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学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26
颗粒名称: 三 学界
分类号: K828.9
页数: 10
页码: 592-6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学界闻人24名。其中有“客耕东莱”的东汉伟大经学家郑玄,有闻名遐迩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有对昆嵛山人文史料搜集、整理、记载功劳卓著的张崧、宫卜万、宋克智、于霖逢、于清泮等的介绍。
关键词: 昆嵛山 人物 传记

内容

本部分记学界闻人24名。其中有“客耕东莱”的东汉伟大经学家郑玄,有闻名遐迩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有对昆嵛山人文史料搜集、整理、记载功劳卓著的张崧、宫卜万、宋克智、于霖逢、于清泮等。
  郑玄(127~200) 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慕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玄游学归里,随家人迁居东莱,即今昆嵛山南麓长学山之阳以耕读为业,学徒相随已百千人。遭党锢案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史称“郑学”,在整理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上卓有贡献。党锢禁解,携老父还乡,又遭黄巾乱,隐于不其。袁绍强征为大司农,逝于军中。详见本志卷末附录《郑玄客耕东莱考》。
  鞠孝恭 生卒年失考。原名思孝,宁海州人,翰林国史院编修,元大德间(1297~1307),任宁海州学正,授从侍郎,文名藉甚,昆嵛山中碑志,多由他所撰。
  刘必绍 生卒年不详。据光绪《文登县志》,为明朝文登四君子之一。刘必绍字绍先,居文城文山下,故号文石。明万历间由选贡授汝宁府通判,历保安知州。不久,以考察政绩最高等上报朝廷,升平凉府同知。因士民乞留,改保定府同知,仍管州事。他建议设置张顺屯等堡六处,边民赖以安。又凿新渠以兴水利,延袤三十里,当地人食其利,称“刘公渠”。为之立生祠,绘肖像祭祀之。升潞安府左长史,正五品。告归,特旨加四品服。
  刘必绍在故乡文登城东门外、文山之西麓建楼贮书,自为记曰:“盘古至今,历世如彼其远也;王地至大,六合如彼其无外也。万事万物赜,学者能考索经子,出入典坟,博观野乘逸编,天地古今在吾目中矣。自入仕途,常禄之外,不敢苟得,除充日用、赡亲友,馀者即以易书。迩来所积,将近万卷,故以名楼。吾子孙登是楼、阅是书也,经术世务,吾书备载,吾楼备藏。体此以明明德,推此以新民,纯此以止至善,戴天履地而为三,夫复何愧也!”清末废,“万卷楼”惠及一代代文登人,影响深远。
  刘必绍幼明敏,博学强记,从周讷溪、邹颍泉、楚侗耿诸先生游学,授之以先儒传习之要,立志求仁,而归于识其本心,必绍忠实恪守之,终身不懈。他热爱昆嵛山水,向往七真清静修心养气之行,多次游昆嵛山,留下众多诗歌,本志卷九选其六。读之,可见刘传习明代理学与七真内丹的相通处。在任期间,以身示教,公事之暇,集诸生于明伦堂,将四书口讲笔记,章疏而节释,著成《四书传习录》一书,使诸生返观内省,了解圣贤身心性命之学。一时间,宣府与大同两镇,蔚然有邹鲁之风。必绍之学,直指本体,近姚江而不依傍姚江门户,教人以理学家周敦颐“无欲”二字为宗主。而无欲自知耻始。知耻则识其本心,于日用行常之际,不近名为利,不求心外之理,妄念除而天理得,戒惧慎独以守之,方可语于圣贤之学。著《观我亭集》,皆讲学家言。逝后,神主入文登乡贤祠。
  刘樾蓊 生卒年不详。字培若,刘濡恩长子。崇祯间,以岁贡任怀远知县。工草书,得晋人遗法。所临十七帖,荣成梁萼涵官山西巡抚,刻于官署,人争宝之。
  刘樾蒨 生卒年不详。字初人。刘樾蓊之二弟。崇祯间,以选贡任山西布政司都事。性坦易,谦而有礼,喜怒无形于色。明亡,退隐山林,与董樵谷、赵伯浚相友善。诗筒往来浩歌自适者二十余年。酷爱书法,服膺钟繇、王羲之,即使盛暑奇寒,练笔不倦。正书与行草,老年尤工。所著《存痂草》《未刻草》,皆手自缮写,刻以行世。曾临《淳化阁》第九、第十册,王铎《<银湾园宴集>序》,墨客如新。人称其书法古逸豪宕,寓巧于拙,质有其文,精深雅健,远远超过常见流行的品类。
