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现代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1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现代石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11
页码: 503-513
摘要: 本章分二节民国石刻、新中国石刻、圣经山与紫金峰石刻的情况。
关键词: 民国 新中国 石刻

内容

第一节 民国石刻
    双山二十四烈士纪念碑碑文
    碑在乳山市下初镇双山(即执炉山)之南峰,据1998年版《乳山市志》录入。
    民国三十一年(1943),日寇扫荡胶东,于阴历二月二十二日,我八区亦惨遭其祸。当日下午一时,我胶东八路军十二团与敌人接触于双山附近地带,当时因战术关系,某排二十四名爱国健儿为吸住敌人目标,由山麓转战山巅与敌周旋,沉着迎战,视死如归。卒因众寡不敌,全排牺牲。此种不屈不挠之精神,不但为群众所钦佩,即敌人亦不得不啧啧赞叹,同时亦是振奋胶东人民情绪,奠定抗战胜利信心。烈士肉体虽死而精神不死,为国捐躯,荣誉永存,特铭石以资纪念。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四月七日立
    昆嵛县葛家区烈士纪念塔
    塔在葛家村北。石刻在塔身西、北两面。据石刻录入,并加标点。正文20行,满行17字。
    战功之成也,非成于成功之日,成于抗战之先,先有其志也。夫日人之对待中华,入贡于康熙年间,自称其小,进兵于甲午;而后,又自称其大,彼盖欲存大志,立大功,鲸吞华夏,心愿方足。是则其心久贪,其愿甚奢,四十余年发生七七之变,竞来吞食我大好山河,故自北平直达南京,好残杀,行奸淫,彼所作所为者,何堪言状!殊不知甲午之战与兵战,七七之后为民战,即是我八路军,抱奋勇、逞英雄,欲一举而解除民众枷锁,领导群众出而抗之。士之投笔从戎者,闻鸡起舞农之挺身前进者,伸锄为兵,虽日人有“三光”政策,而吾人有“三猛”能力:猛进、猛打、猛追,将见倭寇不得回扶桑矣!可惜中国不抗战、反动投敌之匪徒,多有遇敌即退,弃城池而不惜。在我八路军领导之下者,俱是保国忘家,肯牺牲而不顾,生则刚强,死有英灵,志士即烈士也。葛家区堪称烈士者多矣!不可使其满腔热血湮弗彰,故同志会议修筑塔石,建立贞珉,永垂世!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月日
    公立群众翻身纪念碑在1946年的土改运动中,界石乡呖哩后村群众斗倒了在1912年曾活埋贫民张四的本村霸地主潘玉堂、潘玉生、潘昆东等兄弟三人(潘.生早年去东北多年杳无音信)。迫令他们在南大道旁竖立“群众翻身纪念碑”,为死难张四等志念。碑已断为二。碑身为整块青色花岗岩凿磨而成,高150米,宽58厘米,厚15厘米。正面刻着“群众身纪念碑”八个隶体大字。是当时小学教师,述忠所书。碑阴是楷书,全文是:溯人民在日的封建社会里,过着水深火热、难重重、牛马不如的生活。而当时的政府又不人民兴利除弊,竟纵使土豪劣绅任意摧残人权,利盘剥,搜刮地皮,人民生活难堪。而本村张及一般贫民为生活所迫,要在潘氏荒山打柴。‘潘玉堂、潘玉生、潘玉山、潘昆东弟兄四人,立出毫无人道的法规禁止砍柴,违者重罚。结张四领导贫困农民反抗了潘玉堂弟兄四人的非法行为。因此该弟兄四人对张四恨之入骨髓。接着随生毒计,藉故陷害,竞谓张四与潘刘氏关系不清,有碍潘氏门楣,又于民国元年正月初六日捏造张四不去侦探革命党的消息,立刻把张四捆绑起来,拖至土地庙前非刑吊打,并用大刀将膀子打掉,令人凄惨。