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米山镇西部景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6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米山镇西部景区
分类号: K928.7
页数: 6
页码: 240-24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米山镇西部景区,其中包括米山,撇篲山,长学山古迹考,米山水库和古庙遗址等景观。
关键词: 米山镇 昆嵛山 名胜古迹

内容

米山旧志写作“蜜山”,因山中野蜜蜂多而得名,俗称“米山”。清朝康熙恩科举人、文登诗人赛珠的《米山诗》:“我爱孤峰秀,开轩入户棂。石屏苍矗矗,松盖翠亭亭。”其中的“孤峰秀”、“石屏矗”和“松盖翠”,确实抓住了米山的特点。如今,峰、屏、松尽映在平静如镜的米山水库中,如美女艳妆对镜。游人坐则青山列屏,立则碧水献玉。整个景区,可用一“幽”字涵盖:幽静、幽美、幽深……
  出米山村北行,米山就矗立在眼前。约行500米,到山脚下,迎面有刻着“三八林”的水泥牌,其西北林中,有数排革命烈士墓。进入林地不远,见到一小一大似簸箕的岩石,小者向南,大者东北向,相距约30米,称之为“簸米石”,大概与“米山”之名字有关。穿过松林,攀上山腰。仰看山峰,白色、浅红色的巨岩参差,有如神斧新劈,以石英岩多,故岩石坚硬,虽多裂痕,但棱角分明,无风化痕迹,且山巅树木极少;俯视山下,苍松扶疏,环峰簇翠,使整个米山成为天造盆景。沿着岩下、林上结合部绕山东侧,在灌木和杂草中北行里许,西望,山岩出现约30米的东西豁口,称“花园口”,就是《文登县志》所载“旧有园址,亦复荒废”。再北行,有巨岩高耸东伸,上平,曰“炮台”。再北行,到山东北隅,见到《文登县志》所记“有石名‘鹁鸽崖’,如鸟之凌虚而翔也”,是一断层崖壁立,高15米许,悬崖南北约长40米。崖顶部数处巨岩东出悬空,确“如鸟之凌虚而翔”。相传昔时崖上有野鹁鸽作窝,故名。这是米山最奇伟险异之处。米山因受东侧母猪河断裂的影响,整个山体东部和东北部多断崖,多数景点也分布在这一带。从鹁鸽崖向西北攀登,见“鞍子石”,巨岩似马鞍耸立,高6米多,人不能攀骑。由此向西南登50米,可见岩崖下的“木鱼洞”,又称“老鱼洞”,由天然巨石相叠压而成。洞口东向,高约3米。洞内北壁渗水,洞底陡峭,上行5米处,分西北、西南两洞,仍斜上延伸,越高越狭越险,难以攀进。西南洞南侧有日光透进。旧志载:“(石洞)中阔,可容百许人,其上牡蛎壳旋转错出。”实际50人也难容下,牡蛎壳也找不到。出洞口复西北行,可见两巨岩相对如门,高约3米,“门”东向。由此西攀,到山西北岩。北坡有“狼窝”
  由此转向南,攀极顶。仰望山岩如锯齿狼牙,无一草一木可援,令人不寒而栗。攀登须四肢着地,两手抓住岩缝,象壁虎,一点点地向上移动;方可登上海拔156米的峰顶。
  站在极顶,群山、原野、村庄,尽收眼底。向东面和东北望去,绕山的大型米山水库浩瀚的水面,平静如碧玉,南面大坝扯起东西两山,拦住一湖生命之水,兴利库容为1.07亿立方米,是威海市最重要的淡水资源。北、西望去,层峦叠嶂,是百里昆嵛,西面的圆顶高山是佛爷顶,相传这山和北面的二厝山都收过霸,有人曾在那儿招兵买马,占山为王,后来被收复了。南面有撇彗山,相传那圆锥形的山,是“状元笔”,所以文登这地方,一般的人当不了县官。这一神话反映了文登人崇尚文化特有的心态。20世纪50年代时,米山顶较平坦的地方古庙的基础还在,有长长的石条,旧志记载的“聚仙观”就在这里。前面还有座小山神庙,现在已无踪迹。相传这古庙里有个得道的老和尚,一天凌晨,叫小和尚开东门看看。小和尚回来说,河边小猪都不见了。据说有个老妖拔出了崮头附近的“双石剑”,将母猪和小猪杀死了。从此这条河就叫作“母猪河”。
  从西南坡下山,坡缓行易。如侥幸可拣到水晶石,大的,小的,晶莹剔透。
  [=此处为插图(图3-173撇篲山远眺)=]
