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23
颗粒名称:
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66
页码:
560-625
摘要:
本章收录昆嵛山区各方面有历史影响的过世人物162名,包括释道36名、军政界56名、学界24名、英烈模范46名。资料来源以地方志为主,兼有直接社会调查,均以卒年先后为序。附记在世名人66名,则以生年为序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昆嵛山
人物
传记
内容
《人物》收录昆嵛山区各方面有历史影响的过世人物162名,包括释道36名、军政界56名、学界24名、英烈模范46名。资料来源以地方志为主,兼有直接社会调查,均以卒年先后为序。附记在世名人66名,则以生年为序。
一 宗教界
本部分记与昆嵛山有关的道教名人29名,其中最早的是五代至宋初的正一道徒“宫仙”和宋末的正一道徒李无梦,其余27人为全真教真人;记高僧7人,其中最早的是唐代日本高僧圆仁和昆嵛山巨弘、皈敬和尚。释、道共记36人。
圆仁(794~864) 俗姓壬生氏,日本下野都贺郡人,为日本佛教天台宗第三代座主、慈觉大师。于日本承和五年六月十三日(838年7月8日),以“请益僧”身份随日本政府组织的“遣唐使”自日本渡海,入唐十年,历尽磨难,求法巡礼,用汉文写成日记体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圆仁一行在唐文宗开成四年(839)二月从扬州乘船北上,踏上胶东的第一站就是四月十七日到达的今乳山市白沙滩湾北岸的陶村。155条日记所说“陶村之南边”,即今乳山市白沙滩镇大陶家、小陶家村南和尚洞附近。和尚洞之得名,盖因圆仁等僧人当年在此住过,今洞址尚存(《日记》摘录见本志第九编第二章第一节)。
圆仁于当月十九日离开陶村,前往邵村浦,牟平县衙曾派员慰问。邵村浦,即今乳山市海阳所镇三甲疃。唐时,邵姓在此建邵家埠。圆仁等在此滞留7天。当时邵村一带是新罗人聚居区,圆仁刚到邵村浦,便有“新罗人乘小船来”。鉴于唐朝令其速回国,圆仁便暗地为留唐巡礼而频繁联络。邵村勾当王训“专勾当”外国人住留之事。圆仁到邵家村时,就“遣买过海粮于村勾当王训之家,兼问留住此村之事”。王训向圆仁承诺:“如要住者,我专勾当,和尚更不用归本国。”然而圆仁“依事不应,未能定意”。“勾当”,唐代口语,有处理、办理、管理之意;作名词用,指处理、办理、管理者。四月二十五日出邵村浦,向乳山去。在这里留下关于乳山的最早文字记载。“乳山西浦”,即今乳山口西侧港湾,位于三甲疃西。圆仁在此逗留8天。由于留住之事未办妥,圆仁不得不离开乳山浦,确定东去赤山。
唐大中元年(847)七月二十日,圆仁乘船东归途中,再次经过乳山口,于长淮埠改乘唐人金珍船回国。这是后话。
圆仁一行饱经风雨波涛之险,到达赤山法华院,终于设法留住大唐,在此住到开成五年(840)二月十九日,北去文登县衙办理通关手续。廿五日,离文登县宿在招贤馆。招贤馆即三十里铺,唐时的驿站。可知唐时的开放程度,外国客人是常在此路过住宿的。此地即今昆嵛山东麓、汪疃镇管山之西南麓,烽堠至今犹在;烽堠的西南百余米就是铺房——招贤馆遗址,1958年才拆除房基,平成农田,至今地堰上还堆积着古代砖瓦碎片。这段日记,还说明唐时文登县驻地是无城池的,圆仁进出文登县均无城门、城墙的记载。送行的“纲维、典座”是圆仁在县住宿惠聚寺管事的僧人。纲维,职名,纲领寺庙内维持佛事者;典座,寺庙中掌饮食、床座的僧人。
次日,从招贤馆到达龙泉斜山馆“断中”。
断中,指中午吃斋饭。龙泉,至今是昆嵛山东北麓的大镇,以龙泉汤而闻名。文中未提洗温泉澡,可能是态度不热情的知馆人梁公度未向客人介绍的缘故。
次日,到軬车村宋日成家用午饭,晚宿牟平城东庐山寺,此寺今失传。
軬车村今无可考,按路程计算,应在今大窑镇驻地附近。庐山寺中的三纲,佛家语,寺院中统辖僧众的三个僧职:上座、寺主、维那。直岁,当值一年的僧职。日记记牟平城的长和宽,合周长3.5千米。唐时一里,等于今540米,牟平城的周长,唐比明清时略大。
宋日成家贫如洗,连一顿斋饭也凑不起。庐山寺内设刺史斋,竞全是寺庙附近百姓自家做斋饭端到庙中,分一点给僧人,各吃各饭。这是当时昆嵛山北麓的真实民生、民俗。接此条记载文牟途中所见,因“连年虫灾,百姓饥穷,吃橡为饭。”橡子,是柞树的果实,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可知,当时昆嵛山人民的苦难。
257条记载,午台馆前二塔载唐初王行则带兵征“东藩”残败、一身逃归之史实,此条补今史之缺。东藩,指高丽。唐时一尺合今30厘米,可知铁塔高3米。仵,今作“午”,午台,原属牟平县十五区,今属莱山区初家镇。
圆仁由登州得通关牒文,到五台山巡礼,再去首都长安。在长安四年又十个月,遇上武宗灭佛,只得化装逃出,顺原路回国。
回程再次跋涉于昆嵛山北麓,衣服被荆棘挂破。可知圆仁回程途经昆嵛山北麓、东麓的艰辛,很难想像这也算是一条官道。圆仁到达赤山,法华院已经成为废墟,只好借住附近民家,搭金珍的船回国。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详记了1160年前昆嵛山海的自然与人文,记下了日本高僧圆仁一心到长安巡礼求法、百折不挠的感人事迹,记下了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一幕,史料可靠,地点至今可辨,弥足珍贵。
皈敬(845~891) 姓张氏,唐代文登县人。幼归佛教,长大后研究佛教奥旨。一言合道,便与佛理相契合。为灵塔大师之高徒。曾讲法于昆嵛山禅院,后到文城之东北莲花院驻锡。未几,卒。其门人全意等葬之,为建石幢,今幢文载于光绪《文登县志》。
巨弘 生卒年不详。唐无染禅院法主和尚,“道深九流,德竣三峰,戒珠冷而寒水一池,心即明而秋蟾五夜。伏自穿云得法,止锡〓岩,通水安禅,写志溪涧。近则齐鲁之台相知仰,远乃吴越之公侯顺崇,为人天师,救生死苦。”(参见本志第八编《唐无染院碑记》)唐天复元年(901),佛教徒巨弘和尚于昆嵛北峰重修麻姑殿(见1991年《牟平县志·大事记》)。
宫仙(?~964) 名颐儒,字得先,号四智。其祠遗址在昆嵛山前,今界石镇辛庄东南,俗呼为“神仙殿”。原碑额有“圣旨”二字,相传为宋初赵匡胤所赐。文曰“升仙达道”,登州府宫姓多为其遗裔。据《东莱宫氏族谱》《宫姓春秋》,颐儒在五代后周(951~960)时,授元州防御使,曾与赵匡胤为友。至后周禅位于宋时,不愿在宋朝任职,请辞印绶,挈妇将雏,举家告别京师,辗转数千里,来到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村隐居,悉心研究《易经》,达到深入浅出、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地步。其间遇到正一派道教天师谭峭真人,拜为师,得道号“昆前”,学得仙术,能预报洪水灾害。有一天,宫仙对村人说,不久就要发大水,应早做防范。而后,果发山洪,柳林村被冲去一半,不得不西迁建村,今名柳林庄。宋乾德二年(964)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老友宋太祖赵匡胤获悉,即颁诏在昆嵛南原修建祠庙,塑造肖像,以奉祭祠。塑像身着蟒袍,腰佩玉带,威严正坐,令人肃然起敬,“圣旨”二字及“宫氏先祖家堂”六字尚存,碑文难辨认,仅存“民获以安,远近畏服,老稚讴歌,百功咸成”数语。墓前有卧石一方,上刻“六公子孙拜撰”。茔内石碑碑阴刻宗源图志。茔左有附茔,习称西茔,有碑文;族中供奉木主神牌七尊,时存五尊;一尊,刻始先祖宫福之位(即六世福公,行六),四尊较小者,除一尊字迹磨灭,余三尊分别刻“文邑、昌邑、莱邑远近大小应祀之”。
由此可知,五代至宋,昆嵛山有正一道教盛传于山之阳。
李无梦 北宋末人,生卒年不详。民国《牟平县志·方外》:“无梦有道术,善相人休咎。按薛大训《神仙通鉴》:‘孙忠翊闻炼师无梦赞马宜甫有仙骨,遂以女妻之。’”据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载:“适李元梦炼大丹于昆嵛山,凡三载矣,曰:‘仙至则丹可成。’一日,师(指马宜甫)游其侧,无梦见而异之,曰:‘是子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真大仙之才。’因为之赞曰:‘身体堂堂,面圆耳长,眉修目俊,准直口方,相好具足,顶有神光,宜甫受记,同步蓬庄。’既而丹果成。忠显孙君惜师才德,以其子(女)妻之。”从碑记可知,李无梦修炼于昆嵛山,炼大丹,比王重阳到昆嵛山创立全真教要早。可知昆嵛山当唐宋之际,旧有神仙道教在昆嵛山修炼者,不乏其人。
唐四仙姑(?~1167) 金代宁海州人。唐氏第四女。其家好善,尤崇玄化。姑自幼不食荤羶。及长,性孤洁淡泊,常怀出尘之念。父母欲嫁,誓不许。某日道装,拜辞二亲,径直到昆嵛山危嵓之下,结茅而独居。其山险峭幽邃,树木蓊蔚,猛兽出没,人迹罕至。姑处之恬然久之,人见其心志坚定,修炼精专,深造玄玄之妙,大加敬奉,以“仙姑”称之,宁海王有赠姑真人的令旨。当初长春真人,年方弱冠,刚入道门,住石门庵,闻姑之名,特来师问修行之要。姑说:“你不要问我,异人从西不久就到,那才是你的师傅。”且描述其面貌。重阳果自关西来,达于宁海,化度七真,开烟霞洞,创神清观,姑居之处,遂为全真发祥之地。姑羽化于重阳来宁海之前,灵柩为长春诸真辈,安放于岩穴中。160年后,石穴门垒颓坏。经太不花、蒋本敬等捐资重建石坟、石阁,残碑、断碣尚存于神清观之东北隅。
王重阳(1112~1170) 陕西省咸阳大魏村人。名中孚,字允卿。六岁入学,日记千言,十几岁已通读经史百家。时,金人南侵,建炎四年(1130)金人娄室破陕府入关,咸阳沦为金人统治,把宋降将刘豫扶植称帝,国号齐,年号阜昌。此时,中孚曾以学籍献赋春官,被黜。咸阳一带民不聊生,其家殷富,被抢掠一空。有司捕得抢劫者,欲严惩,中孚叹曰:饥馑所迫,不忍其刑戮,愿尽释之。乡人服其德。金熙宗天眷间(1138~1140)应试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得中甲科。虽有功名,却不愿为官。遂避地隐居终南刘蒋村之别墅。从此消沉终南,放旷自适,似疯似癫,人呼之为“王害风”,亦漫应之。正隆四年(1159)六月十五日,于终南县甘河桥酒店,忽遇二道者,与语,皆出世之言,中孚听之,如醉方醒,恳求度世法。二人乃曰:“此子可教。”遂密授道妙,更名嘉,字知明,号重阳子。自以为二道者乃纯阳子、吕仙翁之化身。重阳自此更加狂癫不羁,乞食于市,短蓑破瓢,眠冰卧雪。第二年中秋,酒店中遇一道士送他密语五篇。重阳读后,顿悟妙理,遂焚其稿。回刘蒋村,自掘一墓,曰“活死人墓”,独居其中。一日从甘河携酒归庵,路逢自称“刘海蟾”者,饮过重阳之酒,又将河中所取之水变酒,自此,重阳常饮水而已。大定六年(1161)重阳于活死人墓四隅各植海棠一株,说:“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一家耳。”1163年秋,弃活死人墓,与和玉蟾、李灵阳结庵居之,且收下史处厚、刘通微、严处常三个徒弟。尝有《了了歌》云:“汉正阳兮为的祖,唐纯阳兮做师父,燕国海蟾兮是叔主,终南重阳兮弟子,聚为弟子便归依,持奉三师合圣机。”
大定七年(1167)四月二十六日忽焚其庵,携铁罐乞食东行。过咸阳、洛阳,抵登州,于观中书壁云:“一别终南水竹村,家无儿女亦无孙。三千里路寻知友,引入长生不死门。”次日东行,于闰七月十八日抵宁海州,住朝元观。在这里重阳见到郝升,见其资禀高古,所习不凡,遂以背坐之机感发之。翌日晚,以二词付郝,郝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只因郝母在堂,不能立即随师出家。在朝元观里,重阳对宁海州和首富马宜甫等情况有所了解。七月十八日,重阳径作不速之客,直闯范明叔南园怡老亭,时马宜甫与辽阳高巨才、战法师等在此聚会。“千里来扶醉人”,一语投机。马邀重阳到自家做客,在自家南园建庵为其居,重阳题额为“全真”。自此,重阳在宁海州声名大振,来访者络绎不绝。九月,栖霞丘哥自昆嵛山来拜师求教;训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本州人谭玉抱病来为弟子,重阳训其名为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重阳又以锁环百日、分梨十化,警悟宜甫夫妇。宜甫终于弃俗入道,遂训名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子。继有在文登牛仙山修道的王公闻重阳在宁海,前来拜师,训其名处一,号伞阳子,又号玉阳子。
大定八年(1168)二月末,重阳带丘、谭、马、王四弟子进昆嵛山,立石门庵,开烟霞洞,训练弟子,接待访道者。时郝升来此拜师,重阳训其名磷,号恬然子。
金大定八年(1168)五月,重阳率谭、丘、王、郝下山,到文登县城姜氏庵,至次年四月中旬约11个月,集中精力创办第一个群众性教会组织——三教七宝会,教化会众,还要教化被逐下山、不准归队的马钰。
大定九年(1169)四月,同马、谭、丘回宁海,周伯通筑庵请居,名“金莲堂”。五月五日,马钰妻孙氏到金莲堂出家,训孙氏名不二,号清净散人。八月在金莲堂立金莲会。九月至福山县立三光会。遂游登州,登蓬莱阁,观海市,在此立玉华会。同马、谭、丘至莱州,十月在掖县立平等会,曾作《三州五会化缘榜》(见本志第九编)。刘公与母亲来投师出家,训其名曰处玄,号长生子。此时,丘、刘、谭、马俱集于席下,称一弟(钰)、一侄(谭)、两个儿(丘、刘)。
同年十月,重阳携四弟子西游汴梁,寓于岳台坊瓷器王氏之旅店。大定十年(1170)正月四日逝。逝前嘱巳曰:“汝等性命皆在丹阳。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
重阳创立全真教,七弟子大力弘扬,至元初,蔚为大观,全真教成为元代国教,后延及明清民国,在乱世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功莫大焉。元世祖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成为全真教所尊五祖之一;元武宗加封“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他的著作收入《道藏》的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等。后皆集入白玉祥辑校的《王重阳集》,2005年6月齐鲁书社第一版。
孙不二(1119~1182) 女,宁海豪族孙忠翊之小女。择配之时,父闻炼师李无梦赞马宜甫有真仙之材,遂妻之。生三子,曰庭珍、庭瑞、庭琏。大定七年(1167)闰七月,重阳抵宁海,筑全真庵于马家南园。重阳为引马氏夫妻入道,特坐环百日,分梨十化,始信奉,然留恋资产、儿子不能决。大定九年(1169)夏四月,重阳自文登回宁海州,居金莲堂。端午节,孙氏抛弃三子,毁容,入金莲堂拜师出家。重阳赐法名曰“不二”,道号清静散人,授以天符灵篆秘诀,时年51岁。十二年(1172)丹阳等归祖师仙柩于终南刘蒋,孙氏闻之,迤逦西迈,卧雪眠霜,毁败容色,不以为苦。大定十五年(1175)夏,抵京兆赵蓬莱宅中,与丹阳相见,参同妙旨,转涉理窟,丹阳赠以《炼丹砂词》,绝夫妻情。孙不二入关致醮祖庭,未几出关,游洛阳,居凤仙洞。接引弟子甚多。大定二十二年(1182)十二月二十九日逝。
孙不二贵为高门贤女,毅然弃子毁容出家,世不多见。创全真清静派。元世祖封“清静渊贞顺德真人”,元武宗加封“清静渊贞玄虚顺化元君”。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坤诀》《清静元君坤元经》等,皆集入白如祥辑校《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2005年6月齐鲁书社出版)。其传授弟子失载。
马丹阳(1123~1183) 原名从义,字宜甫,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宁海州城内人。金天会间中进士,在宁海军摄六曹事。马家为一州首富,好道、助人。王重阳来宁海,马即邀其住家中。马从义家资巨万,妻爱子孝,重阳要引他出家,让他持钵到大街乞讨,心理障碍很大。重阳在马从义南园全真庵内,坐环百日,分梨十化,终于感动马从义出家。但随师离家到昆嵛山住石门庵、烟霞洞,马从义思想反复,患偏头痛严重,重阳只得同意他回家养病。以后8个月间,丹阳几次要求回到师傅身边,重阳均不允。直到丹阳烧了誓状,才重新归队。参加了重阳创建三州金莲、三光、玉华、平等四会后,随师行至汴梁,寓于王氏旅舍者久之,重阳对丹阳等尤加锻炼,责骂捶楚,逆顺莫测,饮食起居,悉视仙机。重阳逝后,丹阳遵嘱引师弟入关中,同乞自然钱数十千,复东行迁重阳师骨负于终南葬之。丹阳头梳三髻,纪念恩师,居丧三年,默坐环堵,在终南纵横阐化13年,服不衣绢,手不拈钱,夜则露宿。尝与丘、刘、谭于大定十四年(1174)秦渡真武庙月夜言志。丹阳曰:斗贫;谭曰:斗是;刘曰:斗志;丘曰:斗闲。马在刘蒋构筑一广庭为环居之所,书额:“祖庭心死”。庵为祖庭,盖自此始。大定二十一年(1181)冬,上司传下符文,令遣发无牒道人各还本乡,道众不胜震栗,遂以关中教事赴长春主持。丹阳出关,所至处,垂髫戴白,迎送不绝。既还乡,劝屠者刘清,教之曰:“昔日壁间之颂,不觉二十年矣!以日计之,宰三猪,十万之数亦已足矣。公寿八十有三,族广家豪,理当止杀。”屠者省悟,遂择日设斋持砧嚣于廊门外焚之。去掖县劝长生从俭。1182年夏四月至宁海,居金莲堂,劝玉阳广泛传教度人。未几,行化于文登之七宝庵。指导门人凿井得水。又代民众求雨、止雨,皆验。大定二十二年(1182)夏秋之际,丹阳至紫金峰之北居“契遇庵”,为九阳池命名,发现紫金峰前后为“仙都灵境”,东华君王玄甫百年修炼之地,遂在峰之阳建东华庵,后扩建为东华观,东华宫。全真教立五祖之一王玄甫为东华辅元立极大帝君,源于此。大定二十三年(1183),丹阳九月晦日与僧烛律师、士人范寿卿宴坐于宁海城北三教堂,作《归山操》(见本志第九编),有归真意。十二月二十二日,逝于莱阳游仙观。
丹阳是全真教第二任掌门,是忠诚执行重阳创教原则、艰苦自励的楷模。至元六年(1269)春正月,玺书赠“丹阳抱一无为真人”;至大三年(1310)二月加赠“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著述有《洞玄金玉集》《渐悟集》《丹阳神光灿》《丹阳真人语录》《丹阳真人直言》《马丹阳真人直言》《真仙直指语录》等,皆集于《马钰集》(赵卫东辑校,2005年6月齐鲁书社出版)。马丹阳创立全真教遇仙派;其门下传授:来灵玉、李大乘、于志道(其徒李道谦一孙德或)、晋真人、曹瑱、赵九渊、柳开悟、杨明真(其徒李志远)、雷大通、薛知微(其徒侯志忍、柳志春、唐志安、范志冲)、尹志平,以尹志平最著名。
谭长真(1123~1185) 原名玉,字伯玉,宁海州人。既入学,记诵敏捷,为同辈所罕及。十岁学诗,及长倜傥不修边幅,以孝义见称,广涉经史,尤工草书。因醉卧雪中感风痹。闻重阳在马宜甫家,即扶杖往谒,祈执弟子礼。重阳与之同衾而卧,伸足令抱之。少顷,谭玉觉周身汗出,宿疾顿愈。重阳以四字秘诀授之,赐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大定八年(1168),从重阳隐修于昆嵛山烟霞洞。九年,从师至黄县卢山延真观,观有卢真人出世之迹,长真于玉皇殿西壁题诗,有“杳杳飚轮去不回,鸾骖鹤驭破云堆”之句。重阳归真,治丧三年,遁迹于伊洛间,调神炼气,漂泊至水南朝元宫、修武、卫州北关、新乡。大定十五年(1175),乞食于磁州二祖镇,遭一狂徒拳击,齿折血流,吐齿在手,面容不改。次年至洛州白家滩。大定十七年(1177)过高唐县,为茶肆书“龟蛇”二字悬其肆,人以为可辟火。大定二十二年(1182)丹阳逝,谭在华阴,继全真教第三任住持。时,疮患于首。大定二十五年(1185)四月初一逝,寿63。
谭长真质朴忠厚,精草书,西去关中,竞未东归。门下弟子创全真南无派。至元六年(1269)正月,玺书赠“长真云水蕴德真人”号,至大三年(1310)二月加赠“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之号。其著作有《水云集》《长真谭先生示门人语录》等,白如祥集于《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2005年6月齐鲁书社出版。其门下传授为:王道明、董尚志等。
任守一(?~1190) 讳守一,道号自然子,京兆鄂(户)县人。到刘蒋祖庵丹阳门下受业,丹阳斥逐数日,其心益坚,乃纳之。三载之间,服劳益勤,丹阳指授真诀,教以忍辱降心,调炼神气。大定癸卯(1183)冬闻丹阳返真,守一竞来东海为师庐墓三年。明昌改元(1190)四月十四日羽化。
刘长生(1147~1203) 莱州武官庄人。家资殷富,好阴德,曾舍田80余顷与龙兴巨刹为庙产。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朝廷旌其门闾、嘉其孝义,蠲免租征。刘自幼而孤,奉母至孝,母亦有栖隐之志。武官南二里有太基山,山之阳有道士谷,乃光州太守郑道昭成道之所。刘曾盘桓其间。弱冠誓不婚宦,清静自守。大定九年(1169)春,忽于邻壁间见有人挥洒二颂,墨苛濡新,不留姓名,末句有:“武官养性真仙地,须有长生不死人。”刘叹赏久之。当年九月,重阳携丘、谭、马西行,刘闻之,与母俱往见。重阳笑道:“壁间墨痕汝知之乎?”三子相视而笑。刘方悟其颂,于是大悟,拜师。重阳爱其殷勤,喜其专精,乃取壁间语意,以长生为号,赠名处玄,字通妙。从师游汴梁日,与马、谭、丘俱。长生时方21岁,乞食炼形,隐姓埋名。师既尽付其四象五行,乃遗物离人而退藏于天。所谓得知友而赴蓬瀛。师逝,与三师兄庐墓三年后,与长真东入洛阳,长真居朝元宫,刘居土地庙,不语者三年。人馈则食、不馈亦无愠容。后迁于云溪之滨,凿洞室于岩根。金大定十六年(1176),复还武官,往拜母亲,相见甚欢。有乡人诬告长生杀人,乃不辞辩而就缚,坐监十旬,杀人者自首。等到出狱,狱中已练就书法绝妙。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复居武官建庵注《道德》《黄庭》等经。次年,主醮于昌阳(今莱阳),八月十五日主登州醮。十二月,丹阳逝,长生与玉阳主葬事,守坟百日。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长生嗣长真主教。金明昌二年(1191)冬,召赴阙,敕寓天长观,问以玄旨,所对称旨,特赐琳宇,名“修真宫”。次年三月,乞还故山,礼部给观额五。遂大兴灵虚观以光祖庭。泰和二年(1202)主滨州醮,三年二月六日羽化。
长生在七真中年岁最小,奉师勤勉,得师称赞,为全真教第四代掌门,创全真随山派。至元六年(1269)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号;至大三年(1310)加赠“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号。其著述有《仙乐集》《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黄帝阴符经注》《黄帝内景玉经注》《长生真人语录》等,亦见白如祥辑校本。其门下传授:于显道(再传孙伯英、王志明)、崔道演(再传张志伟、王志深)、宋德芳等。
刘真一(?~1206) 道号朗然子,“玄门十大解元”之一,世为登州黄县之巨室。读书日记数千言。入关到终南刘蒋村礼丹阳师出家。奉侍既久,得付玄旨,壬寅(1182)夏从丹阳东归海上。癸卯(1183)冬丹阳将羽化,召真一嘱之:“汝等要作神仙,须积功累行,纵遇千魔万难,慎勿退堕,然后可领吾言。我开眼也见,瞑目也见,原来不在眼,但心中了然,则无所不见矣。”丹阳升仙,真一遵师嘱北游,至抚宁县筑重阳观居之,其后度门众数千,创宫观大小300区。北方全真风洪畅,真一阐扬之功多。泰和丙寅(1206)二月初六日羽化,著有《应缘集》行世。
曹瑱(?~1207) 号朝虚子,陕西坊州人,为“玄门十大解元”之一。闻丹阳宗师于终南祖庭居环堵,径往拜见。丹阳纳诸门下,教以道要。凡初入道者,丹阳以填为其兄。壬寅(1182),丹阳东归宁海,填侍行。次年丹阳羽化,填代师行化海上。明昌间,与云中苏公、无染柳公、奉长春师教命,同去燕蓟,演化度人。泰和丁卯(1207)夏四月,逝于燕都城东永寿观。朝命追赠“翊玄惠正朝虚真人”号。
来玲玉 生卒年失考。讳灵玉,道号真阳子,为“玄门十大解元之一”。大定十年(1170)礼丹阳宗师出家。丹阳东归宁海,灵玉侍行左右。嗣后,事迹失考。
姚玹(约1112~1183) 名玹,号云阳子,终南蒋夏村人。与重阳祖师有缌麻之亲。丹阳辈来居刘蒋庵,弦来询其始末。见丘、刘、谭、马四师皆凌云仙客,由斯顿悟,乞受道于丹阳师。姚玹得法后,目不交睫、胁不沾席十有余年。壬寅(1182)丹阳东归昆嵛,姚永从行。待丹阳上仙,玹游磁、相间,在滏阳筑白云庵居之。逝于此,年七十有二。有《破迷集》行世。
雷大通(?~1211) 道号洪阳子,名大通。世为延安敷政之巨族。大定十五年(1175),闻终南祖庭丹阳宗师阐全真教法,即住拜见。一见如故,乃作诗二绝写怀以呈,丹5阳即继韵答道“饶后身价胜苏秦,不似韬光更匿名。物外逍遥真坦荡,亘初一点自然明。静清便是长生诀,舍弃妻男没口传。悟后知空宁著有,自然获得好因缘。”大通焚香拜礼,丹阳留于座下,训以今名号。丹阳东归,大通留居祖庭。甲辰(1184)闻丹阳上仙,杖履游海上,祭奠坟垅。明昌初住滕郡响石涧,演化度人,弟子数百人,惟灵真子马了道、清明子王志专为入室。大定辛未(1211)逝。
郝太古(1140~1212) 以道号名于世。初名升,家资富饶,世为宦族。少孤,事母孝。不慕仕途,潜心于黄老之学,习阴阳八卦占卜推算之术,遇林泉幽寂之地,则徘徊终日忘返。金大定七年(1167),重阳自关西至宁海,见其资禀高古,所习不凡,遂背肆而坐感发之。郝升曰:“法师回头。”重阳曰:“只恐先生不肯回头。”郝颇惊异,急起作礼,邀赴另所闲话。次日晚于朝元观为重阳献诗,重阳答曰:“口爱郝公通上古,口谈心甲神仙路(二‘口’,疑为缺字符号口一修志者注),足间翠雾接来时;日要先生清静句。”郝读罢,得意而归。自此,日往亲炙,因有老母未即入道。明年,母逝。三月,乃弃家至烟霞洞,正式拜师,重阳乃赐名曰“磷”,号“恬然子”,复解衲衣去其袖而予之,曰:“勿患无袖,汝当自成。”盖传法之意。不久,随师去文登创立“三教七宝会”,携瓦罐乞食,误触碎,重阳别授一罐,且题颂其上:“扑碎真灰罐,却得害风观,直等悟残馀,有个人人唤。”并留郝与玉阳居槎山,留守胶东。期间在昆嵛山一带传教,信奉者多。大定十一年(1171),闻重阳上仙,四子入关,遂西游以访之,次年葬师于祖庭终南,欲与四子庐墓侧,长真曰:“随人脚跟转可乎?”郝明日遂别,至歧山,遇人授以《易》之大义。十三年(1173)度大庆关而东,来往于赵魏间。十五年(1175)乞食于沃州,方悟重阳密语,涣然开发,遂于石桥下默默静坐,饥渴不求,寒暑不变,人馈则食,不馈不食。虽有人侮狎戏笑亦不怒。常为小儿辈在他头顶上戏垒砖石为塔;嘱以勿坏,头竟不侧。河水泛溢而不动,亦不伤。如此缄口不言,身如槁木而心死灰者六年,人称“不语先生”。乃杖屦北游,盘桓于真定间,真定少尹郭长倩携夫人(昆嵛南区人,夫人为郝之侄女)遇之,礼拜并厚赠,郝不一顾,无一言,夫妇二人嗟异而去。大定二十二年(1182)过滦城,又与异人遇,受大《易》秘义,自此为人言未来事,多中。至全真阳居观,升堂演道,远近听众常数百人。阐化诸方,专以利物度人为务。至咸平与高士王贤佐游,贤佐辈拜郝为师。
明昌初(1190),东还宁海,一日作图,索纸笔,不终朝成33图,皆昔贤未发之意,人之休咎,道之行否,兵革之期,凡有言于前,莫不验之于后。预于三年前命匠工为之凿地宫(墓穴)。于崇庆元年(1212)腊月晦日返真于先天观,年73岁。有《太古集》收入明正统《道藏》,另有《心经解》《救苦经》《示教直言》等著述。开创全真华山派。至元六年(1269)敕赠“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号,至大三年(1310)加赠“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号。其门下传授:范圆羲、王志谨(再传徐志根一孙履道、张志信、姬至真、刘志甫、张志夷、田志敬、贾志福、管至道)、尹志平。郝大通洞晓阴阳、律历、卜筮之术,在故乡利物传道成就显著,直到清末民国,昆嵛山道观最多为华山派。
柳开悟(?~1212) 字巨济,道号无染子。陕西坊州人。乡中以才名推为州学录。游长安,遇丹阳宗师,遂舍家与之游,居刘蒋祖庵逾十年。与曹填、来灵玉、刘真一、李大乘、雷大通、李大茎、赵九渊辈俱在丹阳门下,时人称之“玄门十解元”。丹阳东归海上,开悟与诸公亦从行,待丹阳上仙,开悟奉长春命,演化燕蓟,既而迁固安之栖玄庵。金崇庆改元(1212)寿终,清和真人移葬于五华山。赠“明玄崇德无染真人”号。
王玉阳(1142~1217) 法名处一,号玉阳,又号伞阳子。宁海东牟人。少年学道,先后居文登牛仙山,今荣成小圣水。金大定八年(1168),到烟霞洞拜王重阳为师,其母亦拜重阳为师,以德清名之,号玄靖散人。重阳“授以正法三十有六”。后玉阳独去文登铁槎山(今属荣成市)云光洞结庵修炼,常赤脚往来于砺石荆棘,人称“铁脚仙人”。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奉诏进京为世宗皇帝讲道,凡所应对,无不称旨。世宗“延问修真之道,就御果园建道院,给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赐冠简紫衣”,玉阳悉表而辞之。未几,恳求还山,世宗“不讳其志”,仍赐钱二十万为回山盘费。家乡道徒、百姓闻其归乡,“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不令他适”。玉阳遂在圣水岩(今属乳山市)结茅为庵,行道修炼,收弟子三百余,创立全真教嵛山派。承安二年(1197),章宗皇帝召玉阳进京,问养身之道,玉阳“以无为清静少私寡欲为对”。
复问教法规仪治国之道,玉阳“以雅对,妙沃帝心”。帝特赐号“体玄大师”,并再旨留京主持修真观,玉阳再辞,求还山。帝许之,乃赐道经一藏,“绫罗绢各两千匹,月给斋厨钱二百镪”,并牒敕圣水庵为“玉虚观”。还山后,约集“善众门人”,“献木”“献谷”“施财”,“剪荆芟草,夷峻堙谷”,修建玉虚观,时为北方三大道观之一。玉阳居玉虚观二十余年,三次受帝王诏见。贞祜四年(1216),文登令温迪罕龟寿迎师归天宝观,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沐浴冠带,焚香朝礼而逝”。生前著作有《云光集》《西岳华山志》《清真集》行世,其中《云光集》辑诗、词、歌、赋600余篇,被收入《道藏》,为传播和发展其教派,确立全真教在胶东乃至全国道教中的主导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圣水玉虚观碑阴本有玉阳宗派图,惜已磨灭(下半部尚可见明清住持道士数十名),道书又失传其宗派,唯姚燧撰《玉阳体玄广度真人王宗师道行碑铭并序》中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九月,提点秦蜀九路道教、丹阳之侄孙、天乐真人李道谦,偕终南上清太平宫提点丹阳曾孙贺志冲、李志真来求姚燧撰文,因为七真中,除孙不二为女流,余六人唯玉阳未立道行碑,称玉阳之徒孙清冷子刘志源建太平宫未成卒,玉阳之曾孙陈志玄、朱志彦、赵志古、张志隐、李志宗、李志明、崔志安、赵志真、贺志冲、李志真等,历45年,建成规模宏大的太平宫,立此道行碑。玉阳传教于山东三州,而逝后由侄孙、徒孙、曾孙立宫树道行碑于终南。如其有灵会说:“吾孙若曾亦有可才如是者耶?”可知师贵有传。
至元六年敕赐“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号,至大三年加赠“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号。
