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代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清代石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13
页码: 491-503
摘要: 本节记述清代石刻永垂不朽(残碑)、昆嵛朝阳庵高峰法师影塔作铭、重修飞泉居记、开山修路碑、官山至界碑、大圣寺重修碑、清康熙罗汉庵摩崖石刻、清高凤翰过松泉观题壁诗石刻、古介子国高凤翰留墨、留松碑记、耐寒清暑(中行大字)、重修长夼院碑、执炉寺碑记、清宫卜、万烟霞洞听子规歌石刻、文昌帝君石庙、重修烟霞洞神清宫记等情况。
关键词: 清代 石刻 昆嵛山

内容

永垂不朽(残碑)
    碑原在岳姑顶东南山坡下坡里庙(今“三官殿”)旁,现在姑余山岳姑圣殿院内。残存半边,圭首,高128厘米,宽23厘米,厚14厘米,楷书,残存11行,满行35字;碑阴行书,泐甚。据拓片录入,并加标点。
    夫姑余山之有碧霞行祠,唐宋以来崇祀隆礼,前人述之备矣。而其下,坡里庙何时而建,大元至元丁丑(1337),州尊李友直为之劝捐募化,由是土木功成,神灵得所。至顺治十六年(1655),经城后塔后茶会将仙姑殿馀产,着尼僧普源普茂,分其徒属,家居此庙。嗣后,尼僧不守清规,被会首阻归散庙,更易道人于来兰、刘来朝,齐来庙兼理祀事。迨后传及道人张教崇在此主持,积累有年,山岚地亩较前差多,世世守之,不准典卖。庶几庙产日增,而香火日胜也。兹因孙崇铭□行典卖□□迨□业经呈明在案立石,志庙产数目,以俟后之君子得所参考云。
    计开山岚地亩坐落数目
    岚子边地四亩。西南台地三亩。王家街西头地四亩。孙家湾地二亩。擀面石前地九亩。东转山子地四亩。老牛坟地四亩。曹家茔地十二亩。滩上沟西地五亩。将完台地八亩。石窝子地三亩。流水渠子地六亩。岳姑殿房东头地共八亩。大河北崖转山子地二亩。西渠子地一亩。磐子地共十四亩。滩上家后地二亩。蹈马道东地二亩。北井东地二亩……
    昆嵛朝阳庵高峰法师影塔作铭
    塔高95厘米,八棱石幢。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二十八日立。塔在柳钱庵(刘长庵),森林深处,人迹罕至,基本完好,是昆嵛山区发现唯一的公然以“逆民”署撰者姓名的碑记。字大如指甲,缺字系人为损毁。旧志不载。修志者据碑录入,且加标点。
  余□质□所结者□,形神合时为之人焉、物焉;形神离时则老焉、鬼焉。凡匪离匪合,其佛法之所指乎!法师高峰能于形神离合,空有□月,将有所悟。故及其涅檗也,而预知时日,坐以待化焉。此亦证其行果之一也。师□□□住万历己卯(1579),受生东平府栾州,缘业宿植,幼而剃发。崇祯甲申(1644)来游东海,卓锡□□□□□灯□1日称〓师,改今名。将为心灯浔烛,臣熠来兹。顺治八年(1651),质朝阳庵。
    ……还移憩静修,阳燧丙丽,法乘弥曜。又士本师告逝西土。戊戌(1658)春二月,……无斋舍寂灭,□身结□□者顶礼称异,觉通迎归,今于庵之……禅师比姥柳,道成证果,藏影兹庵。……庵者也。师吟□〓至德立。
    闽南中逆民梁翼撰
    蓬莱庵主人吴维姬熏沐书
    居士刊之重修飞泉居记宁海州曲月芳撰。原碑现存昆嵛山神清观院外东北角,完整,高46厘米,宽75厘米,厚13厘米,首题“重修飞泉居记”,行楷,19行,满行17字。据拓片录入,参考1936年版《牟平县志》。牟平名胜之地,其尤者为烟霞焉。烟霞之尤者,有二泉焉,一在神清观石之西北隅,泉从石窟出,注之成池,味甘冽,祖仙谓之玉液者是也;一在揉芝处,转北而上,三峰壁立,一峰屏开,罅出清泉,不知何自飞来,遇雨则溅珠成络,因冻则挂玉为轴,诚异观也。郡人戚子兆伯于岩下构室一区,额曰“飞泉居”,则与玉液池井称焉。兆伯尝往来此中,时久,额不存;后有梁石岩翻经于此,榜为“三峰岩”而去。不数年,戚子殁,室就圯。甲寅(1674)夏初,南岘村周子昆季叔侄,与兆伯有师弟之谊,复为重修,分构两楹,稍阔大其规模,而仍以兆伯之名名之,用不没师志。抑以居□修真学道之人,谈高举世外之事,思与丘刘辈为后先焉。且同处往来者,遇佳节花晨,携觞挈楹,玩咏其处,远眺昆峰,仰瞰林岚,当有不减兰亭曲水风致也。康熙十三年(1674)。
