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只楚村史》
唯一号: 150530020210000300
人物姓名: 李世勋
文件路径: 1505/01/object/PDF/150510020210000010/001
起始页: 0579.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43年7月
籍贯: 只楚村

传略

李世勋 1943年7月生于只楚。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中共只楚村党委书记、山东只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山东省第八九届人大代表、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科技实业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李世勋出生于普通农家,兄妹7人,童年和少年,在贫穷和艰苦中成长。早懂事,早当家,从记事起,作为长子即开始帮助父母看弟妹,做农活。许多年以后,当他回忆起这段生活时,不无感慨地说:“我6岁那年,去了趟大连,来回7天,其余时间都呆在村里。进城当民工,只知道干活,连芝罘区的名胜也没去逛过。” 1957年小学毕业,时年14岁。本应继续求学,却因家境困难,毅然打消了上中学的念头,而投身到繁重的农业劳动中去,为父母分忧解难。 他做过民工,拉过板车,扛过麻包,什么活都干过。他只知道一门心思干活,扎扎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1958年冬修门楼水库,他顶替父亲,推着300多斤大萝I、,从只楚村赶到工地。营长吕中玉看他年龄太小,身个又矮,拒绝留他。他不卑不亢,架起300斤重的萝I、车,在工地上一溜跑着连兜了几圈,引得大家一片喝彩。吕中玉信服地翘起大拇指,欣然留下了他。正是这些生活的磨练,使他增强了对待生活的信心,积聚了战胜困难求得发展的勇气。 1965年,年仅22岁,先后被选为队委委员,第四生产队副队长。他处事公道,办事认真,受到群众的拥护。 1973年担任了生产队长,连任三年,不负众望,抓生产有章程,有魄力,初步显露出他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1976年12月8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增补为党支部委员,被任命为生产大队长。1977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被选为党支部副书记,仍兼任大队长。 工作中表现出忘我的实干精神。当大队长的第二年,全村1000多亩小麦要赶在雨前收打结束,他已经四天四夜没合眼了,麦场上砍伤了手指,回村包扎时竟晕倒在街上,包好伤口稍待清醒,他又回到麦场上。 1983年支部改选,他被选为党支部书记。这一年,他正好40岁。 上任伊始,李世勋即积极组织支部和村委成员学习中央文件精神,决定大办工业。 他走的第一步,就是与支部和村委的同志一起,对只楚村在外地工作的乡亲进行摸底排队,欲借其对家乡的深情和智慧,发展村办企业。 春节刚过,他即带着考察学习的同志先后去了天津、北京。所到之处,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使李世勋受到巨大鼓舞。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倾听各方面意见,发现生产电缆大有前途,于是力排众议,决定创建一个电缆厂。作此决策,一个重要原因是:本村有一位申传纲主任工程师,原在天津电缆厂工作,才刚刚退下来。申工立刻成了李世勋注目的关键人物。 1984年3月,李世勋率六人邀请团,先后三次去天津,登门邀请申工回村帮助乡亲创办电缆厂。在谈心中,李世勋炽热的话语,醇厚的乡情,深深打动了申工,他毅然于1984年5月15日,重返离别40余年的故乡,投入到电缆厂的创建中去。 电缆厂于1984年4月16日办出营业执照,申工回村后破土动工,8月14日拿出第一批合格产品,共历时三个月。从此,只楚村有了自己的骨干企业。三个月建起电缆厂,这种速度和干劲,后来被人们誉为“烟缆”精神,它不仅振奋了只楚一村人,也鼓舞了烟台一方人。 创建中,李世勋与大家一起奋战在工地上。他要筹划,要决策,要对内对外、上上下下联系沟通。大到人、财、物的筹措和使用,小到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生活照顾安排,他都要管,都要问。他处处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他最讲究实干。干农业的时候,山上、场上、地里,一律实干。为安排好全天工作,他善于用早出工前的时间进出数户家门,现在干工业了,仍然坚持。多少个日日夜夜,天不亮,别的同志未起床,他起来了;夜深了,别的同志已睡下,他不睡。多少事等着他商量研究,思考筹划,决策定板。他人熬瘦了,眼熬红了,一如既往身先士卒。建蓄水池期间,赶上三伏天连日暴雨,塌方严重,李世勋跳进水中,带领大家一边挖土,一边下石头,镇住了塌方,排除了险情。 1984年,电缆厂建成当年,就实现产值186万元。第二年,实现产值800万元,年终村民人均分配首次突破1000元大关。这一年,李世勋被评为芝罘区模范共产党员。 紧随电缆厂之后,他乘胜铺开摊子,又相继建起烟台市振华空压机配件厂、烟台市冠达西服厂、烟台太阳能设备厂、烟台市气体压缩机厂。