  董樵(约1614~1689) 初名震起,字樵谷,一字莺谷,号东湖,后改名朱山樵。莱阳大陶章村人,自幼受业于父,博览群籍,工诗赋,对星辰象纬之书及太公兵法,无不洞悉精微,成为诸生。甲申之变,满洲贵族入主北京,董樵悲愤号恸,决意弃诸生籍,东迁宁海州西南之松椒山(今属牟平区观水镇),嫌隐之不深,再迁之昆嵛山里(其址难考,约今昆嵛山中心区)。顺治五年(1648)三迁至不夜南山,今属荣成市里岛镇王家山村。率妻、子躬耕著述,不求闻达。著有诗集多种,约三、四十卷,大都散佚不传。嘉庆十三年(1808),福山人鹿林松收集董樵遗诗150余首及樵子诗全编为《董氏遗稿》刻印于世,今也难得一见。
  史学家谢国桢在《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中说:“与于七主谋的人有董樵。”又在《<聊斋志异>所涉及的清初农民起义事迹补正》中说:“于七有才有识,能团结群众,很欣赏与当地的读书人士接近。莱阳诗人董樵就曾做过他的谋主。”王思治的《于七传》也说:“莱阳诗人董樵为其谋主。”周志元在《清初即墨黄培文字狱资料》中说:“顺治十八年(1661)以于七为首的农民抗清战争在栖霞爆发,莱阳宋继澄父子及董樵等人纷纷来到即墨。……相传董樵曾亲自参加于七军,充作参赞。黄培还通过董樵以物资接济过于七军。”因避杀害,董樵才有三迁之举。一般以董樵参与于七第一次起义为可信,第二次至少未亲自参加(参见李恩浦《于七起义》1995年9月青岛出版社)。
  董樵隐居后,拒不剃发。“衣冠言语耻与人同”,宁肯扮作黄冠方袍的道士。曾经“织草为冠,像日月于上。一日客文登,偕友渡(西木渚)河。文登令(尚可学)三韩人,其子骑而过,见君(樵)冠异之,发使使下冠,君以发故不肯下冠,令子卒手下冠,冠下鬟现,又异之。左右曰:‘此狂生。’舍之。既行,君笑之,又谇诟之,左右告令子。令子怒曰:‘尔当杀,我不杀尔,反谇垢我!’趋左右榜之城,以告令。令呼入,君长立堂下不拜。……收下狱,白大吏。当是时,文登缙绅先生无不知君,皆来奔告令,或载酒为君治具,咸谓之狂生,以故事得已。”(见姜埰《董樵传》)此为顺治七年(1650)事。
  顺治十三年(1656),董樵由四子道东陪同去江南会友。冬十月达扬州。次年正月,到真州;二月到江苏句容游回曲山,……先后到过苏州、扬州、丹阳、昆山、京口、金陵、越州(绍兴)、杭州、金华、严陵、钓台、南昌、九江、庐山、芜湖,靠卖药治病维持开销。在句容,多次与已免去句容县令职的文登人丛尧山(丛大为,明末举人,清初进士),相聚作诗(见《牟平遗香集》)。可知所会见之人,皆为明遗民。史家疑其并非游山玩水,而是探听郑成功、张煌言北伐的信息。但已找不到直接证据。引董樵诗一首《哭赵伯溶先生》作结:
  “乙昔相逢斗酒初,松椒明月照檐除。
  侧身自叹乾坤隘,饮恨徒悲社稷墟。
  亡国须眉羞献媚,入山血泪只藏书。
  中宵不寝看长剑,太白光横过碧虚。”
  于熙学(约1684~1744) 字无学,晚号秋溟。文登县大水泊村人。其祖父于可乇,是清初名臣,官至工科给事中,好藏书。熙学幼年丧父,靠叔父于其殉教养成人。秉承家风,自幼喜爱文学,尤迷恋于诗歌。康熙四十五年(1706)历城著名诗人王苹中进士,任成山卫教授。熙学闻知,欣喜若狂,立即带着诗稿登门拜师。王苹喜欢这位求知若渴的后生,与之长谈数日,授以诗法,从此,来往不断,熙学作诗水平显著提高。日久,熙学成为王苹最得意的门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熙学以副贡生官工部虞衡司郎中,在京师刊行王苹的诗集《二十四泉草堂集》12卷,收诗1026首,今多作善本收藏。
  熙学因为喜欢文登县南(今属荣成市)道教洞天福地铁槎山,故名其诗集为《铁槎樵语》十卷,未梓行,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著录为二卷,可知全集至清末已佚大半,清张鹏展采入《山左续诗抄》。王苹为其诗集作序,存于光绪本《文登县志》。王苹师承新城王士祯。渔洋谈诗,大抵源出严羽,以神韵为宗。熙学得渔洋诗派一脉相传,诗意清远又通书法,刚方磊落,细筋入骨,得欧柳之神。