    开山修路碑
    此碑实为摩崖刻字,位于牟平区龙泉镇驻地西福岘口西口路北石崖上,下距地3米,框高150厘米,宽130厘米。楷书。
    碑额自左而右横刻大字:天成人善
    首行竖刻:三教乐从凡皆乘参真功众行易
    中行竖刻:开山修路道人李讳常明之碑  末行竖刻:康熙十三年岁次甲寅开山修路  官山至界碑
    该碑现在昆嵛山神清宫院内,圭首,高214厘米,宽89厘米,厚16厘米,楷书,共10行,满行27字。碑文记清康熙年间烟霞洞地产的情况,殊为难得。
    烟霞洞住持道士齐合童禀为恳恩讨照勒碑清理边界事:切齐合童住守山岚久矣。岂意被世衿宫廷琦率领虎棍众等,势伏青衿当要,得伐树木,不非一日,不意其至蚕食宫看,不得不奔控天台,蒙批福山审理,勘验分明,复还故物。但此群凶豺狼成性,尤甚无悛者,虽有铁案如山,日后必致初称故志。伏乞其至:北至石半庵,南至朱峦圈,西至大河,东至天必风,四至分明。天台恩胜地,批照勒碑,庶防不材倚势冲天,贿买书役压府文,竞不尊断,况此豪端,必得防患,泣鸣上禀本府老爷印施行,佳批勒碑,绅衿庇民,不许伤伐。春便咏室。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月二十三日具照人齐合童。
    大圣寺重修碑
    该碑位于圣水院(院东寺)之东,据光绪本《文登县志》记载,为元至正二年(1342)重修碑,昌阳僧某撰文,进士栾仲玉书丹。碑漫漶不可读,其残文有云:“院之卓锡,殊无可考,有宋元丰元年(1078)重修大圣院碑。”盖古刹也。今宋碑已不存。又有清朝康熙辛未(1691)住持僧普波重修碑,邑人丛大为撰文,刘一正书丹。亦近剥落。据《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录入。
    在昔舍卫阐化,竹林之金地肇开;忉利说法,柏檀之宝相斯起。迨白马之东迈,欣丹鹫之鼎兴。□堵甍云,旁连欲界,阿阑砌玉,上□色天。遂使日月灯光,常明震日.,戒定慧教,遍喻知识。邑西大圣寺,建自先代,修于明时。北接昆嵛之岭,形势逶迤;西通圣水之院,云霞蒸蔚,洵幽栖胜地也。开林剃草,古非乏人;绍业承基,久难其继。寻至榱栋渐毁,经像蒙尘。珠缨罕俎豆之观,刹土鲜藩垣之固。岂所以皈依鹿苑,妮耀花宫!开士普波者,一心凝炼,五众宗推。康熙以来,总持兹寺,慨慧日之向□,□弥天于再造,愿力宏深,果行精猛,自一钵一衣而外,悉充檀那,合去吝去贪之侣,共种善根。□□□□结构倍至,用能丽饰桷楹,辉映金碧,八十二相,重睹如来之法身;百千万众,再礼琉璃之世界。且也增筑丈室以处梵徒,广置赡田以资禅诵。讵非志坚初地,心游化城,佩圆明之□,有相还□无相,悟空劫以前,由源而溯无源,又何烦湔洗六尘!为语端标,□饰三要,□□别传者哉!余以暇日偶过斯刹,详询缔造之由,尚阙贞珉之建,爰次第其初因,用告彰于来叶。其词曰:“金仙度世,圣谛真诠。一念不昏,厥慧斯圆。标揭招提,彼岸巍然。有大开士,矢愿精坚,慈云慧日,□照中边,亿姓瞻依,宝筏济川。珠幢高展,翠琰爰镌。用规法嗣,善护持旃。
    清康熙罗汉庵摩崖石刻
    该石刻位于昆嵛东麓崮头集村西北山西半坡摩崖上,为靖海狂生常元素所作。摩崖高4.9米,宽5.8米,崖上阴刻百余字,行草,竖排,摩崖之南,独立一岩,其阳面阴刻“泉石”二大字,行书,无款识。摩崖石刻据《文登市志》录如下:
    王天谁使凿悬崖,片片奇峰手自裁。
    我来还寻日路径,此日偏觉眼界开。
    登山问天天不语,只许云日常徘徊。
    狂呼酒吞巨垒缶,不知那个是尘埃。
    大笔如椽惊神鬼,纵言书向碧索堆。
    山灵笑我我不顾,日暮松间睡惭回。
    醉语
    屏悬古壁卒印苍苔
    元素子书并镌
    清高凤翰过松泉观题壁诗石刻
    高凤翰题壁诗,墨迹原在松泉观南壁间,书法极工,《宁海州志》称其“有龙跳虎卧之势”。经久渐剥落。诸生宫卜万双钩摩勒诸石,砌之大殿北檐下。1941年拆庙,刻石现存牟平博物馆。石质汉白玉,长129厘米,宽63厘米,厚12~1.5厘米,正面平整光滑,背面未加琢磨。刻石右下角残缺一“候”字,中部自上而下有一条裂纹。高凤翰和好友毅庵参见本志《人物》高凤翰传。
    雍正丁未(1727)四月十六日过松泉观候毅庵夫子得二律题壁
    绿雪藏仙观,攀云入翠梯。
    明神汉豪杰,雄殿古琉璃。
