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金元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80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金元石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36
页码: 452-487
摘要: 本章记述分两节金代石刻、元代石刻的情况。
关键词: 金代 元代 石刻

内容

第一节 金代石刻
    金李太守题九龙池诗石刻
    金李太守题九龙池诗石刻,位于昆嵛山西北麓之九龙池畔,为摩崖石刻,额题“太守李公题”五大字,楷书秀润,诗款悉用行书,亦复流逸可爱,惜字多泐。2008年文物普查时,未找到此石刻。现据《宁海州志》与石刻拓片抄录如下:
    天眷庚申下浣日李仁仲谒姑余回访九龙池诗
    游宦驱驰厌呕心,口然乘暇访虚真。口行敢惮祈山鬼,口道何辞谒水口。口沼有为兴雨雾,口山无许见烟尘。(注有兵火云)风云肯假幽人力,更放清流济远民。
    天眷三年(1140)十月十七日,敦武校尉R家寨巡检周谨立石
  另据文登毕庶金考证,补足泐处,原诗或为下列文字:
    游宦驱驰厌呕心,兴然乘暇访虚真。
    径行敢惮祈山鬼,寻道何辞谒水魂。
    碧沼有为兴雨雾,青山无许见烟尘。
    风云肯假幽人力,更放清流济远民。
    金龙泉寺碑
    金大定三年(1163)牒文碑立于龙泉镇龙泉寺内,今不存。碑文据《光绪登州府志》卷六十五金石上录,标点为修山志者加。
    尚书礼部牒
    宁海军牟平县龙门□僧善琏状告本院大殿内见有佛像,自来别无名额,己纳讫合看钱数,今立寺名。勘会是实,须至给赐者:
    牒奉
    敕可持赐“龙泉寺”。牒到准
    敕,故牒。
    大定三年七月令史向升日,主事安石
    中宪大夫行员外郎李
    郎中
    侍郎
    正奉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国大王立
    大定三年八月日,住持僧善琏立石,匠人义刊
    金梵云院碑记
    金梵云院碑,据1936年阳《牟平县志》载,凤山寺前有碑二:一系宋天圣五年建,碑额题“敕赐梵云之院”六字,碑阳面首行题“大宋国登州牟平县东牟乡凤山梵云□□□□碑”末行有“天圣五年”字样,碑文为进士孙立撰并书,字多漫灭不可读,略之(今不存);一系金大定十年(1170)重修,碑文为郭长倩撰,原在牟平县坦埠村北凤山寺中,“文化大革命”初,碑头被砸。2010年残碑迁入文登市博物馆。残碑高143厘米,宽81厘米,厚21厘米。下有龟跌,高45厘米。阳面正文20行,满行49字。今据民国《牟平县志》录,并与残碑校核,补碑阴字:
    朝奉大夫行太常博士骑都尉汾阳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郭长倩撰
    奉议大夫行禹城县令骁骑尉赐绯鱼袋崔棠篆额
  牟平县治之东南百余里,曰凤山,峰峦秀拔,乔木千章,背负昆嵛,下临沧海,一方胜地也;故老相传,昔有凤集其上,因以为名。其中得地十余亩,坦平可居,有大道场曰梵云院,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所赐名额也。始自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六度院僧法平卜筑其间,有大檀越前宣武军节度、元从十将孙思较遂以地施,经营基创,为屋近百楹,实化草莱,皆为金碧。时方乱离,未暇具上其事,以乞寺名,至宋太平兴国日久方请于朝,始有院额。逮祥符中,有僧文远谨肯构之规,增修不怠,以此堂殿楼阁像设之具,无不毕备,高明显融,甲于一方,真无负于先师,而又能大其基构也。其后有法嗣曰道真,道真之嗣曰永通,继坐道场,日益加葺,为精蓝气象,增华往昔。遭宋季扰攘,盗起海隅,三灾弥纶,一切共业影响,焚巢毁像,扫地无遗,惟柱础屹然,尚存于残烟余烬之中,虽物之成坏有数,亦可为长叹息焉!永通一日慨然锐意兴作,谓其徒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今虽已废难起,大缘难成,苟得众以同力,积日以为功,一椽一甓,增之有渐,尽心尽力,必将惠我三昧,迟以岁月,庶几可成,诸君其勉以相我!”遂与智奉、智琛、智深、智瑞、智恩、智福、智宝、智俭、智端、智饶,法嗣宗式、宗显等十余人,行化四出,以三峰院僧智通为修殿功德主,僧智海、永勤佐之,檀越张昭、冷弁、于安、王棠亦助其力。于弁、刘收、孙勋、王辉、张贤、姜迪、孙舜,各施钱百千,为塑绘之费。里人皆以永通干扃足以辨事,道行足以感人,而发心猛烈如此;故破悭舍有,解衣散钱,以就胜缘,能者致力,巧者献工,辨者劝施,遂能兴旧起废,穷壮极丽,迄卅余年,乃即成功,用钱无虑四百万,经始于阜昌癸丑(1133),至大定之丙戌岁(1166),毕兹能事。向之荆棘草莱、龙蛇虎豺之区,而今则佛宇僧房,丹垩灿然,凡所以尊崇经像、安养圣贤者,无不称事。过者瞻仰,相顾惊叹,皆以为永通之材器能立事也。落成之日,远近倾倒,皆愿刻石,传之方来,乃蒙以乞记见属。窃以为出家丈夫,以一瓶一钵,为云水闲人,林栖谷隐,被褐怀玉可也,况沙门之法,屏营山樊,行乞取足,日中受供,林下托宿,故昔人以把茅盖头,或以断薪续禅床,亦何用穷土木之妖,自苦心志而劳筋骨也?然有为无为,为己为人者,常相须而行,古人云:“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法,堂前草深一丈。”所以名山大川,通都巨邑,佛刹相望者,必有大才智之士,志在出世为人者,悉力而成胜缘也。今永通与其徒,能于末法中作佛事,盖欲以法平知见之香,普薰斯人也,其志顾不伟欤!
    大定十年(1170)岁次庚寅十月丁亥朔十四日建
    敦信校尉行县丞孛术鲁忽失刻敦信校尉
    ……永通统二年度到门人九名智阜智深智端智琛智饶智俭智恩智福智宝师孙二人宗显宗式
    ……丁全马饶男马福裔丁琳丁和男丁勋林攒男林成助功姜云孙广男孙砚孙周
    ……薛勤
    刊石匠文登县豆山保第十二都孙仁妻邵氏男孙仿姪孙式孙礼孙虎孙兴副手徐宪梁俭刘□成潮成旺
    ……孙潮孙舜男孙俊孙孝孙弥孙流孙惠张全妻王氏
    ……梵李革山后宋演男宋政刘仝田山前王收王通王□
    ……洞姚庄崖西村缘安杨鱿于广于□于氏
    ……谭向谭仝孙千孙进孙政肖政王信于林王生孙金
    ……宅□美庚林仙林义吕彦于重于存吕贵林贵李碾王义
    ……林仙长栏村万重于震孙氏郑氏孙恕王式于氏王氏孙汶崔让孙进火头孙如
    ……丁宝丁受姜用可□于广张进李旺马锡邓氏高通孙流妻徐氏王祀刘弁姜宏姜政李流姜氏姜政姜颜姜氏于观戴氏林何妻骆氏
    ……浣碑人王玉丁〓厨司高宗明姜宗万刘宗卿万智收善□管园姜元管火陈□厨头吴本堂头于文通善友杨参
    ……智鞠氏吕仙姜才于千姜穹
    一…徐益刘氏景氏皇盈皇智吕收皇伦陈益皇新车金收庄于□于演姜□姜经孙近王义迟□姜演李宝王政行县尉燠暾习邦
    ……氏王威王能王□王德王安
    碑阴(每行上残约五、六字,共23行,满刘□□□王进并妻孙氏行残存46字。)
    ……郑氏刘氏孙全迟氏杨氏王稠孙进母徐氏孙政姜言孙用宫氏冯氏刘氏于进战及母杨氏妻肖氏仗母李氏吕辛
    ……于氏刘信妻辛氏潘登妻箪氏胡仙妻王氏刘清妻鞠氏吕贤妻宋氏刘饶妻孔氏徐颜妻王氏箪太妻周氏
    ……明□进高元王文孙板冯稳伦亦修春修旺修式修智妻子氏
    ……于氏安太王氏孙氏杜氏孙吉王氏
    ……至大定癸巳(1173)凡六十六载重修大殿暨塑圣像做至殿墙及壁塑画翻换侧殿法堂廊庑
    ……迁四恳三有法众有情同登乐果者
    ……孙一郭妻李氏无阳徐隆母张氏妻于氏孙收妻李氏于德周氏
    坊正辛全母江氏妻王氏潘氏
    ……王德王晖刘红王通刘金妻闫氏曹新邴成妻田氏孙义妻王氏刘亦妻孟氏初婆梁氏林海妻邴氏男太宾杜氏冯十婆王氏王程刘□
    ……使林问
    碑右侧(碑首一边)
    ……画法宫内功德人祝忿
    碑左侧无字
    凤山寺金代永通和尚墓石画像
    墓在凤山寺庙房西250米山坡上。2005年3月1日,小观镇郐家村村民郐光远用推土机平整养鸡房地基时,推出一石墓。墓顶装饰已不存。石墓上口用一矩形石板盖住,石板东西长1米,南北宽0.7米,厚0.12米。石圹高1.35米,底边长1.8米,宽1.26米。南有两扇石门,每扇宽0.31米,高0.6米,各刻凸起的9个乳钉,每行3钉;东扇左中刻一石锁。石圹四壁立石分两层,底层高0.6米,垂直;上层前后左右四块石板,每块两端各斜60度刻榫,使石板向中心倾斜,以便收口盖顶。石料皆花岗岩表层天然石块,刻浮雕一面加工凿平,面向墓内;背面未加工,厚者0.5米,薄者0.2米。四角垫石各有一枚铜钱,见其一为宋熙宁通室。1.南门东侧石板刻“柳枝洒水”(攘邪);2.南门西侧石板刻马夫与马(将军坐骑);3.门与上述二石之上的大石板(二层板)高0.77米,宽端1.8米,东刻一绅一僧下围棋(僧为主座),僧西刻一鸾一凤,二神乌脚踏“花草拐子”;4.东上层石板刻走龙,石高0.5米,长端1.16米,短端宽0.92米;5.西侧上层刻螭龙,有鳞无角,吐须,头转向左后,大小与4同;6.北侧底层刻绅、僧品茗(绅为主座),绅东为兵器架,可知是僧到将军家品茗,此石大小与3同。7.北侧上层,刻双手抱符节的立身将军像;8.石圹中心砖铺地,上放一石函,盖小屋殿顶,可双手得起,下有方坑装骨灰(被一信佛老妇取走掩埋),石函长0.5米,宽0.4米,高0.35米。函南面刻两扇石门,东扇门半开着,一僧露出半身,这就是墓主永通了。据郭长倩碑记,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六度寺僧法平卜著其间,有大檀越前宣武军节度、元从十将孙思较遂以地施,经营基创,为屋近百楹。北宋末,寺毁于战火,金初永通主持重修一新,其徒葬永通时,刻永通生前最崇拜的两位创寺人的石画像作纪念。古墓壁画中,刻绘墓主人生平所仰慕的人物是“汉代以来的习惯”(见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八八》)。石刻今移在文城剧团院内。详见初钊兴2006年第一期《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文登境内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宁海州昆嵛山丹阳马钰《归山操》并序
    碑现存雷神庙,碑阳略残,文存。碑阴残甚,文泐。圭首。篆额“宁海州昆嵛山丹阳马钰”,题首“琴操归山操并序”。碑高185厘米,宽105厘米,厚15厘米。碑阳楷书,共9行,满行16字,碑阴不详。据拓片录入,参考1936年版《牟平县志》。
    宁海州昆嵛山丹阳马钰
    琴操归山操并序
    钰与云水僧竺律师、殿试范寿卿相会于郡城之北三教堂,因焚香宴坐,命廊州道士王大师鼓琴久之,亦一时之盛会。日昃则有乡人云集,由此作琴操《归山操》,盖钰有归真之意也。时大定二十年(1180)九月二十一日昆嵛山丹阳马钰记。
    能无为兮无不为,能无知兮无不知。知此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风萧萧兮木叶飞,声嗷嗷兮雁南归。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死兮犹贪痴。嗟人世兮魂欲飞,伤人世兮心欲摧。难可了兮人间非,指青山兮当早归。青山夜兮明月飞,青山晓兮明月归。饥餐霞兮渴饮溪,与世隔兮人不知。无乎知兮无乎为,此心灭兮那复疑。天庭忽有双叶飞,登三宫兮游紫微。
    范怿《跋(归山操)》
  碑原在牟平城内马丹阳故宅,今不存。据民国《牟平县志》录入。  吾乡刘宜之,郡城之北,有庵一所,宽闲清靓,以馆四方云水之士,命僧烛律师主之。予因暇日与丹阳马真人尝游息其中,名之曰三教堂。一日焚香晏坐,有郦州道士王公抱琴而来,作金石弄。其声清越,远山与之俱应。真人作《归山操》以示众人,皆升仙妙语,无一点尘气,人敬爱之。噫!真人已羽化矣,斯文不可复得,命工刻之于石,用传不朽耳。大定甲辰(1184)中元日,州学正范怿跋,男景仁书。
