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英烈模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27
颗粒名称: 四 英烈模范
分类号: K827
页数: 21
摘要: 本机记述了昆嵛英烈模范46人。其中劳动模范5人,革命母亲2人,著名革命英烈39人,其中有闻名中外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有传奇式的昆嵛英雄于得水,有华东军区战斗英雄20人,有一门三烈士于己午、于一心、于凤祥,有牺牲于昆嵛山区的胶东领袖人物理琪、张连珠、于克恭等。他们是昆嵛山的脊梁,是昆嵛山人的优秀代表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昆嵛山 人物 传记

内容

本部分共记昆嵛英烈模范46人。其中劳动模范5人,革命母亲2人,著名革命英烈39人,其中有闻名中外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有传奇式的昆嵛英雄于得水,有华东军区战斗英雄20人,有一门三烈士于己午、于一心、于凤祥,有牺牲于昆嵛山区的胶东领袖人物理琪、张连珠、于克恭等。他们是昆嵛山的脊梁,是昆嵛山人的优秀代表。
  李本楹(1880~1912.2) 字晏卿。文登泽头村人。1905年入县学。1908年冬毕业于山东优级师范史地系。当年回乡,动员多名学子去济南求学。初任登州中学教员,不久回乡创办国民小学;举办县劝学所,任所长。清室卖国求荣的行径,使他产生革命心理。曾说:“皇帝以为,中国瓜分,仍不失为小朝廷。这种苟安心理,中国岂能不亡?若救中国,非推翻清朝统治不可!”1911年武昌起义前,因事去济南,遇济南宣告独立。不久,与丛;珠联系发动文登独立,并从济南带回文登学子李健庵、李本梓、李荫亭、李玉峰、李本等参加文登学生革命军。回乡途中,即与同志奔走劝募,以充北伐军需。时烟台已举义,镇守使左汝霖催本楹回烟,任左之书记;文登义士已驱逐县令岳宝树,成立军政分府。1912年2月7日,文登保清势力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攻城。本楹在烟台闻知,欲回文登向乡人解释革命意义,希望化解矛盾。行至宁海城时,有人劝他不要冒险,不听。行至张家圈村(今属牟平莒格庄镇,1970年在此修建瓦善水库,张家圈分迁为“新建”“向阳”二村)被劫缚至文登东于疃村。该村丛九及其子丛大福在当地有一定权势,李与丛九早就相识。但丛九却说:“你不是晏卿,他有辫子,而你没有!”丛九之侄也在济南优级师范求学,时,跪求丛九,被赶走。丛九终将本楹周身浇油活活浇死。烈士之父李章华,清末太学生,精医道。丛九恐其为子报仇,于1913年正月初九,将李章华毒死于文城一客栈内。
  段成斋(1896~1935) 字成斋,名正心,又名立夫,乳山市下初镇段家村人。幼读私塾,后毕业于城阴小学,1919年考入牟平师范讲习所,翌年因领导学生罢课被校方开除。回乡后先在黄山寺小学任教,后弃教在冯家集与人集股经营裕丰商行。1928年,军阀方永昌踞胶东,其部下刘选来驻兵牟平城。是年6月,刘遣警役20余人到冯家集强索捐赋,后拘捕29名村长关押于冯家仲春楼饭店,以作人质,威逼各村缴纳钱粮。成斋出于义愤,联络北汉村姜钦思等人,串联乡民200余人,于8月23日攻取仲春楼,捕杀警役20人,解救了被关押的村长。事后,为防官府及刘选来部报复,与姜钦思等人,在牟平南乡发动民众500余人,成立了民众自卫团,公推成斋任总指挥。民众自卫团迅速发展至万余人。9月下旬,兵分5路攻打牟平城。时值军阀刘珍年取代方永昌踞胶东,为缓兵之计,派代表与成斋谈判,假允所提条件。成斋轻信刘之许诺,下令撤兵,解散了民众自卫团。11月23日拂晓,刘珍年突然派兵血洗段家、三甲等村,残酷镇压暴动民众。为避追捕,成斋携家小逃难威海,更名段立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只身去东北,参加了义勇军,后负伤离队回乡任教。1934年,掩护营救了从事地下活动的共产党员段恂卿、张连松、姜文章等人。1935年11月,国民党牟平剿共专员孙鉴塘勾结国民党清乡头目赵廷壁以通共为名将其逮捕,次日杀害于牟平城西门外,是年39岁。
  张连珠(1904~1935.12) 曾用名张春礼、张玉楼,代号珠子。文登泽头镇南长岚村人。出身贫寒,叔伯4户供他读书。14岁入私塾。20岁因父病辍学务农。父病愈后入牟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1931年考入牟平中学附设师范班,参加“读书会”、“反帝大同盟”等进步团体,研读进步书刊。“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被开除学籍。回乡后,相继务农、经商、教学,任过小学校长。他积极向农民和学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成为附近村庄群众的当然领袖,曾在南黄、段家(现均属乳山市)一带组织过两次大规模抗税斗争。1932年秋,经共产党员刘经三介绍加入共产党,任总支书记;冬,任牟平九区工委委员。1933年春,任九区工委书记。为发展党的地下组织,扩大党的影响,他长年活动在昆嵛山周围的文、牟两县山村和工厂中。1934年6月,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翌年1月,任胶东特委书记。1935年4月,认真总结反修路斗争失败的教训,带领特委委员在界石、晒字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和武术会,发动群众,准备举行大规模农民武装暴动。“五·一”国际劳动节时,他起草《告胶东工农群众书》,号召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夏,又在石岛地下联络站新亚药房开办党政训练班,为胶东各县培养暴动骨干。
  1935年农历十一月四日,在威震胶东的“一一·四”暴动中,张连珠任总指挥,并具体指挥东路的行动。同月初十日晨,率队去低湾头村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群众斗争地主恶霸,开仓济贫,深得群众拥护。他口才流利,富于宣传鼓动性。11时许,暴动队伍被国民党军展书堂部和文登地方反动武装包围。张连珠一面组织群众转移,一面指挥队伍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战斗持续到下午1时半,队伍突围,他断后掩护,不幸重伤被俘,被押进文城监狱。县长刘崇武软硬兼施,多次审讯,张连珠终不屈服。他对正在千方百计保释他的难友柏永昶说:“我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如果你能出狱,请向组织汇报狱中情况,让同志们接受这次失败的教训,振作精神,继续斗争!”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张连珠在文城西门外英勇就义。烈士头颅被当局悬在南城门楼上“示众”数日,其状惨不忍睹。
  曹云章(1912~1935.12) 代号鞠子,文登茼山镇大夼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3岁由父母之命,与大界石村21岁的刘衍芹结婚。他高小毕业考入文登中学读书,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毕业后,于1932年在文登五区吴家小学(现属荣成)教书,经常与郭家(现属荣成)小学教师、中共党员江先政交谈。5月,由江先政介绍加入共产党。同年秋在老二区鞠家庄(现属界石镇)教学,深入群众,秘密开展党的活动。是年,曹首先介绍刘振民入党,逐步把党的种子撒遍二区。同年,张连珠介绍曹之妻刘衍芹入党。当局多次捕捉曹云章不成,便几次将其父亲和妻子捕入监狱,酷刑拷打,但没有动摇曹云章的革命意志。1934年3月,文登已有中共党员170余人,遵照胶东七县党代会精神,中共文登县委在文登乡师诞生,曹云章任书记,分工在昆嵛山区发展党的组织。同年5月,改任胶东特委巡视员。1935年1月,特委改组后任特委委员,参与组织发动“一一·四”武装暴动。是年春,他和张连珠等为暴动筹集武器,先后两次从威海运出200余支大枪。第一次,他化装为走娘家的新媳妇,张连珠赶着轴子,枪支藏在新娘座下。第二次,将枪支藏在棺材里,他和张连珠身穿孝袍扮作出殡,混过敌人关卡,把枪藏在大夼村南草垛下。他和程伦、邹恒禄负责西路的组织发动工作。同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四),暴动全面展开。头一天,他和27名同志在自家吃了饭,诀别妻子道:“我这次若牺牲了,重于泰山,你要继续革命,做事要对得住党。”曹云章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牟平大队首先包围午极村(今属乳山市),分了地主开设的“隆裕油坊”的浮财,以发动群众。次日,他又率队到达白石村(今属乳山市),在大地主开办的“怡昌缫丝厂”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穷人参加革命、争取解放,壮大了暴动队伍。12月1日午饭前,曹云章和程伦分别率领牟平和海阳的暴动队伍,在牟平松椒村会师,整编队伍。12月2日下午3时,被国民党军展书堂师赵廷壁团包围。暴动队伍奋力突围,因众寡悬殊,又缺乏战斗经验,队伍被打散。张贤和等10余人当场牺牲,曹云章、程伦等被捕入狱。在狱中,曹云章忍受了种种酷刑,挫败国民党当局的威胁利诱,英勇不屈。1935年12月13日,在夏村(今属乳山市)英勇就义,年仅23岁。烈士头颅悬城“示众”数日。妻刘衍芹继烈士遗志,躲开敌人搜捕,转移文城居住。日军侵占文城,她以开饭馆为掩护,冒死掩护东海敌工股长郝香斋,又为八路军搜集枪支,成为东海八路军城内地下联络站。
  刘福考(1916~1935.12) 乳名刘福考行世,学名刘振海,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牺牲的最年轻的战士,今文登市界石镇阎家泊子村人。出身贫苦,父亲刘春寿,哥哥刘福初。三人均加入中国共产党。哥哥牺牲于“一一·四”暴动中。
  1935年“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带领30余人在昆嵛山前麓活动,王亮带领20余人在昆嵛山北麓活动,有分有合,神出鬼没打击“剿山”的敌人。当年2月,王亮找到于作海(于得水),提出:界石镇三庄村坏分子江全德是汪疃反动区长杨玉洲的帮凶。他狐假虎威,向老百姓敲诈勒索,到各村侦察共产党的活动,密报敌人,害死了几名中共党员,于通就是其中之一。群众和党内同志都对他恨之入骨。现在一面监视他的行动,一面请示上级可否除掉他。经组织批准后,一天晚上,王亮在前,率7人小分队。刘福考为人机灵,留在队末断后,连夜来到三庄村。侦知江睡在村东头张家,柏永升、刘福考跃过院墙,找到江全德睡觉的房屋,迅速从睡梦中活捉了江全德。江全德一一承认其罪恶事实,就在张家门前场地上被小分队处死。前后不到五分钟。