    涧水浮树粉,斋厨荐松鸡(是日道士以松菌食客)。
    流连归骑晚,落照乱山西。为访神仙吏,怀人当日暮,一豁风尘眼,何当弃凡浊,来偷世外闲。得句对空山。全开龃龉颜。永岁不知返。
    古介子国高凤翰留墨
    南埠老人留墨壁上,嘉庆初重葺斯观,圬者①请剔界而垩之,故其墨得以不毁。而一时巨公索观云集,且有如观碧落碑②而寝卧其下者。但屈指丁未,已历百年,余恐其久而濒于圮,再有圬者亦无能为力,遂双钩以勒诸石。诸君子亦乐而摹之,是余与诸君之子□复有于圬者,而此观不又添一段笼纱故事耶?时道光丙戌(1826)菊月望日后学宫卜万摹勒谨跋
    曲由典、吕方昕、吕熙元、曲希贤、孙锟、张毓绅、张清年、吕登云、吕培吉同立石
    镌字杜国卿
    圬者曲希芳闻兹举复为之砌诸壁
    修志者注:①圬wūū者:瓦工的旧称。
    ②碧落碑:唐碑。唐总章三年(670),高祖子韩王元嘉四男为其母房太妃所立。原在绎州龙兴宫,宫有碧落尊像,篆文刻其背,故世传为碧落碑。因“《碧落碑》笔法亦奇,不独托体之古,李阳冰见之,在其下寝卧数日不去。”(康有为)
    留松碑记
    原碑在福岘口东麓官道旁。中行四大字,作行书,径八寸许,极隽拔道劲之致;题额用八分书;两旁跋款作小楷,亦整严有古法。松,清同治时己不存,碑于20世纪50年代毁。据清同治《宁海州志》录入:
    留松碑记(横额):松当宁海文登之冲,行人藉为避暑息肩地,下荫盘石,周夹群峰,一株特秀,颇具石桥南畔笔意。匠氏购之,将翦伐,会文邑业儒者,赴郡试,出赀留之,事甚韵。余省方经此,闻而义之,纪诸石,其人与其树,殆不朽云。
    耐寒清暑(中行大字)
    乾隆甲戌(1754)季秋上浣
    东海使者熊绎祖书
    重修长夼院碑
    长夼院,古称宝峰寺。在昆嵛山东麓。旧志谓“唐时敕建,有碑”,今无存。嘉庆五年(1800)重修长夼院碑,知县舒谦福撰,署昌邑教谕于昌绪书并篆额。此碑今亦不存,据《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录入。
    文邑之西北,去县治五十里,曰“长夼”。其山自宁海逶迤而来,层峦叠起,至此忽分布焉。一列于北,一环于西。寺曰“宝峰”,盖自唐敕建,千馀年迄今,亦渐颓废矣。僧会清信目击心伤,志在修整。因于戒僧中选柘阳寺之源兴往任其事。当是时,寺中膏腴之产,典出殆尽,而瘠田又皆荒芜不治,此事之所以难为也。源兴至,构金数卣,禀官赎地;招佃户、辟草莱,力恢宝峰之故业,岂徒为生活计哉!盖作事者,必谋其始,重修之事肇基于此矣。源兴自是负钵北上,历都门,达盛京,闻同邑衿耆丛公名国柱、名士莲者,日旅此邦,均以好善称于人。因各投其家,备述所由,皆毅然以领袖为己任。一时乐捐者为二公,亦为源兴也。于是怀重资归,鸠工庀材,数阅月而告竣。来游者仰瞻殿宇,金碧辉煌,较前此大不侔矣。嗟乎!盛衰之故,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源兴以一人备极苦辛,始焉称贷以复其日,继焉募化以图其新。向使飞锡盛京之时,骤获多金,恣为浪费,纵遇丛公百辈,宁有裨于万一哉!而如僧会清信者,知人善任,亦不可谓非释氏之良也。爰叙其事以勒于石。
    执炉寺碑记
    寺在执炉山、即双山之东麓,今属乳山市下初镇,古称“香岩院”。碑在古寺遗址西南隅,基本完好。圭首,碑高130厘米,宽110厘米,正文6行,以下为四至、施主和款识文字,满行49字,楷书,字径2.5厘米。旧志不载,今据碑录并加标点。又,碑西150米处有主持僧塔幢残碑存字少,未录。
    宁海州□□山莫大于昆嵛。自昆嵛而南,山虽多,皆卑匚不足道。据百里许,忽有双峰耸翠其南下袤延相埒,望之如兄弟焉。而执炉山适兰其左臂之前。寺之建,不知创始何代,世远年湮罔所考据。其中为佛殿,佛殿之后为菩萨殿;使殿之前有耳廊,又其前为山门;菩萨殿之左为关帝庙。寺之东西为僧舍。虽规模不甚宏敞,而山川之胜、林壑之美,每当春风入律,秋月呈辉,文入学士以时游目其间,亦足以涤凡嚣、静尘埃而与造物者相遇于无尽也。历年久远,风雨薄蚀住持僧澄言等以菩提心演如来法,朝夕礼拜之馀不忍睹殿宇倾圮,听法像之凋残,因募化远近村、庄,兼出家藏,整而新之。不侈前人,不废后观阅数年而工始竣。呜呼!天下事先时而图之,贝易为力,后时而谋之,则难为功。后之住持于兹者尚其无负前人之意也矣!
