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重阳到昆嵛山创全真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74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王重阳到昆嵛山创全真教
分类号: B956.3
页数: 5
页码: 392-396
摘要: 本章分四节记述了出关前的王重阳、发展全真骨干七真人、建石门庵、开烟霞洞、昆嵛山中教诲弟子概况。
关键词: 王重阳 昆嵛山 全真教

内容

全真,本义为“保持本性”。语出《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金代王嘉引申词义,作为所创新道派名。《甘水仙源录二》有东平徐琰撰《郝宗师道行碑》日:“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篆,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逾远,其来久矣。迨乎金季,重阳真君,不阶师友,一悟绝人,殆若天授,起于终南,达于昆嵛,招其同类而开导之,锻炼之,创立一家之教日全真。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为之宗。老氏所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庄生所谓‘游心于淡,合〓于漠’,‘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外天地,遗万物,,‘深根宁极’,‘才全而德不形者’,全真有之。老庄之道,于是乎始合,重阳唱之,马、谭、刘、丘、王、郝六子合之,天下之道流祖之,是谓七真,师其一也。”全真不尚符箓烧炼,而以忍恥含垢、苦己利人为宗,这就是遗民的态度。《郝宗师道行碑》这段话,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全真”之渊源,宗旨;表明立教之初,本为不仕新朝,抱东海西山之意;也清楚地表明当时的“七真”是包含祖师王重阳在内的,不包括孙不二。又以《王粹七真瓒》可证;及元秦志安丁酉(1237)甲辰(1244)修《道藏》,“全真传自钟吕及五祖之说出焉”,王重阳既列五祖之一,“乃增孙不二为七真,《金莲正宗记》倡之”。
    当金人铁骑南下,山河易主,北方汉民族饱受国破家亡、民族压迫之苦,人民心灵上的创伤痛苦,只能深埋于心底。虽有一些志士仁人奋起抗金,但势单力薄,不抵金人强大兵力;加上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只求讲和,国力与军力不支持抗金力量,终归于失败,加重了人民苦难。于是,全真教出焉。
    第一节 出关前的王重阳
    王重阳的青年时代,正当宋、金交兵于陕西。建炎四年(1130),金人娄室破陕西府长驱入关,败宋将张浚于富平,金兵入凤翔,王重阳家乡咸阳为金兵占领。王家本咸阳富室,按传统儒家思想,他曾企图仕进,但考文不成,遂改习武。金熙宗天眷年间(1138~1140)应武举得中甲科(见闵智亭1993年《道教全真派五祖七真金元高道传》)。时正值中原多事,秦陇纷扰,正是降金的刘豫摄事,秦民未附,岁又饥馑之时,加上金兵横蛮暴戾,焚烧掳掠,王重阳虽有功名,但既不能救民于水火,亦不能止金人之暴戾,遂避地终南刘蒋村之别墅。宋失关中之后,以终南与金分界,重阳避地终南,当是心不忘宋(见陈垣1941年《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时重阳年方壮,而“脱落功名,日酣于酒”(见麻九畴《邓州重阳观记》),其愤世心情可知。