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隋代寺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7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隋代寺院
分类号: B94
页数: 2
页码: 438-439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佛教传入昆嵛山后隋代寺院的情况。
关键词: 佛教 隋代 寺院

内容

佛教传入昆嵛山的历史悠久。隋以前不可考,隋以后,见诸于《文登县志·卷四下》载:“六度寺在城西六十里金水庵北。明洪武壬子(1372)赐名‘六度禅院’。今废。”“寺之北山,有大石高丈许,宽七尺余,仰面平而微凹,上镌字曰:历代敕修六度禅院记,隋开皇三年(583)起建,唐开元至宣宗年重修,又葺于光化。宋兴国、淳化、治平重修,遇劫废弛。金大定、明昌、泰和,元延祜甲寅(1314)、至正戊午(应为戊子1348)相继重修。明洪武七年(1374),住持僧智政,为古来碑石经劫毁坏,刊记于此,永代不失院名。据此,则寺建于隋,至清初犹存。邑中诸寺,莫古于是。其刻石又一行云:‘太宗宣敬德监造’,则不可信。国初于七之乱,毁于兵火。”六度禅院的兴修,大致与其西侧高耸“点灯崮”有关,有“佛灯引度”之说。“六度”,佛家语,指渡生死海,由此岸到彼岸(涅桀)的六种行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度为佛家万行之总体。前五度为福行,后一度为智行,以智行而断惑证理。度,是梵语意译,梵音为“波罗密”。“波罗”,意为“彼岸”;“密”,意为“到”。“彼岸到”,汉语语序为“到彼岸”。佛家相信,人生苦海,可以通过“六度”,到彼岸——超脱生死的境界(即涅槃)。
    六度寺北靠紫金崮,南望群山相错,东有古天象台,西有点灯崮。至于是否为“太宗宣敬德监造”,已难考证。清初,六度寺被清军焚毁后,清中叶,又在旧址附近建三间佛爷庙,由南面的金水庵道人代管。寺前二银杏树,粗者八抱,一毁于1942年,兵工厂用它来造手榴弹柄;一毁于1958年后,区干部李某住村,联系有关方面伐去,村民不满。寺北刻大字的巨岩,俗称“字石”,于1963年建兵营时炸毁。六度寺旧址已建起同名村150多户,村中古庙台尚在,刻莲花的石础、龙等石刻,零星可见。村北20世纪50年代末所建地瓜储藏窖前墙,还嵌着“智政和尚塔铭并序”等残碑。村东北侧,有智政和尚墓址。墓穴北侧为壁立的天然巨岩,上刻“坐宴伏安”四字,字径八寸。刻字已被劈石时破坏。岩前数尺下即墓穴,石棺上有石板,刻字“正公大师”,内出土过头盖骨和主人钤记。墓西有徒弟坟。智政(整)见本志《人物》。无染禅院碑以六度寺为其东界。六度寺高僧在山区不少寺院碑文有名,如凤山寺碑的法平,柘阳寺碑的智政,皆六度寺住持。清康熙以前,六度寺一直是全山的第一名刹。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