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堂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栖霞市志1985—1999》
唯一号: 150530020210000563
人物姓名: 谢玉堂
文件路径: 1505/01/object/PDF/1505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629.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46年2月3日
籍贯: 亭口镇杏家庄

传略

谢玉堂,1946年2月3日生于亭口镇杏家庄村。1959年毕业于大杨家完小。1962年毕业于栖霞六中,是第一批回乡的初中知识青年。回乡后,他立志以董加耕、邢燕子为榜样,献身农村广阔天地,积极主办农村夜校并任主要负责人和小队会计。1963、1964年他曾两次回母校向应届毕业生作回乡务农报告,并出席亭口公社和栖霞县召开的先进分子代表大会。1964年春天,他刚满18岁,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邢绍山同志就找他谈话,准备培养为中共党员(入党以后准备任党支部宣传委员)。1964年9月,被公社党委和团县委推荐选拔到省团校学习深造。 在团校学习和参加齐河县社教运动中,他两次被评为优秀学员和优秀工作人员。1965年10月团校毕业时,被团组织推荐到《山东青年》杂志社工作,但他坚持回家乡做青年工作,回县后任团县委宣传干事,不久即到荣成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柳毕公社虎台村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队员,于1966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20岁。 “文革”动乱后,成立了“三结合”的总部委员会,谢玉堂参加了县革委的秘书组(联络组)工作,参人了大量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文件起草工作。从1967年9月到1968年10月,谢玉堂带领一批尚未“解放”的中层领导干部到蛇窝泊公社的牟家疃(1967年9—12月)、城关镇的西慕庄(1968年3—5月)、小庄公社任留村(7月)、观里公社辛庄村(8月)、杨础公社解家沟村、西李家庄村(9—11月)进行长时间的驻点调查,给县革委生产指挥部写了十几篇调查研究报告,客观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工作经济秩序,特别是派性给农村工作带来的破坏干扰以及相应的工作对策。其中辛庄的调查报告,被时任县革委副主任的王洪章、史桂开两同志作为典型材料进行推广。1968年夏季,县革委在县党校举办县委、县政府两个大院全体机关干部学习班时,谢玉堂同志担任县委机关学习班一把手。 1968年12月,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后,谢玉堂同志被县革委政治部派往古镇都作为一名领导成员,筹备“栖霞阶级教育展览馆”。他作为整个建馆工作的执笔人,与李元章、史吉田、王洪彩等同志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了“毛主席丰功伟绩”、“牟二黑剥削史”、“阶级斗争”三个馆的综合情况编写工作。开馆半年时间,就有20多万人到该馆接受党史和阶级教育。这期间,他和李元章同志到栖霞县有关农村和青岛调查了牟二黑整个家族的发展史。 1969年7月,根据党的“九大”要求,全国的整党工作开始。县革委核心领导层成立了整党办公室,负责文化大革命后的全县整党整团工作,谢玉堂同志被调往整党办公室负责全县的整团工作。8月,他到蛇窝泊人民公社西山村主持进行了“文革”中的全县第一个整团试点。这个试点充分肯定了广大团员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的助手作用,并排除了“左”的干扰。这期间,该公社没有处理一个团员。这个试点的成功经验被发到全县各公社、机关,成为指导全县整团工作的典型材料,使全县整党过程中的整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1969年11月,谢玉堂同志被县革委政治部主任刘锦山同志(军代表)公布为县革委党的核心小组机要秘书。由于当时全县的整党整团任务很重,党组织决定将他继续留在整党办公室工作。这期间,他到寨里、小庄、寺口、苏家店、大柳家、官道、杨础、观里等公社进行了整党试点和整党整团的检查指导工作,亲自完成了七篇总结材料和调查报告,这些材料都被整党办公室印发到全县。 1970年6月,谢玉堂同志随战洪春同志(文革前副县长)被派往官道公社筹备召开党代会,他积极协助战洪春同志领导筹备了党代会的整个工作,并主持起草了党代会报告。他作为“老中青”三结合的年轻干部当选为五名常委中的常委,时年24岁,分管全公社的党务、党群工作。这期间,他协助战洪春同志首先纠正了被王效禹在“反复旧”中造成的一批冤假错案;大胆抵制和反对由“军宣队”执行林彪“政治代替一切”的错误思潮;参入领导了龙门口水库西干渠的开挖工程(扩大水浇地6000亩);参人指挥了东部的以大闫家为中心、西部的以大解家为中心的30000亩东西涝洼盐碱地大规模改造工程。他驻点的柞岚头村,一秋一冬改造涝洼地460亩。1973年是个多灾年,这个村当年亩产反而比上年增加33公斤,人均分配突破100元,仅列大闫家、小花园两村之后。他包片的五个村粮食总产增加75万斤,人均向国家卖粮507斤,列全社之首。 1974年,谢玉堂任官道公社二把手,他积极协助郭建民同志对官道种植模式进行了重大调整。他主持推行了农业种植的“两压两扩”改革(压缩春玉米、春窝瓜,扩大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夏玉米套种面积),使官道公社的粮食产量当年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这年冬天,他和郭建民同志主持规划了五个大片1.6万亩的“农业学大寨”整地战场,他和当地村庄的社员吃住在工地上达半月之久。