    计开本寺山岚四至:
  南至塔南坡大沟水流中心,东据老洼山后河北涯东西地东头堰缝。西至大山顶分水岭西北口大道。北至自西北□拒八亩地后至大道;八亩地后河西涯有徐姓地,大小八九段,迤东大地北段东至沟,西至道,北至堰,南至道。又浔东涯地一段,西至沟,北至西截至徐姓(地)东截连山顶
  南至塔南坡大沟水流中心,东据老洼山后河北涯东西地东头堰缝。西至大山顶分水岭西北口大道。北至自西北□拒八亩地后至大道;八亩地后河西涯有徐姓地,大小八九段,迤东大地北段东至沟,西至道,北至堰,南至道。又浔东涯地一段,西至沟,北至西截至徐姓(地)东截连山顶又东连石坟塔前坡,又东连张家□北塔东西暂荒,又东连北洼东地地东头,至南北大道迤南,又东至东西大道,又东有南北小道,东至石崮山岭东头堰缝。东至东山梁南北地,北自东西大道,南连灰渣塔刘家洼,俱东西地,东头有堰。刘家洼地东头外有南北一段,下头至老洼山后河北涯止。
    外有上初北泊地数十段,东山梁塔东坡至道地一段,不在至内,另有清册。
    高文施币三十千、刘国荣施币二十六千、高国珍施币十千、徐九臣施币六千、韩世明宋国祝各施币四千、宋式儒施币三千、蔡文水施币三千五百、高玺施币二千八百、宋祺施币二千六百、宋国秀、李承基、张自省、刘志仁、张和声、谭昕、曹禧、曹钧、高国绪、隋俊、姜珍、王良基、刘荣、段尚友、徐德锡、徐德信、徐瑞、刘国玺、刘廷臣、李淳、段文禄上各施币二千、倪璺、徐福、姜克法、孙成法、刘珍、刘秉千、刘燕、韩世成、高国柱、宋兰、阮文德、贾逢吉、姜硕吉、房文德、张承古、谭赓上各施币一千、张文阶化银十七两、卢家村施币二千二百、王永文施币一千三百、高明、徐荣、刘吉礼各施币一千
    (乾隆)乙卯(1795)科举人卢峰倪鸿祚撰文并书
    石匠宫文叟镌
    大清嘉庆九年(1804)岁次甲子二月二十五日清明毂旦住持澄安、澄言暨徒姪清历、清来、清秀,徒弟清信、清宽、清月、清方,徒孙觉贵、觉喜、觉化立
    清宫卜、万烟霞洞听子规歌石刻
    位于烟霞洞东北神清观中,据1936年《牟平县志》录入。
    烟霞洞听子规歌海阳李本涯撰(书)
    尔胡不向濯锦江,数声冷和峨眉雪?尔胡不向洛阳城,一声叫断天津月?飞来荒荒大海滨,云白山青心尚热。呜呼!吁嗟乎!古有天荒地老悲啼夜月之帝子,今乃有湖海飘零龃龉不羁之狂生。放眼千古以相待,到来特地为我鸣。为我呜,呜不绝。轻圆渐变为酸辛,未到舌枯声已咽。长星如帚竟扫天,铜驼几度成荆棘。古来多少英雄恨,莫为含羞说不得。清风亭上樽酒空,月落峰头万山黑。公无归兮公竟归,长歌一曲唾壶缺。恨不得携取《楚骚》来,我读《天问》尔啼血。
    文昌帝君石庙
    位于界石镇呖哩后村2000米、昆嵛山支脉文昌阁山顶。相传约于道光年间,呖哩后村一老农天旱盼雨,口念:文昌帝君,请下点雨吧,我们为您修庙。说也巧,午后天降大雨。老人向村会首潘某说起此愿,潘会首说,修大庙咱没有那  么大势力,到山崖上刻座石庙吧。于是成此摩崖石刻。石刻在一块表面光滑的巨岩阳面,高1.1米。庙内竖刻“文昌帝君”四字,上雕刻庙檐,起遮风避雨的作用。在石庙的东南、西南和西面有刻字,字迹模糊,仅能辨识东南的“修”、西南的“潘”、“日”三字,西面那幅无一字可辨认。据村民介绍这是170年前的作品。“文星”,乃主持文运的星宿。元代仁宗时,钦封梓潼神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国、益民、正直之神,从此梓潼神与文昌星合二为一,称为“文昌帝君”
    重修烟霞洞神清宫记
    这是神清观第五次重修碑,现存神清观院内,完整,方跌,高260厘米,宽104厘米,厚22厘米,首题“重修烟霞洞神清宫记”,楷书,17行,满行45字。旧志未录,此据碑拓录入,并加标点。
    天下名胜之区,每由幽人畸士之搜剔而后幸而得矣。又赖有后之同志者,相与爱惜而护持之,使山川郁积出奇无穷,而光景常新。故知天锺其灵,地挺其秀,非人力之赞襄无以成之也,况修道之士哉!昆嵛一山,屹立东海,为牟平保障。山西有古洞曰“烟霞”,道书所称为福地者。昔王重阳祖师及丹阳七真修仙于此,遗迹犹存。其壑谷之幽邃,峰峦之峭拔,怪怪奇奇,莫可名状,历代之游览者作为诗歌载诸典籍,盖前人之述备矣。夷考兹山之创,始于金向.成于元,历明之洪武、景泰间,屡为增修,奇迹益显。而时有盛衰,运有剥复,其不能久而不变者,理也,亦数也。越及我朝,望秩山川,表章灵异,凡海内名区,罔不修复,而碑碣无存,靡得而记。百余年来,虽有补益,无以持久,风雨剥蚀,殿宇凋零,颓垣断瓦,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踯躅而憧怆。此固运数使然,亦有土者之责也。住持道人于明兴、徒孙志道,赋性淳笃,励志潜修,慨然以兴举为己任。于是,北走京师,东逾渤海,风餐露宿,不惮劳瘁。肫诚所通,善缘弥广,铢积而寸累者有年。