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砣矶镇及所辖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岛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砣矶镇及所辖村庄
分类号: K925.2
页数: 7
页码: 42-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长岛县南长山镇及所辖村庄的概况。
关键词: 山东省 长岛县 南长山镇 海沿底自然村

内容

砣矶镇[TuōjīZhèn]位于长岛县中部的砣矶岛上。因岛而名。辖无居民的砣子岛、东嘴石岛、山嘴石岛。南距县驻地28公里。东.临黄海,西依渤海,南与北长山等乡镇相望,北与大钦岛乡为邻。总面积7.113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1027人,均为汉族。全镇辖5个自然村,建8个村民委员会。镇政府设在大口村。
  该镇在宋代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属蓬莱县牵牛社。至清道光年间,长山诸岛划为十三社,为砣矶岛社。宣统时社内辖大口、后口、磨石嘴、井口、吕山口5村。1928年,为长山八岛民政局所辖,仍名砣矶社。1934年将社改乡。1945年长岛第一次解放,设砣矶区,属长山岛特区。1947年,国民党占领长岛后,改设砣矶乡。1949年长岛第二次解放,仍设砣矶乡。1958年,为长岛公社砣矶大队,1962年建砣矶公社。1984年撤社建镇,始名砣矶镇。
  该镇为全县重点渔业区之一,生产历以海洋捕捞为主业。近年通过贯彻“一养二捕三加工”的方针,农、工、牧得到全面发展,养殖、工副业的比重得到提高,捕捞业向远洋发展。现有耕地4亩,实有林地3165亩。拥有机动渔船271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船只75只),配有各种网具25015块。海水养殖973亩(其中扇贝828亩)。工业亦比较发达,主要镇办企业有渔轮厂、渔具厂、汽车修配厂和工艺美术厂、人造革厂等10处,村办工副业主要有船厂、冷藏厂、罐头厂和貂场等26处。198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5532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615万元,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11.1%。
  该镇除盛产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外,尚有砚石、盆景石、磨石等名扬中外。用“金星雪浪石”制作的砣矶砚,油润细腻,质坚如玉,研不起沫,涩不带笔,是著明的鲁砚之一。砣矶砚始制于宋熙宁年间,兴盛于明、清两朝,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乾隆帝对砣矶砚十分欣赏,赋诗赞日:“驼基石刻五螭蟠,受墨何须夸马肝,设以诗中例小品,谓同岛瘦与郊寒。”砣矶盆景石属“浪蚀条带绢云母千枚岩”,内含石英、绿泥石等石质,使岩石呈现兰、白相间的条带色彩。由于长期风化海蚀,形状千奇百怪,取其自然而稍事雕琢,巧妙布局,即可制成美妙盆景。镇工艺美术厂加工的砣矶砚和盆景已远销美国、日本国等地。
  该镇西南端建有砣子大坝连接砣子岛,大坝东侧建有渔港。镇南侧中段建有码头,有客轮通航。筑有水泥公路连接各村和码头。现有初级中学1处,在校学生395人。小学4处,在校学生647人。有文化站1处,广播放大站1处。县医院砣矶分院1处,设床位40个,有医护人员46人;村卫生室8个,有卫生人员21人。
  大口[Dàkǒu]自然村。位于砣矶镇南半部中段。东倚东山,西靠西山,南临大口塘,北通后口湾。村庄顺山坳呈南北向带状聚落,沿山势呈V形展布。内建大口北村、大口西村、大口中村、大口东山4个村民委员会。砣矶镇政府驻该村。现有人口3905人。
  该村因南有大口塘而得名。据调查,清顺治年间,刘姓从蓬莱刘家沟迁来建村,后吴姓、高姓相继迁入。1945年11月分为4个区域,建4个村公所。1956年建立砣矶乡钢铁社,1958年改为砣矶大队钢铁生产队。1962年起重新分为4个行政区域。
  大口东山[Dàkǒudōngshān]位于大口村东部,东倚山,南临海。村庄散列分布在东山西麓,成不规则条状。现有人口864人,拥有机动渔船38只(其中100马力以上船只6只),配有网具3635件,海水养殖扇贝196亩,建有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捕、养结合型0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6万元,其中捕捞收入151万元,占47.8%;养殖收入50万元,占15.8%;工副业收入88万元,占27.7%。
  该村1945年建村,以东部倚山且位于大口东部而名东山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今名。1956年与北村、中村、西村三村合并成立砣矶乡钢铁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钢铁生产队,1962年自钢铁队划出,建立砣矶公社东山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大口北村[Dàkǒuběicūn]位于大口村北部,东、西两面倚山,北临后口湾。村庄顺山坳呈长条状聚落。现有人口853人,拥有机动渔船23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9只),配有网具1391件,海水养殖扇贝109亩,建有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捕、养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6万元,其中捕捞收入142万元,占41.2%;海水养殖收入145万元,占41.9%;工副业收入24万元,占7%。
  该村1945年建村,以位于大口村北部而名北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今名。1956年与中村、西村、东山三村合并成立砣矶乡钢铁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钢铁生产队。1962年自钢铁队划出,建立砣矶公社北村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大口西村[Dàkǒuxīcūn]位于大口村西部,西倚山,东邻大口中村,南临大口塘。村庄随山势分布,成方块状聚落。现有人口1104人,拥有机动渔船29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5只),配有网具3241件,海水养殖66亩(其中扇贝54亩),建有罐头厂和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0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83万元,其中捕捞收入179万元,占37%;海水养殖收入82万元,占17%;工副业收入185万元,占38.3%。
