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创立三州五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74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创立三州五会
分类号: B956.3
页数: 6
页码: 396-401
摘要: 本章分三节记述创三教七宝会、建三教金莲会、建三光、玉华、平等三会概况。
关键词: 创立 三州五会 重阳

内容

第一节 创三教七宝会
    前述《踏莎行》词已提到“姻缘已到文登县”。按地理条件说,宁海以外,文登是距烟霞洞最近的县城;文登信众到烟霞洞访师求教者众多,其中姜氏庵庵主姜氏,苏氏庵苏氏,是交往较深的信徒之。这是王重阳首先到文登创立教会的有利条件。在昆嵛山区,道士、道姑住处称庵,此外,远离村庄的孤独住户,也称“庵”,少者一户,多者数户,甚至发展为数十户。如昆嵛山东麓的龙石庵、天水庵、小庵、果木庵、山马庵、苇夼庵、亮夼庵、梧桐庵等。重阳师徒所住“姜氏庵”,应该是居家信道者的城外孤独住处,应在文登山北一带。
    重阳于金大定八年(1168)五月(见《七真年表》),率谭、丘、王、郝迁文登县姜氏庵至次年四月中旬,约11个月,在此创立第一个群众性教会组织——三教七宝会,所用时间占重阳来东海26个月总时间的42%。三教,即儒、释、道;七宝,各经说法不尽相同。《道枢·血脉篇》:“身有七宝……日津也、水也、唾也、血也、神也、气也、精也。”
    重阳作品中,明确涉及文登教化诗词15首。其中《赠文登县骆守清》为题的蓦山溪词写道“守清守净,各各开明性。两两做修持,你个个,心头修省。虚虚实实,里面取炎凉。寻自在、觅逍遥,渐渐归禅定。教言教令,一一须当听。急急上高坡,便隐隐寻他捷径。玄玄妙妙,子细认天衢,行得正,来得端,步步莲花并。”(《重阳全真集》卷三)大意谓要端正心态,不断修持,逍遥自在而归向禅定,坚守教言教令,正确地登上天衢之路。从“教言教令”的语词看,这时立会已形成教团教义那样的规定。
    重阳还有一首赠文山程法师的七言诗,回答了程法师询问的“内事”。法师,通常指只主持道教仪式,不重视身心修炼的道士。诗为:“从来分得三光秀,扑入凡躯土地攒。结性不能超造化,于身偏会做饥寒。如通须是搜元有,要见还是只内观。莫泥水升兼火降,休推虎绕与龙蟠。神精气住超双阙,日月星旋做一团。便是修行真捷径,碧霞里面衮金丸。”(《重阳全真集》卷一)词中的“结性”,指精神修养,“如通”和“要见”对应使用,“如”与“要”,都是“想要”;含有“追求”的心情。“双阙”,按日本学者蜂屋邦夫的研究,或许是“双关”的误写,双关指内丹术中夹背的两条气的通路。神、精、气的“住”,与三光的“分”,成逆向状态。从整体看,这首诗是说,如不能确切把持神、精、气三光,就只能成为墓穴的土块,不应拘泥于内丹技法的小伎俩,要不断内观,追求自身中先天本来的元有,在体内固守精气。重阳认为,程法师拘泥内丹小技,是个疏忽和遗漏道教本质的道士。
    在《重阳全真集》卷一中有七言诗《示学道人》七首,是写给七宝会会员的组诗。
    其一:虚夸修炼炼何曾,只向人前衒己能。
    难晓儒门空怯士,不通释路却嫌僧。
    色财丛里寻超度,酒肉林中觅举升。
    在俗本来无一罪,盖缘学道万重增。
    第一首诗,列举、批评人们对道、儒、佛所持的错误态度:修得道术而自夸其能,不通儒学而空显怯懦,不懂佛教而嫌恶僧侣。重阳认为,以此错误态度,在世俗生活中追求“超越”和“举升”是没有用的,只会给学道人造成多重障碍。诗中批评当时某些人倾心学道,只期望掌握道术,显示能力,向往在色财丛中、酒肉林中学仙的错误态度。这是对初入会的某些信众的实际混乱思想而下的针砭。
    其二: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
