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章 昆嵛山全真教的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779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昆嵛山全真教的特点
分类号:
B956.3
页数:
4
页码:
435-438
摘要:
本章分三节记述的是昆嵛山道、释、儒三教合一、以“全精、全气、全神”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苦己利人的实践原则概况。
关键词:
昆嵛山
全真教
特点
内容
全真教义,总体上仍是承钟离权、吕洞宾内丹思想,但又有独特之处,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见本编第一章第四节)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全真教的特点。主要特点有三。
第一节 道、释、儒三教合一
这一特点,是全真教最为鲜明突出之点。从王重阳昆嵛山创教之日起至明清,一直都很重视。
日本学者漥德忠指出:“佛教传来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见刘浚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492页),全真教产生之前,儒道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五代时期两次大融合。前者是在三角鼎立的背景下,倡导三教同派,三教一致,实际上是各家均以己教为本、它教为末,来会同三教,故只是形式上的提倡“三教合一”,并无理论上的融合;后者则是在以儒学为主的前提下会同三教,实现了三教在理论上的融合。宋代在思想文化方面所表现的最突出的成就,便是儒释道三教在理论上的相互融合并催生了程朱理学。所以王重阳立“三教合一”为全真教之大则,是有社会思想基础的。
王重阳《金关玉锁诀》称,本宗“以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花也”。《重阳全真集·示学道人》诗曰:“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收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异?妙玄通后更无加。”又《孙公问三教》诗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家风。”《答战公问三教》诗说:“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主张儒释道三教核心都是“道”,无差别。其弟子也高唱三教同源,丘长春《磻溪集》卷一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刘长生《仙乐集》卷三云:“三教归一,弗论道禅。”谭长真《水云集》卷上云:“三教由来总一家,道禅清净不相差。”尹志平《葆光集》卷中谓:“道显清虚妙,释明智慧深,仲尼仁义通古今,三圣一般心。”
金代全真教义三教归一论主要是一种宣传口号,虽已注意从三教的核心义理上来融通三教,但尚未展开深入发掘,而且,全真道对儒释的吸收偏重于释,特别是佛教禅宗,这从上面的引语可以看出。对儒家的吸收多在“孝”。
全真教三教合一,有个重要内容是力倡平等平待。王重阳《金关玉锁诀》谓:“三教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长春真人规榜》说:“夫住庵者,清虚冷淡,潇洒寂寥,见性为体,养命为用。柔弱为常,谦和为德,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欲见三教门人,须当平待,不得怠慢。”马丹阳徒弟王丹桂《草堂集·咏三教》说:“三教同一体,谁高谁下?谁后谁先?若扶持邦国,普化人天,浑似沧溟大海,分异派流泛诸川然。如是周游去处,终久竟归源。”
全真道的“三教合一”性质,清人纂修的《四库全书》也有揭示。《四库全书总目》卷147在评全真道典籍、元道士李道谦撰《甘水仙源录》时说:重阳子“大定中,聚徒宁海州,立三教平等会,以《孝经》《心经》《老子》教人讽诵,而自名其教曰全真”。继而认为:“厥后三教归一之说,浸淫而及于儒者,明代讲学之家矜为秘密,实则嘉之续余耳。”也就是说,对明代“理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全真道的文献里,保存了中国儒、释、道各家的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儒释道三家互相激荡、融合、学习的必然结果。虽然,早在宋初陈抟那里,就提出儒释道归一的思想,但作为新的道教的核心教义,并持之以恒的实践,不仅是全真道的一大创造,也是全真道对中华传统文化一大贡献,影响深远。这也是全真道至今仍在港、台及东南亚盛行的根基所在。
第二节以“全精、全气、全神”
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
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全真道士追求长生成仙,也像佛教那样鄙弃肉体。王重阳说:“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见《立教十五论》)又说:“超离凡世,非身不死,而在心离凡世。”