乃资其所得,鸠工庀材,倾者植之,腐者易之,自神清宫正殿及山门、法堂与南麓之清风亭,皆起而轮奂之,而丹垩之。经始于道光十九年(1839),迄功于二十三年(1843)。四年之间,焕然更新,悉复1日观。州人游览至此,惊为创获,若忘乎前此之颓废,而若于耳目之前忽辟异境者。睹法像之庄严,又若有真仙陟降在其左右者。道人之有功于山灵,讵浅鲜耶?余来东牟,即耳其名。己酉(1849)之春,与二三同志裹粮往游,每当佳处辄低徊留之不能去,而未见其衰,适逢其盛,殆亦前缘。益叹名胜之区,非有志者不能爱惜而护持之也。则知无上之道,与修道之功,非渺冥玄远之为,而人力之勤苦为之也。道人其得其体要者欤!夫七真已数百载矣,历其境者,俯仰林峦,犹有飘然遗世之想,矧志真人之志,行真人之行者哉!道人碲目石,索余记之,因为述其缘迄如此。后之览者,其亦有所观感而兴起也夫。
    敕授修职郎丙子(1816)科举人宁海州学正王庆霖撰
    以下碑阴刻字:
    京都
    兴隆号 德昌号 三聚号 俞鸾□ 侯□吉
    天源局 德裕号 更音布 广恩号 宝兴号
    永祥号 信义号 广泰号 义和号 泰兴号
    隆昌号 达萨布 刘永禄 天合店 洪顺号
    义聚公 李良显 广兴号 三义木厂
    何永兴 义兴号 永春号 四义堂 义和成
    源利号 隋丙南 天兴成 永盛号 广德号
    隆丰号 邹宗鲁 刘双山 万兴局 付胜义
    于溥 永胜号 福春馆 天成馆 海兴馆
    秘香居 天夫楼 四亿号 万通松记
    天兴局 天昌号 三音布 常存 福成
    胡云九 于有山 觉罗恒昌万聚号
    复昌号 和顺厂 广盛号 鸿昌号 泰宁局
    郎宗升 韩承福 富有局 祥德泰 天顺号
    隆源号 隆兴号 四顺永 隆兴馆 恒泰号
    李逢源 李思源 公和号 孟世杰 张德祥
    张大木 刘芳 高兆 韩成福 郎宗亮
    通泰号 万聚号 西宁局 广泰店 双义店
    义成勇 义和成 晋裕号 天裕亨 广泰号
    永裕号 金城馆 三义号 永丰昌 广和号
    广生店 隆盛号 通兴号 仁永顺 兴隆号
    冯日耀 悦来号 天德号 初文斐 隆昌号
    人和号 复兴号 鸿昌号 吉庆馆 宝丰号
    裕泰局 永兴号 复兴号 合义馆 裕兴馆
    玉成馆
    关东金州界貔子窝
    永兴号 泰来馆 大德号 永兴号 万顺号
    永丰号 檠椿号 泰吉店 晋德馆 广兴局
    王玉 福山馆 泰山馆 西华馆 恒泰号
    兴源号 寿兴号 昶兴号 重庆馆 三义号
    丰源号 正阳楼 ^万兴馆 户部税局
    兴茂号 永德当 永盛店 增盛店 新盛店
    永丰店 宝太店 肇祥号 永聚号 益茂号
    同德号 大兴号 德增号 常远栈 乾元号
    常盛油房 长顺号 吉盛号 宏兴号
    同福号 顺盛利 东兴园 鸿升号 常发架子
    兴裕号 正顺馆 会德珍 永生居 彩记
    恒益号 裕顺号 张应中 东新盛 履太号
    董育万 新德号 元顺号 正兴号 德元号
    乾昌号 福元号 吉顺号 恒新居 同兴号
    远来号 和育号 益兴号 恒发车铺
    长盛斋 西广兴 和顺号 恒隆号 振丰号
    利昌号 和兴号 恒兴号 泰吉号 万昌号
    芦玉书 大来号 万聚号 永祥号 鸿祥号
    福顺号 万育号 常裕号 亿中号 心和当
    鼎新号 日新号 新德号 福来米记
    慎记 鼎泰 恒吉号 恒新号 永成斋
    恒发隆 广盛号 昌祥油坊 王兆义
    常兴馆 鸿顺号 源记 梁彩 德记
    和记 福成染坊合德, 兴盛馆
    成记 永发号 孙海涛 德发号 裕丰号
    大顺号 咸豫号 兴源斋 宝兴园 人顺号
    祥茂号 成泰号 万和号 宝来号 茂盛号
    万丰号 永兴号 裕泰号
    金州城里
    户部税局永增当 北吉盛 生盛号 广盛号
    广合号 德兴号 万源号 锦昌 兴源号
    德太福 协和玉 丰泰铺 德顺号 福亨号
    天元号 王记 兴顺号 同和号 兴利号
    双兴号 利兴号 益庆当 福隆当
    盖州城里
    万祥斋 广合堂 缘聚号 复盛号 顺兴隆
    天保桟 恒兴德 通顺紬房谨成号
    长和斋 万裕店 福隆店 信记 景顺号
    恒裕堂 大兴染房 义顺合 义顺茂
    义全福 义兴永 义顺利 义茂裕 义贞彩
    成馨香铺 义顺栈 义恒昌 义来兴
    隆顺泰 谦和永 天和堂 四合栈 裕盛合
    盛京中和堂 鱼机鲍天元 文益利 义丰登
    广发明 正兴福 永兴纸局谨成盛
    乾顺号 福源长 三泰栈 和成兴 益增裕
    横昌店 永兴铁局 恒泰店 恒兴店
    永茂店 同兴号 益丰当 永兴福 刘福亮
    永义店 新德店 通德号 万通号 万德号
