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金代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金代石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9
页码: 452-460
摘要: 本节记述金代石刻金李太守题九龙池诗石刻、金龙泉寺碑、金梵云院碑记、凤山寺金代永通和尚墓石画像、宁海州昆嵛山丹阳马钰《归山操》并序、范怿《跋(归山操)》、大金宁海州文登县昆嵛紫金峰东华庵全真社之记、玉虚观牒、圣水岩玉虚观记的情况。
关键词: 金代 石刻 昆嵛山

内容

金李太守题九龙池诗石刻
    金李太守题九龙池诗石刻,位于昆嵛山西北麓之九龙池畔,为摩崖石刻,额题“太守李公题”五大字,楷书秀润,诗款悉用行书,亦复流逸可爱,惜字多泐。2008年文物普查时,未找到此石刻。现据《宁海州志》与石刻拓片抄录如下:
    天眷庚申下浣日李仁仲谒姑余回访九龙池诗
    游宦驱驰厌呕心,口然乘暇访虚真。口行敢惮祈山鬼,口道何辞谒水口。口沼有为兴雨雾,口山无许见烟尘。(注有兵火云)风云肯假幽人力,更放清流济远民。
    天眷三年(1140)十月十七日,敦武校尉R家寨巡检周谨立石
  另据文登毕庶金考证,补足泐处,原诗或为下列文字:
    游宦驱驰厌呕心,兴然乘暇访虚真。
    径行敢惮祈山鬼,寻道何辞谒水魂。
    碧沼有为兴雨雾,青山无许见烟尘。
    风云肯假幽人力,更放清流济远民。
    金龙泉寺碑
    金大定三年(1163)牒文碑立于龙泉镇龙泉寺内,今不存。碑文据《光绪登州府志》卷六十五金石上录,标点为修山志者加。
    尚书礼部牒
    宁海军牟平县龙门□僧善琏状告本院大殿内见有佛像,自来别无名额,己纳讫合看钱数,今立寺名。勘会是实,须至给赐者:
    牒奉
    敕可持赐“龙泉寺”。牒到准
    敕,故牒。
    大定三年七月令史向升日,主事安石
    中宪大夫行员外郎李
    郎中
    侍郎
    正奉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国大王立
    大定三年八月日,住持僧善琏立石,匠人义刊
    金梵云院碑记
    金梵云院碑,据1936年阳《牟平县志》载,凤山寺前有碑二:一系宋天圣五年建,碑额题“敕赐梵云之院”六字,碑阳面首行题“大宋国登州牟平县东牟乡凤山梵云□□□□碑”末行有“天圣五年”字样,碑文为进士孙立撰并书,字多漫灭不可读,略之(今不存);一系金大定十年(1170)重修,碑文为郭长倩撰,原在牟平县坦埠村北凤山寺中,“文化大革命”初,碑头被砸。2010年残碑迁入文登市博物馆。残碑高143厘米,宽81厘米,厚21厘米。下有龟跌,高45厘米。阳面正文20行,满行49字。今据民国《牟平县志》录,并与残碑校核,补碑阴字:
    朝奉大夫行太常博士骑都尉汾阳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郭长倩撰
    奉议大夫行禹城县令骁骑尉赐绯鱼袋崔棠篆额
  牟平县治之东南百余里,曰凤山,峰峦秀拔,乔木千章,背负昆嵛,下临沧海,一方胜地也;故老相传,昔有凤集其上,因以为名。其中得地十余亩,坦平可居,有大道场曰梵云院,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所赐名额也。始自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六度院僧法平卜筑其间,有大檀越前宣武军节度、元从十将孙思较遂以地施,经营基创,为屋近百楹,实化草莱,皆为金碧。时方乱离,未暇具上其事,以乞寺名,至宋太平兴国日久方请于朝,始有院额。