王重阳“消沉终南,放旷自适,似疯似癫,人每呼之为‘害风’,己亦漫应之”(见闵智亭《道教全真派五祖七真金元高道传》)。如此溷迹尘嚣,到金正隆四年(1159)六月十五日,在干河桥酒肆偶遇二道者,与之语,皆出世言。重阳遂豁然如梦方醒,即恳礼求度世法。二道者密授道妙,为他更名嘉,字知名,号重阳子。他在终南刘蒋一带结庵穴墓默修悟道,与和玉蟾、李灵阳结庵居之,且收下史处厚、严处常等徒弟。曾于“活死人墓”四角各植海棠一株,说:“吾将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虽然陕西是吕洞宾、陈抟、刘海蟾等高道出没之地,但由于传统道家实力强大,作为道教改革派的主张很难被人接受,于是金大定七年丁亥(1167)四月二十六日,重阳忽自焚其庵,毅然出关去胶东半岛。
  第二节 发展全真骨干七真人
    金大定七年(1167)夏,焚庵之次日,重阳携铁罐乞食东行。先抵莱州,于壁间留诗,只收刘通微一名弟子,于闰七月到登州,“登人皆不之识”。抵宁海“重阳祖师初至宁海,憩于州之朝元观”(见《王重阳集》齐鲁书社2001年版359页)。据民国《牟平县志》:“朝元观,今名三清观,在城里县署西。”在这里重阳首先物色感发的是郝升(大通)。《历世真仙体道鉴续编》卷三载:“世宗大定七年,祖师至宁海,见其(郝大通)资禀高古,所习不凡,遂以背坐之机感发之。翌日晚,于朝元观付以二词,郝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但因郝大通老母在堂,不能立即随师出家。在朝元观这段时间,重阳才可能对宁海州和马宜甫等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对以后教化马宜甫奠定基础。七月十八日,马宜甫与辽阳高巨才、战法师等聚会于范怿之侄范明叔之南园怡老亭,重阳闻讯,不期而至,一语投缘,马邀重阳到自家做客,于自家南园建庵为其居,重阳题庵额为“全真”。“全真”之名,盖始于此。自此,王重阳在宁海声名大振。九月,栖霞丘哥自昆嵛山来拜师受学,重阳训其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同年冬,谭玉抱病来为弟子。重阳训其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重阳欲领宜甫出家西游,宜甫文采斐然,富甲一州,却无意于仕途,感于人生无常,有出尘之想。若能诱导宜甫出家,肯定能在登莱宁海引起不小轰动,吸引众人拜师入道。宜甫家资巨万,妻爱子孝,久而割舍不下,其妻孙氏尤难之。于是重阳以“分梨十化”感悟宜甫夫妇。冬十月重阳入环堵,约宜甫锁环百日,日馈一食。大定八年(1168)正月十一日启环。在环中时,每次“分梨”“分芋”和诗诵,宜甫皆知之和之。至此,宜甫始摒弃俗累,改衣冠而执弟子礼,弃家入道,遂训名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子。继有王姓者,居文登牛仙山,闻重阳至,来拜谒而师之,后住铁槎山云光洞,重阳训其名处一,号伞阳子,又号玉阳子。大定八年二月末,重阳带领丘、谭、马、王四弟子到昆嵛山烟霞洞。在烟霞洞郝升来此拜师出家,重阳训其名磷,号恬然子。金大定九年(1169)夏五月五日,丹阳之妻孙氏抛弃三子,入宁海金莲堂拜重阳为师出家,赐法名日不二,道号清静散人。十月,在掖县,刘公来依,遂训其名日处玄,号长生子。至此,“七真”之数成。重阳视丹阳为弟,视谭长真为侄,视丘长春、刘长生为“两个儿”。
    七真人中重阳最器重丹阳,教化与考验过程最长,费尽百般心思。后来的事实证明,重阳来东海,以昆嵛山为中心,传教活动(1167年七月至1169年十月)仅两年多一点,选中七真人为骨干,使全真教迅速由胶东传遍祖国北方,是抓住“天时”,选中“地利”,发挥“人和”的结果。