到1986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到2400万元,占工农业总收入的72.5%,人均分配达到1100元。只楚村基本完成了由“农业型”向“工业型”的转变。 面对这些成功,李世勋表现得既冷静又沉稳。他在百忙中,经常挤时间深入学习上级党和政府的有关精神,经常与支部和村委的同志分析研究市场形势,同时,他坚持向专家们请教,虚心向专家学习,确定下一步发展目标。1987年,面对个体企业振华泡沫厂发展的关键时刻,李世勋从实际出发,根据孟贤柱厂长的要求,果断决定在村内实行“一村两制”,将其纳入集体经营,并迅速发展为村骨干企业。同年,他开始探索依托大院、大所、国营大企业,靠高新技术创办大企业的路子,做出了“靠高投入培植骨干企业,靠高技术增强竞争实力”的历史性决策。先后投资1000万元,与中科院联合,建成了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高能电子加速器辐照交联电缆生产线;投资4000万元,与中国医药工业公司联合,建成了胶东地区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烟台第二制药厂;投资3500万元,与中国一汽集团联合,将烟台市汽车内饰材料厂扩展为烟台汽车内饰集团;投资1000万元,与上海宝钢集团联合,成立了烟台鲁宝有色合金厂。几年时间,与2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联合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30余种,其中有许多种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创办电缆厂开始,李世勋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积极主动争取国家土地使用权,并从长计议,长远规划。他数年努力先后将现只楚民营科技园区的大片土地征购为集体所有,包括电缆厂和二药厂300多亩新厂区的统筹安排。这既为造福后代积聚了土地资源,又为企业的膨胀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在二药厂总体设计前,他决定投资500多万元建造变电站,上下奔波,争得1.26万千伏安双回线用电权,不仅解决了该厂的电力问题,而且替代了村里原有的7个小型变电室。与此同时,他又决定于东山、夹河和厂区打井,将水源统筹联网,彻底解决了该厂供水难题。这些也为以后只楚集团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电力和水源基础。当他得知有色金属加工厂长寿高炉风口在宝钢l号高炉试用,其使用寿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后,立即将这个队办小厂迅速发展为村办骨干企业,在他的支持下,该厂连续开发出多种高科技新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利税连续五年大增。他又抓住有利时机,将该厂与宝钢联合,组建起鲁宝有色合金厂,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对村、厂聘请的重要工程技术人员,他都要亲自解决其生活、工作以及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患病住院者无不得到他的特殊安排和精心照料。 1992年,他将“依靠高科技、争创高效益”作为加速只楚村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二次创业奋斗目标的战略指导方针。在只楚村西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工业企业遍地开花,科技成就硕果累累,1994年,被省科委列为全省唯一的村级高新技术密集区;1995年,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民营科技园。(到199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因素的比重,达到70%。) 纵观只楚村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李世勋不仅在技术改造上舍得投入,而且在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上,也舍得投入。他正是靠了人才和科技,为只楚创造了巨大财富,使村民提前跨入了“小康”水平。同时,他通过只楚自身的发展,又营造了一块不断引进人才、培育人才、造就人才的肥沃土壤。 历年来,只楚共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00余人,选派到各大专院校深造的21人,业余参加各类大专学习的60余人,投资10万元成立了微机培训中心,有60多名管理干部和财会人员进行了微机培训,有42名技术人员评定了技术职称,另外还选派了500多人到各国有大中型企业跟班学习专项技术,同时还有90%的干部和职工到村文化技术学校和厂职工学校轮训过。他本人也勤奋好学,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早晚读书、写日记,经过三年努力,取得了大专学历。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与技术的投入一起,为今后更大的发展积聚了力量,储足了后劲。 