逮祥符中,有僧文远谨肯构之规,增修不怠,以此堂殿楼阁像设之具,无不毕备,高明显融,甲于一方,真无负于先师,而又能大其基构也。其后有法嗣曰道真,道真之嗣曰永通,继坐道场,日益加葺,为精蓝气象,增华往昔。遭宋季扰攘,盗起海隅,三灾弥纶,一切共业影响,焚巢毁像,扫地无遗,惟柱础屹然,尚存于残烟余烬之中,虽物之成坏有数,亦可为长叹息焉!永通一日慨然锐意兴作,谓其徒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今虽已废难起,大缘难成,苟得众以同力,积日以为功,一椽一甓,增之有渐,尽心尽力,必将惠我三昧,迟以岁月,庶几可成,诸君其勉以相我!”遂与智奉、智琛、智深、智瑞、智恩、智福、智宝、智俭、智端、智饶,法嗣宗式、宗显等十余人,行化四出,以三峰院僧智通为修殿功德主,僧智海、永勤佐之,檀越张昭、冷弁、于安、王棠亦助其力。于弁、刘收、孙勋、王辉、张贤、姜迪、孙舜,各施钱百千,为塑绘之费。里人皆以永通干扃足以辨事,道行足以感人,而发心猛烈如此;故破悭舍有,解衣散钱,以就胜缘,能者致力,巧者献工,辨者劝施,遂能兴旧起废,穷壮极丽,迄卅余年,乃即成功,用钱无虑四百万,经始于阜昌癸丑(1133),至大定之丙戌岁(1166),毕兹能事。向之荆棘草莱、龙蛇虎豺之区,而今则佛宇僧房,丹垩灿然,凡所以尊崇经像、安养圣贤者,无不称事。过者瞻仰,相顾惊叹,皆以为永通之材器能立事也。落成之日,远近倾倒,皆愿刻石,传之方来,乃蒙以乞记见属。窃以为出家丈夫,以一瓶一钵,为云水闲人,林栖谷隐,被褐怀玉可也,况沙门之法,屏营山樊,行乞取足,日中受供,林下托宿,故昔人以把茅盖头,或以断薪续禅床,亦何用穷土木之妖,自苦心志而劳筋骨也?然有为无为,为己为人者,常相须而行,古人云:“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法,堂前草深一丈。”所以名山大川,通都巨邑,佛刹相望者,必有大才智之士,志在出世为人者,悉力而成胜缘也。今永通与其徒,能于末法中作佛事,盖欲以法平知见之香,普薰斯人也,其志顾不伟欤!
    大定十年(1170)岁次庚寅十月丁亥朔十四日建
    敦信校尉行县丞孛术鲁忽失刻敦信校尉
    ……永通统二年度到门人九名智阜智深智端智琛智饶智俭智恩智福智宝师孙二人宗显宗式
    ……丁全马饶男马福裔丁琳丁和男丁勋林攒男林成助功姜云孙广男孙砚孙周
    ……薛勤
    刊石匠文登县豆山保第十二都孙仁妻邵氏男孙仿姪孙式孙礼孙虎孙兴副手徐宪梁俭刘□成潮成旺
    ……孙潮孙舜男孙俊孙孝孙弥孙流孙惠张全妻王氏
    ……梵李革山后宋演男宋政刘仝田山前王收王通王□
    ……洞姚庄崖西村缘安杨鱿于广于□于氏
    ……谭向谭仝孙千孙进孙政肖政王信于林王生孙金
    ……宅□美庚林仙林义吕彦于重于存吕贵林贵李碾王义
    ……林仙长栏村万重于震孙氏郑氏孙恕王式于氏王氏孙汶崔让孙进火头孙如
    ……丁宝丁受姜用可□于广张进李旺马锡邓氏高通孙流妻徐氏王祀刘弁姜宏姜政李流姜氏姜政姜颜姜氏于观戴氏林何妻骆氏
    ……浣碑人王玉丁〓厨司高宗明姜宗万刘宗卿万智收善□管园姜元管火陈□厨头吴本堂头于文通善友杨参
    ……智鞠氏吕仙姜才于千姜穹
    一…徐益刘氏景氏皇盈皇智吕收皇伦陈益皇新车金收庄于□于演姜□姜经孙近王义迟□姜演李宝王政行县尉燠暾习邦
    ……氏王威王能王□王德王安
    碑阴(每行上残约五、六字,共23行,满刘□□□王进并妻孙氏行残存46字。)
    ……郑氏刘氏孙全迟氏杨氏王稠孙进母徐氏孙政姜言孙用宫氏冯氏刘氏于进战及母杨氏妻肖氏仗母李氏吕辛
    ……于氏刘信妻辛氏潘登妻箪氏胡仙妻王氏刘清妻鞠氏吕贤妻宋氏刘饶妻孔氏徐颜妻王氏箪太妻周氏
    ……明□进高元王文孙板冯稳伦亦修春修旺修式修智妻子氏
    ……于氏安太王氏孙氏杜氏孙吉王氏
