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心区景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59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中心区景观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3
页码: 191-213
摘要: 本章介绍了
关键词: 昆嵛山 名胜古迹 烟台

内容

该区是全山名胜古迹最集中的区域,面积175.77平方千米。内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山东省昆嵛山地质公园。昆嵛山区500米以上的山峰44座,全在本区;全山4大河流有3条源于中心区。全山名胜“泰礴观海”、“昆嵛叠翠”、“龙池喷雪”、“太古清流”、“洞天烟霞”、“二二瓣莲花”等六景皆在本区。所以,不少出版物将中心区当作整个“昆嵛山区”。
  第一节 涝夼区
  涝夼是昆嵛山中心区北麓著名的大山夼,面积约842.5公顷,尚未开展旅游业。北至公路,南至泰礴顶、寒风岭,东至五股叉、锝子尖等文、牟边界,西至招峰崮、梳妆楼、东殿后。
  里井子泉又称涝夼泉,相传不喝涝夼水,枉进昆嵛山。泉眼在寒风岭北坡,巨岩峭壁下山泉涌出,长年不涸。该泉的传说见本志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2007年,烟台市有企业用此水灌装饮用水,品牌为“蝴蝶泉”。泉北有峰,峰巅西南向一长岩斜指苍天,称“插剑山”。
  寒风岭位于泰礴顶西,长约千米,岭上东峰高856米,西一峰俗称“好汉愁”,海拔832米,岭底处海拔也有300米,因岭南有老林夼,岭北有涝夼,皆山区大夼,又因此处四季寒风劲吹,故名寒风岭。岭上有岩石天然小路,是西路徒步登泰礴顶之唯一通道。
  泰礴顶主峰东北有巨岩耸峙,自东北麓攀主峰者需有人搭肩才可登上,此岩名“登登石”。
  主峰处有巨岩,上刻“泰礴顶”三字。山后有落叶松,前后有映山红、锦缎花等。现东路可开越野车沿盘山路直上海拔800米的小广场;从此攀石阶239层登顶,旁有栏杆。山上有护林防火点,有房;1970年3月,始在主峰泰礴顶建昆嵛山电视转播台。1973年1月10日开机试播。登泰礴顶观三海、泰礴云海,为昆嵛十二景之一,见本编第一章。
  金银崮是否出金银,待考。峰北坡有巨石,侧看酷似老婆,因名“老婆石”,高5~6米。沿此西北下,有马梁子岭,岭尽处有岩石若“马腚”。
  五股叉泰礴顶东北2000米,是文、牟界山。因山有五峰相连,故名。山
  陡而高,攀登极难。人们受沧海桑田之说影响,传说其上有大铁锚,山顶原是海底,船行此铁锚被挂住。其他多处险峰亦有此说。但有铁的历史不过3000年左右;昆嵛山岩形成于1.5亿年左右,此说违背常识。但某些地方发现铜锚或铁锚,传说“镇山”而用,与沧海桑田之说无关(详见卷末《附录》之六)。
  锝子尖因山主峰东侧一巨石耸立,高9.8米,形似犁地的铁犁头,故名。亦是文、牟界山。其主峰西侧有独立岩高5.5米。主峰西500米有峰高502.9米。南距五股叉仅600余米。
  老瓦房位于区西南角、寒风岭西北,有峰高671.7米,下有天然巨石如出厦,可多人避雨,故名。其间有溪,名“涝水眼”。
  椿树园在涝夼村东南1200米。多椿树,故名。
  鲇鱼洞涝夼村北200米,涧东原有一石洞,已堙。西有同名小自然村。
  杆子夼山位于椿树同西2200米,海拔467米。此山东偏南1300米,涝夼西南2200米,有地低平,名“马圈”,进山公路至此止。
  招风崮位于涝夼西侧,海拔598米。因为山岩峭拔,如剑指天,难以攀登,故名。因为误懈当地口音,地图错记为“焦风崮”。
  将军庙遗址在鲇鱼洞村南、涝夼村西北、公路西侧巨岩下,将军庙遗址被修路时破坏。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位将军率部在此守卫山口,防止捻军进山烧杀抢掠。许多民众已经过此山口逃进黑夼。将军未料想到,捻军经过西南王家庵口子进了黑夼,杀了逃难民众,抢走了东西。捻军辙击了,将军才发现失职,一头撞死在石崖上。
  村民在将军自裁处建庙,纪念这位将军。
  本区为国营林场一分场。进山公路自滩上村南,过鲇鱼洞之西侧,穿过涝夼,经过黑夼、梧桐夼,直达马圈。狼牙山、疥疤石、招风崮、里口井、老婆石、老瓦房、金银崮、插剑山等,均称名胜,值得观赏。从涝夼以上,山峻谷深,山上赤松茂密,是全山纯赤松林分布最集中的林区;涧水湍急,瀑布众多,响声震耳。马圈以上,车不能行,人只能沿着溪流,踩着露出水面的大石跳跃前行。水边光滑的大石硼一尘不染,可坐可卧,有一处上刻“养心石”三字。越上行越难,路越险,到达“涝水眼”“里井子”,需要3个小时左右。由于人迹罕至,故能看到原生态的山,原生态的水,原生态的林,感受远离尘世、纯粹大自然的蓬勃与温馨。
  第二节 无染院区
  无染院区在昆嵛山中心区的南部,面积约1137公顷。已开发无染寺旅游区。北至泰礴顶与寒风岭、招风崮,南至东西公路;西至文、牟交界附近横挡口;东至宫家庄、流水顶;东西5500米,南北3250米。参见本编第一章的太古清流。
  夼除太古河外,还有三夼,夼夼有溪流。
