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三瓣石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60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三瓣石区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页码:
207-211
摘要:
三瓣石区位于中心区东南部。北至流水顶,西至苇介、宫院子,东至龙门崮,南至老乳品门前东西公路。面积875公顷。本区较大夼系是从梧桐庵上行达宫院子夼,已修成石砌、通向主峰的唯一公路。此外有龙门崮东夼,辛庄北夼,宫家庄北山也多有景观。
关键词:
三瓣石区
昆嵛山
名胜古迹
内容
位于中心区东南部。北至流水顶,西至苇介、宫院子,东至龙门崮,南至老乳品门前东西公路。面积875公顷。
本区较大夼系是从梧桐庵上行达宫院子夼,已修成石砌、通向主峰的唯一公路。此外有龙门崮东夼,辛庄北夼,宫家庄北山也多有景观。
宫院子线自楚岘村南公路西行1000米,随山溪北折至梧桐庵村东,西折沿溪涧上行1000米,路南即三瓣石景点,坐标:北纬37°14′20.4″,东经121°48′35.1″.山包上一巨岩自然裂为三半,石似莲花初绽。山海拔高程248.2米,三瓣石地面以上高9.2米,地表以下还有10多米深,中有天然石桥,下桥到底,如坐天井。西南侧有一石洞,仅可容一人进入,内宽窄多变,下行150多米,从山西南脚出洞。抗日战争时期,有村民藏身于此。多数人不敢进。“三瓣石”的传说见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
西北行,路北可见远处高耸的长石岭、流水顶,前行路北侧便是两个小山庵——下甜水庵、上甜水庵(又作天水庵)。沿溪继续西北行1500米,即达海拔600米、四周环山的平阔地,水源丰富,灌木茂密,名“宫院子”。西北仰看泰礴顶犹在眼前,西南山猴石、枪杆崮,东南的屋脊崮,东北的海拔600~700多米的两座无名峰,组成四面高墙,似“宫院子”的“院墙”。离开石板路,披荆斩棘,越过山溪,向北行250米的山脚下,可见至今犹存的三皇庙,俗称“阴阳宫”。坐标:北纬37°14′45″,东经121°46′52″。原为二层石庙,上奉三皇,下供三清,皆石砌。现仅存第一层。外墙长6米,高2米,宽3米;内部进深1.4米。石窗宽0.7米,高0.45米;石门宽0.65米,高1.3米。有出厦,二石柱支撑,石柱六棱,加工精细。登上一层顶,横放着大石板,有的己被打断。据当地老人介绍,原层顶上,四角各有一小石狮,动不得,谁搬动它,要受灾。“文化大革命”中,上层庙被毁,三只石狮先被盗走,末一只也在前几年被盗。庙前原有明代碑刻,今不存。庙南十余米处,仍有院墙墙基。传说玉皇大帝一夜在昆嵛山南造三宫,南曰圣水宫,中曰东华宫,北为阴阳宫。因为最后造阴阳宫,驱使“动物精”们加紧干,鸡叫前一定要修成。其中猴子精又累又饿,不想干了,就暗里学公鸡叫,一声鸡呜,山下住户公鸡也跟着叫起来,监工的仙人一听,天要亮了,只得收工,撂下个半拉工程。三宫只有阴阳宫未修完。玉皇大帝查知猴子精的罪过,将它贬到泰礴顶东南峰上蹲着,永远不许动弹,这就是“猴石”。庙大约建于金元之际,清末护持此宫的道士住在庙南250米,今上山公路北侧,仍有房基和断墙。清光绪《文登县志·寺观》载“三皇宫在城西60里昆嵛山太白顶上,山之极高处也。叠石为之。创置无考。内有小石狮四,有戏动者必受灾。”修志者未到现场,把在主峰东侧错记为“太白顶上,山之极高处也。”宫院子距主峰极顶高程至少还差200米。