  熙学好学嗜书,且熟知文字与版本目录之学。王苹《柬无学都下》诗云:“姑余山中有于子,年始妙英富文史。《三卷》《七录》罗心胸,一砚轩然紫海水。”他治学勤奋,稍有余暇即伏案校书,终身不懈,特别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雍正三年(1725)曾引据所藏史册,订正顺治十七年《登州府志》,但书稿已佚,不知其订正补漏之详情。牟平人(今乳山人)张崧,雍正四年(1726)举人,四上春官不第,遂到熙学家任教,11年间,尽阅熙学“东始山房”所藏数万卷图书,写下多种著述(见本志张崧传)。熙学于校书之余,不知是否编有藏书目录。乾隆时著名藏书家益都李文藻曾亲至其家,观其藏书,编入《所见书目》之中。并将于熙学与“黄叔琳、朱竹君、纪晓岚、冯益都、赵泰安、周林汲、于文登、李诸城、卢德州”诸藏书大家并列。据沙嘉孙《文登于氏藏书考》(见《文献》1996年第三期),沙氏列出熙学所藏善本有十余种,一般有“于秋溟永乐必本”“于氏东始山房印记”“于氏数笔堂印”等藏书章。
  熙学列山东藏书大家,丰富了晚清昆嵛山区的文化底蕴;他关于昆嵛山的诗作,本志卷九收录五首。
  高凤翰(1683~1749) 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埠老人,《清史稿·卷五百零四》附传。康熙二十二年(1683)出生于山东胶州三里河,雍正六年(1728)试贤良方正,名列第一,授歙县丞,曾一度署休宁令、绩溪令,乾隆初监泰州坝,不久去官,浪迹扬州,曾寄寓西城僧寺,以卖书画为生。乾隆十四年(1749)仲春卒,终年67岁。其诗、书、画、印世称“四绝”,名重一时。善画山水,纵逸不拘成法;擅长花鸟,笔致奔放,用色别致。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性豪迈,不蓄一钱。嗜砚,收藏至千余方。晚年右臂病痹,用左手挥洒,自号“尚左生”。著《南阜诗钞》《砚史》等。
  据《高凤翰年谱》记载:雍正五年(1726),高凤翰曾“过莱阳、至宁海”。此次宁海之行,高风翰留下了《东牟奇松图》及题咏二首和两首题壁五律。诗中提到的“毅庵夫子”,即时任宁海州知州的成永健。成永健,号毅庵,江苏盐城人,进士出身,曾任胶州知州、日照知县、宁海州知州等,有文才,与高凤翰交往甚密。高此次来牟,约于昆嵛山北麓松泉观相见。这是暮春的一天,高凤翰在此等候毅庵,赋五言律诗二首,题于松泉观大殿南壁(见本志第八编第三章第二节)。其书为行草,神采飘逸,“有龙跳虎卧之势”,慕名来观看者络绎不绝,成为当地一大胜景。百年后,高氏墨迹渐渐剥落。道光六年(1826),宁海州诸生宫卜万双钩摩下,并行书跋刻七行及捐资人姓名五行,请著名刻石者杜国卿勒诸石上,砌在松泉观大殿北檐下。1944年,松泉观毁于战火,刻石流落民间。1983年牟平文管所访得。现藏于牟平博物馆。
  《东牟奇松图》即高凤翰绘制宁海州城隍庙殿西阶的奇松图,为他所作《四妙册》四景之一。
  原画题识:“东牟奇松,在山东宁海州城隍庙殿之西阶,本高不满五六尺,顶折平偃,直走西南隅,可三四十步,翠鬣丹鳞,如结宝幄,皮皴谽岈,空腔瓮壑,鸟衔花子隧其中,久且成丛,朱粉陆离,俨如错绣,真奇观也。南村并记”。
  右上方钤“磊落桉崎”“幻药”“古临海军人”三印,左下方钤“巨翰”印。
  题咏(草书)二首:
  首选黄山松画图,卧龙接引怪尤殊。岂知老去风尘眼,亲向天东见一株。
  偃梢直走二千尺,丝鬣苣鳞带藓痕。此树化龙真有分,应愁雷雨入黄昏。看松得二绝句仍书题画,请方家并正之。
  右上方钤“南村”印,中钤“山东书生”“高凤翰印”二印,左下方钤“西园”印。
  张崧(1697~1758) 字洛赤,号钟峰,乳山午极镇泽上村人。自幼聪明好学,“甫弱冠即岿然成立,文名甲东海”。清雍正四年(1726)中举,翌年明通榜。后屡试不第,遂肆力于学。访文登于秋溟家中藏书数万卷,便寓居其家11年,将藏书研读殆尽。雍正十一年(1733),登州郡守张勤望欣赏其学行,聘其为瀛洲书院山长。凡所奖拔,皆为名士,声望更高。先后有《眼学堂诗集》一卷、《山蚕谱》二卷、《向若新稿》一卷、《白蜡虫谱》一卷、《北菌谱》二卷、《幼海风土辩证》十四卷、《旅食贤己录》五卷、《修志管见》等著作问世,惜均未刊行。其中《山蚕谱》二卷对昆嵛山养蚕业帮助很大;《幼海风土辩证》十四卷对地方志资料多有补充,作为孤本,现存山东省图书馆。
