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乡(镇)、村、片村名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岛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4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乡(镇)、村、片村名称
分类号: K925.2
页数: 54
页码: 29-7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东省长岛县南长山镇及所辖村庄、砣矶镇及所辖村庄、北隍城乡及所辖村庄、南隍城乡及所辖村庄、小钦岛乡及所辖村庄、大钦岛乡及所辖村庄、北长山乡及所辖村庄、小黑山乡及所辖村庄、大黑山乡及所辖村庄、庙岛乡及所辖村庄。
关键词: 山东省 长岛县 乡镇

内容

第一节 南长山镇及所辖村庄
  南长山镇[NánchángshānZhèn]位于长岛县南端的南长山岛上,镇因岛而名。东临黄海,西与庙岛乡为邻,南与蓬莱县相望,北经玉石街大坝与北长山乡相连。总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145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11人,绝大多数为汉族。全镇辖17个自然村,建11个村民委员会。镇政府设在海滨路北段东侧,县人民政府驻该镇中部。
  南长山镇地在唐代设大谢戍,因系屯兵储粮基地,遂为重镇。宋时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属蓬莱县沙门社。清道光年间在南长山岛上设寺后、鹊嘴、南城、王沟4社,至宣统时,4社下辖呼夼、黑石嘴、南城、荻子沟、鹊嘴、寺后、山西坡、山前、王沟、肖家、陈家、海沿底、孙家、罗家、范家、后沟、刘家、赵家、王家、叶家疃20个村落。1928年,为长山八岛民政局所辖,设东山、西山、南城、连城4社,时呼夼村更名连城村,荻子沟更名荻沟,山前称谢家村。1934年将社改乡,1945年长岛第一次解放后,长山岛军政办事处撤乡建区,南长山岛各村属庙岛区,同年11月将南、北长山自庙岛区划出建玉石区。1946年,北长山划归庙岛区011947年,国民党占领长岛后,南长山岛划为2乡,由连城、黑石嘴、王沟、南城、荻沟5村组成中正乡,鹊嘴、寺后、后沟、孙家、山前等15个村组成中山乡。1949年长岛第二次解放,建立玉石乡。1956年成立长岛县,仍为玉石乡,辖19个自然村,刘家并入寺后村。1958年为长岛公社玉石大队。1962年成立南长山公社。1982年撤社建镇,名长岛镇,辖18个自然村(叶家疃因迁并而于地名普查中注销)。1984年始名南长山镇。1988年辖17个自然村(山西坡因迁并而改为地片名称)。
  该镇原为农渔结合区,生产历以农业为主,兼营捕、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结构调整为以海水养殖为主,工副业为辅,注重发展工业。现有耕地614亩,果园1724亩,海水养殖1454亩(其中扇贝1365亩),建有船厂、线绳厂、包装厂、冷饮食品厂等21处镇办企业和罐头厂、冷藏厂、海产食品厂、印刷材料厂、砖瓦厂、灯具厂等40处村办企业。1987年全镇总收入7341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1952万元,占全镇总收入的26.6%。人均收入达2005元。
  该镇西侧中部建有渔、商两港,分别可泊千吨级和500吨级轮船,客轮每日多次往返于蓬莱,定期开往其它乡镇。镇内筑有水泥公路,有客车通往镇内主要村庄和北长山乡。该镇现有小学2处,在校学生287人。有文化站1处,广播放大站1处,镇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7人,村卫生室11个,卫生人员14人。
  南城[Nánchéng]村。位于南长山镇北部,海滨路北端,南距县政府驻地2公里。东、北两面依山,西临海,南接荻沟村。村庄呈方块状聚落。现有人口800人,耕地14亩,果园468亩,海水养殖扇贝400亩,建有窑厂、塑料厂、预制件厂、印刷材料厂、冷藏厂、罐头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已由渔农结合型转为渔工并重、农林辅之的商品生产型。1987年,全村总收入1263万元,其中工副业收入956万元,占75.7%;渔业收入196万元,占15.5%;农林收入43万元,占3.4%。
  据调查考证,该村在唐代修夯土城一座,与北长山乡北城村土城对峙,此村在南,故名。村内最早居民为马姓,已绝户。明天启年间,石姓从蓬莱迁至此村。清同治年间,李姓从栖霞城北迁来居住。该村自清道光年间起属南城社,1934年属南城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正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6年与荻沟村合并成立玉石乡先锋社,1958年称玉石大队先锋生产队,1962年与荻沟村分队,成立南长山公社先锋大队,1964年改为南城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该村历为乡、社、镇政府驻地,现为南长山镇驻地。
  连城[Liánchéng]村。位于南长山镇北部、玉石街大坝南端,南距县政府驻地3.5公里,东靠山,西、北临海,南与黑石嘴村为邻。村庄沿海依山呈南北向长方形聚落。现有人口207人,耕地30亩,海水养殖80亩(其中扇贝70亩),建有冷藏厂、养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以海水养殖业为主,近年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1987年,全村总收入145万元,其中渔业收入64万元,占43.9%;工副业收入62万元,占42.8%。
  该村古称呼夼村。据传,因唐王征东时曾在此设杀人刑场而得名。1928年,奉系东北海军陆战队一个连进驻该村。因南有南城村,北有北城村,此村为2村来往必经之地,更名连城。村内最早居民为卢姓,由蓬莱迁居,年代无考。据《宋氏族谱》记载:宋姓于清康熙年间从后沟迁居于此。该村在清道光年间属王沟社。1928年属连城社,时为长山八岛民政局驻地,公安局、袜工厂亦设在村内。1934年属连城乡,为乡驻地。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正乡。1949年属玉石乡,为长山岛特区政府驻地。1956年与黑石嘴村合并成立玉石乡光明社。1958年称玉石大队光明生产队。1962年与黑石嘴分队成立南长山公社连城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黑石嘴[Hēishízuǐ]村。位于南长山镇北部,饽饽山西侧,南距县政府驻地2.8公里,东靠山,西临海,北与连城村相邻,南与南城村相隔一道山岗。村庄沿公路呈方块状聚落。现有人口590人,耕地20亩,果园129亩,海水养殖扇贝139亩,建有冷藏厂、修船厂、貂场、鸡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工、牧结合型。1987年,全村总收入392万元,其中捕养收入96万元,占24.4%;工副业收入230万元,占58.6%;农、林、牧收入46万元,占11.6%。
  该村因西北端有一片向海中延伸的黑色岩石而得名。明天启年间,武姓由蓬莱泊子沟迁来建村。清康熙年间,赵姓自蓬莱刘沟迁入;嘉庆至清道光年间,王姓从“小云南”(今山西省一带)迁入。黑石嘴村在清代属王沟社,1928年属连城社,1934年属连城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正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6年与连城村合并成立玉石乡光明社,1958年称玉石大队光明生产队,1962年与连城村分队成立南长山公社光明大队,1964年改称黑石嘴大队,1984年取消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王沟[Wánggōu]村。位于南长山镇北部东侧、高山北端。南距县政府驻地2公里,三面环山,东临海。村落原位于山沟中近海边处,因县兴修拦沟蓄水工程,于1985年向西迁至山坡上。呈方块状聚落,现有人口818人,耕地94亩,果园307亩,海水养殖扇贝617亩,建有罐头厂、窑厂、冷藏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并重。1987年全村总收入560万元,其中捕捞收入59万元,占10.6%;养殖收入197万元,占35.2%;工副业收入243万元,占43.4%。
  相传唐王征东路过长岛,因去竹山岛游玩,被风浪阻隔不能回返,留在岛上的文武官员每日到该村东面的海边眺望唐王是否归来,村因而得名望驾沟,后演译成王家沟,简称王沟。《许氏族谱》记载:清顺治年间,许姓从蓬莱许家迁居于此。张姓亦同时由蓬莱草店村迁入。王沟在清道光年间属王沟社,为社驻地。1928年属连城社,1934年属连城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正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6年成立玉石乡长海社,1958年称玉石大队长海生产队,1962年改称南长山公社长海大队,1964年改称王沟大队,1984年撤消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荻沟[Dígōu]村。位于南长山镇西侧中部、海滨路中段,南距县政府驻地1公里,东依山,西临长岛港,南接海港居民区,北与南城搭界。村庄顺山势座落呈L形。现有人口595人,耕地30亩,果园152亩,海水养殖73亩(其中扇贝60亩),建有综合修配厂、空心砖厂、水产品加工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32万元,其中渔业收入34万元,占10.3%;工副业收入260万元,占78.4%。
