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 宗教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24
颗粒名称:
一 宗教界
分类号:
K828.9
页数:
13
页码:
562-574
摘要:
本节记述了与昆嵛山有关的道教名人29名,其中最早的是五代至宋初的正一道徒“宫仙”和宋末的正一道徒李无梦,其余27人为全真教真人;记高僧7人,其中最早的是唐代日本高僧圆仁和昆嵛山巨弘、皈敬和尚。释、道共记36人的介绍。
关键词:
昆嵛山
人物
传记
内容
本部分记与昆嵛山有关的道教名人29名,其中最早的是五代至宋初的正一道徒“宫仙”和宋末的正一道徒李无梦,其余27人为全真教真人;记高僧7人,其中最早的是唐代日本高僧圆仁和昆嵛山巨弘、皈敬和尚。释、道共记36人。
圆仁(794~864) 俗姓壬生氏,日本下野都贺郡人,为日本佛教天台宗第三代座主、慈觉大师。于日本承和五年六月十三日(838年7月8日),以“请益僧”身份随日本政府组织的“遣唐使”自日本渡海,入唐十年,历尽磨难,求法巡礼,用汉文写成日记体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圆仁一行在唐文宗开成四年(839)二月从扬州乘船北上,踏上胶东的第一站就是四月十七日到达的今乳山市白沙滩湾北岸的陶村。155条日记所说“陶村之南边”,即今乳山市白沙滩镇大陶家、小陶家村南和尚洞附近。和尚洞之得名,盖因圆仁等僧人当年在此住过,今洞址尚存(《日记》摘录见本志第九编第二章第一节)。
圆仁于当月十九日离开陶村,前往邵村浦,牟平县衙曾派员慰问。邵村浦,即今乳山市海阳所镇三甲疃。唐时,邵姓在此建邵家埠。圆仁等在此滞留7天。当时邵村一带是新罗人聚居区,圆仁刚到邵村浦,便有“新罗人乘小船来”。鉴于唐朝令其速回国,圆仁便暗地为留唐巡礼而频繁联络。邵村勾当王训“专勾当”外国人住留之事。圆仁到邵家村时,就“遣买过海粮于村勾当王训之家,兼问留住此村之事”。王训向圆仁承诺:“如要住者,我专勾当,和尚更不用归本国。”然而圆仁“依事不应,未能定意”。“勾当”,唐代口语,有处理、办理、管理之意;作名词用,指处理、办理、管理者。四月二十五日出邵村浦,向乳山去。在这里留下关于乳山的最早文字记载。“乳山西浦”,即今乳山口西侧港湾,位于三甲疃西。圆仁在此逗留8天。由于留住之事未办妥,圆仁不得不离开乳山浦,确定东去赤山。
唐大中元年(847)七月二十日,圆仁乘船东归途中,再次经过乳山口,于长淮埠改乘唐人金珍船回国。这是后话。
圆仁一行饱经风雨波涛之险,到达赤山法华院,终于设法留住大唐,在此住到开成五年(840)二月十九日,北去文登县衙办理通关手续。廿五日,离文登县宿在招贤馆。招贤馆即三十里铺,唐时的驿站。可知唐时的开放程度,外国客人是常在此路过住宿的。此地即今昆嵛山东麓、汪疃镇管山之西南麓,烽堠至今犹在;烽堠的西南百余米就是铺房——招贤馆遗址,1958年才拆除房基,平成农田,至今地堰上还堆积着古代砖瓦碎片。这段日记,还说明唐时文登县驻地是无城池的,圆仁进出文登县均无城门、城墙的记载。送行的“纲维、典座”是圆仁在县住宿惠聚寺管事的僧人。纲维,职名,纲领寺庙内维持佛事者;典座,寺庙中掌饮食、床座的僧人。
次日,从招贤馆到达龙泉斜山馆“断中”。
断中,指中午吃斋饭。龙泉,至今是昆嵛山东北麓的大镇,以龙泉汤而闻名。文中未提洗温泉澡,可能是态度不热情的知馆人梁公度未向客人介绍的缘故。
次日,到軬车村宋日成家用午饭,晚宿牟平城东庐山寺,此寺今失传。
軬车村今无可考,按路程计算,应在今大窑镇驻地附近。庐山寺中的三纲,佛家语,寺院中统辖僧众的三个僧职:上座、寺主、维那。直岁,当值一年的僧职。日记记牟平城的长和宽,合周长3.5千米。唐时一里,等于今540米,牟平城的周长,唐比明清时略大。
宋日成家贫如洗,连一顿斋饭也凑不起。庐山寺内设刺史斋,竞全是寺庙附近百姓自家做斋饭端到庙中,分一点给僧人,各吃各饭。这是当时昆嵛山北麓的真实民生、民俗。接此条记载文牟途中所见,因“连年虫灾,百姓饥穷,吃橡为饭。”橡子,是柞树的果实,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可知,当时昆嵛山人民的苦难。
257条记载,午台馆前二塔载唐初王行则带兵征“东藩”残败、一身逃归之史实,此条补今史之缺。东藩,指高丽。唐时一尺合今30厘米,可知铁塔高3米。仵,今作“午”,午台,原属牟平县十五区,今属莱山区初家镇。
圆仁由登州得通关牒文,到五台山巡礼,再去首都长安。在长安四年又十个月,遇上武宗灭佛,只得化装逃出,顺原路回国。
回程再次跋涉于昆嵛山北麓,衣服被荆棘挂破。可知圆仁回程途经昆嵛山北麓、东麓的艰辛,很难想像这也算是一条官道。圆仁到达赤山,法华院已经成为废墟,只好借住附近民家,搭金珍的船回国。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详记了1160年前昆嵛山海的自然与人文,记下了日本高僧圆仁一心到长安巡礼求法、百折不挠的感人事迹,记下了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一幕,史料可靠,地点至今可辨,弥足珍贵。
皈敬(845~891) 姓张氏,唐代文登县人。幼归佛教,长大后研究佛教奥旨。一言合道,便与佛理相契合。为灵塔大师之高徒。曾讲法于昆嵛山禅院,后到文城之东北莲花院驻锡。未几,卒。其门人全意等葬之,为建石幢,今幢文载于光绪《文登县志》。
巨弘 生卒年不详。唐无染禅院法主和尚,“道深九流,德竣三峰,戒珠冷而寒水一池,心即明而秋蟾五夜。伏自穿云得法,止锡〓岩,通水安禅,写志溪涧。近则齐鲁之台相知仰,远乃吴越之公侯顺崇,为人天师,救生死苦。”(参见本志第八编《唐无染院碑记》)唐天复元年(901),佛教徒巨弘和尚于昆嵛北峰重修麻姑殿(见1991年《牟平县志·大事记》)。