  滑石夼:泰礴顶南麓,直通老林夼,长1750米。因夼内有滑石矿而得名。常有水,上游有小型瀑布。
  六度寺西北夼:源于枪杆崮、大锅顶,区内段长2000米,其溪水跌宕曲折,有瀑布,有名泉“茶馆”,南流入古桥河,汇入西母猪河。常年有水。
  紫金崮夼:发源于屋脊崮南麓、大锅顶东麓,溪水流经紫金崮东侧,区内段长2000米。常年有水,中有七级瀑布。东南汇入太古河。
  猴石主峰泰礴顶东南400米,有峰高803米,其南侧山脊上有巨岩矗立,绝似石猴北向顿立,名猴石。从主峰泰礴顶东南小广场看,如在眼前。
  枪杆崮猴石南400米有峰,海拔724米,北侧有二岩拔起,高22.2米,故名枪杆崮,又名菠萝崮,皆因形而名。猴石与枪杆崮可遥望,攀登较难。
  流水顶其峰浑圆,石壁如削,壁上有流水垂痕,故名。
  屋脊崮其峰顶如屋脊形,故名。其峰之阳,有与石门区同名庵一五峰庵,庵北西有天然石洞。
  大锅顶位于泰礴顶东南侧,有天然“阴阳鱼”图案,直径0.5米,山西为大凹,称大锅,东侧有小凹,称小锅。中有窄岭相隔,称“锅沿”。山上有风化石,造型各异,特别是乌龟石,颇似。山东北麓下有不高方形石山,风化强烈,形成各种造型和“座位”,人称“老母藏藏”。
  点灯崮峰顶有天然巨岩,看似1日式灯台,称“灯崮”;后峰又有点灯崮。佛教以此为“智灯”,导引俗子入佛门,故其东有古寺六度禅院。点灯商北侧有罗锅石,高4米。点灯崮虽险峻,但西南角有山径可攀。沿途古松及藤萝茂密,怪石嵯峨,多处需四肢着地爬行。
  黑崮子即无染院西北山,是无染寺附近太古河西岸最高的山,松木扶疏,偶露峭岩,是进院观光摄影者最先注目的。
  大天在无染寺西。主峰上平缓,有护林点。其西南峰赤松茂密,风化石呈多种形状,秀色可餐。主峰东南400米有天然“石塔”,坐标:37°13′8.9″,121°45′29.1″,高6米,自东侧可攀,上较平,有风化坑,是松林中一天然“石阁”,可弈可饮。大天主峰西南峰上有天然风化石,周围古树茂密。石塔西600米,有“桃园”,设护林点。三面环山,巨岩上有小庙,凿石为阁,两间相通,相传是宫仙得道处,当地人称徐老爷庙;其西南石岩上有长洞,中供三清老祖像,长洞南有古庙遗址,庙基、柱础尚在,原为秃尾巴李龙王庙。至今,正月初一至十五,当地来给三清老祖和李龙爷上供求财求福者络绎不绝。其西南300米有相连的石底水湾,称“连环盆”,演作“莲花盆”,湾上有瀑布,高20米,雨季蔚为壮观。
  六度禅院在点灯崮东侧,建于隋开皇三年(583),为昆嵛山区现知最早的佛寺。佛家认为,点灯崮为“佛灯”,或“智灯”,有人称能见灯崮发出“佛光”,引渡众生,故在其东侧建寺。清顺治年间,昆嵛山常和尚和张家埠张振刚率农民起义军,响应栖霞于七起义,曾在六度寺驻兵。清廷调文登营副将刘进宝率骑兵雪夜突袭,义军兵败于败仗口(点灯崮西南口),张振刚逃往江南,常和尚逃到东北麓青石顶下青石庵自缢,清军碎其尸以示众。六度寺义军驻地,被焚毁。此后虽又建庙于此,但规模小。民国后,渐被六度寺村民所占。尚存残碑数块,砌于村北大地瓜窖壁上。又有石柱、石础等散落村中。
  其东南山上,有巨石,南侧刻“六度禅院”,小字已不可读,大约刻于明代以前。
  无染禅院为全山名刹。原有汉永康石刻(详见第八编第一章)府志、州志、民国《牟平县志》等皆据理断为伪刻。故所谓建于“永康三年”,不可信。但这里确曾出土汉墓画像石(见第八编)。又有,唐光化四年(901)碑,碑已损毁于20世纪60年代建军营时,残块砌于师部后院墙上,碑文及建院始末见本志第七编、第八编)。
  1935年10月,中共胶东特委多次在无染寺前殿东间召开秘密会议,研究部署“一一·四”暴动。
  1938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第七区专员郑维屏在昆嵛山无染寺、辛庄、宫家庄等地建立兵工厂称“龙门厂”,职工240人,生产地雷、手榴弹等。1941年1月,昆嵛山区解放,缴获“龙门厂”;同年3月,八路军东海兵工厂一改建为胶东兵工三厂,在无染寺、六度寺、辛庄等地设点,修造武器,生产地雷、手榴弹和“七九”步枪等。日本侵略军三次对昆嵛山区“扫荡”,搜寻兵工厂,国民党地方武装也派特务破坏,军工战士与驻地群众英勇保卫兵工厂,牺牲多人(详本志第五编第四章)。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约45万兵力压境,陈毅亲自部署,人民解放军华东高级军官俘虏管理处奉命,连夜向胶东地区昆嵛山进发,将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李先洲、第七十三军中将军长韩溶、第二十六师中将师长马励武、第十一师中将师长周毓英等50多名高级战俘用缴获国民党军的汽车转移至昆嵛山无染禅院里。在古寺周围山坡上设置铁丝网,在四面山上的制高点配备轻重机枪、高射枪。战犯在庙里可以看书、看报、下棋等,也组织他们参加自我服务性劳动,如洗衣服等。每周一次茶话会、座谈会。在文娱晚会上,战俘们自编自演节目。胶东京剧团为他们演过戏。庙东太古河河水清澈,是他们洗澡、游泳之处。在此住半年后,国民党军进攻东海区,俘管处又奉命将战俘改为民装,经威海卫乘渔船,躲过国民党军舰的盘查,抵旅顺口海面,再转安东,达通化,将战俘移交东北军区联络部。
