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得水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唯一号: 150530020210000962
人物姓名: 于得水
人物异名: 原名:于作海,曾化名:于海;高得胜;刘二伦;林得胜
文件路径: 1505/01/object/PDF/150510020210000022/001
起始页: 0049.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06年
卒年: 1967年
籍贯: 山东省文登县二区(今葛家镇)洛格庄

传略

于得水(1906--1967),原名于作海,曾化名于海、高得胜、刘二伦、林得胜,山东省文登县二区(今葛家镇)洛格庄人。于得水从18岁开始拜师学艺,19岁参加了武术会。他白天种庄稼,早起晚睡练武术。几年之后,他学成了一身好武艺,刀枪棍棒样样精通,身体也练得结结实实的。他还曾随武师到林村打过擂台。 1931年5月,经邹青言(又名邹恒禄)介绍,于得水参加了农民协会。1933年春,于得水经刘振民、于绍先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名于海。在党组织的直接教育下,他和其他党员一起,通过武术会、农民协会等各种渠道宣传党的主张,启发教育群众,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的组织。他们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在牟平、文登、海阳一带广泛开展革命活动,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站,并强借或夺取地主和反动军警的枪支,组织革命武装,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但也引起了敌人的仇视。 于得水做了很多为民除害的事,他的名声越来越高,敌人的追捕也就越来越紧。文登县反动当局竟画像通缉,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决定让于得水暂离胶东,转移到大连。 1935年6月,于得水返回家乡文登。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四),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了震撼全省的胶东农民暴动。于得水积极参加了暴动前的准备工作,被任命为东路三大队(特务大队)大队长。11月28日晚,他带领全体队员50余人去偷袭石岛守敌。不料,敌人有所觉察,破坏了特委在石岛的内线,并布置了警戒,故偷袭未成。于得水随机应变,和同志们研究决定,分兵两路,连夜西上,袭击人和集、鹊岛、黄山、宋村等镇公所、盐务局。然后,再按原计划与文登大队会合,去攻文登城。前后两天一夜,他们行程300余里,缴获长短枪80多支,刺刀50余把,土枪30多支,子弹2000多发,受到特委书记张连珠的表扬。 12月2日,张连珠等率领的第一、二大队被展书堂的八十一师包围在底湾头村(今地文头)。于得水闻讯后立即率队增援。半路与国民党文登县大队遭遇。经激战拼搏,伤亡较大。于得水率队撤出战斗,跨过母猪河,进入昆嵛山。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有些革命者动摇、逃亡,甚至还有的自首叛变。然而,于得水和他的战友们却顶天立地,铮铮铁骨,坚持斗争。他们以昆嵛山为根据地,采取分散与集中、秘密与公开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暴动失败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与各县党组织取得联系,多方寻找特委领导人,并教育群众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坚持斗争。于得水常常乔装外出,冒着生命危险,到村村户户慰问烈属,联络同志,营救战友。在海阳、牟平、文登、荣成的广大地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为了减轻党和人民的损失,于得水还指挥游击队员在山上放火,放石炮,引诱敌人“剿山”,用少数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转,消耗敌军。敌人“剿山”,他就率领同志们下平原,进海汉,并于夜间袭扰敌军。当敌军回窜平原时,他们又转移上山,遇上小股敌军,就猛冲狠打,搞得敌人惶恐不安。 于得水和同志们爬冰卧雪,含辛茹苦,几乎住遍了昆嵛山的大小石洞,吃遍了草根树皮。1936年2月8日,于得水和大家一起研究决定,在昆嵛山群峰隐蔽、地势险峻的老蜂窝举办党训班,参加学习的十几名同志,多是武装游击队员。他们学习从苏区转来的《俄罗斯革命经验》与《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术》等小册子,结合“一一·四”暴动的情况进行讨论,初步认识到这次暴动犯了左倾盲动的错误,也认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思想上和战术上都提高了一大步。当时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的情绪却很饱满。休息时,于得水领着大家小声哼唱《中华民族危亡在眼前》《大雪飘在天空》,这些胶东特委自编的悲壮歌曲,鼓舞大家奋勇战斗! 二 1936年4月,理琪经中共河南省委邓汝训介绍,从上海来到胶东,先在文登县恢复党组织。不久,成立了中共胶东临时特委,理琪任特委书记。这时,中共文登县委也正式成立,张修己任书记,于得水任军事委员。5月的一天,于得水和邹青言到沟于家张修己家中会见特委书记理琪。理琪认真地听取了汇报,同大家一起商讨问题。他对“一一·四”暴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进行了具体分析,对胶东党的工作做了全面的评价,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于得水心中的疑团解开了,内心里非常钦佩这位新来的特委书记。