宫仙(?~964) 名颐儒,字得先,号四智。其祠遗址在昆嵛山前,今界石镇辛庄东南,俗呼为“神仙殿”。原碑额有“圣旨”二字,相传为宋初赵匡胤所赐。文曰“升仙达道”,登州府宫姓多为其遗裔。据《东莱宫氏族谱》《宫姓春秋》,颐儒在五代后周(951~960)时,授元州防御使,曾与赵匡胤为友。至后周禅位于宋时,不愿在宋朝任职,请辞印绶,挈妇将雏,举家告别京师,辗转数千里,来到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村隐居,悉心研究《易经》,达到深入浅出、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地步。其间遇到正一派道教天师谭峭真人,拜为师,得道号“昆前”,学得仙术,能预报洪水灾害。有一天,宫仙对村人说,不久就要发大水,应早做防范。而后,果发山洪,柳林村被冲去一半,不得不西迁建村,今名柳林庄。宋乾德二年(964)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老友宋太祖赵匡胤获悉,即颁诏在昆嵛南原修建祠庙,塑造肖像,以奉祭祠。塑像身着蟒袍,腰佩玉带,威严正坐,令人肃然起敬,“圣旨”二字及“宫氏先祖家堂”六字尚存,碑文难辨认,仅存“民获以安,远近畏服,老稚讴歌,百功咸成”数语。墓前有卧石一方,上刻“六公子孙拜撰”。茔内石碑碑阴刻宗源图志。茔左有附茔,习称西茔,有碑文;族中供奉木主神牌七尊,时存五尊;一尊,刻始先祖宫福之位(即六世福公,行六),四尊较小者,除一尊字迹磨灭,余三尊分别刻“文邑、昌邑、莱邑远近大小应祀之”。
由此可知,五代至宋,昆嵛山有正一道教盛传于山之阳。
李无梦 北宋末人,生卒年不详。民国《牟平县志·方外》:“无梦有道术,善相人休咎。按薛大训《神仙通鉴》:‘孙忠翊闻炼师无梦赞马宜甫有仙骨,遂以女妻之。’”据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载:“适李元梦炼大丹于昆嵛山,凡三载矣,曰:‘仙至则丹可成。’一日,师(指马宜甫)游其侧,无梦见而异之,曰:‘是子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真大仙之才。’因为之赞曰:‘身体堂堂,面圆耳长,眉修目俊,准直口方,相好具足,顶有神光,宜甫受记,同步蓬庄。’既而丹果成。忠显孙君惜师才德,以其子(女)妻之。”从碑记可知,李无梦修炼于昆嵛山,炼大丹,比王重阳到昆嵛山创立全真教要早。可知昆嵛山当唐宋之际,旧有神仙道教在昆嵛山修炼者,不乏其人。
唐四仙姑(?~1167) 金代宁海州人。唐氏第四女。其家好善,尤崇玄化。姑自幼不食荤羶。及长,性孤洁淡泊,常怀出尘之念。父母欲嫁,誓不许。某日道装,拜辞二亲,径直到昆嵛山危嵓之下,结茅而独居。其山险峭幽邃,树木蓊蔚,猛兽出没,人迹罕至。姑处之恬然久之,人见其心志坚定,修炼精专,深造玄玄之妙,大加敬奉,以“仙姑”称之,宁海王有赠姑真人的令旨。当初长春真人,年方弱冠,刚入道门,住石门庵,闻姑之名,特来师问修行之要。姑说:“你不要问我,异人从西不久就到,那才是你的师傅。”且描述其面貌。重阳果自关西来,达于宁海,化度七真,开烟霞洞,创神清观,姑居之处,遂为全真发祥之地。姑羽化于重阳来宁海之前,灵柩为长春诸真辈,安放于岩穴中。160年后,石穴门垒颓坏。经太不花、蒋本敬等捐资重建石坟、石阁,残碑、断碣尚存于神清观之东北隅。
王重阳(1112~1170) 陕西省咸阳大魏村人。名中孚,字允卿。六岁入学,日记千言,十几岁已通读经史百家。时,金人南侵,建炎四年(1130)金人娄室破陕府入关,咸阳沦为金人统治,把宋降将刘豫扶植称帝,国号齐,年号阜昌。此时,中孚曾以学籍献赋春官,被黜。咸阳一带民不聊生,其家殷富,被抢掠一空。有司捕得抢劫者,欲严惩,中孚叹曰:饥馑所迫,不忍其刑戮,愿尽释之。乡人服其德。金熙宗天眷间(1138~1140)应试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得中甲科。虽有功名,却不愿为官。遂避地隐居终南刘蒋村之别墅。从此消沉终南,放旷自适,似疯似癫,人呼之为“王害风”,亦漫应之。正隆四年(1159)六月十五日,于终南县甘河桥酒店,忽遇二道者,与语,皆出世之言,中孚听之,如醉方醒,恳求度世法。二人乃曰:“此子可教。”遂密授道妙,更名嘉,字知明,号重阳子。自以为二道者乃纯阳子、吕仙翁之化身。重阳自此更加狂癫不羁,乞食于市,短蓑破瓢,眠冰卧雪。第二年中秋,酒店中遇一道士送他密语五篇。重阳读后,顿悟妙理,遂焚其稿。回刘蒋村,自掘一墓,曰“活死人墓”,独居其中。一日从甘河携酒归庵,路逢自称“刘海蟾”者,饮过重阳之酒,又将河中所取之水变酒,自此,重阳常饮水而已。大定六年(1161)重阳于活死人墓四隅各植海棠一株,说:“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一家耳。”1163年秋,弃活死人墓,与和玉蟾、李灵阳结庵居之,且收下史处厚、刘通微、严处常三个徒弟。尝有《了了歌》云:“汉正阳兮为的祖,唐纯阳兮做师父,燕国海蟾兮是叔主,终南重阳兮弟子,聚为弟子便归依,持奉三师合圣机。”
大定七年(1167)四月二十六日忽焚其庵,携铁罐乞食东行。过咸阳、洛阳,抵登州,于观中书壁云:“一别终南水竹村,家无儿女亦无孙。三千里路寻知友,引入长生不死门。”次日东行,于闰七月十八日抵宁海州,住朝元观。在这里重阳见到郝升,见其资禀高古,所习不凡,遂以背坐之机感发之。翌日晚,以二词付郝,郝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只因郝母在堂,不能立即随师出家。在朝元观里,重阳对宁海州和首富马宜甫等情况有所了解。七月十八日,重阳径作不速之客,直闯范明叔南园怡老亭,时马宜甫与辽阳高巨才、战法师等在此聚会。“千里来扶醉人”,一语投机。马邀重阳到自家做客,在自家南园建庵为其居,重阳题额为“全真”。自此,重阳在宁海州声名大振,来访者络绎不绝。九月,栖霞丘哥自昆嵛山来拜师求教;训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本州人谭玉抱病来为弟子,重阳训其名为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重阳又以锁环百日、分梨十化,警悟宜甫夫妇。宜甫终于弃俗入道,遂训名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子。继有在文登牛仙山修道的王公闻重阳在宁海,前来拜师,训其名处一,号伞阳子,又号玉阳子。