    恒兴号 文盛堂 谭人敏 谭福
    吉林三合聚
    岫岩界大孤山
    户部税局 乾德当 启隆号 润德号
    福丰号 庆祥栈 常泰栈 丰裕号 集成栈
    福和号 福成盛 台官吉 珠翰土 税爱成阿
    通顺号 永福号 兴聚号 于德昌 慎德号
    同盛号 复成公 义奉号 万昌号 义盛号
    合义居 义胜福 吉昌号 和大号 孙德昌
    万兴号 广盛栈 允兴桟 义泰号 洪泰桟
    双发号 东来架 泰祥栈 常合顺 大顺店
    福昌公 德昌号 谦源号 广来号 广隆号
    万镒店 德茂桟 双兴架 义隆祥 德胜店
    万和桟 玉兴栈 合盛栈 万德号 利和号
    诚泰桟 裕来栈 福来居 广和号 大来桟
    庆合当 永裕号 永和桟 大顺栈 德亨号
    永兴炉 广福桟 贺家床 丰盛号
    青堆子
    户部税局 天元号 运记 吉盛斋
    聚泰号 晋记 长盛号 复记
    招远县
    王父隆 重兴号 成顺斋 盛记 复盛号
    永和居 仁发斋 天德绳 铺复昶栈
    谦亨当 负元号 德盛号 春元堂 长兴号
    美泉居 元发磨 房元成 桟三义斋
    义茂号 福来居 福增号 元兴号 和生号
    泰顺皮 铺广玉 栈大兴 馆万顺店
    万成号 隆泰号 源增号 恒利号 润生皮铺
    文苑堂 通顺号 东广升 兴盛永 祥泰斋
    永德号 宝祥皮铺
    黄县
    恒生号 恒元号
    福山县 芷埠村
    赵世鸿 文登县
    毕敬斋 王所植 沈炳口 张国成 赛朗
    鲍永宽 刘国长 刘秉初 范口兴 于容
    毕鸿昭
    桥头梁笔庵 长夼潘世英 架山张培玉
    山西太谷县 文登威海卫
    程德章 郝东来 戚载福 傅守愚
    海阳县夏村
    王洪楫 王洪试 王洪浩 王洪诠 王洪谟
    岭西
    王桃 筛子村
    大利腰东岔沟
    曲永顺 广聚号 杨丕成 慕光义 王岐崑
    王永盛 李德成 姜学法 刘自修 谭富春
    姜学信 孟传彩 占万江 孙曰谦
    捐施名号甚繁兹碑未能尽载余俱勒於右碑
    大清咸丰四年(比^"岁次甲寅巧月穀旦立石
    重修烟霞洞七真庙及五真人洞增修东西官厅六间碑
    碑在神清观内,完整。螭首,龟趺,高185厘米,宽74厘米,厚21厘米,印形篆额,刻满汉双语"河南□□提□按察使司□□□□□印";首题"重修烟霞洞七真庙及五真人洞增修东西官厅六间碑"。正文楷书,17行,满行41字。碑阴记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额。旧志未载。据碑录入,并加标点。
    云移雾合,海天多奇出之峰峦;人杰地灵,风雨无久摧之栋宇。矧夫重冈叠嶂,藏仙境于尘寰;羽客真人,本儒修为道教。骖鸾一去,则岩花郁其馥芬;化鹤不归,则溪壑益之岑寂。如宁海烟霞洞者,炎宋来即称为名胜,重阳子曾授有生徒,派衍嵛山,多入室升堂之口。诏传元代,示清心寡欲之方。所以修文樯建崇观,栾拱环玮,以特峙懺栌峭嶷以宜新,谓足供奥府于真口,不徒壮观瞻于世也。忆余自宦游渤海,典郡登州,眙蜃市于重霄,息鲸波于绝岛。有事牟平之道,问途刘宠之居,探龙坪狮顶之奇。幽怀颉触,访铁树铜碑之古。往迹暂寻,时则匹马三秋,飞鸿八月;古柏含翠,乔柯送青;听流泉于悬崖,俄怪石于危磴;芝栖藻井,巍峨七祖之宫;画栋雕甍,邃静五真之室。至若庙尊元武,祠像老君,游仙岭之袤延,葆真岩之峭拔,亦莫不远近绮错,高低秀环,涤载路之尘嚣,资闲窗之啸咏,行踪历处凌空,蹑海峤之云绝顶,登时破晓,拱榑桑之日。即此携琴小住,移情己等于成连,何须采药寻仙,□想徒劳于徐福。赏心一日,回首廿.年。天姥赠〓,惜少越人共语;瀛洲飘渺,安寻海客倾谈?忽道士之远来,遇曩时之曾识,名非张禄入秦国而始更殿,话灵光欲鲁宫之并,固大厦仅独支之木,犹虞功堕中途。祗园无广布之金,何以居成精舍?爰资众善,爰筮同人,汉代自多贤萃卓鲁循良之选,梁园真胜地来邹枚词赋之才。加以社重粉榆,谊敦桑梓,曾依家于蓬岛,溯遗址于齐州。举知古迹之当存,不忍荒祠之渐圮,鸠工乐助,鹤俸共捐。虽祈福仙灵,识理者原耻谈因果而结缘,香火积资者已足泐贞珉,记当年山水曾游,鸿爪印雪泥之迹。卜他日,楼台重起翠飞,增泉石之光。
   钦加二品御河南按擦使司按察使世袭二等轻车都尉长白豫山撰文
   钦加同知衔河南候补知县前署渑池县知县古腄王伯方书
   大清光绪七年岁次辛巳(1881)吉月榖旦立
   碑阴:
   二品卫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世袭二等轻车都尉豫山 捐银贰百两
   一品□生河南河陕汝道贾致□ 捐银壹百两
   三品衔河南陈州府知府吴重喜捐银贰拾肆两
   特州道河南南阳府知府鞠捷昌 捐银贰拾两