  晚年任河南滑县知县。滑为要冲大县,遇大徭役旧有规定,皆重派民资,当事者中饱私囊。崧到任,为减其半而供给之,耗羡银千两,事刚完,悉还地方,民大悦。时中州方协济江赈,滑县碾谷万石,崧自往河岸监督发运,一日而集齐。又值水灾,未及上报,先捐俸施粥,以延饥民旦夕。及上级救济款下,多经筹划,风椟露宿,又倡劝捐,以助不给者,至麦收方罢,救活者无法计算。未三年,以劳卒于官。灵柩回乡时,滑县人设帐沿路相送,直至开州。
  宋克智 生卒年不详。字贞子,号垒川,自称浩浩山人。宁海州史家疃(今属乳山市下初镇)人。乾隆间恩贡生。博稽群书,工诗文,著烛明斋《拂蝇集》六卷,为晚年所自定,惜未刊印。智至性过人,葬母时,风雨骤至,智野跪泣祷,巧逢天晴,人们认为是他的真情感动上天。其诗维持封建礼教,多凭吊古迹,流连俯仰,情见于辞。他的许多诗可用来考订古迹,如常和尚出身于宁海州西部的钟峰寺,浪暖口之西侧的卫埠台(俗称苇埠台)是唐人军垒、黄垒河边有郭长倩墓等,都见之于他的诗歌和夹注。平生与刘培南即文城乾隆拔贡刘储鲲、张钟峰即张崧作文字交,一时声名藉甚,骚坛称鼎峙。不夜吕友徐序《拂蝇集》,其略曰:先生诗不规规于“三唐”“两宋”,其合者法本少陵(杜甫——修志者注,下同),而多得随州(刘长卿)风味,亦时有剑南(陆游)气息。至寄情萧远,又欲分脔于彭泽(陶潜)左思(左太冲)矣。可知其博取百家之长,为昆嵛山著名诗人。宫卜万《牟平遗香集》存其诗99首,附词一首。本志第九编选其诗六首,现再节录其古诗一首,题为《述怀寄钟峰先生》,有助于了解其生平梗概:
  ……成童入文林,同辈竞相逐。领悟微有长,师友皆乐育。意气颇饕餮,势如吞岳渎。片玉在昆山,将谓不盈掬。一染长卿病,五载调术茯。荏苒三十年,才气日局蹜。十七赋灵光,步让文考独。五十显诗名,刻鹄不成鹜。那能干圣主,文章邀微禄。匏系荒海间,穷年苦教读。壮怀不堪问,兀兀老雌伏。雌伏亦何悲,所惜终鹿鹿。
  吕润蕃 生卒年不详。字孝衍,一字友徐。昆嵛南麓文登市葛吕集人。乾隆丁卯(1747)优贡生,官乐陵训导。擅长诗古文词。所著《王南溟墓志》《先君子行略》,叙事得《史记》法。诗格清迥,得唐人三昧。著《毓燕堂文集》,光绪本《文登县志》载其序文和再序文。本志第九编选其诗多首,可谓昆嵛诗人。
  吕肇龄 生卒年不详。字岐封,岁贡生,润蕃叔弟。幼颖异,读书日千数百言。及长,博览群书,尽力于诗歌创作。南游吴中,所见更广一,诗更工。后官莱州府学训导。张船山为知府,以诗相契,雅爱重之。张解官时,赠肇龄诗有“鸿篇易铸丹难转,他日邮筒与细论”之句。著《观古堂古文诗删》《启堂随笔》各卷。其子沛悖,字澄怀,嘉庆庚申(1800)举人,任馆陶教谕,著《聊斋志异辑注》传世。
  赵子辕 生卒年不详。字稚均,号雨帆,又号石翁,牟平城西门里人。清嘉庆庚申(1800)恩科举人。工诗,主牟平词坛20余年,名噪一时。隐居于昆嵛西北岿山庵多年,人或以谪仙目之。尝以不及种放奉母移家终南为憾,故山中每局月余,就骑毛驴回家省亲。因而山外樵夫牧童多识之。著有《石翁诗》前后二集,前集已脱稿,共四帙;后集草稿共956首,集中多为居岿山时诗,本志第九编选其多首,特别是夜观山市诗,实为罕见,人谓得山水之助,可谓昆嵛诗人。其容度潇洒,谈笑诙谐。年未至40而卒。
  宫卜万(1771~1847) 字寿卿,号香海,牟平城南照格庄人。性超逸,淡于名利,博学能文,擅作诗,与赵子辕相唱酬。不得志于科考,遂弃八股,致力于古文,在太古河畔广济寺设教多年。尤关心地方文献,著《牟平志书证证录》《耆旧旧遗香集》(即《牟平遗香集》十六卷),集乡贤94人诗词共4813首,还有《登州府志考证》《莱阳县志拾遗》等。他不顾山深路险,拨开荆棘,遍拓昆嵛山占碑残碣,剪贴成六大册,名曰《昆嵛帖》,成为昆嵛石刻集大成的孤本,为保存昆嵛历史文献,作出巨大贡献,足为地方考证之资。现有四册珍藏于牟平区博物馆。同治问,舒孔安等重修《宁海州志》,全以《牟平志书证证录》为蓝本,而《遗香集》亦风行一时。至今,他的著述仍为地方史志工作不可缺的文献。生平精书法,铁划银钩,神采奕奕,人或得其片纸,辄珍若拱璧;又善画,指墨更佳,然不多见,鲜为人知。
  杜国卿 生卒年不详。牟平四区官道南村(今属龙泉镇)人。与宫卜万同时代人。善镌石。当时宫卜万所书之碑,多为国卿所镌刻,二者精神契合,相得益彰。至民国,人仍称赞。
