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聊城的科学技术源远流长。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聊城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
发展简史聊城的科学技术发端久远,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古代科学技术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开始了农业生产。据考古发现,距今6000多年前,人们便能制作多种石器和简单的管器、蚌器。距今5800多年前,阳谷一带的人们就已会用夯筑法建造城墙。距今5000多年前,已能制作多种多样的彩绘陶器、骨器。距今4600多年前的阳谷龙山文化城遗址以及在平教场铺龙山文化城遗址,表明当时已具有较高的城垣夯筑技术;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蚌器、陶器,表明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已有一定水平;岀土的大量金属器具,表明当时人们已将掌握了的铜、铁冶炼技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生活及军事领域。在距今2500余年的战国时期,人们已掌握了用驴皮熬制阿胶的技术,生产出了质量较高的阿胶。西汉时期,掌握了较高的纺织技术,生产出了质地细薄的纺织品——东阿之縑。东汉时期,蔡伦在阳谷传授造纸技术,生产出质量上乘的表纸、火纸、土纸、毛头纸等。宋代,已具有精湛的冶铁技术,建造了峻崇浑朴的聊城铁塔。金代著名医学家成无己系统注释阐发《伤寒论》,开创了医学理论研究之先河。明代,已掌握高超的城市建筑技术。洪武五年(1372)将宋筑聊城土城改为砖城,形似凤凰。洪武七年(1374)建造了巍峨壮观的光岳楼,其上四层均为木结构,横梁竖柱,檀椽披扶,或榫铆相衔,或凹凸交扣,无一铁件相连。在此时期,纺织印染技术进入普通家庭,出现了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土纺、土织、土染配套发展的景象。同时,制砖技术已很熟练,临清生产的贡砖,被运往京城修建宫殿寝陵,“岁征城砖百万”。清代,裘皮制作技术精湛,雍正年间临清制作的羊羔裘皮,作为贡品“曾以恭进,嗣以为常”。同时,酱菜制作技术成熟,临清生产的豆腐乳作为贡品名噪京城。另外,民间工艺如牛筋腰带、毛笔等生产制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近现代科学技术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聊城科学技术也随之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纺织技术,由手工业生产逐渐变为半机械化生产。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高唐、临清采用新式织机生产棉布。冶炼技术得到空前发展,临清的“王一模”镰刀、陈家剪子、毕家兵器以及聊城孔家刨刀、冠县弭家菜刀等为当时的名牌产品。同时造纸、印刷技术日益提高,已能印制知识容量大、规格复杂、装订考究的书籍。20世纪30年代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能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农业以及工业中的冶金、机械、化工、纺织、一轻、二轻等各个生产领域。农业已开始实行耕作制度改革,并注重引进新品种。在工业生产中,注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创造出一大批国优、部优名牌产品。
当代科学技术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聊城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蒸蒸日上的聊城经济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9年8月建立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后,各县先后建立起相应机构;同时建立了不同性质的专业科研机构。科技管理队伍不断发展,科技管理工作开始走向正规。1959年始,全区城镇以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为中心,农村以农具改革为重点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不断开展。1960年,全区县以上的工业机械化程度占60%,装运机械化程度55%;1963年,科学实验小组发展到8353个,参加科学实验人员77921人。“文化大革命”开始,科技工作被迫中断。1970年,恢复地区科学技术办公室。1975年,开始建立四级农科网,开展群众性的科学种田活动。1977年,全区有县属农科所4个,人民公社农科站89个,农村生产大队农科队3616个,生产小队农科组11252个,全区四级农科网络基本形成。1976年以后,恢复健全科技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1978年,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地区医科所、机械设计研究所、工业研究所、电子工业科学研究所、纺织工业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桑蚕科学研究所、林果研究
所经批准建立,全区厂办科研活动全面开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重点转向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1981年起,进行农作物大面积增产技术开发试验。1984年,对全区棉副产品综合利用进行考察,建立了8个棉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基地。至1985年底,全区共取得成果469项,其中工业成果285项,农业成果128项,其他成果56项;地、县市科研机构发展到17个,厂办科研组(室、所)21个;农村科技示范户41686户,全区共有科技人员42103名。1986~1990年,全区认真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机构,壮大科技队伍,取得了可喜成绩。1991~1996年,全区科研机构初步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科技工作有了新的发展。1996年,全区县及县以上全民科研机构11个,其中地级属7个,县属4个。全民科研机构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当年,全区有全民科研机构9处,民办科研机构125家;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有各级各类技术贸易机构238个;专利工作迈上新台阶,当年申请专利63项。
发展现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聊城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了“科教兴聊”战略,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促进了全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①切实加强领导,优化科技发展环境。积极制定政策,激励全市科技事业的发展。1999年和2000年召开了2次科技大会,相继出台了10个政策性文件,为全市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②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到1996年底,8个县市区全部通过验收,被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从1999年开始,对全市8个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进行了考核。③科技三项经费逐年增加。市级科技三项经费由1980年的6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500万元。各县市区的科技投入也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引导、自我积累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柱、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九五”期间,共实施攻关、火炬、星火、推广各类科技计划400余项。开发了一批高水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技术,带动了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1995年,聊城市科委被评为全省星火科技管理先进单位(第一名),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科委系统先进单位,1998年被省人事厅、省科委联合授予“山东省高新技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通过实施“科教兴聊”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强化科技兴农,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九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与开发项目130余项,投入科技补助经费2000余万元;取得农业科技成果70余项,其中获得市级以上奖励64项。通过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全市已培植起3个省级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区,1个市级生物工程中心,10个科技示范乡镇,10个科技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0余个市、县、乡科技示范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并围绕蔬菜、林果、畜牧、水产、食用菌几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0%以上,林果良种率80%以上,畜禽、水产良种率90%以上。1996~1999年,共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140项,完成 ⑵项,新增产值24亿元,新增利税5.77亿元,创节汇6000万美元。建立了一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8个省级星火示范区、2个省级星火人才培训基地、4个市级星火人才培训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1925期,培训各类技术管理人才10万人次。科技进步促进了“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48%以上。
工业科技进步呈现新的局面。坚持以优势技术领域为主线,以实力雄厚的大中企业和发展势头较好的中小企业为基础,以产品开发为重点,在项目、资金、管理、服务等方面实施政策支持和倾斜,不断加快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进程,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东胶集团、高唐纸业、冠州集团、聊城纺机、阳谷凿岩钎具、中石化工等10家企业被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聊城市化工研究所、莘县特钢厂被定为高新技术生长点,东胶集团被定为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企业省级试点单位。山东时风集团和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九五CAD/CIMS应用示范工作先进集体”。作为国家5个重点CIMS试点单位之一的中通客车公司,通过了国家级验收,以总分90分的成绩获得山东省第一名。阳谷中石化工集团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2000年度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当年全省18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之一。高唐纸业集团的“重涂高档铜版纸” 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阳谷钎具厂的“强韧化截齿”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组织实施火炬计划项目31项,“山东省十大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工程”项目2项,“山东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计划”项目3项,总计投资6.9亿元。近年来,先后开发出剑杆织机系列产品、EPO、高速公路客车、髙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凿岩钎具、高温耐热钢、半导体微电热材料、陶瓷复合管、除草剂、智能型不间断电源等技术水平较高、效益较好的产品。为使广大科技管理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学习、了解、掌握有关鼓励和发展工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编写了《工业科技进步手册》,全书共60多万字,分别于1996年、1997年在全省发行。
大力实施“401科技示范工程”。重点在全市抓好10个高新技术创新企业、10个星火示范企业、10个科技示范乡镇和1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挑选1个县作为重点联系点。对以上单位已实行挂牌管理。
科技成果奖励工作实现突破。“九五”期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96项,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3项、国际先进水平的11项,填补国内空白16项,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57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16项。有1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1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共获得星火科技奖90项,其中省星火一等奖2项,省星火二等奖18项,省星火三等奖3项。
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和参与国际技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外有关方面专家来聊城从事科研、开发、讲学等活动,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1998年,组团参加国家科技部在埃及举办的中国星火成就及适用技术产品展览会,聊城市5个项目获埃及金字塔奖。1999年,市政府成功聘请到国家科技部技术市场办主任吕士良作市政府科技顾问。企业也通过引进项目和引进人才,拓宽了发展的路子, 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九五”期间,共安排实施国家和省下达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交流项目6项,引进国外专家4人次,引进发展新品种200余种,派出科技团组7个、17人次,派出国外进修人员12名,与国外签订协议数十项。2001年5月28日,成功举办了聊城市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洽谈会。共邀请高校及科研院所278所,来宾568人;全市参会人员7000余人次;大会共签约726项,其中意向216个,协议429个,合同81个。
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1999年组建了聊城科技信息网,建成了聊城科委局域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配置设备,建立了信息平台。全市所有县市区科委信息网络均实现了互联。1999年聊城市科委被省科委授予“全省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组织实施“聊城市专利技术开发创新工程”。“九五”期间,共申请专利367件,授权255件,实施1350件。2001年,全市申请专利207项,比上年增长18.9%。积极引进推广专利技术信息。发放《聊城专利信息》4800余册,专利信息8000余条,接待专利咨询2000余人次。全市实施专利540余项,销售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1亿元,创利税2.6亿元,同比增长0.2亿元。
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气象、环保、治沙、治污、城建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有了长足进步。邮电、通信、交通、电力等方面条件的改善及科技进步对全区经济
发展“瓶颈”的缓解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人才交流、技术信息等市场建设也得到初步发展。
发展前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是21世纪保持聊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是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挑战,提高聊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十五”期间,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全市的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根本,突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培植新兴支柱产业,培育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聊城市科学技术局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市专利管理局市政府工作部门。位于聊城市付花路23号。原为市科委专利办公室,1998年11月13日成立聊城市专利管理局,为副县级事业单位,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市政府授权市专利管理局承担全市专利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2001年底,内设3个科室,有干部职工14人。
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的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聊经路12号。1958年成立,先后称聊城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聊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98年改称现名。1985年7月始由地区农业局代管。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其中试验用地6.6万平方米。设有12个科研开发科室和5个行政科室。曾先后承担过数十项国家、省(部)、地(厅)级重点攻关和开发项目,取得160多项科技成果,有84项获地(厅)级以上奖励。被国家审定命名的品种有鲁麦3号、鲁麦12号、鲁玉3号、鲁玉15号、聊93-1、聊谷6号等。2001年底,有职工1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8人(高级农艺师24人,农艺师3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5人,省市拔尖人才7人,省市劳模2人。(见彩色插页第37页)
聊城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从事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所需机械设备及设施研究开发的综合机构,山东省棉花种植、植保、棉柴收获机械研究基地,聊城市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以及专用设备设计服务中心。位于聊城市花园北路22号。始建于1963年,时称聊城地区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1998年改称现名。隶属市机械电子工业局。所研究成功的2ZB-2型全自动营养钵移植机、4BMC -2型棉柴收获机、3W-8.4型吊杆喷雾机、6MB-35型棉柴剥皮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有15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
吊杆喷雾机在田间作业
奖,5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最新研制成功的9ZR-50型秸秆铡揉多用机是秸秆饲料加工较为理想的新机型。2001年,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内设2个研究室、1个技术开发室、1个情报资料室、1个试验工厂。有职工4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16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5人。
聊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从事医学文献检索、信息咨询服务、刊物编辑出版、医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的医学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青林街3号。隶属聊城市卫生局。1979年9月建立,原称聊城地区医学科学研究所。1998年改称现名。拥有离心机、切片机、低温冰箱等设备,曾在省中医药研究所指导下,完成了从中药巴豆中提取生物磴应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2001年,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办公室、财务科、信息研究中心、文献检索、期刊编辑部、资料室等科室。在职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1人,中级技术职务7人。
聊城市化学工业研究所从事化工开发研究、情报咨询、信息服务的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花园南路119号。1978年成立,时称聊城地区化学工业研究所。1998年改称现名。隶属聊城市化工局。2001年底,设有办公室、研究室、信息中心等机构,拥有液相色谱等精密仪器及常规试验、检测仪器。单位编制15人。
聊城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从事综合性科技情报研究和服务的全民所有制公益性科研机构,代行科技情报管理职能。位于聊城市付花路23号。1978年成立。隶属聊城市科学技术局。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设资料、技术开发、声像、检索、编辑、办公6个科室及下属技术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从事国内外科技、经济、政策等信息的收集、研究与传递,开展信息咨询调研、新成果新技术检索、声像录制、科研开发、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等方面服务。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科技情报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及重要情报业务活动等管理工作。至2001年,有16个研究项目及调研课题获省、市级科技奖励,其中省级奖励6项。2001年底,有职工1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 中级职称的4人。
上海阿华生物工程研究所以生物技术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直接面向企业的专门研究机构。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于1998年10月建立。位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校内。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经费建成实验楼,配置了大批的先进科学仪器,以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生物反应器工程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力量为基础,优化组合建成了一支具有“协作、求实、进取、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2001年,有高级职称人员2人,博士5人,硕士9人,均为中青年科研人员。(见彩色插页第37页)
山东聊城生产力促进中心全民事业单位。隶属于聊城市科学技术局。1999年5月成立。位于聊城市付花路23号。主要职责是: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咨询和科技依据;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组织专家对企业进行诊断、技术论证; 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并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开发、难题攻关等专题服务,健全强化企业技术支撑体系;帮助企业进行技术、人才培训及拓展外向型经济。中心以通过计算机实现互联的科技信息网为主线,自建和购买了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家库等100多个数据库,可随时为企业提供新成果、新技术检索和咨询服务,组建并完善了本地专家顾问团。2001年底,设有综合管理部、咨询服务部、信息开发部、条件财务部、培训部和办公室。有职工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5人,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7人。
山东省客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客车研究和开发的企业科研机构。隶属于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聊城市建设东路10号。成立于1985年,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中心。1994年,开始应用CAD软件进行辅助设计。1999年,开始应用清华大学PCCAD系统。2000年,引进了法国CATIA三维造型软件。中心成立以来,承担了交通部、省交通厅、省经贸委下达的研究开发项目。产品先后获得了全国用户信得过国产车金奖、山东名牌等荣誉,其中LCK6980W型卧铺客车获国家经贸委“八五”国家技术创新成果奖,LCK6700K型客车、LCK6740型客车获国家经贸委国家级新产品称号,LCK6100T型客车
获山东省经贸委优秀新产品称号,LCK6700型客车、LCK6100G型公交客车获省交通厅科技进步奖。设有办公室、工艺技术处和试制车间4个项目部。2001年,有专职设计人员200人,试制工人9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6人,中级职称的40人。(见彩色插页第37页)
山东省专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事专用汽车设计、开发和同行业重大共性问题研究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机构。位于临清市龙山路14号。成立于2000年,隶属于迅力机械集团。具有相对独立的自
主权,面向全行业服务。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办公室、试验检测室、试制车间和8个研究室。拥有联网计算机50余台,从收集信息到 CAD、CAM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全部实行微机化。2001年,开发新产品18个,其中承担省级计划项目2个,市计划项目8个;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从业人员83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43人。
山东省草浆造纸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事草浆造纸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环保治污技术的研究机构。隶属于银河纸业集团。位于临清市西门里街297号。2000年12月经省科委批准为省级研究中心。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有造纸行业中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中心下设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和8个专业研究室。实行中心主任领导下的项目负责制。中心承接的山东银河纸业集团的“碱回收联产轻质碳酸钙的工艺研究”和“中段水污泥联产微生物复合肥的工艺研究”两个项目已取得了可喜成果。2001年,有研究人员21人,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7人,本科学历的6人。(见彩色插页第38页)
山东省时风农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农用车工程研究开发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机构。是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99年12月经省科委
批准正式成立。隶属于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高唐县时风工业区。拥有各项科研开发测试设备400余台,总价值1600万元;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中心成立以来,已研究开发新产品20项,申报专利13项,有12项新产品、技术改造、新技术改造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有4项获市科技进步奖,7项获省机械行业科技进步奖。2001年底,设6个产品研究所、5个工艺研究所、4个研究部、3个配套机构、2个专项办公室、1个技术委员会。有工作人员56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50人,由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高级工程师20人组成专家委员会。(见彩色插页第37页)
山东省光通信技术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光通信技术研究的学术机构。位于聊城市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校内。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有3个主要研究方向:光弧子通信理论;压缩态通信理论;光通信技术。1991年以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56项,争取到科研经费321.5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72篇,出版著作7部。获国家教育部和省科技进步奖9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8项。2001年底,有教学科研人员4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硕士学位的12人。有7人被评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见彩色插页第37页)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试验站省级棉花科研单位。站址在临清市临馆街166号。1986年在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隶属于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其前身是1918年创办的山东省棉业试验场,场址在临清东关。1930年改为山东省立第一棉业试验场。1935年易名为山东省立棉作改良场临清分场。1953年改为山东省棉作试验场。1954年改称临清农业试验站。1959年5月改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场址迁至临清城南今址。1986年省棉科所迁至济南今址,成立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同时将原棉科所改建为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试验站。至2001年,全站拥有土地33.3公顷,办公建筑面积3685平方米,拥有干部职工57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16人。承担着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的棉花遗传育种、种质资源、栽培生理、病虫害防治等试验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山东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自省棉科所建立以来至2001年底,在棉花育种、裁培、植保等研究与开发中,共取得科研成果4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28项。先后培育推广了
鲁棉1号、6号、11号、15号、16号等一系列优质棉花品种,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棉花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鲁棉1号”高产、稳产、适应性强,在黄淮棉区累计推广1.2亿亩,创社会效益57亿余元,198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另外,实验站还建立了棉种机械脱绒、粗选、包装、分装为一体的生产线,为加快成果转化打下了基础,并提供技术服务。
聊城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专门从事分析化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位于聊城市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内。分析化学学科于1996年被评为“九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于2001年10月11日通过山东省教育厅重点建设验收专家组的验收,验收总计成绩为优秀,正式挂牌山东省重点学科。已形成复杂体系的分离与分析、流动与淡化动力学分析、结构分析、电化学分析等研究方向。“九五”期间,共完成应用项目13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2项,成果转化的6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5项,累计科研经费274.2万元。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4篇。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星火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2001年底,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5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后2人,博士7人,硕士4人,留学回国人员1人;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2人,校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
聊城市中西医皮肤病研究所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柳园北路81号。1992年成立。该所在银屑病(牛皮癣)、白瘢风、脱发、过敏性紫瘢、湿疹皮炎、瘗疮等病和颈肩腰腿疼等方面的治疗研究独具特色, 取得2项国家专利,获省卫生厅、中国中医研究院、卫生部医促会、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等颁发的科技成果奖十余项次。科研成就已载入省政府《山东通光盘》、《全球远程医疗国际协作网》、《世界传统医学大系》等书中。2001年底,有科技人员8人。
聊城市科淼甲鱼研究所民营科研机构。位于东昌府区王屯村。1995年成立。主要从事甲鱼优良品种的繁育、病害防治、人工孵化及快速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常年大量供应纯正中华鳖优良种苗、商品鳖,并可承接大型甲鱼养殖场规划、设计及施工。2001年,有科技人员10人。
山东聊城市海天自动化研究所民营科研机构。1996年成立。位于聊城市花园北路133号。主要从事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研究成果涉及纺织机械、印染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低压配电等诸多领域,其中为剑杆织机配套的供电系统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1年,有科技人员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人。
聊城市东龙节能研究所主要从事节能产品研究开发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兴华东路129号。1996年成立。先后完成了4项节能技术的开发,其中国家专利“电感日光灯”高效节能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荣获第三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和中国科学技术博览会及新产品交易会金奖、第44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发明人被授予骑士勋章。2001年底,有科技人员18人。
山东聊城凿岩钎具研究所民营科研机构。位于阳谷县西湖路14号。1997年成立。设材料研究室、分析室、工艺装备研究室、钎具研究室及新产品开发车间,拥有国内最先进的钎具模拟试验室。累计开发新产品155种,其中有9种产品通过省部级鉴定,3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4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90多种产品实现了出口创汇,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2001年底,有科技人员2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8人。
聊城市农药研究所主要从事农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生产工艺的制订与改进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阳谷县石门宋工业区。1997年成立。先后开发出了30%灭灵光等6种新产品,完成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火炬、星火、攻关计划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2001年底,有技术开发人员32名,均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聊城市名优特水产研究所主要从事移植适合
聊城市名优特水产品种研究,开展名优特水产新品种引进、推广、技术咨询服务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西城墙20号。隶属于东昌湖管理局。成立于1997年。2000年完成太湖银鱼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城市湖泊移植太湖大银鱼的空白,年增产值46.8万元,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2001年底,有固定资产10万元;有科技人员15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4人。
聊城市王令喜骨病研究所主要从事股骨头坏死、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骨髓炎、骨结核等疾病防治研究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东昌西路166号。1998年成立。研制的方药“龙虎将军丸”和“麝香凤仙膏”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显著。治疗股骨头坏死、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膏药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曾先后获得中国顶尖专利技术金奖、爱因斯坦国际发明金奖、香港中华专利博览会金奖。所长王令喜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并被评选为全国中药外治专业委员会、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理事。2001年底,有科技人员1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人。
聊城市北大自动化研究所主要从事交流变频技术,可编程技术,微电子、消防、生活供水技术,低压电盘、柜等工业自动化应用研究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唐庄路8号。1999年成立。研究开发了节能燃油锅炉、消防应急灯、数字式电机软启动器、消防恒压供水设备及电机智能节电器等新产品。获国家专利3项。所长员延祥的专利技术“消防自动供水装置的时间控制器”,曾在’98年香港世界华人发明博览会上获世界华人发明铜牌奖。2001年底,有科技人员25人。
山东省嘉明家禽育种研究所主要从事优质肉鸡研究、开发、推广工作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嘉明工业园内。2000年经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根据市场需要培育出了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消费水平档次的系列优质肉鸡。原种场、保种场、祖代场常年存栏良种种鸡3.5万套,年可提供优质有色肉鸡父母代种鸡160万套;优质黄、麻肉种鸡年存栏20万套,年提供优质商品肉鸡苗2400万羽。2001年底,有科技人员10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人。
聊城市兴华全息医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全息医学研究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兴华东路53号。2000年成立。设有肿瘤、疼痛、糖尿病、小针刀疗法4个研究组。在治疗小儿脑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股骨
头无菌性坏死等疾病方面成果显著。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7篇在国际学术会上发表,有3篇被ISTP检索中心收录,1篇被《世界科学》杂志转载。参加拍摄《人体科学的新发现》,先后有日本、挪威、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医生来参观学习,研究所医师多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应诊和讲学。2001年底,有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4人。
聊城市中医中药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医中药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以及中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文化路1号。隶属于聊城市中医院。1995年成立。主要研究成果为胃炎保康丸,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1年底,有科技人员1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