丘长春(1148~1227) 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栖霞县槟都里人。19岁出家于昆嵛山,住石门庵,曾拜山中唐四仙姑为师,唐不收。大定七年(1167)听说终南王重阳在马宜甫家,就前去拜他为师。重阳与语终夕,玄机契合。八年春,引丘等南入昆嵛山石门峪,扩建石门庵,又北修烟霞洞,皆由处机为向导。时丹阳因心理障碍患偏头痛,师严苛斥之,丹阳几灰心,处机暗里勉励他。八年秋,随师居文登姜氏庵创三教七宝会,长春旦夕亲侍重阳左右。九年(1169),与丹阳、长真、长生从师游梁,师朝夕训诱,比其余人尤加切至,被师视为“儿子”。重阳羽化,四人丧葬之终南,庐墓三年,各任所适。长春西游凤翔,潜修于磴溪洞,战睡魔,除杂念,胁不沾席,一蓑一笠,日乞一食,寒暑不变,如此六年。大定二十年(1180),长春迁居龙门山,养真七年,时作诗歌以咏怀,声名大著。京兆统军峡谷公奉疏礼请还居终南刘蒋,遂下山。时大定二十六年(1186)冬。在此构祖堂,谓之祖庵。大定二十八年(1188)二月,金世宗召赴阙,待诏于天长观。奉敕命主万春节醮事。世宗问以至道,长春首陈延生保命之要,次及持盈守成之难。又说:“富贵骄淫人情所常,当兢兢业业以自防,诚能久而行之,去仙道不远,谲诡幻怪,非所闻也。”上嘉纳之。馆于万宁宫之西以便咨访。五月初一召见于长松岛,七月十日再召见,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甚惬上意,应制献“瑶台第一层”之诗,上览之大悦。翌日遣中使赐桃一盘。八月得旨还山归终南,赐钱,辞不受。二十九年(1159)二月抵关陕间,度函谷关,历终南。随方开化度人。明昌元年(1190)东还,二年归栖霞建太虚宫。三年十月于芝阳作醮,五年九月主醮于福山。泰和七年(1207)元妃施道经一藏六千余卷驿送栖霞。贞祜二年(1214)山东农民起义,官军剿之,时登州、宁海人响应杨安儿起义,驸马都尉仆散公请长春抚谕,长春劝民众无作不必要牺牲,二州遂定。长春慎度时势,拒绝贞祜四年(1216)金宣宗之请,再拒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宋使之召。是年五月,元太祖成吉斯自奈蛮遣侍臣刘仲禄召请,十二月至东莱传旨,长春竞许北行。次年正月,选弟子18人,不顾72岁高龄,度大漠,过雪山。1222年3月到印度大雪山之阳。“我至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多次与成吉斯论道。既见,帝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帝时方西征,日事攻城,长春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问为治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帝深契其言。曰:天赐仙翁以悟朕志,命左右书之,且以训之子焉。呼为“神仙”、拜为国师,赐之虎符。1923年3月7日辞行,成吉斯命“应于门下人,悉令蠲免(赋税)”,赐圣旨文字一通,且用御宝,命人护师东还。详见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1224年2月,入住燕京太极宫,此后道侣云集,玄教日兴。乃建八会:平等、长春、灵宝、长生、明真、平安、消灾、万莲。1226年5月京师大旱,行省请师主醮,雨乃足。1227年五月复旱,作醮乞雨。是月,王志明自秦州奉旨来,改太极宫为长春宫,琼花岛为万安宫,赐以金虎符。凡道家事,一委神仙处之。是年七月九日于葆光堂逝去,年80岁。著有《磴溪集》《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玄风庆会录》《真仙直指语录》《全真清规》《丘祖全书》《丘祖密传大丹直指》等,创龙门派,为全真教第五代掌门人。传授弟子众多:尹志平(再传刘志渊一郭志常:仇志隆一陈德定)、綦志远,李志常(再传樊志应一齐道亨、刘道安、张志敏、申志贞)、李志全、李志方、刘道宁(再传褚志通、史志经一褚寂然与刘志新、许志安)、陈志益、刘志敏(再传冷德明)、赵志渊(再传张志静)、宁神子(再传杨守玄一张守微)、韩志谷(再传刘志永一刘志实)、李志明(再传张志希、侯至正、郭志修)、房志起(再传张志洞、孟志玄、赵志朴)、李志柔(再传成志远、任志安、石志坚)、冯至亨(再传薛德琚、姚志玄)、于志道(再传马天麟、符道德、高道宽、李道谦一孙德或[颜若退、景若冲、赵道真、张若讷、任道明])、王志坦(再传梁志安、常志敏)、蒲察道渊、宋德芳(再传祁至诚一丘洞真,刘志贞一谢志坚、梁志端,何志渊一王志纯,秦志安一李志实)、潘德冲。至元六年敕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号,至大三年加赠“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号。
20世纪末,栖霞太虚宫重建,规模宏敞。
杨明真(?~1228) 名明真,号碧虚子。耀州三原县人。既长,每发浮生如电之叹,志慕仙道。金大定十四年(1174)闻丹阳弘全真大教于终南祖庭,即弃家诣门下,乞请开度。丹阳叹为仙材,因训今名,授以还丹诉流之诀。明真既受教,头蓬面垢,乞食度日,或歌或舞,佯狂玩世,被呼为“杨害风”,盘桓终南鄂社间。闻丹阳上仙,遂东游海上,祭奠坟垅。拜见长生、玉阳二宗师,多蒙指授。西归,参拜稷山真阳子段君,还秦。于正大戊子(1228)六月十一日顺化。谥“碧虚毅烈真人”号。
离峰子(1168~1232) 以道号名于世,名道显。金代文登县于氏之子,自号离峰子。初拜刘长生为师。年未二十,苦节自持,食不弃腐败,居不置庐舍。其少时未知书,一旦有悟,日诵数百言,老庄之旨,如迎刃而解。不数年,遍通内外学。周急济困,解衣推食,恒若不及,京师达官贵人多游其门。金正大年间(1224~1231),提点毫州太清宫,赐紫虚大师。卒于洛阳长生观。元好问撰《紫虚大师于公墓碑》(见《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1042页),收入《元遗山集》。
潘德冲(?~1256) 字仲和,号冲和。淄之齐东人。拜长春真人为师,得传心之要。及长春应诏西游,德冲为十八弟子之一,不以风沙万里为劳。还燕之三年,长春去,尹志平嗣法,命德冲冲燕京都道策兼领宫事,真常复总玄机,注依尤深。燕去和林数千里,朝觐往返凡十有三,供拟之费皆依办于德冲,一无所阙。1235年,重修平遥兴国观。1242年,德冲代理诸路道教都提举仍兼本路道箓。1244年,受命为河东南北两路道教都提点,改永乐祠堂为纯阳万寿宫。1249年右宫懿旨,凡海岳灵山及玄教师堂,遣近侍护师悉降香以礼之。德冲乃葺淮阳玉清宫,至昆嵛山麻姑洞取历代诰册刻之于石以彰灵迹。可惜今人已难见到这些刻石了,“历代诰册”也早已不存。1256年五月二十六日逝,赐“冲和微妙真人”号。
灵神子(1205~1279) 以道号名于世。俗姓孙氏,名彬。东牟沟头人。齐阜昌年间(1130~1137),迁居文登,先世称善门。彬少时,决志出家。金泰和间(1201~1208),谒王玉阳于圣水庵,受名通古,道号灵神子。后往滨都谒长春子。北游燕蓟,乞食炼心。还浔山,侍含光子,修玉清宫于白石山阳,缺梁柱者六。忽三椤木自海浮出,议者以为神助。奉朝旨加洞明大师,赐金裥紫服。道古以道修身,以学扶教。善卜筮,精医方,明六王、遁甲,通相术,多才多艺,道冠东方。著《玉阳内传》《范无生本行》《女真戒律》《阴符》《道德》《南华》诸经,曾举以授徒,阐明道之大旨。一日沐浴,作颂遗世,辞众而逝,年75。
史志经(1202~?) 名志经,字天纬,绛州翼城人。金泰和壬戌岁(1202)生。贞祜甲戌(1214),翼城再陷,流寓云中。兴定辛巳(1221)遁迹投玄,拜恒岳刘真常(长春弟子)为师。癸未(1223)末,长春应诏东还,史从师拜于阿不罕私第,长春训以今名。辛丑(1241)秋,住持西岳云台观。志经以华山名岳,灵迹甚多,兵戈相寻,至于湮没。乃搜奇访异,亲历见闻,至古今名士所作碑、记、表、传、诗、文,极力求之,期为必得而后己,著为《华山志》十四卷。丙午(1246)真常羽化,志经诣浑源哭之,且心丧三年。1250年,掌教李真人屡以书请,来燕讲玄学,兼授易志徽旨。辛亥(1251)从李真人北觐,赐紫衣,加号“玄真宣义大师”。1252年,复以真人遍祀岳渎。戊午(1258),东游海滨,谒七真故居,访重阳祖师行化遗迹。“又有《灵神洞明贞晦真人道行记》。至元十六年(1279)太华山洞元子史志经撰云:‘真人姓孙,讳彬世,系东牟沟头孙氏。齐阜昌中,法令苛急,赋役繁重,迁居文登,为文登人。贞祜之末,金祚将终,饥馑荐臻,阴阳为渗,疵疠之灾间作,干戈之寇迭兴。簪裾(指显贵人物)星散,栋宇灰飞。’”又云:“文登为宁海剧邑,三隈渤湃,环列群山,人多英豪,地实处胜。邑城之东六十余里,连峰接岫,带谷含溪,林麓幽奇,风物尤美者,白石山也。玉清秘宇,宏建于是焉(见光绪《文登县志·卷四中》)。”观记中所叙,知邑当宋金末造,一苦于刘豫之虐政,再苦于贞祜之乱兵,干戈相寻,虽方外之流不能免。
史志经在昆嵛山及周边逗留近6年。1263年,自登莱还燕。1275年正月四日,羽化于松菊堂,年74岁。志经生平喜著述,为文不事雕篆,语皆真实,无长语浮词,惟《华山志》纤细具备,尤为尽心。
李道元(1245~1320) 号清贫。河南卫辉人。十岁丧父母,后毁身出家,持钵云游。元大德壬寅(1302),至昆嵛山之东华宫,开朝阳洞,〓五祖七真像17尊,安坐洞中。建五华碑,记修建事。作石楼阁——玉皇阁,起三殿。封抱元真静清贫道人。延祜庚申(1320)三月,召门弟子庚道清曰:“我有一念未了,东华宫前石桥吾不能成就,尔可尽力为之。”言毕,无疾而逝,年76,葬云峰庵顶(紫金峰东山),闻声来送葬者数百人,成为悲泣。其后庚道清终于建起石桥,俗称“将军桥”。张仲寿为作《道行碑》,见本志第八编。
武道彬(1251~1330) 籍贯失考。年80岁逝于东华宫东院,武宗皇帝降玺书护其宫。赐号云真渊静明道真人,赐金冠云鹤氅。天历三年(1330)中宪大夫太子左赞善张起岩为之作道行碑。碑文见本志第八编。
庚道清(?~1342) 元延祜年间东华宫提点,统领昆嵛山道教宫观。其师李道元。元延祜庚申(1320)岁三月上浣(上旬)清旦,召门弟子庚道清曰:“我有一念未了,尔勿忘吾言:东华宫前石桥,吾不能成就,尔可尽力为之,三年间必当完备。”道清承命唯诺。师殁,葬师于云峰庵顶,托钵南游,往江西路访先师旧会首南丰州达鲁花赤那怀等处求乞,闻清贫归化,还此缘事,助施中统钞五千余贯。依师所措,建石桥,高40尺,长120尺,宽12尺,阑干俱备,了师身后之缘,壮观宫前之胜。泰和四年(1327)冬,山东宣慰司太不花在东华宫拈香时,见石刻元朝宁海王赠唐四仙姑真人的令旨,提点庚道清叹仙姑归真160余年,未曾迁葬。太不花回州与监郡拜也及判官蒋本敬及诸司属一起捐俸30锭,交付庚道清与神清宫提举林道润完成迁葬,建石阁其上;致和元年(1328)五月,庚道清、宁海州吏目时道、判官蒋本敬、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伯要歹、山东宣尉使司同知太不花等利用修建唐四仙姑坟之余资,在清风庵刻石建坟,葬金代已故真人蒋公(见本志第八编石刻)。元至正二年(1342),庚道清“即以修营殿宇,完且美矣。一旦谋于众曰:‘人为万物最灵贵者,天地之间,惟上帝玉皇至尊之大,为人之太宗也,可不立而祀焉?古云豺獭尚知报本,而况于人乎?’于是立诚不辞辛苦跋涉之劳,规化工需。乃去宫之北东华洞之上,一石屹然峭兀,高约数十尺,旁有万松锁翠,百世腾春,尤为钟秀。谋为其上且平且宽,可建石阁为玉皇之阁。鸠工劈石,营造未遂,道清羽化而登仙矣(见本志第八编《东华宫玉皇阁记》)。”继有山主殷志和、提点韩道微、董道安等踵成其事。
庚道清继李道元的努力,使东华宫蔚成大观,为全昆嵛道教官观规模最大者。今对比清风庵与《太上老子道德经》刻字,笔迹相似,疑其为庚道清、蒋本敬等所为,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智整 生于元初,逝于1381年后。又作“智政”。其先祖黄县野极人。博学儒术,顿悟禅宗。出家于文登县西北之六度寺。元延祜间(1314~1320),赐紫金裥,赐号普照圆明大师。统管主持佛教法事活动的僧人,智整工文善书。明洪武七年(1374),为六度寺住持时,鉴于古来碑石经劫毁坏,将寺之始建、重修等刊记于寺之北山巨石之上,永代不失院名。县南40里之柘阳寺至正十二年(1352)重修碑,就是智整撰文并书丹的。洪武十四年辛酉(1381),其徒为建寿塔(活着所建塔)。盖百有余岁。其《塔铭》见《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1051页。
赤脚王仙(?~1617) 明万历(1573~1619)间人,牟平人王槚有《赤脚王仙传》,今不存;王仙墓在牟平城东南弥勒寺西,墓系万历四十五年(1617)立,见民国《牟平县志》。
成勇(?~1658) 字宝慈,东安人。明末御史。崇祯间为疏救黄道周遭谴戍。既而明亡清兴,获释隐居昆嵛山中。有一天大雪,行山中,遇雪中有人僵卧,意其冻死,趋而视之,四面皆积雪无人迹,其人衣树叶卧,周丈许无雪见勇至,蹶然而起,说:“候公久矣!向见左萝石、沈胃泉二公,托我询公起居,故候于此。……后二年清明日,当偕二公候公(见《池北偶谈》)。”
《明史稿》云:“勇字有仁,天启初成进士。同年生邀谒魏忠贤,持不可。后以疏救杨嗣昌谴戍。及京师陷,福王召起为御史,不赴,遂被缁为僧,越十五年而终。”
成勇为明遗民,正直爱国。因不肯在清朝为官,竞隐于昆嵛山,披缁为僧;约清顺治末年逝。隐于何寺已难考证。
王和尚 明末清初人,生卒年不详。号宝如,俗姓于氏,文登人。9岁而孤,剃度于黄县之宝塔寺。传说不学即解经义。南游尧兴山兴福禅林,锐志修行,契心内典。次参报恩东莲诸名山。后,又到湖之武康(今属浙江德清县),至柏山资寿禅林,得临济正宗三十二代上素下弘,遂皈依为师。觉悟之后,成大知识。顺治丙申(1656),返回登州府,建法源禅院于黄县小河,登坛说戒,绍续薪灯。著有《语录》二卷,诗见本志第九编艺文。以上据雍正《文登县志·仙释》。
青松子(?~1693) 尹姓,寿光人。自幼立志高洁,静修于昆嵛山南麓之沙果庵(在今葛家镇西于村北西1200米)。后游于小泽头村(今属文登市宋村镇)。康熙癸酉(1693)正月,端正而逝,越23日而颜色不改。村人异之,具柩葬于村之东北隅,原有墓碑,已不存。
李常明 清初人,生卒年不详。荣成成山镇黄埠村人,栖真马山寺,修炼得道后,凿今文登界石镇楚岘口,数年寒暑,一人坚持。原有记事碑,已不存。凿宁海之福岘口,行人便之。今此口已下落几十米,唯其西口北侧留下180米的古道遗迹,路两侧均有李常明之凿痕,但北边尤高,最高4米多。路面平均宽5米,车辙印痕较深,今清晰可见。其北崖至今可见摩崖刻碑:横书“天成人善”,字径10厘米,中竖书“开山修路道人李讳常明之碑”,右竖刻:“三教乐从凡皆乘参真功众行易”;左竖刻:“康熙十三年岁次甲寅,开山修路”。字径皆4~5厘米。碑下沿距地面3米,碑高1.3米,宽1.25米。以上两处山口,原来只能勉强行人,而车马不通。李常明开凿后,始通车马。此后又修掖县之新河桥,后坐化于此。当地人建塔立碑云:羽化道人李常明之墓。多有修筑不能详举。此人与即墨修桥道人同名同姓,有人混作一人,误。
慧章 生卒年失考。姓于氏。清道光初甘泉寺僧。自幼读书。年十八,父母为他选吉日迎亲。先期一日,忽病仆地,经昼夜,父母焚香祷,愿以为僧,遂愈。既而悔之,病复发,再祷再愈。乃辞婚出家甘泉寺。洁志苦修,不茹荤酒。其师在日,每宴宾则燔羊炰羔,诸徒各尝其馀沥。而慧章独淡饭水饮,不改其操。乃师殁,继任住持,则断荤戒酒,合寺皆然。客至,惟款以香茗脱粟而已。年八十四,无疾而终。将终之日,呼诸徒而嘱之曰:“吾清修六十年,寺中并无荤酒,汝等断不能守吾戒,但俟三年之后,再变吾法,吾目瞑矣。”可知,清道光间,僧、道能严守清规者少。
二 军政界
本部分记军政界人物56名。最早为西汉末年从昆嵛山北麓走出来的巨人巨毋霸,最晚为20世纪从昆嵛山南麓走出来的红色水利专家、“长江王”林一山。多数是光耀史册的人民功臣,也有与人民为敌的历史罪人。他们或生于此、长于此的昆嵛山人,或生于外地,而在昆嵛山留下历史的印记。
巨毋霸(?~公元23年) 西汉末年人。据《前汉书·王莽传下》:莽新六年(公元14年),“夙夜(莽改不夜为‘夙夜’)连率韩博上言:有奇士,长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濒(师古曰:昭如,海名也;濒,涯也,音频,又音宾。)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即日以大车四马,建虎旗,载霸诣阙。霸卧则枕鼓,以铁箸食。此皇天所以辅新室也。愿陛下作大甲高车贲育之衣,遣大将一人与虎贲百人迎之于道。京师门户不容者,开高大之。以视(示)北蛮,镇安天下。”考西汉区划,不夜县治在今荣成市不夜村,辖昆嵛及山东至海;昆嵛南区,今文登市宋村城东为昌阳县驻地,北与不夜县邻接,南至海,西到今乳山境。巨毋霸出自今昆嵛北海之滨,名“昭如之濒”。即蓬莱到不夜之间的海滨,非昆嵛北麓莫属。从下文看,巨毋霸身高一丈,大十围等记载,并非虚夸,是二十五史中仅有的,可谓昆嵛巨人。
文章又说:“(韩)博(士)意欲以风莽(晋灼曰:讽言毋得篡盗而霸)。莽闻恶之,留霸在所新丰(师古曰:‘在所’,谓其见到之处),更其姓为巨母氏,谓因文母太后而霸王符也(师古曰:莽字巨君,若言父母出此人使我致霸王)。征博下狱,以非所宣言弃市。”
巨毋霸的结局见《后汉书·汉光帝纪上》:“初,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万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士,招募猛士(巨毋霸就是招募的猛士之一)。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时有长人巨毋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警卫垒壁的武官),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从西水上衝其中坚。寻,邑阵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嗓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仆也)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滍川,出南阳鲁阳县,经昆阳城北,东入汝),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昆阳大战”。
巨毋霸在败军中的下落,史未载,至王莽被杀止,巨毋霸未再出现。
刘宠 生卒年不详。字祖荣,东汉牟平人。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渫受封为牟平侯,他的子孙就成了牟平人。刘宠曾因“明经”被推荐为孝廉,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有仁惠之政。后升任豫章、会稽太守。在会稽郡时,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政绩卓著。后被升职入京,山阴县(会稽郡的首县,即今浙江绍兴县)有五六位须眉皓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了百文钱赠送他。他不肯接受,只是从许多钱中挑选一个最大的收下了。因此,后人称他为“一钱太守”。
刘宠入京后,历任宗正大鸿胪、司空、将作大匠、司徒太尉等职。有一次,他出京到外地去,路经亭舍,想进去休息一下,管亭舍的小官拒而不纳,说:“我们这里特意整顿洒扫一番,专门等待刘宠大人的到来。你有什么资格来住呢!”刘宠听了,一言不发,悄然离去。当时人们听到这件事,都称颂他是一位忠厚长者。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宠被免职返回乡里。后以老病卒于家中。清初,监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邑人杨维乔在莒岛刘宠墓题诗:“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
刘宠清廉俭朴的美德,载在《后汉书·循史传》,被奉为楷模。清代著名文人、恩贡宋克智诗中曾写道:“冷落东牟汉室亲,坚持清节作名臣,到今千有余年后,占得吾乡第一人。”
王营 生卒年不详。东牟县(今牟平区)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汉献帝建安五年(200),聚众三千余人,据昌阳县(今文登市境)起事。长广郡太守何夔遣王钦等用反间计离散起义军,为时1个月,起义被镇压。
于琛 生卒年不详。字献庭,世居牟平念上村(今属牟平区姜格庄镇东念村、西念村)。五代时人。仕至颍州长史,累世显达,以子贵,追赠大理寺评事。下至刘延绍皆为五代时职官。
于延绍 生卒年不详。琛长子。摄别驾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
于延挺 生卒年不详。琛四子。朝散大夫,行太子右赞善大夫。
于延袭 生卒年不详。琛五子。副都孔目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
刘延绍 生卒年不详。今乳山市下初镇巫山村人。北宋都孔目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
孙实 生卒年不详。宋时牟平北黄(今属文登市小观镇)人。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侍御史。《宁海州志》列《孝存义行》,惜遗事失考。
郝俊彦 生卒年不详。今牟平区姜格庄镇郝家疃人。先世太原籍,后徙安州,又徙牟平,以此为家。十岁能作文,未及20岁,首列县学生员。金天会癸丑(1133)擢丙科进士,天德初(1149),由安德令累迁至骑都尉,又晋朝列大犬、太原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卒,谕祭葬。
姜房(1185~1240) 字汉臣,今乳山市大孤镇万户村(原名鲁宋里)人。禀生明毅,识度不凡,乐易而爱众,为乡里所推重。年刚壮,值金末大乱,宁海州为阻山濒海之地,“盗贼千百为群,啸聚山谷,乃至猎人为食,居民苦甚”。姜房纠合义旅,冒锋镝数年,地方始平。时,元太祖成吉思汗已攻下山东,以李全行省事。姜房功闻于朝,朝廷特授予他宁海州同知,累迁昭武大将军,晋昭毅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等职。政崇宽简,勤俭率下,全境安定,风俗丕变,人民富庶。朝廷嘉奖其功,加授胶、潍、莒、密、宁海等处总管万户①,赐以金符。
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九月五卒于任。得年55岁。谕祭葬。子九人,长子思明、次子思聪,袭职,褒封②上护车③、天水郡开国侯④。皆恪守官职,不坠家声,颇知细民利病。(据姜房墓碑)
注:①万户: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蒙古成吉思汗建国。封右、中、左三万户,分领属下军民。元朝建立,于中枢及各路置万户府,以统兵多少分上、中、下三等,七千以上为上,五千以上为中,三千以下为下。各置达鲁花赤、万户为长官,隶属行省,下领各千户所。
②“褒封……”属勋官封爵,并非实职。“天水郡”之名,原为宋朝在大理所设,元废。此处应指总管万户姜房所治胶、潍、莒、密与宁海五州之地。荣成《道光志》所说成山古为“天水郡”,应指此事。《元史》残缺甚,竞无姜房传,地理志无“天水郡”。
③上护军:勋官号。始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改上大将军为之,比正三品。元朝为第三阶勋官,正二品,只用于封赠。
④开国侯:爵名。初指侯爵中开国置官食封者,后仅为爵位名。食邑为郡或县,故爵前常冠以所封郡县名。晋朝始置。位在开国公下,二品。宋为十二等封爵第九等,食邑一千至二千户,未加实封者不食封。
孙琪(1233~1291) 字国璞,乳山冯家镇汤后疃村人。体态雄健,膂力过人,精武功,善骑射。元火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身伤10多处,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至八年,率兵攻襄阳,首前陷阵,勇猛无挡。至元九年,襄阳水战,生擒南宋大将张总管。至元十年,元军围攻樊城,城上矢如雨注,全然不顾,竖云梯呼啸而一上,遍身中矢如猬,幸未致命,仍带伤应敌,锐气不减,旋登城杀退守兵,首建奇功。至元十四年(1277),世祖亲授忠显校尉管军把总之职。至元十五年,授昭信校尉、承信校尉管军把总。至元十七年,授武略将军管军中千户,并赐以金符。至元二十六年(1289),督军出征广南,所向披靡。至元二十八年抵韶州,战伤复发,于正月十二日卒于军中。葬于汤后疃村南。汤上村有鞠孝恭撰文的墓碑,碑文载于民国《牟平县志》。
刁通(1230~1308) 字叔达。世居昆嵛山
南麓长学山之阳(今文登市葛家镇长山村)。幼涉诗书,赋性聪慧,宗族乡党称其孝悌。年20岁从军,时值金末元初,地方乱离,仗义却贼,人藉其庇。初隶…东李璮麾下,授忠翊校尉。因以璮之所为不义,弃归乡里。至元六年(1269),元军取襄、樊二州,刁通骑马从征。阿术丞相选骁锐精兵三百余名,交付刁通统帅,当作勇士先锋。七年(1270)二月,于襄阳府方山县遇南宋兵,刁通率勇士驰马突击,斩首百余级,南兵溃败。九年(1272)三月,刁通辅佐张九元帅攻樊城,克之,斩首万级。十一年(1274)伐南宋,复从丞相伯颜攻破沙洋新城,渡江,授进义校尉、管军把总。十二年(1275)二月,与南宋将领孙虎臣战,逐之江内,虎臣遁去。刁通迁升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复攻今江苏南通、泰兴等州,生擒李姓制置使,姜姓都统等,、刁通升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兼管领东征汉军招讨使司事、佩金符,镇守扬州。刁通用兵,神机不测,或忽常而忽变,或先正而后奇。东逾日本,南抵琼崖,历险度艰,无不默记于心。从征30年,未尝败北。至大元年(1308)十月望日逝于家,年79岁。长子怀宝袭招讨。
刁士敬 生卒年不详。怀宝之子,刁通之孙,以武略将军袭祖职,豪迈有祖风。至顺元年(1330),八番叛乱,率师削平之。值至顺三年(1333)文宗崩于上郡,未及受赏,因病卒于家。其长子鹏翼,以昭信校尉镇守扬州。
于宝 生卒年不详。昆嵛东麓崮头人。金亡元兴,任文牟寨巡检。值南宋人攻文登,于宝率领官军出入锋镝,南人大溃,斩首百余级,受世袭巡检。在任35年。
周进忠 生卒年不详。字良辰,文登市葛家镇陡埠村人。元至正间宁海州知州。幼而聪明,博览经史,性倜傥,好纵横术,善词赋。年及弱冠,任县薄书,俸钱四贯,为吏一年,便辞乡至都,访高贤,就有道。时有郭尚,奇起才,举任燕南河间都转运使司掾。考满三年,授广平路州铁冶都提举司都目。任未满,复选升省仓案牍官,掌握钱粮,升提控案牍,复参上都某司掾。所掌钱粮无秋毫之染,廉勤之绩,脍炙北方人口。考满授济宁路总管府知事,管理三州十七县之钱粮。官终宁海州知州,见光绪《文登县志》香岩寺至正三年(1343)碑,而民国《牟平县志》不载(该志元代知州仅记知州五人,无至正间任职者)。
孙忠 生卒年不详。牟平九区庙东(今属文登市小观镇)人。明嘉靖庚戌年(1550)受湖广永州府总镇之命。三年后,复任浙江绍兴府总镇,声威著当时。
刘濡恩(?~1630) 字顾思,文登葛家镇院东村人。幼承父训,读书知大义。明万历己未(1619),由选贡任河间府通判。逾年迁永平府同知。万历己未(1619),杨镐兵出塞战败,清兵已破北关,进攻朝鲜。明年春,朝鲜王李珲上书求援。神宗命濡恩宣谕朝鲜。时蒙古宰赛等已降清,议者恐朝鲜也投清,多以出使为危境。濡恩将行,即与妻、子诀别,为诸子分家。航海达朝鲜,谕以朝廷威德,朝鲜依服,待之甚厚,唯带回一长形“朝鲜石”,今断为二,尚存。复命后,又赈难民,救活数万人,以功保甘州监督。补巩昌府同知。崇祯三年(1630)卒于官。有子12人,皆有功名,成一方大姓,至今人称“文登十二支刘”。
刘樾蕡 生卒年不详。字实藩,刘濡恩之十一子。明崇祯乙亥(1635)拔贡。清顺治间,升为河南通许县知县。时值清朝刚建立,到处有聚众起事的人。于是,樾黄整顿治安,创修更堡,实行联户保甲,兵不烦而民相卫,县境无盗寇之虑。连年兵饷催檄如雨,樾黄寓抚字于催科,不用鞭扑,不仅完成公事,民力也得到纾救。招抚逃往者,措给牛种,劝垦荒地820顷。县内最苦者无如河夫一差,旧额河夫212名,元年、二年,突加两倍,乡民失措,于是上书陈诉民之难堪,又当面陈述民之苦,获减夫200余名,民免逃窜。康熙元年(1662)升开州知州。其子辉为之辑三年行政,逐条分记,名《治通政略》。
刘煇 生卒年不详。字玉函,刘樾黄之子。清顺治乙未(1655)进士。授行人(掌传旨、册封之事),庚子(1660)典试广东,所取多知名士,升礼部主事。生平重视宗族和睦,对外亲密,立义学以教族人子弟。代贫穷者谋聘娶妻者20余人。老师王元升,年老无依,焊请入家中奉养,师逝,代其完纳租赋,嘱咐自己的儿子继续这样做。视乡亲于同室,遇有争讼者,必千方百计予以排解疏导,县人把他看作当代鲁仲连,卒祀乡贤祠。
于瀗 生卒年不详。字秋一,号阜台,牟平区姜格庄镇上庄人。清顺治庚子(1660)举人,康熙甲辰(1664)进士,授四川纳溪知县。赴任抵保宁,值吴三桂反叛,于瀗之妻被杀,〓被捕,迫降不屈,诱以伪职又不屈,乘隙逃走南部,凡六载。及叛乱平定,阆中南部诸生,因瀗抵死不受伪职等情,上呈督抚藩臬会题议叙,但瀗终称疾不赴选拔,游历江湖,数载而归。著有《抗忠实际》《溯洄吟》(未刊)。
常和尚(?~1662) 宁海州西部钟峰寺和尚,此据清人宋克智诗中自注,见《牟平遗香集》;因其带起义军驻过昆嵛山南麓禅教寺,故光绪《文登县志》谓其“禅教寺”和尚。清顺治五年(1648),以昆嵛山为根据地,联合张家埠农民领袖张振纲等率众抗清,响应栖霞于七起义。顺治十八年(1661),率义军火攻文城,西围宁海州,官军闻风丧胆。康熙元年(1662),被文登营副将刘进宝所率清兵雪天奇袭失败,常自缢于青石庵。清兵“磔其尸以示众”。前后坚持抗清战争达14年之久。
张振纲 生卒年不详。文登张家埠人,顺治十八年与常和尚响应于七起义,火烧文山,围文城七昼夜。兵败后,传说潜于江南,不知所终。
刘进宝 生卒年不详。字君重,广宁(今辽宁省北镇满族自治县)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任文登营副将。值于七反清起义,文登张家埠人张振纲与昆嵛山常和尚举义响应,文登营增兵至3000人,是该营驻兵最多之时。昆嵛山地扼险要,常和尚据为根据地,曾与张振纲率起义军包围文登县城七昼夜,城几陷。刘进宝率清兵进战,义军退守昆嵛山。刘进宝趁天落雪,乘夜踏雪疾驰,直袭昆嵛山甘泉寺、六度寺、无染寺,大败义军,常和尚自缢于青石庵,张振纲不知所终;对一般义军士卒,悉令解散归农。康熙二年五月二十一日(1663年6月26日),清廷下旨:“叙剿平山东昆嵛、招虎两山贼寇功,加总督祖泽溥兵部尚书,副将刘进宝右都督(《圣祖实录》卷九页10)。”刘进宝抚绥部下,恩威并用,兵民安堵,境内稳定。可参见《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543页邑人赛玉纥《刘协镇去思碑记》。
吕玮(?~1759) 字璜甫。文登市葛家镇吕家集人。赠监察御史。乡贤元合之子。清顺治丁酉(1657)举人,授江西馀干县知县。单骑之任,礼士爱民,凡有关风化者,皆次第举行。不三年,以廉直为上官所毁伤,郁郁不得志,遂以疾归。图书数卷外,绝无他物。至孤山不及家90里而卒。祀馀干名宦祠、文登乡贤祠。
吕琨 生卒年不详。字星石。吕玮之弟。清康熙壬戌(1682)进士,授云南南宁县知县。时当兵燹水旱之后,凋敝特甚。琨粗衣淡食,尽革旧例陋规,除民害而颂声起。擢监察御史,凡有补朝政者,知无不言。有《星石奏议》一卷,许汝霖序曰:“星石令滇南五载,为贤有第一。擢侍御史,不激不随,从容慷慨,凡人所不敢言不能言者,熟计而善言之。天子谅其忱,朝报夕可。而中外之喁喁然想丰采者,无不目为祥麟威风。呜乎!星石非真御史哉!”历通政司右通政。著有《山东草》《滇游草》《燕邸草》。甬江徐文驹评道:“星石诗,大率清真婉转,洗尽铅华,有孤淡之思,沈挚之情;有担当世道、撑拄天地之骨,有先忧后乐、胞民与物之心。以故海阔天空,山飞海立,不雕琢而自工,不安排而自健。”其为当时所重如此。卒祀乡贤祠。
徐士林(1684~1741) 字式儒,号雨峰,晚号岊山老人,清朝江苏巡抚。今文登市爬山后徐家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秉性质直”。入私塾后,奋志励学,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举,五十二年(1713)登二甲进士,由教习授内阁中书,迁刑部主事,改礼部主事,晋员外郎。雍正五年(1728)授江南安庆知府,十年(1733)擢江苏按察使。因在安庆失察私铸,降为福建汀漳道。乾隆元(1736),升河南布政使。五年(1740)秋升江苏巡抚。六年四月病,疏请归侍母病未准。六月病益甚;再疏获允。九月十六日动身归,船行至淮安病逝,终年57岁。遗疏入,乾隆皇帝说“士林学问素裕,忠孝性成,以母老远离,不受妻孥之养,鞠躬尽瘁,遂致沉疴。闻解组之音,力疾返里,以图侍母。临终之际,无一语及私,劝朕以忧盛危明之心为久安长治之计。此等良臣,方资倚任,乃今历逝,朕实切切含悲不能自己者也!”命祀于京师贤良祠,赐祭葬如例。清代任巡抚职死后进贤良祠的,徐士林是第一人。