大定八年(1168)二月末,重阳带丘、谭、马、王四弟子进昆嵛山,立石门庵,开烟霞洞,训练弟子,接待访道者。时郝升来此拜师,重阳训其名磷,号恬然子。
金大定八年(1168)五月,重阳率谭、丘、王、郝下山,到文登县城姜氏庵,至次年四月中旬约11个月,集中精力创办第一个群众性教会组织——三教七宝会,教化会众,还要教化被逐下山、不准归队的马钰。
大定九年(1169)四月,同马、谭、丘回宁海,周伯通筑庵请居,名“金莲堂”。五月五日,马钰妻孙氏到金莲堂出家,训孙氏名不二,号清净散人。八月在金莲堂立金莲会。九月至福山县立三光会。遂游登州,登蓬莱阁,观海市,在此立玉华会。同马、谭、丘至莱州,十月在掖县立平等会,曾作《三州五会化缘榜》(见本志第九编)。刘公与母亲来投师出家,训其名曰处玄,号长生子。此时,丘、刘、谭、马俱集于席下,称一弟(钰)、一侄(谭)、两个儿(丘、刘)。
同年十月,重阳携四弟子西游汴梁,寓于岳台坊瓷器王氏之旅店。大定十年(1170)正月四日逝。逝前嘱巳曰:“汝等性命皆在丹阳。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
重阳创立全真教,七弟子大力弘扬,至元初,蔚为大观,全真教成为元代国教,后延及明清民国,在乱世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功莫大焉。元世祖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成为全真教所尊五祖之一;元武宗加封“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他的著作收入《道藏》的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等。后皆集入白玉祥辑校的《王重阳集》,2005年6月齐鲁书社第一版。
孙不二(1119~1182) 女,宁海豪族孙忠翊之小女。择配之时,父闻炼师李无梦赞马宜甫有真仙之材,遂妻之。生三子,曰庭珍、庭瑞、庭琏。大定七年(1167)闰七月,重阳抵宁海,筑全真庵于马家南园。重阳为引马氏夫妻入道,特坐环百日,分梨十化,始信奉,然留恋资产、儿子不能决。大定九年(1169)夏四月,重阳自文登回宁海州,居金莲堂。端午节,孙氏抛弃三子,毁容,入金莲堂拜师出家。重阳赐法名曰“不二”,道号清静散人,授以天符灵篆秘诀,时年51岁。十二年(1172)丹阳等归祖师仙柩于终南刘蒋,孙氏闻之,迤逦西迈,卧雪眠霜,毁败容色,不以为苦。大定十五年(1175)夏,抵京兆赵蓬莱宅中,与丹阳相见,参同妙旨,转涉理窟,丹阳赠以《炼丹砂词》,绝夫妻情。孙不二入关致醮祖庭,未几出关,游洛阳,居凤仙洞。接引弟子甚多。大定二十二年(1182)十二月二十九日逝。
孙不二贵为高门贤女,毅然弃子毁容出家,世不多见。创全真清静派。元世祖封“清静渊贞顺德真人”,元武宗加封“清静渊贞玄虚顺化元君”。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坤诀》《清静元君坤元经》等,皆集入白如祥辑校《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2005年6月齐鲁书社出版)。其传授弟子失载。
马丹阳(1123~1183) 原名从义,字宜甫,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宁海州城内人。金天会间中进士,在宁海军摄六曹事。马家为一州首富,好道、助人。王重阳来宁海,马即邀其住家中。马从义家资巨万,妻爱子孝,重阳要引他出家,让他持钵到大街乞讨,心理障碍很大。重阳在马从义南园全真庵内,坐环百日,分梨十化,终于感动马从义出家。但随师离家到昆嵛山住石门庵、烟霞洞,马从义思想反复,患偏头痛严重,重阳只得同意他回家养病。以后8个月间,丹阳几次要求回到师傅身边,重阳均不允。直到丹阳烧了誓状,才重新归队。参加了重阳创建三州金莲、三光、玉华、平等四会后,随师行至汴梁,寓于王氏旅舍者久之,重阳对丹阳等尤加锻炼,责骂捶楚,逆顺莫测,饮食起居,悉视仙机。重阳逝后,丹阳遵嘱引师弟入关中,同乞自然钱数十千,复东行迁重阳师骨负于终南葬之。丹阳头梳三髻,纪念恩师,居丧三年,默坐环堵,在终南纵横阐化13年,服不衣绢,手不拈钱,夜则露宿。尝与丘、刘、谭于大定十四年(1174)秦渡真武庙月夜言志。丹阳曰:斗贫;谭曰:斗是;刘曰:斗志;丘曰:斗闲。马在刘蒋构筑一广庭为环居之所,书额:“祖庭心死”。庵为祖庭,盖自此始。大定二十一年(1181)冬,上司传下符文,令遣发无牒道人各还本乡,道众不胜震栗,遂以关中教事赴长春主持。丹阳出关,所至处,垂髫戴白,迎送不绝。既还乡,劝屠者刘清,教之曰:“昔日壁间之颂,不觉二十年矣!以日计之,宰三猪,十万之数亦已足矣。公寿八十有三,族广家豪,理当止杀。”屠者省悟,遂择日设斋持砧嚣于廊门外焚之。去掖县劝长生从俭。1182年夏四月至宁海,居金莲堂,劝玉阳广泛传教度人。未几,行化于文登之七宝庵。指导门人凿井得水。又代民众求雨、止雨,皆验。大定二十二年(1182)夏秋之际,丹阳至紫金峰之北居“契遇庵”,为九阳池命名,发现紫金峰前后为“仙都灵境”,东华君王玄甫百年修炼之地,遂在峰之阳建东华庵,后扩建为东华观,东华宫。全真教立五祖之一王玄甫为东华辅元立极大帝君,源于此。大定二十三年(1183),丹阳九月晦日与僧烛律师、士人范寿卿宴坐于宁海城北三教堂,作《归山操》(见本志第九编),有归真意。十二月二十二日,逝于莱阳游仙观。