  该村因村南沟中过去长有大量的荻子草而名荻子沟,后简称荻沟。据考证,清顺治年间,秦姓从蓬莱辂驾夼迁来建村;同期梁姓由蓬莱渚谷梁家迁来居住,康熙年间,袁姓由蓬莱城迁入。自清道光年间起属南城社,1934年属南城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正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6年与南城联合成立玉石乡先锋社,1958年称玉石大队先锋生产队。1962年与南城分队,成立南长山公社荻沟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鹊嘴[Quèzuǐ]村。位于南长山镇南部西侧,海滨路南端,东距县政府驻地0.5公里,北邻荻沟村,西、南靠山。村落近似长方形状。现有人口468人,耕地1亩,果园26亩,海水养殖122亩(其中扇贝100亩),建有印刷厂、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9万元,其中渔业收入45万元,占9.8%,工副业收入389万元,占84.8%。
  该村因西海边有三条沙岗,两边长,中间短,形似喜鹊嘴而得名。据调查,明末清初,张姓迁来建村,杨姓自南城迁入。村在清道光年间属鹊嘴社,1928年属西山社,1934年属西山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山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5年12月与寺后、后沟、山前联合成立玉石乡乐园社,1958年称玉石大队乐园生产队,1962年乐园生产队撤销成立南长山公社鹊嘴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该村西有长岛港湾(原名鹊嘴湾),村南直通前口,两湾均为良好泊船锚地,历为军队驻扎要地。1928年,奉系东北海军进驻长岛,电台、军械库、俱乐部、二队部等均设此村,并在西、南两湾修筑码头,于村西海岸设置灯桩。
  后沟[Hòugōu]村。位于南长山镇南部中段、长山路北段,西距县驻地0.1公里,东依黄山,北靠北山,西、南接乐园村。村庄沿长山路呈长方形聚落。现有人口510人,耕地63亩,果园168亩,海水养殖扇贝80亩,建有瓦厂、空心砖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2万元,其中渔业收入48万元,占16.9%;工副业收入199万元,占68%。
  该村因位于“朝海寺”北,且在黄山与北山之间的沟中而得名。据《陈氏族谱》记载:陈姓于明天启年间由福山官家庄迁来居住,名寺后陈家。《徐氏族谱》记载:徐姓于明初从浙江宁波府鄞县迁至蓬莱城西南街,于清康熙年间赴岛经商几载后落户于此。宋姓于清顺治年间由蓬莱宋家泊迁入。村民渐多,取名后沟。清道光年间属寺后社,1928年属西山社,1934年属西山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山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5年12月与寺后、鹊嘴、山前联合成立玉石乡乐园社,1958年称玉石大队乐园生产队,1962年乐园生产队撤销成立南长山公社后沟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乐园[Lèyuán]村。位于南长山镇中部,乐园大街中段,为县政府驻地。东倚峰山,西邻鹊嘴,北靠北山,南临海。村庄地处平坦地段,呈方块状聚落。现有人口1189人,耕地169亩,果园148亩,海水养殖450亩(其中扇贝400亩),建有塑料厂、服装厂、罐头厂、灯具厂、食品厂、挂面厂、电焊厂、汽车修配厂等工企业和貂场、鸡场、奶牛场等畜牧场及乐园百货大楼等商业。经济结构为以工为主,工、渔、牧全面发展。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26万元,其中海水养殖收入200万元,占19.5%,工副业收入1055万元,占79.5%
  该村原名寺后,因村南曾建有“朝海寺”而得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以“幸福乐园”而更今名。据调查,清光绪年间,相继有陈姓由福山官家庄、袁姓由蓬莱、范姓由黄县迁入居住。村西北原有刘家村,1955年并入寺后。清道光年间属寺后社,1928年属西山社,为社驻地。1934年属西山乡,为乡驻地。1945年属玉石区,为长山岛特区政府驻地。1948年属中山乡,为乡驻地。1949年属玉石乡。1955年与鹊嘴、后沟、山前联合成立玉石乡乐园社。1956年为长岛县政府驻地。1958年称玉石大队乐园生产队,为长岛公社驻地。1962年原乐园生产队撤销,成立南长山公社乐园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赵王[Zhàowáng]片村。位于南长山镇南部东侧,峰、黄二山东麓,西距县政府驻地1公里。南靠叶台山,东临黄海,北邻孙家。辖赵家、王家两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10人,耕地50亩,果园26亩,海水养殖160亩(其中扇贝130亩),建有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4万元,其中养殖收入106万元,占36%;捕捞收入22万元,占7.3%;工副业收入151万元,占51.4%。
  该村以合并赵家、王家两村而得名。1945年曾与孙家等村合称山东村,1954年成立赵王社,1956年与孙家联合成立玉石乡建国社。1957年并入乐园社,1958年称玉石大队乐园生产队。1962年乐园生产队撤销,与孙家合并成立南长山公社建国大队。1964年建国大队撤销成立赵王大队。1984年撤消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赵家[Zhàojiā]自然村。位于南长山镇南部东侧,峰山东麓。村庄顺山势成一面坡状,近方形聚落。现有人口140人,为赵王村民委员会驻地。
  清顺治年间,赵姓从蓬莱磨直口迁来建村,因名赵家。清道光年间属鹊嘴社,1928年属东山社,1934年属东山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山乡,1949年属玉石乡。自1954年起与王家合并。
  王家[Wángjiā]自然村。位于南长山镇南部东侧,峰山东麓。村落顺山坳成长条形。现有人口70人,属赵王村民委员会。
  据王姓谱书记载:清顺治年间,王姓从蓬莱磨直口迁来建村,因名王家。清道光年间属鹊嘴社,1928年属东山社,1934年属东山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山乡,1949年属玉石乡。自1954年起与赵家合并。
  山前[Shānqián]村。位于南长山镇南部,峰山与叶台山之间的山坳中,北距县政府驻地1公里。东、北倚山,西、南临海。村落顺山势呈三角形。现有人口343人,耕地15亩,果园84亩,海水养殖98亩(其中扇贝94亩),建有建筑公司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副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6万元,其中捕捞收入4万元,占1.9%;养殖收入75万元,占36.4%;农林牧收入10万元,占4.7%;工副业收入102万元,占49.6%。
  该村因位于峰山之南而得名。据考证,谢姓于清康熙年间由蓬莱刘家旺迁居建村,因又名谢家村。民国初期亦用此名。清道光年间,属寺后社,1928年属西山社,1934年属西山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山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4年与村南叶家疃、村西山西坡合并成立国强社,1955年与寺后、后沟、鹊嘴联合成立玉石乡乐园社,1958年称玉石大队乐园生产队,1962年乐园生产队撤销,成立南长山公社山前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孙家[Sūnjiā]村。位于南长山镇中部东端,半劈山西麓,西距县政府驻地1.5公里。南、北临海,西倚黄山。村庄沿山蚴呈长条聚落。与陈家、范家、罗家、肖家、海沿底共建孙家村民委员会。现有人口481人,耕地120亩,果园12亩,海水养殖210亩(其中扇贝100亩),建有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工结合型。1981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5万元,其中渔业收入121万元,占42.4%;农牧收入9万元,占3%;工副业收入138万元,占48.2%。
  该村因明天启年间孙姓从招远北庄马家迁来建村,而得名孙家。清道光年间属鹊嘴社,1928年属东山社,1934年属东山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山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5年与范家、陈家、罗家、肖家、海沿底合并成立建国社,1956年与赵王联合成立玉石乡建国社,1957年并入乐园社,1958年称玉石大队乐园生产队,1962年乐园生产队撤销与赵王合并成立南长山公社建国大队,1964年建国大队撤销成立孙家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肖家[Xiāojiā]自然村。位于南长山镇中部东侧,黄山东麓。村落成点状。现有人口38人。
