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长岛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岛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4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长岛县
分类号: K925.2
页数: 11
页码: 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长岛县地理位置、概况、经济、人文、交通、工业、农业、旅游等概况。
关键词: 山东省 长岛县

内容

长岛县〔ChángdǎoXiàn〕系海岛县。
  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海峡偏南五分之三海域中的庙岛群岛上,地当黄海与渤海交汇处。地理座标,为北纬37°53′—38°23′,东经120°36′—120°56′。北与辽宁省老铁山对峙,南与蓬莱相望。全县共有32个岛屿,分布在南北长56公里,东西宽31公里的海域中。岛陆总面积约53.17平方公里。属山东省烟台市,辖南长山、砣矶2镇和北隍城、南隍城、小钦岛、大钦岛、北长山、小黑山、大黑山、庙岛8乡。共有47个自然村,建40个村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401631人,其中99.98%为汉族,另有回族、满族、朝鲜族数人。县人民政府驻南长山镇。县以长山岛而名。
  长岛县诸岛,古为莱夷之地。秦、汉、晋、隋时期属黄县地。自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属蓬莱县。1929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设置长山岛行政区,始自蓬莱县划出,直隶山东省。1939年日伪侵占,设长山八岛专员办事处,隶属烟台市。1945年第一次解放,成立长山岛特区,隶属北海专署。1947年国民党占领,先后设置长山八岛区、长山八岛设治局、东莱群岛设治局,隶属国民党海军。
  1949年第二次解放,恢复长山岛特区,隶属北海专署,1950年隶属莱阳专署。1956年建立长岛县,隶属莱阳专署。1958年蓬、黄、长三县合一,称蓬莱县长岛公社。1962年撤社改区。1963年恢复长岛县,隶属烟台专署。1983年隶属烟台市。
  长岛县地处渤海下沉带东侧,胶、辽隆起的接合部,系长白山系的分支。出露地层主要属上元古界蓬莱群,为一套浅变质岩。局部地区有上第三系的玄武岩和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层多呈单斜,走向近乎南北,断层规模较小,岩浆活动微弱。岛陆地貌以剥蚀山丘和海岸地貌为主要特征,山丘多与地层走向一致。较大岛上多山丘,山丘间有少量平缓地片;较小岛则多为露海孤丘;另有数个由岩石构成的小岛。北部诸岛,水深滩窄,岸坡陡峭;南部诸岛,滩宽坡缓,连岛沙坝、沙嘴较为发育。全县岛岸线长146.41公里,较大港湾28处,主要礁石80余个。主要山丘65座,山体坡度一般在15°—30°,最高峰海拔202.8米,丘陵地面积47.3平方公里,占岛陆总面积的90.40%。县内的土壤主要为棕壤、褐土、潮土三个类型。棕壤面积约30.4平方公里,占岛陆总面积的57.3%,主要分布在丘岭山坡的上部,立地坡度一般大于15°;褐土面积约22.2平方公里,占岛陆总面积的41.80%,主要分布在丘岭中下部的山麓地带,立地坡度5°—10°;潮土面积约0.5平方公里,占岛陆总面积的0.9%,主要分布在岭间谷地和海滨地带,地势平坦,立地坡度一般在3°左右。县境海域被诸岛分割形成13条水道,平均水深约24米,最深处达86米。海底地势呈北东向倾斜。长山水道以南,地形基本平坦,深度小且变化少,多在20米以内。长山水道以北,地形复杂,各岛间均有水深40—60米的北西向深槽。海底地质,除局部裸露石英岩质岩石外,大部为沙砾和软泥质地。长岛县属亚洲东部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52.3%。因受冷暖空气交替的影响,加之海水的调温作用,四季气温变化和缓,年较差小,具有冬暖夏凉,气候湿润,润而不潮等特点。一般春季多风,气温回升晚;夏季雨量集中,气候凉爽;秋季干燥,降温缓慢;冬季多大风和寒潮,气候寒冷。全县多年平均气温11.9℃,最高年平均12.8℃,最低年平均10.7℃,月平均气温8月最高为24.5℃,1月最低为-1.6℃。极端最高气温为36.5℃,发生在1959年7月30日—3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3.3℃,发生在1970年1月4日。县境是有名的风道,春季多蒙古气旋大风,春夏之交多江淮气旋大风,夏末秋初常受台风影响,秋冬两季经常出现寒潮大风。全县年日照总时数多年平均为254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年平均太阳总辐量为123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5.2毫米;最多年份是1973年,降水量达881.4毫米;最少年份是1965年,降水量仅282.3毫米;年降水日数平均为80天;四季降水不均,多年平均春季降水占总量的14%,夏季降水占总量的59%,秋季降水占总量的22%,冬季降水占总量的5%。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7%,其中7—8月最大为85%,12月最小为60%。多年平均霜日为121.1天,平均初霜日为12月1日,终霜日为3月31日。多年平均结冰日为127.8天,平均始于11月21日,终于3月21日。长岛县自然灾害主要为风灾,对渔、农各业均有很大威胁,其它如旱灾、流灾、冰灾等亦时有发生。海水表层温度年平均11.5℃,月平均8月最高为22.1℃,2月最低为2.5℃。海水表层含盐度多年平均为31.3‰,具有冬高夏低的特点,2月最高平均为31.82‰,8月最低平均为30.49‰。因受渤海沿岸流低盐水的影响,砣矶岛以南海区的含盐度略低于砣矶岛以北海区。