  1960年,驻军某师部进驻无染寺,除建礼堂、战士:营房外,将大庙整修改造,在庙后又新建家属宿舍,庙东西两处山门,原貌基本保存至今,原庙院落依旧。西院内树龄330年的白玉兰,高12米,胸径35厘米,称“北方玉兰王”。每到暮春时节,绿芽未发,银花满枝,一树白雪,满谷飘香。1986年前后,深山中的部队撤出,部分房屋归林场二分场,部分闲置。1990年4月12日,玉兰王因树大无主根遭飓风拔起倒地,断三权,林场干部职工及时扶起,用长木杆支撑数年,玉兰王竞奇迹般地活过来,仍年年开花。2000年,在原庙前西侧改建无染禅院三间,有僧住持。现院内两株银杏,雌雄各一,树龄已500多年,雌株高18.5米,胸径82.5厘米;雄株高16.5米,胸径82.6厘米。又有木梨一株,书名榀椁,树龄约200年,高6米,胸径38厘米,花果仍繁盛。
  寺西南山坡上原有天然“石橛”,高2米多,已毁,沿袭成为此处地名,演变为“石圈”。石圈西岭,有超百年的赤松,是全山罕见的“赤松王”。寺前军人宿舍西北角山坡上,原有张果老神驴石坟,顶盖已移到齐王坟前;残碑尚在,字迹已漫漶,约明清时建,石板上刻有张果老像,尚清晰。
  广济院在无染院西北,沿太古河上行约4000米空旷处。古碑已泐,兴建年代不可考,但明嘉靖首部《宁海州志》已注录此院。乾隆间不夜(文登)吕又新读书于此,题壁云:“禅房小坐夜茫茫,不辨花丛只闻香。古庙无人灯火暗,一弯新月下回廊。”道光辛卯(1831)牟平宫、万设馆于此。吕又新年八旬嘱其题壁,万报曰:“那管掀泥与笼纱,漫无好句记年华。等闲未肯留鸿爪,飞向前滩唼芦花。”该院有一残碑今置于新建无染禅院前。原址现已难辨认。
  圣母宫在玉屏池之南,河东岸,2003年新建。坐标:北纬37°13′30.9″,东经121°46′13.5″。有道士住持。
  本区主要为国营林场二分场管辖,已开无染院旅游区,公路直通无染院、横挡口以西。其中无染院的太古河、大天、桃园的石塔、山岩古庙和莲花盆瀑布、点灯崮、大锅顶等,均为昆嵛名胜。
  第三节 石门子区
  石门子区位于中心区西北部、涝夼区西。面积2063公顷。己开发岳姑殿旅游区。北至林场场部后东西公路,东至涝夼区西界,南至招风崮、黄连口(龙泉与莒格庄镇界),西至苍山顶、馒头石。东西3750米,南北5500米。本区名胜较多。其中“石洞烟霞”见本编第一章。
  白总场沿公路南行1000米许,右侧有庄头庙遗址。有公路两通烟霞洞。南行左侧有莲花池,进三分场大门,称牛涧(原名龙涧),右侧有古银杏、龙涧庙,庙房破损,但残墙断壁仍在,前行左侧有巨岩似骆驼,名骆驼石。前行有“石门”,两侧皆石壁。金大定八年(1168)王重阳带弟子进昆嵛山石门山谷,建草庵,即此处。进石门¨‘见西侧石壁刻“雍正十二年八月日立”“宁福营马场界”等字,楷书,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以此知石门里清时曾设宁福营养马场。从石门南侧北望,有雕窝山、豹子山矗立。当年王重阳师徒在石门里建庵,有巨石从后山上滚下,重阳厉声喝止。进石门后有三条大夼:
  东路夼前行过“三道线(岭)”,西侧有“兴隆庵”,旧有庙,今存遗址;有五峰庵,这
  里建有昆嵛山生物馆、全国高校实习中心;前有陡清湾,迭水成湾,水清冽;公路东侧有小庵;前行有水帘洞,水随山岩跌宕,哗哗有声,石硼之阳面,有水如帘;前行,南望南天门,绿树丛密,是电影《苦菜花》外景摄取点;绿水丛中,有饭阁,供游人饮晏休息。其西南数百米即“老师傅坟”,有清代残碑,道人俗姓韩,名“真丹”,事迹失考,但此碑此坟己成为附近地标性建筑。公路止于停车场。出场东南行,是天然氧吧——红松林,系多年人工移植,生长茂盛。入口不远,有“五福石”——天然龟形石。前行,是落叶松林,也是移栽成功的树种;中有岩石出露高耸,其上竖刻王光英题字“昆嵛山”,行书,大气。东有大水塘,石坝拦山溪而成,清澈见底。登山者回程多在水边小憩。从此拾级而上便是单人行的盘山路,经望海石,直达寒风岭、泰礴顶。
  每年4月下旬,国营林场利用此线举办“踏青节”,沿途藏“宝”,游者可登山“寻宝”,每次吸引数万人参加登山比赛。
  中路夼过石门,经一道线(岭)过南天门桥、清风桥。右侧有“铜矿”,实为二氧化铁矿,前为“老羊坟”,路分为二,分岔处原有“哭女湾”,相传一女被逼嫁,到此处投湾自尽。今湾己填。西股到老铁山(大尖崮)。山上设防火晾望台,又有馒头石山,纱帽顶、平顶观等山头;东股通黄莲口(黄垒口),有护林点,汽车路直到此处。此处为分水岭,发源并南流者即黄垒河上游。
  清风庵:过水库西南清风桥,下公路西北行,山半腰路右侧有大石洞宽12米,高1.3米,长15米。攀山登顶,可见20余米高的巨岩壁立,左转到岭最高处,石壁东西横列,前有平台,东西约50米,台南北约10多米,台南为悬崖深渊。台两头南侧有天然洞即蒋公洞,洞口对着悬崖,人需小心爬进。洞高、宽各1米左右,洞西北角上有小孔通气,金代有道人蒋公者即住此洞(蒋公其人事迹史志失载),利化于此洞150多年后,元致和元年(1328)五月,东华宫提点耿道清等,利用建唐四仙姑石龛剩余资金,来此葬埋蒋真人骨骸,在平台中段高石上砌龛瘗骨,现石坟已塌落,又在台北摩崖刻“元葬金故真人蒋公墓志”(详本志第八编),鞠孝恭撰文,蒋本敬书丹,蒋毕居书额。额指石刻左上方竖书“清风庵”三字,每字直径约30厘米,勾画平刻,正文楷书。末记本庵住持等道人姓名。可知建石坟时,清风庵还有三四位道人常住。其房基隐约可辨,应在台地东面;虽台中有一堆瓦砾,有四方基础,恐只能是一小庵堂,似不可居住道人。石坟东侧,有泉水涌流,此处终年荫蔽少日,潮湿低温。昆嵛山元代摩崖石刻数处,主要有南麓圣经山道德经石刻,次即清风庵石刻,规模较大,保存较好。观二处“道”、“德”等字形体,疑为人所书。
