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释、儒三教合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78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道、释、儒三教合一
分类号: B956.3
页数: 2
页码: 435-436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昆嵛山全真教的特点道、释、儒三教合一的情况。
关键词: 昆嵛山 全真道

内容

这一特点,是全真教最为鲜明突出之点。从王重阳昆嵛山创教之日起至明清,一直都很重视。
    日本学者漥德忠指出:“佛教传来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见刘浚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492页),全真教产生之前,儒道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五代时期两次大融合。前者是在三角鼎立的背景下,倡导三教同派,三教一致,实际上是各家均以己教为本、它教为末,来会同三教,故只是形式上的提倡“三教合一”,并无理论上的融合;后者则是在以儒学为主的前提下会同三教,实现了三教在理论上的融合。宋代在思想文化方面所表现的最突出的成就,便是儒释道三教在理论上的相互融合并催生了程朱理学。所以王重阳立“三教合一”为全真教之大则,是有社会思想基础的。
    王重阳《金关玉锁诀》称,本宗“以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花也”。《重阳全真集·示学道人》诗曰:“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收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异?妙玄通后更无加。”又《孙公问三教》诗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家风。”《答战公问三教》诗说:“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主张儒释道三教核心都是“道”,无差别。其弟子也高唱三教同源,丘长春《磻溪集》卷一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刘长生《仙乐集》卷三云:“三教归一,弗论道禅。”谭长真《水云集》卷上云:“三教由来总一家,道禅清净不相差。”尹志平《葆光集》卷中谓:“道显清虚妙,释明智慧深,仲尼仁义通古今,三圣一般心。”
    金代全真教义三教归一论主要是一种宣传口号,虽已注意从三教的核心义理上来融通三教,但尚未展开深入发掘,而且,全真道对儒释的吸收偏重于释,特别是佛教禅宗,这从上面的引语可以看出。对儒家的吸收多在“孝”。
    全真教三教合一,有个重要内容是力倡平等平待。王重阳《金关玉锁诀》谓:“三教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长春真人规榜》说:“夫住庵者,清虚冷淡,潇洒寂寥,见性为体,养命为用。柔弱为常,谦和为德,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欲见三教门人,须当平待,不得怠慢。”马丹阳徒弟王丹桂《草堂集·咏三教》说:“三教同一体,谁高谁下?谁后谁先?若扶持邦国,普化人天,浑似沧溟大海,分异派流泛诸川然。如是周游去处,终久竟归源。”
    全真道的“三教合一”性质,清人纂修的《四库全书》也有揭示。《四库全书总目》卷147在评全真道典籍、元道士李道谦撰《甘水仙源录》时说:重阳子“大定中,聚徒宁海州,立三教平等会,以《孝经》《心经》《老子》教人讽诵,而自名其教曰全真”。继而认为:“厥后三教归一之说,浸淫而及于儒者,明代讲学之家矜为秘密,实则嘉之续余耳。”也就是说,对明代“理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全真道的文献里,保存了中国儒、释、道各家的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儒释道三家互相激荡、融合、学习的必然结果。虽然,早在宋初陈抟那里,就提出儒释道归一的思想,但作为新的道教的核心教义,并持之以恒的实践,不仅是全真道的一大创造,也是全真道对中华传统文化一大贡献,影响深远。这也是全真道至今仍在港、台及东南亚盛行的根基所在。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王重阳
相关人物
马丹阳
相关人物
王丹桂
相关人物
李道谦
相关人物
尹志平
相关人物
谭长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