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节日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568
颗粒名称: 第七节 节日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4
页码: 146-1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昆嵛山的节日习俗,内容有传统节日和新兴节日,传统的节日按阴历确定,新兴节日为国家规定或国际通行的节日,按阳历计算。
关键词: 节日习俗 人文环境

内容

境内流行的节日有传统节日和新兴节日之分,传统的节日按阴历确定;新兴节日为国家规定或国际通行的节日,按阳历计算。
  传统节日
  春节。是阴历除旧岁迎新春的日子,建国前称“过大年”。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将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境内俗称“过年”。春节是昆嵛山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居民在节前半个月缝制新衣,打扫卫生,蒸饽饽、豆包,置备年货。除夕日(上年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早晨食用多种蔬菜做的隔年菜和高梁米饭,取“隔年发财”和“粮食高产”之意。早饭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贴春联、挂年画,把水缸挑满水,备足三日柴,院内搭起“天地棚”。中午,屋内挂家谱,请神主,摆供桌,燃插年香,鸣放鞭炮,到祖茔“请年”。后举家团坐,盛宴欢庆。入夜,阖家团聚守岁,至午夜,院内设祭“发纸”,鸣放鞭炮,叩拜天地、祖先。祭毕吃年夜饭(称为团圆饭),欢庆新岁开始。少数山民年夜饭为大米饭(隔年饭)。正月初一早晨,穿新衣,戴新帽,晚辈向长辈拜年问好,长辈向未成年的晚辈分发“压岁钱”。然后,放鞭炮,吃饺子(饺子形状似元宝,吃饺子有盼发家致富之意。还有在饺子内包有8枚硬币8枚红枣,吃着硬币意为年内发财,吃着红枣意为走红运)。早饭后,族人邻里互拜祝贺,旧时拜年兴磕头,现时一般互祝“过年好”、“过年发财”。春节期间不扫院子,不泼水,不外送垃圾,不动针线活儿,忌说“碎”“死”“完”等不吉利的字眼。初三拂晓(亦有在初二晚上或初三晚上)落家谱,撤供品,大门外鸣鞭炮化香纸,谓“送年”。即日起走亲戚,旧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之俗,现已无此限。自正月初一起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如踩高跷、跑旱船、要黑驴、舞龙灯等开始串街走巷演出,节日气氛直延续到正月十五。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号召过“革命化”春节,祭神、祭祖之俗逐渐革除,其它风俗大都沿袭。节日期间,农村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给烈军属、转退军人贴春联、挂光荣牌,
  邀请回家探亲的人员及老干部开团拜会等活动。80年代后,烟放鞭炮、烟花之风年胜一年、晚上全家团聚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依国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
  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灯节。时值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与春节相接,一直是民间较隆重的传统节日。旧时,家家户户用黄豆面团做成各种各样的象征十二月和家人生肖的面灯,不做面灯的则以小蜡烛代之。傍晚先到祖茔送灯,一坟一灯,焚香化纸,鸣放鞭炮,酹酒祭奠。回家后点燃面灯,以燃时长短和灯花大小预测天气旱涝和五谷丰歉,每人的生肖灯代表每人当年的时运福祸。水缸中放“蛤蟆灯”,视蛤蟆走向而卜哪方太平。粮囤上放“圣虫灯”,祈粮满囤。大门口放“猴灯”,以避瘟邪。富裕人家及宗族祠堂则张挂彩灯。村内的“火神庙”处,用苇席搭起气势壮观的灯棚,悬挂和摆放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观赏。月夜,民间舞蹈、龙灯游街串巷,男女老幼素以观灯大饱眼福为乐。此节日忌讳第一年的新媳妇在婆家过节,谓之“躲灯”。元宵节要吃元宵(一种圆形的甜美面食),取阖家团圆生活甜蜜之意。建国后,灯节习俗日渐从简,迷信色彩革除。80年代,城镇组织秧歌队沿街公演,晚间举办灯火晚会。1982~1985年元宵节日,地方政府组织空前大型灯节晚会,各县展出彩灯300余盏,连续6日,观者达10万余众。农村闹元宵则兴放焰火,耍“龙灯”,骑“黑驴”,跑“旱船”。80年代起,居民元宵节食元宵之习日盛。进入90年代,临近城区的乡镇农民秧歌队每年元宵节都进城表演,热闹非凡。进入21世纪,元宵灯会更加火暴。