  于霖逢(1837~1918) 字泽春,文城镇小河村人,原住南门里于家胡同。学问渊博,生活俭朴,矢志培养后代。曾教馆于利津县、济南市、潍县、垦利县等地,谆谆教诲之风为学生称赞。光绪‘四年(1888)中解元,授阳谷县教谕。此后会试不第,遂无意仕途,不久辞职回乡,设教于“文山书院”,过着清贫生活。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编纂《文登县志》。1892年主讲维阳书院时,初稿已成。1898年李祖年任文登知县时,增删定稿,共14卷,1190页,约50万字。二溯建县之始,下至1894年,“撷文山之精华,阐不夜之奥密”,“体例精严,记载翔实,尤堪信今传后”。其中昆嵛山水、昆嵛长城、古寺名观及有关诗文、碑记,皆赖以存留,成为今纂《昆嵛山志》的珍贵资料。因经济拮据,又重病在身,生前未能付梓;1923年由县内学者整理集资铅印。1912年,丛琯珠等革命党人,动员于霖逢参加革命,于以腿疾辞。及至“团练总局”攻下县城,力请于霖逢、王稼禾为正副主事。不一月,文登再次光复,于、王入狱。翌年,由殖民政府威海卫行政长官署长官出面说情,于等被释放。
  于霖逢酷好诗文,著有《文山草堂诗文集》。“胸中抑塞磊落之气,一于诗发之”。还精通书法,其草书深得王羲之笔意。晚年左手书《十七帖》,苍劲有力,传为文登书法之珍品,民间多有收藏者。录晚年所作诗一首,大有“奇材难立,荆榛益繁”之叹:
  车盖童童荫半园,滋培雨露荷天恩。
  凌空直接云龙气,得地偏宜驷<马>门。
  一夜鸾皇乱故叶,几年蝼蚁撼源根。
  奇材自知难成立,满目荆榛翦益繁。
  余病,园中楸树忽倒,感赋。
  吉庵年兄大人属正霖逢时年八十
  贺传勤(1914~1941.11) 又名贺仇。牟平县四区云溪村(今姜格庄镇)人。就读牟平师范,毕业后从教。1935年撰写报告文学《一日间》,揭露民国县政府教育委员会下乡,借察学之机,配合国民党军队“剿共”、“清乡”的罪行及作威作福践踏教育事业的反动行径,后被作家茅盾收入《中国的一日》一书。“七·七”事变后参加福山政训处,在农村青年中宣传抗战。1938年“九·一八”国耻纪念日时,他作歌曲《九·一八小调》,在民众中久唱不衰。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后,离开政训处,转移至福山县巨甲庄小学,以教学为掩护,继续宣传抗日。1940年春经于连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夏,与好友杨年运(共产党员)一起,在松岚后学校任教,杨任校长,贺任教导主任。他们招收因日军入侵而失学的青少年,免费入学读书。教材是抗日根据地的《国防课本》,备《新民课本》应付敌人;课余教唱抗战歌曲,进行抗战教育。1941年11月,贺传勤被国民党顽固派匡玉洲逮捕杀害。1983年,贺传勤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于清泮(1874~1957) 字芹泉(琴泉),乳山市大孤山镇八里甸村人。幼时家境贫寒,发愤读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举。宣统元年(1909),授知县不就。1912~1918年,连任民国山东省议会第一、二届议员。1920年任民国山东省公署顾问兼秘书。1921年当选民国山东省公署众议员。1922年任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场长兼水产讲习所所长。后历任登州初级师范学堂堂长和山东公立农业专科学校、山东公立矿业专科学校及济南、青州、烟台、绥远各省立中学教员。1932年被选为民国山东省政府参议。是年夏重修《牟平县志》时,被举为总纂。为征集资料,与王照琴、杨春萼等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走访了牟平县大部分村庄,翻阅了无数书卷,呕心沥血,广收博采。1935年,为确定汉育犁故城遗址的确切方位,并纠正谬误,曾亲临故称遗址勘察,并立“育犁故城碑”,撰文记叙育犁故城之沿革,现其碑仍存育黎镇城阴村。
  志书初稿写成,于清泮“以事赴济南去”,后地方官携方志初稿至济南,于清泮即在济南一面修稿一面付印。期间修正工作艰苦备尝。于清泮在书成之后“序言”中道:“是役也,历时八阅月,用书百余种,助理四、五人,奔走各机关与图书馆及遍访通人,殆无虚日,参互考证,将原稿翻修过半。”正是呕心沥血,广收博采,穷三年之功,终于在1936年修成了《牟平县志》。