    ……至大定癸巳(1173)凡六十六载重修大殿暨塑圣像做至殿墙及壁塑画翻换侧殿法堂廊庑
    ……迁四恳三有法众有情同登乐果者
    ……孙一郭妻李氏无阳徐隆母张氏妻于氏孙收妻李氏于德周氏
    坊正辛全母江氏妻王氏潘氏
    ……王德王晖刘红王通刘金妻闫氏曹新邴成妻田氏孙义妻王氏刘亦妻孟氏初婆梁氏林海妻邴氏男太宾杜氏冯十婆王氏王程刘□
    ……使林问
    碑右侧(碑首一边)
    ……画法宫内功德人祝忿
    碑左侧无字
    凤山寺金代永通和尚墓石画像
    墓在凤山寺庙房西250米山坡上。2005年3月1日,小观镇郐家村村民郐光远用推土机平整养鸡房地基时,推出一石墓。墓顶装饰已不存。石墓上口用一矩形石板盖住,石板东西长1米,南北宽0.7米,厚0.12米。石圹高1.35米,底边长1.8米,宽1.26米。南有两扇石门,每扇宽0.31米,高0.6米,各刻凸起的9个乳钉,每行3钉;东扇左中刻一石锁。石圹四壁立石分两层,底层高0.6米,垂直;上层前后左右四块石板,每块两端各斜60度刻榫,使石板向中心倾斜,以便收口盖顶。石料皆花岗岩表层天然石块,刻浮雕一面加工凿平,面向墓内;背面未加工,厚者0.5米,薄者0.2米。四角垫石各有一枚铜钱,见其一为宋熙宁通室。1.南门东侧石板刻“柳枝洒水”(攘邪);2.南门西侧石板刻马夫与马(将军坐骑);3.门与上述二石之上的大石板(二层板)高0.77米,宽端1.8米,东刻一绅一僧下围棋(僧为主座),僧西刻一鸾一凤,二神乌脚踏“花草拐子”;4.东上层石板刻走龙,石高0.5米,长端1.16米,短端宽0.92米;5.西侧上层刻螭龙,有鳞无角,吐须,头转向左后,大小与4同;6.北侧底层刻绅、僧品茗(绅为主座),绅东为兵器架,可知是僧到将军家品茗,此石大小与3同。7.北侧上层,刻双手抱符节的立身将军像;8.石圹中心砖铺地,上放一石函,盖小屋殿顶,可双手得起,下有方坑装骨灰(被一信佛老妇取走掩埋),石函长0.5米,宽0.4米,高0.35米。函南面刻两扇石门,东扇门半开着,一僧露出半身,这就是墓主永通了。据郭长倩碑记,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六度寺僧法平卜著其间,有大檀越前宣武军节度、元从十将孙思较遂以地施,经营基创,为屋近百楹。北宋末,寺毁于战火,金初永通主持重修一新,其徒葬永通时,刻永通生前最崇拜的两位创寺人的石画像作纪念。古墓壁画中,刻绘墓主人生平所仰慕的人物是“汉代以来的习惯”(见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八八》)。石刻今移在文城剧团院内。详见初钊兴2006年第一期《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文登境内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宁海州昆嵛山丹阳马钰《归山操》并序
    碑现存雷神庙,碑阳略残,文存。碑阴残甚,文泐。圭首。篆额“宁海州昆嵛山丹阳马钰”,题首“琴操归山操并序”。碑高185厘米,宽105厘米,厚15厘米。碑阳楷书,共9行,满行16字,碑阴不详。据拓片录入,参考1936年版《牟平县志》。
    宁海州昆嵛山丹阳马钰
    琴操归山操并序
    钰与云水僧竺律师、殿试范寿卿相会于郡城之北三教堂,因焚香宴坐,命廊州道士王大师鼓琴久之,亦一时之盛会。日昃则有乡人云集,由此作琴操《归山操》,盖钰有归真之意也。时大定二十年(1180)九月二十一日昆嵛山丹阳马钰记。
    能无为兮无不为,能无知兮无不知。知此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风萧萧兮木叶飞,声嗷嗷兮雁南归。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死兮犹贪痴。嗟人世兮魂欲飞,伤人世兮心欲摧。难可了兮人间非,指青山兮当早归。青山夜兮明月飞,青山晓兮明月归。饥餐霞兮渴饮溪,与世隔兮人不知。无乎知兮无乎为,此心灭兮那复疑。天庭忽有双叶飞,登三宫兮游紫微。
