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克恭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唯一号: 150530020210000961
人物姓名: 于克恭
文件路径: 1505/01/object/PDF/150510020210000022/001
起始页: 0044.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07年
卒年: 1940年
籍贯: 山东省牟平县地口村(今乳山市崖子镇南地口村)

传略

从东海之滨,到昆嵛山下,至今仍流传着“胶东人民的好儿子”于克恭的革命事迹。于克恭少年时勤奋好学,立志救国。入党后,对革命事业更是忠心耿耿,一往无前,不畏牺牲。1940年4月20日,在林村反“扫荡”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他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是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一生。 读书立志维护正义于克恭(1907-1940),山东省牟平县地口村(今乳山市崖子镇南地口村)人。当时,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华,各系军阀连年混战,官僚地主横征暴敛,平民百姓啼饥号寒。看到这种种社会弊端,于克恭满怀激愤,忧国忧民,十分向往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社会。他跟祖父在乡间劳动时,耳闻目睹地主豪绅对农民的残酷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在云阳小学读书期间,又受到了当时学校进步思想的影响。从此,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为解救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苦难而积极探索革命真理。 地口村邻村有个地主叫王香蒲。此人残酷剥削农民,欺压百姓,是名副其实的“地头蛇”。群众对他恨之入骨,但敢怒不敢言。1931年,于海洲借了他50元大洋,立有4个月期的字据,保人是于克恭的叔父于学仁。到期后只因无钱未能偿还,王香蒲便率其弟及狗腿子,把于学仁的里外大门封了,不让进出。于克恭为维护正义,便到牟平县政府控告了王香蒲及其同伙的胡作非为,并要求将其拘留。 于克恭这一状,告得王香蒲恼羞成怒,派人趁赶集时聚众用暗石打他,后来又企图用烟火熏死他,但都未得逞。王香蒲的卑劣手段,不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斗不过王香蒲誓不罢休”的决心。他一方面耐心劝说大家团结起来,打倒土豪王香蒲。一方面又先后写状告到烟台、济南法院。在法庭上,他义正辞严,跟王香蒲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官司打过数次,时间持续两年之久,终于得到胜利。于克恭的这一正义行动,灭了地主土豪的嚣张气焰,长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志气。王香蒲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到处搜刮民财了。 随着马列主义的传播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于克恭的阶级觉悟进一步提高,政治上逐渐成熟。1933年秋,由于芹生介绍,于克恭加入中国共产党。 宣传群众组织抗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战而退,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全国人民无不义愤填膺。于克恭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广泛地发动和组织群众赶走外来侵略者,推翻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劳动人民才有出头之日。于是他挺身而出,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努力做好组织发动群众的工作。他亲自编写地方小调,教唱革命歌曲,并在春节期间组织秧歌队到各村镇进行抗日宣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他曾一夜间行程90多里,在沿公路两旁的墙壁和树上贴了数千张标语,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进行抗日。 在于克恭积极组织和发动下,当地的党组织迅速发展和壮大。他先后介绍本家兄弟和妻子等八人入党。其叔父于学仁后来成为我党精干的地下交通员。其妻也是在他的进步思想影响和教育下入了党,走上了抗日前线。她曾担任过村妇救会长,积极协助于克恭开展地下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先后在本村发展了40多名党员。 1934年,于克恭担任牟平县委书记后,工作更加繁忙。他经常到各地进行视察,有时深夜步行几十里去参加党的基层支部会和区委会。会上他总是积极热情地向大家讲述国际国内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鼓舞大家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1934年前后因中共山东省委遭到破坏,各地党组织与省委失去联系。后来他受胶东特委的委派,去天津向北方局汇报请示工作。回来时将北方局机密文件裱糊在点心盒里,沿途冒风险、闯敌关,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终于把上级党的指示,安全及时地带回胶东特委。特委遵照上级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工作,迅速发展壮大了党的组织,为后来发动大规模的“一一·四”暴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身陷囹圄坚持斗争、 由于叛徒告密,于克恭于1934年10月16日被捕,被押到牟平县城。