丘长春说:“吾宗不言长生者,非不长,超之也。次无上大道。非区区延年小术也。”(《长春祖师语录》)肉体在全真道士眼中不过是“一团脓”,认为“白玉肌,红粉脸,尽是浮华粒点”(《金关玉锁诀》)。皮肉总归是要腐烂,血液总是要干竭的。全真道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长期以来道教成仙说教的一种总结,反映了旧道教传统“仙术”、服丹长生实践的失败。
全真教认为,肉体不可能永恒不灭,唯有身中的“性”不生不灭、超出生死。全真教称之为心之性,也叫元神、本真、真性、本来真性等。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说:“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无去无来,此是长生不死也。”“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王利用撰《马丹阳道行碑》记丹阳东归过济南,对韩淘清甫开发道:“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刘长生《至真语录》说:“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阴阳之外,则其神不死也。”《长春祖师语录》说:“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性也,神也。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功数之外,在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晋真人语录》谓:“长生不死者,一灵真性也。”
从这种真性超出生死的观点出发,全真教在修炼上确定唯重修心见性以期成仙证真修炼原则,通过对心性的修炼以达到“全精、全气、全神”,.谓之“全真”的超出生死的最高境界,即通过对性的修炼达到命的永恒。总之,全真教的修炼之道,是以降服心意、明心见性为道要,是内炼成丹的前提,又以炼化精、气、神以结丹成仙,可谓明心见性与传统内丹修炼的结合、融合。
第三节 苦己利人的实践原则
《甘水仙源录·陕州灵虚观记》载:“今所谓全真氏,虽为近出,大能备该黄帝、老聃之蕴,涉世制行,殊有可喜者,其逊让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爱似佛,至于块守质朴,淡无营为,则又类夫修混沌者。”全真教要求道徒把物质生活需求降低至最小程度,屏绝一切物质欲望。《丹阳真人语录》说:“不得穿好衣,不得吃好饭,唱歌打令……饥则餐一钵粥,睡则铺一束草,褴褴褛褛,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计。”《北游语录》卷一说丹阳“以去奢存俭,与世相反为大常,凡世所为者,举皆不为”。丹阳东归,到莱州见师弟刘长生“盛服迎之”,当面“责其侈”。《洞玄金玉集》有《满庭芳》词:《退姜四翁所惠团袄》(词见本编第三章第二节),他硬是“还团袄,潇潇洒洒,褴褛显其修”。在他看来,耐得住苦寒,正是显示真修的诚敬。这是丹阳辞世前一年的事。
利人而“无德色”,不图报,更是难能可贵。王玉阳苦修于槎山云光洞,整日赤脚独立于巨岩之上,人称“铁脚仙人”。《云光集·卷四》有满庭芳词《示门人,令往文登设贫会》:“彭李刘哥,三人一志,能和满县知交。宁心效力,相助各坚牢。今日文山去也,设贫会、无论卑高。严冬苦,迎风冒雪,认取莫辞劳。搬柴并运水,依时救济,粒米休抛。禀和堂高意,宠辱含包。灭火须凭法忍,除阴鬼、全仗禅刀。真阳动,烹金炼玉,永永列仙曹。”文登的道友组织“设(舍)贫会”,救济穷苦人,“搬柴运水,依时救济”,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出于信仰真诚,自动救济穷人,实在是难以想象的。最典型的是清初全真道士李常明,成山卫人,他独自一人,“天成人善”,以数年之功,修通今昆嵛东麓界石镇的楚岘口,原有碑;然后以数年之功,修通牟平区龙泉镇西的福岘口,所修的西口一段180米路,至今幸存,悬崖上留下清晰的凿痕,后人有摩崖刻碑记其事(见本志第八编第三章第二节)。
试想靠乞讨化缘果腹,又只身抡锤持凿,一点一滴辟石开路,修桥,严冬盛夏,年复一年,耗尽平生以利人行,这确是有常人难以理解的坚定信仰和卓厉苦行。
重阳得意弟子(称为儿子)丘长春,是全真教第五代掌门人,葬师守墓三年后,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人谓之“蓑衣先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修于陇州龙门山七载,如在磻溪时。他东归后看到多年战乱不断,人民遭涂炭,饿殍遍野,尸骨成山,心急如焚。看到蒙古军力强大,有统一中国的实力,便抓住成吉思派侍臣来传旨招请之机,不顾古稀之龄,毅然带18弟子西行,过沙漠,爬雪山,不远万里,到阿富汗大雪山之阳会成吉思。途中作《复寄燕京道友》诗,以诗言志:“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他应对成吉思之问,进卫生之经,论仁孝之义,“天道好生而恶杀。止杀保民,乃合天心。顺天者,天必眷祜,降福我家。况民无常怀,惟德是怀;民无常归,惟仁是归。若为子孙计者,无如布德推恩,依仁由义,自然六合之大业可成,亿兆之洪基可保(李道谦《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内传》)。”长春的进言,颇得成吉思之心,称长春为“神仙”,令左右记下神仙之言,传子孙恪守。清乾隆帝有“一言止杀,可知济世有奇功”的赞语。
可见从七真到一般教徒,全真教虽修的是成仙之道,但仍关心人间疾苦,为利民生,为拯救苍生于水火,不惜此身。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