  王亮带小分队连夜迅速向西南奔去,黑夜中在阎家泊子村南遇上七八十名敌兵来搜捕刘福考和王洪。王亮手举双枪,连射数枪,闪身向北,爬上山坡脱险;刘福考在最后,连打数枪,自己腰问中三弹,肠子外流。福考子弹打光,翻身滚到沟里,用手扒泥,掩埋了大枪,就昏迷过去。敌人撤走,刘福考醒过来,爬到村边一枯井掩身,父亲寻声找到他,福考叮嘱父亲,要起出埋下的枪交给组织。福考失血过多,自知不可生还,要求爹爹帮助结束自己的生命,宁死也不落到敌人于里。父亲背起他,到村前祖茔,生怕敌人再顺血追来,他答应儿子,扔了根草绳给他,但福考已无力自缢。听着要追上来的敌人枪声,父亲只得将绳系好环扣,套在福考脖子上,抱起儿子,挂绳树上。敌人果然找到刘福考的遗体,砍去头颅,拿到汪疃集悬杆示众了。
  刘福考牺牲了,他年轻的妻子王淑贞接过丈夫的事业,秘密加入共产党,担任党的地下交通员。如今这位95岁的老党员还健在,老屋也完好,对青少年一代叙说着那些革命往事。(参见单张英《昆嵛山的火焰》,许建中《昆嵛英雄于得水》一书)。
  理琪(1908~1938.2) 原名游建铎。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天福山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游庄一个富裕家庭。1925年在开封教会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太康县国民党党部工作。1928年入冯玉祥部无线电学校学习,后留冯部任报务员。1934年去上海做地下工作,次年下半年与党组织失掉联系。1936年1月,经在中共河南省委工作的邓汝训介绍来文登。
  初到文登,化名王奇,以推销文房四宝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他中等身材,面孔消瘦,戴深度近视眼镜,目光深邃锐利。时“一一·四”暴动失败,在残酷的白色恐怖笼罩下,革命者惨遭杀害,群众情绪低落。理琪从恢复整顿党的组织入手,深入群众,寻找、联络失掉联系的党员,慰问烈士遗属,发展新党员,重新聚集革命力量,足迹踏遍文登。他平易近人,善于把革命道理灌输给群众,亲自给革命知识分子讲解《社会发展史》和《唯物辩证法》,给不识字的党员教新文字。在他的带动下,党内外迅速掀起学习热潮,“一一·四”暴动失败后的悲观失望情绪为之一扫。理琪身体瘦弱,又患有严重的胃病,常常带病坚持工作。在一个朔风狂啸的雪夜,他串村调查研究,掉进雪坑里,很久才挣扎出来,回到同志家中,冻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但不管环境怎么艰险,始终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像一团炽烈的火,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朝气、活力和信心。
  当时党内有“知识分子不可靠”、“革命先革家庭的命”等错误思想和“左”的做法,弄得家庭关系、同志关系十分紧张。理琪耐心地教育党员,不要脱离群众,要团结教育亲人,并身体力行,很快纠正了“左”的做法。他住张修己家,一言行,深深感动了张修己的母亲,使这位老人热情支持儿子的革命活动。对党内犯错误的同志,理琪耐心热情地教育帮助,并说服他人正确对待。1936年4月,中共胶东临时特委成立,理琪任书记。当时,部分党员听说刘志丹的队伍将进入鲁西,遂建议再次举行暴动,以迎接红军。理琪坚决反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共胶东特委的名义,亲自起草《给各级党部同志的一封信》。信中正确分析了胶东的政治形势,总结“一一·四”暴动的经验教训,批评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倾向,提出纠正方法和今后任务。自此,中共胶东党组织的发展和武装斗争走上正轨。这封信在理琪牺牲后的1938年夏季,中共胶东特委重新印发,供各级党组织学习。1936年夏,理琪主编《真理报》,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是年9月,胶东特委决定,不顾国民党当局的禁令,利用“九·一八”国耻纪念日,进行一次广泛的宣传活动,将理琪写的《九·一八告同胞书》撒遍文登、牟平等城乡,鼓舞群众抗战的热情。
  1936年8月,中共胶东临时特委秘密迁往烟台,游建铎从此改名理琪。是年12月,因叛徒出卖,在烟台被捕。敌人将他吊在梁上,问他:“是不是共产党?”“是不是红军?”“来干什么?”理琪只有一句话:“我不愿做亡国奴,我要抗日。”不久,被押解济南高等法院看守所。他与赵健民组织狱中党支部,学习中共抗战政策。卢沟桥事变不久,他发动难友开展捐款支援前线抗日将士的活动,遭狱方禁止,便领导难友开展绝食斗争,使所有的“犯人”受到一次抗日爱国教育,许多狱卒也被他们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1937年11月,理琪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2月15日,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再次来胶东特委驻地沟于家村,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传达省委关于发动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和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决定12月24日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针对党内有些人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对国民党当局玩弄两面派手法认识不清,甚至有依附国民党政府抗战的错误认识,理琪严肃指出:“共产党的武装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作战可与他们联合,但不能合编,更不能改编,政治上、军事上、指挥上的自主权绝对不能丧失。”他身体力行,坚定正确地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和独立自主原则。12月24日凌晨,理琪等特委主要领导提前登上天福山。在起义大会上,理琪作了激动人心的讲话:“我们宁可在战斗中捐躯,决不能在敌人利刃下苟且偷生!”庄重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
  为壮大“三军”队伍,理琪于1938年1月15日赴威海,代表胶东特委与国民党威海区专员孙玺凤谈判成功,发动了威海起义,得到80多支枪和大宗军需物资。彼时“三军”发展到300多人,200多条枪,编为两个大队。是年2月13日凌晨,理琪、林一山、宋澄等率领三军第一大队和特务队部分人员激战1小时,攻克牟平城,生俘伪县长、公安局长、商会会长、维持会长等100余人,缴枪百余支。战斗结束后,理琪等20多名干部战士于牟平城南雷神庙开会。中午,被烟台赶来的日军包围。理琪临危不乱,沉着组织抵抗。战斗到下午3时,理琪腹部连中3弹,肠子流出。他全然不顾,继续指挥战斗,鼓励大家:“准备流尽最后一滴血!”“要节省子弹,坚持到黄昏。”黄昏时,队伍突围,理琪被背出雷神庙后,因流血过多牺牲,年仅30岁。初安葬于葛家镇崔家口东,后迁葬于栖霞英灵山。理琪从第一次来文登到牺牲,刚满两年,但留给胶东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郭沫若1962年8月题诗敬挽这位天福英雄。
  刘振民(1900~1938.4) 代号水子。文登界石镇大界石村人。6岁丧母,父亲流落他乡,依叔父长大。1921年辍学回家,经营“顺记”文具店。1932年4月任二区农民协会宣传干事,积极组织农民抗捐抗税。同年7月,经曹云章介绍加入共产党。他以卖文具小商人和农民协会干事的合法身份,走乡串校,广交知识分子,积极开展革命工作,使二区中共组织迅速发展壮大。1933年春,中共文登二区委员会率先成立,刘振民任书记。1934年2月,任胶东特委委员,奉命以行医为掩护,在文登、荣成南部、石岛周围开展党的工作,建立石岛党支部和新亚药房联络站。1935年春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年底,参与组织和领导“一一·四”暴动,负责东路攻打石岛的行动,兼任第三大队政委。暴动失败后,支持于得水、王亮等带领部分暴动队员,进入昆嵛山区,以原特务队为基础,壮大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同国民党地方武装展开斗争。1936年4月,在昆嵛山“老蜂窝”举办训练班,从政治上、军事上对部分干部和游击队员进行训练,准备再次暴动。同年5月,刘振民去延安学习,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白区党代表会议,并就“暴动”、“农民斗争”和“妇女运动”等方面发了言,受到中央领导和代表的赞许。
  1937年10月,经省委机关返回胶东,未及时与特委联系,受到理琪等特委领导人的批评,被安排在“三军”司令部工作。1938年2月,刘振民与王政安等奉命协助海阳人民武装去东村夺枪,失败。王政安回特委汇报,刘振民带中共海阳县委组织部长李桂岩等3人,去即墨县国民党军韩炳宸部做统战工作,被韩部扣押杀害。
  孙德运(1917~1938) 牟平区姜格庄镇林北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复兴日报》编辑。次年12月,任胶东特委委员。1938年,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组织科长,三军三路前委委员、特派员(政委),八路军胶东第五支队党务委员会书记。
  1933年于烟台志孚中学读书,参加进步的学生读书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4月前后,孙德运协助李丙令在志孚中学秘密发展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成立胶东地方“民先”队部。他回到家乡,在亲戚、朋友、同学中发展“民先”组织。同年夏,他以《复兴日报》编辑的身份,采写、编发大量稿件,教育团结人民,揭露打击敌人。他还组织“民先”队员,以群众组织的名义,撰写文章,手抄散发,抨击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同年12月,特委机关被敌人破坏,他离开报社,回到家乡,在农民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12月24日,他参加了文登天福山武装起义。
  行军时,身患重病的孙德运却将坐骑让给伤病员,规定的保健饭也婉言谢绝。1938年11月15日,他于掖县城伏案拟稿,文件只起草了一半,便停止了呼吸。病逝时,他右手捏着毛笔,左手握着一块玉米面饼子。时年21岁。