徐士林察民疾苦,“善政养民”。他看到“养民之道”有三大矛盾:一是人口剧增与土地相对减少之矛盾,“生齿日繁矣,百亩之家阅三世而分授之,一夫将不及十亩”;二是贫富差别之悬殊,“富者拥膏腴而贫者无寸产”;三是日趋浮靡之风,“婚丧宴会”,“一日耗中人之产”。对此,他提出“养于临时,不若谋养于先事,以君养民不若仍使民各自为养”。提出“勤以力农,俭以积谷,佐以酬剂虚盈之法”;提出“以人力争地力”,“人谋胜天时”,“粪多力勤,耕耘以时者获倍之”等措施。他还提出,各级官吏要严守职责,廉洁奉公。告诫属员,要“曲尽居官之道”、“德为善政”,要“以实心行实政,谋民事如家事”,“禁扰累,公出纳,防侵渔”。他不但一再向皇帝进谏这些主张与措施,还在自己管辖的地区率先实行。乾隆五年,徐海一带遭水灾,他“奏赈之”。翌年春,又借给贫苦农民种子,“以资耕种”。次年丰收,向富户“劝捐十余万石”,以充社仓。病重时,得知淮北遭水灾,二麦无收,救济急于星火,他竟违背成例,未经疏奏,即“饬发库帑赈济”,然后据实数上报。
徐士林性廉俭,公事认真。赴江苏按察使任时,仅仆从3人和一担行李而已。那时吴地风俗奢侈,游惰者多。徐士林在奏疏中抨击“浮靡”之弊,并一再发出文告,力劝乡绅富贾,厉行节俭,为民表率。他自己“坐卧处布衾木榻”,曾在“沧浪亭”设五簋粗米饭,宴请乡绅,让百姓随意观看,倡导节俭务本。从此,五簋脱粟称为“徐公宴”,传遍了江南、山东。夜深了,徐士林还坐在油灯下,“手披目览,虽除夕元辰弗辍”。天冷了,那身脱了毛的旧皮袄,难以御寒,“霜与涕俱”。按察使包括见状给他披上貂皮袍。他只觉身上暖和了,家僮耳语告以是包大人的衣服时,他只是一愣,谢过,“论公事挥洒如初”。有一次,他听诉讼时间太长,饿极了,仆人端来粽子。徐士林边吃边判,笔和筷子交互使用。少顷,胡须、面颊都红了。原来他把朱红误作饴糖吃了还未觉察。他深知“封疆重任,江苏要区,事无巨细,皆关国计民生”,直至病重甚,“神思恍惚,如在云雾”时,犹“不敢一刻偷安”。
徐士林善于断案。他每定一案,必先摘大略牌示,然后才发文册,使官吏不能从中作奸。常选典型案件,让僚属试判,以“试其才”。他再三告诫:执法过于严苛,易激化矛盾;轻了,则助长坏人坏事。法律如同医书《本草纲目》一样,种种案件千头万绪,像病人经络虚实一样复杂,同样照《本草纲目》行医,不善于用药的会治死人;同样照法律办事,执法不当也会这样。任刑部职时,有2人在塞外伐木,其中乙被树木打死,主管衙门已审结此案。过了3个月,乙的弟弟以谋杀罪控告甲,甲闻讯逃跑了。徐士林认真分析了案情,说“当场死者的妻和子没有提出疑问,为何3个月后局外人却挑起官司呀?甲逃跑是怕受连累,不是有罪!”甲得知主审官如此说,就出来了。经审讯,原告果然是诬陷。他任知府、按察使、巡抚期间,明察详审,判明了很多疑案、大案,纠正了一些冤案、错案,深得民心。现今文登市图书馆还珍藏着他的谳牍稿本二帙,共收案例74则。这些案例反映了他办案的求实精神和审慎态度。
徐士林立身端方,敢于直言。乾隆四年进京述职时,皇帝召见,问他:“经山东、直隶,看小麦长势如何?”徐答:“大旱麦枯!”又问:“若下雨如何?”答:“现在下雨也无济于事了。”皇帝又转话题问:“你看按何标准选用人才?”徐士林答道:“善于反映情况、献纳建议的人,虽然聪敏,不一定是人才;掩盖是非真相的人,好像清白高洁,实为蛀虫。”乾隆五年秋,徐士林刚到巡抚任,就遇到一桩棘手的事:湖广一带吃的是淮地的盐,自雍正六年(1728)定值,递年增加,民众受不了。湖北巡抚崔纪,疏请核减。皇帝命各督抚详议,但各持己见,久而未定。又命大臣会核,然而内外大臣皆噎娼不前。皇帝诏徐士林同新任盐政确核定议。徐士林提出具体成本和利率数据,经户部核定:成本准,但不同意给商人利。这时有人劝徐士林,让盐政主稿,推出是非。徐笑答:“处以公心,何嫌之避!”徐士林二次上疏,坚持给商人余利。他说:“今臣所议已将馀息减除,仅加息二、三钱,计售于民,每斤增加不过毫计,利已至薄。只以商本饶裕,常年通算,积少成多。今不给馀息,商情必生退阻。倘汉口运盐不继,恐淮商困而楚民亦病也。”皇帝特旨允行。在京师任职非公务不与公卿接近,作道府与督抚蕃臬交往,从无馈赠。江南织造海保因罪入狱,五月天还穿着狐皮袄。徐士林送去葛衣,遭到“大府”的呵斥。徐士林说:“他罪虽重,按法律五月不衣裘也。倘以我为嫌,请弹劾。”徐在巡抚任上遇元旦,外任官吏都向皇帝进献地方特产。江苏乃富庶之地,而徐士林又深受皇恩,按惯例应进献重礼。但他却只献《二典三谟要义》一卷,借古典给皇帝提出安邦治国策略。为此,乾隆皇帝朱批:“语不云乎?赠人以物不如赠人以言也。”徐士林还著有《岊山集》等。他写过这样两首诗,可见其为人:乾坤岂是无情物?民社还依至性人。
不有一腔真热血,庙堂未许说经纶。
但使无颜皆可富,若非有骨岂能贫!
双睛不染金银气,才是英雄一辈人。
李壑 生卒年不详。字学海,牟平四区官道北村人(今属龙泉镇)。赋性慷慨,胆略过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冬,日兵侵入,时壑居海北苏甸,协同该处大会,设立乡团,上下保护,诸处赖之以安。蒙奉天、吉林两省各赏给五品功牌。及归里,适村中牧场,为办学者所卖,村民皆为不平,而无可如何。壑乃曰:“众擎易举。”遂协和村众,当官赎之,仍为学校常年经费。此类事多有,难以枚举。卒之日,亲友送之以匾,曰:“忠义可风。”
孙宝怡(?~1918)、常理基(?~1913) 宝怡原名宝恭,字允坪;理基字介臣,皆牟平城西门里人。孙宝怡为清武庠生,二人性慷慨,勇于任事。清末变更学制,二人首先倡导,就牟平书院改建高等小学及师范传习所。尔时风气初开,守旧者多异议,适逢吴知州提庙产捐充学款,一般把持庙产者不敢抗官,却集怨于绅,由此办学祸起,二人首当其冲。
先有山东垦务局,拟卖昆嵛山荒,派胡姓者来调查。孙、常二人认为此项山荒,有关贫民生计,不甚赞同。胡某回省具报,垦务局等定二人有阻挠之罪,请抚院檄宁海州看管讯办。后经某御史参奏,祸稍解。抚院亦奏准“将昆嵛山酌留一半任贫民樵採,馀由地方备价承领。”昆嵛山附近村民闻之,以为夺己利权,于是联合僧道塾师,组成儒释道三教大会与乡绅为难。垦务局杜总办具详,以勒派激变等情,委罪于孙、常及王照琴三人。三人皆逃避于燕京,入法校、肄业。杜总办多方罗织,不能成狱,遂草草销案,而昆嵛山放荒事,亦终罢议。难平,孙、常等还乡。不数年,遂有辛亥革命之役,秘密联合同志多人,乘烟台光复之际,约民军来城,公议善后,推州同王瑞昌为民政长。时县境西有清兵马队,东有文登、荣成之乱,乃扩张民团,赴烟台请兵以镇抚之,地方赖以安。常理基卒于民国二年(1913),寿约高于孙宝怡。孙宝怡卒于民国七年(1918),享寿55岁。
郭培武 生卒年不详。‘河北省故城人。土匪出身,来山东投效张宗昌被拒,乃入李奎五匪伙。民国十六年(1927),窜入牟平县,据岿山庵为巢穴,啸聚既久,与山下王革庄农民时有接洽,人多识其面而不知其名。后隶刘珍年部下,颇受重视。1928年八月,刘占烟台,九月,委郭为牟平县长。上任后,藉端苛罚,诬商会副会长杨叔平为“劣绅”,刑逼3.5万元,致倾家荡产。为刘珍年备战,强征饷需,供粮草,百里运输,不绝于道;浚筑城壕,征力役至30里外,日数千众,忍饥竭力,历时旬月。刘珍年既战胜张宗昌、褚玉璞,以为牟平已山穷水尽,于1929年夏调郭到文登盘剥,以酬其劳。到文后,昼夜吸鸦片,仍苛罚重刑,聚敛无度。竟向亲信、政警分派勒索数额,定期上交。这些人再搜集流氓、劣绅,探悉谁家稍有资财,或栽赃,或指为乱党,绑架罚款。找不出罪名,便指其死去的父母“抽大烟、赌钱,亦当补税罚款”云云。他派亲信任葛家公安分局局长、靖海卫巡检司司长等职,驻守各大集市,与官产处、税收员相勾结,巧立名目,乱罚税款。设黄烟税、汽水税、印花税、屠宰税、牲畜税、花生税、商业税、结婚税、殡葬税、请客税等,随心所欲,临时指定税种。连请客的请帖、结婚的喜帖,凡纸上写出黑字,都要贴印花征税。郭还派出小股武装,晨出暮归,到西乡昆嵛山一带抢劫绑票,到期不赎者就“撕票”(杀死被绑架者)。甚至派稽查长到威海卫绑票,被英国巡捕逮住。郭在文登任内害死无辜群众百余人,县人莫不切齿痛恨,称之为“郭扒皮”。各界公推王雨亭为代表,赴烟台刘珍年处控告,无效。1930年末,郭离境。
吕正斯 生卒年不详。文登吕家集人。清光绪乙未(1895)科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告归后,反对辛亥革命,支持策划“葛吕团练分局”,攻打文城。病故于乡。
吕彦枚(?~1931) 文登葛家集人。清光绪癸卯(1903)科进士。任度支部主事、四部员外郎。出访欧美各国。通经史,精于天文、数学,有著述。回乡组织、指挥“葛吕团练分局”,残酷镇压文登辛亥革命。病故于乡。
秦毓堂(?~1950.1) 山东东阿人,行伍出身。原是第七专员张骧伍的营长。“七·七”事变后随军南下,临阵脱逃,带领二百多人返回胶东,以此为基础组织游击队,自称司令。先依附蔡晋康驻扎于栖霞。蔡忌秦得陇望蜀,迫秦东进昆嵛山区,驻曲家口(今属牟平莒格庄镇)、红石头(今属牟平区玉林店镇)等村。秦在曲家口修筑工事,安营扎寨,自任司令,成为昆嵛山国民党“八大司令”之一。杨树国任副司令,政治部主任王芝波。下设八大处机关,辖三个团。一团长王培江,副团长李崇然;二团长梁文斌;三团长赵伯英。秦部拥众三千,装备较好,有炮团、手枪队,轻机枪二十余挺,人多势众,在曲家口建立了兵工厂,可生产子弹、手榴弹,修理枪械。
秦既出身行伍,有军事知识,资格老,牌子硬,受委26旅旅长。亦博得日伪军的青睐。烟台日酋斋藤曾派翻译官到秦营劝降,被秦拒绝,但探悉秦军实力。伪道尹白书谱亲自出马,串通牟平伪县长周东华,集中800余名日伪军,在飞机的掩护下,于1939年8月16日直攻曲家口秦部据点。曲家口是昆嵛山的腹地,丁缚庭、张建勋俱在昆嵛山外围。因其互相勾心斗角,明明闻到炮声,也不肯出兵支援。幸秦事先闻警他逸,并未损失主力,但民房被烧毁1521间。
秦毓堂复从海阳布防到腾甲庄,号称百里长蛇阵,1940年日寇“大扫荡”,长蛇阵不堪一击,被拦腰斩断,秦率残部东逃荣成。风声平息之后,秦部返回腾甲庄,收集残部,联合王兴仁、丛镜月、丁绿庭、张建勋等部,麇聚一地,深沟高垒,积极参与反共。1942年9月9日,东海八路军主力围攻腾甲庄,鏖战近月,“抗八联军”全线溃散。秦率残部西逃至海阳邢村,部队为日寇收编。秦毓堂只身逃往青岛,奴颜婢膝,投靠日军,日军司令内田视秦如失去姿色的野妓,根本不予理睬。秦不得志,复到济南投靠伪省长唐仰杜,任省参议员,仍不得重用。
1950年1月,秦被捉归案,被处决于乳山夏村。
丁綍庭(1897~1952) 名伦书,曾用名丁九龄,字綍庭,乳山大孤山镇上册村人。出身地主家庭,8岁入私塾,16岁进牟平县立高等中学就读。1920年于北平中国大学专门部法科毕业,同年投东北军,属郭松龄部,历任连长、营长、上尉教导参训、少校参谋、中校参谋、十六军上校参谋处长兼自卫团团长等职。1929年7月于哈尔滨警官高等学校任教务主任。1930年9月转山西孙殿英部四十一军第五师任参谋长。1932年7月在宁夏马鸿逵部任少将旅长。1934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华北分会参议。1937年“七·七”事变后,因与马鸿逵发生冲突,旅长职被撤,华北军分会也因日军入侵而解散,丁遂返乡。10月在育黎一带纠集地方势力,拉起七八十人的队伍,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四十六支队,并自任司令。不久队伍扩至千余人。1939年1月,丁部改编为国民党山东省第七区保安第三旅,丁任旅长。7月加入国民党,成为昆嵛山国民党“八大司令”之一。1940年2~3月,丁联络国民党地方部队张建勋、安廷赓、苗占魁部先后于冯家、社庄等地打退驻牟平水道日军的多次“扫荡”。9月,所部改编为国民党苏鲁战区第五纵队,丁任司令。时值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丁与秦毓堂、安廷赓、苗占魁等胶东国民党投降派组成“抗八联军”,进攻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1942年1月17日,派其部下季显帮、杨缄三率兵300余人包围了大虎岚村,逮捕抗日工作人员与群众57人,押至黄村据点后活埋22人。4月,丁联络秦毓堂部出动200余人,搜捕共产党人,途经归仁村时,烧毁民房1800多间,抢走大牲畜180多头及大批粮食与财物,并杀害群众1人(归仁村先后三次遭丁部洗劫,被害者计20余人)。7月,八路军攻克黄村,丁率残部投靠腾甲庄秦毓堂部。至是年8月投奔汉奸赵保原之前,丁綍庭部在乳山、牟平、海阳等地用各种残忍手段屠杀共产党员、抗日群众296人,逮捕监禁659人。同年10月任国民党山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5年日本投降后,逃至青岛,任国民党青岛市参议及牟平同乡会理事长,次年初任青岛市保安处长。1947年10月任国民党烟台市市长,在任9个月,策划活埋、抛海、枪杀共产党员及干部群众126人,逮捕关押726人,拉丁派兵6000余人。1948年7月被迫辞职蛰居青岛。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丁畏罪潜匿包头、兰州、上海等地。1951年12月18日在上海被缉捕归案。1952年12月17日于黄村被人民政府处决。
郑维屏(1887~1954.2) 字幼磐。河北省永年县人。1913年考入北京陆军模范团。毕业后在北京混成旅、津浦铁路天津车务处、河北民政厅等处任职。1930年任韩复榘部二十九师八十七旅一团少校团副。1936年4月任威海警察局长。参加过蒋介石举办的军官模范团庐山暑期训练班。
抗日战争初期,威海专员孙玺凤挂印离去,郑代理专员职。日本侵占威海时,带领公署职员和警察,退守豹虎山一线,用抬杆等武器多次阻击日军。1938年3月11日夜,郑维屏的保安大队和丛镜月的文登县保安大队,袭击设在威海卫北大营的日军司令部,毙伤日军70余名。同年10月20日,豹虎山一线被日军攻破,退驻文登境,先后驻东武林、大夼、小黄、管山、昆嵛山等处。1938年10月,郑在昆嵛山建龙门兵工厂,制造地雷、手榴弹。1939年1月,郑被任命为山东省第七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东海区特派员等职,拼凑国民党杂牌军万余人,并在各县建立保安团。同年11月,以国民党胶东行辕主任赵保原为首组织胶东反共顽固派成立“抗八联军”,郑为“联军”骨干之一,与秦毓堂、丁缚庭、丛镜月、王兴仁等盘踞昆嵛山,与八路军为敌。其军法处驻晒字村,残杀中共党员、抗日军民多人。1940年2月,日军扫荡东海区,郑部溃逃。在所到之处,横征暴敛,滥发“军用流通券”,民众深受其苦。同年11月,、郑部与王兴仁、秦毓堂、丛镜月等在葛家集集结誓师,东犯革命根据地,在长〓一战中,被八路军击败。1941年1月,八路军解放昆嵛山区,郑率残部西逃。同年8月,郑部由莱阳东返管山村。时八路军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率部在反投降战役中进驻崮头集。郑得情报即派张国航、王应心分别到文城及威海勾结日伪军1500余人包围崮头集,八路军伤亡300余人。此为郑维屏与日伪合流之铁证。此后,郑部得到文城日伪军默许驻营南村。在该村半年时间内,杀害中共党员、抗日军民30余人。翌年1月,郑部从营南出发夜渡刘公岛,偷得日军一批武器。事发后数百名日军包围郑部驻地营南村。因郑提前率部逃脱,无辜村民百余人惨遭杀戮,房屋烧光。郑部被日军追杀,逃往汪疃翠峡口被八路军歼灭,郑只身逃往烟台,去重庆任国民党行政院参事。后到北平任河北省政府委员、驻京联络处主任等职。1949年被北京管训队清理查获,1952年转送文登专署。1954年2月,文登专署中级人民法院在昆嵛县葛家集召开公审大会,判处极刑。
张建勋 生卒年不详。河北人。1936年随张骧伍来牟平任保安大队长。“七·七”事变后,张骧伍弃职南逃,张建勋留守牟平。日军进城前夕,张从城里拉出保安队班底近200人,到四区龙泉汤村与地主武装吕子正部合编成两个营。张任司令,赵汉卿任副司令,吕子正任营长。张系旧军人,好大喜功,人员虽然不足,但机构齐全,下设八大处,是一支官多于兵,兵多于枪的杂牌军。
抗战初期,张积极支持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攻打牟平城,烧过鬼子的汽车,策应“三军”雷神庙突围,使“三军”免遭大的损失。后来,张建勋接受了丁綍庭的领导,又受汉奸赵保原的控制,被委为保安第七旅旅长,逐步走上反共道路。雷神庙战斗以后,“三军”撤到牟平西南乡青山一带休整、宣传抗战。张建勋不顾抗战大局,为了排挤“三军”,他唆使地方势力,刁难、围攻“三军”,使新生的“三军”,不能在牟平立足,无法开辟抗日根据地。张部在冯家镇驻防,拒绝“三军”以群众面目出现的宣传队的慰问演出。
1940年,日军第一次在牟平大“扫荡”,张部不堪一击,损失过半。残部拉到水道镇南台村,与驻守水道的日伪军同流合污。张的倒行逆施,引起部下的强烈不满,副司令赵汉卿,不愿与张共处,拉出一部分队伍单干去了,张也无力征讨,只能提出一纸抗议,敷衍视听而己。
抗战后期,1944年8月24日,水道据点被八路军攻克。张建勋带领残兵败将,如丧家之犬,走投无路。索性逼近牟平城,仰敌人鼻息,苟延残喘。张居牟平多年,了解当地的民情世故,恬不知耻地不惜利用迷信宣传,组织红枪会,为敌人看家护院,牟平城解放前夕,八路军在西关曾遭红枪会一次袭击。
抗战胜利后,张建勋下落不明。
苗占奎 生卒年不详。抗战前原是牟平公安局的巡长,“三军”攻克牟平城以后,他纠集了五十几个旧职人员(主要是旧警察人员)拉起队伍,自称警察纵队,留守牟平维持地方治安。
苗部驻城里,怕被张建勋的民团吃掉,就把队伍拉到刘家埠、辛安河一带驻防。1938年2月,莒城盐警王瑁勋到烟台投敌,被委为第二任伪县长,到牟平走马上任时,被苗逐出北门。烟台鬼子前来报复,苗占奎、张建勋联合起来,在辛安河跟鬼子打了一仗。苗部虽说损失惨重,鬼子总是被打退了。苗占奎在抗战初期,给牟平人民留下了一个较好的印象。
此后,苗占奎把队伍撤到下雨村休整,为了避开日军的正面攻击,又移防到崖子养精蓄锐,扩张实力。接着,苗又收容了育黎乡校王润之、王志善等小股武装,扩充了部队。
苗虽是个目不识丁的武夫,但较能虚心采纳下属的意见,他的主要谋士是副司令孙海滨。苗拒绝与“反共领袖”郑维屏联合,也不接受国民党鲁东行署的指令,却与相距300里之外的平度国民党张金铭结成联盟、互为犄角。他决不到处树敌,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他放心地在崖子训练壮丁,扩充实力,队伍扩大到1300余人。辖3个大队,改番号为13纵队,苗任司令,孙海滨任副司令。并有一个骑兵大队,这是其他部队无法比拟的。但是,苗的实力愈雄厚,抗战也愈来愈消极。这与汉奸赵保原策划的“抗八联军”有关。
苗占奎对共产党的态度,一向比较温和,历来与八路军和睦相处。“三军”攻打牟平城,苗部保持中立;苗部打了胜仗,接受八路军“娃娃剧团”的慰问演出;苗部办了一份《民族之声》小报,八路军的干部投稿,它也照登不误;苗部有一部电台,八路军派教员教他们发报。偶尔捉到八路军战士,一经交涉,立即释放。
1939年秋,中共牟平县委在地口的掩护机关——织袜厂突然遭到苗部袭击,并捉去县委秘书刘力生。后经交涉,虽然释放了被捕的人,织袜厂却遭到破坏,这说明苗也逐步走向反共道路。1942年2月,苗部在午极参加了“抗八会战”集团,陷入顽固派的深渊,旋即于3月1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5支队17团,在崖子与其激战两昼夜,苗占魁全军覆没,活捉苗、孙等头目。八路军考虑苗曾做过有益的工作,经教育后,又一一释放了苗、孙等头目。苗在烟台外围,依靠日伪军,苟延残喘,副司令孙海滨,到牟平投敌,当了伪治安大队副队长,后在一次增援高陵战斗中,被八路军击毙。
抗战胜利后,苗在青岛成了国军大员。1948年秋,顽八军进攻烟台市,苗占奎出任烟台市警察局长。后随顽八军逃窜,不知所终。
安廷赓 生卒年不详。原是军阀毕庶澄的部下,率部接受国民党沈鸿烈的改编,成为海军教导队二中队长。1938年3月,参与“七区联军”攻打威海刚登陆的日军,失利撤至桥头村,时有200人。经过扩充,部属不足500人,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独立团,自任司令,编成三个营。在荣成活动担心风险太大,1938年拉至牟平,在午极、中庄、泽上、马家夼等地设防,司令部设在藏金夼。其三营长阎廉珊为中共地下党员,始终与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
安廷赓投机抗战,对敌态度暧昧,始终未敢正面抗击日军。日寇1940年冬第一次在胶东大“扫荡”,安部弃枪逃跑到文、荣一带,枪支多为中共地下党拣去武装了抗日部队,安部力量相对削弱。1940年,汉奸赵保原遥控安廷赓,采取“集中主义”,在午极组织“抗八联军”大会战。安部骑虎难下,打又不敢,退又不能,只得勉强参战。八路军又采取“区别对待”政策,丁、安、苗是争取对象,经过一夜激战,顽固派联军作鸟兽散,蓄谋日久的“反共高潮”被粉碎,“午极大会战”以顽军彻底失败告终。八路军又适时策动安部的阎营反正,大大削弱了安部势力。
安廷赓率残部突出重围,窜到沿海地带活动。1941年9月下旬,安部在沐浴构筑工事,积蓄力量,以求东山再起。他残害中共工作人员,对中共组织破坏很大。共产党员赵志廉、牟济仁等都被安部惨害。安态度暧昧,游离于敌我之间,牟平伪县长周东华曾派人拉安投降,被其拒绝。于是从烟台、牟平两路出发,包围了沐浴据点,意在全歼。八路军东海主力,为顾全大局,在强敌面前,捐弃前嫌,出兵增援。战士不惜流血牺牲,勇猛冲锋,终将日伪军击退,为安部解了围,安廷赓残部西逸中溃散。
安廷赓始终未走上抗战的道路,抗战胜利后下落不明。
王兴仁(1903~?) 江苏省睢宁县人。20世纪30年代,任文登、荣成盐警区石岛区区长,共有警员300人左右,分驻十多处盐务所,每所多者一个分队,二十七八人,少者驻一个班,十五六人。“一一·四”暴动和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曾袭击过鹊岛、宋村、垒子盐务局(所),夺取其武器。王部曾在文登驾山进攻安廷赓部,获重机枪二挺,俘安的妻、子,迫使安部搬到蓬莱一带。1938年5月14日,郑维屏被委任第七行政区代理专员兼保安司令后,将郑自属部队改为第七区保安第一旅,王兴仁部改为七区保安第二旅,王任旅长、威宁区区长,胡守恒为副旅长,高学忠任参谋长,下辖四个纵队,共有士兵5000余人。司令部设在水井(今属文登市张家产镇),下设八大处。政治部驻荣成崖头、蒲头,主任王玉忱。部队1939年主要驻扎荣成、文登南部。1939年秋,郑维屏在汪疃邀集王兴仁、胡守恒(是文荣威牟北海威宁场盐警负责人)、丛镜月、丁綍庭、张建勋、赵汉卿、安廷赓、陈昱、秦毓堂、苗占奎等结拜为“兄弟”,其中郑、王、丛、丁、赵、安、秦、苗等部均在昆嵛山区驻扎过,号称“八大司令”。王部此时驻荣成窑西〓、高家庄、西大疃一带,文登百风口及荣成荫子夼、东西板石一带,另200人驻文登侯家、慈家滩一带,在文城南10公里白佛寺设兵工厂。1940年2月,日寇对胶东第一次大“扫荡”,王部正准备向西转移,部队在侯家集西的大百户一带遇上“扫荡”的日军,王部未敢回击一枪,就向东逃窜,士兵强迫百姓给换掉军装,插枪逃命。“扫荡”过后,驻赤山东大泊村的王部阎文基、田明之率领的百余人投降驻石岛的日寇。同年4月14日,王兴仁一个营参与赵汉卿为总指挥的“抗八联军”突袭抗日根据地林村(今属葛家镇),制造林村惨案。5月21日,又参与“抗八联军”发动的“大寨(今属宋村镇)之役”,围攻八路军。同年11月,王兴仁部参与“抗八联军”发起东渡母猪河的“长〓战斗”,企图将八路军赶进东海。王兴仁指挥“南路”千余人,由泽头道口过河,经草埠、周格庄、李仙庄向回龙山进发。结果在侯家集北惨败,所骑白马受惊,将王兴仁摔在地上。此后,王兴仁部400人驻昆嵛山南麓议城村。1941年1月8~10日,八路军东海五支队二团和五旅十四团一举解放昆嵛山。王兴仁等从楚岘口随郑维屏部西窜,过了乳山午极,王率残部直奔海阳城投靠秦毓堂。1943年9月9日,八路军围攻秦部于腾甲庄(今属乳山市)激战近月,“抗八联军”全线溃散。此后,王兴仁下落不详。
孙定国(1910~1964) 乳山南黄镇东珠塂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在本乡小学任教。1934年赴太原,在军阀阎锡山的军官教导团学兵队当学兵。1936年春任太原成成中学学生集训队军事助教和上尉副官,山西随营学校训育教二总队总队长及政卫一支队支队长等职。9月,定国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冲破阎锡山的禁令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1939年调任山西新军二一二旅旅长。同年12月,阎锡山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破坏抗战。定国遵照共产党的指示,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山西新军反击旧军的斗争。随后,率新军政卫二一二旅与薄一波领导的抗日部队会合,转战晋东南地区,为发展山西的抗战形势作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太岳军区二二旅旅长、决死队第一旅副旅长、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太岳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和太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47年8月,调任太岳兵团后勤司令员、鄂豫陕后方副司令员、一分区司令员。1948年9月,入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52年后,历任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秘书、副主任、校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委员。此期间,撰写了《我们怎样对工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专著。1963年调中共中央西北局党校工作。1964年12月19日病逝于西安。
丛镜月(1891~1966.7) 字镜月,名观滨。文登市葛家镇东于疃人。其父丛辰,偕镜月之堂兄丛大福去海参崴从事建筑包工而致富,大福任黑龙江省道台。丛镜月自幼不愿读书,偏爱枪械,长于枪法。1930年后,任第三区联庄会长和县联庄总会会长。1933年7月,带队侦缉共产党员,搜捕于得水等。1935年,任民团军大队长时,率部配合国民党八十一师展书堂部“剿共”,镇压“一一·四”暴动。1937年1月15日,奉李毓英之命,与三区区长丛安仁带区丁20余人和乡农学校“富户兵”30余名,包围孔格庄,逮捕共产党员于同芝等13人,当场铡死郑文江、菊子2人。同年12月31日,在李毓英指挥下,率队在岭上村包围进行抗日宣传的三军第一大队,借谈判之名,逮捕宋澄等29人。1938年1月,李毓英携款弃职潜逃后,丛统合各区武装,编成6个大队,1个特务队,下设8个处,员额从600人增至干余人,编为第七区保安第三旅第一纵队,成立纵队司令部、政治部,批准该部主任张绳吾翻印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并在扉页题字“抗战必胜”,发至班以上干部研读,进行抗日宣传;设军事教导队,3期培训军事骨干近百人。组织动员委员会,组训民众,辅导学校进行抗日教育。通过匡玉洲从烟台秘密运回机械,建兵工厂。在群众抗日运动的推动下,丛部参与国共联合抗日纵队,编为联一军。3月11日午夜,丛联系郑维屏部,趁日伪在威海卫立足未稳之机,率队袭击设在北大营的日军司令部,打死打伤日军70余人。撤退时,丛部第二大队断后,队长赵善斋以下,全部阵亡。此役虽未能夺回威海,但给日军沉重打击。夏,兼任文登县长职,任张宝山为县府秘书,丛芳山掌财政。1940年2月,日军大“扫荡”时,匡玉洲部转移牟平,余部溃散。丛领20余人,西去与匡玉洲大队会合,驻丁綍庭防区内。时丛芳山任文登县长兼保安大队长。同年夏,丛部被国民党鲁苏战区司令于学忠之高参王仲裕收编,丛被任为鲁苏战区游击第五纵队副司令。在该部司令丁綍庭支持下,重返文登,改编保安队,任命杨玉洲为所属四十三大队大队长。国民党胶东行辕主任赵保原为首组织“抗八联军”,丛部为联军之一。与郑维屏、秦毓堂、王兴仁、丁綍庭等,以昆嵛山区为依托,多次东进袭击八路军。1940年11月,丛部是洪彪率领的联军之一,在汤村店以东至侯家北山长〓一线,被东海八路军击溃。1941年1月上旬,丛部在黄龙岘被八路军东海独立团一营击溃,杨玉洲自杀。丛率残部经龙泉汤、神童,由匡玉洲等接应至黄村,投奔丁部。不久再次溃败,于1942年7月只身去青岛。经李先良推荐,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参议。1949年随匡部经舟山去台湾。1966年夏,病故于台北市。
林明(1915~1977) 又名郑省农、郑喜亭、吴金。牟平玉林店公社东桑杭埠村(今属玉林店镇)人。1933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牟平县肖家庄、花沟庙(今属菖格庄镇)小学任教师、校长。任教期间,他倡导并组织在花沟庙小学附近村庄办起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传授文化知识,传播进步思想。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员柏希宾的帮助下,以花沟庙小学为中心,成立中共花沟庙中心支站,后称中心支部,郑省农任书记。花沟庙中心支站成为共产党在蓬莱、黄县、掖县与文登、荣成、威海的中心联络站。1939年1月,中共五区特支改为中共五分区委,郑省农任书记。五分区委在花沟庙小学办党员培训班,发展党员,并建立泊而、床而、张皮、崖子、椁椤、张家圈、水道、殿后、口子、董格庄等14个农村党支部。1939年5月,郑省农到牟海第一纵队任秘书兼组织干事。不久调任老九营教导员,两月后郑省农带领花沟庙小学20余名青年到老九营参加革命。同年10月调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1940年3月调离牟平,历任东海地委战时动员部副部长、东海行署教育科科长。1941年1月至抗战胜利,任牟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其间,曾到鲁南抗大政训队学习,参加胶东减租减息工作队。1945年8月后,历任福山县委书记,北海地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胶州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地委书记,山东省财贸部副部长、部长。1959年7月调往东北,历任松花江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地委书记处书记,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牡丹江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77年于牡丹江市病逝。
