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堂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唯一号: 150530020210000749
人物姓名: 张明堂
人物异名: 名:占诚;字:明堂
文件路径: 1505/01/object/PDF/150510020210000016/001
起始页: 0480.pdf
出生年: 1876年
卒年: 1967年
籍贯: 潮水镇

传略

在清末民初,潮水镇出了一个杰出的人物,他就是革命烈士苏晓风(原名张尔乙)的父亲——张明堂先生。 张明堂先生名占诚,字明堂。生于1876年,卒于1967年,享年92岁。老先生是一位汗牛充栋、学富五车的老知识分子。他是晚清科举考试潮水镇考取举人的第一人。 张明堂先生忧国忧民。1895年的甲午海战,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使血气方刚的张明堂先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看到了帝国主义的霸道和侵略野心。他义愤填膺,心如刀绞。他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要想富国强兵,必须要有大批有文化的人才。于是,张明堂先生于1906年办起了潮水有史以来第一所学堂——潮水新民学校。几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使潮水成为蓬莱以东有名的文化名镇。 张明堂先生思想进步,接受新思想快。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支持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大革命时期,他担任过蓬莱县农民协会副会长。 张明堂先生刚直不阿,疾恶如仇。20世纪30年代,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老百姓深受兵匪之害。潮水西边金果山上盘踞着一股土匪,经常打家劫舍,袭扰潮水百姓。潮水镇便组建了自卫团。年过半百的张先生当仁不让,担任团长,并亲率自卫团主动出击,将金果山上的土匪一举击溃。 张明堂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救国救民的责任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起了全面的侵略战争。这时,年逾花甲的张明堂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积极支持小儿子苏晓风与一些有志青年创办《潮水日报》,宣传抗日活动。并为苏晓风争取潮水地方武装出谋划策。1938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六,按照党的指示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在极其危急艰难的情况下,苏晓风表现出了坚决果敢、大智大勇的气魄,成功地把潮水镇民团100多号人,100多条枪的队伍拉了出去,参加了抗日队伍“三军二路”。张明堂先生十分欣慰,并让自己的三四个子孙一起跟随苏晓风走上了抗日救国的征途。 正月初六,潮水镇拉出了一百多人的武装参加了抗日队伍,这在潮水镇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的抗日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了鼓舞人们的抗日斗志和提醒人们的忧患意识,张明堂先生趁热打铁,利用正月十五“舞龙弄狮扭秧歌,观灯赏月闹元宵”的大好时机宣传抗日。他打破以往春节写对联的常规,在正月十五这天,他亲自书写了一副对联,贴到了潮水最繁华的南门上。对联写的是:“观灯应有履霜意,赏月勿忘抗日心”,横批“此地乐乎”。 从这幅既浅显大众化,又寓意深刻的对联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先生真是用心良苦。上联中的“履霜”,意思是:踏着地上的薄霜应该想到坚厚的冰,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张明堂先生在整幅对联中要表述的意思是:在幸福、欢乐、祥和的十五观灯赏月时,要有忧患意识,也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不只是侵占北京、占领上海,而是要鲸吞整个中国。我们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我们不要忘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如果日本侵占了整个中国,我们这个地方还能有欢乐吗?一副对联,抒发了张先生忧国忧民、心急如焚的爱国热情,发出了号召民众奋起抗日的呐喊声。张明堂老先生不愧为一代爱国名师! 就在张明堂先生的对联贴出的当年腊月二十一日,即1939年2月9日,潮水镇遭到了日本鬼子的血腥大屠杀。造成了潮水有史以来的最大惨案。惨案中,100多人被枪杀,70多间房屋被烧毁,惨不忍睹。昔日宏伟壮观的南大门也化为灰烬。“此地乐乎”,一言中的,张老先生真有先见之明也! 张明堂先生一生爱国,就连给自己的子孙起名时,也充满了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情结。如:“赎青”——反对巴黎和会列强瓜分青岛;“赎卫”——纪念收回英国租借的威海卫;还有“太文”、“太学”、“醒狮”等。从这些名字中可以看出张老先生“一片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愫。 新中国成立后,张明堂先生被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4年被选为蓬莱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明堂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民主人士,他用自己的言行,书写出了他爱国的光辉一生。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