在年底的全县学大寨会议上,他做了长篇口头发言。到年底,官道公社的粮食人均占有、向国家的人均贡献、人均养猪、人均水浇地四项农业重大指标均列全县第一,综合经济指标由1970年的最末位上升到全县第13位(当时全县18个公社)。 1975年4月,谢玉堂同志被提拔为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任生产指挥部领导小组组长和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在县委书记陈永义同志的领导支持下,他和生产指挥部的其他领导成员王克俭、王洪章、战洪春、王德全、刘炳连、张世礼等同志,担负起全县的经济领导工作。 在陈永义同志的亲自领导下,他和农业局的同志一起开展了全县农业种植方式的调整改革,大力压缩了春作物的播种面积,压缩了夏玉米的直播面积,扩大了麦田和夏玉米的套种面积,为全县粮食“过长江”(单产800斤)做出了积极贡献。到1978年,全县的复种指数从1975年的147%上升到162%,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历年被评为省和烟台地区的学大寨先进县。 他配合支持县委副书记徐华同志在全县开展了群众性的养猪活动,使全县的养猪数量很快跃居烟台各个县区的前位。 他和战洪春同志一起领导指挥了一年一度的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修筑了桃村田家等16座水库的防洪筑坝工程,将观里北部五村调划给官道,理顺了龙门口西干渠多年争水打架的混乱局面。他和王克俭同志一起组织指挥了全县18个“战山河”连队的上万台大车(即马车),完成了治理夹河栖霞段变害为利的巨大工程;在任职四年中,先后完成了龙门口、庵里、许家台、聚格庄、田家、圈里等十几座水库的配套工程;亲自组织发动了庙后通往桃村的山区道路建设。 他与刘炳连同志一起组织领导了全县的多种经营生产,特别是千家万户的织花边生产、玉米皮的草辫生产及西半县的刺绣生产、全县长毛兔及肉食兔生产、桑柞蚕生产,并以生产指挥部的文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期间数次与意大利客户谈判并促成花边生产贸易合作,使全县的多种经营一直保持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 他在陈永义书记的带动、鼓励和支持下,针对当时全县松林被松干蚧大片害死和果业发展不快的现状,他一马当先,带领全县林业干部爬山越岭,先后建成了86个社办和村办林场。按照“山上松戴帽,山中果缠腰”的规划,将一部分山坡花生地和荒坡实行了大面积的退油还果,使全县的苹果和大梨面积每年以3—4万亩的速度增加,成为胶东第一大果树县。1976年7月底8月初,他组织指挥了全县1万多名高中师生会战牙山林场。这次大会战,彻底改变了被松干蚧严重破坏的牙山林场的面貌。牙山林场会战结束后,他用三天时间从牙山步行到北洋河,沿山东河东岭规划了亭口、庙后两公社的林场建设。月底,又亲自组织指挥城镇公社和大柳家公社的广大群众和部分师生,会战于十八盘东西两侧,用一个多星期时间将被病虫害破坏的松林改建完毕,栽上了大批量的落叶松。这期间,他白天在山上劳动,晚上在上苇城、张家庄、大柳家等村住宿,搞调查研究。栖霞林果业的发展,得到省领导白如冰、武开章等同志的高度赞扬,王子虹同志(文革前是林业厅长)亲自带领调研班子前来总结。1977年3月,谢玉堂同志以全国林果业先进县代表的身份参加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林业表彰大会,受到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亲手接过了由李先念同志授予的“全国林业模范县”的大奖旗。 在谢玉堂同志主持县生产指挥部工作的四年中,他赞同并支持陈永义同志“工业立县”的正确主张,他先和王洪章(王洪章同志因生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后和王克俭同志并肩作战,先后创建了县属磷肥厂、机床厂、棉纺厂、橡胶厂、卷烟厂、金矿,并从郝家楼将化肥厂搬迁到交通方便的桃村。扩建了县农机厂和针织厂,使县办工业很快走在烟台地区的前列,地委领导几次在栖霞开现场会,称赞栖霞“山沟飞出了金凤凰”。当时栖霞的县级财政收入比招远县多好几百万。他对陈永义同志在城镇驻点村创办村办工业的超前意识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无疑为他后来在牟平县宁海镇以“工业立镇”而响名全国和到济南工作后始终坚持“工业立县、立乡”的发展思路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根据省委的统一要求,“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干部要到基层重新锻炼。1979年2月,谢玉堂被调往牟平县观水人民公社任党委书记。他以高昂的斗志和满腔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观水事业的发展中。仅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走遍了观水50个村子、22座山头。他在全公社的党员干部大会上提出了“工业兴镇,果业富民”的发展方针。他回栖霞聘请范国玺担任观水公社果树技术员,并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到观水南崤开荒山挖树坑。四月份又带领全公社党支部书记和机关干部在上寺口村南山开挖果树坑,并以此召开现场会,要求每个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率领全体党员开荒植果,用两年时间实现全公社每人一亩水果田的目标。七月份他又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到大泮口南开山挖坑。