  清顺治年间,肖姓从蓬莱城西庄迁来建村,始称肖家大台子、二台子,后合称肖家。道光年间属鹊嘴社,1928年属东山社,1934年属东山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山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5年与孙家等村合并成立建国社,自此行政区划隶属孙家。
  陈家[Chénjiā]自然村。位于南长山镇中部东侧,黄山东麓。村落呈点状。现有人口8人。
  清乾隆年间,陈姓由后沟村迁来建村,故名。道光年间属鹊嘴社,1928年属东山社,1934年属东山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山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5年与孙家等村合并成立建国社,自此行政区划隶属孙家。
  范家[Fànjiā]自然村。位于南长山镇中部东侧,黄山东麓。村落成点状。现有人口79人。
  清道光年间,范姓从黄县迁来建村,故名。时属鹊嘴社,1928年属东山社,1934年属东山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山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5年与孙家等村合并成立建国社,自此行政区划隶属孙家。
  罗家[Luojia]自然村。位于南长山镇中部东侧,黄山山脚下。村落呈点状。现有人口63人。
  清道光年间,罗姓从大黑山岛大濠村迁来建村,故名。时属鹊嘴社,1928年属东山社,1934年属东山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山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5年与孙家等村合并成立建国社,自此行政区划隶属孙家。
  海沿底[Hǎiyándǐ]自然村。位于南长山镇中部东端,半劈山北麓。村落呈条状。现有人口35人。
  该村因处于山底部近海处而得名。清康熙年间,肖姓从肖家迁来建村。道光年间属鹊嘴社,1928年属东山社,1934年属东山乡,1945年属玉石区,1948年属中山乡,1949年属玉石乡。1955年与孙家等村合并成立建国社,自此行政区划隶属孙家。
  第二节 砣矶镇及所辖村庄
  砣矶镇[TuōjīZhèn]位于长岛县中部的砣矶岛上。因岛而名。辖无居民的砣子岛、东嘴石岛、山嘴石岛。南距县驻地28公里。东.临黄海,西依渤海,南与北长山等乡镇相望,北与大钦岛乡为邻。总面积7.113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1027人,均为汉族。全镇辖5个自然村,建8个村民委员会。镇政府设在大口村。
  该镇在宋代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属蓬莱县牵牛社。至清道光年间,长山诸岛划为十三社,为砣矶岛社。宣统时社内辖大口、后口、磨石嘴、井口、吕山口5村。1928年,为长山八岛民政局所辖,仍名砣矶社。1934年将社改乡。1945年长岛第一次解放,设砣矶区,属长山岛特区。1947年,国民党占领长岛后,改设砣矶乡。1949年长岛第二次解放,仍设砣矶乡。1958年,为长岛公社砣矶大队,1962年建砣矶公社。1984年撤社建镇,始名砣矶镇。
  该镇为全县重点渔业区之一,生产历以海洋捕捞为主业。近年通过贯彻“一养二捕三加工”的方针,农、工、牧得到全面发展,养殖、工副业的比重得到提高,捕捞业向远洋发展。现有耕地4亩,实有林地3165亩。拥有机动渔船271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船只75只),配有各种网具25015块。海水养殖973亩(其中扇贝828亩)。工业亦比较发达,主要镇办企业有渔轮厂、渔具厂、汽车修配厂和工艺美术厂、人造革厂等10处,村办工副业主要有船厂、冷藏厂、罐头厂和貂场等26处。198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5532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615万元,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11.1%。
  该镇除盛产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外,尚有砚石、盆景石、磨石等名扬中外。用“金星雪浪石”制作的砣矶砚,油润细腻,质坚如玉,研不起沫,涩不带笔,是著明的鲁砚之一。砣矶砚始制于宋熙宁年间,兴盛于明、清两朝,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乾隆帝对砣矶砚十分欣赏,赋诗赞日:“驼基石刻五螭蟠,受墨何须夸马肝,设以诗中例小品,谓同岛瘦与郊寒。”砣矶盆景石属“浪蚀条带绢云母千枚岩”,内含石英、绿泥石等石质,使岩石呈现兰、白相间的条带色彩。由于长期风化海蚀,形状千奇百怪,取其自然而稍事雕琢,巧妙布局,即可制成美妙盆景。镇工艺美术厂加工的砣矶砚和盆景已远销美国、日本国等地。
  该镇西南端建有砣子大坝连接砣子岛,大坝东侧建有渔港。镇南侧中段建有码头,有客轮通航。筑有水泥公路连接各村和码头。现有初级中学1处,在校学生395人。小学4处,在校学生647人。有文化站1处,广播放大站1处。县医院砣矶分院1处,设床位40个,有医护人员46人;村卫生室8个,有卫生人员21人。
  大口[Dàkǒu]自然村。位于砣矶镇南半部中段。东倚东山,西靠西山,南临大口塘,北通后口湾。村庄顺山坳呈南北向带状聚落,沿山势呈V形展布。内建大口北村、大口西村、大口中村、大口东山4个村民委员会。砣矶镇政府驻该村。现有人口3905人。
  该村因南有大口塘而得名。据调查,清顺治年间,刘姓从蓬莱刘家沟迁来建村,后吴姓、高姓相继迁入。1945年11月分为4个区域,建4个村公所。1956年建立砣矶乡钢铁社,1958年改为砣矶大队钢铁生产队。1962年起重新分为4个行政区域。
  大口东山[Dàkǒudōngshān]位于大口村东部,东倚山,南临海。村庄散列分布在东山西麓,成不规则条状。现有人口864人,拥有机动渔船38只(其中100马力以上船只6只),配有网具3635件,海水养殖扇贝196亩,建有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捕、养结合型0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6万元,其中捕捞收入151万元,占47.8%;养殖收入50万元,占15.8%;工副业收入88万元,占27.7%。
  该村1945年建村,以东部倚山且位于大口东部而名东山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今名。1956年与北村、中村、西村三村合并成立砣矶乡钢铁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钢铁生产队,1962年自钢铁队划出,建立砣矶公社东山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大口北村[Dàkǒuběicūn]位于大口村北部,东、西两面倚山,北临后口湾。村庄顺山坳呈长条状聚落。现有人口853人,拥有机动渔船23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9只),配有网具1391件,海水养殖扇贝109亩,建有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捕、养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6万元,其中捕捞收入142万元,占41.2%;海水养殖收入145万元,占41.9%;工副业收入24万元,占7%。
  该村1945年建村,以位于大口村北部而名北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今名。1956年与中村、西村、东山三村合并成立砣矶乡钢铁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钢铁生产队。1962年自钢铁队划出,建立砣矶公社北村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大口西村[Dàkǒuxīcūn]位于大口村西部,西倚山,东邻大口中村,南临大口塘。村庄随山势分布,成方块状聚落。现有人口1104人,拥有机动渔船29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5只),配有网具3241件,海水养殖66亩(其中扇贝54亩),建有罐头厂和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0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83万元,其中捕捞收入179万元,占37%;海水养殖收入82万元,占17%;工副业收入185万元,占38.3%。
