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姜家的溶洞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唯一号: 150535020210001428
作品名称: 河东姜家的溶洞
文件路径: 1505/01/object/PDF/150510020210000016/002
起始页: 0323.pdf
责任者: 姜利龙 整理
张洪昌 编辑
分类: 遗址
创建时间: 1979年
分类号: P931.5
主题词: 岩溶地貌;地貌学

作品简介

1979年春季的一天,随着一声开山炮响,山崖下打出了一个直径3米、深不见底的岩洞,只见缕缕青雾从洞里喷出,人们好像在腾云驾雾一般。有好事者随手拿起一块石头扔到洞底,只听到“咕噜咕噜”好一阵子才有了回音,好深哪!人们找来长绳绑上石头试探洞的深浅,绳子顺着洞壁磕磕碰碰地向下延伸着,最后不动了,大家把绳子拔上来一量足有30米。人们把耳朵贴在洞口还隐若听到潺潺流水声,这下激发了大家下洞探险的兴趣,这是不是传说中老虎洞的内洞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家找来了长木杆和长绳、手电,把木杆横在洞口上,把大绳系在上面,胆大的二猛子抢先把一根大绳绑在自己腰间,身上挂着手电,双手拽着木杆上的大绳,两脚蹬着洞壁缓缓向下溜去。洞口的人拽着他身上的绳子随着他的速度向下慢慢地放着,还不时地向洞里喊:“有危险快吆喝,我们把你拔上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绳一寸一寸地向洞底下降,洞口死一样寂静,只听到绳子摩擦洞壁的“喳、喳”声。人们手中的绳子快放到了尽头,不仅担心起来,就在这时洞里传来了二猛子的声音:“到底了!”“里面什么样?”“看不见哪!”这时又一个小伙子背着手电,手握大绳下洞了,这次下得快,不一会儿就到了洞底,两个人抱在了一起。他们闭上眼睛恢复了一下视力,就一手拿着手电,手拽着手向前摸索着前进,随着视力的恢复和手电的光照,看清了洞里的大体轮廓。洞子足有50米深、50米宽,三五百人在里面开会也不觉得拥挤。洞顶就像大会堂的顶棚一样,足有10米高。洞里流水潺潺,石笋林立,石钟乳倒挂,太美了。忽然他们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吓了一大跳,原来是一个人的头盖骨呀!还有人在这里住过!两个人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直到洞外的人喊他们时才回过神来,随即吆喝伙伴们下来观赏美景,一饱眼福。 姜家村出了个溶洞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四邻八乡。烟台市文化局的领导听到后,立即组成考古队奔赴现场,在洞里拉上了电灯,按上了云梯,由小伙子带路来到洞里。他们看到人的头盖骨后,就断定这里是古人类住过的地方。人们还发现在洞的东北方平台上,有一个洞口宽约0.4米、高约0.3米的小洞,人要趴下才能爬进去,里面是一个直径3米、高5米的圆柱形空洞,地上是湿漉漉的黄泥,扒开半尺多厚的黄泥,人们意外发现下面竟是20多厘米厚的草木灰。这一惊人的发现,更证实了古人类曾经在洞里生活过,这可能是燧人氏一个分支的住所遗址吧! 烟台市文化局立即把这一发现报告了山东省文化考古部门。1979年夏,省文化考古部门派考古工作队来到姜家村进行考古发掘。经过艰苦、细致地挖掘、整理,在洞口附近发现了60多万年前的马牙化石、鹿、啮齿类、鸟类的骨骼化石。洞内还发掘出了许多大小动物的骨头,经初步考证,这些鸟兽骨头是古人类吃后的遗留物,洞外的鸟兽化石是古人把吃剩的骨头扔到洞外经地壳变动而成为化石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类居住山洞的洞口竟是传说中老虎洞的洞口。 可以推测,姜家村一带,乃至胶东半岛在燧人氏时期就有了人类居住。他们也许是我们胶东人的祖先吧!省考古队把挖掘的所有鸟兽骨化石包装成箱,安全地运回了山东省文化考古研究所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并将居住在洞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姜家洞人”。知识渊博的李步青教授还风趣地说,两万年前中国大陆和日本群岛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到日本国走早路就可以了。现在的日本人也许不会想到,他们可能就是“姜家洞人”的后裔吧! 烟台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4月27日将姜家东山定为“河东姜家古动物化石产地”,并立碑铭记。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姜利龙
责任者
张洪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