这年冬天,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他在全县率先推行了大面积山坡地退粮还果工作。直到现在,观水镇的苹果产量和质量都在牟平县遥遥领先,人均收入和乡镇财政收入都在全县先进行列。为此当地干部群众至今还常常称颂他。如此同时,他狠抓社办工业的发展,新上了乳品厂、织袜厂、服装厂几个新企业,抓了后半城、大石坦、二甲、小泮口、刘家、上寺口等十几个村的村办工业,成为全县村办工业的发展典型,使当地人民感受到党的三中全会的好政策给他们带来的“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他针对东山区因缺水影响果业发展的现状,集中全公社的人力、物力,用一冬的时间,修建了八甲高山水库。施工期间他和党委一班人在水库工地同吃、同住、同劳动达半月之久。 1980年4月,烟台地委将谢玉堂同志调往宁海镇(当时是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宁海镇)任党委书记。他骑着自行车用一个半月的时间走遍了全镇65个村子和镇属所有企业,召开了大量的调查讨论会。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要求。面对人多地少和南山北海资源没有得到开发的现实,在7月中旬全县召开的发展经济广播大会上,做了“面向市场找门路,企业发展靠技术,供销人员大包干,收入分配拉差距,企业产品求质量,工农产业调比例,企业效益靠管理,开发资源抓优势”八个专题的长篇口头发言,受到县委一班人特别是刘忠孝书记的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个“面对现实,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发言。从此以后,“工业立镇”的发展序幕在宁海镇正式拉开。 他首先大胆支持西关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海顶住内外落后势力的干扰和压力,让西关一马当先走上工业立村的路子。在县委党校,他亲自主办了全镇党支部书记和全体机关干部学习班。在学习班上他提出了新时期党支部书记这个火车头要实施“改型工程”,即把“农业型”改成“工业型”。他用火车头的蒸汽机改为内燃机的原理,说明了支部书记改换头脑的重要性,提出了支部书记要作为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经济的第一责任人,强调了改型的紧迫性。这个学习班肯定并总结了西关对村办经济实行“统一经营,包交利润,独立核算,各自分配”的管理模式,对宁海镇的集体经济发展起到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的重要作用。从此以后,一个以发展村办工业为中心的经济热潮在65个村掀了起来。 1981年,他支持新牟里党支部书记常宗琳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床厂实现了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成功联营。他在新牟里几次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新牟里村和国有大企业攀亲结姻的经验,要求所有支部书记学习常宗琳,走出去,请进来,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搞横向联营,加快村办企业的发展步伐。这一年,他亲自帮助北翠里上了面包厂,文化里上了氧气厂,孔家疃上了肉食鸡屠宰场,新华里上了修配厂。到年底,有37个村子有了自己的村办企业,一个以服装加工为主的村办企业迅速兴起,产品远销到长江以北12个省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总收入从1980年的1217万元增加到2800万元,向国家贡献的税收从1980年的17万元增加到54万元。 1982年,围绕机械加工和建筑安装业,宁海镇又上了一大批镇办、村办企业。到年底,已有52个村子有了农民自己致富的企业,全镇已有5000名来自河南、安徽的外来打工者。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5000万元,向国家贡献的税收达到102万元。 从1983年到1985年,宁海镇的村办企业继续大跨度的攀升,总收入突破2亿元,向国家贡献的税收达1800万元,几乎占县财政收入的一半。全镇集体固定资产比1980年增长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镇级财政收入1670万元,53个村支部书记和镇级领导全部坐上了轿车。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镇党委为所有的支部书记和机关干部统一制作了西装,时任烟台市委书记的王济夫同志亲自到庆祝大会讲话,当他看到一片银灰色的西服队伍向他致礼欢迎的时候,他高兴地说:“宁海镇完成了一项伟大的‘火车头改型’工程”。 在这段时间里,谢玉堂同志于1980年、1983年带领全镇人民在海边修建了两个养虾场;1982年8月又将南山26个村分散的山岚统一规划建成了一个2.1万亩的风云林园大林场,在十个林区修建了十座风格别致的管理楼房,他因此被林业部授予“全国绿化劳模”的称号;他亲自规划建设以“三星湖”水库为代表的六大水利工程,大大改善了农业的水利灌溉条件;他几次到天津大学联系,在宁海镇创办了天津大学分校;并在西关村创办了中专学校;让农民的收人大大超过了机关干部;让民办教师的月工资(105元)超过了公办教师;对有贡献的支部书记实行年薪制;让先富起来的农民最早住上了楼房。 宁海镇的经验得到省市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1980年开始,烟台市委在宁海召开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和经验交流会上,谢玉堂曾先后做过18次发言,烟台市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全省几乎所有的县乡级领导,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县的领导都到宁海镇参观指导过工作。