  该村1945年建村,因位于大口村西部而名西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今名。1956年与北村、中村、东山三村合并成立砣矶乡钢铁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钢铁生产队。1962年自钢铁队划出,建立砣矶公社西村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大口中村[Dàkǒuzhōngcūn]位于大口村中部,南临大口塘,北、西、东三面分别与大口北村、大口西村、大口东山为邻。村庄呈长方形聚落。现有人口1084人,拥有机动渔船27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9只),配有网具1688件,海水养殖116亩(其中扇贝109亩),建有冷藏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1万元,其中,捕捞收入227万元,占44.4%;海水养殖收入90万元,占17.7%;工副业收入136万元,占26.7%。
  该村1945年建村,因位于大口村中部而名中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今名。1956年与北村、西村、东山三村合并成立砣矶乡钢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钢铁生产队,1962年北村、西村、东山三村划出,改称砣矶公社钢铁大队,1964年改为中村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后口[Hòukǒu]村。位于砣矶镇西部中段,南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西、北倚黑山,东、南临后口湾。村庄顺山势、沿湾畔呈扇面状分布。现有人口1791人,拥有机动渔船53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12只),配有网具2324件,海水养殖扇贝109亩,建有冷藏厂、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74万元,其中捕捞收入475万元,占48.8%;海水养殖收入176万元,占18%;工副业收入232万元,占23.8%。
  该村因位于大口北而得名。据调查,清顺治年间,王姓从黄县诸由观西台村迁来建村。光绪年间,郑姓从南隍城岛迁入。1956年成立砣矶乡后口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后口生产队,1962年为砣矶公社后口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磨石嘴[Mòshízuǐ]村。位于砣矶镇西南端,东北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三面环山,南临海。村落顺山坳、沿海岸呈上字形展布。现有人口2280人,拥有机动渔船54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20只),配有网具5415件,海水养殖226亩(其中扇贝218亩),建有冷藏厂、制冰厂、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9-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04万元,其中捕捞收入604万元,占40.1%;
  殖收入94万元,占6.3%;工副业收入746万元,占49.6%。
  该村因盛产磨石而得名。据调查,清康熙年间,范姓从栖霞迁来建村。道光年间,孙姓由蓬莱湾子口迁入。1956年成立砣矶乡磨石嘴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磨石嘴生产队,1962年为砣矶公社磨石嘴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井口[Jǐngkǒu]村。位于砣矶镇南侧中段偏东,西北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三面环山,南临井口湾。村落在山坳间呈方块形展布。现有人口1421人,拥有机动渔船36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8只),配有网具3185件,海水养殖120亩(其中扇贝22亩),建有罐头厂、加工厂、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8万元,其中捕捞收入232万元,占38.2%;养殖收入53万元,占8.8%;工副业收入262万元,占43.1%。
  该村以村庄聚落似井口状而得名。据调查,清顺治年间,朱姓和梁姓分别从蓬莱朱家庄、磕头桥迁来建村。1956年建立砣矶乡井,口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井口生产队,1962年为砣矶公社井口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吕山口[Iǚshānkǒu]村。位于砣矶镇东部,西北距镇政府驻地2.1公里。西靠东山,东倚半劈山,南、北临海。村庄近三角形分布。现有人口1016人,拥有机动渔船44只(其中100马力以上的船只8只),配有网具4136件,海水养殖31亩(其中扇贝11亩),建有冷藏厂、加工厂和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1万元,其中捕捞收入214万元,占66.7%;海水养殖收入37万元,占11.5%;工副业收入66万元,占20.4%。
  该村因南、北部都临海口呈吕字形而得名。据调查,清顺治年间,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建村。康熙年间,王姓从后口村迁入。1956年建立砣矶乡吕山口社,1958年为砣矶大队吕山口生产队,1962年为砣矶公社吕山口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第三节 北隍城乡及所辖村庄
  北隍城乡[BěihuángchéngXiāng]位于长岛县北端的北隍城岛上,因岛而名。南距县驻地50公里。东临黄海,西依渤海,南距南隍城乡1.2公里,北与辽宁省老铁山相望。总面积2.6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761人,均为汉族。全乡辖3个自然村,设2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北隍山前村北部。
  北隍城,在历史上长期与南隍城合并称谓。唐代称乌湖岛,并于贞观二十年在此设乌湖戍,为屯兵储粮基地。宋时称呜呼岛,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直称乌湖戍,属蓬莱县牵牛社。清始有南隍、北隍之分称。道光年间设置隍城社,至宣统时下辖山后、城东、山前、西村、南村5个村落(其中西村、南村在南隍城)。1928年,仍称隍城社,时山前、山后分别称前村、后村。1934年设隍城乡。1945年长岛第一次解放,长山岛军政办事处撤乡建区,属钦岛区;1946年自钦岛区划出,设隍城区。1948年,国民党占领长岛后,设隍城乡01949年长岛第二次解放,仍设隍城乡。1958年,为长岛公社隍城大队。1962年成立隍城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改名隍城乡。1985年4月与南隍城分别建乡。
  该乡为渔业区,生产历来以捕捞为主业。近年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经济结构趋向捕养结合,全面发展。现拥有机动渔船85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船只12只),配有网具3084件。海水养殖741亩(其中扇贝218亩,海带523亩)。原有少量耕地,现已全部退耕还林,1987年底实有林地2093亩。村办工业也比较发达,现建有海藻食品厂、罐头厂、船厂等16处。北隍山前罐头厂是全县第一个罐头厂,具有生产加工各种海珍品罐头的能力,并建有配套冷库。198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048万元,其中乡村企业收入711.2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34.7%。
  该乡南侧西段港湾内建有码头,有客轮通航,有水泥公路连接乡内各村和码头。现有初级中学1处,在校学生97人;小学2处,在校学生127人。有广播放大站1处。有乡卫生院1处,设床位4个,有医护人员9人;村卫生室2个,卫生人员5人。
  北隍山前[Běihuángshānqián]村。位于北隍城乡南部中段,西山与北山顶、城头之间的平坦地片,南临山前湾。为北隍城乡政府驻地,与城东村共建北隍山前村民委员会。村庄南部呈方块形聚落,北部呈长方形散列状。现有人口1726人,拥有机动渔船48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船只8只),配有网具2045件,海水养殖371亩(其中扇贝109亩),建有罐头厂、联合厂、修配厂、发电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91.4万元,其中捕捞收入525.2万元,占37.7%;海水养殖收入281.2万元,占20.2%;工副业收入478.7万元,占34.4%。
  该村因位于北山顶南而名山前,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重名更今名。据调查,明天启年间,宋姓由蓬莱马格庄迁来建村。清康熙年间,葛姓从大黑山岛北庄迁入。1928年称前村。1956年成立隍城乡堡垒社,1958年为隍城大队堡垒生产队,1962年为隍城公社堡垒大队,1964年12月为山前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隍城乡,1985年属北隍城乡。
  城东[Chéngdōng]自然村。位于北隍城乡南部中段,城头山东侧的山坳间,西北距乡政府驻地0.5公里。三面环山,南临海。村落顺山沿海呈三角形展布。现有人口67人。