    范怿《跋(归山操)》
  碑原在牟平城内马丹阳故宅,今不存。据民国《牟平县志》录入。  吾乡刘宜之,郡城之北,有庵一所,宽闲清靓,以馆四方云水之士,命僧烛律师主之。予因暇日与丹阳马真人尝游息其中,名之曰三教堂。一日焚香晏坐,有郦州道士王公抱琴而来,作金石弄。其声清越,远山与之俱应。真人作《归山操》以示众人,皆升仙妙语,无一点尘气,人敬爱之。噫!真人已羽化矣,斯文不可复得,命工刻之于石,用传不朽耳。大定甲辰(1184)中元日,州学正范怿跋,男景仁书。
    大金宁海州文登县昆嵛紫金峰东华庵全真社之记
    此碑原在东华宫中,行书,已失。此为牟平区博物馆张凌波据《昆嵛帖》整理。此碑文为研究三教七宝会、金莲会成立后的昆嵛山全真教的会众组织发展提供了生动资料。
    夫明珠蕴乎重渊,珊瑚生于海底,神异瑰伟之迹则何居哉?是冥乎清旷之域者耶!文登县之西距郭四十里,群峰岿然,林壑尤美,望之桑柘如云,则昆嵛之阳也。昆嵛前列,两足自北而南远相抱合,中其地夷而势阻,土肥而民丰,冈峦最隆于民居之后,有水自横翠下注谷,南出曰灵源泉,泉两旁皆山,嵖岈相向,如人执戟,夹水而陈,据南濒水之左一峰,发于其麓,曰紫金。是峰之于昆嵛,如娟秀人,直其眉目清明处也。前□地平坦,松郁百寻,乃余族侄登高之地也。
    大定壬寅(1182)中,丹阳真人遇而喜之,顾谓土人曰:“此洞天福地,清旷之域,是宜有奇观异迹处焉。”登高大悦,遂施其地,由是门弟子及土人相与构堂宇,真人遂以东华名其庵云。厥明年,真人行化于昌阳,因蜕于彼而不能返。爰及甲辰岁(1184)季夏七日,昆嵛之阳大檀信进义校尉、汾阳郭君讳天民,暨余叔父忠□庵道友辈,追慕真人宿昔风度,遂斋沐虔祷于庵下,由是获应,遽笔数百余言,凡不及社事者,兹故阙之。及乎归,有书纸尾曰:“予十五日再降,与子等缔一胜缘。”以故如击鼓中庭,声震于外,逮日倾远近来观,己而果降,仍示诗于众曰:“驱骤云舆下九天,特来凡世阐良缘。劝人应起全真社,皆逐扶风步碧莲。”众览诗惊愕,忽西北有大云垂空,雷雨暴至,时庵屋才数间,道士患雨散其众。既而至坛,云翳辄解,天色镜碧,道俗咸以真人威神力故。于是,毕愿结社,遂白坛请式真人,乃为大署,其言曰:“人非道不行,道非人不立;东华者,吾之祖宗;全真者,我之门户;我师父重阳真人起七宝于文山,结金莲于宁海。”至是,众具知取法,乃推予叔暨汾阳郭君,每月定为都会首。真人犹悯社众诚出一时,逾久或怠,重缀□□出玉华辞二阕,武其功而勉之,立授门弟子善于讴咏者,为之曼声,歌出辞云.“全真会遇仁友,门人频得聚,好结洪缘,个个须教步白莲,经持三教,念念无忘常在道,斋戒精勤□□□。”□朝上真时,亦声震林木,响遏行云,之比坛下,靡不感激称善,如是社立。真人将升,乃留诗别众曰:“马风今降宝坛来,阐得全真社己开。笔兴未阑鸾鹤倦,云舆复返赴蓬莱。”须臾有□□祥光,自坛而起,炳轮明灿,磅礴空间,久乃始没。故其社之兴盛,罔丰凶寒暑而来赴社者不怠,呜呼,可谓勤矣!真人平日至此,未尝不以慈悲为心,竞不能致人于道,犹待如是警动,然后其道行,人之难悟也若此。按《南华经》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人苟不以万累胶心,则几于全真矣。”丹阳真人,克全之以应现无穷,变化不测,而又卒寓诸社,欲援是方人同入长生门,虽未见策名元始之家,然社中人,以逍遥遣意乎事物之表,他日骖风驭步白莲,追逐真人于三岛、十洲,不为无人矣。
    适真人之法嗣:曰明慧、曰德真、曰道成,三子俗姓于氏,全真门之高弟也,忽□然悟曰:“□□父为□一大事因缘降显,斯神异之迹,其志亦将以警化无穷,岂止今日而已哉!若不刻之琬琰,是□在我门人也。”于是,即募工伐坚石、违崭岩,曳杖躬诸畎畝,而来命仆为文。仆谓世之灵场者,有则不过施于薯夜,此以白昼而又种种神异,是宜刻诸石焉。然仆一□农耳,□知为久。