  撇篲山《文登县志》认为是“特秀山”的谐音,其实,此山确似撇下的鞭篲子,又名“状元笔”,俗称“四月八山”;位于米山镇西南部,母猪河岸边,《文登县志》谓“单椒独起,峭削秀拔”,可谓准确生动。邑人林丕钦“登撇篲山绝顶诗”见本志第九编。
  现在登上绝顶,除了“古庙丹青杂鬼怪”等不见了,诗中其余的描写和感受还是真切的。
  东山后村南约800米处有“八亩园”。这里是撇篲山东北脚下山沟的东端,原为延寿庵的庙产,现在是村民承包的果园。从“八亩园”的西北角爬上四米高的土崖,可见一看守果园用的小屋,小屋之北就是延寿庵遗址,现在也是一片果园。在小屋的西南土堰下,有残砖断瓦和一块雕琢精细的大型门转石。庵内原有古银杏树,胸围三抱,树干一米处,长出三个“奶”,下垂近地,亦为奇观。惜其于1939年遭雷殛而亡,1940年秋被抗日民主政府派人一片片锯掉,其中一部分做了军、工、烈属光荣牌。从这一银杏胸围可知此庵已有千年历史。庵内供奉玉皇大帝像,所住道士,不仅管理此庵,同时管理撇篲山巅的庙宇。1925~1931年在庵内办“山后小学”,1941年后庵被拆除。山上山下两庙及其庙产属于原迎仙都三里、八里40村所有。山巅庙正殿东三间供奉道教“三官”,西三间供奉泰山老母——碧霞元君。西有小厢,是还愿进香者敬神前整装处。正殿之东原有亭;殿之西北原有小庙,气管炎患者来此求神治病,必把一串咸菜挂在神像手上。殿前原有大铁钟,声震周围十余村。1940年,被驻在大山前的国民党赵汉卿部兵工厂拆去化了铁水,庙也于此后拆尽。1937年以前,每年农历四月初六日,盛大的庙会在此“正山”,酬神的戏台设在山南脚下。
  此山俗称“四月八山”,农历四月初八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说明此山本来建的是佛教的寺院,约在一千多年前(延寿庵的银杏树龄可证),唐武宗灭佛运动后,这里就成为道教的宫观,原来四月初八日的佛教活动也被改为四月初六日正山的以道教内容为主题的庙会了。
  山顶是东西略长、椭圆形的火山口,面积约1亩。因历代建庙,山口己被填平,新植的槐树才有擀面杖那么粗。人在山巅,“四顾苍然,山海绣错”。山北崖最险,壁立千仞;东南面,岩崖翻卷欲坠,人亦不能上;唯西面稍缓。山口内和南面二层台以及西北角小庙遗址,散布着断砖残瓦,让人凭吊那昔日的繁华。从西坡下约60米,巨岩下原有“灵泉”,昔时“赛神者以灵泉水”治病。20世纪80年代,西山后村民想把井挖深,引更多的水到山下灌果园,便打眼放炮。一声巨响过后,人们扒开碎石,发现一滴水也不见了:原来水顺着深岩震裂的缝隙渗走了。
  认定撇篲山是一座死火山,根据有三:一是山东省地质三队的勘测证明,小山前附近地层为中生代白垩纪青山群,面积约5~6平方千米,主要为灰色凝灰岩、杂色安山岩、紫灰色一灰绿色安山质熔岩角砾岩和角砾熔岩。这些都是典型的火山岩。他们推断火山口在郑家沟与望仙庄之间(参见《文登市志》64页),但至今得不到证实。在撇篲山上到处都能发现上述火山岩。二是火山喷发物在火山口附近堆积成的火山锥非常明显,高达海拔173米。三是椭圆的火山口历历在目。
  长学山古迹考长学山在文城西15千米,东西绵亘2千米。主峰位于山脉的西端,海拔257米。主峰北麓,清咸丰年间,依山而建的“城墙”还清晰可见。主峰之阳有天然“狼洞”,1942年日本侵略军对东海实行拉网式大“扫荡”时,38个乡民藏身于此而保全了生命。主峰南西1000米,有多处石硼、石穴,有东西两个以“石硼”为名的村庄,山东古史研究者把这里认作远古“巨石文化”的遗址。主峰东侧、与主峰相连的一峰之南是元代招讨使刁通墓;此峰东南,隔着山谷,有“盔甲山”,1937年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负责人于得水曾在此山北麓一废炭窑洞养伤3天;1995年8月17日午夜在这山前坡“椅子圈”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小股泥石流,被不了解真相的群众说成“龙现身了”,轰动一时。此山东南,隔着山谷又有“庙山子”,又称“凤凰山”,其东有南北郑格二庄,其西南坡有建于明末的“长山庙”遗址。以上诸山被山外人统称“长学山”,因东汉著名经学家郑康成在此讲学而得名,简称“长山”。
