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化遗址、纪念地名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岛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927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文化遗址、纪念地名称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8
页码: 103-112
摘要: 本章收录了山东省长岛县文化遗址、纪念地等地名历史、建造、概况等。
关键词: 山东省 长岛县 文化遗址 纪念地

内容

第一节 文化遗址
  庙岛古庙群[MiàodǎoGǔmiàoqún]位于县境南部、庙岛北部,以岛而名。庙群由显应官、关帝庙、三官庙等庙宇组成。显应宫由福建船民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左都督杨国栋奉旨扩修,逐步形成包括外、前、中、后四院的建筑群。外院有戏楼1座。前院有山门3间,东、西两侧为钟、鼓2楼和凉亭。中院有前殿、大殿及东、西两廊;前殿有站神两尊分立左右,“天后”神像居大殿正中暖阁龙墩上,侍女、妃女各4尊分立暖阁内外,两侧站班12尊,正中上方悬挂清咸丰帝手书匾额“神功济运”;后殿与大殿有串廊连结,殿内除塑像外,另有铜铸“海神娘娘”全身座像及2米高的黄铜穿衣镜、爵、鼎等。
  1929年山门拆除,1947年关帝庙、三官庙被拆,1963年董必武视察后重修山门,1966年庙内陈设被毁,1974年庙宇拆除,1983年在古庙旧址上重建山门、前殿、大殿、后殿及两廊等主要建筑,辟作航海博物馆,陈列各种古代航船模型。1985年正式开放接待游人。
  陀佛山摩崖石刻[TuófóshānMóyáshíkè]石刻。位于县境北部、南隍城岛东南端的陀佛山上,以山得名。此山高71.8米,东侧平如石板,壁立海中,状若碑碣。据《(增修)登州府志》记载:南隍城岛……东南一石壁立海中,水深流急舟莫能近,上有“南心济宅地阿弥陀佛”九字。1988年8月10日,经县志办公室人员实地查证,石刻为“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9字(其中无、寿、药、师的石刻字分别为無、壽、藥、師),除“药”字因风化略显模糊外,余均清晰可见。每个字宽约1.6米,高约1.2米。刻文含意及石刻年代待考。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庄古遗址(BěizhuāngGǔyízhǐ]位于县境南部、大黑山岛北庄村东北的山坡上,因村而名。南临小河,东靠海,西倚老黑山。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40米。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南部被现代村落所压,1979年至1987年由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博物馆、长岛博物馆等单位在北部发掘,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展示出属新石器时代的北庄一期、二期、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依次迭压关系。据考证,北庄遗址为一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的村落遗址,距今5400年至5100年。所见遗迹遗物以北庄一期为主,计有房基90余座,另有灰坑、墓葬及大批陶、骨、石器。房基皆系圆角方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面积一般20至30平方米,最小者4平方米,最大者70多平方米,建筑材料主要为黄土和木柱。灰坑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几类。墓葬多为合葬墓,除1人为一次葬外,余者皆为二次葬。陶器以生活器皿为主,多为泥质和夹沙陶,有鼎、鬶、罐、盆等。骨器有镖、箭头、锥、鱼钩、鱼叉等。石器有斧、锛、刀、磨棒、纺轮等。还有大量的贝壳、束发器等装饰品。
  东村古遗址[DōngcūnGǔyízhǐ]位于县境北部、大钦岛东部,座落在东村东南约100米的山坡上,以村而名。北倚村庄,东临港湾。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50米。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是1980年地名普查时发现,同年11月由县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文管会共同调查。暴露遗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多为手制泥质夹沙和夹滑石粉红陶,主要有圆形锥鼎足、敛口钵、卷缘盆和小口罐、筒形罐等。石器有刻面椭圆形石斧、石刀、磨棒等。据考证,遗址属于北庄下层文化。
  山前遗址[ShānqiánYízhǐ]位于县境北部、北隍城岛中部,座落在北隍山前村北,因村而名。南北长284米,东西宽202米,呈U形。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2年6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县博物馆共同试掘。展示文化层厚2.4至2.7米,迭压成十层,分为三个文化类型。第一至四层为龙山文化,遗物主要有鼎、盘、壶、盆、豆等砂质和泥质陶器,分手制和轮制两种;第五至第七层属北庄二期文化,遗物主要有罐形鼎足等素面陶器和网坠等石器;第八至十层属北庄一期文化,遗物主要有陶器,多为手制红陶。