    大金宁海州文登县昆嵛紫金峰东华庵全真社之记
    此碑原在东华宫中,行书,已失。此为牟平区博物馆张凌波据《昆嵛帖》整理。此碑文为研究三教七宝会、金莲会成立后的昆嵛山全真教的会众组织发展提供了生动资料。
    夫明珠蕴乎重渊,珊瑚生于海底,神异瑰伟之迹则何居哉?是冥乎清旷之域者耶!文登县之西距郭四十里,群峰岿然,林壑尤美,望之桑柘如云,则昆嵛之阳也。昆嵛前列,两足自北而南远相抱合,中其地夷而势阻,土肥而民丰,冈峦最隆于民居之后,有水自横翠下注谷,南出曰灵源泉,泉两旁皆山,嵖岈相向,如人执戟,夹水而陈,据南濒水之左一峰,发于其麓,曰紫金。是峰之于昆嵛,如娟秀人,直其眉目清明处也。前□地平坦,松郁百寻,乃余族侄登高之地也。
    大定壬寅(1182)中,丹阳真人遇而喜之,顾谓土人曰:“此洞天福地,清旷之域,是宜有奇观异迹处焉。”登高大悦,遂施其地,由是门弟子及土人相与构堂宇,真人遂以东华名其庵云。厥明年,真人行化于昌阳,因蜕于彼而不能返。爰及甲辰岁(1184)季夏七日,昆嵛之阳大檀信进义校尉、汾阳郭君讳天民,暨余叔父忠□庵道友辈,追慕真人宿昔风度,遂斋沐虔祷于庵下,由是获应,遽笔数百余言,凡不及社事者,兹故阙之。及乎归,有书纸尾曰:“予十五日再降,与子等缔一胜缘。”以故如击鼓中庭,声震于外,逮日倾远近来观,己而果降,仍示诗于众曰:“驱骤云舆下九天,特来凡世阐良缘。劝人应起全真社,皆逐扶风步碧莲。”众览诗惊愕,忽西北有大云垂空,雷雨暴至,时庵屋才数间,道士患雨散其众。既而至坛,云翳辄解,天色镜碧,道俗咸以真人威神力故。于是,毕愿结社,遂白坛请式真人,乃为大署,其言曰:“人非道不行,道非人不立;东华者,吾之祖宗;全真者,我之门户;我师父重阳真人起七宝于文山,结金莲于宁海。”至是,众具知取法,乃推予叔暨汾阳郭君,每月定为都会首。真人犹悯社众诚出一时,逾久或怠,重缀□□出玉华辞二阕,武其功而勉之,立授门弟子善于讴咏者,为之曼声,歌出辞云.“全真会遇仁友,门人频得聚,好结洪缘,个个须教步白莲,经持三教,念念无忘常在道,斋戒精勤□□□。”□朝上真时,亦声震林木,响遏行云,之比坛下,靡不感激称善,如是社立。真人将升,乃留诗别众曰:“马风今降宝坛来,阐得全真社己开。笔兴未阑鸾鹤倦,云舆复返赴蓬莱。”须臾有□□祥光,自坛而起,炳轮明灿,磅礴空间,久乃始没。故其社之兴盛,罔丰凶寒暑而来赴社者不怠,呜呼,可谓勤矣!真人平日至此,未尝不以慈悲为心,竞不能致人于道,犹待如是警动,然后其道行,人之难悟也若此。按《南华经》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人苟不以万累胶心,则几于全真矣。”丹阳真人,克全之以应现无穷,变化不测,而又卒寓诸社,欲援是方人同入长生门,虽未见策名元始之家,然社中人,以逍遥遣意乎事物之表,他日骖风驭步白莲,追逐真人于三岛、十洲,不为无人矣。
    适真人之法嗣:曰明慧、曰德真、曰道成,三子俗姓于氏,全真门之高弟也,忽□然悟曰:“□□父为□一大事因缘降显,斯神异之迹,其志亦将以警化无穷,岂止今日而已哉!若不刻之琬琰,是□在我门人也。”于是,即募工伐坚石、违崭岩,曳杖躬诸畎畝,而来命仆为文。仆谓世之灵场者,有则不过施于薯夜,此以白昼而又种种神异,是宜刻诸石焉。然仆一□农耳,□知为久。
  且此社始末,至于终身不怠,功成有归,真人诗辞中具可见矣,岂复区区用人绣其鞶悦哉!三子俱曰:“不然,子但为我铨次立社之岁月,及兴庵之因缘,自来而已,岂更绣其鞶悦耶?仆嘉其言,又喜三子之能立事,于是辍耕返舍而来为之书。
    时大定二十七年(1187)岁次丁未仲秋四日昆嵛逸民于怀瑾记
    故中仪大夫秘书少监侄昆嵛无学子郭天锡书丹
    都社首郭天民于忠
    全真门弟子于明慧于德真于道成立石
    邑人孙震刻
    玉虚观牒
    碑高63.3厘米,广86.7厘米,14行,行10字,正书。碑已不存。据陈垣《道家金石略》录。
    尚书礼部
    宁海州牟平县昆嵛山圣水庵王处一状告:为本庵自来别无观名,已纳讫合着钱数,乞立观名。勘会是实,须合给赐者。
    牒:奉敕:可赐玉虚观。牒至准敕,故牒。
    承安二年(1197)十二月日令史杨谦、主事陈□
    奉政大夫国子监丞权员外郎黄掴
    奉政大夫礼部员外郎蒙古
    承直郎翰林修撰同知制诰权郎中朱(押)
    郎中
    侍郎
    通议大夫守礼部尚书张
    特授体玄大师赐紫玉阳子王处一赐紫道士知观杨道玄立石匠人朱俊刊
    圣水岩玉虚观记
    据1936年版《牟平县志》录入,据陈垣《道家金石略》校补。“玉虚观记”碑位于玉虚观万寿宫东侧,立于金贞祜二年(1214)。此碑由朝散大夫国傅撰文,文山进士范景纯篆额,全真大师韩道温等立石。碑坐东面西,通高5.7米,宽1.25米,厚0.28米。下为龟趺,石呈灰褐色,为本山花岗岩石。额为青石,质细且坚,镌刻着四条龙,龙体蟠绕迂回,龙首成双分别伸向碑额两侧,栩栩如生。碑额正中为篆书阴刻“玉虚观记”四字,碑身石质与额同,均为客石。正面碑文,寸楷、纵书、阴刻。碑文25行,满行74字,共1460字。碑阴上横列阴刻隶书“王玉阳宗派之图”,记王玉阳弟子300余人,惜字多漫漶,惟下部尚可见数十名道人姓名。通览全碑,制式雄浑,雕刻古朴,有典型的宋、金风格,堪称精工巨制,在现存记载金代道教活动的碑刻中颇为罕见,对研究全真教的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碑的书丹者王良臣,文登人,金贞祜进士,官至宁海州学正。清《文登县志》载:“良臣父王世昌,年十三以奇童举,赐经童及第,金大定明昌间擢进士,书法雅洁……”由此可知,王良臣乃书法世家。清《宁海州志》云:“圣水岩《玉虚观记》,为宁海学正王良臣书丹,楷法精严,不减柳少师。”可谓推崇之至。
    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曾有四五个人用绳子套在石碑上端,想把碑拉倒毁掉,由于石碑与龟跌浑然一体,任凭人们怎样用力,都不能将其动摇,因而碑得以完好保存。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为保护石碑,砖砌碑楼一座。
    特进山东淮南行省李忠道助缘
  东牟之昆嵛,昔麻姑洞天也。诸山绵亘相属,秀异峭拔,为东方之冠。山之足蹈于海者三,相距皆不满百里,蓬莱、瀛州、方丈,朝夕相望于吨霭间。盖天地英灵自然之气,独钟于此,故世多神仙异人焉。直南秀色可餐,林壑尤美者,圣水岩也。水不见发源,但嵌嵌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线,味甘冷且清,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蛙黾之属,未尝产焉,此亦异也。初神仙玉阳公,大定丁未(1187),世宗遣使乘传,迎至辇下,召于内殿,延问修真之道,就御果园建道院,给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赐冠简紫衣,悉表而辞之。未几,恳求还山,诏不讳其志,仍赐钱二十万,为道路费。师之乡里,道俗闻其来也,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不令他适,遂结茅于兹岩。己酉(1189)冬,世宗不豫,复遣使迎师,师曰:“来之晚矣,顾不及得见圣颜。”使者愕然,至涿郡哀诏果下,自尔东归,更不复出。逮承安丁巳(1197),章帝遣近侍征以安车,宣见于内阁,赐坐,问养身之道,师以无为清净少私寡欲为对。复问教法规仪治国之道,师以雅对,妙沃帝心,嘉叹诚实者久之,曰:“真修行人也!”留连抵暮方出。翌日,特旨赐紫衣,号体玄大师,盖不问师承非常之渥也,道俗荣之。拜命间,俄一内侍传旨,谓使者曰:“先生处山林无积贮,从来礼仪物我为代出。”改城东崇福院为永寿观,令师处之。阅月,特旨主持修真观,仍赐绫罗绢各二千匹,绵千两,月给斋厨钱二百镪。戊午秋,辞以亲老之归山,帝许之,仍给装钱不赀。比师之东还,门人于道润相与谋于众曰:“师今虽处京师,固非本心,恐不肯留,复欲追寂于空山。我辈居此,莫若以庵易观,庸迟其来。”遂入赀于礼部,赐名玉虚观焉。及是师到,薄让之曰:“至道之人,旁日月而挟宇宙,官天地而府万物,尚何以居处累耶?况乎易庵为观,不几于昔以我为牛,而今以我为马也,且我之素风乞子耳。两朝恩赐名观,退托尚不欲受,直以山林云霞而为乐地,若之何为,甚无谓也!”众以“邦有常禁,不可聚众”为辞而退。其业已然,固无可奈。继而善众门人,远近坌集,有山者献木,有田者献谷,富者施财,巧者出技,人皆自劝,又非智辩牢笼曲诱之也。岩之下,磐折隈陕,日无隙地,剪荆芟草,夷峻堙谷,仅得数亩,其运石甓辇木之工,十倍其他,阅数载屋崇成焉。凡所以尊奉经像,颐养高真,安方来,馆宾客,无不审处其当。或架木度飞泉以充日用,或辟地艺嘉蔬以修净供,前导之以青龙之门,旁泻之以白虎之涧。按云之台,招福之岭,列诸东南。金凤之山,正阳之峰,峙于西北。回缭者天元之冈,开阖者东阳之洞,松桧竹柏,雨露一新,山川岩壑,晦明愈丽。然耳风为声,而声之无声,目空成色,而色之无色,使游礼之人,瞻像以生敬,学道之士,因寂以悟玄。岩侧日有大石,飞出数丈,俯瞰其下,登览者颇以臲卼为惧。一日师谓众曰:“盍为去之?”锤錾竞举,数日才及毫末。师笑曰:“若等何能办此?”遂登其巅,运锤三击,轰然有声如雷霆,响震岩谷,其石已堕,紫气盘郁,移晷方散。构殿之日,执役者毋虑数百人,食毕坐庑下,师以巨瓢酌酒,遍觞其众,四周众皆醉,而酒仍半。师虑惑众,遽覆于地,师之神异如此。其逆知未来,招致风雨,愈疾起死,皆精诚自然而致,不能殚悉,自别有传。.按《仙经》云:“玉虚者乃三气中一气也,玉者不染不杂,璞散自然,虚者精光明明,而无形质,譬若日月,及大精明,然而无有形质,故为虚。”今师之处道也,惟寂惟默,无形无象,契自然之妙,敛之于己,则虚室生白,施之于人,则虚舟不怒,浩浩荡荡,不可得而拟议,直与此名相并,虽变化无常,固不能终始也。适因师之门人解道枢、朱景逸相拉来此,得览胜概,望履舄于幕下,因请记之,辞以不敏而莫能,姑摭其实,纪以芜言,如有作者,请砻此石以待。师姓王,讳处一,道号玉阳子,少遇东华帝君授以道要,重阳真人即其师也,丹阳、长真、长生、长春、太古,皆同业伯仲也,门人居天下者三之二。且山谷跋欧阳文忠公《庐山高》诗,及庐山之美尽备于中,当时士大夫读之,慨然欲脱尘驾,少揖清旷无由,今而来此,岂非有□□□者也。贞祜二年(1214)五月望日,朝散大夫前中都左警巡使赐紫金鱼袋国偶记。文山进士王良臣书丹,州学进士范景纯篆额,清虚大师副知观门事赐紫韩道温、中和大师知观门事赐紫刘道渊、葆真大师宁海州管内威仪赐紫门弟子王道玄立石,莱州省匠作头郝贵同、匠人侯政刊。
    第二节 元代石刻
    重建玄都宫记
    碑原在牟平城南范园内,已佚,残碑头现存牟平区博物馆,螭首,额有篆书,“重建玄都宫记”及王重阳画像。据1936年《牟平县志》录入。东山老人高晔撰并书丹栖霞羽士刘德中篆额
