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岬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岛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93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岬角
分类号: P942.52
页数: 5
页码: 147-15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的较大岛屿在成因的作用下从而形成众多的岬角。根据岬角的划分界限约有150多个可称为岬角的实体,在地名普查中依据地理方位和地形特征及对海上航行的导航作用,确定了15个岬角的标准名称。
关键词: 山东省 长岛县 岬角

内容

长岛县的较大岛屿在成因的作用下,形状回异,岛岸曲折,从而形成众多的岬角。根据岬角的划分界限约有150多个可称为岬角的实体,在地名普查中依据地理方位和地形特征及对海上航行的导航作用,确定了15个岬角的标准名称。
  岬角一般多因海蚀而成,即在长久的海水侵蚀作用下,基岩的覆盖物及质地较疏松的深变质岩被逐渐剥离岩体,而留下质地较坚硬的部分突出在海中成为岬角。按形状特征,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锐角三角形状:顶尖底窄,向海中伸入的特征明显,这一类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多数位于岛屿的北侧与东侧海岸,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二是钝角三角形状:顶略尖,底宽大,形状一般不十分规则,向海中延伸的特征亦不够明显,这一类的面积一般比较大,多数位于岛屿较明显的转角处或大面积向海中突出部分的顶部及岛屿的南侧海岸,数量较多,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二;三是呈长条状:底和顶宽度大致相等,向海中延伸特征明显,这一类的面积一般不大,分布也比较分散,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四是呈梯形的岬角:没有明显的尖角,向海中延伸的特征不十分明显,这一类的面积一般较大,主要分布在岛屿的北侧和东侧。
  岬角上部大多数都有土壤覆盖,但土层一般较薄,土质较差,只适宜草木生长,因海风的侵蚀一般都不十分茂盛。在部分岬角上建有灯桩。
  大洞尖子[Dàdòngjiānzī]岬角;在北隍城岛东侧中段。因岬角下有一个石洞而名。海图上名避险角,因重名于岛礁普查中更今名。呈锐角三角形状东北方向伸入海中,长约12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最高点海拔约90米。两侧均为海蚀崖海岸,出露岩石为石英岩和板岩互层。岬角下有近1.5公里的岩礁带东北方向延伸,在深度基准面下3—29米,周围水深6—55米;老母猪礁座落岩礁带中段偏北。
  东南嘴[DōngnánZuǐ]岬角,在北隍城岛东南端。园地理位置而得名。呈斜三角形状向南略偏东方向伸入海中,长约11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最高点海拔约85米。两侧及角端均为悬崖峭壁,出露岩石为石英岩。岬角下西侧有一海蚀柱,南面约400米处有暗礁东南礓。
  将军石嘴[JiāngjūnshíZuǐ]岬角,在南隍城岛北端。因岬角高耸、岩石裸露,好似挺立的石将军而名。呈梯形向北伸入海中,长约8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最高点海拔约58米。三面均为陡峭海蚀崖,出露岩石为石英岩。岬角下水深8.10米,东北方向约600米处有暗礁西南顶。
  马石嘴[MǎshíZuǐ]岬角,在大黑山岛最北端。因与马山相连且岬角下多卵石而名。海图上名马牙嘴,岛礁普查中更今名。南北走向,呈不规则三角形向北伸入海中,长150米,面积约0.02平方公里,尖角处海拔约46米,北部略高。出露岩石主要为石英岩,三面岩岸陡峭,岬滩上多岩礁。是群岛区域最西的岬角,对船只航行有指向作用。
  西北嘴[XīběiZuǐ]岬角,在北长山岛西侧北端,因方位而得名。西西北向展布,呈牛角状伸入海中,长450米,面积约0.0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9.7米,向西渐低。出露岩石主要为石英岩。尖角处为低矮海蚀崖岩岸,南侧多砾石,北侧系陡峭海蚀崖九丈崖,高60余米,崖下遍布礁石。角端建有灯桩,是船只进出珍珠门水道的重要标志。