海水透明度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北部高,南部低,一般砣矶岛以北海区夏季可达5—8米,冬季在2—4米之间;砣矶岛以南海区夏季为3—5米,冬季仅1米左右。海域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潮流有北进南出的规律。年平均雾日为28天,多为平流雾和辅射雾。自然资源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水资源包括海水和淡水两部分。长岛县四面环海,浅海水域达2400平方公里。据调查,按现有技术能力适宜人工养殖的海域面积达6万亩。浅海海底宜养面积也很大,40米等深线以内岩礁、砾石底质面积约3万亩,5—20米水深的宜养泥沙底质面积约10万亩。淡水资源比较贫乏,总体属贫水区。由于海岛坡陡岸峭,径流入海速度快,入渗时间短,使地表水拦蓄困难,地下蕴藏量少。因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年平均总量约为21735万立方米,年平均河川径流量389万立方米,拦蓄可供利用的约1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46万立方米,可利用量121万立方米,合计水资源可利用量136万立方米,人均占有35立方米。农林牧可利用土地面积64822亩,占岛陆总面积的80.6%。其中,可耕地12260亩,园地709亩,林地19421亩,疏林草地21124亩,未利用土地14123亩。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海洋生物达284种,其中动物164种,藻类120种,有对虾、鲅鱼等30多种经济鱼虾,海参、海胆、鲍鱼、扇贝等海珍品亦有相当资源量。另外,海域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已鉴定出52属105种,年平均浮游生物量高达288.7万个/立方米,初级生产力较高,为发展人工养殖提供丰富的基础饵料。陆地生物资源亦非常丰富,植物类计有180余种,动物类计有280余种。另外,野生中药材资源达295科,723种。长岛县经济历来以海洋渔业为主体,历史上北五岛以单一海洋捕捞为业,南五岛则渔农结合。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贯彻“一养二捕三加工”的方针,在发展捕捞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海水养殖业,形成以养捕并重,工业、农副业、商业一齐上的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7462万元(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乡村总收入达23069万元,商品生产率达97.4%,全县渔农村年人均收入1725元,居全国12个海岛县之首。长岛县捕捞生产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在新石器时期,岛民即有采贝、鱼猎活动。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捕捞业已相当发达,仅砣矶岛就有二、三十吨的木帆船300余只,网(风网)产量最多高达10余万斤,生产作业(捕鲭)远至朝鲜沿海。日伪占领和国民党驻岛期间,渔业生产倍受摧残,1948年比1936年渔船减少了40%,网具减少80%。解放后,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捕捞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全县渔船发展到1870只,捕捞总产量达到14475吨。60年代以后,对渔具和捕捞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改革,逐步向船只机械化、网具化纤化发展,并增添导航、探鱼、通讯等设备,进而开辟远海渔场,实行多种作业,捕捞产量逐年提高,1977年达到36855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保护鱼类资源,适当控制船只数量的增加,调整网具规格,使捕获的经济鱼类的比重增大,生产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7年,全县投入捕捞业劳力3065名,机动渔船793只,装机容量31373千瓦,网具78102件,捕捞总产量30522吨,总收入5195万元,占乡村总收入的22.1%。自40年代初始有海底投石试养海带,1958年开始试验筏式养殖海带,60年代全面推广“垂斜平”、“四个加大”,和“适光层”等科学养殖技术。1971年建成海带育苗场,从此,海带养殖生产进入大发展阶段。自1972年起,开始试验海珍品的育苗和放养,养殖生产向贝藻间养、立体养殖发展。1987年全县投入养殖劳力3289名,放养面积7580亩,总产量达24383吨,总收入4082万元,占乡村总收入的17.7%。初步实现了渔业生产由“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长岛县农业生产历史亦很悠久,至民国初期已有耕地12000余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和小麦。但因土质硗薄,工具原始,耕作粗放,故产量极低,无力自给。解放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76年亩产达到1130斤,总产量1389万斤。但由于受水资源的制约,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年产量很不稳定,1982年亩产下跌到239斤,总产量仅439万斤。同时,农业用水不但严重影响水资源量的保持,还与人民生活争水,并影响工业等行业的发展。为此,1985年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在海岛工作座谈会上确定“退耕还林”的方针,从此林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1987年底实有林地33142亩,森林覆盖率达41.5%。