  该村因位于城头山东而得名。据调查,清道光年间,郑姓从蓬莱龙山店大郑家迁来建村。因村较小,行政区划历属北隍山前。
  山后[Shānhòu]村。位于北隍城乡北部东侧、北山顶东麓,西南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三面环山,东临海。村庄呈长方块状聚落。现有人口849人,拥有机动渔船32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船只4只),配有网具1053件,海水养殖370亩(其中扇贝109亩),建有罐头厂、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50.1万元,其中捕捞收入240.5万元,占37%;海水养殖收入148.3万元,占22.8%;工副业收入223.3万元,占34.4%。
  该村因位于北山顶东北面而得名。据调查,明天启年间,邹姓从蓬莱辂驾夼迁来建村;清康熙年间,肖姓从大钦岛东村迁入。1982年称后村。1956年成立隍城乡渤海社。1958年为隍城大队渤海生产队。1962年为隍城公社山后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山后村民委员会,属隍城乡,1985年属北隍城乡。
  第四节 南隍城乡及所辖村庄
  南隍城乡[NánhuángchéngXiāng]位于长岛县北部的南隍城岛上,因岛而名。辖无居民的坡礁岛。南距县驻地46公里。东、南两面临黄海,西距小钦岛乡4.25公里,北距北隍城乡1.2公里。总面积1.8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736人.,均为汉族。辖2个自然村,设1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南村。
  南隍城,在历史上长期与北隍城合并称谓。唐代称乌湖岛;宋代称呜呼岛,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称乌湖戍,属蓬莱县牵牛社。清始有南隍、北隍之分称。道光年间属隍城社,光绪年间建有西村和南村。1928年属隍城社,1934年属隍城乡。1945年长岛第一次解放,属钦岛区。1946年自钦岛区划出,属隍城区。1948年国民党占领长岛,属隍城乡。1949年长岛第二次解放,仍属隍城乡。1958年属隍城大队,1962年属隍城公社,1984年属隍城乡,1985年4月始建南隍城乡。
  该乡历为渔业区,生产长期以捕捞为主业。近年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经济结构趋向捕养结合,全面发展。现拥有机动渔船32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4只),配备网具2163件,海水养殖333亩,有耕地8亩,林地1363亩,建有罐头厂、貂场等乡村企业4处。198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87万元。
  乡内两村有水泥公路相通。南城口里建有码头,有客船通航。现有小学1处,在校学生36人。有广播放大站1处。建乡卫生所1处,有医护人员1人;村卫生室1处,有卫生人员1人。
  南隍城[Náahuágchéng]片村。位于南隍城乡北部东侧。三面环山,东临南城口里湾。含西村与南村。现有人口701人,拥有机动渔船32只(其中120马力的船只4只),配有网具2163件,海水养殖333亩,建有罐头厂和船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捕、养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87万元,其中捕捞收入371万元,占46%;海水养殖收入130万元,占22%;工副业收入121万元,占21%。
  该村因南隍城岛而名。1956年建立隍城乡建国社,1958年为隍城大队建国生产队,1962年为隍城公社南隍城大队0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隍城乡,1985年划归南隍城乡。
  西村[Xīcūn]自然村。南距乡政府驻地0.2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南城口里湾。为南隍城村民委员会驻地。村落呈环形散列状分布。现有人口233人。
  该村因位于炮台山西而得名。清光绪年间,葛姓和肖姓分别从北隍山前和大钦岛东村迁来建村。
  南村[Náncūn]自然村。南隍城乡政府驻地。三面环山,北临南城口里湾。现有人口468人。
  该村因位于炮台山南而得名。清光绪年间,李姓和葛姓分别从蓬莱和北隍山前迁来建村。
  第五节 小钦岛乡及所辖村庄
  小钦岛乡[XiǎoqīndǎoXiāng]位于长岛县北部的小钦岛上。因岛而名。辖无居民的鳖盖山岛。南隔大钦岛乡距县驻地43.1公里,东距南隍城乡4.25公里,西临渤海,北与辽宁省老铁山相望。总面积1.1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035人,均为汉族。辖1个自然村,建1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小钦岛村。
  小钦岛在唐、宋时期称末岛。宋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与大钦岛合称钦岛,属蓬莱县牵牛社。清始称今名。道光年间属钦岛社,民国时期先后属钦岛社和钦岛乡,1945年长岛第一次解放属钦岛区,1948年国民党占领长岛后属钦岛乡,1949年长岛第二次解放,仍属钦岛乡。1958年属钦岛大队,1962年属钦岛公社,1984年属钦岛乡,1985年4月始建小钦岛乡。
  该乡历为渔业区,生产长期以捕捞为主,辅以海带养殖业。近年在扩大海水养殖品种、增加养殖业比重的同时,大力发展水貂饲养业,使经济结构趋向海陆并进。现有耕地20亩,林地683亩。拥有机动渔船46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船只6只),配有网具3718件,海水养殖414亩,并建有水产品加工厂、貂场等乡、村企业3处。198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476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122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25.6%。
  该乡南侧西段建有码头,有水泥公路与乡内相通,有客轮通航。乡现有小学1处,在校学生50人。有广播放大站1处。建乡卫生所1个,医护人员3人。
  小钦岛村[Xiǎoqīndǎocūn]位于小钦岛乡南部中段。东、北、西三面被东山、鹰铺顶和三老麻山环绕,南临门前湾。村庄顺山沿海呈L状聚落。为乡政府驻地。现有人口987人,拥有机动渔船46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6只),配有网具3718件,海水养殖414亩(其中扇贝22亩),建有船厂、纺绳厂、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捕养结合型。1087年总收入379.5万元,其中捕捞收入229.7万元,占60.5%;海水养殖收入39.5万元,占10.4%;工副业收入38.4万元,占10.1%。
  该村因小钦岛而名。据调查,清康熙年间,吴姓从大钦岛北村迁来建村。1956年成立钦岛乡小钦岛社,1958年为钦岛大队小钦岛生产队,1962年为钦岛公社小钦岛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钦岛乡,1985年隶属小钦岛乡。
  第六节 大钦岛乡及所辖村庄
  大钦岛乡[DàqīndǎoXiāng]位于长岛县北部的大钦岛上。以岛而名。南距县驻地36公里,东临黄海,西依渤海,南隔10.5公里与砣矶镇相望,北隔2.1公里与小钦岛乡为邻。面积6.4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756人,均为汉族。全乡辖有4个自然村,建4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北村。
  大钦岛在唐代称歆岛。宋时演变成钦岛,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属蓬莱县牵牛社。清代始称大钦岛。至道光年间与小钦岛合称钦岛社,社内辖东濠村,小濠村、北疃村、南疃村、小钦岛村5村01928年仍名钦岛社,1934改称钦岛乡。1945年长岛第一次解放设钦岛区,辖大钦、小钦、南隍城、北隍城4岛各村(1946年南隍城和北隍城划出)。1948年国民党占领设钦岛乡,1949年长岛第二次解放仍设钦岛乡。1958年为长岛公社钦岛大队,1962年成立钦岛公社。1984年撤社建钦岛乡,辖北村、东村、南村、小浩、小钦岛村5村,1985年小钦岛村划出,改建大钦岛乡。
  该乡历为渔业区,生产长期以捕捞为主业。近年海水养殖业发展较快,形成捕养结合型经济结构。大钦岛乡现有耕地44亩,林地3133亩,现拥有机动渔船123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船只35只),共配有网具19989件,海水养殖2096亩(其中扇贝135亩),并建有罐头厂、船厂、塑料厂、冷藏厂等乡村企业30处。198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840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656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23%.
