手持三弦,脚蹬木梆,腿上绑着节子,自弹自唱,自打拍节。属杂曲类型,曲式结构简单,只有速度的快慢之分,而无不同的板式之别。传统曲目有《苍蝇抱饭粒》、《贤良女劝夫》、《王延章比武》、《鹤童传》等。
  高唐四平调
  民间曲艺形式。也叫“老四平调”、“丝调”,主要流传于高唐、临清、夏津、禹城一带,在曲艺分类中属于杂曲类。曲调较为简单,基本上是4个乐句的重复,但旋律优美,适宜抒情,演出形式灵活,艺人可自弹自唱,也可以加小乐队伴奏,分角色演唱。主要乐器有三弦、竹板、节子等。1957年高唐涸河人郭汝河演唱的《卖油郎独占花魁》获山东省首届曲艺汇演三等奖,并到北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传统曲目有《盼佳人》、《八仙庆寿》、《薛刚反唐》、《玉堂春》、《蜜蜂记》等。
  临清架鼓
  民间器乐。古称羯鼓,因多为庙会接神送佛演奏,故而念白为架鼓(架,指神佛乘坐的銮架)。始于唐代。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年间,临清以南坛奶奶庙架鼓会、碧霞宫庙架鼓会、行宫庙架鼓会最为有名。临清架鼓声音铿锵有力,节奏变化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架鼓为打击乐合奏形式,所用乐器有鼓、点锣、筛锣3种乐器。架鼓鼓点丰富,声音宏大,音色变化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演奏时,鼓锤相击,使鼓音变化无穷。丰富多变的各种节奏,使其强中有弱,动中有静,强弱结合,动静有致,反映各种不同的内容和情绪,产生丰富的鼓点曲牌。常用曲牌有点鼓、大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三番带滚鼓、长鼓、滚鼓、卧龙鼓等十余种。1996年,临清市先锋办事处大桥村架鼓队获首届全国农民艺术节金奖;1999年参加山东省庆祝建国50周年广场文艺汇演。
  临清古筝
  民间乐器。临清金郝庄是“金派古筝”的发源地。明万历年间,该地的古筝即以声纯韵正、古朴典雅而闻名,世称“金派”。清朝末年至中华民国初期为鼎盛时期,全村时有=筝者10余名,其中以金灼南成就最著,声誉最隆,其作品《渔舟唱晚》被公认为古筝名曲。该地流传的筝曲多为《单八板》、《双八板》及其变曲。民间传谱很多,较早传谱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手抄工尺谱。至今尚存者有《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单板》、《叹十声》、《剪剪花》等20余首。乐曲结构多为“八板体”,全曲由8个乐句组成,每句除第五句为12板外,其他均为8板,共68板。各句落音为宫、徵、商、徵、宫、宫、宫、宫。
  阳谷哨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鼓吹乐
  民间器乐演奏的主要形式之一,素有“山东北路啖呐流派”之称。风格刚健有力,粗犷豪放,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音色变化多样,能出现三弦音色的强音和箫一样的柔音音色。每逢年节、婚丧嫁娶,多有鼓乐队演奏,演奏时大都是合奏。乐器组合主要有喷吶、笙、管子、闷笛、笛、二胡、鼓板、梆子、小镣、小锣(手锣)等。一般由鼓板、梆子掌握节奏,小镣即兴加花演奏,根据乐曲情绪而有强弱变化。被《中国民族民间乐曲集成•山东卷》收入的鼓吹乐有:正调小开门、平调小
  开门、拨调小开门、茌平行水令、普天乐、小开门、聊城小开门、聊城行水令、弦子大鼓、扬琴、坠子腔、十杯酒、哭周瑜、扶琴网子。
  劳动号子
  民歌。主要有“打夯破号”、“黄河破号”和“运河号子”。黄河硪号流传在阳谷、寿张一带,是劳动人民与黄河水作斗争及修堤筑坝唱的硪歌。主要有《二板号子》、《程号》、《小了了号》、《爬山虎》等40余首,高夯用的“咳咳呀”及平夯用的“平调续”、“梅花落子”等30余首。运河号子有“拉篷号”、“摇篷号”、“拉纤号”等20余首。修路建房用的打夯破号主要有“喜夯落梅花”、“一路风顺起”、“梧桐叶上落凤凰”等10余首。另外还有“打油号子”等。不同号子各具特色,演唱形式有分有合,此呼彼应,旋律起伏跌宕,调性色彩丰富。随着劳动情绪的发展,速度、力度、节奏相应变化,有层次、有对比。
  柳林花鼓
  民间秧歌。主要流传于冠县柳林一带及东昌府区与临清市的毗邻乡村的民间歌舞。它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原为寸跷秧歌,以花鼓作为主要演出道具,以鼓舞的技巧展示其独特的风格。其他伴有伞、锣、鞭等,与鼓融为一体,形成粗犷豪放、热情欢快的风格。其主题是表现北宋末年梁山好汉借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乔装打扮成艺人混进大名府, 救岀卢俊义的故事。柳林花鼓共有14人表演,以伞为先锋,分内角和外角,全部扮演《水浒》中的人物。内角伞为吴用,头鼓为刘唐和李俊,二鼓为柴进和花荣,头锣为顾大嫂和扈三娘,二锣为孙二娘和乐大嫂。外角中两个和尚即武松和鲁智深,丑婆为金大姐,公子即燕青,老鞑子为梁山泊头领宋江。柳林花鼓是由以舞为主的“武场”和以唱腔为主的“文场”组成的文武秧歌。先舞后歌,歌者不舞,舞者不歌。其演出均在泼辣、火爆的气氛中进行,开场来得猛,结尾收得硬,快中见稳,急中求稳。其独特风格还表现在鼓舞的技巧上:鼓不束在腰间,而由一条长长的背带挂在右肩垂于左膝下,无论表演者怎样做跳、打、扑、转等动作,鼓总是贴于小腿部。
  伞棒舞
  民间舞蹈。流传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梁闸村一带,是以“伞”和“棒”为表演主体的秧歌舞蹈。形成于明末清初。伞棒舞一般在春节表演,婚丧嫁娶、庆典活动也时有表演。表演时,以伞开场,引诸角色入场,有伞棒对舞、伞独舞和棒舞的集体表演;另有以伞作指挥的各角色演唱,伞指向谁,谁即出场演唱。演唱曲目有“秃子闹房”、“闺女出嫁十二难”、“小磨房”等。动作多与武术相糅合,粗犷豪放,铿锵有力,有骏马腾跃之感,充分体现了鲁西人民的性格。
  龙湾龙舞
  发源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古楼办事处龙湾村,始于元代,盛于明清。以场面壮观,动作难度大,色光声乐为一体而著称。清康熙、乾隆南巡时曾多次观看并传旨进京表演。龙湾龙舞有二龙戏珠、龙窜桌、青龙斗白龙等数十种舞法。舞时打击乐和口哨拟龙吟龙吼,情景令人叹为观止。火狮子舞
  道具舞。流传于莘县城关镇,源于莘县十八里铺乡鞠屯村。它是农民祭春求雨的一种祭祀形式,故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晚上表演,意在以火狮子激起龙王下雨灭火的情致。表演前,先用“火纸”搓纸捻,再用细绳将纸捻编织在一起,缀于数块木板上,组成纸捻外衣,状如狮形蓑衣。每只狮子需用纸捻3000余支。表演者将狮形外衣穿在身上,先点燃纸捻,大小数只狮子借助风力,以鼓乐助兴,然后开始模仿狮子的动作,上下跳跃,左右腾飞,2只大狮时分时合,时高时低,极尽其态。表演因在夜间,狮子满身是火,光彩照人,生动活泼。1988年3月,著名电影工作者黄宗英曾以“中国一绝”为题,将该舞搬上银幕。
  五个秃
  道具舞。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舞蹈形式。流传于东阿县铜城镇卜庄村,为北宋年间孙禾创编。孙禾为河南开封人,十多岁即成为孤儿,以乞讨为生,因被富豪烫伤头皮,毛发脱落,成了秃子。他用葫芦仿造自己秃子的模样做成头型,自编自唱,先博得人们的欢娱,后达到乞讨的目的。后来他又设计了4个头型,即形成“五个秃”的雏形。词调诙谐滑稽,表演风趣新奇,人称“五秃戏”。后来,孙禾到东阿县铜城镇,拜当地名拳高师杨同营为师,使“五秃戏”和“二郎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舞蹈的成分相应加重,形成保留下来的5个秃表演形式,也称秃子舞。清末,铜城镇卜庄艺人张明利发展到1人操纵6个人型,形成7个秃的表演形式,唱腔里也糅进了民间小调、大鼓、莲花落、镉大缸、山东快书等形式。后流传下来的只有“五个秃”的表演形式。5个秃的动作以秧歌步和走花圈为主;表演以唱、念、舞同时并举,最后以舞蹈形式结束;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唱腔以弦乐伴奏。
  姜老背姜婆
  道具舞。流传于茌平县城关镇前曹村一带。清朝同治年间,茌平马沙窝村最早岀现这种舞蹈形式,当时仅限于踩街、撂场,属小荡子类。前曹村戏曲老艺人曹老八经过潜心研究,编入简单的故事情节,采用河北梆子曲调演唱,并从道具、造型、动作等方面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一种为人们喜爱并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姜老背姜婆,远看酷似一老汉身背一青年女子,实为借助道具由一人表演。表演者头部古式女装,身着戏装,前男后女,由左手在胸前衣内操纵一老汉面具,演唱男女不同的腔调,通过熟练的操作和不同的感情交流,达到真假难辨的程度,使人回味无穷,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五鬼闹判
  道具舞。流传于临清市区的一种面具舞蹈,俗称判子会。相传,明代初年从江苏南通传播而来。五鬼闹判是5个手执琴、棋、书、画、伞的小鬼闹判官(镇鬼之神钟馗),在纷闹中判官明察秋毫,指挥若定,驱恶扬善,刚正不阿。清宣统年间,临清的五鬼闹判与南通的闹判抗衡,竞相发展,独自形成北派风格,以武功见长、粗犷豪放。其代表作有《目莲僧救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其舞剧进行了整理改编,去其具有恐怖色彩的火稽角及迷信色彩的阴阳宫、牛头马面等角色,汇合南派艺术精华,使其从形式到内容都富有清新向上的风貌。五鬼闹判舞蹈借鬼喻理,伸张正义,鞭挞邪恶。舞蹈语汇丰富多彩,舞蹈队形灵活多变,锣鼓伴奏抑扬有致,令人百看不厌。
  杠箱舞
  亦称杠箱会,也称响铃会。铃箱内由大、中、小铜铃搭配吊装置成,其大铃如罐、小铃似盅,响声各异。踩街表演时,大铃音箱由前后4人双杠肩抬,小铃音箱由2人抬杠。杠肩花样有颤肩、内肩、跳肩等,箱内大、中、小铃撞击作响,高低各异,悠扬悦耳,几里外听来如临现场,别具风趣。
  竹马舞
  道具舞。流传于全市,尤以高唐县清平镇刘海村的竹马为最盛。其原始雏形为毛驴,至清末演变成为竹马。竹马的道具有马头、马前身、马后身3部分。表演时,骑手将马的前后身拴在腰间,左手拉动马头,右手高举兵器。马的颜色有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每种颜色按2~4匹相配。骑手穿的盔甲与马的颜色相同。早年竹马阵法有108阵,因年久失传,至今只能组织表演11种阵法,即二龙岀水阵、起门阵、八卦连环阵、葫芦阵、四门阵、龙门阵、埋伏阵、迷魂阵、麦穗阵、剪刀阵、罗成阵。表演阵法时,骑手多为圆场步,马童的动作则吸收了大量当地武术的精华。竹马的表演,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竹马舞的有关资料已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哆嗦旗舞
  道具舞。民间舞蹈。流传于高唐县姜店乡八刘庄一带,盛行于清末,延续至今。表演时,演员多少不限,须是双数,一般与高跷队联合表演。表演内容为男女相互爱慕。服装为前后开身的旗袍,全为戏曲舞台上的丑角装饰。男角左手持旗,右手持扇,两腿弯曲挺胸,旗、扇左右摇摆;女角左手挎篮,右手持扇,随着锣鼓的节奏,扭动身躯,抖膀飞眼,表现亲近爱恋气氛。此时,旗帜在空中上下翻飞,不断抖动,故称哆嗦旗。该舞表演起来滑稽幽默,生动活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龙舞
  灯舞的一种。流传于全市。每年元宵节,市内舞龙灯活动比较普遍,尤以临清市前关街的龙灯别具特色。临清舞龙灯,演员达百余人,分文武两场。文场始由一“童子抱花瓶”领舞而出,接着“风婆婆”、“闪电娘娘”、“雷神”、“鱼鳖虾蟹”数人做各自的形象动作起舞而入。紧接着是五光十色的朵朵彩云(由人扮演)飘然人场,一会儿是“盖云”、“翻云”,一会儿是“五朵金花”,十几种花样,惟妙惟肖,变化多端。而后是武场,烟火腾起,锣鼓齐鸣,一条腾云驾雾的大青龙在追逐着一个红蜘蛛,由40余人组成的“龙门”跃然而入。开始是“五龙倒取水”、“金龙盘玉柱”,而后是“卧龙”、“滚龙”、“三现龙”、“单花腾云”、“双花腾云”等十几种精彩表演。时而是“钻腰节”、“倒钻尾”、“四钻四亮”,时而是乌龙摆尾、腾云驾雾。锣鸣龙舞,栩栩如生。最后在大蜘蛛钻到龙门外,青龙捉拿不住,急得摇头摆尾、张牙舞爪的火热气氛中结束。
  顶灯台
  灯舞的一种。由流传于阳谷县张秋镇一带的民间故事演变而来,是元宵节期间经常表演的民间舞蹈。表演者只有男女2人,男角头顶灯台,女角双手各持棒槌。男角(丈夫)被女角(妻子)吓唬追赶,头顶燃着的油灯钻板凳,是舞蹈的高潮。表演时以喷呐、笙及其他打击乐器伴奏,曲牌则用民乐“斗鹤鹑”。其舞蹈动作朴实,节奏明快,表演诙谐风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腊花
  歌舞性演唱艺术。又名清腔渔家落。流行于冠县北馆陶一带。传为百余年前,有一只船由卫河北上,途经北馆陶遇难,只剩一渔翁脱险幸存,住在燕窝头村。劳动之余他常唱民间小曲,颇受欢迎,学唱者日益增多,以后便广泛流传开来。因演出多在腊月,演唱者打扮得花枝招展,故称“腊花”,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其曲调融会了渔民号子、小曲小调,朴实健康。其内容多表现为爱情、历史等方面。曲牌有《拾棉花》、《分家》、《顶嘴》、《卖布》等。
  祭祀舞
  祭祀性舞蹈,又称神鼓舞。流传于冠县南陶镇东陶村一带。明洪武元年,建立泰山行宫庙,妇女们纷纷朝山进香。他们先是焚香磕头,祈祷神灵驱灾降病、赐福保佑;后感到跪拜无法表达对碧霞元君的虔诚,也难宣泄心中的苦闷,便开始徒手跪场,且唱善经;后又发展成右手持鼓、左手拿鞭而舞(称跪舞功),形成善鼓舞。善鼓舞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三至十五日表演,表演者均为妇女。每年农历三月一日起,方圆百里的数万信女们或乘车或乘船或步行而至(多为老者),到庙内祭扫。三月十三日,庙会祭奠活动正式开始。妇女们手拿善鼓,口念善经,焚香起舞达3昼夜。三月十五日达到高潮。善鼓舞的表演形式原有3人舞、4人舞、6人舞和8人舞,队形多为跪8字、拧麻花。善鼓以铁条圈之,鼓面蒙革(单面),鼓柄尾端有3个大铁环。几种对舞均随善鼓上下晃动时发出的响声由慢而快地跑台步。鼓声铿锵有力,舞者上下身动作协调统一,体现了对神灵的虔诚。
  筷子健身舞
  舞蹈。由聊城市文化局穆芳丽、聊城大学音乐系王岩编导。舞时,舞者双手各持10双筷子,随着音乐节奏挥舞筷子,敲打身体各关节或穴位。节奏明快,清脆悦耳,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方式。1996年,由邓东红率领聊城地区人民医院老护士舞蹈队参加全国第二届中老年健身舞蹈汇演,荣获“菊花奖”。
  聊城木版年画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茌平民间中堂画
  民间艺术品。源于清道光年间。茌平全县善丹青者甚多,尤以杜郎口乡董庄董立元的绘画成就最高。他尤工人物,世人将其与同代著名书法家崔班、画虎高手杨颖并列,素有“崔字杨虎董人物”之称。当地文化馆搜集到的董立元画中,以横幅画、中堂画、人物画居多,多系工笔国画,淡雅细腻。董庄向有“画乡”之称,40户人家几乎家家画中堂画,作者近百人,他们普遍沿用前人画谱,按谱绘画,多为山水人物、鱼虫花鸟、梅草兰竹。家庭妇女常按画谱临摹,配上印有名家书写的对联出售,久而久之,有些人不用画谱也能作画,但风格离不开画谱样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中堂画的内容多有创新,画幅有所改进,色调更加艳丽,并出现了炭笔山水和局部用木板套印、然后以笔涂饰的新工艺。除山水、人物、鱼虫、花鸟等人画外,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和风貌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1983年10月举行的山东省第二届农民画展,展出茌平董庄农民画作品6幅,其中《洗牛》登在《大众日报》上。1987年4月,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上选展董庄作品2幅。
  茌平剪纸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临清纸扎
  民间美术工艺品。早在400年前,临清纸扎风筝已初具规模,筒子、长串、板子、硬翅、软翅5大类都曾扎制。制作过程分为扎、糊、绘等,自始至终由1人制作。清光绪年间,已能生产娱蚣(祥龙)、八卦、蜻蜓、螃蟹、仕女、八仙、鹰等多种形式工艺性较高的风筝。扎绘的长串蜻蜓,一个连着一个,造型优美,结构巧妙,绘画古朴,美观大方。宣统元年(1909)溥仪登基时,临清城内大街小巷、商贾店铺皆制作各式灯彩张挂于门檐下,尤以宫灯最多,又以考棚街的水浒人物宫灯、大寺街的封神演义、西游记故事走马灯为最佳。此外,还有造型千姿百态、装饰各有千秋的龙灯、转灯、狮子灯、鱼灯、鲜花灯、禽兽灯、绣球灯等。20世纪50年代,临清的龙灯舞曾被山东省歌舞团选送莫斯科青年节进行演出。1970年,临清风筝老艺人张玉田扎制的娱蚣被送往广交会展览。1982年,临清风筝“蜻蜓”参加了山东省民间艺术展览会。1984年元宵佳节,临清举办了民间灯彩展览,送展单位134个,展岀灯彩1000余件,其盛况被山东电视台录制。
  雕刻葫芦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郎庄面塑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羽毛画
  民间美术工艺品。以孔雀、鸡、鸭等禽类羽毛为原料精工制成。临清羽毛画有羽毛画挂屏、羽毛画座屏、羽毛圆镜、变形羽毛小挂屏、平贴羽毛画、羽毛彩蛋6大类100多个花色。其中,变形羽毛小挂屏是独创品种,它改变了羽毛画原来的单调形式,创造出花瓶和动物等多种形体造型,是墙壁上的小型装饰品;羽毛彩蛋是将羽毛画移植到蛋壳上,给人以小巧玲珑、优雅别致的感觉;平贴羽毛画是利用羽毛的天然色彩和纹理,贴岀国画大写意的效果,所贴徐悲鸿的奔马,以手代笔,以毛代墨,气势磅礴,效果逼真,再现了大师作品的原貌。1973年以来,临清羽毛画曾出口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科威特及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国际市场变化使羽毛画出口量急剧下降乃至中断。临清工艺美术厂又将羽毛画与家具等物品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美化生活的一种新的装饰形式。
  镜画
  民间美术工艺品。清末,镜画技术由天津传入临清。它的主要特点是从玻璃背面绘画书写,正面观赏,美观大方,色彩持久,悬挂、摆放皆宜。临清制镜厂的镜画除保持传统工艺的长处外,又吸取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的优点,刻意求新,形成一种面貌全新的作画艺术。1982年,临清制镜厂采用真空镀铝新工艺,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生产有挂镜、美术镜等6大类产品上百个花色,拥有彩绘、印花、喷花、电刻等各种生产工艺,是全省生产工艺最全的厂家之一。临清镜画品种繁多,门类齐全。雍容华贵的仕女,江边垂钓的渔翁,云遮雾障的青山,一泻千丈的瀑布,成双成对的珍禽,迎风滴露的花草,对空长啸的猛虎,奋蹄驰骋的骏马,憨态可掬的熊猫,嬉游山林的群猴等等,无不收人画面,情趣各异,给人以美的享受。
  木雕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同条。
  《大汉风》
  国画作品。聊城市艺术馆周建国1998年8月创作。该作品1999年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银奖。作品长170厘米,宽60厘米,纸本,表现了西汉时期北击匈奴的壮观场面。作者在反复阅读有关秦汉史料的基础上,参照传统图饰,运用中国特有的白描手法,精心创作而成。该作品气势恢宏,线条缜密,构图严谨,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高唐县书画艺术见社会分编“书画艺术之乡”条。
  书法篆刻
  境内书法篆刻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于慎行、方元焕、邓钟岳等精萃之作闻名于世。清末和中华民国初期,聊城的刘克平、顾逢臣、戴介臣被书画界敬称为“聊城三臣”;东阿县陈宗妫善双手书写梅花聊城市书法美术展篆字,其左手写的“寿”字中堂,龙飞凤舞,别具一格。《东阿县志》载,殷维缄曾书“丈二寿字”献给袁世凯,庆慈禧寿辰。中华民国期间,聊城汤士俊对书法艺术有较深造诣,其字笔力雄健,气势庄严,篆书“百寿图”,百个寿字形态各异,形象生动,古朴曲雅,堪称书法之珍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聊城的书法篆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1987年、1989年,聊城地区书法家协会、聊城地区硬笔书法家东昌联谊会先后成立。1980~2001年,全市(地区)共举办书画展、书画比赛20余次。期间,1983~1989年的作品汇成《聊城地区书法篆刻集》一书,辑人书法作品126件、篆刻作品39件。1990年2月,东昌联谊会同全国20个文艺团体联合举办“老山战区慰问展” 及书法大奖赛。大奖赛得到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中顾委委员刘志坚、中央军委委员张爱萍、总参谋长迟浩田、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克玉分别为大奖赛写了展标、题词、贺词,中央电视台也播放了此次大奖赛。同年6月,地区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处、地区工会、文化局、书协、老年书画研究会、青年书协联合举办以宣传社会劳动保险为内容的职工书画展览。同年9月,地区书协举办聊城山东书协会员书展;当月,东昌联谊会举办“全国军民学雷锋硬笔书法大展赛”,参赛作品2.3万余件,其中聊城地区参赛作品1.3万件。评选出一等奖16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150个、优秀奖500个。此次大展赛得到全国40余家书协组织的大力支持。地区档案局杜允振,平时酷爱篆刻艺术,潜心钻研,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1978~1990年,在《求是》、《体育文史》、《民族团结》、《人民政协报》等11家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篆刻作品33枚,在省级报刊上发表篆刻作品266枚。1991~1996年,程辛木、张虎臣、张吉茂、李旭等人的作品分别在省以上书法比赛中获奖。1998年,于茂阳、刘宗超、郑培亮编著出版了《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一书。2000年,《于茂阳书法作品集》出版。2001年,聊城市硬笔书法协会成立。至2001年底,全市有中国书协会员3人,山东省书协会员85人,市书协会员400余人。
  电影
  聊城的电影事业始于无声电影的放映。1932年,聊城东关大街首次放映两集无声电影《火烧红莲寺》。此后,聊城城内其他街道和临清也逐渐放映。1945年临清解放后,河北省邯郸市电影队曾多次在临清“募善”戏院和“民生”戏院等处放映电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境内没有电影放映单位。1951年11月,平原省电影队下放,聊城开始有了第一支电影放映队。1952年下半年,全区第一个电影放映队和聊城专署文教科筹建未成的电影放映队改编为“山东省电影队”。1952年底和1953年初,放映人员和放映机械由省电影队管理。其间,共青团省委下放给聊城地委1个电影队及1名放映人员。1953年8月,山东省电影队下放到各专区,“聊城专区电影教育工作队”中队部遂建。1956年1月,撤销专区电影队中队部,成立专署电影组,建立电影放映单位70个,负责24个县的放映工作。1959年,成立“聊城专区电影发行站”,各县相继建立电影队部。1962年,成立“聊城专区电影公司”。1966~1971年,电影事业受到影响,发行部门缺乏影片,农村放映队多数停放。1972年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的电影发行放映事业蓬勃发展。利用国家、集体、个人的资金发展放映单位,农村集镇电影院相继兴建营业,放映场次、观众人次及放映、发行收入逐年增加。1985年,全区城乡平均全年每人看电影18次以上。1992年,电影行业出现全国性滑坡。1993年,聊城地区电影发行公司面向市场,与13家电影院签订了供映合同。1994年,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各放映单位的合作,促进了电影工作的发展。2001年,全市120多个电影队共放映1.5万场,观众约300万人次。
  图书出版管理
  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境内没有专门的图书出版管理机构,一般由政府代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图书出版事业统一为国家管理,聊城则由各级宣传部门代管。1958年7月,寿张县为宣传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成立寿张人民出版社,1960年8月撤销。1958年,聊城地区出版社在铜城镇(原中共东阿县委大院内)建立,1959年6月撤销。1975年10月,成立地区出版办公室,其主要任务为编辑书稿、监督管理书刊印刷、图书发行、图书市场管理4个方面的工作,整个工作程序为编、印、发、管一条龙,使全区出版事业的发展纳入正常轨道。1990年,地区出版办公室改建为地区新闻出版局,工作职能由以图书编辑出版为主转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为主。1998年,聊城地区新闻出版局改称聊城市新闻岀版局,工作职责未变。
  出版
  聊城的图书出版工作始于清末。那时,私人创办的既刻又印且销的各种作坊兴盛,境内有作坊几十余家。其中,较著名者有书业德、善成堂、宝兴堂、有益堂等,被誉为聊城书籍“四大家”,每家均有工人上百名。中华民国初期,随着北京、上海、天津等石印、铅印新书的纷纷涌至,境内清末时期的刻书坊或倒闭,或改行,或改雕刻为石印。新的出版单位有聊城菇古文社、郁文石印局、松竹斋石印局和华昌石印局等。抗日战争初期,鲁西北中共党组织团结争取范筑先,发动群众抗战,先后成立“泰运文化出版社”、“战地文化”期刊社等,宣传抗日的书籍和期刊先后问世,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及周恩来、秦邦宪等合著的《我们对于保卫武汉与第三期抗战的意见》等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区内的出版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寿张人民出版社出版《今朝英雄》、《寿张民歌》、《民间经方》等书。同年,聊城地区出版社岀版《薯类综合利用》一书。1978年始,地区岀版办公室组织撰写反映聊城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录《光岳春秋》,1981年正式岀版。1986年,编辑出版一批为地方政治、经济服务和为教育服务的图书。1987年,出版工作坚持改革、狠抓质量、协调发展、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当年,编发书稿15种27本400万字,印数达80万册。1998年至2001年,聊城市新闻岀版局共组织编辑整理图书260余种,审批编辑岀版内部资料性图书980余种,审批内部报纸38种、内部期刊24种,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报纸5种、期刊2种。
  发行
  聊城的图书发行兴盛于清末。当时的图书发行部门称书肆、书局,书肆、书局和雕刻、印刷合而为一。其时,书业德、有益堂、善成堂、宝兴堂、敬文堂、文英堂、崇文堂等,既是坊刻堂号,同时又是书肆。此类书肆一般都有自己的门市部,自刻、自印、自销三位一体。较小的书肆除自己刻印部分书外,一般以经营图书为主。较大的堂号,每年销售图书在1万部以上,小一点书肆也销售五六千部。兴盛时期,境内年总销书近二三十万部。图书发行除零售以外,批发业务十分兴旺。每年的阴历腊月到五月间为旺季,主要为新春开馆的书塾准备大量的书籍。旺季时,北京、天津、大同、包头、张家口、衡水、洛阳、徐州、沈阳等地的书商到聊城大批购买。崇文堂书肆每年供应东北地区七八车书籍。中华民国初期,新书业兴起,科举废除,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销路不畅,外地书商逐步减少,各书肆或停业,或改行,或销售北京、上海等地的新书,继之而起的新书局诞生。当时,聊城的主要书局有文化书局、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聊城分馆、振东书馆、摄西书局等。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聊城解放区的书局及书店主要有战地文化供应社、泰运文化出版社、鲁西北书店。1946年初,泰运文化岀版社更名为泰运书店。1948年5月,泰运书店并入冀鲁豫书店。同年7月,泰运书店、筑先分店和冀鲁豫书店聊城分店合并,成立冀鲁豫新华书店聊城总分店,主营图书、课本等。1945年秋临清解放,鲁西北书店迁至临清马市街南首营业。1949年3月1日,与冀南、北星书店合并,成立冀南新华书店临清支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图书销售以百货门市部、供销社代销为主。1976年,地、县店分设,1987年地区新华书店与聊城市(今东昌府区)新华书店合并,年销售额达200万元以上。2001年,全市共有国有、集体、个人发行单位近600多个,年销售总额为2.5亿元;有印刷企业240余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书刊印刷定点企业4家。
  聊城市新华书店
  集图书和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储运于一体的省属国有企业。地址在聊城市柳园南路74号。其前身为1948年7月成立的冀鲁豫新华书店聊城总分店。后相继更名为新华书店聊城支店、聊城专区新华书店、聊城地区新华书店。1987年4月,聊城县新华书店撤销并入聊城地区新华书店。1984年8月,聊城地区新华书店晋升为中型一类企业。1998年更名为聊城市新华书店,书店下辖8个县级新华书店。1997年,投资220万元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造了临街营业楼和图书仓库,其中营业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2000年投资1200万元在柳园南路建成主营业楼1座,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自1990年以来,书店连续十年保持“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的称号。书店于1990年被山东省岀版总社评为“先进集体”,1998年被中共聊城市委和聊城市人民政府评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1995年被山东省财政厅评为“遵纪守法先进单位”,1998年被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协会评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双优先进单位”。至2001年底,书店有固定资产1326万元,总资产2520万元;有干部职工120人;年销售总额2600万元;内设7个科室和4个门市部。
  “扫黄打非” 打击制作和贩卖黄色出版物及进行非法出版活动的执法行动。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统一部署,聊城市自1990年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聊城地区于1991年成立“扫黄打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织、协调全市“扫黄打非”工作。1995~2001年底,全市累计组织开展“打黄打非”集中行动40余次,累计查缴各类非法盗版书刊470万余册,查缴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00万余盘(张),查处非法出版活动案件180多起,为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众日报社聊城分社
  山东省驻聊城的新闻机
  构。地址在聊城经济开发区团结路。是大众报业集团的二级法人单位。其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大众日报聊城记者站,2001年9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成立大众日报社聊城分社。至同年底,分社有正式工作人员3名。下属大众日报记者站、齐鲁晚报记者站、生活日报记者站、农村大众报记者站、山东大众广告公司聊城分公司、聊城大众印务有限公司、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发行中心聊城分中心。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聊城记者站
  办公地点在东昌东路中共聊城市委办公楼内。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常驻聊城的特派新闻机构,是省电台联系地方、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和桥梁,省电台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主要担负着聊城市在山东省广播电台的新闻宣传报道以及情况反映等职责。自1958年建站40多年来,为聊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到2001年底,记者站有工作人员2名。
  《鲁西科技报》
  山东省惟一一份市级科技经济类报纸,由中共聊城市委主管,聊城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地址在柳园南路74号。国内统一刊号为(N37一0049。其前身为《聊城科技报》。1981年7月1日创刊,自办发行,报纸出版期数由不定期到定期出月报。1984年8月,聊城科技报社列为正式建制;同年11月,参与《聊城报》的复刊及试刊工作。1985年1月起暂停独立出版,在《聊城报》第三版开设“科普园地”专版,但仍为聊城科技报社主办。1986年,《聊城科技报》重新独立出版,并由月报改为旬报,由在聊城地区内发行改为在全省发行。1989年改为周报。1992年8月更名为《鲁西科技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题写报名。此后,该报由周1报增至周2报。2001年,辖鲁西广告信息公司;兼办有《鲁西晚报》、《消费导报》; 年发行总量为4万余份;有工作人员64人。
  《聊城日报》
  中共聊城市委机关报。国内统一刊号CN37一0048。年平均发行量6万份。其前身为《聊城大众》,系原县级聊城市委机关报。1956年1月1日创刊,4开2版,3日刊。1958年11月1日改为聊城地委机关报。1959年10月1日改为4开4版,更名为《聊城日报》。1961年11月5日停刊。1985年1月1日复刊,更名为《聊城报》,4开4版,周一刊。1988年1月1日复名《聊城日报》,改为每周4刊,并创办星期天刊。1994年改为每周6刊对开4版,后增至每周6刊对开8版。2000年8月,由每周6刊改为每周7刊(星期日的《金周刊》共16版),每周出版报纸64版。主要有《聊城日报》和《北方晨刊》、《教育周刊》、《金周刊》等专刊。《聊城日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快、新、活、深”为特色,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多年来,有400余篇作品在全国、全省各类新闻评比中获奖,多次被评为全省优秀级报纸。
  《聊城大学报》
  中共聊城大学党委机关报。原名《聊城师院》。1984年9月28日创刊戒4开4版,半月报。1986年经山东省高等学校校报研究会决定“易刊为报”,改称《聊城师院报》。1999年1月1日经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报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编入国内统一刊号高校校报系列,刊号CN(G)37一0115,1999年10月9日改为CN(C)37一0805,4开4版周报。每期发行4100份。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聊城师院报》遂改名为《聊城大学报》。设要闻版、综合版、校园生活版、文艺副刊4个版面。其中聊城学人、东昌茶座、木瓜树、木瓜白话等专栏深受读者喜爱。
  《聊城广播电视报》
  创刊于1991年10月。由聊城市广播电视局主管,有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全国统一刊号。1996年为4开8版,1999年扩为4开16版。2001年扩为4开20版。平均每期发行量8万余份。该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深化广播电视宣传、正确引导视听、宣传反映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为己任,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使命,努力使报纸成为集节目预告、影视动态、剧情介绍、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媒体。该报每期刊登中央、省、市有线和无线电视台及各省卫星电视主要节目介绍,设有广播影视要闻、影视艺苑、视听文摘、生活频道、综合副刊、本周话题、视听要闻、明星园地、影视杂谈、生活百叶窗、艺人行踪、屏前幕后、名人轶事、拍摄花絮等栏目。
  《世界共运研究》见科学和教育分编同条。
  《光岳论坛》见科学和教育分编同条。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见科学和教
  育分编同条。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见科学
  和教育分编同条。
  《小博士》
