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 军政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25
颗粒名称:
二 军政界
分类号:
K827
页数:
19
页码:
574-59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军政界人物56名。最早为西汉末年从昆嵛山北麓走出来的巨人巨毋霸,最晚为20世纪从昆嵛山南麓走出来的红色水利专家、“长江王”林一山。多数是光耀史册的人民功臣,也有与人民为敌的历史罪人。他们或生于此、长于此的昆嵛山人,或生于外地,而在昆嵛山留下历史的印记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昆嵛山
人物
传记
内容
本部分记军政界人物56名。最早为西汉末年从昆嵛山北麓走出来的巨人巨毋霸,最晚为20世纪从昆嵛山南麓走出来的红色水利专家、“长江王”林一山。多数是光耀史册的人民功臣,也有与人民为敌的历史罪人。他们或生于此、长于此的昆嵛山人,或生于外地,而在昆嵛山留下历史的印记。
巨毋霸(?~公元23年) 西汉末年人。据《前汉书·王莽传下》:莽新六年(公元14年),“夙夜(莽改不夜为‘夙夜’)连率韩博上言:有奇士,长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濒(师古曰:昭如,海名也;濒,涯也,音频,又音宾。)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即日以大车四马,建虎旗,载霸诣阙。霸卧则枕鼓,以铁箸食。此皇天所以辅新室也。愿陛下作大甲高车贲育之衣,遣大将一人与虎贲百人迎之于道。京师门户不容者,开高大之。以视(示)北蛮,镇安天下。”考西汉区划,不夜县治在今荣成市不夜村,辖昆嵛及山东至海;昆嵛南区,今文登市宋村城东为昌阳县驻地,北与不夜县邻接,南至海,西到今乳山境。巨毋霸出自今昆嵛北海之滨,名“昭如之濒”。即蓬莱到不夜之间的海滨,非昆嵛北麓莫属。从下文看,巨毋霸身高一丈,大十围等记载,并非虚夸,是二十五史中仅有的,可谓昆嵛巨人。
文章又说:“(韩)博(士)意欲以风莽(晋灼曰:讽言毋得篡盗而霸)。莽闻恶之,留霸在所新丰(师古曰:‘在所’,谓其见到之处),更其姓为巨母氏,谓因文母太后而霸王符也(师古曰:莽字巨君,若言父母出此人使我致霸王)。征博下狱,以非所宣言弃市。”
巨毋霸的结局见《后汉书·汉光帝纪上》:“初,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万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士,招募猛士(巨毋霸就是招募的猛士之一)。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时有长人巨毋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警卫垒壁的武官),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从西水上衝其中坚。寻,邑阵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嗓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仆也)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滍川,出南阳鲁阳县,经昆阳城北,东入汝),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昆阳大战”。
巨毋霸在败军中的下落,史未载,至王莽被杀止,巨毋霸未再出现。
刘宠 生卒年不详。字祖荣,东汉牟平人。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渫受封为牟平侯,他的子孙就成了牟平人。刘宠曾因“明经”被推荐为孝廉,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有仁惠之政。后升任豫章、会稽太守。在会稽郡时,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政绩卓著。后被升职入京,山阴县(会稽郡的首县,即今浙江绍兴县)有五六位须眉皓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了百文钱赠送他。他不肯接受,只是从许多钱中挑选一个最大的收下了。因此,后人称他为“一钱太守”。
刘宠入京后,历任宗正大鸿胪、司空、将作大匠、司徒太尉等职。有一次,他出京到外地去,路经亭舍,想进去休息一下,管亭舍的小官拒而不纳,说:“我们这里特意整顿洒扫一番,专门等待刘宠大人的到来。你有什么资格来住呢!”刘宠听了,一言不发,悄然离去。当时人们听到这件事,都称颂他是一位忠厚长者。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宠被免职返回乡里。后以老病卒于家中。清初,监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邑人杨维乔在莒岛刘宠墓题诗:“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
刘宠清廉俭朴的美德,载在《后汉书·循史传》,被奉为楷模。清代著名文人、恩贡宋克智诗中曾写道:“冷落东牟汉室亲,坚持清节作名臣,到今千有余年后,占得吾乡第一人。”
王营 生卒年不详。东牟县(今牟平区)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汉献帝建安五年(200),聚众三千余人,据昌阳县(今文登市境)起事。长广郡太守何夔遣王钦等用反间计离散起义军,为时1个月,起义被镇压。
于琛 生卒年不详。字献庭,世居牟平念上村(今属牟平区姜格庄镇东念村、西念村)。五代时人。仕至颍州长史,累世显达,以子贵,追赠大理寺评事。下至刘延绍皆为五代时职官。
于延绍 生卒年不详。琛长子。摄别驾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
于延挺 生卒年不详。琛四子。朝散大夫,行太子右赞善大夫。
于延袭 生卒年不详。琛五子。副都孔目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
刘延绍 生卒年不详。今乳山市下初镇巫山村人。北宋都孔目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
孙实 生卒年不详。宋时牟平北黄(今属文登市小观镇)人。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侍御史。《宁海州志》列《孝存义行》,惜遗事失考。
郝俊彦 生卒年不详。今牟平区姜格庄镇郝家疃人。先世太原籍,后徙安州,又徙牟平,以此为家。十岁能作文,未及20岁,首列县学生员。金天会癸丑(1133)擢丙科进士,天德初(1149),由安德令累迁至骑都尉,又晋朝列大犬、太原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卒,谕祭葬。
姜房(1185~1240) 字汉臣,今乳山市大孤镇万户村(原名鲁宋里)人。禀生明毅,识度不凡,乐易而爱众,为乡里所推重。年刚壮,值金末大乱,宁海州为阻山濒海之地,“盗贼千百为群,啸聚山谷,乃至猎人为食,居民苦甚”。姜房纠合义旅,冒锋镝数年,地方始平。时,元太祖成吉思汗已攻下山东,以李全行省事。姜房功闻于朝,朝廷特授予他宁海州同知,累迁昭武大将军,晋昭毅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等职。政崇宽简,勤俭率下,全境安定,风俗丕变,人民富庶。朝廷嘉奖其功,加授胶、潍、莒、密、宁海等处总管万户①,赐以金符。