聊城市眼病防治研究所主要从事眼病防治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文化路1号。1995年成立。隶属于聊城市中医院。研究成果隧道式小切口非碎核白内障摘除囊袋内人工晶体状体植入术,属国内先进水平。2001年底,有科技人员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
聊城市骨伤骨病研究所主要从事骨伤骨病治疗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文化路1号。1995年成立。隶属于聊城市中医院。2001年底,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
聊城市东昌生物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文化路1号。1995年成立。隶属于聊城市中医院。研究开发的总胆固醇试剂盒、血糖试剂盒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1年底,有科技人员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
聊城市血液病研究所主要从事各种贫血、出凝血疾病,各种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以及脐带血应用中的分子生物学变化等血液病的防治研究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东昌西路67号。1997年成立。隶属于市人民医院。对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的防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要设备有光学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超净工作台、低速冷冻离心机、低温冷冻箱、液氮罐等。是鲁西北地区血液病诊断中心。共完成科研课题7项,分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省级以
上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5篇发表于中华系列杂志上。2001年底,有科研人员1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
聊城市脑血管病研究所主要从事与脑血管病有关的基础理论及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康复手段等研究工作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东昌西路67号。1997年成立。隶属于市人民医院。先后开展了钻颅颅内血肿溶解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颈椎侧方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研究等,取得10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2001年底,有科研人员21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0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人。
聊城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工作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东昌西路67号。1997年成立。隶属于市人民医院。装备有西门子公司C型臂X线造影机、美国QUWTON IN-STRUMENT公司16导电生理记录仪、HL-75E射频仪、全世界多种型号心脏起搏器程控仪和分析仪等多种具有90年代末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近年来,开展左右心导管检查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心内电生理检査术、心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心内膜临时起搏术、多种型号的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末闭(PDA)及房间隔缺损(ASD)的封堵术等研究课题20余项。2001年底,有科研人员23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8人。
聊城市肝病研究所主要从事各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工作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东昌西路67号。1997年成立。隶属于市人民医院。拥有仪器设备5件。常规开展肝穿刺病理活组织检查,与北京合作开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各种肝脏进行合理的检查与治疗。先后完成科研项目8项,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合作)1项,省卫生厅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2001年底,有科研人员11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
聊城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的结合与发展、中药药理及剂型改进研究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东昌西路67号。1997年成立。隶属于市人民医院。拥有美国产DS-242动态血压仪、TEC -7200K心脏除颤仪等先进设
备。先后进行了中药利脂平汤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健脑宁治疗老年痴呆临床观察、人体舌苔成分与疾病关系探讨等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140篇,其中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30篇,在省级报刊上发表60篇,并有3篇文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2001年底,有科技人员29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5名。
聊城市眼病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泪器病、青少年近视、少儿斜视等疾病防治研究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东昌西路67号。成立于1997年1月。隶属于市人民医院。设准分子激光、眼底病激光、斜视弱视、验光配镜、白内障超声乳化5个研究中心。拥有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等价值700万元的多种仪器设备。取得省级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20余篇。2001年底,有科研人员14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5人,有3人拥有硕士学位,开放床位24张。
聊城市肿瘤研究所主要进行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东昌西路67号。2000年2月成立。隶属于聊城市人民医院。现已完成市级科研项目1项,发表论文2篇。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1年底,有科研人员18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由化疗专业、放疗专业、肿瘤介入专业及肿瘤细胞研究室组成。
聊城市颈肩腰腿痛防治研究所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卫育路62号。成立于1997年。隶属于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有CT仪、微波治疗仪、多功能牵引床等先进设备,针对聊城市颈、肩、腰腿痛患者较多的状况,研究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取得市级科研成果3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在省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2001年底,有专业技术人员12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
聊城市股骨头坏死防治研究所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卫育路62号。成立于1997年。隶属于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主要开展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介入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技术研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在省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2001年底,有专业技术人员6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有核磁共振、CT、三维牵引床等先进设备。
聊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所主要开展心脏直视手术、永久心脏起博器安置、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治疗、脑出血微创治疗等项目研究的民营科研机构。位于聊城市卫育路62号。成立于1997年。隶属于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取得省级科研成果3项、市级科研成果10余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在省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5部。2001年底,有专业技术人员48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9名,主治医师12名;设床位136张,配备核磁共振、CT、彩色B超等先进设备。
聊城市科学技术协会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市农学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80年3月成立,挂靠在聊城市农业局。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攻关、科学普及等活动;从事农业研究、开发课题,当好政府指挥农业生产的参谋;面向农村开展科技下乡、专题讲座、技术咨询、巡回指导等服务活动。2001年底,有会员185人。
聊城市水利学会开展学术交流、调研考察、咨询论证、技术培训、科学普及和培养举荐人才的群众性学术团体。1981年12月成立,挂靠在聊城市水利局,接受山东水利学会的业务指导。成立以来,完成并获奖的科研项目106项,其中获省部级奖15项;获省、市科协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的论文195篇,优秀建议17项。2001年底,有会员240人。
聊城市气象学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80年4月成立,挂靠在聊城市气象局。宗旨是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攻关、科学普及和科技咨询活动。学会成立以来,会员积极撰写论文,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部分项目投入实际业务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益。2001年底,有会员8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中级职称的40人。
聊城市食用菌协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99年成立,挂靠在市科协。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攻关、科技普及和科技咨询服务。成立以来,积极培训乡、村科技人员及带头户;发布食用菌信息,举办大型科技咨询活动;组织撰写了聊城市食用菌发展意见。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3个,个人会员63人。
聊城市蔬菜协会群众性学术团体。成立于1997年4月,挂靠在市农业局。协会本着“以会促贸、以贸养会”的原则,组成聊城市农业专家团,为农民提
供农技咨询服务,累计咨询10余万人次;成立聊城市蔬菜服务中心,为专家咨询活动提供了固定场所。举办聊城市第一、第二届鲁西蔬菜生产物资交流大会;编印《冬暖大棚蔬菜栽培技术》6大系列资料图书计12万套;引进推广茄子嫁接技术,彻底解决了茄子产量低的难题。2001年底,有会员60人。
聊城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86年9月成立,挂靠在聊城市林业局。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国家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科研、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成立以来,为饲养和经营野生动物的单位提供咨询50多次。2001年底,有会员150人。
聊城市科普美术家协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84年10月成立,挂靠在鲁西科技报社。主要任务是:利用美术形式宣传科普知识,繁荣科普创作,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会员创作的科普美术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1986年承担了东昌宾馆室内装饰;1988年在聊城接办了“山东省科技致富展览”;1991年组织“聊城工业风貌展览”赴青岛展出。2001年底,有会员146人。
聊城市刑事科学学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91年10月成立,挂靠在聊城市公安局。主要任务是:开展各类现场勘查,刑事和民事案件中痕迹、物证的检验及鉴定等工作。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为聊城市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会员共发表、出版论文和著作410篇(部),其中22篇(部)获奖。2001年底,有会员296名。
聊城市中医学会见文化、卫生和体育分编同条。
聊城市预防医学会社会团体。地址在聊城市育新街19号。挂靠于聊城市卫生防疫站。成立于1992年10月,时称聊城地区预防医学会。1998年更为现名。其宗旨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团结广大预防医学工作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展预防医学学术活动和咨询服务,组织重点学术课题的探讨和经验交流,促进卫生防疫事业健康发展。1993年创办学术期刊《聊城预防医学杂志》。至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9个,个人会员198名;编辑出版《聊城预防医学杂志》21期;举办全市学术会议12次,征集交流学术论文720篇,向上级学会推荐优秀论文32篇。会员共编著或参与编著专业理论书籍6部,完成市级以
上科研成果11项,在市级以上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100余篇,获得市级以上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26项。
聊城市抗癌协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96年10月成立,挂靠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宗旨是促进肿瘤防治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抗癌事业提供服务。组织培训肿瘤防治专业人员,普及肿瘤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癌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21个,个人会员208人。
聊城市心理学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79年成立,挂靠在聊城大学。宗旨是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主要任务是:组织心理学者、专家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进行人力资源开发,运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在案件侦破和审理、犯人改造、病人心理治疗、企业经营管理、营销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服务工作。2001年底,有会员298人。
聊城市电机工程学会群众性学术团体。成立于1987年5月,挂靠在聊城电业局。主要任务是进行电力、电机、电器行业的学术交流、技术攻关、科学普及和科技咨询服务。学会成立以来,积极组织会员参与聊城电力规划、项目论证、设计工作,并组织开展论文评选、技术革新、管理现代化等活动,为聊城电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底,有会员405人。
聊城市纺织工程学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79年11月4日成立,挂靠在聊城市纺织行业办公室。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技术攻关、科学普及和科技咨询服务。学会成立以来,会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为聊城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1年底,有会员273人。
聊城市物理学会群众性学术团体。业务上接受山东物理学会的指导。1985年7月成立,挂靠在聊城大学物理系。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提高学术水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先进技术;开展继续教育,进行技术培训。成立以来,公开发表和出版学术论文及专著1000余篇(部),完成省、市级科技应用研究项目多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1年底,有会员222人。
聊城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84年12月成立,挂靠在市科协科普部。主要任务是:指导支持科技辅导员组织青少年搞小发明、
小创造活动,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展览,开展科技夏令营等科技教育活动;组织参加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选派优秀青少年参加全国、全省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2001年底,有会员69名。
聊城市质量检验协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88年成立,挂靠在聊城市技术监督局。主要任务是: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学术交流和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检机构,完善检验制度;协助省质量检验协会开展企业质量检验机构合格评定。成立以来,积极帮助聊城市企业建立健全质检机构,完善检测手段和检验制度,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促进了企业的质量检验工作。2001年底,有会员75人。
聊城市化学化工学会群众性学术团体。1988年10月成立,挂靠在聊城市化学行业办公室。主要任务是: 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学普及,交流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共交流、发表各种论文600余篇。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5个,个人会员256人。
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1959年聊城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后,制定和实施全区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工作被列入各届政府的议事日程。中长期规划至2000年已制定出5个,前4个规划目标任务已基本实现和完成,“十五”及2015年规划正在组织实施。1960年,开始制定实施第一个年度科技发展计划。以后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严重干扰外,均逐年正式安排实施,计划种类、项目的数量、档次及科技经费逐年增加。实施的科技发展计划及专项计划分科技攻关、星火、火炬、“863”、新产品试制鉴定、科技成果推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省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等。到2001年,共组织实施地市级以上各类计划课题和项目近千项,其中国家、省下达的计划500余项。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经费4000余万元,下达科技贷款5亿多元。各类计划总完成率达95%以上。
技术市场管理为贯彻执行《山东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和“放开、搞活、扶持、引导”的技术市场工作方针,加强对技术市场的管理,1996年市科委会同工商、税务等部门,制定实行了《技术贸易机构》、《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技术贸易优惠税收》等管理规定,推动了全市技术市场工作的发展。到2001年底,全市已建立起各类技术贸易服务机构260余家,建立聊城农业科技市场和聊城电脑科技城2处常设技术市场;培训
发展60余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已累计签订各种技术合同4580余项,技术贸易额4.5亿元以上。
民营科技管理1999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会议以后,聊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到2001年底,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138家,其中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拥有机械、电子、化工、医药、食品、蔬菜、食用菌、水产等十几大类;从业人员12719人,其中科技人员3624人,占从业人员的28.5%;当年资产总额186393万元,总产值21.5亿元,技工贸总收入21.1亿元,上缴税金1.14亿元,岀口创汇1121万美元。
科技成果管理聊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技成果大量涌现,成果管理工作也逐步规范完善,形成了鉴定、存档、统计、奖励、推广、保密等一系列完善的程序。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8项,其中农业计划14项,工业计划4项。设立有省级推广中心1处。
科技政策法规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及《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科技法律和法规,聊城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陆续下达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和规范性文件。1996年,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政公署发布了《关于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意见》。1999年,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意见》、《聊城市关于进一步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意见》、《关于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实行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意见》。2000年,中共聊城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暂行规定》、《关于引进招聘高层次人才智力的暂行规定》、《聊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聊城市高新技术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使用暂行管理办法》等等,为全市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地推进了聊城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专利管理认真贯彻实施《专利法》等有关专利法律法规和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专利的保护和创新功能,制订了专利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1998年建局以来,为提高广大公民
和企业的专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年年集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以提高专利申请量为目的,专利管理部门深入基层、企业,指导帮助开展专利工作,专利申请量不断提高,以15%~20%的速度连年递增,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申请专利1328件,实施率达25%左右,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企业专利化进程;为了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和专利市场秩序,利用法律手段,有计划地开展查处冒充专利行为活动,依法开展调处专利纠纷工作。
科技成果聊城市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科技成果管理以来,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管理工作也逐步规范,形成了完善的鉴定、存档、统计、奖励、推广、保密等制度。在积极宣传、贯彻国家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同时,1999年聊城市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聊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并修订了《聊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办法》,2001年聊城市人民政府制定颁发了《聊城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为全市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对全市工业、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0年以来,聊城市取得各类科学技术成果675项,其中有492项获得奖励。奖励形式有科技进步奖、科技星火奖。见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的部分科技成果表。
1990〜2001年获省、市科技奖励成果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胺碘酮对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
医学科研成果。聊城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姚恒臣等完成。2001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本研究选择NYHA分级级的CHF患者共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测定了两组血清TNF-aJL-6JL-ip;并分离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0.0mol/L、O.l/mol/L、1.O/mol/L 和10.0mol/L 的胺碘酮和利多卡因进行培养,探讨了两种药物对上述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因子TNF-a、IL-lR和IL-6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着细胞因子网络机制。胺碘酮可抑制细胞因子的分泌,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该研究对抗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2606-1”工程造林综合技术开发聊城市林业局获得的科技成果。项目从1980年开始,引进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在黄河故道河区的莘县、冠县采用工程造林方式和方法,造林11750公顷。1982-1990年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全面深翻平整土地,大穴大壕深栽,选用良种壮苗,合理造林密度,随起青随栽植,科学施肥灌水合理组成,农栽间作以耕化抚,合理修枝和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进行综合研究开发,把国内外具有高科技的先进成果和技术组合配套,综合运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林成活率在95%以上,木材蓄积8年生每公顷70~90立方米,比常规造林提高1~4倍。通过项目开发,使11750公顷河地变废为宝,改造成为林茂粮丰的好地。蓄积木材46万立方米,产值1.6亿元,木材间作增加收入2568万元,使3.3万公顷得到了有效保护,每年增加粮食产量5万吨,1991年7月通过省级鉴定,其综合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199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林牧协调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低压输水管道清淤机研制聊城市水利局和阳谷县水利局获得的科技成果。机械采用水气混合方式清淤,利用专用空压机使输气管端的冲头沿输水管自动向前移动,进行清淤。其作用是:利用射流冲刷淤积物使之悬浮;另一方面,由于压缩气体在管道中迅速膨胀产生水气混合流,携带淤积物排出管外,达到清淤的目的。该机组具有结构紧凑、移动灵活、操作简单、价格适中等特点,可满足内径30mm以下硬性管材的输水管道及小口径管井的清淤要求,清淤效果在95%以上。属国内领先技术。1993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永磁吸盘山东省临清机床附件厂获得的星火科技成果。永磁吸盘,吸力强大,每平方厘米12~15千克。可用于平面磨床、工具磨床、电火花机床吸持导磁性材料进行各种加工。该项目获得山东省1994年度科技星火二等奖。(见彩色插页第38页)
杂交优势及化控复合增产技术在粮棉生产上
的应用山东省阳谷县棉花办公室获得的星火科
技成果。通过对全县春棉、麦套棉和夏棉的全程化控技术开发,获得经济效益2亿元,为农民增加了收入。1995年,该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稀土高铭镍氮高温耐热钢煤粉管山东省莘县东方特种钢铸造有限公司获得的星火科技成果。公司坚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以科技为先导,以科研开发求发展,成功地开发了稀土高铭镇氮高温耐热钢煤粉管,经在全国100多个电厂推广使用,性能良好,硬度高、耐磨,使用寿命比其他铸石和普通碳钢管提高10倍以上,减少了维修更换次数,经检索查新和专家鉴定认为,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该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GA731-II挠性剑杆织机聊城第一纺织机械厂获得的科技成果。该项目以GA731-I型织机为基础,充分吸收国外SM93型织机的优点,对送经、卷取、电控系统及引纬、打纬共轭凸轮等关键部件作了重大改进。该织机开口机构采用20片多臂机或提花开口机构,引纬及打纬均采用共轭凸轮机构,各机构运动配合精密,运转平稳可靠,电控系统采用先进的微电脑控制系统,具有各种控制及故障显示等功能,选纬采用八色电子选纬机构。主要技术指标:机械效率97%;运转效率85%以上;幅宽190~460cm;噪声小于87db;功率4.6Kw;运转速度312~430转/分。产品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进水平,属国内领先水平。织机适织范围广,可织造棉、麻、毛、丝及化纤轻、中、厚织物,开机效率高,产品档次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7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见彩色插页第38页)
塑料管深井试验研究聊城市水利局获得的科技成果。课题在充分论证了利用塑料管建造深机井可行的基础上,根据塑料井管的特点,试验井采用承插口接头管材,并采取钻孔套丝、拧螺栓的办法,能满足强度要求。建成深井2眼,深度分别为288米与314.48米,在应用塑料管材上为以塑代钢展示了广阔的推广前景。所设计的深井工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为发展塑料管深井提供了新经验。试验研究的塑料管深井下管快,质量好,投资省,效益显著。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居国内领先水平。1997年获国家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的星火科技成果。项目以大豆油和酸化油为原料,采用国际先进的高压水解工艺生产大豆油脂肪酸。产品可以生产高档油漆,并且工艺短、成本低,吨成本可降低480元,产品质量好。大豆油脂肪酸是大豆油生产油漆的替代产品,该技术的开发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是油漆行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1997年,获山东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大直径长直管SHS陶瓷复合钢管山东冠洲集团总公司与冠中电力除尘设备制造公司、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共同获得的星火科技成果。项目采用北京科技大学的国家“863”高科技成果——SHS自蔓燃陶瓷复合钢管,并与冶金部及清华大学联合攻关,成功地开发出大直径、长直管SHS陶瓷复合钢管。形成年产600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同类产品规模最大的企业。项目通过改进工艺工装,调整物料粒度、组成和配方,提高了陶瓷层密度,确保了陶瓷层厚度的均匀性,防止了陶瓷层产生张裂纹和压裂纹,其工艺和生产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该项目获山东省科技星火一等奖。(见彩色插页第38页)
万吨农用硫酸钾生产新工艺山东省聊城市钾肥厂获得的星火科技成果。项目成功地开发了以曼海姆法为基础的新型硫酸钾焙烧反应炉,设计制造了全套设备,填补了国内曼海姆法硫酸钾生产技术设备的空白。经专家鉴定和检索查新,所开发的设备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利用该设备生产的硫酸钾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99年,获山东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特种胶印书写纸见经济分编“'泉草木'牌特种胶印书写纸”条。
重涂高档铜版纸见经济分编“‘泉木’牌重涂高档铜版纸”条。
诺亚口杯的研制与开发阳谷方舟集团获得的科技成果。诺亚口杯博采众家之长,集观赏、保健和实用性于一体,选用高级水晶玻璃,采用真空保温保凉、双层内画变色、磁化矿化等多项专利技术研制而成。1999年7月获第五届山东省专利奖金奖;2000年4月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10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1月获山东省“十佳”专利奖。
大豆油混合脂肪酸山东莘县油脂化工厂获得
开展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活动”1992
505年,国家科委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活动。聊城市冠县、阳谷、东昌府区分别于1992年、1993年、1995年通过验收。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1996年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加快了创建步伐。1996年临清市、高唐县、在平县、东阿县、莘县全部通过验收,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被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工作者及中等学校教师等。2002年2月改为现名。该刊始终贯彻编辑出版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主要刊载数学、化学、地理、生物、体育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注重提供中学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参考资料。设有“模糊数学”、“金属有机与生物无机化学研究”、“教学研究”等栏目。2001年底,学报编辑部有专职编撰人员3名。
聊城市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洽谈会
2001年5月28~30日,聊城市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洽谈会隆重召开。洽谈会共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电子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278所,其中高校142个,科研院所103个,公司中介机构33个。应邀来宾568人,其中省厅级领导8人,博士生导师26人,博士63人,教授、研究员131人,分院(系)领导126人,高级工程师128名。聊城市以县(市、区)为单位组团,市直以系统为单位组织参会,参会企业和单位1600家,参会人员7000余人次。参会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利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聊城市参会的各级各类企业踊跃到会洽
谈,对科技成果的需求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达成了一大批科技合作意向。洽谈会共签约726项,其中意向216个,协议429个,合同81个。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和教学研究刊物。聊城大学主办,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为CN37-1235/N„1988年6月24日经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刊名为《聊城师范学院报(自然科学版)》,为16开本,季刊,96页,公开出版,自办发行。1993年11月11日,经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使用国内统一刊号。读者对象主要为高校理工科教师、自然科学研究人员、教育
社会科学聊城的社会科学研究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研究到有组织、有计划研究且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
历史回顾聊城社会科学的文化渊源是儒家思想,同时受到道家、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主要有军事学、史学、哲学、法学、儒学、文学等。在军事学研究上,代表著作是战国时期阳谷人孙膑的《孙膑兵法》,总结了战国时期的战争经验,发展了春秋时期孙武、吴起等人的军事思想,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典籍;在政治学、史学研究上,魏晋时高唐人华峤的《后汉书》,西晋高唐人刘寔的《左氏牒例》和《春秋条例》,唐代冠县人路隋的《六经法言》,明代堂邑人穆孔晖的《前汉通纪》和《读史通编》、东昌府区人许成名的《武宗实录》和《大明会典》、于慎行的《读史漫录》和《谷山笔尘》,清代东阿人房甲山的《历代世家》和《历代年表》,以及历代编修的州、府、县志备受后人推崇;在哲学研究上,唐初高唐人吕才所撰的《阴阳书》,不仅提出了“极微”和 “气”是世界的根源、客观事物的规律产生于具体事物之中、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世界内部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矛盾运动、学习是取得知识的惟一途径等观点,而且对宗教迷信进行了批判;在法学研究上,唐代莘县人刘林甫所著的《律议》、东昌府区人王志惜所著的《应正论》中所体现岀的法治思想为后世所推崇和沿用;在经济学研究上,三国时期东阿王曹植的《籍田说》对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经学研究上,北宋时期在平人孙爽所著的《经典微言》,清代东昌府区人傅以渐与曹榛合撰的《御定易经通注》等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在文学研究上,元代阳谷人曹元用的《超然集》,明代临清人谢榛的《四溟集》和《四溟诗话》,清代东昌府区人邓钟岳撰写的《寒香阁诗集》等均在中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纪中叶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发生,以及清朝政府的媚外卖国、压榨人民,激发了聊城人民此起彼伏
聊城市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洽谈会签约仪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萌育着聊城的仁人志士变革图强、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潮。东昌府区人傅斯年作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所主办的《新潮》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其后,臧克家在临清写下了《依旧是春天》、《心的连环》等新诗,把新诗的种子播撒在聊城这块沃土上。是时,各种文化和社会科学研究载体如 《新聊城周报》、《东昌新闻》、《抗战日报》、《鲁西日报》、《蔷薇》、《先锋》、《战线》、《筑先室》、《工人》、《文丛》等相继创办。这一时期,聊城的社会科学研究逐渐实现了由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向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转变, 由自发的个体研究向有组织的群体性研究转变,由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研究转变,为当代聊城社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学术基础。