    盖闻涉恍惚,履希夷,体独化,执圆机,御六气以逍遥,乘二仪而放肆,不疾而速于玄感,大顺而齐以天钧,著象外之神功,宏区中之至教。□□四辟,广运以无穷。九野八纥,乐推而不厌,仙弥坤之上士,福寰宇之蒸民,维兹□□,实曰真人。今夫丹阳真人,扶风著姓,大晋逸英,挺出类之仙姿,禀超凡之道器,气充河汉,量纳昆仑。真人之故里,乃宁海之名区,南列昆嵛,群山连属,引云烟之霍霸,耸峦嶂之参差,翠色岚光,霭然可掬,环周大壑,宗纳万川,巨海洪波,浩然无际,盖神秀所钟,异人间出,故真仙达士,驭飙欺,步云霓,而致道登真者,历代不乏,诚所谓真仙宅窟者也!郡城之南,相去三里许,地形豁爽,气象郁葱,左控卢山,右瞰武宁,前列岿峰,后依古郡,缭长河之沃流,荫乔木之萧森,即赡闻宿儒范公明叔之花园也。奇葩异果,藤架芳丛,靡不可人,最为嘉处,’有亭翼然,号曰“怡老”。真人本字宜福,时与范公明叔、高公巨才清吟大唱,酌酒抚琴,游宴于其中。金统大定七年(1167)孟秋桂圆日,宜福挥洒一颂于其壁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于今一也无。终日陶陶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夫重阳祖师遇至人于甘河,寻知友于东海,与夫二三子庆会斯园。当尔之际,明叔卑词请问曰:“先生何来?”祖师曰:“特来扶醉汉!”众皆惊叹,始知宜福与祖师有预约之期,故更亭名曰“遇仙”,宜福颖悟投玄而师事焉。祖师赐其道号曰丹阳,法讳钰,字曰玄宝。已而度长真、长生、长春、玉阳、广宁、纯德,其形状之始终,神变之征异,具载于《仙传》,今略而不书。越大定九年(1169),祖师唯挈丘、刘、谭、马云水西游,声传四海,而后南迈汴梁。祖师以教门后事,付与丹阳,久而厌世,倏然返真。四子负冠剑而归丧终南。庐墓制终,分方设教,导黎元之善气,噫大块之和风,破群蒙旷劫之重昏,觉有识多生之大梦。道之所在,物莫不尊,仙驭所临,人心自化。丐仙名求教字者,日以云屯。上卿列侯,才士时彦,勤诚请益者,有若归市,深悟微缘,顿抛尘累,易衣冠而景从者,日数而不及矣。自是厥后,阴阳审度之区,方俗异宜之域,尽知道化,咸仰玄风。岁在壬寅(1182),真人复归仙里,是以明叔施此昔游之圃,永为清化之庵,缔道德之殊缘,居人天之教父,自尔仙乡改色,福壤生光。大定二十三年(1183)季冬下旬二日,真人处顺而下骞矣。遐尔舆情,不胜哀慕。泰和六祀(1206),长春真人鹤驾东来,宅斯仙境,敬丹阳之故居,冀宏模之大辟,令门人丘志坚贸其观,额目曰“玄都”。真人应缘接物,将适栖霞,以观事付高弟洞真大师于志安、清通大师丘志坚、玄通大师卢志淳、清玄大师牟志进,挈道侣二十余人,集材选匠,范土鸠工,缔构积年,营缮浸备。贞祜之际,烟尘濒洞,冠服流离,数载之工,一时俱废矣。有崇真大师王志辛、崇元大师姜志钧、崇明大师隋志纯,皆素节清明、道行高卓之士,夙依仙荫,早悟玄猷,不辞乱世之危,唯笃肯堂之念,物不终否,潜臻小康,萃止云朋,增修宇舍,伸发曩志,而再展厥功矣。伏遇大朝开创,品物咸亨。岁次己卯(1219),长春真人应诏之后,迁善者风靡,学道者云蒸,全真之教,愈隆而愈盛矣!观下门徒甚多,唯清真大师于德远、通真大师张德真、洞玄大师刘德永,最为上足,共率同心之友,重兴储祉之庭。□本郡□管民元帅长官与其弟元帅太守二姜公,以文德并播于英声,以武功同驰于伟誉,政成多暇,邃览重玄,喜捐珍物,茂赞仙风。以次明宦显仕、大贾富商,各输帑藏之丰□,统助圣缘之广费。经营靡辍,缔造落成,殿宇云房,斋庖寮舍,门垣库庾,灿然一新。所以降格云车,详延羽士,仰祈苍昊,福助皇朝。戊申(1248)之秋,掌教大宗师真常至德又玄真人,奉朝旨追谥仙师,以道号为真人之号焉,仍改其观曰玄都宫。是宫之迹,丹阳真人肇本于前,长春真人恢张于后,大教传芳,羽流相继,虽经暂废,而复崇成。伟矣哉!仙师会遇,大振玄纲,闻风者比屋而好善,得意者接袂以升仙,使普天之下,宝观琳宫,星罗棋布,原其所盛,自此□宫。刘公大师,慧然相访,嘱愚为志,辞弗克免,聊记其实云耳。时岁次戊午(1258)十月望日,洞玄大师知宫门事刘德永,赐紫通真大师张德真立石。省匠都作头卢宝刊。
    牟平县丞刘国机牟平县管民长官贺元吉昭毅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兼知军事姜思聪昭毅大将军元帅右监军宁海州管民长官兼胶潍莒密等处总管万户姜思明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
    马儿年哈鲁罕大王令旨
    碑现存昆嵛山神清观内,已残,仅存前半部分。原刻石长方形,现存高44厘米,宽41厘米,厚7厘米。楷书,残存12行,满行12字。据民国《牟平县志》录。
    皇帝福荫里
    哈鲁罕大王令旨。
    宁海州达鲁花赤根底,管民官人每根底,管先生底头目每根底:属咱每底城子宁海州地面里,大昆嵛山东祖庭烟霞洞神清宫,小名的观里主持的静渊明德大师道正孙道衍小名的先生,那观里修整圣像、兴盖殿宇,为这般殷上头令旨与了也。
    皇帝、皇后、诸王根底祈福祝寿者,不拣是准也,他每根底休骚扰者、休欺负者。属他每底宫观神清宫、清阳观、石人埠、栲栲山、石门□地十、庄子、山林,不拣什么诸人休做主、休夺要者,则交孙道衍管着者。令旨俺的,休得别了。别了的人每不怕那甚磨。令旨俺的
    马儿年①(1294)七月初四日
    黑龙江有时分写来
    修志者注:①“马儿年”与下文的“狗儿年”的考证,见刘学雷著、齐鲁书社出版的《宗教历史考》上册第四篇。
    抱元真静清贫李真人道行碑
    抱元真静清贫李真人道行碑原在东华宫内,现已佚,以光绪本《文登县志》为底本,参照牟平区博物馆所藏《昆嵛帖》加以校定补足,标点为修志者所加。
    前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畴斋张仲寿撰并书篆
    先生姓李氏,讳道元,自号清贫子,卫辉路淇州朝歌人也。年甫十岁,父母俱丧,后于本邑铁户孙提举家为婿。方登不惑之年,忽起一念,志欲出家。因托疾毁身,针灸成疮,方得出壳。乃剪发眉,持钵化饭,云游西秦京兆。于古庙破窑之中,毁炼睡眠。已经年载,心地未明,遂上武当山,投裕□栖云王真入门下袁先生为师。因开石洞,工毕,随师往邓州土洞兴缘。后到上关,西至凤翔,值大雪不能前行,复回真定,时至元二十六年(1289)己丑岁春首。偶遇一大师,持洞明真人书寻访三千真人真容,于本处得之清贫,就送至大都洞阳观暂住。当年四月,至云州金阁山。洞明真人大兴缘事,清贫尽力结缘,经年余,真人曰:尔有宿契,今生勿惮劳苦。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乃因清贫为山主,拜而受之。其志愈坚,昼服重役,夜炼睡眠。阅三载,真人登仙。清贫凡主金阁十余年,成就大殿、寿宫、灵堂及竖立丰碑,皆与有力焉。
    大德之壬寅(1302)岁,清贫下山迤南,凿石为椁,安厝毕,复立碑纪其事。至东华宫,竭力兴盖,开石洞,取玉石于莱州、镌五祖七真等法身一十七尊,竭坐洞中。供案瓶炉,皆石为之。复采玉石,建立五碑,记修建等事,以碑为壁,作石楼阁。乃起三殿兼斋厨,凿石为山门、石栏杆,功缘毕集。大德己亥(1299)岁,钦蒙晋王令旨,封抱元真静清贫真人。阅六年,大德乙巳(1305),清贫往莱阳迎仙宫,同众会葬丹阳师祖。至大己酉岁,益都路宣慰使资善王公庭宪捐己资,施白金一百两,添助工费。次年庚戌春三月,钦受圣旨,护持东华宫。当年秋七月,蒙宁海王位下综观忻都保举,敬受宁海王令旨,护持本宫。延祜改元甲寅(1314)岁,莱阳县客闻清贫持戒精严,道心纯一,就东华敦请:“于本县之南,在昔长春真人所创迎仙宫,久矣隳废,望先生不违应念修理。”清贫既到,瞻彼殿宇塑像,前后装饰严整,其殿檐、壁饰、压阶,尽已毁拆。补修间,于后庭寻得任师父遗蜕,即造石椁,择日葬本宫艮维。复立抟阁及造玉石像,安奉于内。又将丹阳师祖所度‘界玄百仙图旋转刻像,各镌姓名。欲立碑而力不满愿。于二是复回东华宫,砌幔月台压阶所用条石一百余段,长二十尺,悉皆完整。延祜丁巳(1317)之夏月,钦奉圣旨,护持迎仙宫。各处立石,用纪其实。当年冬十一月,开朝阳洞,成,群鹤来自西北,翔翥其上。次年戊午夏,建石殿奉太,迎圣像,安奉之次,复有群鹤,向西北来殿前盘绕,久之而去。斯皆清贫坚志勤苦,感通仙圣,有此瑞应,盖清贫之德化所致也。延祜庚中(1320)岁三月上浣清旦,召门弟子耿道清曰:“我有‘念未了,尔勿忘吾言。东华宫前石桥,吾不能成就。尔口‘尽力为之,三年问必当完备。”道清承命唯诺。至巳时,无疾而逝,享年七十有六。当日葬本山云峰庵顶。宁海文登官僚土庶僧尼道俗不约而至,咸为悲泣送葬。门弟子耿道清不违先师付嘱,托钵南游,往江西路访先师旧旧会首,南丰州达鲁花赤那怀等官处抄注。闻清贫归化,还此缘事,助施中统钞斤.千余贯。依师所措,建石桥,高四十尺,长一百二十尺,阔一十二尺,栏杆俱备。师身后之缘,壮观宫前之胜。清贫与余为方外友,一纪于兹,公之出处,颇知其详。盖清贫受度于袁老先生,得法于洞明真人。全真门下如公之刻苦励志劳形进道者,指不多屈也。门人田道丰、耿道清录其师行实,求余序而铭之,余尚何辞?乃序公行,己而系之以铭,同:
    先生铁石心,一志如山寺。任道三十年,勤簖如.。进人而退已,劳形不放逸。粝食布素衣,所行真朴实。遗情无染累,瑞鹤来非一。无疾奄然逝,享年于七帙。含笑蜕形去,平牛万事毕。稽首作铭词,颂公书真笔。
    至治三年(1323)岁在癸亥六月望日。大都在城延祜观住持提点赐紫崇真悟道大师门弟子女冠王贵实立石
    元泰定二年摩崖石刻
    摩崖刻字位于神清观石台阶之西北20余步。石面南向,高95厘米,宽40厘米,下沿距地面167厘米。正文6行,每行最多19字,落款小字二行。正文字径4厘米,楷书,有简笔字“闲~‘号~峦”等。右侧有“瑞芝”二字,勾边平刻,其下有石刻“玉池”。此摩崖石刻未载于旧志,所记职官可补地方史之缺。标点为修志者加。
   泰定二年(1325)闰正月六日,按部还白文登,缓辔问,但见峭壁牛寒,重峦叠嶂。或曰:中有一洞,号为烟霞。于是,仗□而往,遂适雅趣,不(pei)忆此行,投半日之闲,书入摩崖,以作往年之故事耳。□□使冯好古、王楚鳌、孙亢,中议大夫山东东道肃政廉访副使王笴题。
    宁海州蒙古字教授吕世□台牟平县尉郭仲宁石匠刘敬
    云真渊静明道真人武道彬道行碑(摘要)
    天历三年(1330)弟子王道安、刘道永立石,中宪大夫、太子左赞善张起岩撰文。碑原在东华宫,今不存。据光绪《文登县志》卷十二录,碑名为修志者加。
    武尊师,卒于昆嵛山东华宫之东堂,寿年八十。官僚士庶咸集于庭,表号致奠者不绝。师素工医术卜筮,施者甚众,问道德求法名者又多。虽日夜问答,无少倦怠。大德元祀(1297)五月,郡久旱,请师求雨,天降甘霖,泽流四方。三年(修志者按:应为四年)庚子(1300),多蝗虫。复请于师,蝗退。武宗皇帝降玺书护其宫。宗藩孛罗暨显宗居晋邸时,皆发教为真人维持。宁海王又赐以云真渊静明道真人之号,赐金冠云鹤氅。师一日谓徒曰:吾年不过八十,逢三三而终。阅三年,果以上巳无疾而逝。三三之期,八秩之年,至是皆验。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
    位于昆嵛山南麓圣经山上。山巅一巨石,似刀斫斧削,一半滚落山坡上,一半似新月屹立,高500厘米,宽1500厘米,阳面阴刻《太上老子道德经》146行7000余言,楷体竖书,字径约10厘米,落款已模糊不清。石刻六十四章以上字迹90%可辨,六十五章以下,可辨者不足10%。经对照各种版本,发现石刻文字接近于元延桔三年(1316)三月廿四五日赵松雪手书本,但有200多处不同。如:题名为“太上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前有与标题同大的六字:“老子德经卷下”,却无“卷上”之类的标题,末有“老子德经卷下终”等大字。标章方法,取本章前几字为题,与《道藏》宋吕惠卿撰《道德真经颂》标章法类同,但内文出入大。应视为《道德经》的一种版本,姑名“摩崖本”。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圣经摩崖”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今抄录刻字如下,并与省专家所作该摩崖的拓片一一核对(拓片全文见卷首彩页)。少数原文不清及六十五章以下所缺,均以赵本补之,并加标点。此与清风庵石刻似出一人之手,待考。