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九月五卒于任。得年55岁。谕祭葬。子九人,长子思明、次子思聪,袭职,褒封②上护车③、天水郡开国侯④。皆恪守官职,不坠家声,颇知细民利病。(据姜房墓碑)
注:①万户: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蒙古成吉思汗建国。封右、中、左三万户,分领属下军民。元朝建立,于中枢及各路置万户府,以统兵多少分上、中、下三等,七千以上为上,五千以上为中,三千以下为下。各置达鲁花赤、万户为长官,隶属行省,下领各千户所。
②“褒封……”属勋官封爵,并非实职。“天水郡”之名,原为宋朝在大理所设,元废。此处应指总管万户姜房所治胶、潍、莒、密与宁海五州之地。荣成《道光志》所说成山古为“天水郡”,应指此事。《元史》残缺甚,竞无姜房传,地理志无“天水郡”。
③上护军:勋官号。始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改上大将军为之,比正三品。元朝为第三阶勋官,正二品,只用于封赠。
④开国侯:爵名。初指侯爵中开国置官食封者,后仅为爵位名。食邑为郡或县,故爵前常冠以所封郡县名。晋朝始置。位在开国公下,二品。宋为十二等封爵第九等,食邑一千至二千户,未加实封者不食封。
孙琪(1233~1291) 字国璞,乳山冯家镇汤后疃村人。体态雄健,膂力过人,精武功,善骑射。元火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身伤10多处,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至八年,率兵攻襄阳,首前陷阵,勇猛无挡。至元九年,襄阳水战,生擒南宋大将张总管。至元十年,元军围攻樊城,城上矢如雨注,全然不顾,竖云梯呼啸而一上,遍身中矢如猬,幸未致命,仍带伤应敌,锐气不减,旋登城杀退守兵,首建奇功。至元十四年(1277),世祖亲授忠显校尉管军把总之职。至元十五年,授昭信校尉、承信校尉管军把总。至元十七年,授武略将军管军中千户,并赐以金符。至元二十六年(1289),督军出征广南,所向披靡。至元二十八年抵韶州,战伤复发,于正月十二日卒于军中。葬于汤后疃村南。汤上村有鞠孝恭撰文的墓碑,碑文载于民国《牟平县志》。
刁通(1230~1308) 字叔达。世居昆嵛山
南麓长学山之阳(今文登市葛家镇长山村)。幼涉诗书,赋性聪慧,宗族乡党称其孝悌。年20岁从军,时值金末元初,地方乱离,仗义却贼,人藉其庇。初隶…东李璮麾下,授忠翊校尉。因以璮之所为不义,弃归乡里。至元六年(1269),元军取襄、樊二州,刁通骑马从征。阿术丞相选骁锐精兵三百余名,交付刁通统帅,当作勇士先锋。七年(1270)二月,于襄阳府方山县遇南宋兵,刁通率勇士驰马突击,斩首百余级,南兵溃败。九年(1272)三月,刁通辅佐张九元帅攻樊城,克之,斩首万级。十一年(1274)伐南宋,复从丞相伯颜攻破沙洋新城,渡江,授进义校尉、管军把总。十二年(1275)二月,与南宋将领孙虎臣战,逐之江内,虎臣遁去。刁通迁升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复攻今江苏南通、泰兴等州,生擒李姓制置使,姜姓都统等,、刁通升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兼管领东征汉军招讨使司事、佩金符,镇守扬州。刁通用兵,神机不测,或忽常而忽变,或先正而后奇。东逾日本,南抵琼崖,历险度艰,无不默记于心。从征30年,未尝败北。至大元年(1308)十月望日逝于家,年79岁。长子怀宝袭招讨。
刁士敬 生卒年不详。怀宝之子,刁通之孙,以武略将军袭祖职,豪迈有祖风。至顺元年(1330),八番叛乱,率师削平之。值至顺三年(1333)文宗崩于上郡,未及受赏,因病卒于家。其长子鹏翼,以昭信校尉镇守扬州。
于宝 生卒年不详。昆嵛东麓崮头人。金亡元兴,任文牟寨巡检。值南宋人攻文登,于宝率领官军出入锋镝,南人大溃,斩首百余级,受世袭巡检。在任35年。
周进忠 生卒年不详。字良辰,文登市葛家镇陡埠村人。元至正间宁海州知州。幼而聪明,博览经史,性倜傥,好纵横术,善词赋。年及弱冠,任县薄书,俸钱四贯,为吏一年,便辞乡至都,访高贤,就有道。时有郭尚,奇起才,举任燕南河间都转运使司掾。考满三年,授广平路州铁冶都提举司都目。任未满,复选升省仓案牍官,掌握钱粮,升提控案牍,复参上都某司掾。所掌钱粮无秋毫之染,廉勤之绩,脍炙北方人口。考满授济宁路总管府知事,管理三州十七县之钱粮。官终宁海州知州,见光绪《文登县志》香岩寺至正三年(1343)碑,而民国《牟平县志》不载(该志元代知州仅记知州五人,无至正间任职者)。
孙忠 生卒年不详。牟平九区庙东(今属文登市小观镇)人。明嘉靖庚戌年(1550)受湖广永州府总镇之命。三年后,复任浙江绍兴府总镇,声威著当时。
刘濡恩(?~1630) 字顾思,文登葛家镇院东村人。幼承父训,读书知大义。明万历己未(1619),由选贡任河间府通判。逾年迁永平府同知。万历己未(1619),杨镐兵出塞战败,清兵已破北关,进攻朝鲜。明年春,朝鲜王李珲上书求援。神宗命濡恩宣谕朝鲜。时蒙古宰赛等已降清,议者恐朝鲜也投清,多以出使为危境。濡恩将行,即与妻、子诀别,为诸子分家。航海达朝鲜,谕以朝廷威德,朝鲜依服,待之甚厚,唯带回一长形“朝鲜石”,今断为二,尚存。复命后,又赈难民,救活数万人,以功保甘州监督。补巩昌府同知。崇祯三年(1630)卒于官。有子12人,皆有功名,成一方大姓,至今人称“文登十二支刘”。
刘樾蕡 生卒年不详。字实藩,刘濡恩之十一子。明崇祯乙亥(1635)拔贡。清顺治间,升为河南通许县知县。时值清朝刚建立,到处有聚众起事的人。于是,樾黄整顿治安,创修更堡,实行联户保甲,兵不烦而民相卫,县境无盗寇之虑。连年兵饷催檄如雨,樾黄寓抚字于催科,不用鞭扑,不仅完成公事,民力也得到纾救。招抚逃往者,措给牛种,劝垦荒地820顷。县内最苦者无如河夫一差,旧额河夫212名,元年、二年,突加两倍,乡民失措,于是上书陈诉民之难堪,又当面陈述民之苦,获减夫200余名,民免逃窜。康熙元年(1662)升开州知州。其子辉为之辑三年行政,逐条分记,名《治通政略》。
刘煇 生卒年不详。字玉函,刘樾黄之子。清顺治乙未(1655)进士。授行人(掌传旨、册封之事),庚子(1660)典试广东,所取多知名士,升礼部主事。生平重视宗族和睦,对外亲密,立义学以教族人子弟。代贫穷者谋聘娶妻者20余人。老师王元升,年老无依,焊请入家中奉养,师逝,代其完纳租赋,嘱咐自己的儿子继续这样做。视乡亲于同室,遇有争讼者,必千方百计予以排解疏导,县人把他看作当代鲁仲连,卒祀乡贤祠。
于瀗 生卒年不详。字秋一,号阜台,牟平区姜格庄镇上庄人。清顺治庚子(1660)举人,康熙甲辰(1664)进士,授四川纳溪知县。赴任抵保宁,值吴三桂反叛,于瀗之妻被杀,〓被捕,迫降不屈,诱以伪职又不屈,乘隙逃走南部,凡六载。及叛乱平定,阆中南部诸生,因瀗抵死不受伪职等情,上呈督抚藩臬会题议叙,但瀗终称疾不赴选拔,游历江湖,数载而归。著有《抗忠实际》《溯洄吟》(未刊)。
常和尚(?~1662) 宁海州西部钟峰寺和尚,此据清人宋克智诗中自注,见《牟平遗香集》;因其带起义军驻过昆嵛山南麓禅教寺,故光绪《文登县志》谓其“禅教寺”和尚。清顺治五年(1648),以昆嵛山为根据地,联合张家埠农民领袖张振纲等率众抗清,响应栖霞于七起义。顺治十八年(1661),率义军火攻文城,西围宁海州,官军闻风丧胆。康熙元年(1662),被文登营副将刘进宝所率清兵雪天奇袭失败,常自缢于青石庵。清兵“磔其尸以示众”。前后坚持抗清战争达14年之久。
张振纲 生卒年不详。文登张家埠人,顺治十八年与常和尚响应于七起义,火烧文山,围文城七昼夜。兵败后,传说潜于江南,不知所终。