  邹恒禄(1901~1939.4) 乳名青言,化名俞可范、石匠俞。文登葛家镇林子西村人。身材魁梧,意志坚强。幼时因家贫读书两年辍学务农、经商,后学石匠。1932年加入农民协会,积极参加抗捐抗税斗争。1933年春,由张连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人、农民中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常身背褡裢,走村患串户,为群众“钻磨”,同时把革命道理、党的主张,明明白白地说到穷人心坎上。1934年2月,以常子健为书记的中共胶东特委成立,邹被选为特委委员兼特委联络员,后兼任文登县委委员和职工会长。同年9月调往青岛海港码头做工运工作。翌年1月,回到家乡。时以张连珠为书记的胶东特委成立,邹恒禄同其他特委委员一起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租、抗息、抗债和反捐税斗争。“一一·四”暴动时,他和程伦、曹云章负责西路的领导工作,并具体负责制作暴动旗帜、标语及钤记等事宜。暴动失败后,联络幸存下来的特委委员,秘密恢复整顿党组织。首先恢复中共牟平县委,任书记。又与刘振民在昆嵛山老蜂窝举办训练班。1936年4月,任中共胶东临时特委委员。同年6月2日,他与于得水等率游击队夜袭界石联庄会,缴获20余支枪。同年8月化名俞可范,随中共胶东临时特委迁往烟台开展城市工作。10月正式成立胶东临时工作委员会,任组织委员。12月18日,与理琪同时被捕。先后关押在烟台和济南监狱,身遭毒刑拷打,仍坚贞不屈。1937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返回文登。同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重新成立,邹恒禄任委员,分管组织工作。12月下旬,主持建立中共海阳特别支部。天福山起义后,受中共胶东特委指派,先后到莱阳、平度、掖县等地,沟通党的组织联系,联络各地的抗日武装。3月间,到达刚建立的“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4月,中共胶东特委副书记吕志恒也来到这里,并转达了特委机关和“三军”总部西上,开辟蓬、黄、掖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同年9月,“三军”改编,任司令部直属骑兵连政委。
  1939年3月,在反击国民党军刘桂棠部进犯根据地战斗中颈部中弹。4月10日,牺牲于转运途中。
  于克恭(1907~1940) 曾用名王志恒、李保山,乳山崖子镇南地口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5岁在云阳高小读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阅读进步书刊,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高小毕业后,回村利用教书的机会向学生和村民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并且组织平民百姓同地方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斗争。本乡肖里村地主王香圃依仗权势,欺人诈财。克恭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联络群众,与之持续打了两年官司,终于胜诉。1933年秋经于芹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创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曾与人夜行90余里,沿路张贴数千张宣传标语。并在自己家中设立联络站,掩护和接送党的地下工作者。在险恶的形势下,他积极发展党组织,先后介绍堂兄弟、妻子等8人入党。后又通过这些党员发展新党员,仅他妻子不到两年就发展了40多名党员,为壮大当地党组织力量做出了贡献。1934年1月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后,奔走于全县各地,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是年10月16日到泽上小学召开县委会,因叛徒告密被捕。先后在国民党牟平县看守所、济南第一监狱、武汉反省院关押达3年之久。在狱中,他不畏酷刑,坚贞不屈,组织和领导难友同监狱当局进行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迫于全国舆论,释放政治犯,10月克恭获释。为寻找党组织,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从武汉赶赴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民运工作。是年冬,受八路军总部派遣重返胶东。根据胶东特委指示,回乡同宋竹庭等人恢复了牟海地区党的组织,组建中共牟海临时工委,任组织委员。12月,参加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起义,起义成功后随部队转至蓬、黄、掖一带。1938年春,调胶东特委工作,先后任特委委员、民运部长、胶东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兼胶东抗日自卫团总指挥等职。同年秋,奉命由掖县去文登开辟东海地区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中共胶东区东海特委成立,克恭任书记,致力于党的组织建设和民运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胶东地区党的各级组织和各抗日群众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1940年2月,日军开始对东海地区残酷“扫荡”,他抓住国民党部队弃枪逃窜这一时机,发动群众拣枪拉队伍,举行东海第二次抗日武装起义,很快组织起一支千余人、七八百支枪的抗日武装。3月15日,起义队伍与文登、荣成两县起义队伍会师,在文登县李仙庄成立东海指挥部,克恭兼任司令员和政委。4月14日,国民党投降派郑维屏、王兴仁部进犯文登林村,杀害八路军干部多人。他率队讨伐。15日清晨,在母猪河西岸与敌军相遇,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蔡雍泉(1914.6~1941.3) 又名徐戎前。文登市小观镇南稻地湾村人。出身于中农家庭。少年时,挣脱包办婚姻。1930年,考入牟平县私立寺山瑞泉院小学(今属乳山市),读书期间,由本乡百寿庄蔡英琢同学介绍,于193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后,到蓬莱县固寺店、牟平县斜山(今属乳山市南黄镇)等村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说服校董,使崮寺店学校第一次招收女生。带领学生,利用星期天帮穷苦农民干活,教育学生关心劳动人民,养成勤劳习惯。月资仅24元,自己省吃俭用,却为穷苦学生垫付伙食费,给生病的学生买药买饭。每天早晨4~7时,晚7~9时,是他自学的时间,从不间断。外出时,背包里总有自学的材料。1936年发动青年学生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西安事变”的消息传来,他连夜发动师生签名,并向群众宣传,坚决拥护张、杨通电的八项政治主张。
  1938年1月,蔡雍泉带着30多人(多数是他的学生)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被任命为三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同年9月,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六十一团三营政委。1939年9月擢升五支队十五团政委,转战于蓬(莱)、黄(县)掖(县)一带。1940年4月,升任东海指挥部政委兼军政委员会书记。是年7月3日,蔡雍泉指挥一个营在文登东圈村伏击“扫荡”的日伪军,激战3小时,将敌击退,毙伤日伪军20多人。同月6日,国民党顽固派“抗八联军”进犯东海抗日根据地。7日,蔡雍泉带主力部队乘机袭击“抗八联军”的保安队和区公所,采取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法,歼灭“抗八联军”400多人。是年11月20日,国民党鲁东行署军事处长洪彪,纠集昆嵛山区的顽军3000多人,进攻东海区抗日根据地。胶东八路军5支队2团在蔡雍泉指挥下,诱敌深入,将顽军击退。1941年1月上旬,蔡雍泉又参与指挥解放昆嵛山的战斗,第一天战斗失利,蔡主张迅速撤退隐蔽休整一日,敌人以为八路军溃败,一个月内不会再攻;岂知八路军次日午夜后发起突袭,一举消灭昆嵛山“抗八联军”2000余人,使东海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1941年3月20日,蔡雍泉率5支队2团与国民党顽固派丁缚庭部在胡八庄作战时,到前沿阵地察看敌情,不幸负重伤,抢救无效而牺牲。
  蔡雍泉是东海人民武装著名的指挥员。他注重群众工作,身先士卒,机智果断。他的牺牲,引起东海军民的极大悲痛。
  宋澄(1910~1941) 原名宋锡奎,又名宋文山。黄山村(今属荣成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21年入黄山高级小学读书。1926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在国民党文登县党部所领导的农民协会任干事时,串联老同学在黄山村建立农民协会,领导群众开展抗税和反对土豪劣绅斗争,将在黄山征收牲畜税的包商赶跑,把官荒公田无偿地分给缺地农民耕种,深得人心。1930年,宋澄到省立烟台八中求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在北平燕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回到家乡,潜身于国民党文登县党务整理委员会任组训干事,以“侦缉不法分子”为掩护,深入农村、工厂、学校、邮局等处,宣传抗日救国。12月,他和文登中学进步教师钟平山等一起组织“三一读书会”,利用这一合法组织,揭露蒋介石的卖国政策,宣传共产党的救国主张。12月25日晚上,宋澄组织文登中学进步学生杨岫庭、江先政等,秘密将“打倒卖国贼蒋介石”等标语张贴在文城的大瓦小巷,轰动全城,震慑了文登县的国民党反动派。同月末,在文登建立起中共第一个党小组,宋澄任组长。1932年2月,受党组织派遣,到北平门头沟煤矿开展工人运动,领导工人罢工,迫使矿主给工人增加工资。1933年3月,受党组织委派,赴济南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7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判刑7年,押入青州监狱。狱中,他经受种种折磨,坚贞不屈,用敲墙壁互通情报的办法沟通“犯人”间的联系,与张恩堂、田海山等成立狱中党支部,领导难友与敌人斗争。