    太上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章弟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章弟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不尚贤章弟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道冲章弟四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天地章弟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章弟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章弟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章弟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矣。持而盈之章弟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载营魄抱一章弟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儿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三十辐章弟十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五色章弟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宠辱若惊章弟十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视之不见章弟十四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复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之善为士章弟十五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义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弊不新成。致虚极章弟十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太上章弟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犹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大道废章弟十八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章弟十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父,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章弟二十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孔德之容章弟二十一孔德之容,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曲则全章弟二十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一,□□是从。希言自然章弟二十三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跂者<不>立章弟二十四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有物混成章弟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章弟二十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善行章弟二十七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知其雄章弟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豀。为天下豀,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或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将欲章弟二十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巳。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煦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道佐人主章弟三十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巳,是果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夫佳兵章弟三十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将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道常无名章弟三十二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于江海也。知人者智章弟三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大道泛兮章弟三十四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无欲,可名于小矣;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于大。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章弟三十五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将欲歙之章弟三十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常无为章弟三十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上卷终。
    老子德经卷下
    上德不德章弟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取彼此。昔之得一章弟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反者道之动章弟四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上士闻道章弟四十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额;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生一章弟四十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天下至章弟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名与身章四十四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章弟四十五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天下有道章弟四十六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出户章弟四十七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为学日益章弟四十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者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无常心章弟四十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出生入死章弟五十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生章弟五十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天下有始章弟五十二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使我介然章弟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善建者不拔章弟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辍,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含德之厚章弟五十五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胶作,精之至。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知者不言章弟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以正治国章弟五十七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章弟五十八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治人事天章弟五十九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则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治大国章弟六十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大国者下流章弟六十一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交,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两者各得所欲,故大者宜为下。道者万物之奥章弟六十二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示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为无为章弟六十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由难之,故终无难。其安易持章弟六十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古之善为道者章弟六十五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章弟六十六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乞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皆谓我章弟六十七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矣!夫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善为士者章弟六十八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用兵有言章弟六十九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故抗兵加,哀者胜矣。