现有国营林场1处,乡镇林业站6处,村林业队(组)60个,投入劳力301名。长岛县历史上的主要畜禽有牛、马、驴、骡、猪、羊、鸡,其中猪的饲养发展较快,1949年年终存养38头,1977年达到5136头,1987年下跌到619头。1973年开始引进水貂饲养技术,水貂生产发展迅猛,1987年全县有貂场85处,投入劳力1078名,存养种貂50000头,收入890万元,占全县畜牧业总收入923万元的96.4%。长岛县的工业生产起自船只修造业,在古代民间就很发达。30年代开始兴办小型工厂、作坊,“七·七”事变后即倒闭。1957年,建成第一家手工业合作社,之后陆续建起修船、农机、发电等厂。70年代后期,服务于渔业生产的工业发展迅速,尤其以水产加工业为快。到1987年,全县已建成食品、纺织、化工、机械等工业部门,有工业企业129处,拥有固定资产3430万元,年工业总产值7507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罐头、针织品,木制家俱、水泥制品、服装、塑料制品、糕点、配合饲料等20余种。县船厂能够自行设计、制造185马力的木壳和150马力的钢壳渔轮。拆船厂已具有拆船、轧钢的配套生产能力。海珍品罐头和冷冻扇贝已打入国际市场。乡镇工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乡村工业总产值达4516万元,总收入7073万元,占农村总收入的30.7%。长岛县交通运输以海运为主。解放前,仅有两座简易码头,分建于南长山岛和砣矶岛,运输工具以帆船为主。解放后,军民共同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先后建成玉石街和砣子大坝两座拦海大坝,分别沟通了南、北长山岛和砣矶岛与砣子岛的交通;建成港口3处,长岛商港码头可同时停靠500吨级轮船3艘,长岛渔港码头可同时停靠500吨级渔轮8艘,深水泊位并可停靠千吨级轮船。另有码头16座,分布于各居民岛和驻军岛上。海域中建有导航灯标20处,雾笛1个,为海上运输安全提供了保障。陆运建设也有相应发展,解放前仅有30公里的沙石公路,到1987年,全县已建成公路80余公里,绝大多数为水泥路面。现有客船3只,客车2辆,货轮10余只,货车226辆。建有“山东省长岛港务办公室”、“长岛县海运公司”和“长岛县汽车运输公司”,分别经营海陆客运和货运。1987年旅客发送量25.6万人次,完成货运量52.3万吨,周转量1804.7万吨/公里。文化事业亦有相当发展。1949年解放初期,全县仅有小学26所,在校学生2126人,儿童入学率62%。体育、卫生事业亦十分落后,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没有专业剧团和影剧院。1987年,全县建有公办完全中学1所,县办水产专业中等学校1所,县、乡联办初中1所,乡、镇民办初中3所,民办小学17所。年底在校学生,高中355人,中专342人,初中1970人,小学2720人,儿童入学率达100%,共有教职员工528人。另有电视大学1所,在校学生13人,教职员工7人。全县有医院1处,乡镇分院2处,乡镇卫生院、卫生所6处,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各1处。计有医务人员216名,设病床164张。另外还有村卫生诊所40处,达到村村有医疗单位。解放以来,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得到大力发展。1979年县成立业余体校1所,设有射击、篮球、田径、武术、帆板五个专项训练班,其中射击是传统训练项目。文艺事业更有大的发展,现有县文化馆、图书馆各1处,乡镇文化站6处,县影剧院1所,基层电影放映队16个,县吕剧团1个,业余演唱队1个,县办广播站1处,乡镇放大站10处,广播喇叭入户率58%;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电视差转台5处、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0%。长岛县文明历史悠久。据对已发现的砍、砸器等古文物考证,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万年左右长岛已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几个大岛。于1980年在大黑山岛发现的北庄古遗址,是我国晋、豫以东地区迄今发现的史前时期最大村落遗址,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国的“东半坡”。目前,已发现并较著名的古遗址、古墓群30余处,出土文物分属龙山、紫荆山下层等五个文化时期。长岛县是旅游避暑胜地,旅游资源比较丰富。首先是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润而不潮,空气新鲜。其次有月牙湾、庙岛古庙群、宝塔礁、陀佛山、佛爷礁、峰山、五顶山及遍布各岛的海蚀峰、海蚀洞等风景名胜。还有“海市蜃楼”和海滋、平流雾等景观。加之海水无污染,岛上港湾又皆是天然浴场,因而自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长岛的旅游事业正蓬勃兴起,它必将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道推动长岛的振兴发展,促进长岛进入无限美好的明天。

知识出处

长岛县地名志

《长岛县地名志》

这部书集历史性、知识性、专业性于一体,资料比较全面丰富,以记录地名为主,兼及历史、地理、语言等多种知识,集中地记载了长岛县各类地名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地名的主要信息,是一部了解长岛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和正确运用地名的工具书,也是经济、外事、公安、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出版、新闻、测绘、科技等部门必备的地名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