1992年组建起“山东只楚集团总公司”时,李世勋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93年3月4日,烟台市芝罘区委发出第24号文件,批准只楚村党总支组建为村党委,这是全区第一个村级党委。同年8月18日村党委换届选举,李世勋被选为党委书记。这一年,李世勋正好50岁。 数十年的磨练,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创业、拼搏,无论是抓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抓企业管理发展经济,他都逐渐成熟了。年复一年,他工作走在前头,心里想着父老乡亲,使他的路越走越宽广。 从1985年至1996年,他连续被评为芝罘区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始,先后被中共芝罘区委、区人民政府,授予“农民企业家”,被烟台市人民政府授予“烟台市优秀乡镇企业家”,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优秀企业家”。 1991年,只楚村获芝罘区“工业产值过亿第一村”,“工业明星第一村”、1992年获区“科技示范村”等荣誉称号;1993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99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全国1000家最大经营规模乡镇企业292名”、“全国1000家最高利税乡镇企业305名”;1996年7月,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诸多成绩和荣誉面前,李世勋心静如水,头脑清醒。他认识到,成绩再大,也是全村父老用双手共同创造的,自己只不过做了自己应做的那份工作。为了严格要求自己和“两委”一班人,他约法三章:一要不怕吃苦,甘愿吃亏,乐于奉献;二要体察民情,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三要廉洁自律,掌权为民,不搞特殊。 在工作中,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虽居领导位置,但却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哪怕在细枝末节上,也决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最主张自己管好自己。在考察上二药厂过程中,为了提前一天赶回来立项,他和同伴刘质彬利用半天时间,在北京车站到处叫喊,硬是将卧铺票换成了硬板,又急匆匆返回旅馆,乘人力三轮车冒雨追上了鸣笛待发的火车。随着企业的兴办,大量村民先后告别了苦力活,陆续进厂当上了干部、职工,而他仍叫体弱多病的妻子多年在建筑工地干壮工。他配有一辆专车,但他只用来乘坐办公,上下班与村民一样,仍骑着自己那辆自行车来去。1992年村里建起第10栋村民楼,分房的时候,他与村民一起抓阉,结果抓到了6楼,抓到6楼就住6楼,博得了全村父老的交口称赞。一年到头,每天都提前上班,别人有节假日,他却没有,即使星期天,他也照常上班。按规定,他可以转为国家干部,家属可以农转非,上级领导多次跟他打招呼,但他坚持未办。他认为,自己既然生在只楚村,干在只楚村,就要与只楚村的父老同甘苦,共忧乐,心连心地建设只楚村。 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他的一贯追求。只楚富了之后,他与“两委”班子一起策划,先后补贴700多万元,进行旧村改造,建起8.8万平方米的居民楼,使80%的村民迁入了新居,全村人均居住面积达30多平方米。先后投资300万元,建起市级标准的幼儿园、十配套的花园式小学,对村卫生院进行了改造。199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726元。为方便村民生活,投资30万元,在村中建了标准化市场一处。补贴200万元,为村民楼安装了暖气。投资60万元,解决了村民楼供电不足问题。村内道路达到了硬化、绿化,改善了居住环境。从1994年开始,提高了村民的退休待遇,使人人能够老有所养。为鼓励下一代重视文化学习,从1987年开始,设立奖学金,又先后两次增加金额,所有这一切,都得到村民的由衷赞扬。 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李世勋一刻也没放松抓人的工作。他认为,作为一个村的领导集体,必须是团结、拼搏、进取的集体;必须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必须大公无私,不遗余力地为群众谋利益。这样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楚村所以能有今天的巨变,正是靠了这样一个集体共同奋斗的结果。为形成这样一个集体,他付出了很大心血,这是用眼睛不易看到,而人人都能感觉得到的。在平日工作中,李世勋特别重视那些具有工作能力而又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1984年以来,全村先后有43人人党,60多名年轻人走上村、厂的主要领导岗位。他既能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也能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严格要求,为他们的成长而高兴。 