  西路夼从石门子过,西行有康复中心,前行有拦河坝,北为苍山南麓,西行有长百余米急流和高30余米瀑布,下落黑龙潭。有传说故事“雕龙记”见第二编第六章。由拦河坝西南行,沿河水曲折前行,沿途有多处风化石,过鱼鳞增(多片石似鱼鳞),前行左折,到廖公庵,坐标:37。16′24.3”,121。41′57.6”,原庙台高2.5米,长40余米,犹在。台上庵堂已改建为护林房,房已废弃不用。有大银杏树十余株,因山深路远,白果落地密密层层,无人收取。
  本节三夼大部为国营林场三分场辖区,小部为六分场辖,岳姑殿、烟霞洞与神清观、九龙池及石门子至寒风岭线已辟旅游景区。其余各景区尚待开发。
  古庙遗址
  庄头庙。在神清观东南。庙基址尚存,现有古柏一株,古井一眼。清末属全真道龙门派。
  牛(龙)涧庵。见本节第二段。
  兴隆庵。“石门子”南1000米。原为道二土修炼处,渐被山民占居,今山民已内迁。
  五风庵。兴隆庵东南300米。有道庵遗址。
  清风庵。道观。见本节“中路夼”。
  廖公庵。道观。见本节“两路夼”。
  尚神洞庵。位于氧吧景区。坐标:北纬37°15′44.4″,东经121°44′38.4″,洞存,洞西存道庵遗址。
  大沙地出土文物据1994年《考占》期刊第二期载州山东牟平发现十六国时期文物》文:1984年春,牟平县昆嵛山林场在昆嵛山石门南约300米处河西岸河滩地中整地时,发现铜器、铁器、陶器等30余件文物。其中三个铁釜摞在一起,最上的一釜口上扣一粗砂陶器盖。另有一件铁釜内装刀、矛、斧、削、锯、镜等小型铁器,釜口扣一陶瓮。其它器物均系零散放置。该地泥土全经筛滤,未发现遗骨。这些器物出土时,陶器全被民工打碎丢弃,其它大部分铜、铁器物等皆在文管人员调查时取回,分藏烟台市博物馆和牟平县文物管理所。现简记如下:
  一、铜器,共6件,除一件熨斗残碎较重外,余保存较好。
  熊斗1件。斜折沿,圜底近平,器壁较薄。三兽足,足上端饰兽头。曲柄,柄端饰龙首。口径19厘米、高10.6厘米,柄长15厘米。
  熨斗2件。皆宽沿斜折,弧壁,底微圜,器壁较厚,柄略直,截面上平下圜。其一底部残碎,柄端饰龙首。口径16厘米、柄长19厘米。其二柄端无雕饰,口径15.4厘米、柄长23厘米。
  洗1件。口沿微弧、外折,弧壁,大平底。口径37.3厘米、高0.9厘米、壁厚0.3厘米。
  铃1件。纽、铣残断。残高8厘米,合瓦形,纽在残断的根部有焊接痕迹,似经修理。舞面有“品”字形三孔。两面篆部均饰网格纹,钲部有铭文,各三字,一面为“口未央”,一面为“宜口口”。
  灯1件。分灯盏和灯架两部分。灯盏为铜质,圆盘形,直沿,底上凸,正中焊接一铁质灯芯柱。口径12厘米。灯架为铁质,锈蚀残碎甚重。由扁宽的铁条铆接而成。下端为长大的三条支脚(有残断),约高20厘米。上端为三股直径0.8厘米的铁条,呈120度角分开,托住灯盏底部并折上紧扣灯盏壁。
  二、铁器,共26件。釜、鼎、犁铧一类的铸造器保存尚好,斧、凿、刀、削、锯等锻打器则成层锈剥,残碎严重。
  釜6件。均为敛口,叠唇,鼓腹,腹中部有腰沿,有的还在腰沿处设直錾。分三式。
  Ⅰ式:1件。扁圆腹,假圈足。腰沿处均匀地设置6个直錾。錾宽6.5厘米、长3厘米、厚1厘米。口径30.3厘米、高26.2厘米。
  Ⅱ式:1件。敛口,腰沿处有相对二錾,錾宽6、长2.2厘米、厚0.8厘米。上腹鼓,下腹急收,小平底。口径28厘米、高34厘米。
  Ⅲ式:4件。略同Ⅱ式,唯腰沿处无錾,最大者口径22.5厘米、高31厘米。最小者口径图3-82铁鼎20.7厘米、高21.6厘米。小件铁器即装于此釜内。
  鼎1件。直口,浅腹,圜底,立耳,上部已残断。三足为上粗下细的四棱形,外撇,一足完整,二足残。腹部饰6道突棱。高15.2厘米。
  犁铧1件。尖端宽钝,为一长方形凹槽,槽的前端为深1.4厘米的窝,应由此槽安装于犁的木质部分上。后端平直,略残。残长34厘米、宽24厘米。
  斧2件,形制相同。略呈长方形,刃部稍宽,无明显刃坡。长方銎。一件长13厘米。口径31.3厘米、残平底弧背,背面中部
  锯1件。背略弧,锯齿自后至前渐次收小,且左右拔成锯路。长40厘米、厚0.2厘米。
  凿1件。扁方体,两而刃,较窄。顶端锤击痕迹明显。长15.4厘米。
  钻(?)1件。四棱体,一端尖,一端收成细薄的勾曲状,可能于此装置木柄。长25.5厘米。
  刀2件。一件弧背平刃,尾端为宽扁的铁柄.长30厘米。一件直背弧刃,柄较细,原应装有木柄,长38厘米。
  铡刀1件。长方形,厚背薄刃,刃中部经使用磨损成凹形。刀背两端各有一小孔,估计原在背部装有木柄,双手自上向下按压,供切铡饲草之用。长21.5厘米、宽10.8厘米。
  矛4件,形制相同。扁锋,中起脊,喇叭形图3-85铁钡刀
  銎。一件銎残,残长13厘米。三件锋残,其一残长18厘米。
  铁件1件。下部为四棱台体,上部为圆柱形柄,柄残,残高6.5厘米。底面平,通体锈蚀,用途不明。
  镜4件。均为弧面,圆纽,宽平缘。因锈蚀严重不辨背面是否有纹饰,直径12.3厘米。提梁1件。由一宽扁的铁条弯成,两端为环,穿铁链,链残断,长25厘米。