“宫院子”已选为昆嵛山节能电站上水库地址。库容800万立方米。白下水库(金水庵南)通到此处的水洞已凿通。石庙二皇宫将搬迁。修成后,这里将形成新的景点。
辛庄北夼长约1000余米。由辛庄北行,一进山口,右侧就是“山静居”,即自愿出资保护建设“昆阳书院”附近景点的江树泉居处。在此停车徒步上行,可见一山间盆地曰“小虎伴”,有两巨岩若门,门上有一石板横额,上刻行书“昆阳书院”四字,字径30余厘米;石匾长150厘米、宽63厘米、厚12厘米。该石匾插于石门两侧的凿榫里。据《文登县志》载,书院建于清康熙年间,
己300余年,躲过多次天灾人祸,仍完好无损。《新登州志》载:“(黄)霁芝,蓬莱贡生,创文登昆阳书院,教授生徒。《宋婉文集》称:霁芝以明经高第出,为人塾师,历井陉、郧延;游白门,与一时贤达士大夫游。则霁芝其别号也,名未详。”书院房在石门北7米许,为五间草房,东三间为教读处;西二间,为黄先生食宿处。乱石为墙。院废后,为看山人居住,拆于1953年。书院西南于20世纪60年代曾锯倒一棵三人合抱的古银杏,树龄约800年。书院东南处曾有一合抱粗的木梨树,被盗伐。院内有一旧碾砣,风化斑驳;西南方有一碾砣埋于土中。东南高起一圆盘岩,上凿一石臼。据此推断,书院是建在一古庙即“小虎伴庵”的废墟上。为保护文物旧迹,退休教师江树泉2003年来此定居,承包此山,并自费立起昆阳书院遗址碑、黄霁芝传略碑、昆阳书院诗碑等。书院处亦称“小虎伴庵”。
书院正南百米有“龙门巨鲤”,为东西横卧巨岩,形似鲤鱼;昆阳书院南,“龙门巨鲤”之北,有一陉石垒成的“石溪”,垒石之问,天然成洞、成峡、成滩、成崖,由南端进石溪,时而跳过淙淙流水,时而擦身挤过石崖,让游人饱尝崎岖艰难,名为“成功之路”。
沿此路上行若300米,又一山间盆地曰大虎伴庵。有双股石桥一座。桥之北,岩崖上有单划阴刻21字:“文登西昆嵛山虎斑观音庵永乐九年九月十七日立。”此字是2003年2月发现,大体应是建庵时所刻。虎伴(斑)之名,或源于佛教“伴虎”典故,已难详考。桥之东即观音庵旧址,有基石、瓦砾湮埋,有柱础。桥之南,又有双股石桥一座,现仅存一股石条。桥南十余米,山前有一平冈,村民曾发现有石坟,上有石盖,内装骸骨,为庵庙尼姑坟冢。明代南京工部尚书、文城人丛兰留下《游虎伴庵》七律一首,可知当时此处为昆嵛一胜景,诗见本志第九编第三章。
那诗意谓若不是为“圣君”尽忠,涛人就要隐居此地了。
书院正西500米许,有五个依大小排列的方石,称“五子登科”。观音庵北有巨岩酷似老妇,面部神态慈祥,名“慈母石”。
书院东北山上,即涧水之东坡,景点甚多。
七间房。北纬37°14′3″,东经121°47′53″。大虎伴庵北去500米许,山岩突出成广厦,长百余米,进深2~5米不等,雨天可容纳百八十人避雨。相传七位仙女下凡至此流连不归,王母娘娘派天将招之,不听,一怒之下,将石屋顶掀到西边。
屋脊石。七间房西数百米一长形巨岩,酷似一屋脊,长约50米。
老牛水洞。在七间房之西北,牧牛时,牛到此洞饮水,故名。燕窝石。在老牛洞西北,山高壁立,山岩前倾,避雨处多有¨燕泥巢,故名。