    义理显时何有异,妙玄通后更无加。
    般般物物俱休著,净净清清最好夸。
    亘劫真人重出现,这回复得跨云霞。
    第二首诗说,不应该心生邪念。如能通晓“义理”,就可知三教本是一家。又说,无邪的状态,就是不执著世俗事物的清净境地。
    其三:果然慕道没牵缠,孤僻身躯独自眠。
    静里静生唯得妙,闲中闲至决投玄。
    恁时放肆知恬淡,度日清凉禀圣贤。
    休望神仙休说了,教公自坐白花莲。
    第三首诗叙述消除俗情,置身静闲境界的内容。重阳反复教导弟子和一般信众,最终各人要靠修炼来开拓自己的道路。各种执著消失后,该是何等放达、肆意和清凉。“禀圣贤”,是说禀受圣贤的内实。可是,不能把“禀圣贤”对象化、目的化,当成议论对象,只能听其自然,无作无为。这就是“自坐白花莲”的含义。
    其四:去年宁海军中坐,今岁文登县里行。
    两过岁除寒复暖,二经年节暗还明。
    这般颠倒谁同晓,此个阴阳我独精。
    一两真金才出火,,不须团打自圆成。
    第四首诗作于大定九年。寒暖明暗是自然循环,体内阴阳也循环不已。不过,道教认为,要把阴阳返归到先天状态(颠倒),这样,就能在丹田结丹。道教传统认为,阴阳之气各为八两,合成一斤后,就能圆满结丹。“一两”的表现,是以这些知识为依据的。“火”指火候,“一两真金”等,指气在体内运行的初期阶段。不过,诗没有叙述传统的内丹技法,只强调如果抛弃世俗的执著,正确修道,就定能结成大丹(悟道)的思想内容。
    其五:好相如知莫外持,心神便是汝真师。
    古人公案须搜获,自己家风要骋驰。
    细细得通前觉性,盈盈澄正旧慈悲。
    慈悲清净俱双立,顿悟全无物物縻。
    第五首诗叙述在自己心中求师的观点,在自己心中求师,也要参考古人公案,可是,重点应放在“自己家风”上。“前觉性”和“旧慈悲”,指自己心中的先天能力。如果自己意识到这些先天能力,就不会执著俗世。
    其六:认得心花便害风,玲珑玄妙汞铅通。
    三千内用千朝法,十载中传九转功。
    彩艳万重铺洁白,明光一点吐殷红。
    虚空返照虚空影,照出真空空不空。
    第六首诗说悟道之心,世上不常。“汞铅”以下,看似内丹用语,实是象征表现。“汞铅”指元气元神,“三千内用”指“三千之功”,“千朝法”指三年间的修炼。诗中的各种描写,都象征了养性和修炼真道。“十载”以下,叙述修炼结果,即了悟真道时的应有状态。这里的“空”,与世俗概念相反,与“逍遥”、“无为”、“清净”等语词同义。
    其七:几个同流会养躯,我今独自费痴愚。
    饥来粝饭长哺啜,寒后粗衣任盖铺。
    诗句不能分密妙,心间难以认惺苏。
    岂唯得得时须守,应是还他父母租。
    第七首诗,重阳教说的重点是“痴愚”。重阳说,一般道士、信徒擅长养身之术,自己的做法仅是饥来进食,寒来穿衣。这表示要排除一切思辨、作为和执著。这种生活态度的根底,潜藏着《道德经》和禅的思想。但重阳并非一直保守自己的“痴愚”,而象是在还租,象在偿还亏欠父母的租。这里的“父母”,不是指现世的父母,而是指先天条件,指依存五行和四假的作用构成身体的先天条件。重阳说,要回归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所以每天的生活和经历,都是在“还他父母租”。
    重阳通过以上七首诗,教示文登学道者,不要执著于世俗的纠葛,不拘泥人为的道术,重视内心的清静,自觉锻炼先天能力。诗中没有罗列内丹术语,所述教说,似乎并不费解。但象征悟道状态的部分,还“父母租”的思想,还很难为初学道者理解。重阳主张不信神格,不归依教主,要教徒磨炼自己,贯彻主体性。诗歌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重阳教说的特色。