宋健华(1911~1980) 原名宋绍九,乳山冯家镇北刘伶庄村人。家境富裕,8岁入冯家小学就读,因勤奋好学,历次考试皆名列前茅。青年时,适逢张宗昌督鲁,盘踞在胶东各地的国民党杂牌军强取豪夺,鱼肉百姓。他常聚同学好友于一堂,谈论时局,抨击时弊。1928年4月,军阀方永昌之部下刘选来驻兵牟平城,横征暴敛,搜刮民财,以充军费为名力逼县人缴纳现洋20万元。年仅18岁的宋健华得知此事,极为愤慨,遂组织学友姜福堂、程熔九等连夜张贴“反对军阀,打倒日官府,解除苛捐杂税”的标语和传单。是年8月,参加段成斋领导的冯家集农民暴动。1930年考入瑞泉中学,受学校进步师生影响,于1931年春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教学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纪念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4周年,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专权与腐败,他自购1台油印机,编印各种宣传品,秘密组织党员散发张贴,连国民党牟平县党部的大堂内也被贴上。1933年3月后,相继任中共牟平县九区区委书记、牟平县委宣传委员、牟平县委书记等职。是年11月被捕。先后关押在国民党牟平县看守所、济南反省院。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多次参加绝食斗争。1937年7月出狱返乡后,即与中共胶东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未及休养,便投入天福山起义前的筹备工作。起义成功,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一大队三中队政治指导员,后奉命率队赴蓬、黄、掖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1938年1月,回乡与驻冯家的国民党杂牌军司令张建勋谈判,向张宣传党的统战政策,敦促其抗战。1943年,只身化装潜入烟台戏院,借电灯熄灭之机,击毙日军官1名,因未及脱身而被捕,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才取保获释。1945年10月调辽东纵队后勤处任政委,后历任辽东军区后勤部兵工部部长兼政委、辽东军区后勤部政委、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政委、兵团后勤部政委等职。1950年11月任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1954年5月任空军一一二厂厂长。1958年11月调任空军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1978年2月离休,1980年1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丛振东(1913.10~1989.1) 原名丛培进、号步云,曾用名丛进、丛振。文登葛家镇院西村人。出身贫农家庭。幼读私塾,18岁入高小读书,因生活困难辍学,在孔格庄小学任教。1933年3月加入共产党,当年夏,任村党支部书记,调区委任组织委员。1935年6月,调任县委巡视员。同年冬,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四”暴动,任特务队指导员。暴动失败后,在烟台岳父家中隐蔽。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家乡见到于得水,与党组织接上联系。同年冬,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在三军一大队任总务工作。同年12月31日,一大队西去岭上村,突遭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包围袭击,丛振东等29名干部战士不幸被捕入狱,关押20余天获释。出狱后参加地方抗日武装。其后任中共文登中心县委巡视员、文登县组织委员、东海特委巡视团长、荣成县委书记、威海行政办事处主任,胶东区党委统战部、城工部海外工作科科长,辽南行政办事处主任、鞍山市市长、安东省第五专署副专员、地委委员兼万福县委书记、辽南省民政厅厅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两壮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委员、办公厅党组书记、工业厅厅长兼党组书记、西安国营786厂党委书记、山东省建委副主任、省计委剐主任、省地质局党委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0年将补发受迫害期问的3000多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1971年3月离职休养。1977年12月当选为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常委。1984年中组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待遇。逝世于济南。
丛振东参加革命后,从胶东到辽宁,到广两,到陕西,到山东,南征北战,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人民解放和社会丰义事业,艰苦奋斗了半个世纪。身处逆境而
志弥坚。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子女均成为共产党员。他晚年为此而自慰,写下诗句:“门庭清若水,春风暖我家。稚子龙风舞,宽心度晚霞。”
杨岫庭(1914.5~1990.10) 文登泽头镇杨家疃人,出身农民家庭。1931年1月加入共产党,1933年受组织派遣,回家乡以教学为掩护,发展杨振卿、杨秉吉、杨振国入党,成立泽头镇第个党小组。1934年10月,任中共文登县委书记。在白色恐怖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35年7月,调离文登。1938年2月,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编入二大队。1940年3月,仃东海独立团第五营营长。同年7月3日,五营同装备精良的400多日伪军在县境东圈村南激战,他冲锋在前,胜利击退敌人。同年8月11日,指挥五营战上在口子乡青石岭伏击日伪军,歼灭日军13名,俘伪16名,缴获机枪、掷弹筒等武器宗,极大地鼓舞了东海区军民的抗日信心。1941年8』月251,率东海指挥部三营,在崮头集顶住日伪军的进攻,掩护指挥机关安全撤退。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境内与日伪顽军数十次战斗,立下赫赫战功。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后勤运输团团长、华东野战军后勤部第一运输处处长等职。1957年2月转地方工作,历任南京化工公司磷肥厂党委副书记兼副厂长、化工部第八建设公司副经理、南京化工公司化工机械厂副厂长等职。1983年2月离休。病逝于南京。
张德福(1928.12~1991.6) 文登葛家镇英前村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44年6月入伍。1945年4月加入共产党。历任副班长、班长、排长、轮训队长、副营长。1950年6月至1952年9月,为中南军政大学学员。1952年10月起,先后任41军121师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1968年10月始任41军123帅师长。1969年4月任47军141师师长。1970年6月任47军副军长。1978年4月任军长。1985年7月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1991年调任四川军区副司令员,同年6月因飞机失事殉职。战争年代,曾参加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辽沈、平津、衡保等战役战斗,先后负伤6次。因作战勇敢、指挥果断而荣立大功7次,小功2次。1946年在鞍海战役中被评为战斗模范。1952年在中南军政大学学习中被评为三等学习模范。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少校军衔,1962年晋升中校,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鞠文仪(1912.2~1991.9) 曾用名宫德林。文登葛家镇李家庄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兄妹5人,排行第三。因家贫无钱读书,童年就随父亲做杂活,稍大跟本村武术教师刘德义学习木工和武功。16岁时到大连做苦工,仍维持不了生活,不久又返回老家。1931年,在其堂兄的帮助下走上革命道路。1933年5月加入共产党,在邹恒禄的领导下以卖布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1935年参加“一一·四”暴动。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胶东抗日民主联军第7大队小队长、东海地委社会部保卫队队长、荣成县大队副大队长、山东纵队5支2团3营副营长。1941年3月入抗日军政大学1分校第3支校学习,10月后任5支队2团、胶东军区17团3营营长、北海军分区独立团参谋长,北海独立2团副团长。参加胡八庄、万第、宋村、大伦口、大黄家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辽南第3纵队1支队副支队长,第12旅35团团长。1946年9月入东北军区双城干部学校学习。1947年7月任第四野战军4纵队10师28团团长,41军121师参谋长。参与指挥保卫本溪和辽沈、平津、衡保、马家店等战役战斗。28团在塔山阻击战中完成任务出色,被东北军区授予“守备英雄团”称号。1950年12月入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2年9月任第41军122师、123师副师长。1954年11月任122师、第八预备师师长。1957年11月任20军58师师长,该师1963年被南京军区授予“标兵师”称号,同年7月任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校长。1969年8月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78年1月任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校长。1979年9月作为解放军友好参观团成员出访朝鲜,被授予二级勋章。同年9月任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1991年9月18日病逝于南京。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亮(1909.1~1992.5) 又名江辉明。文登汪疃镇东三庄人。出身农民家庭。15岁起,先当邮差,后务农。1930年春,参加文登县农民协会,任二区干事。1932年在吉林省临江县参加农民抗日起义。1935年8月由王士仁、邹恒禄介绍加入共产党,不久任文登二区区委书记。同年参加胶东“一一·四”武装暴动,第一大队队长丁树杰牺牲后,率部进入昆嵛山区坚持游击战争,是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领导人之一,和于得水一起率部奇袭国民党界石联庄会,缴获长短枪50余支,子弹2000发。1936年任中共文登县委组织委员,与特委书记理琪一起工作过。1937年参加天福山起义,历任…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5大队大队长、鲁中军区4科科长。文登县大队副大队长。曾率文登县大队围困、拔除日伪登登口据点。1941年后任东海军分区参谋主任、警5旅教导营营长、15团参谋长。曾2次入山东抗大学习。1946年任胶东兵站处长。1950年后历任山东省公路运输局副局长,省交通厅副厅长、党组书记,省运输指挥部副指挥,省公交办公室副主任。1959年任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著有革命回忆录《半岛烽火》一书。1992年5月病逝于济南。
丛桂滋(1905.3~1992.7) 又名丛大衍。文登界石镇崮头集村人。1934年6月加入共产党(见1939年7月30日《中共苏鲁皖第三区委组织工作报告》)。初任中共胶东特委秘密联络员,参加天福山起义后,先做三军后勤工作,后历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42大队大队长,胶东特委政治交通员,东海地委委员,保卫局长。1940年12月至1942年4月,山东分局高级党校二期学员。1942年6月起,历任南海区地委委员、公安局长,胶东行署公安局科长,北海区地委委员、公安局长,省公安厅审讯科长等职。1948年起,历任省公安厅、检察院、劳动厅办公室主任。1978年6月离休。1992年7月17日在济南病逝。
王永明(1930.1~1994.8) 牟平龙泉镇王石夼村人。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入伍,任牟平县九区武装部文书,后调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教导团第10中队学习,毕业后任7纵队第21师63团6连文书,华东军区第25军75师225团6连宣传员。其间,他随部队参加济南阻击战、淮海、渡江、解放崇明岛、浙江剿匪等多次战役、战斗,立功受奖5次。新中国建立后,任华东军区第25军75师225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团干部处干事;1954年8月任第12军35师炮兵36团干部助理员;1955年获解放奖章。1956年3月任第12军干部助理员,同年11月任南京军区干部部助理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立三等功一次。1965年1月调任总政治部干部部一处干事,其间参加总政工作组,赴越南前线部队工作半年。1971年3月任第12军35师炮兵团政委。1973年5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1981年6月任部长。1983年5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9年政治风波期间,他作为南京军区前线指挥部领导成员之一,率部进京戒严,圆满完成军委交给的任务。1990年4月任南京军区副政委。1993年12月兼任南京军区纪委书记。同年晋升为中将。1994年8月9日于哈尔滨病逝。
王人三(1915.11~1998.6) 牟平姜格庄镇峒岭村人。1932年毕业于威海师范。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任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视导主任。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山东北海地委常委,统战部、宣传部和政府工作部部长。1941年调任胶东区党委《大众报》社社长。1948年任昌潍地委常委、宣传部长。1951年任山东分局宣传部办公室主任。1952年起历任徐州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副书记兼市长、市委第一书记。1952年调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兼《新华日报》总编辑。1960年任苏州地委书记兼苏州市委书记。1964年底调至外交部,历任西亚北非司副司长,外交人员服务局副局长,中国驻阿联塞得港总领事,驻乍得、利比里亚、博茨瓦纳等国大使。1983年离休。1998年6月4日于北京逝世。
柳林(1918.7~2001.3) 曾用名刘继森。1918年7月生于文登葛家镇院西村。1936年3月参加革命,1938年8月入共产党。高中文化。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胶东“民先”总部秘书长、黄县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北海地委青年部长、胶东青联社会部长、胶东总工会宣传部长、平度县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昌南县委书记、中共西海地委副书记兼行政督察公署专员。建国初期历任:山东省莱阳行政督察公署专员、徐州市委工业部部长、徐州市委副书记兼徐州市副市长。1953年以后历任:南京市委工业部长、市委副书记、徐州市委第一书记、苏州市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之后历任:江苏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副省长、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委第二书记。1982年当选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198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顾问委员会主任。1989年12月离休。逝于南京,享年83岁。
于波(1930.1~2006.2) 曾用名于锡春,1930年1月出生于文登米山镇长山村。1944年高小毕业后,在米山镇山后小学任教员,1945年参军。先后在山东省胶东兵站处、胶东军区炮兵团、华东军区野炮营、华东军区特种纵队炮4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16团、华东军区吴淞要塞炮团工作战斗,参加过海阳保卫战、莱阳保卫战、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荣立过三等功7次,四等功8次,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负伤。1953年作为海军选派的50名军官之一,于波到苏联里加红旗海岸炮兵学院学习。1957年参与导弹试验基地的组建,担任海军第一个导弹中队中队长。
1959年6月12日12时30分,中国人民海军发射中国第一枚岸舰导弹,时任导弹连连长的于波按下发射按钮。1964年12月,参与发射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岸舰导弹,并担任发射指挥。1974年初,参加西沙群岛保卫战。1979年调任海军榆林基地副参谋长。1982年1月,在海军指挥学院第一期高级指挥班学习。1983年8月任海军试验基地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曾荣获解放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90年6月离职休养。2006年2月在大连去世,终年76岁。
王甫(1907.2~2006.9.30) 曾用名王福轩、王永祯、王心一。牟平区水道镇南台村人。1929年参加牟平南乡农民暴动。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北海行政督查专员,公署视导员,八路军蓬黄战区指挥部军法处处长;胶东行署联合办事处秘书长、民政处处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中组部组织干事、行政处处长,河北省建屏县委副书记,中央土改整党工作团副团长。北平和平解放后,调任北京市委副秘书长。1950年后,历任中组部副部长,西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等职。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被关押10年。1977年恢复工作后到中央党校学习。1978年10月起,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后任常务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1983年后,相继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整党工作联络组组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等职。1991年离休。逝于北京。他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林一山(1911.6~2007.12) 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文登泽头镇林村人。193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9月入北京师范大学读书,1936年任该校中共中心支部书记。1937年,受中共北方局和山东省委派遣,回胶东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成为天福山起义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任中共胶东特委常委、胶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与理琪一起指挥“三军”攻克牟平城,血战雷神庙,右手腕被日寇打断。后历任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总指挥、中共胶东区委常务委员兼宣传部、统战部部长等职。1945至1947年,任安东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秘书长。后历任中南军区军政委员会委员,农林部部长、水利部部长、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1958年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1972年任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1979年任水利部顾问。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林一山学识渊博,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在水利事业上做出突出贡献,成为中国当代著名水利事业家。著述《葛洲坝工程与河流辩证法》一文,1983年被中国辩证法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主持的“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项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他是“红色专家”“长江王”。1994年离休。2007年12月30日病逝于北京。
作为新中国主持三峡工程研究的第一人,林一山不拘泥世界权威专家所选的南津关坝址,重新选定三斗坪为坝址;把三峡工程摆在治理和开发长江的主体地位,将各项水利技术研究工作纳入兴建三峡工程轨道;提出用修建“母子坝”即修建三峡和葛洲坝两个工程的办法,解决三峡大坝以下河段航运问题并回收水头;写出无限延长三峡水库寿命的论文《水库长期使用问题》;研究“围堰发电”“分期开发”方案,缩短三峡工期;总结用“移民工程”取代“移民安置”的方针。对三峡水利工程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1972年,出任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时,运用自己总结的“河流辩证法”与“河势规划”理论,采取挖除江心小岛葛洲坝和“一体两翼”枢纽布置等措施,将一个陷入困境的工程引向成功之路。该工程建成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40余年的水利生涯,不仅在长江流域规划、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上做出突出贡献,并带领长办科技人员完成许多支流规划和工程建设。已经建成工程项目主要有平原湖泊蓄洪垦殖综合利用工程、荆江分洪工程、鸭河口水利枢纽及灌区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陆水水利抠纽试验工程、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万安水利枢纽工程等。还有许多规划和工程项目尚未付诸实施。先后完成了《葛洲坝工程的决策》《中国西部南水北调工程》《河流辩证法与冲积平原河流治理》和《林一山论治水兴国》等专著。为缅怀林一山,2009年4月22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将其骨灰葬于天福山,在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建立“长江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举办林一山治水事迹展。
三 学界
本部分记学界闻人24名。其中有“客耕东莱”的东汉伟大经学家郑玄,有闻名遐迩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有对昆嵛山人文史料搜集、整理、记载功劳卓著的张崧、宫卜万、宋克智、于霖逢、于清泮等。
郑玄(127~200) 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慕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玄游学归里,随家人迁居东莱,即今昆嵛山南麓长学山之阳以耕读为业,学徒相随已百千人。遭党锢案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史称“郑学”,在整理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上卓有贡献。党锢禁解,携老父还乡,又遭黄巾乱,隐于不其。袁绍强征为大司农,逝于军中。详见本志卷末附录《郑玄客耕东莱考》。
鞠孝恭 生卒年失考。原名思孝,宁海州人,翰林国史院编修,元大德间(1297~1307),任宁海州学正,授从侍郎,文名藉甚,昆嵛山中碑志,多由他所撰。
刘必绍 生卒年不详。据光绪《文登县志》,为明朝文登四君子之一。刘必绍字绍先,居文城文山下,故号文石。明万历间由选贡授汝宁府通判,历保安知州。不久,以考察政绩最高等上报朝廷,升平凉府同知。因士民乞留,改保定府同知,仍管州事。他建议设置张顺屯等堡六处,边民赖以安。又凿新渠以兴水利,延袤三十里,当地人食其利,称“刘公渠”。为之立生祠,绘肖像祭祀之。升潞安府左长史,正五品。告归,特旨加四品服。
刘必绍在故乡文登城东门外、文山之西麓建楼贮书,自为记曰:“盘古至今,历世如彼其远也;王地至大,六合如彼其无外也。万事万物赜,学者能考索经子,出入典坟,博观野乘逸编,天地古今在吾目中矣。自入仕途,常禄之外,不敢苟得,除充日用、赡亲友,馀者即以易书。迩来所积,将近万卷,故以名楼。吾子孙登是楼、阅是书也,经术世务,吾书备载,吾楼备藏。体此以明明德,推此以新民,纯此以止至善,戴天履地而为三,夫复何愧也!”清末废,“万卷楼”惠及一代代文登人,影响深远。
刘必绍幼明敏,博学强记,从周讷溪、邹颍泉、楚侗耿诸先生游学,授之以先儒传习之要,立志求仁,而归于识其本心,必绍忠实恪守之,终身不懈。他热爱昆嵛山水,向往七真清静修心养气之行,多次游昆嵛山,留下众多诗歌,本志卷九选其六。读之,可见刘传习明代理学与七真内丹的相通处。在任期间,以身示教,公事之暇,集诸生于明伦堂,将四书口讲笔记,章疏而节释,著成《四书传习录》一书,使诸生返观内省,了解圣贤身心性命之学。一时间,宣府与大同两镇,蔚然有邹鲁之风。必绍之学,直指本体,近姚江而不依傍姚江门户,教人以理学家周敦颐“无欲”二字为宗主。而无欲自知耻始。知耻则识其本心,于日用行常之际,不近名为利,不求心外之理,妄念除而天理得,戒惧慎独以守之,方可语于圣贤之学。著《观我亭集》,皆讲学家言。逝后,神主入文登乡贤祠。
刘樾蓊 生卒年不详。字培若,刘濡恩长子。崇祯间,以岁贡任怀远知县。工草书,得晋人遗法。所临十七帖,荣成梁萼涵官山西巡抚,刻于官署,人争宝之。
刘樾蒨 生卒年不详。字初人。刘樾蓊之二弟。崇祯间,以选贡任山西布政司都事。性坦易,谦而有礼,喜怒无形于色。明亡,退隐山林,与董樵谷、赵伯浚相友善。诗筒往来浩歌自适者二十余年。酷爱书法,服膺钟繇、王羲之,即使盛暑奇寒,练笔不倦。正书与行草,老年尤工。所著《存痂草》《未刻草》,皆手自缮写,刻以行世。曾临《淳化阁》第九、第十册,王铎《<银湾园宴集>序》,墨客如新。人称其书法古逸豪宕,寓巧于拙,质有其文,精深雅健,远远超过常见流行的品类。
董樵(约1614~1689) 初名震起,字樵谷,一字莺谷,号东湖,后改名朱山樵。莱阳大陶章村人,自幼受业于父,博览群籍,工诗赋,对星辰象纬之书及太公兵法,无不洞悉精微,成为诸生。甲申之变,满洲贵族入主北京,董樵悲愤号恸,决意弃诸生籍,东迁宁海州西南之松椒山(今属牟平区观水镇),嫌隐之不深,再迁之昆嵛山里(其址难考,约今昆嵛山中心区)。顺治五年(1648)三迁至不夜南山,今属荣成市里岛镇王家山村。率妻、子躬耕著述,不求闻达。著有诗集多种,约三、四十卷,大都散佚不传。嘉庆十三年(1808),福山人鹿林松收集董樵遗诗150余首及樵子诗全编为《董氏遗稿》刻印于世,今也难得一见。
史学家谢国桢在《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中说:“与于七主谋的人有董樵。”又在《<聊斋志异>所涉及的清初农民起义事迹补正》中说:“于七有才有识,能团结群众,很欣赏与当地的读书人士接近。莱阳诗人董樵就曾做过他的谋主。”王思治的《于七传》也说:“莱阳诗人董樵为其谋主。”周志元在《清初即墨黄培文字狱资料》中说:“顺治十八年(1661)以于七为首的农民抗清战争在栖霞爆发,莱阳宋继澄父子及董樵等人纷纷来到即墨。……相传董樵曾亲自参加于七军,充作参赞。黄培还通过董樵以物资接济过于七军。”因避杀害,董樵才有三迁之举。一般以董樵参与于七第一次起义为可信,第二次至少未亲自参加(参见李恩浦《于七起义》1995年9月青岛出版社)。
董樵隐居后,拒不剃发。“衣冠言语耻与人同”,宁肯扮作黄冠方袍的道士。曾经“织草为冠,像日月于上。一日客文登,偕友渡(西木渚)河。文登令(尚可学)三韩人,其子骑而过,见君(樵)冠异之,发使使下冠,君以发故不肯下冠,令子卒手下冠,冠下鬟现,又异之。左右曰:‘此狂生。’舍之。既行,君笑之,又谇诟之,左右告令子。令子怒曰:‘尔当杀,我不杀尔,反谇垢我!’趋左右榜之城,以告令。令呼入,君长立堂下不拜。……收下狱,白大吏。当是时,文登缙绅先生无不知君,皆来奔告令,或载酒为君治具,咸谓之狂生,以故事得已。”(见姜埰《董樵传》)此为顺治七年(1650)事。
顺治十三年(1656),董樵由四子道东陪同去江南会友。冬十月达扬州。次年正月,到真州;二月到江苏句容游回曲山,……先后到过苏州、扬州、丹阳、昆山、京口、金陵、越州(绍兴)、杭州、金华、严陵、钓台、南昌、九江、庐山、芜湖,靠卖药治病维持开销。在句容,多次与已免去句容县令职的文登人丛尧山(丛大为,明末举人,清初进士),相聚作诗(见《牟平遗香集》)。可知所会见之人,皆为明遗民。史家疑其并非游山玩水,而是探听郑成功、张煌言北伐的信息。但已找不到直接证据。引董樵诗一首《哭赵伯溶先生》作结:
“乙昔相逢斗酒初,松椒明月照檐除。
侧身自叹乾坤隘,饮恨徒悲社稷墟。
亡国须眉羞献媚,入山血泪只藏书。
中宵不寝看长剑,太白光横过碧虚。”
