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795
颗粒名称: 第八编 石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69
页码: 446-513
摘要: 本编分四章宋以前石刻、金元石刻、明清石刻、现代石刻情况。
关键词: 昆嵛山 石刻 铜器

内容

昆嵛山区出土的铜器铁器,特别是刻有铭文的金器。较少有铜锥、铜镞、铜戈、铜剑、铜币、铜鼎等,均散记于第三编各区;本编仅记汉代以来的石刻,包括刻图与刻字,或攀崖拓字,或求索珍藏,不遗余力,力求详备,并附有照片或拓片。少数零星石刻散记于第三编有关区内,此编不复载。
    第一章 宋以前石刻
    第一节 汉代石刻东汉画像石出土于昆嵛山前怀无染院。照片来自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石刻拓本资料。
    东汉建初石刻
    光绪本《文登县志》:“司马长元墓在县西三十里珠山前。墓久平,惟二石阙存焉,高八九尺,广二尺。其一上二字剥,下为‘司马长元墓门’六字。其一为‘建初六年十一月三日成’十字。建初为东汉章帝年号。字势稍变西汉之体,而笔画近处无波磔,则与汉末光和诸碑不同。司马之为官为姓,不可考矣。《旧志》不知为汉墓,以石阙似剑形,引宁海张崧《石剑考》于艺文,谓为晋人所为,误。按:《西汉书·百官志》大将军之属,有司马主兵,又有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别部司马,司马或汉官也”。今考二石原相距5米,石高2.95米,宽46厘米,厚22厘米,形同石剑,俗称“双石剑”。两石内侧刻字,系汉隶,书法质朴。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的《书法大辞典》载:“西石上的字看不清,贯,司马似是官职。由此想到汉末,司马氏追杀汉功臣之后,金日殚后代逃到文登改丛姓隐居,可能与此墓主曾守边于此,后代熟悉其地有关。待考。
    附:东汉永康石刻
    汉永康石刻位于无染禅院内,据1936年《牟平县志》载,石刻共七十五字,九行,刻于石器面。石器形如香炉,高一点四尺,宽九寸余,长一点七尺。正面刻人马山水,极工致,窝深尺许。20世纪60年代建军营时失,有人谓其被砌于无染院前的石桥下。此石刻系伪托,旧志有四据:书法纯为晚近真楷,非汉代石刻;汉时无以佛地称“院”者;六度院为隋开皇三年(583)始建,岂可为汉永康时的见证;“永康”无三年。据1936年版《牟平县志》录入:
    东洋志长镇始
    齐国建立无染院是
    齐鲁二王圣舍山场地土边界
    东至崇石口六度院
    西至寨门口金铃院
    南至龙门口
    北至大悲顶俱是
    皇恩设立永无税粮供奉香火时
    汉朝永康三年创修
    第二节 唐无染院碑
    唐无染院旧址位于今之无染寺。该院碑已于20世纪60年代被打碎,砌于庙后新建宿舍后墙上。其碑文对研究唐代文化及中外关系极为重要,据国家图书馆公布的该碑碑阳拓片128×60厘米,碑侧拓片115×12厘米,圭首,题首“大唐登州牟平县昆嵛山无染禅院殿□”,碑四面刻字,碑阳字19行,每行最多47字;碑阴字18行,每行最多55字,碑侧拓片未公布,现据该拓片及1936年《牟平县志》,校以《昆嵛帖》抄录如下:
    碑阳:
  大唐登州牟平县昆嵛山无染禅院殿记(以下至第二行,不知当空几字。)详夫广大非乾坤莫究其□,□□□□□□□□莫穷其曜,□天地以虚空笼罩,虚空以佛性苞罗。始自周昭,下生迦卫,及于周穆,入灭但户,分玉轴于赡部洲,梦金身于汉明帝,方得律海浩浩,法波洋洋。后至梁方来达摩,乃以禅林耸秀,法号铿镝,一花开六代之师,五业破三乘之教。皆赖我圣上皇帝,玉龙腾瑞,金风凝祥。握五帝之乾符,精明造化,登三皇之宝位,大活苍生。我伏维相公王,千年间器,五百英雄,德化青丘,恩宽碧落。州常侍诸葛,仗扶天剑,应辅国星,冰清莲幕之宾,月白〓行之吏。县大夫刘,琳琅重望,礼乐成家,□牛刃而无别刀,制锦花而有异彩。掌印判官张,以治民有法,佑静一州。押吏等公纳无私,恭顺五品。伏以法主和尚,道深九流,德峻三峰,戒珠冷而寒水一池,心印明而秋蟾五夜。伏自穿云得法,止锡峻岩,逼水安禅,写志溪涧。近则齐鲁之台相知仰,远乃吴越之公侯顺崇,为人天师,救生死苦。门人道明等,戒节寒松,行清霜竹,例披云服,竞扣真机,或参礼于诸方〓,或当院而佐侍。其山乃号昆嵛,松萝森邃,岩谷幽奇,大川激沧海之波,极顶峭虚危之宿。院额无染,堂房四匝间松桂,张凤翅以翱翔,殿宇一基架梁椽,砌龙鳞而偃蹇。僧经冬夏,实光养道之(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朴现圭提供)方,额请节庭,永晶高峰之势。基是檀越主宋璋地舍拾顷,壃及四山,信士早著善芽,夙继给孤之愿,今倾崇志,预修弥勒之因。又鸡林金清押衙,家别扶桑,身来青社,货游鄞水,心向金田,舍青凫择郢匠之工,凿白石竖竺乾之塔。殿中功德主解通五十人等,竞舍珍财,同修真像,信明湘汉,志重牟尼,继释迦之前因,企逸多之后果。乃邀张手,塑天人师,金容开千叶之莲,玉相示五云之瑞。僧敲霜月,声来碧峒之中,佛礼寒花,韵发白云之外。四址截定,一院裁成,并蒇大斋,广申赞。时也和风扇柳,莺啼溪上之丝,暖日开桃,花笑峒中之锦。莫不迓真徒,命仙侣,禅清律秀兮云水来,羽薄霞轻星月降。于是选凿寒石,拣召名工,请虔述奇,刊将永碣,用显后天焉,普资法界矣。
    光华四年(901)岁次辛酉三月癸未朔十八日庚子辰时书记孔诠镌字
    碑左侧(近碑阳落款一侧)
    功德施主两浙定乱安国功臣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彭城郡王钱锣功德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守潍州刺史兼御使大夫钱镇施主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押衙检校国子祭酒兼御使中丞陈言施主浙江东道东面都指挥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守明州刺史兼御使大夫黄晟施主浙江东道东西都指挥副使原户部尚书守我州刺史兼御使大夫钟宥
    碑阴(据国家图书馆拓片录)
  摄牟平县令将士郎前守郓州庐县令刘郜文林郎守牟平县主簿张袭□□□□□□录事刘讨刘琥□□□□摄文登县令前陇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太子校书夏侯瓤文林郎守文登县尉赵□押司宫□□录事张从先师和尚常益当院法主和尚巨弘院主道明□□道□供养主知穆典座云□□□□修□尊佛弟子解通男元深男元琛元鉴元珂施主解元兴弟元球□□□□于可立修菩萨弟子王表□□□□□□修迦叶弟子李惠昌修阿□弟子吕丞〓严男希重添修中尊主宋荣宋□□□□□□施主宋迪宋哲宋贤唐才□□□□□□王贤于可一李璋李畅王员杨卓李满张友从李真孙傲□□□□□□□王爽鲁顷王操王厚王从□□□□□林景刘浩王彤贾约于居于珂张琏孙原孙桀王端王辜李洪□□□□□□孙殷宋略李从姜元李素王世□□□□造功德塔施主新罗国押衙金清行者王如押衙陈善僧□□师□□□□□□□□□□志□□□道玽可□道通知穆道云道津桂福道潜道□道摞道磷师□师□□□□□□□□□□师远处讷道颐师温道新师政知简师合师琛道澄道进□□道恪原及敬真□□□□□□□□师□玄鉴今诸行□师全师辰师□务璋道隐道□□牟尼弟子善思善静净明善念善合真性真悟妙意惠□□□□□□□□□□如坚明悟清坚素悟诠贞雅契贞真会贞如□□贞□惠胜真意真智□绿合政□□□□□□□□□□□□□仙福诠守遵悟本坚义守英坚悟契芳虚峻□一守真守节玄义真智贞信善意善修□□□□□□□□□□□□□□□□□□悟□悟幼宁幼通悟圆净意智幽智柔智仙观主□□清信弟子檀越主宋璋顷于大顺二年(891)十月五日立疏启□□□□□□□舍己□山地拾顷充造无染禅院永为常信长启伽篮□币造院□功德之胜因先原国界安宁法轮常转□爰及□□□□□□□□□□三涂次源规在□□□内外咸安千载之□□子孙兴盛右示舍前件山地造院者□□东及……之顶作□南□梨□□之岑□□□□谨具四至略疏□□□□□禅宫长为梵刹刊刻□镌名刊章后代云耳
    弟子□□□□□□共舍县郭内宅东园地一段添修中□□□□□施地东至□刘□□□□至……
    碑右侧文字不详,据1936年《牟平县志》谓“又载功德主宫超,檀越主张宣舍山边界,字多磨灭不可辨。”
    第三节 宋代石刻
    麻姑梳妆阁碑铭
    麻姑梳妆阁碑位于昆嵛山麻姑殿西南峰。据1936年《牟平县志》载,此碑高四尺,宽一尺六寸,石多剥蚀,疑是唐宋创建。碑文篆体,精妙有古法,字多漫灭,仅碑额完好,曰:“兴修虚妙真人碑记”。碑旁原有石龛,名“梳妆阁”。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阁与碑俱毁,今原址仅存阁的底座三根条石。碑刻原文见图8-7。
    姑余大仙并翻修殿碑铭
    原碑现存昆嵛山岳姑殿之前,麻姑冢之东北。石略残,文泐甚。螭首,龟跌,高153厘米,宽25厘米,首题“姑余大仙并翻修殿碑铭”,楷体,四面书,行、字数不详。清《登州府志》云:“姑余仙殿碑,宋太平兴国四年十二月己卯立,乃为麻姑翻修祠宇作者,半已漫灭,文不甚可读,惟铭尚存数句,语亦不工。……末题名有麻姑观主,有小师某某,盖皆女冠耳。”今原碑仍在,文字愈多不可辨认。据该碑拓片录入,参考1936年版《牟平县志》。
   乡贡进士李超撰前正团练押衙于杲书
    粤以羲皇之代轩辕之朝虞夏立尊殷汤当世□位□□□事□□素□正□□□□□□□□□□像法契斯良因道以怡养精神特□□□清□□魁岂能离彼于逡巡莫将以名为□□□□□秦始临朝盖徐福□泛长楫□□□□□□□□□数岂尽称量爰有奇峰号日姑岫□□□□□□月贸迁德盛而声音著远择居□□□□□□旋驰星使来访仙居天人得及于岭□□其使悒怏缘少遇精勤甚疏焚礼□□先迹实□亏□之诚末□□□弟子观主王守缘早契德风夙□袭□□岁□□是毁聩既在住持岂能忘本□发情□□□□□□入表归降将相同心尽处竭忠竭力黎民□□□□当郡别显殊勋一方之境界清贫四县之疲□□□每于修葺之间常为首领或于助缘之处并辍俸资□仇□□即□□□□□□□□□□□□□□功盖以采石嵯峨访材涧壑栾〓齐设基址俄周梁栋毕陈□□□□□□□□□□□□□□□上惹于天香起镇海隅壮观胶甸斯也殷辛琼室何足□□□□□□□□□□□□□□□□□□波之渤潞南瞻百仞之峥嵘人杰地灵山殊谷秀乡封咸仰□□□□□□□□□□□□□□□□难穷于伸吐咏歌莫尽于敷宣今遇宋帝祧位之□□归于朴素□乃显元微难穷旨趣视之奚如□□□名传入裔声拨四隅人杰地灵山奇谷秀□□□□□□□□志恳深求召其信士共彼翻修良工告毕华殿俄周梯连□□天长地久兮唯音存暑往寒来兮转光盛□匠人张□押司银事徐琳麻姑观主王守缘小师体和小师体宁小师体霞□□体玄尚姑体因体英体芳体□芝□□庄客王贞男磷□孙遇□男宪孙福男满潘台弟翰□广弟贵高谦男凤于嗣□□□□木匠都料孙建木匠于迪男宝男□□匠廷翰男□孙嵩鲁进王真弟荣李珍王浩潘通大藏寺尼志恩延进守迁西福□□□术道士孙鹏举小师道士孙善信开元寺义殊院主僧庄客潘进庄客王延福□□□□时太平兴国四年(979)岁次己卯十二月四日立疃头孙福男满白佛寺□杲□罗□院□访实东京建隆观九曜院华盖先生弟子云水道士□□神□
    宋玉林院塔幢记
    据1936年《牟平县志》载,宋玉林院塔幢在牟平玉林集玉林院中(今乳山市育黎村北),塔幢铭字系行书,多模糊难认,惟文中所叙乾桔广顺系五代汉周两朝年号,故节录如下,今幢已失:
    大宋国登州牟平县归化乡铁山里敕赐存留玉林院殁故院主大德塔幢记
    ……俗姓刘氏,本县东牟乡巫山里中……乾祜元年戊申岁……遂投先塔主讳神故为师,即嵠山长老和尚之门人也。长老乃曹溪一派,雪岭一人。折雪里一朵梅,,移来海峤,分曹源几流露,下泼嵠峰。人既去而名长存,塔且在而灵尚俨。今斯大德,即禅派之子孙也。广顺元年(951),于登州开元寺受戒,……逐师轨范,继迹住持。无名利而片衣片食,有钱财而一功一德。……端拱元年戊子岁(988),与各住持僧陆人等,诣阙进状,沐圣雨霖,重检焚修,再□申奏。伏蒙龙颜大悦,敕赐存留。寒林而甘露千山,幽谷而香灯万古。帖从赤县,牒自黄扉。……呜呼无疾,哀痛忽临。……欲存出世之训身,遂建孝终之幢塔。乃于旧墟之侧,永处玄宫。蝉鸣而百草九秋,鹤唳而孤松五夜。……法珍不量材琐,乃述铭云:……上人来兮真际,上人去兮无拘。……石火迸兮世寿,玄风归兮净居。门人怆兮孝礼,塔幢镌兮服除。蝉噪兮九秋咽,鹤唳兮万籁舒。……咸平元年(998)八月日□建幢。云水沙门法珍撰。门人小师法真书。
    寿圣院碑
    碑原存黄山后麓寿圣院中,今不存。碑额有楷书九字日:敕赐寿圣黄山院之碑。《牟平县志》按此碑,文不见佳,书法亦属平常。《府志》既以“熙宁元年,乃戊申,二十七日,不得为朔,”指责碑文之谬又讥为“乡里小夫所为,”乃犹录其全文,抱守残缺者,以其为宋碑而存之也。兹仍照录原文,并对证原拓,略加补正,以表存古之意。
    大宋国登州牟平县东牟乡巫山保盖闻金仁入梦,汉帝来祥,初标□□□□□□□堂之号。况乎金园宝地,是英明殖德之场,梵宇精蓝,乃檀那种福之所。是以灭怨扬善,须仗奇材,竖正摧邪,仰凭硕德。儒乃五常□□仁义居先,释则六□□□□□□□□□福业,须仗群英,若不挠于贤豪,独力难为成办。今者当院大殿一座,功德三尊,徘徊七事,周全圆满,□尊具足,莫不玲珑异彩□□□□□□□□□□□□□□□□□□殿堂,生心岁久,发意年深,良材十方演化,砖瓦遐迩檀那,精蓝有地,大殿全无,先铸金同像佛,无处安祥,致使人天失敬,缁素无依。遂乃辄陈丹□□□□□□□□□□每见云生雾起,叆叇□兴,西有岠嵎,名峰常震,八方摇动,四面低印,宇宙□□普天响仰。北有神女之山,执炉双峰,殊常异境,不具备陈。南有黄山之景,□□□□□□□□嵬峨□□地产□宅者,岂不是祗陀施树,孤给买园,永作伽蓝之主,常为保之公所。有院主继贞者,心澄湛□,德峻峰峦,宽之善播缁素,高□□声传远近。典座道威则温恭立性,谦逊成身,□十方以焉依,乃四海□是托,兼则匡护功深,修持务切。今则幸遇圣朝,得值明时,普赐敕额以飞来,何异于尧风荡荡者欤!照以不才,辄申狂简,乃述诵日:奇哉黄山院,美羡一方缘,圣恩普赐额,兴隆得自然,檀那皆助善,共贺太平年,殿堂高□涌,□楹近日边,庆赞良工毕,彩绘色新鲜,功德三龛有,周回七事全,崇修胜会者,福业得升天,院□号黄山,徘徊方境全,嵬峨真金垒,峭峻黄玉连,邻有龙三洞,兴云可覆天,顺时甘雨泽,稼穑并常年,必定龙神护,方可得如然,侧近神女峰,号曰执炉山,多应蓬岛客,必是洞中仙,或即麻姑现,留名远代传。殊常异境,片言难尽,聊序云耳。时历大宋甲申(戊申)之岁,熙宁元年(1068)十一月二十七日丁酉朔记。开元寺讲经律论传法沙门神照撰。同寺内僧判讲经论沙门□□□□□□初参。学究孙竞书。匠人孙永吉镌。宋重修黄垒院殿记宋重修黄垒院殿碑原在北黄村黄垒院中,今不存。据1936年《牟平县志》载,“此碑文笔简峭,剥泐处甚少,在县内宋碑中不可多得。”此次据拓本补正。其碑额题“新修殿记”四篆字,首行题“大宋登州牟平县黄垒院殿记”。
    大宋登州牟平县黄垒院殿记
    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惠,去之则丧。是以离礼于仁义者,不可以言儒,异律于定惠者,不可以言佛。达是道者几其人哉?邑之南有乡曰东牟,其村曰黄垒,中有尼寺一所,因其村名为额。其寺起于唐开元之际,至建隆间,有主尼净香住持,积日累月,完葺殿宇,稍为一新,至至道二年(996),堂廊周备,功力告毕,遂有香幢记。净香暮年,疲于主事,遂传于弟子智圆,复能张大院事,敬事师长,每岁化缘,结修功德。明年春,有女子王氏本邑里人也,笄年虔心,出家是院,修洁其身,不为物挠,居处弗杂,师见而异之,举措爽脱,器其名曰善宁。遂□□使令昼夜诵经,殊无怠倦,三历明试,经疏虽通,奈帐籍脱畧。善宁本家稍庶,遂舍己财。熙宁年二十削发,愧其罗汉殿庳陋,化缘遐迩,经营材木,五六年间,仿佛其事;择吉命工,悉拚旧植,一新梁栋,高不至危,小不至隘。既表正而告成,延塑匠而度位,满堂佛像,百彩备而俨饰精,朝暮礼参,心愈勤而志弥敬。女子之用心,亦其伟欤!今天子神圣仁孝,宰辅夔龙,德泽洋溢,施于方外,守倅郡侯,令佐县政,咸行仁化。虽海隅遐僻,尚□物□,非太平之世,孰能致是!比尼善宁,□殿成,屡求予为文。问其兴废之由,曰:“石□涌而舍利见,天锡钱而清地出,不知几百年矣,得之于故老之□,无所据按。”遂不铭载,直书其事,聊记岁月云尔。绍圣四年(1097)岁次丁丑三月十日,广平宋端符记。
    宋唐臣遗骸碣
    据1936年版《牟平县志》录入。《宁海州志》云“碣在姑余山麻姑冢左。高四尺,共八面,面宽四寸许,厚广均。书大楷六面,面一行,行九字;书小楷二面,面四行。楷法道隽,南渡后无此笔致惜唐臣何人?痉葬何时?皆无可考。”修志者注:痤葬时间,首句已明。该碣1982年文物普查时就未找到,盖已被损毁。
    大宋宣和六年(1124)岁次甲
    辰二月廿四日葬唐臣
    遗骸立标识揭文制永
    为瞻礼者发暴之戒云
    通直郎知登州牟平县
    管句劝农公事沈栩书
    宣和六年见行敕条下项
    一准律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榔者绞
    一准令诸获发冢二名比强盗一名
    诸亲获强盗每一名转一资
    诸赏应转资者于本职名上转补无资可转捕当每转一资支钱五十贯
    一准格诸色人亲获强盗二人转一资钱五十贯
    第二章 元石刻
    第一节 金代石刻
    金李太守题九龙池诗石刻
    金李太守题九龙池诗石刻,位于昆嵛山西北麓之九龙池畔,为摩崖石刻,额题“太守李公题”五大字,楷书秀润,诗款悉用行书,亦复流逸可爱,惜字多泐。2008年文物普查时,未找到此石刻。现据《宁海州志》与石刻拓片抄录如下:
    天眷庚申下浣日李仁仲谒姑余回访九龙池诗
    游宦驱驰厌呕心,口然乘暇访虚真。口行敢惮祈山鬼,口道何辞谒水口。口沼有为兴雨雾,口山无许见烟尘。(注有兵火云)风云肯假幽人力,更放清流济远民。
    天眷三年(1140)十月十七日,敦武校尉R家寨巡检周谨立石
  另据文登毕庶金考证,补足泐处,原诗或为下列文字:
    游宦驱驰厌呕心,兴然乘暇访虚真。
    径行敢惮祈山鬼,寻道何辞谒水魂。
    碧沼有为兴雨雾,青山无许见烟尘。
    风云肯假幽人力,更放清流济远民。
    金龙泉寺碑
    金大定三年(1163)牒文碑立于龙泉镇龙泉寺内,今不存。碑文据《光绪登州府志》卷六十五金石上录,标点为修山志者加。
    尚书礼部牒
    宁海军牟平县龙门□僧善琏状告本院大殿内见有佛像,自来别无名额,己纳讫合看钱数,今立寺名。勘会是实,须至给赐者:
    牒奉
    敕可持赐“龙泉寺”。牒到准
    敕,故牒。
    大定三年七月令史向升日,主事安石
    中宪大夫行员外郎李
    郎中
    侍郎
    正奉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国大王立
    大定三年八月日,住持僧善琏立石,匠人义刊
    金梵云院碑记
    金梵云院碑,据1936年阳《牟平县志》载,凤山寺前有碑二:一系宋天圣五年建,碑额题“敕赐梵云之院”六字,碑阳面首行题“大宋国登州牟平县东牟乡凤山梵云□□□□碑”末行有“天圣五年”字样,碑文为进士孙立撰并书,字多漫灭不可读,略之(今不存);一系金大定十年(1170)重修,碑文为郭长倩撰,原在牟平县坦埠村北凤山寺中,“文化大革命”初,碑头被砸。2010年残碑迁入文登市博物馆。残碑高143厘米,宽81厘米,厚21厘米。下有龟跌,高45厘米。阳面正文20行,满行49字。今据民国《牟平县志》录,并与残碑校核,补碑阴字:
    朝奉大夫行太常博士骑都尉汾阳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郭长倩撰
    奉议大夫行禹城县令骁骑尉赐绯鱼袋崔棠篆额
  牟平县治之东南百余里,曰凤山,峰峦秀拔,乔木千章,背负昆嵛,下临沧海,一方胜地也;故老相传,昔有凤集其上,因以为名。其中得地十余亩,坦平可居,有大道场曰梵云院,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所赐名额也。始自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六度院僧法平卜筑其间,有大檀越前宣武军节度、元从十将孙思较遂以地施,经营基创,为屋近百楹,实化草莱,皆为金碧。时方乱离,未暇具上其事,以乞寺名,至宋太平兴国日久方请于朝,始有院额。逮祥符中,有僧文远谨肯构之规,增修不怠,以此堂殿楼阁像设之具,无不毕备,高明显融,甲于一方,真无负于先师,而又能大其基构也。其后有法嗣曰道真,道真之嗣曰永通,继坐道场,日益加葺,为精蓝气象,增华往昔。遭宋季扰攘,盗起海隅,三灾弥纶,一切共业影响,焚巢毁像,扫地无遗,惟柱础屹然,尚存于残烟余烬之中,虽物之成坏有数,亦可为长叹息焉!永通一日慨然锐意兴作,谓其徒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今虽已废难起,大缘难成,苟得众以同力,积日以为功,一椽一甓,增之有渐,尽心尽力,必将惠我三昧,迟以岁月,庶几可成,诸君其勉以相我!”遂与智奉、智琛、智深、智瑞、智恩、智福、智宝、智俭、智端、智饶,法嗣宗式、宗显等十余人,行化四出,以三峰院僧智通为修殿功德主,僧智海、永勤佐之,檀越张昭、冷弁、于安、王棠亦助其力。于弁、刘收、孙勋、王辉、张贤、姜迪、孙舜,各施钱百千,为塑绘之费。里人皆以永通干扃足以辨事,道行足以感人,而发心猛烈如此;故破悭舍有,解衣散钱,以就胜缘,能者致力,巧者献工,辨者劝施,遂能兴旧起废,穷壮极丽,迄卅余年,乃即成功,用钱无虑四百万,经始于阜昌癸丑(1133),至大定之丙戌岁(1166),毕兹能事。向之荆棘草莱、龙蛇虎豺之区,而今则佛宇僧房,丹垩灿然,凡所以尊崇经像、安养圣贤者,无不称事。过者瞻仰,相顾惊叹,皆以为永通之材器能立事也。落成之日,远近倾倒,皆愿刻石,传之方来,乃蒙以乞记见属。窃以为出家丈夫,以一瓶一钵,为云水闲人,林栖谷隐,被褐怀玉可也,况沙门之法,屏营山樊,行乞取足,日中受供,林下托宿,故昔人以把茅盖头,或以断薪续禅床,亦何用穷土木之妖,自苦心志而劳筋骨也?然有为无为,为己为人者,常相须而行,古人云:“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法,堂前草深一丈。”所以名山大川,通都巨邑,佛刹相望者,必有大才智之士,志在出世为人者,悉力而成胜缘也。今永通与其徒,能于末法中作佛事,盖欲以法平知见之香,普薰斯人也,其志顾不伟欤!