刘进宝 生卒年不详。字君重,广宁(今辽宁省北镇满族自治县)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任文登营副将。值于七反清起义,文登张家埠人张振纲与昆嵛山常和尚举义响应,文登营增兵至3000人,是该营驻兵最多之时。昆嵛山地扼险要,常和尚据为根据地,曾与张振纲率起义军包围文登县城七昼夜,城几陷。刘进宝率清兵进战,义军退守昆嵛山。刘进宝趁天落雪,乘夜踏雪疾驰,直袭昆嵛山甘泉寺、六度寺、无染寺,大败义军,常和尚自缢于青石庵,张振纲不知所终;对一般义军士卒,悉令解散归农。康熙二年五月二十一日(1663年6月26日),清廷下旨:“叙剿平山东昆嵛、招虎两山贼寇功,加总督祖泽溥兵部尚书,副将刘进宝右都督(《圣祖实录》卷九页10)。”刘进宝抚绥部下,恩威并用,兵民安堵,境内稳定。可参见《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543页邑人赛玉纥《刘协镇去思碑记》。
吕玮(?~1759) 字璜甫。文登市葛家镇吕家集人。赠监察御史。乡贤元合之子。清顺治丁酉(1657)举人,授江西馀干县知县。单骑之任,礼士爱民,凡有关风化者,皆次第举行。不三年,以廉直为上官所毁伤,郁郁不得志,遂以疾归。图书数卷外,绝无他物。至孤山不及家90里而卒。祀馀干名宦祠、文登乡贤祠。
吕琨 生卒年不详。字星石。吕玮之弟。清康熙壬戌(1682)进士,授云南南宁县知县。时当兵燹水旱之后,凋敝特甚。琨粗衣淡食,尽革旧例陋规,除民害而颂声起。擢监察御史,凡有补朝政者,知无不言。有《星石奏议》一卷,许汝霖序曰:“星石令滇南五载,为贤有第一。擢侍御史,不激不随,从容慷慨,凡人所不敢言不能言者,熟计而善言之。天子谅其忱,朝报夕可。而中外之喁喁然想丰采者,无不目为祥麟威风。呜乎!星石非真御史哉!”历通政司右通政。著有《山东草》《滇游草》《燕邸草》。甬江徐文驹评道:“星石诗,大率清真婉转,洗尽铅华,有孤淡之思,沈挚之情;有担当世道、撑拄天地之骨,有先忧后乐、胞民与物之心。以故海阔天空,山飞海立,不雕琢而自工,不安排而自健。”其为当时所重如此。卒祀乡贤祠。
徐士林(1684~1741) 字式儒,号雨峰,晚号岊山老人,清朝江苏巡抚。今文登市爬山后徐家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秉性质直”。入私塾后,奋志励学,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举,五十二年(1713)登二甲进士,由教习授内阁中书,迁刑部主事,改礼部主事,晋员外郎。雍正五年(1728)授江南安庆知府,十年(1733)擢江苏按察使。因在安庆失察私铸,降为福建汀漳道。乾隆元(1736),升河南布政使。五年(1740)秋升江苏巡抚。六年四月病,疏请归侍母病未准。六月病益甚;再疏获允。九月十六日动身归,船行至淮安病逝,终年57岁。遗疏入,乾隆皇帝说“士林学问素裕,忠孝性成,以母老远离,不受妻孥之养,鞠躬尽瘁,遂致沉疴。闻解组之音,力疾返里,以图侍母。临终之际,无一语及私,劝朕以忧盛危明之心为久安长治之计。此等良臣,方资倚任,乃今历逝,朕实切切含悲不能自己者也!”命祀于京师贤良祠,赐祭葬如例。清代任巡抚职死后进贤良祠的,徐士林是第一人。
徐士林察民疾苦,“善政养民”。他看到“养民之道”有三大矛盾:一是人口剧增与土地相对减少之矛盾,“生齿日繁矣,百亩之家阅三世而分授之,一夫将不及十亩”;二是贫富差别之悬殊,“富者拥膏腴而贫者无寸产”;三是日趋浮靡之风,“婚丧宴会”,“一日耗中人之产”。对此,他提出“养于临时,不若谋养于先事,以君养民不若仍使民各自为养”。提出“勤以力农,俭以积谷,佐以酬剂虚盈之法”;提出“以人力争地力”,“人谋胜天时”,“粪多力勤,耕耘以时者获倍之”等措施。他还提出,各级官吏要严守职责,廉洁奉公。告诫属员,要“曲尽居官之道”、“德为善政”,要“以实心行实政,谋民事如家事”,“禁扰累,公出纳,防侵渔”。他不但一再向皇帝进谏这些主张与措施,还在自己管辖的地区率先实行。乾隆五年,徐海一带遭水灾,他“奏赈之”。翌年春,又借给贫苦农民种子,“以资耕种”。次年丰收,向富户“劝捐十余万石”,以充社仓。病重时,得知淮北遭水灾,二麦无收,救济急于星火,他竟违背成例,未经疏奏,即“饬发库帑赈济”,然后据实数上报。
徐士林性廉俭,公事认真。赴江苏按察使任时,仅仆从3人和一担行李而已。那时吴地风俗奢侈,游惰者多。徐士林在奏疏中抨击“浮靡”之弊,并一再发出文告,力劝乡绅富贾,厉行节俭,为民表率。他自己“坐卧处布衾木榻”,曾在“沧浪亭”设五簋粗米饭,宴请乡绅,让百姓随意观看,倡导节俭务本。从此,五簋脱粟称为“徐公宴”,传遍了江南、山东。夜深了,徐士林还坐在油灯下,“手披目览,虽除夕元辰弗辍”。天冷了,那身脱了毛的旧皮袄,难以御寒,“霜与涕俱”。按察使包括见状给他披上貂皮袍。他只觉身上暖和了,家僮耳语告以是包大人的衣服时,他只是一愣,谢过,“论公事挥洒如初”。有一次,他听诉讼时间太长,饿极了,仆人端来粽子。徐士林边吃边判,笔和筷子交互使用。少顷,胡须、面颊都红了。原来他把朱红误作饴糖吃了还未觉察。他深知“封疆重任,江苏要区,事无巨细,皆关国计民生”,直至病重甚,“神思恍惚,如在云雾”时,犹“不敢一刻偷安”。
徐士林善于断案。他每定一案,必先摘大略牌示,然后才发文册,使官吏不能从中作奸。常选典型案件,让僚属试判,以“试其才”。他再三告诫:执法过于严苛,易激化矛盾;轻了,则助长坏人坏事。法律如同医书《本草纲目》一样,种种案件千头万绪,像病人经络虚实一样复杂,同样照《本草纲目》行医,不善于用药的会治死人;同样照法律办事,执法不当也会这样。任刑部职时,有2人在塞外伐木,其中乙被树木打死,主管衙门已审结此案。过了3个月,乙的弟弟以谋杀罪控告甲,甲闻讯逃跑了。徐士林认真分析了案情,说“当场死者的妻和子没有提出疑问,为何3个月后局外人却挑起官司呀?甲逃跑是怕受连累,不是有罪!”甲得知主审官如此说,就出来了。经审讯,原告果然是诬陷。他任知府、按察使、巡抚期间,明察详审,判明了很多疑案、大案,纠正了一些冤案、错案,深得民心。现今文登市图书馆还珍藏着他的谳牍稿本二帙,共收案例74则。这些案例反映了他办案的求实精神和审慎态度。
徐士林立身端方,敢于直言。乾隆四年进京述职时,皇帝召见,问他:“经山东、直隶,看小麦长势如何?”徐答:“大旱麦枯!”又问:“若下雨如何?”答:“现在下雨也无济于事了。”皇帝又转话题问:“你看按何标准选用人才?”徐士林答道:“善于反映情况、献纳建议的人,虽然聪敏,不一定是人才;掩盖是非真相的人,好像清白高洁,实为蛀虫。”乾隆五年秋,徐士林刚到巡抚任,就遇到一桩棘手的事:湖广一带吃的是淮地的盐,自雍正六年(1728)定值,递年增加,民众受不了。湖北巡抚崔纪,疏请核减。皇帝命各督抚详议,但各持己见,久而未定。又命大臣会核,然而内外大臣皆噎娼不前。皇帝诏徐士林同新任盐政确核定议。徐士林提出具体成本和利率数据,经户部核定:成本准,但不同意给商人利。这时有人劝徐士林,让盐政主稿,推出是非。徐笑答:“处以公心,何嫌之避!”徐士林二次上疏,坚持给商人余利。他说:“今臣所议已将馀息减除,仅加息二、三钱,计售于民,每斤增加不过毫计,利已至薄。只以商本饶裕,常年通算,积少成多。今不给馀息,商情必生退阻。倘汉口运盐不继,恐淮商困而楚民亦病也。”皇帝特旨允行。在京师任职非公务不与公卿接近,作道府与督抚蕃臬交往,从无馈赠。江南织造海保因罪入狱,五月天还穿着狐皮袄。徐士林送去葛衣,遭到“大府”的呵斥。徐士林说:“他罪虽重,按法律五月不衣裘也。倘以我为嫌,请弹劾。”徐在巡抚任上遇元旦,外任官吏都向皇帝进献地方特产。江苏乃富庶之地,而徐士林又深受皇恩,按惯例应进献重礼。但他却只献《二典三谟要义》一卷,借古典给皇帝提出安邦治国策略。为此,乾隆皇帝朱批:“语不云乎?赠人以物不如赠人以言也。”徐士林还著有《岊山集》等。他写过这样两首诗,可见其为人:乾坤岂是无情物?民社还依至性人。
不有一腔真热血,庙堂未许说经纶。
但使无颜皆可富,若非有骨岂能贫!