  石器磨1副。系淡黄色花岗岩凿制,制作精细。外表均錾以规整的斜短线。底扇底平、上凸,中心有方形磨芯孔,孔内残留铁质磨芯。顶扇底面上凹,与底扇吻合,中心也有方形磨芯孔,孔内安设带凹窝的铁芯,与底扇铁磨芯套合。顶面凸,正中有圆形的盛粮漏斗,中设隔梁,两侧各一长方孔通磨内。上下磨扇各有八组磨齿,每组九齿。磨齿已局部磨平。直径51.2厘米,两扇通高17.7厘米。
  这批器物中,有多种在已出土的晋代文物中习见。如铜鐎斗、铜洗、铜熨斗等与南京象山5号墓①、湖北汉阳蔡甸一号墓②、吉林集安高句丽96号墓③等东晋(或相当于东晋时期)墓葬所出同类器基本一致。石磨之外形与湖北随县塔儿垮东汉墓④所出一致,但磨齿分组,已不似该墓石磨的幅射形,显然已有进步,时代当更晚一些。这批器物中的釜、鼎、礁斗、熨斗、洗等,都是晋代墓葬中经常出土的铜、铁器物,可知这也正是当时生活中的常用之器,反映出大体相同的生活习尚和铜、铁器相杂的经济生活的一般状况。
  但这些器物与前叙各墓所出之器相比,也有一定差别。如铜鼷斗为兽足,而其它各墓的礁斗都是蹄形。铁鼎形制,也与南方晋墓出土之鼎差异较大。可能这都反映出北方的一些地方特征。总体观之,昆嵛山出土的这批器物的时代应为东晋十六国时期。
  昆嵛山是胶东半岛最大的山脉,石门里在昆嵛山主峰之北,地势绝险,周近6千米内至今尚无村落,古代也不会是正常情况下的居留地点。这里出土的文物中,既有日常生活用器,也有兵器,而且锯、凿、钻等木、石加工工具也占有较大比重,为开发荒僻地区所必需。这种情形可能与当时的某些特殊历史事件有关。东晋时,东莱人曹嶷据青州⑤,“(石勒)又遣季龙统中外步骑四万讨曹嶷。先是,嶷议欲徙海中,保根余山……青州诸郡县垒壁尽陷”⑥。海中系指三面环海的胶东半岛,根余山即昆嵛山。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连年征伐,杀戮甚烈,许多地方守吏纷纷建立多种防御设施(如坞壁、垒壁),以自卫求存。曹嶷欲凭昆嵛山之险以作退避固守之所,必亦有所经营,这批文物或与此有关。
  (该文照片由王桂芳拍摄,文字由林仙庭、宋协礼撰。)
  注释
  ①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象山5号、6号、7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72年11期。
  ②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汉阳蔡句一号墓清理》。《考古》1966年3期。
  ③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县两座高句丽墓的清理》,《考古》1979年1期。
  ④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随县塔儿垮古城岗发现汉墓”,《考古》1966年3朝。
  ⑤晋书·地理志》下:“自永嘉丧乱,青州沦没石氏,东莱人曹嶷为刺史。”
  ⑥《晋书·载记第五·石勒下》。
  第四节 老蜂窝区
  位于中心区东北部,东北至高家台南东西公路,东界巴山佃,南至流水顶,面积1750公顷。
  本区山溪较多,发源于泰礴顶、五股叉、锝子尖等山峰东北麓,一般四季有水,经界石镇驻地汇入西母猪河。主要景点分布于北部水系——东涝夼至柳钱庵;巴山佃夼至老蜂窝。
  东涝夼线沿蒿〓公路西行,经石硼〓南麓,沿小河溯流而上,经圆山南、东涝夼,河水在此分叉,汽车路终止。沿西南汊山溪攀山路,不远河水再分叉,仍沿左溪上行,沿路可见20世纪50年代初为保持水土所闸山口的石坝,大都完好见奇花珍木古藤,自东涝夼上行3000米,见溪南山
  峰右侧立一巨岩,酷似猪头,人称“猪魔王”,此景点位于北纬37°15′46″,东经121°47′54″。过平底夼,西北遥望鸡爪顶和锝子尖,西望五股叉,皆耸然矗天。再沿山路南折至分水岭下行300米许,到柳钱庵,又称刘长庵。坐标:北纬37°15′46″,东经121°47′26″,有国有林场护林点。其房东50米许平坡处,有八棱石幢,四面刻小字,高约一米,为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二十八日立,蓬莱庵主人吴维姬书《昆嵛朝阳庵高峰法师影塔铭》(详见本志第八编)。知此地为著名的朝阳庵址,是距主峰最近、海拔最高的寺庵。相传此处有“狗碑”一面,已难寻觅。是否误将影塔作“狗碑”,待考。
  老蜂窝线由巴山佃停车溯山溪向西北攀登,沿途哗哗水声不断,溪流奔涌;岸边人行小路时断时续,偶尔被大风雨刮倒的大树拦路。路旁20世纪60~70年代林场生产自给时期,砌的炭窑多座,已弃置塌毁。抬眼望去,前后左右,均被大山包围,沿溪流上行约7000米,遇一巨大石盘,俗名好汉炕,上有文登县人民政府1980年10月所立“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老蜂窝遗址”碑,坐标北纬37°15′20″,东经121°47′23″。由此北折,攀山岩,树叶乱草满坡,草下腐烂泥泞,行进困难。上行若200米,来到右侧一绝壁下,隐约见洞口在绝壁左侧,脚登洞下靠绝壁一米高的树桩,攀上洞外一斜石板上,再北爬1米,双手抓岩角,可屈身进岩洞。洞口西向,仅容一人进,洞内全花岗岩风化石,迎面有高台,左右延深,总面积约20平方米。西北一角,有“天窗”,危急时,可从此爬出,上山巅,另路撤退。坐标:北纬37°15′23″,东经121°47′20″。此洞居深山,海拔500多米,十分隐蔽。1935年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四”暴动失败后,其精锐30余人,组成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在刘振民及于得水、王亮等主持下,于此处秘密进行军政训练。学习班办到第二期,被国民党文登县保安队丛镜月部发现,派兵“围剿”,红军游击队凭借有利地形毙伤数敌,安全撤出。