    在《重阳全集》卷三中,还有满庭芳词共七阕,分别为刘公问贵贱(算来总是前缘)、刘公索贤(暗中积行,便得贤良)、于京兆府学正来彦中处觅墨(书灵符宝篆,救苦消灾)、未欲脱家(先通吉善,在家作福堪当)、欲脱家(终全阒谧,出离尘俗相当)、修行(癸丁炉灶,丹结何疑)。最后一阕为《文登张公,邵公要起玉花社》,末谓“别意离惊已动,金莲子,光满西州。当归去,文登胜景,不复再重游。”既是坚定告别,又预告到“西州”去立“金莲会”。因为是首创信众教会,在文登的时间较长,留下“诗教”颇多,涉及信众持修的方方面面。可谓诲人不倦,开导有方。《三教七宝会开明疏》已失传,但可从以下四会及西归前所作《三州五会化缘榜》等大体推知。
    重阳师徒在文登,基本上过着乞食生活。半年后,广宁一次乞食时,失手打碎了瓦罐。重阳另赠他新罐,罐上还题写了颂诗二绝:
    扑破真灰罐,却得害风观。直待误残馀,有个人人唤。
    欲要心不乱,般般都打断。子午卯酉时,须作骷髅观。
    前首要求广宁更加深入悟道。“残余”,通常指乞食剩余食物,这里似指深入领悟乞食的意义。后首说内心要平静,必须作骷髅观。世间的一切,都是迷蒙,都是四假之躯在燧火般的时间中臆造的,故要舍弃执著之心。“子午酉卯”指主要的时间区分,与空间中的东西南北相同。诗句短,内容简明,与郝广宁当时的悟道水平相合。
    到文登不久,玉阳尊师嘱去铁槎山云光洞修炼。六月,郝广宁也去铁槎山。而马丹阳因患偏头痛下山,时时向重阳叹愿,要求回到师傅身边,但重阳不许。到文登姜氏庵后,还告弟子说:“马公来,勿纳。”某日,丹阳果然来庵,重阳传话说:“如今相见,已后不相见。要已后相见,今不相见。”丹阳请求已后相见,遂住到文登县苏氏庵(见闵智亭《道教全真派五祖七真金元高道传·马丹阳》)。
    九月初,重阳搬到县北苏氏庵中。十月一日,重阳命丹阳烧掉誓约书,恢复了师徒关系。《教化集》中,可见重阳此时赠丹阳的七言绝句(见本志第九编第三章第一节)。道士通常都认为数字具有神秘力量。从“分梨十化”中看到,重阳也重视数字。所以,重阳要在“分梨十化”一周年之际——十月一日,接受丹阳复归。时,丹阳以继韵诗作答:
    风仙化我已经年,悟彻吞钩任线牵。
    参从本师云外去,功成决上大罗天。(《重阳教化集》卷二)
    在苏氏庵不久,师徒仍归姜氏庵。
    金大定九年(1169)四月,重阳带着丹阳、长真、长春、广宁从文登回到宁海。此后成立的四会,因为经验成熟,立会时间越来越短,组织形态越来越完备,但演变进化的根底,却能感觉到重阳文登立会教化的存在,感觉到文登教化所起的作用。创文登三教七宝会的过程,奠定了全真教的基本教义、教规和形态。
    三教七宝会会首王姓。此后,会众在文山下建七宝宫,又称丹霞观。王玉阳为此观花钱请额,成为在金朝“注册”的合法道观。玉阳《买文登七宝堂观额》:“七宝丹霞观,通光结胜缘。万灵同庆会,百福自周圆。”此观后改称“天宝宫”,王玉阳羽化于此(见闵智亭《道教全真派五祖七真金元高道传》),俗称“北宫”。明末已圮,但宫前有两棵银杏树,高大挺立。1944年秋,文城解放,东海民兵工厂进城,将银杏树伐倒,制造手榴弹柄。宫旧址在文城峰山路南、美食街西段路北。
    第二节 建三教金莲会
    金大定九年(1169)四月,宁海信徒周伯通舍宅为“金莲堂”。邀请重阳、丹阳、长真、长春、广宁等居住,这位周伯通就是未来金莲会的会首,也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的原型。
    金莲堂在原宁海州治东,今牟平区政府大院东北侧,此前墙外小巷称“金莲堂巷”,近几年改称“府二巷”。
    按《七真年谱》谓“八月,立金莲会”。但从《重阳全真集》卷十《五月一日》诗可知,金莲会成立于五月一日。诗曰:“奉白金莲社里人,蕤宾月一起良因。诸公若悟灵山食,暗换长生不老身。”蕤宾,是十二律中的第七律;“月一”即五月初一日;起良因,指成立金莲会。如未建立“金莲社”,怎么能“奉白金莲社里人”呢?