于熙学(约1684~1744) 字无学,晚号秋溟。文登县大水泊村人。其祖父于可乇,是清初名臣,官至工科给事中,好藏书。熙学幼年丧父,靠叔父于其殉教养成人。秉承家风,自幼喜爱文学,尤迷恋于诗歌。康熙四十五年(1706)历城著名诗人王苹中进士,任成山卫教授。熙学闻知,欣喜若狂,立即带着诗稿登门拜师。王苹喜欢这位求知若渴的后生,与之长谈数日,授以诗法,从此,来往不断,熙学作诗水平显著提高。日久,熙学成为王苹最得意的门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熙学以副贡生官工部虞衡司郎中,在京师刊行王苹的诗集《二十四泉草堂集》12卷,收诗1026首,今多作善本收藏。
熙学因为喜欢文登县南(今属荣成市)道教洞天福地铁槎山,故名其诗集为《铁槎樵语》十卷,未梓行,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著录为二卷,可知全集至清末已佚大半,清张鹏展采入《山左续诗抄》。王苹为其诗集作序,存于光绪本《文登县志》。王苹师承新城王士祯。渔洋谈诗,大抵源出严羽,以神韵为宗。熙学得渔洋诗派一脉相传,诗意清远又通书法,刚方磊落,细筋入骨,得欧柳之神。
熙学好学嗜书,且熟知文字与版本目录之学。王苹《柬无学都下》诗云:“姑余山中有于子,年始妙英富文史。《三卷》《七录》罗心胸,一砚轩然紫海水。”他治学勤奋,稍有余暇即伏案校书,终身不懈,特别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雍正三年(1725)曾引据所藏史册,订正顺治十七年《登州府志》,但书稿已佚,不知其订正补漏之详情。牟平人(今乳山人)张崧,雍正四年(1726)举人,四上春官不第,遂到熙学家任教,11年间,尽阅熙学“东始山房”所藏数万卷图书,写下多种著述(见本志张崧传)。熙学于校书之余,不知是否编有藏书目录。乾隆时著名藏书家益都李文藻曾亲至其家,观其藏书,编入《所见书目》之中。并将于熙学与“黄叔琳、朱竹君、纪晓岚、冯益都、赵泰安、周林汲、于文登、李诸城、卢德州”诸藏书大家并列。据沙嘉孙《文登于氏藏书考》(见《文献》1996年第三期),沙氏列出熙学所藏善本有十余种,一般有“于秋溟永乐必本”“于氏东始山房印记”“于氏数笔堂印”等藏书章。
熙学列山东藏书大家,丰富了晚清昆嵛山区的文化底蕴;他关于昆嵛山的诗作,本志卷九收录五首。
高凤翰(1683~1749) 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埠老人,《清史稿·卷五百零四》附传。康熙二十二年(1683)出生于山东胶州三里河,雍正六年(1728)试贤良方正,名列第一,授歙县丞,曾一度署休宁令、绩溪令,乾隆初监泰州坝,不久去官,浪迹扬州,曾寄寓西城僧寺,以卖书画为生。乾隆十四年(1749)仲春卒,终年67岁。其诗、书、画、印世称“四绝”,名重一时。善画山水,纵逸不拘成法;擅长花鸟,笔致奔放,用色别致。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性豪迈,不蓄一钱。嗜砚,收藏至千余方。晚年右臂病痹,用左手挥洒,自号“尚左生”。著《南阜诗钞》《砚史》等。
据《高凤翰年谱》记载:雍正五年(1726),高凤翰曾“过莱阳、至宁海”。此次宁海之行,高风翰留下了《东牟奇松图》及题咏二首和两首题壁五律。诗中提到的“毅庵夫子”,即时任宁海州知州的成永健。成永健,号毅庵,江苏盐城人,进士出身,曾任胶州知州、日照知县、宁海州知州等,有文才,与高凤翰交往甚密。高此次来牟,约于昆嵛山北麓松泉观相见。这是暮春的一天,高凤翰在此等候毅庵,赋五言律诗二首,题于松泉观大殿南壁(见本志第八编第三章第二节)。其书为行草,神采飘逸,“有龙跳虎卧之势”,慕名来观看者络绎不绝,成为当地一大胜景。百年后,高氏墨迹渐渐剥落。道光六年(1826),宁海州诸生宫卜万双钩摩下,并行书跋刻七行及捐资人姓名五行,请著名刻石者杜国卿勒诸石上,砌在松泉观大殿北檐下。1944年,松泉观毁于战火,刻石流落民间。1983年牟平文管所访得。现藏于牟平博物馆。
《东牟奇松图》即高凤翰绘制宁海州城隍庙殿西阶的奇松图,为他所作《四妙册》四景之一。
原画题识:“东牟奇松,在山东宁海州城隍庙殿之西阶,本高不满五六尺,顶折平偃,直走西南隅,可三四十步,翠鬣丹鳞,如结宝幄,皮皴谽岈,空腔瓮壑,鸟衔花子隧其中,久且成丛,朱粉陆离,俨如错绣,真奇观也。南村并记”。
右上方钤“磊落桉崎”“幻药”“古临海军人”三印,左下方钤“巨翰”印。
题咏(草书)二首:
首选黄山松画图,卧龙接引怪尤殊。岂知老去风尘眼,亲向天东见一株。
偃梢直走二千尺,丝鬣苣鳞带藓痕。此树化龙真有分,应愁雷雨入黄昏。看松得二绝句仍书题画,请方家并正之。
右上方钤“南村”印,中钤“山东书生”“高凤翰印”二印,左下方钤“西园”印。
张崧(1697~1758) 字洛赤,号钟峰,乳山午极镇泽上村人。自幼聪明好学,“甫弱冠即岿然成立,文名甲东海”。清雍正四年(1726)中举,翌年明通榜。后屡试不第,遂肆力于学。访文登于秋溟家中藏书数万卷,便寓居其家11年,将藏书研读殆尽。雍正十一年(1733),登州郡守张勤望欣赏其学行,聘其为瀛洲书院山长。凡所奖拔,皆为名士,声望更高。先后有《眼学堂诗集》一卷、《山蚕谱》二卷、《向若新稿》一卷、《白蜡虫谱》一卷、《北菌谱》二卷、《幼海风土辩证》十四卷、《旅食贤己录》五卷、《修志管见》等著作问世,惜均未刊行。其中《山蚕谱》二卷对昆嵛山养蚕业帮助很大;《幼海风土辩证》十四卷对地方志资料多有补充,作为孤本,现存山东省图书馆。
晚年任河南滑县知县。滑为要冲大县,遇大徭役旧有规定,皆重派民资,当事者中饱私囊。崧到任,为减其半而供给之,耗羡银千两,事刚完,悉还地方,民大悦。时中州方协济江赈,滑县碾谷万石,崧自往河岸监督发运,一日而集齐。又值水灾,未及上报,先捐俸施粥,以延饥民旦夕。及上级救济款下,多经筹划,风椟露宿,又倡劝捐,以助不给者,至麦收方罢,救活者无法计算。未三年,以劳卒于官。灵柩回乡时,滑县人设帐沿路相送,直至开州。
宋克智 生卒年不详。字贞子,号垒川,自称浩浩山人。宁海州史家疃(今属乳山市下初镇)人。乾隆间恩贡生。博稽群书,工诗文,著烛明斋《拂蝇集》六卷,为晚年所自定,惜未刊印。智至性过人,葬母时,风雨骤至,智野跪泣祷,巧逢天晴,人们认为是他的真情感动上天。其诗维持封建礼教,多凭吊古迹,流连俯仰,情见于辞。他的许多诗可用来考订古迹,如常和尚出身于宁海州西部的钟峰寺,浪暖口之西侧的卫埠台(俗称苇埠台)是唐人军垒、黄垒河边有郭长倩墓等,都见之于他的诗歌和夹注。平生与刘培南即文城乾隆拔贡刘储鲲、张钟峰即张崧作文字交,一时声名藉甚,骚坛称鼎峙。不夜吕友徐序《拂蝇集》,其略曰:先生诗不规规于“三唐”“两宋”,其合者法本少陵(杜甫——修志者注,下同),而多得随州(刘长卿)风味,亦时有剑南(陆游)气息。至寄情萧远,又欲分脔于彭泽(陶潜)左思(左太冲)矣。可知其博取百家之长,为昆嵛山著名诗人。宫卜万《牟平遗香集》存其诗99首,附词一首。本志第九编选其诗六首,现再节录其古诗一首,题为《述怀寄钟峰先生》,有助于了解其生平梗概:
……成童入文林,同辈竞相逐。领悟微有长,师友皆乐育。意气颇饕餮,势如吞岳渎。片玉在昆山,将谓不盈掬。一染长卿病,五载调术茯。荏苒三十年,才气日局蹜。十七赋灵光,步让文考独。五十显诗名,刻鹄不成鹜。那能干圣主,文章邀微禄。匏系荒海间,穷年苦教读。壮怀不堪问,兀兀老雌伏。雌伏亦何悲,所惜终鹿鹿。
吕润蕃 生卒年不详。字孝衍,一字友徐。昆嵛南麓文登市葛吕集人。乾隆丁卯(1747)优贡生,官乐陵训导。擅长诗古文词。所著《王南溟墓志》《先君子行略》,叙事得《史记》法。诗格清迥,得唐人三昧。著《毓燕堂文集》,光绪本《文登县志》载其序文和再序文。本志第九编选其诗多首,可谓昆嵛诗人。
吕肇龄 生卒年不详。字岐封,岁贡生,润蕃叔弟。幼颖异,读书日千数百言。及长,博览群书,尽力于诗歌创作。南游吴中,所见更广一,诗更工。后官莱州府学训导。张船山为知府,以诗相契,雅爱重之。张解官时,赠肇龄诗有“鸿篇易铸丹难转,他日邮筒与细论”之句。著《观古堂古文诗删》《启堂随笔》各卷。其子沛悖,字澄怀,嘉庆庚申(1800)举人,任馆陶教谕,著《聊斋志异辑注》传世。
赵子辕 生卒年不详。字稚均,号雨帆,又号石翁,牟平城西门里人。清嘉庆庚申(1800)恩科举人。工诗,主牟平词坛20余年,名噪一时。隐居于昆嵛西北岿山庵多年,人或以谪仙目之。尝以不及种放奉母移家终南为憾,故山中每局月余,就骑毛驴回家省亲。因而山外樵夫牧童多识之。著有《石翁诗》前后二集,前集已脱稿,共四帙;后集草稿共956首,集中多为居岿山时诗,本志第九编选其多首,特别是夜观山市诗,实为罕见,人谓得山水之助,可谓昆嵛诗人。其容度潇洒,谈笑诙谐。年未至40而卒。
宫卜万(1771~1847) 字寿卿,号香海,牟平城南照格庄人。性超逸,淡于名利,博学能文,擅作诗,与赵子辕相唱酬。不得志于科考,遂弃八股,致力于古文,在太古河畔广济寺设教多年。尤关心地方文献,著《牟平志书证证录》《耆旧旧遗香集》(即《牟平遗香集》十六卷),集乡贤94人诗词共4813首,还有《登州府志考证》《莱阳县志拾遗》等。他不顾山深路险,拨开荆棘,遍拓昆嵛山占碑残碣,剪贴成六大册,名曰《昆嵛帖》,成为昆嵛石刻集大成的孤本,为保存昆嵛历史文献,作出巨大贡献,足为地方考证之资。现有四册珍藏于牟平区博物馆。同治问,舒孔安等重修《宁海州志》,全以《牟平志书证证录》为蓝本,而《遗香集》亦风行一时。至今,他的著述仍为地方史志工作不可缺的文献。生平精书法,铁划银钩,神采奕奕,人或得其片纸,辄珍若拱璧;又善画,指墨更佳,然不多见,鲜为人知。
杜国卿 生卒年不详。牟平四区官道南村(今属龙泉镇)人。与宫卜万同时代人。善镌石。当时宫卜万所书之碑,多为国卿所镌刻,二者精神契合,相得益彰。至民国,人仍称赞。
于霖逢(1837~1918) 字泽春,文城镇小河村人,原住南门里于家胡同。学问渊博,生活俭朴,矢志培养后代。曾教馆于利津县、济南市、潍县、垦利县等地,谆谆教诲之风为学生称赞。光绪‘四年(1888)中解元,授阳谷县教谕。此后会试不第,遂无意仕途,不久辞职回乡,设教于“文山书院”,过着清贫生活。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编纂《文登县志》。1892年主讲维阳书院时,初稿已成。1898年李祖年任文登知县时,增删定稿,共14卷,1190页,约50万字。二溯建县之始,下至1894年,“撷文山之精华,阐不夜之奥密”,“体例精严,记载翔实,尤堪信今传后”。其中昆嵛山水、昆嵛长城、古寺名观及有关诗文、碑记,皆赖以存留,成为今纂《昆嵛山志》的珍贵资料。因经济拮据,又重病在身,生前未能付梓;1923年由县内学者整理集资铅印。1912年,丛琯珠等革命党人,动员于霖逢参加革命,于以腿疾辞。及至“团练总局”攻下县城,力请于霖逢、王稼禾为正副主事。不一月,文登再次光复,于、王入狱。翌年,由殖民政府威海卫行政长官署长官出面说情,于等被释放。
于霖逢酷好诗文,著有《文山草堂诗文集》。“胸中抑塞磊落之气,一于诗发之”。还精通书法,其草书深得王羲之笔意。晚年左手书《十七帖》,苍劲有力,传为文登书法之珍品,民间多有收藏者。录晚年所作诗一首,大有“奇材难立,荆榛益繁”之叹:
车盖童童荫半园,滋培雨露荷天恩。
凌空直接云龙气,得地偏宜驷<马>门。
一夜鸾皇乱故叶,几年蝼蚁撼源根。
奇材自知难成立,满目荆榛翦益繁。
余病,园中楸树忽倒,感赋。
吉庵年兄大人属正霖逢时年八十
贺传勤(1914~1941.11) 又名贺仇。牟平县四区云溪村(今姜格庄镇)人。就读牟平师范,毕业后从教。1935年撰写报告文学《一日间》,揭露民国县政府教育委员会下乡,借察学之机,配合国民党军队“剿共”、“清乡”的罪行及作威作福践踏教育事业的反动行径,后被作家茅盾收入《中国的一日》一书。“七·七”事变后参加福山政训处,在农村青年中宣传抗战。1938年“九·一八”国耻纪念日时,他作歌曲《九·一八小调》,在民众中久唱不衰。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后,离开政训处,转移至福山县巨甲庄小学,以教学为掩护,继续宣传抗日。1940年春经于连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夏,与好友杨年运(共产党员)一起,在松岚后学校任教,杨任校长,贺任教导主任。他们招收因日军入侵而失学的青少年,免费入学读书。教材是抗日根据地的《国防课本》,备《新民课本》应付敌人;课余教唱抗战歌曲,进行抗战教育。1941年11月,贺传勤被国民党顽固派匡玉洲逮捕杀害。1983年,贺传勤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于清泮(1874~1957) 字芹泉(琴泉),乳山市大孤山镇八里甸村人。幼时家境贫寒,发愤读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举。宣统元年(1909),授知县不就。1912~1918年,连任民国山东省议会第一、二届议员。1920年任民国山东省公署顾问兼秘书。1921年当选民国山东省公署众议员。1922年任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场长兼水产讲习所所长。后历任登州初级师范学堂堂长和山东公立农业专科学校、山东公立矿业专科学校及济南、青州、烟台、绥远各省立中学教员。1932年被选为民国山东省政府参议。是年夏重修《牟平县志》时,被举为总纂。为征集资料,与王照琴、杨春萼等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走访了牟平县大部分村庄,翻阅了无数书卷,呕心沥血,广收博采。1935年,为确定汉育犁故城遗址的确切方位,并纠正谬误,曾亲临故称遗址勘察,并立“育犁故城碑”,撰文记叙育犁故城之沿革,现其碑仍存育黎镇城阴村。
志书初稿写成,于清泮“以事赴济南去”,后地方官携方志初稿至济南,于清泮即在济南一面修稿一面付印。期间修正工作艰苦备尝。于清泮在书成之后“序言”中道:“是役也,历时八阅月,用书百余种,助理四、五人,奔走各机关与图书馆及遍访通人,殆无虚日,参互考证,将原稿翻修过半。”正是呕心沥血,广收博采,穷三年之功,终于在1936年修成了《牟平县志》。
民国《牟平县志》是一部写作严谨、文献价值很高的志书。尤以“立足现实,厘定门类;保存当代重要文献,征文考献;考据精详,不囿前说;图说相资,多角度保存文献;附列书目,保存艺文等方面”备受后人推崇。现时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山东航海史、捻军兴衰、全真道教、民族、教育、盐业、水产、地名、战事、民俗、方言、艺文等论著,特别是编纂《昆嵛山志》,多以此志为重要的参考文献,是20世纪30年代胶东地方唯一出版的民国县志,足见民国《牟平县志》价值之高。
1938年2月,日军侵占烟台,慕名邀清泮效力,、被其严词拒绝。曰军恼羞成怒,将其缚住双脚拖于马后,仍宁死不从。后为避日军寻衅,归村任教。遇荒年,常出面于千头募捐,所得款物全部用于赈济饥民,深得村民敬重。抗日战争后期移居烟台,1947年秋回归故里。1949年春至济南,后被《大众日报》社聘为顾问。1957年因病逝世,终年83岁。
于清泮一生编纂志书三部,有民国《牟平县志》(十卷)、民国《沾化县志》(八卷)、民国《齐东县志》(六卷),著有传世文集《安遇堂集》。
吕式斌(1883~1962) 字见甫。生于文登市葛家村人。吕正斯之子。自幼好学不倦。18岁中秀才,23岁列优贡生。工汉隶、小楷及国画,日书小楷8000字,誉称“小八千”,有名于京都。建国后,任故宫博物馆馆员。为商号写匾额,5元一字。“中华门”三字为其手迹。1962年病逝于北京。1989年巴蜀出版社出版《赵松雪书佑圣观捐施题名记》,第一名鉴定题识人即吕式斌。
安波(1915~1965) 原名刘清禄,牟平区宁海镇庙沟村人。音乐家、现代剧作家。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山东省委特派员、鲁迅艺术学院教务处科长、政治课教研室主任、音乐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热辽军区胜利剧社社长、军区文工团团长、晋察热辽联大鲁艺学院院长。全国解放后,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部长、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中国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辽宁省委文化工作部部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是中国音协常委、中国作协会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31年,安波在牟平县立初级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入曲阜师范,1934年转学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在校期间,安波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曾任济南学联秘书长、济南师范党支部书记。1937年党组织派他到费县以师范讲习所教员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党内任省委特派员。同年10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次年又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进鲁艺音乐系后便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活动,年内收集民歌200多首,因此获得“小调大王”的亲切称号。结业后留校,在鲁艺学院工作。
这期间,学校开展以采集、记录民歌为中心的学习民间艺术活动,安波是其中最活跃的人物,取得突出成就。他改编和填词的《公祭刘志丹》《拥护八路军》等歌曲,创作的《七月里的边区》《兄妹开荒》《三绣金匾》等音乐作品,成为音乐佳作,群众广为传唱,专业文艺工作者经常演出,当年延安《解放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兄妹开荒》剧本和音乐,并发表社论,肯定《兄妹开荒》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剧”。1946年在晋察热辽工作期间,主张在剧社中办少年儿童艺术班;帮助蒙古族青年敖德斯尔(现为全国作家协会理事)写蒙文歌曲和剧本。他还深入基层,帮助民间艺人构思创作,辅导排练演奏。当地民间艺人亲切地称他“老安”。
建国初期,他参加了评剧《小女婿》、山东琴书《大刚和小兰》的音乐改革和唱腔设计工作,获得重要成绩。1952年,他将东北鲁艺音工团、实验剧团、东北文工团、东北文教队合并建立东北人民艺术剧院。1956~1957年,安波出任驻越南民主共和国文化部专家,与林荫一起收集、整理越南民歌,出版一部《越南民歌选》,为中国音乐界研究越南民族音乐做出了贡献。东北大区撤销后,中央从东北调走大批文艺骨干。一次,周恩来总理嫌东北文化落后,辽宁省委书记黄火青下决心把文艺搞上去,商调已回国的安波,任省委文化工作部部长。安波往返北京四五次,亲自同洛汀、周扬、陈客寒商调干部,一次调来文艺骨干60多人。
安波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文艺创作上。建国后十多年来,他创作了大型歌剧《纪念碑》《草原烽火》和多幕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编撰了《秦腔音乐》《东蒙民歌》《越南民歌选》等。其中《春风吹到诺敏河》获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创作奖。他还写了歌曲300多首。
1965年6月18日,安波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临终前,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授予他两枚勋章。
刘慎谔(1897~1975)
字士林,牟平区宁海镇嵎岬河村人,植物学家、林学家。建国前,曾任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北京、中法、中国、辅仁、云南等大学及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
20世纪30年代,刘慎谔曾经回到故乡。在家乡期间,他拒绝牟平县长的专程拜访,整天在昆嵛山中攀山过夼,劳碌奔波,采集植物标本。返北平时,婉言谢绝家乡亲戚朋友馈赠的稀有名贵物品,只把采集的植物标本带回。
建国后,他先后在中国西北、西南、东南、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采集大量的植物标本,作了植物区系和植被的调查研究。在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以及植被区划等方面成绩显著。他重视科学研究为生产建设服务,反对对东北地区红松林大面积采伐,主张采育择伐,在保护森林资源、防止生态性灾难以及治沙方面做出贡献。
刘慎谔在工作期间,著有《动态植物学》《历史植物地理学》,并主编《中国北部植物图志》《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和《东北草本植物图志》。
曲子贞(1917~1993) 牟平区大窑镇蛤堆后村人。大学文化。1937年8月,经廖承志、潘汉年介绍,放弃家庭优裕生活,从香港赴陕北延安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入陕北公学、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毕业后,历任八路军军政学院助教、陇东中学教导主任、陇东文工团副团长、甘肃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联主席、《敦煌文艺》编辑部主任、甘肃省高压阀门厂书记兼厂长、省文联副主席、全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省民问文学“三套集成”总编、全国“格萨尔”领导小组成员、省“格萨尔”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政协委员、省归侨侨眷联合会顾问、省文联顾问、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他光明磊落,敢于直言,曾数次受到不公正对待。一生发表900余篇数百万字文艺作品。所著《入党前的路》获甘肃省荣誉奖;获全国《格萨尔》个人奖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整理工作荣誉奖及从事民间文学二十年奖。他培养和支持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晚年著《风雨世纪行》,未及完稿因病于1993年4月25日在兰州逝世,后经其遗孀、《兰州日报》记者潘玉君整理加工出版发行。
李克绍(1910.11~1996.7) 牟平区龙泉镇东汤村人。大学文化。九三学社成员。1954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伤寒教研室主任,兼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1954年后历任昆嵛县石岭联合诊所、威海市羊亭卫生所中医师。1958年进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次年毕业留校任教。1960~1989年任山东中医学院(今山东中医药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退休。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主编《伤寒解惑论》《伤寒论语译》《伤寒百问》等书。1996年病逝。其遗著《学术经验辑要》,由后人整理出版。
李文宽(1925.4~2007.6) 乳山市南黄镇南黄村人。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老战士书画协会理事、浙江省军区老战士书画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小学书画》杂志社副主编、中国美术网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
1944年参加八路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测绘员、侦察参谋、作战参谋、测绘主任、人武部部长等职。1969年转业至安庆电信局任党委书记。酷爱书法艺术,并取得显著成绩,2007年6月去世。
李文宽早年遍临碑帖,摹古出新,朝朝琢磨沉思,夜夜青灯相伴,终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书法、篆刻、绘画无所不能。其书法以行草书独步书坛,那刚劲挺拔的线条,潇洒灵动的姿态,构成了飘逸秀美的风格。其作品曾参加中国书协书展,并参加过国内多次重大书展,全军重大书展,参加过日本、新加坡、韩国、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一些书展。作品被国内外一些著名纪念馆收藏,如李白纪念馆、大禹纪念馆、《三国志》作者晋代陈寿“万卷楼”纪念馆、张澜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河北正定县荣国府大观园纪念馆、朱德纪念馆等。作品被著名碑林富春江严子陵钓台碑、千岛湖碑林、雁荡山摩崖刻石、普陀山法雨寺牌坊楹联、江西江南碑林、广州碑林、泾川县西王母万碑林、杭州宋城楹联、湖南常德诗墙刻石、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刻石、河南翰园碑林、辽宁省北票风景区碑林等勒石成碑。曾在北京、南京、浙江举办个人大型书画展,著有《书法课堂》《书苑疏言》《读吴昌硕石鼓文笔记》《甲骨文欣赏》。其作品及艺术简介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今鉴》《中国古今书家词典》,《中日兰亭笔会作品集》《中国当代墨宝集》《中日现代书法杭州展》《新加坡·浙江书法联展》《两岸篆刻书法名家作品集》(台湾)等几十部书中。
四 英烈模范
本部分共记昆嵛英烈模范46人。其中劳动模范5人,革命母亲2人,著名革命英烈39人,其中有闻名中外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有传奇式的昆嵛英雄于得水,有华东军区战斗英雄20人,有一门三烈士于己午、于一心、于凤祥,有牺牲于昆嵛山区的胶东领袖人物理琪、张连珠、于克恭等。他们是昆嵛山的脊梁,是昆嵛山人的优秀代表。
李本楹(1880~1912.2) 字晏卿。文登泽头村人。1905年入县学。1908年冬毕业于山东优级师范史地系。当年回乡,动员多名学子去济南求学。初任登州中学教员,不久回乡创办国民小学;举办县劝学所,任所长。清室卖国求荣的行径,使他产生革命心理。曾说:“皇帝以为,中国瓜分,仍不失为小朝廷。这种苟安心理,中国岂能不亡?若救中国,非推翻清朝统治不可!”1911年武昌起义前,因事去济南,遇济南宣告独立。不久,与丛;珠联系发动文登独立,并从济南带回文登学子李健庵、李本梓、李荫亭、李玉峰、李本等参加文登学生革命军。回乡途中,即与同志奔走劝募,以充北伐军需。时烟台已举义,镇守使左汝霖催本楹回烟,任左之书记;文登义士已驱逐县令岳宝树,成立军政分府。1912年2月7日,文登保清势力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攻城。本楹在烟台闻知,欲回文登向乡人解释革命意义,希望化解矛盾。行至宁海城时,有人劝他不要冒险,不听。行至张家圈村(今属牟平莒格庄镇,1970年在此修建瓦善水库,张家圈分迁为“新建”“向阳”二村)被劫缚至文登东于疃村。该村丛九及其子丛大福在当地有一定权势,李与丛九早就相识。但丛九却说:“你不是晏卿,他有辫子,而你没有!”丛九之侄也在济南优级师范求学,时,跪求丛九,被赶走。丛九终将本楹周身浇油活活浇死。烈士之父李章华,清末太学生,精医道。丛九恐其为子报仇,于1913年正月初九,将李章华毒死于文城一客栈内。
段成斋(1896~1935) 字成斋,名正心,又名立夫,乳山市下初镇段家村人。幼读私塾,后毕业于城阴小学,1919年考入牟平师范讲习所,翌年因领导学生罢课被校方开除。回乡后先在黄山寺小学任教,后弃教在冯家集与人集股经营裕丰商行。1928年,军阀方永昌踞胶东,其部下刘选来驻兵牟平城。是年6月,刘遣警役20余人到冯家集强索捐赋,后拘捕29名村长关押于冯家仲春楼饭店,以作人质,威逼各村缴纳钱粮。成斋出于义愤,联络北汉村姜钦思等人,串联乡民200余人,于8月23日攻取仲春楼,捕杀警役20人,解救了被关押的村长。事后,为防官府及刘选来部报复,与姜钦思等人,在牟平南乡发动民众500余人,成立了民众自卫团,公推成斋任总指挥。民众自卫团迅速发展至万余人。9月下旬,兵分5路攻打牟平城。时值军阀刘珍年取代方永昌踞胶东,为缓兵之计,派代表与成斋谈判,假允所提条件。成斋轻信刘之许诺,下令撤兵,解散了民众自卫团。11月23日拂晓,刘珍年突然派兵血洗段家、三甲等村,残酷镇压暴动民众。为避追捕,成斋携家小逃难威海,更名段立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只身去东北,参加了义勇军,后负伤离队回乡任教。1934年,掩护营救了从事地下活动的共产党员段恂卿、张连松、姜文章等人。1935年11月,国民党牟平剿共专员孙鉴塘勾结国民党清乡头目赵廷壁以通共为名将其逮捕,次日杀害于牟平城西门外,是年39岁。
张连珠(1904~1935.12) 曾用名张春礼、张玉楼,代号珠子。文登泽头镇南长岚村人。出身贫寒,叔伯4户供他读书。14岁入私塾。20岁因父病辍学务农。父病愈后入牟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1931年考入牟平中学附设师范班,参加“读书会”、“反帝大同盟”等进步团体,研读进步书刊。“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被开除学籍。回乡后,相继务农、经商、教学,任过小学校长。他积极向农民和学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成为附近村庄群众的当然领袖,曾在南黄、段家(现均属乳山市)一带组织过两次大规模抗税斗争。1932年秋,经共产党员刘经三介绍加入共产党,任总支书记;冬,任牟平九区工委委员。1933年春,任九区工委书记。为发展党的地下组织,扩大党的影响,他长年活动在昆嵛山周围的文、牟两县山村和工厂中。1934年6月,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翌年1月,任胶东特委书记。1935年4月,认真总结反修路斗争失败的教训,带领特委委员在界石、晒字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和武术会,发动群众,准备举行大规模农民武装暴动。“五·一”国际劳动节时,他起草《告胶东工农群众书》,号召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夏,又在石岛地下联络站新亚药房开办党政训练班,为胶东各县培养暴动骨干。
1935年农历十一月四日,在威震胶东的“一一·四”暴动中,张连珠任总指挥,并具体指挥东路的行动。同月初十日晨,率队去低湾头村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群众斗争地主恶霸,开仓济贫,深得群众拥护。他口才流利,富于宣传鼓动性。11时许,暴动队伍被国民党军展书堂部和文登地方反动武装包围。张连珠一面组织群众转移,一面指挥队伍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战斗持续到下午1时半,队伍突围,他断后掩护,不幸重伤被俘,被押进文城监狱。县长刘崇武软硬兼施,多次审讯,张连珠终不屈服。他对正在千方百计保释他的难友柏永昶说:“我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如果你能出狱,请向组织汇报狱中情况,让同志们接受这次失败的教训,振作精神,继续斗争!”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张连珠在文城西门外英勇就义。烈士头颅被当局悬在南城门楼上“示众”数日,其状惨不忍睹。