很多国家的驻华大使、驻华使馆经济参赞、武官都先后到宁海镇参观。1981年11月,时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同志、1984年11月,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1988年4月,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赵紫阳同志、1988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都曾到宁海镇视察工作。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彭真、万里、乔石、宋平、薄一波、温家宝、胡启立、陈丕显、陈慕华、田纪云、宋健、黄华、许世友、陈再道等四十多名中央领导都先后到宁海镇指导工作。 对宁海镇这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史,解放军著名文学作者李延国在他获奖的《中国农民大趋势》中做了比较详细的叙述。 1985年10月,党组织恢复了谢玉堂县委副书记职务。当时,他请求党组织继续将他留在宁海镇工作,他发誓要把宁海镇建成全国第一镇,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增光添彩。这个愿望终于在他离任四年后的1988年实现了,这年年底,在全国乡镇“大地杯”评选中,宁海镇被评为第一名。当时任宁海镇党委书记的张锋金同志从北京把奖杯亲自送到任山东省农委副主任的谢玉堂手中的时候,他激动地说:“荣誉是党的,功劳是人民的,愿‘大地杯’在宁海这块土地上永放光彩吧!” 1986年11月,谢玉堂出任牟平县县长。他离任时的宁海镇给县级财政的贡献达3000万元,等于牟平县其他17个乡镇税收贡献的总和。他一上任,就和常务副县长薛洪振同志一起组成了一个调查班子,用一个月的时间,起草了一份2万多字的“关于我县工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以政府党的核心小组名义向县委写了报告。这个报告,得到县委书记姜成玺同志的高度评价,县委常委一致通过,决定以1988年县委一号文件转发全县各级党组织,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县的路子。县政府又出台了33号文件,对发展工业责任人制定了奖励政策。这几项重大举措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987年,谢玉堂同志被省委组织部选定为全省二十名优秀年轻干部参加了9月份在济南南郊宾馆的考核。随后,被省委派往辽宁以介绍经验的名义进行考察学习。第二年,他根据牟平县的实际,将全县划为三个层次,建议县委选派400多名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对欠发达的南部六个山区乡镇进行集中包帮,期间他还亲自到最落后的王格庄蹲点抓典型。 1988年底,谢玉堂同志被任命为牟平县委书记。1989年5月又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省农委副主任。他离任时的牟平县,一直是烟台市的先进县之一,全县12个国有企业没有一个亏损,人均出口创汇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县级财政收入已达到7000万元。 1989年5月,省委确定将省农办改为农委,谢玉堂被调到省农委任副主任。因当时正值北京动乱,组织上让他在牟平继续兼任一段县委书记,直到9月,他才走马上任。他到任后,分管农村改革政策的调查研究,兼任《农村经济研究》刊物的主编。两年时间里,他跑遍全省各市地,到各地农村改革的先进单位进行考察,编辑了大量的经验材料在刊物上发表。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农委的几位大学生,撰写了别开生面的文章。1990年10月,他建议并主持了由农委召开的全省传统苹果技术改造会议,总结推广了牟平、栖霞两县传统苹果嫁接改造红富士苹果的成功经验。II月,省委组织农村社教工作组,他带领省直七个单位200多人的工作组到荣成县进行社教,得到省委的表扬。在全省社教总结大会上,他第一个作了大会典型交流。1991年5月,他在淄博市周村区主持召开了全省股份制改革试点研讨会。作为中央确定的全国试点区一一周村区股份制的试点经验,在中央有关理论专家的共同研讨下,获得充分的肯定。谢玉堂在会议上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在《农村经济研究》刊物上进行了详细的刊登与报道,为全省股份制改革作了理论上的肯定和实践上的总结。 1991年6月,谢玉堂被调到济南市任市委副书记,主管全市农村工作。1992年4月,分管市属工业。1992年6月,经过全市民主推荐,46岁的谢玉堂被大家推荐为市长候选人。6月12日,省委正式批准公布他为济南市人民政府代市长。1993年3月,他当选为市长。当年9月,他被任命为市委书记、市长,并兼任市委党校校长、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1995年5月,济南升格为副省级,谢玉堂任市委副书记、市长。1998年3月,再次当选济南市长至今。 他在济南工作期间,面对全市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始终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市委、市政府头等的中心任务紧紧抓住不放,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作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切困难与问题的根本途径来抓,组织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集中精力抓经济,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1992年初,针对济南市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经济总量落后于青岛、烟台的现实,他首先提出了大力发展县乡工业加快经济总量增长的思路,并亲自到章丘抓了“奋斗八十亿,提前奔小康”的试点。