丹阳是全真教第二任掌门,是忠诚执行重阳创教原则、艰苦自励的楷模。至元六年(1269)春正月,玺书赠“丹阳抱一无为真人”;至大三年(1310)二月加赠“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著述有《洞玄金玉集》《渐悟集》《丹阳神光灿》《丹阳真人语录》《丹阳真人直言》《马丹阳真人直言》《真仙直指语录》等,皆集于《马钰集》(赵卫东辑校,2005年6月齐鲁书社出版)。马丹阳创立全真教遇仙派;其门下传授:来灵玉、李大乘、于志道(其徒李道谦一孙德或)、晋真人、曹瑱、赵九渊、柳开悟、杨明真(其徒李志远)、雷大通、薛知微(其徒侯志忍、柳志春、唐志安、范志冲)、尹志平,以尹志平最著名。
谭长真(1123~1185) 原名玉,字伯玉,宁海州人。既入学,记诵敏捷,为同辈所罕及。十岁学诗,及长倜傥不修边幅,以孝义见称,广涉经史,尤工草书。因醉卧雪中感风痹。闻重阳在马宜甫家,即扶杖往谒,祈执弟子礼。重阳与之同衾而卧,伸足令抱之。少顷,谭玉觉周身汗出,宿疾顿愈。重阳以四字秘诀授之,赐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大定八年(1168),从重阳隐修于昆嵛山烟霞洞。九年,从师至黄县卢山延真观,观有卢真人出世之迹,长真于玉皇殿西壁题诗,有“杳杳飚轮去不回,鸾骖鹤驭破云堆”之句。重阳归真,治丧三年,遁迹于伊洛间,调神炼气,漂泊至水南朝元宫、修武、卫州北关、新乡。大定十五年(1175),乞食于磁州二祖镇,遭一狂徒拳击,齿折血流,吐齿在手,面容不改。次年至洛州白家滩。大定十七年(1177)过高唐县,为茶肆书“龟蛇”二字悬其肆,人以为可辟火。大定二十二年(1182)丹阳逝,谭在华阴,继全真教第三任住持。时,疮患于首。大定二十五年(1185)四月初一逝,寿63。
谭长真质朴忠厚,精草书,西去关中,竞未东归。门下弟子创全真南无派。至元六年(1269)正月,玺书赠“长真云水蕴德真人”号,至大三年(1310)二月加赠“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之号。其著作有《水云集》《长真谭先生示门人语录》等,白如祥集于《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2005年6月齐鲁书社出版。其门下传授为:王道明、董尚志等。
任守一(?~1190) 讳守一,道号自然子,京兆鄂(户)县人。到刘蒋祖庵丹阳门下受业,丹阳斥逐数日,其心益坚,乃纳之。三载之间,服劳益勤,丹阳指授真诀,教以忍辱降心,调炼神气。大定癸卯(1183)冬闻丹阳返真,守一竞来东海为师庐墓三年。明昌改元(1190)四月十四日羽化。
刘长生(1147~1203) 莱州武官庄人。家资殷富,好阴德,曾舍田80余顷与龙兴巨刹为庙产。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朝廷旌其门闾、嘉其孝义,蠲免租征。刘自幼而孤,奉母至孝,母亦有栖隐之志。武官南二里有太基山,山之阳有道士谷,乃光州太守郑道昭成道之所。刘曾盘桓其间。弱冠誓不婚宦,清静自守。大定九年(1169)春,忽于邻壁间见有人挥洒二颂,墨苛濡新,不留姓名,末句有:“武官养性真仙地,须有长生不死人。”刘叹赏久之。当年九月,重阳携丘、谭、马西行,刘闻之,与母俱往见。重阳笑道:“壁间墨痕汝知之乎?”三子相视而笑。刘方悟其颂,于是大悟,拜师。重阳爱其殷勤,喜其专精,乃取壁间语意,以长生为号,赠名处玄,字通妙。从师游汴梁日,与马、谭、丘俱。长生时方21岁,乞食炼形,隐姓埋名。师既尽付其四象五行,乃遗物离人而退藏于天。所谓得知友而赴蓬瀛。师逝,与三师兄庐墓三年后,与长真东入洛阳,长真居朝元宫,刘居土地庙,不语者三年。人馈则食、不馈亦无愠容。后迁于云溪之滨,凿洞室于岩根。金大定十六年(1176),复还武官,往拜母亲,相见甚欢。有乡人诬告长生杀人,乃不辞辩而就缚,坐监十旬,杀人者自首。等到出狱,狱中已练就书法绝妙。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复居武官建庵注《道德》《黄庭》等经。次年,主醮于昌阳(今莱阳),八月十五日主登州醮。十二月,丹阳逝,长生与玉阳主葬事,守坟百日。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长生嗣长真主教。金明昌二年(1191)冬,召赴阙,敕寓天长观,问以玄旨,所对称旨,特赐琳宇,名“修真宫”。次年三月,乞还故山,礼部给观额五。遂大兴灵虚观以光祖庭。泰和二年(1202)主滨州醮,三年二月六日羽化。
长生在七真中年岁最小,奉师勤勉,得师称赞,为全真教第四代掌门,创全真随山派。至元六年(1269)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号;至大三年(1310)加赠“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号。其著述有《仙乐集》《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黄帝阴符经注》《黄帝内景玉经注》《长生真人语录》等,亦见白如祥辑校本。其门下传授:于显道(再传孙伯英、王志明)、崔道演(再传张志伟、王志深)、宋德芳等。
刘真一(?~1206) 道号朗然子,“玄门十大解元”之一,世为登州黄县之巨室。读书日记数千言。入关到终南刘蒋村礼丹阳师出家。奉侍既久,得付玄旨,壬寅(1182)夏从丹阳东归海上。癸卯(1183)冬丹阳将羽化,召真一嘱之:“汝等要作神仙,须积功累行,纵遇千魔万难,慎勿退堕,然后可领吾言。我开眼也见,瞑目也见,原来不在眼,但心中了然,则无所不见矣。”丹阳升仙,真一遵师嘱北游,至抚宁县筑重阳观居之,其后度门众数千,创宫观大小300区。北方全真风洪畅,真一阐扬之功多。泰和丙寅(1206)二月初六日羽化,著有《应缘集》行世。
