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国与新中国时期的昆嵛山全真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7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国与新中国时期的昆嵛山全真教
分类号: B956.3
页数: 2
页码: 414-415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民国时期的道教、新中国成立后的道教的概况。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昆嵛山 全真教

内容

明朝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在中国社会产生,整个封建社会处于“天崩地解”的时代。植根于封建社会的道教,其教理、教义适应于封建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保守性。而包括全真道在内的各派道教的领导者,面临着大变动的形势,却贪求荣华,不思改革,故不得不随着它所依附的封建社会的衰落而式微。
    民国时期的道教民国初,北京、上海等全真道士发起成立道教会,强调“道教为中国固有的国教”等活动,对昆嵛山区均无影响。孙中山提出“拉神办学”,境内1920年后,距村庄较近的寺观庙舍,被搬走神像,开设公办或私办小学。如雷神庙、太平观里均办起初级小学。至1940年,日军侵入昆嵛山区,为防止日军盘踞,寺庙大多由附近村民拆毁,僧道失去依托,多数还俗,少数迁外地。1946~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昆嵛山区普遍实行土地改革,寺庙的庙产都归公,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还俗的僧道也成家,分得房子和土地。昆嵛山区的佛、道活动彻底停止。少数信奉者,在自家设位敬佛敬道;丧事出大殡、作法事的逐步绝迹。另有一大批青年道士、僧人,毅然参加民族解放战争,有的成为革命烈士,有的成为人民军队高级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的道教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末,境内没有职业的道士、僧人,没有教事活动。故1957年4月末成立的中国道教协会,对境内民众没有影响。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信仰宗教的人士逐渐增加。1991年5月21日,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文登国际研讨会在文登市温泉宾馆举行,中外学者百余人与会。会议通过成立昆嵛山道教文化研讨会和昆嵛山发展基金会的决议,确定每年5月20~22日为昆嵛山朝圣节。与会者参观了圣经山道德经摩崖石刻及紫金峰、东华宫、东华洞、朝阳洞等圣迹,确认昆嵛山是中国全真教的发祥地。会间,乳山市学者赵钧波发表的《全真道嵛山派创始人王玉阳行道踪迹初探——兼论其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历史地位》于次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载于2005年第5期《中国道教》上。1993年5月,新建的东华宫三清殿正式列入道教活动场所,为发展旅游业,东华宫、岳姑殿、九龙庙、九神庙等旧址开始大规模复建,招请外地道士、道姑进驻,恢复庙会。2006~2008年,乳山、牟平、文登先后成立县级道教协会。2007年12月24日,山东省宗教局批复同意恢复乳山境内玉虚观,尚在筹划建设中。在这些景点恢复道教法事活动,信众自愿进香祈福。至2008年全山道士不到10人,但是,随着党和政府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研究昆嵛山道教文化的学者越老越多,文登、牟平两市(区)先后举办4次较大规模的道教研讨会,成立全真教研究会,整理出版研究成果,成绩斐然,见本志第九编第一章。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