  1937年,国共二次合作,宋澄获释出狱。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回胶东发动武装起义。同年12月24日,参与领导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担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政委。12月31日,宋澄和于得水带领一大队到文登县岭上村进行抗日宣传时,被国民党文登县长李毓英所率武装包围。宋澄为避免武装冲突,向对方晓以大义,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口号。李毓英谎称要和“三军”谈判,宋澄当即挺身而出,却被背信弃义的李毓英逮捕入狱。1938年1月16日,国民党文登县政府迫于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和中共领导的威海起义的成功,将宋澄等人释放。同年2月13日,宋澄参与领导三军攻打牟平城和雷神庙战斗,激战中多处受伤,仍坚持与理琪、林一山指挥战士,多次打退日军进攻。黄昏时,理琪中弹牺牲,林一山受重伤,宋澄指挥部队突围。1938年2~6月,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同年9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和胶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宋澄任支队政治委员。1938年12月至1940年9月,任中共胶东区委常委。他转战胶东,为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不幸因积劳成疾,病故于鲁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省委召开追悼大会,省委书记黎玉讲话,号召干部学习宋澄的革命精神。
  雨晴(1918~1941) 原名于立晓,牟平区姜格庄镇上庄村人。曾任赴西安请愿学生代表、地下党报编辑、胶东五旅十四团政委等职。
  1935年,于烟台志孚中学毕业。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波,向群众传播革命道理。次年,去北平读书,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救国运动,反对内战,坚决抗日。“西安事变”前夕,北平学生会推选他为学生代表,去西安向蒋介石请愿,遭到国民党特务的血腥镇压和搜捕。他不畏白色恐怖,和学生一起走上时头游行,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卖国求荣的反动本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党的地下报社从事编辑工作,撰写文章,揭露敌人,团结各界爱国人士,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以后,雨晴回到原籍以私人身份在村里创办了“共同社”(文具店),以卖文具为掩护,做党的地下联络工作,宣传抗日救国主张。1938年8月,他和孙德运、宋吉信等人组织武装斗争,开展抗捐、抗税、抗压迫的活动,打击了敌人,开创了对敌斗争的新局面。1941年,他被调到八路军胶东五旅十四团任政治委员。在招(远)莱(阳)地区姚山后战斗中,临阵指挥战斗,不幸牺牲。年仅24岁。
  于己午(1915~1942)、于一心(1910~1942)、于凤祥(1929~1952)
  牟平区姜格庄镇上庄村人,一门三烈士。于己午曾任胶东区党委秘书长、政府工作部部长、西海地委书记、西海军分区政委等职。1935年,在济南师范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精心阅读许多进步书刊,并与在威海教书的哥哥于一心经常书信来往,交流思想,共同探索抗日救亡道理。
  1937年,于己午受党的派遣,打入韩复榘筹办的黄县北马镇乡农学校,开展兵运工作。“七·七”事变爆发后,乡校解散,他回到牟平城东关赁屋居住,秘密联络青年学生抗日。
  次年春,日军侵入牟平城。于己午兄弟俩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党人要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不久,于一心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于己午的新婚妻子也参加三军。1940年,于己午赴平度开辟大泽山根据地,任西海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团结招远、莱阳、平度、掖县人民抗日。
  1942年,日军纠集2万多人,进行冬季大“扫荡”。日军封锁了大泽山西部公路。国民党顽固派四纵王尚志也在平度西部配合日军向根据地进犯。西海地委向东转移靠近主力部队,跟敌人周旋。12月22日拂晓,在莱阳西部突破敌人包围。西海军分区司令员赵一平、政委于己午、参谋长于一心各带一个排,分头掩护突围。于氏兄弟俩和少数战士留在破庙里同敌人鏖战,掩护其他同志撤离,他们的子弹打光了,便与敌人搏斗,弟兄俩壮烈牺牲。
  1946年,于一心的长子于凤祥继承先烈遗志,刚满17岁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他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凤祥的热血洒在朝鲜的国土上,成为牟平著名的“一门三烈士”。
  邢学模(1924.3~1947.7) 文登泽头镇虎口山人。1943年4月入伍。胶东军区五师十三团排长。立二等功。曾和三个敌人拚刺刀,将敌全歼,获胶东军区战斗英雄称号。后在烟台西岗山战斗中牺牲,葬于烟台。
  王新立(1926.4~1947.11) 文登界石镇鞠北庄人。1945年8月入伍,华野九纵二十六师七十七团战士。1947年11月在莱阳战斗中冲锋在前,一连刺死几个敌人,余者溃逃。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葬于莱阳。华东野战军追认为战斗英雄。
  杨子荣(1917~1947) 原名杨宗贵,二次闯关东时,自己起字子荣。昆嵛山西北麓牟平县宁海镇蜗岬河村人。父亲是瓦工巧匠,却无法养活家人,因生活所迫,四岁的杨宗贵坐在箩筐里,随全家闯关东。在关东也混不饱饭,父母决定分头求生,父亲和姐姐留在关东,母亲领着他和哥哥、弟弟回老家。母亲决心不让他当睁眼瞎,靠种地、讨饭、卖针头线脑和省吃俭用,供他读私塾四年。他13岁那年,独自搭船到关东找父亲和姐姐继续求学。两年后,便跟着姐姐进厂当童工学缫丝。三年后,成为缫丝高手,却因为缫丝业萧条而不得不在关东闯荡漂泊。“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安东地区,父亲染病身亡。四年后,他和老乡结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顺水放排,逆水拉纤。后来,他被日军抓去当劳工,流放深山采矿,过着牛马生活。他饱尝了人间的疾苦和亡国奴的滋味,结识了不少患难与共的朋友。1943年,他不忍洋人的欺凌,带头打了为洋人服务的工头,从东北跑回山东老家。这十年的漂泊,关东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河流山川、地冻天寒,他都知道;行会帮派、三教九流,也都有过交往,甚至某些土匪规矩、黑话,也都有所了解。他的经验,他的觉悟,奠定了他入伍后成为剿匪英雄的基础。
  回家乡以后,秘密加入民兵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8月,他参加八路军解放牟平城的战斗。同年秋,报名参加八路军,从此称杨子荣,编入胶东海军支队。10月下旬,该部赴牡丹江地区剿匪,这是杨子荣第三次“闯关东”。1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改编后,杨子荣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首长见他是个“年龄不轻,军龄不长”的老兵,便分配他到伙房当炊事员。他常常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热饭送到前线,帮助抢救伤员,关键时刻还给排长、连长出主意、当参谋,博得指战员的称赞和爱戴。
  牡丹江地区匪患严重。杨子荣所在部队,担负着剿匪、保卫土改的重任。首长派杨子荣等30多人,化装便衣,先行到达海林镇。杨子荣进入百余人枪的地主武装孙江司令部,敦促其放下武器,拒降者,就地缴械。1946年2月2日,海林镇解放。
  一次夜行军,拂晓前在密林中跟绰号“姜左撇子”的惯匪遭遇。杨子荣巧逼姜的副官喊话,智擒“姜左撇子”及姜部百余人。1946年3月20日早晨,三营在杏树沟追击李开江部。李匪据险顽抗;杨子荣与营长交换了作战意见,部队正面佯攻,进行火力侦察。杨子荣带领一班迂回到敌人阵地侧后,他示意副班长和战士隐蔽好,独自一人跃出掩体,巍然挺立在敌群中,威逼400余名敌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开江、张德振投降。杨子荣被评为团战斗模范。
  大股匪徒歼灭后,小股匪徒流窜于深山老林中。部队首长组建武装侦察小分队(团侦察排),消灭残匪。小分队负责人由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有独立指挥作战能力的杨子荣担任。小分队组建后,首先生擒了所谓许家四虎(许福、许禄、许祯、许祥),消灭了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其后杨子荣带领4名战士,化装成土匪,深入林海雪原,摸清敌情。1947年2月6日晚,他只身打入虎穴,里应外合,活捉国民党保安旅长、牡丹江一带匪首“座山雕”。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了三大功,授予他“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在这次授奖会上,杨子荣讲话:“为人民的利益生死不怕,对付敌人就一定神通广大。”同年2月23日,在牡丹江剿匪的最后一战中,杨子荣在追歼顽匪郑三炮、刘焕章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1岁。杨子荣生前所领导的侦察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海林县烈士陵园。
  附:寻找英雄杨子荣家乡和亲人经过
  因为战斗紧张,杨子荣一直未给家人写信,乡人不知道他改名。1947年冬,村里误信人言,说杨宗贵开小差、当土匪了,停止对他家代耕和所有军属待遇。他的妻子蒙受不白之冤,于1952年去世。母亲不服,不断到各级政府申诉无果。1957年1月1日,杨宗贵被定为“失踪军人”。1958年11月13日,杨宗贵被定为“革命牺牲军人”。1966年母亲宋学芝故去。
