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放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686
颗粒名称: 柞蚕放养
分类号: S88
页数: 2
页码: 328-3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昆嵛山在1950年到2008年茧业的成立和技术推广历程。
关键词: 蚕业 柞蚕 昆嵛山

内容

1950年,昆嵛山区各县成立茧业研究会,成立区域性技术推广站,加强技术指导和生产领导,产量迅速恢复和提高。1949~1961年,每年发放茧业专项贷款,放养面积迅速扩大。开始推广新技术,如暖卵补温,出蚕浴种,春蚕早放,防病除害及秋茧围蚁育苗。1952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山区三县年产茧225万千克。昆嵛山区约3万蚕农,人均产茧约70~100千克。冯家等蚕区集市每集有数千人进行柞茧交易,千
  粒柞茧售价6~7元,可兑换玉米40千克,猪肉10千克,乳山市塔南头村蚕农段耿秀创造的“围蚁立苗”放蚕法,轰动全国。1953年,朝鲜民主丰义人民共和国曾派专家前来考察。是年,因美国封销中国丝绸销路,柞茧产量下降三分之二。
  1955年,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的号召,1956年,全山区柞蚕生产恢复历史最高水平,当年三县柞茧产量猛增到300多万千克。乳山县获“全国柞蚕生产先进县”称号,有100多名蚕民技术员奔赴四川、贵州、湖北、浙江、福建、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传授柞蚕放养技术。1959~1961年,因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柞峦面积、放养人数大幅度减少,产茧不到一分之一。1958~1962年,有关部门在昆嵛山林场先后办昆嵛山林学院、昆嵛山林业专科学校,均设桑蚕专业,培养养蚕专门人才200多人(详见本志第四编第六章)。1962年后,各县设立制种点,恢复柞蚕生产。县政府主管部门对蚕农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定人、定种、定柞、定管理及超产奖、减产罚的管理方法,所产柞茧皆由各公社采购站负责收购。1964年,三县产柞茧超过300万千克。1966年起,“左”的思想泛滥,对蚕农实行的“三包四定一奖罚”的办法遭到批判,柞茧产量不断下降。1971年三县产量仅达1964年的一半多一点。1972年起,对蚕农重新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全面推广伏季室内制种新技术及稀密结合放蚕法,做到“有柞就放蚕,不闲一墩柞”。此后又引进纸面产卵、挂卵出蚕新技术。1980年柞峦面积达4万公顷,柞茧产量达450万千克,创历史新高。
  1982年后,柞峦承包到户,养蚕规模小,加之蚕茧市场价格偏低,放蚕人逐年减少,产茧量不断下降。到1985年,三县产茧量降到55万千克。1987年始,国家逐年调高柞蚕收购价,柞茧生产回升。三县柞茧产量达到180万千克。1991年开始,柞茧市场渐趋开放,乃至完全市场化。这时,出现剖茧售蛹商贩,鲜活的柞蛹成为受人青睐的食品走上餐桌,随之兴起的茧壳市场,又使柞茧反复增值,激起蚕农的生产积极性。1998年三县柞茧又增至195万千克。但因柞峦分散到户,柞林管理不到位,病虫害接连发生,特别是国际丝绸市场低迷,养蚕收益较低,全区柞茧产量徘徊在130万千克上下。至2000年,全区三县(市区)放养人员600余人,年产茧30万千克,值300万元。2008年,区内三市(区)年产柞茧仅38.3万千克,昆嵛山区柞茧产量约占三分之一。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