  刁氏家族和刁通墓。据族谱载,唐末黄巢造反,天下大乱。刁姓自南方迁到村南“南台山”东侧立村。元朝兴起,村人刁通从军,随大军过江,南抵琼崖,所向披靡,屡建战功,封招讨使,佩金符,三代袭封。今村北有刁招讨陵墓遗址,占地2.7公顷,三座墓及墓道翁仲俱毁于1965年“社教”运动中,开作果园。21世纪初,又被承包者刨去了已老化的苹果树,栽满了“速生杨”。现在尚存陵园围墙;园门之南石硼上放着刚找回来的墓道上原来的两只石兽,其中一只完好,高110厘米,底座长75厘米、宽60厘米;另一只的头顶已被砸掉。明初,朱洪武派兵来剿刁家,南台山之东的故宅被烧毁,青壮年赶忙逃走(有一位从母改于姓,逃到大水泊外祖父家,他的后裔逢年祭祖,总是先挂刁氏宗谱,再挂于氏宗谱),逃不及的被杀。剩下老弱病残,只得迁到刁通墓南(今村址)原来守墓用的几间房里安身。刁通墓也被毁,后来才重建起来。
  八角坟。相传,建造刁通墓的“总工”是西府人。工程将竣,发现前“石志门”上有一蛇一雉相斗,他说这是“龙凤斗”,“地气”就在那石柱‘下。便密嘱其子:“工程一完,我就从那石柱上撞下来,打官司只要求把我葬在我摔死的地方。”所以石门西侧,有座“八角坟”,就是葬埋那总工的。据说他的后人果然做了火官,弹劾刁家,其实刁家被剿,是由于元亡明兴的政治斗争。
  刁女坟。刁通墓东侧,20世纪50年代还存有一座“刁女坟”,坟上立着“镇妖石柱”。相传村中一刁姓女,长得特别高大,17岁时可以坐着屋檐纳袜底。家人害怕是个妖怪,就在村后为她单独盖了间房子,旁边还有井(今称“刁女井”)。开始,家人送菜送饭,倒也过得去。后来那门也给锁了,饭也不送了,人就饿死了,拆了房子建了“刁女坟”。今天人们知道,那不是“妖女”,只是患了一种内分泌失调症的人。可怜这位病态女子被家人当作“妖怪”而活活饿死了。有人又继续演绎,说刁女死后,江南来了一位男巨人,称“男将军”,特来长山寻找“女将军”。听说她已死了,站在刁通墓南门外的石硼上,气得一跺脚,把石硼踏成八块。至今,那碎作八块的石莽钱”)。1957年,为饲养室取土,在房基东南30余米处挖出一倾斜的石碑,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正面竖刻五六个字,近似汉隶,只记得上面二字是“郑家”,下面的两三字却不记得了。因石质不太坚硬,被刁国璞用镐头敲碎了。这前后,他为生产队耕地,在附近翻出一个用秃了的生铁铸的犁头,约2千克重,比现在的犁头笨重得多。这里还出土一玉雕菩萨像,玉质较差,可能是绵阳玉。爬上土崖,穿过果园,见一平坦的耕地,这里就是古郑家庄最后一幢住房的遗址,20世纪50年代初,还能见到房基。从这里北望,长山主峰耸峙于眼前;南望500米外有不太高的长岭横亘,南偏西约25。山腰之上就是“郑家岚子”,已开成梯田,1日有郑氏坟茔一座,20世纪50年代西县郑氏曾来寻找此茔。村人已说不清郑氏何时迁走。说明早在这户郑氏在郑家庄旧址建房之前,这里曾是郑玄的后裔所居,留下“郑家庄”的古地名。据此可知郑玄在长学山之阳讲学之说不是捕风捉影。
  康成讲堂遗址。光绪本《文登县志》修志者未加详考,把碑文“山名长学,盖先代郑司农设教处”,理解为立碑的“圣皇庙”处。其实,长学山的范围远不止“庙山子”一隅。如果康成讲堂与圣皇庙在一处,毕所密写的《长山庙》一诗,也应当提到康成讲堂,却一字未提,可知光绪《文登县志》关于“长学书院……今为圣皇庙”的记载是错误的。
  雍正志卷九《艺文志》载京口人刘镦的七言诗:
  “司农会此训群英,筑室山头教铎鸣。
  岳麓清风堪并美,鹅湖高义可齐名。
  膻堂日久云常锁,黉舍年深草自生。
  千载涧中流出水,琅琅犹带读书声。”
  清乾隆壬寅(1782)毕所密在长学山住馆教书,曾作《长山怀古》:
  “危峰高耸接苍茫,吊古临风俯大荒。
  胜事1苛传长学迹,山村犹说郑公乡。
  欲披衰草寻书带,若有寒云护石房。
  太息佳城招讨墓,荒丘断碣黯斜阳。”