  该乡南侧中段建有码头,有客轮通航。有水泥公路连接乡内各.村和码头。乡内现有初级中学1处,在校学生169人,小学2处,在校学生277人。有文化站1处,广播放大站1处。乡卫生院1处,有医护人员16人;村卫生室4个,有卫生人员10人。
  北村[Běicūn]位于大钦岛乡西侧中段偏北。东、北两面依山,西临海,南与南村为邻。村呈长方形散列状展布。为乡政府驻地。现有人口935人,拥有机动渔船23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船只7只),配有网具7177件,海水养殖392亩,建有酱油厂、纺绳厂、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捕养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0万元,其中捕捞收入166.7万元,占55.6%;养殖收入63万元,占21%;工副业收入15万元,占5%。
  该村因位于大钦岛北部,相对南村而名。清时称北疃村,民国改今名。据调查,清康熙年间,田姓、葛姓、邹姓分别从蓬莱田家威、磨直口和辂驾夼迁来建村01956年成立钦岛乡北村社,1958年为钦岛大队北村生产队,1962年改为钦岛公社北村大队。1984年撤消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钦岛乡,1985年隶属大钦岛乡。
  东村[Dōngcūn]位于大钦岛乡北部东侧。西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三面环山,东隔一片开阔地面临东口湾。村庄沿公路呈弧状聚落。现有人口1910人,拥有机动渔船79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船只15只),配有网具9613件,海水养殖1159亩(其中扇贝113亩),建有塑料厂、修船厂、冷藏厂、罐头厂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6.4万元,其中捕捞收入530万元,占43.9%;海水养殖收入270万元,占22.4%;工副业收入350万元,占29%。
  该村因位于大钦岛东部山沟中而得名东濠村,解放后改今名。据调查,清康熙年间,肖姓从蓬莱栾家口迁来建村。1956年成立钦岛乡东村社。1958年为钦岛大队东村生产队,1962年改为钦岛公社东村大队。1984年取消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钦岛乡,1985年隶属大钦岛乡。
  南村[Náncūn]位于大钦岛乡南部、南山北麓下部,北距乡政府驻地0.5公里。西依山,东临海。村庄座落在山坳中,呈长方形状展布。现有人口860人,拥有机动渔船22只(其中120马力以上的船只4只),配有网具2915件,海水养殖414亩(其中扇贝22亩),建有纺绳厂、窑厂、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捕、养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0万元,其中捕捞收入162.8万元,占52.5%;养殖收入85万元,占27.4%;工副业收入20.5万元,占6.6%。
  该村因位于大钦岛南部,相对北村而名。清时称南瞳村,民国改今名。据调查,清康熙年间,肖姓从蓬莱迁来居住,唐姓从蓬莱唐家泊迁来居住。1956年成立钦岛乡南村社,1958年为钦岛大队南村生产队,1962年为钦岛公社南村大队。1984年撤消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钦岛乡,1985年隶属大钦岛乡。
  小浩[Xiǎohào]村。位于大钦岛乡南部中段,西北距乡政府驻地0.7公里。三面环山,南临海。村庄沿山势依海岸呈三角形聚落。现有人口537人,拥有机动渔船19只(其中120马力以上船只9只),配有网具320件,海水养殖131亩,建有冷藏厂、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6.6万元,其中捕捞收入260万元,占60.9%;养殖收入35万元,占8.2%;工副业收入116.5万元,占27.3%。
  该村因座落在山沟中而名小濠村,1985年因重名而更今名。据调查,清康熙年间,唐姓从大钦岛南村迁来居住,高姓从栖霞迁来居住。1956年成立钦岛乡小濠社,1958年为钦岛大队小濠生产队1962年为钦岛公社小濠大队。1984年取消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钦岛乡,1985年隶属大钦岛乡。
  第七节 北长山乡及所辖村庄
  北长山乡[BěichángshānXiāng]位于长岛县南部的北长山岛上,以岛而名。辖有挡浪岛、螳螂岛、蝎尿岛3个无居民岛。南距县驻地1.05公里,有玉石街大坝连接。北与砣矶镇隔海相望,西、南分别与小黑山乡和庙岛乡为邻。总面积8.1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148人,绝大部分为汉族。辖5个自然村,建4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设在北城村。
  北长山在历史上长期与南长山合并称谓。宋时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属蓬莱县沙门社,清末始有南、北长山之分。道光年间在北长山岛上设北城社和店子社,时辖北城、山后、黄山巷、东村、西村、花沟6村。1928年,设北城、北店2社,时山后村称孙家村,花沟村又称永安村,东村、西村分别称东店子和西店子。1934年改设北城乡和北店乡。1945年长岛第一次解放,北长山各村划归庙岛区,同年11月改属玉石区,1946年重归庙岛区,时东、西2村合称店子村。1947年国民党占领长岛,于1948年初在北长山建率真乡。1949年长岛第二次解放设庙岛乡,辖北城、山后、店子、花沟、嵩前、山前、庙岛7村。1958年建长岛公社庙岛大队,区划末变。1962年成立北长山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1985年庙岛村和庙岛山前村划归庙岛乡。
  该乡原为渔农结合区,生产以农为主,兼业捕捞和海水养殖。近年贯彻“一养二捕三加工”的方针,目前已形成以海水养殖业和工副业为主体、捕捞和农、林、牧辅之,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结构。现有耕地251亩,林地5733亩,果园710亩,菜地81亩,海水养殖611亩(其中扇贝559亩),建有塑料厂、网具厂、船厂等乡办企业14处和冷藏厂、氧气厂、翻砂厂、罐头厂等村办企业17处。198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151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504万元,占乡村两级总收入的23.4%。
  该乡现有小学1处,在校学生238人。有文化站1处,广播放大站1处。有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8人,村卫生室4个,卫生人员4人。
  北城[Běichéng]村。位于北长山乡南部东端。北长山乡政府驻地,辖山后村。东、西两面靠山,南临北城湾,北面隔一片开阔地段与嵩前村为邻。村庄呈方块状聚落。现有人口1273人,耕地110亩,林地2222亩,海水养殖扇贝203亩,建有冷藏厂、氧气厂、塑料厂、翻砂厂和罐头厂、貂场等村办企业8处。经济结构属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86万元,其中渔业收入336万元,占47.7%;工副业收入332.4万元,占42.3%。
  据考证,汉朝在村北修夯土城,经唐代整修,与南长山岛的土城相对峙,得名北城,村以城名。清顺治年间,孔姓和傅姓由蓬莱迁来建村。清末民初属北城社,1934年属北城乡,1945年先后归庙岛区和玉石区,1946年属庙岛区,1948年属率真乡,1949年起属庙岛乡。1955年成立庙岛乡北城社。1958年为庙岛大队北城生产队,1962年为北长山公社北城大队,1984年撤消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山后[Shānhòu]自然村。位于北长山乡东侧南部,南距乡政府驻地0.6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山后湾。村落呈点状。村民陆续迁往北城,现仅有1户1人。
  清乾隆年间,北城村孙姓居民来此开荒,后落户居住建村。因位于海螺山北而得名。历属北城村。
  店子[Diànzi]村。位于北长山乡北部西段,东南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南、北依山,东、西临海。村庄呈长条形聚落。现有人口984人,耕地122亩,林地1357亩,海水养殖272亩(其中扇贝246亩),建有塑料厂、船厂、窑厂、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25万元,其中渔业收入275万元,占44.1%;工副业收入312万元,占49.9%。
  该村址原是一片大草甸子,因名北甸子,后演绎成北店子,又称店子。清末民初曾有东村、西村之称。据传,早年有丛、吴二姓在此居住,已绝户无考。明天启年间,冷姓由蓬莱龙阳迁来建村。清康熙年间,隋姓从蓬莱磕头崖迁来居住。清末属店子社,民初属北店社,1934年属北店乡,1945年先后属庙岛区和玉石区,1946年属庙岛区,1948年属率真乡,1949年属庙岛乡。1955年初成立前进与和平两个初级社,同年9月两社合并成立高级社,称庙岛乡高潮社。1958年为庙岛大队店子生产队,1962年为北长山公社店子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花沟[Huāgōu]村。位于北长山乡南部中段,东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西、北、东三面环山,南临海。村庄顺山坳沿海岸呈菱形聚落。现有人口93人,耕地19亩,林地272亩,海水养殖扇贝34亩,建有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以海水养殖为主。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万元,其中养殖收入22万元,占88%。