曹云章(1912~1935.12) 代号鞠子,文登茼山镇大夼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3岁由父母之命,与大界石村21岁的刘衍芹结婚。他高小毕业考入文登中学读书,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毕业后,于1932年在文登五区吴家小学(现属荣成)教书,经常与郭家(现属荣成)小学教师、中共党员江先政交谈。5月,由江先政介绍加入共产党。同年秋在老二区鞠家庄(现属界石镇)教学,深入群众,秘密开展党的活动。是年,曹首先介绍刘振民入党,逐步把党的种子撒遍二区。同年,张连珠介绍曹之妻刘衍芹入党。当局多次捕捉曹云章不成,便几次将其父亲和妻子捕入监狱,酷刑拷打,但没有动摇曹云章的革命意志。1934年3月,文登已有中共党员170余人,遵照胶东七县党代会精神,中共文登县委在文登乡师诞生,曹云章任书记,分工在昆嵛山区发展党的组织。同年5月,改任胶东特委巡视员。1935年1月,特委改组后任特委委员,参与组织发动“一一·四”武装暴动。是年春,他和张连珠等为暴动筹集武器,先后两次从威海运出200余支大枪。第一次,他化装为走娘家的新媳妇,张连珠赶着轴子,枪支藏在新娘座下。第二次,将枪支藏在棺材里,他和张连珠身穿孝袍扮作出殡,混过敌人关卡,把枪藏在大夼村南草垛下。他和程伦、邹恒禄负责西路的组织发动工作。同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四),暴动全面展开。头一天,他和27名同志在自家吃了饭,诀别妻子道:“我这次若牺牲了,重于泰山,你要继续革命,做事要对得住党。”曹云章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牟平大队首先包围午极村(今属乳山市),分了地主开设的“隆裕油坊”的浮财,以发动群众。次日,他又率队到达白石村(今属乳山市),在大地主开办的“怡昌缫丝厂”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穷人参加革命、争取解放,壮大了暴动队伍。12月1日午饭前,曹云章和程伦分别率领牟平和海阳的暴动队伍,在牟平松椒村会师,整编队伍。12月2日下午3时,被国民党军展书堂师赵廷壁团包围。暴动队伍奋力突围,因众寡悬殊,又缺乏战斗经验,队伍被打散。张贤和等10余人当场牺牲,曹云章、程伦等被捕入狱。在狱中,曹云章忍受了种种酷刑,挫败国民党当局的威胁利诱,英勇不屈。1935年12月13日,在夏村(今属乳山市)英勇就义,年仅23岁。烈士头颅悬城“示众”数日。妻刘衍芹继烈士遗志,躲开敌人搜捕,转移文城居住。日军侵占文城,她以开饭馆为掩护,冒死掩护东海敌工股长郝香斋,又为八路军搜集枪支,成为东海八路军城内地下联络站。
刘福考(1916~1935.12) 乳名刘福考行世,学名刘振海,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牺牲的最年轻的战士,今文登市界石镇阎家泊子村人。出身贫苦,父亲刘春寿,哥哥刘福初。三人均加入中国共产党。哥哥牺牲于“一一·四”暴动中。
1935年“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带领30余人在昆嵛山前麓活动,王亮带领20余人在昆嵛山北麓活动,有分有合,神出鬼没打击“剿山”的敌人。当年2月,王亮找到于作海(于得水),提出:界石镇三庄村坏分子江全德是汪疃反动区长杨玉洲的帮凶。他狐假虎威,向老百姓敲诈勒索,到各村侦察共产党的活动,密报敌人,害死了几名中共党员,于通就是其中之一。群众和党内同志都对他恨之入骨。现在一面监视他的行动,一面请示上级可否除掉他。经组织批准后,一天晚上,王亮在前,率7人小分队。刘福考为人机灵,留在队末断后,连夜来到三庄村。侦知江睡在村东头张家,柏永升、刘福考跃过院墙,找到江全德睡觉的房屋,迅速从睡梦中活捉了江全德。江全德一一承认其罪恶事实,就在张家门前场地上被小分队处死。前后不到五分钟。
王亮带小分队连夜迅速向西南奔去,黑夜中在阎家泊子村南遇上七八十名敌兵来搜捕刘福考和王洪。王亮手举双枪,连射数枪,闪身向北,爬上山坡脱险;刘福考在最后,连打数枪,自己腰问中三弹,肠子外流。福考子弹打光,翻身滚到沟里,用手扒泥,掩埋了大枪,就昏迷过去。敌人撤走,刘福考醒过来,爬到村边一枯井掩身,父亲寻声找到他,福考叮嘱父亲,要起出埋下的枪交给组织。福考失血过多,自知不可生还,要求爹爹帮助结束自己的生命,宁死也不落到敌人于里。父亲背起他,到村前祖茔,生怕敌人再顺血追来,他答应儿子,扔了根草绳给他,但福考已无力自缢。听着要追上来的敌人枪声,父亲只得将绳系好环扣,套在福考脖子上,抱起儿子,挂绳树上。敌人果然找到刘福考的遗体,砍去头颅,拿到汪疃集悬杆示众了。
刘福考牺牲了,他年轻的妻子王淑贞接过丈夫的事业,秘密加入共产党,担任党的地下交通员。如今这位95岁的老党员还健在,老屋也完好,对青少年一代叙说着那些革命往事。(参见单张英《昆嵛山的火焰》,许建中《昆嵛英雄于得水》一书)。
理琪(1908~1938.2) 原名游建铎。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天福山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游庄一个富裕家庭。1925年在开封教会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太康县国民党党部工作。1928年入冯玉祥部无线电学校学习,后留冯部任报务员。1934年去上海做地下工作,次年下半年与党组织失掉联系。1936年1月,经在中共河南省委工作的邓汝训介绍来文登。
初到文登,化名王奇,以推销文房四宝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他中等身材,面孔消瘦,戴深度近视眼镜,目光深邃锐利。时“一一·四”暴动失败,在残酷的白色恐怖笼罩下,革命者惨遭杀害,群众情绪低落。理琪从恢复整顿党的组织入手,深入群众,寻找、联络失掉联系的党员,慰问烈士遗属,发展新党员,重新聚集革命力量,足迹踏遍文登。他平易近人,善于把革命道理灌输给群众,亲自给革命知识分子讲解《社会发展史》和《唯物辩证法》,给不识字的党员教新文字。在他的带动下,党内外迅速掀起学习热潮,“一一·四”暴动失败后的悲观失望情绪为之一扫。理琪身体瘦弱,又患有严重的胃病,常常带病坚持工作。在一个朔风狂啸的雪夜,他串村调查研究,掉进雪坑里,很久才挣扎出来,回到同志家中,冻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但不管环境怎么艰险,始终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像一团炽烈的火,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朝气、活力和信心。
当时党内有“知识分子不可靠”、“革命先革家庭的命”等错误思想和“左”的做法,弄得家庭关系、同志关系十分紧张。理琪耐心地教育党员,不要脱离群众,要团结教育亲人,并身体力行,很快纠正了“左”的做法。他住张修己家,一言行,深深感动了张修己的母亲,使这位老人热情支持儿子的革命活动。对党内犯错误的同志,理琪耐心热情地教育帮助,并说服他人正确对待。1936年4月,中共胶东临时特委成立,理琪任书记。当时,部分党员听说刘志丹的队伍将进入鲁西,遂建议再次举行暴动,以迎接红军。理琪坚决反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共胶东特委的名义,亲自起草《给各级党部同志的一封信》。信中正确分析了胶东的政治形势,总结“一一·四”暴动的经验教训,批评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倾向,提出纠正方法和今后任务。自此,中共胶东党组织的发展和武装斗争走上正轨。这封信在理琪牺牲后的1938年夏季,中共胶东特委重新印发,供各级党组织学习。1936年夏,理琪主编《真理报》,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是年9月,胶东特委决定,不顾国民党当局的禁令,利用“九·一八”国耻纪念日,进行一次广泛的宣传活动,将理琪写的《九·一八告同胞书》撒遍文登、牟平等城乡,鼓舞群众抗战的热情。
1936年8月,中共胶东临时特委秘密迁往烟台,游建铎从此改名理琪。是年12月,因叛徒出卖,在烟台被捕。敌人将他吊在梁上,问他:“是不是共产党?”“是不是红军?”“来干什么?”理琪只有一句话:“我不愿做亡国奴,我要抗日。”不久,被押解济南高等法院看守所。他与赵健民组织狱中党支部,学习中共抗战政策。卢沟桥事变不久,他发动难友开展捐款支援前线抗日将士的活动,遭狱方禁止,便领导难友开展绝食斗争,使所有的“犯人”受到一次抗日爱国教育,许多狱卒也被他们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1937年11月,理琪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2月15日,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再次来胶东特委驻地沟于家村,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传达省委关于发动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和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决定12月24日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针对党内有些人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对国民党当局玩弄两面派手法认识不清,甚至有依附国民党政府抗战的错误认识,理琪严肃指出:“共产党的武装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作战可与他们联合,但不能合编,更不能改编,政治上、军事上、指挥上的自主权绝对不能丧失。”他身体力行,坚定正确地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和独立自主原则。12月24日凌晨,理琪等特委主要领导提前登上天福山。在起义大会上,理琪作了激动人心的讲话:“我们宁可在战斗中捐躯,决不能在敌人利刃下苟且偷生!”庄重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
为壮大“三军”队伍,理琪于1938年1月15日赴威海,代表胶东特委与国民党威海区专员孙玺凤谈判成功,发动了威海起义,得到80多支枪和大宗军需物资。彼时“三军”发展到300多人,200多条枪,编为两个大队。是年2月13日凌晨,理琪、林一山、宋澄等率领三军第一大队和特务队部分人员激战1小时,攻克牟平城,生俘伪县长、公安局长、商会会长、维持会长等100余人,缴枪百余支。战斗结束后,理琪等20多名干部战士于牟平城南雷神庙开会。中午,被烟台赶来的日军包围。理琪临危不乱,沉着组织抵抗。战斗到下午3时,理琪腹部连中3弹,肠子流出。他全然不顾,继续指挥战斗,鼓励大家:“准备流尽最后一滴血!”“要节省子弹,坚持到黄昏。”黄昏时,队伍突围,理琪被背出雷神庙后,因流血过多牺牲,年仅30岁。初安葬于葛家镇崔家口东,后迁葬于栖霞英灵山。理琪从第一次来文登到牺牲,刚满两年,但留给胶东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郭沫若1962年8月题诗敬挽这位天福英雄。
刘振民(1900~1938.4) 代号水子。文登界石镇大界石村人。6岁丧母,父亲流落他乡,依叔父长大。1921年辍学回家,经营“顺记”文具店。1932年4月任二区农民协会宣传干事,积极组织农民抗捐抗税。同年7月,经曹云章介绍加入共产党。他以卖文具小商人和农民协会干事的合法身份,走乡串校,广交知识分子,积极开展革命工作,使二区中共组织迅速发展壮大。1933年春,中共文登二区委员会率先成立,刘振民任书记。1934年2月,任胶东特委委员,奉命以行医为掩护,在文登、荣成南部、石岛周围开展党的工作,建立石岛党支部和新亚药房联络站。1935年春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年底,参与组织和领导“一一·四”暴动,负责东路攻打石岛的行动,兼任第三大队政委。暴动失败后,支持于得水、王亮等带领部分暴动队员,进入昆嵛山区,以原特务队为基础,壮大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同国民党地方武装展开斗争。1936年4月,在昆嵛山“老蜂窝”举办训练班,从政治上、军事上对部分干部和游击队员进行训练,准备再次暴动。同年5月,刘振民去延安学习,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白区党代表会议,并就“暴动”、“农民斗争”和“妇女运动”等方面发了言,受到中央领导和代表的赞许。
1937年10月,经省委机关返回胶东,未及时与特委联系,受到理琪等特委领导人的批评,被安排在“三军”司令部工作。1938年2月,刘振民与王政安等奉命协助海阳人民武装去东村夺枪,失败。王政安回特委汇报,刘振民带中共海阳县委组织部长李桂岩等3人,去即墨县国民党军韩炳宸部做统战工作,被韩部扣押杀害。
孙德运(1917~1938) 牟平区姜格庄镇林北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复兴日报》编辑。次年12月,任胶东特委委员。1938年,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组织科长,三军三路前委委员、特派员(政委),八路军胶东第五支队党务委员会书记。
1933年于烟台志孚中学读书,参加进步的学生读书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4月前后,孙德运协助李丙令在志孚中学秘密发展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成立胶东地方“民先”队部。他回到家乡,在亲戚、朋友、同学中发展“民先”组织。同年夏,他以《复兴日报》编辑的身份,采写、编发大量稿件,教育团结人民,揭露打击敌人。他还组织“民先”队员,以群众组织的名义,撰写文章,手抄散发,抨击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同年12月,特委机关被敌人破坏,他离开报社,回到家乡,在农民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12月24日,他参加了文登天福山武装起义。
行军时,身患重病的孙德运却将坐骑让给伤病员,规定的保健饭也婉言谢绝。1938年11月15日,他于掖县城伏案拟稿,文件只起草了一半,便停止了呼吸。病逝时,他右手捏着毛笔,左手握着一块玉米面饼子。时年21岁。
邹恒禄(1901~1939.4) 乳名青言,化名俞可范、石匠俞。文登葛家镇林子西村人。身材魁梧,意志坚强。幼时因家贫读书两年辍学务农、经商,后学石匠。1932年加入农民协会,积极参加抗捐抗税斗争。1933年春,由张连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人、农民中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常身背褡裢,走村患串户,为群众“钻磨”,同时把革命道理、党的主张,明明白白地说到穷人心坎上。1934年2月,以常子健为书记的中共胶东特委成立,邹被选为特委委员兼特委联络员,后兼任文登县委委员和职工会长。同年9月调往青岛海港码头做工运工作。翌年1月,回到家乡。时以张连珠为书记的胶东特委成立,邹恒禄同其他特委委员一起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租、抗息、抗债和反捐税斗争。“一一·四”暴动时,他和程伦、曹云章负责西路的领导工作,并具体负责制作暴动旗帜、标语及钤记等事宜。暴动失败后,联络幸存下来的特委委员,秘密恢复整顿党组织。首先恢复中共牟平县委,任书记。又与刘振民在昆嵛山老蜂窝举办训练班。1936年4月,任中共胶东临时特委委员。同年6月2日,他与于得水等率游击队夜袭界石联庄会,缴获20余支枪。同年8月化名俞可范,随中共胶东临时特委迁往烟台开展城市工作。10月正式成立胶东临时工作委员会,任组织委员。12月18日,与理琪同时被捕。先后关押在烟台和济南监狱,身遭毒刑拷打,仍坚贞不屈。1937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返回文登。同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重新成立,邹恒禄任委员,分管组织工作。12月下旬,主持建立中共海阳特别支部。天福山起义后,受中共胶东特委指派,先后到莱阳、平度、掖县等地,沟通党的组织联系,联络各地的抗日武装。3月间,到达刚建立的“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4月,中共胶东特委副书记吕志恒也来到这里,并转达了特委机关和“三军”总部西上,开辟蓬、黄、掖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同年9月,“三军”改编,任司令部直属骑兵连政委。
1939年3月,在反击国民党军刘桂棠部进犯根据地战斗中颈部中弹。4月10日,牺牲于转运途中。
于克恭(1907~1940) 曾用名王志恒、李保山,乳山崖子镇南地口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5岁在云阳高小读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阅读进步书刊,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高小毕业后,回村利用教书的机会向学生和村民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并且组织平民百姓同地方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斗争。本乡肖里村地主王香圃依仗权势,欺人诈财。克恭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联络群众,与之持续打了两年官司,终于胜诉。1933年秋经于芹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创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曾与人夜行90余里,沿路张贴数千张宣传标语。并在自己家中设立联络站,掩护和接送党的地下工作者。在险恶的形势下,他积极发展党组织,先后介绍堂兄弟、妻子等8人入党。后又通过这些党员发展新党员,仅他妻子不到两年就发展了40多名党员,为壮大当地党组织力量做出了贡献。1934年1月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后,奔走于全县各地,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是年10月16日到泽上小学召开县委会,因叛徒告密被捕。先后在国民党牟平县看守所、济南第一监狱、武汉反省院关押达3年之久。在狱中,他不畏酷刑,坚贞不屈,组织和领导难友同监狱当局进行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迫于全国舆论,释放政治犯,10月克恭获释。为寻找党组织,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从武汉赶赴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民运工作。是年冬,受八路军总部派遣重返胶东。根据胶东特委指示,回乡同宋竹庭等人恢复了牟海地区党的组织,组建中共牟海临时工委,任组织委员。12月,参加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起义,起义成功后随部队转至蓬、黄、掖一带。1938年春,调胶东特委工作,先后任特委委员、民运部长、胶东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兼胶东抗日自卫团总指挥等职。同年秋,奉命由掖县去文登开辟东海地区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中共胶东区东海特委成立,克恭任书记,致力于党的组织建设和民运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胶东地区党的各级组织和各抗日群众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1940年2月,日军开始对东海地区残酷“扫荡”,他抓住国民党部队弃枪逃窜这一时机,发动群众拣枪拉队伍,举行东海第二次抗日武装起义,很快组织起一支千余人、七八百支枪的抗日武装。3月15日,起义队伍与文登、荣成两县起义队伍会师,在文登县李仙庄成立东海指挥部,克恭兼任司令员和政委。4月14日,国民党投降派郑维屏、王兴仁部进犯文登林村,杀害八路军干部多人。他率队讨伐。15日清晨,在母猪河西岸与敌军相遇,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蔡雍泉(1914.6~1941.3) 又名徐戎前。文登市小观镇南稻地湾村人。出身于中农家庭。少年时,挣脱包办婚姻。1930年,考入牟平县私立寺山瑞泉院小学(今属乳山市),读书期间,由本乡百寿庄蔡英琢同学介绍,于193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后,到蓬莱县固寺店、牟平县斜山(今属乳山市南黄镇)等村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说服校董,使崮寺店学校第一次招收女生。带领学生,利用星期天帮穷苦农民干活,教育学生关心劳动人民,养成勤劳习惯。月资仅24元,自己省吃俭用,却为穷苦学生垫付伙食费,给生病的学生买药买饭。每天早晨4~7时,晚7~9时,是他自学的时间,从不间断。外出时,背包里总有自学的材料。1936年发动青年学生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西安事变”的消息传来,他连夜发动师生签名,并向群众宣传,坚决拥护张、杨通电的八项政治主张。
1938年1月,蔡雍泉带着30多人(多数是他的学生)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被任命为三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同年9月,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六十一团三营政委。1939年9月擢升五支队十五团政委,转战于蓬(莱)、黄(县)掖(县)一带。1940年4月,升任东海指挥部政委兼军政委员会书记。是年7月3日,蔡雍泉指挥一个营在文登东圈村伏击“扫荡”的日伪军,激战3小时,将敌击退,毙伤日伪军20多人。同月6日,国民党顽固派“抗八联军”进犯东海抗日根据地。7日,蔡雍泉带主力部队乘机袭击“抗八联军”的保安队和区公所,采取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法,歼灭“抗八联军”400多人。是年11月20日,国民党鲁东行署军事处长洪彪,纠集昆嵛山区的顽军3000多人,进攻东海区抗日根据地。胶东八路军5支队2团在蔡雍泉指挥下,诱敌深入,将顽军击退。1941年1月上旬,蔡雍泉又参与指挥解放昆嵛山的战斗,第一天战斗失利,蔡主张迅速撤退隐蔽休整一日,敌人以为八路军溃败,一个月内不会再攻;岂知八路军次日午夜后发起突袭,一举消灭昆嵛山“抗八联军”2000余人,使东海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1941年3月20日,蔡雍泉率5支队2团与国民党顽固派丁缚庭部在胡八庄作战时,到前沿阵地察看敌情,不幸负重伤,抢救无效而牺牲。
蔡雍泉是东海人民武装著名的指挥员。他注重群众工作,身先士卒,机智果断。他的牺牲,引起东海军民的极大悲痛。
宋澄(1910~1941) 原名宋锡奎,又名宋文山。黄山村(今属荣成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21年入黄山高级小学读书。1926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在国民党文登县党部所领导的农民协会任干事时,串联老同学在黄山村建立农民协会,领导群众开展抗税和反对土豪劣绅斗争,将在黄山征收牲畜税的包商赶跑,把官荒公田无偿地分给缺地农民耕种,深得人心。1930年,宋澄到省立烟台八中求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在北平燕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回到家乡,潜身于国民党文登县党务整理委员会任组训干事,以“侦缉不法分子”为掩护,深入农村、工厂、学校、邮局等处,宣传抗日救国。12月,他和文登中学进步教师钟平山等一起组织“三一读书会”,利用这一合法组织,揭露蒋介石的卖国政策,宣传共产党的救国主张。12月25日晚上,宋澄组织文登中学进步学生杨岫庭、江先政等,秘密将“打倒卖国贼蒋介石”等标语张贴在文城的大瓦小巷,轰动全城,震慑了文登县的国民党反动派。同月末,在文登建立起中共第一个党小组,宋澄任组长。1932年2月,受党组织派遣,到北平门头沟煤矿开展工人运动,领导工人罢工,迫使矿主给工人增加工资。1933年3月,受党组织委派,赴济南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7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判刑7年,押入青州监狱。狱中,他经受种种折磨,坚贞不屈,用敲墙壁互通情报的办法沟通“犯人”间的联系,与张恩堂、田海山等成立狱中党支部,领导难友与敌人斗争。
1937年,国共二次合作,宋澄获释出狱。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回胶东发动武装起义。同年12月24日,参与领导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担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政委。12月31日,宋澄和于得水带领一大队到文登县岭上村进行抗日宣传时,被国民党文登县长李毓英所率武装包围。宋澄为避免武装冲突,向对方晓以大义,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口号。李毓英谎称要和“三军”谈判,宋澄当即挺身而出,却被背信弃义的李毓英逮捕入狱。1938年1月16日,国民党文登县政府迫于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和中共领导的威海起义的成功,将宋澄等人释放。同年2月13日,宋澄参与领导三军攻打牟平城和雷神庙战斗,激战中多处受伤,仍坚持与理琪、林一山指挥战士,多次打退日军进攻。黄昏时,理琪中弹牺牲,林一山受重伤,宋澄指挥部队突围。1938年2~6月,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同年9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和胶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宋澄任支队政治委员。1938年12月至1940年9月,任中共胶东区委常委。他转战胶东,为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不幸因积劳成疾,病故于鲁南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省委召开追悼大会,省委书记黎玉讲话,号召干部学习宋澄的革命精神。
雨晴(1918~1941) 原名于立晓,牟平区姜格庄镇上庄村人。曾任赴西安请愿学生代表、地下党报编辑、胶东五旅十四团政委等职。
1935年,于烟台志孚中学毕业。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波,向群众传播革命道理。次年,去北平读书,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救国运动,反对内战,坚决抗日。“西安事变”前夕,北平学生会推选他为学生代表,去西安向蒋介石请愿,遭到国民党特务的血腥镇压和搜捕。他不畏白色恐怖,和学生一起走上时头游行,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卖国求荣的反动本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党的地下报社从事编辑工作,撰写文章,揭露敌人,团结各界爱国人士,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以后,雨晴回到原籍以私人身份在村里创办了“共同社”(文具店),以卖文具为掩护,做党的地下联络工作,宣传抗日救国主张。1938年8月,他和孙德运、宋吉信等人组织武装斗争,开展抗捐、抗税、抗压迫的活动,打击了敌人,开创了对敌斗争的新局面。1941年,他被调到八路军胶东五旅十四团任政治委员。在招(远)莱(阳)地区姚山后战斗中,临阵指挥战斗,不幸牺牲。年仅24岁。
于己午(1915~1942)、于一心(1910~1942)、于凤祥(1929~1952)
牟平区姜格庄镇上庄村人,一门三烈士。于己午曾任胶东区党委秘书长、政府工作部部长、西海地委书记、西海军分区政委等职。1935年,在济南师范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精心阅读许多进步书刊,并与在威海教书的哥哥于一心经常书信来往,交流思想,共同探索抗日救亡道理。
1937年,于己午受党的派遣,打入韩复榘筹办的黄县北马镇乡农学校,开展兵运工作。“七·七”事变爆发后,乡校解散,他回到牟平城东关赁屋居住,秘密联络青年学生抗日。
次年春,日军侵入牟平城。于己午兄弟俩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党人要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不久,于一心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于己午的新婚妻子也参加三军。1940年,于己午赴平度开辟大泽山根据地,任西海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团结招远、莱阳、平度、掖县人民抗日。
1942年,日军纠集2万多人,进行冬季大“扫荡”。日军封锁了大泽山西部公路。国民党顽固派四纵王尚志也在平度西部配合日军向根据地进犯。西海地委向东转移靠近主力部队,跟敌人周旋。12月22日拂晓,在莱阳西部突破敌人包围。西海军分区司令员赵一平、政委于己午、参谋长于一心各带一个排,分头掩护突围。于氏兄弟俩和少数战士留在破庙里同敌人鏖战,掩护其他同志撤离,他们的子弹打光了,便与敌人搏斗,弟兄俩壮烈牺牲。