双睛不染金银气,才是英雄一辈人。
李壑 生卒年不详。字学海,牟平四区官道北村人(今属龙泉镇)。赋性慷慨,胆略过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冬,日兵侵入,时壑居海北苏甸,协同该处大会,设立乡团,上下保护,诸处赖之以安。蒙奉天、吉林两省各赏给五品功牌。及归里,适村中牧场,为办学者所卖,村民皆为不平,而无可如何。壑乃曰:“众擎易举。”遂协和村众,当官赎之,仍为学校常年经费。此类事多有,难以枚举。卒之日,亲友送之以匾,曰:“忠义可风。”
孙宝怡(?~1918)、常理基(?~1913) 宝怡原名宝恭,字允坪;理基字介臣,皆牟平城西门里人。孙宝怡为清武庠生,二人性慷慨,勇于任事。清末变更学制,二人首先倡导,就牟平书院改建高等小学及师范传习所。尔时风气初开,守旧者多异议,适逢吴知州提庙产捐充学款,一般把持庙产者不敢抗官,却集怨于绅,由此办学祸起,二人首当其冲。
先有山东垦务局,拟卖昆嵛山荒,派胡姓者来调查。孙、常二人认为此项山荒,有关贫民生计,不甚赞同。胡某回省具报,垦务局等定二人有阻挠之罪,请抚院檄宁海州看管讯办。后经某御史参奏,祸稍解。抚院亦奏准“将昆嵛山酌留一半任贫民樵採,馀由地方备价承领。”昆嵛山附近村民闻之,以为夺己利权,于是联合僧道塾师,组成儒释道三教大会与乡绅为难。垦务局杜总办具详,以勒派激变等情,委罪于孙、常及王照琴三人。三人皆逃避于燕京,入法校、肄业。杜总办多方罗织,不能成狱,遂草草销案,而昆嵛山放荒事,亦终罢议。难平,孙、常等还乡。不数年,遂有辛亥革命之役,秘密联合同志多人,乘烟台光复之际,约民军来城,公议善后,推州同王瑞昌为民政长。时县境西有清兵马队,东有文登、荣成之乱,乃扩张民团,赴烟台请兵以镇抚之,地方赖以安。常理基卒于民国二年(1913),寿约高于孙宝怡。孙宝怡卒于民国七年(1918),享寿55岁。
郭培武 生卒年不详。‘河北省故城人。土匪出身,来山东投效张宗昌被拒,乃入李奎五匪伙。民国十六年(1927),窜入牟平县,据岿山庵为巢穴,啸聚既久,与山下王革庄农民时有接洽,人多识其面而不知其名。后隶刘珍年部下,颇受重视。1928年八月,刘占烟台,九月,委郭为牟平县长。上任后,藉端苛罚,诬商会副会长杨叔平为“劣绅”,刑逼3.5万元,致倾家荡产。为刘珍年备战,强征饷需,供粮草,百里运输,不绝于道;浚筑城壕,征力役至30里外,日数千众,忍饥竭力,历时旬月。刘珍年既战胜张宗昌、褚玉璞,以为牟平已山穷水尽,于1929年夏调郭到文登盘剥,以酬其劳。到文后,昼夜吸鸦片,仍苛罚重刑,聚敛无度。竟向亲信、政警分派勒索数额,定期上交。这些人再搜集流氓、劣绅,探悉谁家稍有资财,或栽赃,或指为乱党,绑架罚款。找不出罪名,便指其死去的父母“抽大烟、赌钱,亦当补税罚款”云云。他派亲信任葛家公安分局局长、靖海卫巡检司司长等职,驻守各大集市,与官产处、税收员相勾结,巧立名目,乱罚税款。设黄烟税、汽水税、印花税、屠宰税、牲畜税、花生税、商业税、结婚税、殡葬税、请客税等,随心所欲,临时指定税种。连请客的请帖、结婚的喜帖,凡纸上写出黑字,都要贴印花征税。郭还派出小股武装,晨出暮归,到西乡昆嵛山一带抢劫绑票,到期不赎者就“撕票”(杀死被绑架者)。甚至派稽查长到威海卫绑票,被英国巡捕逮住。郭在文登任内害死无辜群众百余人,县人莫不切齿痛恨,称之为“郭扒皮”。各界公推王雨亭为代表,赴烟台刘珍年处控告,无效。1930年末,郭离境。
吕正斯 生卒年不详。文登吕家集人。清光绪乙未(1895)科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告归后,反对辛亥革命,支持策划“葛吕团练分局”,攻打文城。病故于乡。
吕彦枚(?~1931) 文登葛家集人。清光绪癸卯(1903)科进士。任度支部主事、四部员外郎。出访欧美各国。通经史,精于天文、数学,有著述。回乡组织、指挥“葛吕团练分局”,残酷镇压文登辛亥革命。病故于乡。
秦毓堂(?~1950.1) 山东东阿人,行伍出身。原是第七专员张骧伍的营长。“七·七”事变后随军南下,临阵脱逃,带领二百多人返回胶东,以此为基础组织游击队,自称司令。先依附蔡晋康驻扎于栖霞。蔡忌秦得陇望蜀,迫秦东进昆嵛山区,驻曲家口(今属牟平莒格庄镇)、红石头(今属牟平区玉林店镇)等村。秦在曲家口修筑工事,安营扎寨,自任司令,成为昆嵛山国民党“八大司令”之一。杨树国任副司令,政治部主任王芝波。下设八大处机关,辖三个团。一团长王培江,副团长李崇然;二团长梁文斌;三团长赵伯英。秦部拥众三千,装备较好,有炮团、手枪队,轻机枪二十余挺,人多势众,在曲家口建立了兵工厂,可生产子弹、手榴弹,修理枪械。
秦既出身行伍,有军事知识,资格老,牌子硬,受委26旅旅长。亦博得日伪军的青睐。烟台日酋斋藤曾派翻译官到秦营劝降,被秦拒绝,但探悉秦军实力。伪道尹白书谱亲自出马,串通牟平伪县长周东华,集中800余名日伪军,在飞机的掩护下,于1939年8月16日直攻曲家口秦部据点。曲家口是昆嵛山的腹地,丁缚庭、张建勋俱在昆嵛山外围。因其互相勾心斗角,明明闻到炮声,也不肯出兵支援。幸秦事先闻警他逸,并未损失主力,但民房被烧毁1521间。
秦毓堂复从海阳布防到腾甲庄,号称百里长蛇阵,1940年日寇“大扫荡”,长蛇阵不堪一击,被拦腰斩断,秦率残部东逃荣成。风声平息之后,秦部返回腾甲庄,收集残部,联合王兴仁、丛镜月、丁绿庭、张建勋等部,麇聚一地,深沟高垒,积极参与反共。1942年9月9日,东海八路军主力围攻腾甲庄,鏖战近月,“抗八联军”全线溃散。秦率残部西逃至海阳邢村,部队为日寇收编。秦毓堂只身逃往青岛,奴颜婢膝,投靠日军,日军司令内田视秦如失去姿色的野妓,根本不予理睬。秦不得志,复到济南投靠伪省长唐仰杜,任省参议员,仍不得重用。
1950年1月,秦被捉归案,被处决于乳山夏村。
丁綍庭(1897~1952) 名伦书,曾用名丁九龄,字綍庭,乳山大孤山镇上册村人。出身地主家庭,8岁入私塾,16岁进牟平县立高等中学就读。1920年于北平中国大学专门部法科毕业,同年投东北军,属郭松龄部,历任连长、营长、上尉教导参训、少校参谋、中校参谋、十六军上校参谋处长兼自卫团团长等职。1929年7月于哈尔滨警官高等学校任教务主任。1930年9月转山西孙殿英部四十一军第五师任参谋长。1932年7月在宁夏马鸿逵部任少将旅长。1934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华北分会参议。1937年“七·七”事变后,因与马鸿逵发生冲突,旅长职被撤,华北军分会也因日军入侵而解散,丁遂返乡。10月在育黎一带纠集地方势力,拉起七八十人的队伍,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四十六支队,并自任司令。不久队伍扩至千余人。1939年1月,丁部改编为国民党山东省第七区保安第三旅,丁任旅长。7月加入国民党,成为昆嵛山国民党“八大司令”之一。1940年2~3月,丁联络国民党地方部队张建勋、安廷赓、苗占魁部先后于冯家、社庄等地打退驻牟平水道日军的多次“扫荡”。9月,所部改编为国民党苏鲁战区第五纵队,丁任司令。时值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丁与秦毓堂、安廷赓、苗占魁等胶东国民党投降派组成“抗八联军”,进攻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1942年1月17日,派其部下季显帮、杨缄三率兵300余人包围了大虎岚村,逮捕抗日工作人员与群众57人,押至黄村据点后活埋22人。4月,丁联络秦毓堂部出动200余人,搜捕共产党人,途经归仁村时,烧毁民房1800多间,抢走大牲畜180多头及大批粮食与财物,并杀害群众1人(归仁村先后三次遭丁部洗劫,被害者计20余人)。7月,八路军攻克黄村,丁率残部投靠腾甲庄秦毓堂部。至是年8月投奔汉奸赵保原之前,丁綍庭部在乳山、牟平、海阳等地用各种残忍手段屠杀共产党员、抗日群众296人,逮捕监禁659人。同年10月任国民党山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5年日本投降后,逃至青岛,任国民党青岛市参议及牟平同乡会理事长,次年初任青岛市保安处长。1947年10月任国民党烟台市市长,在任9个月,策划活埋、抛海、枪杀共产党员及干部群众126人,逮捕关押726人,拉丁派兵6000余人。1948年7月被迫辞职蛰居青岛。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丁畏罪潜匿包头、兰州、上海等地。1951年12月18日在上海被缉捕归案。1952年12月17日于黄村被人民政府处决。
郑维屏(1887~1954.2) 字幼磐。河北省永年县人。1913年考入北京陆军模范团。毕业后在北京混成旅、津浦铁路天津车务处、河北民政厅等处任职。1930年任韩复榘部二十九师八十七旅一团少校团副。1936年4月任威海警察局长。参加过蒋介石举办的军官模范团庐山暑期训练班。
抗日战争初期,威海专员孙玺凤挂印离去,郑代理专员职。日本侵占威海时,带领公署职员和警察,退守豹虎山一线,用抬杆等武器多次阻击日军。1938年3月11日夜,郑维屏的保安大队和丛镜月的文登县保安大队,袭击设在威海卫北大营的日军司令部,毙伤日军70余名。同年10月20日,豹虎山一线被日军攻破,退驻文登境,先后驻东武林、大夼、小黄、管山、昆嵛山等处。1938年10月,郑在昆嵛山建龙门兵工厂,制造地雷、手榴弹。1939年1月,郑被任命为山东省第七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东海区特派员等职,拼凑国民党杂牌军万余人,并在各县建立保安团。同年11月,以国民党胶东行辕主任赵保原为首组织胶东反共顽固派成立“抗八联军”,郑为“联军”骨干之一,与秦毓堂、丁缚庭、丛镜月、王兴仁等盘踞昆嵛山,与八路军为敌。其军法处驻晒字村,残杀中共党员、抗日军民多人。1940年2月,日军扫荡东海区,郑部溃逃。在所到之处,横征暴敛,滥发“军用流通券”,民众深受其苦。同年11月,、郑部与王兴仁、秦毓堂、丛镜月等在葛家集集结誓师,东犯革命根据地,在长〓一战中,被八路军击败。1941年1月,八路军解放昆嵛山区,郑率残部西逃。同年8月,郑部由莱阳东返管山村。时八路军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率部在反投降战役中进驻崮头集。郑得情报即派张国航、王应心分别到文城及威海勾结日伪军1500余人包围崮头集,八路军伤亡300余人。此为郑维屏与日伪合流之铁证。此后,郑部得到文城日伪军默许驻营南村。在该村半年时间内,杀害中共党员、抗日军民30余人。翌年1月,郑部从营南出发夜渡刘公岛,偷得日军一批武器。事发后数百名日军包围郑部驻地营南村。因郑提前率部逃脱,无辜村民百余人惨遭杀戮,房屋烧光。郑部被日军追杀,逃往汪疃翠峡口被八路军歼灭,郑只身逃往烟台,去重庆任国民党行政院参事。后到北平任河北省政府委员、驻京联络处主任等职。1949年被北京管训队清理查获,1952年转送文登专署。1954年2月,文登专署中级人民法院在昆嵛县葛家集召开公审大会,判处极刑。