敌人软硬兼施,百般折磨,他始终没有吐露党的秘密。敌人怕留下于克恭闹出乱子,只得将他解往济南。审讯后,济南法院始终未查出什么把柄,最后以“危害民国”的罪名将其判刑两年半,后又转押到湖北省反省院。 难友们来自各地,虽然素不相识,但却有着共同的语言和革命目标。严酷的现实需要共产党员坚定地团结起来,领导大家坚持斗争。于克恭积极发挥了骨千带头作用。为了团结难友,鼓动大家同敌看守所开展斗争,他时常利用放风的机会,与其他同志进行秘密联络。后来,由于看守监视严密,面对面的接触容易暴露,只得用别的方法联系。有时,他们要把传递的内容提前写在破报纸上,放风时放在预定的地点,其他同志取去后再依次传递。就这样,难友们加强了联系,增强了团结。为要求改善狱中生活,他同难友们一起绝食三天,反对克扣囚粮,要求自办伙食,取得了胜利。他常说:“我们不但要为今天而活着,更重要的是为明天而奋斗。” 转战胶东为国捐躯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平、天津、济南、青岛等地相继沦陷。在山东,由于韩复榘的不抵抗,国民党官吏相继逃跑,致使敌骑横行,国土沦丧,人民群众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时妥协投降与悲观失望的情绪顿趋浓厚。此刻,于克恭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拿起武器上前线”的指示,肩负着上级党组织交给他返回胶东的重任,带领随行人员动身东去。为了防止路上发生意外,他们夜行晓宿,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当走到栖霞、福山两县交界的地方时,被国民党陈R部挡住去路,于克恭等10多人被扣。陈部将他们押到招远,交给国民党蔡晋康部处置。中共胶东区委得知后,马上派人与蔡部交涉,蔡部害怕承担破坏联合抗战的责任,不得不将于克恭等全部放回。 再次东去时,于克恭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将东去的同志化整为零,分为若干小组。将各组的行动时间和路线互相错开,约好集结地点,从掖县出发,冒着深冬的严寒,穿山越岭,闯过敌人无数条封锁线。有时,一天要与敌人激战数次,有时整天喝不上水,吃不上饭。于克恭和同志们同甘共苦,经受了艰苦的磨练。经过五个夜晚的跋涉,步行三四百里,终于顺利到达文登县林村。在这一带他坚决地执行了党关于开展各项工作的政策,在各县建立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少先队、自卫团等各种群众抗日组织。组织起将近30万的民众大军,并做了许多动员民众支援抗日参战的工作,如募捐、慰劳、担架、运输、侦察、警戒、除奸、参政及发动新战士参加抗日部队等,为以后顺利开展东海区的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1939年1月,于克恭担任东海特委书记。他处处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和影响大家。他信任同志,团结同志,有事同大家商量;他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处处以身作则。一些重大事情,他总是亲自动手处理,工作起来常常废寝忘食。他平时很少待在机关里,经常下连队到基层和战士们在一起。遇到紧急情况,他总是不分昼夜及时处理。有一次,部队在夜间急行军时,他看到身体不好的秘书长,背着沉重的油印机在长途跋涉中行走吃力,便从秘书长肩上把油印机抢过来,背起来就走。在他的带动下,大家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热情。全地区基层的党组织相继建立起来,抗日活动蓬勃展开,先后为西线部队输送了1000多名新战士,东海指挥部也建立起一支150多人的战斗队伍。 于克恭是一位既有革命胆魄,又善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细心考虑和安排自己所辖地区工作的领导者和指挥员。1940年2月中旬,日寇对整个胶东地区发动了“梳发式”大“扫荡”,由西向东步步推进,妄图将抗日军民斩尽杀绝。当时,东海地区国民党投降派部队遍地都是,大小司令不下十几个。有的死心塌地投敌卖国,有的贪生怕死弃枪逃跑。于克恭根据当时形势需要,于2月18日在林村召开了地委紧急会议。会上于克恭指出:“根据当前形势的特点,我们要把日军“扫荡”造成的对我不利的形势变为打击敌人的有利时机,深入发动广大党员和群众迅速组织起来,掀起敌人弃枪逃跑、我们拣枪拉队伍的群众运动。”会后,地委干部连夜到各县传达指示,并帮助地方开展工作。各县根据区委指示积极工作,很快就使运动全面展开。当日军“扫荡”过后,国民党投降派部队还惊魂未定,共产党已在全区组织起一支拥有上千人、800多支枪的武装队伍转战东海各地了。 4月18日,东海地委和军分区司令部接到情报,投降派王兴仁部一个营二百余人,在文登林村进行骚扰,杀害了东海地委军事部长宋干卿等人。于克恭和几位领导立即进行了研究,决定挥师西去,讨伐王兴仁部,巩固扩大林村一带的抗日根据地。 19日,经过一天的急行军,傍晚,赶到文登姜格庄。晚上,召开了军事会议,研究讨伐王部的具体作战计划。会议决定:当天午夜后,对林村敌军发起进攻,拂晓结束战斗。20日清晨,林村方向不时传来稀疏的枪声。于克恭与参谋长亲临前沿阵地观察敌情,不幸在母猪河西岸与王兴仁部的援军相遇。激战中,于克恭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4t.

知识出处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百余位对胶东革命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或对胶东革命有突出贡献的重要历史人物的革命事迹、生平事迹。这其中包括,1930年12月以前入党的著名党员,各县的第一位党员,中共胶东特委重要领导成员,中共胶东区党、政、军重要领导成员等。

阅读

相关专题

县委书记
职位
特委书记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