1946年,于一心的长子于凤祥继承先烈遗志,刚满17岁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他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凤祥的热血洒在朝鲜的国土上,成为牟平著名的“一门三烈士”。
邢学模(1924.3~1947.7) 文登泽头镇虎口山人。1943年4月入伍。胶东军区五师十三团排长。立二等功。曾和三个敌人拚刺刀,将敌全歼,获胶东军区战斗英雄称号。后在烟台西岗山战斗中牺牲,葬于烟台。
王新立(1926.4~1947.11) 文登界石镇鞠北庄人。1945年8月入伍,华野九纵二十六师七十七团战士。1947年11月在莱阳战斗中冲锋在前,一连刺死几个敌人,余者溃逃。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葬于莱阳。华东野战军追认为战斗英雄。
杨子荣(1917~1947) 原名杨宗贵,二次闯关东时,自己起字子荣。昆嵛山西北麓牟平县宁海镇蜗岬河村人。父亲是瓦工巧匠,却无法养活家人,因生活所迫,四岁的杨宗贵坐在箩筐里,随全家闯关东。在关东也混不饱饭,父母决定分头求生,父亲和姐姐留在关东,母亲领着他和哥哥、弟弟回老家。母亲决心不让他当睁眼瞎,靠种地、讨饭、卖针头线脑和省吃俭用,供他读私塾四年。他13岁那年,独自搭船到关东找父亲和姐姐继续求学。两年后,便跟着姐姐进厂当童工学缫丝。三年后,成为缫丝高手,却因为缫丝业萧条而不得不在关东闯荡漂泊。“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安东地区,父亲染病身亡。四年后,他和老乡结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顺水放排,逆水拉纤。后来,他被日军抓去当劳工,流放深山采矿,过着牛马生活。他饱尝了人间的疾苦和亡国奴的滋味,结识了不少患难与共的朋友。1943年,他不忍洋人的欺凌,带头打了为洋人服务的工头,从东北跑回山东老家。这十年的漂泊,关东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河流山川、地冻天寒,他都知道;行会帮派、三教九流,也都有过交往,甚至某些土匪规矩、黑话,也都有所了解。他的经验,他的觉悟,奠定了他入伍后成为剿匪英雄的基础。
回家乡以后,秘密加入民兵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8月,他参加八路军解放牟平城的战斗。同年秋,报名参加八路军,从此称杨子荣,编入胶东海军支队。10月下旬,该部赴牡丹江地区剿匪,这是杨子荣第三次“闯关东”。1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改编后,杨子荣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首长见他是个“年龄不轻,军龄不长”的老兵,便分配他到伙房当炊事员。他常常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热饭送到前线,帮助抢救伤员,关键时刻还给排长、连长出主意、当参谋,博得指战员的称赞和爱戴。
牡丹江地区匪患严重。杨子荣所在部队,担负着剿匪、保卫土改的重任。首长派杨子荣等30多人,化装便衣,先行到达海林镇。杨子荣进入百余人枪的地主武装孙江司令部,敦促其放下武器,拒降者,就地缴械。1946年2月2日,海林镇解放。
一次夜行军,拂晓前在密林中跟绰号“姜左撇子”的惯匪遭遇。杨子荣巧逼姜的副官喊话,智擒“姜左撇子”及姜部百余人。1946年3月20日早晨,三营在杏树沟追击李开江部。李匪据险顽抗;杨子荣与营长交换了作战意见,部队正面佯攻,进行火力侦察。杨子荣带领一班迂回到敌人阵地侧后,他示意副班长和战士隐蔽好,独自一人跃出掩体,巍然挺立在敌群中,威逼400余名敌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开江、张德振投降。杨子荣被评为团战斗模范。
大股匪徒歼灭后,小股匪徒流窜于深山老林中。部队首长组建武装侦察小分队(团侦察排),消灭残匪。小分队负责人由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有独立指挥作战能力的杨子荣担任。小分队组建后,首先生擒了所谓许家四虎(许福、许禄、许祯、许祥),消灭了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其后杨子荣带领4名战士,化装成土匪,深入林海雪原,摸清敌情。1947年2月6日晚,他只身打入虎穴,里应外合,活捉国民党保安旅长、牡丹江一带匪首“座山雕”。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了三大功,授予他“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在这次授奖会上,杨子荣讲话:“为人民的利益生死不怕,对付敌人就一定神通广大。”同年2月23日,在牡丹江剿匪的最后一战中,杨子荣在追歼顽匪郑三炮、刘焕章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1岁。杨子荣生前所领导的侦察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海林县烈士陵园。
附:寻找英雄杨子荣家乡和亲人经过
因为战斗紧张,杨子荣一直未给家人写信,乡人不知道他改名。1947年冬,村里误信人言,说杨宗贵开小差、当土匪了,停止对他家代耕和所有军属待遇。他的妻子蒙受不白之冤,于1952年去世。母亲不服,不断到各级政府申诉无果。1957年1月1日,杨宗贵被定为“失踪军人”。1958年11月13日,杨宗贵被定为“革命牺牲军人”。1966年母亲宋学芝故去。
1969年某日晚上,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客人大卫在中南海礼堂观看大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深受感动的大卫要去英雄的家乡看看,是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了这么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总理答应他很快会告诉他英雄的家乡。
第二天,总参、总政的联合报告送交总理:说经多年寻找,只知道英雄是胶东人。周总理通知总参、总政和民政部一起,务必在一月内找到杨子荣家乡和亲人。
调查组综合各方面的线索,确定以荣成、文登、牟平、海阳四县为重点。但走访两个多月,没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遂决定在上述四县广播和张贴寻人启事,广泛发动群众。一周后,四县发回127条线索。其中牟平县城关公社民政助理员马春英得到寻人消息后,细心翻阅档案,发现喁岬河村的杨宗贵的情况与调查组提供的情况相似。
一个个调查会开过,情况越来越明。邻居老秦证实,他见过宗贵有枚印章,刻着“杨子荣印”,是在东北作劳工时,每月领工钱用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又寄来杨子荣在部队留下的唯一照片;曲波还写来杨子荣的长像特征:中等身材,胧长脸,上宽下窄,蒜头鼻子,浓眉大眼,略有络腮胡子,鼻毛长,看人露白睛大。人们把四张不同人的照片放杨子荣的胞兄杨宗富面前,他一眼就认出弟弟宗贵,嚎啕大哭,当晚,他跪倒在母亲和弟媳的墓前,哭诉着,……昆嵛山俯首,喁岬河哽咽。久久不起庄。
1956年8月曲波完成《林海雪原》的创作,后来拍成电影,再后来编成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1981年4月,海林县建起杨子荣纪念馆。1982年《烟台日报》登载杨子荣是牟平人的消息。1990年8月,牟平城内建起杨子荣广场,有杨子荣全身石雕像;1991年7月,雷神庙西建杨子荣纪念馆,院中汉白玉雕像为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赠送,雕像石座刻总参谋长迟浩田题词“大智大勇,一代英豪”八字。1992年4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谷半华、王树山、林国军《杨子荣》一书,同时出版英雄生前所在部队战士谷半华《英雄杨子荣——杨子荣的生前死后》一书。2006年,杨子荣纪念馆迁到杨子荣故居。2007年第16期《读者》杂志首次披露英雄身后这段传奇。
宗贵——子荣,是中国人传统的名和字的对偶关系,杨宗贵没有白读四年私塾,深通此道。如今,杨子荣的名字传遍全世界。周恩来总理为他寻找到家乡和亲人,英雄在天之灵,应无遗憾。
蔡洪培(1924.2~1948.7) 文登市葛家镇姚家庄人。1940年入共产党,1947年2月入伍。华野九纵二十五师七十五团战士。枣庄战斗中因敌碉堡火力阻挡部队前进道路,爆破班战士牺牲多名。蔡洪培请求完成爆破任务。他抱起炸药包,机警前进,终于毁了敌碉堡,赢得了战斗胜利,他却牺牲了,葬于枣庄。他曾获爱民模范称号,华东野战军追认为战斗英雄。
王连清(1918.3~1948.9) 文登市小观镇垒子村人。1946年7月入伍,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七十四团六连战士,同年12月加入共产党。1946年9月,灵山战斗中,主动担负爆破任务,扫除前进障碍。1947年7月,在临朐战斗中,冒着炮火,一夜抢救伤员36名,立特等功。1948年4月任班长,被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9月16日,济南战役姚家庄战斗牺牲。葬于姚家
宋同仁(1928.11~1948.11) 文登市葛家镇姚家庄人。1945年6月入伍,1947年10月入共产党。华野十三纵三十七师一一一团排长,济南外围战役中,他刺死敌人4名,俘15名,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淮海战役牺牲,葬于李比城。
蔡成(1922.9~1948.12) 文登市葛家镇姚家庄人。1941年8月入共产党,1943年5月入伍。二十七师七十九团政治处任宣传股长时,于淮海战役倪阁战斗中,所在连队被敌人包围,敌众我寡。他率三名战士挺起刺刀,冲入敌群,吸引敌人,部队胜利突围,他却英勇牺牲,安葬于河南省永城县流水寨。1949年二十七军追认为战斗英雄。
鞠文进(1926~1948.12) 文登市葛家镇李家庄人。出身农民家庭,高小毕业。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冬季大练兵中,他不顾胳膊肿痛,腿上生疮,坚持早起晚睡,苦练杀敌本领。在威海练兵竞赛大会上,他投弹获得78米的好成绩,受东海军分区通令嘉奖,获得投弹状元称号。1946年,他被评为连队模范党员。是年,在平度战斗中,任班长,担负佯攻任务。他沉着指挥全班战斗,牵制敌人4挺机枪的火力,有力配合了主攻部队。在追击逃敌时,被炮弹炸伤,仍坚持追击敌人达六七里,直到昏倒在地。战斗结束后,被评为营甲等战斗模范和团甲等射击模范。1947年,任排长,在南麻战役中,遭敌人三面攻击,全排仅剩10人,他带领战士顽强战斗,胜利完成任务。1948年3月,升任九纵七十八团三连连长,并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在淮海战役中牺牲,年仅22岁。葬于河南永城南刘河庄。
徐学盛(1917~1948) 牟平县第四区杨家庄(今为牟平区姜格庄镇珠山后村)人,1944年参加文西县独立营,1945年5月随独立营升级,编为胶东军区13团3营,9月改编为5师13团3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在平度战斗中,他活捉伪12师师长张松山。1946年6月,山东军区发动讨逆战役,在他击毙的敌人中,找到了胶东大汉奸、被国民党任命为暂编12师师长赵保原的尸体。战后,徐学盛荣立一等功,被提升为副排长。不久,提升为重机枪排排长。1946年11月,在掖县粉子山战斗中,他与副排长一起,用机枪将敌机击落,徐学盛被评为师甲等战斗模范。1947年1月,部队整编,5师13团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73团,徐学盛任机枪连连长。1947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1948年3月,9纵队奉命攻取周村,他带领全连攻取敌人碉堡,毙敌90多人。之后,在率机枪连协同兄弟连作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同年5月,华东野战军追授徐学盛为“华东二级人民英雄”。
姜玉殿(1925~1948) 乳山市冯家镇北河崖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幼年随母讨饭,13岁给地主放牛。16岁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参加八路军,于胶东五支队历任战士、班长。1947年在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师八十团二营四连任排长。是年,所在部队在山东省白马与国民党第八军展开激战,后因弹药用尽,当敌军攻入阵地时,他率全排战士用枪托、石块猛击进犯之敌,枪毁石尽后,以拳脚与敌展开肉搏。格斗中,一敌兵企图暗算玉殿,未及靠近,被其挥手剜出双眼。敌兵见玉殿等人勇猛无比,慌忙择路而逃。战后,玉殿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华东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不幸牺牲,年仅23岁。
谭先璞(1927.12~1950.11) 文登铺集村人。1947年6月入伍,1948年入共产党。志愿军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六团八连一排排长。1950年11月,八连二、三排1419.2高地失守,他率一排仅用20分钟夺回高地,打垮敌1个连4次反扑,坚守1天1夜,获三级战斗英雄称号。同月,新兴里战斗牺牲,葬于新兴里。
高吉修(1928~1950)乳山南黄镇西浪暖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7月参加解放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提升为班长。历经孟良崮、济南、淮海等战役。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中,率全班战士乘船急速向南岸行驶,当船至江中心时被敌炮击毁。他当机立断,指挥全班战士抱住船板,冒着敌人炮火迅速游向对岸,率先夺取了滩头阵地,为大部队渡江打开通路。战后,所在部队党委为其全班记集体功1次,并授予“渡江第一船”称号;本人荣立一等功。1950年12月,在朝鲜新兴里与美军作战时牺牲,年仅22岁。
刁子仁(1919.8~1951.9) 又名刁培臣。文登米山镇长山村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仅读书2年。14岁就给地主当长工。1936年冬的一天夜里,他从地主家里逃出,到大连干苦工。因家乡遭灾,于1941年春从大连返回,靠租种土地维持生计。1943年11月,由村党支部书记刁树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战斗中,3次负伤,立三等功2次,四等功5次。1947年3月,在胶东驿塘战斗中,刁子仁所在的二连担任爆破任务。因敌地堡火力封锁严密,第一次爆破失利,爆破手牺牲,部队伤亡很大。在这紧急时刻,刁子仁挺身而出,隐蔽在墙角,选择好路线,先把小炸药包扔到敌地堡附近引爆,乘着烟雾迅速送上炸药包,炸毁敌地堡。接着,他又用同样的方法炸毁敌人两座暗堡,为整个战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战斗结束后,荣获团特等爆破英雄称号。1948年3月9日,华东野战军又授予他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1951年,刁子仁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四三团七连连长。同年9月,七连奉命坚守华川阵地。他指挥全连战士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战斗即将结束时,不幸被敌炮弹炸伤。他让救护队先抢救受伤战士,最后为自己包扎。9月14日,因患急性肠炎,病逝于前线。葬于朝鲜。
张竹信(1925.2~1952.2) 文登界石镇鞠北庄人。1944年6月入伍,翌年入共产党。1950年为志愿军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六团机枪连连长。立二等功一次,一级战斗英雄,牺牲于朝鲜。
李启明(1913.5~1953.7) 又名王振东,文登市葛家镇东旺疃人。红军老战士。家境贫寒,以乞讨和给地主扛活为生。1934年参加于得水领导的武术房和武装小组。1935年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四”暴动。暴动失败后,跟随于得水在昆嵛山区坚持武装斗争。1936年7月加入共产党。1937年12月24日,参加天福山起义。1938年2月13日,参加解放牟平城和雷神庙战斗。当日军从庙南门冲入时,他隐避在大门后,向冲到身边的敌人连发两枪,两个日军应声倒地,其余敌人纷纷退到门外,架起机枪向院中扫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为三军击退日军、冲出包围起了重大作用。1940年3月,李启明率胶东抗日联军第七大队由蓬黄战区东来,支援东海第二次抗日武装起义。初仅30余人,不久发展到170余人,主要活动在昆嵛山周围,神出鬼没,侦察、袭击日伪顽军,使郑维屏等“抗八联军”闻风丧胆。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威海水警区石岛巡防区主任。因积劳成疾,于荣成镆鎁穆家岛病故,被批准为革命烈士,葬于文城烈士陵园。
王守运(1914~1958) 牟平大窑镇小山子村人。曾任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县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
王守运出生于农民家庭,只读过四年书。16岁去大连、丹东等地,在杂粮店当学徒、做店员,工资微薄,无法维持生活。1944年返回家乡,因无房无地,只好寄住在嫂嫂家。
1945年,家乡进行土地改革,他把分得的房子让给别人,只要了4亩地。他激动地说:“现在有地了,我可以搞生产了。”他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培育金皇后玉米和高梁等优良品种,1950年获得高产。政府授给他奖状,并在幻灯上放映他的事迹,推广其经验。1951年,他带头组织互助组。次年被评为省、县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被选为县人民政府委员,出席了山东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4年被选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带领全社20户社员,努力发展生产,组织群众打井40多眼。
1956年春,南北大窑、李家庄、小山子4个自然村成立阳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社近800户,王守运任社长。高级社成立后,他带领全体社员兴建九龙水库(后改名大窑水库),库容60万立方米。动工前,他向社员动员说:“……水库修成后,要改变现在的面貌,库上梯田花果山,库下平地稻麦田,库水养鱼河养鸭,要使生活大改善……”广大社员在他的鼓舞下,鼓足干劲,一春时间,水库大坝基本修成,溢洪道未及修好。同年农历八月初一骤降大雨,大水漫坝而过,居住水库下游的社员遭灾。救灾中,他亲自到受灾户进行慰问,帮助解决困难,鼓励社员坚决把水库修好。同年冬,他继续领导社员修复冲垮的水库大坝,挖好溢洪道,翌年水库发挥了灌溉作用。
可是王守运积劳成疾病倒了。党和政府积极为他治疗。1958年,在天津医院医治无效病故,终年45岁。
俞宽增(1878~1959) 女,文登市葛家镇林子西村人,著名革命烈士邹恒禄的母亲。其丈夫邹连群因病失聪,靠她支撑贫苦的家庭。她为人宽厚善良,深明大义,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炼就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大儿子邹恒禄是文登早期共产党员之。凭着朴素的阶级觉悟,她很快就理解并支持党的事业。中共文登县委和胶东特委多次在其家中开会、接头,她主动担负放哨望风、秘密传送情报的任务。1933年秋,她又支持第三个儿子邹恒德参加中共地下活动。为此,三儿媳被封建势力骂为“土匪的媳妇”,怀恨投湾自尽,俞家被称作“土匪窝”。二媳妇刘昌锡也是中共地下党员,1934年被国民党文登县长刘崇武抓进监狱,逼她供出邹恒禄、邹恒德的下落。俞宽增及时把当局的阴谋通知两个儿子,嘱其不要上当,自己每天拄着拐棍沿千乞讨,按时往狱中给儿媳送饭,暗示儿媳要坚强、挺住。刘崇武无计可施,只得收了一百元钱做抵放人。老人领着儿媳、背着孙子,从狱中回家。是年秋,刘崇武又派人闯进俞家捉人,捉不到人就对俞宽增用棍棒打,用点燃的成札香火烧灼她的胸膛,逼她交出儿子。她宁死不屈。小孙子受惊吓抱着奶奶号哭,也被兵丁狠狠踢开,不几天死去。天福山起义胜利后,俞宽增革命信心更坚定。1938年5月,让第二子邹恒寿带上她亲手抚养成人的两个孙子邹立义、邹礼智一起投奔三军,支援抗日战争。1939年5月,邹恒禄、邹恒德均壮烈牺牲。到1944年文城光复时,俞家原12口人,家中只有她和大儿媳两代寡妇。1946年3月在昆嵛县人民政府一届三模大会上,白鹿区合作社、各救会、商会合赠俞宽增“建国之锋”的巨幅匾额(至今完好),以表彰她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俞宽增革命精神不减当年,带头响应党的各项号召,给后一代讲革命斗争史。81岁病逝。
梁喜友(1896~1961) 女,因夫姓陈,人称“陈大娘”。原籍邹县团望乡圈村人。喜友家境贫寒,16岁与贫苦农民陈京早结婚,婚后多子女,生活艰难。1920年邹县大旱,全家为生活所迫离乡逃荒,几经辗转,于1939年定居于冯家镇小汤村(今属乳山市),以看庵和租佃维持生活。是年,中共地下党组织经常去庵中开会。她渐渐懂得革命道理,主动为其站岗、做饭、传送情报。1941年当选为村妇救会长。1942年冬反“扫荡”中,不顾身孕体弱,昼夜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帮助八路军掩藏弹药物资,为党组织保管和转送机密文件。反“扫荡”胜利后被牟海县委评为一等功臣。1943年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带领妇女纺线、织布、纳鞋底、做军鞋,因成绩卓著被评为县劳动模范。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犯胶东解放区,年过半百的喜友先后送两子参军,并挨门逐户动员青年参军,组织民工支前,发动妇女护理伤病员,还帮助4名革命残废军人解决了婚姻大事。仅一个夏季,组织全村妇女织布300多匹,缝军衣320多件,纳鞋底、做军鞋700多双,再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1948年春季生产中,为减轻村中负担,她谢绝了助耕优待,带领全家老小在完成自家耕种的同时,又帮助其他烈军属、困难户耕作,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建国后,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先后当选为乡妇女代表大会副主席,区、县妇联执委委员和县人民政府委员。1953年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955年当选为村农业合作社副社长。1956年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1年病逝。
于得水(1906.5~1967.2) 原名于作海,化名于海、高得胜、刘二伦、林得胜。文登市葛家镇洛格庄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0岁便下地种田。15岁时,其父于连登因交不上租息,被县衙监押,祖父母、长兄及弟弟先后冻饿而死。于得水18岁开始拜师学武术,练得一身好功夫。1931年5月,参加农民协会。1932年农历七月十三日,由刘振民、于绍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拉起十多人的武装,秘密活动于牟平、文登、海阳一带,被当地群众誉为飞檐走壁的独胆英雄。1933年7月23日拂晓,于得水被葛家联庄会武装百余人堵在家里。他急中生智,跳上柜子,顶破屋笆,蹿上房顶,越过几家院墙,冲出敌人包围。敌人将于得水的父母打伤,1个孩子踢死,家门贴上封条,国民党文登当局悬赏大洋1000元通缉他。1934年3月,任中共文登县委武装小组负责人,负责保卫县委、除奸、筹集党的活动经费。11月,他根据党组织指示到东北暂避,1935年6月,返回胶东参加“一一·四”暴动,任东路第三大队(即特务队)队长。同年11月28日晚,他率队偷袭石岛国民党守军,因敌先有察觉,偷袭未成。他立即决定改为袭击人和、鹊岛、黄山、高村、宋村等国民党镇公所、盐务局,两天一夜行程150公里,大队发展到百余人,缴获长短枪80多支,大刀50余把,土枪30多支,子弹2000余发。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在艰苦的环境中,于得水和王亮率领已暴露身份的30多人在昆嵛山区开展游击战,巩固和发展了红军游击队。1936年6月,中共文登县委成立,于得水任军事委员。1936年6月2日晚,经中共胶东临时特委同意,他与王亮率队袭击国民党界石联庄会,缴获长短枪20余支,子弹2000余发。战斗中,他腰部连中两弹。后伤口恶化,他忍着剧痛,让战友用剃头刀割开伤口,取出弹头。翌年春,率20多名队员奇袭垒子盐所,缴获长短枪20多支,子弹千余发,钱105元。1937年12月24日清晨,于得水率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员带着30多支短枪,参加了由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回忆几年来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众多革命群众,遂改名于得水,激励自己永远不脱离人民。1938年2月,改任第二大队长。是年3月19日,率队攻克福山县城,促使国民党福山县长陈昱反正,接收改编陈部300余人。同年7月17日,率队粉碎三军二路指挥周拥鹤叛变阴谋,改编周控制的4个大队。1938年9月18日,调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五支队六十三团团长,奉命到达黄县、招远边界,保卫八路军兵工厂和玲珑金矿。1939年3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十五团团长。是年7月3日,率十五团设伏于龙(口)招(远)大郝家、大傅家之间,击毁日军汽车3辆,缴获机枪1挺,步枪40余支,歼敌30余人。是年在五子峰一带反“扫荡”,他受徐向前命令,坚守阵地。战斗打得很激烈,徐总始终坐在阵地上。于得水横下心,反复击退敌人,守住了阵地。战后徐总说:“于得水不光会打游击,也能打硬仗么!”1940年3月,调任东海指挥部副指挥。是年9月,调任山东纵队第五旅十四团副团长,率部由平度返回文登,部队很快发展到2300多人,在南黄集歼灭顽固派秦毓堂部征粮队300余人,收复文登县境内的高村、张家埠、登登口、上庄(今属荣成市)等日伪据点,巩固扩大了东海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8日,于得水率十四团配合胶东第五支队二团向盘踞昆嵛山的顽固派“抗八联军”发起进攻,激战3昼夜,解放昆嵛山区,歼敌2000余人,缴获轻机枪30余挺,步枪1500余支。是年10月,任东海公署专员。1942年7月,任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8月,兼任文西行署主任。1945年,协同刘涌指挥部队解放烟台。是年10月29日,指挥东海军分区独立团和特务营1200余人,收复崆峒岛。1946年1月,升任胶东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1949年4月,.奉命率部渡江南下剿匪,任浙江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
1950年,于得水任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筑委员会主任。1958年冬,周恩来总理接见冯德英时说:“你写的《苦菜花》里的事我知道,刚到延安,我就知道昆嵛山,知道于得水……”1961年8月,于得水转业到地方,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常务委员。“文化大革命”开始,他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入狱,于1967年2月26日含冤惨死狱中。党中央和周总理对此极为关注,指示追查此案。1979年2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举行追悼会,为于得水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于得水是胶东人民心目中的传奇式英雄。在土地革命战争和创建巩固胶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出生入死,英勇善战,7次负重伤,13次受上级嘉奖,立下丰功伟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又立新功。1959~1961年,奉党组织指示,写下17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参见卷末《附录·于得水回忆在昆嵛山区的革命活动》)。
附:血洒胶东地,光照英灵山
(冯德英发表于1979年3月18日《大众日报》)
那是1967年早春,一个寒气袭人的下午,我在北京西单邮局公用电话间的门扇上,看到一张贴着的铅印大传单:《于得水被害致死!》这触目惊心的几个字,使我顿时愕然:“这不会是我熟悉的那个于得水吧?……”我怀着惶悚的心情急切地看下去。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说的就是那位在胶东有口皆碑、妇孺传送的英雄于得水!而且传单上特别点明:这个于得水就是长篇小说《苦菜花》中的于得海团长……他,他真的死了吗?我哽咽了,泪水模糊了视线。我面前仿佛出现了连绵起伏的百里昆嵛山,在这嵯峨峥嵘的奇峰峻岭之上,活跃着一位高大英武、豁达豪爽的英雄,他,就是胶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赫赫有名的老红军战士于得水!