  综合性学生学习月刊,分为小学版和初中版。1996年创刊。由聊城市新闻出版局主管,聊城岀版发行社主办。编辑部设在聊城市新闻出版局出版发行社。其宗旨是帮助学生提高各科学习能力,辅助课堂教学,丰富学生课内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该刊力求紧扣教材,与教学同步。
  广播电视
  聊城市广播电视事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1951年初,聊城县第一个广播收音站成立;同年10月,开始办有线广播,站址设在文化楼(现在的光岳楼),取名为“文化楼广播站”。至1956年,各县广播站相继建立。当时规模较小,设备简陋,一般仅对县城广播。1956年10月,聊城县广播站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村有线广播站。之后,聊城专区各县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各人民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的农村有线广播网迅速发展起来。1963年10月,“聊城专区广播管理站”建立。1970年下半年,“聊城专区广播管理站”更名为“聊城地区广播局”。1978年下半年,聊城电视差转台建立,1979年9月正式开播。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1984年5月,原“聊城地区广播局”更名为“聊城地区广播电视处”;1987年4月,改名为“聊城地区广播电视局”。1990年7月1日,聊城电视台正式成立并开播。2000年,又开办了文艺频道和经济生活频道节目。电视台自成立以来,曾连续8年荣获“山东省电视新闻宣传先进集体”,一大批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991年10月1日,《聊城广播电视报》正式创刊。1993年12月31日,地区广播电视局单独建立了聊城人民广播电台,原电台呼号改为“聊城市人民广播电台”。2000年又开办了聊城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同年,完成了全市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自筹资金建设了1.3万平方米的广播电视中心。2001年底,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8%,超过了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已形成了广播电视并举、有线无线结合、遍布全市城乡的立体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
  聊城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单位。隶属聊城市广播电视局。地址在财干路6号。1993年12月31日开播。调频发射功率5千瓦,中波发射功率10千瓦,每天播出18小时。它紧紧围绕中共聊城市委、聊城市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对全市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在搞好自办节目的同时,全方位地对外宣传聊城。自开播以来,连续8年在省电台集体记者评选中获奖,是全省惟一获此殊荣的地市。有些作品在全省获奖。2001年底,电台内设5个部室;有干部职工32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
  聊城电视台
  新闻单位。隶属于聊城市广播电视局。地址在财干路6号。1990年7月1日正式开播。电视天线高度为192米,发射功率10千瓦,覆盖半径为100千米,每天播出14小时,受众700余万人。电视台内设12个部室,开办新闻、社教、综艺、法制、体娱、信息等节目,拥有一整套现代化的摄、录、编、播、传、发系统。该台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播发大量新闻和专题,其中部分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电视台独立录制了50集长篇评书《孔繁森》,创作拍摄的电视剧《鸡血石》、《冻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冻土》、《凤城刑警》分别获得省、市“精品工程”奖。自建台以来,电视台多次被山东省广播电视厅和山东省电视台评为新闻宣传先进集体,连续10年被省广播电视厅命名为“优胜台(站)”。2001年底,电视台有干部职工12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1人。
  东昌府区广播电视局(台)
  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地址在文化路204号。其前身为成立于1951年的聊城广播站。1976年建聊城县广播电视局,1984年改称聊城市广播电视局(台),1998年改称现名。实行局、台合一体制,内设机构有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有线广播站、有线电视站、办公室、事业科、财务科、音像科、新闻部、专题部、播岀站、文艺部、技术部、经济信息部。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12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人。
  临清市广播电视局(台)
  临清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地址在临清顺河街3号。成立于1984年,为局、台合一体制。内设机构有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站、办公室、政工科、安保科、财务科、音像科、计生办。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12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1人。
  冠县广播电视局(台)
  冠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地址在冠县县城滨河西路15号。成立于1982年,为局、台合一体制。内部机构有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站、办公室、宣传科、财务科、音像科、保卫科、制作部。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9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人。
  莘县广播电视局(台)
  莘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位于县城莘冠路。成立于1983年,为局、台合一体制。内设机构有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站、办公室、财务科、人事科、事业科、音像科、技术科。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28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4人。
  阳谷县广播电视局(台)
  阳谷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位于阳谷县城景阳路。成立于1975年,为局、台合一体制。内设机构有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站、人事秘书科、财务科、宣传科、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科、事业科、编播室。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13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人。
  东阿县广播电视局(台)东阿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位于东阿环球商场西侧。成立于1976年,为局、台合一体制。内设机构有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站、办公室、宣传科、财务科、机务科、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科、音像科、服务站。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8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人。
  茌平县广播电视局(台
  )茌平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地址在茌平县城关镇丁庄。成立于1972年,为局、台合一体制。内设机构有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站、办公室、宣传科、财务科、机务科、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科、音像科、服务站。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12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1人。
  高唐县广播电视局(台)
  高唐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地址在高唐县城金城路140号。成立于1976年,为局、台合一体制。内部机构有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站、办公室、音像科、政工科、广告信息部、技术部、事业科、工会。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10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人。
  聊城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地址在柳园北路41号。2000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隶属于市广播电视局。公司占地面积4995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公司在各县(市、区)设立分支单位,实行局网分离,按市场化运作。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市广播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实现三级贯通、全程全网,在确保中央、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优质传输的前提下,兼营多媒体业务及其扩展业务、增值业务,努力建设覆盖全市、连接全省、联通全国的新型广播电视传输网络。2001年底,公司内设10个部室,有员工32人。
  《雪山公仆》
  广播连续剧。作者为郭银慧、袁淑珍、陶浩蔚。该剧根据孔繁森的故事创作,歌颂了孔繁森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1995年《聊城日报》分42期连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之后袁淑珍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1996年发表于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山东剧本作品选集》中。
  文物普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聊城的文物普查工作共进行4次。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聊城开展第一次文物普查,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的“聊”与“摄”城的地理位置,首先于聊城市西北的阎觉寺发现聊古庙遗址(俗称颛顼墓),时称“黑陶文化”。从此确定4000多年前该区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的历史。197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聊城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在阳谷县皇姑冢遗址出土一批龙山文化的石、骨、蚌、陶器。其后,逐年在茌平、东阿、阳谷发现一支批龙山文化遗址。1980~1982年,聊城地区组织8个县(市)文物工作者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此次普查,采集部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物标本,依据普查到的文物点,绘制岀全区和各县、市文物图,形成重点遗址的调查简报。普查发现原始社会古遗址20处和部分商周遗址、汉代遗址,基本上搞清了其文化分布概况和文化性质,并建立文物档案300份。1988年3月进行第四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古石刻2487通、古墓葬151处、古建筑58座、古遗址81处,并采集大批文物标本,编制了《中国文物概况》、《中国文物分布地图集》中的聊城地区部分。此次普查,重新确定该区在大汶口文化早、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早、中、晚期,都有人类生活在阳谷、东阿、茌平、聊城4个县市;新发现相当夏文化的岳石文化的分布状况以及与此相连的商文化。历次普查证明,聊城存在着两条文物分布带,一是阳谷经聊城、东阿、茌平到高唐,史前文化分布较密集,且形成一条线;二是莘县经冠县到临清,唐以后的文化遗迹较多,且大部分是唐代墓葬。从性质看,分布有大汶口、龙山和岳石3种史前文化。
  考古发掘
  聊城大型的考古发掘先后进行20多次。其发掘的目的是为摸清区内的文化类型与内涵,解决若干重要的学术性问题,也有一部分是配合工农业建设进行的抢救性发掘。解决学术性的发掘有:1975年和1976年春,省博物馆在茌平县尚庄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125平方米,出土文物102件,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为战国、商周和大汶口、龙山4种类型;1979年对阳谷县景阳冈新石器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7平方米,发现早商和龙山两个文化层,出土陶、石、蚌器等100多件,特别是春秋墓中出土的1700枚骨贝币,对研究交换和货币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同年10月,对阳谷县马湾古墓群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11座,出土战国和汉代陶器、铜器、铁器等50件,对研究汉墓分期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实物资料。1980年秋,为配合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教学,对茌平县南陈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12平方米,墓葬13座,共出土文物132件,此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延续的时代较长,从龙山文化、商周、战国到西汉几个朝代和时期。在该遗址发掘的岳石和二里头陶片,为鲁西平原首次发现。在1995~2001年的发掘工作中,影响较大的是对阳谷县吴楼西汉墓、东阿县邓庙东汉画像石墓的发掘,特别是自1999年开始连续对茌平县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前溯起到重大作用。属于配合工农业建设进行的发掘有:1979年5月,省博物馆和地区博物馆联合对高唐谷官屯金代虞寅墓进行清理。经清理,出土文物5件,碑形态石2方和16幅壁画,壁画的主要内容为墓主的“出外图”、“生活图”,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活动场面。墓志记载了虞寅的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1992年,对京九铁路聊城段进行文物勘探,发现古遗址8处,古墓葬23处。1993年,对区内济聊馆高等级公路进行勘探,发现大批文物遗址和古墓群。其中,唐代遗址范围达1万平方米,文化层内涵丰富。1994年,在阳谷景阳冈开发工程文物勘探中,发现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时期城址,截至2001年,为黄河流域最大的一座龙山文化城址;199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5万元,对该址古城的大小台基结合部进行科学发掘,发掘面积0.2万平方米,出土器物十分丰富。1988年,对高唐县时风工业园区进行文物勘探和发掘,发现唐、宋墓地70多座。抢救性的发掘有:阳谷八里庙汉画像石墓,高唐城关镇东魏墓、三十里铺孙庄汉墓、赵八里唐遗址和茌平台子高史前文化遗址、韩王遗址、崔庄汉墓及冠县斜店唐墓等。
  档案
  聊城的档案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6年停止办公。1980年地、县档案局(馆)恢复,档案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档案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轨道。全市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995年全部达到省先进档案馆标准。其中,市档案馆1994年被评为省二级先进档案馆;东昌府区档案馆、临清市档案馆分别于1999年、2000年被认定为省一级先进档案馆。2000年9月,山东省档案执法工作现场会在聊城召开。到2001年底,全市档案馆共藏各门类档案681个全宗,约21.83万卷;图书资料10.72万余册。全市机关单位已有484个单位达到省(部)级以上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的标准,有9个部门被评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系统。全市行政村建档率达到95%,乡(镇)机关建档率达到100%。为大力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从教育培训入手,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大学专科或本科毕业文凭的有433人;编辑出版、印制档案资料60余种,1500多万字;接待档案查阅人员11万多人次,提供档案资料15万多卷(册)。
  聊城宋代铁塔修复技术
  文化科技成果。1989年5月,由周建国、魏聊具体负责聊城宋代铁塔的修复工作。工程中共复原151块损件。该项工程采用了石膏雕刻型沙造形工艺、宣纸隔离工艺、J一611金属填工艺等五项发明,成功地完成此项工程,实现了文物工程维修“修旧如旧”的原则,并被专家鉴定为国内首创,获199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五大集成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1979年,国家文化部等6个单位联合决定对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舞蹈进行挖掘整理。由聊城地区群众艺术馆组织精干的业务力量,对全区的民族民间艺术遗产进行了抢救性的普查、挖掘、录像、记录并整理。其中《黄河破号》、《对花》等80首民歌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四平调》、《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等乐曲被编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蛤蟆嗡》、《王皮戏》等音乐被编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柳林花鼓》等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这是聊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族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编辑工作。
  山东省首届马戏汇演
  文化活动。1959年3月10一17日,山东省首届马戏汇演在聊城举行。参加汇报演出的有全省20个团体的代表,并有北京、上海、江苏、河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市的观摩代表共300多人。这次汇演共演出20多场,计120多个节目,其中包括马戏、杂技、魔术、高空杂技、训兽、气功、武术7大类,观众达3.2万人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首次举办的马戏杂技盛会。汇演总结、检阅了山东省杂技马戏艺术取得的成就,广泛交流了经验,挖掘了许多失传的节目,有力推动了山东马戏杂技事业的发展。
  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
  文化活动。聊城大学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而开展的大学生科技艺术文化活动。自1985年开始,每年5月举办一次。活动的主题是旗帜、素质、创新、成才。活动内容设“比赛项目”、“表演项目”、“自办项目”和“学术报告项目”,如教师基本功比赛、“挑战杯”创业计划比赛、大学生辩论赛、曲艺小品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博士论坛、大学生学术报告等。到2001年,共举办活动16届。
  聊城地区首届青年舞蹈大奖赛
  文化活动。1988年3月5~10日由聊城地区文化局在聊城主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政府部门首次主办的舞蹈比赛。比赛内容包括民间舞蹈、民族舞蹈、现代舞蹈、交谊舞等。参赛选手200多名。比赛采取自愿报名和集体报名相结合的形式,比赛当场评分并公布结果。这一活动的举办促进了全市群众舞蹈的普及和开展。
  美国FACE中美艺术交流团访问聊城大学
  文化活动。1988年秋,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改称聊城大学)第四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聊城地区秋季物资交流大会期间,由来自美国威廉姆•凯瑞恩大学的20位成员组成的美国FACE中美艺术交流团到聊城师范学院访问演出,访问团团长为尤金•塔顿。10月21日晚,访问演出在聊城师范学院大礼堂(今科学会堂)举行。节目内容为《美国一年中的节日及庆祝活动》。在聊城期间,交流团还为聊城师范学院举办了一场“美国历史”的文艺节目演出。聊城师范学院院长张明向交流团成员赠送了由聊城师范学院青年教师张宪平创作的国画作品。
  聊城地区首届卡拉OK大奖赛
  由原聊城地区文化局、共青团聊城地委于1991年联合举办。大奖赛分初赛与决赛,200多名选手参赛,其中评出20名歌手进入决赛,最后评岀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0名,获一等奖选手代表聊城参加了山东省“银河杯”卡拉OK大奖赛。
  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活动
  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为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自1992年以来,聊城各县市区积极参加。为促进这项活动的开展,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文化局相继开展了评选先进图书馆、先进文化馆活动,促进了基层文化的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层文化网络。1996年聊城市(今东昌府区)被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社会文化先进县”。参加全国首届中老年健身舞蹈比赛
  1994年,中国舞蹈家协会等6个部门单位联合组织了全国首届中老年健身舞蹈比赛。经过山东省舞蹈家协会推荐、选拔,聊城组成代表队携3个节目参加了此次比赛。其中,由都先锋和刘慧玲编排、石超昆任艺术指导、2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的《棒声回春》,被评为“兰花奖”(一等奖);由武贵祥在杨氏太极剑基础上融合其他剑法发展而成并表演的《武氏综合太极剑》,被评为“兰花奖”(一等奖);由封君编排、石超昆指导的《趣味晨操》,获得“荷花奖”(二等奖),并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播出。
  全国《孔繁森颂歌》歌曲征集活动
  为响应江泽民同志关于“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号召,1995年8月由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政公署发起,并与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了“全国孔繁森颂歌”歌曲征集活动。征歌历时1年,共收到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外)各省、市自治区应征歌曲2000余首、歌词150余首。经评委评选,评岀一等奖2首、二等奖5首、三等奖8首、优秀奖30首。此后,组委会推荐100首歌曲,由李印中、邱方军、温增源3人主编了《孔繁森颂歌》歌曲集,并由山东省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协会主席李焕之为此书撰写了前言。同时,齐鲁音像社出版发行盒式磁带《孔繁森颂歌》一盘,含精选获奖歌曲17首。
  聊城市戏剧调演
  1998~2000年,聊城市文化局连续3年举办了3届全市戏剧调演。参加调演的是聊城市京剧团、聊城市豫剧团、茌平县京剧团、莘县豫剧团、阳谷县河北梆子剧团、临清市京剧团6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年龄在18~35周岁的年轻戏剧演员。调演以传统剧目为主,旨在推动全市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剧团后备人才的培养。
  聊城市首届“十佳歌星”评选活动
  为活跃群众生活,不断发现、培养文艺人才,推出歌坛新人,促进声乐艺术发展,聊城市文化局于1999年举办了首届“十佳歌星”评选活动。经过初赛、复赛,有30多名选手进入决赛。经过评委公开、公正评选,并由聊城市公证处当场公证,张桂松、肖磊等10人获“市首届十佳歌星”称号。
  聊城市首届青少年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演奏大赛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周年,活跃全市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提高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的演奏水平,发现并推出优秀演奏人材,聊城市文化艺术中心于1999年8月15~16日,举办了此次比赛。100多名选手参加比赛,其中年龄最大者22岁,最小者仅5岁。经过评委客观、公正的评选,有15名选手在聊城电视台演播厅进行决赛。这次大赛对促进3种乐器演奏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聊城市消夏文化艺术节
  群众文化活动。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自2000年始,每年7~9月举办消夏文化艺术节。由聊城市人民政府主办,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文化局承办。活动内容包括:群众街头广场文艺演出、舞蹈比赛,专业剧团、企事业单位专场演岀,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与宣传,工艺品展销等。
  医疗卫生
  聊城的医疗卫生事业渊源流长,杏林名士连翩鹊起。随着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聊城的医疗卫生事业蒸蒸日上、突飞猛进,名医专著更是灿若繁星,享誉齐鲁乃至全国。
  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生活在聊城这块古老土地上的炎黄子孙,已经认识并且开始以艾灸、针刺、按摩以及方剂“汤液”治疗疾病。曾躬耕于莘野的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种农本草,以为汤液”,且撰著《汤液》数十卷(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开拓了中国医学中药汤剂的先河。南北朝时期的名医,阳平冠陶(今属冠县)籍人李亮、李修父子“针灸授药亡无效”,其撰述药方百卷行于世;北魏乐平(今莘县)籍人王显,“精于医术,并有明断”,后被召为太医;成无己,宋金之际聊摄(今茌平)人,首释《伤寒论》,且有《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传于后世;明代,聊城(今东昌府区)人田广远,嘉靖帝御医,深得宦官贤达之赏识;高唐籍人麻东辉,深究古方,尤善脉学,医药多能立效。至清代,名医辈出,见于志乘者不下70余人,或精于内科,或擅长妇科,或以刀圭见长,或以儿科著称。阳谷籍人孟西园,清嘉庆、道光年间医学家,传其有断人生死之绝技,求诊者摩肩接踵;聊城(今东昌府区)籍人傅斯桥,目睹清廷腐败,遂弃官(直隶知州)从医,深究方书,诊病投药百无一失,誉满泉城;还有慈禧、光绪之御医叶嗣高、医学教育之先驱贺春池、以外科著称的张浩、以妇科见长的朱同科等名医。
  清光绪十二年(1886),美国传教士魏格纳主持在临清基督教会创办“施医院”,西医遂传入聊城。光绪三十二年(1906),阳谷坡里村天主教堂开设西医诊所。中华民国四年(1915),美国基督教士陶纯谷、德为夫在聊城双街创办基督教会,同时由美籍传教士金善宝在聊城双街教堂内开设教会诊所1处。1938年,山东省第六保安司令部军医院、鲁西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野战医院分别于聊城、冠县成立。此后,冀南军区野战医院、冀南一专署医院、冀鲁豫行署哈利生医院等医疗机构相继建立。至1949年,聊城境内共有医院15处,床位60张,西医人员160余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聊城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1.建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2001年,全市有卫生机构563个,其中各级各类医院181处,专科防治所2个,妇幼保健站(院)9个,卫生防疫站9个,门诊部340个,卫生学校9所,其他卫生事业机构13个。全市有病床1.03万张,平均每千人1.9张;卫生技术人员1.41万人,平均每千人2.61人。农村村卫生室5448个,乡村医生7169人。个体诊所168个,个体开业人员216人。各级医疗机构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处、三级乙等医院1处,二级甲等医院5处,一级甲等医院18处。卫生系统专业设备总值3.07亿元,固定资产总值达7.8亿元。县以上医院先后购置了MRI、CT、螺旋CT、ECT、医用直线加速器、准分子激光治疗仪、钻60治疗机、800mA以上X光机、彩色多普勒、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医疗保健条件大大改善。
  2.疾病控制与预防保健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先后消灭了天花、黑热病、丝虫病、麻风病、白喉等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布氏杆菌病防治达到了部颁“稳定控制”标准;霍乱、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61/10万;计划免疫“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麻疹疫苗)覆盖率提前实现了第三个85%的目标;婴儿死亡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200%。下降至15.05%。;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至35.01/10万;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2岁。2000年6月,聊城市顺利通过了爱婴市省级评审,成为爱婴市。
  3.中医事业发展较快。1950年,中医带徒工作全面启动。1958年,采风访贤、献方献宝、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群众运动迅速兴起。1988年,召开振兴中医大会。20世纪90年代初期,县县有中医院的目标顺利实现。2001年全市中医医疗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371人,床位958张。所有中心卫生院都设立了中医科和中药房,50%以上的乡村医生掌握了中医或中西医两种方法开展防病治病。
  4.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发展。自1952年开展以反细菌战预防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来,聊城城乡卫生面貌迅速改观。50~70年代,先后开展了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以“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环境、改畜圈、改炉灶)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80年代开始,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为中心环节,以城镇为重点,开展了“五讲四美”、治理“脏乱差”活动。90年代以来,开展了创建卫生城活动,东昌府区、临清、阳谷、茌平、高唐、东阿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有32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37%, 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8%。
  5.医学与科技教育硕果累累。“第八个五年计划”以来,全市有117项科研成果分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新开展了骨髓移植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角膜移植、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术、肠外营养等一大批填补市内空白的高新技术项目,部分项目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科(A级)。全市卫生行业中18人被评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约2000名中医、中药、中护、西护等医学专业人员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00余人毕业;3000多名卫生技术人员先后被派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国家级医院进修学习,还有的被送往国外进修深造;860多名乡村医生参加了系统化培训,85%的乡村医生已达到中专水平。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被确定为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医医院被确定为省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部分县、市、区人民医院也被确定为大专院校的教学医院。主要特点
  聊城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改革与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坚持提高城市卫生总体服务功能。倡导“科技兴医"、“科技兴院”,注重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培植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大力推行文明规范服务。城市各大医院重点加强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治,并结合临床开展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医学科研水平。专科医院在坚持面向社会需求的同时,突出专科特色,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市急救中心和各综合医院急诊科为主体,各级“急救绿色通道”的形成和逐步完善,使医疗急救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积极开展老年人保健和伤残预防康复工作,康复医疗水平迅速提高,使城市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始向适应新的医学模式需求转变。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