  该村因位于山坳之中,且山麓多桃树,盛开时桃花遍布坳中,故名。据赵姓谱书记载,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赵姓从蓬莱北沟迁来建村。清道光年间,梁姓由南长山岛迁来居住。清末属店子社,民初属北店社,时称永安村。1934年属北店乡,1945年先后属庙岛区和玉石区,1946年属庙岛区,1948年属率真乡,1949年属庙岛乡。1955年9月建团结社,1956年并入高潮社,自此隶属店子。1984年6月自店子村划出,建立花沟村民委员会。
  嵩前[Sōngqián]村。位于北长山乡北部中段,羊鼻子山西麓,南距乡政府驻地0.9公里。东、西两面靠山,北临月牙湾,南隔一片开阔地面与北城村为邻。村庄顺山沿路呈条状聚落。现有人口570人,林地1353亩,海水养殖80亩(其中扇贝54亩),建有塑料厂、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工、渔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2万元,其中捕养收入89万元,占35.3%;工副业收入122万元,占48.4%。
  该村原名黄山巷,因顺山势建房,正房向西南,外人进村多转向称“谎向”,后演绎成黄山巷。1928年因村西有嵩山而更今名。早年有周、毛2姓居住,已绝户无考。明天启年间,林姓由福山上林家迁来建树。清末民初属北城社,1934年属北城乡,1945年先后属庙岛区和玉石区,1946年属庙岛区,1948年属率真乡,1949年属庙岛乡,1956年建立庙岛乡嵩前社,1958年为庙岛大队嵩前生产队,1962年为北长山公社嵩前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第八节 小黑山乡及所辖村庄
  小黑山乡[XiǎohēishānXiāng]位于长岛县南部的小黑山岛上,以岛而名。辖有无居民的犁犋把岛。东南距县驻地6.8公里,东邻北长山乡,西邻大黑山乡。东南有庙岛乡,北与猴矶岛相望。总面积1.3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37人,绝大多数为汉族。辖1个自然村,建1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小黑山村。
  小黑山在宋时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属蓬莱县沙门社,清道光年间建小黑山岛社,辖小黑山岛村,民初因之。1934年建小黑山乡,1945年属庙岛区,1946年属黑山区,1948年起属黑山乡。1958年属黑山大队,1962年属黑山公社,1984年属黑山乡。1985年4月建立小黑山乡。
  该乡经济过去以农为主,辅以少量渔业。近年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经济结构趋向以养为主,渔工结合,并注重发展水产品加工。现有耕地140亩,林地1500亩,果园87亩,海水养殖扇贝100亩,并建有冷藏厂、貂场、鸡场等乡村企业。198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94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135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45.9%。
  该乡现有小学1处,在校学生31人。有广播放大站1处。村卫生室1处,卫生人员1入。乡西南端建有码头,有水泥公路相通,有交通船通航。
  小黑山村[Xiǎohēishāncūn]位于小黑山乡南部,为乡政府驻地。三面环山,南临海。村庄顺山坳呈南北向条状聚落。现有人口320人,耕地140亩,林地1500亩,海水养殖扇贝100亩,建有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以海水养殖为主。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9万元,其中养殖收入130万元,占72.9%。
  该村因小黑山岛而名。明天启年间和清顺治年间,史姓与胡姓先后从小云南(今山西省一带)迁来居住建村。清末民初属小黑山岛社,1934年属小黑山乡。1945年属庙岛区。1946年属黑山区,1948年属黑山乡。1956年成立黑山乡火炬社,1958年建黑山大队小黑山生产队,1962年改为黑山公社小黑山大队。1984年撤消大队建立小黑山村民委员会,属黑山乡。1985年4月隶属小黑山乡。
  第九节 大黑山乡及所辖村庄
  大黑山乡[DàhēishānXiāng]位于长岛县南部西侧的大黑山岛上,以大黑山岛而名。辖有南砣子岛、鱼鳞岛两个无居民岛。东距县驻地8.5公里,与小黑山乡和庙岛乡为邻,西临渤海,南、北分别与蓬莱县和猴矶岛相望。全乡总面积7.6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858人,绝大多数为汉族,另有回族和满族数人。全乡辖7个自然村,建6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北庄。
  该乡在宋时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属蓬莱县沙门社。清道光年间在大黑山岛设北庄社和南庄社,时北庄社辖北庄、土岛2村,南庄社辖南庄、船旺、西大濠、大濠和小濠5村。1928年仍设2社,区划不变。1934年改设北庄乡和南庄乡,区划无变更。1945年长岛第一次解放,属庙岛区。1946年建立黑山区,辖北庄、南庄、土岛、船旺、大濠、西大濠、小濠、小黑山8个村。1948年国民党占领长岛,改设黑山乡,区划不变。1949年长岛第二次解放,仍设黑山乡。1958年为长岛公社黑山大队,1962年成立黑山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1985年4月小黑山岛划出始称大黑山乡。
  该乡原为农业区,兼业捕捞和养殖。通过贯彻“一养二捕三加工”的方针,目前生产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辅以农业和捕捞,并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现有耕地817亩,林地3912亩,果园601亩,海水养殖扇贝472亩。乡村企业近年有较大发展,现有修配厂、食品加工厂、冷藏厂、塑料厂、海味食品厂等乡办企业13处,村办企业18处。198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257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509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40.5%。
  该乡现有小学1处,在校学生141人。有文化站1处,广播放大站1处。乡卫生院1所,有医护人员6人;村卫生室6个,有卫生人员6人。有水泥公路通乡内各村,东侧中段建有码头,有交通船往返于南长山岛和小黑山岛之间。
  北庄[Běizhuāng]村。位于大黑山乡东侧中段。乡政府驻地。三面环山,东临北庄湾。村庄聚落近似三角形。现有人口633人,耕地341亩,林地1816亩,果园260亩,海水养殖扇贝87亩,建有砖厂、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牧、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6万元,其中捕养收入175万元,占61.4%;牧业收入32万元,占11.3%;工副业收入58万元,占20.2%。
  该村因位于大山北,相对南庄而名。据谱书记载:明天启年间,相继有葛姓从蓬莱磨直口、张姓从蓬莱小门家、侯姓从栖霞、李姓从荣城迁来建村。村自清道光年间起属北庄社,1934年属北庄乡,1945年属庙岛区,1946年属黑山区,1948年属黑山乡。1956年成立黑山乡前进社,1958年为黑山大队北庄生产队,1962年为黑山公社北庄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黑山乡。1985年4月隶属大黑山乡。
  土岛[Tǔdǎo]村。位于大黑山乡东侧北端,南距乡政府驻地1公里。三面靠山,东临海。村庄呈方块状聚落。现有人口221人,耕地101亩,林地729亩,海水养殖扇贝45亩,有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牧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5万元,其中渔业收入67万元,占70.5%;牧业收入20万元,占20.6%。
  相传:明天启元年(1621年),辽东汉族百姓受后金封建主的压迫避居海岛,并在大黑山岛烽台山树起大纛继续反抗,被朝庭派军队屠杀殆尽。清康熙年间,乔、肖二姓分别从蓬莱城里和栾家口迁来建村。为纪念先民的反抗精神,取名纛岛,因纛与土音近,后演变成土岛。清道光年间属北庄社。1928年,因奉系东北海军司令沈鸿烈赠“秋善堂”金匾给土岛村庄主而更名善人村,属北庄社。1934年属北庄乡。1945年重用土岛村名,属庙岛区。1946年属黑山区,1948年起属黑山乡。1956年成立黑山乡永利社,1958年为黑山大队土岛生产队,1962年改为黑山公社土岛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黑山乡,1985年4月起隶属大黑山乡。