  民国《牟平县志》是一部写作严谨、文献价值很高的志书。尤以“立足现实,厘定门类;保存当代重要文献,征文考献;考据精详,不囿前说;图说相资,多角度保存文献;附列书目,保存艺文等方面”备受后人推崇。现时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山东航海史、捻军兴衰、全真道教、民族、教育、盐业、水产、地名、战事、民俗、方言、艺文等论著,特别是编纂《昆嵛山志》,多以此志为重要的参考文献,是20世纪30年代胶东地方唯一出版的民国县志,足见民国《牟平县志》价值之高。
  1938年2月,日军侵占烟台,慕名邀清泮效力,、被其严词拒绝。曰军恼羞成怒,将其缚住双脚拖于马后,仍宁死不从。后为避日军寻衅,归村任教。遇荒年,常出面于千头募捐,所得款物全部用于赈济饥民,深得村民敬重。抗日战争后期移居烟台,1947年秋回归故里。1949年春至济南,后被《大众日报》社聘为顾问。1957年因病逝世,终年83岁。
  于清泮一生编纂志书三部,有民国《牟平县志》(十卷)、民国《沾化县志》(八卷)、民国《齐东县志》(六卷),著有传世文集《安遇堂集》。
  吕式斌(1883~1962) 字见甫。生于文登市葛家村人。吕正斯之子。自幼好学不倦。18岁中秀才,23岁列优贡生。工汉隶、小楷及国画,日书小楷8000字,誉称“小八千”,有名于京都。建国后,任故宫博物馆馆员。为商号写匾额,5元一字。“中华门”三字为其手迹。1962年病逝于北京。1989年巴蜀出版社出版《赵松雪书佑圣观捐施题名记》,第一名鉴定题识人即吕式斌。
  安波(1915~1965) 原名刘清禄,牟平区宁海镇庙沟村人。音乐家、现代剧作家。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山东省委特派员、鲁迅艺术学院教务处科长、政治课教研室主任、音乐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热辽军区胜利剧社社长、军区文工团团长、晋察热辽联大鲁艺学院院长。全国解放后,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部长、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中国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辽宁省委文化工作部部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是中国音协常委、中国作协会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31年,安波在牟平县立初级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入曲阜师范,1934年转学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在校期间,安波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曾任济南学联秘书长、济南师范党支部书记。1937年党组织派他到费县以师范讲习所教员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党内任省委特派员。同年10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次年又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进鲁艺音乐系后便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活动,年内收集民歌200多首,因此获得“小调大王”的亲切称号。结业后留校,在鲁艺学院工作。
  这期间,学校开展以采集、记录民歌为中心的学习民间艺术活动,安波是其中最活跃的人物,取得突出成就。他改编和填词的《公祭刘志丹》《拥护八路军》等歌曲,创作的《七月里的边区》《兄妹开荒》《三绣金匾》等音乐作品,成为音乐佳作,群众广为传唱,专业文艺工作者经常演出,当年延安《解放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兄妹开荒》剧本和音乐,并发表社论,肯定《兄妹开荒》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剧”。1946年在晋察热辽工作期间,主张在剧社中办少年儿童艺术班;帮助蒙古族青年敖德斯尔(现为全国作家协会理事)写蒙文歌曲和剧本。他还深入基层,帮助民间艺人构思创作,辅导排练演奏。当地民间艺人亲切地称他“老安”。