  2.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聊城农村卫生工作起步较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县、市所辖的区政府建立卫生所,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乡镇卫生院。1965~1975年,贯彻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大中专医药院校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卫生院工作,县以上医院的技术骨干分期、分批地下放到基层卫生院安家落户。1980年以后,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办医的政策,个体开业行医、村卫生室得到迅速发展。1986~1990年,实行了一系列农村卫生改革,在全省引起了较大反响,全市上下形成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以乡镇卫生院为纽带,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卫生医疗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医有药、能治能防。1992年以来,实施了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利用建设立项、项目管理、现场指导与交流、监督检查、政策扶持等措施与办法多方筹资,改善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2001年,累计完成投资8870多万元,全市87.5%的县级防疫站、保健站(院)和83.3%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了“一无三配套”(无危房,房屋、设备、人员配套)的建设标准。1994年以来,以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为龙头,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2001年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受益人口已达248万多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1995年以来,为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理顺管理体制,保证社会卫生工作的落实,促进农村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实行了以“三制五统一”(工资制、退休制、养老保险制,业务、行政、药品、财务、党务统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2001年,全市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乡镇达104处,占总乡镇数的7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全面实施以及合作医疗、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的推行,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在机构、人员、功能等方面得以加强,计划免疫及疾病预防得以较好落实。1999年,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研究提出了农村卫生规范化管理模式,在临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点,成效明显。该模式作为农村卫生发展路子的探索,受到省卫生厅和国家有关学术单位的肯定。
  3.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市卫生系统推行了院(站、所)长负责制和任期综合目标责任制,扩大了法人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了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和工人合同制。引入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机制,逐步建立起有责任、有竞争、有激励、有活力的人事管理机制。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1996年将职能发挥欠佳、入不敷岀的市医疗器械维修站移交市人民医院代管。1999年,聊城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区域卫生规划和《山东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试行)》试点市,计划、财政、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2000年底完成了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任务。同时,本着边规划、边实施、边调整的原则,对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站、市人民医院和市卫生职工中专学校、临清卫校和聊城卫校等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不同形式的资源重组,运行初见成效。自2000年以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围绕加强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医院分类管理、药品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病人选医生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等改革措施,全面启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4.坚持依法行政。聊城的防疫机构创建于50年代,各县市区均设有卫生防疫站。市县两级防疫站承担着卫生防疫业务技术指导,在贯彻《全国卫生防疫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为适应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需要,1992年在全省率先组建独立的卫生执法机构;同时,加大对疾病控制、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妇幼卫生、血液管理、大型设备购置与使用、行业准入与许可等领域的依法管理力度。贯彻《食品卫生法》,查处了一大批假冒伪劣食品和化妆品,及时妥善地进行了食品、意外中毒等各类突发事件的查处工作,圆满完成多次重大接待工作中的卫生监督任务。食品、环境、劳动、放射、学校五大卫生监督监测率达到100%,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87%,公共场所卫生合格率达到75%。贯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严格医疗行为的行政许可和市场准入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医疗市场秩序得到不断改善。仅1999年,全市就清理非法行医1260家,清理无证人员1532人,对130家合法机构进行了规范。贯彻《广告法》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与工商部门联手治理了非法广告,并制定查处虚假医疗广告的意见和措施,对医疗广告实施了格式化管理。贯彻《母婴保健法》,开展了婚前医学检查,规范了岀生医学证明的管理。贯彻《献血法》,无偿献血工作全面启动,实现全市临床用血全部来源于无偿献血,保障了临床用血的安全。
  未来展望
  围绕建立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监督执法三位一体的卫生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和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保险机制,逐步建立起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市医疗急救调度中心,并以现有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组建医疗集团、市妇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加强肿瘤防治院的建设。加强农村中心卫生院和农村卫生的网络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预计到2005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控制在1.6万人,床位9600张;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强化疾病预防和重点传染病控制。至“十五”计划末,全市传染病发病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全省中等水平以下。加大卫生执法力度,提高医疗事故的鉴定水平和对假冒伪劣药品的查处力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有效、经济的卫生服务。
  聊城市卫生局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聊城市人民政府主管爱国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办公地址在市卫生局。成立于1952年。其前身为聊城专区防疫委员会,名称几经更改,1998年改为现名。主要工作任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粉碎美国发动的细菌战;50~60年代除“四害”、讲卫生和农村卫生“两管、五改”;90年代城乡社会性公共卫生管理,创建卫生城,农村卫生改厕、改水和进行全民健康教育。近50年来,该机构组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优化城乡居住生活环境,为全市的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做出了显著贡献。
  聊城市红十字
  会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办公地址在市卫生局。成立于1986年12月,时称聊城地区红十字会,1998年更为现名。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救灾的准备工作;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参与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活动;开展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宣传《红十字会法》;完成政府委托事宜。到2001年底,市红十字会设常务理事15人,理事77人;全市共建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551个,发展会员13.16万人。
  聊城市卫生防疫站
  市级卫生防疫监督检测专业机构。地址在聊城市育新街19号。建于1956年。主要任务是:应用预防医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检测、健康教育、科研培训,同时承担全市卫生防疫业务的技术指导。1998年与上海亿豪医疗器械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聊城市性病监测防治中心。1993~2001年,完成科研课题研究8项,其中1项填补国内空白,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6年,通过山东省省级计量认证;1997年,荣获“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到2001年底,拥有固定资产452万元,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在职职工1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0名,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6人;设卫生监督、劳动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疾病控制、计划免疫、检验、消杀、健康教育、查体等19个科室;拥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肺功能测定仪、B超、荧光显微镜、荧光检测仪、性病检测仪等大型仪器172台(套),配有防疫车、摄像机等,仪器设备总值130余万元。
  聊城市妇幼保健站
  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地址在聊城市卫育路2号。建于1952年3月。主要职能为: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出生医学证明发放、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优生优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等。2001年底,拥有固定资产180万元;占地面积1896平方米,建筑面积2001平方米;在职职工3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9人;有大型红外乳腺透照仪、乳腺疾病治疗仪、美国造百胜B超、F 一820血细胞分析仪、脑电图仪、不孕症治疗仪、心电图仪、X光机等设备;设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医技科等5个行政职能科室和妇科、儿科、妇保科、儿保科、婚姻保健科、信息科、B超室、心电图室、X光室、化验室、注射室、预防接种门诊、药房等业务科室。
  聊城市中心血站
  市级采供血机构。地址在聊城市青林街3号。建于1992年12月。担负着全市557.52万人、160多个医疗卫生单位的采供血任务。2001年底,有职工4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85%;设血源管理科、体检采血科、成分制备科、质量控制科、化验室等科室,有1500平方米的实验采血楼。拥有瑞士MLATPlus2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MLFAME全自动酶免系统,美国PCS、PLUS血细胞分离机等大型仪器。1997年,通过国家卫生部组织的血液整治工作检查验收。
  东昌府区卫生防疫站
  县级卫生防疫监督检测机构。建于1959年。原址在光岳楼南,1989年10月迁址于湖西路西侧。办公楼面积2080平方米。到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109人,其中中级职称36人;设防疫科、防痨科、地方病科、消杀科、三大卫生(学校、劳动、放射)科及食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等科室;有固定资产181.6万元,其中监测仪器设备44万元。1989年,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基本消灭疟疾先进集体”荣誉奖;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环境卫生工作先进单位;1993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先进集体;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食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冠县卫生防疫站
  县级卫生防疫监督检测机构。地址在冠县红旗北路182号。建于1957年。到2001年底,占地面积6511平方米,建筑面积361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31.4万元;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荧光显微镜、电子分析天平、300mAX光机等设备;设防疫科、食品卫生科、检验科等11个科室;看在职职工87人,其中高中级专业人员39人。1991年布氏病控制达到国家卫生部、农业部颁布的“控制区标准”。1995年提前实现国家普及儿童计划免疫三个85%的目标。
  莘县卫生防疫站
  县级卫生防疫监督检测机构。地址在莘县政府街128号。到2001年底,占地面积7866.7平方米,建筑面积3626平方米;固定资产186.6万元;有原子吸收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等检验设备;设防疫、计划免疫、检验、卫生监督、门诊部等16个职能科室;有在职职工16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1991年,被评为全国计划免疫先进集体;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1993年,被评为山东省防疫防治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霍乱防治先进集体,莘县被授予“全省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临清市卫生防疫站
  县级卫生防疫监督检测机构。地址在临清市顺河街。建于1956年。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6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管医技师24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设卫生宣教科、检验科、卫生科、食品卫生科、防疫科、地病科等业务科室和皮肤病、性病防治门诊;拥有超净工作台、电热恒温箱、生化培养箱、分析天平、粉尘采样器、酶标仪、测汞仪、X光巡测仪、721光电比色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心电图机、200mAX光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1999年,获“山东省环境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食品卫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0年被评为聊城市卫生防疫工作先进集体。
  阳谷县卫生防疫
  站县级卫生防疫监督检测机构。地址在阳谷县谷山北路117号。始建于1957年。占地面积4617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63.7万元。拥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气象色谱仪、B超机、微机等设备。内设10个职能科室。2001年,有在职职工108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0人。1995年阳谷县提前实现国家普及儿童计划免疫3个85%的目标。
  东阿县卫生防疫站
  县级卫生防疫监督检测机构。地址在东阿县城商业街187号。建于1961年。到2001年底,占地面积7920平方米,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固定资产400余万元;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荧光显微镜、电子分析天平、离子计等检验设备33台(件);设防疫科、食品卫生科、检验科等10个科室;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高中级专业人员43人。1995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1996年,实现国家普及儿童计划免疫三个85%的目标,被山东省卫生厅授予先进集体;1997年,通过山东省计量认证;1998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基本消灭疟疾先进集体。
  茌平县卫生防疫站
  县级卫生防疫监督检测机构。地址在茌平县北顺河街30号。建于1957年12月。到2001年底,占地面积6922平方米,建筑面积1765平方米;设防疫、计划免疫、食品卫生、公共卫生、检验、卫生宣教、查体等科室;有在职职工5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5人;拥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1/10万电子分析天平、大型X光机、电脑等精密仪器设备;有固定资产112万元。1990年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卫生防疫站,1997年9月通过山东省计量认证。
  高唐县卫生防疫站
  县级卫生防疫监督检测机构。地址在高唐县金城路68号。建于1957年。到2001年底,占地面积556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有在职职工8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5人;固定资产530余万元;设有公共卫生监督科、学校卫生科、疾病控制科、食品卫生科、健康査体科、劳动卫生科、检验科、结防所、门诊部、疫情室、健教科等18个科室。1999年,荣获“山东省食品卫生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地址在聊城市光岳楼南。建于1952年。1978年以后,新建了建筑面积为2182平方米的仿古门诊病房楼。到2001年底,开放病床100张;在职职工9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护)师19人,大专以上学历33人,中专48人;固定资产49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22台(套);设有妇科、儿科、产科等20个医技科室。年门诊量达5.5万人次,住院分娩3398余人次,每年查治妇女病4000余人次,儿童健康查体4万余人次。1994年,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
  临清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地址在临清市顺河街80号。始建于1956年,时称临清市妇幼保健站。1995年与临清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合并后更为现名,担负着临清市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双重工作任务。到2001年底,中心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有在职职工58人,其中96%以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设生殖保健科、妇产科、男女婚检室、康复室等20多个科室;拥有惠普B超机、遥控透视机、血细胞计数仪、半自动系列化分析仪、酶标仪等仪器设备。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山东省妇幼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计划生育服务站、聊城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聊城市“十佳”医疗单位、聊城市“巾帼明星”单位等。1995年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同年,与山东省妇幼保健所、山东省立医院合作的科研项目“孕妇服铁剂对婴儿贫血的影响”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冠县妇幼保健院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地址在冠县振兴西路51号。建于1954年8月,时称冠县妇幼保健站。1995年更为现名。到2001年底,占地面积2664平方米,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固定资产128万元;在职职工5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人,有高中级职称者24人;设妇产科、B超室、X光室、化验室、皮肤科、内儿科、婚产查体咨询门诊、药房、供应室等专业科室;拥有B超、200mAX光机、双目显微镜、多普勒胎儿听诊仪、心电图机、波姆光治疗仪、红光治疗仪、胎儿监护仪、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新生儿保温箱、宫腔镜、阴道镜、乳腺诊断仪、新生儿黄胆治疗仪、麻醉机、救护车等医疗设备。1989年,被山东省妇联命名为“三八”红旗集体;1990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甲级妇幼保健站”;1999年,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
  莘县妇幼保健院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地址在莘县政府街69号。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莘县妇幼保健站,1999年更为现名。现有业务用房楼一栋,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固定资产200万元。2001年,有在职职工103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3人。担负着全县70万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工作,是全县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中心。内设妇保科、儿保科、婚检科、妇科、产科等21个科室。拥有200MA双床双管X光机、心电图机、CS一200型B超机、红外乳腺诊断仪、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听筛仪、半自动声化仪、多参数监护仪、肿瘤定性仪、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婴儿培养箱、DOME波姆光治疗仪等医疗设备。该院获得过多项荣誉称号,曾被地区誉为巾帼建功三八红旗集体、地区卫生十佳医疗单位、地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1996年被国家卫生部列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6一2000年妇幼卫生合作项目县。1997年被卫生部授于“爱婴医院”称号。
  东阿县妇幼保健院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地址在东阿县城商业街185号。1961年8月成立,时称东阿县妇幼保健站,1998年5月更为现名。到2001年底,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有床位20张;职工3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3人;固定资产202万元;有B超、X光机、生化分析仪、微波治疗仪、电脑乳腺诊断仪等设备21台(件);设妇产科、内儿科、妇保科、护理科、检验科、药剂科等11个科室。1986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山东省妇幼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山东省“三八"红旗先进集体;1989年,被评为聊城地区第一个“甲级妇幼保健站”;1998年,荣获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
  高唐县妇幼保健
  院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地址在高唐县金城路150号。始建于1958年,时称高唐县妇幼保健站,1995年10月更为现名。到2001年底,占地面积4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固定资产110万元;编制床位50张;有在职职工5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人;设妇科、儿科、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儿科、五官科、婚姻保健科、社会卫生科、中医科、皮肤科等临床科室及放射科、检验科、医技科(B超室、心电图室、乳腺诊断室)等医技科室;拥有进口B超、三导中文自动分析心电图仪、尿液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200mAX光机、乳腺诊断仪、波姆光治疗仪、胎心监护仪、多普勒胎儿听诊仪、双床胎儿监护仪等诊疗设备。199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东省青少年儿童事业先进集体”;1998年,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
  聊城市医学会
  社会团体。地址在聊城市青林街5号。1963年建立。1965年停止工作。1979年10月恢复,并建立了第二届常务理事会。1985年、1999年分别进行了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其宗旨是:团结组织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执行国家发展医学科技事业的方针和政策;崇尚医学道德,弘扬社会正气;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高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医学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全市人民的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依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到2001年底,学会设有医院管理、内科、外科、妇产科等22个专业委员会;拥有会员1059人,其中团体会员298人。建会以来,共召开各类学术会议180次,征集学术论文1.2万余篇;举办各类培训班65期,培训人员6500余人次;会员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300余篇,出版专著188部,完成市地级以上科研成果鉴定230余项;自1978年创办综合性医学期刊《聊城医药》以来,共编辑岀版75期。1998年,学会举办了聊城国际心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和聊城国际骨科学术会议。
  聊城市中医学会
  社会团体。地址在聊城市青林街5号。1979年10月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中医政策,依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中医与中药并举、继承与创新并举;团结和组织全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科技攻关、学术研讨、新技术推广应用和中医科技咨询服务;收集管理本地已故名医的学术经验、遗著及散在民间的土、单验方,编辑出版中医学术刊物、科普读物等,以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繁荣中医学术思想,更好地为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学会内设有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影像专业委员会,创办有《中西医刊》杂志。至2001年,共举办全市学术会议20次,交流论文1500篇;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学术交流会500多人次,交流论文700多篇;获山东省和聊城市科研论文奖60篇;参加了国家卫生部及山东省中医局组织的《黄河医话》、《山东中医验案精选》的编写;承担了上海神州中医函授大学、健康报社、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在聊城共1500多名学员的面授辅导任务;举办了中医提高班、两年制西医高职学习中医班;组织中医带徒120余人。2001年底,有会员500余人。
  聊城市护理学会
  社会团体。地址在聊城市青林街5号。1979年10月建立。其宗旨是: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团结广大护理工作者,为繁荣发展护理科学事业,为促进护理战线出成果、岀人才,为促进全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到2001年底,设有护理管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普等11个专业组,拥有会员436人。至2001年,先后进行理事会换届选举4次;相继召开各类学术会议63次,征集交流论文6400余篇,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会员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550余篇,出版专著9部,完成市地级以上科研成果14项。
  聊城市预防医学会见科学和教育分编同条。
  聊城市卫生经济学会