    第三节 建石门庵、开烟霞洞
    王重阳初进昆嵛山,由丘处机带路(他曾在石门峪结庵),进入石门峪,在石门内建庵居住。此事多数全真书不载。《重阳全真集》卷七《渔家傲·昆嵛山石门庵》:“入得石门山上住,弟兄手脚无安措。一日三时长厮觑。厨里去,搬柴运水投锅釜。若劝同流疾作做,心头一点休教误。我待分明说一句,从开悟,天机不敢轻彰露。”由词可知,他们进石门峪建庵而住,自己开火做饭,很不适应。从这里到烟霞洞,实际山路约1500米。有人疑其住唐四仙姑草庵,或后来的神清观,均无证。石门子至今险要,东侧悬崖上刻启功题字“石门”二字,西侧矗岩上刻“雍正十二年,宁福营马场界”等字。石门西北侧,是“石门山”,即雕窝山和豹子山,陡峻异常。《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谓:“八年三月,凿洞于昆嵛山,于岭上采石为用,不意有巨石飞落,人皆悚栗,真人振威大喝,其石屹然而止,山间樵苏者欢呼作礼,远近服其神变。”此记误将建石门庵采石混为开(烟霞)洞采石。按常识论,开洞是从洞中向外运石,何须到“岭上采石为用”?又《重阳殿王重阳画传榜题四十九幅》:“第三十四:开烟霞洞。重阳祖师以大定八年戊子二月晦日,自宁海挈丹阳、长真、长春、玉阳等南入昆嵛山石门口,开烟霞古洞。”说明“入石门口”在前,开烟霞洞在建起石门庵之后。“第三十五:叱昆嵛石。祖师居石门,率诸师于北岭取石砌基。忽巨石滚落,声震岩谷,将碎所居之庵。祖师厉声叱之,其石屹然而止。山间樵采见者欢沸作礼,叹服其异。”今人在石门口已难找到840年前重阳师徒所立草庵遗址,但大体位置可定,庵北的雕窝山、豹子山壁立千仞,当年巨石滚落的情形可想见。重阳等在石门庵食宿,以此为根据地,白天西上开烟霞洞,朝出晚归,历时月余。洞成,少数人留宿此洞,多数人仍回石门庵。王重阳的《黄鹤洞中仙》词序谓:“余在烟霞洞与马丹阳抵足同眠,向晚因令丹阳舒过手来,摸我后腰间,近日生起疥,有半指厚,缘我急图尔等,作《黄鹤洞中仙》……”今人可知,洞中潮湿,重阳为教育丹阳等心急如焚,故生疥。此可证洞成后,重阳等日夜居住烟霞洞,又接待来访的信徒,这里成为始创全真教之地,是教化训练新教骨干之地,是首倡全真教徒必须出家入山修行科律之地。
    烟霞山海拔372米,因烟霞洞而得名。其南麓的烟霞洞,洞口南东向,额刻“烟霞”二字。洞内东壁刻“烟霞洞”三大字,字径45厘米,古朴厚重。内外刻字均较早,但系何人所书,已难考。洞壁上还残留其他游者留题刻字,如“大元元统”等,有墨书诗文,已难辨认。洞呈椭圆,最高处3米,最宽处4米,进深7米。西北角原有小洞。原洞底系自然斜坡,愈上愈窄。元延祜四年(1317)莱州栾家庄栾实捐资刻七真石像安坐洞中。“文化大革命”之前,石像头被砸掉,像身掀山下,现收藏于神清观中。洞外石碑亦毁。1997年前后,开发旅游点,将洞底加深、凿垂直。1998年6月,七真之一孙不的二十二代弟子、新加坡华裔土永元捐资重刻七真石像,安放洞中。
    第四节 昆嵛山中教诲弟子
    金大定八年(1168)二月末或三月初,重阳决定带丹阳、长真、长春和玉阳进昆嵛山建石门庵,开烟霞洞,实践全真道徒要出家居山、坐环的科律,全面教诲、训练弟子,形成“立教十五论”。此《论》虽经身后高徒整理成文,但其基本立教原则在这一时期形成。