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71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工业
分类号:
K265
页数:
5
页码:
355-359
摘要:
本章分为两节,内容记述了昆嵛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工业,兵工研究、兵工生产,此外还记录了制造兵器的兴衰。
关键词:
抗日时期
兵工业
解放战争
昆嵛山
内容
第一节 兵工研究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盘踞在昆嵛山区据点的日本侵略军,加紧对抗日根据地军事进攻与经济封锁。为打破封锁,中共东海地委与东海专署确定设立“东海工业研究室”,自力更生解决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及军事需要。该室由专署三科(经济建设科)直接领导。科长于民选派科员倪志新与林建国筹办。研究室设在文登县母猪河西岸吴家庄(今属小观镇),倪志新为主任,王本贤为政治指导员,吸收当地能工巧匠高德远等3人,1942年增加到20多人,1943年8月发展到30多人。因战争环境,研究室不得不时常转移地点。1942年冬,日军对胶东“拉网”大“扫荡”后,研究室一度迁往吴家屯(今属泽头镇)。1943年春又移往东宋格庄(今属葛家镇)。东海专署从多方面给以扶持,不断选派干部和技术人员,及时拨给经费。1945年后,由倪震、李光负责领导工作。1946年4月撤销。
初期,该室只有《无机化学工业》和《马氏爆炸物》两本书可参考。试制成油墨、复写纸、蜡纸、墨水、钢笔等,由“茂林文具厂”生产。王旭九协助王玛研制成干电池。1942年以花生油代替动物油,制成肥皂,设“开源肥皂厂”生产。在昆嵛山东北麓楚岘村帮助“东合制纸厂”利用山涧水流作动力,是荀培萱参照明代《天工开物》一书搞成的。高德远研制“利民犁”;在虎口山(今属泽头镇)村研制反扫荡斗争用的新型木船,设想既能行于水面,又能潜于水下;研制“风磨”,试制新式纺纱机。利用瓷土研制粗瓷器皿,又制成硫酸罐子,在生格庄(今属葛家)设厂生产。秦有斋利用芒硝(硫酸钠),用路布兰法制碱成功,在泽头集和程格庄生产。研究员冷自生主持研制“胃液素”等医药。利用槐花与槐树种子制成染料等。1942年秋季,东海专署在于疃村(今属葛家镇)举办了一次新产品与技术革新展览。
随着抗日战争的需要,军工科研任务越来越重。1942年,该室对炸药、无烟药、丙酮、乙醚等作过小型试验。1944年夏,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示后勤部研制硫酸及炸药。后勤部政委高达三派王旭九前去接受任务。他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组织20多人的试制小组,在牙前县杨家沟(今属牟平区观水镇)兵工一厂实验室试制硫酸。依据仅有的上述两本资料,确定用铅室法的塔式法,采取奥普尔式原理试验,为建反应塔,利用大瓷缸对口接起来,上坐一陶盆,接缝处用耐酸水泥或用水玻璃混合石棉密封,做成了一套十八口大缸组成的土造的硫酸反应塔,第一座塔叫格拉味塔,第二座塔叫吕萨克塔,第三座是尾气回收塔,每座塔内用石英块为填充物。三座塔之间以陶瓷管连通,另在第一座塔旁建一个硫铁矿石焙烧炉,用风箱吹风助燃,通过陶瓷管将焙烧矿石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送入塔内。每座塔前有一二个人以手捧盆接酸液上下循环,后来循环方法有了改进。试验过程中,随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初步出了硫酸,但浓度太低,又想方设法进行浓缩。还是土方法:用农民烧成的陶盆砌成阶梯式装置,逐级浓缩,最后终于达到1.84的标准浓度。前后仅用17天。这段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王旭九连续七个昼夜没有好好闭眼睡一下,就在现场吃点干粮、喝些水。这一胜利消息迅速报到军区首长那里。一天炎热的中午,许世友司令员和贾若瑜参谋长高兴地特意到试验现场视察与慰问大家。