  春龙节。俗称过“二月二”“龙抬头节”。一意为虫类蛰动复苏,适宜耕作;一意引龙呼水,祈求雨足年丰。阴历二月初二日黎明,户户早起,撒草木灰于庭院墙壁基部,屋内所有角落燃香熏照,称之“熏虫”(牟平区是在二月二日晚上),驱毒蛇、害虫出宅,以避虫蛇咬。在院内和场园,用草木灰在地上划粮食囤子,谓“打囤仓”,象征五谷丰登。妇女用各色花布剪成小方块做成“龙尾”,挂于屋下寓有“避邪”之意,挂在儿童肩上,意为“望子成龙”。男孩多在此日理发,称“剃龙头”。早餐食春节间特留的面食——“圣鸡”,寓除害之意,此俗在民间沿袭至今。
  清明节。为农时节气,也是祭祀节日,时在阳历4月5日前后,为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旧时,多冷食不动烟火。因与清明节相连,久之,人们把它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清明节“扫墓”“上坟”的风俗,寒食之俗自然废止。清明节早饭吃饽饽佐大葱,脱棉衣换夹衣。饲养大牲畜之家,是日要以大豆、麦麸及饼粕犒劳大牲畜,不能使役。早饭后,妇女头插柏树枝叶,盛妆到野外“踏青”和喜聚街头荡“秋千”。午饭前,要到祖坟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为坟墓添土。建国后,人们又赋予清明节之新意,党政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各界人士到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墓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举行入团、入队宣誓,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之节日。
  端午节。为民间较隆重的传统节日。阴历五月初五日,早饭习食鸡蛋、粽子或大米饭,一说是为纪念屈原;二说是为驳邪防病。是日凌晨户户采艾蒿、拔新麦悬于门框上,采桃枝系布猴挂于街门檐前正中,意为避邪。采艾蒿、藁本(俗称藁麦)、鲜花、红芯柳泡水洗手洗脸,言年内不遭虫咬。儿童的手腕脚脖系五色线称“搿五索”,胸前戴红兜儿,肩上佩戴用彩色苘麻扎的小笤帚,谓“免瘟疫”。妇女头插藁本枝叶,着盛装到庙宇观神像,称“端午串庙”。建国后,庙宇神像拆除,“串端午”之俗废。门框上悬挂桃枝布猴和儿童“搿五索”、戴小笤帚之俗仍存,其它节俗也沿袭至今。
  六月节。俗称过“六月六”。阴历六月初六,时值麦收刚过,为庆贺丰收之节,家家用新麦蒸面兔儿,有的用百合花粉将面兔儿染成黄颜色,
  中午食用。此俗其源有二说,一说蒸“玉兔”让月宫嫦娥关照人间平安;二说境内古代野兔多,庄稼常被野兔吃掉,家家于此日蒸面兔食之,祈求除掉野兔保护庄稼丰收。旧时是日,农家均请回己出嫁的老少姑娘盛情招待,俗传“六月六,请姑姑”。至今,境内农村仍沿袭蒸面兔儿之俗。
  乞巧节。俗称过“七月七”。传说阴历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天河相会日。家家以白面烙成花样奇巧的小面果,称巧果,香甜可口,邻居互赠相食或馈送亲戚朋友。青年妇女各拿自己的针线,相聚在星光下展示针线活儿,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今乞巧之俗止,吃巧果之习日盛,且巧果之质量非昔所比。
  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亦称“鬼节”。旧时,家家置办新鲜瓜果,上午,各户屋内请神主,设供桌,摆瓜果等祭品,焚香纸祭祀祖先。午饭前到祖坟烧纸祭拜。20世纪70年代后,此俗已废,当日仅吃水饺以表纪念。
  中秋节。因恰值秋季之半的阴历八月十五,故称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十五”,是传统大节之一。此时农业年景大局已定,欢庆“中秋节”也就是庆贺一年丰收之意。更因中秋的月亮分外明,中秋赏月之俗自然形成。月亮正圆,使人们想到一家人的团聚而把此日当成一个团圆节,节日吃的糕饼,也都做成圆形,称“月饼”。是日晚,农民素来就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之举,月下,阖家聚宴,酒肴丰美,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庆全家团圆幸福。出门在外的人,此日也尽量争取回家团聚。
  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根据古代阴阳五行学源说,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阳数,故称重阳节。此时正是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旧时仅绅士们登高饮酒,观景赋诗。普通百姓选此日用秫米做酒,有“九月九过重阳,秫米做酒满缸香”之说。建国后,此节因时值“三秋”大忙季节,农民只改善一下生活表示庆祝,并以此日阴晴占卜年成丰歉。俗说:“重阳不下(雨)盼十三,十三不下半冬干”。1988年,国家将此节定为老人节,每年此日,境内各地开展敬老活动,祈愿老人晚年幸福。
  寒衣节。俗称“过月一”,为冬祭节。阴历十月初一,为祖坟添土压纸或挂纸,谓“上坟”,意表天气渐冷为故者添“被”加“袄”。旧时此日为“辞工日”,因此时农活大致告歇,雇主在这天辞退长工。60年代后,“上坟”之俗逐渐革除。20世纪80年代农村又兴,但礼仪从简。只是在此日改善生活,庆祝丰收。