  该村1945年建村,因位于大口村西部而名西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今名。1956年与北村、中村、东山三村合并成立砣矶乡钢铁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钢铁生产队。1962年自钢铁队划出,建立砣矶公社西村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大口中村[Dàkǒuzhōngcūn]位于大口村中部,南临大口塘,北、西、东三面分别与大口北村、大口西村、大口东山为邻。村庄呈长方形聚落。现有人口1084人,拥有机动渔船27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9只),配有网具1688件,海水养殖116亩(其中扇贝109亩),建有冷藏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1万元,其中,捕捞收入227万元,占44.4%;海水养殖收入90万元,占17.7%;工副业收入136万元,占26.7%。
  该村1945年建村,因位于大口村中部而名中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今名。1956年与北村、西村、东山三村合并成立砣矶乡钢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钢铁生产队,1962年北村、西村、东山三村划出,改称砣矶公社钢铁大队,1964年改为中村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后口[Hòukǒu]村。位于砣矶镇西部中段,南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西、北倚黑山,东、南临后口湾。村庄顺山势、沿湾畔呈扇面状分布。现有人口1791人,拥有机动渔船53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12只),配有网具2324件,海水养殖扇贝109亩,建有冷藏厂、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74万元,其中捕捞收入475万元,占48.8%;海水养殖收入176万元,占18%;工副业收入232万元,占23.8%。
  该村因位于大口北而得名。据调查,清顺治年间,王姓从黄县诸由观西台村迁来建村。光绪年间,郑姓从南隍城岛迁入。1956年成立砣矶乡后口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后口生产队,1962年为砣矶公社后口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磨石嘴[Mòshízuǐ]村。位于砣矶镇西南端,东北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三面环山,南临海。村落顺山坳、沿海岸呈上字形展布。现有人口2280人,拥有机动渔船54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20只),配有网具5415件,海水养殖226亩(其中扇贝218亩),建有冷藏厂、制冰厂、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9-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04万元,其中捕捞收入604万元,占40.1%;
  殖收入94万元,占6.3%;工副业收入746万元,占49.6%。
  该村因盛产磨石而得名。据调查,清康熙年间,范姓从栖霞迁来建村。道光年间,孙姓由蓬莱湾子口迁入。1956年成立砣矶乡磨石嘴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磨石嘴生产队,1962年为砣矶公社磨石嘴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井口[Jǐngkǒu]村。位于砣矶镇南侧中段偏东,西北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三面环山,南临井口湾。村落在山坳间呈方块形展布。现有人口1421人,拥有机动渔船36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8只),配有网具3185件,海水养殖120亩(其中扇贝22亩),建有罐头厂、加工厂、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8万元,其中捕捞收入232万元,占38.2%;养殖收入53万元,占8.8%;工副业收入262万元,占43.1%。
  该村以村庄聚落似井口状而得名。据调查,清顺治年间,朱姓和梁姓分别从蓬莱朱家庄、磕头桥迁来建村。1956年建立砣矶乡井,口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井口生产队,1962年为砣矶公社井口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吕山口[Iǚshānkǒu]村。位于砣矶镇东部,西北距镇政府驻地2.1公里。西靠东山,东倚半劈山,南、北临海。村庄近三角形分布。现有人口1016人,拥有机动渔船44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8只),配有网具4136件,海水养殖31亩(其中扇贝11亩),建有冷藏厂、加工厂和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1万元,其中捕捞收入214万元,占66.7%;海水养殖收入37万元,占11.5%;工副业收入66万元,占20.4%。
  该村因南、北部都临海口呈吕字形而得名。据调查,清顺治年间,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建村。康熙年间,王姓从后口村迁入。1956年建立砣矶乡吕山口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吕山口生产队,1962年为砣矶公社吕山口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知识出处

长岛县地名志

《长岛县地名志》

这部书集历史性、知识性、专业性于一体,资料比较全面丰富,以记录地名为主,兼及历史、地理、语言等多种知识,集中地记载了长岛县各类地名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地名的主要信息,是一部了解长岛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和正确运用地名的工具书,也是经济、外事、公安、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出版、新闻、测绘、科技等部门必备的地名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