这时潘玉堂弟兄四人毫无人性,耀武扬威,并令张四之兄看守,如若走漏,定要枪毙,而张氏族人敢怒而不敢言。孰料潘玉堂四人仍凶心不息,终于初七日各持手枪一支,先用毒药把张四灌得死去活来,最后装到棺材里活埋了。但潘氏弟兄凶狠未消,又于初八早晨将潘刘氏意欲活埋,势逼其弟潘云礼装其嫂嫂,弟嫂不从,均遭毒打刀砍,鲜血直流,昏倒在地,幸遇救未死。三十余年,血债未清,终于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组织起来,翻身诉苦,清算三十余年的血债,群众一致要恶霸潘玉堂、潘玉生、潘昆东、潘玉山给死难者竖立翻身纪念碑以志不忘。
    民国三十五年(1945)三月吉日
    昆嵛县呖哩区旸历哩店后全体群众 立
    第二 节新中国石刻
    军民共建文明村碑
    碑在今界石镇宋家庄村,高105厘米,宽180厘米,厚11.5厘米,碑座宽200厘米,高103厘米。碑阳刻迟浩田参谋长题词,中间大字高15厘米,宽5厘米。碑阴字高5厘米,宽4厘米。
    碑阳:
    为军民共建的第一个文明村宋家庄题
    首创军民共建
    利国利军利民
    迟浩田
    一九九一年十月一日立
    碑阴:
    公元一九八一年六月,中国人民解放军54762部队与驻地晒字镇宋家庄村联合做出了《关于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村的决定》。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驻地人民群众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第一批文明村。值此共建文明村诞生十周年之际,特树碑以志。
    一九九一年十月立
    重修龙王阁碑记
    碑在九龙池顶池之北冈龙王阁旁,龟首,高150厘米,宽64厘米,厚15厘米。首题“重修龙王阁碑记”。正文竖写,8行,满行29字,楷书。标点为修志者加。  龙王阁位于昆嵛山西北麓龙脊岭上,其处山环水抱,藏龙聚气,南临龙池,北眺沧海,可谓人间仙境。考残碑断碣所载龙王阁,始建于宋末天眷年间,历时八百余载。清道光初年,香火鼎盛,规模壮观。每年六月十三日,四方百姓,蚁附而至,拜庙求雨,求生问卜,成为当地物资文化交流的中心。又至民国年间,石阁坍塌,灰冷香灭。斗转星移,人间沧桑,在九七回归之年,昆嵛山设国家森林公园,为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再次修复龙王阁。修复过程中,承蒙社会各界志士仁人,鼎力相助,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一并立碑勒石于九龙庙内,名垂千古。
    公元一九九七年丁丑榖旦
    修志者注:天眷(1138~1140),是金熙宗年号,此时为南宋高宗绍兴八至十年。
    重修九龙庙记
    碑在九龙池之北九龙庙前。龟首,高、宽、厚与上碑同。首题“重修九龙庙记”。正文竖写,6行,满行28字,楷书;无落款。标点为修志者加。
    九龙庙始建于明朝末年。清道光初,兴资扩建,一时香火鼎盛,庄严肃穆。光绪六年(1880),庙北修建戏楼,是当地人们物资文化交流的中心。公元一九六六年,斯庙损毁,断壁残垣,金身支离,各种交流也行中止。为保护文化遗产,于一九九六年四月,再次修复九龙庙。承蒙社会各界人士鼎力资助,使修复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为启后人功德美行,今书录姓名于左,永垂千古!