    大定十年(1170)岁次庚寅十月丁亥朔十四日建
    敦信校尉行县丞孛术鲁忽失刻敦信校尉
    ……永通统二年度到门人九名智阜智深智端智琛智饶智俭智恩智福智宝师孙二人宗显宗式
    ……丁全马饶男马福裔丁琳丁和男丁勋林攒男林成助功姜云孙广男孙砚孙周
    ……薛勤
    刊石匠文登县豆山保第十二都孙仁妻邵氏男孙仿姪孙式孙礼孙虎孙兴副手徐宪梁俭刘□成潮成旺
    ……孙潮孙舜男孙俊孙孝孙弥孙流孙惠张全妻王氏
    ……梵李革山后宋演男宋政刘仝田山前王收王通王□
    ……洞姚庄崖西村缘安杨鱿于广于□于氏
    ……谭向谭仝孙千孙进孙政肖政王信于林王生孙金
    ……宅□美庚林仙林义吕彦于重于存吕贵林贵李碾王义
    ……林仙长栏村万重于震孙氏郑氏孙恕王式于氏王氏孙汶崔让孙进火头孙如
    ……丁宝丁受姜用可□于广张进李旺马锡邓氏高通孙流妻徐氏王祀刘弁姜宏姜政李流姜氏姜政姜颜姜氏于观戴氏林何妻骆氏
    ……浣碑人王玉丁〓厨司高宗明姜宗万刘宗卿万智收善□管园姜元管火陈□厨头吴本堂头于文通善友杨参
    ……智鞠氏吕仙姜才于千姜穹
    一…徐益刘氏景氏皇盈皇智吕收皇伦陈益皇新车金收庄于□于演姜□姜经孙近王义迟□姜演李宝王政行县尉燠暾习邦
    ……氏王威王能王□王德王安
    碑阴(每行上残约五、六字,共23行,满刘□□□王进并妻孙氏行残存46字。)
    ……郑氏刘氏孙全迟氏杨氏王稠孙进母徐氏孙政姜言孙用宫氏冯氏刘氏于进战及母杨氏妻肖氏仗母李氏吕辛
    ……于氏刘信妻辛氏潘登妻箪氏胡仙妻王氏刘清妻鞠氏吕贤妻宋氏刘饶妻孔氏徐颜妻王氏箪太妻周氏
    ……明□进高元王文孙板冯稳伦亦修春修旺修式修智妻子氏
    ……于氏安太王氏孙氏杜氏孙吉王氏
    ……至大定癸巳(1173)凡六十六载重修大殿暨塑圣像做至殿墙及壁塑画翻换侧殿法堂廊庑
    ……迁四恳三有法众有情同登乐果者
    ……孙一郭妻李氏无阳徐隆母张氏妻于氏孙收妻李氏于德周氏
    坊正辛全母江氏妻王氏潘氏
    ……王德王晖刘红王通刘金妻闫氏曹新邴成妻田氏孙义妻王氏刘亦妻孟氏初婆梁氏林海妻邴氏男太宾杜氏冯十婆王氏王程刘□
    ……使林问
    碑右侧(碑首一边)
    ……画法宫内功德人祝忿
    碑左侧无字
    凤山寺金代永通和尚墓石画像
    墓在凤山寺庙房西250米山坡上。2005年3月1日,小观镇郐家村村民郐光远用推土机平整养鸡房地基时,推出一石墓。墓顶装饰已不存。石墓上口用一矩形石板盖住,石板东西长1米,南北宽0.7米,厚0.12米。石圹高1.35米,底边长1.8米,宽1.26米。南有两扇石门,每扇宽0.31米,高0.6米,各刻凸起的9个乳钉,每行3钉;东扇左中刻一石锁。石圹四壁立石分两层,底层高0.6米,垂直;上层前后左右四块石板,每块两端各斜60度刻榫,使石板向中心倾斜,以便收口盖顶。石料皆花岗岩表层天然石块,刻浮雕一面加工凿平,面向墓内;背面未加工,厚者0.5米,薄者0.2米。四角垫石各有一枚铜钱,见其一为宋熙宁通室。1.南门东侧石板刻“柳枝洒水”(攘邪);2.南门西侧石板刻马夫与马(将军坐骑);3.门与上述二石之上的大石板(二层板)高0.77米,宽端1.8米,东刻一绅一僧下围棋(僧为主座),僧西刻一鸾一凤,二神乌脚踏“花草拐子”;4.东上层石板刻走龙,石高0.5米,长端1.16米,短端宽0.92米;5.西侧上层刻螭龙,有鳞无角,吐须,头转向左后,大小与4同;6.北侧底层刻绅、僧品茗(绅为主座),绅东为兵器架,可知是僧到将军家品茗,此石大小与3同。7.北侧上层,刻双手抱符节的立身将军像;8.石圹中心砖铺地,上放一石函,盖小屋殿顶,可双手得起,下有方坑装骨灰(被一信佛老妇取走掩埋),石函长0.5米,宽0.4米,高0.35米。函南面刻两扇石门,东扇门半开着,一僧露出半身,这就是墓主永通了。据郭长倩碑记,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六度寺僧法平卜著其间,有大檀越前宣武军节度、元从十将孙思较遂以地施,经营基创,为屋近百楹。北宋末,寺毁于战火,金初永通主持重修一新,其徒葬永通时,刻永通生前最崇拜的两位创寺人的石画像作纪念。古墓壁画中,刻绘墓主人生平所仰慕的人物是“汉代以来的习惯”(见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八八》)。石刻今移在文城剧团院内。详见初钊兴2006年第一期《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文登境内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宁海州昆嵛山丹阳马钰《归山操》并序
    碑现存雷神庙,碑阳略残,文存。碑阴残甚,文泐。圭首。篆额“宁海州昆嵛山丹阳马钰”,题首“琴操归山操并序”。碑高185厘米,宽105厘米,厚15厘米。碑阳楷书,共9行,满行16字,碑阴不详。据拓片录入,参考1936年版《牟平县志》。
    宁海州昆嵛山丹阳马钰
    琴操归山操并序
    钰与云水僧竺律师、殿试范寿卿相会于郡城之北三教堂,因焚香宴坐,命廊州道士王大师鼓琴久之,亦一时之盛会。日昃则有乡人云集,由此作琴操《归山操》,盖钰有归真之意也。时大定二十年(1180)九月二十一日昆嵛山丹阳马钰记。
    能无为兮无不为,能无知兮无不知。知此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风萧萧兮木叶飞,声嗷嗷兮雁南归。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死兮犹贪痴。嗟人世兮魂欲飞,伤人世兮心欲摧。难可了兮人间非,指青山兮当早归。青山夜兮明月飞,青山晓兮明月归。饥餐霞兮渴饮溪,与世隔兮人不知。无乎知兮无乎为,此心灭兮那复疑。天庭忽有双叶飞,登三宫兮游紫微。
    范怿《跋(归山操)》
  碑原在牟平城内马丹阳故宅,今不存。据民国《牟平县志》录入。  吾乡刘宜之,郡城之北,有庵一所,宽闲清靓,以馆四方云水之士,命僧烛律师主之。予因暇日与丹阳马真人尝游息其中,名之曰三教堂。一日焚香晏坐,有郦州道士王公抱琴而来,作金石弄。其声清越,远山与之俱应。真人作《归山操》以示众人,皆升仙妙语,无一点尘气,人敬爱之。噫!真人已羽化矣,斯文不可复得,命工刻之于石,用传不朽耳。大定甲辰(1184)中元日,州学正范怿跋,男景仁书。
    大金宁海州文登县昆嵛紫金峰东华庵全真社之记
    此碑原在东华宫中,行书,已失。此为牟平区博物馆张凌波据《昆嵛帖》整理。此碑文为研究三教七宝会、金莲会成立后的昆嵛山全真教的会众组织发展提供了生动资料。
    夫明珠蕴乎重渊,珊瑚生于海底,神异瑰伟之迹则何居哉?是冥乎清旷之域者耶!文登县之西距郭四十里,群峰岿然,林壑尤美,望之桑柘如云,则昆嵛之阳也。昆嵛前列,两足自北而南远相抱合,中其地夷而势阻,土肥而民丰,冈峦最隆于民居之后,有水自横翠下注谷,南出曰灵源泉,泉两旁皆山,嵖岈相向,如人执戟,夹水而陈,据南濒水之左一峰,发于其麓,曰紫金。是峰之于昆嵛,如娟秀人,直其眉目清明处也。前□地平坦,松郁百寻,乃余族侄登高之地也。
    大定壬寅(1182)中,丹阳真人遇而喜之,顾谓土人曰:“此洞天福地,清旷之域,是宜有奇观异迹处焉。”登高大悦,遂施其地,由是门弟子及土人相与构堂宇,真人遂以东华名其庵云。厥明年,真人行化于昌阳,因蜕于彼而不能返。爰及甲辰岁(1184)季夏七日,昆嵛之阳大檀信进义校尉、汾阳郭君讳天民,暨余叔父忠□庵道友辈,追慕真人宿昔风度,遂斋沐虔祷于庵下,由是获应,遽笔数百余言,凡不及社事者,兹故阙之。及乎归,有书纸尾曰:“予十五日再降,与子等缔一胜缘。”以故如击鼓中庭,声震于外,逮日倾远近来观,己而果降,仍示诗于众曰:“驱骤云舆下九天,特来凡世阐良缘。劝人应起全真社,皆逐扶风步碧莲。”众览诗惊愕,忽西北有大云垂空,雷雨暴至,时庵屋才数间,道士患雨散其众。既而至坛,云翳辄解,天色镜碧,道俗咸以真人威神力故。于是,毕愿结社,遂白坛请式真人,乃为大署,其言曰:“人非道不行,道非人不立;东华者,吾之祖宗;全真者,我之门户;我师父重阳真人起七宝于文山,结金莲于宁海。”至是,众具知取法,乃推予叔暨汾阳郭君,每月定为都会首。真人犹悯社众诚出一时,逾久或怠,重缀□□出玉华辞二阕,武其功而勉之,立授门弟子善于讴咏者,为之曼声,歌出辞云.“全真会遇仁友,门人频得聚,好结洪缘,个个须教步白莲,经持三教,念念无忘常在道,斋戒精勤□□□。”□朝上真时,亦声震林木,响遏行云,之比坛下,靡不感激称善,如是社立。真人将升,乃留诗别众曰:“马风今降宝坛来,阐得全真社己开。笔兴未阑鸾鹤倦,云舆复返赴蓬莱。”须臾有□□祥光,自坛而起,炳轮明灿,磅礴空间,久乃始没。故其社之兴盛,罔丰凶寒暑而来赴社者不怠,呜呼,可谓勤矣!真人平日至此,未尝不以慈悲为心,竞不能致人于道,犹待如是警动,然后其道行,人之难悟也若此。按《南华经》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人苟不以万累胶心,则几于全真矣。”丹阳真人,克全之以应现无穷,变化不测,而又卒寓诸社,欲援是方人同入长生门,虽未见策名元始之家,然社中人,以逍遥遣意乎事物之表,他日骖风驭步白莲,追逐真人于三岛、十洲,不为无人矣。
    适真人之法嗣:曰明慧、曰德真、曰道成,三子俗姓于氏,全真门之高弟也,忽□然悟曰:“□□父为□一大事因缘降显,斯神异之迹,其志亦将以警化无穷,岂止今日而已哉!若不刻之琬琰,是□在我门人也。”于是,即募工伐坚石、违崭岩,曳杖躬诸畎畝,而来命仆为文。仆谓世之灵场者,有则不过施于薯夜,此以白昼而又种种神异,是宜刻诸石焉。然仆一□农耳,□知为久。
  且此社始末,至于终身不怠,功成有归,真人诗辞中具可见矣,岂复区区用人绣其鞶悦哉!三子俱曰:“不然,子但为我铨次立社之岁月,及兴庵之因缘,自来而已,岂更绣其鞶悦耶?仆嘉其言,又喜三子之能立事,于是辍耕返舍而来为之书。
    时大定二十七年(1187)岁次丁未仲秋四日昆嵛逸民于怀瑾记
    故中仪大夫秘书少监侄昆嵛无学子郭天锡书丹
    都社首郭天民于忠
    全真门弟子于明慧于德真于道成立石
    邑人孙震刻
    玉虚观牒
    碑高63.3厘米,广86.7厘米,14行,行10字,正书。碑已不存。据陈垣《道家金石略》录。
    尚书礼部
    宁海州牟平县昆嵛山圣水庵王处一状告:为本庵自来别无观名,已纳讫合着钱数,乞立观名。勘会是实,须合给赐者。
    牒:奉敕:可赐玉虚观。牒至准敕,故牒。
    承安二年(1197)十二月日令史杨谦、主事陈□
    奉政大夫国子监丞权员外郎黄掴
    奉政大夫礼部员外郎蒙古
    承直郎翰林修撰同知制诰权郎中朱(押)
    郎中
    侍郎
    通议大夫守礼部尚书张
    特授体玄大师赐紫玉阳子王处一赐紫道士知观杨道玄立石匠人朱俊刊
    圣水岩玉虚观记
    据1936年版《牟平县志》录入,据陈垣《道家金石略》校补。“玉虚观记”碑位于玉虚观万寿宫东侧,立于金贞祜二年(1214)。此碑由朝散大夫国傅撰文,文山进士范景纯篆额,全真大师韩道温等立石。碑坐东面西,通高5.7米,宽1.25米,厚0.28米。下为龟趺,石呈灰褐色,为本山花岗岩石。额为青石,质细且坚,镌刻着四条龙,龙体蟠绕迂回,龙首成双分别伸向碑额两侧,栩栩如生。碑额正中为篆书阴刻“玉虚观记”四字,碑身石质与额同,均为客石。正面碑文,寸楷、纵书、阴刻。碑文25行,满行74字,共1460字。碑阴上横列阴刻隶书“王玉阳宗派之图”,记王玉阳弟子300余人,惜字多漫漶,惟下部尚可见数十名道人姓名。通览全碑,制式雄浑,雕刻古朴,有典型的宋、金风格,堪称精工巨制,在现存记载金代道教活动的碑刻中颇为罕见,对研究全真教的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碑的书丹者王良臣,文登人,金贞祜进士,官至宁海州学正。清《文登县志》载:“良臣父王世昌,年十三以奇童举,赐经童及第,金大定明昌间擢进士,书法雅洁……”由此可知,王良臣乃书法世家。清《宁海州志》云:“圣水岩《玉虚观记》,为宁海学正王良臣书丹,楷法精严,不减柳少师。”可谓推崇之至。
    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曾有四五个人用绳子套在石碑上端,想把碑拉倒毁掉,由于石碑与龟跌浑然一体,任凭人们怎样用力,都不能将其动摇,因而碑得以完好保存。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为保护石碑,砖砌碑楼一座。
    特进山东淮南行省李忠道助缘
  东牟之昆嵛,昔麻姑洞天也。诸山绵亘相属,秀异峭拔,为东方之冠。山之足蹈于海者三,相距皆不满百里,蓬莱、瀛州、方丈,朝夕相望于吨霭间。盖天地英灵自然之气,独钟于此,故世多神仙异人焉。直南秀色可餐,林壑尤美者,圣水岩也。水不见发源,但嵌嵌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线,味甘冷且清,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蛙黾之属,未尝产焉,此亦异也。初神仙玉阳公,大定丁未(1187),世宗遣使乘传,迎至辇下,召于内殿,延问修真之道,就御果园建道院,给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赐冠简紫衣,悉表而辞之。未几,恳求还山,诏不讳其志,仍赐钱二十万,为道路费。师之乡里,道俗闻其来也,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不令他适,遂结茅于兹岩。己酉(1189)冬,世宗不豫,复遣使迎师,师曰:“来之晚矣,顾不及得见圣颜。”使者愕然,至涿郡哀诏果下,自尔东归,更不复出。逮承安丁巳(1197),章帝遣近侍征以安车,宣见于内阁,赐坐,问养身之道,师以无为清净少私寡欲为对。复问教法规仪治国之道,师以雅对,妙沃帝心,嘉叹诚实者久之,曰:“真修行人也!”留连抵暮方出。翌日,特旨赐紫衣,号体玄大师,盖不问师承非常之渥也,道俗荣之。拜命间,俄一内侍传旨,谓使者曰:“先生处山林无积贮,从来礼仪物我为代出。”改城东崇福院为永寿观,令师处之。阅月,特旨主持修真观,仍赐绫罗绢各二千匹,绵千两,月给斋厨钱二百镪。戊午秋,辞以亲老之归山,帝许之,仍给装钱不赀。比师之东还,门人于道润相与谋于众曰:“师今虽处京师,固非本心,恐不肯留,复欲追寂于空山。我辈居此,莫若以庵易观,庸迟其来。”遂入赀于礼部,赐名玉虚观焉。及是师到,薄让之曰:“至道之人,旁日月而挟宇宙,官天地而府万物,尚何以居处累耶?况乎易庵为观,不几于昔以我为牛,而今以我为马也,且我之素风乞子耳。两朝恩赐名观,退托尚不欲受,直以山林云霞而为乐地,若之何为,甚无谓也!”众以“邦有常禁,不可聚众”为辞而退。其业已然,固无可奈。继而善众门人,远近坌集,有山者献木,有田者献谷,富者施财,巧者出技,人皆自劝,又非智辩牢笼曲诱之也。岩之下,磐折隈陕,日无隙地,剪荆芟草,夷峻堙谷,仅得数亩,其运石甓辇木之工,十倍其他,阅数载屋崇成焉。凡所以尊奉经像,颐养高真,安方来,馆宾客,无不审处其当。或架木度飞泉以充日用,或辟地艺嘉蔬以修净供,前导之以青龙之门,旁泻之以白虎之涧。按云之台,招福之岭,列诸东南。金凤之山,正阳之峰,峙于西北。回缭者天元之冈,开阖者东阳之洞,松桧竹柏,雨露一新,山川岩壑,晦明愈丽。然耳风为声,而声之无声,目空成色,而色之无色,使游礼之人,瞻像以生敬,学道之士,因寂以悟玄。岩侧日有大石,飞出数丈,俯瞰其下,登览者颇以臲卼为惧。一日师谓众曰:“盍为去之?”锤錾竞举,数日才及毫末。师笑曰:“若等何能办此?”遂登其巅,运锤三击,轰然有声如雷霆,响震岩谷,其石已堕,紫气盘郁,移晷方散。构殿之日,执役者毋虑数百人,食毕坐庑下,师以巨瓢酌酒,遍觞其众,四周众皆醉,而酒仍半。师虑惑众,遽覆于地,师之神异如此。其逆知未来,招致风雨,愈疾起死,皆精诚自然而致,不能殚悉,自别有传。.按《仙经》云:“玉虚者乃三气中一气也,玉者不染不杂,璞散自然,虚者精光明明,而无形质,譬若日月,及大精明,然而无有形质,故为虚。”今师之处道也,惟寂惟默,无形无象,契自然之妙,敛之于己,则虚室生白,施之于人,则虚舟不怒,浩浩荡荡,不可得而拟议,直与此名相并,虽变化无常,固不能终始也。适因师之门人解道枢、朱景逸相拉来此,得览胜概,望履舄于幕下,因请记之,辞以不敏而莫能,姑摭其实,纪以芜言,如有作者,请砻此石以待。师姓王,讳处一,道号玉阳子,少遇东华帝君授以道要,重阳真人即其师也,丹阳、长真、长生、长春、太古,皆同业伯仲也,门人居天下者三之二。且山谷跋欧阳文忠公《庐山高》诗,及庐山之美尽备于中,当时士大夫读之,慨然欲脱尘驾,少揖清旷无由,今而来此,岂非有□□□者也。贞祜二年(1214)五月望日,朝散大夫前中都左警巡使赐紫金鱼袋国偶记。文山进士王良臣书丹,州学进士范景纯篆额,清虚大师副知观门事赐紫韩道温、中和大师知观门事赐紫刘道渊、葆真大师宁海州管内威仪赐紫门弟子王道玄立石,莱州省匠作头郝贵同、匠人侯政刊。
    第二节 元代石刻
    重建玄都宫记
    碑原在牟平城南范园内,已佚,残碑头现存牟平区博物馆,螭首,额有篆书,“重建玄都宫记”及王重阳画像。据1936年《牟平县志》录入。东山老人高晔撰并书丹栖霞羽士刘德中篆额
    盖闻涉恍惚,履希夷,体独化,执圆机,御六气以逍遥,乘二仪而放肆,不疾而速于玄感,大顺而齐以天钧,著象外之神功,宏区中之至教。□□四辟,广运以无穷。九野八纥,乐推而不厌,仙弥坤之上士,福寰宇之蒸民,维兹□□,实曰真人。今夫丹阳真人,扶风著姓,大晋逸英,挺出类之仙姿,禀超凡之道器,气充河汉,量纳昆仑。真人之故里,乃宁海之名区,南列昆嵛,群山连属,引云烟之霍霸,耸峦嶂之参差,翠色岚光,霭然可掬,环周大壑,宗纳万川,巨海洪波,浩然无际,盖神秀所钟,异人间出,故真仙达士,驭飙欺,步云霓,而致道登真者,历代不乏,诚所谓真仙宅窟者也!郡城之南,相去三里许,地形豁爽,气象郁葱,左控卢山,右瞰武宁,前列岿峰,后依古郡,缭长河之沃流,荫乔木之萧森,即赡闻宿儒范公明叔之花园也。奇葩异果,藤架芳丛,靡不可人,最为嘉处,’有亭翼然,号曰“怡老”。真人本字宜福,时与范公明叔、高公巨才清吟大唱,酌酒抚琴,游宴于其中。金统大定七年(1167)孟秋桂圆日,宜福挥洒一颂于其壁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于今一也无。终日陶陶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夫重阳祖师遇至人于甘河,寻知友于东海,与夫二三子庆会斯园。当尔之际,明叔卑词请问曰:“先生何来?”祖师曰:“特来扶醉汉!”众皆惊叹,始知宜福与祖师有预约之期,故更亭名曰“遇仙”,宜福颖悟投玄而师事焉。祖师赐其道号曰丹阳,法讳钰,字曰玄宝。已而度长真、长生、长春、玉阳、广宁、纯德,其形状之始终,神变之征异,具载于《仙传》,今略而不书。越大定九年(1169),祖师唯挈丘、刘、谭、马云水西游,声传四海,而后南迈汴梁。祖师以教门后事,付与丹阳,久而厌世,倏然返真。四子负冠剑而归丧终南。庐墓制终,分方设教,导黎元之善气,噫大块之和风,破群蒙旷劫之重昏,觉有识多生之大梦。道之所在,物莫不尊,仙驭所临,人心自化。丐仙名求教字者,日以云屯。上卿列侯,才士时彦,勤诚请益者,有若归市,深悟微缘,顿抛尘累,易衣冠而景从者,日数而不及矣。自是厥后,阴阳审度之区,方俗异宜之域,尽知道化,咸仰玄风。岁在壬寅(1182),真人复归仙里,是以明叔施此昔游之圃,永为清化之庵,缔道德之殊缘,居人天之教父,自尔仙乡改色,福壤生光。大定二十三年(1183)季冬下旬二日,真人处顺而下骞矣。遐尔舆情,不胜哀慕。泰和六祀(1206),长春真人鹤驾东来,宅斯仙境,敬丹阳之故居,冀宏模之大辟,令门人丘志坚贸其观,额目曰“玄都”。真人应缘接物,将适栖霞,以观事付高弟洞真大师于志安、清通大师丘志坚、玄通大师卢志淳、清玄大师牟志进,挈道侣二十余人,集材选匠,范土鸠工,缔构积年,营缮浸备。贞祜之际,烟尘濒洞,冠服流离,数载之工,一时俱废矣。有崇真大师王志辛、崇元大师姜志钧、崇明大师隋志纯,皆素节清明、道行高卓之士,夙依仙荫,早悟玄猷,不辞乱世之危,唯笃肯堂之念,物不终否,潜臻小康,萃止云朋,增修宇舍,伸发曩志,而再展厥功矣。伏遇大朝开创,品物咸亨。岁次己卯(1219),长春真人应诏之后,迁善者风靡,学道者云蒸,全真之教,愈隆而愈盛矣!观下门徒甚多,唯清真大师于德远、通真大师张德真、洞玄大师刘德永,最为上足,共率同心之友,重兴储祉之庭。□本郡□管民元帅长官与其弟元帅太守二姜公,以文德并播于英声,以武功同驰于伟誉,政成多暇,邃览重玄,喜捐珍物,茂赞仙风。以次明宦显仕、大贾富商,各输帑藏之丰□,统助圣缘之广费。经营靡辍,缔造落成,殿宇云房,斋庖寮舍,门垣库庾,灿然一新。所以降格云车,详延羽士,仰祈苍昊,福助皇朝。戊申(1248)之秋,掌教大宗师真常至德又玄真人,奉朝旨追谥仙师,以道号为真人之号焉,仍改其观曰玄都宫。是宫之迹,丹阳真人肇本于前,长春真人恢张于后,大教传芳,羽流相继,虽经暂废,而复崇成。伟矣哉!仙师会遇,大振玄纲,闻风者比屋而好善,得意者接袂以升仙,使普天之下,宝观琳宫,星罗棋布,原其所盛,自此□宫。刘公大师,慧然相访,嘱愚为志,辞弗克免,聊记其实云耳。时岁次戊午(1258)十月望日,洞玄大师知宫门事刘德永,赐紫通真大师张德真立石。省匠都作头卢宝刊。
