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战事提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72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代战事提要
分类号: K23
页数: 3
页码: 362-36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昆嵛山古代战事提要内容,分别是汉代战事,晋隋唐宋战事,金元明清战事的主要军事纪要。
关键词: 古代战事 汉代 晋隋唐宋 金元明清 昆嵛山

内容

第一节 汉代战事
  东汉永初三年(109),海贼张伯路寇掠沿海九郡,昆嵛山区时属东莱郡,亦受其害。次年,青州刺史法雄讨平之。此为有文字记载的昆嵛山区首次战事。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辽东太守公孙度率军越海,占领东莱诸县。
  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19),东牟人王营聚众三千,联合昌阳县(今文登县)人起义。长广太守何夔遣王钦等离散之,旬月皆平。
  《三国志·吴书》载嘉禾元年(232)三月,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秋九月,魏将田豫邀击,斩贺于成山。昆嵛山是田、周必经之地。
  第二节 晋隋唐宋战事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后赵石勒军队进攻青州守将曹嶷。曹嶷计划如兵败退守海上根余山,即昆嵛山。1984年昆嵛山石门里大沙地出土的同一时期的铜锅等大宗文物(见本志第三编第二章),有可能是曹嶷败后的部属到昆嵛山所留下的。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九月,文登贼淳于难请降。置登州,以难为刺史。”见《资治通鉴》。
  唐《1旧唐书·苏定方传》:“显庆五年(660),苏定方从幸太原,制授熊津道大总管,率师讨百济,(过昆嵛山)自成山济海至熊津江口,……贼师败绩。”
  宋靖康末(1126),农民义军纷起,文城陷,学宫悉为煨烬。
  宋建炎二年(1128),金军南下,宋济南守臣刘豫降金。金军攻取宋京东东路州县,控制昆嵛山区。
  第三节 金元明清战事
  刘齐阜昌元年(1130),刘豫于今牟平置宁海军,镇压反金武装。
  金皇统元年(1141)南宋枢密副使岳飞使统治河北军马乘氏李宝率军越海袭山东,火烧登州及文登县。
  贞祜二年(1214),红袄军杨安儿攻占宁海,刺史史泼立降;宁海州红袄军首领郝仪率众登上昆嵛山,将寺观焚毁殆尽。贞祜五年,金侯挚镇压山东红袄军,杀郝仪。
  同年秋,山东乱,时登州及宁海未服蒙古军,驸马都尉仆散将兵讨之,丘处机请求抚谕,说服百姓,放下武器,免除不必要的牺牲。
  同年,蒙古军破宁海城,金刺史乌古论·荣祖力战而死。
  明洪武元年(1368),元宁海州守将方德、陈用,文登县守将马国宁等率部向明大将军徐达投降。
  洪武七年(1374)秋七月,倭寇登莱;十年(1377),升宁海备御所为宁海卫。十七年(1384),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等处沿海诸城备倭。
  二十二年(1389)十一月甲寅,山东都指挥佥事奏:近者,倭船十二艘,由成山洋艾子口登岸劫掠。宁海卫指挥佥事王镇等御之,杀贼二人,获其器械赤山寨巡检刘兴又捕杀四人,贼乃遁去。
  二十三年(1390),命山东都司周彦建五总寨于宁海卫。
  三十一年(1398)春一月,倭寇宁海州白沙滩海口(今属乳山白沙滩镇),杀镇抚卢智。宁海卫指挥陶铎及其弟钺出兵击之,斩首三十余级,贼败去。钺为流矢所中,伤右臂。先是,倭夷入寇,百户何福战死。诏赐钞帛恤福家。夏五月,置大嵩、成山、靖海,威海等卫。
  永乐六年(1408),倭寇成山,复袭宁海,营卫寨堡之设愈严。始置备倭都司,以节制沿海诸军。
  正德六年(1511)三月,刘六、刘七、齐彦名等起义军攻登莱,众十余万,连续攻占栖霞、文登次年攻宁海,焚东门,指挥王瀛欲弃城逃跑,知州章诤按剑叱之,乃止,义军退。十三年(1518),白莲教达磨撤起义,宁海知州何玺督兵“捕平之”。