  大濠[Dàháo]村。位于大黑山乡西侧南段,东北距乡政府驻地1.1公里。东、北靠山,西、南临海。村庄沿公路散列分布成两个方块状。现有人口102人,耕地55亩,林地149亩,海水养殖扇贝26亩,建有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牧结合型。1987年金村经济总收入44万元,其中渔业收入32万元,占73.2%;牧业收入9万元,占20.6%。
  该村因位于两山之间的濠沟中而得名。明天启年间,骆姓从蓬莱乐家河迁来建村,因又名骆家。清末民初属南庄社,1934年属南庄乡,1945年属庙岛区,1946年属黑山区,1948年起属黑山乡。1956年成立黑山乡大濠社,1958年与光辉社共建为黑山大队南庄生产队。1962年自南庄队划出,建黑山公社大濠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黑山乡。1985年起隶属大黑山乡。该村历与西大濠、小濠为1个行政单位,至1985年始与西大濠和小濠分离。
  西大濠[Xīdàháo]村。位于大黑山乡西侧中段略偏南,东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北靠山,西、南临海。村庄沿海岸呈条形散列状分布。现有人口99人,耕地56亩,林地138亩,海水养殖扇贝13亩,建有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牧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万元,其中渔业收入19万元,占63.6%;牧业收入7万元,占21.6%。
  该村因位于两山之间的濠沟中且在大濠村西而得名。清顺治年间,陶姓从蓬莱城北街迁来建村,因又名陶家。行政区划历属大濠村,1985年始建西濠村民委员会,隶属大黑山乡。
  小濠[Xiǎoháo]村。位于大黑山乡南部,北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北、西两面靠山,南临海,东与船旺村为邻。村庄呈方块形聚落。现有人口93人,耕地27亩,林地211亩,海水养殖扇贝47亩,建有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属渔、牧、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4万元,其中渔业收入51万元,占54.9%;牧业收入15万元,占16%;工副业收入21万元,占22.8%。
  该村因村北有一条濠沟,相对大濠而得名。清顺治年间,刘姓从蓬莱小郑家迁来建村,因又名刘家。行政区划历属大濠村,1985年始建小濠村民委员会。隶属大黑山乡。
  南庄[NánZhuāng]村。位于大黑山乡东侧南段,北距乡政府驻地0.5公里。北、西靠山,东临海,南与船旺村为邻。村庄呈方块形聚落。现有人口531人,耕地256亩,林地870亩,海水养殖扇贝152亩,建有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结构为渔、牧、工结合型。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9万元,其中渔业收入164万元,占71.5%;牧业收入19万元,占8.3%;工副业收入24万元,占10.5%。
  该村因位于大山南,相对北庄而名。明天启年间,张姓从蓬莱小门家迁来建张家疃,李姓从蓬莱城里迁来建下疃。后陆续有人迁来连成大村而名南庄。清末民初属南庄社,1934年属南庄乡,1945年属庙岛区,1946年属黑山区,1948年起属黑山乡。1956年与船旺村联合成立黑山乡光辉社,1958年与大濠社共建为黑山大队南庄生产队,1962年大濠社划出改为黑山公社南庄大队,辖船旺村。1984年撤消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黑山乡,1985年隶属大黑山乡。
  船旺[Chuánwàng]自然村。位于大黑山乡东侧南端,北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北、西分别与南庄和小濠为邻,南与南砣子岛相望,东临船旺湾。村庄呈方块形散列状分布。属南庄村民委员会,现有人口161人。
  该村所处地段原名船坞,因村东海域宽阔,水深底平,大风无浪,自古为过往船只避风锚地而得名。清同治年间,此地仅有一户人家开店为生。至光绪年间,随着航运业和渔业的发展,过往及锚泊船只增多,张、陶、李、刘、侯、葛等姓相继从大黑山岛各村迁来定居,遂自成一村,为取吉利,改名为船旺。清末民初属南庄社,1934年属南庄乡,1945年属庙岛区,1946年属黑山区,1948年起属黑山乡,1956年与南庄联合成立黑山乡光辉社。自此行政区划一直隶属南庄。
  第十节 庙岛乡及所辖村庄
  庙岛乡[MiàodǎoXiāng]位于长岛县南部的庙岛上,因岛而名。辖有羊砣子岛、牛砣子岛、烧饼岛3个无居民岛。东距县驻地3公里,西与大、小黑山乡相望,北与北长山乡为邻,南遥对蓬莱县。乡总面积1.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57人,均为汉族。全乡辖2个自然村,建2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庙岛村。
  庙岛自宋代起称沙门岛(确否待考),当时为犯人流放地,至清始称庙岛。宋时属蓬莱县沙门寨地,元、明属蓬莱县沙门社。清道光年间建庙岛社,辖庙岛、山前2村。1928年仍为庙岛社,属长山八岛民政局。1934年设庙岛乡,1945年长岛第一次解放设庙岛区,辖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和庙岛5岛的村庄,同年11月将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各村划出。1946年调整区划,庙岛区辖庙岛和北长山岛各村。1948年国民党占领长岛,庙岛为独立保。1949年长岛第二次解放设庙岛乡,辖庙岛和北长山岛各村。1958年属庙岛大队,1962年属北长山公社,1984年属北长山乡,1985年4月建立庙岛乡。
  该乡过去为农业区,生产以农为主,辅以少量渔业。近年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经济结构趋向以养为主、渔农结合,并大力发展旅游业。现有耕地130亩,林地1334亩,果园77亩,海水养殖277亩(其中扇贝272亩),建有冷藏厂、水产品加工厂、貂场等7处乡村企业。198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43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301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55.4%。
  该乡现有小学1处,在校学生37人。有广播放大站1处。有村卫生室2个,卫生人员3人。乡南端和东侧中段分别建有码头,有水泥公路通往乡内,有交通船往返于南长山岛。
  庙岛村[Miàodǎocūn]位于庙岛乡北部,为乡政府驻地。南靠山,北为一狭长岬角,东、西临海。村庄沿海岸呈南北向条状聚落。现有人口300人,耕地100亩,海水养殖157亩(其中扇贝152亩),建有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以海水养殖为主,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5万元,其中养殖收入116.6万元,占86.4%.
  该村以庙岛而名。据调查,清道光年间,王姓和金姓先后从青州府迁来建村。清末民初属庙岛社,1934年属庙岛乡,1045年属庙岛区,1948年属庙岛独立保,1949年属庙岛乡。1956年成立庙岛乡庙岛社,1958年与山前村联合成立庙岛大队庙山生产队,1962年与山前村分队成立北长山公社庙岛大队。1984年取消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北长山乡。1985年4月隶属庙岛乡。
  庙岛山前[Miàodǎohānqián]村。位于庙岛乡南部西侧,北距乡政府驻地1.1公里。东、北靠山,西、南临海。村落近三角形展布。现有人口145人,耕地30亩,海水养殖扇贝120亩,建有貂场等村办企业。经济以海水养殖业为主,198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5万元,其中养殖收入112万元,占97.4%。
  该村因位于庙岛主峰凤凰山的南面而名山前,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重名而更今名。清道光年间,王姓由青州迁来建村。清末民初属庙岛社,1934年属庙岛乡,1945年属庙岛区,1948年属庙岛独立保,1949年属庙岛乡。1955年成立庙岛乡桃园社,1958年与庙岛社合并成立庙岛大队庙山生产队,1962年与庙岛村分队成立北长山公社山前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属北长山乡,1985年4月隶属庙岛乡。

知识出处

长岛县地名志

《长岛县地名志》

这部书集历史性、知识性、专业性于一体,资料比较全面丰富,以记录地名为主,兼及历史、地理、语言等多种知识,集中地记载了长岛县各类地名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地名的主要信息,是一部了解长岛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和正确运用地名的工具书,也是经济、外事、公安、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出版、新闻、测绘、科技等部门必备的地名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