当代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2001年,聊城社会科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6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科学工作主要是配合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在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进行的,同时也是在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批判《武训传》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整风运动、大跃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行的。这个时期,虽然对《武训传》等的批判把学术文化问题当作政治斗争的问题,给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整个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仍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聊城县档案馆汇编的《平原省老根据地人代会报刊》、《经济问题讨论》、《孙冶方言论》,寿张档案馆编写的《寿张县诗歌选集》、《寿张县人民革命斗争史》、《寿张县共产党发展简史》等。1966-1976年为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假、大、空”言论泛滥成灾,社会科学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78年后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的成立,壮大了聊城社会科学的研究队伍。1980年,聊城地区中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山东省哲学学会聊城分会、山东省经济学会聊城分会、聊城地区中学外语研究会等群众性学术团体相继成立。1981年,中共聊城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聊城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1982年,聊城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1984年,聊城地区经济研究中心成立。1987年,聊城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成立。1992年,建立聊城地区社会科学研究所。1995年,聊城地区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成立。2001年,聊城市社会科学人才库建立。至2001年底,聊城市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4个,专业研究人员100余人;市级学术团体46个,会员1万余人,形成了一支由专业研究机构、党校、大中专院校和地方志与党史编纂机构等单位
研究人员组成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1987年以来,共出版专著400余部,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4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8项,省部级课题93项;1988-2001年,共评选出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97项,组织完成市级社科重点研究课题48项,共组织开展市级以上理论学术活动51次;1999~2001年,公开发表论文11000余篇。《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共运研究》、《光岳论坛》、《哲学战线》、《聊城党政学刊》、《聊城通讯》、《海源阁》、《鲁西诗人》等多种学术性期刊相继创办。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为决策服务的应用研究。主要成果有:孙矩、贾少勇等的《东昌——重振雄风》,陈蔚恒的《聊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刘继孟的《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面临的挑战与抉择》,魏忠海等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新探》,刘全来的《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等。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聊城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所为全国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的重要基地,主办有《世界共运研究》期刊,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报刊复印资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该所成立以来,在《欧洲》、《世界历史》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近百部,主要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共产国际历史新编》、《20世纪的世界革命》、《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国际性组织史纲》、《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论纲》、《共产国际与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等。③邓小平理论研究。聊城是全国较早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基地之一,1987年5月就开始了系统性的邓小平理论研究。《聊城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辟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专栏,1987~2000年发表专题论文200余篇。出版有关邓小平理论的专著多部,主要有:张明、丁祖豪的 《论邓小平思想》(1989年)和《再论邓小平思想》(1991年),董泉增、王庆功的《邓小平理论概论》,高士明的《邓小平理论研究》等。④历史学和文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李玲九的《中国历代皇帝》、《中国皇帝故事通览》、《中国历代神童》,郭学信的《宋代士大夫文化品格与心态》,宋培宪的《明清小说散点透视》,李庆立的《谢榛研究》,韩立群的《郭沫若史剧创作论》等等。⑤带有聊城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一是地方史、党史研究。1982年,市(地区)、县(市、区)两级相继设立地方史志办公室后,先后编纂出版了《聊城地区志》和各县(市)志书、年鉴20余部。同时,地区直属机关各部门先后写岀本部门史志。1981年7月以来,中共聊城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对地方中共党史进行了全面的征集研
究,相继出版《光岳春秋》、《光岳春秋》(续集)、《鲁西北革命史》、《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聊城》、《中共聊城历史大事记》、《聊城人物大词典》等党史专著。二是《孙膑兵法》研究。1991年9月,聊城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同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在聊城召开了“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国际研讨会”,交流论文40余篇。此后,陆嘉玉的《谋略与竞争》、刘文学的《孙膑兵法》等专著先后出版。三是《水浒》、《金瓶梅》研究。产生于明朝的《水浒》、《金瓶梅》中的许多故事发生在聊城。聊城市《水浒》学会1989年4月在聊城举办了全国第五届《水浒》学术讨论会;东昌《金瓶梅》学会1990年10月举办了全国第四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金瓶梅正传》等作品。四是运河文化研究。1997年5月,在聊城组织召开了运河文化研讨会,会后征集岀版了《运河文化论文集》(一)和《山东运河文化文集》两部专著。五是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研究。重点开展了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武训、傅斯年、孔繁森思想和精神的研究,通过多次组织召开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产生出研究成果多部。如有关武训先生的《纪念武训先生逝世九十三周年资料汇编》、《武训研究资料大全》、《武训评传》、《武训研究论集》、《丰碑永留人间》等,有关傅斯年先生的《傅斯年》、《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傅斯年选集》、《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等,有关孔繁森的《让孔繁森精神永驻人间》、《孔繁森的人生哲学》、《孔繁森的故事》、《孔繁森价值观研究》、《公仆颂》、《祖国不会忘记——孔繁森》、《孔繁森精神与干部价值观》等。
未来目标至2005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充分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结合的具有聊城特色、聊城优势、结构合理的学科新格局,培养和选拔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丰富、学风优良、结构合理、能够担当重任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使应用性、政策性研究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进入决策层,发挥作用。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要出一批学术性和思想性强、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具有聊城地方特色、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先进水平的学术精品,力争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总体发展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聊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见政治和法律分编构。位于聊城市育新北街21号。1992年成立。时称聊城地区社会科学研究所,1998年改称现名。与聊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工作是:组织实施聊城市的社会科学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承办学术会议等。
聊城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聊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下设的组织协调社会科学工作的机构。位于聊城市育新北街21号。1995年成立。时称聊城地区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1998年改称现名,2000年重新调整了领导小组成员。主要工作是:拟定和实施全市五年和年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规划;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年度重点研究项目的申报、审批、成果鉴定和呈报,负责组织落实省和国家下达的重点研究项目。编有不定期刊物聊城市社会科学成果要报《领导参考》,至2001年底,已出版16期。
中共聊城市委政策研究室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市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大学科研处聊城大学科学研究的综合管理机构。位于聊城市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内。前身为教务处科研科,1984年改制为科研处。下设计划科、文科科研科和三项重点办公室3个科室。共有专职科研管理人员5名。主要负责聊城大学科研发展规划的制订,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科研成果的统计、鉴定、奖励、转让和知识产权工作以及学科建设工作。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8年对全国1000余所高校近10年来论文被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引用情况的统计, 聊城大学列全国高校第123位,全国师范院校第20位。1996年以来,聊城大学共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 省部级课题77项,省教育厅等其他课题231项;发表论文和出版论著4406篇(部),被SCI和EI分别收录论文44篇;获省部级奖励19项,获山东省教育厅及其他奖励385项。
聊城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机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教育科学
研究的学术机构。位于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内。1994年3月建立。下设教育理论研究室、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室、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室。自建立以来,参与或承担国家、省级课题4项,岀版《课堂教学与智力因素》、《学习论》、《心理学原理》等著作和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2001年,有图书资料2万余册;专、兼职研究人员15人,其中中级职称10人,高级职称3人。
聊城大学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所专门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教学研究、信息交流的学术机构。位于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内。始建于1984年,原名为共产主义研究室,1987年更名为共产国际研究所,2002年更为现名。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研究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1990~2001年,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7项,出版专著18部,发表论文(译文)328篇,其中获省部级优秀教研、科研成果奖6项。1985年创办《共产国际研究资料》,1987年更名为《共产国际研究》,1995年更名为《世界共运研究》。2000年开始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复印报刊资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位于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内。1989年建立。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台湾哲学教研室、现当代中国哲学教研室、社会发展哲学教研室。2001年,有教学科研人员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资料室藏书3000余册。创办的《哲学战线》杂志,是国内少数哲学专业杂志之一。
聊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所专门从事中国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机构。位于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内。1992年建立。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室。1998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研究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图书资料3万余册;科研人员13人。有3个研究方向: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明清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20世纪中国古籍整理与研究。成立以来,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20余项。
聊城大学语文教学论研究所专门从事学校语
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学术机构。位于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内。1986年建立。1996年被评定为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研究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先后主持完成了1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岀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有10余项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1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底,有图书资料3万余册;教学研究人员1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0人。
聊城大学台港澳文化研究所专门从事台港澳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位于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内。1994年建立。主要研究成果有《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傅斯年选集》、《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傅斯年》等。2001年底,有图书资料2万余册;有教授6人、副教授1人。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经济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欠发达地区经济研究与咨询的机构。位于文化路34号聊城大学内,由聊城大学代管。1995年经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建立,下设产业经济学硕士点和理论经济学教研室、工商管理教研室。中心立足于鲁西经济发展现状,以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主线,主要运用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理论,分析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农村城市化、国有企业改革等问题。1995~2001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八五”及“九五”规划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26部,发表论文382篇,获省部级奖励20余项。2001年底,有教学科研人员1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
聊城市中共党史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83年9月成立。由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代管。是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的团体会员。主要任务是:按照党史学会章程规定的范围,积极主动地开展学术活动。2001年底,有会员64人。
聊城市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86年4月成立。由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代管,是山东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的团体会员。主要任务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研究、编写地方党史人物传记,团结、组织党史人物传记编写人员,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促进聊城近代以来人物研究工作的发展。自成立以来,编辑出版了《鲁西英烈》、《东昌人物》、《聊城人物大辞典》等著作。2001年底,有会员63人。
聊城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93年成立。原名为聊城地区党校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2001年更为现名。地址在柳园北路北首。由中共聊城市委党校代管。宗旨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宣传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聊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服务;团结理论工作者,壮大理论宣传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至2001年,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2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1篇;完成国家课题3项,省级课题5项;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2部。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12个,个人会员150人,个人会员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28人、高级讲师8人。
聊城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位于中共聊城市委办公楼内。1984年10月成立。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代管,办事机构设在市委宣传部企业宣传科。主要任务是: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探讨研究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推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传递政工信息,分析思想动态,交流研究成果,向党委提出工作建议;接受党委委托,配合有关政工部门总结经验,评选先进,颁发研究会工作奖,表彰优秀论文和研究工作者等。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不定期地组织调研和学习考察活动。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60个。
聊城市商业经济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84年7月成立。由聊城市商业集团总公司代管。宗旨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针对全市商业领域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引导会员单位开展商业经济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充分发挥“思想库”的作用,为政府决策服务,为商业企业服务,为聊城商业改革和经济发展服务。1984~2001年,共举办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32届,交流论文480篇;会员共发表理论文章和出版著作100多篇(部)。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28个, 个人会员160人。
聊城市农业经济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成立于1985年3月。地址在市政府院内。由聊城市农业办公室代管。该学会由农业及其有关的行政、科研、教学等部门工作者组成。是山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和聊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主要任务是:发动和组织全市农业经济科学工作者,进行农业经济专题调查研究及科学考察活动;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农业经济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开展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咨询业务;组织学术交流;传播和普及农业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知识,编写各种农业经济的普及读物。至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8个,个人会员100人。
聊城市会计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地址在兴华东路54号。1985年成立。由聊城市财政局代管。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山东省实施〈会计法〉办法》,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止经济腐败,打击经济犯罪,积极推行会计委派制;深入会计理论研究,积极开展会计科研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促进聊城市会计工作的发展。至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6个,个人会员278人。
聊城市财政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地址在兴华东路54号。1985年成立。由聊城市财政局代管。主要任务是:以学会为纽带,团结广大财政研究爱好者,以宣传贯彻国家财政方针、政策、法规为重点,结合全市的经济建设,调查研究如何理财、生财、聚财,财政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至2001年底,有个人会员68人;发表论文39篇。
聊城市金融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86年6月成立。位于东昌西路西首。由中国人民银行聊城中心支行代管。主要任务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金融理论、金融政策、金融工作现状及历史的研究,举办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繁荣金融科学,推动金融工作。至2001年底,组织完成金融重点课题185项;1995年承担的“关于金融监管”的课题,被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研究报告》转报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完成了《聊城地区志•金融篇》的编纂工作;编辑岀版了《转轨时期金融运行与改革探索》、《宏观经济运行与中国金融改革》、《国民经济与金融发展战略研究》等书籍;参加全国和区域性金融学术交流活动60余次,组织学术研讨会30多次,征集“八五”调研成果670余篇。2001年底,有会员178人。
聊城市建设会计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位于东昌西路西首。1989年9月15日成立。原名聊城地区建设会计学会,1998年10月1日更为现名。由聊城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代管。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
论和实际相结合,针对经济发展和建设系统会计科学理论中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组织调查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攻关,为聊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服务。1989-2001年,发表理论文章500多篇;编辑出版了《建设会计研究》、《建设会计新探》2本论文集。2001年底,有8个下属分会,个人会员520名。
聊城市公路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97年3月成立。由聊城市交通局代管,接受山东省公路学会的业务指导。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全市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民主办会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公路交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成立以来,积极参与山东省重点工程济(南)一聊(城)一馆(陶)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论证、设计、施工和监理工作;发表论文52篇,其中优秀论文36篇,获山东省交通厅奖励的有8篇。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13个,会员103人。
聊城市《水浒》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90年9月17日成立。由聊城大学中文系代管。宗旨是:在《水浒》及相关文史、旅游科目的研究中,使发掘《水浒》文化与弘扬现代文化相结合、研究《水浒》轨迹与开发聊城经济和旅游事业相结合,团结《水浒》研究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总结交流经验,增进和加强国内外与市内外从事《水浒》研究的专家、学者、学术团体的友谊和联系,为振兴聊城的经济和文化事业服务。至2001年底,有会员57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者45人;共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50篇,举行研讨会5次。
东昌《金瓶梅》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90年10月成立。由聊城大学代管。主要任务是: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推动聊城的文化发展。学会成立以来,曾两次参与组织召开了全国《金瓶梅》学术研讨会。2001年底,有会员121人。
聊城市教育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位于聊城市柳园南路龙山小区。成立于1991年1月26日。由聊城市教育局代管。主要工作是: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拟定教育科研规划和组织实施;配合有关单位开展教育调查、教育实验和教育科学咨询活动;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交流科研成果和经验;普及教育科学知识;编辑教育学术资料;组织教育学术成果的评奖活动等。至2001年底,累计发表各种学术论文1万余篇,出版专著200余部;主持或承担国家和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余项;举办各种理论研讨活动80余次,各种学术报告会150余场次;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成果奖14项,市级优秀成果奖60余项。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17个,个人会员564人。
聊城傅斯年研究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研究性群众团体。1991年7月成立。由聊城大学傅斯年研究所代管。主要任务是对傅斯年进行专题研究。1988年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建立傅斯年研究所,开始对傅斯年进行专题研究。1990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傅斯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聊城傅斯年研究会就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其成员主要是聊城市社会科学界人士和聊城大学的专家学者。研究会成立后,推动了傅斯年及聊城地方史的研究。先后到全国各地收集有关傅斯年生平事迹和学术研究的资料;两次派人去台湾参加有关傅斯年的学术活动;1996年成功地举办了海峡两岸傅斯年学术研讨会,对傅斯年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广泛探讨。至2001年底,共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聊城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位于中共聊城市委办公楼内。1993年成立。由中共聊城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代管。主要工作是:领导和指导全市对外文化成员单位在杂技、武术、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活动,提高聊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2001年底,有团体会员29个。
山东省孔繁森精神研究会山东省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96年6月26日在聊城成立。位于市委办公大楼内,由中共聊城市委代管。宗旨是: 学习宣传孔繁森的模范事迹,挖掘弘扬孔繁森精神的丰富内涵,借以影响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至2001年底,召开各种类型的理论研讨会5次,撰写论文144篇,岀版有《让孔繁森精神永驻人间》、《孔繁森的人生哲学》、《孔繁森价值观研究》、《祖国不会忘记——孔繁森》、《孔繁森的故事》等书籍。有会员200余人。
聊城市监察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位于聊城市东昌东路86号。1994年11月23日成立。由聊城市监察局代管。宗旨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执行“双百”方针,开展监察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体系,促进监察制度的完善和监察工作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学会自成立以来,按照省监察学会的部署
要求,结合聊城实际,积极开展了理论研讨工作。至2001年底,召开各种类型的理论研讨会16次,撰写交流论文125篇;有个人会员56人。
聊城市文化发展协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1998年8月成立。由聊城市博物馆代管。宗旨是:团结全市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重点做好文博研究、文史资料的征集与整理、群众艺术交流、文学创作等工作,促进聊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至2001年底,有会员124人;共发表论文作品20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20余部;举办陈列展览10余次,学术研讨活动5次。
聊城市法学会市社科联下属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位于兴华东路市司法局办公楼内。由聊城市司法局代管。2000年1月17日成立。宗旨是:团结和动员全市广大法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推动全市法学研究活动,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为振兴聊城服务。主要工作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重大法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法制保障。编辑出版有《聊城法学》。下设理论研究室和办公室。至2001年底,有会员161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23人。
孙大石艺术研究会研究著名山水画家孙大石书画艺术的学术团体。2000年10月在孙大石的故乡山东省高唐县成立。位于高唐县孙大石美术馆。华君武、范鹏、廖静文等,以及中国台湾省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活动家担任顾问。主要任务是征集孙大石艺术活动、社会活动的图画和文字资料,研究孙大石的绘画书法艺术和美学思想,组织孙大石书画艺术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编辑岀版有关资料及研究成果。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性学术和教学研究刊物。聊城大学主办,山东省教育厅主管。1982年1月创刊,刊名为《聊城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时为16开本,季刊,内部交流,自办发行。1984年1月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报刊处批准为内部发行,山东省期刊登记号为第003号。1985
年1月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为限国内发行,山东省期刊登记证为第088号。1988年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为 ISS1001-8301,国内统一刊号为 CN37-1090/C„1989年7月,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为16开128页,季刊,发行数量1000份。读者对象主要为高校文《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科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及中等学校教师等。2002年2月改为现刊名。刊物主要刊登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文学、语言学、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同时发表具有师范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并注重提供中学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参考资料。设有“邓小平思想研究”、“鲁迅研究”、“郭沫若研究”、“傅斯年研究"、“鲁西北地方研究”等栏目。2001年底,学报编辑部有编撰人员4名。
《世界共运研究》聊城大学世界共运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惟一一份专门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学术杂志。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局统一管理(内刊准印证字第033号)。1985年创刊时,刊名为《共产《世界共运研究》国际研究资料》。1987年更名为《共产国际研究》。1995年更名为《世界共运研究》。该杂志为季刊,16开,每期96页。至2002年底,共出版56期。该杂志自创刊以来,以其高雅大方的外观和丰富创新的内容,
特别是在国际共运处于低潮时期,坚持对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状况进行总结和研究,得到国内同行专家学者的好评。
《光岳论坛》聊城市惟一一份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出版的综合性理论内部期刊,季刊。创办于1988年。聊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编辑部地址在聊城市育新北街21号。其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反映聊城最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普及、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和振兴聊城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自创刊以来,在聊城新闻出版部门组织的历次优秀内部期报刊评选活动中,均获一等奖。
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国际研讨会专题学术研讨活动。1991年9月16~20日在聊城举行。由聊城市社科联与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聊城分会等单位联合主办。蒙古、日本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省、地(市)领导者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孙膑的生平、故里、在聊城的活动以及《孙膑兵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会上交流论文40多篇。
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理论研讨会专题学术研讨活动。1993年11月16日由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党校、党史办、讲师团与聊城地区社科联联合主办。与会人员热情歌颂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探讨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内容。共收到学术论文25篇。
“借京九兴聊城''战略研讨会专题学术研讨活动。1996年4月2~4日在聊城东昌宾馆举行。由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政公署和中共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山东省经济研究中心、山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国家和省内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6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京九铁路开通后聊城的发展机遇与优势、工农业生产发展、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论证。共收到学术论文100多篇。
山东运河文化研讨会专题学术研讨活动。1997年5月,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和聊城地区行政公署共同组织召开了首次山东运河文化研讨会,山东省沿运河各市(地)、县(市、区)及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山东大学、聊城大学(原聊城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80多人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47篇,从不同角度对运河文化进行了学术交流。会后编辑出版了《山东运河文化论文集》。
资本运营与时风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专题学术研讨活动。1998年5月28日在北京中共中央党校举行。由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与中共高唐县委、高唐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省政府、山东省政协、山东大学、山东省机械厅、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5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收到论文40多篇。研讨会总结了时风集团通过资产重组与资本运营实现低成本扩张、低风险运行、髙速度发展的经验,建议时风集团资本运营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以资本管理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企业创新为突破口,全力营造市场,使企业健康顺利的发展。研讨会不仅对时风集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对如何搞好国有企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唐县工业带动战略暨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专题学术研讨活动。1998年10月24日在