    牟平县丞刘国机牟平县管民长官贺元吉昭毅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兼知军事姜思聪昭毅大将军元帅右监军宁海州管民长官兼胶潍莒密等处总管万户姜思明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
    马儿年哈鲁罕大王令旨
    碑现存昆嵛山神清观内,已残,仅存前半部分。原刻石长方形,现存高44厘米,宽41厘米,厚7厘米。楷书,残存12行,满行12字。据民国《牟平县志》录。
    皇帝福荫里
    哈鲁罕大王令旨。
    宁海州达鲁花赤根底,管民官人每根底,管先生底头目每根底:属咱每底城子宁海州地面里,大昆嵛山东祖庭烟霞洞神清宫,小名的观里主持的静渊明德大师道正孙道衍小名的先生,那观里修整圣像、兴盖殿宇,为这般殷上头令旨与了也。
    皇帝、皇后、诸王根底祈福祝寿者,不拣是准也,他每根底休骚扰者、休欺负者。属他每底宫观神清宫、清阳观、石人埠、栲栲山、石门□地十、庄子、山林,不拣什么诸人休做主、休夺要者,则交孙道衍管着者。令旨俺的,休得别了。别了的人每不怕那甚磨。令旨俺的
    马儿年①(1294)七月初四日
    黑龙江有时分写来
    修志者注:①“马儿年”与下文的“狗儿年”的考证,见刘学雷著、齐鲁书社出版的《宗教历史考》上册第四篇。
    抱元真静清贫李真人道行碑
    抱元真静清贫李真人道行碑原在东华宫内,现已佚,以光绪本《文登县志》为底本,参照牟平区博物馆所藏《昆嵛帖》加以校定补足,标点为修志者所加。
    前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畴斋张仲寿撰并书篆
    先生姓李氏,讳道元,自号清贫子,卫辉路淇州朝歌人也。年甫十岁,父母俱丧,后于本邑铁户孙提举家为婿。方登不惑之年,忽起一念,志欲出家。因托疾毁身,针灸成疮,方得出壳。乃剪发眉,持钵化饭,云游西秦京兆。于古庙破窑之中,毁炼睡眠。已经年载,心地未明,遂上武当山,投裕□栖云王真入门下袁先生为师。因开石洞,工毕,随师往邓州土洞兴缘。后到上关,西至凤翔,值大雪不能前行,复回真定,时至元二十六年(1289)己丑岁春首。偶遇一大师,持洞明真人书寻访三千真人真容,于本处得之清贫,就送至大都洞阳观暂住。当年四月,至云州金阁山。洞明真人大兴缘事,清贫尽力结缘,经年余,真人曰:尔有宿契,今生勿惮劳苦。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乃因清贫为山主,拜而受之。其志愈坚,昼服重役,夜炼睡眠。阅三载,真人登仙。清贫凡主金阁十余年,成就大殿、寿宫、灵堂及竖立丰碑,皆与有力焉。
    大德之壬寅(1302)岁,清贫下山迤南,凿石为椁,安厝毕,复立碑纪其事。至东华宫,竭力兴盖,开石洞,取玉石于莱州、镌五祖七真等法身一十七尊,竭坐洞中。供案瓶炉,皆石为之。复采玉石,建立五碑,记修建等事,以碑为壁,作石楼阁。乃起三殿兼斋厨,凿石为山门、石栏杆,功缘毕集。大德己亥(1299)岁,钦蒙晋王令旨,封抱元真静清贫真人。阅六年,大德乙巳(1305),清贫往莱阳迎仙宫,同众会葬丹阳师祖。至大己酉岁,益都路宣慰使资善王公庭宪捐己资,施白金一百两,添助工费。次年庚戌春三月,钦受圣旨,护持东华宫。当年秋七月,蒙宁海王位下综观忻都保举,敬受宁海王令旨,护持本宫。延祜改元甲寅(1314)岁,莱阳县客闻清贫持戒精严,道心纯一,就东华敦请:“于本县之南,在昔长春真人所创迎仙宫,久矣隳废,望先生不违应念修理。”清贫既到,瞻彼殿宇塑像,前后装饰严整,其殿檐、壁饰、压阶,尽已毁拆。补修间,于后庭寻得任师父遗蜕,即造石椁,择日葬本宫艮维。复立抟阁及造玉石像,安奉于内。又将丹阳师祖所度‘界玄百仙图旋转刻像,各镌姓名。欲立碑而力不满愿。于二是复回东华宫,砌幔月台压阶所用条石一百余段,长二十尺,悉皆完整。延祜丁巳(1317)之夏月,钦奉圣旨,护持迎仙宫。各处立石,用纪其实。当年冬十一月,开朝阳洞,成,群鹤来自西北,翔翥其上。次年戊午夏,建石殿奉太,迎圣像,安奉之次,复有群鹤,向西北来殿前盘绕,久之而去。斯皆清贫坚志勤苦,感通仙圣,有此瑞应,盖清贫之德化所致也。延祜庚中(1320)岁三月上浣清旦,召门弟子耿道清曰:“我有‘念未了,尔勿忘吾言。东华宫前石桥,吾不能成就。尔口‘尽力为之,三年问必当完备。”道清承命唯诺。至巳时,无疾而逝,享年七十有六。当日葬本山云峰庵顶。宁海文登官僚土庶僧尼道俗不约而至,咸为悲泣送葬。门弟子耿道清不违先师付嘱,托钵南游,往江西路访先师旧旧会首,南丰州达鲁花赤那怀等官处抄注。闻清贫归化,还此缘事,助施中统钞斤.千余贯。依师所措,建石桥,高四十尺,长一百二十尺,阔一十二尺,栏杆俱备。师身后之缘,壮观宫前之胜。清贫与余为方外友,一纪于兹,公之出处,颇知其详。盖清贫受度于袁老先生,得法于洞明真人。全真门下如公之刻苦励志劳形进道者,指不多屈也。门人田道丰、耿道清录其师行实,求余序而铭之,余尚何辞?乃序公行,己而系之以铭,同:
    先生铁石心,一志如山寺。任道三十年,勤簖如.。进人而退已,劳形不放逸。粝食布素衣,所行真朴实。遗情无染累,瑞鹤来非一。无疾奄然逝,享年于七帙。含笑蜕形去,平牛万事毕。稽首作铭词,颂公书真笔。
    至治三年(1323)岁在癸亥六月望日。大都在城延祜观住持提点赐紫崇真悟道大师门弟子女冠王贵实立石
    元泰定二年摩崖石刻
    摩崖刻字位于神清观石台阶之西北20余步。石面南向,高95厘米,宽40厘米,下沿距地面167厘米。正文6行,每行最多19字,落款小字二行。正文字径4厘米,楷书,有简笔字“闲~‘号~峦”等。右侧有“瑞芝”二字,勾边平刻,其下有石刻“玉池”。此摩崖石刻未载于旧志,所记职官可补地方史之缺。标点为修志者加。
   泰定二年(1325)闰正月六日,按部还白文登,缓辔问,但见峭壁牛寒,重峦叠嶂。或曰:中有一洞,号为烟霞。于是,仗□而往,遂适雅趣,不(pei)忆此行,投半日之闲,书入摩崖,以作往年之故事耳。□□使冯好古、王楚鳌、孙亢,中议大夫山东东道肃政廉访副使王笴题。
    宁海州蒙古字教授吕世□台牟平县尉郭仲宁石匠刘敬
    云真渊静明道真人武道彬道行碑(摘要)
    天历三年(1330)弟子王道安、刘道永立石,中宪大夫、太子左赞善张起岩撰文。碑原在东华宫,今不存。据光绪《文登县志》卷十二录,碑名为修志者加。
    武尊师,卒于昆嵛山东华宫之东堂,寿年八十。官僚士庶咸集于庭,表号致奠者不绝。师素工医术卜筮,施者甚众,问道德求法名者又多。虽日夜问答,无少倦怠。大德元祀(1297)五月,郡久旱,请师求雨,天降甘霖,泽流四方。三年(修志者按:应为四年)庚子(1300),多蝗虫。复请于师,蝗退。武宗皇帝降玺书护其宫。宗藩孛罗暨显宗居晋邸时,皆发教为真人维持。宁海王又赐以云真渊静明道真人之号,赐金冠云鹤氅。师一日谓徒曰:吾年不过八十,逢三三而终。阅三年,果以上巳无疾而逝。三三之期,八秩之年,至是皆验。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
    位于昆嵛山南麓圣经山上。山巅一巨石,似刀斫斧削,一半滚落山坡上,一半似新月屹立,高500厘米,宽1500厘米,阳面阴刻《太上老子道德经》146行7000余言,楷体竖书,字径约10厘米,落款已模糊不清。石刻六十四章以上字迹90%可辨,六十五章以下,可辨者不足10%。经对照各种版本,发现石刻文字接近于元延桔三年(1316)三月廿四五日赵松雪手书本,但有200多处不同。如:题名为“太上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前有与标题同大的六字:“老子德经卷下”,却无“卷上”之类的标题,末有“老子德经卷下终”等大字。标章方法,取本章前几字为题,与《道藏》宋吕惠卿撰《道德真经颂》标章法类同,但内文出入大。应视为《道德经》的一种版本,姑名“摩崖本”。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圣经摩崖”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今抄录刻字如下,并与省专家所作该摩崖的拓片一一核对(拓片全文见卷首彩页)。少数原文不清及六十五章以下所缺,均以赵本补之,并加标点。此与清风庵石刻似出一人之手,待考。
    太上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章弟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章弟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不尚贤章弟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道冲章弟四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天地章弟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章弟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章弟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章弟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矣。持而盈之章弟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载营魄抱一章弟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儿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三十辐章弟十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五色章弟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宠辱若惊章弟十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视之不见章弟十四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复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之善为士章弟十五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义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弊不新成。致虚极章弟十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太上章弟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犹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大道废章弟十八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章弟十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父,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章弟二十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孔德之容章弟二十一孔德之容,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曲则全章弟二十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一,□□是从。希言自然章弟二十三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跂者<不>立章弟二十四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有物混成章弟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章弟二十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善行章弟二十七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知其雄章弟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豀。为天下豀,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或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将欲章弟二十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巳。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煦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道佐人主章弟三十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巳,是果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夫佳兵章弟三十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将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道常无名章弟三十二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于江海也。知人者智章弟三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大道泛兮章弟三十四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无欲,可名于小矣;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于大。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章弟三十五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将欲歙之章弟三十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常无为章弟三十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上卷终。
    老子德经卷下
    上德不德章弟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取彼此。昔之得一章弟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反者道之动章弟四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上士闻道章弟四十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额;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生一章弟四十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天下至章弟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名与身章四十四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章弟四十五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天下有道章弟四十六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出户章弟四十七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为学日益章弟四十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者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无常心章弟四十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出生入死章弟五十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生章弟五十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天下有始章弟五十二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使我介然章弟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善建者不拔章弟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辍,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含德之厚章弟五十五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胶作,精之至。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知者不言章弟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以正治国章弟五十七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章弟五十八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治人事天章弟五十九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则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治大国章弟六十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大国者下流章弟六十一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交,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两者各得所欲,故大者宜为下。道者万物之奥章弟六十二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示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为无为章弟六十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由难之,故终无难。其安易持章弟六十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古之善为道者章弟六十五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章弟六十六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乞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皆谓我章弟六十七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矣!夫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善为士者章弟六十八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用兵有言章弟六十九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故抗兵加,哀者胜矣。吾言甚易知章弟七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也。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知不知上章弟七十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民不畏威章弟七十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勇于敢则杀章弟七十三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常不畏死章弟七十四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而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民之饥章弟七十五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人之生章弟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之道章弟七十七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  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损有馀以奉不足于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耶。天下莫柔弱于水章弟七十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馀怨章弟七十九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小国寡民章弟八十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信言不美章弟八十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德经卷下终。