  冬至节。冬至为农事节气,意为寒冬已到。是日,居民习食用6样菜包的水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俗。另外,早、午、晚三餐中必有一餐要蒸食,称“蒸冬”,谓“过冬不蒸,扬场无风”。此俗今已除。
  腊八节。俗称阴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据传此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佛教寺庙俱舍“腊八粥”以示纪念,此俗流传民间成为民俗。此日晚饭,农家用米、豆、花生仁、栗、大枣等8样粮果加糖同熬成粥,称“腊八粥”,营养丰富,味美异常,喝起来别有风味。如今喝“腊八粥”,已成为农民一年辛勤劳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欢乐的庆祝会餐。此日,民间有打扫房院的习俗,传说这天神仙离位,鬼神不忘,可以任意打扫房院的各个角落。
  祭灶节。俗称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旧俗是送“灶王爷”上天。灶王,也称灶君,是传说中的厨房守护神。他掌管一家祸福,并将这家一年所作的好事坏事上报天廷玉皇大帝。是日傍晚,从灶后墙上揭下旧“灶马”(类似年历画),特意供奉麦芽糖瓜,给灶王爷嘴上抹蜜,送它上天,谓“送灶”,希望“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除夕之夜,换贴新“灶马”,意为将“灶王”迎回。60年代后,其俗渐止,但仍为民间改善生活的节日,成为过大年的先声。
  新兴节日
  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将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俗称元旦或阳历年)。早晨升国旗,机关、团体、学校、企业单位,放假1天。各家均改善生活。20世纪80年代起,单位、个人兴起互送贺年卡、贺年信之风。农村只在此日改善生活,以示新年伊始。青年多把新年作为订婚或结婚的佳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规定3月8日庆祝国际妇女节,俗称“三八节”,妇女放假半天。每年是日,妇女组织均举行集会庆祝和开展有意义的纪念活动。
  国际劳动节。1949年12月,政务院规定5月1日庆祝国际劳动节,职工放假1天。此日,各级工会组织工人举行集会和举办文艺演出等庆祝活动。80年代后,渐改为小型、分散的游园活动,一般单位装饰彩门,悬挂国旗。城乡居民家庭都改善生活。青年多将此日选为结婚佳日。
  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政务院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放假半天。此日,共青团组织均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诸如报告会、文艺晚会、智力竞赛、上街头做好事等,以示纪念。
  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政务院规定6月1日庆祝国际儿童节,此日,学校师生统一举行各种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文艺和智力活动。80年代后,农村幼儿园增多,儿童过节空前兴盛。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人民习称“党的生日”。1949年前,境内共产党组织秘密举行纪念活动,建国后,此日党组织悬挂党旗,组织党员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还利用此日组织青少年接受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纪念日。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日,境内自1941年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开始举行纪念活动。建国后,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军民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并于当日举行军民联欢晚会和开展军民联防演习等纪念活动。
  中国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教师放假一天。每年教师节期间,社会各单位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并向学校捐赠物品,学校举行师生联欢等形式的庆祝活动,学生向老师赠送贺节卡。
  国庆节。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节日前夕,各单位即开始清扫卫生,装饰门庭。节日期间,机关、学校、团体、企业放假两天,各级政府各单位悬挂国旗、彩旗。80年代前,多举行游行,召开庆祝会等,20世纪80年代后,多组织小型多样的游园文艺晚会。公园举行大型群众文化游园活动。此节为新兴节日中欢庆气氛最浓的节日,家家改善生活,男女青年结婚多选此日。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