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安排好理琪到各地巡视的路线,才离开沟于家。随后,他装着走亲戚的样子,在牟、海一带到处活动,把上级党派来特委书记的喜讯和特委的指示告知各地同志,使大家都转忧为喜,受到鼓舞,决心在新特委的领导下开展新的斗争。 于得水率领的这支游击队在昆嵛山区神出鬼没,敌人奈何不得,剿不尽,杀不绝,好像越剿越多,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共产党和游击队。敌人不甘心失败,就叫靠近昆嵛山的界石区队,千方百计地侦察游击队的活动,并在昆嵛山东、南、北各条要道上搞圈套,设埋伏,对游击队和老百姓都威胁很大。于得水等同志请求特委拔掉这个钉子,理琪同意了他们的计划。他们又认真地制定了奇袭敌界石区队的具体作战方案。6月12日黄昏,王亮利用熟人关系叫开界石区队的大门,同志们冲进去,缴获了敌人长短枪20余支,子弹2000多发。 1937年春,于得水在牟、海交界的老鸦庄村约孙吉吾、丁玉田、柏永升、金牙三子等20余人,研究确定了打垒子盐务局的具体方案。第二天拂晓前,他们各自化装,分头出发,跑了五六十里路,中午赶到垒子,大家混在买盐的老百姓中。于得水左手拿着钱对着盐务局的门岗说:“老总,请你代我打张盐票吧!”门岗伸手去接钱,于得水扬起右手,朝他脸上猛击一拳,朝胯裆猛踢一脚,门岗扑通一声倒下了。游击队员们迅即冲进盐务局,正在吃饭的敌人,忽然听见“举起手来,不准动”的吼声,一个个都吓呆了,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游击队缴获长短枪20多支,子弹1100多发,大刀片、刺刀20余把,砸了三个保险柜,获得现款109元,自行车13辆。此外,还掩护老百姓抢了盐。这次行动,没费一枪一弹,没有任何伤亡,不仅缴获甚多,而且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 几天后,于得水化装去烟台给胶东特委送钱。在上夼一带,得知理琪、石匠玉等九人于去年底被捕,特委遭破坏,同上级党的关系又中断了。 三卢沟桥事变之后,1937年冬,于得水和胶东特委取得了联系,并按特委指示到各地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大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2月中旬,他与宋澄一起去沟于家会见理琪。他详细汇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动态和游击队内部的思想状况。理琪阐述了全国抗战的形势,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方针和各项政策,讲解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理琪说:省委指示,在胶东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特委研究确定,以昆嵛山游击队为基础,先编成第一大队,大队长由于得水担任,政委由宋澄担任。于得水和宋澄同志当即表示服从组织决定。接着,研究和确定了三个中队的千部以及进行武装宣传发动各阶层人士抗日救国的问题。 1937年12月24日清早,天福山起义的号角冲破了黎明的沉寂。于得水率领的六七十名队员,带着30多支长短枪,雄赳赳,气昂昂,在天福山前排列起整齐的队伍。理琪庄严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参加起义的同志编为第一大队。理琪还向大家交代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扩大武装,联合抗战的任务。根据特委的决定,起义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了沟于家,稍作停留,后经西子城、南驾山、李家肃、山马、院下、钓鱼石、滩上、界石、国头镇,长山等地向西挺进,于12月29日到达岭上村。不料,陷入了国民党文登县长李毓英和县大队长丛镜月等部五六百人的包围圈。为了避免冲突,保存抗日力量,政委宋澄同志带领干部战士29人前去谈判,竟遭这股反动武装逮捕。于得水指挥部队冲出重围后,接着和柏永升到各地联系,集合起57人带回天福山。被捕入狱的宋澄等同志也趁敌人慌乱之机,越狱逃跑回来。1938年1月15日,特委负责人理琪、吕志恒、林一山在威海发动武装起义成功。部队整编为第二大队,于得水调任第二大队副大队长。他奉命率队西上,到牟、海一带宣传抗日,发展武装,部队很快发展到200多人。后转向昆嵛山南麓崔家口,与胶东军政委员会机关(1938年2月初成立)和一大队汇合,于得水任第二大队大队长。胶东军政委员会在崔家口召开了干部会议,理琪分析了胶东的形势,确定由一大队去攻打牟平城,二大队留守崔家口,保卫特委机关。 理琪在雷神庙战斗中牺牲后,部队稍经整顿,继续西上抗日。于得水带领二大队随军政委员会机关进驻马台山一带。群众热烈欢迎自己的抗日武装,踊跃参军,积极募捐,有枪的献枪,有粮的献粮,二大队很快发展到300多人。部队继续西上,从崖子进驻观水一带。于得水带领的二大队在这里迎击了大刀会和红枪会的进犯,随即又通过地方党组织去教育争取了大刀会和红枪会中受蒙蔽的群众。 1938年3月19日,于得水和林乎加奉命带领二大队进袭福山县城。他们通过和内线联系,安排好里应外合的事宜,然后,在兄弟部队和内线同志的配合下,一举攻克福山县城。国民党县长陈昱反正,所属部队300余人接受了改编,并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原县保安队改编为“第三军”第一路福山抗日游击队。 7月中旬,于得水按照胶东军政委员会的指示,和兄弟部队一起去粉碎蓬莱“第三军”第二路指挥周雍鹤的叛变阴谋。于得水和林乎加政委首先率部消灭了方里的敌人,又配合兄弟部队消灭了大辛店的敌军,活捉反动头子李耀美。接着,在高锦纯司令员的统一指挥下,去攻打蓬莱城东门。于得水指挥部队以强烈的火力网掩护突击组架起梯子,爬上城墙,和敌人拼杀。突击组立即打开城门,部队冲进城内,缴了叛军的械,并整编了二路部队。 蓬莱战斗后,于得水又奉命率部西上,到黄县北马、龙口、黄山馆一带肃清残敌。