   特州道河南候补知府闫庆华 捐银拾贰两
   □□南汝州直隶州事候补直隶州知州杨修田 捐银拾贰两
   东河候补同知刘宗万 捐银四两
   同知衔东河候补通判马自忠 捐银拾两
   前河南候补通判艾□□ 捐银拾陆两
   候选同知河南布政司库大使宋光祚捐银拾两
   同知衔升用通判河南布政司经历马玉麟
   捐银拾两
   升用知府河南禹州知州李树基 捐银贰拾两
   升用知府河南睢州知州王昌玉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裕州知州王枚 捐银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禹州知州马俊清 捐银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中牟县事候补知县钟肩人
   捐银贰拾曲
   同知衔河南中牟县知县王铭贵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汜水县知县马尔□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遂平县知县延怿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襄城县知县王宗正 捐银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沈丘县事候补知县张祖□
    捐银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内乡县事候补知县全德谦
    捐银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遂平县事候补知县张守宪
    捐银贰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西平县事候补知县魏一德
    捐银贰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舞阳县事候补知县李荣基
    捐银贰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鄢陵县事候补知县孔繁洁
    捐银贰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内黄县事即用知县陈岳
    捐银捌两
    同知衔署河南上蔡县事即用知县于沧润
    捐银拾陆两
    同知衔署河南渑池县事候补知县王伯方
    捐银拾陆两
    同知衔署河南密县事即用知县于文泉
    捐银贰拾两
    署河南府渑池县知县候补同知恩□
    捐银捌两
    运用署前任河南临漳县知县李振声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夏邑县知县郑藩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陈留县知县李清龄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扶□县知县孟宪璋
    捐银陆两
    同知衔河南登封县知县吕宪瑞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镇平县知县马翥 捐银拾陆两
    同知衔河南宜阳县知县谢应起 捐银肆两
    同知衔河南荣阳县知县车翘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辉县知县潘江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候补知县宋克扬 捐银叁两
    同知衔河南候补知县汪嘉言 捐银五两
    河南河南府承 捐银贰拾两
    河南府偃师县知县吕 捐银拾两
    署河南府洛阳县知县邹 捐银贰拾两
    署卢氏事候补知县汪 捐银陆两
    同知衔闾乡县知县刘 捐银陆两
    灵宝县知县蒯 捐银拾两
    永宁县知县杨 捐银拾两
    署嵩县知县赵 捐银拾两
    署伊阳县知县傅 捐银肆两
    汝州直隶州知州潘 捐银拾两
    知巩县事罗 捐银陆两
    洛阳县知县张 捐银拾贰两
    陕州直隶州知州赵 捐银拾陆两
    河南陕州汪 捐银拾两
    扬州陈鹿州 捐银拾贰两
    王树堂 谢仰曾 捐银肆两
    景牧堂 林履坤 捐银肆两
    同知衔河南巩县知县王谟 捐银拾陆两
    领袖 贾致恩 闰庆华 何桐寿 孔宪询
     李荣基 高善志 宋光祚 孔传藤