张建勋 生卒年不详。河北人。1936年随张骧伍来牟平任保安大队长。“七·七”事变后,张骧伍弃职南逃,张建勋留守牟平。日军进城前夕,张从城里拉出保安队班底近200人,到四区龙泉汤村与地主武装吕子正部合编成两个营。张任司令,赵汉卿任副司令,吕子正任营长。张系旧军人,好大喜功,人员虽然不足,但机构齐全,下设八大处,是一支官多于兵,兵多于枪的杂牌军。
抗战初期,张积极支持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攻打牟平城,烧过鬼子的汽车,策应“三军”雷神庙突围,使“三军”免遭大的损失。后来,张建勋接受了丁綍庭的领导,又受汉奸赵保原的控制,被委为保安第七旅旅长,逐步走上反共道路。雷神庙战斗以后,“三军”撤到牟平西南乡青山一带休整、宣传抗战。张建勋不顾抗战大局,为了排挤“三军”,他唆使地方势力,刁难、围攻“三军”,使新生的“三军”,不能在牟平立足,无法开辟抗日根据地。张部在冯家镇驻防,拒绝“三军”以群众面目出现的宣传队的慰问演出。
1940年,日军第一次在牟平大“扫荡”,张部不堪一击,损失过半。残部拉到水道镇南台村,与驻守水道的日伪军同流合污。张的倒行逆施,引起部下的强烈不满,副司令赵汉卿,不愿与张共处,拉出一部分队伍单干去了,张也无力征讨,只能提出一纸抗议,敷衍视听而己。
抗战后期,1944年8月24日,水道据点被八路军攻克。张建勋带领残兵败将,如丧家之犬,走投无路。索性逼近牟平城,仰敌人鼻息,苟延残喘。张居牟平多年,了解当地的民情世故,恬不知耻地不惜利用迷信宣传,组织红枪会,为敌人看家护院,牟平城解放前夕,八路军在西关曾遭红枪会一次袭击。
抗战胜利后,张建勋下落不明。
苗占奎 生卒年不详。抗战前原是牟平公安局的巡长,“三军”攻克牟平城以后,他纠集了五十几个旧职人员(主要是旧警察人员)拉起队伍,自称警察纵队,留守牟平维持地方治安。
苗部驻城里,怕被张建勋的民团吃掉,就把队伍拉到刘家埠、辛安河一带驻防。1938年2月,莒城盐警王瑁勋到烟台投敌,被委为第二任伪县长,到牟平走马上任时,被苗逐出北门。烟台鬼子前来报复,苗占奎、张建勋联合起来,在辛安河跟鬼子打了一仗。苗部虽说损失惨重,鬼子总是被打退了。苗占奎在抗战初期,给牟平人民留下了一个较好的印象。
此后,苗占奎把队伍撤到下雨村休整,为了避开日军的正面攻击,又移防到崖子养精蓄锐,扩张实力。接着,苗又收容了育黎乡校王润之、王志善等小股武装,扩充了部队。
苗虽是个目不识丁的武夫,但较能虚心采纳下属的意见,他的主要谋士是副司令孙海滨。苗拒绝与“反共领袖”郑维屏联合,也不接受国民党鲁东行署的指令,却与相距300里之外的平度国民党张金铭结成联盟、互为犄角。他决不到处树敌,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他放心地在崖子训练壮丁,扩充实力,队伍扩大到1300余人。辖3个大队,改番号为13纵队,苗任司令,孙海滨任副司令。并有一个骑兵大队,这是其他部队无法比拟的。但是,苗的实力愈雄厚,抗战也愈来愈消极。这与汉奸赵保原策划的“抗八联军”有关。
苗占奎对共产党的态度,一向比较温和,历来与八路军和睦相处。“三军”攻打牟平城,苗部保持中立;苗部打了胜仗,接受八路军“娃娃剧团”的慰问演出;苗部办了一份《民族之声》小报,八路军的干部投稿,它也照登不误;苗部有一部电台,八路军派教员教他们发报。偶尔捉到八路军战士,一经交涉,立即释放。
1939年秋,中共牟平县委在地口的掩护机关——织袜厂突然遭到苗部袭击,并捉去县委秘书刘力生。后经交涉,虽然释放了被捕的人,织袜厂却遭到破坏,这说明苗也逐步走向反共道路。1942年2月,苗部在午极参加了“抗八会战”集团,陷入顽固派的深渊,旋即于3月1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5支队17团,在崖子与其激战两昼夜,苗占魁全军覆没,活捉苗、孙等头目。八路军考虑苗曾做过有益的工作,经教育后,又一一释放了苗、孙等头目。苗在烟台外围,依靠日伪军,苟延残喘,副司令孙海滨,到牟平投敌,当了伪治安大队副队长,后在一次增援高陵战斗中,被八路军击毙。
抗战胜利后,苗在青岛成了国军大员。1948年秋,顽八军进攻烟台市,苗占奎出任烟台市警察局长。后随顽八军逃窜,不知所终。
安廷赓 生卒年不详。原是军阀毕庶澄的部下,率部接受国民党沈鸿烈的改编,成为海军教导队二中队长。1938年3月,参与“七区联军”攻打威海刚登陆的日军,失利撤至桥头村,时有200人。经过扩充,部属不足500人,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独立团,自任司令,编成三个营。在荣成活动担心风险太大,1938年拉至牟平,在午极、中庄、泽上、马家夼等地设防,司令部设在藏金夼。其三营长阎廉珊为中共地下党员,始终与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
安廷赓投机抗战,对敌态度暧昧,始终未敢正面抗击日军。日寇1940年冬第一次在胶东大“扫荡”,安部弃枪逃跑到文、荣一带,枪支多为中共地下党拣去武装了抗日部队,安部力量相对削弱。1940年,汉奸赵保原遥控安廷赓,采取“集中主义”,在午极组织“抗八联军”大会战。安部骑虎难下,打又不敢,退又不能,只得勉强参战。八路军又采取“区别对待”政策,丁、安、苗是争取对象,经过一夜激战,顽固派联军作鸟兽散,蓄谋日久的“反共高潮”被粉碎,“午极大会战”以顽军彻底失败告终。八路军又适时策动安部的阎营反正,大大削弱了安部势力。
安廷赓率残部突出重围,窜到沿海地带活动。1941年9月下旬,安部在沐浴构筑工事,积蓄力量,以求东山再起。他残害中共工作人员,对中共组织破坏很大。共产党员赵志廉、牟济仁等都被安部惨害。安态度暧昧,游离于敌我之间,牟平伪县长周东华曾派人拉安投降,被其拒绝。于是从烟台、牟平两路出发,包围了沐浴据点,意在全歼。八路军东海主力,为顾全大局,在强敌面前,捐弃前嫌,出兵增援。战士不惜流血牺牲,勇猛冲锋,终将日伪军击退,为安部解了围,安廷赓残部西逸中溃散。
安廷赓始终未走上抗战的道路,抗战胜利后下落不明。
王兴仁(1903~?) 江苏省睢宁县人。20世纪30年代,任文登、荣成盐警区石岛区区长,共有警员300人左右,分驻十多处盐务所,每所多者一个分队,二十七八人,少者驻一个班,十五六人。“一一·四”暴动和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曾袭击过鹊岛、宋村、垒子盐务局(所),夺取其武器。王部曾在文登驾山进攻安廷赓部,获重机枪二挺,俘安的妻、子,迫使安部搬到蓬莱一带。1938年5月14日,郑维屏被委任第七行政区代理专员兼保安司令后,将郑自属部队改为第七区保安第一旅,王兴仁部改为七区保安第二旅,王任旅长、威宁区区长,胡守恒为副旅长,高学忠任参谋长,下辖四个纵队,共有士兵5000余人。司令部设在水井(今属文登市张家产镇),下设八大处。政治部驻荣成崖头、蒲头,主任王玉忱。部队1939年主要驻扎荣成、文登南部。1939年秋,郑维屏在汪疃邀集王兴仁、胡守恒(是文荣威牟北海威宁场盐警负责人)、丛镜月、丁綍庭、张建勋、赵汉卿、安廷赓、陈昱、秦毓堂、苗占奎等结拜为“兄弟”,其中郑、王、丛、丁、赵、安、秦、苗等部均在昆嵛山区驻扎过,号称“八大司令”。王部此时驻荣成窑西〓、高家庄、西大疃一带,文登百风口及荣成荫子夼、东西板石一带,另200人驻文登侯家、慈家滩一带,在文城南10公里白佛寺设兵工厂。1940年2月,日寇对胶东第一次大“扫荡”,王部正准备向西转移,部队在侯家集西的大百户一带遇上“扫荡”的日军,王部未敢回击一枪,就向东逃窜,士兵强迫百姓给换掉军装,插枪逃命。“扫荡”过后,驻赤山东大泊村的王部阎文基、田明之率领的百余人投降驻石岛的日寇。同年4月14日,王兴仁一个营参与赵汉卿为总指挥的“抗八联军”突袭抗日根据地林村(今属葛家镇),制造林村惨案。5月21日,又参与“抗八联军”发动的“大寨(今属宋村镇)之役”,围攻八路军。同年11月,王兴仁部参与“抗八联军”发起东渡母猪河的“长〓战斗”,企图将八路军赶进东海。王兴仁指挥“南路”千余人,由泽头道口过河,经草埠、周格庄、李仙庄向回龙山进发。结果在侯家集北惨败,所骑白马受惊,将王兴仁摔在地上。此后,王兴仁部400人驻昆嵛山南麓议城村。1941年1月8~10日,八路军东海五支队二团和五旅十四团一举解放昆嵛山。王兴仁等从楚岘口随郑维屏部西窜,过了乳山午极,王率残部直奔海阳城投靠秦毓堂。1943年9月9日,八路军围攻秦部于腾甲庄(今属乳山市)激战近月,“抗八联军”全线溃散。此后,王兴仁下落不详。
孙定国(1910~1964) 乳山南黄镇东珠塂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在本乡小学任教。1934年赴太原,在军阀阎锡山的军官教导团学兵队当学兵。1936年春任太原成成中学学生集训队军事助教和上尉副官,山西随营学校训育教二总队总队长及政卫一支队支队长等职。9月,定国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冲破阎锡山的禁令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1939年调任山西新军二一二旅旅长。同年12月,阎锡山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破坏抗战。定国遵照共产党的指示,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山西新军反击旧军的斗争。随后,率新军政卫二一二旅与薄一波领导的抗日部队会合,转战晋东南地区,为发展山西的抗战形势作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太岳军区二二旅旅长、决死队第一旅副旅长、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太岳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和太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47年8月,调任太岳兵团后勤司令员、鄂豫陕后方副司令员、一分区司令员。1948年9月,入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52年后,历任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秘书、副主任、校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委员。此期间,撰写了《我们怎样对工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专著。1963年调中共中央西北局党校工作。1964年12月19日病逝于西安。