何仙姑掌。存老牛洞东南,有独石耸边,其东南面有仙女手掌印。
吕洞宾掌。在何仙姑掌西,掌印粗大。
神仙洞。北纬37°14′5″,东经121°47′46″。在老牛洞东,洞口南向,洞内高可立身,西北方有孔通外,可容纳20余人,至今有人在洞内建灶烧水做饭。天井。北纬37°14′11″,东经121°47′39″,在独起的石硼之顶右方,椭圆形口,直径0.9米,深1.2米。常年积水不涸。
八仙台。位于六度寺村北,北纬37°13.46′,东经121°47.16′。海拔350米。一天然石盘,北倚山崖,面积约300平方米,风化石形成八仙人座位,中间凹坑有一“桃石”。传说此处为八仙落座处。
龙门崮。位于梧桐庵东北500米。海拔433.8米。出梧桐庵村东,沿夼东北行,夼中水少,但林木茂密,遥望东北山岩似轿,称桥石;行300米,有天然石硼突起,上平,有风化坑座,周围松柏滴翠,是旅游休歇之地。再上.行,有一峭壁,其上有巨石一半悬空,一半立山崖边一七,石略圆形,石之西:侧有松,树龄十多年,全凭根扎石缝而生存。石之北又有巨岩高耸,登脚窝可上其巅。由此上攀,全是陡坡,披荆斩棘,按“之”字形曲折上攀,“龙门崮”即在眼艮前。其西北麓岩石色红,有铁矿。仰望“龙门”,须四肢着地,奋力攀援,即到“龙门”:天然两岩突起,高10余米,中空似门,“门”顶有一巨岩横落悬空。此门通后山,冷风从门过,让游客战栗。门南两侧壁立,至山顶约10米高,下临深渊,上无登脚处,极险。
古庙遗址
三皇宫(三清宫)。见本节“宫院子线”。
全真庵。在“三瓣石”西夼。有巨岩耸立,其南面刻“全真庵”三大字,竖排,楷书,距地面2米多。旁有小字,已模糊。其西北即庵旧址,曾出土4尊铜像。
大、小虎伴庵。见本节“辛庄北夼”。
宫仙庙。位于辛庄村东南约200米处路北,附近小桥和沟沿可见旧庙石块。原为“宫氏先祖家堂”。据《东莱宫氏族谱》载,宋初,胶东宫姓始祖宫熙儒(见本志《人物》)从中原迁居庙南柳林村。庙前有龙头“圣旨”碑,相传为赵匡胤所赐。原庙房近20间。1940年郑维屏部在此设军用被服厂,1941年初八路军解放昆嵛山时该庙被焚毁。碑亦不存,现为农田。
上下天水庵。为尼姑所居,清末已废置。“文革”中被破坏。现存下天水庵姑子冢,占地6平方米,在下天水庵之西侧,墓石由长条石块砌拱顶式,墓前有长方形墓道。
第六节老牛洞区
老牛洞区位于中心区西南,北至扁谷、双石崮,南到西双顶、板子口,东到东双顶,西到曲家口,面积约1400公顷。
该区主要山峰集中于东部南北一线,主要景点也在这里。缺点是公路少,只有无染寺南公路西通横挡口、北宋家口、马家庄、长岭、北折经板子口村达曲家口一条公路,高山深谷,全靠徒步攀登。主要夼系有:
冶夼自曲家口沿山溪东北行1200米,达龟儿〓(海拔256米)南坡,正东行即进入冶夼。行700米,路南即钻窟窿石顶子,海拔509米。山上多洞窟。有东西二溪引向山顶。回到冶夼中心溪流上行1000余米,路北为大刀崮,又称扁崮,山形似大刀而得名,海拔691米。也有东西两夼沿涧可达顶。沿主夼流东行800米,路北便是双石崮,远看双峰并峙,海拔822米。再东便是寒风岭西顶了。此路东西较直、山水长流,但步步登高,大刀崮、双石崮攀登艰难。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