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国际研讨会代表合影高唐县召开。由中共高唐县委、高唐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国内270多名专家学者岀席了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40多篇。1992年以来,高唐县走出了一条“围绕增加优势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优势产品的质量,重组资产,新增资产优向投入,集中力量培植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会议总结了高唐经验,对高唐进一步实施工业带动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推广高唐经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
聊城市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理论研讨会专题学术研讨活动。1998年11月26日在聊城举行。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党校、党史研究室和聊城市社科联、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会议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回顾和总结了全国及聊城20年中改革、建设的成就与基本经验。会议交流论文61篇。
聊城市庆祝建国50周年理论研讨会专题学术研讨活动。1999年9月22日在聊城举行。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社科联联合主办。与会者热情赞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年来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并紧密联系各单位、各部门、各行业的实际,对聊城未来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建议。会议交流论文51篇。
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定期组织进行的评选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活动。1990~2000年,每两年评选一次,共评选岀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97项。从2001年开始,改为每年评选一次,每年评出奖励成果100项。参评成果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评选结果公示无疑义后,向获奖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至2001年共举办了7次。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聊城大学是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学科研、资料建设、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始建国际共运研究所。1985年,开始主办《共产国际研究》(1995年更名为《世界共运研究》)。1991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学科。1995年,聊城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200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0年始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复印报刊资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多年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研究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研究、苏联与俄罗斯研究等专题内容。在《欧洲》、《世界历史》、《国际共运史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近百部。主要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共产国际历史新编》、《青年共产国际史》、《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国际性组织史纲》、《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论纲》、《社会党国际论纲》、《共产国际与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民国时期 (1917~1949)中美关系》、《苏联民族问题与联盟解体》、《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俄罗斯政治透析》、《嬗变后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等。这些论著均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邓小平理论研究聊城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开展较早,聊城大学是全国最早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基地之一,其研究成果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许多观点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党的文献》曾做过报道。聊城师范学院于1987年5月在全国率先对邓小平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成立了以张明教授为首的邓小平理论研究小组,定期举行专题研讨会。《聊城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在全国高校学报率先开辟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专栏,1987~2000年发表专题论文200余篇。自1987年起,聊城师范学院(今聊城大学)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张明和丁祖豪撰写的《论邓小平思想》、《再论邓小平思想》分别于1989年、1991年出版;1998年董泉增、王庆功主编出版了《邓小平理论概论》。
中共聊城地方党史研究聊城的中共党史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最初是征集、研究、编写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聊城地方党史资料,按照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研究有关中共聊城党组织的各种资料,包括照片、图表、文物、回忆录等,并对聊城党史中的疑点、难点、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1991年以后,主要精力转向对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党史的宣传教育。先后征集历史资料5000余万字、图片4000余幅、回忆录2000余份、录音400余盘;编辑出版了 《聊城地区党史资料》16辑、《中共聊城历史大事记》、《中共聊城地区组织史资料》、《鲁西北革命史》、《鲁西英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资料选》、《范筑先与鲁西北抗战》、《历史的丰碑》、《平原雄风》、《难忘的岁月》、《东昌人物》、《聊城人物大辞典》、《聊城改革开放二十年大事记》、《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聊城》、《党史博览》15期、《党史专题文集》、《聊城新时期农村变革》等;组织举办了3次大型地方党史展览;协助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浴
514血光岳楼》和电视系列片《百年山东》、《邓小平》等。驻聊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中共党史也有一定研究,主要成果有聊城地区行政公署出版办公室的《光岳春秋》、高志超的《范筑先将军传》、田绍润的长篇小说《血沃鲁西北》等。
地方史志研究自1982年地区和各县(市、区)两级相继设立地方史志办公室后,全市史志工作者钻研业务知识,运用多种手段挖掘搜集资料,深入研究市情和县情,编纂岀版了《聊城地区志》、《聊城市情》、《聊城年鉴》(3部,1991~1994、1995~1997、1998~2001)、《鲁西名人传略》、《聊城地区乡镇概况》、《聊城名人名胜名产》、《聊城市志》(今东昌府区)、《临清市志》、《冠县志》、《阳谷县志》、《莘县志》、《东阿县志》、《在平县志》、《高唐县志》、《临清年鉴》、《阳谷年鉴》、《东阿年鉴》、《在平年鉴》、《高唐年鉴》、《莘县乡村志》等20余部志书。这些志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是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资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金瓶梅》研究聊城的《金瓶梅》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1985年6月,首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江苏徐州召开,由此拉开了中国《金瓶梅》研究高潮的帷幕;聊城的《金瓶梅》研究以聊城师范学院(后改称聊城大学)为核心,也由此而渐入高潮。1987年7月15日,聊城《水浒》、《金瓶梅》研究学会在聊城师范学院成立,以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人为主,很快发展为3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的研究群体。1988年5月,在学会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学会编辑的《金瓶梅考论》2辑,并公开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这一时期《金瓶梅》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关于《金瓶梅》的作者、成书过程、著作年代、版本、人物等。聊城的专家学者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分工合作,对《金瓶梅》采取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构成一种立体审视,并以多向、多维的思维方式代替单向、线性的思维方式,使对《金瓶梅》的研究探索深入开展,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可喜成果。其中阎增山的《〈金瓶梅词话〉地理考》,引起了有关《金瓶梅》地理背景的南北之争;叶桂桐、阎增山的《李先芳与金瓶梅》和王萤、王连洲兄弟二人的《金瓶梅作者之谜》“谢榛说”,成为《金瓶梅》作者考证的一家之言;叶桂桐的《金瓶梅抄本考》、刘中光的《金瓶梅人物考论》等,也均在全国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研究群体的出现,研究成果的突出,使聊城成为全国《金瓶梅》研究的四大中心之一。1989年春,聊城《水浒》、《金瓶梅》研究学会又与临清《金瓶梅》学会联合,在临清召开《金瓶梅》研究新闻发布会,同时与聊城师范学院、吉林大学合作,在临清开机拍摄《金瓶梅:天下第一奇书》电视学术片,并于同年6月在江苏徐州召开的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上播放,引起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1990年9月17日,在原《水浒》、《金瓶梅》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东昌《金瓶梅》学会,并召开了首届聊城《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30余篇。这些论文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新材料。同年10月20日,新成立的东昌《金瓶梅》学会与中国金瓶梅学会联合并具体筹办了临清第四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9篇。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聊城的《金瓶梅》研究,使东昌《金瓶梅》学会的会员发展到120余人,形成了一个由各行各业学人共同参与的更加庞大的研究
群体。学术研究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除继续撰写一些考证性文章外,有关《金瓶梅》的思想、艺术、人物形象和《金瓶梅》所反映的明代社会风貌等,也都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对象,他们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50篇研究文章。1991年,叶桂桐、宋培宪等人还出版了《金瓶梅正传》等一批著作。从1995年开始,聊城的金瓶梅研究与全国同步,进入了一个“冷静反思”的阶段,研究成果虽不如前一阶段多,但视野却更加开阔,认识也更加深入。1999年,阎增山、杨春忠合作出版了《金瓶梅女性文化导论》,对《金瓶梅》进行文化阐释。2000年,宋培宪出版了《明清小说散点透视》,其中对《金瓶梅》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另外, 在1999年、2000年连续出版的《金瓶梅文化研究》上,也集中发表了一批聊城《金瓶梅》研究者的论文,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自1985年首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以来,历届全国或国际的《金瓶梅》学术研讨会都有聊城的《金瓶梅》研究者参加。
《水浒》研究聊城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水浒》故事的重要发源地。为发掘和整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聊城的有关学者进行了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第四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1989年4月17~22日,全国第五届《水浒》学术讨论会先后在聊城、荷泽两地召开,历时6天,全国25个省市的1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交流论文50多篇。1990年9月17日,东昌《金瓶梅》学会、聊城地区《水浒》学会成立,同时召开聊城《水浒》理论研讨会,河南、郑州、济宁等地的57位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交流论文6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至2001年底,聊城学者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110余篇,聊城已成为全国《水浒》研究的重要基地。
武训研究早在1934年,沙明远、张自忠等18名临清武训小学学员发起了武训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他们利用题词、诗歌、散文、传记、评论等体裁歌颂武训。同年12月5日在临清召开纪念大会。1986年国务院发布恢复武训名誉的决定,武训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87年由山东哲学学会、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学院和冠县政协等单位共同参加,成立了武训研究课题组,专门研究武训生平、历史地位、行乞兴学的思想。1989年6月4日冠县柳林镇群众自发地组织了纪念武训逝世93周年暨武训墓揭幕大会。1991年、1995年、1996年相继召开3次全国武训研讨会,就武训生平、历史地位、行乞兴学的影响及其现实价值进行了广泛研讨。主要研究成果有:1989年的《纪念武训先生逝世九十三周年资料汇编》,1991年的《武训研究资料大全》、《武训评传》和《第一次全国武训研讨会资料汇编》,1995年的《武训研究论集》,1998年的《丰碑永留人间》等。
傅斯年研究聊城是傅斯年的故乡。1950年傅斯年在台湾去世后,海峡两岸开始对他进行专题研究。对傅斯年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是研究的第一阶段。傅斯年在台湾猝然去世,曾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散布在各地的友人纷纷撰写回忆文章表示悼念。同时,台湾大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部分学者开始收集、整理他的遗著,先后出版了《傅故校长哀挽录》、《傅孟真集》、《傅斯年全集》等著作,且每年举行一次专题纪念讨论会。在
大陆,由于历史原因,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虽有些论著有所提及,但其评述也有失公正,多带有批判性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第二阶段。1988年聊城师范学院(后改称聊城大学)设立傅斯年研究所,对傅斯年进行专题研究,并赴北京、天津、南京、上海、重庆、台湾等地广泛收集资料,拜访傅斯年的故旧、学生,收集到了大量口碑资料。通过考证、辨析,撰写了一大批论文,在全国有关报刊上发表。1990年傅斯年研究所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聊城地区工作委员会联合编辑了《傅斯年》论文集。《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开辟了“傅斯年研究专栏”。1991年在聊城成立了傅斯年研究会,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傅斯年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
文和专著20多篇(本)。1994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岳玉玺、李泉、马亮宽教授合著的学术评著《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傅斯年选集》。1996年5月在傅斯年百年诞辰之际,成功举办了傅斯年学术研讨会。1997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傅斯年教育正考研究》。自傅斯年研究会成立以来,仅聊城大学就发表有关傅斯年的学术论文近50篇。
孔繁森精神研究聊城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故乡,大力研究、宣传、弘扬孔繁森精神责无旁贷。1995年6月,聊城市社科联在全国率先组织召开了孔繁森精神研讨会,就孔繁森精神的内涵、形成原因、时代价值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1996年6月26日,在江泽民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发表一周年之际,由中共聊城地委发起,成立了孔繁森精神研究会, 并召开了孔繁森精神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59篇。同年,陈延明在《求是》杂志发表《让孔繁森精神永驻人间》的论文,被评为该年度山东省“精品工程”理论文章。1997年3月,研究会组织编写的《让孔繁森精神永驻人间》一书,由红旗出版社出版。1997年4月,孔繁森精神研究会被批准为省级学会,并于4月24~25日,在聊城召开了山东省孔繁森精神研究会年会暨孔繁森人生观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94篇。同年7月,
全国第五届《水浒》学术讨论会代表合影
傅斯年学术研讨会研究会组织撰写的专著《孔繁森的人生哲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评为山东省1996-1997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年3月,刘继孟主编的专著《孔繁森价值观研究》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5月,在聊城召开了山东省孔繁森精神研究会第三次年会暨“学习孔繁森群众观点,塑造人民公仆形象”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27篇;11月,研究会与聊城市委联合召开了纪念孔繁森殉职三周年纪念会。1999年4月28日,在聊城召开了“学习孔繁森,做人民的好公仆”座谈会。2000年4月25日,召开了“学习孔繁森精神,做'三讲’的模范”座谈会。聊城对孔繁森精神的研究,对在全省乃至全国宣传弘扬孔繁森精神,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续表
学术成果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聊城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尤其是1978年以来,在经济理论研究、政治思想工作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研究、古今人物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等方面,更是硕果累累。自1981年起,全市向山东省推荐参评优秀社科成果17次,其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54项。1987-2001年,全市共出版社科著作400余部,承担国家级课题14项,省级课题93项,市级重点课题48项。仅1999-2001年,公开发表论文达11000余篇。1988~2001年,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组织了7次优秀社科成果评选活动,共评选岀优秀社科成果397项。见下表:
1988~2001年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作品 (特别贡献奖、一等奖)
(论文类)
表1(专著类)
1981~2001年聊城市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作品(一等奖)
(专著类)
1981-2001年聊城市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作品(二等奖)
_________ (专著类)1981 ~ 2001年聊城市获山东省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作品(三等奖)
(专著类)
《尚书译注》 古籍整理研究著作。中国大陆出版 的第一部译注本。王世舜著。1982年7月由四川人 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3.4万字。《尚书译注》所注的是今文《尚书》28篇。全书分说明、原文、译文、注释4部分。1984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社会科学著作。贾蔚昌主编。1983年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出版的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指导,对中国共产党60年的历史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科学的结论。1984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社会科学著作。分上、下册。王礼训等编著。1983年7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60万字。在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思考,而这些思考又处处离不开对国际共运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线索、成败得失和演变规律的深入了解。这是该书问世的大背景。该书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国际共运史界以拨乱反正的精神撰写的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著作。1985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庄子译注》古籍研究与整理著作。王世舜著。1984年5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46.4万字。《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哲学史及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全书分提要、原文、注释、译文4个部分。1985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鲁迅杂文辞典》社会科学类工具书。薛绥之、孙慎之主编。1986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修订再版。全书79万字。该书收词范围,以鲁迅杂文集中出现的与理解鲁迅生平、思想和杂文关系比较密切的书籍报刊、社团流派、事件事项、引语掌故及词语、中外古今人物(已故)为主,亦收录了少量中学课本中鲁迅散文里的疑难词语。选立词目,一般采用截取鲁迅杂文、散文的方式,有的词目为简短醒目起见,系编写者自拟。释文内容包括对词条本身含义的一般性介绍,与鲁迅的关系或鲁迅对他们的评述。获1986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山东省教育厅1987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
《诗家直说笺注》古籍研究与整理著作。李庆立著。1987年5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全书41.7万字。共分5部分:前言,系统阐述了谢榛的诗学和美学
思想及《诗家直说》的版本源流;校勘,以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赵府冰玉堂刻“全集”之重修版本为底本,以万历三十九年(1611)邢琦刊本为主校,并参照其他各版本及有关资料,订正和弥补了底本及清以后各版本讹误、残缺300余处;注释,主要针对人物、书名、引文、僻奥词语、具体观点等,同时订正、疏通了失误和难点等几十处;笺语,围绕各条主要问题辑集,从流变中展示了谢榛诗学和美学思想的师承和影响;按语,重在辨析发微、提出异议,多出己见。获1978~1987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和1988年山东省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郭沫若史剧创作论》社会科学著作。韩立群主编。1988年5月由山东教育岀版社岀版。全书20.3万字。从戏剧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研究、论述了郭沫若的历史剧。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以及作品的精微分析,公允、全面地论述了郭沫若的史剧创作,并在此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广泛地论述了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历史背景、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把扎实与新颖、社会历史分析与作品的层次结构分析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解决了一些过去有歧义的争论不休的问题。1989年获第四届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共产国际历史新编》社会科学著作。聊城师范学院共产国际研究所组织编写,王礼训、陈再凡、程玉海、许可成任主编。1988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5万字。该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共产国际的学术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共产国际(1919~1943)作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心、指挥中心的发展历程。在国际共运史上的三个主要国际中,共产国际因与政治现实有密切联系,一直被划入研究禁区,不容置喙。1987年后,对共产国际的研究才缓缓起步。1990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邓小平思想》社会科学著作。山东省“七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第一部论述邓小平思想的专著。张明、丁祖豪著。1989年5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导言、正文13章和结束语,共33万字。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邓小平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过程、主要特色、历史地位,以及邓小平思想的精髓、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经济建设的思想、政治改革的思想、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思想、党的建设的思想、“一国两制”的思想、和平外交的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教育与科技工作的
思想、群众与个人关系的思想等等。1990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改革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著作。作者孙矩。1989年6月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岀版。全书22.7万字,由39篇论文组成。该书以在改革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课题,在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的建设等方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1990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国历代皇帝》社会科学著作。作者李玲九、李显深。1989年10月由济南岀版社出版。全书47.6万字。以朝代兴衰更迭为主线,真实记述了每个皇帝的生卒年月、兴因衰源、大政要绩,并生动描绘了皇帝的性格及宫廷生活轶闻趣事,融历史性、故事性于一体。1991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教师修养》社会科学著作。刘大文主编。1990年2月由电子工业岀版社出版。全书17万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比较系统地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明教师修养的意义、教师修养的结构、教师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对教师的学识修养、思想政治修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人格修养进行了重点论述。1991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目标管理》社会科学著作。作者宫本欣、胡长坤、高明久、张俊杰。1990年3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3万字。主要论述了目标管理的产生、发展、意义,目标管理的基础理论,确定目标的步骤、依据、原则和技术方法,党政机关的目标量化、目标分解、岗位目标规范、考评的准备工作、民主测评、目标考核、考评结果的分析与比较等内容。1991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谢榛诗集校注》古籍研究与整理著作。李庆立著。1990年12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册,共71.5万字,收录诗2494首、曲1阙、句7则,其中辑佚诗144首、曲1阙、句7贝!本书以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赵府冰玉堂刻“全集”之重修本中20卷诗为底本,校勘主要汇取谢榛著述的各种版本并参校明清以来有关诗选、方志、丛书等;注释主要是人物、地名、名物、典故、史实、难词、脱意于前人的语句等,引文均标明出处;笺评辑集有关各诗的诠释、评论等,搜求完备。1991年获山东省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2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文化地理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著作。夏日云、张二勋主编。1991年3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书45.1万字。作者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对文化地理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范围、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研究与介绍,对学科发展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对文化诸要素的起源、传播、发展、景观、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与论述。1992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实用经济工作词典》工具书。张明池、傅恩月主编。1991年6月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卷、27篇、6000多个条目,130多万字。综合性经济类词典。全书涵盖了经济理论、产业知识、管理业务、宏观与微观等各方面的内容。在条目注释上,紧紧围绕其经济涵义,直接面对经济工作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全书框架上,除一部分经济理论、经济思想、经济历史的条目外,侧重于实际经济活动的可操作性,详细注释了经济过程中的程序、方法、管理手段以及与现代经济活动有关的业务性和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内容。对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的经济工作者很有参考价值。1992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青年共产国际史》社会科学著作。程玉海、田保国、林建华、张维克合著。1992年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2万字。全书以青年共产国际历史发展过程、理论发展、革命活动、政策演变为主,以各个历史时期国际局势状况的综合论述、青年共产国际与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各国青年运动的关系为辅,全面、系统地描述了青年共产国际1919~1943年的历史,对青年共产国际的历史功过、理论遗产进行了客观的求实的研究与总结。1993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再论邓小平的思想》社会科学著作。山东省教委重点研究项目。张明、丁祖豪著。1992年6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7万字。是对《论邓小平思想》的补充。全书分别阐述了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咲系的思想,反“左”与反“右”关系的思想,市场经济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思想等等。1993
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高师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主持人韩立群、徐玲、孙慎之、刘树山。主要内容包括:一个培养范型,即培养具有5种单项技能(普通话、演讲、书法、阅读、写作技能)和一种综合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能力)的中学语文教师范型;两种培养方式,即单项技能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三条培养途径,即课内教学、课外训练、见习实习;四个培养环节,即课内单项技能培养、课内综合能力培养、课外单项技能培养、课外综合能力培养。这项研究以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目标,克服了高师教育长期囿于综合大学模式,忽视中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与中等教育相脱离的倾向,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明显地缩短了毕业生的成长周期,促进了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中文学科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突破性成果。1993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社会科学著作。王庆功、范跃进、丁子信、曹文芬著。1993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0万字。是中国较早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专著。主要内容有: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的选择;市场经济的特征、功能和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微观基础、企业运行、价格信号、市场体系及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宏观调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重要性。1994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梁实秋传一一笑到最后》社会科学著作。宋益乔主编。1994年4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34万字。全书构筑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通过梁实秋及其所属的新月社群体,提出了一个“中国现代历史条件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存在形态与存在价值”的历史命题,并对其进行了全面阐释和准确回答,在理论上有创新意义。作者运用了大量鲜为人知而又翔实可靠的资料,来表现梁实秋这一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既敢于解放思想,打破成见,又做到了严谨准确。1995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国投资规模膨胀问题研究》社会科学著作。山东省教委重点研究项目。王庆功、巨荣良著。1995年8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8万字。全书
对什么是适度的投资规模进行界定,对投资规模膨胀原因、形成机理以及特点进行了探讨,重点研究了治理投资规模膨胀的有效对策。199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孔繁森的人生哲学》社会科学著作。雷保重主编。1997年7月由山东人民岀版社出版。12万字。全书深刻分析了孔繁森人生观的形成轨迹,系统地论述了孔繁森的理想观、价值观、群众观、权力观、道德观、名利观、苦乐观、幸福观、家庭观、生死观,揭示了孔繁森人生观的时代价值。1998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社会科学著作。国家教育科学“八五”重点项目,“中国近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系列丛书之一。马亮宽著。1997年7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岀版。33万字。全书系统论述了傅斯年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并将其置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将他与其他教育家进行了比较研究。1998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课堂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社会科学著作。赵富才著。1999年6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分3篇16章。以“教育观一课堂教学一非智力因素”为主线,将教育教学观、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课堂社会心理环境、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培养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探讨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探讨了素质教育观、非智力因素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课堂问题行为与对策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2000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山东省教育厅优秀成果一等奖。
《20世纪的世界革命》历史学专著。程玉海、曹胜强著。2000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探究了20世纪世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为研究20世纪的世界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其理论贡献主要是:第一次对20世纪的世界革命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研究;第一次对20世纪的世界革命进行了阶段划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革命理论的发展变化,为研究20世纪的世界革命以及世界革命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导。2001年,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劳动经济问题再研究》社会科学专著。
苏树厚、张福明、宋士云著。2000年12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36万字。全书由人力资源、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三部分组成,对中国劳动关系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政策选择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2001年,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教育聊城的教育事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一向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发达地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聊城的教育事业更有了飞跃的发展。
