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文会馆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唯一号: 150531020210000614
机构名称: 登州文会馆
文件路径: 1505/01/object/PDF/150510020210000016/001
起始页: 0133.pdf
起始时间: 清同治三年

机构描述

登州文会馆又称“登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大学。它创办于清同治三年(1865),由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偕夫人在登州西北角的观音堂(今山东石岛村)创立。观音堂是一座荒废的寺庙,狄考文租下后,修缮一新,称为“蒙养学堂”。学生免费入学,最初只有六人入学,约定六年为期,中间不许辍学,违约者赔偿学费。狄考文和夫人亲自授课,请一名儒师讲经,还雇用一名老妪司厨。蒙养学堂共办学九年,招生85人,其中,学满六年者仅四人。同治十一年(1873),蒙养学堂更名为“登州文会馆”,学制延长至九年,按照宋代学院分斋的办法,分为正斋和备斋两部分。正斋为高等科,含中学,备斋为小学。课程主要教授宗教、经学和科学常识。1876年,登州文会馆首届学生毕业,共三人,他们是邹立文、李青山、李秉义。登州文会馆先后有29个班171名学生毕业。1886年,美国北长老会正式批准登州文会馆为大学。光绪三十年,登州文会馆正斋部分迁至潍县,与青州广德书院合并,称“广文大学”,后迁至济南,改称“齐鲁大学”。备斋部分一直留在原地,改办为文会中学,学制六年,1941年停办。狄考文办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中国人当基督教的传教五,其次是为教会学校培养师资力量。狄考文克服种种困难,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和弟子邹立文合作,将西方的数学书翻译成中文出版,在中国首先引进阿拉伯数字。他编写的《官话类编》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教材之一。1879年,狄考文利用回国休假的时机,募得一部发电机,运回登州后,登州府的老百姓第一次看到了电灯。1904年,文会馆迁至潍县后,学校的电机房和机械厂进一步发展,已经能够造出柴油机。新中国成立后潍坊的柴油机和农机制造业迅速发展,实得益于此。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