    主持 孙志道
    道徒 王兰堂 许允升 孔庆翥 杨修田
     于沧澜 王伯方 孔繁洁
    募化道纳
    孔宗仁 杜理纯 张理正 张炜堂 吕风淇
    姜升阶 吕肇张 鸿序 刘英奎 常琦运
    孙土元 张瑞倩 杨若□ 李萃吉 孙橘堂
    李□ 王谟 李遵
    重修无染禅院碑记
    碑仍在无染寺旧址。高210厘米,宽118厘米,厚16厘米,碑文420余字,楷书。魑首。碑文数处损毁,据文城清末秀才王彰手抄本补之。据1996年版《文登市志》1131页录之。背阴文字,据刘学雷《宗教历史考》上册205页录。
    无染禅寺,古刹也。在昆嵛山阳,岩壑幽深,林岚茜密。或曰:其地距乡村辽远,居之者六根清静,得大解脱,故名。或曰:“染”与“盐”,声相转,寺内古石龛,其下空洞,相传为齐王后无盐冢云。寺僧祥勋,俗姓石,文登县人,幼而剃度,现年七十一矣。是年夏,余偕友人游其地,闻其法侄澄洁曰:是寺建于东汉永康时,历千余年以迄我朝。其间或废或兴,无以祥考。当吾师卓锡伊始,而寺之凌夷甚矣。殿宇无以芘伽蓝,僧寮无以蔽风雨。吾师目击心伤,慨然以庄严为己任。而又念募化而资于人,不若积累而谋诸己。于是,督率徒众,梵诵之余,经营擘画,甫及数年,渐以饶裕。乃鸠工庇材,逐次兴建,自佛殿而山门,而禅室,皆更新除旧,次第改观。由是,琳宫焕彩,重现丈六金身;玉宇腾辉,共瞻三千宝相。当夫绀园夕霁,碧殿秋阴,罔不金碧辉煌,丹青照曜。洁虽赞襄其间,要皆吾师仗自在之法力,成无量之功德,而克竟其庄严佛土之愿者也。余闻而韪之。夫地之废兴,虽曰天数,亦由人事。以干余年古刹,一旦不假资助,而轮奂增美,昆嵛亦为之生色,谓非得大解脱而能之与!爰述其大略,勒诸石,以告后之居此者。
    大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1887)桂月毂旦立
    古成山怡云居士李光馀撰并书
    碑阴
    秋曰游无染禅院赠祥勋大禅师
    古寺探幽款款行,金刚岩畔老僧迎。
    半空峰削凌霄势,万壑泉呜咽石声。
    光华唐碑撑碧殿,永康汉碣卧丹楹。
    流连今昔沧桑变,蓦见东山月上明。
    尽日登临兴未阑,伽蓝漫道索诗难。
    林泉潺妙添秋色,殿宇辉煌改日观。
    五蕴皆空三业净,前缘俱寂一心宽。
    禅关始信尘无染,我欲听经侍讲坛。
    不夜山人吕汝舟初蒿
    本院四至:东至点灯崮,西至剑口岭,南至枯水井,北至大悲顶。
    黄粱寺福胜寺海云寺嵩阳院院夼庙洪兴院广济寺执炉寺
    住持:僧祥勋;徒:澄宝;孙:清山;曾孙:觉开、云信、意华、学(住老庵)洁、河通、奎涟、起(住花沟)音真、文发明、序义(住寿域寺);木匠:刘咸义;瓦匠:郑连生;石匠:陈之鸿。
    花沟山赛会公约碑
    碑原在花沟庙,现移在庙南牟平区莒格庄镇床儿村中。高约1米,宽约70厘米。额题“惩恶扬善”四大字。首题“花沟山赛会公约”七字,正文10行,满行25字。不载于旧志,今碑文照录,并加标点。
    神,聪明正直者也。昔季路问事鬼神,孔子告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诚以神依人而行惟是辅,岂又乐人之贡谀献媚于己,即倚神威势以欺凌里党者哉?秦汉以来,闇室之惑于鬼神者多矣!不务民义,而祷祠滥加,其能如今上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者,盖无口焉。乡曲之间,蚩民效尤,奔走骇汗,以事神求福者,多自谓官不能制,民莫敢侮口。呜呼!习染迁流,一至于此!此人心风俗之忧也。今与我同乡约:慎勿操媚奥媚灶之术,凭权藉势以获罪戾。其由能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者,即神之所福也。诗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惟修明德,以荐馨香者,其庶几知此意乎!
    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 立
    旸哩村松鹤照壁
    位于界石镇旸哩村原刘氏宗祠大院内,刻于晚清。石刻为整块青石浮雕,长2.04米,高1.88米,厚0.11米,正面刻松树、8只神态各异的仙鹤,生动活泼;底部为寿、龙纹、喜鹊等字样和纹饰。背面素面无花纹。照壁底座高0.56米,顶部原刻双龙,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今残高0.17米,两边各宽0.08米,厚0.23米。照壁整体保存较好。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