  此线是本区中路夼,山水风光美好,又有红军游击队革命遗址,是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魏家庵线位于流水顶北麓,本区南夼。自界石镇保服林场起,沿山夼溪流前行约5000米,过山口豁然开朗,出现一山间大盆地,原有魏姓在此建庵居住。20世纪70年代,界石公社林场在此建房,中有20余龄的人工水杉林,棵棵直立刺天,中有“飞来石”一处,地处平夼,唯此石独立,故名。东北行500米,到“老庙”遗址。庙处沟河之东台上,河岸边有南北长20余米的石墙包台,比人高,南侧亦有石墙包台。台上有0.15公顷平地,东侧即古庙遗址,残砖断瓦成堆,但找不到一块残碑,寻访当地山民,无人说出古庙来历,甚至庙名失传,日志失记。坐标:北纬37°11′19″,东经121°47′31″。庙东由林场人在20世纪70年代用此庙日砖瓦石料砌成两座炭窑,尚完好。西墙外小溪西侧,有石碾盘,盘面原有刻痕已磨平,说明此碾已使用上百年;碾砣较窄。
  黑照壁。从古庙回到杉林南行西折1000余米,再沿溪流而上行,可见右侧一巨峰,南麓石硼全裸,东西长约50米,高约40米,呈80。角,似一面大石墙,名“黑照壁”。坐标:北纬37°14′59″,东经121°47′42″。此石壁石质灰褐色,石缝有渗水下流,形成黑色痕迹,又处深山峡谷中,故名。石壁风化,每年有8~10厘米厚的石片,不断地跌落崖下(蜕皮),故人不敢近前,亦一奇观。古庙遗址
  朝阳庵。又称“柳钱庵”“刘长庵”。见本节“东涝夼线”。
  老庙。见本节“魏家庵线”。
  龙干庙。进魏家庵夼的入口路北,原有龙王庙,正殿三间,占银杏树于20世纪50年代被伐,今存遗址。
  第五节 三瓣石区
  位于中心区东南部。北至流水顶,西至苇介、宫院子,东至龙门崮,南至老乳品门前东西公路。面积875公顷。
  本区较大夼系是从梧桐庵上行达宫院子夼,已修成石砌、通向主峰的唯一公路。此外有龙门崮东夼,辛庄北夼,宫家庄北山也多有景观。
  宫院子线自楚岘村南公路西行1000米,随山溪北折至梧桐庵村东,西折沿溪涧上行1000米,路南即三瓣石景点,坐标:北纬37°14′20.4″,东经121°48′35.1″.山包上一巨岩自然裂为三半,石似莲花初绽。山海拔高程248.2米,三瓣石地面以上高9.2米,地表以下还有10多米深,中有天然石桥,下桥到底,如坐天井。西南侧有一石洞,仅可容一人进入,内宽窄多变,下行150多米,从山西南脚出洞。抗日战争时期,有村民藏身于此。多数人不敢进。“三瓣石”的传说见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
  西北行,路北可见远处高耸的长石岭、流水顶,前行路北侧便是两个小山庵——下甜水庵、上甜水庵(又作天水庵)。沿溪继续西北行1500米,即达海拔600米、四周环山的平阔地,水源丰富,灌木茂密,名“宫院子”。西北仰看泰礴顶犹在眼前,西南山猴石、枪杆崮,东南的屋脊崮,东北的海拔600~700多米的两座无名峰,组成四面高墙,似“宫院子”的“院墙”。离开石板路,披荆斩棘,越过山溪,向北行250米的山脚下,可见至今犹存的三皇庙,俗称“阴阳宫”。坐标:北纬37°14′45″,东经121°46′52″。原为二层石庙,上奉三皇,下供三清,皆石砌。现仅存第一层。外墙长6米,高2米,宽3米;内部进深1.4米。石窗宽0.7米,高0.45米;石门宽0.65米,高1.3米。有出厦,二石柱支撑,石柱六棱,加工精细。登上一层顶,横放着大石板,有的己被打断。据当地老人介绍,原层顶上,四角各有一小石狮,动不得,谁搬动它,要受灾。“文化大革命”中,上层庙被毁,三只石狮先被盗走,末一只也在前几年被盗。庙前原有明代碑刻,今不存。庙南十余米处,仍有院墙墙基。传说玉皇大帝一夜在昆嵛山南造三宫,南曰圣水宫,中曰东华宫,北为阴阳宫。因为最后造阴阳宫,驱使“动物精”们加紧干,鸡叫前一定要修成。其中猴子精又累又饿,不想干了,就暗里学公鸡叫,一声鸡呜,山下住户公鸡也跟着叫起来,监工的仙人一听,天要亮了,只得收工,撂下个半拉工程。三宫只有阴阳宫未修完。玉皇大帝查知猴子精的罪过,将它贬到泰礴顶东南峰上蹲着,永远不许动弹,这就是“猴石”。庙大约建于金元之际,清末护持此宫的道士住在庙南250米,今上山公路北侧,仍有房基和断墙。清光绪《文登县志·寺观》载“三皇宫在城西60里昆嵛山太白顶上,山之极高处也。叠石为之。创置无考。内有小石狮四,有戏动者必受灾。”修志者未到现场,把在主峰东侧错记为“太白顶上,山之极高处也。”宫院子距主峰极顶高程至少还差200米。