  社会团体。山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团体会员。成立于1984年12月。由从事卫生经济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团体与个人组成。学会组织机构设秘书处、学术组、宣传资料组。其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卫生经济理论和应用问题的研究与宣传,为聊城市的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至2001年,共编著或参与编著专业理论书籍5部,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聊城市人民医院市级综合性医院,泰山医学院教学医院。地址在聊城市东昌西路67号。始建于1949年9月,由冀鲁豫行政公署哈利生医院第二分院和冀鲁豫九专署民政医院合并而成,时称平原省聊城专区人民医院。1954年改为聊城专区第一人民医院。1967年改为山东省聊城地区人民医院。1998年3月更为现名。2001年底,医院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超亿元;有磁共振、CT、ECT、高压氧仓、腹腔镜、ICU综合监护系统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500余台(件);设37个临床医技科室、23个职能科室和9个市级研究机构,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2001年,医院开放床位1100张;有在职职工14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9人。该院担负着聊城市及周边地区各类疑难病症的会诊、治疗任务。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建有技术支持与协作关系,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从而加快了医院人才的培训和技术进步。心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消化内科为重点专科。近年来,医院先后开展40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8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山东省、聊城市科技进步奖,医院整体水平跨入山东省同级医院先进行列。医院先后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行业示范点"、“山东省文明服务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医务人员编写了《脑血管病知识新解》、《灾难救治》等各种专业书籍近百部。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市级综合性医院,泰山医学院教学医院。地址在临清市健康街306号。始建于1886年,由美国传教士魏格纳创力、,时称施医院。1901年更名为华美医院。抗日战争时期,更名为冀南行署医院和冀南人民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更名为河北省第二人民医院。1952年,医院所在地临清划归山东,遂更名为聊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1998年更为现名。2001年底,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日均开放床位650张;有在职职工853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40人;设26个临床科室、30个医技专业科室.以及急救中心、心血管病研究中心、影像中心、肿瘤防治中心、生殖医学中心,担负着鲁西、冀南十几个县市的医疗保健任务;拥有磁共振、CT、C形臂X光机、1000mAX光机、彩色多普勒、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大型高压氧仓、各种内窥镜等百万元以上设备10余台(件)和万元以上设备300余台(件),各病房区配备了中心吸引、中心供氧、中心传呼系统。医院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肾移植术、心内直视术、骨髓移植术、试管婴儿、全喉切除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术、冠脉造影术、冠脉支架植入术等技术项目。1993~1999年连续被评为聊城市卫生系统先进单位;1996年9月,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1998年,荣获“市文明单位”、“花园式医院”称号;2000年,被评为“市十佳医疗卫生单位”、“山东省卫生文明单位”、“山东省卫生先进集体”。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市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聊城市卫育路62号。始建于1963年,时称聊城地区干部疗养院;1973年11月更名为聊城地区新医医院;1982年7月恢复为聊城地区干部疗养院;1985年10月改名为聊城地区东昌医院;1998年更为现名。2000年12月,与聊城市妇幼保健站合并,加挂聊城市妇幼保健院牌子。2001年底,医院占地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有床位220张;在职职工29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9人;固定资产2531万元;有磁共振、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A一530全自动血凝仪、500mAX光机、大型红外乳腺疾病透照仪、不孕症治疗仪、骨密度监测仪、微波治疗仪、三维多功能牵引床、血液平衡治疗机、高压氧舱、体外循环机等万元以上设备100余台(件);设12个临床科室、17个医技科室、17个职能科室及聊城市股骨头坏死防治、聊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和聊城市颈、肩、腰、腿痛防治3个研究所。该院神经内科、心内科为市级重点专科,其中神经内科为鲁西地区规模最大的脑血管病防治中心。1996~2001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0余项,其中18项达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脑血管病的综合治疗等填补了市内空白。先后荣获聊城市卫生系统先进单位、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卫生下乡先进集体、山东省百佳医院、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首批放心药房达标单位等荣誉称号。1995年,创建为“爱婴医院”。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市级专科医院。地址在聊城市花园北路52号。建于1956年,时称聊城县精神病院;1994年更名为聊城地区第四人民医院;1998年更为现名。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4.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设精神科、神经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等26个临床、医技科室,9个病区;在职职工377人,其中高级职称58人,中级职称149人。主要医疗设备有日本岛津CT、500mAX光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彩色脑电图仪、生化分析仪、血液流变检测仪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脑瘫、儿麻后遗症、癫痫为该院特长。1997年10月聊城地区红十字会老年护理院挂靠该院,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康复休养、生活护理等全方位服务。
  聊城市肿瘤防治医院
  市级专科医院。地址在聊城市建设东路7号。建于1953年,时称聊城专署干部疗养院;1957年1月更名为聊城结核病专科疗养院;1958年更名为聊城地区结核病防治院;1998年11月更为现名,同时加挂聊城市结核病防治中心牌子。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800万元;有德国西门子CT机、钻60放射治疗机、模拟定位机等大型医疗设备;在职职工19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0人;开放床位170张;设26个临床医技科室和4个病区。肿瘤内科、肿瘤外科和结核科为该院专科。建院50年来,一直承担着全市的结核病防治任务,在结核病治疗上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且效果突出;同时在处理肺科急症方面有独到之处。
  聊城市中医医院
  市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聊城市文化路1号。始建于1975年,1978年12月正式接诊。时有简易病床40张,专业技术人员60名,设中医内科、骨伤科、眼科和儿科。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3万平方米;开放床位300张;设骨科、眼科、普外科等20个专业科室。在职职工454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4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54人;年门诊量14万人次,年收治病人5000人次,年总收入2103万元;拥有磁共振、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IT影像治疗仪、C型臂X光机、三维多功能牵引床、眼科A/B超、心脏工作站、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乳化仪、血液透析机、电子胃镜、骨质疏松诊疗机等先进诊疗设备,总价值1494万元。门诊收费处、住院收费处、药房、病房都配有微机管理网络,并开通远程医疗会诊系统。199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997年,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1998年,被命名为山东省明星医院;1999年,被命名为山东省百佳医院;2000年,院妇产科被命名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自建院至2001年,有十几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专利。骨伤科是该院的特长科室,自行设计的蛙式支架治疗先天性髓关节脱位等独具特色;自行研制开展的复元正骨丹、神奇归元丹、补肾接骨丹用于临床,且效果显著。眼科是山东省重点中医专科,成功地开展了角膜移植等高难度手术,自行研制的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系国内先进技术。肝胆病专科,自行研制紫兰益肝丸I号和II号治疗急慢性活动型乙肝、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胆囊炎,临床效果显著。心脑血管病专科临床联合应用尿激酶及复方丹参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科研项目,居国内先进水平。(见彩色插页第45页)
  聊城国际和平医院(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
  市级优抚性综合医院。地址在聊城市花园南路皋东街2号。1986年筹建,1989年试诊,1990年开业,时名为聊城地区复退军人医院,1998年更名为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2000年增名为聊城国际和平医院。至2001年底,医院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150余万元;有CT、750mAX光机、彩超、脑电图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ICU综合监护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100台(件);设20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15个职能科室;有床位327张,其中优抚床位150张;在职职工260人,其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3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10人。自建院至2001年,有2项发明获国家专利,9项科研成果通过省、地级鉴定,其中7项获省地级科技进步奖。该院是全国同类医院首批达标先进单位,是省级“爱婴医院”、聊城市首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单位、市计划生育定点接生医院、保险公司定点医院、市交通事故抢救治疗中心。1999~2000年,被评为“聊城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聊城大学医院
  聊城大学所属医院。地址在聊城市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校园内。建于1974年,时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医务室;1978年改建为聊城师范学院总务处下属的保健科;1997年成立聊城师范学院医院;2002年2月改为现名。该院是聊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及教职工家属健康保健、疾病预防治疗中心,担负着对聊城大学学生、教职工及家属近2万人进行健康查体、各种传染病防治、预防用疫苗接种等任务。医院设有门诊部、护理部、药剂科、防疫科和聊城大学东校区门诊部5个科级单位,门诊部设有内、外科等21个医疗室,护理部设病床60张。至2001年底,有职工50人。
  东昌府区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聊城市东关大街281号。建于1949年8月,时称聊阳县人民医院。恢复聊城县后,隶属聊城县人民政府管理;1950年1月,更名为聊城县人民医院;1953年1月,改称聊城县卫生院;1958年11月,聊城县撤县改市,医院改称聊城市人民医院;1963年4月,撤销聊城市,恢复聊城县,医院改为聊城县人民医院;1984年1月,改称聊城市人民医院;1998年12月聊城市撤市划区,医院改称东昌府区人民医院。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1.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915万元;开放床位210张;有CT、彩超、大型X光机、心脏中心监护系统、心脏工作站、脑电图仪、红外线乳腺诊断治疗仪、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纤维胃镜、麻醉机等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52台(件);设14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在职职工31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5人,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147人。1997年10月,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
  东昌府区第二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东昌府区堂邑镇东街。建于1946年7月,时称堂邑县卫生院;1956年堂邑县撤销,医院划归聊城县属,更名为聊城县堂邑人民医院;1971年撤区划社,改名为堂邑地段医院;1984年改称堂邑镇人民医院;1988年改称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1998年更为现名。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8807平方米,建筑面积4508平方米;固定资产188万元;在职职工97人;有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眼科裂隙灯、手术显微镜、日本进口心电图机、日本进口 B超机、大型X光机等医疗设备;设10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开放床位60张。该院眼病专科能开展人工晶体移入术、重睑术、白内障摘除术。外科能开展胸外、普外、创伤、骨伤等手术,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东昌府区中医医院
  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地址在东昌府区郑家镇政府驻地。建于1971年,时称聊城市郑家镇医院;1998年更为现名。2001年底,医院占地面积2.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开放病床130张;在职职工132人;固定资产800万元;设骨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等重点科室。年门诊量10万人次,业务收入450万元。1989年,被山东省卫生厅命名为“山东省文明医院”。
  东昌府区梁水镇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东昌府区梁水镇政府驻地。建于1952年。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业务用房2200平方米;在职职工28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放射科和化验室、治疗室、理疗室、B超室及联合专科门诊等15个科室;配有200mA X光机、B超机及生化检验设备; 固定资产97万元。
  东昌府区张炉集中心卫生院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东昌府区张炉集镇政府驻地。建于1953年。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6324平方米,建筑面积2608平方米;固定资产85.2万元;在职职工2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人;设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中医科、五官科、防疫科、特检科等科室;有病床21张;拥有200mAX光机、B超机、脑电图仪、肿瘤诊断仪、半自动分析仪等诊疗设备。
  东昌府区于集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东昌府区于集镇政府驻地。始建于1955年。至2001年底,占地7260平方米,新建门诊楼748平方米;配有200mA X光机、便携式B超机、全自动心电图机、全自动洗胃机等仪器设备;有在职职工45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人;设内科、外科、妇科、骨科、五官科、急症科等6个临床科室;开放床位30张。
  东昌府区朱老庄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东昌府区朱老庄乡政府驻地。始建于1965年。至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2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人;占地面积8329平方米,建筑面积2194平方米;固定资产47.5万元;拥有200mA X光机、心电图机、三维脑电图仪、电动洗胃机、东芝B超诊疗仪等诊疗设备;设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社会卫生科、药房、中心药库等11个科室;开放病床30张。
  东昌府区阎觉寺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东昌府区阎觉寺镇政府驻地。建于1952年。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7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7万元,其中专业设备17万元;有在职职工32人,其中高中级专业人员10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12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骨伤科、五官科、理疗科、痔痿科、社会卫生科、B超室、化验室、心电图室、脑电图室、X光室、药品科、观察室等18个科室。
  
  临清市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临清市窑口街317号。二级甲等医院。建于1961年。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4.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8万平方米;有在职职工401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122人;编制床位255张;设内、外、妇、儿、中医、五官、口腔、皮肤、急症、镇痛、针灸理疗、保健、麻醉等17个临床科室和药剂、检验、放射、CT、特检、手术室、人工肾等18个医技科室以及卫校、联合中心制剂室、急救中心等附设机构;拥有全身螺旋CT、彩超机、500mAX光机、日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透析机、心电工作站、体外反搏、大型高压氧仓、日本产碎石机、电子胃镜、肠镜等先进设备。1995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临清市中医医院
  县级中医医疗机构。位于临清市东环路南首。建于1986年。至2001年底,建有4000平方米的门诊病房楼;设眼科、外科、内科、气管炎专科、糖尿病专科等专业科室;病房床位90张;专业技术人员61人;固定资产423万元;拥有大型X光机、B超机、心电工作站、脑电图机、动态心电图仪、全自动麻醉机、全自动呼吸机、眼科裂隙显微镜、全自动洗胃机等诊疗设备。眼科、外科、内科为其特长专科。
  临清市魏湾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临清市魏湾镇政府驻地。建于1970年,时称魏湾公社卫生院;1980年,更名为临清市人民医院魏湾分院;1996年更为现名。至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24人,其中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5人;占地面积11.09万平方米,建有一栋1110平方米的门诊办公楼;病床25张;固定资产总值148.3万元;设内科、外科、妇产科、镇痛科、骨伤科、心脑血管科、口腔科等医疗科室和B超室、放射室、化验室等医技科室。该院在聊城市率先实现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
  临清市烟店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临清市烟店镇政府驻地。建于1971年4月。至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42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1人;设病床30张;卫生院占地面积5667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有B型超声诊断仪、200mAX光机、心电图机、脑电图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功能麻醉呼吸机等先进诊疗设备;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医疗科室和B超室、放射室、检验科、手术室、供应室等医技科室。1993年,被评为聊城地区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先进单位。
  临清市唐园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临清市唐园镇政府驻地。建于1971年。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6534平方米,业务用房达1150平方米;有在职职工25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0人;设内、外、妇、儿、中医等医疗科室;开放病床20张;拥有200mA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721光电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及高频手术刀等医疗设备。
  冠县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冠县冠宜春西路53号。建于1949年;2001年5月,兼并了冠县东古城卫生院,成立了冠县人民医院东古城分院。到2001年底,开放床位300张;年门诊量16万人次,年出院病人1.5万人次;固定资产3000万元;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有在职职工5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7人,中级215人;拥有CT、800mA遥控X光机、电子胃镜、动态心电监测仪、呼吸机等万元以上大型设备百余台(件)。1995年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和“省级文明单位”,同年被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地级文明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8年12月被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1997~1998年度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0年2月被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1999年度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01年5月被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同年12月被聊城市总工会授予“十佳单位”称号。
  冠县中医医院
  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地址在冠县建设北路76号。建于1988年10月。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在职专业技术人员121人,其中高中级职称31人;开放床位100张;固定资产732万元;拥有CT、动态心电图、高压氧舱、500mA遥控摇揽X光机、多功能B超、尿液分析仪、血球计数仪等诊疗设备;设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理疗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脑血管病科、皮肤科等13个一级科室,肝病、心血管病、不孕症、烧伤等6个二级科室和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B超室、心脑电图室、动态心电图室、CT室、高压氧舱等9个医技科室。1997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甲等”中医院验收,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冠县结核病防治所
  县级专科医疗机构。位于冠县红旗路南首。建于1986年。至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32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人;占地面积1731.6平方米,建筑面积447平方米;固定资产15.4万元;设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皮肤科、检验科等15个科室;有B超、X光机、显微镜等设备12台。其主要职能是承担冠县结核病防治技术指导工作,为冠县结核病防治业务指导中心。1989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甲级结核病防治所”。
  冠县柳林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冠县柳林镇政府驻地。建于1952年。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8658平方米,建筑面积2960平方米;设医技、临床科室20个;开放床位30张;拥有500mAX光机、新型B超诊断仪、多功能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三维脑电图仪、多功能康复牵引床、导平治疗仪等设备10余台(件);有在职职工6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6人。
  冠县桑阿镇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冠县桑阿镇政府驻地。建于1952年。至2001年底,有在职人员54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人;编制床位70张;固定资产62.1万元;占地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4平方米;拥有B超、脑电图仪、尿液分析仪、心电图机等诊疗设备;设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中医科、针灸科、儿科等治疗科室。1995年,被聊城地区卫生局评为“一级甲等医院”。
  冠县辛集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冠县辛集乡政府驻地。建于1952年3月。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79万元;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等专业科室;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0台(件);在职职工79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人;编制床位80张,开放床位50张。
  冠县清水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冠县清水镇政府驻地。建于1952年。至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41人,其中中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人;占地面积8700平方米,业务用房2764平方米;固定资产69万元,万元以上医疗设备6台(件);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五官科等6个临床科室及放射、化验、B超、心电图、脑电图、光量子治疗室等8个功能科室;编制床位50张,开放床位20张。
  冠县北陶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冠县北馆陶镇政府驻地。建于1949年3月。至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3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固定资产107.8余万元;设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骨伤科、皮肤科、急诊科、防保科、手术室、B超室、心电图室、脑电图室、放射科、化验室等20多个专业科室;拥有200mAX光机、双目显微镜、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功能电子手术治疗机、脑电图机、血流图机、B超、前列腺治疗机和胃肠治疗机等诊疗设备。
  莘县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莘县政府街83号。其前身是世隆药社。始建于1949年;1953年更名为莘县人民医院;1959年划归范县时,改名为范县莘城医院;1960年莘县与范县分开,重新更名为莘县人民医院。至2001年底,有床位300张;职工43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人;医院占地面积3.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600万元;拥有全身CT及CT工作站、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数字化胃肠机、拍片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血液流变仪、脑电图仪、动态心电图仪、眼科手术显微镜、口腔综合治疗台、多参数麻醉机、多参数监护仪、ICU监护抢救设备等120多台(件);设有23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15个行政科室及心脑血管病、骨外等4个防治中心。该院能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全髋关节置换术、颅骨人工骨瓣置换术等,脑梗塞的早期溶栓、脑出血的细孔抽吸术等达到省内先进水平。1993~2001年,开展新技术43项,7项获国家专利。1995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二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称号;1997年,被评为“全省安全文明单位”。
  莘县第二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莘县朝城镇环城街49号。建于1949年10月,其前身为朝城县卫生所、群生药店;1949年10月所、店合并,初建朝城县卫生院;1953年,观城、朝城合并,改名为观朝县卫生院;1956年,随区划变动归属范县,改名为范县朝城医院;1961年莘、范分县改名为莘县朝城医院;1971年被确定为莘县人民医院朝城分院;1984年10月改为现名。至2001年底,有床位120张;职工20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人;占地面积3.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724万元;有全身CT、彩色超声多普勒仪、500mAX光机、麻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细胞自动计数仪、尿十项自动分析仪、血液灌流仪、胃镜、肠镜、膀胱镜、心腹B超机、眼科显微镜、玻璃体切割器等大型设备60余台 (件);设30个临床医技科室。
  莘县第三人民医
  院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莘县观城镇旧址。建于1947年。至2001年底,有床位100张;在职职工145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0人;占地面积2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固定资产690万元;有DRH全身CT、心腹两用B超、胃镜、500mAX光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多用麻醉机、尿液自动分析仪、脑电图仪、心电图仪、激光治疗仪、血液流变仪等设备36台(件);设16个临床科室、13个医技科室、6个职能科室。内科为该院特长科室。
  莘县中医医院
  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又名莘县心脑血管病医院。地址在莘县莘亭路433号。建于1989年。至2001年底,开放床位120张;有在职职工12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8人;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60万元;拥有全身CT机、颈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500mAX光机、GE彩超、心腹两用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胃镜、血液流变仪、细胞计数仪、心电工作站、心电监护仪及心脑血管病康复设备等80余台(件);拥有固定资产60万元的现代化中药制剂中心;设15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2000年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心脑血管病科、骨伤科、颅脑外科为该院特长科室。
  莘县眼科医院
  县级眼科专科医院。山东省卫生厅定点白内障康复中心之一。地址在河南省范县北一街。至2001年底,有床位50张;在职职工74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拥有手术显微镜、眼底荧光造影摄像机、全自动玻璃体切割机、眼科A/B超、眼科YIG激光等先进诊疗设备。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超短切口手术治疗近视、青光眼、视网膜脱离为其特长,并能开展玻璃体切割、角膜移植、各类斜视等高难度显微眼科手术。该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病、青光眼、各种角膜溃疡、色素膜类、眼外肌麻痹、实质性眼干燥症等眼科疑难病有独创性研究,先后取得省、市、县科研成果18项。
  莘县王奉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又名宏润医院。地址在王奉镇政府驻地。建于1953年。至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7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有床位50张;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固定资产165万元;拥有300mA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血液灌流治疗仪等诊疗设备;设有临床医技科室18个。
  莘县俎店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莘县俎店乡政府驻地。建于1952年。至2001年底,开放床位80张;有在职职工9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固定资产170万元;设临床科室22个;拥有300mAX光机、1500型B超机、光电三导全自动分析心电图机、脑电图仪、自动生化仪、血液灌流仪、尿液分析仪、血细胞计数仪等诊疗设备。1995年,被聊城地区卫生局评为“一级甲等医院”。
  阳谷县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阳谷县城谷山路。建于1945年,时称阳谷县卫生院;1946年更为现名。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4.0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有在职职工5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30人,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208人;设临床医疗科室14个,临床辅助科室7个,职能科室10个;开放床位300张;年门诊量10万人次;拥有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身CT、纤维胃镜、支气管镜、脑电图仪等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50台(件)。1995年,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