吾言甚易知章弟七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也。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知不知上章弟七十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民不畏威章弟七十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勇于敢则杀章弟七十三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常不畏死章弟七十四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而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民之饥章弟七十五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人之生章弟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之道章弟七十七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  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损有馀以奉不足于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耶。天下莫柔弱于水章弟七十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馀怨章弟七十九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小国寡民章弟八十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信言不美章弟八十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德经卷下终。
    元葬金故真人蒋公墓志
    位于国有昆嵛山林场四分场清风桥西北1000米,坐标:北纬37。56′38”,东经121。43′5”。今“庵”房已不存,“蒋公洞”却仍临悬崖。《墓志》并非刻于“耿道清立石”之上,实刻于天然绝壁之阳,绝壁高15~20米,东西长百余米。左上竖刻“清风庵”三大字,楷书,字径30厘米,字划勾边平刻,深近1厘米。墓志在“清风庵”石刻之东,自右而左,竖刻,约20行,字径7厘米,旧志不载。
    清风庵元葬金故真人蒋公墓志
    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鞠孝恭撰
    承事郎宁海州判官蒋本敬书
    登仕郎中书省断事官知事毕居敬额
    东华宫提点耿道清,承山东宣慰同知太不花、宁海州达鲁花赤伯要歹公,判官蒋公命,既营唐四仙姑坟,仙姑坟之南八里许,有金故真人蒋公遗骸,露積岩穴之中,□里宣同并监郡二公,因官□乐施之馀资,赁工伐石,于致和元年(1328)五月吉日,亦□之葬讫,其制度比姑之坟颇小而坚完如一,恳文於予以记岁月且录示其石刻。金大定癸巳年(1173)张喜信□□师羽化之诗文寻览之知师隐迹道之士也。尝谓夫世之清流或住庵观,或游四方,多独善其身而义圣者少,而道清因郡公有重道向善之诚,替成其□,不辞劳倦,于□□山之将百余年无皈之遗□□,置之葬,足见其存仁仗义之重矣,可不尚哉!可不尚哉!故不辞而为之书。致和元年(1328)月日吉日东华宫提点耿道清立石。
    宁海州司吏目时通
    承事郎宁海州判官蒋本敬
    承務郎宁海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伯要歹
    亚中大夫山东宣慰使司同知太不花
    本庵道众吕道玄知库张志宝
    提点耿道清□□王子道、张道冲,王
    庵住武德清、谢提举
    董道□、吕道□
    王道义
    知观刘道□、王□、孙德友、钟贵、王士良、齐道顺、刘道□、石匠
    大东华宫紫府洞记
    碑原在东华宫,今不存,据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录入。标点为修志者加。
    翰林修撰从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邓文原撰
    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编修国史张仲寿书
    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同知尚服院事杨光祖篆额
    文登之昆嵛山肇建东华宫,详见集贤学士焦公所为记。初,丹阳师马君还自秦,卜庐白玉台下,是为契遇庵。其东南则紫金峰。尝曰:兹紫府洞天,往圣修真之地。山川灵迹,秘而复启,其在后百年乎?自是室宇虚构。视其教日崇,而洞犹未辟,数若有待也。大德甲辰(1304),主是山者李道元,顾瞻巨石如峰之趾,根从云蟠,势凌空浮,孤起峻峙,〓岩磊石可,若太古欲判,人谋鬼谋。时至冥会,始运椎凿。坚旷未化,则又规以炉炭,鼓以橐筲。烈火所焮,石理迎解,易若朽壤。呀然而空穴开,泠然而阴风生。乃斫白石为五祖七真像祠其中,期与兹山不朽。工成,有群鹤翔空,观者以为瑞。稽其岁月,适与前言符。窃意仙者深根宁极,故知来若神。不然,其协焉若此哉?火阴阳者,天地之大橐筲也,万物之胚腪也,变化盈虚合散有异,学道之舍妄归真、易昏为明乎?洞之空同,合道之中;洞之突奥,观道之妙;抱元守一一与洞同寂;神游化先,廓乎洞天。或讥以凿混沌者,道元曰:道无不为而无为也。庸讵知塞者非实有而辟者非实无乎?语类知道者。先是庚子(1300)岁,王道宽始拓宫之故基而新之。武道彬、萧道固等缵其遗规,鸠工抡材,百役具举,而洞卒成于道元也。虽废兴有数,亦由其人敦朴勤瘁,道协诚孚,故信士乐附。彼特以孤亢矫俗为无为者焉,足以臻此。有司常疏其行业及茁渗祷禳之应,第其名以闻,由是诞降温纶,焕乎龙光,下烛沧海,而紫府洞邃,可增昆嵛之胜。道元又尝为石址①,高逾丈,纵广一百尺有奇,其上为长阑,为三门,皆辇巨石加砻琢。若白石像,则处士王秉道等乐善竞劝,用克底于成。云峰岳道崇请备书以示来者,俾勿忘。于是乎书。至大三年(1310)七月望日记。
    大元国皇庆元年(1312)十月下元日□宫□门立石。
    功德主大督路通州北马头居住渊静散人女冠王慧清、功德主□□宣援静逸葆真大师女冠提点路守正、功德主裕宗妃子、阔阔伦妹张氏。
    修志者注:①石址:石基。址,疑为“圻”之误。石圻,即石岸,指在紫府洞前所包砌的护崖石墙。今不存。
    □□神清宫记①
  张凌波按:《重修神清宫记》碑,现存昆嵛山神清宫内,碑高250厘米,宽105厘米,厚14厘米。碑石青绿,质地细密,扣之铮铮然发铜器声,当地人称之为“铜碑”。该碑碑文多泐,难以卒读,历代文献失载,今人或以为清牟平学政王庆霖之《重修烟霞洞三清宫记》(见曲言训《烟霞洞·全真教·七真人》,载《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1999年5月,为了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笔者与唐忠成君进昆嵛山拓制古碑拓片,历时一月余,先后选拓昆嵛山内历代碑刻数十通,“铜碑”亦在其中。后在室内整理拓片资料时,发现该碑篆额为《□□神清宫记》,碑文正楷,共24行,行58字,字体修长,端庄秀丽,其刻制年代为“大朝戊午年十月望日”,
  大为惊异,遂逐字仔细辨识,并多次进山对照原碑,抄出了碑文。此后,又多方查找地方文献和道教史乘,走访当地耆老,校补了个别文字。该碑文献失载,教史不提,就连陈垣《道家金石略》也未收录。碑文记载了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上昆嵛山,辟烟霞洞,修道阐玄,创立全真教的经过和神清宫的兴建始末,极具文物价值,是研究全真教创教初期活动的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现将碑文记录如下,并略作校记附后。标点为修志者加。
   太□□□,乾坤开阖,阴阳升降;六子流行,群分类聚,自相感召。故深山大谷,其清□之气,至极盛之处,□□□□□又磅礴而郁□之,当有闳衍博大真人,往来栖息,相应于其间也。夫昆嵛,天下之名山,在宁海东南四十余里。长春真人以其□□□□口□□②绝,长松大石,莫知其数。故取其孤高出群者,如长松岭、望海台、葆真岩、风云石等二十四处而标其名,仍赋诗一十六首,载之口口□③中。而此宫独□于姑余、苍山两峰之问,如以张本之由,而推究之,则愈见其昭然矣。初,大定丁亥(1167)□□阳祖师从西来,居宁海,以道接人,乃付丹阳、长真、长春、玉阳、太古、顺德凡六人。明年戊子(1168)至昆嵛,抵暮投宿于于氏之宇。于公问先□④何往,师乃指其西而对曰:“彼山有洞,湮塞久矣。吾将发之。”于公笑曰:“我乃世居于此,自童稚至今,往彼中遭数多矣,安得所谓有洞而发之耶?况我祖父亦无是说。”师曰:“我先□□⑤修练于其中,想当时所用之器犹必有存焉者□。”□曰:“洞有名乎?”曰:“名烟霞。”于公终未之信。诘朝食毕,遂假畚锸,于公亦请同往。至其所,但于荆棘中□□□⑥而已。于公顾祖师而笑曰:“洞安在?”师□□⑦处,令众叩石垦壤。不移□,洞门开辟,石室空虚,果有铁罐磁碗在焉。木杓虽朽,形质犹存。壁间复有“烟霞洞”三字。于公骇然,再拜而□曰:“□人虽愚昧,不识至人,誓以从今向道。”师曰:“公亦有宿缘然,不能舍俗,在家积善亦可矣。”于□自是信道日笃。时因于洞之左一里许葺一庵,与众居。无几何⑧,师往文登,唯留长春与小张仙焉。师是后凡所止之处,则户外之履常满,海上之月至有尸而枕之,社而稷之也。□已丑(1169)秋,师携丹阳、长真、长春三师真往东莱,其庵令空虚子尹庵主丰之。至莱郡又得长生刘真人,与之西迈。明昌初(1190),长生师过,因名其庵曰:“全道。”泰和六年,贸□□为神清观。后经贞祜兵火焚毁,所存者唯一石洞⑨。其事既息,文山通玄大师于志兴来就旧址,居数年,而度已□力□不克兴复,为同作焚修之所。至壬辰(1232),遂以迹请山翁□虚大师李弱志代持,唯□冲虚率门徒清玄大师于志邈、□□□师于志和、超然大师赵志越等二百余,指托□功德主益都权省张公、本州万户长官及太守二姜侯、密州□昌姜公,复建玄元殿并□□□云堂。道众之所居,宾客之所馆,斋厨库厩,各□收序。石人埠草庵头亦有置到别业,又于益都府城中别创一观,曰“清阳”,令其徒董志原等主之。壬寅(1242)冬,冲虚登旨,庚戌(1250)葆光来燕,以本宫常住田产文契并七真之亲翰,献堂□真常□□□□□⑩以恩例改观为宫。因委之曰:“宫虽稍见次序,七真殿亦不可阙。汝当率众为之。成之日□来,我当劳汝笔以文,使刻石以传。非唯传后来知此宫所建之由,仰又知吾祖师及诸师真往来神异之迹,汝之功口其既圆矣乎!”葆光归,以其言白众。众皆趋事助功□建焉。丙辰(1256)春,殿成设斋以落之。既毕,葆光与□志清复来燕状其始末,因提点悟□大师孟公、通真大师霍公,请予加润色。予谓于此山有此数真人之事迹,以至于有宫,其宫名“神清”之二字,故不可无其说。按:太上说清静,谓神本好清,而心□□□本好静,而欲牵之,逐教人从之,欲以至于无心,□终之以常,应常静,乃断之以一言曰当清静矣。以此观之,人之神不能清者,其病在于有心,心又在于□□□□□□□□心不易无,要须于真知实见处回光返照,日夕用功。一旦虚通朗彻,如阳焉之在天,六合内外,往古贤圣,混混而流□,有大礼心田中也,悟也,流是而皆空矣。□□□□安所植根哉!凡住宫之人,于二字之义,每一见之于外,当一致力于内,直至自有所得,则于前人建□□□□□□□□□如曰不然,则亦不过指昆嵛之泉可濯可湘,昆嵛之土可稼可食而已。时大朝岁次戊午〓(1258)十月望日,太原李志鼎□东山漫叟高□书丹并篆额,超然大师赵□□、葆光大师姜志□立石。