  北村遗址[BěicūnYízhǐ]位于县境北部、大钦岛西部偏北,北村东南的山坡上,因村而名。因遗址内有三条水沟,又称三条沟遗址。东西长110米,南北宽100米。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是1980年地名普查时发现,同年11月由县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调查试掘。展示文化层中部厚约2米,四周一般在0.1米至0.3米,出土文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主要有鼎、罐、钵、盆、杯等残片,多为轮制灰陶和黑陶。石器有斧、凿等。遗物中有一块变体云雷纹的黑陶片,在胶东地区是首次发现。据考证,遗址内含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期文化遗存。经C14测定,遗址时代距今约4700多年。
  后口古遗址[HòukǒuGǔyízhǐ]位于县境中部、砣矶岛北部,座落在后口村东,因村而名。遗址大部被毁,残存部分长约50米,宽约35米。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0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地区文管会、县博物馆共同复查。遗址文化层厚1.5至3米,采集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铲、凿、双孔石刀、箭头等;陶器有尊形器、三足罐、子母口罐、蘑菇状把手盖、陶豆等残片,多为轮制,有灰色、黑色和灰褐色。据考证,该遗址属东岳石文化类型,年代相当于中原夏代。
  大口古遗址[DàkǒuGǔyízhǐ]位于县境中部、砣矶岛中部,座落在大口村东南,因村而名。遗址呈长条状,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于1982年砣矶医院扩建时发现,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地区文管会、县博物馆共同发掘。遗址文化层厚1.5至1.8米,遗物主要有鼎、鬶、豆、杯等陶片,其中有一细泥黑陶双层杯,壁厚仅0.55毫米。据考证,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类型。
  挡浪岛遗址[DǎngLàngdǎoYízhǐ]位于县境南部,座落在挡浪岛西部山坡上,以岛而名。遗址长21米,宽7米。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于1980年地名普查时发现。出露文化层厚0.3至0.8米,出土器物有手制夹沙褐陶和汉代瓦片。1982年在其东南150米处的山坡凹处又发现一处遗址,文化层厚1米左右,主要采集物有素面鬲足、深腹碗、粗绳纹鬲等。据鉴定,属于商周文化遗存。
  珍珠门古遗址[ZhēnzhūménGǔyízhǐ]位于县境南部、座落在北长山岛店子村西。因临近珍珠门水道而名。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于1980年地名普查时发现。1982年、1983年县博物馆和北京大学考古系两次发掘。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出土器物有素面鬲、绳纹鬲、红陶碗等陶器,刀、斧等石器和青铜戈。据考证,遗址属长岛商周土著文化。
  店子古遗址[DiànziGǔyízhǐ]位于县境南部,座落在北长山岛店子村西100米的山坡上,因村而名。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于1979年9月文物普查中发现,1980年由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地区文管会、县博物馆共同进行调查,遗址文化层厚1米至1.5米。断崖处暴露四座陶窑残迹,窑间相距4至6米,其中一座残留有窑室和火眼。上层出土器物有泥质黑陶盆形鼎足、鬼脸式鼎足、轮制磨光侈口罐、瘦腹罐、平底盆、敞口单把杯等,属龙山文化遗存。下层在红烧土堆中可采到夹滑石粉手制褐陶盆形鼎,其足多为圆锥状,深腹环底,属北庄一期文化遗存。
  花沟遗址[HuāgōuYízhǐ]位于县境南部,座落在北长山岛花沟村北的山坡上,以村而名。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5米。198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于198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调查时发现。文化层厚0.5至0.8米,断面显露三个灰坑,在灰坑内采集到罐、盖等陶片,多为轮制素面,属泥质夹细沙灰陶,纹饰有突棱、凸凹绘纹和划纹。据考证,遗址属岳石文化类型。
  西大山古遗址[XīdàshānGǔyízhǐ]位于县境南部,座落在北长山岛北城村西西大山东麓山坡上,以山而名。遗址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是1972年北城村民整地时发现,经县博物馆调查并采集到部分器物。遗址东部为建筑所压,显露部分呈台阶状,上部文化层厚1.6米,中部厚2.4米,底部堆积达3米,采集器物有青铜鼎、陶鬲、豆罐,卜骨等礼器和石刀、石网坠等石器。据考证,遗址内含三个时期文化遗存,分别为早商、西周、东汉。另据村民介绍,整地中曾发现多座房屋基址。