曹瑱(?~1207) 号朝虚子,陕西坊州人,为“玄门十大解元”之一。闻丹阳宗师于终南祖庭居环堵,径往拜见。丹阳纳诸门下,教以道要。凡初入道者,丹阳以填为其兄。壬寅(1182),丹阳东归宁海,填侍行。次年丹阳羽化,填代师行化海上。明昌间,与云中苏公、无染柳公、奉长春师教命,同去燕蓟,演化度人。泰和丁卯(1207)夏四月,逝于燕都城东永寿观。朝命追赠“翊玄惠正朝虚真人”号。
来玲玉 生卒年失考。讳灵玉,道号真阳子,为“玄门十大解元之一”。大定十年(1170)礼丹阳宗师出家。丹阳东归宁海,灵玉侍行左右。嗣后,事迹失考。
姚玹(约1112~1183) 名玹,号云阳子,终南蒋夏村人。与重阳祖师有缌麻之亲。丹阳辈来居刘蒋庵,弦来询其始末。见丘、刘、谭、马四师皆凌云仙客,由斯顿悟,乞受道于丹阳师。姚玹得法后,目不交睫、胁不沾席十有余年。壬寅(1182)丹阳东归昆嵛,姚永从行。待丹阳上仙,玹游磁、相间,在滏阳筑白云庵居之。逝于此,年七十有二。有《破迷集》行世。
雷大通(?~1211) 道号洪阳子,名大通。世为延安敷政之巨族。大定十五年(1175),闻终南祖庭丹阳宗师阐全真教法,即住拜见。一见如故,乃作诗二绝写怀以呈,丹5阳即继韵答道“饶后身价胜苏秦,不似韬光更匿名。物外逍遥真坦荡,亘初一点自然明。静清便是长生诀,舍弃妻男没口传。悟后知空宁著有,自然获得好因缘。”大通焚香拜礼,丹阳留于座下,训以今名号。丹阳东归,大通留居祖庭。甲辰(1184)闻丹阳上仙,杖履游海上,祭奠坟垅。明昌初住滕郡响石涧,演化度人,弟子数百人,惟灵真子马了道、清明子王志专为入室。大定辛未(1211)逝。
郝太古(1140~1212) 以道号名于世。初名升,家资富饶,世为宦族。少孤,事母孝。不慕仕途,潜心于黄老之学,习阴阳八卦占卜推算之术,遇林泉幽寂之地,则徘徊终日忘返。金大定七年(1167),重阳自关西至宁海,见其资禀高古,所习不凡,遂背肆而坐感发之。郝升曰:“法师回头。”重阳曰:“只恐先生不肯回头。”郝颇惊异,急起作礼,邀赴另所闲话。次日晚于朝元观为重阳献诗,重阳答曰:“口爱郝公通上古,口谈心甲神仙路(二‘口’,疑为缺字符号口一修志者注),足间翠雾接来时;日要先生清静句。”郝读罢,得意而归。自此,日往亲炙,因有老母未即入道。明年,母逝。三月,乃弃家至烟霞洞,正式拜师,重阳乃赐名曰“磷”,号“恬然子”,复解衲衣去其袖而予之,曰:“勿患无袖,汝当自成。”盖传法之意。不久,随师去文登创立“三教七宝会”,携瓦罐乞食,误触碎,重阳别授一罐,且题颂其上:“扑碎真灰罐,却得害风观,直等悟残馀,有个人人唤。”并留郝与玉阳居槎山,留守胶东。期间在昆嵛山一带传教,信奉者多。大定十一年(1171),闻重阳上仙,四子入关,遂西游以访之,次年葬师于祖庭终南,欲与四子庐墓侧,长真曰:“随人脚跟转可乎?”郝明日遂别,至歧山,遇人授以《易》之大义。十三年(1173)度大庆关而东,来往于赵魏间。十五年(1175)乞食于沃州,方悟重阳密语,涣然开发,遂于石桥下默默静坐,饥渴不求,寒暑不变,人馈则食,不馈不食。虽有人侮狎戏笑亦不怒。常为小儿辈在他头顶上戏垒砖石为塔;嘱以勿坏,头竟不侧。河水泛溢而不动,亦不伤。如此缄口不言,身如槁木而心死灰者六年,人称“不语先生”。乃杖屦北游,盘桓于真定间,真定少尹郭长倩携夫人(昆嵛南区人,夫人为郝之侄女)遇之,礼拜并厚赠,郝不一顾,无一言,夫妇二人嗟异而去。大定二十二年(1182)过滦城,又与异人遇,受大《易》秘义,自此为人言未来事,多中。至全真阳居观,升堂演道,远近听众常数百人。阐化诸方,专以利物度人为务。至咸平与高士王贤佐游,贤佐辈拜郝为师。
明昌初(1190),东还宁海,一日作图,索纸笔,不终朝成33图,皆昔贤未发之意,人之休咎,道之行否,兵革之期,凡有言于前,莫不验之于后。预于三年前命匠工为之凿地宫(墓穴)。于崇庆元年(1212)腊月晦日返真于先天观,年73岁。有《太古集》收入明正统《道藏》,另有《心经解》《救苦经》《示教直言》等著述。开创全真华山派。至元六年(1269)敕赠“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号,至大三年(1310)加赠“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号。其门下传授:范圆羲、王志谨(再传徐志根一孙履道、张志信、姬至真、刘志甫、张志夷、田志敬、贾志福、管至道)、尹志平。郝大通洞晓阴阳、律历、卜筮之术,在故乡利物传道成就显著,直到清末民国,昆嵛山道观最多为华山派。
柳开悟(?~1212) 字巨济,道号无染子。陕西坊州人。乡中以才名推为州学录。游长安,遇丹阳宗师,遂舍家与之游,居刘蒋祖庵逾十年。与曹填、来灵玉、刘真一、李大乘、雷大通、李大茎、赵九渊辈俱在丹阳门下,时人称之“玄门十解元”。丹阳东归海上,开悟与诸公亦从行,待丹阳上仙,开悟奉长春命,演化燕蓟,既而迁固安之栖玄庵。金崇庆改元(1212)寿终,清和真人移葬于五华山。赠“明玄崇德无染真人”号。
王玉阳(1142~1217) 法名处一,号玉阳,又号伞阳子。宁海东牟人。少年学道,先后居文登牛仙山,今荣成小圣水。金大定八年(1168),到烟霞洞拜王重阳为师,其母亦拜重阳为师,以德清名之,号玄靖散人。重阳“授以正法三十有六”。后玉阳独去文登铁槎山(今属荣成市)云光洞结庵修炼,常赤脚往来于砺石荆棘,人称“铁脚仙人”。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奉诏进京为世宗皇帝讲道,凡所应对,无不称旨。世宗“延问修真之道,就御果园建道院,给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赐冠简紫衣”,玉阳悉表而辞之。未几,恳求还山,世宗“不讳其志”,仍赐钱二十万为回山盘费。家乡道徒、百姓闻其归乡,“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不令他适”。玉阳遂在圣水岩(今属乳山市)结茅为庵,行道修炼,收弟子三百余,创立全真教嵛山派。承安二年(1197),章宗皇帝召玉阳进京,问养身之道,玉阳“以无为清静少私寡欲为对”。