其大意为:一、住庵,身有依倚,心渐得安;二、云游,参寻性命,求问妙玄;三、学书,探意采礼,无所不通;四、和药,活人性命,有助于道;五、盖造,茅庵草舍,须要遮形;大殿高堂,岂道人之活计;六、合道伴,先择人,后合伴;七、打坐,心如泰山,不动不摇,百年功满,脱壳登真;八、降心,昏昏默默,冥冥杳杳,住行坐卧,常勤降心;九、炼性,如调琴弦,紧慢得中,如铸剑,刚(钢)锡得中;十、匹配五气,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百脉流冲,铅汞凝澄;十一、混性命,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命是修行之根本;十二、圣道,苦志多年,积功累行,行且寄于尘中,心明于物外;十三、超三界,即超欲界、色界、无色界,性在玉清之境;十四、养身之法,法身为无形之相,去住自然;十五、离凡世,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在凡,心在圣境,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
    在烟霞洞,重阳有两大任务:教化训练入门弟子、全真骨干;接待来访信众,解难答疑。这些都离不开全真这一新教的教义教规。全真初创,不立文字,今人已难全知其仪轨。但从马丹阳《誓状》可大体明白。马丹阳初出家,思想障碍很大,大病一场,回家养病。重阳师不准其再上昆嵛山,甚至不准其随从到文登创立三教七宝会——直至丹阳烧誓状,多次表白信教诚意,大定九年(1169)十月一日才准重新成为弟子。可知重阳立教,教义教规森严。
    《丹阳神光灿·立誓状处戒》:专烧誓状,谨发盟言。遵依国法为先。但见男儿女子,父母如然。永除气财酒色,弃荣华、戒断腥膻。常清静,更谦和恭谨,无党无偏。布素婪耽度日,饥寒后,须凭展手街前。不得贪财诳语,诈做高贤。常怀慎终如始,遇危难、转要心坚。如退道,愿分身为段,永镇黄泉。
    “遵依国法”,是一切合法宗教的首要规则。视教外男女,如同父母;永除气财酒色、戒断腥膻,也是释道两教所共有戒律;清静、谦和恭谨,不结党营私,“清静无为”,是全真特别强调的修炼目标;慎终如始,决不退道,这也是宗教的严格要求。《重阳教化集·化丹阳》:“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
    又重阳《引马丹阳上街求乞》:“白为骸骨红为肌,红白妆成架和尸。昨日尽呼重阳予,今朝都看伴歌儿。别躯异体皆非悟,换面更形总不知。世上枉铺干载事,百年恰似转头时。
   又《赠丹阳》:挈丹阳居昆嵛山烟霞洞,因<凡>心未死,于是感疾,患偏头痛。其痛不可忍,有若斧劈。令其下山在家调治,其痛愈甚。有人上山报云:“某来时,马先生已痛死。”闻之,因鼓掌大笑日:“我来欲化<汝>为神仙,肯教死了!为他不信<道>,感此疾。”有诗云:“清净修行和上真,敢将此语昧天神。为公不信偏头痛,顾我无缘正法亲。苦口怎知良药味,甘心犹恋入迷津。如今转入尘劳梦,难做惺惺睡觉人。”
    又《余在昆嵛山赶丹阳下山不要同处,后令丹阳烧誓状,以诗赠之》:掷下金钩恰一年,方吞香饵任纶牵。玉京山上为鹏化,随我扶摇入洞天。可知重阳为教化丹阳,千锤百炼,所下功夫,比其余弟子的总和还要多。马丹阳不负师教,终成为第二代掌教人。
    除以上四大弟子到烟霞洞外,玉阳母亲也赴烟霞洞,加入弟子行列。丹阳奉养的道士陆仙也到过烟霞洞,《重阳教化集·解冤法》一词序云:“令丹阳下山,权与陆仙作伴。”可证陆仙在洞,也可证此时他人不住洞。张德昭的儿子,十六岁的小张哥,曾在烟霞洞接受重阳教诲;有位唐某,重阳曾将其与谭长真并称。一段时间,烟霞洞有近十位弟子在内起居。
    从全真庵到烟霞洞,重阳用“诮骂捶楚”教诲弟子约3个月,结果,只留下长真、长春、玉阳、广宁等四人。
    重阳在居烟霞洞数月后作词《踏莎行·昆嵛山团庵》(见本志第九编第三章),总结了这段居烟霞洞教导弟子的情况,预示将转入教化一般信徒的布教传道活动。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王重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