    元葬金故真人蒋公墓志
    位于国有昆嵛山林场四分场清风桥西北1000米,坐标:北纬37。56′38”,东经121。43′5”。今“庵”房已不存,“蒋公洞”却仍临悬崖。《墓志》并非刻于“耿道清立石”之上,实刻于天然绝壁之阳,绝壁高15~20米,东西长百余米。左上竖刻“清风庵”三大字,楷书,字径30厘米,字划勾边平刻,深近1厘米。墓志在“清风庵”石刻之东,自右而左,竖刻,约20行,字径7厘米,旧志不载。
    清风庵元葬金故真人蒋公墓志
    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鞠孝恭撰
    承事郎宁海州判官蒋本敬书
    登仕郎中书省断事官知事毕居敬额
    东华宫提点耿道清,承山东宣慰同知太不花、宁海州达鲁花赤伯要歹公,判官蒋公命,既营唐四仙姑坟,仙姑坟之南八里许,有金故真人蒋公遗骸,露積岩穴之中,□里宣同并监郡二公,因官□乐施之馀资,赁工伐石,于致和元年(1328)五月吉日,亦□之葬讫,其制度比姑之坟颇小而坚完如一,恳文於予以记岁月且录示其石刻。金大定癸巳年(1173)张喜信□□师羽化之诗文寻览之知师隐迹道之士也。尝谓夫世之清流或住庵观,或游四方,多独善其身而义圣者少,而道清因郡公有重道向善之诚,替成其□,不辞劳倦,于□□山之将百余年无皈之遗□□,置之葬,足见其存仁仗义之重矣,可不尚哉!可不尚哉!故不辞而为之书。致和元年(1328)月日吉日东华宫提点耿道清立石。
    宁海州司吏目时通
    承事郎宁海州判官蒋本敬
    承務郎宁海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伯要歹
    亚中大夫山东宣慰使司同知太不花
    本庵道众吕道玄知库张志宝
    提点耿道清□□王子道、张道冲,王
    庵住武德清、谢提举
    董道□、吕道□
    王道义
    知观刘道□、王□、孙德友、钟贵、王士良、齐道顺、刘道□、石匠
    大东华宫紫府洞记
    碑原在东华宫,今不存,据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录入。标点为修志者加。
    翰林修撰从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邓文原撰
    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编修国史张仲寿书
    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同知尚服院事杨光祖篆额
    文登之昆嵛山肇建东华宫,详见集贤学士焦公所为记。初,丹阳师马君还自秦,卜庐白玉台下,是为契遇庵。其东南则紫金峰。尝曰:兹紫府洞天,往圣修真之地。山川灵迹,秘而复启,其在后百年乎?自是室宇虚构。视其教日崇,而洞犹未辟,数若有待也。大德甲辰(1304),主是山者李道元,顾瞻巨石如峰之趾,根从云蟠,势凌空浮,孤起峻峙,〓岩磊石可,若太古欲判,人谋鬼谋。时至冥会,始运椎凿。坚旷未化,则又规以炉炭,鼓以橐筲。烈火所焮,石理迎解,易若朽壤。呀然而空穴开,泠然而阴风生。乃斫白石为五祖七真像祠其中,期与兹山不朽。工成,有群鹤翔空,观者以为瑞。稽其岁月,适与前言符。窃意仙者深根宁极,故知来若神。不然,其协焉若此哉?火阴阳者,天地之大橐筲也,万物之胚腪也,变化盈虚合散有异,学道之舍妄归真、易昏为明乎?洞之空同,合道之中;洞之突奥,观道之妙;抱元守一一与洞同寂;神游化先,廓乎洞天。或讥以凿混沌者,道元曰:道无不为而无为也。庸讵知塞者非实有而辟者非实无乎?语类知道者。先是庚子(1300)岁,王道宽始拓宫之故基而新之。武道彬、萧道固等缵其遗规,鸠工抡材,百役具举,而洞卒成于道元也。虽废兴有数,亦由其人敦朴勤瘁,道协诚孚,故信士乐附。彼特以孤亢矫俗为无为者焉,足以臻此。有司常疏其行业及茁渗祷禳之应,第其名以闻,由是诞降温纶,焕乎龙光,下烛沧海,而紫府洞邃,可增昆嵛之胜。道元又尝为石址①,高逾丈,纵广一百尺有奇,其上为长阑,为三门,皆辇巨石加砻琢。若白石像,则处士王秉道等乐善竞劝,用克底于成。云峰岳道崇请备书以示来者,俾勿忘。于是乎书。至大三年(1310)七月望日记。
    大元国皇庆元年(1312)十月下元日□宫□门立石。
    功德主大督路通州北马头居住渊静散人女冠王慧清、功德主□□宣援静逸葆真大师女冠提点路守正、功德主裕宗妃子、阔阔伦妹张氏。
    修志者注:①石址:石基。址,疑为“圻”之误。石圻,即石岸,指在紫府洞前所包砌的护崖石墙。今不存。
    □□神清宫记①
  张凌波按:《重修神清宫记》碑,现存昆嵛山神清宫内,碑高250厘米,宽105厘米,厚14厘米。碑石青绿,质地细密,扣之铮铮然发铜器声,当地人称之为“铜碑”。该碑碑文多泐,难以卒读,历代文献失载,今人或以为清牟平学政王庆霖之《重修烟霞洞三清宫记》(见曲言训《烟霞洞·全真教·七真人》,载《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1999年5月,为了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笔者与唐忠成君进昆嵛山拓制古碑拓片,历时一月余,先后选拓昆嵛山内历代碑刻数十通,“铜碑”亦在其中。后在室内整理拓片资料时,发现该碑篆额为《□□神清宫记》,碑文正楷,共24行,行58字,字体修长,端庄秀丽,其刻制年代为“大朝戊午年十月望日”,
  大为惊异,遂逐字仔细辨识,并多次进山对照原碑,抄出了碑文。此后,又多方查找地方文献和道教史乘,走访当地耆老,校补了个别文字。该碑文献失载,教史不提,就连陈垣《道家金石略》也未收录。碑文记载了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上昆嵛山,辟烟霞洞,修道阐玄,创立全真教的经过和神清宫的兴建始末,极具文物价值,是研究全真教创教初期活动的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现将碑文记录如下,并略作校记附后。标点为修志者加。
   太□□□,乾坤开阖,阴阳升降;六子流行,群分类聚,自相感召。故深山大谷,其清□之气,至极盛之处,□□□□□又磅礴而郁□之,当有闳衍博大真人,往来栖息,相应于其间也。夫昆嵛,天下之名山,在宁海东南四十余里。长春真人以其□□□□口□□②绝,长松大石,莫知其数。故取其孤高出群者,如长松岭、望海台、葆真岩、风云石等二十四处而标其名,仍赋诗一十六首,载之口口□③中。而此宫独□于姑余、苍山两峰之问,如以张本之由,而推究之,则愈见其昭然矣。初,大定丁亥(1167)□□阳祖师从西来,居宁海,以道接人,乃付丹阳、长真、长春、玉阳、太古、顺德凡六人。明年戊子(1168)至昆嵛,抵暮投宿于于氏之宇。于公问先□④何往,师乃指其西而对曰:“彼山有洞,湮塞久矣。吾将发之。”于公笑曰:“我乃世居于此,自童稚至今,往彼中遭数多矣,安得所谓有洞而发之耶?况我祖父亦无是说。”师曰:“我先□□⑤修练于其中,想当时所用之器犹必有存焉者□。”□曰:“洞有名乎?”曰:“名烟霞。”于公终未之信。诘朝食毕,遂假畚锸,于公亦请同往。至其所,但于荆棘中□□□⑥而已。于公顾祖师而笑曰:“洞安在?”师□□⑦处,令众叩石垦壤。不移□,洞门开辟,石室空虚,果有铁罐磁碗在焉。木杓虽朽,形质犹存。壁间复有“烟霞洞”三字。于公骇然,再拜而□曰:“□人虽愚昧,不识至人,誓以从今向道。”师曰:“公亦有宿缘然,不能舍俗,在家积善亦可矣。”于□自是信道日笃。时因于洞之左一里许葺一庵,与众居。无几何⑧,师往文登,唯留长春与小张仙焉。师是后凡所止之处,则户外之履常满,海上之月至有尸而枕之,社而稷之也。□已丑(1169)秋,师携丹阳、长真、长春三师真往东莱,其庵令空虚子尹庵主丰之。至莱郡又得长生刘真人,与之西迈。明昌初(1190),长生师过,因名其庵曰:“全道。”泰和六年,贸□□为神清观。后经贞祜兵火焚毁,所存者唯一石洞⑨。其事既息,文山通玄大师于志兴来就旧址,居数年,而度已□力□不克兴复,为同作焚修之所。至壬辰(1232),遂以迹请山翁□虚大师李弱志代持,唯□冲虚率门徒清玄大师于志邈、□□□师于志和、超然大师赵志越等二百余,指托□功德主益都权省张公、本州万户长官及太守二姜侯、密州□昌姜公,复建玄元殿并□□□云堂。道众之所居,宾客之所馆,斋厨库厩,各□收序。石人埠草庵头亦有置到别业,又于益都府城中别创一观,曰“清阳”,令其徒董志原等主之。壬寅(1242)冬,冲虚登旨,庚戌(1250)葆光来燕,以本宫常住田产文契并七真之亲翰,献堂□真常□□□□□⑩以恩例改观为宫。因委之曰:“宫虽稍见次序,七真殿亦不可阙。汝当率众为之。成之日□来,我当劳汝笔以文,使刻石以传。非唯传后来知此宫所建之由,仰又知吾祖师及诸师真往来神异之迹,汝之功口其既圆矣乎!”葆光归,以其言白众。众皆趋事助功□建焉。丙辰(1256)春,殿成设斋以落之。既毕,葆光与□志清复来燕状其始末,因提点悟□大师孟公、通真大师霍公,请予加润色。予谓于此山有此数真人之事迹,以至于有宫,其宫名“神清”之二字,故不可无其说。按:太上说清静,谓神本好清,而心□□□本好静,而欲牵之,逐教人从之,欲以至于无心,□终之以常,应常静,乃断之以一言曰当清静矣。以此观之,人之神不能清者,其病在于有心,心又在于□□□□□□□□心不易无,要须于真知实见处回光返照,日夕用功。一旦虚通朗彻,如阳焉之在天,六合内外,往古贤圣,混混而流□,有大礼心田中也,悟也,流是而皆空矣。□□□□安所植根哉!凡住宫之人,于二字之义,每一见之于外,当一致力于内,直至自有所得,则于前人建□□□□□□□□□如曰不然,则亦不过指昆嵛之泉可濯可湘,昆嵛之土可稼可食而已。时大朝岁次戊午〓(1258)十月望日,太原李志鼎□东山漫叟高□书丹并篆额,超然大师赵□□、葆光大师姜志□立石。
    ……刘国基……贺元吉……姜思聪……姜思明〓
  校记:
    ①此为碑额,篆书,三行,行二字,首二字泐,额两边各刻一青龙护绕。考之碑文,所泐二字当为“重修”。另,该碑碑阴亦刻有文字,除额题楷书“神清宫流派之图”一行外,其余文字全泐,不可卒读,不录。
    ②此泐七字,校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九·艺文》,当为“气象恢宏峰峦〓”。
    ③此泐三字。按:长春真人游昆嵛山烟霞洞并题诗,时在金贞枯二年(1214),事载《七真年谱》,但未录全诗,亦未记诗载何书。长春真人诗集有《蟠溪集》、《呜道集》二集,《蟠溪集》收录在《道藏》中,《鸣道集》逸而不见。今查《蟠溪集》不见此十六首诗,故此三字或为“呜道集”。
    ④此泐一字,校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十·杂志》,当为“师”。
    ⑤此泐二字,校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十·杂志》,当为“世尝”。
    ⑥此泐三字,校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十·杂志》,当为“见石壁”。
    ⑦此泐二字,校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十·杂志》,当为“指其”。
    ⑧王重阳上昆嵛山辟烟霞洞的故事,各种教史均不载,但在当地耆老中却流传甚广。1936年版《牟平县志·卷十·杂志》中收有明人阎士选撰《海上七真人传》,详载七真师徒事迹,其中王重阳之传文中辟烟霞洞一段,多本于此碑,二者仅有个别言辞参差,可互校。
    ⑨此事史载不详,其略云:金贞祜间(1213~1216),胶东动乱,二年(1214),义军杨安儿克服登州,改元天顺,复陷宁海,其部下郝仪率众上昆嵛山,尽焚山中庙宇,“烟尘濒洞,冠服流离,数载之功,一时俱废”(见元《重修玄都宫记》)。后杨安儿被金兵击溃。郝仪与“霍仪”,胶东方言同,或为一人。霍仪于金贞祜五年(1217)被金将侯挚所杀。(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历史大事记》)。
    ⑩此泐五字,为人名,字被人故意剜去。
    〓有元一朝,“戊午年”凡二见,一为蒙古宪宗蒙哥八年(1258),一为元仁宗延祜五年(1318)。蒙古初兴,不设年号,仅用甲子纪年。1260年,世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以“中统”为年号,是为元代年号之始。该碑中,凡涉及金代史事,皆以年号纪年,而从1232年(壬辰年)后皆用甲子纪年,可知当时尚无年号,故此处的“戊午年”当为蒙古宪宗八年。又,查1936年版《牟平县志》有关卷什,碑中最后落款的刘国基、贺元吉、姜思聪、姜思明四人,皆曾在蒙古宪宗朝(1251~1259)为官,担任相应的官职,亦可为证。
    〓此处泐甚,现据有关资料校补如下:“牟平县丞刘国基,牟平县管民长官贺元吉,昭毅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兼知军事姜思聪,昭毅大将军元帅右监军宁海州管民长官兼胶潍莒密等处总管万户姜思明”。
    东华宫玉皇阁记
    东牟逸士崔佐撰文。原碑在东华宫,今不存。据光绪《文登县志》卷四中录入。标点为修志者加。
    大哉仙也,清静无为,超乎物表,以名山洞府、云谷林泉、芝房石室为幽栖之地。文邑之西有昆嵛山,巍然磅礴,环据数百余里。上接碧霄牛斗之间,俯瞰平野锦绣之川,南回沧海瀛洲之际。危冈叠〓,回合拱峙。山之阳,惟紫金之峰,特占一山之秀。长松怪石,清泉巨壑,盘绕萦纡。中有灵境一区,洞天隐隐,地势峨峨,状若偃掌且宽平矣。又有石坛芝圃,丹灶神炉,犹然存乎其间。权舆丹阳祖师,询访道宗,推原仙迹,方知为东华帝君之故宅也,因号曰“东华”。其后道士云集,斯宫驯致为盛矣。在昔,本宫提点耿道清,既以修营殿宇,完且美矣。一日谋于众曰:“人为万物最灵贵者,天地之间,惟上帝玉皇至尊至大,为人之太宗也,可不立而祀焉?古云‘豺獭尚知报本’,而况于人乎!”于是立诚不辞辛苦跋涉之劳,规化工需。乃去宫之北东华洞之上,一石屹然峭兀,高约数十尺。旁有万松锁翠,百世腾春,尤为钟秀。谋为其上,且平且宽,可建石阁为玉皇之阁。鸠工劈石,营谋未遂,道清羽化而登仙矣。继有山主殷志和,提点韩道微、董道安,虔心输力,缵志承修。有忠翊校尉、本县达鲁花赤大都驴,本县洪水寨宋云用,睹其工役烦多,费用乏少,各施中统钞二千贯而助其缘,是以阅期年方备举。阁既完成,仍命匠氏以白玉石刻为圣像,安于其座。及皆落成,仰瞻弗胜。是以韩、董二公造门丐文于予,辞不获命,为之说曰:伟哉,道清耿公之为人也!于斯宫经之营之,或仍旧贯,或创新为,殿宇廊庑,轮矣奂矣,佥为一新。又谋建玉皇阁,以为朝夕参礼祝延圣寿之坛,可谓知为人报本酬功之道矣。岂期未遂而羽化焉!且美乎殷、韩、董三人克续其功,昭著其烈,继以成之。可谓不坠前人之举矣。诚俾百世之下为人瞻礼,道犹存焉。岂小补哉!大元至正三载(1443)。
    昆嵛山十方东华宫记
    大德九年(1305)十月立,正书。焦养直撰文,张仲寿书,31行,字径3.3厘米。谭振宗篆额,字径四寸五分。碑高280厘米,宽120厘米。在文登县昆嵛山东华宫,今不存。形制据《山左金石志》,正文据明万历《山东通志》卷二。但《通志》碑额“东华观记”,与正文矛盾,故碑额从《金石志》。标点为修志者加。
    文登之西有山日“昆嵛”,高出天半,岿然南向,俯瞰巨海,诸山皆左右环拱。有泉曰“灵源”,渊沦喷薄,上连青松白鹤溪,旁引白玉台之九池合流,下注底于穷谷。由山之右,夹岸两山对峙,重冈回合,老木瘦藤,湍流激石,景趣古淡,复共世外。南一峰曰“紫金”,最为奇秀,千仞矗起,是盖昆仑绝胜处也。大定壬寅(1182),丹阳马真人西来,爱其风土清旷,遂藉茅白玉台下而居焉,是为“契遇庵”。一旦,行视紫金峰帝君故宅,叹曰:“灵都真境实在此。”于是始营焉。阅月告成,谓:“古仙东华尝栖于此。”因以“东华”名之。居无何,庵前数松忽反青为白,师曰:“松之白也,殆为我乎?”明年癸卯(1183),师果□去。其徒明惠等继主之,是时聚徒已四十人矣。贞祜末,山东大乱,道侣散亡,庵亦随废。丙子(1216),文登天宝宫扈庆贞继葺之。甲申(1224),丘长春又买田以增给之。是后,由庵而观,而宫,皆朝命也。庆贞没,道宽等相承整饬。虽弘丽之制未能尽复其故,昔人所谓“换若神明,顿还旧观”者,亦将有俟于他日也。
    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
    东莱石匠提领孙世昌镌
    《山左金石志》四编载:行书,篆额。碑高八尺三寸,广三尺五寸。在文登县东华宫。右碑(此碑在碑亭中心,碑四面刻字。周四碑,八面刻字.右碑,即中心碑之西面——修志者)额题“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十二字横列,径三寸,文三十行,字径一寸。此碑撰文者邓文原,书碑者张仲寿,篆额者赵孟頫。文既典重有体,不落元门窠臼,书法颇与文敏相埒,而文敏篆额,结构谨严,不类他刻,可称“三绝”……书碑、题额皆在至大,而立石乃在皇庆元年耳。该碑今已毁,正文据《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录,据《道家金石略》校对,正文前据《山左金石志》补正。
    翰林修撰从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邓文原撰
    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张仲寿书
    翰林侍读学士朝列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赵孟頫篆额