丛镜月(1891~1966.7) 字镜月,名观滨。文登市葛家镇东于疃人。其父丛辰,偕镜月之堂兄丛大福去海参崴从事建筑包工而致富,大福任黑龙江省道台。丛镜月自幼不愿读书,偏爱枪械,长于枪法。1930年后,任第三区联庄会长和县联庄总会会长。1933年7月,带队侦缉共产党员,搜捕于得水等。1935年,任民团军大队长时,率部配合国民党八十一师展书堂部“剿共”,镇压“一一·四”暴动。1937年1月15日,奉李毓英之命,与三区区长丛安仁带区丁20余人和乡农学校“富户兵”30余名,包围孔格庄,逮捕共产党员于同芝等13人,当场铡死郑文江、菊子2人。同年12月31日,在李毓英指挥下,率队在岭上村包围进行抗日宣传的三军第一大队,借谈判之名,逮捕宋澄等29人。1938年1月,李毓英携款弃职潜逃后,丛统合各区武装,编成6个大队,1个特务队,下设8个处,员额从600人增至干余人,编为第七区保安第三旅第一纵队,成立纵队司令部、政治部,批准该部主任张绳吾翻印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并在扉页题字“抗战必胜”,发至班以上干部研读,进行抗日宣传;设军事教导队,3期培训军事骨干近百人。组织动员委员会,组训民众,辅导学校进行抗日教育。通过匡玉洲从烟台秘密运回机械,建兵工厂。在群众抗日运动的推动下,丛部参与国共联合抗日纵队,编为联一军。3月11日午夜,丛联系郑维屏部,趁日伪在威海卫立足未稳之机,率队袭击设在北大营的日军司令部,打死打伤日军70余人。撤退时,丛部第二大队断后,队长赵善斋以下,全部阵亡。此役虽未能夺回威海,但给日军沉重打击。夏,兼任文登县长职,任张宝山为县府秘书,丛芳山掌财政。1940年2月,日军大“扫荡”时,匡玉洲部转移牟平,余部溃散。丛领20余人,西去与匡玉洲大队会合,驻丁綍庭防区内。时丛芳山任文登县长兼保安大队长。同年夏,丛部被国民党鲁苏战区司令于学忠之高参王仲裕收编,丛被任为鲁苏战区游击第五纵队副司令。在该部司令丁綍庭支持下,重返文登,改编保安队,任命杨玉洲为所属四十三大队大队长。国民党胶东行辕主任赵保原为首组织“抗八联军”,丛部为联军之一。与郑维屏、秦毓堂、王兴仁、丁綍庭等,以昆嵛山区为依托,多次东进袭击八路军。1940年11月,丛部是洪彪率领的联军之一,在汤村店以东至侯家北山长〓一线,被东海八路军击溃。1941年1月上旬,丛部在黄龙岘被八路军东海独立团一营击溃,杨玉洲自杀。丛率残部经龙泉汤、神童,由匡玉洲等接应至黄村,投奔丁部。不久再次溃败,于1942年7月只身去青岛。经李先良推荐,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参议。1949年随匡部经舟山去台湾。1966年夏,病故于台北市。
林明(1915~1977) 又名郑省农、郑喜亭、吴金。牟平玉林店公社东桑杭埠村(今属玉林店镇)人。1933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牟平县肖家庄、花沟庙(今属菖格庄镇)小学任教师、校长。任教期间,他倡导并组织在花沟庙小学附近村庄办起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传授文化知识,传播进步思想。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员柏希宾的帮助下,以花沟庙小学为中心,成立中共花沟庙中心支站,后称中心支部,郑省农任书记。花沟庙中心支站成为共产党在蓬莱、黄县、掖县与文登、荣成、威海的中心联络站。1939年1月,中共五区特支改为中共五分区委,郑省农任书记。五分区委在花沟庙小学办党员培训班,发展党员,并建立泊而、床而、张皮、崖子、椁椤、张家圈、水道、殿后、口子、董格庄等14个农村党支部。1939年5月,郑省农到牟海第一纵队任秘书兼组织干事。不久调任老九营教导员,两月后郑省农带领花沟庙小学20余名青年到老九营参加革命。同年10月调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1940年3月调离牟平,历任东海地委战时动员部副部长、东海行署教育科科长。1941年1月至抗战胜利,任牟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其间,曾到鲁南抗大政训队学习,参加胶东减租减息工作队。1945年8月后,历任福山县委书记,北海地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胶州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地委书记,山东省财贸部副部长、部长。1959年7月调往东北,历任松花江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地委书记处书记,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牡丹江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77年于牡丹江市病逝。
宋健华(1911~1980) 原名宋绍九,乳山冯家镇北刘伶庄村人。家境富裕,8岁入冯家小学就读,因勤奋好学,历次考试皆名列前茅。青年时,适逢张宗昌督鲁,盘踞在胶东各地的国民党杂牌军强取豪夺,鱼肉百姓。他常聚同学好友于一堂,谈论时局,抨击时弊。1928年4月,军阀方永昌之部下刘选来驻兵牟平城,横征暴敛,搜刮民财,以充军费为名力逼县人缴纳现洋20万元。年仅18岁的宋健华得知此事,极为愤慨,遂组织学友姜福堂、程熔九等连夜张贴“反对军阀,打倒日官府,解除苛捐杂税”的标语和传单。是年8月,参加段成斋领导的冯家集农民暴动。1930年考入瑞泉中学,受学校进步师生影响,于1931年春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教学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纪念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4周年,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专权与腐败,他自购1台油印机,编印各种宣传品,秘密组织党员散发张贴,连国民党牟平县党部的大堂内也被贴上。1933年3月后,相继任中共牟平县九区区委书记、牟平县委宣传委员、牟平县委书记等职。是年11月被捕。先后关押在国民党牟平县看守所、济南反省院。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多次参加绝食斗争。1937年7月出狱返乡后,即与中共胶东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未及休养,便投入天福山起义前的筹备工作。起义成功,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一大队三中队政治指导员,后奉命率队赴蓬、黄、掖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1938年1月,回乡与驻冯家的国民党杂牌军司令张建勋谈判,向张宣传党的统战政策,敦促其抗战。1943年,只身化装潜入烟台戏院,借电灯熄灭之机,击毙日军官1名,因未及脱身而被捕,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才取保获释。1945年10月调辽东纵队后勤处任政委,后历任辽东军区后勤部兵工部部长兼政委、辽东军区后勤部政委、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政委、兵团后勤部政委等职。1950年11月任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1954年5月任空军一一二厂厂长。1958年11月调任空军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1978年2月离休,1980年1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丛振东(1913.10~1989.1) 原名丛培进、号步云,曾用名丛进、丛振。文登葛家镇院西村人。出身贫农家庭。幼读私塾,18岁入高小读书,因生活困难辍学,在孔格庄小学任教。1933年3月加入共产党,当年夏,任村党支部书记,调区委任组织委员。1935年6月,调任县委巡视员。同年冬,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四”暴动,任特务队指导员。暴动失败后,在烟台岳父家中隐蔽。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家乡见到于得水,与党组织接上联系。同年冬,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在三军一大队任总务工作。同年12月31日,一大队西去岭上村,突遭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包围袭击,丛振东等29名干部战士不幸被捕入狱,关押20余天获释。出狱后参加地方抗日武装。其后任中共文登中心县委巡视员、文登县组织委员、东海特委巡视团长、荣成县委书记、威海行政办事处主任,胶东区党委统战部、城工部海外工作科科长,辽南行政办事处主任、鞍山市市长、安东省第五专署副专员、地委委员兼万福县委书记、辽南省民政厅厅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两壮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委员、办公厅党组书记、工业厅厅长兼党组书记、西安国营786厂党委书记、山东省建委副主任、省计委剐主任、省地质局党委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0年将补发受迫害期问的3000多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1971年3月离职休养。1977年12月当选为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常委。1984年中组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待遇。逝世于济南。