  且此社始末,至于终身不怠,功成有归,真人诗辞中具可见矣,岂复区区用人绣其鞶悦哉!三子俱曰:“不然,子但为我铨次立社之岁月,及兴庵之因缘,自来而已,岂更绣其鞶悦耶?仆嘉其言,又喜三子之能立事,于是辍耕返舍而来为之书。
    时大定二十七年(1187)岁次丁未仲秋四日昆嵛逸民于怀瑾记
    故中仪大夫秘书少监侄昆嵛无学子郭天锡书丹
    都社首郭天民于忠
    全真门弟子于明慧于德真于道成立石
    邑人孙震刻
    玉虚观牒
    碑高63.3厘米,广86.7厘米,14行,行10字,正书。碑已不存。据陈垣《道家金石略》录。
    尚书礼部
    宁海州牟平县昆嵛山圣水庵王处一状告:为本庵自来别无观名,已纳讫合着钱数,乞立观名。勘会是实,须合给赐者。
    牒:奉敕:可赐玉虚观。牒至准敕,故牒。
    承安二年(1197)十二月日令史杨谦、主事陈□
    奉政大夫国子监丞权员外郎黄掴
    奉政大夫礼部员外郎蒙古
    承直郎翰林修撰同知制诰权郎中朱(押)
    郎中
    侍郎
    通议大夫守礼部尚书张
    特授体玄大师赐紫玉阳子王处一赐紫道士知观杨道玄立石匠人朱俊刊
    圣水岩玉虚观记
    据1936年版《牟平县志》录入,据陈垣《道家金石略》校补。“玉虚观记”碑位于玉虚观万寿宫东侧,立于金贞祜二年(1214)。此碑由朝散大夫国傅撰文,文山进士范景纯篆额,全真大师韩道温等立石。碑坐东面西,通高5.7米,宽1.25米,厚0.28米。下为龟趺,石呈灰褐色,为本山花岗岩石。额为青石,质细且坚,镌刻着四条龙,龙体蟠绕迂回,龙首成双分别伸向碑额两侧,栩栩如生。碑额正中为篆书阴刻“玉虚观记”四字,碑身石质与额同,均为客石。正面碑文,寸楷、纵书、阴刻。碑文25行,满行74字,共1460字。碑阴上横列阴刻隶书“王玉阳宗派之图”,记王玉阳弟子300余人,惜字多漫漶,惟下部尚可见数十名道人姓名。通览全碑,制式雄浑,雕刻古朴,有典型的宋、金风格,堪称精工巨制,在现存记载金代道教活动的碑刻中颇为罕见,对研究全真教的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碑的书丹者王良臣,文登人,金贞祜进士,官至宁海州学正。清《文登县志》载:“良臣父王世昌,年十三以奇童举,赐经童及第,金大定明昌间擢进士,书法雅洁……”由此可知,王良臣乃书法世家。清《宁海州志》云:“圣水岩《玉虚观记》,为宁海学正王良臣书丹,楷法精严,不减柳少师。”可谓推崇之至。
    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曾有四五个人用绳子套在石碑上端,想把碑拉倒毁掉,由于石碑与龟跌浑然一体,任凭人们怎样用力,都不能将其动摇,因而碑得以完好保存。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为保护石碑,砖砌碑楼一座。
    特进山东淮南行省李忠道助缘
  东牟之昆嵛,昔麻姑洞天也。诸山绵亘相属,秀异峭拔,为东方之冠。山之足蹈于海者三,相距皆不满百里,蓬莱、瀛州、方丈,朝夕相望于吨霭间。盖天地英灵自然之气,独钟于此,故世多神仙异人焉。直南秀色可餐,林壑尤美者,圣水岩也。水不见发源,但嵌嵌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线,味甘冷且清,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蛙黾之属,未尝产焉,此亦异也。