历史回顾春秋时代,从大教育家孔丘首创私人办学起,聊城即盛行齐鲁尊师重教之风。元代会通河的畅通,促进了聊城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境内400余年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明清之际,聊城文运大开,儒学星列,书院林立,私塾遍布,一时“科目鼎盛,贤士辈出”。据《聊城县志》载,至光绪年间,今之聊城境内尚有儒学17所,其中府学1所,州学2所,县学14所;大小书院28所,其中有年代可考者22所;经馆、私塾“遍及城乡”。仅儒学每年就接纳1005名禀膳生、增广生和附学生。此外,颇具影响的尚有武训行乞兴办的义学3所。到民国六年(1917),虽经清末改良、民国初禁止,今聊城境内尚有私塾1193所,其中聊城、堂邑、在平、临清、东阿等县均有百处之上。重视教育氛围之浓烈,各级各类学校的勃然兴起,使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明清两代,录取的山东籍进士4074人,其中东昌府290人,大大高于济南府驻地历城县;中状元者11人,其中东昌府3人。
随着西方先进教育制度的传入,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光绪帝谕“各省、府、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之学堂”。是年,今聊城境内始有学堂的设置。从废科举兴学堂到“教育救国”,聊城的教育事业一直走在山东全省的前列。至宣统元年(1909),境内共有各种中、小学和师范学堂530处,在校学生6542人。中华民国初期,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由于新思想的影响,办学之风日盛。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聊城境内已有高、初等小学3885所,普通中学4所,师范学校5所,师范讲习所2所,实业学校3所, 其中以与青州中学并列全省省立中学之首的省立聊城二中,历史上鲁北最高学府省立第三师范和省立十一中、私立武训中学,成就较大,声誉较高。
抗日战争时期,今聊城境内3种教育制度并存,其中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教育为主流,实施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
主主义教育。1945年,有中学2所,师范学校6所,高级小学82所,初级小学1379所,民校1852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为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和老解放区聊城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境内有幼儿园20余所,小学2635所, 中学3所,师范学校6所,成人业余学校1639所,学生共计11万余人。
当代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聊城地区的教育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继续巩固、提高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又增建了一大批新学校。至1952年底,全区有幼儿园133所,在园幼儿5475人;小学3202所,在校学生约22.79万人;普通中学6所,在校学生2106人;师范学校6所,在校学生1957人。其后,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提出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全区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至1957年,全区有小学3653所,在校学生约31.42万人;普通中学31所,在校学生约1.68万人;师范学校5所(均为后期师范),在校学生3104人;中等专业学校(农校)1所,在校学生393人。
1957年2月,毛泽东提岀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国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指明了道路。其后,经过对“大跃进”期间教育盲目发展的调整,聊城地区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质量迅速提高。20世纪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前,聊城地区的教学成绩在全国高校招生考试中,连续几年保持全省最优地位。据1965年统计,全区有小学1.14万所,在校学生54.35万人;普通中学485所,在校学生2.07万人;农业中学420所,在校学生1.18万人;中等技工学校6所,在校学生636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所,在校学生1215人。此外,农民、职工、干部业余教育和函授教育也取得了重大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聊城地区的教育事业同全国一样遭到了空前的浩劫。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全区教育开始全面走向正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恢复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聊城地区的教育事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境内的高等学校,除原有的聊城师专外,先后建立了聊城大学、聊城广播电视大学、聊城教育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另有聊城农校、聊城卫校扩建的大专班。还恢复了临清卫校,增建了聊城供销学校、技工学校、商校、纺校、水利中专等一大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经过1985年、1993年两度大规模校舍改造,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达到了国家要求标准。1996年基本完成了扫除全区青壮年文盲任务。1998年全区通过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验收。
2001年底,全市有各类学校5537所,在校学生111.35万人。其中,幼儿园2871所,在园幼儿7.2万人;小学2309所,在校学生52万人;普通中学289所,在校学生45万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57所,在校学生4.57万人;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2.5万人;盲聋哑学校8所,在校学生758人。全市有各类学校专任教师5.2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32人,占1.41%;具有中级职称的11142人,占21.43%„聊城开始形成普通教育由幼儿、小学、中学直至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由职业中专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普通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并举发展的体系。
聊城的教育事业历经不断地深化改革,在取得了长足进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显著的地区性特色。
——健全教育投入机制。为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聊城,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因素,连年加大教育投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作机制。在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求的前提下,建立起农村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严格规范城乡中、小学收费管理,逐步提高普通高中缴费生比例,扶持发展国办民营、民办公助及私立学校,并积极开拓高等教育阵地,构筑起现代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
—层层推进素质教育。聊城教育历来强调对所有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并在充分保证育人成果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义务教育阶段,深入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和区域性推进;在所有小学、初中建立起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小学外语教学,普及中学计算机教学,充分发挥各校的教育教学特色,为多渠道培养学生人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批育才特色学校脱颖而出,冠县一中、聊城二中等多所高中被确定为国家级、大军区级、省级飞行员培养基地,自1989年以来,共向国家输送飞行员470名。聊城的招飞工作一直保持着全省、全国第一名的成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地狠抓师德建设,全面落实《教师道德规范》,造就了一大批师德标兵。严格教师学历达标制度,全面推动教师业务素质的进修提高。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0%、87%、73%。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 开展多种教育、教学评比,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更加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全市教育、教学的每一项重大改革,都以市、县、校三级教育科研机构协同工作为先导,以选点试验、规模实验、区域推广三步科研程序反复论证为前提。1993年起承担的“山东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验与研究”课题任务,在全国目标教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分层次教学、创新教育研究成果丰硕。2000年,聊城市被命名为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改革与研究实验基地。
坚实有力的教育投入、素质教育、师资建设、教育科研,保证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连年提高。聊城市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推进和规范化建设进展迅速,历年各学科教学评比成绩和高考成绩,一直在全省位于前列。
前景展望聊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紧紧围绕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聊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较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转协调、灵活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在教育的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上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的工作是:以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为重点,实现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并巩固和提高,实现全市高中教育的普及;以国家高校为依托,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聊城市教育局见政治和法律分编同条。
聊城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市招生委员会办事机构。建于1970年,时为临时机构,称聊城地区招生办公室。1984年8月改为常设机构。1998年改称现名。办公地点在市教育局内。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省招生政策和规定,落实市招生委员会的决议,组织全市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中专、硕士研究生、空军飞行员招生的报名、体检、考试、统计分数等考务工作,协助省招办完成各类招生的录取工作。业务工作受市招生委员会和市教育局的双重领导,对市辖县(市、区)招生办公室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10人。
聊城市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市自学考试委员会办事机构。隶属于聊城市教育局。成立于1984年。时称聊城地区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1998年改为现名。办公地点在市教育局内。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自学考试的宣传、报名、考务管理、档案管理及毕业证书的审定、颁发工作;对社会各助学单位办学
情况进行检査、督导和评估;负责计算机等级、英语等级、少儿剑桥英语的培训和考试工作及各类自学考生的教材征订、发放等服务工作。至2000年底,已设立52个专科专业和21个本科专业考试科目。累计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23万人。1988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先进单位;1997年被山东省教委评为全省自学考试考务、考籍先进单位。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10人。
聊城市教学研究室市分管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职能单位。隶属于聊城市教育局。始建于1959年,系聊城地区专员公署文教局下属科室。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业务中止。1975年3月复建,1998年称现名。办公地点在市教育局内。其职责是调查研究中小学各科教学的基本情况;学习、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总结、推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敎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典型经验;指导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接受教学业务工作咨询。教研室成立以来,出色地完成了全市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全市中小学大力推进“山东省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验与研究”课题的实施,启动了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多个研究课题,编发各种书籍、刊物、文章600多万字。2000年底,承担了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的“创新教育与教改实验”课题。2000年12月,被评为全国目标教学研究与实验先进单位。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23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9人。
聊城市教学仪器供应站普通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的职能单位。隶属于聊城市教育局。1976年11月设立,时名聊城地区教学仪器供应站。1998年改为现名。办公地点在市教育局内。其职责是:统筹布置、安排、检查全市中小学的仪器装备工作。建站以来,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出版专著1部,并参加了国家教委组织的《初中教育实验大全》、《新教学仪器维修汇编》、《初中物理实验大全》、《初中生物实验大全》、《小学自然教师实验手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教学装备、校办企业、政策法规实用指南》、《学校管理学》、《小学自然教学挂图》、《小学数学教学挂图》等的编写工作。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人。
聊城市电化教育馆分管学校电化教育的职能单位。隶属于市教育局。1984年设立。办公地点在市教育局内。其既是教学研究部门,又兼管电化教育方面的行政工作,在业务上受省电化教育馆的指导,是全市电化教育的研究中心、资料中心、培训中心、技术和咨询服务中心。其职责主要是:贯彻上级电化教育
的方针、政策,制定本市电教发展规划;开展电化教育研究,交流、推广电化教育的先进经验;组织电化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制作教育教学节目,并对学校电化教育进行指导、评估和检査。建馆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2篇,所制作的22个教育教学节目在全省评选中获奖。1996年和2000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3人。
聊城市教育图书管理工作站市教育图书管理单位。隶属于市教育局。1993年经聊城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时名聊城地区教育图书管理工作站。1998年改为现名。隶属于市教育局。各县(市、区)均设有相应机构。办公地点在市教育局内。主要职责是:按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审批中、小学教学图书的征订,对进校图书进行检查和监督,对违规购书进行处理。建站以来,理顺了教育图书供应渠道,有效地制止了乱编滥印、乱发行现象,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课业负担做出了积极贡献。2000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教育图书管理先进单位。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3人。
聊城市托幼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托幼领导小组办事机构。隶属于市教育局。成立于1976年11月,称地区妇联托幼办公室,隶属地区妇联。1993年5月改称聊城地区托幼办公室。1998年改为现名。办公地点在市教育局内。主要职责是:贯彻上级有关托幼工作的方针、政策;拟定本市托幼事业发展计划;对园(所)的业务进行指导,并建立视导和评估制度;组织园(所)长、教师的培训,负责园(所)长、教师的考核和资格审定等。1999年被省教委评为学前教育先进集体。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2人。
聊城市勤工俭学办公室分管全市中小学和市属各学校勤工俭学工作的职能单位。隶属于市教育局。1987年设立,时称聊城地区勤工俭学办公室。1998年改为现名。办公地点在市教育局内。其职责范围是:贯彻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勤工俭学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全市勤工俭学工作计划,并对其检査和指导;负责校办企业的界定、审批、年检,优惠政策的落实,校园经济的验收,教育服务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负责学生劳动教育、素质教育基地的布局、规划和建设,学生安全保险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等工作。至2000年底,全市有校办企业155个,年收入1953万元,服务网点269个,劳动教育基地387个。1999年被省教委评为勤工俭学校办企业先进单位,2000年被省教委评为学生安全保险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底,有工作人员3人,其中具有中教高级职称的2人。
聊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市人民政府的教育督导机构。1998年,经市政府批准,在市教育局督导室的基础上设立。办公地点在市教育局内。主要负责对市辖县(市、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2001年底,督导室设督学1人,主任1人,工作人员1人。
聊城大学鲁西惟一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位于聊城市文化路34号。建于1974年,原名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校园占地166.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图书馆藏书161.2万册。学校有经、管、法、文、理、工、农、商等学科门类,55个专业,设有21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10个专业研究所、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研究中心。有教职工1556人,其中专任教师935人,博士、硕士456人,教授113人,副教授309人,并聘有8名外国文教专家和薛群基院士等116名国内著名学者、专家任兼职教授。2002年底,学校有在校学生24000余人,业余学生13000余人。学校建有国家级标准塑胶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国旗广场、云峰广场、五一广场、五四广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网络中心和省内高校最大的图书馆等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有一批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根本工作,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考研录取率、英语四级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首次通过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出国进修。先后选送500余名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深造、访问和讲学。培养出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学者,6名全国优秀教师,35名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省级学术骨干,100名校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培养人才。有100余名中青年教师破格晋升教授、副教授。学校主持和参与了19项全国、全省“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并有4门课程、3个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和试点专业”。有32项优秀教学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级一等奖6项。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89项,省教育厅等课题近400项,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教育厅奖励百余项。近3年来,公开发表论文5447篇,出版专著、教材298部。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98年对全国1000余所高校近10年来科技论文被SCI收录情况的统计,聊城大学列全国高校第123位,全省高校第7位。2000年《中国简单扼要论文统计分析》对全国高校SCI收录情况的统计,聊城大学列全国高校第70位。学校办有《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两版)、《世界共运研究》、《哲学战线》等学术期刊,还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报刊复印资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坚持实行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学术教育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199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2001年开始与日本千叶大学互派留学生。1993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教学单位”。1998年通过了省教育厅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1年通过了省教育厅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检查,并获得专家组的高度评价。1993~1998年、1998~2000年分别获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见彩色插页第39页)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省、市双重领导,以聊城市管理为主。位于聊城市花园北路133号。筹建于1995年,原名东昌职业技术大学。2000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并称现名。学院由聊城广播电视大学、聊城卫生学校和聊城市畜牧研究所合并建立。占地面积4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善,教育资源深厚;拥有44个实验室,1000多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1.4亿元。同时,吸纳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通客车集团、聊城市人民医院等省内知名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进行联合办学,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001年底,有在职职工354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03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97人。2001年,学院有在校生7591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7178人(大专生3554人,中专生3624人),业余生413人。设有工学、经济、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6大学科;设有11个系和2个部,即工程系、经济系、计算机系、中文系、外语系、法学系、康复系、检验系、护理系、旅游系、医学系、中专部和基础部;开设的专科专业有护理、文秘、建筑工程、旅游管理、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康复医学、临床检验、法律、办公自动化、国际贸易、英语等23个。学院注重教学质量,强化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坚持多渠道的办学方向,实行横向联合,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见彩色插页第40页)
聊城教育学院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集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于一体的成人高等学校。隶属于聊城市教育局。位于聊城古城区光岳楼南关前街18号。其前身为1977年9月创办的聊城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9月,师专停办,改为聊城教育学院。学院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学院图书馆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特藏、综合5个书库,藏书7.75万册。有物理、化学实验室9座,微机教室3座,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各1座。2001年底,有教职工17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4人,讲师及其他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2人。设有中文、政治、历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教育9个系室,共16个专业。设有国家计划高职班和市计划普通大专班,承担全市教育干部培训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共29个班,在校学生1060人,其中国家计划577人,市计划483人。自建校至2001年,共毕业全日制学生1.35万人,各类函授培训生6500人。
聊城广播电视大学普通及成人高等专科综合大学。校址在花园北路133号。隶属于聊城市人民政府,由市教育局主管;业务隶属中央电大和山东省电大。始建于1978年11月,原名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聊城地区工作站;1985年2月改名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聊城电大分校;1993年5月称现名。2001年底,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0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9人,中级职称的53人。有脱产学生2770人,业余学生1135人。建校至2001年,共培养毕业生约2.24万人。学校采用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远程教育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手段。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机电、土建、电气、计算机、英语、中文、市场营销、财会、法律等37个专业。学校先后被授予全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省电大文明校园、山东省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1995年,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政公署确定以聊城电大为依托,筹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见彩色插页第40页)
聊城师范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要任务的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是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最早达到省级规范化的学校。隶属于聊城市教育局。始建于1904年,时称东昌府简易学堂。1914年改称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早在1927年春,学校就建立了中共东昌支部,是鲁西地区最早的党支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遂告停办。1947年聊城解放后恢复办学。1948年改称现名。位于聊城市龙山西路6号。解放战争时期在校的优秀学生中,有一批当时已参加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已成为国家领导干部,如宋占一、谢鑫鹤、申云浦、黑伯理、盛北光、陶东岱等。付懋勣、付懋勉、晋陀等著名学者也曾在该学校就读。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6.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有小学教育专科、中师两个学历层次的在校学生2700多人;有教职工146人,其中具备高级讲师资格者45人,讲师资格者39人。学校配有标
准的物理、化学、生物、微机、心理等7个实验室,建有校园教学网络、电子阅览室、微机教室等。音乐、体育、美术等各科教学设备齐全,场地规范、标准。2000年6月,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率先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先后涌现出省级教学能手2名,市级教学能手25名,有2人获曾宪梓奖励基金;出版专著14部,参编著作38部,发表论文160多篇。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创安工作先进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十佳”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十佳”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
聊城教育学院办公楼
聊城师范智能校园控制中心东昌府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学校。原为聊城县师范学校。1971年建校,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聊城教师进修学校,1993年经地区行署批准增设聊城市成人中专学校,1998年改现名。校址位于东昌湖西岸。1999年经市、区两级政府批准,增设高中部。2001年,学校占地2.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有高标准的教学设施。在职教师5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10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者18人;在校学生324人。
临清师范学校临清市最早的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聊城市教育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历经临清直隶州师范学堂、六县联立乡师、简易师范、临清县立师范和临清女子师范几个阶段。1954年9月,临清县师范学校与临清女子师范学校合并,始称山东省临清师范学校。校址位于临清市大众公园东侧。2000年8月,迁至临清市新华南路。2001年底,学校占地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设有小学教育专科、普师、民师、计算机、英语等专业,在校学生943人。有教职工93人,其中高级讲师2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市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 市级教学能手9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学校为山东省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普通话合格学校、市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武训师范学校1945年10月冀南行署创办,前身为武训崇贤义塾。校址位于冠县柳林镇原东门北侧。1949年8月,改名为平原省立武训师范学校;1952年平原省撤销,改名为山东省堂邑武训师范学校;1956年随辖区变动,更名为冠县师范学校。1963年6月,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学校放长假以至最终停办。设有初师、中师、中速师和小学教师轮训班4种专业形式,生源来自山东、河北、河南3省。17年间,学校招收初师15届、28个班、1451人;中师、中速师各4届,分别为13个班、577人和7个班、377人;教师轮训班4届、11个班、550人。历届总计办班59个,毕业生2955人。
莘县师范学校聊城市属中等师范学校。始建于1948年。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归聊城地区教育局直接管理。2001年隶属于聊城市教育局。校址位于莘县振兴街88号。学校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2001年,有教职工132人,其中高级讲师30人,讲师4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5人。在校学生2400人。学校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小学”的办学宗旨,举办了普师班、幼师班、民师班和外语、音乐、美术、体育专业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小学教师。2000年增设高中班,年招生480人。1998年、2001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市级先进文明单位;1997年、2001年被市政法委评为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市教委评为校产管理先进单位。
阳谷师范学校聊城市属中等师范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46年4月的冀鲁豫建国学院,当时校址在属于解放区的荷泽地区。1946年秋,由于战争原因,冀鲁豫建国学院随党政机关北撤。历经一年多的游击办学,于1948年定址于阳谷县坡里教堂内。1949年2月改为冀鲁豫边区第一师范,后又易名为平原省第一师范、聊城第一师范、阳谷第一师范。1957年,阳谷第一师范与阳谷第二师范合并称现名,校址在阳谷县安乐镇政府驻地。1959年迁至寿张。1997年7月迁到阳谷县城南环路1号。2001年,学校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68人,其中高级讲师42人,讲师6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在校学生2128人。学校以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先进、校风端正、教学严谨、文体活跃而著称。学校拥有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并建起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评估双向控制系统及教学资料齐全的电子资料库。建校55年来,共培养中师、民师、初师、速师、函授等各种类型毕业生3.66万人。1992-2001年,学校有19名教师被市教委授予“市级教学能手”称号。在上级组织的书画评选活动中,师生获国家级奖励12项,获省级奖励23项。(见彩色插页第40页)
山东省贸易学校省属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78年建校。校址位于聊堂路3号。2001年,学校占地6.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实验、实习设备先进,有15个各种类型的实验室与实习车间、5个微机室、2个语音室,还有会计模拟室、电子阅览室、
山东省贸易学校
摄像闭路电视及电脑校园网。学校图书资料丰富,文体设施齐全。开设20个专业。有教师106人,其中高级讲师38人,讲师4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在校学生3200人。学校管理规范,常年聘请省内外专家到校讲学。建校以来,共为社会培养了1.2万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学校已与省内及深圳等几十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联系并签订了长期用人协议,毕业生质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山东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省属高级职业学校。建于1965年。曾称山东省建材高级技工学校,2001年5月改称现名。校址位于湖南路8号。2001年底,学校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备先进。设材料科学、汽车工
程、自动化、机械电子、经济管理5个教学系部28个专业。在校学生30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37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占70%。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1万多名实用型技术人员,先后被授予国家重点技校、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职业技术培训先进集体、山东省技工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山东省青春立功先进单位、山东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等称号。
聊城建设学校市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1982年,是山东省4所建设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之一。校址位于聊城市鲁化路31号。2001年底,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有教职工258人,其中高中级职称者9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班主任1人。开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企业电气化、建筑装饰、房地产经济与管理、给水与排水等13个专业,面向山东、河南、河北3省的9地(市)招生。在校学生3000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以校风端正、办学规范、教学严谨、全面发展而著称。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本专科函授、专科脱产等多层次办学格局已经形成。1999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聊城卫生学校综合性普通中等卫生学校。始建于1958年,原隶属于聊城市卫生局。校址位于聊城市东昌西路71号。2001年,学校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有教职工206人,其中教学人员111人,高级讲师35人,讲师45人,市 (地)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教学能手7人,全国优秀教师和卫生先进工作者2人,省模范教师和“十佳”教师5人。学校先后开设有护理、检验、助产、社区医学、中医、中药、中护、计划生育等十几个专业和3届医疗专科班,还设有职业乡村医学、职业护理、康复医学及职业临床专科等多个专业。在校学生人数3500余人。建校以来,培养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近1万名。学校各专业实验室设备先进齐全,万元以上的教学仪器30余件。解剖、生化、生理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均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
1995~2000年,教师在各种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岀版著作80余部;取得科研成果4项,分别达到国内先进和省内领先水平。学校连年被评为市(地)级德育教育先进集体。1994年被团地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1999年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委评为山东省暑假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999年、2000年均被评为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大众日报》、《聊城日报》、山东电视台、聊城电视台等对学校的办学业绩进行过专题报道。2000年10月并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聊城市体育运动学校见文化、卫生和体育分编同条。