这个试点得到市委首肯后,他先后举办三次乡镇党委书记学习班,召开两次发展乡镇企业经验交流会,推广章丘大力发展县乡工业使广大农民加快致富奔小康的经验。在章丘经验的带动下,一个以发挥省会大工业城市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热潮终于兴起。到年底,济南市乡镇企业当年的投入突破7亿元,几乎等于前几年每年投入的12倍。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他发表了自己读研究生时亲自撰写的《我的农业观》的论文,提出了中国农业的扇形结构理论,认为中国农业必须加快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推进。他提出“工业立县、工业立乡”的方针,亲自组织在全市开展“村办企业年”活动。1994年4月,济南市乡村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他组织县乡领导在成绩面前对照苏、锡、常找差距,提出了乡镇企业第二次异军突起的要求,把抓改革、抓开放、抓骨干膨胀、抓向一三产业延伸、抓经济“三类村”的转化升级作为乡镇企业第二次异军突起的战略重点,把乡镇企业的发展推上了新的阶段。 针对济南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为了彻底解决济南黄河以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问题,他亲自组织千名机关干部到贫困的济阳、商河两县包村,引资金、上项目,并作为一项全局性的战略措施,连续7年坚持和延续下来。这些措施为农村经济的蓬勃兴起打下了基础。他先后多次亲自调度下派工作情况。每年到北京参加人代会返济的第一站就是直接到商河、济阳进行视察。市长对两县工作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2000年,两县实现工业税收已分别占到本县税收的80%和76%,下派干部引进项目的税收分别占到工业税收的54%和50%;济阳实现财政收入2.31亿元,是1994年的6.6倍;商河实现财政收入1.03亿元,是1994年的5.6倍;济阳农民人均纯收入2518元,比1994年增长118.2%;商河农民人均纯收入2457元,比1994年增长125.2%。 他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大胆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跨越。1993年6月,根据当时部分干部思想上存在的封闭保守状况,从济南实际出发,提出了把思想解放的着力点集中在“六个敢不敢”上(即:敢不敢在全国同类大中城市经济发展行列中确立自己的领先地位;敢不敢在改革大潮中开辟具有自己特色的新航线;敢不敢以最快的攻势从四个方面抢占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敢不敢在产业交叉延伸上开辟新领域;敢不敢在城市建设管理上争创全国一流水平;敢不敢使各项社会事业进入市场经济,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创出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新路子,要求各行各业跳出济南看济南,对照先进找差距。这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的思想震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针对济南工业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当时徐州提出“砸三铁”的改革思路,他和同志们一起制定了市属工业的改革方案,并在罐头食品厂召开了现场会。1993年,他提出在全市企业开展“市场效益年”活动,亲自撰写并作了题为《认识市场、掌握市场、奔向市场》的重要讲话。1994年后又组织开展了“管理效益年”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其经验得到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在工业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他亲自抓纺织企业的改革。7月9日济南国棉一厂改制为鲁成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省第一家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制大会上,他第一次提出了国有企业要通过改制,实实在在地解决“无产变有产”、“公有变共有”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产权制度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三个突破,抓好产业、产销人员比例、企业领导班子三个调整,搞好市场体系、中介服务机构、社会保障体系三个配套的要求,为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1997年5月,谢玉堂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亲自撰写并发表了《从商品二重性谈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的文章,指出市场营销体系的不健全使许多产品好的企业往往处于亏损的边缘,必须努力开拓市场,形成消费者、企业、政府三者参加,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互通,资源流程、商品和劳务流程以及货币流程流畅的连接体系。 