  阳谷县第二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阳谷县寿张镇政府驻地。建于1949年。前身为寿张县人民医院,1959年更为现名。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77平方米;有在职职工23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人,中级职称38人;开放病床140张;拥有CT机、500mAX光机、心腹两用超声诊断仪、血细胞自动计数仪、心电图机等诊疗设备;设内、外、妇、儿、中医、骨伤、五官等临床科室和检验、B超、放射等医技科室。
  阳谷县第四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阳谷县阿城镇政府驻地。前身为阿城镇卫生院,建于1958年;2000年更为现名。至2001年底,医院占地66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设病床50张;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小儿科、口腔科、B超室等14个临床医技科室;有B超机、心电图机、X光机、麻醉机、高频电刀、涡轮机、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细胞计数仪、氦氖激光仪、脑电图仪等医疗设备;固定资产1605万元。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服务百佳医院;2000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其骨外科、中西医结合科、妇科为特长科室。
  阳谷县中医医院
  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始建于1988年5月。为阳谷县120医疗急救中心、交通事故救治中心。至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2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3人;占地面积1.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83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851万元,其中医疗设备292万元;设内、外、妇、儿、五官等8个一级临床科室及脑血管、性病专科、骨质增生等10个专科门诊;开放病区3个,拥有床位100张;年门诊量6万余人次,年住院病人3600余人次;配有DRH一CT及远程会诊系统、800mAX光机、500mA遥控摇揽X光机、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仪器设备。1992年,被山东省人事厅、卫生厅评为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1998年,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1999年,被市人事局、卫生局命名为市直卫生系统先进单位。
  东阿县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1948年建院,地址在东阿县商业街191号。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有在职职工34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8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36人;编制床位240张;业务科室20个;神经外科、手外科、中医男性科、肾病专科、糖尿病专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具有较高水平;拥有全身CT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胃镜、膀胱镜、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重症监护系统、远程会诊系统、中心供氧、中心吸引和中心呼叫系统等100多台(件)先进的诊疗设备,总价值3600多万元;年门诊10万余人次,岀院病人8500余人次。1993年,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1995年,被评为“爱婴医院”;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山东省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医院急救中心、妇产科分别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和省级“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东阿县中医医院
  县级中医医疗机构。位于东阿县城商业街东首。建于1987年6月。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20平方米;有在职职工111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4人;固定资产630万元;设临床科室12个,医技科室10个;有全身CT机、彩超、550mAX光机及增强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96台(件)。在不断完善整体功能建设的同时,加强中医专科专病特色建设,已开设脑血管病、腰椎间盘突岀、骨质增生症、糖尿病等专科门诊8个。1998年荣获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
  东阿县铜城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东阿县铜城镇政府驻地。1953年由铜城区卫生所改建而成。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有床位35张;在职职工85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6人;固定资产165万元;设临床及医技科室15个;有200mA X光机、B超机、脑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粘度分析仪、综合性牙科治疗机等诊疗设备20台(件)。牙科为特长专科。
  东阿县牛角店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东阿县牛角店镇政府驻地。1950年由牛角店区卫生所改建而成。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2.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有床位50张;在职职工69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8人;固定资产195万元;设临床及医技科室21个;有300mA程控遥控电视监视系统、大型X光机、彩色B超、脑电图机、多普勒脑血管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诊疗设备23台(件)。1994年达到“一级甲等卫生院”标准;1996年被山东省人事厅、卫生厅评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集体”。
  东阿县刘集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东阿县刘集镇政府驻地。1952年由刘集区卫生所改建而成。2001年底,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85平方米;有床位50张;在职职工7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4人;固定资产140万元;设临床及医技科室14个;有200mA X 光机、B超机、脑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流变仪、血粘度分析仪、综合性牙科治疗机等诊疗设备21台(件)。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1994年达到“一级甲等卫生院”标准。
  东阿县高集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东阿县高集镇政府驻地。1957年2月由高集区卫生所改建而成。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固定资产18万元;设临床及医技科室15个;有100mA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等诊疗设备13台(件);有床位20张;在职职工23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
  茌平县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茌平县文化路99号。建于1948年。2001年底,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有在职职工422人,其中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161人;编制床位300张;设医疗科室14个,医技科室12个,附属卫校1所;拥有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大型X光机、高压氧仓、动态心电图仪、胃镜、支气管镜、膀胱镜、电刀等先进医疗设备;拥有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急症急救系统。系山东省重点县医院、滨州医学院教学医院。1995年,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 “爱婴医院”。
  茌平县第三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茌平县新政路31号。建于1933年。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3023平方米;有在职职工115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5人;固定资产179万元;设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检验科、CT室、放射科、心电图室、B超室、脑电图室、理疗科、预防保健科及交通事故急救中心等10个科室;拥有全身CT机、B超诊断仪、脑电图仪、全自动心电图机、多参数心电监护仪、F820血细胞计数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优利特一100A尿液分析仪、300mAX光机等医疗设备。
  茌平县中医医院
  县级中医医疗机构。位于茌平县新政路西首。建于1989年9月。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编制床位100张;在职职工86人;设内科、外科、妇科、骨伤科、口腔科、推拿科、针灸科、肛肠科等专业科室,心脑血管病科系市级重点中医专科;拥有大型心腹两用彩色B超机、大型X光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等先进医疗设备。19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茌平县贾寨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茌平县贾寨乡政府驻地。建于1952年。至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47人,其中主治医师9人,大专以上毕业生6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有1300平方米高标准门诊楼、1000平方米花园式病房区;开放床位40张;设24个医疗医技科室;拥有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血流变仪、500mAX光机、光量子仪等先进诊疗设备;固定资产达150余万元。根据医疗服务需求,医院成立了4个中心(急救中心、牙齿种植中心、出血热防治中心、血栓病防治中心)和4个专科(骨伤专科、增生病专科、痔痿专科、咽炎专科);服务范围涉及临清市、高唐县、东昌府区部分乡镇,年住院病人达1.3万余人次,病床使用率达96%以上;年业务收入居全市同类医院之首。
  茌平县胡屯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茌平县胡屯乡政府驻地。建于1959年。至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64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人;占地面积8846平方米,建筑面积3540平方米;设内科、外科、骨科、中医科、小儿科、妇产科、口腔科、眼科、理疗科、B超、化验、心电图、放射等17个科室;拥有眼科A/B超、手术显微镜、眼科照相机、脑电图仪、B超、X光机、钻石刀等大型医疗设备。
  茌平县温陈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茌平县温陈乡政府驻地。建于1971年。至2001年底,有职工37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设临床、医技科室20余个;拥有200mAX光机、B超、脊柱牵引康复床、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心血管功能诊断仪、红外乳腺诊断仪、自动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开放床位28张。
  高唐县人民医院
  县级综合性医院。地址在高唐县金城路70号。建于1947年7月。其前身为高唐县人民药房,1949年2月改称高唐县人民卫生所,1952年8月改称高唐县卫生院,1956年6月改称高唐县医院,1958年改称高唐县人民医院,1959年9月改称高唐县联社第一人民医院,1960年10月更为现名。至2001年底,医院占地面积3.7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年门诊量10.37万人次;编制床位334张;固定资产2750万元;在职职工42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8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5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32人;拥有全身CT、胃镜、全身多普勒B超、动态心电图仪、动态血压A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大型遥控X光机等大型医疗设备,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病房大楼配有中央空调、中心吸引、集中供氧、ICU、CCU重症监护中心等设施。1995年,被山东省卫生厅授予“二级甲等医院”,被国家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1996年,成为滨州医学院教学医院;2000年, 医院眼科被命名为“国际狮子会资助新建县医院眼科”。
  高唐县中医医院
  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地址在高唐县东兴路16号。建于1982年12月。至2001年底,编制床位150张;在职职工110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6人;占地面积9860平方米,建筑面积2651平方米;固定资产346万元;临床医疗及医技科室32个;拥有500mA遥控摇揽X光机、300mA双床双管X光机、C型臂X光机、彩色B超、心脏工作站、全自动多导心电图、脑电图仪、尿液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脏监护仪等诊疗设备。近年来,开展了颅脑、胸外、普外、骨外、妇外手术,骨伤科能独立开展股骨头置换术、腰椎间盘突出复位术等手术,专业水平居全市同类医院前列,骨伤外科、普外科、妇产科、脑血栓、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病、口腔病、皮肤病、肛肠疾病等专科已形成特色治疗优势。1997年1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00年,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
  高唐县尹集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高唐县尹集镇政府驻地。建于1958年。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6327平方米,建筑面积1575平方米;在职职工26人,均为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拥有床位30张;设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理疗、口腔、痔瘘、心脑血管专科等17个科室;拥有B超机、200mAX光机、A型超声诊断仪、激光治疗仪、专用理疗设备、外科和口腔手术器械等医疗设备;固定资产31万元。1992年,获山东省卫生厅、人事局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
  高唐县清平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高唐县清平镇政府驻地。建于1968年5月。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门诊使用面积724平方米,病房使用面积160平方米;设床位24张;有内、外、妇、儿、中医科、骨伤、肿瘤、痔屡、皮肤科、化验室、放射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20余个科室;固定资产24.4万元;在职职工30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1人;配有双球双管200mAX线机、B超机以及手术所用器械;骨伤、痔瘘科为其特长科室。
  高唐县琉璃寺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高唐县琉璃寺镇政府驻地。建于1951年5月。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17.33万平方米,门诊使用面积300平方米,病房使用面积450平方米;床位50个;固定资产57万元;在职职工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6人;拥有200mAX线机、B超仪、心电图仪、脑电图仪、721光电比色仪、尿液分析仪等诊疗设备和14个主要科室。
  高唐县姜店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高唐县姜店乡政府驻地。建于1951年4月。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999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在职职工22人;床位20张;固定资产12余万元;拥有生化检验设备、B超机、心脑电图、大型X线机、理疗设备、五官口腔设备、万能手术床、救护车等设备;开设内科、外科、扶贫门诊、中医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理疗科、心电图室、脑血流图科、化验室、B超室、X光室等16个科室。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五官科病和正骨理疗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该院日门诊量30余人次,年住院病人1049人次。
  高唐县赵寨子中心卫生院
  乡镇级综合性卫生院。地址在高唐县赵寨子乡政府驻地。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至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22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人;占地面积6516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拥有400mAX光机、B超、光电6511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血糖仪及多功能手术治疗机等诊疗设备。
  内科发展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聊城所有医院的内科兼理儿科,医疗设施仅有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等必备的器具,仅能诊治一般的内、儿科疾病。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培养的医学本科生分配至聊城,同时省级医院的一批内科骨干“支援北三区”,充实了聊城内科技术力量,内科的诊治水平有了较快的发展。内科作为独立科室虽无明确专业分工,但内科医师已有专业侧重。70年代末,神经内科从内科分出,成立独立的神经内科。80年代末,内科消化、呼吸、血液、循环、泌尿等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专业体系。90年代初期,循环专业从内科系统分出,成立独立的心血管内科。90年代中期,又相继组建成内分泌专业、免疫专业,各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显著成就。
  血液专业
  1976年地区人民医院国内首例报道毛细胞性白血病,并加入省血液病研究协作组。1978年,血液病研究室成立。1979~1980年在国内首例报道了家族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出现大量高雪氏细胞,白血病研究及治疗取得重大进展,缓解率达63.8%,处于省内先进水平。1984年完成省卫生厅下达的“阿胶补浆治疗缺铁性贫血”科研任务,并通过科研鉴定。1988年,开展了成分输血及胎肝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同时发现了多例少见血液病,如高雪氏病、巨核细胞性白血病、浆细胞性白血病、尼曼匹克氏病等。1994年建立无菌层流室,市(地区)人民医院骨髓移植成功。1992年离心法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9年,骨髓根除性治疗残留血液病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县各级医院的血液病诊治仍在综合大内科。
  心血管专业
  20世纪50年代主要对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进行对症治疗。60年代初,心电图技术应用于临床,能及时诊断心绞痛、心肌梗塞、心率失常等,并开展了心包穿刺术。70年代中末期,开展了心电监护、超声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起搏除颤术等诊疗技术,病窦综合征、心脏猝死等疾病的治疗研究取得了进展。80年代,开展了心得安试验、乙胺碘陕酮治疗心律失常、经食管左房调搏非同步转复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对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90年代初,开展了心脏超声检查,医院成立了心脏病监护中心(CCU),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由15%下降到9%,抢救成功率在90%以上。各县级医院及乡镇医院对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救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90年代中期,成功地开展了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形成术(PBMV)、左心导管检查、经皮穿刺球囊肺动脉狭窄形成术(PBPV)、经静脉临时心内膜起搏术、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术、普通X光机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等新技术,并对左心导管标测法定位房间隔穿刺点进行了研究,穿刺成功率达100%(78例)。90年代末期,在C型臂X光机下继续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右心室造影术,开展了左心导管检查、急性心肌梗塞的冠状动脉内溶栓术,1999年成功地进行了 PT-CA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治疗冠心病术。
  消化专业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了三腔管压迫止血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使肝硬化大岀血的救治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70年代末,开展了纤维胃镜检查,对各种消化系统常见病症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对各种胃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提高.至新阶段。80年代,相继开展了纤维食管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使多种胃肠道疾病得到了及时诊治。80年代末开展了经皮穿刺胆道造影(PTC)o90年代开展了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肝动脉栓塞术(TAE)、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胰细胞穿刺诊断术、食管曲张静脉硬化治疗及套扎术,并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各级县市(区)医院均已开展了纤维胃镜检査。消化专业的诊断水平达到省内同级医院的先进水平。
  呼吸专业
  20世纪70年代,聊城地区人民医院成立呼吸专业组,开展对呼吸系统常见病的治疗工作。1982年开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985年开展肺通气功能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小切口胸腔闭式引流,对支气管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自发性气胸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80年代末,开展高频射流呼吸机、体外膈肌起搏器的应用及变态反应过敏原的检查,肺心病的救治、康复及支气管哮喘的诊治手段进一步扩展。90年代中期,开展经皮肺穿刺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检查及灌洗治疗,使外周型肺癌、肺间质纤维化、肺化脓性疾病的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90年代,市第二人民院开展了肺癌晚期患者支气管内置人溟汰合金支架的治疗,提高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
  内分泌专业
  内分泌疾病在专业组成立前一直在综合大内科。1991年,聊城地区人民医院成立内分泌专业组;同时开展了快速指尖血糖检查,对糖尿病人的治疗观察特别是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抢救取得良好效果。1998年,市人民医院建立内分泌实验室,可完成三甲医院所需检测的各项激素检查项目,使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开展了多项科研,“运动试验尿蛋白测定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免疫专业
  1995年,聊城地区人民医院成立专业组以来,在风湿免疫性疫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在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牛皮癣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大动脉炎、白塞氏病等疾病的诊治方面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泌尿专业
  20世纪80年代前,聊城仅能对泌尿系统炎症、肾炎、尿毒症等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1986年,市人民医院设立血液透析室,利用血液透析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取得良好的疗效。1998年,又建立肾病研究室,同时开展了肾活检,结合应用同位素肾图仪及生化检验,可检测肾脏形态结构和肾功能,在肾脏疑难病症的诊断及抢救肾功能衰竭病人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外科发展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聊城没有明确的外科,所有需手术处理的病人均归于外科,且仅限于外伤(包括战伤)的简单止血、包扎及外科感染性疾病的切开、换药治疗。1952年后,大中专院校培养毕业的专业人员分配到聊城,外科逐渐形成独立的临床科室,建立独立的外科病房。20世纪50年代中期,聊城有了专职麻醉师,麻醉水平得到了提高,为胃穿孔修补术、小肠部分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较为复杂手术的开展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分配到聊城;同时在当时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的政策指导下,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的省级医院外科骨干充实到聊城,自此聊城的外科有了较快的发展,逐渐开展了溃疡旷置的胃大部切除术、肝叶切除术、脾切除术、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食管癌切除术、胸廓成形术、前列腺摘除术、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脊椎结核病灶清除术、椎板减压术、脑脊膜膨出切除术。在外科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外科工作也推广到最基层的公社医院,部分人民公社医院也能开展胃大部切除等中等手术。70年代,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外科发展相对较慢,但也开展了一些新手术,如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胃癌切除术、左右半结肠的切除术、四肢骨折内固定术。还尝试开展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全膀胱切除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甲状腺癌根治术。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对外交往增多,各科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以及恢复高考后经过严格正规教育的医学专业人才的进入,聊城外科事业进入了又一个高速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外科各专业逐渐独立。90年代中期,骨科及神经外科成为独立的临床科室。普通外科在山东省同级医院率先进行了三级专业划分,建立了整形外科及心血管外科。各专业的独立为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至2000年,聊城已能安全地、顺利地完成比较复杂的外科手术。2001年,成功地进行了冠状动脉搭桥术、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肾癌根治术等。随着新的检查手段的应用,麻醉技术的提高,术后监护及营养支持的开展,术前诊断准确率、手术安全性、手术效果有了极大提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外科水平的提高突出表现在治疗的规范化。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及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外科已由原来的切除外科逐渐向微创、保留功能重建方向发展。90年代末,逐渐开展了腹腔镜普外手术、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胆道镜术中术后取石、保留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术、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拇指再造、肢体延长术等。90年代中后期,伴随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聊城外科队伍中几乎每个专业均有数名硕士研究生,这种人才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将使聊城的外科事业在新世纪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见彩色插页第43页)
  妇产科发展成就
  聊城市大部分医院妇产科创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1950年,产科仅能处理平产和难产。1953年,聊城专署人民医院购买了产钳、穿颅器,开展新法接生和处理难产;还开展了古典式剖宫产、卵巢囊肿切除等。1958年,聊城专区人民医院曾收治一例罕见的巨大卵巢囊肿病人,顺利地完成了手术,切除囊肿达8.35千克。还开展了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全切术、不规范的宫颈癌手术。1962年后,聊城地区人民医院、聊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等医疗水平有了迅猛发展,相继开展了子宫全切术、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子宫下段剖宫产和耻骨后尿道悬吊术等。1964年后,开展了外阴癌根治术、回肠代阴道术、尿道癌尿路改道术。1968年,开展了水囊引产及利凡诺中妊引产。1974年,开展了天花粉中妊引产。1983年,开展了产科胎儿监护、规范的宫颈癌根治术、经阴道小剖宫术、宫外孕经阴道手术治疗。1985年,对滋养叶细胞肿瘤进行规范化疗。1991年,开展了下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腹膜外剖宫产术。1994年,聊城地区人民医院率先创建“爱婴医院”。1995年后,开展了规范的宫颈癌根治术,卵巢恶性肿瘤缩减术加化疗、放疗,子宫内膜癌规范手术加放疗、化疗,较大子宫肌瘤经阴道子宫全切术,乙状结肠代阴道术、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等。1998年后,开展了新式剖宫产、阴式子宫次全切除术、腹腔镜诊断及治疗、宫腔镜诊断和治疗。同时,医务人员的多项科技成果获山东省和聊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如“回肠代阴道手术”、“阴道式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宫体部子宫肌瘤”、“卵巢恶性肿瘤瘤液、腹水、血液、血管内皮因子测定及临床意义研究”、“纽扣式阴道成形术”等。