复问教法规仪治国之道,玉阳“以雅对,妙沃帝心”。帝特赐号“体玄大师”,并再旨留京主持修真观,玉阳再辞,求还山。帝许之,乃赐道经一藏,“绫罗绢各两千匹,月给斋厨钱二百镪”,并牒敕圣水庵为“玉虚观”。还山后,约集“善众门人”,“献木”“献谷”“施财”,“剪荆芟草,夷峻堙谷”,修建玉虚观,时为北方三大道观之一。玉阳居玉虚观二十余年,三次受帝王诏见。贞祜四年(1216),文登令温迪罕龟寿迎师归天宝观,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沐浴冠带,焚香朝礼而逝”。生前著作有《云光集》《西岳华山志》《清真集》行世,其中《云光集》辑诗、词、歌、赋600余篇,被收入《道藏》,为传播和发展其教派,确立全真教在胶东乃至全国道教中的主导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圣水玉虚观碑阴本有玉阳宗派图,惜已磨灭(下半部尚可见明清住持道士数十名),道书又失传其宗派,唯姚燧撰《玉阳体玄广度真人王宗师道行碑铭并序》中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九月,提点秦蜀九路道教、丹阳之侄孙、天乐真人李道谦,偕终南上清太平宫提点丹阳曾孙贺志冲、李志真来求姚燧撰文,因为七真中,除孙不二为女流,余六人唯玉阳未立道行碑,称玉阳之徒孙清冷子刘志源建太平宫未成卒,玉阳之曾孙陈志玄、朱志彦、赵志古、张志隐、李志宗、李志明、崔志安、赵志真、贺志冲、李志真等,历45年,建成规模宏大的太平宫,立此道行碑。玉阳传教于山东三州,而逝后由侄孙、徒孙、曾孙立宫树道行碑于终南。如其有灵会说:“吾孙若曾亦有可才如是者耶?”可知师贵有传。
至元六年敕赐“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号,至大三年加赠“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号。
丘长春(1148~1227) 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栖霞县槟都里人。19岁出家于昆嵛山,住石门庵,曾拜山中唐四仙姑为师,唐不收。大定七年(1167)听说终南王重阳在马宜甫家,就前去拜他为师。重阳与语终夕,玄机契合。八年春,引丘等南入昆嵛山石门峪,扩建石门庵,又北修烟霞洞,皆由处机为向导。时丹阳因心理障碍患偏头痛,师严苛斥之,丹阳几灰心,处机暗里勉励他。八年秋,随师居文登姜氏庵创三教七宝会,长春旦夕亲侍重阳左右。九年(1169),与丹阳、长真、长生从师游梁,师朝夕训诱,比其余人尤加切至,被师视为“儿子”。重阳羽化,四人丧葬之终南,庐墓三年,各任所适。长春西游凤翔,潜修于磴溪洞,战睡魔,除杂念,胁不沾席,一蓑一笠,日乞一食,寒暑不变,如此六年。大定二十年(1180),长春迁居龙门山,养真七年,时作诗歌以咏怀,声名大著。京兆统军峡谷公奉疏礼请还居终南刘蒋,遂下山。时大定二十六年(1186)冬。在此构祖堂,谓之祖庵。大定二十八年(1188)二月,金世宗召赴阙,待诏于天长观。奉敕命主万春节醮事。世宗问以至道,长春首陈延生保命之要,次及持盈守成之难。又说:“富贵骄淫人情所常,当兢兢业业以自防,诚能久而行之,去仙道不远,谲诡幻怪,非所闻也。”上嘉纳之。馆于万宁宫之西以便咨访。五月初一召见于长松岛,七月十日再召见,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甚惬上意,应制献“瑶台第一层”之诗,上览之大悦。翌日遣中使赐桃一盘。八月得旨还山归终南,赐钱,辞不受。二十九年(1159)二月抵关陕间,度函谷关,历终南。随方开化度人。明昌元年(1190)东还,二年归栖霞建太虚宫。三年十月于芝阳作醮,五年九月主醮于福山。泰和七年(1207)元妃施道经一藏六千余卷驿送栖霞。贞祜二年(1214)山东农民起义,官军剿之,时登州、宁海人响应杨安儿起义,驸马都尉仆散公请长春抚谕,长春劝民众无作不必要牺牲,二州遂定。长春慎度时势,拒绝贞祜四年(1216)金宣宗之请,再拒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宋使之召。是年五月,元太祖成吉斯自奈蛮遣侍臣刘仲禄召请,十二月至东莱传旨,长春竞许北行。次年正月,选弟子18人,不顾72岁高龄,度大漠,过雪山。1222年3月到印度大雪山之阳。“我至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多次与成吉斯论道。既见,帝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帝时方西征,日事攻城,长春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问为治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帝深契其言。曰:天赐仙翁以悟朕志,命左右书之,且以训之子焉。呼为“神仙”、拜为国师,赐之虎符。1923年3月7日辞行,成吉斯命“应于门下人,悉令蠲免(赋税)”,赐圣旨文字一通,且用御宝,命人护师东还。详见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1224年2月,入住燕京太极宫,此后道侣云集,玄教日兴。乃建八会:平等、长春、灵宝、长生、明真、平安、消灾、万莲。1226年5月京师大旱,行省请师主醮,雨乃足。1227年五月复旱,作醮乞雨。是月,王志明自秦州奉旨来,改太极宫为长春宫,琼花岛为万安宫,赐以金虎符。凡道家事,一委神仙处之。是年七月九日于葆光堂逝去,年80岁。著有《磴溪集》《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玄风庆会录》《真仙直指语录》《全真清规》《丘祖全书》《丘祖密传大丹直指》等,创龙门派,为全真教第五代掌门人。