    五月五日,丹阳之妻孙氏,“抛弃三子,竹冠布袍,诣本州金莲堂,礼重阳而求度。”重阳令其烧誓约,收为弟子,“乃赐法名曰不二,道号曰清净散人,授以天符云篆秘诀而已。”令其别庵居之,并赐诗曰:“分梨十化是前年,天与佳期本自然。为甚当时不出离,元来只待结金莲。”
    这期间,王重阳的主要精力仍是教诲锻炼丹阳。至宁海州城不久,重阳就将丹阳逐出金莲堂。重阳欲令丹阳化钱于宁海,丹阳却以“有不还乡之愿辞之”,重阳怒,“至夜挞之至旦”。这说明富家世族出身的马钰入教,还存有不少心理障碍,也说明重阳对丹阳要求严格,期望甚高,反映了早期全真教身心并重、知行合一、密不透风的修行风格。这与佛教的普贤行颇有相通之处。
    王重阳《金莲社开明疏》:“窃以慧灯永照,须凭玉蕊之光;性烛长明,决得金莲之耀。内沐三光之秀,外消四假之名。步虚蹑空,探玄搜妙。洗来莹净之乡,出入芳馨之路。各怀珠璧,共捧琼瑶。显要全神,须令养气。消通斯诀,请挂芳〓。”
    “金莲”与“七宝”一样,均指全真教修炼的某种成果。在《五会之榜》中,谓“金莲者,乃神之祖”。《金莲社开明疏》,是阐明这一宗教社团宗旨,对会众的基本要求的。
    《重阳集》中保存了重阳《金莲会诗》三首。
    其一:诸公须是助金莲,愿出长生分定钱。逐月四文十六字,好于二八结良缘。
    这第一首诗明确指出加入金莲会社的成员,每人每月要缴纳会费四文,因每文钱上铸有四字,所以又称“十六字”,即四个铜钱。
    其二:长生用结金莲社,有始有终无谄诈。诸公不可半途止,直到王风去则罢。
    第二首诗希望加入金莲会的会员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不行谄谀诈伪事。
    其三:劝君莫恋有中无,无无休失无中有。有有养出玉华头,头头结取金莲首。
    第三首诗是劝导信众认真修行,定能有正果的。“有中无”,指凡俗现存的东西,如财货、美色,道教认为长远看,那都是虚无的,骷髅一般。“无中有”,道家认为,“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蕴含着无限之“有”的。在文登姜氏庵宣示的诸多教义,文集中自然没有重述的必要,在文登成立教会的经验,使金莲会的成立、教化,顺理成章,轻车熟路,据《七真年谱》,“八月立金莲会,九月诣登州立三光会”,时间不足一月,实际是五月立会,也仅四个月,故未留下更多的诗教。
    留守胶东的王玉阳,凭借帝王的尊崇,为金莲堂购得金朝的“观额”——“龙祥观”。其诗为《买宁海州金莲堂观额》:“宁海龙翔观,金莲顺化生。福星都结聚,道德自然成。”
    第三节 建三光、玉华、平等三会
    金大定九年(1169),“九月诣登州(福山县)立三光会,于蓬莱立玉华会,……十月于掖县立平等会,是月携马、谭、丘、刘至汴,寓磁器王氏旅邸(见《七真年谱》)。”三会也以“三教”冠前。至此,“三州五会”已全部成立。三州即:宁海州、登州、莱州;五会即文登的三教七宝会、宁海的三教金莲会、福山的三教三光会、蓬莱的三教玉华会、莱州的三教平等会。在不到两个月,成立“三会”,说明当时胶东沿海全真教的传播迅速,已成规模,五会总人数近万人。重阳已无须如在文登、宁海花费时间,一一亲定。故留下的“诗教”也少。
    王重阳原有《三光会疏》,己佚。三光按《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四“三光紫微”注:“天上三光:日、月、星。人之三光:两目与心”。
    重阳《玉花会疏》:“窃以能全呼吸定喘息,实非难;会养气神调冲和,应甚易。性凭三曜,命变五行。出阴阳造化之端,在清静虚无之上。要开金蕊,须种玉花。馨香吐而透入晴空,明艳显而朗舒碧汉,得自然而轻九转,得自然而没七还。自结大丹,自通玄妙。既为脱壳,便是登仙。显露赤心,请题芳号。”(《重阳全真集》卷九)