    ……刘国基……贺元吉……姜思聪……姜思明〓
  校记:
    ①此为碑额,篆书,三行,行二字,首二字泐,额两边各刻一青龙护绕。考之碑文,所泐二字当为“重修”。另,该碑碑阴亦刻有文字,除额题楷书“神清宫流派之图”一行外,其余文字全泐,不可卒读,不录。
    ②此泐七字,校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九·艺文》,当为“气象恢宏峰峦〓”。
    ③此泐三字。按:长春真人游昆嵛山烟霞洞并题诗,时在金贞枯二年(1214),事载《七真年谱》,但未录全诗,亦未记诗载何书。长春真人诗集有《蟠溪集》、《呜道集》二集,《蟠溪集》收录在《道藏》中,《鸣道集》逸而不见。今查《蟠溪集》不见此十六首诗,故此三字或为“呜道集”。
    ④此泐一字,校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十·杂志》,当为“师”。
    ⑤此泐二字,校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十·杂志》,当为“世尝”。
    ⑥此泐三字,校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十·杂志》,当为“见石壁”。
    ⑦此泐二字,校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十·杂志》,当为“指其”。
    ⑧王重阳上昆嵛山辟烟霞洞的故事,各种教史均不载,但在当地耆老中却流传甚广。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十·杂志》中收有明人阎士选撰《海上七真人传》,详载七真师徒事迹,其中王重阳之传文中辟烟霞洞一段,多本于此碑,二者仅有个别言辞参差,可互校。
    ⑨此事史载不详,其略云:金贞祜间(1213~1216),胶东动乱,二年(1214),义军杨安儿克服登州,改元天顺,复陷宁海,其部下郝仪率众上昆嵛山,尽焚山中庙宇,“烟尘濒洞,冠服流离,数载之功,一时俱废”(见元《重修玄都宫记》)。后杨安儿被金兵击溃。郝仪与“霍仪”,胶东方言同,或为一人。霍仪于金贞祜五年(1217)被金将侯挚所杀。(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历史大事记》)。
    ⑩此泐五字,为人名,字被人故意剜去。
    〓有元一朝,“戊午年”凡二见,一为蒙古宪宗蒙哥八年(1258),一为元仁宗延祜五年(1318)。蒙古初兴,不设年号,仅用甲子纪年。1260年,世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以“中统”为年号,是为元代年号之始。该碑中,凡涉及金代史事,皆以年号纪年,而从1232年(壬辰年)后皆用甲子纪年,可知当时尚无年号,故此处的“戊午年”当为蒙古宪宗八年。又,查1936年版《牟平县志》有关卷什,碑中最后落款的刘国基、贺元吉、姜思聪、姜思明四人,皆曾在蒙古宪宗朝(1251~1259)为官,担任相应的官职,亦可为证。
    〓此处泐甚,现据有关资料校补如下:“牟平县丞刘国基,牟平县管民长官贺元吉,昭毅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兼知军事姜思聪,昭毅大将军元帅右监军宁海州管民长官兼胶潍莒密等处总管万户姜思明”。
    东华宫玉皇阁记
    东牟逸士崔佐撰文。原碑在东华宫,今不存。据光绪《文登县志》卷四中录入。标点为修志者加。
    大哉仙也,清静无为,超乎物表,以名山洞府、云谷林泉、芝房石室为幽栖之地。文邑之西有昆嵛山,巍然磅礴,环据数百余里。上接碧霄牛斗之间,俯瞰平野锦绣之川,南回沧海瀛洲之际。危冈叠〓,回合拱峙。山之阳,惟紫金之峰,特占一山之秀。长松怪石,清泉巨壑,盘绕萦纡。中有灵境一区,洞天隐隐,地势峨峨,状若偃掌且宽平矣。又有石坛芝圃,丹灶神炉,犹然存乎其间。权舆丹阳祖师,询访道宗,推原仙迹,方知为东华帝君之故宅也,因号曰“东华”。其后道士云集,斯宫驯致为盛矣。在昔,本宫提点耿道清,既以修营殿宇,完且美矣。一日谋于众曰:“人为万物最灵贵者,天地之间,惟上帝玉皇至尊至大,为人之太宗也,可不立而祀焉?古云‘豺獭尚知报本’,而况于人乎!”于是立诚不辞辛苦跋涉之劳,规化工需。乃去宫之北东华洞之上,一石屹然峭兀,高约数十尺。旁有万松锁翠,百世腾春,尤为钟秀。谋为其上,且平且宽,可建石阁为玉皇之阁。鸠工劈石,营谋未遂,道清羽化而登仙矣。继有山主殷志和,提点韩道微、董道安,虔心输力,缵志承修。有忠翊校尉、本县达鲁花赤大都驴,本县洪水寨宋云用,睹其工役烦多,费用乏少,各施中统钞二千贯而助其缘,是以阅期年方备举。阁既完成,仍命匠氏以白玉石刻为圣像,安于其座。及皆落成,仰瞻弗胜。是以韩、董二公造门丐文于予,辞不获命,为之说曰:伟哉,道清耿公之为人也!于斯宫经之营之,或仍旧贯,或创新为,殿宇廊庑,轮矣奂矣,佥为一新。又谋建玉皇阁,以为朝夕参礼祝延圣寿之坛,可谓知为人报本酬功之道矣。岂期未遂而羽化焉!且美乎殷、韩、董三人克续其功,昭著其烈,继以成之。可谓不坠前人之举矣。诚俾百世之下为人瞻礼,道犹存焉。岂小补哉!大元至正三载(1443)。
    昆嵛山十方东华宫记
    大德九年(1305)十月立,正书。焦养直撰文,张仲寿书,31行,字径3.3厘米。谭振宗篆额,字径四寸五分。碑高280厘米,宽120厘米。在文登县昆嵛山东华宫,今不存。形制据《山左金石志》,正文据明万历《山东通志》卷二。但《通志》碑额“东华观记”,与正文矛盾,故碑额从《金石志》。标点为修志者加。
    文登之西有山日“昆嵛”,高出天半,岿然南向,俯瞰巨海,诸山皆左右环拱。有泉曰“灵源”,渊沦喷薄,上连青松白鹤溪,旁引白玉台之九池合流,下注底于穷谷。由山之右,夹岸两山对峙,重冈回合,老木瘦藤,湍流激石,景趣古淡,复共世外。南一峰曰“紫金”,最为奇秀,千仞矗起,是盖昆仑绝胜处也。大定壬寅(1182),丹阳马真人西来,爱其风土清旷,遂藉茅白玉台下而居焉,是为“契遇庵”。一旦,行视紫金峰帝君故宅,叹曰:“灵都真境实在此。”于是始营焉。阅月告成,谓:“古仙东华尝栖于此。”因以“东华”名之。居无何,庵前数松忽反青为白,师曰:“松之白也,殆为我乎?”明年癸卯(1183),师果□去。其徒明惠等继主之,是时聚徒已四十人矣。贞祜末,山东大乱,道侣散亡,庵亦随废。丙子(1216),文登天宝宫扈庆贞继葺之。甲申(1224),丘长春又买田以增给之。是后,由庵而观,而宫,皆朝命也。庆贞没,道宽等相承整饬。虽弘丽之制未能尽复其故,昔人所谓“换若神明,顿还旧观”者,亦将有俟于他日也。
    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
    东莱石匠提领孙世昌镌
    《山左金石志》四编载:行书,篆额。碑高八尺三寸,广三尺五寸。在文登县东华宫。右碑(此碑在碑亭中心,碑四面刻字。周四碑,八面刻字.右碑,即中心碑之西面——修志者)额题“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十二字横列,径三寸,文三十行,字径一寸。此碑撰文者邓文原,书碑者张仲寿,篆额者赵孟頫。文既典重有体,不落元门窠臼,书法颇与文敏相埒,而文敏篆额,结构谨严,不类他刻,可称“三绝”……书碑、题额皆在至大,而立石乃在皇庆元年耳。该碑今已毁,正文据《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录,据《道家金石略》校对,正文前据《山左金石志》补正。
    翰林修撰从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邓文原撰
    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张仲寿书
    翰林侍读学士朝列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赵孟頫篆额
    道原于太始,而备著于天地万类。神仙者,将秘其道以为己私乎?然必公天地万类,而其教始宏远博大,历久而常存。昔黄帝老氏立言已垂道纪,而绪承为神仙之学。世传炼气葆形者,必择高迥闲旷之地,以颐其神。故慕而从之者,亦东游海上,求蓬莱、方丈、瀛洲及羡门安期生诸不死之药,所礼天下名山、大川、八神,而其三居东莱之境。考其遗迹犹在,乃若神仙之变化,卒莫可端倪,岂乐其名不究其实与?文登即古文山所理,其西则有昆嵛之山,南走钜海,冈峦回合,缭以溪泉,云木撑空,水天无际。又东南有峰,曰“紫金”,尤秀绝。兹山肇金大定间,丹阳师马君,劗夷榛秽,以营以构,曰:“昔仙人东华君常栖真于此,吾全真教之宗也。”因名其观为“东华”,暨皇元混一区宇,道崇清净。世祖缵承丕绪,益阐玄风。至元己巳(1269),始赐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越四十有二年,为至大庚戌(1310),圣上克绳祖武,复因其故号而申锡之,曰: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玺书周渥,辉贲林泉,神人俱喜。盖古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时维制定功成,则礼隆秩祀,导迎祥祉,所以阜群生而扬景命。按《道藏》云:东华者,木公炳灵,受青阳元真之〓,有白云上真者,授之以符篆灵文,金丹火候,青龙剑法。白云尝得之金母,金母得之太上者也。群仙万灵,仰企道妙,终南代郡,真游超忽,虽显迹自汉,然莫原其初。夫道自本同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存,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居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太古而不为老,曷尝有常名哉!吾观昆嵛之山,濒于东海,东少阳也。时以春首,性以仁该,德以元长。凡生生者成资之以始,造化之气,絪缊亭毒,必有主宰是者。兹其东华之所司乎?楚汉祀东皇太乙曰:天之贵神,其佐为五方帝,生民日蒙惠利,则思尊其位号,窃计神者辅天行化,
    固谦逊而弗遑居也。又按东华之传为钟离、吕、刘、王,王之传为马、谭、刘、丘、王、郝、孙。今皆以次追崇,示道所同来。夫东华邈矣。丹阳之言曰:道以无心为体,忘心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凝神于极,不出户庭而道可得也。逮长春师丘君,适逢太祖圣神启运,尝遣使奉书聘师于东莱,访以当世之务,保身之术。师首陈天地阴阳生育之大,中原文教具在圣经,治国治身之道大备。方今山东、河北,尽为臣妾,自兵过震荡,流离未复,乞陛下慎选廉能,息徭免赋,以安黎庶,诸福自臻。帝大感悟,命近臣书诸册。斯言庶几乎公天地万类者。由是全真之教大开,累朝光宠,施及前人。今东华宫主武道杉、李道元等,谒文于余曰:吾教者皆本东华,而无文以纪,其曷以诒厥后?余谢不能,而请益勤,则为叙次其所以然者,且系以诗,俾归而刻诸石。其辞曰:
    东华之山高崔嵬,翼以岩〓临天池。洪涛澜汗众流归,赤日曜景扶桑枝。春阳敷舒神所治,爰驾苍龙载青旗。冻雨清道调风吹,下司水府安地维。上参吴载玄化施,周流六漠群灵随。惟神之旃纷委蛇,其去无联来无涯。道以形索以名窥,是殆壶子衡气机。至人修之存希夷,虚静恬淡居无为。专气致柔能婴儿,长生久视永不衰。若姑射神冰雪肌,使年谷熟物无疵。道合穹厚非尔知,翕张之用橐龠推,天书下贲星汉垂,永镇兹山隆帝基。群才噬噬同春祺,时惟蠲祀神格思,尚演秘文陈铭诗。
    大元国皇庆元年(1312)岁次壬子十月十五日,玄门演道大宗师大明演教天阳真人常志清立石。
    功德主昭文馆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遥授中书左丞相大司徒大司农领太医院事尚服院使李邦宁。