  北城遗址[BěichéngYízhǐ]位于县境南部,座落在北长山岛北城村北的山坡上,以村而名。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110米。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是1979年长岛县博物馆发现,1980年11月县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文管会共同进行试掘。遗址内含三个时期文化遗存。西侧为北庄一期文化,断壁处显露半地穴式房屋残迹,出土器物有圆锥足、钵形鼎、无流陶鬶等陶片,东侧为龙山文化,文化层厚0.5米,断壁上显露一处U形灰坑,内有牡蛎、贻贝及轮制磨光陶片。中部属岳石文化,出土器物有舌状三足罐陶片和两把半月形双孔石刀。
  小黑山古遗址[XiǎohēishānGǔyízhǐ]位于县境南部,座落在小黑山岛鹦鹉山南侧底部,以岛而名。遗址近方形,长约55米。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是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文化层东高西低,厚1.5至3米,分为三层:第一层厚0.4米,内含少量陶片:第二层厚0.8至1.6米,夹杂陶片和石块;第三层厚0.4至0.6米,含有大量陶片。出土陶片多为手制夹沙红褐陶,有圆锥状鼎足、三足鼎、平底罐等,一般为素面,并有压印纹。据考证,遗址属北庄一期文化类型。
  后沟遗址[HòugōuYízhǐ]位于县境南部,座落在南长山岛后沟村东南,以村而名。遗址呈方块状,长约400米。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0年1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县博物馆进行调查。遗址文化层厚0.5米左右,主要采集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多系泥质黑陶,有直筒杯、大平底盆、双耳罐、瘦腹罐等,其中有一厚度仅0.73毫米的小型黑陶口沿罐,工艺十分精细。石器有网坠等。据考证,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类型。
  唐王城[Tángwángchéng]位于县境北部,座落在北隍城岛北隍山前村东南。因系唐王为征东而修建,故名。古城依山而筑,南部宽72米,北部宽44米,长126米。1982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古城三面环海,仅北面有一门出入。解放初期尚存2米高的城基,1964年大部被毁,现仅能看到少许残存城基及部分夯土。夯土层裸露部分高1.1米,红土和灰杂色土交替迭压。据历史记载分析,唐王城当为东征军储粮械而建,亦即乌湖戍所在地。
  北城古城[BěichéngGǔchéng]位于县境南部,座落在北长山岛北城村北,因村而名。古城为方形建筑,长约160米。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古城北依山,东临海,南扼南、北长山岛通道。解放初期,古城城门、四道城墙均有残存可见,后遭破坏,现仅存南、北两道城墙残基。现存北城墙长94米,宽2至5米,高2.6至6米,为夯土夹杂碎石块所筑。南城墙系夯土夹杂海砾石所筑。在两道城墙处采集到陶砖、瓦片、石球等器物,多属唐代遗物。古城是否为唐王征东储粮械而建,尚需进一步考证。
  王沟东周墓群[WángōuDōngzhōuMùqún]位于县境南部,分布在南长山岛王沟村南和村西,以地处王沟村和墓群朝代而名。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墓群是1973年王沟村民挖旱井时发现,并采集到一些青铜器物。1975年、1977年、1986年先后由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烟台地区文管会、县博物馆多次发掘。显露古墓分西周、东周、汉代几个时期。周墓一般长5至6米,宽3至4米,深2至3米,四周填有卵石,随葬品主要有铜器。汉墓四周填有牡蛎壳,随葬品有陶器、铜器和玉器。陶器有鬲、豆、罐、鼎等,铜器有鼎、舟、豆、剑、戈、矛等,玉器有玛瑙蚕、璜琮、环块等,还出土一些彩绘泥俑。
  东山古墓群[DōngshānGǔmùqún]位于长岛县城南片东侧,座落在南长山岛乐园村东的山坡上,以地理位置命名。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墓群是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墓群面积约600平方米,显露墓葬大部分有棺无椁,少数有棺有椁,周围一般都有大量牡蛎壳。出土器物有罐、壶等陶器和青铜鱼钩等。据考证,墓群中多数为汉墓,有少数为西周墓
  第二节 纪念地
  长岛烈士陵园[ChángdǎoLièshìLígyuán]始建于1956年,位乐园村南海边。1986年迁至长岛县城南片西端、信号山南的小山顶上。陵园顶端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背面刻有“重建长岛革命烈士陵园志”,甬路两侧为烈士陵墓,西侧墓地中竖立“永垂不朽”石碑一块,记录了革命先烈解放长岛的英雄业绩。

知识出处

长岛县地名志

《长岛县地名志》

这部书集历史性、知识性、专业性于一体,资料比较全面丰富,以记录地名为主,兼及历史、地理、语言等多种知识,集中地记载了长岛县各类地名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地名的主要信息,是一部了解长岛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和正确运用地名的工具书,也是经济、外事、公安、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出版、新闻、测绘、科技等部门必备的地名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长岛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