  从以上诗句可知:康成讲堂是一座建在长学山麓的石房,位置较高,距刁通墓不远,旁有山涧。从刁通墓向东北方跨过山溪,向山头攀去,约300米远,到半山腰处,见巨岩高耸叠压,有几块巨石是1958年滑坡塌下来的。巨石之南有一缓坡地,有墙基残迹:东西长7.5米,由12块巨石砌成。因地势需要,部分地段有二层阶石。“门中石”长1.77米,唯此石上可见两个大“扎窝”。基前不规则地散卧着数块原房的砌石。这些石上,“石花”斑斑,年深日久。这里就是康成讲堂遗址了。此处西侧就是山涧,涧之西便是刁招讨陵园,再西南,便是郑家庄遗址;向正南远眺,单椒矗立的特秀山清晰可见,其山巅西侧,原有“醴泉”,其山巅有庙。这一切都与以上诗句相合。
  郑玄在东莱长学山阳边耕边读,著书讲学,对今文、荣、威一带乃至整个胶东的读书学习、尊师重教民风,影响深远,形成苏东坡所称赏的“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的风气。明洪武四年(1371)各县奉命建“乡贤祠”,一直到清末,文登乡贤祠供奉的第一位乡贤就是郑司农——寓居文登的郑玄。可见他在世世代代文登人心目中的位置。长山村20世纪60年代才去世的老秀才还在园边屋后栽植“康成书带草”,给子孙们讲述郑先生在此著书讲学的故事。旧时的读书人姑且不说,仅当代从这个小山村走出来的少将就有刁培泽、于波两位。详见本志卷末《附录》之六《郑玄客耕东莱考》。
  原始社会“巨石文化”遗址。即西石硼村村北的下有空洞的石硼。
  米山水库是一座以灌溉和城乡供水为主,结合防洪的大型水库,是根治母猪河的骨干工程。位于米山镇米山村北、西母猪河中游。流域面积440平方千‘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降雨校核,近期防洪标准为干年一遇,现状防洪能力为万年一遇。总库容2.8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07亿立方米,死库容700万立方米。库区正常水面面积2200公顷,淹占米山、界石、汪疃等三个镇31个村庄2000公顷农田,全部和部分迁移17个自然村(现已扩建成22个库区村)、2774户、12204人,拆迁房屋15887间。水库工程1958年10月25日开工,1960年2月22日基本竣一工。1962年下落溢洪道。1967年兴建溢洪闸及东放水洞,并加高大坝。1976年再按1975年8月河南板桥水库雨型加高培厚大坝,增建防浪墙。
  大坝为粘士心墙坝,坝顶高程35.6米,最大坝高20.89米,坝长950米,坝顶宽8.5米,防浪墙高1.2米,西放水洞为廊道式钢筋混凝土管,内径1.5米,设计最大流量13.4立方米/秒。东放水洞为钢筋混凝土管,内径2.5米,设计最大流量40.5立方米/秒。溢洪道为平板钢闸门,共7孔,每孔宽6米,高4.5米,净宽42米。闸底高程海拔25米,最大泄量1440立方米/秒。米山水库有东、西两个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9200公顷。截止1990年,全部工程完成土石476万立方米,投工443.7万个,国家投资1350万元(包括移民经费576万元)。1991~2010年,完成西干渠改造和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国家投资2.2亿元。
  古庙遗址
  聚仙观。在文登市米山之巅。不知建于何时,毁于清朝中叶,新中国建立之初,观基础尚完整。现在遗迹荡然无存。清雍正《文登县志》仪有观名记载。
  圣皇庙。在长山东南麓。有明崇祯六年(1633)碑,云:“山名长学,古代郑司农讲学处也。”民国时,在庙院中立有“康成讲学处”的石碑。清时,在庙东侧建塾学,后改小学。1941年底为防日军驻此而烧毁、拆平。今遗址清晰可辨。
  延寿庵、三官庙、东岳庙均见二文《撇篲山》。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