1996年,谢玉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银企联手发展规模经济的思路,投入资金110亿元,支持轻骑等18家重点企业集团加快发展。他多次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亲自抓了纺织企业的结构调整,树立了第二印染厂、国棉六厂、济南建筑五金二厂艰苦创业走出困境的企业典型。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济南企业中开展了改革改制、扭亏、下岗职工再就业三个攻坚战。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意见和一系列对特困职工的保障政策,探索出了组织下岗职工走出工厂进市场,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走再就业的新路子。1996年10月,国家劳动部在济南召开了再就业工作现场会,他代表济南市第一个介绍了经验。 为了完成中央确定的国有企业三年两个目标的任务,他组织大批机关干部深入企业,现场召开大小会议解决问题40多次。重汽集团下放后,他担任市领导小组组长,不分白天晚上召开了三十几次大大小小的会议,妥善处理和解决了若干敏感问题,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并迅速恢复生产。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9.1%,资产负债率达到62.4%,降低3.6个百分点;列入改革改制目标的8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70户基本完成了改革改制,确保了国企改革“三年两个目标”的如期实现。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科技竞争,他亲自组织山大和山工大的专家教授完成了《济南市工业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交通设备、家用电器、机械制造、生物工程等五大主导产业。他狠抓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实行政策倾斜和集约投入,着力营造工业经济新优势。他先后多次到高新技术开发区现场办公,加快了齐鲁软件园和大学科技园区等7个科技园建设,形成了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2000年,全市取得重点科技成果1060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90多家,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93.5亿元,生物制药和新材料初步形成了生产能力。 他注重把握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超前的思维、抢抓先机的决策,自觉运用经济规律指导工作,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他亲自抓了济南第二印染厂等一批工业亏损企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支持鼓励他们走出了“主业精、三产兴、以三产养主业”的多角化经营路子。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为济南的困难企业加快实施腾笼换业,选择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供了典型示范。通过积极推进市区工业企业腾笼换业,退二进三,形成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高潮。 他强调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解决好经济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把关心群众生活,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来抓。突出抓了“菜篮子”、“米袋子”等肉、蛋、奶、菜生产基地建设,抓了系列化便民工程,并亲自到上海请了董绍成同志任副市长,创办连锁经营业,使连锁超市和连锁便民店迅速蓬勃发展起来,成为第三产业的最大、最新增长点。 他亲自组织山大的专家、教授对济南省会城市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主持形成了《济南第三产业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建成了一大批商贸设施和专业批发市场,使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由1995年的188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317.6亿元,由当时的全省第五位跃至首位。济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2.8个百分点,始终保持了全省第一的位次。 