  建国初期,他参加了评剧《小女婿》、山东琴书《大刚和小兰》的音乐改革和唱腔设计工作,获得重要成绩。1952年,他将东北鲁艺音工团、实验剧团、东北文工团、东北文教队合并建立东北人民艺术剧院。1956~1957年,安波出任驻越南民主共和国文化部专家,与林荫一起收集、整理越南民歌,出版一部《越南民歌选》,为中国音乐界研究越南民族音乐做出了贡献。东北大区撤销后,中央从东北调走大批文艺骨干。一次,周恩来总理嫌东北文化落后,辽宁省委书记黄火青下决心把文艺搞上去,商调已回国的安波,任省委文化工作部部长。安波往返北京四五次,亲自同洛汀、周扬、陈客寒商调干部,一次调来文艺骨干60多人。
  安波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文艺创作上。建国后十多年来,他创作了大型歌剧《纪念碑》《草原烽火》和多幕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编撰了《秦腔音乐》《东蒙民歌》《越南民歌选》等。其中《春风吹到诺敏河》获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创作奖。他还写了歌曲300多首。
  1965年6月18日,安波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临终前,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授予他两枚勋章。
  刘慎谔(1897~1975)
  字士林,牟平区宁海镇嵎岬河村人,植物学家、林学家。建国前,曾任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北京、中法、中国、辅仁、云南等大学及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
  20世纪30年代,刘慎谔曾经回到故乡。在家乡期间,他拒绝牟平县长的专程拜访,整天在昆嵛山中攀山过夼,劳碌奔波,采集植物标本。返北平时,婉言谢绝家乡亲戚朋友馈赠的稀有名贵物品,只把采集的植物标本带回。
  建国后,他先后在中国西北、西南、东南、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采集大量的植物标本,作了植物区系和植被的调查研究。在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以及植被区划等方面成绩显著。他重视科学研究为生产建设服务,反对对东北地区红松林大面积采伐,主张采育择伐,在保护森林资源、防止生态性灾难以及治沙方面做出贡献。
  刘慎谔在工作期间,著有《动态植物学》《历史植物地理学》,并主编《中国北部植物图志》《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和《东北草本植物图志》。
  曲子贞(1917~1993) 牟平区大窑镇蛤堆后村人。大学文化。1937年8月,经廖承志、潘汉年介绍,放弃家庭优裕生活,从香港赴陕北延安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入陕北公学、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毕业后,历任八路军军政学院助教、陇东中学教导主任、陇东文工团副团长、甘肃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联主席、《敦煌文艺》编辑部主任、甘肃省高压阀门厂书记兼厂长、省文联副主席、全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省民问文学“三套集成”总编、全国“格萨尔”领导小组成员、省“格萨尔”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政协委员、省归侨侨眷联合会顾问、省文联顾问、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他光明磊落,敢于直言,曾数次受到不公正对待。