    道原于太始,而备著于天地万类。神仙者,将秘其道以为己私乎?然必公天地万类,而其教始宏远博大,历久而常存。昔黄帝老氏立言已垂道纪,而绪承为神仙之学。世传炼气葆形者,必择高迥闲旷之地,以颐其神。故慕而从之者,亦东游海上,求蓬莱、方丈、瀛洲及羡门安期生诸不死之药,所礼天下名山、大川、八神,而其三居东莱之境。考其遗迹犹在,乃若神仙之变化,卒莫可端倪,岂乐其名不究其实与?文登即古文山所理,其西则有昆嵛之山,南走钜海,冈峦回合,缭以溪泉,云木撑空,水天无际。又东南有峰,曰“紫金”,尤秀绝。兹山肇金大定间,丹阳师马君,劗夷榛秽,以营以构,曰:“昔仙人东华君常栖真于此,吾全真教之宗也。”因名其观为“东华”,暨皇元混一区宇,道崇清净。世祖缵承丕绪,益阐玄风。至元己巳(1269),始赐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越四十有二年,为至大庚戌(1310),圣上克绳祖武,复因其故号而申锡之,曰: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玺书周渥,辉贲林泉,神人俱喜。盖古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时维制定功成,则礼隆秩祀,导迎祥祉,所以阜群生而扬景命。按《道藏》云:东华者,木公炳灵,受青阳元真之〓,有白云上真者,授之以符篆灵文,金丹火候,青龙剑法。白云尝得之金母,金母得之太上者也。群仙万灵,仰企道妙,终南代郡,真游超忽,虽显迹自汉,然莫原其初。夫道自本同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存,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居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太古而不为老,曷尝有常名哉!吾观昆嵛之山,濒于东海,东少阳也。时以春首,性以仁该,德以元长。凡生生者成资之以始,造化之气,絪缊亭毒,必有主宰是者。兹其东华之所司乎?楚汉祀东皇太乙曰:天之贵神,其佐为五方帝,生民日蒙惠利,则思尊其位号,窃计神者辅天行化,
    固谦逊而弗遑居也。又按东华之传为钟离、吕、刘、王,王之传为马、谭、刘、丘、王、郝、孙。今皆以次追崇,示道所同来。夫东华邈矣。丹阳之言曰:道以无心为体,忘心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凝神于极,不出户庭而道可得也。逮长春师丘君,适逢太祖圣神启运,尝遣使奉书聘师于东莱,访以当世之务,保身之术。师首陈天地阴阳生育之大,中原文教具在圣经,治国治身之道大备。方今山东、河北,尽为臣妾,自兵过震荡,流离未复,乞陛下慎选廉能,息徭免赋,以安黎庶,诸福自臻。帝大感悟,命近臣书诸册。斯言庶几乎公天地万类者。由是全真之教大开,累朝光宠,施及前人。今东华宫主武道杉、李道元等,谒文于余曰:吾教者皆本东华,而无文以纪,其曷以诒厥后?余谢不能,而请益勤,则为叙次其所以然者,且系以诗,俾归而刻诸石。其辞曰:
    东华之山高崔嵬,翼以岩〓临天池。洪涛澜汗众流归,赤日曜景扶桑枝。春阳敷舒神所治,爰驾苍龙载青旗。冻雨清道调风吹,下司水府安地维。上参吴载玄化施,周流六漠群灵随。惟神之旃纷委蛇,其去无联来无涯。道以形索以名窥,是殆壶子衡气机。至人修之存希夷,虚静恬淡居无为。专气致柔能婴儿,长生久视永不衰。若姑射神冰雪肌,使年谷熟物无疵。道合穹厚非尔知,翕张之用橐龠推,天书下贲星汉垂,永镇兹山隆帝基。群才噬噬同春祺,时惟蠲祀神格思,尚演秘文陈铭诗。
    大元国皇庆元年(1312)岁次壬子十月十五日,玄门演道大宗师大明演教天阳真人常志清立石。
    功德主昭文馆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遥授中书左丞相大司徒大司农领太医院事尚服院使李邦宁。
    东华洞五华碑八种
   皇庆元年(1312)十月立,俱正书,在文登县东华洞。
    第一碑高四尺三寸五分,广一尺七寸,刻至元六年诏词,十六行,字径八分。
    第二碑高四尺三寸五分,广一尺五寸,刻至大三年诏,十三行,字径八分。
    第三碑刻至大三年诏,十四行。
    第四碑刻至大三年诏,十三行。
    第五碑刻至大三年诏,十三行。
    第六碑刻至大三年诏二通,凡十六行。
    第七碑刻至大三年诏十六行。自第三碑至此,高广字样与第一碑同。
    第八碑刻至大三年诏,几十行,后皇庆元年岁月及题名四行,高广字样与第二碑同。
    修志者注:此碑共八种,实为九种(第六碑刻“二通”),刻在“五华碑”周边四碑之八面上,中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以五碑为柱,以一巨石刻为殿顶而覆之成亭,总谓之“五华碑”。碑座高约100厘米,蹬着碑亭西二石狮方可上。盖以东华五祖为之冠,而自七真以下连及后贤,历次加号制词并列于石也。碑惟首一通是至元六年(1269)制词,余皆至大三年(1310)制词,但末碑独有皇庆元年立石一行。玩其碑相同,知皆是皇庆元年(1312)所刻也。碑毁于1966年“破四旧”时。今据《山左金石志》《道教金石略》《文登县志》录入。
    皇帝若曰:大道开明,可致无为之化;至真在宥,迄成不宰之功。朕以祖宗获承基构。若稽昭代,雅慕玄风。自东华垂教之馀至重阳开化之始,真真不昧,代代相承,有感遂通,无远弗届,虽前代累承于褒赠,在朕心犹慊于追崇,乃命儒臣,进加徽号。惟东华已称帝君,但赠紫府少阳之字,其正阳、纯阳、海蟾、重阳,宜赐真君之名;丹阳已下七真俱号真人。载在方册,传之万世。噫!汉世之张道陵,唐朝之叶法善,俱赐天师之号,永为道纪之荣,当代不闻异辞,后来立为定制,朕之所慕或庶几焉。
    东华教主可赠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正阳钟离真人可赠正阳开悟传道真君。
    纯阳吕真人可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
    海蟾刘真人可赠海蟾明悟弘道真君。
    重阳王真人可赠重阳全真开化真君。
    丹阳先生马钰可赠丹阳抱一无为真人。
    长真先生谭处端可赠长真云水蕴德真人。
    长生先生刘处玄可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
    长春先生丘处机可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玉阳先生王处一可赠玉阳体玄广度真人。
    广宁先生郝大通可赠广宁通玄太古真人。清静散人孙不二可赠清静渊贞顺德真人。
    宜令掌教光先体道诚明真人张志敬执行。准此。至元六年(1269)正月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三玄教由天所畀,兹统摄于群灵,五百年名世者生,始恢扬于正纪。昔东华帝君太辰宫,祚绵绵而莫知其始终,气混混而未穷其涯涘,离形离兆,有自而然,为福为详,不言而喻。传之太上,是曰全真,守其一,处其和,应不求,为不恃,绛格琅虬之上下,龟图麟策之周旋,法之著兮可存于浩劫,后之承者迭出于高真。惟朕之宾师,有今之明素,能仁能勇,至孝至贞,所守弥坚,不待岁寒而后见,所言必应,其于事会则周知。及身之渥已申,报本之诚愈切,温纶特降,显号循加。于戏!神人和而王道平,遐不谓矣,教化行而治功立,永言保之。可赠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主者施行。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昔闻太上教阐全真,法天地之常经,因阴阳之大顺。始自东华之变现,讫于开化之垂缘。由汉及唐,必旷代而至人出,以金继宋,际熙朝而玄统章。恢其众妙之门,镇以无名之朴,或得意忘象,涵泳于灵枢,或骖星驭龙,飞游于紫极。不可闻,不可见,虽与造物者为徒,翛然往,翛然来,亦曰随时而示应。矧载传于后裔,猗叶赞于元功,盍殊级之循加,俾宗风之永绍。除始祖东华帝君别议旌崇,馀仰主者一例施行。
    正阳开悟传道钟离真君可加赠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纯阳演正警化吕真君可加赠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海蟾明悟弘道刘真君可加赠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重阳全真开化王真君可加赠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右付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苗道一收执,准此。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天造草昧,惟君子以经纶,圣运隆昌,亦至人之扶卫。昔皇祖肇基于朔土,有真仙应现于东隅,行无畦畛而天下之事靡不知,学有渊源而天下之书靡不究。所急者拯民于沟阱,所先者锄道之榛荆,律身之戒惟严,及物之功则溥。逮芝纶之叠降,蹑云舄以来从,率英贤凡十八人,言宗社非一二事。心冥神契,犹轩辕之师广成,辞简义深,若汉文之礼河上。既成功于诸夏,俾主教于长春,其以肖以续者得其真,故曰希曰夷而永其寿。翊我延洪之祚,为今持正之师,再振玄门,彼此皆一时也,爰疏鸿渥,后先岂二理哉。宜进号以追崇,尚传规于不朽。其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处机,可加赠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主者施行。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佑于一德,天惟显思,作者七人,道之行也。如辰枢之运元造,如机衡之契灵仪。谁之子象帝先,尽老氏关尹之妙,无不为将白化,行东莱西陕之间。或遁迹于尘区,或栖身于环堵。迨际皇元之兴运,亲承圣祖之眷知,嘉猷敷陈,允矣济时之具,玄机冲寂,超乎与天为徒。莫穷师友之渊源,咸诣霄晨之阃域,阐乃宗规之旧,繄予藩邸之宾,弘才伟学以相承,景贶灵祯之荐格,其加显级,以贲真风。除主教丘长春别示旌崇,馀仰主者一例施行。
    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钰可加赠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
    长真云水蕴德真人谭处端可加赠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
    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刘处玄可加赠长生辅化崇玄明德真君,
    玉阳体玄广度真人王处一可加赠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
    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大通可加赠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
    清净渊贞顺德真人孙不二可加赠清净渊贞玄虚顺化元君。
    右付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苗道一收执,准此。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无为之宗,是谓之道。至公之器,莫重于名。盖景范清彝,为人所慕,而华轩黻冕,匪乐之全。迹已著于生平,礼盍申于眷渥。通玄弘教披云真人宋德方,玄机蚤悟,秘学穷探,澡雪其心,不以纤私。自浼蒙鸿,其化不以小善;自矜德全,而才不形量廓,而物无碍。侣仙君而驭真伯,咸称席上之珍;乘飘忽而历昆嵛,动应环中之数。勉从所请,庸会其元。于戏!岁计而功有馀,畴继庚桑之伟,躅神凝而物不厉,尚徼姑射之丰年。可加赠玄都至道崇文明化真人。主者施行。
    至大三年(1310)二月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昔贤有言,尽忠于君,致孝于亲,归诚于天,敷惠于下,有才以济其用,有学以裕于人,秩可列于仙阶,道可弘于当世。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志平,襟神洞廓,丰格高严,褐衣为山泽癯,非谓之悴,衮服为庙堂相,非谓之通。泛然物应以无方,捷若循机而有永。入长春之室,教仍主于长春,全灵极之真,像宛符于灵极。示真观于四远,应礼眷于三朝。粤有嗣师,载恢悬躅,其颁异数,以进嘉称。于戏!弱水蓬莱,归渡不烦于舟楫,吉云飙景,方羊或驻于旌麾。可加赠清和妙用广化崇教大真人。主者施行。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道德正宗,屡传于贤裔,儒玄宿学,间出于熙辰。况教典长春,冠冕登瀛之列,而躬鹰睿眷,纲维宁极之规。宜进秩以宗承,示输诚于景向。真常上德宜宣教真人李志常,清文映世,高行绝人,搞述作之华于袷禳之表,廓神明之应于试听之余,璞不彫锼,行不崖异,斡以淳粹,舍以虚无。绳绳兮其可名哉,〓〓乎不可尚已。号其显卑,制则特矧,以为全真奕叶之光,以慰贤师累章之请。于戏!科盛扬于宝笈,千劫而继太晨君;实粲结于春华,再传而得诚明子。可加赠真常妙应显文弘济大真人。主者施行。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唐虞至治,有开奕世之规,箕颖外臣,允契登瀛之选。盖天之生材,不虚其用,而道之传叙,在得其人。粤昔长春,遭逢圣祖,芝绰远颁于东土,飙轮旋扈于西征。或后或先,在左在右,确然其志,凌冰霜而游太清,炳乎为文,挺圭璋而弘正纪。玄功叶立,师业益光,崇兹绿字之章,矧我朱藩之旧。于戏!祥麟仪凤,升平能几见之,绛境丛霄,殊渥不一书止。灵旃可驻,显号其承,除尹清和、宋披云、李真常别议旗崇,馀仰主者一例施行。
    赵道坚可赠中贞翊教玄应真人
    宋道安可赠元明普照崇德真人
    夏志诚可赠无为抱道素德真人
    王志明可赠颐神资道葆光真人
    孙志坚可赠明诚体妙虚寂真人
    于志可可赠诚纯复朴冲寂真人
    张志素可赠应缘扶教崇道真人
    郑志修可赠通微复静冲应真人
    鞠志圆可赠保真素朴静应真人
    孟至稳可赠重玄广德冲用真人
    张志远可赠悟真凝化纯素真人
    綦志远可赠体元抱德冲悟真人
    何志清可赠虚明凝静守一真人
    杨志静可赠洞虚得一玄通真人
    潘德冲可赠通虚妙道冲和真人
    右付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苗道一收执,准此。
    至大三年(1310)二月(宝)日。
    蒙古狗儿年令旨
    令旨刻于唐四仙姑祠堂石壁上,双面刻,残高112厘米,宽58厘米,厚12厘米。该面楷书;分上下两栏,上栏刻令旨,下栏刻捐资人姓名。录自1936年版《牟平县志》。
    皇帝福荫里
    宁海王亦思马因令旨
    宁海州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百姓每根底,省谕的令旨:昆嵛山里有的烟霞洞神清宫里的,在先丘神仙曾过来,唐四仙姑有来。为他在前德行高的上头,他根底赠寓真资化顺德真人唐守明的名字与来,这先生每根底令旨与了也。教这随处宫观有德行委实的先生每,更别个宫观里有的先生每,就烟霞洞与立石者
    磨道与了令旨也!
    狗儿年(1310)七月十七日
    上都有时分写来
    莒密州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张忠□千户车……胶州千户所达鲁花赤马合□……谒仙典史翟……二官人姜从义莱登州千户所达鲁花赤拜海正千户花……宁海州税务大使姜文副使于敬……文牟二县木匠提领……孙彦能……徐提领□尚义坊王和之……望仙坊……崇德坊□□□金国用金国宝……鹰埠上……牟平县儒学教……莱阳千户……宁海州收差……大使于国瑞……德州……宁海州……山东宣慰府奏……宁海
    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石刻匠钟贵王士高并刊
    石刻现存神清观院外东北角,首尾略残。原为唐四仙姑石龛的室壁,两面刻字,高112厘米,宽约110厘米,厚12厘米,该面楷书,首题“□□□□道真□□□□□□□”,正文32行,满行32字。同处有刻像碑,残高105厘米,宽65厘米;小块残高92厘米,宽50厘米,厚均为12厘米。据拓片录,以《山左金石志》与民国《牟平县志》校补。
    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鞠孝恭撰
    承事郎宁海州判官蒋本敬书
    登仕郎中书省断事官知事毕居敬篆额
  仙姑,宁海牟平人,唐氏第四女,其家好善,尤崇玄化。姑自年幼,不茹荤擅。及长,性孤洁,乐淡泊,常有出尘之想。父母欲嫁,誓而弗许。一旦道妆,拜辞二亲,径诣昆嵛山危岩之下,结茅而独居焉。其山险峭幽邃,树木蓊蔚,猛兽纵横,人迹罕到。姑处之恬然,殊无动虑,久而人见其心志坚确,修炼精专,深造玄玄之妙,大加敬奉,遂以仙姑称之。初长春真人年方弱冠,甫入道门,闻姑之名,特来师问修行之要。姑曰:“汝毋吾问,异人从西不久而至,乃汝师也。”且道其状貌。重阳祖师果自关西而来,化度七真,达于宁海,开烟霞洞,创神清宫,姑居之处,遂为全真张本之所。噫!若非宿有仙缘,妙通神异,焉能逆知如是乎?姑之羽化,遂在重阳未至之前,其灵柩实长春诸真辈,安厝于岩穴之中。为经岁久,门垒颓败。泰定四年(1327)冬,山东宣慰同知泰不花公按治到州,公爱民重道,忠厚人也,拈香于东华宫,因见石刻圣朝宁海王赠姑真人令旨,深加叹美,本宫提点耿道清话及仙姑归真,至今一百六十余年,未曾迁葬。公即回辔烟霞,叩坟瞻礼,顾谓本州监郡拜也及州判官蒋本敬曰:“仙姑道行如此,其于葬事,可不为助理乎?”二侯欣然领略,首出己俸,暨诸司属施钞三十锭,付道清同神清宫提举林道润共办其事。于是命工伐石修砌,迁瘗既毕,在上复立贞珉,以纪姑德。道清等持姑行状,踵门来谒,恳文于予,辞不获已,因论次之。自黄帝闻道于广成,而神仙之说始兴,逮乎殷周,太上以道德五千言垂教,汉唐而下.,得道之士,代有显人。独蒙皇元褒赠,见重于世者,五祖七真而已。至于清净真人孙不二暨姑,是乃玄流,诚为罕有,二人生于同代,姑又先辈,亦加徽号,至今令人景仰仙风,同宜表显其墓,用垂不朽云。
    铭曰:成道之因,在乎修行,历代师真,举皆男众。由来女辈,实罕其人,惟孙不二,暨姑之身。姑自幼年,荤擅不茹,誓不嫁人。仙风是慕,粗衣粝食,苦志劳躬,结庵独处,昆嵛山中。修炼精深,玄机洞透,长春闻名,尝来问候。姑云尔师,白西而来,重阳随至,其言果谐。功行既圆,倏然羽化,人到于今,称其道价。昨膺王命,赠以真人,今迁仙骨,葬以坚坟。立石刻铭,表姑盛德,对此群峰,同垂无极。
    泰定五年(1328)三月吉日东华宫提点耿道清、神清宫提举林道润。
    《登州府志》云:“右元人唐仙姑墓表铭,鞠孝恭撰,蒋本敬书,毕居敬篆额,泰定五年刻石,事具表中,言姑在重阳未至前,又言泰定四年冬姑归真一百六十余年云云,是年丁卯,上距金大定二十九年己酉为一百六十年,则羽化必在大定之季。而莱阳有张仲寿所撰马丹阳归葬碑,言大定七年丁亥,重阳来宁海,庚寅正月初四日逝去云云。是羽化在唐前,且二十年。唐之化不得在重阳未至前也。表又言石刻圣朝宁海王令旨云云,据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九年诸王阔阔出请以分地宁海登莱三州自为一路云云。是州地为诸王私属,故得有王令旨。宁海王宜即阔阔出矣。此刻文及书皆不工而篆法尤异。表第一行题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十有四字额,亦宜如之,而只作十字,为〓〓〓〓〓〓〓〓〓〓亦不知其于十四字所同异损益为何字也。岂当日蒙古有是篆法乎。录之以资多见。”
    修志者注:泰定四年为1327年,减160年为1167年,即金大定七年丁亥,正是王重阳来宁海之年,怎能说重阳羽化在唐前?又据民国《牟平县志》卷十《唐四仙姑传》,明言“姑之羽化,虽在重阳未至之前,其灵柩实长春诸真辈安厝岩穴之中。”如仙姑羽化在重阳逝去之后,丘处机等一直在陕西与丹阳等守墓、云游,直到明昌二年(1191)十月才东归栖霞,期间20余年,岂能葬仙姑遗体?又,篆书额应为“寓真资化顺道真人祠堂”十字,省去“唐四仙姑”四字。
    紫府洞诏文碑
    《山左金石志》:皇庆元年十月立,正书,篆额。碑高八尺五寸,广三尺四寸五分。在文登县紫府洞。右碑额题“诏文之碑”,四字横列,径五寸五分。碑凡五层,四层俱诏文。第一层二十七行,字径九分;第二层二十九行,字径九分;第三层三十三行,字径八分;第四层二段合为一列,凡三十四行,字径八分。下刻衔名年月,凡三行,左读,字径七分。
    修志者注:此碑已不存,《金石志》未载碑文。下文据《道家金石略》所载《重阳万寿宫诏文碑》前六诏录入,供参考。《重阳万寿宫诏文碑》早于《紫府洞诏文碑》一年,且二碑照片形制相同。
    另据《光绪<登州府志>》《东华宫碑》,亦立于“皇庆元年”,其内容为至大三年(1310)加封李志常、宋德方、尹志平为真人,加封马钰等六人为真君的诏文,共四种,无一不与上文“东华洞五华碑八种”碑文重复,一奇;第三种“圣旨”碑文前有“东莱石匠提领孙世昌、顾坚、杨德新、姜德林、孙德用、李德实刊”,碑末有“大元国皇庆元年岁次壬子月日;诸路都提点栖玄致道通真真人陈德定立石;都功德主资德大夫遥授左丞行山东东西道宣慰使王佐夫人刘氏娘子完姐舍人玉音夫人吴氏女妙童”,可知这四种圣旨并非一碑,“东华宫碑”也不是碑额原文,二奇;武道彬、李道元均得圣旨主持东华宫,其诏文竞不见于碑,三奇。解此三奇,有望于来者。