  1969年某日晚上,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客人大卫在中南海礼堂观看大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深受感动的大卫要去英雄的家乡看看,是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了这么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总理答应他很快会告诉他英雄的家乡。
  第二天,总参、总政的联合报告送交总理:说经多年寻找,只知道英雄是胶东人。周总理通知总参、总政和民政部一起,务必在一月内找到杨子荣家乡和亲人。
  调查组综合各方面的线索,确定以荣成、文登、牟平、海阳四县为重点。但走访两个多月,没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遂决定在上述四县广播和张贴寻人启事,广泛发动群众。一周后,四县发回127条线索。其中牟平县城关公社民政助理员马春英得到寻人消息后,细心翻阅档案,发现喁岬河村的杨宗贵的情况与调查组提供的情况相似。
  一个个调查会开过,情况越来越明。邻居老秦证实,他见过宗贵有枚印章,刻着“杨子荣印”,是在东北作劳工时,每月领工钱用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又寄来杨子荣在部队留下的唯一照片;曲波还写来杨子荣的长像特征:中等身材,胧长脸,上宽下窄,蒜头鼻子,浓眉大眼,略有络腮胡子,鼻毛长,看人露白睛大。人们把四张不同人的照片放杨子荣的胞兄杨宗富面前,他一眼就认出弟弟宗贵,嚎啕大哭,当晚,他跪倒在母亲和弟媳的墓前,哭诉着,……昆嵛山俯首,喁岬河哽咽。久久不起庄。
  1956年8月曲波完成《林海雪原》的创作,后来拍成电影,再后来编成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1981年4月,海林县建起杨子荣纪念馆。1982年《烟台日报》登载杨子荣是牟平人的消息。1990年8月,牟平城内建起杨子荣广场,有杨子荣全身石雕像;1991年7月,雷神庙西建杨子荣纪念馆,院中汉白玉雕像为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赠送,雕像石座刻总参谋长迟浩田题词“大智大勇,一代英豪”八字。1992年4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谷半华、王树山、林国军《杨子荣》一书,同时出版英雄生前所在部队战士谷半华《英雄杨子荣——杨子荣的生前死后》一书。2006年,杨子荣纪念馆迁到杨子荣故居。2007年第16期《读者》杂志首次披露英雄身后这段传奇。
  宗贵——子荣,是中国人传统的名和字的对偶关系,杨宗贵没有白读四年私塾,深通此道。如今,杨子荣的名字传遍全世界。周恩来总理为他寻找到家乡和亲人,英雄在天之灵,应无遗憾。
  蔡洪培(1924.2~1948.7) 文登市葛家镇姚家庄人。1940年入共产党,1947年2月入伍。华野九纵二十五师七十五团战士。枣庄战斗中因敌碉堡火力阻挡部队前进道路,爆破班战士牺牲多名。蔡洪培请求完成爆破任务。他抱起炸药包,机警前进,终于毁了敌碉堡,赢得了战斗胜利,他却牺牲了,葬于枣庄。他曾获爱民模范称号,华东野战军追认为战斗英雄。
  王连清(1918.3~1948.9) 文登市小观镇垒子村人。1946年7月入伍,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七十四团六连战士,同年12月加入共产党。1946年9月,灵山战斗中,主动担负爆破任务,扫除前进障碍。1947年7月,在临朐战斗中,冒着炮火,一夜抢救伤员36名,立特等功。1948年4月任班长,被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9月16日,济南战役姚家庄战斗牺牲。葬于姚家
  宋同仁(1928.11~1948.11) 文登市葛家镇姚家庄人。1945年6月入伍,1947年10月入共产党。华野十三纵三十七师一一一团排长,济南外围战役中,他刺死敌人4名,俘15名,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淮海战役牺牲,葬于李比城。
  蔡成(1922.9~1948.12) 文登市葛家镇姚家庄人。1941年8月入共产党,1943年5月入伍。二十七师七十九团政治处任宣传股长时,于淮海战役倪阁战斗中,所在连队被敌人包围,敌众我寡。他率三名战士挺起刺刀,冲入敌群,吸引敌人,部队胜利突围,他却英勇牺牲,安葬于河南省永城县流水寨。1949年二十七军追认为战斗英雄。
  鞠文进(1926~1948.12) 文登市葛家镇李家庄人。出身农民家庭,高小毕业。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冬季大练兵中,他不顾胳膊肿痛,腿上生疮,坚持早起晚睡,苦练杀敌本领。在威海练兵竞赛大会上,他投弹获得78米的好成绩,受东海军分区通令嘉奖,获得投弹状元称号。1946年,他被评为连队模范党员。是年,在平度战斗中,任班长,担负佯攻任务。他沉着指挥全班战斗,牵制敌人4挺机枪的火力,有力配合了主攻部队。在追击逃敌时,被炮弹炸伤,仍坚持追击敌人达六七里,直到昏倒在地。战斗结束后,被评为营甲等战斗模范和团甲等射击模范。1947年,任排长,在南麻战役中,遭敌人三面攻击,全排仅剩10人,他带领战士顽强战斗,胜利完成任务。1948年3月,升任九纵七十八团三连连长,并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在淮海战役中牺牲,年仅22岁。葬于河南永城南刘河庄。
  徐学盛(1917~1948) 牟平县第四区杨家庄(今为牟平区姜格庄镇珠山后村)人,1944年参加文西县独立营,1945年5月随独立营升级,编为胶东军区13团3营,9月改编为5师13团3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在平度战斗中,他活捉伪12师师长张松山。1946年6月,山东军区发动讨逆战役,在他击毙的敌人中,找到了胶东大汉奸、被国民党任命为暂编12师师长赵保原的尸体。战后,徐学盛荣立一等功,被提升为副排长。不久,提升为重机枪排排长。1946年11月,在掖县粉子山战斗中,他与副排长一起,用机枪将敌机击落,徐学盛被评为师甲等战斗模范。1947年1月,部队整编,5师13团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73团,徐学盛任机枪连连长。1947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1948年3月,9纵队奉命攻取周村,他带领全连攻取敌人碉堡,毙敌90多人。之后,在率机枪连协同兄弟连作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同年5月,华东野战军追授徐学盛为“华东二级人民英雄”。
  姜玉殿(1925~1948) 乳山市冯家镇北河崖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幼年随母讨饭,13岁给地主放牛。16岁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参加八路军,于胶东五支队历任战士、班长。1947年在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师八十团二营四连任排长。是年,所在部队在山东省白马与国民党第八军展开激战,后因弹药用尽,当敌军攻入阵地时,他率全排战士用枪托、石块猛击进犯之敌,枪毁石尽后,以拳脚与敌展开肉搏。格斗中,一敌兵企图暗算玉殿,未及靠近,被其挥手剜出双眼。敌兵见玉殿等人勇猛无比,慌忙择路而逃。战后,玉殿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华东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不幸牺牲,年仅23岁。
  谭先璞(1927.12~1950.11) 文登铺集村人。1947年6月入伍,1948年入共产党。志愿军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六团八连一排排长。1950年11月,八连二、三排1419.2高地失守,他率一排仅用20分钟夺回高地,打垮敌1个连4次反扑,坚守1天1夜,获三级战斗英雄称号。同月,新兴里战斗牺牲,葬于新兴里。
  高吉修(1928~1950)乳山南黄镇西浪暖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7月参加解放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提升为班长。历经孟良崮、济南、淮海等战役。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中,率全班战士乘船急速向南岸行驶,当船至江中心时被敌炮击毁。他当机立断,指挥全班战士抱住船板,冒着敌人炮火迅速游向对岸,率先夺取了滩头阵地,为大部队渡江打开通路。战后,所在部队党委为其全班记集体功1次,并授予“渡江第一船”称号;本人荣立一等功。1950年12月,在朝鲜新兴里与美军作战时牺牲,年仅22岁。
  刁子仁(1919.8~1951.9) 又名刁培臣。文登米山镇长山村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仅读书2年。14岁就给地主当长工。1936年冬的一天夜里,他从地主家里逃出,到大连干苦工。因家乡遭灾,于1941年春从大连返回,靠租种土地维持生计。1943年11月,由村党支部书记刁树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战斗中,3次负伤,立三等功2次,四等功5次。1947年3月,在胶东驿塘战斗中,刁子仁所在的二连担任爆破任务。因敌地堡火力封锁严密,第一次爆破失利,爆破手牺牲,部队伤亡很大。在这紧急时刻,刁子仁挺身而出,隐蔽在墙角,选择好路线,先把小炸药包扔到敌地堡附近引爆,乘着烟雾迅速送上炸药包,炸毁敌地堡。接着,他又用同样的方法炸毁敌人两座暗堡,为整个战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战斗结束后,荣获团特等爆破英雄称号。1948年3月9日,华东野战军又授予他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1951年,刁子仁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四三团七连连长。同年9月,七连奉命坚守华川阵地。他指挥全连战士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战斗即将结束时,不幸被敌炮弹炸伤。他让救护队先抢救受伤战士,最后为自己包扎。9月14日,因患急性肠炎,病逝于前线。葬于朝鲜。
  张竹信(1925.2~1952.2) 文登界石镇鞠北庄人。1944年6月入伍,翌年入共产党。1950年为志愿军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六团机枪连连长。立二等功一次,一级战斗英雄,牺牲于朝鲜。