聊城财政学校财经类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聊城市财政局。建于1986年6月,时称山东省会计干部中等专业学校聊城分校、聊城地区财政干部学校。1998年改现名。校址位于财干路5号。2001年,学校占地5.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0.2万册。拥有微机室、语音室、指法练习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有财务会计、计算机与应用、市场营销、电算财务会计、财政、税务与信用、计算机网络与维护、电脑制图与广告设计、经济信息管理、证券与投资、财经文秘与公关等17个专业,其中电算财务会计、财政、财务会计3个专业被省教委列为重点专业。在校学生2534人。有教职工121人,其中高级讲师18人,讲师40人。自建校至2000年7月,共培养毕业生4419人。1992年在山东省普通中专学校水平评估中被评为合格学校,1996年被评为优秀办学单位。1996~2000年连续5次荣获山东省珠算通讯赛一等奖。1999年代表聊城市参加全省大赛且荣获一等奖。
聊城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东昌府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前身是1976年建立的聊城县“五七” 大学;1983年改为县第一农业技术中学;1985年经省政府验收批准为聊
城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址位于聊城西北郊区。2001年底,学校占地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设有机电、牧医、微机、幼师、服装等专业,在校学生430人。图书室藏书8000余册。有教职工93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3人。
聊城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融普通中专、职业中专为一体,依托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培养高、中、初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学校。隶属于东昌府区教育局。学校始建于1977年,时为普通完全中学;1986年改制为聊城第一职业高中;1987年省教育厅批准为聊城地区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8年3月改称现名。校址位于聊城市付花路78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5.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73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70人;设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常年在校学生2100余人。开设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工业企业电气化、计算机及应用、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建有现代化电工、电子与电拖、电教、微机、多媒体、语音等13个功能室。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办学宗旨,强化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并与山东科技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和22家大型企业联合办学,以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和就业竞争能力。1995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被授予省级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999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聊城市轻纺技工学校聊城地区纺织技工、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82年。原名为聊城地区纺织技工学校。1998年改现称,是聊城惟一一所集轻工与纺织、技工与中专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校址位于皋东街。2001年,学校占地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教职工110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6人;设有纺织、染整、服装、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与文秘、酿造、造纸、计算机、会计等十几个专
业,在校生800人。建校20多年来,共培养技工、中专毕业生8000余人,大专毕业生600多人。
聊城农业学校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聊城农校并入聊城师范学院,组建成聊城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保留了聊城农校的牌子。聊城农校的前身为济南农校,始建于1950年,曾是全国12所重点农校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中等农业学校。1958年与山东省农科院合并,改为山东农科院农业红专大学。1962年恢复济南农校名称。期间,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真等曾先后到校视察。1964年迁址聊城,更名为山东省聊城农业学校。学校以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的发展受到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心。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余名大中专农业科技人才,分布于全国20余个省、市,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国内知名农业专家。聊城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后,充分发挥并校后的资源优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设有动物科学、园林工程、农业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5个系和1个基础教学部,有动物医学、园艺2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和5个五年制专科专业,学校继续招收普通中专和职业中专,形成多层次办学的新格局。学校有教职工22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6人,中级职称的60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100人。配有21个仪器设备先进齐全的实验室,同时建有兽医院、奶牛场、植物医院、果蔬日光温室大棚等实习场所,还在县乡建有8处校外实习基地,办学条件优越,是鲁西地区惟一的一所农业学府。
聊城市技工学校直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山东省重点技工学校,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母校。始建于1958年10月,时名为山东省聊城专员公署技工学校;1998年改现称。校址位于东昌东路52号。2001年,学校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并设有资料室、多功能室、语音室、形体室、电化教学室、微机教学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拥有百名职工规模的实习工厂;有车、铳、刨、磨、数控车床等机械设备140多台(套),微机80余台。有教职工318人,任课教师128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7人,中级技术职称的76人;市学科带头人18人,省级模范教师14人,国家级模范教师2人。设有高级部、中级部和速成班3个办学层次;开设车、钳、铳、磨、刨、电工、电子、微机、数控、园林花卉等20多个专业。在校学生2000余人。40多年来,共为社会培养了2万多名合格的技术人员。
聊城市交通技工学校市交通系统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学校。隶属于聊城交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学校建于1992年5月。1998年改为现名。校址位于聊城市振兴东路4号。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配有现代化微机室、修理厂、钳工、银金等实习车间。中技部开设专业有汽车驾驶、修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会计、机电、钣金等。有教职工100名,其中高级教师13名;在校学生1176人。建校至2000年,共毕业学生3058人。1998年与山东工程学院联办招收大专班,开设汽运工程、机械制造专业;2000年与山东水利高级技校联办,开设计算机编程与维修等专业。学校实施科学兴校战略,创办特色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培训“合格加特长”的技术人才。1997年,被评为省级教学质量优秀学校、一类技工学校;1998~2000年,连续3年被市政府授予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临清市职业教育中心面向工业企业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校。隶属于临清市教育局。创办于1985年。由职业中专和工业学校两部分组成。校址位于临清城区南郊。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有各学科实验室7个,微机室3个,语音室1个,图书室、阅览室、舞蹈室、美育室各1个,校内实习工厂1个,校外实习基地3个。学校开设了计算机、机电、机械制造、棉纺、工企电、工民建、实用电子等专业。有教职工142人,其中高级讲师11人,讲师53人;在校学生1450人。学校注重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增强了学校活力。在教学上,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专业加特长”型人才。建校15年来,已培养毕业生3000
多人,短期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0多人次。1999年被评为省重点职业学校;2000年获省职教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冠县职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隶属冠县教育局。建于1981年,原名冠县第一农业技术中学;1987年改为现名。校址位于冠县兰沃乡蔡庄村西500米处。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5.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有教职工40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在校生453人。学校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办学宗旨,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以职业中专班为主,兼办岗前培训,注重技能训练,培养中级技术人才。
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为主,兼办成人教育和师资培训的职业中专。隶属莘县教育局。校址位于莘县振兴街281号。学校始建于1979年,原名为莘县农业技术中学;1986年经省教委批准改为莘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1990年秋与莘县教师进修学校合并;1997年7月改现名。2001年底,学校占地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开设机电、电子、微机、畜牧兽医、服装等专业,在校学生2300人,有教职工240人,其中高级讲师32人。建校至2001年,共毕业学生4610人,完成各类短期培训12710人次。1995年被山东省教委评为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单位;1997年被山东省教委评为全省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先进单位;1998年微机专业学生在中国首届大中专学生电脑大赛中获三等奖;2001年被评为莘县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的中等职业学校。隶属于阳谷县人民政府。始建于1979年10月。1995年国家教委批准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校址位于阳谷县城西。2001年底,学校占地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建有专业实验室10个,实习车间6个及图书馆和阅览室。开设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器维修、汽车维修、计算机、会计电算化、文秘营销、经济保卫、畜牧兽医、建筑与装饰、服装10个专业。有教职工190人,其中高级教师18人,中级教师67人;在校学生2120人。学校以职业中专为主,兼办成人中专,实行联合办学,形成“多位一体”的教学体制,突岀实践环节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培训“合格加特长”的中级技术人才。建校以来,共向社会输送各类技术人员5000多名,完成短期培训2万余人次,被省、市、县评为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集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及各类培训于一体的中等职业学校。隶属于高唐县教育局。为山东省重点职业学校、全省“双元制”职教模式办学试点单位、山东一巴伐利亚职教师资培训中心高唐培训基地。校址位于高唐县城迎春街3号。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有教职工219人,其中高级讲师17人,讲师6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在校学生1600人。年短训1000人次以上。学校开设财会、微机、机械制造、营销、餐饮、旅游等9个专业。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突出职教特色,强化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9~2001年被评为县教育教学先进集体;2000年被评为聊城市文明单位;1996~2000年被评为市“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授予山东省职业高中(中专)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承担培训党政干部、公务员、企业干部和干部业余教育任务的干部学校。校址位于聊城市柳园路北首。隶属于中共聊城市委。1949年10月在原冀鲁豫区第六地委的基础上组建,隶属于平原省聊城地方工作委员会。平原省撤销后,1953年初,党校改称中共山东省聊城地委党校。1954年4月,地委党校与专署行政干校合并,建立中共聊城地委党员干部训练班,由地委直接领导。1956年,德州地委党校并入聊城地委党校(1961年7月划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党校工作停止。1971年1月,地委党校、地区行政干校、财贸干校合并,组建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五七”红校,不久改称“五七”干校。1973年6月恢复地委党校。1975年5月,地委党校与“五七”干校合并为中共聊城地委“五七”干校。1978年6月重建地委党校。1987年5月,地委党校再一次和地区行政干校合并,统称中共聊城地委党校,同挂地区行政干部学校、地区经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的牌子。1991年12月,地委党校被批准为大专体制,列为副地级单位。1998年改现名。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8万平
莘县职业中专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2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7人,1人为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组成员,1人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名单,2人入选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名单。内设15个处室;建有远程教学网B级站。开设有中共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大专班和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业余研究生班、本科班、大专班5类班次。在校学生5000余人。学校图书馆藏书8万册。党校每年举办各类主体班次15期左右,培训、轮训各级干部学员2000余人。教研人员每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近100篇,部分教授、副教授先后多次承担国家、省和市级科研课题。(见彩色插页第40页)
聊城市行政干部管理学院承担培训公务员、企业干部和干部业余学历教育等任务的干部学校。院址位于柳园路北首。原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干校,1963年4月在聊城地区财贸干校的基础上创建。1971年1月,与中共聊城地委党校以及地区财贸干校合并为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五七”干校。1973年6月,地委党校分出,遂改为聊城地区“五七”干校。1975年5月,地区“五七”干校再次与地委党校合并,统称中共聊城地委“五七”干校。1978年6月,党校、干校分设,干校恢复为聊城地区行政干部学校。1987年5月,再次与地委党校合并,对外挂中共聊城地委党校和聊城地区行政干校两个牌子。1998年3月,行政干校改为现称,与市委党校仍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聊城农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聊城市农机系统职工培训基地。隶属于市农机局。1975年建校,时称农业机械训练班;1990年改现名。位于聊城市花园北路。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有教职工55人,其中高级讲师4人,讲师20人。学校设有现代化的电教室、微机室、图书室和实验室;开设机电一体化、微机应用、财务会计、市场营销4个专业。年均招生200余人。
聊城农业广播学校农业远程教育学校。隶属于市农业局。校址在聊城市农业局院内。下辖8个县级分校,具有覆盖面广、培训量大、投入少的办学特点。自1981年建校以来,一直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不离乡、不离土、不离岗的乡土人才。该校承担全市农民成人中专学历教育、“绿色证书”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任务。至2001年,已培养中(高)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1.31万人,绿色证书学员1.5万人,培训实用技术人员24万人次。学校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渠道。
聊城科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市属民办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93年6月,经原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成立。校址位于聊牛路西首。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800多万元。有教职工52人,其中专职教师38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60%以上。在校学生1200余人。学校建有语音室、微机室、专业实验室、阅览室等配套设施。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为一体。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200余人。2000年,被评为聊城市成人教育先进工作单位。
聊城医药专修学院省属职业专科学校。是经山东省教委批准建立,集中专、大专为一体,多专业、立体化、全封闭教学的综合性医药类大学。始建于1965年3月,2001年2月称现名。校址位于聊城经济开发区黄河路东首。至2001年底,学院占地面积4.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有专业教师10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占40%以上;在校学生1500余人。设有中专部和大专学院部;开设中药学、药学、中药制剂、化学制药、药品检验、医药经营、市场营销、保健食品、药物机械、医疗器械等10多个专业。拥有现代化教室、标本室、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和图书阅览室等配套设施。1965~2001年,培养医药生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近万人。
聊城服装专修学院民办职业专科学校。创办于1982年,前身为聊城新区缝纫学校。1996年更名为聊城女子实业学校;1998年经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聊城服装成人中专学校;200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筹建山东聊城服装专修学院。2002年经省教
育厅评估,正式批准为国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是全市第一所国家教育部备案、省教育厅批准的民办高校。校址位于聊城市经济开发区。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3.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3000万元。建有教学大楼、学生公寓楼、微机中心、电教中心、电脑CAD设计中心、立体裁剪中心、形体训练中心、学院云启制衣有限公司、语音室、图书室等。有专兼职教师75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具有高中级称职和高级职业技术资格者占80%以上。学院设有大专部、中专部、短训部,有在校学生2300多人,其中大中专班学生1800人,短训部学生常年保持在400人以上。建校以来,总计培养各类服装专业人才5万多人。毕业生遍布鲁西及周边地区,辐射至全国十几个省区。近年来,毕业生全部被北京、济南、青岛、威海等地服装企业录用,就业安置率达100%。学院是山东省服装协会在聊城惟一的会员单位,与北京服装学院、天津纺织学院、山东工艺美院、山东轻工业学院等高等院校服装系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交往,各院校专家教授定期到校讲学传艺。学院与全国120多家服装企业签署了服装人才供输协议,毕业生根据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原则,全部录用到各服装企业工作,学院跟踪服务2年。学院毕业生安置工作受到了社会、企业、家长、学生的赞誉与好评。学院院长杜秀云为山东省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比”能手。
东阿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的学校。隶属于东阿县教育局。建于1987年10月。校址位于东阿县环球商场西邻。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建有专业实验室8个,图书、阅览室各1个。开设计算机、机电、服装、食用菌等专业,其中计算机为拳头专业。配置微机100台,培养计算机中等专业人才,并对全县在职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在岗培训。有教职工82人,在校学生1000余人。
聊城第一中学市属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山东省首批重点中学。2000年6月,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始建于1942年,曾为冀鲁豫边区第四中学。1953年2月始称现名。学校位于古运河风景区,校对面为山陕会馆。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万册。建有办公楼、教学楼、科技综合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餐厅,有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20个,史地教室2个,微机教室5个,语音室2个,多媒体教室2个,大型学生阅览室2个,教工阅览室1个,音美、舞蹈、书法、电子电工、缝纫等专门教室7个,选修课教室12个,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高标准大型体育馆1座。有教职工275人,其中高级教师88人,中级教师85人。在校学生3500人。学校装备了多媒体教学观摩系统、校园网、地面卫星接收站,是省教学条件设备先进单位。学校注重加强素质教育,开齐必修课,广设选修课,开好活动课,重视研究性学习。组建了体育运动队、艺术团、学生电视台、扬帆文学社、心理健康中心等学生团体。学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强化养成教育,注重自主教育,将刻苦学习、遵纪守法、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凝聚升华为素质品格。学校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之路,致力于教学改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大语文改革、ART英语、数学分层次教学实验、自学辅导式教学有声有色。建校60年来,成就斐然。自1980年以来,学校先后13次夺得全市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第一名,向高校输送合格新生2万余人。学校27级毕业生张运,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多普勒声心动图专家、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据不完全统计,学校的毕业生,现为教授、博士的数以千计,省部级干部数十人。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电教示范学校等。(见彩色插页第40页)
聊城第二中学东昌府区属普通高级中学。始建于1950年,原名聊城县中,后改名为平原省聊城二中。1952年改现名。校址位于聊城城区徒骇河东岸边。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1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建有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学生餐厅及科技报告大楼,设有现代化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电教室、阶梯教室、图书馆、教工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国防教育室等,配备了现代化电视电话教学设备,具备现代化教学条件。有在职教职工248人,其中高级教师56人,中级教师84人,98%以上的教师为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能手12人,地市级教学能手26人;外籍教师2
聊城第二中学
人。学校有5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4000人。自建校至2001年,共毕业学生3万多人。大学毕业后又获硕士学位的有380余人,获博士学位及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120余人。考入清华大学的博士冯智力曾于1994年获国际焊接学会金奖,博士后刘志华应聘于美国从事高科技研究工作。学校于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全国招飞优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飞基地、聊城市高考优胜单位;2001年被评为聊城市综合办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等。
聊城第三中学市属普通完全中学,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始建于1953年,校址位于东昌西路37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1.1万平方米,建有一流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楼、实验楼、教育科研楼、教工宿舍楼、学生宿舍楼、餐厅食堂、体育馆等,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有教职工257人,其中专职教师169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80人,中级教师93人,国家、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32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在校学生4500人。到2001年,学校共毕业学生约3.24万人。其中,大学毕业后又获硕士学位的600余人,获博士学位的13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北师大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富仁,理论家、《求实》杂志副主编阎长贵均为该校毕业生。学校坚持“严谨、求实、文明、进取”的校风,以治学严谨、管理科学、全面发展、文体活跃而著称。坚持科研兴校,加大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狠抓学校内部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师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校全面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和表彰,获得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三防”教育先进单位、聊城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聊城市精神文明单位、山东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聊城市高中综合办学水平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已载入国家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编的《中国名校大辞典》。(见彩色插页第40页)
聊城第四中学东昌府区属普通完全中学。始建于1962年,原名聊城民中。1970年更名为聊城八中,1978年定为现名。校址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红星街1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96人,其中高级教师26人。在校学生3800人。建有微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集双向控制、教学评估、闭路电视、VCD点播台、智能广播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是北京四中网校在聊城市的中心站。2000年,学校有45名美术考生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列全市艺术类第一名。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连年获东昌府区英语、物理、化学、数学竞赛团体和个人第一名。1999年被市、区教委授予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被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聊城第六中学东昌府区属普通初级中学。始建于1982年。校址位于东昌东路20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图书室,音、体、美器材齐全,实验室按省一类标准配备。有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00多人。有教职工132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3人,中级教师60人。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以“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为办学宗旨。1998年被评为省教学先进单位,2000年被评为市规范化学校、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聊城第七中学东昌府区属普通初级中学。始建于1974年,原名聊城地区职工子弟第二联办学校。1983年改现名。校址位于聊城市振兴路5号。2001年底,学校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23平方米。建有微机室、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有教职工133人,其中本科学历者43人,专科学历者62人。在校学生2450人。1996年被评为全省目标教学管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全省交通安全示范学校,2001年被评为聊城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聊城实验中学东昌府区属普通初级中学。建于1997年。校址位于聊城市振兴西路6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4.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48人,其中高级教师12人,中级教师
35人,学科带头人19人。学校把“创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在1998年、2000年第五届全省“小飞天”舞蹈比赛和中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中获大奖。1999年获全国青少年《光辉五十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别奖。1999年被评为全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德育教育先进单位,2000年被评为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聊城文轩完全中学民办全日制寄宿学校。2000年建校。校址位于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9.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有教职工392人,其中专职教师220人。有8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0人。学校是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寄宿制学校。教学和办公楼装有中央空调,校园网连接每座教室、办公室。每位教师都配有办公微机。学校率先全面实行了数学、外语两学科分层次教学。育人为本、科研兴校是其办学宗旨。
临清第一中学临清市属高级中学。山东省规范化学校。聊城大学的教学实验基地。始建于1942年,原名抗日卫东中学,是一所由中国共产党亲自创办的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学校。半个多世纪以来,临清一中由游击办学到定点办学,由初级中学、普通完全中学成为高级中学。校址位于临清城区古楼街4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7.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3万平方米。有教职工239人,其中高级教师37人,特级教师4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地级骨干教师7人。在校学生2016人。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办公楼、宿舍楼、400米标准跑道等教学设施齐全。建起了聊城市第一座天文台。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布局合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促素质提高是该校的办学特色。1997~2001年,高考生本科上线人数保持了年增百人的速度,培养了包括音乐、美术、书法、体育、飞行员等各类人才共4000余人,考入清华、北大的优质生连年递增,毕业生中有在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执教的教授8人,博士后11人,博士14人,副省级干部2人。6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教学质量迅速提高的同时,德育、体育、后勤管理、绿化、卫生、综合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实行校务公开、民主治校。实施立体化、网络化德育管理,建立了适应校情的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科研兴教。1998-2001年,先后荣获国家重点课题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实验优秀学校、国家司法部普法教育定点单位、山东省园林式单位、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财务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团校、聊城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21个地级以上称号。
临清第二中学临清市属普通高级中学。1950年建校。校址位于临清市康庄镇政府驻地。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宿舍楼、运动场地等设施齐全,配有高规格的微机室、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及多媒体报告厅、网络中心。有教职工188名,其中高级教师2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在校学生2300人。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学生的终身负责”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音、体、美、飞”特长生的培养,升学成绩连续3年荣获聊城市普通高中第一名。1998~2001年,先后荣获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临清市实验中学聊城市初中惟一一所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建于1958年,后数易其名,1999年更名为临清市实验中学。隶属临清市教育局。校址位于临清市育新街。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00人。教职工254人,其中高级教师37人,中级
教师104人。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5人,聊城市教学能手18人,3人执教过省级公开课。校长张守群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聊城市 “十佳”校长、聊城市“十大”杰出青年。1997~2001年,学校连续5年获市教委颁发的教书育人重大贡献奖,连续4年获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综合评估第一名,连续3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学生在全国英语、化学等学科知识竞赛中,有30人获全国一等奖,36人获全省特等奖,41人获全省一等奖。1999~2001年,学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教育工会工作先进集体、聊城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师德建设“十佳”单位、聊城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精神文明单位、聊城市安全文明先进单位、聊城市花园式学校等称号。
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普通初级中学。隶属临清市教育局。原为1755年建立的清源书院。1776年在书院内西侧建试院。后为临清州立师范学堂,并附有高等小学堂,民族英雄张自忠曾在该校就读。1919年为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在该校任教。1945年为省立临清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命名为临清第三中学、临清回民中学。1999年改现名。校址位于临清市考棚街41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有教职工130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3人,聊城市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21人。在校学生1690人。在1998~2001年全国各学科竞赛中,6人获全国特等奖,4人获一等奖,8人获二等奖;28人获省一等奖,29人获省二等奖。学校4次获临清市教书育人重大贡献单位称号,连续3年获聊城市中学生演讲比赛第一名。1998年该校代表聊城市参加山东省民族运动会获第四名,连续获聊城市中学生运动会第一名。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聊城市规范化学校、聊城市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科普示范校、普法先进单位、爱国卫生先进集体、临清市文明单位、花园式学校、交通安全示范校。
临清冠鲁高级中学国有民营中学。创建于2000年8月。校址位于临清市青年路顺河街72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4.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有教职工88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0人,全部采用聘任制。现有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在校学生1000人。学校坚持“以德治校、以法治校、民主治校”的原则,以“全面育人,发展特色”为办学方针。
冠县第一中学县属普通高级中学。聊城市重点高级中学。创建于1950年。校址位于县城冠宜春西路66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建有实验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工宿舍楼和400米跑道、标准化操场、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等教学设施。有教职工206人,其中高级教师40人,中级教师7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在校学生3200余人。先后被评为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师德建设“十佳”单位、省级优秀中学生团校、县级文明单位等。1989年以来,共向国家输送了95名飞行学员。1995-2001年,连续6次荣获全国中学招飞冠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定为全国第一个“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同时赠送该校退役战斗机1架。
冠县第二中学县属普通完全中学。隶属于冠县教育局。创建于1956年。校址位于武训故里柳林镇。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中级教师20人。开设高中班21个,在校学生1500余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特长生的培养,并于1994年、1995年、1996年获全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冠县第三中学县属普通完全中学。隶属于冠县