    诏文之碑
    成吉思皇帝赐神仙手诏:
    制曰:天厌中原骄华太极之性,朕居北野嗜欲莫生之情,反朴还淳,去奢从俭,每一衣一食,与牛暨马圉共弊同飨。视民如赤子,养士若弟兄,谋素和,恩素畜,练万众以身人之先,临百阵无念我之后,七载之中成大业,六和之内为一统。非朕之行有德,盖金之政无恒,是以受之天祜,获承至尊。南连蛮宋,北接回纥,东夏西夷,悉称臣佐。念我单于国千载百世已来,未之有也。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犹惧有阙,且夫邻舟剡楫,将欲济江河也,聘贤选佐,将己安天下也。朕践祚已来,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见其人。访闻丘师先生,体真履规,博物洽闻,探赜穷理,道充德著。怀古君子之肃风,抱真上人之雅操。久栖岩谷,藏声隐形。阐祖师之遗化,坐致有道之士,云集仙径,莫可称数。自干戈而后,伏知先生犹隐山东旧境,朕心仰怀无已。岂不闻渭水同车,茅庐三顾之事,奈何山川弦阔,有失躬迎之礼。朕但避位侧身,斋戒沐浴,选差近侍官刘仲禄备轻骑素车,不远数千里,谨邀先生暂屈仙步,不以沙漠游远为念。或以忧民当世之务,或以恤朕保身之术,朕亲侍仙座,钦惟先生将咳唾之馀,但授一言,斯可矣。今者聊发朕之微意万壹,明于诏章,诚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无不应,亦岂违众生小愿哉。故咨诏示,惟宜知悉。
    <己卯1219年>五月初一日
    成吉思皇帝敕真人丘师:
    省所奏,应召而来者,具悉。惟师道逾三子,德重多方。命臣奉厥玄德,驰传访诸沧海,时与愿适,天不入违。两朝屡召而弗行,单使一邀而肯起,谓朕天启,所以身归。不辞暴露于风霜,自愿跋涉于沙碛,书章来上,喜慰何言。军国之事,非朕所朝,道德之心,诚云可尚。朕以彼酋不逊,我伐用章,军旅试临,边陲底定。来从去背,实力率之故然,久逸暂劳,既心服而后已。于是载扬威德,略驻军徒。重念云轩既发于蓬莱,鹤驭可游于天竺,达磨东迈,元印法以传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顾川途之虽阔,瞻几杖以非遥。爰答来章,可明朕意。秋暑,师比平安好,指不多及。
    <庚辰1220年九月>十四日(御宝)
    皇帝圣旨道与诸处官员每:丘神仙应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诵经文告天底人每,与皇帝祝寿万万岁者。所据大小差发税赋,都教休着者。据丘神仙底应系出家门人等随处院舍,都教免了差发税赋者。其外诈推出家,影占差发底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断按。主者奉到如此,不得违错,须至给付照用者。右付神仙门下收执照使。所据神仙应系出家门人精严住持院子底人等,并免差发税赋。准此。
    癸未羊几年(1223)三月日(御宝)
    宜差阿里鲜面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奏知来底公事是也煞好,我当时已有圣旨文字与你来,教你天下应有底出家善人都管着者,好底歹底,丘神仙你就便理会,只你识者,奉到如此。
    癸未年(1233)九月二十四日
    皇帝圣旨:你已先成吉思皇帝圣旨里,道人每内中不吃酒肉无妻男底人告天者,不是那般底人,吃酒、吃肉、有妻男呵,仙孔八合识你不拣择出来那什么,你底言不信底人你识者。粮米你每年依例送得来者。准此。
    乙未年(1235)七月初一日(御宝)
    皇帝圣旨道与清和真人尹志平、仙孔八合识李志常:我于合剌和林盖观院来,你每拣选德行清高道人,教就来告天住持。仰所在去处赍发递送来者。准此。
    乙未年(1235)七月初九日(御宝)
    黄县栾氏刻烟霞洞七真像碑
    原碑现存昆嵛山烟霞洞旁,石刻完整,文字略泐,圆首,高102厘米,宽60厘米,楷书。据拓片录入。正文17行,全行24字。标点为修志者加。
    □□因□□名□□□
    州儒学教授东牟鞠孝恭撰
    □□神功化□□立全真之教,启□后人,而人人乐为崇奉□□□□□□□□实乃邑之名族也。由祖以来称为奉道之家,□□□□□□□者,栾实至神清宫□□,见洞中空寂,忽然有感,而谓宫主前本州道正孙□□□真所开,乃名迹也。中间可无尊像以为致敬乎!即许以□□□□□对父兄辈告其因,一家翕然信应,遂捐己贿,命良工□□□求得美材而琢焉。至延祜四年(1317)功始克备。栾实扶舆与奉□□□□道正孙公踵门谒予求文,用刻于石,以永其传。夫天下孰不被其庥荫?而栾氏克成兹盛事,可为信道以崇奉者也。予嘉其意故不辞而为之书。
    五月丙寅朔黄县在城栾实甫立石□□□□兄栾聚弟栾仁弟栾彦男栾瑭
    宁海州道正宫门提点孙道衍书丹莱州在城作头梁玉刊
    □□□□道渊提举刘道煦知宫孙道和知宫李道真知宫王德淳
    重修烟霞洞七真殿记
    碑今在神清观院内东北角,略残,高44厘米,宽72厘米,首题“重修烟霞洞七真殿记”,楷书,22行,满行16字。据碑录,残缺部分据《昆嵛帖》补足。
    七真殿隳于年深,无人顾虑。库使鞠翁,家富乐施,所识穷乏,咸被其泽,乡邦称焉。间念仙迹废隳,捐钱委东华耿道清董新是舍,檐楝户牖,轮奂既成,请纪石以示后。予重翁义,不惜为书:翁名英,字仲杰,州东山北头居人也。
    时至元丙子(1336)中秋,郡儒钟崇德志
    般阳路万山殿青作行作头程义甫刊
    契遇庵石刻
    契遇庵石刻,位于文登紫金峰北麓契遏庵遗址“白玉台”西侧石壁上。无年月,约为元时刻。“契遏庵”(见图2-39)三字竖排,楷体,字宽50厘米,三字高162厘米。余皆小楷,字径4厘米。全文自左至右竖排。由白玉台西下十多米有一巨岩西向,刻“洞天”二字,字径80厘米;由此向西过涧,山岩高矗,东向绝壁上方,刻字“福地”,与东面白玉台下“洞天”相对。惜其字迹因风化和树枝摩擦而漫漶不清。白玉台西山坡上,递次分布着马丹阳命名的“九阳池”。白玉台西北坡下,有大型石锅、石槽,是古代契遏庵道人的用具。马丹阳汉白玉石像在20世纪90年代新建契遇庵内,21世纪初洪水毁庵,石像冲至山涧。
    契遇庵
    施主王瑜
    石匠曲才万昌曲成
    施主孙仲益王道元
    圆明道人李道昌书
    住庵道人谭致真
    第三章 明清石刻
    第一节 明代石刻明
    提督学政邵贤玉虚观题壁石刻刻于玉虚观墙壁,已不存。台砌重重锁碧烟,烧残劫火几经年。灵泉有感因名圣,古洞无人独有仙。峰险只应飞鸟避,水腥知是蛰龙眠。玉阳久矣乘云去,惟见遗碑夕照边。玉虚观刻于玉虚观墙壁,已不存。虎涧春云水色巧,凤冈秋月分外明。玉阳洞天藏往事,竹园遗翠绿油油,石柱撑霄连天地,远峰卓笔写故事,御碑濯雨润古今。断岩圣水流清清。松岭浮青涌生机。峭壁悬书昭后世。
    游宁海姑余山烟霞洞用赵永年宪长韵
    明提督学政邵贤游烟霞洞题壁石刻位于昆嵛山西北麓之烟霞洞,现存神清观院外东北角,完整。刻石高43厘米,宽73厘米,行书,12行,行9字不等。据1936年《牟平县志》录入:
    溟渤西来泰岳东,姑余千仞碧重重。山开肇自鸿蒙判,奇秀元从造化钟。殿拱七真灵赫赫,泉分九沼玉溶溶。台名“望海”舒眸远,岭号“长松”积翠浓。绝〓依天苍霭锁,古碑横砌绿苔封。鼎力汞铅藏妙理,洞中玉石肖真容。分封启土闻牟子,渡海为桥笑祖龙。仙客已乘黄鹤去,独留明月照孤峰。
    弘治庚庆(1500)四月朔日,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奉敕提督学政义兴邵贤书寓宁庠江□高贽置石。
    重修甘泉寺碑记
    据光绪本《文登县志》载,此碑已不存,系嘉靖三年(1524)重修时,庆远府知府致仕福山初贤撰,略曰:
    文登甘泉寺未详创于何时,宋以来已有日名,盖古刹也。寺僧祖阔世族孙氏,迎仙二里人,自幼志慕佛教,清心寡欲,一守佛戒,以故乡人之善者爱之重之,千□一声,若阔者可谓尽为僧之道,而于佛之教为无忝矣。寺有日碑,字画剥落,阔恐其久而磨灭,持其残文属予序之。
    圣旨
    原碑现存昆嵛山神清观内,略残,圭首,方趺,高117厘米,宽57厘米,厚17厘米。额题“圣旨”,楷书,正文9行,满行21字。据拓片录入,参考1936年版《牟平县志》。
    敕谕昆嵛山道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名山宫观供奉。经苗‘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道众人等,务要虔奉,朝夕礼诵,保安藐躬康泰,宫壹肃清,忏已往衍尤,无疆福寿,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清静,朕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今特遣御马监张简,斋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
    万历三十九年(1611)四月玺诏(广通之宝)
    重建岳姑山茶坊记
    碑现在岳姑殿院内,完整,高42厘米,宽74厘米,首题“重建岳姑山茶坊记”,楷书,正文21行,满行13字。旧志未载,据碑录入,标点为修志者加。
   岳姑山,系碧霞元君圣母驻节地也。』日有茶棚一所,在山门外,依门为庐,往来饮者蝈集挨候,其规模云隘矣!戊午(1618)夏,住持道士拓山门而大之,则茶所不得不旁辟一地。好善者且筑室三间于门之东。吁!善哉善哉!是明明以天缘湛露,涤人胃肠,沁人肺腹中,令人先清,自己神明,然后对越神明,而赫赫在上,庶几不受蠲于秽恧,鉴在下民一段精白,其功德无量何如!岂曰岭遥山峻,跋越□;难而当路施茶一钟,可以解渴节劳者哉,使饮之者定其心,咀其味,而思其义,自觉此日胃肠肺腑划然一变,别有清白可以对神明矣。□兴土木,费工不旬日告成。其募缘建摄者,诸善人也。是为记。告
    皇明万历戊午岁(1618)孟夏之吉日立
    会首
    唐宝宋之瑞于澄高河宋德中
    唐天运夏景□曲思才孙世杰王振强
    唐宪王家聘叶成良王恭礼曲弥高
    王振杰杜崇贵唐锦于壮胡向德
    徐成李应□杜弘志曲思问王思孟
    周永祚林日臻
    助缘
    姜应吉解应祯梁架曲尔变李杰
    王坤杨松朱学忠杨锦杨豹
    沙九□王弘桓邹纯杨□杜应春
    朱国宁张一善刘□凤孙洪唐坤
    林自明孙荣曲有志周自□杨官
    宋景儒李德海王尚力林奇王桐石匠周永江管造泥水匠王三木周永□杨九叙周奉祥万国张□将木匠曲守桓住持文一□
    宁海州水道集进香记
    碑现存岳姑殿院内,断为两截。圭首,高130厘米,宽62厘米,厚19厘米。碑阳额题“泰山进香”,首题“宁海州水道集进香记”,正文楷书,12行,满行30字;碑阴额题“上帝临门”,首题“宁海州水道集进香记”,正文楷书,10行,满行35字。标点为修志者加。
    碑阳:
    宁海州水道集进香碑
    宁海东南有山曰昆嵛,绵绵百里许,跨东牟、文山二郡而雄峙焉。其间奇花异卉、福地洞天,大观不数数足。独岳姑一殿,佳气珑葱,郁郁苍苍,若虎踞,若龙蟠,此真太岳之支脉,实我圣母驻跸之□,赫赫然威命□爽,庇佑东土。以故人心齐□,遐迩鳞集。每当孟夏,御炉香烟,奚啻云盖结哉!吾□水道一集,百其人即百其心,至□如也,倏而义会举,翕然响应,各罄其资、备□舆、制旌旗,凛凛乎奉承之惟谨,□若圣母临之在上,毫无敢□越□。巳酉春(1609),迄今十载于兹矣!岁愈久而菩提心愈坚,即经大荒之后,诸檀越谁肯□堕其志?此果神之摄服人心乎,抑人心各有神乎?如曰广积福田,异日之报应不爽,岂知太山有灵,毫无私庇。而诸善男信女,□非邀福之心,故可期命匠铸碑铭,以垂不朽云。
    万历己未(1619)孟夏吉日立
    同会人苏尚仁初希舜苏尚任初随初承志苏尚礼林明
    碑阴:
  州之东南有山曰“昆嵛”,绵亘百里许,跨宁文两郡而雄峙焉。其中层峦耸翠,福地洞天,奇观曾不数数足,独姑余一巅,佳气珑葱,郁郁苍苍,若虎踞,若龙蟠,而群峰蜿蜒,四面拱配,依稀泰岳之嫡派,实为碧霞元君驻跸之祠,赫赫然威命灵爽,本土咸借福庇。是以每当孟夏,奉香火者齐拔一心,遐迩鳞集御炉烟,奚啻云盖结哉!吾乡水道集百其人即百其心,纷如也。倏而义会一举,翕然响应,不难罄其资以备銮舆,制旌旗,凛凛灵承之惟谨者,自己酉(1609)春迄今二十余载于兹矣。岁愈久,而菩提心愈坚。纵大荒之后,谁肯少懈堕其志?此果神之摄服人心乎,抑人心各有神乎?如曰种福田而冀报应,神且吐之矣,奚取于会也。以故命匠勒石,将示不朽云。岧
    皇明天启岁次丁卯(1627)暮春吉旦 郡人廪生初仕沐手拜撰
    会首
    苏恕 初希舜 初随 苏尚仁 初亨
    苏尚礼 刘朝用 王守教 周佳
    次长
    初自权 初承志 初蒙诏 苏尚仁 修贞
    林明 初自晓 王应时 王成 初尚和
    王从居 季应时 杨诰 徐朴 李东友
    初行 李应科 苏尚义 刘世玻 姜永贵
    会众
    李天秩 王从智 初承乐 初承代 初经
    苏锐 吴得运 宋思顺 杨川 初用
    萧天爵 李佩 于得时 赵世谅 宋可谅
    刘德昭 李云 于化鳞 朱全 王守成
    初脉 李彦 初希文 初承宗 赵东河
    宋任 宋林文 高东明 汤成 赵通
    于从富 李宗盛 朱东江 毕登 初果
    林才富 赵世豪 赵应登 宋尚乡 初本
    初承恩 钟怀德 钟怀第 初夏 初九经
    宋九和 蓀钊 于才兴 宋世通 王松
    徐成道 田承恩 朱 惠 宋可成 潘发财
    李登 柳长春 姜永和 李周 朱槐
    初承赐 初柳 杨祥 王应助 初钹
    徐自礼 姜承信 杨九爱 解 志 安东信
    徐承恩 宋因 孙守成 徐自因 王才友
    王世臣 高东海 姜永乐 李二 钟春
    初世尧 初自省 王才富 初平 王守分
    李宠 姜祥 李东贤 南守东 初求进
    董思孝 孙才旺 于火 邹国福 唐守住
    王时 吴才兴 刘应门 杨大 段应时
    仝立 初位 姜承赐 苏尚信 王应节
    初大品 王乡 姜承任 孙继志 李荣一
    安广全 王通 孙豹 姜永道 修国臣
    刘学言 魏刚 孙孝 徐应进 温大
    师三 初承叙 姜 忠 初尚革 周来
    初心孔 杨从智 陈友 徐幸 姜守智
    王从周 南守成 王从政 战国用 于顺
    王运 孙守谅 王自谦 李椹 曲蜡
    高东亮 于跃鲸 丛世豪 初讲 张义
    刘守祖 徐从道 孙承运 于周 唐守分
    宋可明 于才兴 于道 王诰 于守用
    林渠 初自明 于跃 宋信 初宁
    孙许 段以德 徐口 徐应学 宋承殷
    王从道 李宗便 孙荣 弋东景 李应贞
    刘香 张应南 来珍 孙一信 周官
    王户 初自知 王守德 宋承口 徐周
    刘从富 乔梯
    明黄岩彭汝贤烟霞纪游石刻
    此石刻位于昆嵛山西北烟霞洞,由明黄岩彭汝贤撰额,今已佚,1936年《牟平县志》有载,现录如下:
    余家在天台雁宕间,屡至颇不落寞;今也守东牟,烟霞之胜,甲于东海,余与山灵有缘,在事甫一载,烟霞且五到矣;到辄有题,以纪游踪,若云登高作赋,则吾岂敢!
    别驾风流不解缰,寻真岂惮历羊肠。烟霞半染檐帷色,风月平分刺史床。古树十围依石出,寒岩千叠抱松长。洞中仙迹依稀见,赢得可观在此方。(时同郡三尊师公)
    晚逐车尘入上方,七真迷处更迷茫。晓来蹑屐同穿磴,坐到衔杯听绕梁。洞口白云封不住,壶前丹灶饮初长。欲题石上留名字,恐碍峰头薜荔裳。(时同郡司吏冀公)
    三月荒城未见华,满林嫩绿是仙家。乘槎有客身疑坠,采药何人路不赊。烟锁自分青海气,云飞遥落赤城霞。虚亭旷视还相笑,幻迹三山未足夸。(时同郡二尊张公)
    第二节 清代石刻
    永垂不朽(残碑)
    碑原在岳姑顶东南山坡下坡里庙(今“三官殿”)旁,现在姑余山岳姑圣殿院内。残存半边,圭首,高128厘米,宽23厘米,厚14厘米,楷书,残存11行,满行35字;碑阴行书,泐甚。据拓片录入,并加标点。
    夫姑余山之有碧霞行祠,唐宋以来崇祀隆礼,前人述之备矣。而其下,坡里庙何时而建,大元至元丁丑(1337),州尊李友直为之劝捐募化,由是土木功成,神灵得所。至顺治十六年(1655),经城后塔后茶会将仙姑殿馀产,着尼僧普源普茂,分其徒属,家居此庙。嗣后,尼僧不守清规,被会首阻归散庙,更易道人于来兰、刘来朝,齐来庙兼理祀事。迨后传及道人张教崇在此主持,积累有年,山岚地亩较前差多,世世守之,不准典卖。庶几庙产日增,而香火日胜也。兹因孙崇铭□行典卖□□迨□业经呈明在案立石,志庙产数目,以俟后之君子得所参考云。
    计开山岚地亩坐落数目
    岚子边地四亩。西南台地三亩。王家街西头地四亩。孙家湾地二亩。擀面石前地九亩。东转山子地四亩。老牛坟地四亩。曹家茔地十二亩。滩上沟西地五亩。将完台地八亩。石窝子地三亩。流水渠子地六亩。岳姑殿房东头地共八亩。大河北崖转山子地二亩。西渠子地一亩。磐子地共十四亩。滩上家后地二亩。蹈马道东地二亩。北井东地二亩……
    昆嵛朝阳庵高峰法师影塔作铭
    塔高95厘米,八棱石幢。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二十八日立。塔在柳钱庵(刘长庵),森林深处,人迹罕至,基本完好,是昆嵛山区发现唯一的公然以“逆民”署撰者姓名的碑记。字大如指甲,缺字系人为损毁。旧志不载。修志者据碑录入,且加标点。
  余□质□所结者□,形神合时为之人焉、物焉;形神离时则老焉、鬼焉。凡匪离匪合,其佛法之所指乎!法师高峰能于形神离合,空有□月,将有所悟。故及其涅檗也,而预知时日,坐以待化焉。此亦证其行果之一也。师□□□住万历己卯(1579),受生东平府栾州,缘业宿植,幼而剃发。崇祯甲申(1644)来游东海,卓锡□□□□□灯□1日称〓师,改今名。将为心灯浔烛,臣熠来兹。顺治八年(1651),质朝阳庵。
    ……还移憩静修,阳燧丙丽,法乘弥曜。又士本师告逝西土。戊戌(1658)春二月,……无斋舍寂灭,□身结□□者顶礼称异,觉通迎归,今于庵之……禅师比姥柳,道成证果,藏影兹庵。……庵者也。师吟□〓至德立。
    闽南中逆民梁翼撰
    蓬莱庵主人吴维姬熏沐书
    居士刊之重修飞泉居记宁海州曲月芳撰。原碑现存昆嵛山神清观院外东北角,完整,高46厘米,宽75厘米,厚13厘米,首题“重修飞泉居记”,行楷,19行,满行17字。据拓片录入,参考1936年版《牟平县志》。牟平名胜之地,其尤者为烟霞焉。烟霞之尤者,有二泉焉,一在神清观石之西北隅,泉从石窟出,注之成池,味甘冽,祖仙谓之玉液者是也;一在揉芝处,转北而上,三峰壁立,一峰屏开,罅出清泉,不知何自飞来,遇雨则溅珠成络,因冻则挂玉为轴,诚异观也。郡人戚子兆伯于岩下构室一区,额曰“飞泉居”,则与玉液池井称焉。兆伯尝往来此中,时久,额不存;后有梁石岩翻经于此,榜为“三峰岩”而去。不数年,戚子殁,室就圯。甲寅(1674)夏初,南岘村周子昆季叔侄,与兆伯有师弟之谊,复为重修,分构两楹,稍阔大其规模,而仍以兆伯之名名之,用不没师志。抑以居□修真学道之人,谈高举世外之事,思与丘刘辈为后先焉。且同处往来者,遇佳节花晨,携觞挈楹,玩咏其处,远眺昆峰,仰瞰林岚,当有不减兰亭曲水风致也。康熙十三年(1674)。
    开山修路碑
    此碑实为摩崖刻字,位于牟平区龙泉镇驻地西福岘口西口路北石崖上,下距地3米,框高150厘米,宽130厘米。楷书。
    碑额自左而右横刻大字:天成人善
    首行竖刻:三教乐从凡皆乘参真功众行易
    中行竖刻:开山修路道人李讳常明之碑  末行竖刻:康熙十三年岁次甲寅开山修路  官山至界碑
    该碑现在昆嵛山神清宫院内,圭首,高214厘米,宽89厘米,厚16厘米,楷书,共10行,满行27字。碑文记清康熙年间烟霞洞地产的情况,殊为难得。
    烟霞洞住持道士齐合童禀为恳恩讨照勒碑清理边界事:切齐合童住守山岚久矣。岂意被世衿宫廷琦率领虎棍众等,势伏青衿当要,得伐树木,不非一日,不意其至蚕食宫看,不得不奔控天台,蒙批福山审理,勘验分明,复还故物。但此群凶豺狼成性,尤甚无悛者,虽有铁案如山,日后必致初称故志。伏乞其至:北至石半庵,南至朱峦圈,西至大河,东至天必风,四至分明。天台恩胜地,批照勒碑,庶防不材倚势冲天,贿买书役压府文,竞不尊断,况此豪端,必得防患,泣鸣上禀本府老爷印施行,佳批勒碑,绅衿庇民,不许伤伐。春便咏室。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月二十三日具照人齐合童。
    大圣寺重修碑
    该碑位于圣水院(院东寺)之东,据光绪本《文登县志》记载,为元至正二年(1342)重修碑,昌阳僧某撰文,进士栾仲玉书丹。碑漫漶不可读,其残文有云:“院之卓锡,殊无可考,有宋元丰元年(1078)重修大圣院碑。”盖古刹也。今宋碑已不存。又有清朝康熙辛未(1691)住持僧普波重修碑,邑人丛大为撰文,刘一正书丹。亦近剥落。据《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录入。