  李启明(1913.5~1953.7) 又名王振东,文登市葛家镇东旺疃人。红军老战士。家境贫寒,以乞讨和给地主扛活为生。1934年参加于得水领导的武术房和武装小组。1935年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四”暴动。暴动失败后,跟随于得水在昆嵛山区坚持武装斗争。1936年7月加入共产党。1937年12月24日,参加天福山起义。1938年2月13日,参加解放牟平城和雷神庙战斗。当日军从庙南门冲入时,他隐避在大门后,向冲到身边的敌人连发两枪,两个日军应声倒地,其余敌人纷纷退到门外,架起机枪向院中扫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为三军击退日军、冲出包围起了重大作用。1940年3月,李启明率胶东抗日联军第七大队由蓬黄战区东来,支援东海第二次抗日武装起义。初仅30余人,不久发展到170余人,主要活动在昆嵛山周围,神出鬼没,侦察、袭击日伪顽军,使郑维屏等“抗八联军”闻风丧胆。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威海水警区石岛巡防区主任。因积劳成疾,于荣成镆鎁穆家岛病故,被批准为革命烈士,葬于文城烈士陵园。
  王守运(1914~1958) 牟平大窑镇小山子村人。曾任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县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
  王守运出生于农民家庭,只读过四年书。16岁去大连、丹东等地,在杂粮店当学徒、做店员,工资微薄,无法维持生活。1944年返回家乡,因无房无地,只好寄住在嫂嫂家。
  1945年,家乡进行土地改革,他把分得的房子让给别人,只要了4亩地。他激动地说:“现在有地了,我可以搞生产了。”他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培育金皇后玉米和高梁等优良品种,1950年获得高产。政府授给他奖状,并在幻灯上放映他的事迹,推广其经验。1951年,他带头组织互助组。次年被评为省、县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被选为县人民政府委员,出席了山东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4年被选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带领全社20户社员,努力发展生产,组织群众打井40多眼。
  1956年春,南北大窑、李家庄、小山子4个自然村成立阳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社近800户,王守运任社长。高级社成立后,他带领全体社员兴建九龙水库(后改名大窑水库),库容60万立方米。动工前,他向社员动员说:“……水库修成后,要改变现在的面貌,库上梯田花果山,库下平地稻麦田,库水养鱼河养鸭,要使生活大改善……”广大社员在他的鼓舞下,鼓足干劲,一春时间,水库大坝基本修成,溢洪道未及修好。同年农历八月初一骤降大雨,大水漫坝而过,居住水库下游的社员遭灾。救灾中,他亲自到受灾户进行慰问,帮助解决困难,鼓励社员坚决把水库修好。同年冬,他继续领导社员修复冲垮的水库大坝,挖好溢洪道,翌年水库发挥了灌溉作用。
  可是王守运积劳成疾病倒了。党和政府积极为他治疗。1958年,在天津医院医治无效病故,终年45岁。
  俞宽增(1878~1959) 女,文登市葛家镇林子西村人,著名革命烈士邹恒禄的母亲。其丈夫邹连群因病失聪,靠她支撑贫苦的家庭。她为人宽厚善良,深明大义,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炼就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大儿子邹恒禄是文登早期共产党员之。凭着朴素的阶级觉悟,她很快就理解并支持党的事业。中共文登县委和胶东特委多次在其家中开会、接头,她主动担负放哨望风、秘密传送情报的任务。1933年秋,她又支持第三个儿子邹恒德参加中共地下活动。为此,三儿媳被封建势力骂为“土匪的媳妇”,怀恨投湾自尽,俞家被称作“土匪窝”。二媳妇刘昌锡也是中共地下党员,1934年被国民党文登县长刘崇武抓进监狱,逼她供出邹恒禄、邹恒德的下落。俞宽增及时把当局的阴谋通知两个儿子,嘱其不要上当,自己每天拄着拐棍沿千乞讨,按时往狱中给儿媳送饭,暗示儿媳要坚强、挺住。刘崇武无计可施,只得收了一百元钱做抵放人。老人领着儿媳、背着孙子,从狱中回家。是年秋,刘崇武又派人闯进俞家捉人,捉不到人就对俞宽增用棍棒打,用点燃的成札香火烧灼她的胸膛,逼她交出儿子。她宁死不屈。小孙子受惊吓抱着奶奶号哭,也被兵丁狠狠踢开,不几天死去。天福山起义胜利后,俞宽增革命信心更坚定。1938年5月,让第二子邹恒寿带上她亲手抚养成人的两个孙子邹立义、邹礼智一起投奔三军,支援抗日战争。1939年5月,邹恒禄、邹恒德均壮烈牺牲。到1944年文城光复时,俞家原12口人,家中只有她和大儿媳两代寡妇。1946年3月在昆嵛县人民政府一届三模大会上,白鹿区合作社、各救会、商会合赠俞宽增“建国之锋”的巨幅匾额(至今完好),以表彰她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俞宽增革命精神不减当年,带头响应党的各项号召,给后一代讲革命斗争史。81岁病逝。
  梁喜友(1896~1961) 女,因夫姓陈,人称“陈大娘”。原籍邹县团望乡圈村人。喜友家境贫寒,16岁与贫苦农民陈京早结婚,婚后多子女,生活艰难。1920年邹县大旱,全家为生活所迫离乡逃荒,几经辗转,于1939年定居于冯家镇小汤村(今属乳山市),以看庵和租佃维持生活。是年,中共地下党组织经常去庵中开会。她渐渐懂得革命道理,主动为其站岗、做饭、传送情报。1941年当选为村妇救会长。1942年冬反“扫荡”中,不顾身孕体弱,昼夜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帮助八路军掩藏弹药物资,为党组织保管和转送机密文件。反“扫荡”胜利后被牟海县委评为一等功臣。1943年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带领妇女纺线、织布、纳鞋底、做军鞋,因成绩卓著被评为县劳动模范。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犯胶东解放区,年过半百的喜友先后送两子参军,并挨门逐户动员青年参军,组织民工支前,发动妇女护理伤病员,还帮助4名革命残废军人解决了婚姻大事。仅一个夏季,组织全村妇女织布300多匹,缝军衣320多件,纳鞋底、做军鞋700多双,再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1948年春季生产中,为减轻村中负担,她谢绝了助耕优待,带领全家老小在完成自家耕种的同时,又帮助其他烈军属、困难户耕作,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建国后,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先后当选为乡妇女代表大会副主席,区、县妇联执委委员和县人民政府委员。1953年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955年当选为村农业合作社副社长。1956年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1年病逝。
  于得水(1906.5~1967.2) 原名于作海,化名于海、高得胜、刘二伦、林得胜。文登市葛家镇洛格庄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0岁便下地种田。15岁时,其父于连登因交不上租息,被县衙监押,祖父母、长兄及弟弟先后冻饿而死。于得水18岁开始拜师学武术,练得一身好功夫。1931年5月,参加农民协会。1932年农历七月十三日,由刘振民、于绍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拉起十多人的武装,秘密活动于牟平、文登、海阳一带,被当地群众誉为飞檐走壁的独胆英雄。1933年7月23日拂晓,于得水被葛家联庄会武装百余人堵在家里。他急中生智,跳上柜子,顶破屋笆,蹿上房顶,越过几家院墙,冲出敌人包围。敌人将于得水的父母打伤,1个孩子踢死,家门贴上封条,国民党文登当局悬赏大洋1000元通缉他。1934年3月,任中共文登县委武装小组负责人,负责保卫县委、除奸、筹集党的活动经费。11月,他根据党组织指示到东北暂避,1935年6月,返回胶东参加“一一·四”暴动,任东路第三大队(即特务队)队长。同年11月28日晚,他率队偷袭石岛国民党守军,因敌先有察觉,偷袭未成。他立即决定改为袭击人和、鹊岛、黄山、高村、宋村等国民党镇公所、盐务局,两天一夜行程150公里,大队发展到百余人,缴获长短枪80多支,大刀50余把,土枪30多支,子弹2000余发。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在艰苦的环境中,于得水和王亮率领已暴露身份的30多人在昆嵛山区开展游击战,巩固和发展了红军游击队。1936年6月,中共文登县委成立,于得水任军事委员。1936年6月2日晚,经中共胶东临时特委同意,他与王亮率队袭击国民党界石联庄会,缴获长短枪20余支,子弹2000余发。战斗中,他腰部连中两弹。后伤口恶化,他忍着剧痛,让战友用剃头刀割开伤口,取出弹头。翌年春,率20多名队员奇袭垒子盐所,缴获长短枪20多支,子弹千余发,钱105元。1937年12月24日清晨,于得水率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员带着30多支短枪,参加了由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回忆几年来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众多革命群众,遂改名于得水,激励自己永远不脱离人民。1938年2月,改任第二大队长。是年3月19日,率队攻克福山县城,促使国民党福山县长陈昱反正,接收改编陈部300余人。同年7月17日,率队粉碎三军二路指挥周拥鹤叛变阴谋,改编周控制的4个大队。1938年9月18日,调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五支队六十三团团长,奉命到达黄县、招远边界,保卫八路军兵工厂和玲珑金矿。1939年3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十五团团长。是年7月3日,率十五团设伏于龙(口)招(远)大郝家、大傅家之间,击毁日军汽车3辆,缴获机枪1挺,步枪40余支,歼敌30余人。是年在五子峰一带反“扫荡”,他受徐向前命令,坚守阵地。战斗打得很激烈,徐总始终坐在阵地上。于得水横下心,反复击退敌人,守住了阵地。战后徐总说:“于得水不光会打游击,也能打硬仗么!”1940年3月,调任东海指挥部副指挥。是年9月,调任山东纵队第五旅十四团副团长,率部由平度返回文登,部队很快发展到2300多人,在南黄集歼灭顽固派秦毓堂部征粮队300余人,收复文登县境内的高村、张家埠、登登口、上庄(今属荣成市)等日伪据点,巩固扩大了东海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8日,于得水率十四团配合胶东第五支队二团向盘踞昆嵛山的顽固派“抗八联军”发起进攻,激战3昼夜,解放昆嵛山区,歼敌2000余人,缴获轻机枪30余挺,步枪1500余支。是年10月,任东海公署专员。1942年7月,任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8月,兼任文西行署主任。1945年,协同刘涌指挥部队解放烟台。是年10月29日,指挥东海军分区独立团和特务营1200余人,收复崆峒岛。1946年1月,升任胶东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1949年4月,.奉命率部渡江南下剿匪,任浙江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