  崇祯五年(1632)四月,登州镇副总兵吴安邦奉令屯驻宁海,规取登州。四月壬午安邦率文登营兵二千余由徐树声为前锋,离府城二十里下寨,准备接受叛将耿仲明来降,反为耿仲明所败,徐被俘,吴安邦等逃还宁海。
  十六年(1643)二月十二日,清兵由辽东海道侵入登州府,破宁海,杀戮绅民甚惨,知州汪逢渊、同知李士标、吏目魏世达皆战死。
  清顺治七年(1650),栖霞于七率起义军攻取宁海州,知州刘文淇死之。起义军开仓放粮,继而直逼文登城、福山城,不克。3年后被登州知府张尚贤“招安”。十八年(1661)冬,响应于七二次起义的昆嵛山常和尚、文登县张家埠人张振刚等,以昆嵛山为根据地,协助于七围攻宁海城,相持三日,不克而退回。据清宫卜万《牟平遗香集》宋克智诗文,常和尚本来是牟平县荆山乡钟峰院的和尚,所率起义军曾驻葛家镇池水头东1000米的禅教寺,光绪《文登县志》遂误以为常是禅教寺僧。时昆嵛山东麓的无染寺、六度寺、甘泉寺,皆驻起义军。康熙元年(1662)冬,新任文登营副将刘进宝乘雪夜偷袭昆嵛山,义军败于“败仗口”(无染寺东南口),常和尚逃至
  东北面(今青庄北)青石庵自缢,遭清军“磔尸示众”。相传张振刚逃到江南,不知所终。昆嵛山区战死和战后受株连而被杀的青壮年约占青壮年总数的六分之一(按《威海卫志》所载的死亡比例)。清初昆嵛山区十几年的反清复明斗争以人民的巨大牺牲而结束。至今,昆嵛山西麓留下“对阵圈”“战场口”(占昌口)等村名;今属乳山市的“缫丝夼”,原名“白马庄”,因该庄王以升参加于七起义,被抄家,村名遂改;乳山市的“腾甲庄”,因为于七部下滕、贾二将隐居于此,取名滕贾庄,演为今名。乳山市玉虚观南望有于七“下马山”,相传于七在此山被清军包围,只得舍马而骑着枪杆从陡峭的山岩上滑下逃脱。
  康熙四十四年(1705),宁海兵士哗变,不久抚定,境内戒严。
  雍正十二年(1734),宁福营在石门峪(石门子)内设马场,留下摩崖石刻。
  乾隆三十七年(1772)农民起义军王伦攻山东,昆嵛山区戒严。
  咸丰三年(1853)二月初七日,命在籍前任山西巡抚梁萼涵(文登籍)、江苏布政使李璋煜、河南布政使王简等办理山东团练事宜,对付捻军。
  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七日,捻军迫宁海城下;八日,焚掠城厢。九日,文、荣两县绅民组织乡团合力守昆嵛山口30多处,乡团掀巨石冲击捻军马队,加上汉河暴涨,捻骑未能东进。初十日,捻军西退。五日内,昆嵛山西死者7000余人,被掳者8200余人,焚房三万间,掠夺牛马2万匹。山区兵祸之惨,无甚于此者。
  同治元年(1862)正月至五月,文、荣乡绅同地方官组织两县民力,分段构筑昆嵛山石墙73.3千米,共堵32座山口。石墙高2米,底宽1.2米,南起唐疃口,北至新海口。至今北段丰山、牧牛山、单耳山、雕虎山,南段黄华口、燕石口、疥疤口、虎山口、赵家口等多处石墙仍存,人称山东最晚的长城。与此同时,墙西的民众,也纷纷在高山上建围墙藏身,称“围子”,至今牟平、乳山境尚存数十处“围子”遗迹或山名。同治六年(1867)六月十五日,捻军攻入宁海州和海阳境,势逼文登、荣成;文登知县陈汝楫协同士绅,调集各村壮丁防守昆嵛山各山口。守口者以鼓为号令,用土枪、长矛、滚石为武器,严查过口人员,以防奸细。捻军见防备森严,未能过昆嵛山。这是近代史上昆嵛山区最重大的战备活动。
  甲午之战。光绪二十年(1894)侵华日军陷威海,乘势西进,牟平守土官员皆逃,居民迁徙一空。次年正月初八日,日军过昆嵛山北区,长驱入宁海州城。未几,撤回威海。
  三教大会反对“拍卖山荒”。光绪三十二年(1906),山东省垦务局总办杜秉寅来宁海,以官价“拍卖”昆嵛山中荒地,引起地方豪绅、僧道和民众的反对。农民李东周等人群起抵制“拍卖”。豪绅、僧道联合李东周等人,成立“三教大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李东周聚众2000余人,进宁海城示威三日。六月,再次进城,以官绅为仇。杜秉寅带卫队鸣枪,逮捕李东周等百余人,其中6人死于狱中,抵制“拍卖”失败。
  宣统三年(1911),昆嵛山区同盟会员酝酿夺取清朝地方政府权力,保守势力也蠢蠢欲动,组织“乡团”,昆嵛山东区、南区斗争激烈。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