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波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唯一号: 150530020210000964
人物姓名: 马少波
人物异名: 原名:马志远;笔名:苏扬;红石;
文件路径: 1505/01/object/PDF/150510020210000022/001
起始页: 0058.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8年
卒年: 2009年
籍贯: 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朱由村人

传略

马少波(1918---2009),原名马志远,笔名苏扬、红石等,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朱由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胶东文化界救国协会会长、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等职,是杰出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中国戏曲改革早期开创者。 少年时代的马少波深受民主、科学新思潮的启迪和鲁迅等进步作家及作品的影响,从那时起他就懂得长大后要做一个爱国者。九一八事变后,马少波参加了反对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1年创办了文艺杂志《天外》半月刊,自任主编,传播爱国民主思想,在广大青年中起了激发爱国热情、扶正祛邪的作用。 1938年3月,中共掖县县委领导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后,马少波参加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是年秋,“第三支队”创办了胶东第一份综合性刊物《海涛》,马少波作为编辑委员,积极参与其中,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政策。 为了唤起民众共同抗日,胶东区的广大知识分子,利用办学校、办报刊、演戏剧等各种形式,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8年9月,中共胶东特委为加强对宣传组织的领导,成立胶东文化界救国协会(简称“胶东文协”),领导文化界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创办了一批刊物,建立了各种剧团,还把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抗日文化大军。马少波从抗战到解放,一手握枪,一手拿笔,一直战斗在文化最前线,先后担任“文协”的常委、会长,胜利剧团团长,以及《胶东大众》《胶东青年》等刊物的主编。 在马少波的革命文学创作生涯中,第一个多幕话剧《指挥》名列胶东文艺评奖榜首。在战争年代,先后改编、创作了《吴蜀和》《木兰从军》《太平天国》等一大批剧作。其中,《闯王进京》是较早的正确表现农民革命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当年为部队演出时,台上台下此呼彼应,掌声雷动。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看了演出,亲自接见马少波和胜利剧团全体同志。 马少波回忆这段生活时说:“领导剧团需要排戏,需要有新剧本;编刊物需要思想活跃,力求内容丰富,文字既要通俗,又要讲究点文采,这些都迫使我在戎马倥偬中找书、读书并奋笔写作一些剧本、小说、报告文字、杂文和诗歌。” 马少波不仅坚持在战争的岁月里从事文学写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严肃的创作态度。1939年秋,马少波在招远、掖县抗日根据地山后村创作小说《生还》。作为故事背景一部分的青岛,马少波那时没有到过,是缺乏感性知识的。为此,马少波在构思时,曾经多次同熟悉青岛的战友罗竹风交谈,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尽管马少波掌握了若干间接的知识,仍不肯写自己不深知的事物,写到青岛时,只是点染了一下外景而已。 1949年6月,周恩来约请各解放区从事戏曲改革的部分党员干部到北平座谈,时年31岁的马少波奉命参加。会上,马少波建议中央成立戏曲改革领导机构和研究、实验机构,进而在全国范围开展戏曲改革运动,得到周恩来的赞赏。建国后,即成立了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筹备委员会,马少波任秘书长。此后,马少波长期从事戏曲理论研究、戏曲改革工作和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马少波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仍然笔耕不辍,70岁时曾说:“入到七十,毕竟是人生的清秋,我愿生命在勤奋中延伸,为人民戏剧事业竭尽绵力。天假以年,决不虚度,一息尚存,永不停步。”阳翰笙在《马少波全集》序言中,中肯地评价说:“在党领导戏曲改革半个多世纪的征途中,既担负着组织领导的重任,又能继续抗日战争初期开始的戏曲创作生涯,不断有高水平的新作问世的,我认为唯有田汉和少波。”李瑞环曾为马少波题词:“呕心沥血弘扬民族文化,睿智大勇坚持继承创新。” 1998年,马少波将多年残存的著作、手稿及个人收藏的文化珍品万余件,无偿捐赠国家,由家乡烟台市博物馆保管陈列。马少波亲笔题诗:“傍海园林百戏楼,归档一叶乡情稠,行行字字丹心铸,敝帚自珍为国留”。 2009年11月,马少波在北京病逝。

知识出处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百余位对胶东革命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或对胶东革命有突出贡献的重要历史人物的革命事迹、生平事迹。这其中包括,1930年12月以前入党的著名党员,各县的第一位党员,中共胶东特委重要领导成员,中共胶东区党、政、军重要领导成员等。

阅读

相关专题

会长
职位
秘书长
职位
党组成员
职位
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