他根据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的特点,清醒地认识到济南发展旅游业所蕴藏的优势和潜力,连续六年亲自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济南大旅游的思路和框架,确定了发掘济南旅游资源,建设近郊旅游景区的规划,并亲自规划、亲自督促市政府建设十大接待工程,为济南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济南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针对全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强化政府财政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提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财政的观点,提出财政是检验经济发展的最好尺度,强调尽快建立宝塔式现代化大财政体系。这些措施促进了财政经济的发展。1998年末,全市地域财政首次超过青岛,达到136.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4亿元,增长21.5%。 为了解决济南对外开放晚、开放型经济发展慢的问题,他以强烈的紧迫感,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强调把思想敞开、把胆子放开、把大门打开、把路子通开、把步子迈开,提出了要走农村外向带动的路子,走工业企业嫁接改造的路子,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系统走招商引资自我发展的路子以及境外办企业的路子,国内招商的路子,采取启用人才、改善软环境等举措。并亲自组织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军分区六大班子分别负责世界六大板块经济的招商引资,组织实施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的“一二三”工程,组织实施“千人出国f_]”和“万人学外语、学驾驶、学微机”三学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扩大开放的整体声势。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外贸生产急剧下滑的形势下,他亲自带队到广交会、深圳等地考察,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济南市对外经贸会议,提出全力抢占国际市场的十条路子,拓宽了外经贸工作思路,坚定了全市外经贸战线干部职工的信心。 谢玉堂非常注重济南的省会城市形象建设。1991年9月他到济南上任一个月,针对济南周围几条大的省道两侧土地零乱、路边无树、山头光秃的现状,和农委的同志们制定了三线(济王路、济微路、济兰路)一片(大片荒山)整治规划,得到市委的肯定。经过沿途乡镇村80多万人次长达半年之久的艰苦奋战,驻济部队、市直机关和高中以上学校及厂企参人分包山头绿化的不懈努力,省会城市的周边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造,省直机关和济南市民为之振奋。 他新任市长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刚建完但尚未使用的济南火车站“脏乱差”,一片垃圾,苍蝇满地,污水横溢,市民和旅客反映十分强烈。谢玉堂亲自到现场,带领指挥市直十四个部门在路局党委的配合支持下,用半个月时间整治结束.,领导满意,市民称好。 面对日益拥挤的市内交通,他果断地修改了原二环路规划方案,提出并经市委、市政府决定1993年动工修建二环路。为了解决建路经费不足的问题,他和市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带头集资,发动全市机关干部纷纷集资筑路。经过全市军民的共同奋斗,开辟贯通了这条全长52公里的二环路。 筑路大军共同创造的“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真抓实干”的外环路建设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人民奋勇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1997年6月,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作出济南“五年大变样”的战略决策,他提出了“五年大变样、三年三大步”的实施步骤,积极组织和发动干部群众,建成了5.2公里长的顺河高架路、小清河干道治理工程,天然气引进、济南机场跑道扩建、引黄供水、绕城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根据省委扩大会议提名,亲自主持了泉城广场规划建设,先后17次现场办公,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这项代表现代化省会城市的形象工程建成开放。 作为跨世纪的新一届政府,他要求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树立起团结、高效、务实、进取新形象,决心带领全体干部进一步加快省会济南的建设。他亲自组织实施了“容貌工程”、“蓝天工程”和造绿工程。他亲自任“蓝天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带领市直有关部门,在全市进行了整整一年的群众性的浩大工程。2000年完成荒山造林6.06万亩,植树806万株,取缔小锅炉246台,取缔沿路两侧的小水泥厂、小石子厂、小石灰窑306处;取消面的车4000辆,大气质量有重大改观,终于摘掉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帽子并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他亲自带领各区长和市直有关部门两次赴大连学习造绿经验,新建城市绿地广场38处,新增绿地面积373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并开展了以二环路和九大出入口为主要内容的“一环九射”工程,在长达174公里的路段上,到年底已拆迁破旧房屋102万平方米,2001年可新建绿地520.97公顷,使城市面貌有更大的改观。 