  “宫院子”已选为昆嵛山节能电站上水库地址。库容800万立方米。白下水库(金水庵南)通到此处的水洞已凿通。石庙二皇宫将搬迁。修成后,这里将形成新的景点。
  辛庄北夼长约1000余米。由辛庄北行,一进山口,右侧就是“山静居”,即自愿出资保护建设“昆阳书院”附近景点的江树泉居处。在此停车徒步上行,可见一山间盆地曰“小虎伴”,有两巨岩若门,门上有一石板横额,上刻行书“昆阳书院”四字,字径30余厘米;石匾长150厘米、宽63厘米、厚12厘米。该石匾插于石门两侧的凿榫里。据《文登县志》载,书院建于清康熙年间,
  己300余年,躲过多次天灾人祸,仍完好无损。《新登州志》载:“(黄)霁芝,蓬莱贡生,创文登昆阳书院,教授生徒。《宋婉文集》称:霁芝以明经高第出,为人塾师,历井陉、郧延;游白门,与一时贤达士大夫游。则霁芝其别号也,名未详。”书院房在石门北7米许,为五间草房,东三间为教读处;西二间,为黄先生食宿处。乱石为墙。院废后,为看山人居住,拆于1953年。书院西南于20世纪60年代曾锯倒一棵三人合抱的古银杏,树龄约800年。书院东南处曾有一合抱粗的木梨树,被盗伐。院内有一旧碾砣,风化斑驳;西南方有一碾砣埋于土中。东南高起一圆盘岩,上凿一石臼。据此推断,书院是建在一古庙即“小虎伴庵”的废墟上。为保护文物旧迹,退休教师江树泉2003年来此定居,承包此山,并自费立起昆阳书院遗址碑、黄霁芝传略碑、昆阳书院诗碑等。书院处亦称“小虎伴庵”。
  书院正南百米有“龙门巨鲤”,为东西横卧巨岩,形似鲤鱼;昆阳书院南,“龙门巨鲤”之北,有一陉石垒成的“石溪”,垒石之问,天然成洞、成峡、成滩、成崖,由南端进石溪,时而跳过淙淙流水,时而擦身挤过石崖,让游人饱尝崎岖艰难,名为“成功之路”。
  沿此路上行若300米,又一山间盆地曰大虎伴庵。有双股石桥一座。桥之北,岩崖上有单划阴刻21字:“文登西昆嵛山虎斑观音庵永乐九年九月十七日立。”此字是2003年2月发现,大体应是建庵时所刻。虎伴(斑)之名,或源于佛教“伴虎”典故,已难详考。桥之东即观音庵旧址,有基石、瓦砾湮埋,有柱础。桥之南,又有双股石桥一座,现仅存一股石条。桥南十余米,山前有一平冈,村民曾发现有石坟,上有石盖,内装骸骨,为庵庙尼姑坟冢。明代南京工部尚书、文城人丛兰留下《游虎伴庵》七律一首,可知当时此处为昆嵛一胜景,诗见本志第九编第三章。
  那诗意谓若不是为“圣君”尽忠,涛人就要隐居此地了。
  书院正西500米许,有五个依大小排列的方石,称“五子登科”。观音庵北有巨岩酷似老妇,面部神态慈祥,名“慈母石”。
  书院东北山上,即涧水之东坡,景点甚多。
  七间房。北纬37°14′3″,东经121°47′53″。大虎伴庵北去500米许,山岩突出成广厦,长百余米,进深2~5米不等,雨天可容纳百八十人避雨。相传七位仙女下凡至此流连不归,王母娘娘派天将招之,不听,一怒之下,将石屋顶掀到西边。
  屋脊石。七间房西数百米一长形巨岩,酷似一屋脊,长约50米。
  老牛水洞。在七间房之西北,牧牛时,牛到此洞饮水,故名。燕窝石。在老牛洞西北,山高壁立,山岩前倾,避雨处多有¨燕泥巢,故名。
  何仙姑掌。存老牛洞东南,有独石耸边,其东南面有仙女手掌印。
  吕洞宾掌。在何仙姑掌西,掌印粗大。
  神仙洞。北纬37°14′5″,东经121°47′46″。在老牛洞东,洞口南向,洞内高可立身,西北方有孔通外,可容纳20余人,至今有人在洞内建灶烧水做饭。天井。北纬37°14′11″,东经121°47′39″,在独起的石硼之顶右方,椭圆形口,直径0.9米,深1.2米。常年积水不涸。
  八仙台。位于六度寺村北,北纬37°13.46′,东经121°47.16′。海拔350米。一天然石盘,北倚山崖,面积约300平方米,风化石形成八仙人座位,中间凹坑有一“桃石”。传说此处为八仙落座处。
  龙门崮。位于梧桐庵东北500米。海拔433.8米。出梧桐庵村东,沿夼东北行,夼中水少,但林木茂密,遥望东北山岩似轿,称桥石;行300米,有天然石硼突起,上平,有风化坑座,周围松柏滴翠,是旅游休歇之地。再上.行,有一峭壁,其上有巨石一半悬空,一半立山崖边一七,石略圆形,石之西:侧有松,树龄十多年,全凭根扎石缝而生存。石之北又有巨岩高耸,登脚窝可上其巅。由此上攀,全是陡坡,披荆斩棘,按“之”字形曲折上攀,“龙门崮”即在眼艮前。其西北麓岩石色红,有铁矿。仰望“龙门”,须四肢着地,奋力攀援,即到“龙门”:天然两岩突起,高10余米,中空似门,“门”顶有一巨岩横落悬空。此门通后山,冷风从门过,让游客战栗。门南两侧壁立,至山顶约10米高,下临深渊,上无登脚处,极险。
  古庙遗址
  三皇宫(三清宫)。见本节“宫院子线”。
  全真庵。在“三瓣石”西夼。有巨岩耸立,其南面刻“全真庵”三大字,竖排,楷书,距地面2米多。旁有小字,已模糊。其西北即庵旧址,曾出土4尊铜像。
  大、小虎伴庵。见本节“辛庄北夼”。
  宫仙庙。位于辛庄村东南约200米处路北,附近小桥和沟沿可见旧庙石块。原为“宫氏先祖家堂”。据《东莱宫氏族谱》载,宋初,胶东宫姓始祖宫熙儒(见本志《人物》)从中原迁居庙南柳林村。庙前有龙头“圣旨”碑,相传为赵匡胤所赐。原庙房近20间。1940年郑维屏部在此设军用被服厂,1941年初八路军解放昆嵛山时该庙被焚毁。碑亦不存,现为农田。
  上下天水庵。为尼姑所居,清末已废置。“文革”中被破坏。现存下天水庵姑子冢,占地6平方米,在下天水庵之西侧,墓石由长条石块砌拱顶式,墓前有长方形墓道。