  大头子[Dàtóuzi]岬角,在北长山岛最北端。因连接大头山而名。北北西向展布,呈三角形伸入海中,长0.3公里,面积约0.09平方公里,角端海拔94米,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三面均为陡峭岩岸,海滩遍布礁石。出露岩石为石英岩和板岩互层。最高点建有灯塔,是识别长山水道的标志之一。
  螳螂沙嘴[TángLángShāzuǐ]岬角,在螳螂岛南端,因名。呈长条形东南方向伸入海中,长约15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最高点海拔约10米。三面均平缓入水,沙砾及卵石滩岸。岬角下有沙坝东南方向延伸80余米。周围水深1—6米。
  突嘴子[Tūzuǐzi]岬角,在北长山岛西侧中段。因岬角实体较大,突出如嘴而名。呈梯形西南方向伸入海中,长约300米,面积约o.1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约50米。岬角地貌扁平,西侧为峭壁,南、北为缓坡。出露岩石为石英岩。岬角下多岩礁,三面海岸亦有砾石分布,岬角西南约650米处有双礁。
  老婆婆嘴[LǎopópoZuǐ]岬角,在北长山岛东端。名称来历无考。呈三角形向东伸入海中,长约150米,面积约0.01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约65米。南、北两侧均为海蚀崖。出露岩石为石英岩。岬角下为一片干出面积达30000多平方米的岩礁滩,外侧水深4—10米。
  东北嘴子[Dōngběizuǐzi]岬角,在庙岛东北端。因方位而得名。呈钝角三角形状,顶角向东北,无明显的延伸特征。长约60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最高点海拔44.8米。北东两侧均为海蚀崖。出露岩石为石英岩。岬角下遍布岩礁,周围水深3—5米。
  马头嘴[MǎtóuZuǐ]岬角,在庙岛南端。因俯视如马头而名。呈三角形向东南方向伸入海中,长约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最高点海拔约30米。出露岩石为石英岩。岬角下为岩礁滩,周围水深3—8米,西南侧建有码头。
  避险角[BìxiǎnJiǎo]岬角,在南长山岛东端。名称来历无考。呈三角形向东伸入海中,长约70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最高点海拔约30米。南、北两侧均有断崖。出露岩石为石英岩。岬角下两侧为岩礁,东北方向约80米处有一暗礁,在深度基准面下o.3米,外侧水深3—5米。
  东南角[DōngnánJiǎo]岬角,在南长山岛东南端。因地理位置而名。呈纯角三角形状,顶角向东南,无明显的延伸特征。长约100米,面积约o.0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约75米。两侧均有海蚀断崖。出露岩石为石英岩。岬角下南侧为岩礁,北侧多砾石,近尖角处有一海蚀岩柱,外侧水深10米左右。
  鹊嘴尖子[Quèzuǐjiānzi]岬角,亦称鹊嘴子,在南长山岛西端。因位于鹊嘴村西而得名。东西走向,呈不规则梯形向西伸入海中,长200米,面积约0.0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米。出露岩石主要为石英岩。东部与信号山连接,向西渐低,至尖角处陡然高起,海拔14米。系海蚀崖海岸,南北两侧为岩礁。岬角外有岩礁浅滩向海中延伸200余米。岬角西端建有灯桩,中部低洼处有少量耕地。
  礓头[JiāngTóu]岬角,在南长山岛最南端。因附近遍布石礁且位于尽南头而名。海图上名江嘴,岛礁普查中更今名。南北走向,呈三角形状向南伸入海中。长250米,面积约0.0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50米。出露岩石主要为石英岩,北部与山丘相连,向南渐低,平缓入水。角下有长约0.75公里的沙石浅滩向西南延伸,东西两侧多礁石。是群岛区域最南的岬角,对船只航行有指向作用。现开发岬角附近海域为海珍品育苗增殖中心。

知识出处

长岛县地名志

《长岛县地名志》

这部书集历史性、知识性、专业性于一体,资料比较全面丰富,以记录地名为主,兼及历史、地理、语言等多种知识,集中地记载了长岛县各类地名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地名的主要信息,是一部了解长岛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和正确运用地名的工具书,也是经济、外事、公安、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出版、新闻、测绘、科技等部门必备的地名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长岛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