李世勋时刻牢记着只楚父老对他的期望,在成绩面前,他说:“自己浑身都是铁,才能打几根钉子,发展事业靠的是大家的力量。”1993年区委奖励他30万元,他分别奖给了那些为只楚村的发展做出突出成绩的人们。 李世勋在领导岗位上一干数十年,酸甜苦辣都有深刻体会,而体会最深的,就是一要作风正派,只有自己正了,才好正人;二要办事公道,只有办事公道,群众才能服气。遇事他总要先放在自己身上试试,自己不愿接受的,一定不要加于别人身上。他就是靠了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虽处在各种复杂的矛盾中,却都能问心无愧,精神轻松,说话有份量,大家愿意听。也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拥护和爱戴。 十几年来,众多大小报记者试图走近李世勋,了解他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尴尬地遭到他的拒绝。他说,他不愿宣传个人,个人也没有什么好谈的。要谈就谈只楚,谈只楚的企业和产品,谈只楚的今天和明天。某记者试探地向他发问:目前南方一些公司的老板实行了年薪制,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你掌握这样一个大的企业集团,工作强度大,工资仅为企业负责人工资的平均数,你心里感到平衡吗?他说:“不是唱高调。没有党的培养、乡亲们的信任,我现在还是一个普通农民。当干部不能光想着自己,老想着往自己兜里捞,不然你有什么资格说别人、管别人,也没有人听你的。我想的还是把只楚的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让大家更富裕。” 附:李世勋获得的荣誉称号(摘要): 1988年12月:山东省优秀农民企业家。 1989年2月:烟台市优秀乡镇企业家。 1990年9月: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 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家。 1993年10月: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年2月:山东省一等星火奖。 1994年12月: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银奖。 1995年4月: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9月:烟台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 1996年11月:烟台市人才工作先进工作者。 1997年6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知识出处

只楚村史

《只楚村史》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一、本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记述只楚村的历史和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二、本史上限以掌握的史料上溯的事物为发端,下限为1996年年底。个别事物为体现其完整性有所下延。三、本书记事,以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异略同为原则。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以突出时代特色。四、本书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等表现形式,以"志"为主,除引文外,采用语体文记述体。五、本史纪年,清以前(含清代)按传统的朝代和帝王年号纪年,在括号中加注公元年号。民国时期先写民国纪年,后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律用公元纪年。六、本书对数字的用法,以1986年12月31日国家语言委员会等7个部门联合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为准。计量单位原则上以1984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为准,亦兼用一些习惯用法如亩,旧资料中的计量单位保持原貌。七、本史材料来源于芝罘、福山、只楚等地的新旧史志;只楚、幸福等镇的档案资料;本村有关的历史档案、会计档案;父老乡亲的口碑资料。八、本史正文共有四编。其一二编采取"史志结合,以志补史"的办法,力图客观、全面地记叙只楚村历史变迁的情况;第三编为厂史荟萃,力图准确地介绍只楚集团辖属企业的发展情况,是第二编的详细补充;其第四编人物列传,依照史书传统记述人物,但又突破"不为生人立传"的惯例。将对本村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或在本村历史上有过较大影响的人物尽皆列入。以本村人为主,也兼记外籍和客居他乡的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

队长
职位
大队长
职位
大队长
职位
书记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