一生发表900余篇数百万字文艺作品。所著《入党前的路》获甘肃省荣誉奖;获全国《格萨尔》个人奖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整理工作荣誉奖及从事民间文学二十年奖。他培养和支持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晚年著《风雨世纪行》,未及完稿因病于1993年4月25日在兰州逝世,后经其遗孀、《兰州日报》记者潘玉君整理加工出版发行。
  李克绍(1910.11~1996.7) 牟平区龙泉镇东汤村人。大学文化。九三学社成员。1954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伤寒教研室主任,兼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1954年后历任昆嵛县石岭联合诊所、威海市羊亭卫生所中医师。1958年进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次年毕业留校任教。1960~1989年任山东中医学院(今山东中医药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退休。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主编《伤寒解惑论》《伤寒论语译》《伤寒百问》等书。1996年病逝。其遗著《学术经验辑要》,由后人整理出版。
  李文宽(1925.4~2007.6) 乳山市南黄镇南黄村人。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老战士书画协会理事、浙江省军区老战士书画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小学书画》杂志社副主编、中国美术网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
  1944年参加八路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测绘员、侦察参谋、作战参谋、测绘主任、人武部部长等职。1969年转业至安庆电信局任党委书记。酷爱书法艺术,并取得显著成绩,2007年6月去世。
  李文宽早年遍临碑帖,摹古出新,朝朝琢磨沉思,夜夜青灯相伴,终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书法、篆刻、绘画无所不能。其书法以行草书独步书坛,那刚劲挺拔的线条,潇洒灵动的姿态,构成了飘逸秀美的风格。其作品曾参加中国书协书展,并参加过国内多次重大书展,全军重大书展,参加过日本、新加坡、韩国、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一些书展。作品被国内外一些著名纪念馆收藏,如李白纪念馆、大禹纪念馆、《三国志》作者晋代陈寿“万卷楼”纪念馆、张澜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河北正定县荣国府大观园纪念馆、朱德纪念馆等。作品被著名碑林富春江严子陵钓台碑、千岛湖碑林、雁荡山摩崖刻石、普陀山法雨寺牌坊楹联、江西江南碑林、广州碑林、泾川县西王母万碑林、杭州宋城楹联、湖南常德诗墙刻石、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刻石、河南翰园碑林、辽宁省北票风景区碑林等勒石成碑。曾在北京、南京、浙江举办个人大型书画展,著有《书法课堂》《书苑疏言》《读吴昌硕石鼓文笔记》《甲骨文欣赏》。其作品及艺术简介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今鉴》《中国古今书家词典》,《中日兰亭笔会作品集》《中国当代墨宝集》《中日现代书法杭州展》《新加坡·浙江书法联展》《两岸篆刻书法名家作品集》(台湾)等几十部书中。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