  儿科发展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聊城无专职儿科医生。1955年设专职儿科医生后,开展了儿科疾病的诊治工作。1958年,儿科开展了使用头皮针输液技术,结束了皮下及静脉切开输液的历史,挽救了大批患儿的生命。1965年,开展了人工冬眠治疗中毒性菌痢、乙型脑炎,使病死率明显下降,减少了后遗症。1994年,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对小儿哮喘病的治疗,釆取了与国际接轨的规范疗法。1996年,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儿科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挽救了不少垂危新生儿的生命。同年,聊城地区人民医院杨巧芝开展的小儿肾脏穿刺术,填补了聊城该病治疗的空白。全市儿科共有5项临床科研成果通过鉴定。李福银主研的“植物血凝素皮肤监测小儿细胞免疫功能”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孙世志主研的“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预后调查”、杨巧芝主研的“清热解毒合剂实验与临床研究”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赵翠琳主研的“1998年小儿呼吸道感染病毒原学”、李萍主研的“早期干预对迟发VK颅内出血智力发育影响”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聊城地区人民医院成为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还成立了儿科教研室。每年承担医疗系四年级学生的儿科理论教学及五年级学生的儿科实习任务。
  中医医学发展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聊城的中医事业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1年建立了中医进修学校,招收学员400余人。此后,卫生学校又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员。1950年、1952年先后招收了两批中、西医人员加入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自1956年始,县级以上综合医院成立了中医科,1959年又吸收了一批有较高治疗技术的中医人员到县级以上医院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连续选派西医离职参加山东省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在聊城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全区西医学习中医者达千余人。60~70年代是西医学习中医最活跃的时期。各医疗单位层层举办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推广中西医结合经验,使中医、中药、推拿、针灸疗法等得以广泛普及。在内科疾病治疗方面,诸如冠心病、高血压、肺气肿、哮喘、脑血管病、肝炎、肾炎、肺炎、痢疾、流行性出血热、溃疡病、风湿热感冒、乙脑等,经多年实践均有较为系统的中医治疗方案,且效果明显。聊城市人民医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用中西药治疗,效果良好。聊城市人民医院痔瘦科采用中医特色疗法,痔疮治疗优势突出。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及临清等7个县级医院在外科手术病人中广泛开展了针灸麻醉,取得了满意效果。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用针灸麻醉成功地进行了经胸进路食管癌切除术,成为山东省针麻疝修补术协作组牵头单位。1978年,聊城地区中医医院建成并开诊。80年代,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增设了中医病床,加强了中医科建设,乡镇卫生院都建立了中医专科。至1990年,聊城地区建成开诊了5所中医医院。冠县店子乡创用中药散剂,口服治疗烧、烫伤有特殊疗效,在国内尚属罕见。聊城地区中医医院用复位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效果良好。1983年还在全国骨伤学术经验交流会上对该项技术进行交流。90年代初,聊城实现了“县县都有中医医院”的目标。通过全国中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聊城地区中医医院于1996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冠县、茌平、高唐县中医医院相继成为“二级甲等”医院。聊城市中医医院眼科建成了省级重点专科, 各县(市、区)中医医院均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中医特色优势。聊城市中医医院眼科已掌握了国内先进水平的小切口的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骨科中医也具明显优势;茌平县中医院中药制剂疗效突出;阳谷县中医医院中风、气管炎、肝炎、心脑血管病等专科专病的治疗已初步形成优势;冠县、高唐县、东昌府区中医医院对骨伤、痔瘘的治疗有明显优势;莘县中医医院对脑血管病治疗有独到之处;临清中医医院的眼科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至2001年底,聊城市有中医医疗机构9所,中医卫生技术人员1371人,中医病床958张,开展各种中医专科43个;中医机构固定资产6838万元,设备总值3593万元;发表医学专著29部,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研究推广新技术100多项。
  预防医学发展成就
  聊城市的预防医学事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四害”(老鼠、苍蝇、蚊子、臭虫)丛生,疫病流行十分猖獗。据史料记载,1442~1942年的500年间,疫病大规模流行高达31次,霍乱、天花、黑热病、疟疾等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当时,境内人口的总死亡率为25%。,婴儿的死亡率高达600%。,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了防疫机构的建设和人才培养。1949年,聊城专区建立防疫大队;1952年,建立了聊城专区防疫委员会;1953年,专区和各县相继建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县卫生院设防疫股;1956年,专区和各县卫生防疫站相继建立。近50年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聊城预防医学事业得到迅猛发展。至2001年,全市县以上专业卫生防疫机构由1949年的1处发展到9处,人员由6人增加到791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28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达263人。全市9家卫生防疫站,固定资产1354.2万元,建筑面积4.54万平方米,拥有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等大型仪器设备530台(件)。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都建立了防疫股(站),配备专兼职防疫员547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县、乡三级预防保健网络,预防医学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单一的防病治病,发展为包括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疾病控制、卫生检验、健康教育、消毒杀虫、卫生防疫管理十大专业学科。《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卫生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预防医学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近50年来,先后消灭和控制了鼠疫、天花、黑热病、丝虫病、疟疾、布氏菌病、脊髓灰质炎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1988年、1990年、1995年,儿童计划免疫4种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率分别达到了第一、第二、第三个85%的目标,传染病发病率稳定下降。1997年10月继地区防疫站后,8个县市、区防疫站一次全部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具备了提供公正检测数据的法定资格,卫生检测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乌枣苯并(a)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非流行季节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析、预防食物中毒的HACCP研究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为进一步改进和制定防病方案、措施,改善卫生状况,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气管切开加用简易呼吸器综合抢救呼吸肌麻痹型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医学科研成果。1989年,由聊城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郭春杰等完成。通过临床抢救成功的10余病例,该项成果表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是抢救病人的重要措施,但必须选用带气囊的气囊套,须用血气分析仪监护,合理使用呼吸器,输注冻干或新鲜血浆,以增强病人的免疫力。这些观点为聊城抢救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病人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际案例。1991年,该成果获聊城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直肠癌切除保留肛门的新方法一一直肠外翻套式吻合术
  医学科研成果。1989年由聊城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朱炳昌等完成,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体方法是:选择低位直肠癌(DukesA、B期),充分游离直肠后,自肿瘤上缘切断直肠,两断端封闭,肿瘤及部分直肠从肛门外翻,在直肠下切除肿瘤及下缘3厘米直肠,封闭的直肠近端切除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10~15厘米,断端的残余直肠及肛门拖出约5~7厘米,将残余直肠断端间断缝合于乙状结肠。上提乙状结肠使残余直肠得位后,再将肛门外的乙状结肠固定肛周皮肤,5~7天后切除肛门以外的结肠。1991年,该成果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流行性出血热肝损害与发病机理的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1990年,由聊城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医师陆俊仪主持完成。该项目对52例不同病程日、不同临床类型流行性岀血热患者肝穿刺活检组织,应用先进的细胞培养技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进行肝组织病毒定位研究,并用电镜观察相应感染肝细胞的超微变化,发现患者肝细胞损伤明显,肝细胞内有流行性岀血热病毒的存在和复制,有重症肝炎临床经过者病理显示大片及亚大片坏死灶,从而认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肝损害除与免疫病理损伤有关外,还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直接作用有关。这为临床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较全面和系统的资料,为临床提供了依据。该成果于1991年12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泪道阻塞性泪溢症治疗方法的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聊城地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徐永善等完成。1990年11月通过技术鉴定,属国内先进。论文发表在《实用眼科》杂志,1994年编入《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该研究是一种泪囊与筛窦粘膜相吻合的方法,用于泪道阻塞性泪溢症的治疗,效果良好,治愈率达93.7%。手术要点为:①使泪囊腔与前组筛窦相吻合,建立旁泪道通路;②清除泪道阻塞,疏通原泪道通路;③建立完整的粘膜保护腔,防止泪道重新阻塞。泪囊筛窦造孔术不须特殊设备,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不需住院,而且两侧手术可一次完成,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适用于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开展。1993年, 该成果荣获聊城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山东省部分地区健康成人及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血脂与载脂蛋白的定量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1990年由聊城地区东昌医院副主任医师髙锡苓、副主任技师张宝宪主持完成。该成果的主要内容是,对健康人和在临床上已被确诊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的定量测定与对照分析。该成果于1991年获山东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潘生丁食道心房调搏复合试验诊断冠心病临床价值的对比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1991年由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孔祥泉负责完成。该项研究通过食道调搏提高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利用静脉推注潘生丁产生“窃血现象”以及导管刺激食道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可能诱发冠脉血管痉挛等机制,对72例检者(冠心病心胶痛25例、可疑冠心病24例、正常人23例)先后进行踏车运动试验(ETT)、食道调搏负荷试验(TEAPT)、潘生丁试验(DPT)和潘生丁一食道调搏复合试验(DTT)。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T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分别高达83.7%、86.1%,与DPT(61.2%、70.8%)、TEAPT(67.3%、75%)和ETT(59.2%、66.7%)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0.01)。对25例心绞痛患者,DTT阳性检出率为92%,明显高于DPT68%、TEAPT76%和ETT72%。DTT特异性为91.3%,与DPT82.3%、TEAPT91.3%和ETT82.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该项研究为临床,特别对年老体弱和残疾患者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该成果于199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脐血治疗骨髓抑制期血液病和T细胞亚群的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1995年由聊城地区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王景霞等完成。该研究利用脐血中富含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刺激因子以及与成人外周血不同的免疫学特点,选择适当时期应用于60例骨髓抑制期血液病,进行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方面的探讨。结果显示,脐血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率达84.85%,明显高于对照组53.57%(P<0.05);显效时间亦较对照组明显提前;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脐血治疗组骨髓恢复时间平均为12天,对照组为20天,从而减少了出血、感染及死亡,提高了完全缓解率;脐血治疗前,骨髓抑制期血液病例多有T细胞亚群明显异常,治疗有效者大多转复,提示脐血对骨髓抑制期血液病疗效的发挥可能与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有关。该项研究于1998年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颈椎穿刺置换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1997年,由聊城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宫殿荣主持完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急危重疾病。急性期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与蛛网膜下腔积血关系密切,及时消除脑脊液中的血液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颈椎穿刺置换脑脊液为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法。该方法安全可靠,且易操作,能迅速缓解头痛,解除病人痛苦,消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对出血量大、颅内压高、病情危重及腰穿部位有感染、褥疮等不适宜腰穿或禁忌者行颈穿置换术,能及早缓解病情或挽救生命。1998年,山东医科大学图书馆检索10年国内外文献587篇证实,与本课题研究内容相同的中外文献均未见此方法。1999年8月通过聊城市科委组织的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次年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复方苦瓜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1997年由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冯桂芹完成。该研究选择77例冠心病合并II型糖尿病患者,经停用降糖、调脂和抗凝药物以后,给予该胶囊2粒口服,每日3次;疗效不佳者,1~2周后递增至3粒口服,每日3次;病情严重者,最大剂量增至5粒口服,每日3次,病情稳定后给2粒9日维持。结果发现降糖有效率78%、降甘油三酯、胆固醇有效率分别为84%和81%;同时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并能消除口渴、口臭、咽喉疼痛、干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复方苦瓜胶囊既能降糖、调脂,又能改善病人症状,且无严重副作用。2000年5月,该成果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生儿供体角膜大桥状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1998年由聊城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高建鲁完成。主要运用大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解决新生儿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膨隆形成高度近视问题,从而拓宽了角膜移植术的供体材料来源。研究中推导出了植片、植床直径关系矫正公式,设计了大桥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式,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观察。经对13例病人随访1.5~24个月,平均8.96个月,植片透明4例,半透明1例,混浊2例。术后近视力达0.05以上者76.9%,0.3以上者38.5%,植片屈光达47.9D;与传统手术方法比较,术后近视明显减轻。该项研究于1998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HBV与HFRSV相互干扰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1998年由聊城市人民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医师付春生等完成。该研究主要是利用病毒间相互干扰作用研究HBV与HFRSV相互干扰的作用机理及作用结果。通过42例乙肝合并HFRS感染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并与30例HFRS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及近、远期观察,显示HBV与HFRSV合并感染对HBV有短期抑制作用,合并感染3个月时HBeAg、HBVDNA阴转率为20.7%和10.5%,12个月时为6.9%及0。合并感染组ALT、AST、TBIL、BUN、Cr值明显低于HFRS组,说明合并感染肝、肾损伤减轻。在血小板减少、皮肤及消化道出血、软腭充血、球结膜充血水肿等方面两组无差异(p>0.05),表示合并感染并表示加重患者病情。经近、远期随访,合并感染肝、肾损伤均呈一过性,随病情好转而恢复,表示预后良好。研究结果证实,HBV与HFRSV合并感染对HBV有抑制作用,能减轻肝、肾损伤,且不加重患者病情。中国HB与HFRS发病及流行广泛,该课题的完成对预防HBV与HFRSV合并感染以及合并感染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和经验,对探求乙肝治疗途径开拓了新的思路。该成果于1999年分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聊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应用右心导管标测法对卵圆窝定位方法的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1998年由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孔祥泉负责完成。该项研究,在实施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扩张术中,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时,利用导管的J型顶端标测出三尖瓣口上缘,沿三尖瓣口上缘向右划一平行线与胸椎体右缘或椎体中外1/3相交一点,此点下方0.5cm即是卵圆窝,也是进行房间隔穿刺的最佳部位。对102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术中标测研究,一次穿刺成功率100%。该研究对左房下缘显影不清,脊柱侧弯病人进行PBMV或WPW射频消融时穿刺卵圆窝提供准确的定位方法。该成果于1999年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尿液T一谷氨酰转肽酶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2001年由聊城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庞保军负责完成。该科研项目首先在国内建立了尿液T一谷氨酰转肽酶的测定方法并正常值的测定调查。同时,对100余例泌尿系统疾患及近100例肾损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行了检测。该项研究1994年通过聊城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认为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推广,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成果于1995年获聊城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产科学》
  产科临床医学教育专著。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泰山医学院妇产科兼职教授郑福增主编。1985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4年再版。该书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中等卫生学校四年制妇幼医士专业及三年制助产士专业必读教材。全书共8篇,38章,55.1万字。系统地介绍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生理产科、异常妊娠、异常分娩、分娩并发症、异常产褥、妇女保健、产科手术等内容。该书曾17次印刷,发行量达27.97万册。1985年被评为聊城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奇特的人体现象及解释》
  医学科普著作。聊城地区东昌医院主任医师裘琛富、聊城地区医科所李志民主编,1990年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26章,241节,22.5万字。编者参阅了国内外大量医学文献和专著,以生死先后为顺序,将人的一生中各个生理时期的奇特现象,从26个方面列出240多个条目,然后系统化逐一解释说明,从多方面科学地解释了人的生命及人体现象,对讲究科学、破除迷信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实用脾脏疾病诊疗指南》
  临床医学著作。聊城地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马德胜编,1991年5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6章,16.5万字,具体介绍了脾脏的解剖及生理功能,脾脏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诊疗。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供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学生工作学习参考。
  《中老年健康指南》
  医学科普著作。聊城地区卫生局李福顺、牟世忠和聊城地区东昌医院孟广轩编著,1991年12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5章,78节,11.5万字。每一节为一专题,对衰老与抗衰老、如何增加寿命、饮食疗法、中老年疾病特点和常见中老年疾病的防治等进行了阐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适用于中老年人学习医学科学知识、提高防病治病及自我保健能力,也可作为指导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医疗实践的参考书。
  《脑血管病知识新解》
  临床医学专著。聊城地区人民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郭春杰等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92年11月出版。全书20余万字,共分16部分。分别从应用解剖、主要症状、检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采用问答的形式,作了系统的介绍。它既可作为脑血管病患者及家属的保健读物,也可作为社会及医务工作者的参考用书。1996年获聊城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心动过速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科技著作。聊城地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孔祥泉等编著。1993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4篇,17章,32.9万字,文图并茂。该书详细论述了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心动过速的治疗。在诊断方面,重点介绍了体表心电图与食管调搏术;在治疗方面,介绍了药物治疗和电复律疗法,以及心动过速的介入性治疗。该书的特点是理论与临床经验紧密结合,普及与提高兼顾, 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实用浅表外科与美容手术》
  医学科技著作。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张福奎编著,1995年9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全书17章,122节,36.2万字,分上、下两篇。介绍了100余种手术方法。上篇主要介绍与浅表外科手术有关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术,下篇主要介绍当今流行的美容外科手术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内容丰富,叙述简明,配有200余幅线条图,易懂易学,可供普外科、美容外科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眼科综合症》
  临床医学专著。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张军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1995年10月出版。全书共70万字。该书编录了国内外与眼科有关的综合症600余例,每例病症分概述、临床特征、临床表现、检查与治疗等8个部分,是目前国内同类书中种类最多、内容资料最为丰富的一部眼科医学工具书。
  《癌症》
  临床医学专著。聊城地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司海运编著。1996年5月中国医药科技岀版社出版。全书24.3万字,阐述了20多种癌症的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中西医治疗的目的、意义,重点讨论了祖国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及治疗状况,归纳出比较切实可行的治疗措施。该书中医学内容丰富,理论与临床兼顾,可供肿瘤科和中医科医师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学习参考。
  《灾难救治》
  临床急救医学专著。聊城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郭春杰等主编,1997年由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0余万字,分14章。概述部分主要包括灾难的概念和分类,灾难的危害和分级,急救的特点、原则、程序,灾难现场组织,人员、技术、设备方面的要求等内容;其他各章节则分别阐述了交通(公路、铁路、海运、空中)、风灾、水灾、火灾、地震、坑道、战伤、核事故及中毒等常见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的救治方法。该书读者对象为各级医务人员,特别是急救医务人员,对卫生管理人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99年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外科基本操作处置技术》
  医学科技著作。聊城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张福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99年2月出版。全书15章,181节,共43.6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科领域内基本操作处置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书中附有大量线条图,便于读者理解掌握。该书主要适用于各级医院青年外科医师及初涉外科临床工作的其他人员参考,同时也适用于医学院校实习学生阅读参考。
  布鲁氏杆菌病防治
  为预防和治疗布鲁氏杆菌病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聊城地区是山东省疫情较严重的地区,流行范围广,疫情重。1958~1982年累计发病920例,分布在东阿、茌平、冠县、高唐、阳谷、聊城县的59个乡镇343个村。1968年,茌平县杜郎口公社流行严重,发病117例。1970年,东阿县大李公社夏沟大队流行。通过实施“畜间检疫、淘汰病畜、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自1983年起疫情再未发生。1992年4月山东省专家组验收并通过,聊城地区布鲁氏杆菌病防治达到了控制区标准。
  消灭脊髓灰质炎
  1988年5月,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决议。1991年3月,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承诺。聊城脊髓灰质炎发病最早见于1955年,1981年发病178例,1989年发病131例。自1991年,聊城建立健全了脊髓灰质炎疑似病例快速报告系统,连续十年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服用糖丸500多万人次。1995年,基本达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至2001年底,未发生野毒株脊髓灰质炎原始病例。疟疾防治
  为预防和治疗疟疾而采取的措施。疟疾在聊城历史上多次流行。据史料载,1932年大流行,病者甚众;1942年病人达20%~30%;1961年出现暴发,全区发病95万余人,发病率2939.56/万,尤以东阿县发病最高,28万人口中患病者达到21万人。1971年疟疾再次暴发,聊城地区发病约10万人,发病率258.48/万。疟疾的暴发流行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使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防止疟疾的发生和流行,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组织成立了疟疾防治领导小组,组建疟疾防治专业队,形成了区、县、乡、村四级防治网络。1961~1987年,治疗现症病人约208万人,休止期预防服药132万余人次,流行季节预防服药448万余人次,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的传播。1988年,经国家卫生部专家组考核,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
  结核病防治
  为预防和治疗结核病而采取的措施。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以肺部感染为主。聊城结核病发病率较高。据调查,1962年患病率达940/10万。1979年,阳谷县张秋镇、莘县樱桃园乡作为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点,患病率达480/10万;1990年患病率为260/10万;2000年再次进行调查,患病率255/10万。为控制结核病,1951年实施卡介苗接种,1978年将卡介苗纳入计划免疫。1958年建立起聊城地区结核病防治所,现称聊城市结核病防治中心,各县市区相继成立结防所或防疫站防痨科。自1993年开始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至2001年底,共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74万元,检查可疑结核病人5.18万人,确诊1.5万人,免费治疗患者1.45万人,使20多万人免受结核菌感染。
  麻风病防
  治为预防和治疗麻风病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以神经皮肤损害为主。1966年,茌平县、高唐县、冠县三县麻风村合并,称聊城地区茌平皮肤病防治所。1988年经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批准为聊城地区皮肤病防治院,负责麻风病的防治工作。自1970年以来,防治院共收治麻风病患者209名。至2001年底,聊城有麻风病患者6人,分布在东昌府区、高唐县、临清市、茌平县、莘县5个县(市、区)。1993年10月,经国家卫生部验收,聊城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
  丝虫病防治
  为预防和治疗丝虫病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聊城曾是丝虫病流行地区。据1958~