537教育局。建于1956年。校址位于冠县贾镇。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6.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是学校的办学宗旨。有教职工97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有高中在校学生1500人。建校至2000年,学校共毕业学生8800人。
冠县武训高级中学县属普通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5月。隶属于冠县教育局。校址位于县城冠宜春西路99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有教职工189人,专任教师169人。在校学生2800人。学校以管理严格、校风端正、教学严谨、环境优雅而著称。学校弘扬武训精神,对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给予奖励和资助。
冠县实验中学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共同援建的县属普通初级中学。始建于1996年6月。校址位于县城东风东路235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建有语音室、音像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及校园网。有教职工124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26人。在校学生2198人。1999年被评为市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被定为省级电化教育试点学校,同年被省教育厅、省体育局授予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2001年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
冠州高级中学冠县第一所民办高中。1999年8月由德州市第二职业中专干部黄占举岀资创建。校址位于振兴西路西首309国道北。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有教职工38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在校学生406人。学校以实施主体教育为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莘县第一中学县属普通高级中学。创建于1951年2月,原址在旧城西南角,名为平原省初级中学,隶属于平原省教育厅。1952年春迁入现址。1961年范、莘分县后几经更名,最终定为山东省莘县第一中学,隶属于莘县教育局。1980年列为省、地、县三级重点中学。1985年成为完全高级中学。校址位于莘县振兴街9号。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6.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1万平方米。有教职工220人,其中高级教师36人,中级教师78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有35人在省、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奖。有5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879人。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未来负责”的办学宗旨。2000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高居全市榜首。2001年在生源减半的情况下,高考本科上线517人,重点本科上线162人,名列全市第二名,荣获2001年全市高考文科语文,理科语文、化学,体育专业考生培养4项奖牌。1997~2000年被评为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先进集体、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市级规范化学校等。近几年,连续被县委、县政府记集体三等功。
莘县实验高级中学县属普通高级中学。隶属于莘县教育局。建于1998年7月。校址位于莘县政府街西首。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7.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有教职工200人,其中高级教师13人,中级教师37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骨干教师28人,省、市级优质课教师和教学能手26人。在校学生3300人。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专家治校、民主治校”的原则,努力创办“实验型、创新型、科研型”特色学校。在2000年全国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有6人获全国一、二、三等奖,14人获山东省一、二、三等奖。2001年首届毕业生参加高考,1人获全市理科状元,应届重点本科上线率为全市第一名。1998~2001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规范化学校、省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优胜学校等。
莘县一中校园莘县本斋中学成立于1971年2月,原名莘县张鲁中学。1985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烈士,改名为莘县本斋中学。校址位于莘县张鲁回族镇政府驻地。20多年来,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发展。现有教学班12个,中学高级教师9人,教学设施先进、齐全。
莘县实验初级中学县属普通初级中学。隶属于莘县教育局。建于1971年,原为莘县城关中学;1982年改为莘县第三中学;2000年9月改现名。校址位于莘县南环路31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教职工172人,其中高级教师32人,中级教师89人,省优秀教师5人。在校学生2790人。1999年在全国英语口语能力大赛中获特等奖1人,一等奖1人;同年,“开放式作文实验”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生物教学与养成教育的研究”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并被评为市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省物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先进单位。
莘县樱桃园乡中心初级中学镇属普通初级中学。1977年建校,原名庄和中学。1979年前为高中建制,后改为初中。1984年被定为地区重点中学。1994年改称现名,并进行大规模改建。校址位于范县城北2千米禹范公路西侧。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4.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49人,其中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3人。在校学生1800余人。2000年被评为聊城市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艺术示范学校;2001年被评为全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莘县妹冢乡中心初级中学乡属普通初级中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为莘县妹冢完全中学。1982年更为现名。校址位于妹冢乡东妹冢村。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4.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62平方米。有教职工138人,在校学生1800余人。学校校风端正,环境优美,办学规范,教学严谨,全面发展,特长显著。是莘县整改教研实验学校、县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市级规范化学校。2000~2001年,学校连续被评为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莘县观城镇育才中学镇属普通初级中学。建于1987年8月。校址位于观城镇城东。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4.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有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学历达标率96%。在校学生1427人。学校办学规范,教学严谨,在历届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竞赛中均获优异成绩。1993年被地区教委授予特级经济校园称号;1998年被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莘县明天中学民办公助的完全中学。经市、县教育局批准于1996年5月创建。校址位于莘县北环路77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设小学部24个班,初中部24个班,高中部36个班(设施全、小班额、寄宿制)。有教职工280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3人,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15人。在校学生2700人。学校曾被中共莘县县委、县政府和县教委评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两年受县委、县政府嘉奖,被共青团市委授予红旗团委称号。
莘县龙飞高级中学私立学校。1998年12月由中共河南省范县县委办公室干部郑继仓出资筹建。校址位于莘县樱桃园乡四合村。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有教职工55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在校学生501人。学校设有郑继仓教育奖励基金会,每年对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奖励。
阳谷县第一中学县属普通完全中学。始建于1940年12月,前身为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1948年与边区第七中学合并,仍称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此后,学校先后更名为平原省立阳谷中学、山东省立阳谷中学、阳谷县第一中学。校址位于育英街西。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9.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2万平方米。配有先进的微机室、语音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及音像制作室、电教主控室、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满足教学和实验的需要。有教职工298人,其中高级教师68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在校学生4812人。在全国高中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10人获山东赛区一等奖,18人获二等奖,12人获三等奖。
阳谷一中校园学校毕业的学生中有60余人获博士学位。先后被评为聊城市规范化学校、聊城市文明单位、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全国数学联赛山东省优胜单位、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优胜学校、山东省招飞先进单位。
阳谷县第二中学县属普通高级中学。建于1950年,时称寿张县第一中学。1964年改为现名。校址位于寿张镇英文路14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5.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餐厅,以及高标准的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有教职工143人。在校学生2000余人。学校实施特色带动战略,以体育为龙头,创办体育特色学校,带动音、美、书及各科教学的全面发展。学校校风端正,环境优美,办学规范,教学严谨。2000年,学校被市体委、市教委评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花园式学校;2001年被省招飞中心授予招飞工作先进单位,被县委授予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级规范化学校称号。
阳谷县第三中学县属普通完全中学,市级规范化学校。创建于1977年。校址位于阳谷县城谷山路中段。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4.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6万平方米。建有办公楼、教学楼、科技楼、实验楼、宿舍楼及餐厅,配备了高标准的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有中学高级教师61人,一级教师104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8人,市级优秀教师32人。学校有高中、初中6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100余人。学校办学规范,教学严谨,高考升学率稳步提高,在全市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2001年,语文、数学等7科教师在县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获第一名,生物、地理2科分获市第一名。在2001年教学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优秀。还先后被评为市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市级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被命名为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优秀中学生团校。2001年,校党支部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
阳谷县城镇中学镇属普通初级中学。始建于1984年,校址位于县城西环路西侧。1993年搬迁至南环路南。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有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各1座,有双套高标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微机室,以及阅览室、图书室、语音室,教学仪器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有教职工286人,其中高级教师23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人,市级教学能手10人, 县级教学能手38人,市、县级优质课获得者50余人。在校学生5100余人。曾多次被评为市级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连年被中共阳谷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被县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市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聊城市师德建设“十佳”单位。
阳谷县阿城中学县属普通初级中学。始建于1956年,原名为阳谷二中,1984年称现名。校址位于阳谷县城东25千米处,南邻308国道,西靠京杭古运河。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建有藏书15000余册的图书室、56座的语音室和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等;还建有养鱼池、荷花池等。有教职工103人,专任教师74人。在校学生1600余人。学校始终以“创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为办学目标,狠抓教育管理。1993年被地区教委命名为地级规范化学校;1994年又被评为地区特级校园经济学校;1994~2001
阳谷二中音乐课
阳谷三中美术课
阳谷县城镇中学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年,曾4次被县评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阳谷县石佛镇中心中学镇属普通初级中学。始建于1958年。校址位于阳谷县石佛镇石佛村。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3.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有教职工89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中校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27人,其中市级教学能手4人,县级教学能手19人。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00余人。建有高标准的语音室、微机室及学生公寓,教学设施先进齐全。
阳谷县实验中学县属普通民办中学。校址位于阳谷县城北外环路1号。始建于2000年。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4.38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万级教师21人。有22个教学班,在校生1500余人。学校环境优美,内部设施完善。建有语音室、微机室、电教室、图书室等,理化双套实验室设备先进,达到国家二类配备标准。1998年5月,被评为阳谷县花园式学校,同年12月又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学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2000~200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精神文明单位,2001年获县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餐厅、语音室、微机室。有教职工206人,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23人;有教学班52个,在校学生3100人。
阳谷县安乐镇中学镇属普通初级中学。始建于1978年,原址在安乐镇南街,其前身是安乐镇联中。1991年易名安乐镇中学,迁入安乐镇东阳七公路北现址。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3.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有教职工286人,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16人。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70人。1999年,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学校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新人作为办学宗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阳谷县七级中学镇属普通高级中学。校址位于七级镇政府驻地。始建于1958年。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5.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8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12人,其中高级教师12人,中级教师阳谷华阳中学经市、县教育局批准创办的私立学校。校址位于阳谷县城北10千米处。至2001年底,学46人;有26个教学班,在校生2600人。建有图书馆、语音室、微机室、理化实验室等。近年来,被评为阳谷县扫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市级规范化学校。
东阿县第一中学县属普通高级中学,山东省规范化学校。1950年9月建校于东阿县大秦村,称初级中学。1953年迁入县城。1958年设高中。1978年称
阳谷县石佛镇中心中学校园
阳谷华阳中学校园
阳谷县实验中学闭路电视教学系统
阳谷县七级中学化学实验课现名,并被定为地级重点中学。校址位于县城文化街120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6.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余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现代化教学大楼、办公楼、实验楼、科技楼、阶梯教室、图书馆、大餐厅、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标准运动场等。有教师165人,其中2人为省级拔尖人才,3人为特级教师,42人为高级教师。教师中有本科学历者占98%,20多名青年教师在职进修硕士研究生学历,32名教师获省、市级教学能手,48名教师荣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奖励。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00多人。为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学校又先后建起电教主控室、语音室,引进了千兆宽带网,为每位一线教师及各科室配备了微机,建立了校长微机管理系统和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开通了集团电话系统,并加大了理、化、生等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实现了办公网络化、自动化,方便了教师的信息查询、实验操作,提高了教学效率。学校建立了文艺排练室、书法绘画室、史地实验室、劳技室、德育教育室、校刊编辑室、学生广播室等,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2000年,学校又加大了“科研兴校”的力度,建立起语文、数学、理化、政史地、音体美5个学科教研室,形成了浓重的教研氛围。近几年,教师在全国省、市级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岀版专著8部。1990~2001年,学校共向高等院校输送本科生2000余名。
东阿县牛角店镇中学县属普通初级中学。1985年3月由镇集资兴建。校址位于东阿县牛店镇文化路东33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4.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建有3785平方米的教学实验综合楼1栋,配有实验室、仪器室、阅览室、多媒体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音美劳动活动室。有教职工108人,其中省优秀教师3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教一级教师28人。有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86人。学校实现了校园网络化;有各类教学仪器10608件,藏书20063册。1993年11月,被地区教委首批验收为地级规范化学校。
东阿县实验中学县属普通初级中学。始建于1981年。原名城关中学。1996年9月改为现名。校址位于县城东部105国道东侧。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89平方米。有教职工135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5%。在校学生2450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力开展科研兴教,创办了《实验中学教研》校刊。教师出版专著4部,发表市级以上论文106篇。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绿化工作先进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单位、市规范化学校、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茌平县第一中学聊城市重点高级中学,县属普通高级中学。隶属于茌平县教育局。1950年建校,时称平原省茌平中学。1956年改称山东省茌平县第一中学,1958年成为完全中学,1978年被定为聊城地区重点中学,1988年改为高级中学,1999年被定为聊城市市级规范化高中。校址位于县城文化路西首。2001年,学校占地9.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6万平方米。建有3栋教学楼、2栋办公楼、1栋实验楼、2栋学生宿舍楼、7栋教工宿舍楼,配有微机室、语音室、听力室、语文英语阅览室和一套现代化的教学评估系统。有教职工237人,其中高级教师39人;在校学生3000人。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2000年8月起,学校全面落实全员聘任制,优化组合,改革工资和奖惩等制度,实现了内部机制的总体改革。1991~1996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居全市首位,10年来共为高等院校输送了5000多名合格新生,不少学生考入了北京大学等全国名校。学校被评为省级科教兴鲁先进单位、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茌平县第二中学县属普通中学。始建于1951年2月,原校址在博平城内西门里,称平原省博平中学。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称山东省博平中学。
1956年3月,在平、博平合县,称现名。校址位于博平汽车站西1千米处。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有教学楼2栋,可容纳48个教学班;教职工宿舍楼2栋;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等均符合国家标准。有教职工168人,其中高级教师19人,中级教师41人。在校学生2740人。学校大胆改革,开拓进取。1993~2001年,连续9年被中共在平县委、县政府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4~1995年,被地区教委招生办公室和山东省招生委员会、济南军区空军招飞中心分别授予招飞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1998年被聊城地区 (市)教委评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有4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
在平镇中学县属普通初级中学。始建于1978年,原名为在平县城关中学,1992年更为现名。隶属于在平县教育局。校址位于在平县城内。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8.9万平方米,建有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1座;配备了先进的教学仪器和各种电化教学设施,添置了微机、语音设施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有教职工230人,其中高级教师12人;教学班40个,学生3200人。1995年被中共在平县委、县政府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市级卫生先进单位。
在平县实验中学县属普通初级中学。1992年10月建校。校址位于在平县城商业街429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7万平方米。建有阅览室、实验室、学生微机教室、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实验教室、学术报告厅和教师电脑网络备课室。教室安装了有线广播和闭路电视。有教职工159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中级教师4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21人。在校学生2678人。学校承担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未来基础课程研究”、子课题“初中数学单元实验与研究”,其阶段性成果获省教育科研一等奖。建校以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交流教育教学论文78篇,交流演示课件6个,评选省级优质谏19节。1996~2000年,连续5年升学率全县第一,在初中英语、物理等学科知识竞赛中有108名同学获国家奖、278人获省市奖。先后被评为聊城市规范化学校、电化教育先进学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单元达标教学先进学校、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和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基地。
在平县博平镇中学县属普通初级中学。建于1956年。校址位于博平城西1千米处。2001年底,学校占地7.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有容纳18个教学班及教师办公室的教学楼1座,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仪器室、理化生实验室及音、体、美器材等软硬件设备齐全。有教职工158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36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4%。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26人。1997年通过省级“普九”验收,同年被评为县级花园式学校、市级特级校园经济学校;1998年,被评为首批市级规范化学校;连续12年被评为市、县级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先后有68名学生获国家、省、市级奖励,有43名教师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千余篇。
高唐县第一中学县属普通高级中学。始建于1925年。校址位于高唐县金城路84号。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7.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有教职工251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27人,省部级模范18人。在校学生3250人。建校至2001年,共毕业学生2.05万人,其中通过进入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深造获得博士以上学位的48人。1988-2001年,在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及英语竞赛中,有3人获全国特等奖,9人获全国一等奖,10人获全国二等奖,20人获全国三等奖;9人获省一等奖,24人获省二等奖,19人获省三等奖。学校先后被授予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全国高考山东省优秀考点、全国数学奥林匹
克竞赛先进单位、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设有孙大石奖学基金,每年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
高唐县实验中学县属重点初级中学。建于1991年7月。校址位于高唐县银海路202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3.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46人,其中高级教师9人,省、市级模范优秀教师8人,市、县教学能手17人,
高唐一中教学楼获全国和省、市优质课一、二、三等奖者12人。共有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00人。1991~2001年,学校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教育先进集体、教学先进单位、花园式学校、先进党支部和综合治理模范单位,被评为市精神文明单位、市师德建设“十佳”单位、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在历年的全县统考中,成绩名列前茅,升学成绩保持全县榜首。在省、市、县举办的各类知识竞赛、实验竞赛、体育竞技比赛、书画大赛、歌舞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高唐镇中学县属普通初级中学。建于1996年。校址位于高唐县城福源路1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80平方米。配备有卫星接收天线、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等,并按国家二类标准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多功能教室。有教职工14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20人。在校学生1916人。学校重视思想教育,被聊城市委、市政府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省政法委定为全省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示范点。是省级花园式先进单位、市级规范化学校、县级文明单位和交通安全示范学校。
高唐县第二中学县属普通高级中学。1999年9月创建。校址位于高唐县城科教路西首路北。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6.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校园网及电视闭路双控系统,是省市电化教育实验学校、国家和省厅重大课题研究基地,被评为市级优秀学校,市、县级文明单位。有教职工165人。共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人。学校涌现出一批全国、省市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一大批学生在国家和省级竞赛中获得大奖。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张新时教授及家人在此设立了“静秀奖学金”。
聊城经济开发区蒋官屯镇中学农村普通中学。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聊城经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校址位于经济开发区蒋官屯镇政府驻地。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3万平方米,有5600平方米教学
楼;建有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微机室、电教室、图书馆、会议室等。在校教职工115人,90%以上的教师为大学本科学历,其中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28人,省市级优秀教师7人,县级教学能手8人。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00多人。1989年被评为地区特级经济校园;1998年被评为县级教育先进单位;1999~2001年连续3年获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单位称号;2000年被评为聊城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聊城经济开发区东城中学农村普通中学。隶属于聊城经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创建于1997年。位于经济开发区内。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1.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教职工52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14人,聊城市师德标兵2人,市级教学能手1人,县级教学能手6人,省、市、区级先进工作者16人,有14人次获省、市教学论文一、二等奖。学校教师95%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1999~2001年连续3年被评为县级教育先进单位。
聊城第一实验小学东昌府区属学校。隶属于东昌府区教育局。始建于1949年。清末为启文书院,
曾是省立聊城二中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范筑先将军曾在此创办抗日军政干校。1951年隶属于聊城师范学校,定名为聊城师范附小。1962年改称聊城实验小学。1997年改现名。校址位于聊城古城区状元街9号。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教职工12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38人,省级教学能手3名,地级教学能手18名。在校学生2500人。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全力推行素质教育。1997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市规范化学校、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模范家长学校。
聊城民主小学东昌府区属学校。隶属于东昌府
蒋官屯镇中学教学楼
聊城第一实验小学区教育局。始建于1952年,原名聊城县城关区第二小学,1954年改现名。校址位于聊城古城区北城墙路流水沟1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1.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0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3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在校学生2786人。学校确立“以德立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先后被授予全国红花集体、全国雏鹰大队、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单元达标教学先进单位、省雏鹰行动示范学校、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金星大队、雏鹰大队、自主中队、省优秀家长学校和聊城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1994年被评为首批地级规范化学校。
聊城新区小学东昌府区属学校。隶属于东昌府区教育局。建于1958年。校址位于东昌府区育新街11号。至2001年底,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0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7人。在校学生1800人。1996年以来,学校实施以鼓励为主的评语改革和语文、数学分项考核,开展了星级达标评比活动。1990年获全国少工委表彰;1995年被评为地级规范化学校;1999年省教育电视台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业绩。
聊城北顺小学东昌府区属学校。隶属于东昌府区教育局。创建于1950年。校址位于聊城东昌西路53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有教职工144人,其中省级教学能手2人,市(地)级教学能手10人,区(县)级教学能手24人,小学高级教师52人,省、市、区级先进工作者60多人,并有30多人次在省、市公开课获奖。有教学班35个,在校学生3088人。有2座教学楼、1座实验楼、1座艺教楼和1座办公楼,校园和操场全部进行了硬化、美化。先后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市级电
化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山东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体育
工作先进单位。
聊城东关小学东昌府区属学校。隶属于东昌府区教育局,创建于1949年。校址位于东关街119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有28个教学班,在校生2224人。有教职工198人,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1997年被东昌府区教委定为全区教学龙头学校,1998年被省教科所定为山东省教育科研重点基地、山东省雏鹰示范学校,1999年、2000年分别被授予全国少年优秀课题小组、山东省雏鹰大队称号。
临清市逸夫实验小学隶属于临清市教育局。建于1993年。因邵逸夫先生投资50万港币兴建,故名。校址位于临清市曹岗小区小运河西岸。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
方米。有教职工9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5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优秀教师1人。在校学生2102人。1995年以来,教职工发表国家级论文3篇,省级论文5篇。1995年荣获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1997年在“山东省学生文学艺术作品展览会”上有19名同学获佳作奖;2000年在“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获铜杯奖;1999年被评为临清市花园式学校、聊城市规范化学校;2000年被评为聊城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冠县北陶希望小学镇属小学。建于1996年3月。校址位于北陶镇政府驻地。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92平方米。有教职工35人,在校学生506人。教师基本功训练、值周、升旗已成为学校特色,二胡班、竖笛班、体育队等一应俱全, 并率先开设了外语课、珠算课、心算课。
冠县民生小学私立小学。在武训办学精神感召下,由冠县东古城中学教师么富江及其妻于1988年在东古城镇后正瞳村7处私人宅基地上建立,原名么富
545江小学。《聊城日报》、《山东教育》、《大众日报》、《人民日报》都先后报道了么富江办义学的感人事迹。1994年10月,《解放日报》又发表了《新武训传》的纪实报道。上海华夏扶贫基金会董事长韩哲一先生携上海民生实业总公司向么富江小学投资80万元用于校舍扩建。新校址位于后正瞳村村西,占地约1.6万平方米,1995年6月建成,并更名为冠县民生小学。
冠县黎巴嫩女子学校冠县定远寨乡中心小学。黎巴嫩著名实业家毕尔热衷于社会慈善事业,他通过《今日中国》杂志社王复女士得知定远寨乡的贫困状况后,1996年拿出2000美元资助了40余名失学儿童重新就读。1996年10月,又投资5万美元在定远寨乡建小学1处。学校于1997年5月落成,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根据毕尔先生“人类中女子是弱者,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意愿,学校取名黎巴嫩女子学校。2001年底,有教职工29人,在校生520人。
莘县实验小学县属学校。隶属于莘县教育局。建于1944年9月,原名莘县世隆高级小学,后数易校名,1982年改现名。校址位于县城商业街154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4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师5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在校学生3150人。2000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和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全国先进单位。学校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项。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58篇,获省、市、县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教学论文189篇。763名学生在全国及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发表作品265篇(幅)。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科普学校。