于得水同志,1906年出生于文登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饱受旧社会的残酷压迫,从小就充满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少年时炼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为着寻找穷人的生路,30年代初他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心扑在党的工作上。1933年的一天深夜,由于坏人告密,区上的一群敌兵包围了于得水住的茅草屋,一伙人已经冲进灶间,两个敌兵抱住了正在睡觉的于得水的腿……但是,浑身是胆的于得水,临危不惧,将敌人踹倒在地,跃上梁头,钻出屋顶,胜利突围。
就从这一天开始,于得水开始了职业革命者的生涯。他在中共胶东特委组织领导的红军游击队里当负责人,一直在险恶的白色恐怖中坚持到1937年底的天福山起义,整整5个年头。“杀敌赛猛虎,爱民如父母”,这是于得水激励、教育同志时经常用的口头语,也是他多年行动的写照。为抢救战友和同志,他无数次地出生入死,赴身闯险。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他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住遍了昆嵛山的大小石洞,尝遍了昆嵛山的山草野果。
1935年阴历的十一月初四,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了武装暴动。于得水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之一,担任暴动的主力特务大队的大队长,任务是偷袭石岛的400多敌人,夺取他们的400多条枪和大批弹药。于得水的队伍一共只有40多个人,三支手枪仅有一粒子弹。当他带领队伍赶到石岛南口子时,敌人已得知了我们的行动计划,做了充分的准备。形势突变,险境置身,怎么办?于得水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形势,决然放弃了攻打石岛的计划,避敌锋芒,连夜率部队穿过崎岖山路,天亮时出现在槎山北面的人和集,让队员们扮做打官司的混进镇公所,一弹未发,全歼镇公所20多个敌人;紧接着,他又率部队速克鹊岛盐务局、黄山区公所……一路所向披靡,声威大震,使在苦海中挣扎的胶东人民看到了共产党的力量,听到了革命的枪声。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尽管悲壮的“一一·四”暴动最后失败了,但革命的火种却撒在胶东人民的心里。于得水在暴动中表现出的大智大勇,他所建立的奇功,在胶东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放射着耀眼的异彩。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理琪同志为书记的中共胶东特委组织了著名的天福山起义,于得水是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担任了胶东人民的第一支正式军队——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的大队长。嗣后,他一直同日寇、汉奸、国民党反动派转战在胶东半岛广大地区,历任团长、专员、分区司令、烟台警备司令、胶东军区武装部副部长等职,直到1949年渡江南下,为胶东解放区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他战功显赫,赤胆忠心,多次受到党和人民的奖赏。1956年,他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三种勋章。
于得水,这个敌人闻名丧胆的传奇式英雄人物,我从记事时起,就愿意听关于他的近乎神化的英雄故事。也正是根据广大群众中流传的这些传说,我怀着敬仰的感情,曾在小说中以于得水的事迹塑造了于得海团长的形象。同时,我一直殷切地盼望能见到这位我儿时就神往的英雄人物。
1958年夏,组织上派我帮助于得水同志写一本他的革命经历的回忆录,我终于见到了这位英雄,并和他相处了不少日子,使自己进一步认识了他,理解了他。于得水同志对党交给的整理回忆录的任务极其严肃认真。由于多年的艰苦战斗生活,特别是他身负过7次重伤,腰椎骨被打断,头上还留有弹片,血压很高,头疼病时常发作,再加上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回忆起来极其困难。但为了完成党的工作,于得水同志整天整夜苦思冥想,常常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都一丝不荀,反复回忆,力求准确。更使我感动的是,这位当年驰骋敌阵、敌人绘图画影缉捕、悬赏重金到1000大洋的于得水,谈起过去的一切,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和同志,想起那些掩护过他的受苦受难、流血舍命的人民群众,常常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很少谈自己的事迹,总是讲那些和他一同战斗的人们,特别是先烈。他讲的最细致的是为革命不惜一切的老大爷、老大娘、大叔、大婶、兄弟姐妹……时间流逝了几十年,但他还记着好多名字。如牟平县的孙平广老人,把他和两个战友救出敌人的包围,老人和两个儿子都被敌人抓进监牢,儿子全都牺牲,老人也被折磨而死。再如文登县的高传翰老人,为革命吃苦受难,多次掩护革命者,他的大儿子最后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每当讲到这些,他总是含着热泪说:“我于得水能活到今天,都是这些好人的命换来的啊!我烂了骨头也忘不了胶东的人民!”
于得水原名叫于作海。天福山起义后,他和理琪同志谈起自己多年斗争生活的感受。他说:我能和敌人斗争而保存了自己,全靠革命群众的掩护、救助。理琪同志给他讲人民子弟兵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并给他改名于得水——“鱼”得了水……
人民不忘于得水,于得水不忘人民。后来,他住进大城市,生活条件好了,每月有300多元的薪金收入。但他和家属子女的生活非常朴素。我在他家住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当时他订了一磅牛奶。我来后,他每次非叫我也喝一半不可。我不要,他就动了火。等再来个人时,牛奶就分成了三份。再来了人,牛奶又加上水,分成了四份、五份……许多来往于他家的同志都说,进了于得水的门,心里就感到热乎乎的;离开他的家时,眼里就泪涔涔的!
于得水同志保存有一张长长的单子,上面列着近百个人名和地址。每月领来薪金,他的家属就照着名单上的地址忙活:给这个人寄多少钱,给那个人寄多少钱;给这家老人寄双鞋,给那家的儿子寄床棉被;给这家姑娘寄几本书,给那家刚生孩子的媳妇寄几斤红糖……常常是,寄走了钱和东西,剩下的仅够全家精打细算的生活费。有时不够,就得去借债!他常对家属说:没有这些群众,就没有我于得水,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他们当时为咱们吃的苦,遭的罪,不知要比现在咱们对他们的帮助多多少倍!咱们不帮助他们,就是忘恩负义!
广大的人民群众,也深深惦念着这位革命老战士,多少思念他的信寄到他手里啊!我也不时接到询问“于得海团长”情况的读者来信……我和于得水同志也曾约定,等有机会了,一同回到山东来。我要看看他和那些生死与共的战友、群众相逢的感人场面,重履他过去战斗的足迹,听听他讲的生动的战斗故事……然而,在那动乱的一九六七年,我却听到他惨死的噩耗!这怎能不使我心痛如焚、悲愤不止啊!
一九六一年,于得水同志从部队转业到安徽省民政厅工作。他一如既往,不顾伤残的身体,怀着对人民炽烈赤诚的感情,为群众谋利益。“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及其同伙帮凶,疯狂迫害革命老干部,他们把于得水抓进牢房。1967年2月26日,于得水同志惨死在狱中!死时,他躺在烂稻草上,嘴里含着豆腐渣和老白菜帮子……他一生中,曾经多少次打开敌人的铁窗,救出过多少革命同志和群众啊!他曾给我讲过,一九四一年他率部队消灭盘踞在昆嵛山里的国民党投降派郑维屏部,从监狱里救出难友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我仍真切地记着。可他怎能想到,二十六年之后,自己竞丧身在“自己”的狱中!多么令人惨痛发指的事实啊!国民党反动派、日寇汉奸买于得水人头的一千块大洋,终于让林彪、“四人帮”领到手了!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胶东人民心连心,他生前对于得水同志的被迫害致死深为关怀。最近,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决定,“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老红军战士于得水同志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在合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革委会,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革委会,南京部队政治部,中共烟台地委,中共文登县委和于得水同志生前的老首长和战友送了花圈,发了唁电,沉痛悼念这位一生献给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英雄!
于得水同志:胶东的山水留下了您战斗的足迹,人民群众传诵着您英雄的事迹!您死后,忠骨安放在英灵山胶东人民革命烈士纪念堂的灵堂里,和你的战友理琪、于克功、夏侯苏民、任常伦等先烈挨在一起。你们用鲜血浇灌的昆嵛山上的花朵,将更加馨香!你们的忠诚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美好的新生活奋勇前进!
刘元宪(1908~1968) 牟平区水道镇唐村(唐家夼)人。卢沟桥事变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与8名青年秘密组成抗日游击小组,时常出没在水道日伪据点周围,截获日伪物资,上交县抗日民主政府;用因缉私获得的奖金购买武器。
1943年,刘元宪加入中国中产党。他制造出“绊脚雷”,破坏日伪军的“大扫荡”。5月的一天清晨,水道据点出动日伪军30余名,锋芒指向唐家夼。他带领民兵巧埋“绊脚雷”,炸死日伪军9名,重伤4名,炸毁机枪1挺,炸死警犬1只,缴获子弹200多发,手榴弹10多枚。日军小队长秋野疯狂反扑,叫嚣要血洗唐家夼。刘元宪巧布地雷阵,封锁要道。日伪军步入地雷阵,遭到沉重打击。1944年3月28日拂晓。日伪军又一次突然包围了唐家夼,残杀无辜百姓和民兵家属。刘元宪并没有被气势汹汹的日伪军所吓倒,他继续和民兵们集思广益,制造出“子母雷”、“翻子雷”、“夹子雷”,使日伪军扫雷密探和来“扫荡”的日伪军连遭打击,日军秋野束手无策。
水道解放后,刘元宪的爆炸队又活跃在牟平城周围,共炸死敌人33名。1947年,被济南军区授予“民兵英雄”、“爆炸大王”光荣称号。
1968年,刘元宪在家乡病故。
郭永发(1925.3~1976.1) 文登葛家镇岔河村人。1944年3月参加革命。1947年1月入伍,同年7月入共产党。历任连队指导员、机关协理员、宣传科长、团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化工厂政委、兵团组织部部长。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人民功臣”奖章。1975年8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病逝于新疆。
孙立典(1921~?) 文登泽头镇南桥村人。1942年1月入伍,同年9月加入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评为“胶东军区甲等战斗模范”。1947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时,带伤阻击敌人,荣立一等功。1948年3月,在第九纵队七十六团五连任连长时,华东野战军授予他“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转业在江苏省南通市工作。已病逝。
蔡吉轩(1913~1980) 文登葛家镇西山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跟父亲学木工,后迁到吕家集落户。兄弟4人,一边租种土地,一边做木工。1941年初,昆嵛山区解放后,他积极响应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踊跃参加减租减息、土改复查等群众运动。1949年,当选为昆嵛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职工代表,受到鼓舞。会后积极组织“帮工组”,挖井灌溉,发展生产。1951年夏,他创造了亩产小麦310公斤的高产纪录,比不浇水的一般地块产量高5倍,对全县的水利建设推动很大,被选为山东省水利战线劳动模范。1954年,带头成立初级农业社,任社长。1955年秋,成立联村高级农业社,任副社长,分管水利工作。他带领社员挖井百余眼,平塘48座。1956年加入共产党。同年秋,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次年冬,带领社员修建县内第一座水库五道河水库。人民公社化后,任副大队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4年,调往五道河水库管理所任所长。1966年,调大队技术队任水利技术员。1972年,带领群众为大队菜园挖15米深的水井。时,蔡吉轩已患肝炎。在有些人怕井壁塌方,不敢下井作业的情况下,他令大儿子带头下井,终于将这口深井打成。67岁病逝。
王树楷(1919~1985) 文登小观镇七甲人。1941年7月入伍。1943年9月加入共产党。任九纵七十八团二连炊事班长,多次冒死抢运炊具、面粉,到火线上送饭、救护伤员,评为师甲等模范工作者,华东二级人民英雄。1948年秋复员回原籍。病逝。
祝业进(1922.7~1988.4) 文登汪疃镇小屯村人。贫农出身。1937年小学毕业后务农。1943年,任村青救会长,带头与恶霸斗争。1945年任民兵指导员。1946年7月到威海东海独立团当战士,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第九纵队七十八团三营任班长。同年在蒙阴南麻战斗中,因作战勇敢升任副排长。1947年7月,在临朐与国民党军整编第十一师作战时,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连续两次向敌人碉堡送炸药包,虽然因下雨受潮炸药包没有爆炸,却把敌人吓得弃堡而逃。战斗向纵深发展,部队伤亡很大。他主动建议将所在的排与一排合并,由一排长指挥。当部队受到敌双层地堡密集火力阻击时,他又抱起炸药包冲上去炸毁敌堡。在打击敌人反扑时,右臂受伤仍坚持不下火线,直至战斗结束。同年9月5日,被评为一等功。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授予他“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48年4月,在潍县战役中,他右腿负伤致残,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先后立三等功4次。1948年8月,复员回村,参加农业生产。1954~1958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59~1960年,任大英生产管理区主任。1961~1974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77年任公社砖瓦厂党支部委员,再次因公重伤,右腿截肢。1981年回村。1987年任村委委员。67岁病逝。
董礼正(1025.5~1993.3) 文登界石镇小界石村人。1944年参加独立营。1945年加入共产党。历任华野9纵26师1营1连班长、排长、连长。1956年9月转业,先后在武钢805队、中南冶勘608队任股长、科长、党支部书记、副队长等职。1982年4月离休。1993年3月9病逝于湖北黄石市。战争年代,参加过多次战役和战斗,荣立战功7次,其中一等功和二等功各1次。1946年被评为“师甲等爆破模范”。1948年2月被授予“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获解放奖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任劳任怨,埋头苦二干,带领职工年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曾出席江苏省第‘届英模代表大会,获奖章一枚。
赵熙林(1900.6~1989.3) 文登晒字镇崮山后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读书3年便辍学务农。1942年10月加入共产党。同年12月任抗日民主政府村长。建国前,积极发动群众参军支前、土地改革,办起全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建国后,积极带头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带领9户村民上山挖山茶果根育苗嫁接苹果,使全村栽植果树2100棵,面积近百亩,建起文登第一个果同村。同时还带领村民采楸树根扦插育苗,先后植楸树300多棵。1951年11月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1953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林业劳动模范称号。1958年1月改任村林业队长。1978年因年老体衰退职。在担任林业队长的20年中,先后为村规划、修筑堤坝6条1500米,全部营造起防护林,同时每年搞林业育苗10亩,除用于村造林外,还为机关、学校、部队提供绿化苗木80万株。病逝。
林均兴(1923~1994) 生于文登葛家镇杭格庄。1946年11月入伍,1947年4月入党。在孟良崮战役中,任副班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奋勇当先,率领全班战士二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一直持续到增援部队赶到。1948年3月,任第九纵队七十七团二连班氏时,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51年复员回原籍务农。1994年冬病逝于村。
林基山(1929.9~2001.1) 生于文登泽头镇林村。1945年8月入伍,历任班长、排长等职。1948年6月负伤后回村。1950年1月起,任村团总支书记、乡民兵营长、乡青年团书记,村党支部副书记。1958年后,一直担任林村党支部书记。在其任书己期间,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改变了林村村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先后办起19个工,工业产值达2000多万元。1979~1990年,连续12年被文登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9年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同年,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从北京回村,即把所得奖金1000兀,全部交了党费。在全县率先实现全村建设规划,率先修起《村志》。培养好接班人后,于1992年丰动退休,移住文城。1994年因路遇有人搬土被高崖堆土压倒,挺身抢救,而自己遭塌土砸成重伤,从此牛活不能自理。2001年1月16日逝于文城,享年72岁。
王天栋(1939.9~2005.2) 生于文登泽头镇团岚埠村。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7月任团岚埠村党支部书记。1973年任泽头公社修配厂厂长、党支部书记,1980年任文登县无纺布厂厂长、党支部书记。1990年1月任文登市装饰布厂厂长、党委书记。1994年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1995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2月病逝于文城。
附记 在世名人
共简记在世名人66人。内含上将2人,中将4人,少将17人,共23人,可为将军之乡;有华东军区人民英雄7人,全国劳模1人;科技界有重大发明、获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19人;军政高级干部和著名企业家16人。
李作论 1916年生,牟平区玉林店镇军石村人。原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1985年离休。
黄超1916年生,牟平区龙泉镇东殿后村人。1940年参加工作。原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1991年离休。
高修 1918年生,牟平区莒格庄镇宫家沟村人。原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国丝绸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常委。离休。
于训昌 1919年生,文登市界石镇楚岘人,解放军某部副指导员,1949年华东军区三级人民英雄。
段彬礼 1920年3月生。乳山市下初镇三甲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地面炮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81年8月以副军级离休。
丛维滋 文登市汪疃镇三十里铺人,1922年生。1948年华东野战军三级人民英雄。三等乙级残废。
姜东舒 1923年3月生,乳山市南黄镇东珠塂村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1991年9月在日本东京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个人书法展,引起轰动。
宋友林 1924年生,牟平区大窑镇尹宋周村人。原山东军区泰安分区司令员,军级。1984年离休。
王瑞亭 1926年生,牟平区水道镇南台村人。原辽宁省军区政委,少将军衔。1986年7月离休。
刘振华 女。文登市界石镇大界石人,1926年生,解放军三纵八师统计干事,1948年东北野战军艰苦奋斗模范。
刁培泽 1926年12月出生于文登市米山镇长山村。1985年7月曾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198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8月离休。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林治泽 1927年8月出生于文登市泽头镇林村村。曾任福建省军区政治委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94年离休。
崔华亭 1927年10月出生于文登市泽头镇北庄村。曾任空10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政治部正军职顾问。1988年2月离休。
王本昌 1927年10月出生于文登市米山镇南郑格庄村。1981年6月调任济南军区炮兵司令员。1983年5月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1988年4月离休。
张培芝 女,1927年出生,乳山市下初镇三甲村人,是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先后立功20次,1948年5月14日,在九纵后勤部手术队任见习医生时,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鞠占仁 又名鞠传江。1927年生于文登市泽头镇林村。1945年入伍。1947年在四旅八团任卫生班班长时,荣获华东军区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83年离休。
曲维贞 威海市环翠区初村镇远庄人,1927年生,、解放军某部卫生员,1948年华东野战军三级人民英雄。
宋协生 乳山市南黄镇北斜山村人。1947年6月入伍,1950年5月8日,在第27军238团7连任排长时,被华东军区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丛立志 1928年2月出生于文登市米山镇后山后村。29军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政治委员。1993年7月离休。
马尚志 1928年2月出生于文登市葛家镇院东村。1978年12月任总参谋部警卫局副局长。1989年任副军职警卫秘书。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离休。
于德惠 1928年11月出生于文登市米山镇中山后村。1985年7月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政委。1988年9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89年4月离职休养。
王学夫 1929年生,牟平区水道镇南台村人。原解放军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司令部工作研究室主任。少将军衔。1988年离休。
梁芝泮 1929年生,牟平区龙泉镇星石泊村人。国防科工委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政委。少将军衔。
孙德臣 1929年生,牟平区姜格庄镇林北村人。美籍华人。美国加州核桃溪市北京大饭店、荣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旧金山湾区齐鲁会馆名誉理事长,山东省旅外侨团联谊会第一副会长。山东养马岛海外联谊会第一届名誉会长。
林基贵 1930年生,牟平区莒格庄镇梨树底村人。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将军衔。
谭国玉 1930年4月生,文登市葛家镇东谭家口村人,任解放军工程兵学院院长,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离休。
曲振侔 1930年9月生,牟平区大窑镇西山北头村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中将军衔。
高厚福 1930年10月出生于文登市泽头镇大洼村。军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1年8月离休。
张宗德 1932年生。乳山市下初镇三甲村人。1985年调任福建省军区政委、司令员、福建省委常委。1988年9月晋升少将军衔。1990年4月调任南京军区参谋长,199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是中共第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徐新江 1932年8月出生于文登市泽头镇岭前村。总参工程兵部副部长。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1月离休。
曲沐 1933年生,牟平区龙泉镇人。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3月退休。
曲钦岳 1935年5月生,牟平区大窑镇蛤堆后村人。南京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天体激烈活动多波段观测与研究》首席科学家,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副主任,省科协主席。1999年国际编号351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曲钦岳星。
吕世民 女。1935年11月生于文登市葛家村。1964年8月山东大学本科毕业。烟台药材站主任中药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冯德英 1935年12月生,乳山市冯家镇观上冯家村人。著名作家。1949年参加解放军,1953年开始业余练习写作,1955年着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苦菜花》,随后又完成了长篇小说《女飞行员》《迎春花》的创作,其作品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苦菜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1958年起先后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空军政治部从事专业文艺创作。此期间发表了大量短篇小说、特写、评论和电影文学剧本。“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文化禁锢而被迫停止创作活动。1976年以后,又重新执笔,相继出版了《山菊花》《染血的土地》《晴朗的天空》等长篇小说和《冯德英中短篇小说集》。50年来,“三花”系列多次出版,发行1000多万册。“三花”及其《女飞行员》《带血的土地》先后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和电视连续剧。1980年转业回山东工作,曾先后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2007年12月,获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
吕文超 1936年3月出生。牟平区大窑镇北杏林堡村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主持设计、生产DTS--130、140、142等多种小型计算机及中英文办公自动化系统CCEO。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家级特殊津贴。1999年退休。
于建宇 1936年出生。牟平区姜格庄镇西念村人。1959年任牟平县松山院小校长时,被任牟平县松山院小校长时,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少年辅导员”称号。
刘云德 1937年10月生。乳山市南黄镇归仁村人。1989年3月任中国有色金属科技开发集团总经理兼《有色科技开发》刊物总编审。
于锡玲 女,曾用名于锡仙。1938年3月生于文登市米山镇南郑格庄。1962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任山东大学硕士导师。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于德乾 1938年4月生于文登市米山镇西山后村。1963年8月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吉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员。199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谭永业 1938年8月生于文登市泽头镇铺集村。1994年评为教授,任沈阳工业学院机电设备研究所所长,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和初级科技进步奖。1992年10月开始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
刘元杰 1940年11月生于文登市泽头镇北庄。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国家机械工业部兰州机械研究所所长,教授级工程师。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王德芝 女。文登市汪疃镇北英武人,1942年生,威海丝绸工业公司经理,1989年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万宝瑞 1943年10月生,牟平区大窑镇北大窑村人。物理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发表的《折射光的性质及其成像》一文,推翻了物理教材中延续几十年的错误结论,用解析法证明折射光的像散性,其证明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1991年上海全国第二届物理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公认为属国内首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孙忠同 1944年生于文登县白鹿区西石岭村(今环翠区初村镇)。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199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2006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林岱 1944年出生,牟平区大窑镇蛤堆后村人。原蛤堆后贸工农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8年、1990年分别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优秀农民企业家”、“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等称号。
孙志强 1944年12月出生,乳山市冯家镇上口村人。1999年12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1991年6月晋升少将军衔,2001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中共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蔡德华 1945年8月生于文登市小观镇波罗岛村。1969年8月山东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山东省高效生态农业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93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誉为山东省高效真菌生态农业的开拓者。
吕一山 曾用名吕以山,1945年10月出生于文登市葛家镇葛家村。1997年调任武警总部后勤部副部长。1997年8月被授予少将警衔。
迟万春 1946年4月出生于文登市葛家镇迟家庄。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199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2006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孔庆信 1947年8月生于文登市泽头镇东宋格村。1982年1月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山东省农业厅果品生产处、省果茶技术指导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孔祥凯 1947年12月生,牟平区玉林店镇石沟村人。宁夏青铜峡铝厂总厂工会主席,副厅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辛国华 1948年1月出生,乳山市南黄镇南黄村人。军事交通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
丁玉华 1948年10月生于文登市小观镇吴家庄。山东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建民 1949年1月出生,乳山市南黄镇宫家疃村人。1969年11月参加工作,沈阳军区联勤部副政委,少将军衔。
刘德斌 1949年5月出生,乳山市下初镇黄格庄村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系山东省专利协会会员,省评酒委员会委员。1997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宋育新 原名林林,1952年9月生,牟平区水道镇卧龙村人。南京军区某部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
于海 1953年7月生,文登市泽头镇下泊子村人。2003年3月,任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副军职)。2004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姜建初 1953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原籍乳山市冯家镇石城村人。2004年8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
谭远超 1953年12月生于文登市葛家镇松油村。文登整骨医院主任医师、院长。1998年2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宋举浦 1953年12月出生于文登市葛家镇下口村。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副政治委员。画册《北岳恒山》获平遥2005年国际摄影大展“凤凰卫视杯”中国优秀摄影师画册大奖。2006年又荣获第2.8届世界摄影联合大会黑白金奖(中国人首次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04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义生 1954年1月出生于文登市米山镇南郑格庄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司令员,研究生学历。200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陈宗胜 1954年10月生,乳山市南黄镇母鸡屯村人。先后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等职。1993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后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年轻博士后。
李耀阳 1955年12月生于牟平区玉林店镇小屯圈村。牟平区环保局原副局长,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994年发明微网孔过滤机,获国家专利。2000年6月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国法 1960年9月生于文登市小观镇波罗岛村。1981年12月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大学机械系。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工作,1993年10月始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
任廷琦 1960年生,牟平区大窑镇尹宋周村人。曲阜师范大学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拔尖人才。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崔国平 1962年10月生于文登市葛家镇崔家口村。1937年7月山东海洋学院本科毕业。1993年8月晋升山东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