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仲淑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唯一号: 150530020210000960
人物姓名: 于仲淑
文件路径: 1505/01/object/PDF/150510020210000022/001
起始页: 0040.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03年
卒年: 1987年
籍贯: 山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市)安香于家村

传略

于仲淑(1903---1987),1903年生于山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市)安香于家村。蓬莱抗日武装起义发起人之一,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 于仲淑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大家庭。他排行老二,有兄弟五人,姊妹三人。他自小就勤奋好学,性格刚强,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他早在北平求学时,就积极参加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26年前后,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中国大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激励着众多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当时,于仲椒在家乡教小学,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时刻关注北伐的形势,其忧国忧民的思想影响着许多学生。192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在山东制造了“济南惨案”,打死中国军民六千多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日浪潮。消息传到蓬莱,人们义愤填膺,对时事政治比较敏感的知识分子,更是无比激愤。于仲淑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31年秋,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于仲淑怀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积极投入到抗日宣传活动中,并被推举为蓬莱县教育会和蓬莱县抗日救国会会长。当时,蓬莱县教育会和蓬莱县抗日救国会的主要活动为:支持办学,反对封建迷信;抗日救国,查封日货;排演宣传节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并且出版了《钟生旬刊》,宣传抗日救国。在于仲淑的组织领导下,广大热血青年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抗日活动。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逼迫蒋介石下令撤销华北各地的救国会,禁止查封日货,压制抗日活动。于仲淑对国民党的反动行为十分不满,公开抵制国民党的禁令,在国民党的逼迫下去了大连。 1934年夏天,于仲淑回到蓬莱。此时,在东北经商的蓬莱人宋尊三先生回乡办学校,在马格庄附近买了18亩地,盖起一座二层楼房,请于仲椒当校长。于仲淑的四弟于寄愚、五弟于眉都在外地求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经常带回一些进步书刊,受他们的影响,于仲淑的革命思想逐步升华。 1935年春,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在于眉的指导下,于仲w组织建立了蓬莱县小学教师抗战服务团,下设宣传队、歌咏队、救护队,他带领教师、学生到全县各地演出以宣传抗日救国为内容的话剧,教唱抗战歌曲,讲解战地救护知识。1936年,他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在蓬莱建立和发展民先队组织,传播革命思想。 1937年8月底,于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委派,回到蓬莱领导蓬莱的抗日斗争,建立了中共蓬莱县委并任书记。同时以“民先队”组织为骨干力量,成立了公开的抗日救亡团体——蓬莱县抗战服务团。于仲淑根据党的指示,建立革命武装,团结和组织了一些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忠实执行党的政策的进步青年、小学教师和学生,利用他在地方上的威望,深入做好统战工作,团结各种进步势力,动员国民党的地方武装共同抗战。 1937年,为贯彻中共胶东特委关于发动武装起义的指示精神,于仲淑在“民先队”部增设了军事组,一方面秘密收集枪支,一方面作了争取乡农学校的工作。当日军进犯烟台,国民党军西撤时,于仲淑不失时机地做好自卫大队和各区“乡校”的工作,促使一部分武装充实到抗日力量中。为了便于公开活动,于仲淑开展军事训练,传授游击战术,为组织发动抗日武装做好准备。 1938年2月3日,中共蓬莱县委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各路起义部队向大辛店以南集结,在西宋家村正式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简称“第三军”第三大队),于仲淑任大队长,于眉任政委。起初,汉奸张季端派郭丹枫在大辛店对起义部队进行监视。后来,起义部队在潮水、MF9寺店、马格庄以南集结,一时声势浩大,加上2月5日日军侵入蓬莱城,张季端无暇追阻,各路起义部队遂越过烟青公路向牙山进军。根据当时的布置意图,起义部队应向昆嵛山一带靠拢集结,以便于同胶东特委起义部队取得联系。8日到达牙山大杨家、香夼、车夼一带。2月12日,于仲w率领起义部队回师蓬莱。2月15日左右回到大辛店,对部队进行整顿后,筹集攻城之需,3月4日,直指蓬莱城。张季端见势不妙,开城门迎接起义部队入城。 这是起义部队第一次旗开得胜,军威大振,部队得到进一步扩大。 考虑到蓬莱城偏隅于海边,离烟潍路太近,不宜久驻,入城的第四天,起义部队便撤出蓬莱城,返回大辛店,并确定了两项任务:一是由于部队力量壮大,将“第三军”第三大队番号改为“第三军”第二路;二是组建抗日民主政府。于仲淑和于眉一起,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要求,在“第三军”第二路成立指挥部,于仲淑任副指挥。 3月18日,“第三军”第二路第二次攻打蓬莱城,伪县长张季瑞被迫投降,伪军全部缴械投降。在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时,党组织考虑只有于仲淑才有可能争取全县群众的拥护,3月25日命于寄愚接任于仲w的副指挥职务。 3月26日,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经民主协商,于仲淑被推举为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影响很大,各区“乡校”中队纷纷投奔“第三军”第二路,接受安排。在于仲椒的卓越工作下,抗日民主政府克服了重重困难,巩固了蓬莱抗日根据地,保证了人民武装部队的供给和发展,为迎来蓬莱、黄县、掖县抗日根据地的黄金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9月18日,山东抗日队伍实行统一整编,“第三军”第二路被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于仲淑调任北海专署保安司令部副司令。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寇“扫荡”频繁,并实行经济封锁,斗争相当残酷。抗日军需供给很困难,战士的被服用布难以供应。上级号召纺纱织布,生产自给。于仲淑被任命为北海专署纺织局长,专管纺纱织布,带领北海地区妇救会的工作人员,发动妇女,共同纺纱织布。当时,蓬莱人早已经穿了“洋布”,不纺棉花,织布的也很少,组织纺纱织布面临许多困难,原料、工具、技术等都有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于仲淑带领工作人员一起研究,逐一解决问题,亲自到村里发动群众,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再向面上推广,以点带面地逐步推开。因为有的老年人会纺棉花,可以教给青年人,技术问题解决了,再加上给纺纱织布的群众一定的报酬,纺纱织布工作很快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来,解决了部队的被服供应问题,对打破敌人的封锁,解决军需民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5年,日寇无条件投降,烟台解放。于仲淑被任命为烟台市工商管理局局长。10月1日,美帝国主义派遣第七舰队进犯烟台,妄图强行登陆。于仲淑大学时学的是英语专业,在这紧急时刻,他不畏艰险,毅然担任翻译,陪同军、政领导登舰与美军中将罗克、少将赛特尔交涉,严正抗议,在烟台党政军民共同努力下,迫使美军撤退。 青岛解放后,于仲淑调到了青岛工作。历任青岛市文工团团长、青岛市文联戏曲改进会主任、青岛水产实验所所长、青岛市保险公司经理、青岛市政协常务委员等职,任职期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努力工作,深得人心。1987年1月11日,于仲淑病逝于青岛市,终年84岁。

知识出处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先导胶东革命历史人物选编》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百余位对胶东革命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或对胶东革命有突出贡献的重要历史人物的革命事迹、生平事迹。这其中包括,1930年12月以前入党的著名党员,各县的第一位党员,中共胶东特委重要领导成员,中共胶东区党、政、军重要领导成员等。

阅读

相关专题

县长
职位
副司令
职位
局长
职位
团长
职位
主任
职位
所长
职位
经理
职位
常务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