    在昔舍卫阐化,竹林之金地肇开;忉利说法,柏檀之宝相斯起。迨白马之东迈,欣丹鹫之鼎兴。□堵甍云,旁连欲界,阿阑砌玉,上□色天。遂使日月灯光,常明震日.,戒定慧教,遍喻知识。邑西大圣寺,建自先代,修于明时。北接昆嵛之岭,形势逶迤;西通圣水之院,云霞蒸蔚,洵幽栖胜地也。开林剃草,古非乏人;绍业承基,久难其继。寻至榱栋渐毁,经像蒙尘。珠缨罕俎豆之观,刹土鲜藩垣之固。岂所以皈依鹿苑,妮耀花宫!开士普波者,一心凝炼,五众宗推。康熙以来,总持兹寺,慨慧日之向□,□弥天于再造,愿力宏深,果行精猛,自一钵一衣而外,悉充檀那,合去吝去贪之侣,共种善根。□□□□结构倍至,用能丽饰桷楹,辉映金碧,八十二相,重睹如来之法身;百千万众,再礼琉璃之世界。且也增筑丈室以处梵徒,广置赡田以资禅诵。讵非志坚初地,心游化城,佩圆明之□,有相还□无相,悟空劫以前,由源而溯无源,又何烦湔洗六尘!为语端标,□饰三要,□□别传者哉!余以暇日偶过斯刹,详询缔造之由,尚阙贞珉之建,爰次第其初因,用告彰于来叶。其词曰:“金仙度世,圣谛真诠。一念不昏,厥慧斯圆。标揭招提,彼岸巍然。有大开士,矢愿精坚,慈云慧日,□照中边,亿姓瞻依,宝筏济川。珠幢高展,翠琰爰镌。用规法嗣,善护持旃。
    清康熙罗汉庵摩崖石刻
    该石刻位于昆嵛东麓崮头集村西北山西半坡摩崖上,为靖海狂生常元素所作。摩崖高4.9米,宽5.8米,崖上阴刻百余字,行草,竖排,摩崖之南,独立一岩,其阳面阴刻“泉石”二大字,行书,无款识。摩崖石刻据《文登市志》录如下:
    王天谁使凿悬崖,片片奇峰手自裁。
    我来还寻日路径,此日偏觉眼界开。
    登山问天天不语,只许云日常徘徊。
    狂呼酒吞巨垒缶,不知那个是尘埃。
    大笔如椽惊神鬼,纵言书向碧索堆。
    山灵笑我我不顾,日暮松间睡惭回。
    醉语
    屏悬古壁卒印苍苔
    元素子书并镌
    清高凤翰过松泉观题壁诗石刻
    高凤翰题壁诗,墨迹原在松泉观南壁间,书法极工,《宁海州志》称其“有龙跳虎卧之势”。经久渐剥落。诸生宫卜万双钩摩勒诸石,砌之大殿北檐下。1941年拆庙,刻石现存牟平博物馆。石质汉白玉,长129厘米,宽63厘米,厚12~1.5厘米,正面平整光滑,背面未加琢磨。刻石右下角残缺一“候”字,中部自上而下有一条裂纹。高凤翰和好友毅庵参见本志《人物》高凤翰传。
    雍正丁未(1727)四月十六日过松泉观候毅庵夫子得二律题壁
    绿雪藏仙观,攀云入翠梯。
    明神汉豪杰,雄殿古琉璃。
    涧水浮树粉,斋厨荐松鸡(是日道士以松菌食客)。
    流连归骑晚,落照乱山西。为访神仙吏,怀人当日暮,一豁风尘眼,何当弃凡浊,来偷世外闲。得句对空山。全开龃龉颜。永岁不知返。
    古介子国高凤翰留墨
    南埠老人留墨壁上,嘉庆初重葺斯观,圬者①请剔界而垩之,故其墨得以不毁。而一时巨公索观云集,且有如观碧落碑②而寝卧其下者。但屈指丁未,已历百年,余恐其久而濒于圮,再有圬者亦无能为力,遂双钩以勒诸石。诸君子亦乐而摹之,是余与诸君之子□复有于圬者,而此观不又添一段笼纱故事耶?时道光丙戌(1826)菊月望日后学宫卜万摹勒谨跋
    曲由典、吕方昕、吕熙元、曲希贤、孙锟、张毓绅、张清年、吕登云、吕培吉同立石
    镌字杜国卿
    圬者曲希芳闻兹举复为之砌诸壁
    修志者注:①圬wūū者:瓦工的旧称。
    ②碧落碑:唐碑。唐总章三年(670),高祖子韩王元嘉四男为其母房太妃所立。原在绎州龙兴宫,宫有碧落尊像,篆文刻其背,故世传为碧落碑。因“《碧落碑》笔法亦奇,不独托体之古,李阳冰见之,在其下寝卧数日不去。”(康有为)
    留松碑记
    原碑在福岘口东麓官道旁。中行四大字,作行书,径八寸许,极隽拔道劲之致;题额用八分书;两旁跋款作小楷,亦整严有古法。松,清同治时己不存,碑于20世纪50年代毁。据清同治《宁海州志》录入:
    留松碑记(横额):松当宁海文登之冲,行人藉为避暑息肩地,下荫盘石,周夹群峰,一株特秀,颇具石桥南畔笔意。匠氏购之,将翦伐,会文邑业儒者,赴郡试,出赀留之,事甚韵。余省方经此,闻而义之,纪诸石,其人与其树,殆不朽云。
    耐寒清暑(中行大字)
    乾隆甲戌(1754)季秋上浣
    东海使者熊绎祖书
    重修长夼院碑
    长夼院,古称宝峰寺。在昆嵛山东麓。旧志谓“唐时敕建,有碑”,今无存。嘉庆五年(1800)重修长夼院碑,知县舒谦福撰,署昌邑教谕于昌绪书并篆额。此碑今亦不存,据《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录入。
    文邑之西北,去县治五十里,曰“长夼”。其山自宁海逶迤而来,层峦叠起,至此忽分布焉。一列于北,一环于西。寺曰“宝峰”,盖自唐敕建,千馀年迄今,亦渐颓废矣。僧会清信目击心伤,志在修整。因于戒僧中选柘阳寺之源兴往任其事。当是时,寺中膏腴之产,典出殆尽,而瘠田又皆荒芜不治,此事之所以难为也。源兴至,构金数卣,禀官赎地;招佃户、辟草莱,力恢宝峰之故业,岂徒为生活计哉!盖作事者,必谋其始,重修之事肇基于此矣。源兴自是负钵北上,历都门,达盛京,闻同邑衿耆丛公名国柱、名士莲者,日旅此邦,均以好善称于人。因各投其家,备述所由,皆毅然以领袖为己任。一时乐捐者为二公,亦为源兴也。于是怀重资归,鸠工庀材,数阅月而告竣。来游者仰瞻殿宇,金碧辉煌,较前此大不侔矣。嗟乎!盛衰之故,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源兴以一人备极苦辛,始焉称贷以复其日,继焉募化以图其新。向使飞锡盛京之时,骤获多金,恣为浪费,纵遇丛公百辈,宁有裨于万一哉!而如僧会清信者,知人善任,亦不可谓非释氏之良也。爰叙其事以勒于石。
    执炉寺碑记
    寺在执炉山、即双山之东麓,今属乳山市下初镇,古称“香岩院”。碑在古寺遗址西南隅,基本完好。圭首,碑高130厘米,宽110厘米,正文6行,以下为四至、施主和款识文字,满行49字,楷书,字径2.5厘米。旧志不载,今据碑录并加标点。又,碑西150米处有主持僧塔幢残碑存字少,未录。
    宁海州□□山莫大于昆嵛。自昆嵛而南,山虽多,皆卑匚不足道。据百里许,忽有双峰耸翠其南下袤延相埒,望之如兄弟焉。而执炉山适兰其左臂之前。寺之建,不知创始何代,世远年湮罔所考据。其中为佛殿,佛殿之后为菩萨殿;使殿之前有耳廊,又其前为山门;菩萨殿之左为关帝庙。寺之东西为僧舍。虽规模不甚宏敞,而山川之胜、林壑之美,每当春风入律,秋月呈辉,文入学士以时游目其间,亦足以涤凡嚣、静尘埃而与造物者相遇于无尽也。历年久远,风雨薄蚀住持僧澄言等以菩提心演如来法,朝夕礼拜之馀不忍睹殿宇倾圮,听法像之凋残,因募化远近村、庄,兼出家藏,整而新之。不侈前人,不废后观阅数年而工始竣。呜呼!天下事先时而图之,贝易为力,后时而谋之,则难为功。后之住持于兹者尚其无负前人之意也矣!
    计开本寺山岚四至:
  南至塔南坡大沟水流中心,东据老洼山后河北涯东西地东头堰缝。西至大山顶分水岭西北口大道。北至自西北□拒八亩地后至大道;八亩地后河西涯有徐姓地,大小八九段,迤东大地北段东至沟,西至道,北至堰,南至道。又浔东涯地一段,西至沟,北至西截至徐姓(地)东截连山顶
  南至塔南坡大沟水流中心,东据老洼山后河北涯东西地东头堰缝。西至大山顶分水岭西北口大道。北至自西北□拒八亩地后至大道;八亩地后河西涯有徐姓地,大小八九段,迤东大地北段东至沟,西至道,北至堰,南至道。又浔东涯地一段,西至沟,北至西截至徐姓(地)东截连山顶又东连石坟塔前坡,又东连张家□北塔东西暂荒,又东连北洼东地地东头,至南北大道迤南,又东至东西大道,又东有南北小道,东至石崮山岭东头堰缝。东至东山梁南北地,北自东西大道,南连灰渣塔刘家洼,俱东西地,东头有堰。刘家洼地东头外有南北一段,下头至老洼山后河北涯止。
    外有上初北泊地数十段,东山梁塔东坡至道地一段,不在至内,另有清册。
    高文施币三十千、刘国荣施币二十六千、高国珍施币十千、徐九臣施币六千、韩世明宋国祝各施币四千、宋式儒施币三千、蔡文水施币三千五百、高玺施币二千八百、宋祺施币二千六百、宋国秀、李承基、张自省、刘志仁、张和声、谭昕、曹禧、曹钧、高国绪、隋俊、姜珍、王良基、刘荣、段尚友、徐德锡、徐德信、徐瑞、刘国玺、刘廷臣、李淳、段文禄上各施币二千、倪璺、徐福、姜克法、孙成法、刘珍、刘秉千、刘燕、韩世成、高国柱、宋兰、阮文德、贾逢吉、姜硕吉、房文德、张承古、谭赓上各施币一千、张文阶化银十七两、卢家村施币二千二百、王永文施币一千三百、高明、徐荣、刘吉礼各施币一千
    (乾隆)乙卯(1795)科举人卢峰倪鸿祚撰文并书
    石匠宫文叟镌
    大清嘉庆九年(1804)岁次甲子二月二十五日清明毂旦住持澄安、澄言暨徒姪清历、清来、清秀,徒弟清信、清宽、清月、清方,徒孙觉贵、觉喜、觉化立
    清宫卜、万烟霞洞听子规歌石刻
    位于烟霞洞东北神清观中,据1936年《牟平县志》录入。
    烟霞洞听子规歌海阳李本涯撰(书)
    尔胡不向濯锦江,数声冷和峨眉雪?尔胡不向洛阳城,一声叫断天津月?飞来荒荒大海滨,云白山青心尚热。呜呼!吁嗟乎!古有天荒地老悲啼夜月之帝子,今乃有湖海飘零龃龉不羁之狂生。放眼千古以相待,到来特地为我鸣。为我呜,呜不绝。轻圆渐变为酸辛,未到舌枯声已咽。长星如帚竟扫天,铜驼几度成荆棘。古来多少英雄恨,莫为含羞说不得。清风亭上樽酒空,月落峰头万山黑。公无归兮公竟归,长歌一曲唾壶缺。恨不得携取《楚骚》来,我读《天问》尔啼血。
    文昌帝君石庙
    位于界石镇呖哩后村2000米、昆嵛山支脉文昌阁山顶。相传约于道光年间,呖哩后村一老农天旱盼雨,口念:文昌帝君,请下点雨吧,我们为您修庙。说也巧,午后天降大雨。老人向村会首潘某说起此愿,潘会首说,修大庙咱没有那  么大势力,到山崖上刻座石庙吧。于是成此摩崖石刻。石刻在一块表面光滑的巨岩阳面,高1.1米。庙内竖刻“文昌帝君”四字,上雕刻庙檐,起遮风避雨的作用。在石庙的东南、西南和西面有刻字,字迹模糊,仅能辨识东南的“修”、西南的“潘”、“日”三字,西面那幅无一字可辨认。据村民介绍这是170年前的作品。“文星”,乃主持文运的星宿。元代仁宗时,钦封梓潼神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国、益民、正直之神,从此梓潼神与文昌星合二为一,称为“文昌帝君”
    重修烟霞洞神清宫记
    这是神清观第五次重修碑,现存神清观院内,完整,方跌,高260厘米,宽104厘米,厚22厘米,首题“重修烟霞洞神清宫记”,楷书,17行,满行45字。旧志未录,此据碑拓录入,并加标点。
    天下名胜之区,每由幽人畸士之搜剔而后幸而得矣。又赖有后之同志者,相与爱惜而护持之,使山川郁积出奇无穷,而光景常新。故知天锺其灵,地挺其秀,非人力之赞襄无以成之也,况修道之士哉!昆嵛一山,屹立东海,为牟平保障。山西有古洞曰“烟霞”,道书所称为福地者。昔王重阳祖师及丹阳七真修仙于此,遗迹犹存。其壑谷之幽邃,峰峦之峭拔,怪怪奇奇,莫可名状,历代之游览者作为诗歌载诸典籍,盖前人之述备矣。夷考兹山之创,始于金向.成于元,历明之洪武、景泰间,屡为增修,奇迹益显。而时有盛衰,运有剥复,其不能久而不变者,理也,亦数也。越及我朝,望秩山川,表章灵异,凡海内名区,罔不修复,而碑碣无存,靡得而记。百余年来,虽有补益,无以持久,风雨剥蚀,殿宇凋零,颓垣断瓦,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踯躅而憧怆。此固运数使然,亦有土者之责也。住持道人于明兴、徒孙志道,赋性淳笃,励志潜修,慨然以兴举为己任。于是,北走京师,东逾渤海,风餐露宿,不惮劳瘁。肫诚所通,善缘弥广,铢积而寸累者有年。乃资其所得,鸠工庀材,倾者植之,腐者易之,自神清宫正殿及山门、法堂与南麓之清风亭,皆起而轮奂之,而丹垩之。经始于道光十九年(1839),迄功于二十三年(1843)。四年之间,焕然更新,悉复1日观。州人游览至此,惊为创获,若忘乎前此之颓废,而若于耳目之前忽辟异境者。睹法像之庄严,又若有真仙陟降在其左右者。道人之有功于山灵,讵浅鲜耶?余来东牟,即耳其名。己酉(1849)之春,与二三同志裹粮往游,每当佳处辄低徊留之不能去,而未见其衰,适逢其盛,殆亦前缘。益叹名胜之区,非有志者不能爱惜而护持之也。则知无上之道,与修道之功,非渺冥玄远之为,而人力之勤苦为之也。道人其得其体要者欤!夫七真已数百载矣,历其境者,俯仰林峦,犹有飘然遗世之想,矧志真人之志,行真人之行者哉!道人碲目石,索余记之,因为述其缘迄如此。后之览者,其亦有所观感而兴起也夫。
    敕授修职郎丙子(1816)科举人宁海州学正王庆霖撰
    以下碑阴刻字:
    京都
    兴隆号 德昌号 三聚号 俞鸾□ 侯□吉
    天源局 德裕号 更音布 广恩号 宝兴号
    永祥号 信义号 广泰号 义和号 泰兴号
    隆昌号 达萨布 刘永禄 天合店 洪顺号
    义聚公 李良显 广兴号 三义木厂
    何永兴 义兴号 永春号 四义堂 义和成
    源利号 隋丙南 天兴成 永盛号 广德号
    隆丰号 邹宗鲁 刘双山 万兴局 付胜义
    于溥 永胜号 福春馆 天成馆 海兴馆
    秘香居 天夫楼 四亿号 万通松记
    天兴局 天昌号 三音布 常存 福成
    胡云九 于有山 觉罗恒昌万聚号
    复昌号 和顺厂 广盛号 鸿昌号 泰宁局
    郎宗升 韩承福 富有局 祥德泰 天顺号
    隆源号 隆兴号 四顺永 隆兴馆 恒泰号
    李逢源 李思源 公和号 孟世杰 张德祥
    张大木 刘芳 高兆 韩成福 郎宗亮
    通泰号 万聚号 西宁局 广泰店 双义店
    义成勇 义和成 晋裕号 天裕亨 广泰号
    永裕号 金城馆 三义号 永丰昌 广和号
    广生店 隆盛号 通兴号 仁永顺 兴隆号
    冯日耀 悦来号 天德号 初文斐 隆昌号
    人和号 复兴号 鸿昌号 吉庆馆 宝丰号
    裕泰局 永兴号 复兴号 合义馆 裕兴馆
    玉成馆
    关东金州界貔子窝
    永兴号 泰来馆 大德号 永兴号 万顺号
    永丰号 檠椿号 泰吉店 晋德馆 广兴局
    王玉 福山馆 泰山馆 西华馆 恒泰号
    兴源号 寿兴号 昶兴号 重庆馆 三义号
    丰源号 正阳楼 ^万兴馆 户部税局
    兴茂号 永德当 永盛店 增盛店 新盛店
    永丰店 宝太店 肇祥号 永聚号 益茂号
    同德号 大兴号 德增号 常远栈 乾元号
    常盛油房 长顺号 吉盛号 宏兴号
    同福号 顺盛利 东兴园 鸿升号 常发架子
    兴裕号 正顺馆 会德珍 永生居 彩记
    恒益号 裕顺号 张应中 东新盛 履太号
    董育万 新德号 元顺号 正兴号 德元号
    乾昌号 福元号 吉顺号 恒新居 同兴号
    远来号 和育号 益兴号 恒发车铺
    长盛斋 西广兴 和顺号 恒隆号 振丰号
    利昌号 和兴号 恒兴号 泰吉号 万昌号
    芦玉书 大来号 万聚号 永祥号 鸿祥号
    福顺号 万育号 常裕号 亿中号 心和当
    鼎新号 日新号 新德号 福来米记
    慎记 鼎泰 恒吉号 恒新号 永成斋
    恒发隆 广盛号 昌祥油坊 王兆义
    常兴馆 鸿顺号 源记 梁彩 德记
    和记 福成染坊合德, 兴盛馆
    成记 永发号 孙海涛 德发号 裕丰号
    大顺号 咸豫号 兴源斋 宝兴园 人顺号
    祥茂号 成泰号 万和号 宝来号 茂盛号
    万丰号 永兴号 裕泰号
    金州城里
    户部税局永增当 北吉盛 生盛号 广盛号
    广合号 德兴号 万源号 锦昌 兴源号
    德太福 协和玉 丰泰铺 德顺号 福亨号
    天元号 王记 兴顺号 同和号 兴利号
    双兴号 利兴号 益庆当 福隆当
    盖州城里
    万祥斋 广合堂 缘聚号 复盛号 顺兴隆
    天保桟 恒兴德 通顺紬房谨成号
    长和斋 万裕店 福隆店 信记 景顺号
    恒裕堂 大兴染房 义顺合 义顺茂
    义全福 义兴永 义顺利 义茂裕 义贞彩
    成馨香铺 义顺栈 义恒昌 义来兴
    隆顺泰 谦和永 天和堂 四合栈 裕盛合
    盛京中和堂 鱼机鲍天元 文益利 义丰登
    广发明 正兴福 永兴纸局谨成盛
    乾顺号 福源长 三泰栈 和成兴 益增裕
    横昌店 永兴铁局 恒泰店 恒兴店
    永茂店 同兴号 益丰当 永兴福 刘福亮
    永义店 新德店 通德号 万通号 万德号
    恒兴号 文盛堂 谭人敏 谭福
    吉林三合聚
    岫岩界大孤山
    户部税局 乾德当 启隆号 润德号
    福丰号 庆祥栈 常泰栈 丰裕号 集成栈
    福和号 福成盛 台官吉 珠翰土 税爱成阿
    通顺号 永福号 兴聚号 于德昌 慎德号
    同盛号 复成公 义奉号 万昌号 义盛号
    合义居 义胜福 吉昌号 和大号 孙德昌
    万兴号 广盛栈 允兴桟 义泰号 洪泰桟
    双发号 东来架 泰祥栈 常合顺 大顺店
    福昌公 德昌号 谦源号 广来号 广隆号
    万镒店 德茂桟 双兴架 义隆祥 德胜店
    万和桟 玉兴栈 合盛栈 万德号 利和号
    诚泰桟 裕来栈 福来居 广和号 大来桟
    庆合当 永裕号 永和桟 大顺栈 德亨号
    永兴炉 广福桟 贺家床 丰盛号
    青堆子
    户部税局 天元号 运记 吉盛斋
    聚泰号 晋记 长盛号 复记
    招远县
    王父隆 重兴号 成顺斋 盛记 复盛号
    永和居 仁发斋 天德绳 铺复昶栈
    谦亨当 负元号 德盛号 春元堂 长兴号
    美泉居 元发磨 房元成 桟三义斋
    义茂号 福来居 福增号 元兴号 和生号
    泰顺皮 铺广玉 栈大兴 馆万顺店
    万成号 隆泰号 源增号 恒利号 润生皮铺
    文苑堂 通顺号 东广升 兴盛永 祥泰斋
    永德号 宝祥皮铺
    黄县
    恒生号 恒元号
    福山县 芷埠村
    赵世鸿 文登县
    毕敬斋 王所植 沈炳口 张国成 赛朗
    鲍永宽 刘国长 刘秉初 范口兴 于容
    毕鸿昭
    桥头梁笔庵 长夼潘世英 架山张培玉
    山西太谷县 文登威海卫
    程德章 郝东来 戚载福 傅守愚
    海阳县夏村
    王洪楫 王洪试 王洪浩 王洪诠 王洪谟
    岭西
    王桃 筛子村
    大利腰东岔沟
    曲永顺 广聚号 杨丕成 慕光义 王岐崑
    王永盛 李德成 姜学法 刘自修 谭富春
    姜学信 孟传彩 占万江 孙曰谦
    捐施名号甚繁兹碑未能尽载余俱勒於右碑
    大清咸丰四年(比^"岁次甲寅巧月穀旦立石
    重修烟霞洞七真庙及五真人洞增修东西官厅六间碑
    碑在神清观内,完整。螭首,龟趺,高185厘米,宽74厘米,厚21厘米,印形篆额,刻满汉双语"河南□□提□按察使司□□□□□印";首题"重修烟霞洞七真庙及五真人洞增修东西官厅六间碑"。正文楷书,17行,满行41字。碑阴记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额。旧志未载。据碑录入,并加标点。
    云移雾合,海天多奇出之峰峦;人杰地灵,风雨无久摧之栋宇。矧夫重冈叠嶂,藏仙境于尘寰;羽客真人,本儒修为道教。骖鸾一去,则岩花郁其馥芬;化鹤不归,则溪壑益之岑寂。如宁海烟霞洞者,炎宋来即称为名胜,重阳子曾授有生徒,派衍嵛山,多入室升堂之口。诏传元代,示清心寡欲之方。所以修文樯建崇观,栾拱环玮,以特峙懺栌峭嶷以宜新,谓足供奥府于真口,不徒壮观瞻于世也。忆余自宦游渤海,典郡登州,眙蜃市于重霄,息鲸波于绝岛。有事牟平之道,问途刘宠之居,探龙坪狮顶之奇。幽怀颉触,访铁树铜碑之古。往迹暂寻,时则匹马三秋,飞鸿八月;古柏含翠,乔柯送青;听流泉于悬崖,俄怪石于危磴;芝栖藻井,巍峨七祖之宫;画栋雕甍,邃静五真之室。至若庙尊元武,祠像老君,游仙岭之袤延,葆真岩之峭拔,亦莫不远近绮错,高低秀环,涤载路之尘嚣,资闲窗之啸咏,行踪历处凌空,蹑海峤之云绝顶,登时破晓,拱榑桑之日。即此携琴小住,移情己等于成连,何须采药寻仙,□想徒劳于徐福。赏心一日,回首廿.年。天姥赠〓,惜少越人共语;瀛洲飘渺,安寻海客倾谈?忽道士之远来,遇曩时之曾识,名非张禄入秦国而始更殿,话灵光欲鲁宫之并,固大厦仅独支之木,犹虞功堕中途。祗园无广布之金,何以居成精舍?爰资众善,爰筮同人,汉代自多贤萃卓鲁循良之选,梁园真胜地来邹枚词赋之才。加以社重粉榆,谊敦桑梓,曾依家于蓬岛,溯遗址于齐州。举知古迹之当存,不忍荒祠之渐圮,鸠工乐助,鹤俸共捐。虽祈福仙灵,识理者原耻谈因果而结缘,香火积资者已足泐贞珉,记当年山水曾游,鸿爪印雪泥之迹。卜他日,楼台重起翠飞,增泉石之光。
   钦加二品御河南按擦使司按察使世袭二等轻车都尉长白豫山撰文
   钦加同知衔河南候补知县前署渑池县知县古腄王伯方书
   大清光绪七年岁次辛巳(1881)吉月榖旦立
   碑阴:
   二品卫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世袭二等轻车都尉豫山 捐银贰百两
   一品□生河南河陕汝道贾致□ 捐银壹百两
   三品衔河南陈州府知府吴重喜捐银贰拾肆两
   特州道河南南阳府知府鞠捷昌 捐银贰拾两
   特州道河南候补知府闫庆华 捐银拾贰两
   □□南汝州直隶州事候补直隶州知州杨修田 捐银拾贰两
   东河候补同知刘宗万 捐银四两
   同知衔东河候补通判马自忠 捐银拾两
   前河南候补通判艾□□ 捐银拾陆两
   候选同知河南布政司库大使宋光祚捐银拾两
   同知衔升用通判河南布政司经历马玉麟
   捐银拾两
   升用知府河南禹州知州李树基 捐银贰拾两