  第六节老牛洞区
  老牛洞区位于中心区西南,北至扁谷、双石崮,南到西双顶、板子口,东到东双顶,西到曲家口,面积约1400公顷。
  该区主要山峰集中于东部南北一线,主要景点也在这里。缺点是公路少,只有无染寺南公路西通横挡口、北宋家口、马家庄、长岭、北折经板子口村达曲家口一条公路,高山深谷,全靠徒步攀登。主要夼系有:
  冶夼自曲家口沿山溪东北行1200米,达龟儿〓(海拔256米)南坡,正东行即进入冶夼。行700米,路南即钻窟窿石顶子,海拔509米。山上多洞窟。有东西二溪引向山顶。回到冶夼中心溪流上行1000余米,路北为大刀崮,又称扁崮,山形似大刀而得名,海拔691米。也有东西两夼沿涧可达顶。沿主夼流东行800米,路北便是双石崮,远看双峰并峙,海拔822米。再东便是寒风岭西顶了。此路东西较直、山水长流,但步步登高,大刀崮、双石崮攀登艰难。
  第六节 老牛洞区
  老牛洞区位于中心区西南,北至扁谷、双石崮,南到西双顶、板子口,东到东双顶,西到曲家口,面积约1400公顷。
  该区主要山峰集中于东部南北一线,主要景点也在这里。缺点是公路少,只有无染寺南公路西通横挡口、北宋家口、马家庄、长岭、北折经板子口村达曲家口一条公路,高山深谷,全靠徒步攀登。主要夼系有:
  冶夼自曲家口沿山溪东北行1200米,达龟儿〓(海拔256米)南坡,正东行即进入冶夼。行700米,路南即钻窟窿石顶子,海拔509米。山上多洞窟。有东西二溪引向山顶。回到冶夼中心溪流上行1000余米,路北为大刀崮,又称扁崮,山形似大刀而得名,海拔691米。也有东西两夼沿涧可达顶。沿主夼流东行800米,路北便是双石崮,远看双峰并峙,海拔822米。再东便是寒风岭西顶了。此路东西较直、山水长流,但步步登高,大刀崮、双石崮攀登艰难。冶夼与老林夼交汇附近有“瓷器夼”,山坡分布两排瓷碗碎片,有白瓷蓝花,也有酱色粗瓷。约元明时物,推测是捎山路到姑余山赶庙会的商贩所遗。
  安夼从曲家口村东南角沿山溪东行1000米,路南北有废墟,为山神庙、火神庙遗址。东行200米,路南有山,海拔257米,有独石矗立,高6米。到此,夼分三条。一条东北折而东去1100米,北望半石崮,大自然鬼斧神工,780多米的高山削剩半,故名。山为文、牟界山。沿其南麓前行,便是紫华涧(紫华箭),进入无染寺区一条为东南夼,东南转东北向,约1600米,直达“大磐”。沿途又有小夼4条,左右各二。其右侧(西侧)夼路名“马蹄窑”。,原有马蹄形炭窑。马蹄窑夼之西为南夼。沿夼有山路通板子口村。沿夼中溪流上行700米,离开山路,东南攀登约400米,即“饮马湾”,山海拔高程570米,盖山
  东侧有老清河发源地,有湾而名。
  板子口夼板子口村沿夼溪东行1000米,其南可望见300米处有山名“南天门”,海拔210米(有多处同名山)。此处分出北夼流直达曲家口村东南的“南葫芦头”山,海拔270米。葫芦头是控制曲家口子的制高点,原有国民党地方武装秦毓堂部驻此所建两座水泥钢筋碉堡,其南座己不存,北座尚完好。沿主夼东行200米,又有一溪北来,长约300米。沿主夼再东行800余米,溪流止。其北250米山上有石洞山,有石洞废墟。其南坡有古寺遗址——涌泉寺。其东北250米,即板子口山,海拔534.2米。在此可东望饮马湾峰了。
  北宋家口北夼直通西双顶(海拔507米),溪水长200米,南入老清河。1970年以前为常年有水,现在枯水季无水。
  老虎窝夼经老虎窝山(海拔373米)东夼,北达西双顶西南麓,长1600米,南入老清河。
  老清河夼南宋家口西北有金碃顶(新开金矿洞多处),沿其西夼北上500米,分三支夼,各长约500米。其西支夼水流旺,山高涧深。行半途中,山崖上有字,惜其漫漶难辨,一大“昆”字和末“兴修”二字清晰。据76岁的向导金家埠村张国明指认,其下即唐代“金铃院”旧址,而旧志失载。
  前攀达北山歪脖顶(海拔596米),山顶有两巨岩对峙,称“寨门口”,仅容一二人同行,岩高6米,坐标北纬37°13′23″,东经121°44′12″。寨门口和金铃院曾是无染寺“汉石刻”上标明的寺西界。在光绪十三年无染院碑上标为“西至剑口岭”,也当指此寨(窄)门口
  自金碃顶北500米处,登中路夼,即歪脖顶东夼,路比西夼较易行,溪流也小,登到极高处,称“梯子口”,此处往北东200米,即老牛洞或牛洞山,海拔642米,其山南脚下,有岩石前伸,成天然东西长厦,约40余米,牛群可在其下避雨,故名。
  自金碃顶北500米登东路夼,直达西双顶(海拔507米)西北麓。山路较缓易攀。
  这一区域山高夼多,尚未开发旅游景点。
  古庙遗址
  金铃院。见上文老清河夼。
  涌泉寺。位于牟平区莒格庄镇板子口村东约1500米,山洞山南坡。西临大夼,东、北靠山,南为下坡。庙建于明代以前,坐北朝南,有正殿、
  南厅、东西厢房及后花园,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现庙院、庙舍的基础和部分石墙尚存,残墙最高1米。庙后20米处,有天然巨岩,岩上距地面3米处,凿一块高95厘米、宽52厘米仿圭首碑形平面,上刻明万历十九年(1591)《涌泉寺四至碑记》,刻字保存完好。此碑记东下方又有摩崖刻字4行,字迹惜已漫漶难辨。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