丛振东参加革命后,从胶东到辽宁,到广两,到陕西,到山东,南征北战,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人民解放和社会丰义事业,艰苦奋斗了半个世纪。身处逆境而
志弥坚。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子女均成为共产党员。他晚年为此而自慰,写下诗句:“门庭清若水,春风暖我家。稚子龙风舞,宽心度晚霞。”
杨岫庭(1914.5~1990.10) 文登泽头镇杨家疃人,出身农民家庭。1931年1月加入共产党,1933年受组织派遣,回家乡以教学为掩护,发展杨振卿、杨秉吉、杨振国入党,成立泽头镇第个党小组。1934年10月,任中共文登县委书记。在白色恐怖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35年7月,调离文登。1938年2月,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编入二大队。1940年3月,仃东海独立团第五营营长。同年7月3日,五营同装备精良的400多日伪军在县境东圈村南激战,他冲锋在前,胜利击退敌人。同年8月11日,指挥五营战上在口子乡青石岭伏击日伪军,歼灭日军13名,俘伪16名,缴获机枪、掷弹筒等武器宗,极大地鼓舞了东海区军民的抗日信心。1941年8』月251,率东海指挥部三营,在崮头集顶住日伪军的进攻,掩护指挥机关安全撤退。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境内与日伪顽军数十次战斗,立下赫赫战功。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后勤运输团团长、华东野战军后勤部第一运输处处长等职。1957年2月转地方工作,历任南京化工公司磷肥厂党委副书记兼副厂长、化工部第八建设公司副经理、南京化工公司化工机械厂副厂长等职。1983年2月离休。病逝于南京。
张德福(1928.12~1991.6) 文登葛家镇英前村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44年6月入伍。1945年4月加入共产党。历任副班长、班长、排长、轮训队长、副营长。1950年6月至1952年9月,为中南军政大学学员。1952年10月起,先后任41军121师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1968年10月始任41军123帅师长。1969年4月任47军141师师长。1970年6月任47军副军长。1978年4月任军长。1985年7月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1991年调任四川军区副司令员,同年6月因飞机失事殉职。战争年代,曾参加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辽沈、平津、衡保等战役战斗,先后负伤6次。因作战勇敢、指挥果断而荣立大功7次,小功2次。1946年在鞍海战役中被评为战斗模范。1952年在中南军政大学学习中被评为三等学习模范。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少校军衔,1962年晋升中校,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鞠文仪(1912.2~1991.9) 曾用名宫德林。文登葛家镇李家庄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兄妹5人,排行第三。因家贫无钱读书,童年就随父亲做杂活,稍大跟本村武术教师刘德义学习木工和武功。16岁时到大连做苦工,仍维持不了生活,不久又返回老家。1931年,在其堂兄的帮助下走上革命道路。1933年5月加入共产党,在邹恒禄的领导下以卖布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1935年参加“一一·四”暴动。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胶东抗日民主联军第7大队小队长、东海地委社会部保卫队队长、荣成县大队副大队长、山东纵队5支2团3营副营长。1941年3月入抗日军政大学1分校第3支校学习,10月后任5支队2团、胶东军区17团3营营长、北海军分区独立团参谋长,北海独立2团副团长。参加胡八庄、万第、宋村、大伦口、大黄家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辽南第3纵队1支队副支队长,第12旅35团团长。1946年9月入东北军区双城干部学校学习。1947年7月任第四野战军4纵队10师28团团长,41军121师参谋长。参与指挥保卫本溪和辽沈、平津、衡保、马家店等战役战斗。28团在塔山阻击战中完成任务出色,被东北军区授予“守备英雄团”称号。1950年12月入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2年9月任第41军122师、123师副师长。1954年11月任122师、第八预备师师长。1957年11月任20军58师师长,该师1963年被南京军区授予“标兵师”称号,同年7月任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校长。1969年8月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78年1月任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校长。1979年9月作为解放军友好参观团成员出访朝鲜,被授予二级勋章。同年9月任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1991年9月18日病逝于南京。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亮(1909.1~1992.5) 又名江辉明。文登汪疃镇东三庄人。出身农民家庭。15岁起,先当邮差,后务农。1930年春,参加文登县农民协会,任二区干事。1932年在吉林省临江县参加农民抗日起义。1935年8月由王士仁、邹恒禄介绍加入共产党,不久任文登二区区委书记。同年参加胶东“一一·四”武装暴动,第一大队队长丁树杰牺牲后,率部进入昆嵛山区坚持游击战争,是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领导人之一,和于得水一起率部奇袭国民党界石联庄会,缴获长短枪50余支,子弹2000发。1936年任中共文登县委组织委员,与特委书记理琪一起工作过。1937年参加天福山起义,历任…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5大队大队长、鲁中军区4科科长。文登县大队副大队长。曾率文登县大队围困、拔除日伪登登口据点。1941年后任东海军分区参谋主任、警5旅教导营营长、15团参谋长。曾2次入山东抗大学习。1946年任胶东兵站处长。1950年后历任山东省公路运输局副局长,省交通厅副厅长、党组书记,省运输指挥部副指挥,省公交办公室副主任。1959年任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著有革命回忆录《半岛烽火》一书。1992年5月病逝于济南。
丛桂滋(1905.3~1992.7) 又名丛大衍。文登界石镇崮头集村人。1934年6月加入共产党(见1939年7月30日《中共苏鲁皖第三区委组织工作报告》)。初任中共胶东特委秘密联络员,参加天福山起义后,先做三军后勤工作,后历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42大队大队长,胶东特委政治交通员,东海地委委员,保卫局长。1940年12月至1942年4月,山东分局高级党校二期学员。1942年6月起,历任南海区地委委员、公安局长,胶东行署公安局科长,北海区地委委员、公安局长,省公安厅审讯科长等职。1948年起,历任省公安厅、检察院、劳动厅办公室主任。1978年6月离休。1992年7月17日在济南病逝。
王永明(1930.1~1994.8) 牟平龙泉镇王石夼村人。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入伍,任牟平县九区武装部文书,后调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教导团第10中队学习,毕业后任7纵队第21师63团6连文书,华东军区第25军75师225团6连宣传员。其间,他随部队参加济南阻击战、淮海、渡江、解放崇明岛、浙江剿匪等多次战役、战斗,立功受奖5次。新中国建立后,任华东军区第25军75师225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团干部处干事;1954年8月任第12军35师炮兵36团干部助理员;1955年获解放奖章。1956年3月任第12军干部助理员,同年11月任南京军区干部部助理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立三等功一次。1965年1月调任总政治部干部部一处干事,其间参加总政工作组,赴越南前线部队工作半年。1971年3月任第12军35师炮兵团政委。1973年5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1981年6月任部长。1983年5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9年政治风波期间,他作为南京军区前线指挥部领导成员之一,率部进京戒严,圆满完成军委交给的任务。1990年4月任南京军区副政委。1993年12月兼任南京军区纪委书记。同年晋升为中将。1994年8月9日于哈尔滨病逝。