  1950年,于得水任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筑委员会主任。1958年冬,周恩来总理接见冯德英时说:“你写的《苦菜花》里的事我知道,刚到延安,我就知道昆嵛山,知道于得水……”1961年8月,于得水转业到地方,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常务委员。“文化大革命”开始,他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入狱,于1967年2月26日含冤惨死狱中。党中央和周总理对此极为关注,指示追查此案。1979年2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举行追悼会,为于得水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于得水是胶东人民心目中的传奇式英雄。在土地革命战争和创建巩固胶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出生入死,英勇善战,7次负重伤,13次受上级嘉奖,立下丰功伟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又立新功。1959~1961年,奉党组织指示,写下17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参见卷末《附录·于得水回忆在昆嵛山区的革命活动》)。
  附:血洒胶东地,光照英灵山
  (冯德英发表于1979年3月18日《大众日报》)
  那是1967年早春,一个寒气袭人的下午,我在北京西单邮局公用电话间的门扇上,看到一张贴着的铅印大传单:《于得水被害致死!》这触目惊心的几个字,使我顿时愕然:“这不会是我熟悉的那个于得水吧?……”我怀着惶悚的心情急切地看下去。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说的就是那位在胶东有口皆碑、妇孺传送的英雄于得水!而且传单上特别点明:这个于得水就是长篇小说《苦菜花》中的于得海团长……他,他真的死了吗?我哽咽了,泪水模糊了视线。我面前仿佛出现了连绵起伏的百里昆嵛山,在这嵯峨峥嵘的奇峰峻岭之上,活跃着一位高大英武、豁达豪爽的英雄,他,就是胶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赫赫有名的老红军战士于得水!
  于得水同志,1906年出生于文登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饱受旧社会的残酷压迫,从小就充满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少年时炼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为着寻找穷人的生路,30年代初他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心扑在党的工作上。1933年的一天深夜,由于坏人告密,区上的一群敌兵包围了于得水住的茅草屋,一伙人已经冲进灶间,两个敌兵抱住了正在睡觉的于得水的腿……但是,浑身是胆的于得水,临危不惧,将敌人踹倒在地,跃上梁头,钻出屋顶,胜利突围。
  就从这一天开始,于得水开始了职业革命者的生涯。他在中共胶东特委组织领导的红军游击队里当负责人,一直在险恶的白色恐怖中坚持到1937年底的天福山起义,整整5个年头。“杀敌赛猛虎,爱民如父母”,这是于得水激励、教育同志时经常用的口头语,也是他多年行动的写照。为抢救战友和同志,他无数次地出生入死,赴身闯险。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他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住遍了昆嵛山的大小石洞,尝遍了昆嵛山的山草野果。
  1935年阴历的十一月初四,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了武装暴动。于得水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之一,担任暴动的主力特务大队的大队长,任务是偷袭石岛的400多敌人,夺取他们的400多条枪和大批弹药。于得水的队伍一共只有40多个人,三支手枪仅有一粒子弹。当他带领队伍赶到石岛南口子时,敌人已得知了我们的行动计划,做了充分的准备。形势突变,险境置身,怎么办?于得水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形势,决然放弃了攻打石岛的计划,避敌锋芒,连夜率部队穿过崎岖山路,天亮时出现在槎山北面的人和集,让队员们扮做打官司的混进镇公所,一弹未发,全歼镇公所20多个敌人;紧接着,他又率部队速克鹊岛盐务局、黄山区公所……一路所向披靡,声威大震,使在苦海中挣扎的胶东人民看到了共产党的力量,听到了革命的枪声。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尽管悲壮的“一一·四”暴动最后失败了,但革命的火种却撒在胶东人民的心里。于得水在暴动中表现出的大智大勇,他所建立的奇功,在胶东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放射着耀眼的异彩。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理琪同志为书记的中共胶东特委组织了著名的天福山起义,于得水是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担任了胶东人民的第一支正式军队——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的大队长。嗣后,他一直同日寇、汉奸、国民党反动派转战在胶东半岛广大地区,历任团长、专员、分区司令、烟台警备司令、胶东军区武装部副部长等职,直到1949年渡江南下,为胶东解放区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他战功显赫,赤胆忠心,多次受到党和人民的奖赏。1956年,他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三种勋章。
  于得水,这个敌人闻名丧胆的传奇式英雄人物,我从记事时起,就愿意听关于他的近乎神化的英雄故事。也正是根据广大群众中流传的这些传说,我怀着敬仰的感情,曾在小说中以于得水的事迹塑造了于得海团长的形象。同时,我一直殷切地盼望能见到这位我儿时就神往的英雄人物。
  1958年夏,组织上派我帮助于得水同志写一本他的革命经历的回忆录,我终于见到了这位英雄,并和他相处了不少日子,使自己进一步认识了他,理解了他。于得水同志对党交给的整理回忆录的任务极其严肃认真。由于多年的艰苦战斗生活,特别是他身负过7次重伤,腰椎骨被打断,头上还留有弹片,血压很高,头疼病时常发作,再加上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回忆起来极其困难。但为了完成党的工作,于得水同志整天整夜苦思冥想,常常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都一丝不荀,反复回忆,力求准确。更使我感动的是,这位当年驰骋敌阵、敌人绘图画影缉捕、悬赏重金到1000大洋的于得水,谈起过去的一切,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和同志,想起那些掩护过他的受苦受难、流血舍命的人民群众,常常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很少谈自己的事迹,总是讲那些和他一同战斗的人们,特别是先烈。他讲的最细致的是为革命不惜一切的老大爷、老大娘、大叔、大婶、兄弟姐妹……时间流逝了几十年,但他还记着好多名字。如牟平县的孙平广老人,把他和两个战友救出敌人的包围,老人和两个儿子都被敌人抓进监牢,儿子全都牺牲,老人也被折磨而死。再如文登县的高传翰老人,为革命吃苦受难,多次掩护革命者,他的大儿子最后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每当讲到这些,他总是含着热泪说:“我于得水能活到今天,都是这些好人的命换来的啊!我烂了骨头也忘不了胶东的人民!”
  于得水原名叫于作海。天福山起义后,他和理琪同志谈起自己多年斗争生活的感受。他说:我能和敌人斗争而保存了自己,全靠革命群众的掩护、救助。理琪同志给他讲人民子弟兵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并给他改名于得水——“鱼”得了水……
  人民不忘于得水,于得水不忘人民。后来,他住进大城市,生活条件好了,每月有300多元的薪金收入。但他和家属子女的生活非常朴素。我在他家住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当时他订了一磅牛奶。我来后,他每次非叫我也喝一半不可。我不要,他就动了火。等再来个人时,牛奶就分成了三份。再来了人,牛奶又加上水,分成了四份、五份……许多来往于他家的同志都说,进了于得水的门,心里就感到热乎乎的;离开他的家时,眼里就泪涔涔的!
  于得水同志保存有一张长长的单子,上面列着近百个人名和地址。每月领来薪金,他的家属就照着名单上的地址忙活:给这个人寄多少钱,给那个人寄多少钱;给这家老人寄双鞋,给那家的儿子寄床棉被;给这家姑娘寄几本书,给那家刚生孩子的媳妇寄几斤红糖……常常是,寄走了钱和东西,剩下的仅够全家精打细算的生活费。有时不够,就得去借债!他常对家属说:没有这些群众,就没有我于得水,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他们当时为咱们吃的苦,遭的罪,不知要比现在咱们对他们的帮助多多少倍!咱们不帮助他们,就是忘恩负义!
  广大的人民群众,也深深惦念着这位革命老战士,多少思念他的信寄到他手里啊!我也不时接到询问“于得海团长”情况的读者来信……我和于得水同志也曾约定,等有机会了,一同回到山东来。我要看看他和那些生死与共的战友、群众相逢的感人场面,重履他过去战斗的足迹,听听他讲的生动的战斗故事……然而,在那动乱的一九六七年,我却听到他惨死的噩耗!这怎能不使我心痛如焚、悲愤不止啊!