  1959年调查,东阿、茌平等5个县的58个乡镇感染数达167万人,占总人口的39.11%。1970~1976年,聊城对丝虫病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共查血366.95万人次,对患者进行了正规治疗,东阿县、茌平县实行全民服药。1982年全民服用海群生药盐6个月。通过普查普治、消灭微丝坳,丝虫病得到了控制。1983年10月,经国家卫生部考核验收,聊城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霍乱病防治
  为预防和治疗霍乱病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清道光六年(1826),东阿、冠县就有霍乱病流行,以后又多次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聊城加强了饮食饮水管理为主的防治措施,该病一度绝迹。自1975年起,各级医院建立了肠道门诊,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开诊。1976年10月,经诊断,冠县、临清各检查出健康带菌者1人。1983年,发病83例,死亡2例,主要分布在阳谷县(34例、死亡2例)、莘县(49例),是因莘县东古城牛营村聚餐引起食物型暴发。1988年,临清市、冠县、莘县发病54例,死亡1例,检出带菌者16例。1998年莘县发病4例,检岀带菌者2例。1999~2001年连续三年无霍乱疫情。
  计划免疫三个85%的目标
  1978年以来,按照国家卫生部要求,聊城全面开展对适龄儿童按照程序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并分别于1988年、1990年、1995年经过卫生部、省卫生厅检査评审,实现了计划免疫第一、第二、第三个85%的目标,即分别以省、县、乡为单位,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达到85%。
  初级卫生保健
  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1991年,聊城地区行政公署制发了 《关于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意见》,形成了政府牵头、卫生部门组织实施,其他部门配合的初级卫生保健管理网络。1992年,临清市率先通过全省首批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试点标准考核验收。同年,聊城地区卫生局成立初级卫生保健办公室,负责全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督导、考核和检查,在全区全面启动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1998年底,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
  爱国卫生月活动
  为加强爱国卫生工作而开展的活动。1989年国务院制发了《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要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据此,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确定,从1989年起,把每年的4月定为全国的“爱国卫生月”,每个卫生月都有明确的活动主题。聊城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按照上级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坚持组织全市城乡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卫生月活动,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卫生难点问题,每年5月份对各县(市、区)的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评比,促进了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
  赤脚医生培训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农村兴起的不脱产的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培训。60年代中期,毛泽东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各基层医院纷纷举办学习班,为农村生产队培养了大量不脱产的卫生人员。1969年,开始兴办农村卫生室,推广合作医疗,生产队卫生员、保健员称“赤脚医生”。随后,先后举办了百余期“赤脚医生培训班”和“赤脚医生复训班”,受训的赤脚医生达8000余人次。1970年12月,聊城612处卫生所,下放2278人到农村生产队当赤脚医生。70年代初,基本实现了村村有赤脚医生。他们送医上门,深入田间地头,广泛采用针灸、推拿、土单验方、中草药为农民防病治病,为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保障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1981年,各县、市对赤脚医生进行了业务考核,其中2395人达到中等专业水平。'1985年卫生部作出规定,统一将赤脚医生改称为乡村医生。
  医院分级管理
  按照现代医院管理的原则,遵照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科学规律与特点,实行医院标准化管理和目标管理。按照上级业务行政部门制定的标准,将医院按功能、任务的不同划分为3级10等,定期进行评审。这是强化医院服务功能,规范医疗行为,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一项措施。聊城的医院分级评审工作始于1991年。1993年,东阿县人民医院首家通过了山东省卫生厅评审,成为二级甲等医院;之后,临清市人民医院、冠县人民医院、莘县人民医院、高唐县人民医院先后通过了聊城地区卫生局评审,经山东省卫生厅抽查认可,成为二级甲等医院;莘县古云镇中心卫生院等18所医院通过评审成为一级甲等医院;1994年,聊城地区人民医院被评为三级乙等医院;1995年,聊城地区中医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健康教育
  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和技术,强化健康意识,改进个体和群众行为,提高整个民族健康水平的事业,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开展学校、工厂、医院及重点人群健康的教育及控烟活动。聊城市健康教育工作机构主要设在各县(市、区)及市卫生防疫站健康教育科。到2001年底,全市健康教育机构专业人员共4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6人,大专以上学历占80%。除上述专职人员外,各县(市、区)的乡村及大企业、机关单位还有兼职健康宣传员共6512人,为全市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1994年,临清市防疫站、东阿县卫生防疫站被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健康教育先进集体”;1996年,鲁西商厦等4家单位被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无烟单位”。1997年,聊城地区人民医院被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全省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农村合作医疗
  中国农民首创的符合农村实际、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要求的一种医疗保障形式。聊城市的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断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随着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重新启动并取得较快发展。合作医疗从管理上分为村办乡管、乡办乡管和乡办县管3种形式,从内容上分为合医合药和合医不合药两种形式。为确保合作医疗资金专款专用,聊城市卫生局于1998年制发了《聊城市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办法》,对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报销等均做了明确要求。至2001年底,全市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60%。该项工作对防止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卫生下乡活动
  中共中央为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而开展的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之一,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1997年,聊城地区卫生局制发了《关于开展卫生支农、搞好卫生下乡活动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凡城市医务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一年。由于措施得力,连续4年圆满完成了卫生下乡的任务。到2001年,全市共组派医疗队40余支,支农人员300余人,免费为基层培养人员300多名,引进新技术项目80多项,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1997年,聊城地区卫生局被评为山东省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
  院(站、所)长负责制
  院(站、所)长行使经营管理和行政指挥权,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职工代表会议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院(站、所)长作为法人代表,对本单位的业务、行政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单位中的党组织在政治上处于核心地位,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保证院(站、所)长负责制的实施;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在审议单位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权利和作用。自1992年12月以来,全市卫生系统各医疗卫生单位先后实行院(站、所)长负责制,扩大了单位自主管理权限,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事业快速发展。
  创建卫生城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为全面提高城市整体卫生水平和文明化程度,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形势需要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1989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决定》,山东省政府于1991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通知》。聊城从1991年开始,在全区广泛组织开展创建卫生城活动。依据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发的《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标准》和《山东省省级卫生城市(县城)命名标准》,加大督导力度,动员组织社会力量,以城市硬件建设为突破口,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卫生城活动。1993年,聊城被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1996年,茌平县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1997年,高唐县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1998年,临清市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1999年,阳谷县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2000年,东阿县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
  爱婴行动
  为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创造有利于母婴健康的社会环境,在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的活动。促进母乳喂养、创建爱婴医院,是中国政府承诺的关于“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目标,是改善儿童营养、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婴儿死亡率的重要技术对策之一,是落实中国政府《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儿童健康和营养目标的关键性措施。启动这项工作始于1993年。1994年,聊城地区人民医院、临清市妇幼保健站、原聊城市妇幼保健站首批通过爱婴医院评审,被中国爱婴医院最高审批委员会确认为爱婴医院。到1999年7月底,全市产科床位在10张以上的21所医疗保健机构全部成为爱婴医院。2000年,在广泛开展的创建爱婴市活动中,所有医疗保健机构均开展了以改善产儿科条件为前提、以提高母乳喂养率为宗旨的爱婴行动,先后有冠县柳林中心卫生院等116个单位通过爱婴卫生院评审。2000年5月底前,8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爱婴县(市、区)评审;6月底通过山东省政府组织的爱婴市评审验收,聊城市被省政府命名为“爱婴市”。
  乡村医生系统化、规范化培训
  提高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规范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1996年,聊城地区卫生局按照山东省的总体部署,制定了乡村医生系统化、规范化培训的工作方案和教学计划。1996年以来,全市600多名45岁以上无中专学历的乡村医生进行了正规化培训考核,统一发放“合格证书”。此项工作于1999年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对改善全市基层卫生队伍的学历结构,提高乡村医生的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明规范服务活动
  自1996年4月起,在聊城卫生系统持续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对医务人员的语言行为、服务过程,对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环境、服务设施和管理过程进行规范。活动的目标是:文明规范服务在每个岗位、每个服务环节均得到充分体现;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体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敬业勤业、无私奉献的医疗卫生职工队伍。该项活动对加强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卫生系统的社会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化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年活动
  为实现确保全省不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目标,山东省卫生厅于1999年初提出的强化公共卫生监督执法活动。根据山东省卫生厅的安排,聊城市卫生局在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日常监督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了生活饮用水、中小饮食单位及街头饮食摊点、集体食堂、保健食品等专项监督检查活动。活动期间,提出卫生监督意见4400项次,行政处罚810户次,没收销毁不合格食品1600千克。
  农村卫生规范化管理
  为改变农村卫生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推动农村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而采取的措施。1997年,地区卫生局研究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农村卫生规范化管理模式,即以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为核心、合作医疗为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为方向、基层卫生机构建设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四位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为此,首先在临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点。临清的试点经验于2000年在全国农村卫生产权制度改革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学术专家的高度评价。此项工作已在部分县市推广。农村卫生“三项建设”
  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改善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和卫生部于“八五”和“九五”期间,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卫生建设改造项目。其目标是:通过分期分批改造和建设乡镇卫生院、县防疫站和县妇幼保健站(简称“三项建设”),使之达到“一无三配套”(无危房,房屋、设备、人员配套)的要求。90年代初以来,聊城市的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通过省、市、县(市、区)、乡(镇)政府的专项投入和单位自筹,共筹措建设资金9100万元,用于房屋改造、购置设备和人才的培训、培养。至2001年底,聊城市基本完成改造任务的单位占应改造总数的85%以上。
  编制区域卫生规划
  当今国际社会发展卫生事业的先进思想与战略举措。其基本精神是:针对区域内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采取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和均衡的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和配置卫生资源,更加公平地向人们提供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以增进人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1999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聊城市和烟台市为区域卫生规划的试点。2000年12月,《聊城市区域卫生规划》文本编制完成,规划共分12章,92条,包括总则、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医疗机构床位配置规划、卫生人力配置规划、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卫生信息资源配置规划、卫生经费配置规划、完善卫生经济政策、组织实施和评价、附则。该文本是聊城市卫生事业未来发展的蓝本。
  实施卫生资源三项调整方案
  聊城市为实施《聊城市区域卫生规划》的具体措施。1999年,聊城被确定为山东省区域卫生规划试点后,按照“规划制定与实施调整并进”的方针,本着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经过充分论证,并报聊城市政府研究通过,2000年在市直属卫生机构实施了三项调整方案,对6个单位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资源重组。一是资源撤并型。撤销临清市卫生学校,聊城卫校并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调整、优化卫生教育结构。二是资源重组型。聊城市妇幼保健站与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合并组建聊城市妇幼保健院,调整服务功能,优化服务结构。三是资源共享型。聊城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由聊城市人民医院代管,实行资源共享,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无偿献血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于1998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为落实这一法规,1998年11月26日,聊城市举办了“白衣战士无偿献血签名活动”,成立了由5000人组成的奉献爱心应急流动血库和107人组成的稀有血型血库。自1999年12月1日起,聊城市全面实行无偿献血,取消了个体有偿供血。至2001年底,全市共组织无偿献血5.93万人次,献血量达1208.12万毫升,全部用于临床用血。聊城国棉厂干部吴玉楠,总献血量达4400毫升,获得了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金质奖杯。(见彩色插页第44页)
  齐鲁食品卫生世纪行
  2000年6月至11月,山东省卫生厅在全省组织开展的食品卫生活动。整个活动分筹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其间,聊城市卫生局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00余户次,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18个单位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对不合格食品进行了销毁处理。山东电视台、聊城电视台、《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聊城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了聊城市的活动情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聊城市卫生局被评为山东省“齐鲁食品卫生世纪行活动先进集体”。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并予以管理的办法。2000年10月,市卫生局、财政局、计划委员会联合制发了《聊城市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底,首批核定医疗机构总数403个,其中聊城市人民医院等194个单位核定为政府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聊城市机械电子医院等124个单位核定为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聊城市光明眼科医院等85个单位核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体育
  聊城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全省、全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届体育竞赛中,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体育人才,屡次荣获体育奖杯和奖牌。
  发展简史
  纵观聊城体育发展史,聊城体育经历了从古代民间简易的传统健身活动,逐步发展到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过程。
  ①古代民间自发的体育健身活动。古代聊城民间就有一些自发的、简易的健身强体活动,其内容与劳动、娱乐、健身直接结合,形式主要是跳绳、打瓦、踢毽、摔跤等。宋建隆元年(960),五代后周大将昆仑大师因兵败隐居临清龙潭寺,开始招收徒弟并传授武术功夫。从此,聊城有了武术活动。明正德年间(1506~1521),武术活动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拳种和门派,并以不同的形式在广大农村逐渐传播开来,受到普遍的欢迎,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的一种重要手段。明朝末年,鲁西一带流传着“枪不扎石横、镖不打铜城(今东阿县城)”的说法。据史书记载,外地的武林人士路过东阿,总要拜访当地的拳师,交流拳法,切磋武技。
  ②近、现代体育的兴起。1840年以后,聊城武术活动在民间的传播更为普及。1850年,少林寺和尚朱某到临清城南王兆坡村会见著名拳师张敬斋,亲自传授武术精华“肘锤”。从此,聊城的武术开始形成多拳种、多门派的局面。临清的肘锤和弹腿、东阿的少林拳、冠县的查拳均在全国享有盛誉。1900年,著名武术大师李月俊、张文祥等人在蒋官屯一带组织反清义和团。义和团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武术活动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在民间形成了习武练功、健体、防身的热潮。据清宣统二年(1910)《聊城县志》记载,明清时期,东昌府区考中武举人129人,武进士16人,武状元I人。20世纪20年代初,现代竞技体育传人聊城,并很快传播开来,形成了现代竞技体育热潮。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了武术课、田径课、篮球课、排球课,从而使全区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邱宗澄曾多次代表聊城参加山东省、华东区及全国的田径运动会,先后夺得中长跑1500米和5000米的两项全国冠军。1933年,邱宗澄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菲律宾马尼拉举办的远东田径运动会,取得1500米第二名、3000米第三名的成绩。
  ③当代体育的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聊城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1951年始,相继组建体育代表队参加省级以上的比赛,参赛的项目有篮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举重等。1958~1960年,为竞技体育迅猛发展的时期。1958年5月在济南举行的全省田径运动会上,聊城籍女子跳高运动员李惠云一举打破了女子跳高全国纪录。同年7月,聊城籍射击运动员周宝柱、宋启坤参加全国分区射击赛(济南赛区),周宝柱获军用步枪项目(3x20)第一名,宋启坤获小口径步枪卧射第一名。1960年聊城地区航空俱乐部正式成立,并于5月举行了第一次航空表演。航空俱乐部与普通中学挂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航空人才。这个做法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誉,并被称为“聊城做法”。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推行“劳卫制”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形成了髙潮,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60年,在山东省田径运动会上,聊城代表队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体操项目冠军,同时刷新了4个项目的全省纪录。1965年,聊城运动员李荣德在全国第二届运动会上一举打破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跑3个项目的全国纪录。1978年以后,聊城的体育工作得到更迅速的发展。各县(市、区)相继恢复业余体育学校,增添了体育训练设施和场地,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优秀人才。王焕玉、高美涧、刘伟、潘玉波、张乃杰等在全国性的体育大赛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体育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基本特点聊城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3个特点。
  ①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聊城群众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各厂矿、机关、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不同规模、不同项目的体育竞赛活动。1978年起,除传统体育项目外,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相继传入境内。气功、门球、台球、老年迪斯科、扇子舞、剑舞等逐渐在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开展起来;拳击、散手、柔道、摔跤等竞技体育项目逐渐被青少年所喜爱。1984年以来,农民自筹资金创办的武术(馆)校18所,在校学生4000多人。其中东昌武术学校、精英武术学校在校学生均达到1200人以上。1986年以来,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活动中,聊城全面开展了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群众体育锻炼达标率已达90.3%。1986年12月,临清市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截至2001年底,全市已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3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全市有22个乡(镇)被评为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职工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普遍开展起来。职工乒乓球比赛、台球比赛、象棋比赛、老年人长跑比赛以及机关、学校、厂矿各种比赛常年不断,形成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②体育人才不断涌现。1978年以来,聊城市(地区)体育运动学校和县(市、区)业余体校向省和国家体育团队输送了48名优秀体育人才。其中,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奖牌的有乒乓球运动员刘伟,田径运动员潘玉波、祝世昌、王传明,散手运动员高美涧、管建民、王立胜,举重运动员徐强,皮划艇运动员张乃杰、李占文,排球运动员王超群等等。
  ③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大幅度提高。1986年9月,管健民在全国散打对抗赛中获65公斤级冠军。1988年10月,管健民在全国散打精英赛中获70公斤级冠军。199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刘伟与队友合作,荣获男女混合双打冠军。1995年,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中,刘伟荣获混合双打第一名,李芬荣获乒乓球女子双打第三名。1997年,在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上,柔道运动员梁增勋获得95公斤级第三名。赛艇运动员王凤芹获赛艇轻量级双人双桨第七名。1999年在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中,高伟浩获棍术第一名;在全国跆拳道冠军赛中,刘广松获第三名;在全国青年皮划艇锦标赛中,王垒、刘振国、郭孟斌、张吉点获1000米4人艇第二名,毕德稳获赛艇轻量级4人双桨第二名、4人单桨第二名,并同时获得轻量级4人两项全能第二名;在全国青年柔道锦标赛中,刘鹏荣获柔道100公斤级第一名。2001年11月,张乃杰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上获皮艇比赛第一名。
  未来目标为了进一步全面发展全市体育事业,体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市人民积极参与各项体育健身活动,促使群众体育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竞技体育在全省达到上游水平;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使体育设施具备承接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能力;加大对体育科研的投入,努力发展体育产业,使体育工作全面跃入全省先进行列。(见彩色插页第47页)
  聊城市体育局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市体育总会
  市体育局指导和管理下的群众体育团体联合组织。成立于1984年,时称聊城地区体育总会。1998年改称现名。位于东昌西路115号。其主要职责是:充分发挥各个群众体育组织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团结和联络全市各界体育工作者、体育爱好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开展各项群众体育活动;指导各县(市、区)体育总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努力搞好各项群众体育工作;对全市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举办或承办省、市社团组织的各项体育竞赛活动。2001年底,设专职干部1人,市体育总会直接管辖的体育单项协会5个。
  聊城市武术运动协会
  市体育总会领导下的群众体育组织。成立于1984年,时称聊城地区武术运动协会。1998年改称现名。位于东昌西路115号。其主要任务是:团结全市社会各界武术爱好者、老拳师,发扬和传播中华武术瑰宝;协助和支持社会各界有志者创办各种形式的武术馆(校),挖掘和整理民间古老的武术拳种,传播和发扬古老的优秀拳法;负责组织和举办全市武术馆(校)各个项目的竞赛活动。在市武术运动协会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全市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了武术运动协会。市武术运动协会每年举办1~2次全市武术馆(校)的武术、散手比赛。1998年,组队参加在荷泽举办的山东省武术馆(校)武术擂台赛,夺得6枚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名列全省第一位,受到山东省武术运动协会的嘉奖。截至2001’年底,全市创办不同规模、不同拳种的武术馆(校)16所,在校学生5000多人;团体会员16个,个人会员108人。
  聊城市拳击运动协会
  市体育总会领导下的群众性体育团体。成立于1984年,时称聊城地区拳击运动协会。1998年改名为市拳击运动协会。位于柳园北路31号。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和传播拳击运动,扩大拳击的社会影响,促进拳击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协会成立以来,每年举办1~2次全市范围的比赛活动,平时开设不定期的短期培训班。1996年,在潍坊市举办的山东省拳击比赛中,获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2枚。2001年底,拳击运动协会设有小型训练馆1座,训练点2个。
  聊城市信鸽协会