    东华洞五华碑八种
   皇庆元年(1312)十月立,俱正书,在文登县东华洞。
    第一碑高四尺三寸五分,广一尺七寸,刻至元六年诏词,十六行,字径八分。
    第二碑高四尺三寸五分,广一尺五寸,刻至大三年诏,十三行,字径八分。
    第三碑刻至大三年诏,十四行。
    第四碑刻至大三年诏,十三行。
    第五碑刻至大三年诏,十三行。
    第六碑刻至大三年诏二通,凡十六行。
    第七碑刻至大三年诏十六行。自第三碑至此,高广字样与第一碑同。
    第八碑刻至大三年诏,几十行,后皇庆元年岁月及题名四行,高广字样与第二碑同。
    修志者注:此碑共八种,实为九种(第六碑刻“二通”),刻在“五华碑”周边四碑之八面上,中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以五碑为柱,以一巨石刻为殿顶而覆之成亭,总谓之“五华碑”。碑座高约100厘米,蹬着碑亭西二石狮方可上。盖以东华五祖为之冠,而自七真以下连及后贤,历次加号制词并列于石也。碑惟首一通是至元六年(1269)制词,余皆至大三年(1310)制词,但末碑独有皇庆元年立石一行。玩其碑相同,知皆是皇庆元年(1312)所刻也。碑毁于1966年“破四旧”时。今据《山左金石志》《道教金石略》《文登县志》录入。
    皇帝若曰:大道开明,可致无为之化;至真在宥,迄成不宰之功。朕以祖宗获承基构。若稽昭代,雅慕玄风。自东华垂教之馀至重阳开化之始,真真不昧,代代相承,有感遂通,无远弗届,虽前代累承于褒赠,在朕心犹慊于追崇,乃命儒臣,进加徽号。惟东华已称帝君,但赠紫府少阳之字,其正阳、纯阳、海蟾、重阳,宜赐真君之名;丹阳已下七真俱号真人。载在方册,传之万世。噫!汉世之张道陵,唐朝之叶法善,俱赐天师之号,永为道纪之荣,当代不闻异辞,后来立为定制,朕之所慕或庶几焉。
    东华教主可赠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正阳钟离真人可赠正阳开悟传道真君。
    纯阳吕真人可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
    海蟾刘真人可赠海蟾明悟弘道真君。
    重阳王真人可赠重阳全真开化真君。
    丹阳先生马钰可赠丹阳抱一无为真人。
    长真先生谭处端可赠长真云水蕴德真人。
    长生先生刘处玄可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
    长春先生丘处机可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玉阳先生王处一可赠玉阳体玄广度真人。
    广宁先生郝大通可赠广宁通玄太古真人。清静散人孙不二可赠清静渊贞顺德真人。
    宜令掌教光先体道诚明真人张志敬执行。准此。至元六年(1269)正月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三玄教由天所畀,兹统摄于群灵,五百年名世者生,始恢扬于正纪。昔东华帝君太辰宫,祚绵绵而莫知其始终,气混混而未穷其涯涘,离形离兆,有自而然,为福为详,不言而喻。传之太上,是曰全真,守其一,处其和,应不求,为不恃,绛格琅虬之上下,龟图麟策之周旋,法之著兮可存于浩劫,后之承者迭出于高真。惟朕之宾师,有今之明素,能仁能勇,至孝至贞,所守弥坚,不待岁寒而后见,所言必应,其于事会则周知。及身之渥已申,报本之诚愈切,温纶特降,显号循加。于戏!神人和而王道平,遐不谓矣,教化行而治功立,永言保之。可赠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主者施行。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昔闻太上教阐全真,法天地之常经,因阴阳之大顺。始自东华之变现,讫于开化之垂缘。由汉及唐,必旷代而至人出,以金继宋,际熙朝而玄统章。恢其众妙之门,镇以无名之朴,或得意忘象,涵泳于灵枢,或骖星驭龙,飞游于紫极。不可闻,不可见,虽与造物者为徒,翛然往,翛然来,亦曰随时而示应。矧载传于后裔,猗叶赞于元功,盍殊级之循加,俾宗风之永绍。除始祖东华帝君别议旌崇,馀仰主者一例施行。
    正阳开悟传道钟离真君可加赠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纯阳演正警化吕真君可加赠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海蟾明悟弘道刘真君可加赠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重阳全真开化王真君可加赠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右付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苗道一收执,准此。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天造草昧,惟君子以经纶,圣运隆昌,亦至人之扶卫。昔皇祖肇基于朔土,有真仙应现于东隅,行无畦畛而天下之事靡不知,学有渊源而天下之书靡不究。所急者拯民于沟阱,所先者锄道之榛荆,律身之戒惟严,及物之功则溥。逮芝纶之叠降,蹑云舄以来从,率英贤凡十八人,言宗社非一二事。心冥神契,犹轩辕之师广成,辞简义深,若汉文之礼河上。既成功于诸夏,俾主教于长春,其以肖以续者得其真,故曰希曰夷而永其寿。翊我延洪之祚,为今持正之师,再振玄门,彼此皆一时也,爰疏鸿渥,后先岂二理哉。宜进号以追崇,尚传规于不朽。其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处机,可加赠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主者施行。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佑于一德,天惟显思,作者七人,道之行也。如辰枢之运元造,如机衡之契灵仪。谁之子象帝先,尽老氏关尹之妙,无不为将白化,行东莱西陕之间。或遁迹于尘区,或栖身于环堵。迨际皇元之兴运,亲承圣祖之眷知,嘉猷敷陈,允矣济时之具,玄机冲寂,超乎与天为徒。莫穷师友之渊源,咸诣霄晨之阃域,阐乃宗规之旧,繄予藩邸之宾,弘才伟学以相承,景贶灵祯之荐格,其加显级,以贲真风。除主教丘长春别示旌崇,馀仰主者一例施行。
    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钰可加赠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
    长真云水蕴德真人谭处端可加赠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
    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刘处玄可加赠长生辅化崇玄明德真君,
    玉阳体玄广度真人王处一可加赠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
    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大通可加赠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
    清净渊贞顺德真人孙不二可加赠清净渊贞玄虚顺化元君。
    右付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苗道一收执,准此。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无为之宗,是谓之道。至公之器,莫重于名。盖景范清彝,为人所慕,而华轩黻冕,匪乐之全。迹已著于生平,礼盍申于眷渥。通玄弘教披云真人宋德方,玄机蚤悟,秘学穷探,澡雪其心,不以纤私。自浼蒙鸿,其化不以小善;自矜德全,而才不形量廓,而物无碍。侣仙君而驭真伯,咸称席上之珍;乘飘忽而历昆嵛,动应环中之数。勉从所请,庸会其元。于戏!岁计而功有馀,畴继庚桑之伟,躅神凝而物不厉,尚徼姑射之丰年。可加赠玄都至道崇文明化真人。主者施行。
    至大三年(1310)二月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昔贤有言,尽忠于君,致孝于亲,归诚于天,敷惠于下,有才以济其用,有学以裕于人,秩可列于仙阶,道可弘于当世。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志平,襟神洞廓,丰格高严,褐衣为山泽癯,非谓之悴,衮服为庙堂相,非谓之通。泛然物应以无方,捷若循机而有永。入长春之室,教仍主于长春,全灵极之真,像宛符于灵极。示真观于四远,应礼眷于三朝。粤有嗣师,载恢悬躅,其颁异数,以进嘉称。于戏!弱水蓬莱,归渡不烦于舟楫,吉云飙景,方羊或驻于旌麾。可加赠清和妙用广化崇教大真人。主者施行。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道德正宗,屡传于贤裔,儒玄宿学,间出于熙辰。况教典长春,冠冕登瀛之列,而躬鹰睿眷,纲维宁极之规。宜进秩以宗承,示输诚于景向。真常上德宜宣教真人李志常,清文映世,高行绝人,搞述作之华于袷禳之表,廓神明之应于试听之余,璞不彫锼,行不崖异,斡以淳粹,舍以虚无。绳绳兮其可名哉,〓〓乎不可尚已。号其显卑,制则特矧,以为全真奕叶之光,以慰贤师累章之请。于戏!科盛扬于宝笈,千劫而继太晨君;实粲结于春华,再传而得诚明子。可加赠真常妙应显文弘济大真人。主者施行。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唐虞至治,有开奕世之规,箕颖外臣,允契登瀛之选。盖天之生材,不虚其用,而道之传叙,在得其人。粤昔长春,遭逢圣祖,芝绰远颁于东土,飙轮旋扈于西征。或后或先,在左在右,确然其志,凌冰霜而游太清,炳乎为文,挺圭璋而弘正纪。玄功叶立,师业益光,崇兹绿字之章,矧我朱藩之旧。于戏!祥麟仪凤,升平能几见之,绛境丛霄,殊渥不一书止。灵旃可驻,显号其承,除尹清和、宋披云、李真常别议旗崇,馀仰主者一例施行。
    赵道坚可赠中贞翊教玄应真人
    宋道安可赠元明普照崇德真人
    夏志诚可赠无为抱道素德真人
    王志明可赠颐神资道葆光真人
    孙志坚可赠明诚体妙虚寂真人
    于志可可赠诚纯复朴冲寂真人
    张志素可赠应缘扶教崇道真人
    郑志修可赠通微复静冲应真人
    鞠志圆可赠保真素朴静应真人
    孟至稳可赠重玄广德冲用真人
    张志远可赠悟真凝化纯素真人
    綦志远可赠体元抱德冲悟真人
    何志清可赠虚明凝静守一真人
    杨志静可赠洞虚得一玄通真人
    潘德冲可赠通虚妙道冲和真人
    右付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苗道一收执,准此。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蒙古狗儿年令旨
    令旨刻于唐四仙姑祠堂石壁上,双面刻,残高112厘米,宽58厘米,厚12厘米。该面楷书;分上下两栏,上栏刻令旨,下栏刻捐资人姓名。录自1936年版《牟平县志》。
    皇帝福荫里
    宁海王亦思马因令旨
    宁海州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百姓每根底,省谕的令旨:昆嵛山里有的烟霞洞神清宫里的,在先丘神仙曾过来,唐四仙姑有来。为他在前德行高的上头,他根底赠寓真资化顺德真人唐守明的名字与来,这先生每根底令旨与了也。教这随处宫观有德行委实的先生每,更别个宫观里有的先生每,就烟霞洞与立石者
    磨道与了令旨也!