  一九六一年,于得水同志从部队转业到安徽省民政厅工作。他一如既往,不顾伤残的身体,怀着对人民炽烈赤诚的感情,为群众谋利益。“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及其同伙帮凶,疯狂迫害革命老干部,他们把于得水抓进牢房。1967年2月26日,于得水同志惨死在狱中!死时,他躺在烂稻草上,嘴里含着豆腐渣和老白菜帮子……他一生中,曾经多少次打开敌人的铁窗,救出过多少革命同志和群众啊!他曾给我讲过,一九四一年他率部队消灭盘踞在昆嵛山里的国民党投降派郑维屏部,从监狱里救出难友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我仍真切地记着。可他怎能想到,二十六年之后,自己竞丧身在“自己”的狱中!多么令人惨痛发指的事实啊!国民党反动派、日寇汉奸买于得水人头的一千块大洋,终于让林彪、“四人帮”领到手了!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胶东人民心连心,他生前对于得水同志的被迫害致死深为关怀。最近,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决定,“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老红军战士于得水同志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在合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革委会,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革委会,南京部队政治部,中共烟台地委,中共文登县委和于得水同志生前的老首长和战友送了花圈,发了唁电,沉痛悼念这位一生献给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英雄!
  于得水同志:胶东的山水留下了您战斗的足迹,人民群众传诵着您英雄的事迹!您死后,忠骨安放在英灵山胶东人民革命烈士纪念堂的灵堂里,和你的战友理琪、于克功、夏侯苏民、任常伦等先烈挨在一起。你们用鲜血浇灌的昆嵛山上的花朵,将更加馨香!你们的忠诚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美好的新生活奋勇前进!
  刘元宪(1908~1968) 牟平区水道镇唐村(唐家夼)人。卢沟桥事变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与8名青年秘密组成抗日游击小组,时常出没在水道日伪据点周围,截获日伪物资,上交县抗日民主政府;用因缉私获得的奖金购买武器。
  1943年,刘元宪加入中国中产党。他制造出“绊脚雷”,破坏日伪军的“大扫荡”。5月的一天清晨,水道据点出动日伪军30余名,锋芒指向唐家夼。他带领民兵巧埋“绊脚雷”,炸死日伪军9名,重伤4名,炸毁机枪1挺,炸死警犬1只,缴获子弹200多发,手榴弹10多枚。日军小队长秋野疯狂反扑,叫嚣要血洗唐家夼。刘元宪巧布地雷阵,封锁要道。日伪军步入地雷阵,遭到沉重打击。1944年3月28日拂晓。日伪军又一次突然包围了唐家夼,残杀无辜百姓和民兵家属。刘元宪并没有被气势汹汹的日伪军所吓倒,他继续和民兵们集思广益,制造出“子母雷”、“翻子雷”、“夹子雷”,使日伪军扫雷密探和来“扫荡”的日伪军连遭打击,日军秋野束手无策。
  水道解放后,刘元宪的爆炸队又活跃在牟平城周围,共炸死敌人33名。1947年,被济南军区授予“民兵英雄”、“爆炸大王”光荣称号。
  1968年,刘元宪在家乡病故。
  郭永发(1925.3~1976.1) 文登葛家镇岔河村人。1944年3月参加革命。1947年1月入伍,同年7月入共产党。历任连队指导员、机关协理员、宣传科长、团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化工厂政委、兵团组织部部长。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人民功臣”奖章。1975年8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病逝于新疆。
  孙立典(1921~?) 文登泽头镇南桥村人。1942年1月入伍,同年9月加入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评为“胶东军区甲等战斗模范”。1947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时,带伤阻击敌人,荣立一等功。1948年3月,在第九纵队七十六团五连任连长时,华东野战军授予他“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转业在江苏省南通市工作。已病逝。
  蔡吉轩(1913~1980) 文登葛家镇西山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跟父亲学木工,后迁到吕家集落户。兄弟4人,一边租种土地,一边做木工。1941年初,昆嵛山区解放后,他积极响应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踊跃参加减租减息、土改复查等群众运动。1949年,当选为昆嵛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职工代表,受到鼓舞。会后积极组织“帮工组”,挖井灌溉,发展生产。1951年夏,他创造了亩产小麦310公斤的高产纪录,比不浇水的一般地块产量高5倍,对全县的水利建设推动很大,被选为山东省水利战线劳动模范。1954年,带头成立初级农业社,任社长。1955年秋,成立联村高级农业社,任副社长,分管水利工作。他带领社员挖井百余眼,平塘48座。1956年加入共产党。同年秋,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次年冬,带领社员修建县内第一座水库五道河水库。人民公社化后,任副大队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4年,调往五道河水库管理所任所长。1966年,调大队技术队任水利技术员。1972年,带领群众为大队菜园挖15米深的水井。时,蔡吉轩已患肝炎。在有些人怕井壁塌方,不敢下井作业的情况下,他令大儿子带头下井,终于将这口深井打成。67岁病逝。
  王树楷(1919~1985) 文登小观镇七甲人。1941年7月入伍。1943年9月加入共产党。任九纵七十八团二连炊事班长,多次冒死抢运炊具、面粉,到火线上送饭、救护伤员,评为师甲等模范工作者,华东二级人民英雄。1948年秋复员回原籍。病逝。
  祝业进(1922.7~1988.4) 文登汪疃镇小屯村人。贫农出身。1937年小学毕业后务农。1943年,任村青救会长,带头与恶霸斗争。1945年任民兵指导员。1946年7月到威海东海独立团当战士,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第九纵队七十八团三营任班长。同年在蒙阴南麻战斗中,因作战勇敢升任副排长。1947年7月,在临朐与国民党军整编第十一师作战时,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连续两次向敌人碉堡送炸药包,虽然因下雨受潮炸药包没有爆炸,却把敌人吓得弃堡而逃。战斗向纵深发展,部队伤亡很大。他主动建议将所在的排与一排合并,由一排长指挥。当部队受到敌双层地堡密集火力阻击时,他又抱起炸药包冲上去炸毁敌堡。在打击敌人反扑时,右臂受伤仍坚持不下火线,直至战斗结束。同年9月5日,被评为一等功。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授予他“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48年4月,在潍县战役中,他右腿负伤致残,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先后立三等功4次。1948年8月,复员回村,参加农业生产。1954~1958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59~1960年,任大英生产管理区主任。1961~1974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77年任公社砖瓦厂党支部委员,再次因公重伤,右腿截肢。1981年回村。1987年任村委委员。67岁病逝。
  董礼正(1025.5~1993.3) 文登界石镇小界石村人。1944年参加独立营。1945年加入共产党。历任华野9纵26师1营1连班长、排长、连长。1956年9月转业,先后在武钢805队、中南冶勘608队任股长、科长、党支部书记、副队长等职。1982年4月离休。1993年3月9病逝于湖北黄石市。战争年代,参加过多次战役和战斗,荣立战功7次,其中一等功和二等功各1次。1946年被评为“师甲等爆破模范”。1948年2月被授予“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获解放奖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任劳任怨,埋头苦二干,带领职工年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曾出席江苏省第‘届英模代表大会,获奖章一枚。
  赵熙林(1900.6~1989.3) 文登晒字镇崮山后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读书3年便辍学务农。1942年10月加入共产党。同年12月任抗日民主政府村长。建国前,积极发动群众参军支前、土地改革,办起全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建国后,积极带头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带领9户村民上山挖山茶果根育苗嫁接苹果,使全村栽植果树2100棵,面积近百亩,建起文登第一个果同村。同时还带领村民采楸树根扦插育苗,先后植楸树300多棵。1951年11月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1953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林业劳动模范称号。1958年1月改任村林业队长。1978年因年老体衰退职。在担任林业队长的20年中,先后为村规划、修筑堤坝6条1500米,全部营造起防护林,同时每年搞林业育苗10亩,除用于村造林外,还为机关、学校、部队提供绿化苗木80万株。病逝。
  林均兴(1923~1994) 生于文登葛家镇杭格庄。1946年11月入伍,1947年4月入党。在孟良崮战役中,任副班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奋勇当先,率领全班战士二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一直持续到增援部队赶到。1948年3月,任第九纵队七十七团二连班氏时,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51年复员回原籍务农。1994年冬病逝于村。
  林基山(1929.9~2001.1) 生于文登泽头镇林村。1945年8月入伍,历任班长、排长等职。1948年6月负伤后回村。1950年1月起,任村团总支书记、乡民兵营长、乡青年团书记,村党支部副书记。1958年后,一直担任林村党支部书记。在其任书己期间,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改变了林村村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先后办起19个工,工业产值达2000多万元。1979~1990年,连续12年被文登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9年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同年,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从北京回村,即把所得奖金1000兀,全部交了党费。在全县率先实现全村建设规划,率先修起《村志》。培养好接班人后,于1992年丰动退休,移住文城。1994年因路遇有人搬土被高崖堆土压倒,挺身抢救,而自己遭塌土砸成重伤,从此牛活不能自理。2001年1月16日逝于文城,享年72岁。
  王天栋(1939.9~2005.2) 生于文登泽头镇团岚埠村。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7月任团岚埠村党支部书记。1973年任泽头公社修配厂厂长、党支部书记,1980年任文登县无纺布厂厂长、党支部书记。1990年1月任文登市装饰布厂厂长、党委书记。1994年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1995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2月病逝于文城。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