传授弟子众多:尹志平(再传刘志渊一郭志常:仇志隆一陈德定)、綦志远,李志常(再传樊志应一齐道亨、刘道安、张志敏、申志贞)、李志全、李志方、刘道宁(再传褚志通、史志经一褚寂然与刘志新、许志安)、陈志益、刘志敏(再传冷德明)、赵志渊(再传张志静)、宁神子(再传杨守玄一张守微)、韩志谷(再传刘志永一刘志实)、李志明(再传张志希、侯至正、郭志修)、房志起(再传张志洞、孟志玄、赵志朴)、李志柔(再传成志远、任志安、石志坚)、冯至亨(再传薛德琚、姚志玄)、于志道(再传马天麟、符道德、高道宽、李道谦一孙德或[颜若退、景若冲、赵道真、张若讷、任道明])、王志坦(再传梁志安、常志敏)、蒲察道渊、宋德芳(再传祁至诚一丘洞真,刘志贞一谢志坚、梁志端,何志渊一王志纯,秦志安一李志实)、潘德冲。至元六年敕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号,至大三年加赠“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号。
20世纪末,栖霞太虚宫重建,规模宏敞。
杨明真(?~1228) 名明真,号碧虚子。耀州三原县人。既长,每发浮生如电之叹,志慕仙道。金大定十四年(1174)闻丹阳弘全真大教于终南祖庭,即弃家诣门下,乞请开度。丹阳叹为仙材,因训今名,授以还丹诉流之诀。明真既受教,头蓬面垢,乞食度日,或歌或舞,佯狂玩世,被呼为“杨害风”,盘桓终南鄂社间。闻丹阳上仙,遂东游海上,祭奠坟垅。拜见长生、玉阳二宗师,多蒙指授。西归,参拜稷山真阳子段君,还秦。于正大戊子(1228)六月十一日顺化。谥“碧虚毅烈真人”号。
离峰子(1168~1232) 以道号名于世,名道显。金代文登县于氏之子,自号离峰子。初拜刘长生为师。年未二十,苦节自持,食不弃腐败,居不置庐舍。其少时未知书,一旦有悟,日诵数百言,老庄之旨,如迎刃而解。不数年,遍通内外学。周急济困,解衣推食,恒若不及,京师达官贵人多游其门。金正大年间(1224~1231),提点毫州太清宫,赐紫虚大师。卒于洛阳长生观。元好问撰《紫虚大师于公墓碑》(见《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1042页),收入《元遗山集》。
潘德冲(?~1256) 字仲和,号冲和。淄之齐东人。拜长春真人为师,得传心之要。及长春应诏西游,德冲为十八弟子之一,不以风沙万里为劳。还燕之三年,长春去,尹志平嗣法,命德冲冲燕京都道策兼领宫事,真常复总玄机,注依尤深。燕去和林数千里,朝觐往返凡十有三,供拟之费皆依办于德冲,一无所阙。1235年,重修平遥兴国观。1242年,德冲代理诸路道教都提举仍兼本路道箓。1244年,受命为河东南北两路道教都提点,改永乐祠堂为纯阳万寿宫。1249年右宫懿旨,凡海岳灵山及玄教师堂,遣近侍护师悉降香以礼之。德冲乃葺淮阳玉清宫,至昆嵛山麻姑洞取历代诰册刻之于石以彰灵迹。可惜今人已难见到这些刻石了,“历代诰册”也早已不存。1256年五月二十六日逝,赐“冲和微妙真人”号。
灵神子(1205~1279) 以道号名于世。俗姓孙氏,名彬。东牟沟头人。齐阜昌年间(1130~1137),迁居文登,先世称善门。彬少时,决志出家。金泰和间(1201~1208),谒王玉阳于圣水庵,受名通古,道号灵神子。后往滨都谒长春子。北游燕蓟,乞食炼心。还浔山,侍含光子,修玉清宫于白石山阳,缺梁柱者六。忽三椤木自海浮出,议者以为神助。奉朝旨加洞明大师,赐金裥紫服。道古以道修身,以学扶教。善卜筮,精医方,明六王、遁甲,通相术,多才多艺,道冠东方。著《玉阳内传》《范无生本行》《女真戒律》《阴符》《道德》《南华》诸经,曾举以授徒,阐明道之大旨。一日沐浴,作颂遗世,辞众而逝,年75。
史志经(1202~?) 名志经,字天纬,绛州翼城人。金泰和壬戌岁(1202)生。贞祜甲戌(1214),翼城再陷,流寓云中。兴定辛巳(1221)遁迹投玄,拜恒岳刘真常(长春弟子)为师。癸未(1223)末,长春应诏东还,史从师拜于阿不罕私第,长春训以今名。辛丑(1241)秋,住持西岳云台观。志经以华山名岳,灵迹甚多,兵戈相寻,至于湮没。乃搜奇访异,亲历见闻,至古今名士所作碑、记、表、传、诗、文,极力求之,期为必得而后己,著为《华山志》十四卷。丙午(1246)真常羽化,志经诣浑源哭之,且心丧三年。1250年,掌教李真人屡以书请,来燕讲玄学,兼授易志徽旨。辛亥(1251)从李真人北觐,赐紫衣,加号“玄真宣义大师”。1252年,复以真人遍祀岳渎。戊午(1258),东游海滨,谒七真故居,访重阳祖师行化遗迹。“又有《灵神洞明贞晦真人道行记》。至元十六年(1279)太华山洞元子史志经撰云:‘真人姓孙,讳彬世,系东牟沟头孙氏。齐阜昌中,法令苛急,赋役繁重,迁居文登,为文登人。贞祜之末,金祚将终,饥馑荐臻,阴阳为渗,疵疠之灾间作,干戈之寇迭兴。簪裾(指显贵人物)星散,栋宇灰飞。’”又云:“文登为宁海剧邑,三隈渤湃,环列群山,人多英豪,地实处胜。邑城之东六十余里,连峰接岫,带谷含溪,林麓幽奇,风物尤美者,白石山也。玉清秘宇,宏建于是焉(见光绪《文登县志·卷四中》)。”观记中所叙,知邑当宋金末造,一苦于刘豫之虐政,再苦于贞祜之乱兵,干戈相寻,虽方外之流不能免。
史志经在昆嵛山及周边逗留近6年。1263年,自登莱还燕。1275年正月四日,羽化于松菊堂,年74岁。志经生平喜著述,为文不事雕篆,语皆真实,无长语浮词,惟《华山志》纤细具备,尤为尽心。
李道元(1245~1320) 号清贫。河南卫辉人。十岁丧父母,后毁身出家,持钵云游。元大德壬寅(1302),至昆嵛山之东华宫,开朝阳洞,〓五祖七真像17尊,安坐洞中。建五华碑,记修建事。作石楼阁——玉皇阁,起三殿。封抱元真静清贫道人。延祜庚申(1320)三月,召门弟子庚道清曰:“我有一念未了,东华宫前石桥吾不能成就,尔可尽力为之。”言毕,无疾而逝,年76,葬云峰庵顶(紫金峰东山),闻声来送葬者数百人,成为悲泣。其后庚道清终于建起石桥,俗称“将军桥”。张仲寿为作《道行碑》,见本志第八编。
武道彬(1251~1330) 籍贯失考。年80岁逝于东华宫东院,武宗皇帝降玺书护其宫。赐号云真渊静明道真人,赐金冠云鹤氅。天历三年(1330)中宪大夫太子左赞善张起岩为之作道行碑。碑文见本志第八编。