他教育部队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因而经过短时期的积极行动,肃清残敌100多名,缴获长短枪50余支,进一步巩固了蓬黄掖抗日民主根据地。 9月18日,“第三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于得水被任命为六十三团团长。部队开到黄(县)招(远)边界,主要任务是保护军火工厂和玲珑金矿,保障“第五支队”的军需物资和经费来源,保卫胶东中心根据地。 国民党山东第九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蔡晋康,两次率部向玲珑金矿进攻。l于得水率六十三团迎头痛击,予敌人以重创。这两次战斗,毙伤敌人百余名,俘虏敌人50多名,缴获长短枪120多支、子弹数千发,粉碎了蔡晋康、秦毓堂部进袭八路军的计划,保卫了玲珑金矿的安全生产。 10月16日,投降派赵保原、张步云部由平度北犯,企图消灭“第五支队”,侵占掖县根据地,与“第五支队”激战于平北之大青杨。于得水率六十三团参战,他指挥部队猛打猛拼,重创敌人,取得了大青杨战斗的胜利。 胶东抗日武装力量空前壮大,蓬、黄、掖三县抗日民主政权和北海专署的建立与巩固,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得水为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39年秋,八路军胶东部队为了沟通与八路军山东纵队的联系,成立了交通营(即十二团三营),于得水任营长。他率部往返于胶东鲁南之间,曾护送过黎玉、吴克华等领导同志,参加过鲁南区孙祖、清河区高扬等战斗。他指挥机智果断,斗争英勇顽强,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1940年6月,他又调任十四团团长。1941年8月,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兼东海专署专员,领导了同敌伪的殊死斗争,横扫东海十余个敌伪土司令,解放了昆嵛山区,巩固了东海根据地。 四 1945年8月,于得水晋升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兼烟台、威海警备区司令员。在他的领导指挥下,以东海军分区部队为主的东线反攻部队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发起攻击,于8月16日首战告捷,收复威海。18日,收复牟平县城。19日,福山县城、十里堡、宫家岛据点的日伪军连夜逃往烟台市区,福山县全境解放。与此同时,他还参与指挥了收复烟台的战斗。 自10月1日开始,美军第七舰队侵入烟台港,要登陆接管烟台。于得水按上级指示,部署部队沿烟、威一线构筑工事,教育战士加强戒备,动员群众加紧备战,在剑拔弩张的时刻,于得水常常彻夜不眠。他坚定地说:“我是一个军人,只知爱国,只知打仗。”他常常亲临海港视察,并曾参与同美方代表的谈判。 10月17日,原驻烟伪军张立业,打起国民党“山东保安三十七旅”的旗号,由天津驾驶20余只炮艇和武装船只,占领了dban岛,企图侵占烟台。29日,于得水奉命派东海特务二团,与兄弟部队配合,两次向d&l401岛敌军发起攻击,毙、伤、俘敌人200多名,其余敌人全部逃窜。 1949年4月,于得水被批准渡江南下。他带领部分干部长途跋涉,步行四个月,到达浙江军区,任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由于正确地执行了“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剿匪方针。一年后,基本上肃清了大股土匪,稳定了社会秩序,建立和扩大了地方武装,使浙东地区的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1950年5月,于得水调任浙江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筑委员会主任。从1950年到1955年间,于得水领导修建了冲锋寺疗养院、临安医院、杭州疗养院、西湖小学和江山一个师的营房等等,每处建筑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1955年,施工部队分散到舟山、江西、福建、南京等地工作,于得水的足迹也随之踏遍这些地区的山山水水。 1961年8月4日,他到安徽省就任民政厅副厅长,主要分管优抚工作。他经常接待烈军属和残疾、复员军人,对这些有功的人,他态度热情诚恳: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尽力帮助解决,能立即办的马上就办,一时办不到的,就说明道理;对不合理的要求,耐心说服解释。这样,大多数来访者都能愉快而归。 在“文化大革命”的前期,于得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于1967年2月26日惨死在狱中。1979年2月19日,于得水追悼会在合肥市举行。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及其在安徽的代理人强加给于得水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全部推倒,给予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详见本丛书《风云》之“战斗在昆嵛山区的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一一·四’暴动”)

知识出处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百余位对胶东革命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或对胶东革命有突出贡献的重要历史人物的革命事迹、生平事迹。这其中包括,1930年12月以前入党的著名党员,各县的第一位党员,中共胶东特委重要领导成员,中共胶东区党、政、军重要领导成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