    又《玉花社疏》:“窃以玉花乃气之宗,金莲乃神之祖。气神相结,谓之神仙。《阴符经注》云:‘神是气之祖,气是神之母。子母相见,得做神仙。’起置玉花、金莲社在于两州,务要诸公得认真性。不晓真源,尽学傍门小术,此是作福养身之法,并不干修仙之道、性命之事,稍为失错,转乖人道。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馀都不是修行。诸公各怀聪慧,每日斋场中细细省悟,庶几不流落于他门。行动乃别有真功真行。晋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净,抱元夺一,存神固气,乃是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伏愿诸公,早垂照鉴(《重阳全真集》卷十)。”
    这里说的晋真人,据《中华道教大词典》释《晋真人语录》谓“金朝全真派道士晋真人撰”,“编者盖系马丹阳弟子”。这里引用“晋真人云……”全是《晋真人语录》中的原句。因为王重阳不可能引用羽化后丹阳弟子晋真人所编辑的语录,可知此《玉花社疏》绝不全是重阳所作,不应入《玉阳全真集》。但所引真功真行的内容,确是明白无误地说出王重阳全真教修道的纲领——内修真功,外践真行。
    《重阳教化集》卷三的《三州五会化缘榜》:“窃以平等者,道德之祖,清净之元。首看莱州,终归平等。为玉花、金莲之根本,作三光、七宝之宗源。普济群生,遍拔黎庶。银艳充盈于八极,彩霞蒸满于十方。渐生良因,用投吉化,有缘固蒂,无果重生。人人愿吐于黄芽,个个不游于黑路。夫玉花者……”以下同《玉花社疏》,不赘。
    可见,此《榜》也不全是重阳所作,不当入《重阳教化集》。
    但《榜》文前几句,却令人一惊。一般人认为,“三教平等会”,似乎仅仅强调道、释、儒三教“平等”,或信众间男女平等、老少平等、贫富也平等之类。然而本义却是指“道德之祖,清净之元。首看莱州,终归平等。为玉花、金莲之根本,作三光、七宝之宗源”。这个“平等”究竟指什么呢?读王玉阳的《云光集》《赠刘真一》诗“所使千端计,阴公暗折磨。不施平等行,回首梦南柯”。这是不行“平等”之大失,又在《于志常问清闲》诗中说“平等元神定,逍遥玉性闲。心空观自在,一脱万重关。”这是行“平等”之大得。这一失一得使人们知道“平等”是指人人皆有的先天之性,人人皆应保持的“元神”。即重阳《五篇灵文注》所说:“盖神依形生,既有此物,一点先天在人身,个个不无,人人本有。”这“个个不无,人人本有”的“元神”,岂不平等?要求信徒“抱元守一,先天元神元〓,刻刻相合,渐渐相化。百日功灵,十月胎圆,阴魂自化,阳神出现。千日之后,温养火足,剥尽群阴,体变纯阳,婴儿现象,身外有身,形如烟霞,神同太虚……”《重阳全真集》卷一有《马公问平等》诗:“往来须认定盘量,出入还应辨斗青。见彼过如余口过,愿人灵似我心灵。自通天地神尤爽,得睹乌蟾性转馨。便是修行真妙诀,昔能依此达天庭。”(“口”疑是缺字□)这个“平等”,要求很高,是信徒修持的根本,所以在三州成立最后一会才如此命名,对五会会众来说,这是“定盘量”,是“斗青”,“视人过如己过,愿人心似己心”;提出了最高的修持目标和法则。虽然资料缺失,但可以想见,王重阳在第五会成立后,告别胶东西行之前,一定是费了不少口舌,谆谆教导过的。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王重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