  市体育总会领导下的群众性体育团体。成立于1990年,时称聊城地区信鸽协会。1998年改称现名。位于东昌西路115号。其主要任务是:团结和组织全市广大信鸽爱好者,对信鸽进行系统训练;研究和培育优良的信鸽种系;在全市组织的重大会议和庆典活动中,进行信鸽放飞;参加全省、全国组织的信鸽竞翔比赛。1999年,在山东省第十五届信鸽竞翔比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3个单项冠军;2000年在全国信鸽大赛中,荣获上海赛区第一名。2001年底,拥有团体会员8个,个人会员534人;现有名牌信鸽5.6万羽。
  聊城市棋类协会
  市体育总会领导下的群众性体育团体。1993年6月成立,时称聊城地区棋类协会。1998年改称现名。位于东昌西路115号。协会的宗旨是促进和发展全市棋类活动,提高棋类竞技水平。棋类协会成立以来,每年不定期地举办1~2次全市范围的棋类比赛。1999年,在山东省棋类比赛中,荣获团体第六名。2000年,在山东省围棋棋王赛中,肖会之、霍跃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四段棋手。
  聊城市老年人体育协会
  市体育总会领导下的群众体育团体。成立于1985年6月,时称聊城地区老年人体育协会。1998年改称现名。位于东昌西路115号。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老年人积极参加适合老年人的各项体育健身活动,活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993年1月被山东省体委授予十年振兴山东省体育先进单位。临清市老年人体育协会被评选为全国老年人体育先进单位,有3人被评选为全国先进个人,26人被评选为山东省先进个人。1994年,在首届全国中老年人体育舞蹈大赛中,参赛的3个项目中有2项获得一等奖、1项获得二等奖。1990年10月参加全国第六届钓鱼比赛,荣获团体第一名,宋晓光获个人赛第二名。1990年以来,在参加省级各个项目的比赛中,共获得团体冠军7个、个人冠军14个、第二名22个;在参加全国导引养生功比赛中,连续5次获得冠军。截至2001年底,全市已成立基层老年人体育组织471个;建立基层活动点354个,活动室240个;有专、兼职工作干部283人;专、兼职辅导员600多人,发展个人会员4.15万多人。(见彩色插页第46页)
  聊城市体育场
  市属体育运动场所。修建于1977年,位于东昌西路115号。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场内修建有400米碳硅跑道6条。东侧建有主席台,台下建有体育器材室、运动员更衣室。体育场内设投掷区、跳跃区和足球场地。除保证市体委组织和承接各级田径竞赛活动及供市体校田径训练外,全年向社会开放,为全市人民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场所,同时为全市各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系统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活动提供服务。
  聊城市体育馆
  市属体育运动场馆。1986年春动工,1988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位于东昌西路115号。体育馆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主体工程总投资270万元,辅助设施投资40万元。体育馆采用单面看台砖砌混凝土网架结构。馆内修建有上下楼及前厅、礼宾会客厅、小型会议室、运动员休息室、音响灯光监控室、电子计时计分室、器材储藏室、小型封闭式训练房等10余种厅室。顶部装有混元灯171盏,高保真立体声音响36个。四面墙壁及伞型顶棚装有吸音设备,东西两面墙壁装有电子计时器和计分竞赛器。馆内安装木质胶合板座椅1359个。馆内场地面积1728平方米,由1.5万余块席段木方块板拼铺而成。体育馆能承接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各项比赛,可容纳观众1500余人。(见彩色插页第46页)
  聊城飞机场
  位于聊城市经济开发区内。由市航空运动学校管理。始建于1959年冬,1960年初竣工。整个工程系动员聊城各大中专学校学生和教职工约6000余人,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劳动修建而成。飞机场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机场内设800x100米土质跑道1条、机库1座。机库占地500平方米,可容纳初级教练机4架、滑翔机4架。
  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见城建和旅游分编“垂钓基地”条。
  聊城大学体育馆
  位于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院内。聊城大学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等活动的专用场地。1994年建成,时称聊城师范学院体育馆。2002年2月改称现名。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设有室内篮球馆、乒乓球馆、艺术体操房、健身房、器材房等,可承办中等规模的室内篮球赛、乒乓球赛及艺术体操表演等活动。2000年10月,由山东省体委主办、聊城市体委承办的山东省“希望杯”武术比赛曾在此举行。
  聊城大学体育场
  位于聊城大学校园内。建于2001年5月。总投资1500万元。总实用面积23265平方米,主体育场设计有1个国家标准全塑胶田径运动场和能容纳8000名观众的大看台,辅助场馆有13个篮球场、8个排球场、4个网球场,并设有球类馆、体操馆、乒乓球馆、武术馆、健身馆。该体育场是山东省高校中标准最高、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体育场馆之一,能满足聊城大学体育教学、科研和师生健身运动的各种需求,也可承办省级各类高水平体育比赛项目。(见彩色插页第46页)
  聊城大学游泳池
  位于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院内。聊城大学体育学院教学、训练专用场地。1993年5月建成,时称聊城师范学院游泳池。2002年2月改称现名。系2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516平方米,设有浴室和更衣室。露天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平均水深2米,面积1250平方米,南北各有9个跳台,可供50多人进行游泳训练,也是学校师生夏季游泳健身的场所。
  东昌湖沙滩浴场见城建和旅游分编“沙滩浴场”条。
  聊城市体育运动学校
  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和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基地。前身是1977年2月25日成立的聊城地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1980年9月,易名为聊城地区体育中学。1987年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聊城地区体育运动学校。1998年改称现名。隶属于市体育局。位于市体育局院内。2001年底,学校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有教职工9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0内设10个职能科室。学校集中专部、初中部、小学部为一体,在校学生700余人。设田径、举重、柔道、跆拳道、拳击、武术、散手、射击、皮划艇、赛艇、摔跤等10多个体育项目。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专业骨干。1987年以来,在全国、全省各项比赛中,共夺得金牌171枚,银牌151枚,铜牌154枚。1998年9月获聊城市政府授予的突出贡献奖。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聊城大学下属二级学院。前身为2000年3月建立的聊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02年2月更为现名。位于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院内。学院设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预科生和中专生5个办学分部。主要任务是为中等学校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至2001年底,设体育科研、理论、球类、田径、体操、武术、公共体育7个教研室及1个综合实验室。教职工6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8人,讲师15人。在校生630人,本科和专科函授生468人。
  聊城航空运动学校
  普及航空知识、培训航空专业人员、举办航空夏令营活动以及为社会各界代做飞行广告的专业学校。财政、业务工作归省体育局管理,人事和行政管理工作归市体育局。1960年2月成立,始称聊城航空运动俱乐部。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20平方米。1960年5月,学校举行了第一次航空表演。同年,举办了全国国防体育航空工作现场会。1962年,北京军区空军校管部派调查组到聊城航空俱乐部考察,总结航空俱乐部与普通中等学校挂钩的训练方法,称为“聊城做法”。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聊城做法”材料上批示:“这个做法很好,可以在全国试行。”1965年春,国家体委发专函,对聊城航空俱乐部连续5年安全训练无事故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表彰。1976年,聊城航空俱乐部改为聊城航空运动学校。位于聊城市经济开发区内。2001年底,学校内设7个职能科室;有行政管理人员49人,专业技术人员21人,工勤人员19人。
  重点竞技体育项目学校
  为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奥运争光”战略,充分发挥地方办体育的积极性,增强聊城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聊城地区所辖部分县(市、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于1989年自办了重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竞技体育新格局。临清市自办了武术、举重、射击移动靶、乒乓球4个重点项目学校;莘县自办了乒乓球重点项目学校;冠县自办了查拳重点项目学校;各县(市、区)自办的重点竞技体育项目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成绩显著。在1996~2001年全省各重点项目比赛中,聊城自办的重点项目取得了2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的成绩。
  聊城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为全面推动传统体育运动水平,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基础训练的水平,扩大体育运动三级训练基础力量,山东省体委和教委于1984年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全省中小学内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选活动。凡被评选的学校必须有一项具有特点、体育运动成绩相对比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其项目的开展和普及率达到80%以上,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相对比较高。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在校生3420人;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6所,在校生9148人。传统项目学校开展的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
  聊城市东昌武术学校
  民办武术学校。1985年9月成立。隶属于市武术运动协会。位于聊城经济开发区。学校占地面积1.98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小型训练馆、教职工及学生宿舍,建筑面积8970平方米。东昌武术学校属社会力量自筹资金办学,武术训练工作由市武术运动协会管理,文化教学由市教育部门负责。2001年底,学校设有中专部、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和学前班,在校学生1486人。有文化教师56人,武术、散手、拳击、跆拳道教练员18人,行政管理人员19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弘扬和普及中华武术,重点培养并向省武术专业队、高等体育院校输送优秀武术人才。1991~2001年,共向山东省武术专业队、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等大专院校输送优秀武术后备人才30多人。在全国武术、散手比赛中,获银牌6枚,铜牌5枚;在山东省武术馆校各项比赛中,获金牌26枚,银牌28枚,铜牌36枚。(见彩色插页第46页)
  聊城市少林武术学校
  民办武术学校。1994年6月成立。隶属于聊城市武术运动协会。地址在城区西外环路南端。学校占地面积6.84万平方米,建有办公楼、教学楼、武术训练馆、教职工宿舍楼等,总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弘扬和普及中华武术。武术训练工作由市武术运动协会管理,文化教学由市教育部门负责。学校设有中专部、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2001年底,有在校生1600余人,文化教师62人,武术、散打教练员48人,行政管理人员8人。自学校建立至2001年底,在参加的全国历次专项武术邀请比赛中,先后获得金牌68枚、银牌75枚、铜牌83枚。
  聊城市精英武术学校
  民办武术学校。1985年9月成立。隶属于市武术运动协会。位于聊城经济开发区内。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34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宿舍楼和小型训练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学校武术训练工作由市武术运动协会管理,文化教学由市教育部门负责。设有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和学前班。在校生1400余人。有文化教师60人,武术套路和散手教练员15人,行政管理人员10人。主要任务是:普及和弘扬中华武术,培养并向省级武术专业队及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截至2001年底,已向高等院校、武警部队输送武术人才100余人。
  聊城市育才武术学校
  民办武术学校。1998年7月正式成立。隶属于市武术运动协会。位于冠县辛集乡草镇村。学校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有宿舍楼1座,平房89间,建筑面积2840平方米。学校武术训练工作由市武术运动协会管理,文化教学由市教育部门负责。2001年底,学校设有初中部、小学部、学前班共31个教学班;在校生786人。有文科教师24人,武科教师9人,行政管理人员16人。至同年底,共向市体育运动学校输送优秀武术人才36人。
  田径运动
  聊城市传统体育项目。于20世纪初期传入聊城。1930年,聊城籍运动员邱宗澄代表聊城参加山东省田径运动会,夺得田径赛1500米冠军;1933年,邱宗澄入选国家田径队,参加了在菲律宾马尼拉举办的远东运动会。20世纪50~60年代,聊城的田径运动发展较快。1960年5月在山东省第二届运动会上,丁玉英打破了女子铅球全国纪录,邱桂芹打破了女子800米跨栏全国纪录,魏改义打破了女子100米和400米跑全国纪录。1965年在全国第二届田径运动会上,李荣德打破了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跑3个项目的全国纪录。伤残人张宝峰在1986年和1989年举行的全国伤残人田径运动会上,先后打破3项、平1项全国伤残人田径纪录,夺得4枚金牌、2枚银牌。1990年以来,各县(市、区)业余体校先后把田径项目列入业余训练的首项,相继成立了田径训练队,并在全市18所中小学设立田径训练网点。
  武术运动
  聊城市传统体育项目。聊城人民一向酷爱武术活动,民间流传的武术拳种有24种,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有少林拳、查拳、大洪拳、小洪拳、形意拳、二郎拳、肘锤、弹腿等。聊城是查拳、弹腿和肘锤的发源地。1983年,东阿县顾官屯乡农民高登歧等人率先自筹资金,创办了聊城第一所民办武术学校一一少林武校。1984年,冠县张一庄村成立了全国第一所查拳学校。截至2001年底,聊城市自筹资金创办的武术馆(校)14所,在校学生5460余人。市体育学校武术运动员张彪,在山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独得金牌6枚,在全国武术锦标赛中获通臂拳第二名、朴刀第三名、枪术第五名、团体总分第四名。魏伟在山东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武术比赛中,独得金牌5枚,银牌4枚。2001年9月在临清市举办的山东省武术套路锦标赛中,李洪云获女子个人全能第一名,枪术第一名,传统拳第一名,传统器械第一名。1984~2001年,聊城市参加省级以上历届武术比赛,共获金牌31枚,银牌46枚,铜牌78枚。(见彩色插页第47页)
  散手运动
  武术运动形式之一,是聊城市开展较晚但发展很快的体育项目。1981年7月,高美涧开始组队进行散手业余训练。1982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对抗项目散手对抗赛中,高美涧代表聊城参赛,荣获次轻量级全国冠军。1984年,在潍坊举办的全国对抗项目散手大赛中,管健民获轻量级亚军。1988年10月,在大连举办的全国散打精英对抗赛中,管健民获70公斤级冠军。1994年,在河北省举办的全国散手争霸赛北方霸主赛中,王立胜获55公斤级第二名。1996年,参加全国武术擂台挑战赛中,王立胜获52公斤级第二名。1998年,聊城正式成立散手队。1999年7月,在山东省“希望杯“武术散手比赛中,王立强获52公斤级第四名。2001年10月,在泰安举办的山东省武术散手锦标赛中,王立强获60公斤级第一名。
  拳击运动
  体育运动形式之一,是聊城市开展较晚的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市体育运动中专学校于1994年正式设立拳击项目。同年,拳击队参加在济宁举办的山东省第十七届运动会,高俊建获男子51公斤级第二名,刘天增获81公斤级第三名,高书刚获57公斤级第三名。1995年,在济南举办的“希望杯”拳击比赛中,陈勇获51公斤级第一名,朱伟获63.5公斤级第二名,刘天增获81公斤级第二名。1996年7月,在威海举办的山东省青少年拳击比赛中,聊城代表队获得3个第三名,2个第四名。1999年在全国拳击锦标赛中,邓坤增获48公斤级第五名。2000年5月,在烟台举办的山东省拳击对抗赛中,翁清春获51公斤级第一名。2001年7月,在青岛举办的山东省拳击锦标赛中,王佰艳获51公斤级第二名。
  跆拳道运动武术运动形式之一。聊城地区体育中专学校于1994年1月正式设立跆拳道项目并组队进行专项训练,参加训练的队员多数是从散打队挑选出来的。1994年3月,跆拳道队员参加了由韩国教练员执教的全省跆拳道培训班,进行系统的训练,运动技术水平进步较快。1995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跆拳道锦标赛中,聊城代表队李钢夺得70公斤级冠军。1996年5月,在浙江省金华举办的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中,李钢夺得76公斤级冠军。1997年,在山东省郛城举办的山东省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聊城代表队获团体冠军。1998年8月,在青岛市举办的山东省
  第十九届运动会上,林乐海夺得54公斤级冠军。1999年,在重庆市举办的全国跆拳道冠军赛中,刘广松获得84公斤级第三名。2001年8月,在济宁举办的山东省女子跆拳道锦标赛中,王圆圆获47公斤级第二名。(见彩色插页第47页)
  射击运动
  聊城市传统体育项目。市体育运动学校于1983年正式成立射击队。1986年,在山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聊城女子射击队打破山东省女子少年小口径30发和小口径3x10米两个项目的全省纪录。1993年10月,在郭店举办的山东省10米移动靶优秀射手比赛中,周勇、曹延荣、李永振以1620环的优异成绩夺得团体冠军。曹延荣以547环的成绩夺得个人赛第二名。1999年7月,在威海举办的山东省“希望杯”射击比赛中,王磊夺得金牌。2001年7月,在济南举办的山东省青少年射击锦标赛中,唐艳艳获移动靶标准速射第三名。
  举重运动
  竞技体育项目。20世纪50年代初期,举重作为竞技体育项目首先在聊城各级中等学校逐渐开展起来。1958年,聊城举办了第一次举重比赛。1986年,地区体育中学增设了举重项目。1987年,临清市体委业余体校增设举重项目。至2001年底,全市先后向山东省举重专业队输送优秀举重后备人才5名。举重运动员徐强、陈平、高衍臣、秦燕、龙海欣、仲华等人,分别在山东省运动会、全国青年锦标赛中获金牌和银牌。其中,徐强在1985、1986年和1989年的全省、全国举重比赛中,一人夺得6枚金牌;陈平在1986年和1987年的全省、全国举重比赛中,夺得3枚金牌。2000年在山东省举重锦标赛中,魏晓静获女子48公斤级第一名,秦燕获女子53公斤级总成绩第一名,孙丽敏获女子48公斤级个人总分第二名。
  摔跤运动
  竞技体育项目。20世纪50年代初,聊城开始出现了摔跤运动。摔跤爱好者在业余时间经常聚集在东昌府老城区西花园开展摔跤活动。70年代初,摔跤爱好者张根生组织摔跤队,利用业余时间训练。为了提高摔跤技术水平,摔跤队员自费分批到山东省摔跤队进行培训。1986年7月,业余摔跤队首次参加山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摔跤比赛,张金明获68公斤级第一名,王海静获57公斤级第二名。1988年在山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史连根获68公斤级第一名。同年,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运动会上,肖东辉获70公斤级第一名,王忠海获68公斤级第二名。1989年,在山东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王忠东获74公斤级第一名。进入90年代,摔跤运动逐渐普及到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农村。1996年,聊城地区体育运动学校正式设立了摔跤项目。同年,在泰安举办的山东省“希望杯”摔跤比赛中,邵洪勇获55公斤级自由式摔跤第一名,迟学勇获古典式55公斤级第二名。1997年,在山东省青少年摔跤比赛中,付东方获62公斤级第二名,苏伟获130公斤级第二名。2001年9月,在青岛举办的山东省中国式摔跤对抗赛中,王刚荣获48公斤级第三名。
  柔道运动
  聊城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1985年3月,冠县体委柔道教练霍晓军开始组队进行训练。1986年,聊城地区体委确定在冠县体委设立柔道项目训练点,由地区体委直接管理。1987年,地区体委投资1万元购置了柔道训练器材和专用服装,组建了男、女两个柔道队。柔道队员大多来自学校和工厂,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训练。1988年,在山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第一次参加比赛的聊城柔道代表队,获得女子柔道团体第六名。1989年,在山东省第二届青年柔道选拔赛中,曹洪亮获得71公斤级第二名。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柔道锦标赛中,梁增勋获得95公斤级第三名。1997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上,梁增勋获95公斤级第三名。1999年7月,在河南省焦作举办的全国青年柔道锦标赛中,刘鹏荣获100公斤级冠军。2000年,在江西省宜春市举办的全国青年柔道锦标赛中,刘鹏荣获100公斤级第一名和无差别级第一名。2001年,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上, 刘鹏荣获100公斤级第四名。
  垂钓运动
  聊城市传统群众体育项目。聊城民众自古喜爱垂钓运动。每逢春秋季节和节假日,东昌湖岸边坐满了垂钓爱好者。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市老年人垂钓比赛。1990年10月,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组队参加第六届全国钓鱼比赛,获团体第一名,宋晓光荣获个人赛第二名。1992年,在威海举办的山东省第四届老年人“长寿杯”钓鱼比赛中,聊城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94年9月,在德州举办的山东省第九届“长寿杯”钓鱼比赛中,聊城代表队获团体第一名。1999年6月在山东省第十届钓鱼比赛中,聊城代表队获团体第三名,宋晓光获个人赛第一名。
  皮划艇、赛艇运动
  竞技体育项目。20世纪90年代初,聊城地区体委凭借东昌湖广阔水面的优势,增设了皮划艇运动项目,由地区体育运动学校直接管理,
  开展专项训练。1998年,在山东省第十九届运动会上,刘振国等4人夺得皮划艇K1和皮划艇K2比赛4个第一名。1999年,王垒等4人参加全国青年皮划艇锦标赛,获100米4人艇第二名。2000年6月,在聊城举办的山东省皮划艇锦标赛中,共获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4枚。同年9月,张乃杰等在全国皮划艇锦标赛中,获女子双人艇第二名。2001年11月,张乃杰等在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女子4人艇决赛第一名。2001年5月,在微山县举办的山东省青少年赛艇锦标赛中,聊城代表队共获金牌11枚,银牌2枚,铜牌1枚。同年11月,张乃杰等在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女子4人艇决赛第一名。(见彩色插页第47页)
  篮球运动
  聊城市传统体育项目。1915年篮球项目正式传入聊城。20世纪20年代初,参加这项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多,场地设施也逐渐得到改善。1949年以后,篮球运动在中小学校、工矿企业和机关普遍开展起来,友谊比赛、年度比赛常年不断。1986年8月,聊城地区体育中学学生王季秋、赵宝红入选山东省代表队,参加全国中学生篮球比赛,获团体第四名。2001年底,聊城共有灯光篮球场地14个,带看台篮球场8个,普通篮球场地1168个。
  排球运动
  聊城市传统体育项目。1937年,排球项目传人聊城。1951年,聊城地区专员公署举办首届排球比赛,聊城师范学校代表队获得第一名。1955年10月,在山东省第五届运动会上,聊城女子排球队获乙组第二名。1960年,在济南举办的山东省排球比赛中,聊城女子排球队获得冠军。1962年,聊城男子排球队主力队员徐连竞被选入国家队。1988年,在山东省“希望杯”排球比赛中,聊城女子排球队获乙组冠军。1989年,聊城男子排球队队员王超群被选入国家队,担任主力二传手。2001年底,聊城共有排球场地220处,排球专职教练员5人。
  乒乓球运动
  聊城市传统体育项目。1948年乒乓球运动传入聊城。20世纪50年代初,乒乓球运动逐渐在学校、机关、工厂和部分农村开展起来,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乒乓球爱好者利用工休和农闲时间,经常举办不同规模的比赛活动,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80年代初,聊城地区体育中学正式设立了乒乓球项目,莘县体委设立了乒乓球训练点,使乒乓球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莘县的刘伟、冠县的李芬先后在全国大赛中夺冠。2001年,在淄博市举办的山东省乒乓球锦标赛中,聊城代表队获女子团体第三名。至2001年底,聊城市共有专职乒乓球教练员4人,乒乓球活动场所907处。(见彩色插页47页)足球运动
  聊城市传统体育项目。1917年,足球运动传入聊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足球运动得到了发展。1959年春,聊城专署体校组建了第一支足球队,队员大部分是从田径队选拔出来的。此后,各县相继组建起了足球队。1959年冬季,聊城专署在临清举办了第一次足球比赛,为聊城足球发展奠定了基础。1960年,聊城专署体校足球队先后参加了在聊城举办的山东省足球联赛、山东省“前卫”足球赛以及山东省少年足球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年,聊城足球队先后与天津市6个区的足球队进行了多场友谊比赛。1974年春,在莘县举办了聊城地区中学生足球选拔赛,并组队参加了在青岛举办的山东省中学生足球赛。1980年,山东省体委举行了全省足球会议,确定聊城一中为全省16所中等学校足球重点训练点之一。1982一2001年,全市共举办足球比赛26次,足球活动得到进一步普及与提高。
  垒球运动
  聊城市开展较早的体育运动项目。1958年,聊城地区体校组建了第一支垒球队。经过两年的艰苦训练,运动技术水平进步较快。垒球队曾先后到济南、青岛、石家庄、保定等地访问,刻苦学习垒球技战术。1960年,在青岛举办的山东省棒、垒球比赛中,聊城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84年,地区体委在调整体育运动项目中取消了垒球项目。
  门球运动
  20世纪80年代在聊城兴起的一项老年人体育运动项目。1985年4月,聊城正式把门球运动列入老年人体育竞赛项目,连续两年举办了门球教练员培训班。从1986年开始,每年的春季举办一次门球比赛。1991年5月,组队参加晋冀鲁豫四省八地(市)门球比赛,临清市代表队获第一名。1999年5月,在济南举办的山东省第十四届“长寿杯”老年人门球比赛中,阳谷县代表队获得第二名。2001年4月,在山东省第十七届门球赛中,茌平电厂代表队获得第一名。
  台球运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聊城兴起的一项群众体育运动项目。1992年9月,聊城首次举办台球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后每年举办一次全市台球比赛。市直机关单位每年举办1~2次台球比赛,参赛的球队均在20个队以上。1997年在济南举办的山东省中老年人台球比赛中,临清代表队获16彩球团体第二名,赵文岳获个人第二名。2000年春,在山东省第十二届台球赛中,聊城市直代表队获团体第五名。
  航空模型运动
  国防军事体育运动项目之一。1980年开始在聊城地区各中等学校组建业余航空模型制作小组。聊城一中和聊城三中被定为开展航空模型项目的重点单位。1981年,聊城组队参加山东省青少年航空模型比赛,获得橡筋项目第一名、国际级第二名和自由飞第二名,并获得航空模型团体赛总分第三名。1982年,在山东省青少年航空模型比赛中,聊城队获得航空模型比赛二级牵引第二名。1990年在调整体育运动项目中取消了航空模型项目。
  摩托车运动
  聊城市开展比较早的军事体育项目。1959年山东省摩托车队到聊城表演。此后,山东省体委决定将摩托车教练员于栋凡留在聊城,以帮助聊城开展摩托车训练工作。1961年,摩托车培训班结束。1962~1966年连续4年先后在地区技工学校、地区防疫站、地区邮电局、地区公安局举办了业余摩托车手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摩托车驾驶员。1981年7月,在山东省摩托车比赛中,聊城摩托车队获团体总分第五名。1984年摩托车队解散。
  游泳运动
  聊城开展较早且较普及的群众体育项目。聊城的东昌湖为开展游泳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游泳在聊城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1955~1956年举办了两届游泳训练班,推动了游泳活动的正规开展。1960年,组队参加了全国少年游泳比赛。1970年,正式组建游泳队,并在山东省游泳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王学堂被选拔到解放军某部游泳队。1975年夏,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群众性横渡东昌湖游泳活动,推动了聊城游泳运动的进一步开展。2001年12月,聊城市成立了老年人冬泳队,有男队员30人。
  体操运动
  聊城开展比较早的体育项目。1942年,聊城师范学校率先开展了体操活动,组建起体操队,增设了单杠、双杠、平台、吊环、云梯等体操专用器材。1949年以后,全区中小学体育课中普遍增设了体操项目,体操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53年,聊城举办了首次大型体操比赛。同年,阳谷县杨家录代表聊城参加山东省体操比赛,获单杠第一名、全能第一名。1955年,在山东省体操比赛中,杨家录获全能第一名、单杠第一名。20世纪60年代后期,聊城体操运动有了更快的发展,连续4年在全省体操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1973年,窦玉喜入选山东省代表队,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体操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80年代初,在调整体育项目中,停止了体操项目的训练,体操队解散。
  太极剑运动
  聊城传统体育项目。聊城民间开展比较普及,参加人员多为老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太极剑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太极剑运动项目正式确定为群众体育竞赛项目,由地区体育总会直接管理。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太极剑运动成为中老年人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从90年代开始,市(地区)体育总会、市(地区)老年人体育协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市(地区)太极剑比赛。2000年10月,在济南举办的山东省太极拳、剑表演赛中,阳谷县代表队获太极剑优秀奖。
  健美运动
  聊城市新兴的体育健身项目。1987年6月,聊城市(现东昌府区)正式组建业余健美队。健美队自选训练场地,自制各种专用器械开展活动。到1988年底,已有健美队员136人。1989年健美运动遍及聊城8个县(市)。1990年,东昌府区工会建起了健身训练房,制备了健身器材,开办了健身培训班。1990年,在济南举办的山东省健美比赛中,赵方斌获第一名,杨国红获第二名。1991年,在北京举办的“力士杯”全国健美大赛中,杨国红获57公斤以上级别第六名,王秀英获52公斤级第二名。90年代中期健美队解散。
  体育先进县和先进乡(镇)评选活动
  国家体委和山东省体委分别在1986年和1989年先后两次开展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和全省体育先进乡(镇)评选活动。经考核,临清市率先跨入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市)行列。2001年,经省体育局验收,临清市被命名为“山东省十佳体育先进县”。在山东省体育局先后4次组织的全省体育先进乡(镇)评选活动中,聊城市共有22个乡(镇)达到了体育先进乡(镇)的标准。
  “梦幻乐园杯”全国龙舟邀请赛暨聊城市首届龙舟赛
  2002年4月30日至5月8日,首届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在聊城举行。5月6日至8日,由聊城市人民政府主办、聊城市体育局承办、聊城市梦幻乐园协办的全国龙舟邀请赛暨聊城市首届龙舟赛先后进行。北京市、天津市、湖北省、江苏省、安徽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聊城市共派出19支代表队参加全国龙舟邀请赛。经过激烈角逐,在600米直道竞速决赛中,高唐县代表队获第三名,临清市代表队、东昌府区代表队和莘县代表队分获第4、5、7名。在6000米环绕决赛中,高唐县代表队获全国龙舟邀请赛第一名。参加聊城市首届龙舟赛的代表队共7支,在6000米环绕决赛中,聊城市经济开发区代表队获第一名。获第二名至第七名的依次是:冠县代表队、聊城市梦幻乐园代表队、茌平县代表队、聊城市新奥燃气有限公司代表队、东阿县代表队和阳谷县代表队。(见彩色插页第11页)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聊城百科全书》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聊城百科全书正文由概述文章和条目组成。附录有分类目录、彩色插页目录、聊城大事 年表、参考书目、笔画索引等。 概述文章包括总概述和分编概述。总概述全面介绍聊城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色,分编概述只介绍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主要情况和特点,供读者系统阅读和为查检 条目提供背景材料。 条目是全书的主体,按学科性质和内容分类为历史,地质地理,政治和法律,经济,城建和旅游,科学和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社会,当代人物等9个分编。分类目录 中加虚条分类联接,并标“[条目之间的相关内容以“参见”方式联系,互为补充。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