初神仙玉阳公,大定丁未(1187),世宗遣使乘传,迎至辇下,召于内殿,延问修真之道,就御果园建道院,给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赐冠简紫衣,悉表而辞之。未几,恳求还山,诏不讳其志,仍赐钱二十万,为道路费。师之乡里,道俗闻其来也,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不令他适,遂结茅于兹岩。己酉(1189)冬,世宗不豫,复遣使迎师,师曰:“来之晚矣,顾不及得见圣颜。”使者愕然,至涿郡哀诏果下,自尔东归,更不复出。逮承安丁巳(1197),章帝遣近侍征以安车,宣见于内阁,赐坐,问养身之道,师以无为清净少私寡欲为对。复问教法规仪治国之道,师以雅对,妙沃帝心,嘉叹诚实者久之,曰:“真修行人也!”留连抵暮方出。翌日,特旨赐紫衣,号体玄大师,盖不问师承非常之渥也,道俗荣之。拜命间,俄一内侍传旨,谓使者曰:“先生处山林无积贮,从来礼仪物我为代出。”改城东崇福院为永寿观,令师处之。阅月,特旨主持修真观,仍赐绫罗绢各二千匹,绵千两,月给斋厨钱二百镪。戊午秋,辞以亲老之归山,帝许之,仍给装钱不赀。比师之东还,门人于道润相与谋于众曰:“师今虽处京师,固非本心,恐不肯留,复欲追寂于空山。我辈居此,莫若以庵易观,庸迟其来。”遂入赀于礼部,赐名玉虚观焉。及是师到,薄让之曰:“至道之人,旁日月而挟宇宙,官天地而府万物,尚何以居处累耶?况乎易庵为观,不几于昔以我为牛,而今以我为马也,且我之素风乞子耳。两朝恩赐名观,退托尚不欲受,直以山林云霞而为乐地,若之何为,甚无谓也!”众以“邦有常禁,不可聚众”为辞而退。其业已然,固无可奈。继而善众门人,远近坌集,有山者献木,有田者献谷,富者施财,巧者出技,人皆自劝,又非智辩牢笼曲诱之也。岩之下,磐折隈陕,日无隙地,剪荆芟草,夷峻堙谷,仅得数亩,其运石甓辇木之工,十倍其他,阅数载屋崇成焉。凡所以尊奉经像,颐养高真,安方来,馆宾客,无不审处其当。或架木度飞泉以充日用,或辟地艺嘉蔬以修净供,前导之以青龙之门,旁泻之以白虎之涧。按云之台,招福之岭,列诸东南。金凤之山,正阳之峰,峙于西北。回缭者天元之冈,开阖者东阳之洞,松桧竹柏,雨露一新,山川岩壑,晦明愈丽。然耳风为声,而声之无声,目空成色,而色之无色,使游礼之人,瞻像以生敬,学道之士,因寂以悟玄。岩侧日有大石,飞出数丈,俯瞰其下,登览者颇以臲卼为惧。一日师谓众曰:“盍为去之?”锤錾竞举,数日才及毫末。师笑曰:“若等何能办此?”遂登其巅,运锤三击,轰然有声如雷霆,响震岩谷,其石已堕,紫气盘郁,移晷方散。构殿之日,执役者毋虑数百人,食毕坐庑下,师以巨瓢酌酒,遍觞其众,四周众皆醉,而酒仍半。师虑惑众,遽覆于地,师之神异如此。其逆知未来,招致风雨,愈疾起死,皆精诚自然而致,不能殚悉,自别有传。.按《仙经》云:“玉虚者乃三气中一气也,玉者不染不杂,璞散自然,虚者精光明明,而无形质,譬若日月,及大精明,然而无有形质,故为虚。”今师之处道也,惟寂惟默,无形无象,契自然之妙,敛之于己,则虚室生白,施之于人,则虚舟不怒,浩浩荡荡,不可得而拟议,直与此名相并,虽变化无常,固不能终始也。适因师之门人解道枢、朱景逸相拉来此,得览胜概,望履舄于幕下,因请记之,辞以不敏而莫能,姑摭其实,纪以芜言,如有作者,请砻此石以待。师姓王,讳处一,道号玉阳子,少遇东华帝君授以道要,重阳真人即其师也,丹阳、长真、长生、长春、太古,皆同业伯仲也,门人居天下者三之二。且山谷跋欧阳文忠公《庐山高》诗,及庐山之美尽备于中,当时士大夫读之,慨然欲脱尘驾,少揖清旷无由,今而来此,岂非有□□□者也。贞祜二年(1214)五月望日,朝散大夫前中都左警巡使赐紫金鱼袋国偶记。文山进士王良臣书丹,州学进士范景纯篆额,清虚大师副知观门事赐紫韩道温、中和大师知观门事赐紫刘道渊、葆真大师宁海州管内威仪赐紫门弟子王道玄立石,莱州省匠作头郝贵同、匠人侯政刊。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