硫酸试制成功后,接着便分别在牟平县的金牛山、玲珑、卧龙村(今属牟平区水道镇)、牟海县胡家口村(今属乳山市下初镇)先后建立六个硫酸厂,最大的在胡家口村,研究室学员于开三担任厂长,此后几年还在牟平金牛山附近的肖家设硫酸厂。1944~1948年间基本保持日产2~3吨的产量。制造炸药还必需硝酸,在王旭九主持下,经多次试验,利用硫酸分解硝石,终于取得硝酸,在牟平金牛山设厂生产。而最后制成甘油炸药还必须大量甘油。生产甘油也是一件新工作,谁也没有搞过,秦有斋试着用花生油做钙皂,分离母液,提取甘油,解决了动物油不足的困难,在洛格庄(今属葛家镇)设厂生产。这样,有了硫酸、硝酸、甘油,终于制成了硝化甘油炸药,给前方提供了威震敌胆的攻坚武器,保证了战斗胜利。敌人对八路军的土“飞机”、土“坦克”十分恐惧。
抗战期间,制造地雷、手榴弹需大批黑火药。这种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硫磺。此物敌人封锁极严,从根据地外面很难买来,研究所就担负了试制硫磺的任务,分工姜一平、荀培萱两人负责。昆嵛山一个有利条件是有丰富的硫铁矿石可资利用,研制人员便参照《天工开物》一书所记载古代制硫磺方法,适当加以变通,用木炭焙烧硫铁矿石,取得了硫磺(由于此法产量太低不能满足需要,1947年便进一步参考瑞典、挪威的奥克拉法,建立了一座奥克拉式熔炉炼硫)。经反复试验取得了批量生产经验,在牟平县曲家口村(今属莒格庄镇)设厂生产,上级投入相当于25万千克粮食的资金给予支持。共生产了优质硫磺数千吨。不但满足了火药生产的需要,而且给医药生产提供了部分原料,并拿出一部分支援驻苏北的新四军。
为帮助兵工五厂解决生产硝化棉所必须的溶剂,1944年夏季进一步研制丙酮,仍然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来解决,用干馏木材法提取木焦油,由木焦油提炼出丙酮。一批工作人员便开到昆嵛山中的梧桐庵村(今属界石镇)建厂试制,对外名为“永兴窑厂”,厂长李辰、技术人员周作惠与王志强。不久在牟平东殿后村(今属龙泉镇)设分厂。日军投降后并入兵工五厂。
干馏木材取得的木焦油,不仅可炼制丙酮,其副产品沥青,还作为地雷、手榴弹的防潮剂。在反“扫荡”或备战时,疏散或掩埋箱子时也涂上它,解决了防潮问题。
炼制木焦油需要很多木材,为尽可能保护森林,曾规定不收购高度一米以下的幼树,但昆嵛山直径10厘米以上的树木全被砍光。
第二节 兵工生产
1935年,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王亮等带领红军游击队转战昆嵛山区,吸收小炉匠王风祥携带工具,随军修理机械。从此,人民武装有了自己的兵械修理员。
1938年3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在李家庄(今属葛家庄)成立由6人组成的修械所。研制手榴弹,是修械所第一项机械制造任务。在一无设备原材料,二无技术的情况下,兵工战士不畏困难,土法上马,用木炭、快硝制出土炸药,仿照鞭炮引信制出导火索,从敌占区烟台等地买回药品,制造雷管,经过数十次试验,终于造出了手榴弹。人民抗日武装首次用自己制造的武器弹药武装自己,打击日本侵略军。1938年5月,“三军”转战到黄县圈杨家村时,以修械所为基础,建立胶东第一兵工厂,职工发展到50多人。
1938年初,驻文登的国民党地方武装郑维屏、王兴仁、丛境月等部先后在昆嵛山区建立兵工厂。郑维屏部当年10月在昆嵛山辛庄(今属界石镇)一带建“龙门厂”,职工240人,生产地雷、手榴弹等。王兴仁部在白佛寺(今属张家产镇),丛境月部在张家产和昆嵛山南部设兵工厂。1940年4月,中共东海指挥部参谋长宋干卿等,秘密在林村(今属泽头镇)建兵工厂,被驻昆嵛山的“抗八联军”包围,发生骇人听闻的“林村惨案”。1941年春,日本侵略军袭击八路军英山前(今属葛家镇)地下兵工厂,杀死群众2人,烧毁民房数间。