    傅基仁 孙鲁全 王家伟 孔祥烈 杨世明 方天德 王禄进 唐志先 曲绵嫦 王惠娟 黄先芬 吕冠玺 杨直先 张国忠 张林宗 张少宗 王忠伟 邹立国 张才强 苗凤章 孙文举 宋守强 倪仁全 刘丕藻 愿志明
    修志者注:在庙北修建戏楼:“北”应为“南”。
    重修坡里庙碑记
    碑在姑余山下坡里庙。高155厘米,宽
    61厘米,厚13.8厘米。正文10行,满行计标
    点41字。
    坡里庙,位于昆嵛山阴,姑余峰下,依山枕
    流,气势雄浑。庙落由三官殿、财神殿、月老祠、
    会馆驿站等多处建筑构成。与岳姑大殿上下对照,
    遥相呼应,属岳姑殿建筑群的一部分。
    据传,此庙建于宋朝初年,至政和六年
    (1116),宋徽宗敕封麻姑为虚妙真人,并立碑
    于昆嵛山中。四方百姓前来朝拜,岳姑大殿①一
    时香火鼎盛。每至四月十五日(传为麻姑得道升
    仙之日)举行庙会,漫山遍野,人山人海,规模
    十分壮观。故而庙会人海便成为昆嵛山十大景观
    之一,庙会也成为当地物资文化交流的中心,火
    红名斐,历时干载。至民国年间,香火冷落,又
    经十年动乱,庙落彻底毁坏,断壁残垣,满目疮痍,
    一年一度的朝山庙会也行中止。
    斗转星移,人间沧桑。时值改革开放之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为恢复传统民间文化,促进交流,由昆嵛山林场提议并主持再次重修坡里庙。修复过程中,承蒙社会各界仁人志士鼎力相助,使得工程顺利进行,圆满告竣。在此一并致谢,并另行立碑勒石于斯庙,同垂千古。
    公元一九九八年戊寅年四月十五日榖旦
    修志者注:①宋政和六年(1116)山上无“岳姑大殿”,据宋碑,麻姑观主王守缘将麻姑观改为“姑余大仙殿”。明洪武年后,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大兴,才改为“岳姑大殿”。
    重修神清观记
    碑在原神清观院内,圭首。碑高261厘米,宽145厘米,厚17厘米。题首“重修神清观记”;正文20行,满行计标点54字。用简化字,楷书。
  昆嵛山,逶迤百里,峰峦叠翠,秀逸挺拔,为东方之冠,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里称昆嵛山为“海上诸山之祖”。据《元史》记载:金大定七年(公元一一六七年),咸阳道士王重阳自终南山东下,至昆嵛山,收邑人(牟平人)马钰及其妻孙不二、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和栖霞丘处机、掖县刘处玄七人为徒,聚徒讲道于烟霞洞,并先后在宁海(牟平)、福山、蓬莱、文登、莱州等地宣传“三教合一”,建“三州五会”,创立了道教全真教派,亦称全真道(《宁海州志》)。全真道很快昌盛,引起金廷重视,公元一一八七至一一八九年,金皇世宗三次诏请王处一、丘处机“遣使乘传,迎至辇下”。至此,昆嵛山上大兴土木修建宫观。公元一二一三年(金贞祜元年),东牟彭城先生修建成一座宫观,名全道庵,王重阳祖师由西秦来,在此讲道阐玄,后长春真人丘处机即其地请额为“神清观”。公元一二一九年,元太祖遣臣诏请丘处机。丘率弟子十八人,在此启程,历时两年到达西域雪山,在西征的营帐中拜见成吉思汗。《元史·释老传》载: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深契其言,号“神仙”,封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由此在元代达到鼎盛时期。公元一二六九年,七位祖师被元廷赐封为“真人”,时称“北七真”。
  从此全真教蜚声天下,蔚蔚成大教,遂奉烟霞洞、神清观为祖庭。公元一二四六和一二五○年,皇太后乃马真和海迷失婆媳分别降懿旨,严禁人们到宫观区骚扰和侵犯,烟霞洞、神清观更受到远近人们的尊仰。直到民国初年,香火仍盛。后由于战火等原因,庙宇遭毁,所幸院内铜碑、圣旨碑、古杜松保护完好。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宗教信仰自有政策全面落实,全真道文化得到社会重视,道教信众和各界人士呼吁恢复重建圣地。省宗教局批准恢复重建神清观。牟平籍香港友人杨世杭先生捐赠重建神清观的全部资金,贡献卓著,功德无量,永载史册。工程于公元二○○六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奠基开工,二○○七年底竣工。由曲阜古建筑设计院设计。斋舍及丹房由柳昆岳先生资助修建。在恢复重建中,烟台市宗教局、牟平区政府、昆嵛山林场等均有积极贡献,俾使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特立碑志之,以资纪念。
    神清观管理委员会 恭立
    公元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吉日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