阳谷县实验小学县属学校。隶属于阳谷县教育局。始建于1945年。校址位于阳谷育才街22号。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有教职工13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高级教师54人;有教学班33个,在校学生2450人。自1990年以来,连年被评为阳谷县小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分别被评为聊城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聊城市“十佳”职业道德先进集体。
阳谷县第二实验小学县属学校。隶属于阳谷县教育局。始建于1996年。校址位于阳谷景阳路217号。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有教职工9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8名;有教学班29个,在校学生2026人。自1997~2001年连续5年被评为全县小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还曾被评为阳谷县规范化学校、聊城市少先队工作一星级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教育工会先进集体。
阳谷县范海中心小学镇属学校。隶属于阳谷县教育局。建于1972年2月。校址位于范海村。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2.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13平方米;建有语音室、微机室、阶梯教室等14个功能教室。有35名专任教师,其中市县级教学能手18人。有12个教学班,502名学生。先后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市级特级经济校园、市星级示范学校。
东阿县实验小学县属学校。隶属于东阿县教育
阳谷县实验小学学生献爱心活动
学生参加地球日万人签名活动
学生在练习硬笔书法局。建于1953年。原为城关完小,“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东关小学。1982年1月改现名。校址位于东阿县城文化街119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有教职工11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49人,特级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市级教学能手16人。在校学生2127人。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少先队员劳动实践活动示范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省级金星大队、聊城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家长示范学校、聊城市文明卫生先进单位、市星级少先队示范学校。
在平县实验小学县属学校。隶属于在平县教育局。前身是在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在南抗日高小,简称“在南抗高”。1952年迁址,更名为在平县城关完小。1982年改现名。校址位于县城西街隅西路。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56平方米;建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教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体美器材室、音体美活动室。有教职工113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教学能手1人,市优秀教师5人,市优秀班主任3人,市“十佳”班主任1人,市教学能手22人。在校学生2400名。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单元达标教学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优秀家长学校和省巾帼建功先进单位。校少先队组织28次被评为省、地、县“红花集体”,连续5年被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评为全国红领巾双读活动先进集体和全国红旗大队奖,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秀教师2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5人。在校学生2800人。学校有18篇论文在省、市报刊上发表。1999年被定为山东省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实验基地、聊城市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实验学校。1995年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定为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集体,被全国少工委评为全国“雏鹰大队”。
蒋官屯镇中心小学隶属于开发区蒋官屯联校。始建于1956年,原名蒋官屯小学,1989年更为现名。校址位于聊城市经济开发区蒋官屯镇蒋官屯村。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建有教学综合楼1座(内设微机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办公楼1座。有教职工18人,平均年龄31岁,其中市级骨干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人,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1人,获市级公开课优秀奖1人,区级教学能手2人,区级先进工作者4人。有教学班8个,在校学生326人。先后被评为聊城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师资培训先进工作单位。
高唐县实验小学县属学校。隶属于高唐县教
育局。建于1962年,原名高唐城关区中街小学。1991年与高唐县北关中学小学部合并,改现名。校址位于县城官道街47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2.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15平方米。有教职工14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师66人,全国优聊城经济开发区李太屯中心小学属村级小学。隶属于东城办事处联校。前身是李太屯村小学。1999年李太屯村村委会在东昌东路南、开发区西首重建一幢能容纳16个教学班的4层高标准教学楼(设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体美活动室和电子图书室),更为今名。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服务于周边4个自然村及附近居民区。有教职工28人,其中省优秀教师1人,市级教学能手2人,县级教学能手8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高级教师10人。在校学生210人。学校曾多次被开发区党委、管委会评为先进单位。
聊城大学幼儿园聊城大学主管的幼儿园。建于1974年。园址位于聊城市文化路34号。幼儿园大楼于1986年11月建成启用。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73平方米。配有幼儿多功能活动室、
高唐县实验小学教学楼
蒋官屯镇中心小学保健室、幼儿食堂、教具室、资料室。有教职工2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5人。在园幼儿270人。该园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促进全面发展”的宗旨,以科研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99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园。
聊城市人民医院幼儿园聊城市人民医院主管的幼儿园。1962年建园,1998年改建。园址位于聊城卫育路1号院内。至2001年底,幼儿园占地面积275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1320平方米。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中教高级教师1人,小教高级教师4人,省级教学能手2人。有8个教学班,240名幼儿。幼儿园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以家教指导为后盾,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宗旨,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园风。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学前教育先进集体,2000年被省教委、省财厅、省物价局联合授予山东省示范幼儿园称号。
聊城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幼儿园聊城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幼儿园。建于1989年9月。园址位于聊城市西郊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原聊城发电厂)院内。至2001年底,幼儿园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有楼房1栋。有教职工26人。在园幼儿208名。1995年被省教委、省财厅、省物价局命名为省级示范幼儿园。
冠县实验幼儿园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的幼儿园。隶属于冠县教育局。建于1979年10月。园址位于冠县团结东路81号。至2001年底,幼儿园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7平方米。有教职工1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在园幼儿156人。1979~2000年共培养幼儿1526人。1994年被批准为省级实验幼儿园,1999年被评为示范家长学校和山东省学前教育先进集体。
莘县实验幼儿园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的幼儿园。隶属于莘县教育局。始建于1961年5月,原名莘县机关幼儿园。园址位于莘亭路66号。至2001年底,幼儿园占地面积1795平方米,建筑面积638平方米。有教职工4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7人,省特级教师1人,省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12人。在园幼儿400余名。1992年被省教委确定为实验幼儿园。为省、市幼教先进集体,少儿工作先进集体。
阳谷县实验幼儿园阳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的幼儿园。隶属于阳谷县教育局。园址位于阳谷县城内中心,紧靠书院街大路。至2001年底,幼儿园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86平方米,活动场地845平方米。建有会议室、医务室、微机室、图书室、办公室、盥洗室、多功能活动室及幼儿教室。配有微机、钢琴、电视机、摄像机、录像机、投影仪等各种教具。有教职工60人,其中地级模范和教学能手8人,省学前先进工作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在园幼儿426名。1995年获省校园集体舞比赛优秀奖,同年被省教委等4家单位授予学前教育先进集体称号。1993-2001年被评为市优秀家长学校。
在平县实验幼儿园在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的幼儿园。隶属于在平县教育局。始建于1954年,原为在平县直机关幼儿园。1993年更为现名。园址位于在平县城隅西路育红胡同30号。至2001年底,幼儿园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0平方米。有教职工4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1人,市优秀教师2人,市教学能手6人。在园幼儿500人。1993年10月被省教委命名为省级实验幼儿园,1995年5月被评为全省学前教育先进集体,1999年被评为市示范家长学校。
高唐县实验幼儿园高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的幼儿园。隶属于高唐县教育局。始建于1951年,原名高唐县机关幼儿园。位于高唐县城鼓楼东路。至2001年底,幼儿园占地面积3210平方米,建筑面积3440平方米。有教学楼1幢。有教职工3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8人,具有本科学历的4人,专科学历的24人。设大、中、小9个教学班。拥有大型幼儿音体活动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以及价值20余万元的各种玩具、教具设备。大批幼儿在省、市组织的幼儿绘画、小巧手、故事大王、卡拉OK等比赛活动中获奖,幼儿舞蹈《春天在哪里》曾获山东省第五届“小飞天”奖幼儿舞蹈大赛优秀表演奖。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家长学校、全省学前教育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模范职工之家。1995年11月被山东省教委命名为省级实验幼儿园。
山东聊城少年军校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军校总校的四大直属基地之一,山东省惟一一所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学历制少年军校。地址在聊城市嘉明经济开发区内。始建于1997年,隶属于聊城市教育局。学校占地面积7.34万平方米,聊城少年军校
务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学校设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及短期保安培训等多个教学层次。有在校生1000余人, 教职工86人。自建校至2001年,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860人,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输送优秀人才61人,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经警保安人员2000余人。2001年7月,聊城少年军校等27所少年军校示范校在北京参加了第三届少年军校检阅式,并在小能手、小勇敢者、小小救护员等多项比赛中获得26枚金牌。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切接见了聊城少年军校的学生代表,并引导学生参观了国防部大楼。
聊城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隶属于东昌府区教育局。建于1986年,原名聊城市聋哑学校。1997年更为现名。校址位于聊城光岳楼西蔡家胡同7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264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有教职工33人,其中小学高
级教师10名。在校学生102人。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为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康复条件。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培养技能、育残成才是学校的培养目标。1990年在星级达标评选活动中,校少年队被评为省、地级金星大队。1990~2000年学校连年被评为精神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
莘县聋哑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隶属于莘县教育局。建于1989年。校址位于莘县县城振兴街东路11号。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设聋、弱智2个教学部。有教职工86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35人,省“十佳” 师德标兵1人,省“十佳”青年志愿者1人,省优秀女职工1人,省助残先进个人1人。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余人。学校注重残疾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开办了美术广告社、粉笔厂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1992年被省委宣传部等8个部门命名为残疾人之家,受到省政府的通报表彰。1999年被省教委评为特教先进单位,同年被聊城市人民政府评为扶残助残先进单位。
阳谷县特殊教育学校校址位于阳谷曙光路8号。隶属于阳谷县教育局。始建于1994年,原名阳谷县聋哑学校,2002年改为现名。学校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有教职工3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7人。有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96人。自1995-2001年,年年被阳谷县残疾人联合会评为县级残疾人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市级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在平县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隶属于在平县教育局。建于1996年10月。校址位于在平县城西,105国道西侧。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9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设有教室、语训室、律动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餐厅、宿舍、劳技室、美工室、保育室,配备了集体式听觉训练器、放像机、投影仪、电视等多种电教器材。成立了缝纫、木工两个小型校办工厂。有教职工23人,其中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6人;有10人被评为省、市、县优秀教师或特教先进工作者。有5个年级6个教学班,在校聋哑学生60人。学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并被命名为县级花园式学校、县级规范化学校、市级特级校园经济学校。
高唐县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隶属于高唐县教育局。1997年4月建校。校址位于高唐第二造纸厂北邻。至2001年底,学校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有教职工2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1人,省特教先进工作者1人,市优秀教师3人。设有聋、弱智、康复等教学班9个,在校学生65人。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战略,以培育合格加特长人才为目标,是集聋哑、弱智教育和聋儿康复语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聋儿康复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特级校园经济学校、高唐县文明单位。
聊城特殊教育中心学校课堂扫除青壮年文盲活动一项实施科教兴聊战略、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活动。1995年聊城地区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有青壮年文盲27万多人,占青壮年总数的12%。1995年地、县、乡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层层分解扫盲任务,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健全了扫盲档案。1993~1995年,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23万多人,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以下。1995年底,8县(市、区)全部通过了省政府的扫盲验收;1996年又通过了国家教委的扫盲检查。各乡、镇、村都建立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以巩固教育成果。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聊城地区1986年启动普及义务教育工作。至1998年,各级政府先后投资7.5亿元人民币,添置课桌凳15万套,建教学楼93幢,改建扩建实验室1015个,新建教室120.72万平方米、校舍140万平方米、学校院墙412千米,新建扩建操场480个,学校新增土地739.1万平方米,购买图书983万册,购买音体美器材17万件、仪器300万件。经山东省人民政府督导室分批验收,1998年1月全部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中学人学率达98.4%。
创建规范化学校1991年,聊城地区开始创建规范化学校工作。规范化学校有省级、市级、县级3种类型,在对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思想、学生素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4方面综合评估后,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予以确认公布。2000年5月经省教育厅验收,聊城第一中学成为全市第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经市教育局验收,全市有8所高中、25所初中、30所小学成为市级规范化学校。经县(市、区)教委验收,有261所中小学成为县级规范化学校。
中小学校舍改建1985年春开展的以农村中小学校舍“六配套”为主的校舍改造工程。“六配套”指学校的教室、厕所、院墙、大门、操场、课桌凳配套。至1989年,各级政府共投入1.8亿人民币,改造教室1.49万间,改造厕所2.18万个蹲位,建院墙18.75千米,新建大门2357个,征地326.4万平方米,建操场288个,新购置课桌凳47.86万单人套。经省教育厅分批验收,1989年11月聊城地区完成2612所农村中小学校舍的改造“六配套”任务。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系指初中毕业生升学只进行一次招生考试,允许学生兼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技校等志愿。1997年12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鲁教基字[1997]13号《关于改革中考招生制度的决定》。1998年3月,聊城市教委制定聊教字[1998]53号《聊城市一九九八年中考招生改革实施意见》。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评二挂”和“一考多取”,即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乡镇初中教育水平、办学水平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和高中、中考招生指标挂钩,按评估结果将高中、中专招生计划40%~60%分配到乡镇初中;一次考试,普通中专、普通高中、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分别录取。
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教育高中(含职业中专)教师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应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应具有中师及以上学历的教育。1956年,聊城地区各县师范学校始设函授部,开设初师班、中师班,培训在职小学教师。“文化大革命”中,函授教育中断,1980年恢复。各县师范先后办起了中师函授班、离职进修班,高师院校创办了夜大学,对在职中小学教师有计划地开展了学历达标教育。1987年,实施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制度,全员培训学历未达标的中小学教师。到1990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提高到77%、33%、37%;另有3823名教师取得了《专业合格证书》。1992~1996年全面开展了“三沟通”培训,聊城地区2782名初中教师、795名高中教师分别取得了专科、本科毕业证书。1998年,开创助学自考办学模式,培训初中教师2000人,高中教师1000人。不间断地开展学历教育,在职中小学教师踊跃参加各种进修、函授及自学考试,教师学历达标率有较大幅度提高。1995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了93%、57%、46%,到1999年分别提高到96%、84%、61%。1999年,按照国务院提出的“跨世纪园丁工程”,开展中小学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培训,并制定了培训规划。2000年,以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为培训院校,开办了第一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高中骨干教师500人;以山东省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开办了第一期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培训班,招生1500人。到2010年,聊城市教委要确保聊城市中小学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支援西藏教育为帮助西藏地区发展而进行的人才支援。90年代初,山东省与西藏日喀则地区建立了友好帮扶关系,对口进行人才支援。1995年聊城地区采取自愿报名,择优推荐的办法,从全区8县市选派4名优秀教师赴藏。1997年8月圆满完成帮扶任务。
招飞工作在普通高中应届优秀毕业生中招考选
550拔空军飞行员的工作。自1989年招收飞行员工作纳人高考招生序列以来,全市共为飞行学院输送新生470余名。从1995年起,连续7年获全国市、地输送人数第一名。聊城首创的飞行学员“苗子班”为国家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经验和理论根据,被空军和教育部树为全国“招飞”的一面旗帜。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确定冠县一中为全国第一个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同时赠送学校退役战斗机1架。1999年,聊城二中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飞基地。
“十佳''校长评选1998年,聊城市教育委员会、市教育工会开展了聊城市首届“十佳”校长、市级优秀校长评选活动,全市3800多名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参加了评选。通过自下而上的评选,评出10位聊城市“十佳”校长、27位市级优秀校长。中共聊城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进行表彰,并颁发了荣誉证书。中央电视台《在党旗下》摄制组到会采访,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了报道。
"百名师德标兵''评选为加强师德建设,聊城市教育委员会、市教育工会开展了“'98师德教育年”活动。通过一系列教育、演讲、评选活动,在全市5万教师中评出百名师德标兵,由市委、市政府进行了表彰。这项活动受到省教委和聊城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市教委被省总工会命名为教育系统职业道德教育先进集体。
目标教学实验为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借鉴布卢姆掌握学习策略、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立题进行的教学实验与研究。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为高质量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在总结“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单元过关”等经验基础上,借鉴美国学者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策略理论,在聊城地区开展了目标教学教改实验,并承担了省教委“八五”重点课题《县区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教育评价的实验和研究》任务。经省教委批准,聊城地区为实验地区,临清市、在平县、聊城市(现东昌府区)为实验单位。目标教学的实验,使全市广大教师树立了95%的学生能够掌握95%课程的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目标教学的实验,带来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教学管理的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价手段的现代化。1996年中国教育学会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聊城市(原聊城地区)教研室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单位。“九五”期间,全市在高中阶段全面推行了目标教学的改革实验。2000年12月,聊城市教学研究室被评为全国目标教学先进单位。
“小学作文目标教学序列”实验与研究由聊城市教研室策划立题,组织全市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参加的山东省“八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这一课题借鉴美国教育改革家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结合全市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际,对作文目标教学序列进行了实验与研究。在实验与研究的指导思想上,坚持服务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良好的读写习惯,减轻负担,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验的组织和操作上,采取统筹安排、设点实验、全员参加、定期交流、分段总结、试用验证、巩固发展的策略,形成作文目标、指导、评价序列一条龙,初步构建出作文目标教学序列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1997年底,实验与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理论升华,结集成《小学作文目标教学序列的实验与研究》论文集。《小学作文目标教学序列的实验与研究总结》,由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进行全面鉴定验收,肯定了这项科研成果。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1995年5月,由地区教研室正式提出,一直沿“实验一总结一推广”的思路在全区推开的改革举措。革除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使“以学生为本”、“以训练语文能力为主”的教育思想体系得以全面落实,推进了全市中学语文教学的大面积丰收,效果显著,1997年由省教研室确认立项。
中学数学新编教材实验与研究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实验,主要从教材本身、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使用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研究。课题组收集了有关研究资料,参加了教育部、山东省举办的有关学术研讨会,形成了研究、实验的骨干队伍。在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的前提下,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市普通高中进行实验。市教研室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县(市、区)参加实验的部分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指导,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对新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市教研室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利用暑假进行培训。每学期各实验单位写出经验总结进行交流,市教研室对各实验单位的经验总结材料汇总、修改后装订成册,以供下一年级实验教师参考,使新教材的使用收到更好的效果。
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的提岀并付诸实施始于
1998年,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化、物质化。它使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个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也使传统的“因材施教”理论得以继承与发扬光大。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使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可能。实施分层次教学,就是在设置教学班的同时,以学科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若干层次,重组为层次班。对不同层次的学科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并研究制订相应的要求。不同层次间的学生可以进行合理的流动,实行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评估。分层次教学已在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全面推开,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乡土教材建设聊城市教研室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山东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组织编写了聊城市初级中学乡土教材《聊城地理》和《东昌史话》,供全市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使用。《聊城地理》从聊城市的位置条件、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着重选取了能够反映聊城市乡土特色的地理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为建设美好家乡和伟大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坚定志向。《东昌史话》采用了史话体裁,精选了全市30多件影响较大的史实,进行了专题性叙述。全书突出地方特点,选材慎重,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文字通俗,语句流畅,可读性强。它们的出版,丰富了全市初中地理、历史教学的内容。
教学能手、优质课评选为提高教师的素质,市教育局每两年举行一次中小学教师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各学科聘请专家组成评委会,制定严格科学的评审办法,在全市中小学范围内评选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1999年,共评选出中学教学能手166名,其中10名教师又被评选为山东省教学能手。市教学研究室每两年举行一次中小学优质课评选活动,要求参评教师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处理教材、改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通过教学能手和优质课评选,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推动了全市素质教育的实施。
国际教育合作聊城师范学院(后改称聊城大学)广泛开展国际间教育互访与合作,促进了学术交流与校际关系的发展。1988年与加拿大里贾那大学签订了《中国聊城师范学院与加拿大里贾那大学合作协议》。1996年,与美国温图拉社区学院签订了友好学校协议。1999年,分别与澳大利亚纳吉国际学院、墨尔本大学签订了建立校际关系和进行合作办学的正式协议。1998年与美国兰辛社区学院签订了友好学校协议。2000年12月与美国亚太投资公司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1999年与加拿大GB教育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的正式协议。2000年7月,与日本千叶大学签订关于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的协议。2001年2~4月,与英国诺丁汉科技大学进行了互访。(见彩色插页第39页)
第一次全国师范学院院长联席会议1998年5月15~17日,第一次全国师范学院院长联席会在聊城师范学院(后改称聊城大学)学术活动中心举行。会议由聊城师范学院主办,烟台师范学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4所师范院校和5所特邀高校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教育部师范司司长马立到会,并做了《关于中国师范教育改革问题》的报告。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探讨如何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先导与前提;21世纪的师范教育必须树立“新师范”和“开放式师范”观念、能力培养和终身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和市场观念。
全国国际共运史专业博(硕)士生导师第七次会议1998年12月13~15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举行。会议由聊城师范学院(后改称聊城大学)世界共运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聊城师范学院等单位的博(硕)士生导师参加了会议。主要议题是:交流各学位点一年来的基本情况;交流国际共运专业领域的学术信息、动态,探讨国际共运学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交流该专业历届博(硕)士论文题目,探讨国际共运专业博(硕)士培养制度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会议就坚守国际共运学科、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全国师范学院院长联席会全国国际共运史专业博(硕)士导师第七次会议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学科发展、加强教学研究、致力于国际共运学科课程体系的重构及教学内容的更新等问题达成了共识。
阳谷县教育局新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阳谷县教委为加强行风建设,于1998年制定了《教委机关人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内容为:“教委人员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工作应该尽心力,恪尽职守才算合道义;第二廉洁奉公自律严,大家对我拥护又喜欢;第三不要迟到和早退,自觉做到别叫人反对。三大纪律我们要做到,八项注意切莫忘记了:第一加强学习最重要,虚心求知可别耍骄傲;第二业务一定要精通,教学研究时刻不放松;第三工作作风要扎实,严谨认真力求无过失;第四工作要有新思路,探索创新不断求进步;第五工作效率要提高,立说立行才能干得好; 第六对人态度要和蔼,尊重他人给人以关怀;第七注意举止和言行,做到时时处处讲文明;第八搞好团结和友爱,齐心合力大步向前迈。遵章守法养成好作风,全县人民拥护又欢迎。”教委机关同志人人学习传唱,对照检查,严格自律,为全县教职工做出了表率,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系统人员自觉维护教育形象的意识,有
力地推动了阳谷县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截至2001年底,阳谷县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391所,其中公办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5所,乡镇初中22所,小学347所, 职业学校3所,民办学校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实验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14万人,教职工7575人。1998-2001年,阳谷县教委先后获得山东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师资培训先进单位、聊城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聊城市招飞先进单位、聊城市儿童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校产管理先进单位、聊城市危房改造先进单位、聊城市精神文明单位、聊城市干部理论教育先进单位、聊城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全国硬笔书法教育现场会暨阳谷县书法教学成果展由全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阳谷县政府承办、阳谷县教委和阳谷县硬笔书法协会协办的“全国硬笔书法教育现场会暨阳谷县书法教学成果展”,于2001年10月10~12日在山东省阳谷县隆重举行。出席这次盛会的有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庞中华,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硬笔书法的书法家和前来参观学习的各界人士共计150余人。与会人员听取了阳谷县教委主任向大会所作的《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报告,参观了由十五里元中学联校2000余名师生组成的现场书写表演方阵。书法家们在阳谷县通过参观、座谈、论证,给予阳谷书法教育高度评价。书协主席庞中华提出,要把硬笔书法教育的“阳谷模式”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所谓“阳谷模式”,就是阳谷县自1998年提出的“以书法教育为切人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他们把“写漂漂亮亮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作为培养目标,创造性地把书法教育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为扎实有效地推进书法教育,他们在全县中小学都开设了书法课,配备了专职的书法教师,布置了书法展室。截至2001年底,阳谷县已有300余人加入中国硬笔书法协会,1300余人加入省市级书法协会,2000余人次在市级以上书法大赛中获奖。书法教育的开展不仅大大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而且大大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阳谷县这一突出成就很快得到了各媒体的普遍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相继进行了专题报道。2001年9月,国家教育督导团在视察阳谷教育工作时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岀这是一条推进素质教育的光明大道。
阳谷县教委机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