    狗儿年(1310)七月十七日
    上都有时分写来
    莒密州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张忠□千户车……胶州千户所达鲁花赤马合□……谒仙典史翟……二官人姜从义莱登州千户所达鲁花赤拜海正千户花……宁海州税务大使姜文副使于敬……文牟二县木匠提领……孙彦能……徐提领□尚义坊王和之……望仙坊……崇德坊□□□金国用金国宝……鹰埠上……牟平县儒学教……莱阳千户……宁海州收差……大使于国瑞……德州……宁海州……山东宣慰府奏……宁海
    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石刻匠钟贵王士高并刊
    石刻现存神清观院外东北角,首尾略残。原为唐四仙姑石龛的室壁,两面刻字,高112厘米,宽约110厘米,厚12厘米,该面楷书,首题“□□□□道真□□□□□□□”,正文32行,满行32字。同处有刻像碑,残高105厘米,宽65厘米;小块残高92厘米,宽50厘米,厚均为12厘米。据拓片录,以《山左金石志》与民国《牟平县志》校补。
    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鞠孝恭撰
    承事郎宁海州判官蒋本敬书
    登仕郎中书省断事官知事毕居敬篆额
  仙姑,宁海牟平人,唐氏第四女,其家好善,尤崇玄化。姑自年幼,不茹荤擅。及长,性孤洁,乐淡泊,常有出尘之想。父母欲嫁,誓而弗许。一旦道妆,拜辞二亲,径诣昆嵛山危岩之下,结茅而独居焉。其山险峭幽邃,树木蓊蔚,猛兽纵横,人迹罕到。姑处之恬然,殊无动虑,久而人见其心志坚确,修炼精专,深造玄玄之妙,大加敬奉,遂以仙姑称之。初长春真人年方弱冠,甫入道门,闻姑之名,特来师问修行之要。姑曰:“汝毋吾问,异人从西不久而至,乃汝师也。”且道其状貌。重阳祖师果自关西而来,化度七真,达于宁海,开烟霞洞,创神清宫,姑居之处,遂为全真张本之所。噫!若非宿有仙缘,妙通神异,焉能逆知如是乎?姑之羽化,遂在重阳未至之前,其灵柩实长春诸真辈,安厝于岩穴之中。为经岁久,门垒颓败。泰定四年(1327)冬,山东宣慰同知泰不花公按治到州,公爱民重道,忠厚人也,拈香于东华宫,因见石刻圣朝宁海王赠姑真人令旨,深加叹美,本宫提点耿道清话及仙姑归真,至今一百六十余年,未曾迁葬。公即回辔烟霞,叩坟瞻礼,顾谓本州监郡拜也及州判官蒋本敬曰:“仙姑道行如此,其于葬事,可不为助理乎?”二侯欣然领略,首出己俸,暨诸司属施钞三十锭,付道清同神清宫提举林道润共办其事。于是命工伐石修砌,迁瘗既毕,在上复立贞珉,以纪姑德。道清等持姑行状,踵门来谒,恳文于予,辞不获已,因论次之。自黄帝闻道于广成,而神仙之说始兴,逮乎殷周,太上以道德五千言垂教,汉唐而下.,得道之士,代有显人。独蒙皇元褒赠,见重于世者,五祖七真而已。至于清净真人孙不二暨姑,是乃玄流,诚为罕有,二人生于同代,姑又先辈,亦加徽号,至今令人景仰仙风,同宜表显其墓,用垂不朽云。
    铭曰:成道之因,在乎修行,历代师真,举皆男众。由来女辈,实罕其人,惟孙不二,暨姑之身。姑自幼年,荤擅不茹,誓不嫁人。仙风是慕,粗衣粝食,苦志劳躬,结庵独处,昆嵛山中。修炼精深,玄机洞透,长春闻名,尝来问候。姑云尔师,白西而来,重阳随至,其言果谐。功行既圆,倏然羽化,人到于今,称其道价。昨膺王命,赠以真人,今迁仙骨,葬以坚坟。立石刻铭,表姑盛德,对此群峰,同垂无极。
    泰定五年(1328)三月吉日东华宫提点耿道清、神清宫提举林道润。
    《登州府志》云:“右元人唐仙姑墓表铭,鞠孝恭撰,蒋本敬书,毕居敬篆额,泰定五年刻石,事具表中,言姑在重阳未至前,又言泰定四年冬姑归真一百六十余年云云,是年丁卯,上距金大定二十九年己酉为一百六十年,则羽化必在大定之季。而莱阳有张仲寿所撰马丹阳归葬碑,言大定七年丁亥,重阳来宁海,庚寅正月初四日逝去云云。是羽化在唐前,且二十年。唐之化不得在重阳未至前也。表又言石刻圣朝宁海王令旨云云,据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九年诸王阔阔出请以分地宁海登莱三州自为一路云云。是州地为诸王私属,故得有王令旨。宁海王宜即阔阔出矣。此刻文及书皆不工而篆法尤异。表第一行题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十有四字额,亦宜如之,而只作十字,为〓〓〓〓〓〓〓〓〓〓亦不知其于十四字所同异损益为何字也。岂当日蒙古有是篆法乎。录之以资多见。”
    修志者注:泰定四年为1327年,减160年为1167年,即金大定七年丁亥,正是王重阳来宁海之年,怎能说重阳羽化在唐前?又据民国《牟平县志》卷十《唐四仙姑传》,明言“姑之羽化,虽在重阳未至之前,其灵柩实长春诸真辈安厝岩穴之中。”如仙姑羽化在重阳逝去之后,丘处机等一直在陕西与丹阳等守墓、云游,直到明昌二年(1191)十月才东归栖霞,期间20余年,岂能葬仙姑遗体?又,篆书额应为“寓真资化顺道真人祠堂”十字,省去“唐四仙姑”四字。
    紫府洞诏文碑
    《山左金石志》:皇庆元年十月立,正书,篆额。碑高八尺五寸,广三尺四寸五分。在文登县紫府洞。右碑额题“诏文之碑”,四字横列,径五寸五分。碑凡五层,四层俱诏文。第一层二十七行,字径九分;第二层二十九行,字径九分;第三层三十三行,字径八分;第四层二段合为一列,凡三十四行,字径八分。下刻衔名年月,凡三行,左读,字径七分。
    修志者注:此碑已不存,《金石志》未载碑文。下文据《道家金石略》所载《重阳万寿宫诏文碑》前六诏录入,供参考。《重阳万寿宫诏文碑》早于《紫府洞诏文碑》一年,且二碑照片形制相同。
    另据《光绪<登州府志>》《东华宫碑》,亦立于“皇庆元年”,其内容为至大三年(1310)加封李志常、宋德方、尹志平为真人,加封马钰等六人为真君的诏文,共四种,无一不与上文“东华洞五华碑八种”碑文重复,一奇;第三种“圣旨”碑文前有“东莱石匠提领孙世昌、顾坚、杨德新、姜德林、孙德用、李德实刊”,碑末有“大元国皇庆元年岁次壬子月日;诸路都提点栖玄致道通真真人陈德定立石;都功德主资德大夫遥授左丞行山东东西道宣慰使王佐夫人刘氏娘子完姐舍人玉音夫人吴氏女妙童”,可知这四种圣旨并非一碑,“东华宫碑”也不是碑额原文,二奇;武道彬、李道元均得圣旨主持东华宫,其诏文竞不见于碑,三奇。解此三奇,有望于来者。
    诏文之碑
    成吉思皇帝赐神仙手诏:
    制曰:天厌中原骄华太极之性,朕居北野嗜欲莫生之情,反朴还淳,去奢从俭,每一衣一食,与牛暨马圉共弊同飨。视民如赤子,养士若弟兄,谋素和,恩素畜,练万众以身人之先,临百阵无念我之后,七载之中成大业,六和之内为一统。非朕之行有德,盖金之政无恒,是以受之天祜,获承至尊。南连蛮宋,北接回纥,东夏西夷,悉称臣佐。念我单于国千载百世已来,未之有也。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犹惧有阙,且夫邻舟剡楫,将欲济江河也,聘贤选佐,将己安天下也。朕践祚已来,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见其人。访闻丘师先生,体真履规,博物洽闻,探赜穷理,道充德著。怀古君子之肃风,抱真上人之雅操。久栖岩谷,藏声隐形。阐祖师之遗化,坐致有道之士,云集仙径,莫可称数。自干戈而后,伏知先生犹隐山东旧境,朕心仰怀无已。岂不闻渭水同车,茅庐三顾之事,奈何山川弦阔,有失躬迎之礼。朕但避位侧身,斋戒沐浴,选差近侍官刘仲禄备轻骑素车,不远数千里,谨邀先生暂屈仙步,不以沙漠游远为念。或以忧民当世之务,或以恤朕保身之术,朕亲侍仙座,钦惟先生将咳唾之馀,但授一言,斯可矣。今者聊发朕之微意万壹,明于诏章,诚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无不应,亦岂违众生小愿哉。故咨诏示,惟宜知悉。
    <己卯1219年>五月初一日
    成吉思皇帝敕真人丘师:
    省所奏,应召而来者,具悉。惟师道逾三子,德重多方。命臣奉厥玄德,驰传访诸沧海,时与愿适,天不入违。两朝屡召而弗行,单使一邀而肯起,谓朕天启,所以身归。不辞暴露于风霜,自愿跋涉于沙碛,书章来上,喜慰何言。军国之事,非朕所朝,道德之心,诚云可尚。朕以彼酋不逊,我伐用章,军旅试临,边陲底定。来从去背,实力率之故然,久逸暂劳,既心服而后已。于是载扬威德,略驻军徒。重念云轩既发于蓬莱,鹤驭可游于天竺,达磨东迈,元印法以传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顾川途之虽阔,瞻几杖以非遥。爰答来章,可明朕意。秋暑,师比平安好,指不多及。
    <庚辰1220年九月>十四日(御宝)
    皇帝圣旨道与诸处官员每:丘神仙应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诵经文告天底人每,与皇帝祝寿万万岁者。所据大小差发税赋,都教休着者。据丘神仙底应系出家门人等随处院舍,都教免了差发税赋者。其外诈推出家,影占差发底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断按。主者奉到如此,不得违错,须至给付照用者。右付神仙门下收执照使。所据神仙应系出家门人精严住持院子底人等,并免差发税赋。准此。
    癸未羊几年(1223)三月日(御宝)
    宜差阿里鲜面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奏知来底公事是也煞好,我当时已有圣旨文字与你来,教你天下应有底出家善人都管着者,好底歹底,丘神仙你就便理会,只你识者,奉到如此。
    癸未年(1233)九月二十四日
    皇帝圣旨:你已先成吉思皇帝圣旨里,道人每内中不吃酒肉无妻男底人告天者,不是那般底人,吃酒、吃肉、有妻男呵,仙孔八合识你不拣择出来那什么,你底言不信底人你识者。粮米你每年依例送得来者。准此。
    乙未年(1235)七月初一日(御宝)
    皇帝圣旨道与清和真人尹志平、仙孔八合识李志常:我于合剌和林盖观院来,你每拣选德行清高道人,教就来告天住持。仰所在去处赍发递送来者。准此。
    乙未年(1235)七月初九日(御宝)
    黄县栾氏刻烟霞洞七真像碑
    原碑现存昆嵛山烟霞洞旁,石刻完整,文字略泐,圆首,高102厘米,宽60厘米,楷书。据拓片录入。正文17行,全行24字。标点为修志者加。
    □□因□□名□□□
    州儒学教授东牟鞠孝恭撰
    □□神功化□□立全真之教,启□后人,而人人乐为崇奉□□□□□□□□实乃邑之名族也。由祖以来称为奉道之家,□□□□□□□者,栾实至神清宫□□,见洞中空寂,忽然有感,而谓宫主前本州道正孙□□□真所开,乃名迹也。中间可无尊像以为致敬乎!即许以□□□□□对父兄辈告其因,一家翕然信应,遂捐己贿,命良工□□□求得美材而琢焉。至延祜四年(1317)功始克备。栾实扶舆与奉□□□□道正孙公踵门谒予求文,用刻于石,以永其传。夫天下孰不被其庥荫?而栾氏克成兹盛事,可为信道以崇奉者也。予嘉其意故不辞而为之书。
    五月丙寅朔黄县在城栾实甫立石□□□□兄栾聚弟栾仁弟栾彦男栾瑭
    宁海州道正宫门提点孙道衍书丹莱州在城作头梁玉刊
    □□□□道渊提举刘道煦知宫孙道和知宫李道真知宫王德淳
    重修烟霞洞七真殿记
    碑今在神清观院内东北角,略残,高44厘米,宽72厘米,首题“重修烟霞洞七真殿记”,楷书,22行,满行16字。据碑录,残缺部分据《昆嵛帖》补足。
    七真殿隳于年深,无人顾虑。库使鞠翁,家富乐施,所识穷乏,咸被其泽,乡邦称焉。间念仙迹废隳,捐钱委东华耿道清董新是舍,檐楝户牖,轮奂既成,请纪石以示后。予重翁义,不惜为书:翁名英,字仲杰,州东山北头居人也。
    时至元丙子(1336)中秋,郡儒钟崇德志
    般阳路万山殿青作行作头程义甫刊
    契遇庵石刻
    契遇庵石刻,位于文登紫金峰北麓契遏庵遗址“白玉台”西侧石壁上。无年月,约为元时刻。“契遏庵”(见图2-39)三字竖排,楷体,字宽50厘米,三字高162厘米。余皆小楷,字径4厘米。全文自左至右竖排。由白玉台西下十多米有一巨岩西向,刻“洞天”二字,字径80厘米;由此向西过涧,山岩高矗,东向绝壁上方,刻字“福地”,与东面白玉台下“洞天”相对。惜其字迹因风化和树枝摩擦而漫漶不清。白玉台西山坡上,递次分布着马丹阳命名的“九阳池”。白玉台西北坡下,有大型石锅、石槽,是古代契遏庵道人的用具。马丹阳汉白玉石像在20世纪90年代新建契遇庵内,21世纪初洪水毁庵,石像冲至山涧。
    契遇庵
    施主王瑜
    石匠曲才万昌曲成
    施主孙仲益王道元
    圆明道人李道昌书
    住庵道人谭致真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