王人三(1915.11~1998.6) 牟平姜格庄镇峒岭村人。1932年毕业于威海师范。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任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视导主任。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山东北海地委常委,统战部、宣传部和政府工作部部长。1941年调任胶东区党委《大众报》社社长。1948年任昌潍地委常委、宣传部长。1951年任山东分局宣传部办公室主任。1952年起历任徐州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副书记兼市长、市委第一书记。1952年调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兼《新华日报》总编辑。1960年任苏州地委书记兼苏州市委书记。1964年底调至外交部,历任西亚北非司副司长,外交人员服务局副局长,中国驻阿联塞得港总领事,驻乍得、利比里亚、博茨瓦纳等国大使。1983年离休。1998年6月4日于北京逝世。
柳林(1918.7~2001.3) 曾用名刘继森。1918年7月生于文登葛家镇院西村。1936年3月参加革命,1938年8月入共产党。高中文化。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胶东“民先”总部秘书长、黄县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北海地委青年部长、胶东青联社会部长、胶东总工会宣传部长、平度县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昌南县委书记、中共西海地委副书记兼行政督察公署专员。建国初期历任:山东省莱阳行政督察公署专员、徐州市委工业部部长、徐州市委副书记兼徐州市副市长。1953年以后历任:南京市委工业部长、市委副书记、徐州市委第一书记、苏州市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之后历任:江苏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副省长、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委第二书记。1982年当选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198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顾问委员会主任。1989年12月离休。逝于南京,享年83岁。
于波(1930.1~2006.2) 曾用名于锡春,1930年1月出生于文登米山镇长山村。1944年高小毕业后,在米山镇山后小学任教员,1945年参军。先后在山东省胶东兵站处、胶东军区炮兵团、华东军区野炮营、华东军区特种纵队炮4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16团、华东军区吴淞要塞炮团工作战斗,参加过海阳保卫战、莱阳保卫战、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荣立过三等功7次,四等功8次,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负伤。1953年作为海军选派的50名军官之一,于波到苏联里加红旗海岸炮兵学院学习。1957年参与导弹试验基地的组建,担任海军第一个导弹中队中队长。
1959年6月12日12时30分,中国人民海军发射中国第一枚岸舰导弹,时任导弹连连长的于波按下发射按钮。1964年12月,参与发射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岸舰导弹,并担任发射指挥。1974年初,参加西沙群岛保卫战。1979年调任海军榆林基地副参谋长。1982年1月,在海军指挥学院第一期高级指挥班学习。1983年8月任海军试验基地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曾荣获解放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90年6月离职休养。2006年2月在大连去世,终年76岁。
王甫(1907.2~2006.9.30) 曾用名王福轩、王永祯、王心一。牟平区水道镇南台村人。1929年参加牟平南乡农民暴动。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北海行政督查专员,公署视导员,八路军蓬黄战区指挥部军法处处长;胶东行署联合办事处秘书长、民政处处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中组部组织干事、行政处处长,河北省建屏县委副书记,中央土改整党工作团副团长。北平和平解放后,调任北京市委副秘书长。1950年后,历任中组部副部长,西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等职。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被关押10年。1977年恢复工作后到中央党校学习。1978年10月起,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后任常务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1983年后,相继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整党工作联络组组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等职。1991年离休。逝于北京。他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林一山(1911.6~2007.12) 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文登泽头镇林村人。193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9月入北京师范大学读书,1936年任该校中共中心支部书记。1937年,受中共北方局和山东省委派遣,回胶东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成为天福山起义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任中共胶东特委常委、胶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与理琪一起指挥“三军”攻克牟平城,血战雷神庙,右手腕被日寇打断。后历任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总指挥、中共胶东区委常务委员兼宣传部、统战部部长等职。1945至1947年,任安东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秘书长。后历任中南军区军政委员会委员,农林部部长、水利部部长、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1958年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1972年任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1979年任水利部顾问。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林一山学识渊博,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在水利事业上做出突出贡献,成为中国当代著名水利事业家。著述《葛洲坝工程与河流辩证法》一文,1983年被中国辩证法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主持的“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项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他是“红色专家”“长江王”。1994年离休。2007年12月30日病逝于北京。
作为新中国主持三峡工程研究的第一人,林一山不拘泥世界权威专家所选的南津关坝址,重新选定三斗坪为坝址;把三峡工程摆在治理和开发长江的主体地位,将各项水利技术研究工作纳入兴建三峡工程轨道;提出用修建“母子坝”即修建三峡和葛洲坝两个工程的办法,解决三峡大坝以下河段航运问题并回收水头;写出无限延长三峡水库寿命的论文《水库长期使用问题》;研究“围堰发电”“分期开发”方案,缩短三峡工期;总结用“移民工程”取代“移民安置”的方针。对三峡水利工程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1972年,出任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时,运用自己总结的“河流辩证法”与“河势规划”理论,采取挖除江心小岛葛洲坝和“一体两翼”枢纽布置等措施,将一个陷入困境的工程引向成功之路。该工程建成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40余年的水利生涯,不仅在长江流域规划、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上做出突出贡献,并带领长办科技人员完成许多支流规划和工程建设。已经建成工程项目主要有平原湖泊蓄洪垦殖综合利用工程、荆江分洪工程、鸭河口水利枢纽及灌区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陆水水利抠纽试验工程、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万安水利枢纽工程等。还有许多规划和工程项目尚未付诸实施。先后完成了《葛洲坝工程的决策》《中国西部南水北调工程》《河流辩证法与冲积平原河流治理》和《林一山论治水兴国》等专著。为缅怀林一山,2009年4月22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将其骨灰葬于天福山,在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建立“长江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举办林一山治水事迹展。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