   升用知府河南睢州知州王昌玉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裕州知州王枚 捐银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禹州知州马俊清 捐银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中牟县事候补知县钟肩人
   捐银贰拾曲
   同知衔河南中牟县知县王铭贵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汜水县知县马尔□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遂平县知县延怿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襄城县知县王宗正 捐银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沈丘县事候补知县张祖□
    捐银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内乡县事候补知县全德谦
    捐银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遂平县事候补知县张守宪
    捐银贰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西平县事候补知县魏一德
    捐银贰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舞阳县事候补知县李荣基
    捐银贰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鄢陵县事候补知县孔繁洁
    捐银贰拾两
    同知衔署河南内黄县事即用知县陈岳
    捐银捌两
    同知衔署河南上蔡县事即用知县于沧润
    捐银拾陆两
    同知衔署河南渑池县事候补知县王伯方
    捐银拾陆两
    同知衔署河南密县事即用知县于文泉
    捐银贰拾两
    署河南府渑池县知县候补同知恩□
    捐银捌两
    运用署前任河南临漳县知县李振声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夏邑县知县郑藩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陈留县知县李清龄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扶□县知县孟宪璋
    捐银陆两
    同知衔河南登封县知县吕宪瑞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镇平县知县马翥 捐银拾陆两
    同知衔河南宜阳县知县谢应起 捐银肆两
    同知衔河南荣阳县知县车翘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辉县知县潘江 捐银拾两
    同知衔河南候补知县宋克扬 捐银叁两
    同知衔河南候补知县汪嘉言 捐银五两
    河南河南府承 捐银贰拾两
    河南府偃师县知县吕 捐银拾两
    署河南府洛阳县知县邹 捐银贰拾两
    署卢氏事候补知县汪 捐银陆两
    同知衔闾乡县知县刘 捐银陆两
    灵宝县知县蒯 捐银拾两
    永宁县知县杨 捐银拾两
    署嵩县知县赵 捐银拾两
    署伊阳县知县傅 捐银肆两
    汝州直隶州知州潘 捐银拾两
    知巩县事罗 捐银陆两
    洛阳县知县张 捐银拾贰两
    陕州直隶州知州赵 捐银拾陆两
    河南陕州汪 捐银拾两
    扬州陈鹿州 捐银拾贰两
    王树堂 谢仰曾 捐银肆两
    景牧堂 林履坤 捐银肆两
    同知衔河南巩县知县王谟 捐银拾陆两
    领袖 贾致恩 闰庆华 何桐寿 孔宪询
     李荣基 高善志 宋光祚 孔传藤
    主持 孙志道
    道徒 王兰堂 许允升 孔庆翥 杨修田
     于沧澜 王伯方 孔繁洁
    募化道纳
    孔宗仁 杜理纯 张理正 张炜堂 吕风淇
    姜升阶 吕肇张 鸿序 刘英奎 常琦运
    孙土元 张瑞倩 杨若□ 李萃吉 孙橘堂
    李□ 王谟 李遵
    重修无染禅院碑记
    碑仍在无染寺旧址。高210厘米,宽118厘米,厚16厘米,碑文420余字,楷书。魑首。碑文数处损毁,据文城清末秀才王彰手抄本补之。据1996年版《文登市志》1131页录之。背阴文字,据刘学雷《宗教历史考》上册205页录。
    无染禅寺,古刹也。在昆嵛山阳,岩壑幽深,林岚茜密。或曰:其地距乡村辽远,居之者六根清静,得大解脱,故名。或曰:“染”与“盐”,声相转,寺内古石龛,其下空洞,相传为齐王后无盐冢云。寺僧祥勋,俗姓石,文登县人,幼而剃度,现年七十一矣。是年夏,余偕友人游其地,闻其法侄澄洁曰:是寺建于东汉永康时,历千余年以迄我朝。其间或废或兴,无以祥考。当吾师卓锡伊始,而寺之凌夷甚矣。殿宇无以芘伽蓝,僧寮无以蔽风雨。吾师目击心伤,慨然以庄严为己任。而又念募化而资于人,不若积累而谋诸己。于是,督率徒众,梵诵之余,经营擘画,甫及数年,渐以饶裕。乃鸠工庇材,逐次兴建,自佛殿而山门,而禅室,皆更新除旧,次第改观。由是,琳宫焕彩,重现丈六金身;玉宇腾辉,共瞻三千宝相。当夫绀园夕霁,碧殿秋阴,罔不金碧辉煌,丹青照曜。洁虽赞襄其间,要皆吾师仗自在之法力,成无量之功德,而克竟其庄严佛土之愿者也。余闻而韪之。夫地之废兴,虽曰天数,亦由人事。以干余年古刹,一旦不假资助,而轮奂增美,昆嵛亦为之生色,谓非得大解脱而能之与!爰述其大略,勒诸石,以告后之居此者。
    大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1887)桂月毂旦立
    古成山怡云居士李光馀撰并书
    碑阴
    秋曰游无染禅院赠祥勋大禅师
    古寺探幽款款行,金刚岩畔老僧迎。
    半空峰削凌霄势,万壑泉呜咽石声。
    光华唐碑撑碧殿,永康汉碣卧丹楹。
    流连今昔沧桑变,蓦见东山月上明。
    尽日登临兴未阑,伽蓝漫道索诗难。
    林泉潺妙添秋色,殿宇辉煌改日观。
    五蕴皆空三业净,前缘俱寂一心宽。
    禅关始信尘无染,我欲听经侍讲坛。
    不夜山人吕汝舟初蒿
    本院四至:东至点灯崮,西至剑口岭,南至枯水井,北至大悲顶。
    黄粱寺福胜寺海云寺嵩阳院院夼庙洪兴院广济寺执炉寺
    住持:僧祥勋;徒:澄宝;孙:清山;曾孙:觉开、云信、意华、学(住老庵)洁、河通、奎涟、起(住花沟)音真、文发明、序义(住寿域寺);木匠:刘咸义;瓦匠:郑连生;石匠:陈之鸿。
    花沟山赛会公约碑
    碑原在花沟庙,现移在庙南牟平区莒格庄镇床儿村中。高约1米,宽约70厘米。额题“惩恶扬善”四大字。首题“花沟山赛会公约”七字,正文10行,满行25字。不载于旧志,今碑文照录,并加标点。
    神,聪明正直者也。昔季路问事鬼神,孔子告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诚以神依人而行惟是辅,岂又乐人之贡谀献媚于己,即倚神威势以欺凌里党者哉?秦汉以来,闇室之惑于鬼神者多矣!不务民义,而祷祠滥加,其能如今上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者,盖无口焉。乡曲之间,蚩民效尤,奔走骇汗,以事神求福者,多自谓官不能制,民莫敢侮口。呜呼!习染迁流,一至于此!此人心风俗之忧也。今与我同乡约:慎勿操媚奥媚灶之术,凭权藉势以获罪戾。其由能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者,即神之所福也。诗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惟修明德,以荐馨香者,其庶几知此意乎!
    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 立
    旸哩村松鹤照壁
    位于界石镇旸哩村原刘氏宗祠大院内,刻于晚清。石刻为整块青石浮雕,长2.04米,高1.88米,厚0.11米,正面刻松树、8只神态各异的仙鹤,生动活泼;底部为寿、龙纹、喜鹊等字样和纹饰。背面素面无花纹。照壁底座高0.56米,顶部原刻双龙,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今残高0.17米,两边各宽0.08米,厚0.23米。照壁整体保存较好。
    第四章 现代石刻
    第一节 民国石刻
    双山二十四烈士纪念碑碑文
    碑在乳山市下初镇双山(即执炉山)之南峰,据1998年版《乳山市志》录入。
    民国三十一年(1943),日寇扫荡胶东,于阴历二月二十二日,我八区亦惨遭其祸。当日下午一时,我胶东八路军十二团与敌人接触于双山附近地带,当时因战术关系,某排二十四名爱国健儿为吸住敌人目标,由山麓转战山巅与敌周旋,沉着迎战,视死如归。卒因众寡不敌,全排牺牲。此种不屈不挠之精神,不但为群众所钦佩,即敌人亦不得不啧啧赞叹,同时亦是振奋胶东人民情绪,奠定抗战胜利信心。烈士肉体虽死而精神不死,为国捐躯,荣誉永存,特铭石以资纪念。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四月七日立
    昆嵛县葛家区烈士纪念塔
    塔在葛家村北。石刻在塔身西、北两面。据石刻录入,并加标点。正文20行,满行17字。
    战功之成也,非成于成功之日,成于抗战之先,先有其志也。夫日人之对待中华,入贡于康熙年间,自称其小,进兵于甲午;而后,又自称其大,彼盖欲存大志,立大功,鲸吞华夏,心愿方足。是则其心久贪,其愿甚奢,四十余年发生七七之变,竞来吞食我大好山河,故自北平直达南京,好残杀,行奸淫,彼所作所为者,何堪言状!殊不知甲午之战与兵战,七七之后为民战,即是我八路军,抱奋勇、逞英雄,欲一举而解除民众枷锁,领导群众出而抗之。士之投笔从戎者,闻鸡起舞农之挺身前进者,伸锄为兵,虽日人有“三光”政策,而吾人有“三猛”能力:猛进、猛打、猛追,将见倭寇不得回扶桑矣!可惜中国不抗战、反动投敌之匪徒,多有遇敌即退,弃城池而不惜。在我八路军领导之下者,俱是保国忘家,肯牺牲而不顾,生则刚强,死有英灵,志士即烈士也。葛家区堪称烈士者多矣!不可使其满腔热血湮弗彰,故同志会议修筑塔石,建立贞珉,永垂世!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月日
    公立群众翻身纪念碑在1946年的土改运动中,界石乡呖哩后村群众斗倒了在1912年曾活埋贫民张四的本村霸地主潘玉堂、潘玉生、潘昆东等兄弟三人(潘.生早年去东北多年杳无音信)。迫令他们在南大道旁竖立“群众翻身纪念碑”,为死难张四等志念。碑已断为二。碑身为整块青色花岗岩凿磨而成,高150米,宽58厘米,厚15厘米。正面刻着“群众身纪念碑”八个隶体大字。是当时小学教师,述忠所书。碑阴是楷书,全文是:溯人民在日的封建社会里,过着水深火热、难重重、牛马不如的生活。而当时的政府又不人民兴利除弊,竟纵使土豪劣绅任意摧残人权,利盘剥,搜刮地皮,人民生活难堪。而本村张及一般贫民为生活所迫,要在潘氏荒山打柴。‘潘玉堂、潘玉生、潘玉山、潘昆东弟兄四人,立出毫无人道的法规禁止砍柴,违者重罚。结张四领导贫困农民反抗了潘玉堂弟兄四人的非法行为。因此该弟兄四人对张四恨之入骨髓。接着随生毒计,藉故陷害,竞谓张四与潘刘氏关系不清,有碍潘氏门楣,又于民国元年正月初六日捏造张四不去侦探革命党的消息,立刻把张四捆绑起来,拖至土地庙前非刑吊打,并用大刀将膀子打掉,令人凄惨。这时潘玉堂弟兄四人毫无人性,耀武扬威,并令张四之兄看守,如若走漏,定要枪毙,而张氏族人敢怒而不敢言。孰料潘玉堂四人仍凶心不息,终于初七日各持手枪一支,先用毒药把张四灌得死去活来,最后装到棺材里活埋了。但潘氏弟兄凶狠未消,又于初八早晨将潘刘氏意欲活埋,势逼其弟潘云礼装其嫂嫂,弟嫂不从,均遭毒打刀砍,鲜血直流,昏倒在地,幸遇救未死。三十余年,血债未清,终于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组织起来,翻身诉苦,清算三十余年的血债,群众一致要恶霸潘玉堂、潘玉生、潘昆东、潘玉山给死难者竖立翻身纪念碑以志不忘。
    民国三十五年(1945)三月吉日
    昆嵛县呖哩区旸历哩店后全体群众 立
    第二 节新中国石刻
    军民共建文明村碑
    碑在今界石镇宋家庄村,高105厘米,宽180厘米,厚11.5厘米,碑座宽200厘米,高103厘米。碑阳刻迟浩田参谋长题词,中间大字高15厘米,宽5厘米。碑阴字高5厘米,宽4厘米。
    碑阳:
    为军民共建的第一个文明村宋家庄题
    首创军民共建
    利国利军利民
    迟浩田
    一九九一年十月一日立
    碑阴:
    公元一九八一年六月,中国人民解放军54762部队与驻地晒字镇宋家庄村联合做出了《关于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村的决定》。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驻地人民群众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第一批文明村。值此共建文明村诞生十周年之际,特树碑以志。
    一九九一年十月立
    重修龙王阁碑记
    碑在九龙池顶池之北冈龙王阁旁,龟首,高150厘米,宽64厘米,厚15厘米。首题“重修龙王阁碑记”。正文竖写,8行,满行29字,楷书。标点为修志者加。  龙王阁位于昆嵛山西北麓龙脊岭上,其处山环水抱,藏龙聚气,南临龙池,北眺沧海,可谓人间仙境。考残碑断碣所载龙王阁,始建于宋末天眷年间,历时八百余载。清道光初年,香火鼎盛,规模壮观。每年六月十三日,四方百姓,蚁附而至,拜庙求雨,求生问卜,成为当地物资文化交流的中心。又至民国年间,石阁坍塌,灰冷香灭。斗转星移,人间沧桑,在九七回归之年,昆嵛山设国家森林公园,为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再次修复龙王阁。修复过程中,承蒙社会各界志士仁人,鼎力相助,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一并立碑勒石于九龙庙内,名垂千古。
    公元一九九七年丁丑榖旦
    修志者注:天眷(1138~1140),是金熙宗年号,此时为南宋高宗绍兴八至十年。
    重修九龙庙记
    碑在九龙池之北九龙庙前。龟首,高、宽、厚与上碑同。首题“重修九龙庙记”。正文竖写,6行,满行28字,楷书;无落款。标点为修志者加。
    九龙庙始建于明朝末年。清道光初,兴资扩建,一时香火鼎盛,庄严肃穆。光绪六年(1880),庙北修建戏楼,是当地人们物资文化交流的中心。公元一九六六年,斯庙损毁,断壁残垣,金身支离,各种交流也行中止。为保护文化遗产,于一九九六年四月,再次修复九龙庙。承蒙社会各界人士鼎力资助,使修复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为启后人功德美行,今书录姓名于左,永垂千古!
    傅基仁 孙鲁全 王家伟 孔祥烈 杨世明 方天德 王禄进 唐志先 曲绵嫦 王惠娟 黄先芬 吕冠玺 杨直先 张国忠 张林宗 张少宗 王忠伟 邹立国 张才强 苗凤章 孙文举 宋守强 倪仁全 刘丕藻 愿志明
    修志者注:在庙北修建戏楼:“北”应为“南”。
    重修坡里庙碑记
    碑在姑余山下坡里庙。高155厘米,宽
    61厘米,厚13.8厘米。正文10行,满行计标
    点41字。
    坡里庙,位于昆嵛山阴,姑余峰下,依山枕
    流,气势雄浑。庙落由三官殿、财神殿、月老祠、
    会馆驿站等多处建筑构成。与岳姑大殿上下对照,
    遥相呼应,属岳姑殿建筑群的一部分。
    据传,此庙建于宋朝初年,至政和六年
    (1116),宋徽宗敕封麻姑为虚妙真人,并立碑
    于昆嵛山中。四方百姓前来朝拜,岳姑大殿①一
    时香火鼎盛。每至四月十五日(传为麻姑得道升
    仙之日)举行庙会,漫山遍野,人山人海,规模
    十分壮观。故而庙会人海便成为昆嵛山十大景观
    之一,庙会也成为当地物资文化交流的中心,火
    红名斐,历时干载。至民国年间,香火冷落,又
    经十年动乱,庙落彻底毁坏,断壁残垣,满目疮痍,
    一年一度的朝山庙会也行中止。
    斗转星移,人间沧桑。时值改革开放之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为恢复传统民间文化,促进交流,由昆嵛山林场提议并主持再次重修坡里庙。修复过程中,承蒙社会各界仁人志士鼎力相助,使得工程顺利进行,圆满告竣。在此一并致谢,并另行立碑勒石于斯庙,同垂千古。
    公元一九九八年戊寅年四月十五日榖旦
    修志者注:①宋政和六年(1116)山上无“岳姑大殿”,据宋碑,麻姑观主王守缘将麻姑观改为“姑余大仙殿”。明洪武年后,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大兴,才改为“岳姑大殿”。
    重修神清观记
    碑在原神清观院内,圭首。碑高261厘米,宽145厘米,厚17厘米。题首“重修神清观记”;正文20行,满行计标点54字。用简化字,楷书。
  昆嵛山,逶迤百里,峰峦叠翠,秀逸挺拔,为东方之冠,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里称昆嵛山为“海上诸山之祖”。据《元史》记载:金大定七年(公元一一六七年),咸阳道士王重阳自终南山东下,至昆嵛山,收邑人(牟平人)马钰及其妻孙不二、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和栖霞丘处机、掖县刘处玄七人为徒,聚徒讲道于烟霞洞,并先后在宁海(牟平)、福山、蓬莱、文登、莱州等地宣传“三教合一”,建“三州五会”,创立了道教全真教派,亦称全真道(《宁海州志》)。全真道很快昌盛,引起金廷重视,公元一一八七至一一八九年,金皇世宗三次诏请王处一、丘处机“遣使乘传,迎至辇下”。至此,昆嵛山上大兴土木修建宫观。公元一二一三年(金贞祜元年),东牟彭城先生修建成一座宫观,名全道庵,王重阳祖师由西秦来,在此讲道阐玄,后长春真人丘处机即其地请额为“神清观”。公元一二一九年,元太祖遣臣诏请丘处机。丘率弟子十八人,在此启程,历时两年到达西域雪山,在西征的营帐中拜见成吉思汗。《元史·释老传》载: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深契其言,号“神仙”,封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由此在元代达到鼎盛时期。公元一二六九年,七位祖师被元廷赐封为“真人”,时称“北七真”。
  从此全真教蜚声天下,蔚蔚成大教,遂奉烟霞洞、神清观为祖庭。公元一二四六和一二五○年,皇太后乃马真和海迷失婆媳分别降懿旨,严禁人们到宫观区骚扰和侵犯,烟霞洞、神清观更受到远近人们的尊仰。直到民国初年,香火仍盛。后由于战火等原因,庙宇遭毁,所幸院内铜碑、圣旨碑、古杜松保护完好。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宗教信仰自有政策全面落实,全真道文化得到社会重视,道教信众和各界人士呼吁恢复重建圣地。省宗教局批准恢复重建神清观。牟平籍香港友人杨世杭先生捐赠重建神清观的全部资金,贡献卓著,功德无量,永载史册。工程于公元二○○六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奠基开工,二○○七年底竣工。由曲阜古建筑设计院设计。斋舍及丹房由柳昆岳先生资助修建。在恢复重建中,烟台市宗教局、牟平区政府、昆嵛山林场等均有积极贡献,俾使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特立碑志之,以资纪念。
    神清观管理委员会 恭立
    公元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吉日
  
  
  
  
  
  
  
  
  
  
  
  
  
  
  
  
  
  
  
  
  
  
  
  
  
  
  
  
  
  
  
  
  
  
  
  
  
  
  
  
  
  
  
  
  
  
  
  
  
  
  
  
  
  
  
  
  
  
  
  
  
  
  
  
  
  
  
  
  
  
  
  
  
  
  
  
  
  
  
  
  
  
  
  
  
  
  
  
  
  
  
  
  
  
  
  
  
  
  、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