庚道清(?~1342) 元延祜年间东华宫提点,统领昆嵛山道教宫观。其师李道元。元延祜庚申(1320)岁三月上浣(上旬)清旦,召门弟子庚道清曰:“我有一念未了,尔勿忘吾言:东华宫前石桥,吾不能成就,尔可尽力为之,三年间必当完备。”道清承命唯诺。师殁,葬师于云峰庵顶,托钵南游,往江西路访先师旧会首南丰州达鲁花赤那怀等处求乞,闻清贫归化,还此缘事,助施中统钞五千余贯。依师所措,建石桥,高40尺,长120尺,宽12尺,阑干俱备,了师身后之缘,壮观宫前之胜。泰和四年(1327)冬,山东宣慰司太不花在东华宫拈香时,见石刻元朝宁海王赠唐四仙姑真人的令旨,提点庚道清叹仙姑归真160余年,未曾迁葬。太不花回州与监郡拜也及判官蒋本敬及诸司属一起捐俸30锭,交付庚道清与神清宫提举林道润完成迁葬,建石阁其上;致和元年(1328)五月,庚道清、宁海州吏目时道、判官蒋本敬、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伯要歹、山东宣尉使司同知太不花等利用修建唐四仙姑坟之余资,在清风庵刻石建坟,葬金代已故真人蒋公(见本志第八编石刻)。元至正二年(1342),庚道清“即以修营殿宇,完且美矣。一旦谋于众曰:‘人为万物最灵贵者,天地之间,惟上帝玉皇至尊之大,为人之太宗也,可不立而祀焉?古云豺獭尚知报本,而况于人乎?’于是立诚不辞辛苦跋涉之劳,规化工需。乃去宫之北东华洞之上,一石屹然峭兀,高约数十尺,旁有万松锁翠,百世腾春,尤为钟秀。谋为其上且平且宽,可建石阁为玉皇之阁。鸠工劈石,营造未遂,道清羽化而登仙矣(见本志第八编《东华宫玉皇阁记》)。”继有山主殷志和、提点韩道微、董道安等踵成其事。
庚道清继李道元的努力,使东华宫蔚成大观,为全昆嵛道教官观规模最大者。今对比清风庵与《太上老子道德经》刻字,笔迹相似,疑其为庚道清、蒋本敬等所为,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智整 生于元初,逝于1381年后。又作“智政”。其先祖黄县野极人。博学儒术,顿悟禅宗。出家于文登县西北之六度寺。元延祜间(1314~1320),赐紫金裥,赐号普照圆明大师。统管主持佛教法事活动的僧人,智整工文善书。明洪武七年(1374),为六度寺住持时,鉴于古来碑石经劫毁坏,将寺之始建、重修等刊记于寺之北山巨石之上,永代不失院名。县南40里之柘阳寺至正十二年(1352)重修碑,就是智整撰文并书丹的。洪武十四年辛酉(1381),其徒为建寿塔(活着所建塔)。盖百有余岁。其《塔铭》见《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1051页。
赤脚王仙(?~1617) 明万历(1573~1619)间人,牟平人王槚有《赤脚王仙传》,今不存;王仙墓在牟平城东南弥勒寺西,墓系万历四十五年(1617)立,见民国《牟平县志》。
成勇(?~1658) 字宝慈,东安人。明末御史。崇祯间为疏救黄道周遭谴戍。既而明亡清兴,获释隐居昆嵛山中。有一天大雪,行山中,遇雪中有人僵卧,意其冻死,趋而视之,四面皆积雪无人迹,其人衣树叶卧,周丈许无雪见勇至,蹶然而起,说:“候公久矣!向见左萝石、沈胃泉二公,托我询公起居,故候于此。……后二年清明日,当偕二公候公(见《池北偶谈》)。”
《明史稿》云:“勇字有仁,天启初成进士。同年生邀谒魏忠贤,持不可。后以疏救杨嗣昌谴戍。及京师陷,福王召起为御史,不赴,遂被缁为僧,越十五年而终。”
成勇为明遗民,正直爱国。因不肯在清朝为官,竞隐于昆嵛山,披缁为僧;约清顺治末年逝。隐于何寺已难考证。
王和尚 明末清初人,生卒年不详。号宝如,俗姓于氏,文登人。9岁而孤,剃度于黄县之宝塔寺。传说不学即解经义。南游尧兴山兴福禅林,锐志修行,契心内典。次参报恩东莲诸名山。后,又到湖之武康(今属浙江德清县),至柏山资寿禅林,得临济正宗三十二代上素下弘,遂皈依为师。觉悟之后,成大知识。顺治丙申(1656),返回登州府,建法源禅院于黄县小河,登坛说戒,绍续薪灯。著有《语录》二卷,诗见本志第九编艺文。以上据雍正《文登县志·仙释》。
青松子(?~1693) 尹姓,寿光人。自幼立志高洁,静修于昆嵛山南麓之沙果庵(在今葛家镇西于村北西1200米)。后游于小泽头村(今属文登市宋村镇)。康熙癸酉(1693)正月,端正而逝,越23日而颜色不改。村人异之,具柩葬于村之东北隅,原有墓碑,已不存。
李常明 清初人,生卒年不详。荣成成山镇黄埠村人,栖真马山寺,修炼得道后,凿今文登界石镇楚岘口,数年寒暑,一人坚持。原有记事碑,已不存。凿宁海之福岘口,行人便之。今此口已下落几十米,唯其西口北侧留下180米的古道遗迹,路两侧均有李常明之凿痕,但北边尤高,最高4米多。路面平均宽5米,车辙印痕较深,今清晰可见。其北崖至今可见摩崖刻碑:横书“天成人善”,字径10厘米,中竖书“开山修路道人李讳常明之碑”,右竖刻:“三教乐从凡皆乘参真功众行易”;左竖刻:“康熙十三年岁次甲寅,开山修路”。字径皆4~5厘米。碑下沿距地面3米,碑高1.3米,宽1.25米。以上两处山口,原来只能勉强行人,而车马不通。李常明开凿后,始通车马。此后又修掖县之新河桥,后坐化于此。当地人建塔立碑云:羽化道人李常明之墓。多有修筑不能详举。此人与即墨修桥道人同名同姓,有人混作一人,误。
慧章 生卒年失考。姓于氏。清道光初甘泉寺僧。自幼读书。年十八,父母为他选吉日迎亲。先期一日,忽病仆地,经昼夜,父母焚香祷,愿以为僧,遂愈。既而悔之,病复发,再祷再愈。乃辞婚出家甘泉寺。洁志苦修,不茹荤酒。其师在日,每宴宾则燔羊炰羔,诸徒各尝其馀沥。而慧章独淡饭水饮,不改其操。乃师殁,继任住持,则断荤戒酒,合寺皆然。客至,惟款以香茗脱粟而已。年八十四,无疾而终。将终之日,呼诸徒而嘱之曰:“吾清修六十年,寺中并无荤酒,汝等断不能守吾戒,但俟三年之后,再变吾法,吾目瞑矣。”可知,清道光间,僧、道能严守清规者少。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