1940年4月,中共东海指挥部修械股派于振远等3人到高村的慈口观村秘密复装子弹,弹壳、弹头和火药由地下共产党员收集供给。同年9月,组建东海兵工厂。12月,迁至崔家、鱼池村(今属文登市侯家镇)一带。1941年1月,昆嵛山解放,缴获“龙门厂”的机械设备,东海兵工厂遂迁往昆嵛山区的宫家庄(今属葛家镇),兵工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同年3月,东海兵工厂改建为胶东兵工三厂,在六度寺、无染寺、辛庄等地设点,从事武器修造,生产地雷、手榴弹和“七九”步枪等。日本侵略军曾3次对昆嵛山进行“扫荡”,搜寻兵工厂;国民党地方武装也常派特务破坏。军工战士和驻地群众与敌人针锋相对,英勇保卫兵工厂,牺牲多人。1941年5月,牟平水道据点的曰伪军夜间偷袭八路军辛庄一带兵工厂,村民王国礼冒死与敌周旋,使30多名兵工战士赢得时间,得以撤退,而王国礼则被吊在树上,受尽酷刑。当日军开始“扫荡”时,军工战士迅速将机器设备疏散隐蔽,背着简单的工具,一边与敌人周旋,一边维修枪支。反“扫荡”结束后,把机器设备重新搬回来,立即生产。在敌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党员和群众千方百计搜集废钢废铁,人挑驴驮,送给兵工厂;妇女把自己心爱的首饰和家具上的铜饰摘下来,献给兵工厂,支援兵器制造。1941年12月,兵工厂迁北黄村(今属小观镇)附近,职工发展到500余人,每月可生产步枪20支、机枪4挺和大量弹药。1944年12月,三厂随军西迁。许世友司令员曾两次到兵工三厂驻地慰问,高度赞扬兵工战士的巨大贡献。
1942年,东海区军民粉碎日本侵略军大“扫荡”后,东海军区司令部决定,将原设在荣成县境内的文荣威造枪所扩建为东海造枪厂,厂址迁小观北部的郐家村(今属小观镇)。1943年2月,该厂与1941年成立的东海弹药厂合并,改称东海弹药厂,主要生产地雷、手榴弹,供给东海区人民抗日武装。1944年,厂址迁南七口(今属小观镇)。同年8月,兵工战士随军光复文城,缴获6尺车床1部,改善了军工生产条件。1945年初,厂址迁北黄岚、姜家庄(今属宋村镇)一带。同年8月,烟台解放,缴获40马力柴油机1台、铣床2台、车床6台、小刨床1台,军工人员利用这些较先进的设备,成功地生产出“四五”式大盖枪。1946年3月,厂‘部与机工部迁往刘家下口(今属葛家镇),弹药部驻刘家上口,职工400余人。同年11月,并入兵工六厂。
1944年春,东海武委会在黄龙岘(今属葛家镇)建立兵工厂。初期有40余人,试制步枪和子弹。同年夏季迁到虎口山村(今属泽头镇),冬季又迁到大山前、小山前村(今属米山镇),工厂扩大到百余人,开始批量生产“七九”步枪、“三八”大盖枪,月产30余支,并生产子弹和手榴弹等。1945年夏,该厂迁到高家庄(今属泽头镇)。日本侵略军投降后,迁到文城。为适应国共谈判,工厂更名“环海铁工厂”。1946年谈判破裂,该厂重迁高家庄,改建为胶东第六兵工厂。同年11月撤销,部分职工分配到兵工一厂和七厂,另一部分职工和设备与威海义丰铁厂、东海弹药厂一起组建新的胶东兵工六厂,驻昆嵛山一带,主要生产“八二”迫击炮弹。1947年12月,胶东第二、第八兵工厂的一部分合并到第六兵工厂,职工达800余人。
六厂一部驻刘家下口,生产“四五”式大盖枪;二部驻董家庄(今属葛家镇),仿制美式六○炮;三部驻生格庄(今属葛家镇),从事模型、冶铸、锻打;四部驻北长岚(今属泽头镇),生产追击炮弹。发电部驻占甲埠(今属葛家镇),用一百马力蒸汽机发电供应各部;警卫排、医务室、运输班亦驻生格庄;工人合作社驻葛家集,负责工人日常生活用品供应。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前夕,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打电话指示六厂,要力争每月生产迫击炮弹一万发以上。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战役。
1949年以后,昆嵛山区兵工厂有的西迁,有的转产,再无兵工企业。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