为了真正体现总书记“三个代表”中特别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他集中抓了危房旧城区的改造,亲自抓了北园镇十四个村的旧村改造和阳光小区等几个旧城区片改造。亲自抓了国棉二厂旧厂区的宿舍改造,2001年正月初三省委吴书记亲自到该厂进行视察,给了很好的评价。旧城改造拉动全市GDP增长2.3个百分点。 在全面抓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为了尽快改变济南供水的突出矛盾,他先后十几次到玉清湖现场办公,终于在1999年完成鹊山水库建设的基础上,2000年底又建成了蓄水4860万立方米的玉清湖工程,使城市供地表水的能力达到70万吨,增强了城市的供水能力。 他始终不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爱民与富民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亲自组织有关部门修建了锦阳川、锦绣川、锦云川、仲垛到武庄至柳埠等四条旅游公路,开发建设了野生动物世界、七星台万亩天然植物园、药山森林公园,为贫困山区开发打下了基础,并亲自指挥开发建设华山公园。 他狠抓安居工程,千方百计地调度资金,为处于全市住房特困线以下的500名教师和600多名文艺工作者解决了住房。抓了为全市师生送温暖工程,全市筹资5000多万元,为市区107所中小学一次性解决了供暖问题。抓了开设“小饭桌”暖心工程,解决了市区32812名中小学生午餐难、接送难问题。抓了“爱老”工程,在全市建立了16所老年公寓。 他采取扩大中考招生和与驻济高校合作等多种形式,解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考落榜生问题,2000年全部解决了中考生入学问题和高考落榜生继续教育问题。 他高度重视国防建设,亲自解决驻军训练和生活困难,解决下岗军嫂的再就业问题,动员全市军民积极行动争创国家双拥模范城,并获得了“四连冠”的荣誉称号,谢玉堂被评为全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大新闻人物之一O 他在坚持为人民多办实事办好事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廉洁勤政的形象。除了必要的接待活动外,从不请客送礼,不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不进舞厅,大部分节假日都工作。虽然身体欠佳,但很少休星期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政府全体成员勤奋工作。三个孩子一个也没有在济南市安排工作。对身边工作人员一惯要求严格,不吃请,不受贿,以良好的形象得到全市人民的信任。 经过他带领全市人民近十年来的不懈努力,济南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面貌都有了巨大的改观。“九五”末与“七五”末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138.24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952.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了3.5倍;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0年的17.31:48.73:33.96调、整优化为10:43.9:46.1;地方财政收入由1990年的12.38亿元提高到49.05亿元,增长了3.96倍;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60.43亿元上升为336.60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了2.7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0年的52.82亿元提高为354.70亿元,增长了5.72倍;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由1990年的118.4亿元和125.4亿元提高到1274.96亿元和1069.31亿元,分别增长了9.77倍和7.5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1619.5元和731.1元提高为8471元和3046.8元,分别增长了4.23倍和3.17倍;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0年的7.5平方米和22.5平方米提高到10.5平方米和28.6平方米,分别增长了3平方米和6.1平方米。 谢玉堂到2002年6月12日任济南市长正好十年,当有人问起他有何想法时,他说,希望组织上在他干完十年市长后允许他退休,他要回到离别38年的故乡去当一个普通的农民……

知识出处

栖霞市志1985—1999

《栖霞市志1985—1999》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志真实地再现了栖霞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记载了栖霞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专题

机要秘书
职位
党委书记
职位
县长
职位
县委书记
职位
副主任
职位
副书记
职位
代市长
职位
市长
职位
市委书记
职位
党校校长
职位
第一书记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